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四运动的历史论文
五四运动的历史论文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
100522227
秦立
2011-10-25
事件经过: 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伟大革命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1月,美、英、法、日等帝国主义国家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这实际上是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在中国人民舆论的压力下,向会议提出废除袁世凯和日本订立的不平等条约“二十一条”,要求将德国在山东的租借地、胶济铁路以及其他权利归还中国,同时还提出七项“希望条件”废除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队、巡警;裁撤外国邮局及有线无线电报机关;撤销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归还租界;关税自主等。但这些要求和希望均遭到参加“和会”的帝国主义国家拒绝。不仅如此,他们还决定将德国在山东掠夺的权利全部让予日本,并将其写进了《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至此,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完全失败。但军阀政府竟准备在和约上签字。消息传出,举国愤怒。5月4日,北京学生3000余人在天安门前集会,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等口号。会后举行了游行示威,愤怒的爱国学生痛打了亲日派官僚章宗祥,并放火焚烧了亲日派官僚曹汝霖的住宅。军阀政府派军警镇压,逮捕学生30多人。全北京学生立即实行总罢课,并通电全国表示抗议。天津、上海、长沙、广州等地学生也纷纷游行示威,声援北京学生。在日本、法国等国的中国留学生以及南洋华侨学生都开展了爱国活动。6月3、4两日,军阀政府又逮捕北京学生近千人,激起全国人民的更大愤怒。上海、南京、天津、杭州、武汉、九江及山东、安徽等地的工人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政治罢工,上海和全国各重要城市的商人也先后举行罢市。至此,五四运动发展到新的阶段,即从开始的共产主义知识分子、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三部分人的统一战线运动,发展为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军,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范围的革命运动--“六三运动”,运动的中心也由北京移到上海。6日至10日,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28日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也是中国青年运动的伟大开端。它开创了中国革命知识青年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五四运动实际斗争的锻炼,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造就了一批青年共产主义者。他们深入工农群众,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领导罢工斗争,促成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建立做好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性质: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意义: 五四运动也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次年改称《新青年》,举起“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猛烈抨击封建主义旧文化,提倡新文化。随后,还提倡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并在“文学革命”的口号下,提倡新文学。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1918年11月李大钊发表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代表了中国先进分子的新觉醒。新文化运动不仅为五四爱国运动作了思想准备,同时随着这次运动而更加深入发展,使社会主义思潮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思潮而成为运动的主流,并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准备。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正式宣布以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
五四运动的当代意义:
这场运动孕育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国青年在党的领导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五四运动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我国几千年来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源泉。
振兴中华:“振兴中华”的口号,是孙中山1894年在《兴中会宣言》中最早提出来的。从那之后,大多数爱国志士无不以此为终生奋斗的最终目的。可以说,中国从此之后的一切革命斗争,无一不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所取得的一切进步和成就,无一不是由于它的催动和鼓舞。五四运动的发生,就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续。爱国学生的奔走呼号,浴血奋斗,广大知识分子、市民、工人的积极响应和支援,最根本的动因就在于此。响遍全国的“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唤醒同胞,一致救国”等口号,最根本的含义也在于此。有的人当时在思想上虽然还没有明确认识到这一点,纯粹为爱国热情所驱使,但他们爱国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持中国的落后,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挽救中国的危亡,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振兴中华民族。
历史意义: 爱国主义:在五四运动中,广大学生之所以不顾高压,奔走呼号,他们的爱国行动之所以能得到各界知名人士、上层人物和广大工商界群众的支持,就是由于爱国主义的有力号召,爱国精神的强烈感染。今天,要胜利跨人21世纪,实现四个现代化,真正使中华民族振兴起来,更要大力发扬爱国主义。
民主精神:新文化运动最先提出科学与人权并重(青年杂志创刊词中的提法),随后讲“赛先生”(科学)和“德先生”(民主,当时把人权和民主当作基本上同一的概念)。后来“赛先生”和“德先生”成为“赛同志”和“德同志”,就是说,民主和科学一道,是中国共产党历来为之奋斗的目标。在五四运动中,民主即“德先生”是一面反封建、反专制的大旗,大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五四爱国运动之所以能够发生,与民主精神的推动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民主的启蒙和民主意识的觉醒,就不可能发生那么大规模的爱国运动。现在,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已经有了显著的进步,在许多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但是,距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目标还相差甚远。要想尽快振兴中华民族,就应该继续高举“德先生”的大旗,发扬民主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科学精神:在五四运动中,科学即“赛先生”与“德先生”一样,是反封建、反迷信的另外一面大旗,并有力地促进了民主意识的发扬,反封建斗争的开展。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出的六条新的思想,第六条就是“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他说:“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之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①[《独秀文存》,第9页,安徽人民出版社,合肥,1987。]因此,在发扬民主精神的同时,还应该发扬科学精神。
