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摘记:《中国古代语言学名著选读》 郭成韬
郭成韬《中国古代语言学名著选读》摘要
《正名》
荀子著名论文,是《荀子》原书第二十二篇。第一部分论述正名问题,第二部分揭露和批判在名称问题上的诡辩论。主要讨论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和语言的本质问题。这些论述在中国语言学史乃至世界语言学史上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第一次正确阐明了词和概念、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第一次正确地阐明了语言的社会本质。
《尔雅》
第一部故训汇编,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作为书目著录,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指雅正之言,即当时通用的标准语。所以《尔雅》就是以标准语解释方言俗语,以当代语言解释古代语言,使之近于规范。
非一人一时之作。篇幅不大,内容极为丰富,共十九篇:释诂(单词)、释言(单词)、释训(叠音词或连绵词)、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涉及诸多方面。
释义方式两类:一是解释同义词或近义词,即用一个普通的或常用的词去解释一个或一组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二是说明名称。
最大的贡献在于保存汉语词汇故训,为我国早期训诂学奠定了基础。是我们学习古代文献的重要工具,对我们了解上古词汇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我们辨识名物,丰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是我国第一部词典,在辞书发展史上有重要作用。
郭璞《尔雅注》最为有名。
《方言》
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作者是西汉扬雄。原书十五卷,收录九千余字。今本十三卷,收11900多字,大约后人有所增补。各卷的区分没有严格标准,大体按意义分类。
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绝代语释,二是别国方言。除汉语方言外,还收录了不少少数民族词语。方言有详有略,以秦晋方言最多。
《方言》的编排体制和释义方式受《尔雅》影响很深。
但《方言》和《尔雅》还是存在明显不同的。一,《尔雅》旨在说明词语古今的异同,而《方言》主要说明词语时间和地域上的差异。二,《尔雅》所列同义词是同一词汇的,《方言》所列同义词是不同方言的。
《方言》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方言资料,为了解汉代共同语的形成提供了重要依据(明确提出了“通语”概念),有助于深入了解词义(较之《尔雅》更为细致),有助于阅读古籍。
不足之处:分卷较乱;对词语的解释详略不一;归类不够严密;遗漏较多。最早的注是郭璞的《方言注》,价值较大,还有戴震的《方言疏证》等。
《说文解字》
作者许慎,东汉著名经学家和语言文字学家。
全书共十五卷,每卷分上下,第一至十四卷是正文,第十五卷上是序和部首,卷下是后序。体例:一是编排体例,二是说解体例。
编排体例是以小篆为主并列异体;用部首统属文字(根据小篆字形归纳为540部);
说解体例。所谓说解,是指对小篆文字所作的解释,其内容包括文字的形音义三方面。总原则:每篆之下,先释字义,次说字形和字音。释义重在解释字的本义(最古含义),解形根据六书理论(但对象形和指事的界说不很清楚)。注音或利用形声字声符,或利用“读若”。保留了古音的读法。
是我国语言学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是我们学习古籍的重要工具(其所引文献典籍主要是《诗经》《尚书》《周礼》《周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此外还有《论语》《孟子》《老子》《墨子》《孝经》《方言》《尔雅》等);有助于我们学习和研究汉字(六书理论);有助于我们研究上古及汉代的语音(声符、读若、声训、重文);有助于学习古代汉语词汇(数量、事物名称范围广);有助于了解古代社会状况;有助于了解辞书编纂的历史(建立部首是伟大创造)。不足:反映封建思想意识;分析形音义时有错误;部首排列没有彻底贯彻“据形系联”原则,某些归部不合理,体例不够严谨。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文字学著作,第一部字典,具有权威地位。
研究《说文》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王筠《说文释例》。
《释名》
今日所见应是东汉末年刘熙所作。“释名”即探求事物名称的由来。它既是辞书,又是一部词源学著作。《释名》共八卷二十七篇,受《尔雅》的影响,继承了《尔雅》的分类原则,因此又名《逸雅》。它所涉及的范围比《尔雅》小,但分类比《尔雅》细,也较合理。
