第一篇:《硬汉的归宿——浅析海明威《老人与海》对美国传统价值观的坚守》.docx
1954年, 瑞典科学院将该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作家海明威(E rnest Hem ingw ay 1899 ~1961), 理由是因其精通现代叙事艺术, 这最近表现在老人与海之中, 还因其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由此, 沉寂了多年的海明威,渐遭评论界贬损的海明威再次成为已趋消解的海明威神话的核心。他的硬汉文学及他的独特风格深深地影响了几乎全世界的几代作家。他的重要作品(如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等)又重新拥有了无数的读者, 尤其是老人与海更令读者痴迷;评论界对其大为关注, 众说纭, 莫衷一是。至今学者们仍在从不同的角度阐释这部神奇的作品。
老人与海发表于1952年。但在1936年的一期老爷(E squ ire Apri,l 1936)杂志中, 海明威就在为该杂志写的一篇通讯中提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位老人独自出海打鱼。他历经千辛万苦方才打到一头大马林鱼, 却又遭到鲨鱼群的无情追食撕吞;老人英勇地与鲨鱼搏斗然而最终没能保住他的鱼, 他气得直哭却无可奈何。几天后别的渔民们在离岸很远的海上将他救起。无疑, 这则通讯中的故事后来构成了小说老人与海的核心内容。正如诺贝尔奖的评语所说, 小说充分展示了海明威的叙事天才, 然而仅仅由于精湛地运用叙事手法将一个简单的故事加工为一部动人的传奇就得以深深地打动读者吗? 未必。当然, 并非仅仅由于写出了老人与海, 海明威才获得了诺贝尔奖;他的获奖是与他的整个创作生涯分不开的。既然授奖的理由中特意提到了这部作品, 我们似可以把它作为海明威创作成就的代表,选取一个特殊的角度对其加以阐释。
老人与海到底用其天才的叙述展示了么? 直到今天各国评论界仍然各据其理争论不已。194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称其为超出我们任何人之上的一部最杰出的作品(T im e may show it to be the best sing lepiece o f any of us);而海明威的儿子则认为那是一团令人感伤的玩意儿(a sentimental slop)。直到近年, 美国评论界才较普遍地认为老人与海只不过是作家技巧高超地对自己过去所讲故事的重述。[ 1](P.2250)正如一位重要批评家所说, 老人与海不过保留了过去惯常的风格却抛弃了过去的深刻品格, 只是圆滑世故的假神圣的风格留存(S lick fake-biblical style which retains the mannerism and omits the virtues)。我国评论界长期以来认为老人与海用象征的手法艺术地诠释了海明威一贯的创作主题人在同外界势力、自然界的斗争中逃避不了失败的命运;并进而将由这个主题外化出的作品中的失败的英雄同20~ 30年代美国文学中所谓迷惘的一代对资产阶级虚伪道德传统的厌弃联系到一起。海明威自己在接受时代周刊记者采访时说: 我只想尝试创造出一位真实的老人, 一个真实的男孩, 一片真实的海及真实的大鱼和鲨鱼。但假使我能做到尽可能地完美真实, 他们就会意味着许多别的东西。作家通过现实主义的细节刻画无疑做到了完美的真实。那么在这真实之外它还意味着些什么? 当笔者试着从美国文化传统的视角解读这部作品时发现, 它其实是一部关于美国人的信仰,美国人传统价值观念的损伤及其修复的寓言。它揭示的是海明威那一代人真正的迷惘所在当一切好的, 有效价值标准都不可避免地导致失败时所呈现的心灵的迷失及其对失败的内涵的反思。