解放思想:在五四时期,先进的思想家们大胆地冲破旧传统,提出了许多振聋发聩的主张,出现了一种在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并有力地带动了其他领域的大解放。正如毛泽东当时所形容的:“思想的解放,政治的解放,经济的解放,男女的解放,教育的解放,都要从九重冤狱,求见青天。”①[《民众的大联合》
(三),《毛泽东早期文稿》,第393页,湖南出版社,长沙,1990。]正是这种思想的大解放,使五四运动成为新思想与旧思想、新文化与旧文化的分水岭,我国20世纪第一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并开启了此后思想解放的先河,深深地影响了20世纪中国历史的发展。后来所发生的第二次、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第二次历史性的飞跃,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产生,以及从那时起我国取得的每一个进步和成就,可以说都是解放思想的结果,是五四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五四运动的影响
1、政治影响:揭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第一次世界大战,世界革命爆发以后,世界历史进入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工人阶级在运动中显示了强大的政治威力,它以不再是资产阶级的追随者,而作为运动的主力军在斗争中起了决定性作用。运动的矛头直接指向帝国主义,因为从世界革命战线看属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2、对中共的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从、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3、对学术界的影响: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延续和发展,它把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思想由知识分子推广到全国群众。使提倡新思想新文化成为一种风气,同时也促进了文学革命的深入和广泛发展,开创了中国文学时代,使中国科学和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4、思想方面:五四运动促进了全国民众的思想解放,西方的各种新思想陆续传入中国,其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的思想和政局带来巨大影响。
参考文献: 《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
陈平原 夏晓虹 著
《“五四”九十周年祭——一个“问题史”的回溯与反思》
杨念群 著
《重返五四现场——1919,一个国家的青春记忆》
叶曙明 著
第二篇:五四运动历史论文
五四运动
如果说中国古代历史宛如锦绣,那么中国近代史则是那血淋淋的腐尸。清政府猥琐的延续着微弱的生命为西方列强卖命,麻木的面孔,僵硬的躯体。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国,用他那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顽强的生命力,演绎着中华文明不可断,中华儿女不可绝的历史征程。一步一步走来,多少日子的艰苦奋斗,多少年的风风雨雨,我们呐喊,我们彷徨,我们无奈,我们坚韧。。。黑暗的日子让我们恐惧,战炮声、厮杀声,声声紧紧揪着中国人民那颗伤痕累累的心。
1840年,鸦片无情的撒向中国的每一寸土地;1842年,《南京条约》讥笑般挑逗着中华儿女;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趁火打劫;1844年,《望厦条约》、《黄埔条约》铺天盖地;1858、1860年,《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贪婪的吮吸着中华的雨露;1885、1895年《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腐蚀中国领土。那么多残忍的掠夺,那么多可怕的联军。哪有一片净土?于是,1901,年,噩梦般得《辛丑条约》席卷而来。人民在喘息,人民在挣扎,忍受着非人的待遇,忍受着牲畜般的凌辱,忍受着那么多的嘲讽,“东亚病夫”冷酷的刺痛中华儿女的心。
那些一页页的历史画面如电影般放映—1937年得南京如人间地狱,日本鬼子玩着杀人游戏,多少妇女被凌辱,30万死不瞑目的亡魂啊!中华人民在等待,等待一个反抗的机会,等待一个崛起的生命。过了那么多的日子,过了那么多的夜晚,来了,那一刻的钟声终于敲响了。1919年上半年召开的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外国在华势力范围、撤销外国在华驻军等七项希望和取消日本强加的“二十一条”及换文的陈述书遭到拒绝。中国人民绝望了,彻底绝望了。到了,反抗的时刻终于到了,1919年五月四日,北京的大多学生走向街头宣言呼吁“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正在这个时候,中国工人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罢工推动了商人罢市,学生罢课。不再是个人的反抗,这是一场集合了知识分子、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全国范围的运动——五四运动。1.学生撑起一片天
“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铺天盖地般包裹着中国大地,顿时群英奋起。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13所大学3000多人聚集在天安门,随后举行游行示威。高呼“还我青岛”“收回山东主权”“废除二十一条”“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如此张扬着一代热血青年的爱国精神。虽然只是学生,手无寸铁,但是他们任然顽强的革命,为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抛头颅洒热血。每一位学生都积极的投生革命中,仅仅是口号吗?不,他们不是语言的奴隶,行动的小人,“火烧赵家楼”烧得惊天动地,烧得大快人心。2.工人鼎力来相助
骇人听闻的六三大拘捕激起全国人民的激烈反抗。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群起响应,正义凛然、不畏强暴的爱国斗争从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6月5日,上海工人自动举行罢工,支援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同时,上海商人也举行了罢市。一些地方的工人、商人积极响应,推动了斗争的发展。迅猛扩大的斗争形势给军阀统治者以极大压力。上海的罢工波及各地,京汉铁路长辛店工人,京奉铁路工人及九江工人都举行罢工和示威游行,以援助上海的抗议活动。3.纪念那些不朽的生命
梁启超,那个戊戌变法的英雄人物;林长民,撑起国民外交协会一片天;陈独秀,开创了中国共产党;蔡元培,张显着新一代教育者的风范;鲁迅、胡适,风姿灼灼的文学家,他们引领着这一场反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为了名族的解放,前仆后继,英勇奋斗,宣扬着民主和科学的精神理论。4.五四,多么振奋人心的名字!