它的篇目安排虽模仿《尔雅》,但收词原则和释义方式却大不相同。它所收词大部分都是常用词,释义方式是声训,真正有意识地大量使用声训,将其作为一种主要的训诂手段。《释名》是声训的集大成者。
除此之外,也用义训:一是为声训服务,二是单独使用义训。
《释名》有助于对同源词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东汉时期的词汇面貌;有助于学习古代文化典籍;有助于了解东汉时期的语音特点;有助于了解某些方言状况;有助于了解和研究汉代社会文化生活。
局限性:无限夸大声训作用,认为凡是音同、音近的字其意义也相同、相近,导致许多词语错解,穿凿附会,望文生义。《释名》最大问题是用意义毫无联系的音同、音近字相互解释。其次,一个字有不同声训。第三,用一个词去解释意义截然不同的词。此外,义训时将连绵词分开解释。
地位:中国第一部词源学著作。
《经典释文》
唐陆德明撰,始撰于南朝陈后主至德元年,成书于隋灭陈之前。全书汇集汉魏六朝以来的音切训诂凡二百三十余家,按内容分为三十卷。注意:(没有《孟子》)
体例:一般情况下,各卷所摘录的单字、单词或句子,先注音,后释义。但也有只注音,不释义;或只释义不注音;或音义都不注,只是考订、校勘,说明版本的异同。释义的详略从每个字或句的具体情况出发。纵观全书,其体例是非常统一的。
《经典释文》是一部别具风格的以注音为主兼及释义的总集,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著作。其主要价值在于保存了唐以前诸经文字的音读,为研究古音,提供了不少资料,是我们阅读经典的重要依据。在宋代以前,《经典释文》是一部脱离具体注释对象的重要依据,后来人们为了阅读的方便,便把它的注解分别移到每部书的相应的正文之下。它还为我们保存了不少古籍资料,许多早已亡佚的著作可以从中得到了解。卷一的《序录》对研究古代学术史有重要意义。
《广韵》
《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是对前代韵书重行增订而成的一部韵书,编者陈彭年、丘雍等。《广韵》的语音系统基本继承《唐韵》,《唐韵》又基本继承《切韵》。《切韵》是今传最早的韵书,编撰者为隋代陆法言。
《广韵》共五卷。全书条目以平上去入四声为纲,以韵目为纬。所收字数26194个,分别归纳在206个韵里面。平声因字多,分为上平声、下平声两卷。全书的声韵排列体例基本上是统一的。
体例:释义(直接训释、引用他书训释),注音(主要采用反切,也用直音),字形(以典籍习用的为正体)。
《广韵》是我国音韵学一部极为重要的著作,它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一是音韵学,对汉字的读音作了系统的分析和归纳,因而为我们研究中古汉语的语音系统提供了重要依据。(我国第一个系统研究《广韵》的人,是清代音韵学家陈澧)。二是汉语方言研究。首先它保存了相当数量的方言材料,其次是《广韵》的声韵系统和近今音之间存在的对应关系是我们进行现代方言调查的最可靠的一种对比资料。三是它的辞书功能,是一部查韵的工具书。并且还有释义、书证、字形辨析等,具有一般工具书的性质。
但广韵也存在不少缺点或错误,详略失当,引证、释义、注音等不同程度存在错误。《文则》 宋陈骙撰。《文则》是中国早期第一部修辞学专注。全书共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部分,分别关于行文风格、修辞手法(重要内容)、语法问题、文体风格问题(重要内容)。
“文则”就是文章的法则、规范,是作者所“考”、所领悟到的。作者重点论述了有关修辞的法则,并且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一是重视文章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二是首次对汉语的修辞手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三是首次把修辞的研究和语法的研究结合起来。四是探讨了文章的修辞风格,从而为文体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尽管在《文则》之前,关于文体的研究就已十分完备,它在继承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文体和修辞的关系作了进一步的研究,重点论述不同文体所表现出来的不同风格。
不足之处:征引材料虽然丰富,但缺乏详密的论证。在修辞手法的分类上标准也不统一。有些例证只注书名,没有注明篇名出处,有些句子不易查找。总的来说,瑕不掩瑜。
《助字辨略》
作者清刘淇。本书是专门研究古汉语虚词的著作。全书收词476个,按平水韵排列,因平声字多,分上平声、下平声,其余上声、去声、入声各一卷,共五卷。
根据作者自序,把助字分为30类。这里所谓助字,范围要比现代所谓虚词大。如:重言、省文、助语、断辞、疑辞、缓辞、发语词等。方法有六种:正训、反训、通训(本义相通)、借训、互训、转训。每字之下,先释义,再列举书证,或先列举书证,再释义。全书结构完整,体例科学。