书名老人与海就再清楚不过地指明它讲述或阐释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是美国文学的重要传统主题之一。作品开篇第一句就令读者体验到一种寓言的苍凉: 一位老人孤独地驾着一叶小舟在湾流里打鱼。连接84天他一无所获。这里似乎有某种象征、某种寓意。从作家1936年的那篇通讯到1952年推出的作品, 十多年酝酿所成绝不可能只是随意的杜撰。老人本身肯定有某种象征意义(尽管作家本人一再否定这部作品的象征意义), 他象征的是否是山姆大叔对独立的推崇,寓意美国人同自然的理想关系? 有一点是明确的, 老人无疑是鲁宾逊克鲁索美国版的再现。这一形象其实贯穿于美国文学传统的全过程。克鲁索与自然的关系是人孤独地凭借信仰、意志和技能去征服自然的关系, 那么老人呢? 看来他曾经试过, 试过很长时间。现在他老了, 他还想要征服自然吗? 这部寓言的开端就因袭了刻绘孤独顽强的个人的美国传统, 不同的是这个孤独顽强的个人是位老人。富有经验和耐心, 心境平和身体日渐衰弱的老人与自然的关系还会是传统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吗? 对这个问题的探索恐怕才是这部寓言的真正寓意所在。孤独的个人是美国传统价值个人主义的表征, 而个人主义是美国精神的核心内容的构成要件。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Bellab等人所著心灵的习惯(Habits ofTheHeart)一书用大量的例证和缜密的分析向我们揭示出这一美国精神的实质。提到美国的精神,我们可以立刻想到许多或褒或贬的词语: 独立、进取、求新、贪婪、冷漠、自私等等不一而足。如果我们结合美国实际对这些词语加以辨析就会发现,他们只是在特定情境中对某类或某些美国人的部分特征的描述, 而绝非美国精神的完整概括。细读心灵的习惯一书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 美国精神实际上是由十分丰富的信仰系统、价值观念系统(其中包括个人主义价值取向)等所主导的思维行为模式在美国人的社会生活中表现出的某种具有宗教情结般倾向的情感特性。[ 3] 早期的美国人将这种特性表述为像圣经中所要求的去建立一座山巅之城或称其为美国人的Manifest Destiny, 也就是天定命运。个人主义价值取向在这种情意结里具有突出的地位, 美国个人主义的独特性就在于其极强的使命感倾向。这种个人主义不同于我们习惯于理解的那种自私自利的ego ism。美国的个人主义有其专门的语域和语义。正如它最早的使用者托克维尔(Alex is de Tocqueville)在其名著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所说:个人主义是一种平和的经过深思熟虑的情感;在这种情感的引导下, 每个公民将自己同别的人隔离开来而只专注于自己的家和朋友这个小圈子。生活于这个适合自己口味的小社会中, 他十分满足地不去操心那个大社会的事情。在更进一步的论述中, 托克维尔一再强调要从美国整个社会的大范围来理解这种个人主义, 意即美国公民每个人都是这样一个独立自主的关心自己的理想和使命的个人主义者。这种个人主义者独立、自尊、负责、有进取心;有这样的个人主义者人群所组成的美国社会自然会受到持民主主义信念的托克维尔的赞颂。不难看出, 托氏的美国个人主义是对美国社会理想化的描绘;从海明威的老人身上, 我们看到的正是这种个人主义的具象。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极强使感倾向源自早期新英格兰清教徒的信仰和信念这一美国文化传统。清教徒们来自英国, 他们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中坚城市自由人。他相信自己是上帝的选民;他们毫不妥协地反对对教义的别样解释、反对世俗权力对教会的干涉;为此他们在故国受到教派的和王权的迫害而不得不远走他乡。