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老人与海(话剧简版)
《老人与海》读后感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事来讲述。
最令人敬佩的是,老人孤身一人在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武器,没有助手,左手抽筋等残酷的环境中,顽强地与大马林鱼周旋、战斗,并用尽最后的力气与鲨鱼决斗。虽然在最后,大马林鱼的肉已经没有了,但老人依旧是胜利者,他战胜了自我,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硬汉的形象。
在书中,狮子这一形象出现了五次,尽管着墨不多,作者也未对其作更多的渲染,但作用不容小视。狮子没有大海的温柔和激情,没有鲨鱼的贪婪和凶猛,也没有枪鱼的毅力和耐心,但狮子有自己独特的自信和威严,发自内心,不怒自威,令人敬畏,这一意象丰富了老人的精神世界。
小说的全部时间非常紧凑,前后只有四天:出海的前一天,以老人从海上归来为引子,让周围的人物一个个出场,交代了他们与老人之间的关系:一个热爱他,跟他在一起学习钓鱼的孩子马诺林;一群尊敬他,但永远不能理解他的打渔人;一个关心他的酒店老板。老人就生活在这样的人物群体中,相比之下,他与众人有着明显的不同,他很乐观,心胸开阔,是个经验丰富、充满信心、勤劳勇敢、富于冒险、热爱生活的纯朴的古巴渔民。
孩子马诺林经常被老人提到,“要是那孩子在这就好了。”它帮助制造了悲剧所需要的孤独感,激起读者对桑地亚哥的同情怜悯。马诺林和老人之间是人间友爱和年轻一代的象征,马诺林还帮助传达出了《老人与海》的两个次主题,即关于青年和老年,关于个人主义和团结互助。
老人每取得一点胜利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最后遭到无可挽救的失败。但是,从另外一种意义上来说,他又是一个胜利者。因为,他不屈服于命运,无论在怎么艰苦卓绝的环境里,他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了奋勇的抗争。大马林鱼虽然没有保住,但他却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显示了“一个人的能耐可以到达什么程度”,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的英雄。这样一个“硬汉子”形象,正是典型的海明威式的小说人物。
每部著名的小说总会有一些象征。在《老人与海》中,海是被当作女性来描写的。在老人打鱼过程中,大海始终宁静、缓缓流动着;即使在鲨鱼夺取老人的鱼肉时,大海依然那么平静。她始终安静、自信、平等地凝视着“硬汉”般的老人——圣地亚哥。把大海描写成女性,外表温柔的她,却有着无穷、强大的力量,她有着闻所未闻的大马林鱼,有着凶残贪婪的大鲨鱼,她是如此得深不可测,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海,也真正显示了具有柔弱外表却内心坚强的才是“真正的”,显示了外在柔弱谦卑内心却拥有非凡毅力和奋斗精神的才是“真正的硬汉”。
第二篇:话剧比赛策划简稿
2011年4月南京邮电大学七十周年校庆
举办单位: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英语俱乐部活动时间:英语话剧大赛活动
策 划 书
4月2日——4月13日
目 录
一、活动背景
二、活动意义
三、活动时间
四、活动宣传
五、活动流程
六、话剧基本要求
七、经费预算
八、注意事项
一、活动背景
2012年是南京邮电大学成立70周年。4月20日,南京邮电大学将迎来70岁生日。隆重纪念建校70周年,是今年全校师生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学校在我党的领导下创立和不断发展,为更好宣传我校的精神,用和谐校园创建成果,纪念建校七十周年,自动化院英语俱乐部现组织英语话剧大赛活动。
二、活动意义
为庆祝南京邮电大学建校70周年,在南邮建校70周年到来之际,自动化英俱特举办这次英语话剧大赛。此次活动旨在展现大学生青春风采,组织学生学习领会南邮“厚德、弘毅、求是、笃行”的新校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校精神,也为了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对校庆的认知和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将强对英语的学习,提高同学对西方文化的兴趣。
三、活动时间
时间:4月2日—4月13日 主要活动对象:海纹英俱 校英协
海院助教团
南邮话剧社
通院英俱
相声社
自动化学院文学社
自动化英语俱乐部
四、活动宣传:
