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咬文嚼字,“嚼”出好文章 词语、短语式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例谈
董素一
近年来,以词语或短语为题目的命题作文越来越多,其中尤以一个双音节词作为命题作文标题的形式居多。例如,2011年江苏省中学生作文大赛镇江市初赛题目《端倪》、省决赛题目《穿越》、2012年苏州、无锡、常州、镇江高三一模试卷作文题目《底气》、2012年江苏省“苏教国际杯”中学生作文大赛初赛题目《气象》等,这些题目均以一个双音节词的形式出现。笔者首先思考命题者的用意。词语式的命题应该更能训练考察学生对一个词语本义、引申义、语境义的多方向理解能力,更能让学生在理解词语语义的基础上恰当地生发、赋予词语更多的新意,从而考察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因很多同学不太适应这样的词语式命题形式,不知从何下手。因此,笔者试图结合自己的日常指导学生作文审题的课堂实践,结合学生的实际思考练笔情况,对此种命题形式的审题立意进行尝试性的方法指导。
首先,我们可以尝试添加语素法。看到一个词语或短语,可以静下心来想想这个词语的前后能否加上一些语素,使作文的立意更具体、更突出。要让这个看似宽泛的题目化大为小。例如《尝试》这个题目,可以在词语前面添加一定的内容:危险的尝试、成功的尝试、失败的尝试、一次有意义的尝试、一次难忘的尝试等等;也可以在词语后面添加一定的内容:尝试投稿、尝试游泳、尝试自立„„再如《细微深处》这个题目,可以在前面加上限制性的语素:母爱的细微深处、师恩的细微深处、友谊的细微深处、文学作品描写的细微深处、某人表情的细微深处等等;还可以在后面加上一些动词:在细微深处感受、在细微深处看到、在细微深处听到等等。总之,我们的原则就是添加语素,化大为小。
第二,成语名句联想法。中国语言文化博大精深,或许某个与题目相关的成语名句就可以让我们马上打开思路,寻找到恰当的立意。《熟悉》这个题目,可以联想到熟能生巧、熟读精思、熟视无睹等。《肩膀》,可以使我们联想到并肩作战、勾肩搭背、“铁肩担道义”、“我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些成语或名句。《弯曲》这个题目,可以联想到曲径通幽、卑躬屈膝、曲意逢迎、委曲求全等等。
第三,拆分词语法。对于一些词语,我们要想有深刻新颖的立意,必须采用拆分词语法。不拆抓耳挠腮、无从下手,一拆可谓是柳暗花明、别有洞天。2012年苏州、无锡、常州、镇江高三一模试卷作文题目《底气》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大部分同学囫囵吞枣、若即若离,要么泛泛而谈,要么把“底气”等同于自信、尊严、实力等等。那么,比较有新意、有深度的立意是什么呢?把“底气”拆开来看看吧,“底”是基础、底子、资本、实力、尊严;而“气”是一个人或一个民族表现出来的气势、气质或气象。再看“底”和“气”的关系,前者应该是决定后者的。再如《对话》、《最美》、《气象》这些题目,“对话”不是一般的谈话,可拆开来仔细想想“对”的含义,“对”有平等、对等之意,“话”才是“谈话”之意,从平等、对等之意可看出谈话是双方的,并且是有预期目的的。“最美”拆开来,“最”含有比较意,文章最好写出比较取舍的过程,“美”则兼具视觉上和心理上的含义,文章最好有描写“美”、展现“美”的片段,这样才能写出深意。
第四,近义词辨析法。拿到一个题目,不能盲目下手。不加辨析、不加斟酌是写不出好文章的。有些题目中的某个词往往是立意的重点,如果没有对这个词进行词义辨析,很可能就有偏题的危险了。例如《留一点空间》这个题目,“空间”一词应该是我们首先关注的词,“空间”是“时间”吗,是“空隙”吗,是“余地”吗?很显然,“空间”不是“时间”,若写成“留一点时间”就偏题了。“留一点余地”是指做事情不要做得太过分,显然也不太合适。“留一点空隙”还是可以考虑的。再如2010年江苏高考题《拒绝平庸》,“平庸”一定不能写成“平凡”,否则就偏题了。《整理》这个题目在审题时,就要把“整理”和“调整”好好地辨析一下,“整理”的对象是零乱的事物(或具体或抽象的),目的是为了理清;而“调整”的对象一般为方向、做事的方式或态度等等,多有“改变”之意。若是写成“调整”就偏题了。第五,明确重心法。有的题目是一个较长的短语,面对这样的题目,我们往往会先注意到其中的中心词语,会忽略其中看似不太重要的词语。其实,看似不太重要的词语才是题目的重心,抓住这个重心来立意,才能写出深意或新意。若没有抓住这个重心,就不会有好的立意甚至有偏题的危险。如《走出阴影》这个题目,我们先会关注“阴影”这个词语,其实“走出”才是审题立意的重点,文章立意写作重心应该是如何走出的过程或走出的愿望。若只写生活在阴影下或阴影之中,显然是偏题了。又如《面对喧嚣》,“喧嚣”谁都不会忽略,关键是“面对”,“面对”才是题目的重心,强调一种态度或做法。
第六,置入情境法。有些词语式的题目,初看到这个词,我们往往无从下手,这些词或具体(如《痕迹》、《微笑》)或抽象(如《端倪》、《选择》)。我们可以尝试把这些词语放入具体的生活情境,可能思路就能打开了。比如09年湖南高考卷题目《踮起脚尖》,我们可以把“踮起脚尖”这个动作性的短语置入具体的情境,想象在什么情景下会发生“踮起脚尖”这样的动作,例如:扒墙头看热闹、树下摘果子、学习跳舞、等待期盼某人到来等等,再想想这些情境所可能蕴含的意义,比如:不满现状,争取更高;努力进取,追求卓越;提升自我、超越自我;努力实现愿望,心想事成等等。最后,化实为虚、虚实兼顾法。这类题目都是一些具体、形象的词语,比如:《转身》、《眼神》、《弯曲》、《春风》、《虚掩着的门》。看到这样的题目,要想想有没有隐含、象征的喻意,文章在行文时最好兼顾这个词语或短语的实意和虚意。若只写实意,可能会显肤浅;若只写虚意(不是绝对不可),可能文章会欠缺层次感。例如:《春风》的实意是指和煦的自然之风,可以上升的虚意有教诲、关心、友谊、社会之风等等。《虚掩着的门》,实意是指房屋的门,可以象征、喻指缺乏沟通的心灵之门、事业之门、出世入世之门。
总之,面对词语、短语式命题作文,我们不必无所适从、无从下手,多练习审题、多思考题意,可综合运用以上的审题立意方法,“咬文嚼字”,亦是能“嚼”出好文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