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中国政府在巴黎的外交失败的产物,大学生,工人怀着对祖国的满腔热血呼号口号走上街头。如果说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启蒙运动,那么五四运动则是新文化运动继承和升华,是爱国主义的伟大实践。五四运动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找到了一条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成长道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斗争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他们脱离广大的工农群众,未能真正认识到蕴藏在群众之中的伟大力量,这正是造成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五四运动使先进的知识分子领略到了劳动群众的威力,开始放弃了“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逐渐转变了立场。于是,他们脱下长衫,走出书斋,深入到工农中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知识青年走上了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大众相结合的道路,使自己在中国革命中所具有的“先锋的和桥梁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体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同时,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传播,是中国旧民主主义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的开始。
中国代表没有在巴黎和平会议上签字,这并不代表中国的利益和权益能够保留下来,相反,刺激了日本吞并中国,排挤其他列强的速度。由于北京政府的失败,各地军阀利用北京政府的无力,相互攻伐,加剧了中国的内乱。1921年到1922年召开了华盛顿会议,中国代表提出“十项原则”,山东问题得到解决,日本把青岛交还给中华民国政府但是胶济铁路仍由日本控制,山东实际仍由日本控制,中国权益没有恢复。
五四运动属于青年的爱国运动,1919年对于我们来说太遥远,但是21世纪对于我们并不陌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牢记那一段段刻骨铭心的历史,那一个个血流不止的伤口,用我们的热情和责任捍卫来之不易的和平和统一。90后不是垮掉的一代,依旧洋溢着一颗颗爱国的心。如今的和平年代,并不需要我们去游行示威,我们要做得仅仅是用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的建设奉献我们的青春智慧,在神州大地上书写新一代的绚丽篇章。
第三篇:有关五四运动的优秀历史论文 2010
有关五四运动的优秀历史论文 2010-1-14 22:02 提问者:1234叶子1234 | 浏览次数:1487次
谢谢帮忙!
2010-1-14 22:26 最佳答案 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概括地讲,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
我们应该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了国家的繁荣和富强,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积极进取,勤奋工作。
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理性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学的内容。而所有这些,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因此,纪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应该把这些方面结合起来,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
总之,五四精神代表着诚实的,进步的,积极的,自由的,平等的,创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爱互助的,劳动而愉快的,全社会幸福的统一体。
因此五四精神就是升华了的爱国精神。
归结起来是,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宣传民主科学的进步精神,追寻时代潮流、把握时代命运的伟大精神。
中国历史文化语境中的现代知识分子,是近代中西文化冲突导致文化转型的产物。如果将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为代表的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称之为中国第一代的现代知识分子,那么,以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为代表的,则可以称之为中国第二代的现代知识分子。这些由文化冲突而获得主体高度自觉,并勇敢地挑起“向西方学习”重担的现代知识分子,亦被称之为“先进的中国人”。[1] 不同于中国历史上的士大夫或文人群体,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指的是那些以独立的人格、独立的身份和独立的价值标准,借助知识、文化、思想和精神的力量,来表现自身对于社会、历史、文化的独特思考和鲜明的“公共关怀”,体现一种公共良知、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并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文化人。在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史上,鲁迅无疑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最杰出代表。他的思想、意识、观念、学说、主张和人格等,都典型地反映出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所具有的精神特征,尤其是他的现代意识的构成和心路历程及所反映出来的精神特征,可以说,正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缩影。