是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上研究汉语虚词的一部重要著作。价值:一是取材丰富,范围广博,从收词数量看超过所有同类著作,从时代看时间跨度很大,从搜集资料范围看涉及经传、诸子、史籍、诗词、小说、方言俗语。二是对虚词进行了综合的分类研究。三是对虚词的语法功能和意义也作了针对性的分析。
不足之处:更多从训诂学角度研究虚词,不能充分揭示虚词的语法意义;分类不甚妥当,实词与虚词界限不甚明确;在引文和释义上存在一些错误。
《读书杂志》
清代著名音韵学家、训诂学家王念孙撰,是他校读史部、子部及集部一些古籍所作的札记,主要内容是校勘,也兼及训诂。
其训诂与校勘所用原则:一是因声求义(最重要),是进行训诂和校勘的主要方法。二是古音通假(重要依据)。三是协韵,即根据古音及古人用韵的规律进行训诂、校勘。四是辨析字形。五是语词连用,即今同义复词。六是对文。七是倒文。八是句读。九是同条类证。十是异条互证。
本书是王念孙倾注毕生精力写成的,其成就主要集中在训诂与校勘上,其中尤以校勘的成就最大,解决了十几种古籍中为数众多的疑难问题,修正了前人的误说。
《经传释词》
清著名训诂学家王引之撰。清代钱熙祚校刻《经传释词》缩写的《跋》把全书词语分为六种,释词方法六种,近人齐佩瑢又补充四种。主要有:举同文而互证,举两文以比例,因互文而知其同训,即别本以见例,因古注以互推,采后人所引以相证,对文,连文,声转,字通。
是继《助字辨略》之后又一部成就较高的研究古汉语虚词的著作。《经传释词》取材只限经传,不及《助字辨略》广泛,《助字辨略》对某些虚词的解释也胜过《经传释词》,但《经传释词》在说解体例、词语分类及释义方法上都比《助字辨略》有更高的学术水平(运用具体的语言材料进行比较研究)。
不足之处:收词范围较窄,数量较少,断代较早,因而释义和引证不能更广泛、更深入。还有将实词作为虚词收录。还有一些释义错误。
《古书疑义举例》
清经学家、语文学家俞樾撰。这是一部论述古汉语特殊表达法、古汉语修辞以及有关校勘的书。全书共七卷,共诠释古书辞例88例。
本书是俞樾著作中最富有创造性和最具有影响力的著作。援引典籍丰富,常见古书都囊括在内。价值:总结上古汉语语法规则,关于古汉语修辞问题,最后是校勘问题。
不足之处:辞例的分类标准不同意,内容庞杂,运用古音通假时缺乏足够证据(最严重)。
第二篇:胡明扬《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读书报告
胡明扬《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读书报告
13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顾文政 2013210311
作者及作品简介:胡明扬,1948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文系。中国人民大学原教授,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北京市语言学会名誉会长。《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作为一本专业教材在1988年出版以后受到了海内外高等院校语言专业师生和社会上对语言学感兴趣的人士的普遍欢迎。1999年,教育部又将此书列入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读书目。在我国,语言学的研究可以说是历史久远,但是我国语言研究长期局限于古代的书面语言,没有能够形成系统的语言理论,也没有脱离经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相比之下,西方语言学理论的研究则更为成熟一些。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兴起使语言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到了20世纪,西方语言学发展十分迅速。三四十年代突出了方法论的研究,这标志着语言科学已经趋于成熟。而中国语言学要想更好的发展,必须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一切有益的理论和方法。而要学习和借鉴,就要阅读西方重要的语言学著作,胡明扬的《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正是这样一本介绍了一些西方重要语言学理论的著作。《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虽然没有囊括西方各个流派的名作,但是它介绍了一些西方重要语言学理论,如:索绪尔的《普通语言教程》,梅耶的《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萨丕尔的《语言论》等,并且还有一些著名的中国学者对这些理论进行述评。这对大学里语言专业学习的师生和社会上一些对语言学感兴趣的人士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该书一发行就受到他们的欢迎。