从荷兰又移居美洲令他们的信仰有了一个实验的场所和机会: 清教徒们要在这个新世界里创建一座山巅之城以盛赞上帝的荣光, 以为世人的楷模。每一个教徒都应有这种使命感并觉地在日常行为中贯穿这种使命的精神;那便是独立地、勤勉地、简朴地过一种对灵魂说来尊严的生活;与高贵的人和事物交往以共同实现新界人的天定命运。在美国文学中我们可以读到CottonMather严谨的自审, 读到J.F.Cooper心灵高贵的Natty Bampoo, 读到梭罗在Walden湖畔独立简朴的生活, 读到梅尔维尔近乎偏执地坚守使命的Ahab船长, 还读到惠特曼大讴歌的我自己这些动人的人物和艺术形象无不浸润着请教传统的精神, 并作为个人主义的神话原型培育着美国文学的百花园。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正是秉承了这一传统的佳作。他把老人同大海(独立顽强的个人和自然)展现在读者面前可以肯定是为了告诉读者: 尽管一切都在流变, 尽管任何样的搏斗都有失败的可能, 美国个人主义者仍在为使命而战。这个寓意是通过揭示老人钓鱼的目的艺术地象征地层层展示出来的。
老人为什么打鱼? 答案似乎再简单不过: 为了生活。老人孤单贫穷, 家里除了几样简单粗陋的家具几乎一无所有, 甚至睡觉时还得脱下裤子做枕头。他是个渔夫, 打鱼就为生活。然而整部作品只有三处及其平淡地提到这种关系。不是打鱼与生活的关系不重要, 只是作家关心的问题不在这里。打鱼与生活的关系明明白白摆在那里: 渔夫, 贫穷, 鱼, 这就够了。作家关心的是老人与打鱼所表现出的一种宿命般的联系。
作品中多次借老人之口提到老人为之而生的事(Thatwhich I was born for), 这事就是打鱼。不说老人生来只干了打鱼一事, 而说是为之而生, 这不正是在说老人的使命吗。老人打鱼与别的渔夫不同: 他不同别人一道去小鱼多的浅海放下钓丝任随海流冲漂, 每天带回很多鱼卖钱, 而是专去那带渔民们称作Wells(深井)的海面笔直地放下长长的钓丝耐心等候他希望的大家伙出现。他的选择就是到那什么人也没有去过的地方把它找出来并把它杀死。他称鱼为兄弟像他称呼自己的手一样, 不得不由自己亲手杀死的兄弟。这里我们可以比较梅尔维尔的Ahab 船长和那头叫Moby D ick的大白鲸之间的对立关系。对梅尔维尔说来, 复仇心切的Ahab船长就是野心勃勃的人类的缩影, 而大白鲸就是人类想要征服的自然。除了征服与被征服外, 没有别的什么夹杂于这种简单的关系之间。海明威的老人和鱼是亲兄弟,其间还有老人用女性称谓相称的大海。这样的关系很难再用征服与被征服的纽带来联系了。从老人、鱼、大海三方组成的关系的发展中, 我们读到的是老人的使命。他的使命是杀死鱼自己的兄弟, 其他的都不重要。老人是这样表述自己打鱼的目的的: 你把鱼弄死不仅仅是为了养活自己, 买鱼换食物, 他想。你弄死它是为了光荣, 再说了, 你是个渔夫。杀死鱼杀死自己的兄弟是为了光荣!是职业的光荣吗? 太夸张了, 越大就越光荣吗? 海明威写此句显然另有深意。按天定命运说的传统解释, 人在世间所作每件事都应是有崇高目的的。这目的就是光荣。谁的光荣? 当然是上帝的光荣, 是为了上帝的光荣。这就是新英格兰清教徒的使命感的归宿。虽然随着18世纪早期新觉醒运动对请教成规的成功反击令请教的影响推出了美国文化生活的主流, 清教徒那种崇高的使命感仍顽强地付着在美国这个独特国家的心灵上。我们从美国以国家主体身份进行的各种活动中以及美国文化的集中反映美国文学的传统中都能感觉到这种使命感的驱动。老人打鱼的目的就是杀鱼、杀死自己的兄弟以为上帝的光荣!这分明是亚伯与该隐故事的翻版。所不同的是, 老人虽然也象该隐一样有杀死自己兄弟的负罪感, 但他不是出于嫉妒而是为了光荣(一种抽象的价值)而杀鱼。这样, 鱼便成了老人实现理想的帮手而不是对立的敌人。这一点我们可以引老人对自己的手、对鱼使用同样的称呼来加以印征。他对自己的手说话令人想起一句海上常用语: A ll hands on board。Hand是手也是水手、帮手, 老人就是这样看自己的手的。他们和老人是兄弟, 鱼也是兄弟, 也就都是他的帮手。鱼和手共同帮助老人去实现他的使命取得光荣。海明威的传统文化情结由此可见一斑。据此评说老人与海是一部秉承美国文化传统的感伤怀旧之作看来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其讴歌独立强悍的美国个人主义的积极方面也不应忽视。