五四运动要解决的是民族危亡的问题,因此,五四精神就是对解决这个历史主题的主体能够产生强大推动作用的精神。五四精神反映着五四运动不同于前此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意,又是五四时期那一代时代先锋的崭新的人格特征。它表现为以下四个统一:
一是启蒙与救亡的自觉广泛的统一;二是知识分子与劳动群众的统一;三是刻苦耐劳的精神与进取创新的精神的统一;四是独立自主的精神与无私奉献精神的统一。五四精神五四运动要解决的是民族危亡的问题,因此,五四精神就是对解决这个历史主题的主体能够产生强大推动作用的精神。五四精神反映着五四运动不同于前此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意,又是五四时期那一代时代先锋的崭新的人格特征。
作为跨越世纪的一代人有责任将自己即将送走的世纪中所积累的精神遗产带进新世纪,五四精神就属于这样的精神遗产。因此,我们不但应当继承五四精神,而且应当弘扬五四精神。
第四篇:历史论文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晚清满汉政争与中国政治走向
姓
名
崔振朋
学号
2010610467
院
系
历史文化学院
专
业
历史(教育)
指导教师
李先明
职称
教授
2014 年 5 月 21 日 曲阜师范大学教务处制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Abstract„„„„„„„„„„„„„„„„„„„„„„„„„„„„„3 Key words„„„„„„„„„„„„„„„„„„„„„„„„„„4 引言„„„„„„„„„„„„„„„„„„„„„„„„„„4
一、太平天国战争之前的满汉关系····································· 4
二、太平天国战争与满汉实力变化·····································
4三、洋务运动与满汉矛盾的增加······································· 5
四、甲申易枢引起中央政治变化········································ 6
五、戊戌变法中满汉实力的变化······································· 6
六、清末改革满汉矛盾激化··········································· 7
七、结论··························································· 8
八、致谢··························································· 9
九、参考文献······················································· 10
晚清满汉政争与中国政治走向
历史文化学院历史教育专业 崔振朋
指导老师:李先明
摘要:清沿明制,清王朝入关后迅速把明朝时已比较完备的内阁六部九卿制化为己用,并且后来不断完善发展,“可是终清一朝,唯独两点不曾改变过其一是政府组织的满汉双轨制,其二是军事组织的八旗驻防。”
[1](p43)
这主要的原因是清朝是少数民族的政权对汉人存在深深的不信任感,这点在我国历史上入主中原的各个少数民族政权中都存在,可是在清代却是把部族政治发挥到极致的,满洲人在国家权力的各个方面均处于主导地位,可同时入主中原之后八旗子弟的腐化速度却也够快,满人“强悍之气已失,蒙昧之性未改。”[2](p76)以至于等到太平天国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已不堪一击,清王朝不得不起用汉族官僚曾胡左李等人外攘蛮夷内平叛乱,自此汉族官僚势力迅速上升满汉矛盾也急剧上升,等到戊戌变法之后则已激化,待到清末立宪汉族士绅的数次请愿被拒绝后已经不可调和,而清王朝的末日也不远了·· 关键字:晚清 满汉矛盾 政治斗争
Late Qing dynasty, with the controversy over the Chinese
politics
Student majoring in History
Cui Zhenpeng
Tutor
Li Xianming
Abstract: When Qing along the bright system, after Qing Dynasty entered the pass, rapid Ming Dynasty quite complete cabinet six nine chief ministers systems changed into oneself to use, and afterward continually improved to develop, was finally clear a dynasty, the only two points have not changed first, the Manchus and Han Chinese two-track system of official organization;second, the eight banners of military organization stationed.(Quoted from Zhu Weizheng stress modern history 43 pages)this main reason was Qing Dynasty is the political power of national minority has the deep feelings of distrust to the Han people, this was in charge in each national minority political power of area south of Yellow River to exist in our country history, but actually displayed the acme the clan and tribe politics in Qing Dynasty, a native of Manchuria was in the dominant position in each aspect of state power, after may simultaneously be in charge of the area south of Yellow River, the putrefication speed of bannermen children was also fast enough, Manchu “intrepid gas lost, the ignorant nature has not changed”(Liang Qichao: “By Political reform