内容概要:我国语言的研究也算是历史悠久,但是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我国语言研究长期局限于某些领域,局限于古代的书面语,没有能够形成系统的语言理论,也没有完全脱离经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西方语言学的研究也算是源远流长,同中国的语言研究相比,西方的语言学研究更系统化、成熟化一些。在19世纪,历史语言学的兴起使语言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到了20世纪,西方语言学发展十分迅速,三四十年代突出的了方法论的研究,这标志着语言学已经趋向成熟。我国语言学的发展是离不开学习和借鉴西方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的。而要学习和借鉴西方语言学理论和方法就需要阅读西方著名的语言学作品。而该书则就是主要介绍西方语言学的名著。该书总共有十一章分别是:1.《普遍唯理语法》选读;2.《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选读;3.《普通语言学教程》选读;4《语法哲学》选读;5.《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选读;6《语言论》(爱德华·萨丕尔 著)选读;7.《语言论》选读(列昂纳德·布龙菲尔德 著);8.《语言论》选读(约瑟夫·房德里耶斯 著);9.《结构句法基础》选读;10.《现代语言学教程》选读;11.《句法结构》选读。而且每章又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小传;第二部分是文章内容节选;第三部分是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对其进行选评。我们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每章的内容。
我们首先来看第一章,《普遍唯理语法》选读。《普遍唯理语法》算是西方第一部语法理论著作,并且从17世纪后半叶起到19世纪初一直是语法学界权威性的经典著作,对当时和后世的语法理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书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语音和文字”作者不区分语音和字母,但是区分字母和文字,字母代表语音,文字指字母的字形,大写、小写、正体、斜体等等。语音部分后人已经指出有不少不确切的地方,而关于文字改革也不是那么好实现的。文章的第二部分是“词所表达的意义采取各种不同的形式所依据的原则和理由。”《普遍唯理语法》是传统语法的一部经典理论著作,不过这部著作在给我们一定启发的同时,有些理论还需要慎重考虑。第二章《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这部著作是洪堡特语言理论的代表作,被后人誉为“第一部关于普通语言学的巨作”,以及“语言哲学教科书。”洪堡特宣称,该书的目的在于考察人类精神的创造同民族划分和语言差异的关系。在该书中洪堡特详细的阐述了一系列的理论问题,如语言与精神的关系,使用一种语言的个人与民族的相互关系,语言的本质属性,语言的形式等等。对语言结构,他也立出专门的章节作了细致的分析,比如语音方面,包括“分音节的本质”、“语音变化”、“语音形式”、“重音”等节;语法方面有“屈折和黏着”,“句子的划分”、“动词”各节;词汇语义方面,则有“概念的语音表达”、“内在的语音形式”“词源关系和词形”等节。从现代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洪堡特对语言结构的描写层次不分明,构不成一个系统。描写对他来说不是目的,而是服务于语言类型学比较的手段。跨语系语音的分类,是他在《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的“不太完善的语言结构的特点和起源”等章节中重点讨论的问题。我们再来看一下第三章的《普通语言学教程》,该书包含了索绪尔几乎全部的语言学思想,但该书并不是索绪尔亲手所写。《普通语言学教程》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索绪尔在书中提出了新的理论,新的原则和新的概念,为语言研究打下科学的基础。索绪尔提出要在人类的言语活动中区分语言(language)和言语(parole).他认为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社会性的和系统的一部分,而言语是个人的和或然的。索绪尔认为,共时(synchronie)和历时(diachronie)的区分是继语言和言语后的第二条分叉路。他认为语言分析的真正对象不是历史变化,而是语言系统内部各项要素之间在一定时间内的相互作用。在语言学历史上,索绪尔还最早指出,语言符号联系的不是事物的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同时在该书中,还有索绪尔提出的系统理论。而系统理论在该书中有着最具有独创意义的贡献。