像海明威的早期作品所表现出的一样, 他擅长描写刻画的是孤独强悍的美国个人主义人物而不专注于展现宏大的社会场景。这与其说是一种遗憾不如说恰好是表现他独特思考的最佳品质。借此他在老人与海中队他所承继的美国文化传统做了一番独特的深刻反思。
他是一个孤独的在海湾中打鱼得到老人。妻子已去世多年, 没有孩子, 也没有别的亲人, 同村里人没什么来往;唯一的伙伴和帮手孩子也因他一直不走运而被迫离开了他。但他怀有信念坚信自己会走好运、会再次为光荣而搏斗。他不同村里的俗人们来往却满怀崇敬地关注着远方的棒球英雄;他饿着肚子却平静地同孩子一道想象出一道道晚餐的佳肴;面对84天一无所获的坏运气和村里人的闲言碎语, 他仍能躺在临时凑合的枕头上酣然入睡。他把钓丝放在十拿九稳的地方, 那么运气来到的时候, 你也就有个准备了。
从对老人行为的精确刻绘中我们看到的是作家对美国个人主义的独立不羁和坚定信念的肯定和赞同。这种个人主义早期表现在以B.Franklin为代表的一代国家的开拓者身上。他们独立思考, 独挑重任, 以坚强的毅力和严肃认真的生活态度完善自身、追求理想(不管这理想是国家的独立、人类的正义和平等, 还是靠勤劳和智慧获取财富)。支持他们如此行事的正是那种强烈的人生使命感。心灵的习惯一书称他们为功利的个人主义者, 是因为他们的后继者中渐次显露出这种个人主义者贪婪冷漠(尤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的一面。新一代个人主义者产生于20世纪中叶(恰好是老人与海出版的时期), 他们自称为表现的个人主义者。他们独立思考, 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勇敢地反抗政府和大企业对社会所施加的控制, 热情地宣扬自己追寻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美国国会60年代起通过的一系列关于保护环境的立法就得益于表现的个人主义巨大的影响)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是这样界定个人主义的: 一种政治和社会哲学, 高度重视个人自由, 广泛强调自我支配、自我控制、不受外来约束的个人或自我。个人主义的价值体系可表述为以下三种主张: 一切价值均以人为中心, 即一切价值都是由人体验的(但不一定是由人创造的);个人本身就是目的, 具有最高价值, 社会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一切个人在某种意义上是平等的
按照这一定义, 我们会发现美国个人主义有其独具的特点: 除了定义中的价值表现外, 前后两代美国个人主义者都受极具宗教意味的使命感的激励。令人惊奇的是, 我们从老人与海中能读到两代个人主义的精神集于老人一身, 这不能不说是海明威对美国传统的深刻感悟所致。
老人一方面渴望钓到大鱼好三角钱一磅出售, 另一方面又厌恶那些时髦的新渔民驾着带马达的渔船听着收音机同被他们称为 e lmar(阳性的海)的大海争斗。他自己称大海为 la mar(阴性的海), 仿佛称一个女人, 是自己有时爱使使性子的女人。这类描写揭示出作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另类思考: 他已不再认为自然是要由人去加以征服的对头而是需与之和睦相处的伴侣。这无疑是作家通过老人身上个人主义的双重表现来表达自己对美国个人主义发展方向的预见。老人、大海、鱼、手, 这一组伴侣与兄弟的奇特组合正是这部寓言所要描绘的人与自然的理想关系。但为了实现上帝的光荣(完成人的使命), 人必须杀死自己的兄弟(借高贵者的高贵牺牲)。这种宿命决定了光荣所必然伴随的痛苦, 如此我们才一次又一次读到老人对鱼的尊敬、爱和杀死它的痛苦。这里表现出来的深刻矛盾其实正是海明威对个人主义的价值体系即推崇又迷惘的独特思考的写照。