Must from Putting down Manchus and Han Chinese Beginning”, “Drinks Icehouse about Collection the Anthology” 1st volume, p.78), when the Taiping Rebellion second Opium War collapsed at the first blow, Qing Dynasty has to appoint Han Chinese outside bureaucrat Zeng Hu Zuoli et al.to resist in the barbarian the even rebellion, the Han Chinese bureaucrat influence rapidly will rise from now on Manchus and Han Chinese also suddenly to rise contradictory, after Reform Movement of 1898, intensified, when to the Qing years constitutionalism Han Chinese gentries after petitioning to be rejected, was several times irreconcilable, but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is not far.Key words:Late Qing dynasty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Man Han
引言:满洲以刚柔兼济利用和驯服汉人而盛,“然有清一代“满汉合作”始终缺乏互信和平等,汉人始终处于绝对的政治弱势,满汉畛域严密。究其根源,在于内化于历代清帝心中的‘崇满抑汉、以满驭汉’之祖制,清廷对占人口绝对多数的数万万汉人始终加以猜忌和防范。”[3](p3)
一、太平天国战争之前的满汉关系
八旗子弟以武力征服汉族入主中原过程中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无情,亦有圈地圈人并颁布逃人法的残酷,故清初的满汉矛盾十分尖锐,南方有天地会等汉族反清势力,台湾有郑氏家族的反清势力。这种形势直到爱新觉罗玄烨即位推行一系列与民生息的仁政和消弭满汉矛盾的举措之后才缓和下来。而康熙皇帝平三番时,八旗子弟已难堪大用了,主要就要靠汉人绿营兵了。康雍乾三世多颁行弥合汉满的措施,可是汉满矛盾并未真正得到弥合,只是成为一种潜流,这是以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社会矛盾缓和为前提的,而清王朝恰好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大发展的可能性极小,所以满汉矛盾的缓和不会持续太久的时间。可是康乾盛世刚一结束,嘉道年间,白莲教、天理教等大大小小的起义便起来了,而南方的天地会则继续兴风作浪,这时汉族地方士绅的团练已开始崭露头角。而在朝中,清初的开国功臣洪承畴、吴三桂等人虽然为满清取得天下立下汗马功劳,可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清取得江山后,这些汉人的异族人身份便凸显出来,遭到朝廷处处防备。后来的李光地、张廷玉、陈世倌、汪由敦等汉臣才能出众忠心耿耿,可是仍由于汉人的身份仍被视为异族而得不到信任。等到嘉道年间,满族势力衰退而汉臣势力增长已是不争的事实。
二、太平天国战争与满汉实力变化
汉满势力真正消长是在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天国起义是一场社会矛盾激化的起义也是一场满汉矛盾激化的起义。在洪秀全的几本宗教著作中满人成了丑恶的阎罗妖,他呼吁所有皇上帝的子女团结起来推翻阎罗妖的统治建立太平天国。这些话如今听起来可能感到幼稚,可是之所以能激起广大底层人民的认同与支持就已经说明了当时满汉矛盾的尖锐。在起义爆发之初,清廷派八旗绿营镇压,没想到八旗绿营无论是士兵还是将领已严重腐化,错失了剿灭叛乱的最佳时机坐视太平天国军壮大席卷半个中国。眼见江山易主,清王朝最后不得已的情况下,让地方
汉族士绅组织团练。曾国藩在胡林翼左宗棠的人的帮助下克服地方官员的排挤,克服无钱无粮无人还受地方官僚排挤的困境,组织训练出湘军,并逐步站稳脚跟力挽狂澜剿灭了太平天国起义,为挽救清王朝立下了不世之功。在镇压这次起义中崛起的曾左李等汉族官僚虽挽救了清王朝却也功高震主。而原本清王朝实行的是大中央小地方的政治模式,与这套模式配套的是中央的繁政与地方的简政,中央的多权与地方的少权。在这套政治体系中,地方无论是军权财权还是人事权都尽可能的被剥夺,地方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学政均有专折上奏之权,从而达到相互牵制,而地方的税赋则全部上缴朝廷具体地方支出再由朝廷反拨下来。而用人权上,地方稍大点的官员任命小到知县都要经过吏部任命,地方顶多有个推荐权。军权上,地方督抚无调兵之权,一切军队的调动都要经过中央。而经过一场太平天国战争,这种政治模式已被彻底改变。首先,八旗、绿营在这场战斗中已显示出了难堪大用,曾、左、李等汉族官僚掌握的湘淮军成为国家的国防军队执行对内镇压对外抵抗的任务。而湘淮军的建军机制却是模仿明末的戚家军,兵为将有将倒兵散,多招同乡之人利用同乡情谊和儒家规范形成一种强力的恩主关系。其次,有兵无饷也是白搭,可是在太平天国战争中形成的厘金制恰好弥补了这一点。“有可靠统计显示厘金在后来逐年增多,逐渐超过关税成为仅次
[4](p12)于田赋的第二大税赋。”其次,清王朝在天平天国战争中变更原来的税收制度为向地方摊派制,也就是地方只要交够了朝廷的派额剩余的税赋就归地方支配。最后,经过这场战争,地方督抚的用人权也大大增加。学政、布政使、按察使由原来与督抚平级逐渐变为了督抚的下属,而地方的人事任命也基本由督抚掌握。同治年间,“全国之地方大吏,几尽为湘淮军人物所占据”。“仅在攻下天京的前四年(1860年-1864 年)中,湘军集团便有计二十一人被任命为督抚,其中被委任两次者三人,三次者四人,另有曾国藩等三人还被任命为钦差大臣。”[5](p34)汉族官僚势力急剧膨胀深深招了朝廷的忌,朝廷对这些地方实力派汉族官僚疑惧日深,一方面想法设法的进行打压牵制,如培植不同的派系使之相互牵制,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及后来的南北清流相互排挤争斗朝廷则负责维持各派平衡来稳定政局。派系之间的争斗对中国随后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消极影响。同治朝还开启了”亲王政治“来加强满人对权力的控制。可另一方面,进入末世的清王朝不得不倚靠这些地方汉族官僚来维持自己岌岌可危的统治。