我们再来看一下《语法哲学》这一章的主要内容。《语法哲学》是由丹麦的奥托·叶斯帕森所著。该书涵盖了叶斯帕森对逻辑范畴和语法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的全部见解。在这本书中,作者在分析大量的多方面的材料的基础上,探讨了普通语言学的一系列问题,特别是语法理论问题,讨论了逻辑范畴和语法范畴的相互关系的问题,在许多方面提出了自己独特飞见解。《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是由著名的语言学家梅耶所著。这本书的篇幅不长,但却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经典之作。该书以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论述了历史比较语言学中一些行之有效的理论、方法和原则。全书共分为十章。第一章,比较方法的定义;第二章,共同语言;第三章,所用的证明;第四章,共同时期和有史时期的语言发展;第五章,方言;第六章,语言地理;第七章,混合语的概念;第八章,语言变化的一般公式;第九章,特殊的创新;第十章,新的精密的研究之必要性。我们再来看爱德华·萨丕尔的《语言论》。萨丕尔是美国人类语言学或文化语言学的奠基人。《语言论》是萨丕尔的代表之作,在美国语言学界有广泛的影响。萨丕尔的语言学中有较大影响的是他的语言模式理论。他认为,在每一种语言的表面的语音系统和语法系统背后,有一个稳定的无意识的心理模式,表面的语音实质和语法手段可以发生变化,但是总的来说,内在的模式长期不变,而正是这种内在的模式决定语言的类型和演变方向。下面我们在看一下列昂纳德·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布龙菲尔德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奠基人。他的《语言论》对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形成、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的主要意义在于提出了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研究语言的基本原则和描写语言结构的总框架。下一章是约瑟夫·房德里耶斯的《语言论》,该书集中反映了房德里耶斯的语言学理论。全书包括绪论、语音、语法、词汇、语言的构成、文字和结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到第四部分都是从人类一般语言的角度进行论述的,绪论中谈到人类语言的本质和起源问题;语音、语法和词汇三部分都是先讲共时的系统,再讲历时的演变。第五部分从社会集体语言的角度论述它们的本质、分化和统一、接触等问题。最后的结论综论“语言的进步”。下一章谈到的是《结构句法基础》。该书是吕西安·泰尼埃尔所著,对语法研究有着重要的贡献。该书共分为三大部分:1.联系;2.组合;3.转移。泰尼埃尔认为联系、组合和转移是概括一切结构句法现象的三大核心。它们体现了泰尼埃尔独具一格的句法理论。下一章的《现代语言学教程》是由霍凯特所著。该书中所述的描写语言的理论框架和描写技术,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语言学家们多年研究成果的总结。该书中最的明显的特点是语言中心系统描写的进一步程序化。该书的最后一章是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句法结构》是转换生成语法闻名于世的第一本著作,它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的诞生。转换生成语法是要确定语法的规则系统和原则系统,并研究这些系统跟其他认知系统的相互作用。所以转换生成语法研究的对象是语法而不是语言。这在语言学的研究中是独辟蹊径的,展示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心得评论:该书涵盖了11个章节,每一个章节的内容对语言学习者来说都很重要。介于书中内容比较多,我重点来谈一下自己读了该书第三章以后的心得体会。该书的第三章是介绍了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文章中首先节选了《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比较重要的一些内容如:1.语言和言语;2.共时和历时;3.符号理论;4.系统概念;5.符号学。然后是由程曾厚对其进行选评。整体上来说就是首先对《普通语言学教程》文章中的内容对读者们进行介绍,继而对其一些理论和方法进行评判。我们知道任何一门科学都是在对前人的继承和批判中获得发展的动力,语言学也不例外。索绪尔去世100年以来,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始终离不开对索绪尔理论的继承和批判这个主题。索绪尔的符号理论是其语言学理论中很重要的理论。索绪尔的符号理论规定了他的系统概念,而他的系统概念又规定了他语言状态的概念,所以也规定了共时和历时的概念。索绪尔的符号学语言观主要包括以下三点:1.