海明威一生迷恋的人的价值首推勇气(Courage)。无论是早期的长短篇还是后期的大部头,我们都能读到他对勇气的痴迷, 以致有评论家认为他已到了装腔作势的地步。老人与海中一句名言可说是他对勇气的概括但人生来不是为了被打败的。一个人可以被摧毁但就是不能被打败。正因为人生来不是为了被打败的, 老人才在精疲力竭之时一遍遍大喊我还要再试一试。老人表现的勇气正是美国个人主义的基本价值之一。独立的思考和行动是最需要勇气的!缺少勇气, 美国的先民们就不能在蛮荒的新大陆建立一座山巅之城;不了能首先建立一个一切人生而平等的共和制国家;不可能提着猎枪融入森林与印第安人为伍去抵挡文明的进攻;不可能驾着捕鲸船视死如归地去追杀恶魔般的大白鲸;更不可能在一叶小舟上张一面Green Peace的旗帜勇敢地去阻挡向大洋里倾倒垃圾的巨轮。勇气与独立、耐心、技能等价值构成了美国个人主义的完整范式, 这些价值在老人与海中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作家的赞颂。
勇气、耐心同娴熟的捕鱼技能和丰富的经验融汇成老人实现光荣梦想的手段。运用这些手段, 老人年轻时用一天一夜的时间掰手腕战胜黑人大力士;同样是这些手段使老人经受住了几天几夜与大鱼的较量后最终光荣地失败。故事读到这儿产生了一个问题: 如果老人与海是一部关于人和自然的关系的寓言, 它同美国文学中其他关于人战胜自然的作品在观点上有何不同? 仅仅因为老人把鱼称作兄弟而不是像Ahab船长一样视大白鲸作魔鬼他就具有某种新意了吗? 作品的寓意显然没有如此简单。老人捕到鱼后考验接踵而来, 鲨鱼扑来了。鲨鱼象征着邪恶势力, 是阻碍老人获取光荣的势力, 而不是帮手。然而那大鱼和鲨鱼都源自女人一样的自然大海, 这才是海明威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新感悟。
作品第一段的结尾是这样一句话: 那面帆上补缀了些面粉口袋, 展开时, 看去真象一面标志着永恒失败的旗帜。是标志老人的失败还是那激励使命感的清教传统情结的失败? 从书中现实主义的细节描写似乎可以推出是老人的失败, 然而整部作品寓言般神秘庄重的氛围不可能不令人意识到老人的象征意义: 老人是精疲力竭的功利个人主义者, 他现在对自然的认识已然升华, 他已更接近表现个人主义者的精神。老人心目中的自然大海是一位女性, 或许就是伴侣, 虽然有时任性。在同这样一位伴侣般的女性共同为上帝的光荣而奋斗的前提下, 怎么可能结果却是永恒的失败呢? 除非上帝抛弃了人, 人和自然难道只能永远对立而不可能相互关爱吗? 作家用作品的逻辑演绎了失败的必然, 我们则通过文化渠道发掘老人钓鱼的目的以及依凭的手段;渠道的尽头是光荣, 但牺牲者(大鱼)再遭毁灭(被鲨鱼撕吞)。这使人想到古代宗教敬神的献祭牺牲: 牺牲最终不是被焚毁就是祭司或献祭者吃掉, 神要只是形式的荣耀。美国的主流宗教传统中没有献祭的形式, 上帝的荣耀源自人对上帝意志的忠实顺从, 体现在人的思想和行为合乎上帝的意愿中。从这个观点出发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推论: 老人的失败是上帝的意志, 是上帝意愿人永远处于失败之境;鲨鱼不是邪恶的象征, 而是上帝置其于自然之中以令人失败的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只有如此推论, 我们才能理解永恒的失败其实就是海明威对天定命运说的真实感悟。因为这里所谓失败只是功利个人主义意义上奋斗结果的失败, 并非精神的失败;使命已经完成, 光荣已然存在, 何谈失败? 海明威感悟到的是天定命运说遮掩下的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只有放弃自身功利的考虑接受失败, 才会有精神的高贵取胜(完成神圣使命的光荣), 才有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由此感悟, 老人失败而归后才能如平常一样平静地收拾起帆索钓具,平静地看了看残缺不全的大鱼然后走开。他平静地接受这个结果, 是因为他早就明白, 打鱼是为了光荣, 因为你是个打鱼的, 这就是他的使命。在睡梦中老人又梦见了在非洲海岸上散步的狮子---暗藏令人失败的杀机的高贵又美丽的和谐自然图景。