三、洋务运动与满汉矛盾与增加
在随后展开的以地方汉族官僚为主导的洋务运动中,满汉矛盾逐渐被激化。这场统治阶级上层自我挽救的改革运动中汉人无疑占据着主体和主导地位,兴办洋务也主要就是几个地方督抚积极,而中央政府在这场革新运动中谈不上积极支持也不能说积极反对,他们更关心的是权力的归属问题。通过这场洋务运动,地方汉族势力也的确达到了一个高峰,李鸿章、左宗棠等人都在洋务运动过程中充实了实力,权力大大增加。他们不仅作为封疆大吏主导着一方事务,且朝廷中许多问题的解决也离不开他们的参与。洋务运动后期形成了淮军一家独大的局面。李鸿章作为汉人,其权力之大是空前的,不仅控制着大清最强大的国防力量————淮军和北洋舰队,而且又身为地位最高的总督————直隶总督几十年还控制着大清的外交。而在满人中满口胡柴的顽固派为数不少,极富政治手腕的叶赫那拉氏则玩起了政治平衡游戏:利用汉族官僚内部的派系之争达到牵制制衡,如利用左宗棠来牵制曾国藩、李鸿章,利用清流张之洞等人来牵制李鸿章,利用湘军
来牵制淮军。无怪乎李鸿章在会见俾斯麦时感慨道“为大臣者,欲为国家有所尽力。而满廷意见与己不合,群掣其肘。”[6](p36)
由此可见一斑。“甲午战前的满汉矛盾致民族分裂,严重影响了综合国力的增强。战争期间满汉畛域使双方不信任,[7](p23)贻误不少战局。”最高统治者为了一己之私心弃国家危亡于不顾,最终中国原本比日本好得多的近代化条件和资源被大量分散、内耗,这不能不说是国家之不幸。
四、甲申易枢中央政治起变化
甲申易枢则是满汉权力消长的又一个转折点,“自此之后汉人势力在清中央衰退,这对以后政局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不啻晚清的另一场政变。”[8](p6)这场政治角逐的结果是满人中还算比较开明有见识有韬略的恭亲王奕䜣被清出政权中心,清流派张佩伦、张之洞等人被赶出中枢中法战争一线战场,而保守听话的醇亲王奕譞替代了奕䜣掌管总理衙门,中央的权力完全掌控在了慈禧太后手中,而前段时间有所收敛的满清权贵再次活跃了起来,再次把政治拖向保守消极的边缘,而中国的命运轨道被生生改变。
五、戊戌变法满汉势力逆转
甲午中日战争如一个晴天霹雳震动了许多沉睡中的中国人,中国输掉了一场原本几乎被所有人看好的战争被一个原本看不起的蕞尔小国打败,而且要面临被瓜分列强的危险。中国人的危机意识一下子被激发出来,朝野上下谁都不敢不敢再公然出来反对中国需要改变来挽救亡国灭种的危险的看法。可是中国是少数民族政权而且中国掌握实权的是慈禧太后,这两点就决定了要在中国实行一场仿照日本西方的兴民权、兴法治的改革十分困难。因为皇权跟满人特权是绑在一起的,兴民权兴法治不仅削弱了皇权而且削弱了满人的特权,即使是光绪皇帝比较开明,但是这场改革如果损害了掌握实权的慈禧跟有巨大政治能量的满清贵族的利益,那它的阻力就会超出一般人想象。也因而,这场变法由汉人发起并由汉人主导,而满人即使不像刚毅之流对变法持绝对反对态度也少有如一些汉族官僚这般积极的。而主导这次改革的却是书生气十足的康梁师徒,政治上仍十分幼稚的维新派希望凭借一腔热情赢得光绪皇帝的支持来推动改革。权贵如刚毅徐桐之流自然把他们视为眼中钉,可是他们把本来希望支持他们“潜势力仍然大得很”[9](p89)的李鸿章也拒之门外。而晚期洋务实力派张之洞从一开始的积极支持到逐渐逐渐看到了康梁师徒政治上的幼稚而通过一篇《劝学篇》与康梁划清界线。“而当朝中唯一有实力的翁师傅也被开缺之后,戊戌变法就离走向失败不远了。”[10](p73)于是当变法对于满人特权损害到一定程度,而慈禧眼看要因为这次变法被永远挤出权力中心时,“满人政治与西太后的结合,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失败”[11](p5)“是中国近代史上唯一的一次自上而下自体性变革,这种变革对中国近代化而言,代价最小,震动最小,落后国家如果能通过这种方式走向近代化,尽管有‘不彻底’
[12](p2)和‘改良主义’之诮,还算是合算的。”
戊戌变法的失败给了满族亲贵夺权提供了一个契机,他们为了一己私利携慈
禧利用无知的义和拳民同时向八国开战几乎把国家断送。戊戌变法提出了一个消弭满汉畛域的可能,可是这种可能被一场政变葬送,“中国政治出人意料地向后倒退,所有新政除了京师大学堂有名无实苟延残喘之外,全部付诸东流。”[13](p297)慈禧太后与满清贵族勾结扼杀了变法,又通过“重用”这些满人贵族来巩固自己的统治,这一切令汉族官僚和西方列强十分不满。于是,为了逞自己的权欲,慈禧太后开起了历史的倒车,那些个百无一用满嘴胡柴的满清权贵一个个重新飞扬跋扈起来,而李鸿章、张之洞等思想比较开明的汉族官僚要么请求外放以避祸,要么噤若寒蝉人人自危。而等到义和团运动时,那些满清权贵更是叫嚣着要杀光一龙二虎三百羊。
“封建顽固派的排外主义,与下层民众积蓄已久的反帝排外浪潮不期而然地碰在一起,民间乡里的巫术、神道、武功等文化因素都成为顽固派的抗外资源,顽固派拿国家民族命运当儿戏,轻率而不负责任地利用了下层民众的反侵略情绪,极其不理智地操纵利用义和团攻打外国使馆,在把义和团推向侵略者的炮口之后,又转过来出卖刚刚还誉为‘义民’的义和团。”[14](p298)
六、清末改革满汉矛盾激化
经此大难倾听的,清廷无药可救的嘴脸彻底暴露,令无数民众心寒。孙中山先生说过庚子国难是普通民众对于革命分子态度的一个转折点,庚子国难之前他们被视为乱臣贼子,而庚子之后却开始对他们报以同情了。李鸿章、张之洞、刘坤
一、袁世凯等地方官僚不宁唯是倡导东南互保使东南经济命脉之地免遭铁蹄蹂躏,列强因相互牵制,出于保护自己在华尤其在长江流域利益的考虑,对东南督抚而这也显示出地方汉族官僚对的满人朝廷的离心力在不断地加大,汉族官僚在满汉博弈中实力的强大。
为了挽回人心达到“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弥”的目的,从1901年起重新拾起戊戌人士那一套,搞起了清末新政。而这次变革中弭平满汉畛域成了许多有识之士的呼求。张之洞、刘坤
一、张元济、叶恩甚至标准的满清贵族端方皆对此有过上陈。其中很有影响的张之洞、刘坤一合奏的《江楚会奏变法三摺》的第二摺提出“筹八旗生计”的建议,主张鼓励八旗自谋生路,而且希望逐渐把满族人民编入与汉族和其他民族人民一样的户籍。而慈禧太后对此也表示同意。1902年2月1日,慈禧太后下令准许满汉之间通婚。1906年官制改革之后,新成立各部的官缺分满汉之制亦被废除。而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势力的活跃使许多开明的地方督抚和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立宪派积极主张变更政体仿行日本实行君主立宪制。最终清廷在1906年9月不得不宣布“预备仿行宪政”。而这场清末立宪运动同时也是中央满清权贵势力与地方汉族官僚势力的一场博弈斗争。以慈禧、载沣为首的清朝中央政府希望通过立宪来收回地方督抚的权力增强中央政府的权力维护满人的统治;而地方的汉族督抚则希望通过立宪运动来扩大其政治影
响力扩充势力。贯穿整个晚清历史的满汉权力之争进入到白热化阶段。