语言学是符号学的一部分;2.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3.语言是一个特殊的符号系统。与其他符号一样,能指和所指构成了语言符号的两面。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社会性等一般符号的基本特征,但语言同时又是最复杂的符号系统,它还具有区别于一般符号的线性、递归性等特征。虽然索绪尔的符号学语言观也并非毫无争议,但是他的符号学语言观为语言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更高的视角,这一思想受到了后代学者的广泛赞许。今天,几乎没有学者否认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索绪尔预言的符号学日渐成熟,符号学的思想还被文学、文化学、艺术研究等领域广泛借鉴,在人文科学中具有了方法论的意义。
索绪尔的语言符号系统及其价值的思想为日后结构主义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他通过对语言系统的阐释提供了一个新的把握世界的方式,即世界是由各种关系而不是事物构成的,事物的意义是由它与既定情境中的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决定的。索绪尔因而被公认开创了语言研究的新时代即结构主义语言学时代。结构主义实际上是对于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描写方式,其核心观念可以表述为:“事物的真正本质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我们在各种事物之间构造,然后又在它们之间感觉到的那种关系。......世界是由各种关系而不是由事物构成的。......任何实体或经验的完整意义除非它被结合到结构中去,否则便不能被人们感觉到”(霍克斯 1987:8)结构具有整体性,各组成部分不会以它们在结构中存在的同样形式独立地存在于结构之外。语言就是典型的结构体,每个语言单位都依赖于相邻的单位并受相邻单位的制约,下级语言单位通过有机的内部联系构成上级语言单位。语言符号的意义存在于与其他语言符号的差异之中。结构主义为语言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但是,我们知道结构主义语言学也是有不足之处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把语言系统看成是共时的、静态的,只承认语言的共时态是系统,忽视了语言是一个不断运动的社会现象。最早打破结构主义一统天下局面的是乔姆斯基。当时以布龙菲尔德为代表的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派基于行为主义的语言观,反对人类语言具有普遍特征,认为语言研究的目的就是描述一门语言的语言事实。而乔姆斯基认为,如果只是对已有语言事实进行收集、分类和描写,就无法揭示语言的内在和普遍规律。语言理论应当是解释性的,以演绎法为基础,用构造模型的方法可以揭示人脑中具有普遍性和遗传性的语言能力。这个模型应能推导出所有潜在的可能句子。虽然结构主义语言学有一定的缺陷,但和它的不足相比,结构主义最主要的还是它对语言学研究所起的重大作用。因为从结构主义语言学开始,语言系统的内部规律开始被揭示出来,语言学成了一门真正的科学。如果没有对“结构”深入细致的研究,语言仍是一个混沌的客体。
结语:胡明扬的这本《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对高校语言专业的学生有很大的帮助,它有利于我们了解和学习西方重要的语言学理论和方法。而理论的学习和掌握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分析、研究我们自己的语言。而且这本书的编纂也融合了大部分专家和学者的心血,像已作古的石安石教授、叶蜚声教授、俞敏先生等。这本书对于我们学习语言人,以及对语言研究有兴趣的人来说是很值得阅读和学习的。
参考书目
[1]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M]瞿铁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2]刘富华、孙维张.《索绪尔与结构主义语言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3 [3]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4]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刘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5]王铭玉.《语言符号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6]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