第二篇:对《老人与海》的硬汉精神的研究
对《老人与海》的硬汉精神的研究 摘要:《老人与海》是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于1952年出版。《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海明威也正是因为此书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一文学至高荣誉。故事中那位老人的强悍的精神给人印象深刻:“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正是这种人生态度赋予了他笔下的圣地亚哥——勇敢、自信、自尊,永不屈服的性格特征。其实这也正是作者本人写作风格的写照。本文试图从这部中篇小说中探讨老人的硬汉精神的隐喻及象征意。
[关键词]老人与海 圣地亚哥 “硬汉”精神
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1961年),美国小说家。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出生在美国伊利诺斯州芝加哥郊外橡树园镇一个医生家庭。中学毕业后,海明威作为加拿大多伦多《星报》的记者常驻巴黎。他对创作怀着浓厚的兴趣,一面当记者,一面写小说。在近10年的时间里他出版了许多作品,《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其中最有名的是他的第一部重要的小说《太阳照常升起》,描写了二战后美国“迷惘的一代”。这部小说是海明威自己生活道路和世界观的真实写照。海明威和他所代表的一个文学流派因而也被人称为“迷惘的一代”。
故事的情节十分简单。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以钓鱼为生,起初,有一个叫曼诺林的男孩跟他一道出海,可是过了40天还没有钓到鱼,孩子就被父母安排到另一条船上去了,因为他们认为孩子跟着老头不会交好运。在八十四天没有钓到一条鱼的情况下,在第八十五天钓上一条大马林鱼。这条鱼很大甚至超过了老人那船的长度,同时也很机灵。老人与之周旋了三天三夜才成功捕获。绑在船的一边。但在路上,由于腥味太重引来了众多鲨鱼不断啃食鱼肉,圣地亚哥为了守护那条鱼,用叉子、棍棒等武器与鲨鱼展开的英勇的搏斗。并成功杀死一只鲨鱼但无奈鲨鱼太多。等他回到村里时,只剩下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老人也精疲力尽地一头栽倒在陆地上。孩子来看老头儿,他认为圣地亚哥没有被打败。那天下午,圣地亚哥在茅棚中睡着了,梦中他见到了狮子。
一. 圣地亚哥表现的硬汉精神的社会价值
(一)这部中篇小说之所以有其极高的社会价值,是因为本文塑造了一个英勇无畏、坚持不懈、精力旺盛、意志顽强、永不服输的海明威式英雄形象。圣地亚哥是海明威硬汉风格的飞跃与升华。此外表现在圣地亚哥身上的不再是单一的勇敢,其中他对亡妻的深厚感情,对乡亲和蔼和善,具有道德上多方面的优美性格。他一改以前硬汉英雄自我欣赏式的怜悯和徒劳的反抗,更多的而是平静地接受自己的命运,不在乎结果的如何。体现出超越的人格魅力和更强大的精神力和生命力。