1908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死去。宣统皇帝继位载沣为监国摄政。而载沣的政治手腕相较于前任慈禧太后则太过稚嫩,对于中国当时的形势太过缺乏全局性的透彻了解和长远的目光,只看到当时清王朝的部族统治受到汉族官僚的猛烈冲击有江山易色的风险却低估清王朝的续命与这些汉人支持之间的关系。结果载沣一上台就先要取袁世凯的命,而后被张之洞劝阻才让其罢官养病。而满清权贵通过这次立宪运动对中央的控制又大大加强。最终在内外的压力下清廷于1911年5月8日公布的皇族内阁名单让原本对于清廷仍抱有一丝希望的广大汉人彻底死了心,原本的民族资产阶级立宪派要么转为同情支持革命派要么对政治失望只是作为旁观者不在积极维护清廷。而原本就在立宪与革命之间摇摆的众人则更对清廷反感。于是在1911年发生于武汉的一小撮革命军人的叛乱便把一个庞大的清王朝彻底埋葬。
七、结论
[15](p4)清末满汉畛域的化除是关系到清政府能否继续统治下去的一个关键所在。晚清中国作为一个封闭的儒家传统农业文明在被西方强行打开大门之后开始沦为列强的板上鱼肉任人宰割。为改变自身的不利地位适应西方文明主导的新世界,老大帝国艰难地去克服历史的惯性寻求改变。这段纷繁复杂的历史包含着太多内容,我们今天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都是当时的发展与延续。然而只要我们细致观察就会发现,这段历史始终被满汉民族的权力之争所贯穿而且满汉民族的权力之争又对这段历史的走向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在这段历史中汉族人由最初的“二等公民”凭借努力在镇压发捻立下的不世之功开始主导清王朝的地方事务,并且在后来的洋务运动中发挥着主导的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是清王朝最高统治者为了达到政治平衡扶植不同的派系相互牵制广为掣肘造成了大量的资源精力被内耗,以原本比日本好得多的条件在走向近代化的路途上远远落后于日本。而甲午年之前的甲申易枢则是满汉势力在中央消长的另一个分水岭,比较开明的奕䜣被清出权力中枢,取而代之的奕譞则是个听话的提线木偶,曾经用以牵制洋务派的汉族清流派也一并被清理出去,慈禧太后终于除掉所有对手独自掌握大权。而满族势力在中央开始反弹,中央的汉族势力则开始衰落,中央朝政更加腐败低能。最终中国于甲午战争一败涂地几乎被西方列强瓜分。甲午中日战争求变成为举国共识,光绪皇帝起用康梁师徒等一批维新派汉族官僚又倚靠翁同龢等一批支持变法的帝党希望救亡图存变法自强。可是当变法损害到满人尤其是旗人的利益时形势就变得十分不妙了,这时慈禧太后也眼看手中权力要被光绪通过变法架空,于是两股势力就结合在了一起,慈禧以变法损害到了人心为由扼杀了这次变法重新夺取了最高的统治权,而旗人势力则自此之后更加变本加厉地反扑,历史开始倒退。慈禧太后为一己私利携义和团之威欲与八国一决雌雄,却把中国带入了亡国灭种的危机之中。“应当说,戊戌变法时期 8
是晚清缓和满汉矛盾进行改革的较佳时期。这时的清政府尚有一定的权威和政治控制能力,国内局势尚属稳定······全国上下基本达成进行改革的政治共识。由于满清贵族把自己既得利益看得高于国家民族利益,干扰和阻挠变法,丧失了[16]变法的有利时机。”此后“精明”的慈禧太后也感觉到如果朝廷不变革满清的统治维持不下去。于是开始清末新政寻求缓和社会矛盾汉满矛盾,汉族官僚和民族资产阶级普遍对这次变革期许甚大,可是最后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彻底对朝廷失去信心,于是武昌起义的一声枪响就震倒了一个庞然大物。总结起来我们可以说:“太平天国是满汉官僚间矛盾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洋务运动时期是汉族官僚积蓄力量,以守为攻的阶段,此时的满汉官僚间矛盾以曲折的形式表现出来;‘东南互保’的产生则是满汉官僚间矛盾发展到面对面较量的重大表现;1906年清政府的官制改革,是满汉官僚间矛盾斗争的具体表现;1907年的‘丁未政潮’则
[17]是满汉官僚间矛盾斗争达到白热化的典型表现”我们不难发现的是汉族在晚清的艰难变革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导的地位。而满族人在晚清由于长期的优裕生活早已蜕化极度缺乏人才,他们更多人关心的是自己的好日子怎样才能持续,至于民族大义国家危亡固然重要却也顶多处于次要位置,因此对于各种变革更多倾向于保守的姿态,这就导致了满汉之间矛盾愈演愈烈。而国家改革却是国家大势所趋,诸多汉族官僚通过热心于变革勇于变革强大了自身的力量,满清朝廷为了稳固其部族统治通过各种手段打压汉人政治,而各种改革主要靠汉族官僚去推动,这给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救亡还是控权是满族统治者面对了一个两难的抉择,而且两者相悖在很多时候只能二选其一,不改革则亡国不握权则江山易姓。最终清王朝选择宁亡一国不亡一姓,这必然得不到多数人的支持,最后不光自己垮了台,而且还连带国家也失去了稳定改革的机遇,这不得不说是中国的不幸、历史的不幸。
致谢
本文完成过程中得到了李先明老师和同学们的鼎力相助,多亏有他们的鞭策和支持才让我在遇到困难挫折时能够不轻易放弃,我在此向他们表达衷心的感谢。同时还要感谢参考文献的原作者,如果不是站在他们的肩膀上本文难以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 朱维铮.重读中国近代史[M].上海:中西书局,2010.[2]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3][4][5][7] [8]薛伟强.满汉矛盾与晚清政局 1844—1912[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2.[6] 梁启超.李鸿章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2.[9][10][11][12][13][14] 张鸣.再说戊戌变法[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15]张继格.试析清末化除满汉畛域原因[D].江苏:扬州大学,2007.[16]张海山.戊戌变法与晚清满汉矛盾的演变[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6(3).[17]王宇.近三十年来晚清满汉关系研究述要[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1(38).10
第五篇:历史论文