(二)、《太阳照样升起》中的杰克•巴恩斯、《丧钟为谁而鸣》的罗伯特•乔丹,这些英雄都是历史和战争造成的,而《老人与海》的背景却不同寻常。在这篇小说中丝毫没有充满硝烟的战场,没有年轻的喧嚣和冲动,只有一位年迈的老渔夫以一人之力与大自然进行着不屈的抗争,虽然他对大自然来说只不过是渺小的一点但仍然英勇无畏,反应了一种人类永恒的自信、自强和自尊,是一种永恒的人类精神,他激励人们不要轻易向困难和死亡屈服,而应该向之挑战。
如今的社会物欲横流,人的一些优良品质正在逐渐的丧失,硬汉般的精神培养在当今越来越不被重视,更多的而是被那些呆板的教学和利益至上的价值观所取代。反应了现代人人性的一种缺失。小说中的圣地亚哥很简朴,贫穷但不寒酸,谦卑而不低贱,刚强而不倔强,体现了他高贵的尊严,令人敬仰。无论环境多么困苦艰难险恶,无论一个人的地位高低,保持人的尊严是最重要的。这种尊严不会由于财富的多寡,运气的大小而增减,它是真正美好的人性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也将是现代人们需要的一堂必修课。
二、英勇硬汉的背后所掩藏和遮盖的
《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的硬汉形象已经深深地印刻在每个读者的心里,毫无疑问 地成了定论。我们敬仰他的主动性和顽强性。但通读海明威的小说后,可以发现,他的作品与他所塑造的圣地亚哥一样,在英勇这面坚硬强悍的盾牌后是和蔼与温柔,正如当代文学评论家王晓明在和黄子平在关于作家和作品的探讨中所指出的:“我们的文学创作经常表现出一种双重性,即是克制不住地袒露自己,又因为顾忌这袒露的后果而有意掩盖自己。”
海明威的恩师格鲁特.斯泰因曾这样描述过海明威的双重性格:“他用残忍当盾牌,以掩盖他惊人的胆怯和敏感。”著名的海明威研究者杰佛理.迈耶斯也曾直言不讳地指出:“海明
威在外表上极力压制他在性格上多愁善感的一面,装出一副男子豪放不羁的形象。”小说中得孩子诺曼林与圣地亚哥是忘年之交,老人在独自出海时时常念叨:“但愿那孩子在就好了。”这反应了老人对男孩的羁绊,也正反应了英雄内心深处的温情。这使得英雄气概穿上了一件更加生动的外衣。将老人与人们的距离无限的拉近。
总之,老人身上那自信乐观和坚韧慈爱都是这硬汉精神的不同组成部分,这里的硬汉不是精钢怒目,而是建立在和蔼慈爱上的自信和顽强的体现,这样的硬汉才是最鲜艳和丰满的。
参考文献
1、(诗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第19页)
2、(Miles Donald“The American Novel in the Twentieth-Century” [M].Newton Abbot, England: Levid and Charles, 1978.)
3、(金莉,秦亚清.美国文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
4、(刘海平,王守仁.美国文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第三篇:浅谈基督对海明威创作《老人与海》之影响
浅谈基督对海明威创作《老人与海》之影响
《老人与海》作为海明威最著名的一部著作,其中援引了不少关于基督受难的细节,说明作者有意识地把老人比作基督的化身,在故事的全过程中经历了两次被钉十字架的过程。第一次是老人钓上了大鱼时开始的,他和小船被鱼拖着走,把钓索勒在背上,感到疼痛,这喻指耶稣扛着十字架上骷髅地。才用一只麻袋衬垫在钓索下,喻指耶稣身上穿着袍子。而紧扣在头上的草帽把额部勒得好痛,喻指耶稣头上戴着荆冠。双手被钓索勒得出血,喻指耶稣手上钉着钉子。而出海前孩子给他送来的吃食,则喻指耶稣的“最后晚餐”。
第二次被钉上十字架的过程,是从鲨鱼来袭时开始的。他用鱼叉扎死了第一条来犯的鲨鱼。后来,等他看到另两条鲨鱼中首先露面的那一条时,不禁“Ay”了一声。作者描述到:“这个词儿是没法翻译的,也许不过是一声叫喊,就像一个人觉得钉子穿过他的双手,钉进木头时不由自主地发出的声音。”这不是明白无误地表示老人又被钉上了十字架吗?