生命是短暂的,消瞬即逝。好比天上的流星,来去匆匆。徒留那道光辉的路线,在不久之后就会黯然失色,接着消失殆尽。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我曾在某篇文章中看到这样一段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经把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这个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了人类的解放而斗争。”那么另当别论,人就是为了奉献而活着的吗?我并不赞同这样的看法。因为生命是自己的,自己的东西要自己来把握。我并不是一个伟大的人,但我也不是一个自私的人。我不会为了一世伟名而失去自己最重要的东西。想必,大家也认同我的观点吧!生命只有一次。就因为这样,所以我们才不能虚度了他。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我们能活多少天,而在于我们如何使用这些日子!只要这一生是快乐的,那么在生老病死的时候就会无怨无悔
生命,每个人都只有一次。但是,生命的意义在我心中却竟然如此伟大。
对于植物来说,积蓄力量,绽放出最美丽的花朵是他们一生的追求,但是对于非洲南部戈壁滩上的伊米小花来说,用五年的时间来换来两天的灿烂,却是小花生命的意义。
伊米小花只有一条细细长长的根,五年前在地底扎根,而在五年后的春天,伊米终于利用这五年来积蓄的力量,钻破了硬土,在这荒凉的沙漠中绽放。虽然没有人注意过这种四色的伊米小花,但是它依然为这凄凉的戈壁滩增添了勃勃生机。
听到这里,我有些惊异了,五年,这是五年这五年来意味着什么?五年间,伊米小花的根须遇到了黑暗,遇到了坎坷,遇到了没有水、没有养分的土层,但是它毫不气馁,依旧在地底扎着根。
是呀!这种品质,这力量一定会打倒所有面前的困难。我相信,伊米小花积蓄五年的力量决不只是为了开花,而是为了证明自己:“我能行,我能冲破种种困难。”或许在伊米小花的心中,他心里想的不是美丽,而是一种非凡的气质。如果他只是想为了开花,那是决不可能的!因为,比起那玲珑精致的桃花,比起那典雅高贵的玉兰,在比起那婀娜多姿的荷花……那伊米小花又怎能发挥得了它的美丽呢?
伊米花,这是一种对生命无悔的小花,是一种生命奇特的小花,就在这伊米花的色彩中,我仿佛看到了许多人的背影。就像当代神农氏袁隆平一样,面对着种种困难,他并没有退缩,终于造就了第一株杂交水稻,为中国人民造福,为世界人民造福。
或许有人会说:“伊米花多不值得呀!在我们的社会中,我们应该多多休闲啊!”但是,如果人们照此观点去生活的话,对于这美好的社会来说,更多的,则是来自人们的崩溃,而对于个人来讲,则是更多的碌碌无为。如果你想在未来得到许多休闲,那就必须创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你愿意在未来得到更多的休闲吗?
面对着这株小小的伊米花,一定会有人唉叹伊米花生命的短暂,但是,伊米花的精神却永远传递在我们心中,永远永远……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生命的价值在于什么?
上大学的时候,我曾经因为这个问题思考过很长的时间,现在想来,有点好笑。我曾跟好多哥们儿问到这个问题,他们大多嗤之以鼻,或者给些不三不四的回答,大家嘻嘻哈哈一笑了之。
后来,问到一个同学,他的回答给了我一些启发:生命的意义在于活着。
细细想来,我们考虑问题几乎所有的出发点都从我们出发的,或者说从人类的角度出发的。然而,生命作为一个虚拟的抽象名词,任何我们所谓“活着”的“东西”(暂且称呼为东西了)都是具有生命的。把思考的范围再扩大一些,那么对于所有的生命来说,活着就是其意义。如果死了,那生命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既然生命都是一样的,生命的意义也都是相同的,那么,任何生命的价值也是相同的,那就是——活得更好!这是我后来思考得到的答案。
所有的生命都需要维持生命意义的必须的物质,否则便会活的不好,直至被优胜劣汰,失去生命的意义。
然而,所有生命价值的表现形式都是相同的吗?答案是:否!这也就是人的生命与其他动植物的生命的最大差别!对于动植物来说,它们所需要的基本全部是物质,越是低等这一特点就越为明显。但是对于人来说,不行!为什么不行?当时感觉到一些东西,但是表达不清楚,直到学完了心理学,才突然有了共鸣。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1.人主要是受满足某种需要的****所驱使的需求动物。人类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当个人满足一种需求之后,就会产生另一种需求。2。人类所追求的需要具有普遍性,这些需要有层次之分。
由此,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
1、首先,生理需要是维持人类自身生存的基本需要,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只有这一点人是与动植物相同的。
2、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就会产生安全需要,如避免职业病及事故,摆脱失业威胁及某些社会保障的需要。
3、再上一层需要,是社交的需要,如满足归属感,希望得到友爱等。
4、尊重需要可分为内部尊重及外部尊重。前者指希望自己有实力,后者指对地位、威望的需求。
5、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个人的最高需要,要求实现个人抱负,施展才能。马斯洛认为,上述五种需要是按次序逐级上升的。当下一级需要获得满足之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成为行动的动力了。
这些知识又给了我新的启发,并且与我曾经感觉到但表达不出来的东西很像。当然,对于有些高等的除了人之外的动物也有类似的需求,但是它们全部都是机会主义者,不会象人一样去主动的为了某个未来的目标努力锻炼自己的某方面的能力。(比如动物也有安全的需要那是出于生命的本能;狼群有地位的需要;狒狒家族有等级的划分。)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只有人才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所以,对于人来说,要想让自己的生命有意义,那只要活着就可以了,与一棵树,一只鱼,一头猪没有任何区别。但是要想让生命有价值,就要去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要有融洽的社交包括亲情友情爱情,要努力做一个受人尊敬的人,要实现自我的抱负为所有的生命有所奉献。
所以,对于人来说,除了活着,更重要的是做到以下三点:
做一个有丰富感情的人。
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做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