再说,圣地亚哥这名字是圣雅各在西班牙语中的拼法。圣雅各原是个渔夫,是耶稣在加利利海滨最早收的四门徒之一。所以老人同时也具有耶稣的门徒或一般谋求圣职的信徒的身份。他在钓鱼过程中一再吃生鱼肉,喝水,这喻指信徒领圣餐。鱼肉代表圣饼,基督的肉体。老人一声声叫唤那伟大的棒球明星迪马吉奥的名字,拿他当圣徒看待。最后老人回到家,摸黑躺下。作者写道:“他脸朝下躺在报纸上,两臂伸得笔直,手掌向上。”耐人寻味的是海明威没有写明这两臂是朝上伸出,那是基督被钉十字架的姿势。作者分明暗示这主人公是人又是神,兼有人性和神性的双重身份。
本书开头时提到老人曾一度八十七天没捕到鱼。根据耶稣的事迹和基督教的节期来看,这个数字似乎含有深意在内。按耶稣受洗后,曾被圣灵引到旷野,禁食四十昼夜,受到魔鬼的试探。本书开头描述老人双手上由于用绳索拉大鱼而留下的刻得很深的伤疤时,作者特意写到:“它们像无鱼可打的沙漠中被侵蚀的地方一般古老。”(这无鱼可打的沙漠即喻指“旷野”。)这四十天加上基督教大斋期的四十天再加上复活节前的“圣周”那七天,刚好是八十七天。这次老人在海上
一连八十四天没打到鱼,接下来在海上待了三天,刚好等于基督从受难到复活那三天。老人在这三天中经历了大磨难,最后获得精神胜利。
这两个八十七天的过程,似乎表明了人生是循环的,是无休止的一系列被钉上十字架的过程。以前发生过,现在重复经历,今后还是会不断发生。老人圣地亚哥代表着所有的人的形象,经受着最强烈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苦难的经历。这是符合海明威把人生看作是一场悲剧的观点的。
这一方面,这大马林鱼被钓上了,在拖着船走的过程中,被嘴里的钓钩勒得好痛。这时鱼也成了基督的化身。所以老人自言自语地说:“你现在觉得痛了吧,鱼,老实说,我也是如此啊。”他不禁替它感到伤心,并且认为它“也是我的朋友”。等到把它绑在船边,在归航途中遇到鲨鱼一再袭击时,这双重基督的形象是再明显不过的了。
为了突出人生是一系列被钉上十字架的过程,作者在最后写到老人独自深夜返港,背起卷着帆的桅杆爬上岸去,一再摔倒在地(这一点又和传说中耶稣背着十字架上骷髅地的故事交相辉映),第二天孩子来看他时,老人提起夜间“吐出了一些奇怪的东西,感到胸膛里有什么东西碎了”,这是暗示基督被罗马兵丁用长矛刺身,流出血水来。而最最生动的一点是老人扛起桅杆时,曾回头望那绑在船边的鱼的残骸。这一个静止的镜头显示老人作为一个基督,正在开始另一次苦难的历程,而那鱼作为一个基督,正绑在十字架上。作者就这样把上十字架的全过程浓缩在一起了:基督上骷髅地、基督被绑在十字架上、基督死去了。这着重指出了所有生物的共同命运是一系列上十字架的磨难。而那条大鱼的残骸,作者最后描写到:“它如今仅仅是垃圾,只等潮水来把它带走了。”这等于暗示,所有物质的东西,包括人在内,都是注定要毁灭的,只有人的行动,和对行动的记忆才是永存的。所以全书的末一句是:“老人正梦见狮子。”他保持着完好的对事物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