准备材料:宣传策划书(分发给每个活动对象,邀请其参加照片展);海报一张;
五、活动流程
1.对各社团:4月2日将策划书发给各社团负责人并确定好参加人数;
2.比赛日:4月13日当晚进行话剧表演,由各社团派一代表作为评分人员。最终决出各项奖项并当晚颁奖。地点初步定在特大教室。3.话剧中间可穿插一些节目如魔术(邀请魔术协会),街舞等,也可由参赛人员自行组织。
4.在观众中随机选取20位观众作为大众评审团,通过投票以一定比例影响话剧的成绩。必要时可以有抽奖环节。
5.评分标准:评委评分十分为满分,大众评委每人一分,最后算总分。奖项设置:最佳剧本奖
最佳导演奖
最佳演员奖
最佳舞台效果奖
最佳人气奖等
„„
六、话剧要求
1.内容健康,积极向上; 2.主要为英文对白;
3.时间在十到十五分钟之内; 4.符合话剧标准。
5.准备好一份介绍自己队伍的PPT或者资料。
七、经费预算
奖品 未定
八、注意事项
1、注意通知到实处并确定好参加队伍数量。
2、比赛前要仔细检查多媒体设备是否能够正常运行,不能的话及时做出一定的措施。
3、确保比赛当晚的秩序,安排一定数量的人维持比赛秩序,使比赛有序进行,应对突发状况。
4、办公室做好比赛记录工作,如拍照以及统分。还有做好活动总结。
5、宣传部做好海报。
第三篇:简案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2、品味感悟课文的优美语言,体会人与动物应该和谐相处,学习老人保护动物的高贵品质。
3、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教学重点:
品味感悟课文的优美语言,体会人与动物应该和谐相处,学习老人保护 动物的高贵品质。教学难点: 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出示海鸥老人吴庆恒的塑像)以老人塑像引出课题。
二、回顾内容,整体感知。
课文重点为我们描述了哪两个场景?(老人喂海鸥,海鸥送老人。)
三、细读课文,感受第二个场景。
1、快速默读课文,划出:海鸥的哪些举动让你意想不到。
2、选取一组最今你感动的镜头和同学交流自己的体会。
①: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A、抓住重点词语体会;B、指导朗读。②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照片上的老人默默地注视着周围盘旋翻飞的海鸥们,注视着与他相伴了多少个冬天的“儿女”们„„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A、出示图片体会情感。B、指导朗读。
③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呜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 A、“扑”,换成“飞”行不行?扑好在哪里?B、指导朗读。
四、品重点句,感悟“情理之中”
1、小组交流:
海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异常举动呢?这位老人究竟与一般人做的有什么不同呢?在小组中分享感受最深的句子,说说自己的体会。
2、反馈汇报:
A、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1)老人与海鸥很熟悉,只要老人撮嘴呼唤,海鸥就会立即飞来和老人做伴(2)海鸥非常信任老人,因为你看,海鸥几下子就把饼干扫得干干净净。(3)„„自由说感受。
B、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1)从这儿看出老人与海鸥很熟悉,还给它们取了名字,说明老人与海鸥相处了很长的时间。
(2)在老人的心中,海鸥就像他自己的(子女);每一只海鸥都有自己的(名字)。指导朗读。
五、内化感受,运用语言 1、配乐朗读最后四段。
2、如果你就是“白色旋涡”中的一只小海鸥,你会鸣叫些什么?
六、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七、板书设计 老 人 与 海鸥
喂
老人 亲人 海鸥
送
第四篇:经典话剧
经典话剧《李白》在李白故里举行开票仪式
濮存昕与“李白粉丝”齐互动
濮存昕在李白故里吟诵李白诗
本报讯(肖赟梅 记者 陈元松 文/图)14年之前,北京人艺首演话剧《李白》,蜚声京华;14年后的今天,“李白”扮演者濮存昕携重排话剧《李白》,莅临李白故里江油市,撩开了这部经典话剧沿着当年诗仙“仗剑去国”的出川路巡演的序幕。昨(8日)下午2 时整,江油市青莲镇太白碑林南大门广场彩球高悬,鼓乐铿锵,热闹非凡。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四川省文化厅主办,江油市委、市政府和四川锦城艺术宫承办的经典话剧《李白》赴川渝鄂演出的新闻发布会在这里隆重举行。这部经典话剧的“李白”扮演着濮存昕、编剧郭启宏、巴蜀鬼才魏明伦,以及四川省文化厅有关负责人,各巡演城市的代表出席了新闻发布会。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以及各巡演城市的近40家新闻媒体对这一活动盛况进行了现场报道。感言:
我来李白故里报恩
“1991年,我们开始排话剧《李白》,江油市政府派人专程赴京慰问我们剧组,并向我们资助5万元钱。5万元在今天也许算不了什么,但在当年却是一大笔钱啊!”濮存昕在致辞中,回忆起20年前初排《李白》时的一段感人往事,禁不住泪花闪烁。他说,当年自己还是一名青年话剧演员,10年后随着话剧《李白》的重排,他的艺术造诣从青涩一步步走向了成熟。但是,他永远忘不了李白故里人民的期望和重托。如今,他策划了沿着诗仙当年出川的路线巡演,并率剧组千里迢迢奔赴江油举行开票仪式,这不仅是对李白文化的寻根,也是对李白故里父老乡亲的报恩。
《李白》话剧编剧郭启宏深有感触地说,上次是10年前与导演苏民(濮存昕的父亲)慕名来江油体验生活,今天当他再次踏上这片魂牵梦萦的土地时,惊讶地发觉:江油虽然经历了汶川特大地震,但经过两年的恢复重建,李白故里的山水依然美丽,李白文化的神韵不减当年。由此,触发了他的再度创作“李白”的灵感„„
互动:
率2000人齐诵《将进酒》 下午3时许,文艺演出开始,江油老年文艺队、少先队、机关干部三个方阵约2000余人,他们服饰艳丽,手举印有李白诗句的手卷,把舞台背景和观众席扮成了生机勃勃的“花海”。《静夜思》《故里春韵》《唐风唐韵》„„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古典舞蹈,简直是名副其实“霓裳羽衣舞”,把现场的观众一下子带进了盛唐时代,带进了李白诗歌浪漫里。最后,一身“李白”衣冠装扮出场的濮存昕,与台上台下的方阵一起吟诵李白那首耳熟能详的诗歌《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他那抑扬顿挫、荡气回肠的吟诵,让观众提前领略了话剧《李白》的精华与风采。
在随后的新闻发布会上,与会嘉宾还分别上台参与了复排话剧《李白》成都、重庆、武汉三站演出的开票仪式,并签名留念。据了解,该剧将于11月12日至14日在成都锦城艺术宫举行首站演出,接着转赴重庆、武汉巡演,一共演出9场。
邂逅:
结识两铁杆“李白粉丝”
“你在话剧舞台上扮演李白,我在现实生活中扮演李白,我们都是李白的粉丝啊!”在昨天下午的整个活动结束之后,濮存昕还惊喜地邂逅了李白的狂热“粉丝”——李百。此人真名叫李洪斌,今年五十岁,来自黑龙江省青冈县的东北汉子。他自幼酷爱书画和古诗词,尤其喜爱李白的诗歌。4年前的金秋,为了追寻李白文化的根源,他只身辗转来到李白故里江油市,栖身于青莲镇太白碑林景区旁边,常年靠向游客出售自己即兴创作的与李白诗歌相关的字画作
品为生。他对李白崇拜的痴情,不仅感动了广大游客,也引起了江油市有关领导的关注。
这次得知濮存昕将来到太白碑林现场朗诵李白诗歌《将进酒》的消息之后,李洪斌加班加点创作了一幅长5米、宽80厘米的、以《将进酒》为内容的书法横幅,然后精心装裱,一定要当面赠送给濮存昕。昨天下午4时,眼看整个活动结束,濮存昕即将离开现场。李洪斌急中生智,找到江油市市长宋开慧,在其引荐下他终于见到了濮存昕,并亲自送上了自己的书法作品《将进酒》。
除了这位“李百”,濮存昕还遇到一位热衷于李白文化的“达人”罗建国先生。罗建国为四川某文化传媒公司的策划人。在2007年秋天,他策划了在江油市太平镇的田野上以油菜与小麦为主要元素,动员当地群众种植“李白”的浩大行为艺术。次年阳春三月正当菜花黄、麦苗青的时节,巨幅“李白头像”吸引了海内外媒体趋之若鹜„„去年以来,他又与云南一普洱茶经销商合作,将李白头像压印在茶砖上,包装成精美礼品,极具收藏价值。“弘扬、传承李白文化,我们民营企业责无旁贷啊!”昨天下午,在濮存昕即将离开江油市,经过有关方面的促成,罗建国亲手向他赠送了两盒均重2.5公斤的“李白”礼品茶砖。
第五篇:话剧艺术的瑰宝──简谈《雷雨》.docx
话剧艺术的瑰宝──简谈《雷雨》
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优秀作品《雷雨》,是杰出剧作家曹禺的代表作。《雷雨》在一九三四年问世后,立即以其精巧的艺术构思、鲜明的人物形象,及对旧中国黑暗现实的深刻揭露,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强烈喜爱,从国内到国外,发生了很大的影响。《雷雨》的出现,标志着我国话剧艺术从初创时期走向了成熟阶段。
一
《雷雨》这个戏反映了五四运动前后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上层社会的腐朽与罪恶。作品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黑暗生活。通过环绕着封建家长、买办资本家周朴园的复杂矛盾,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作品戏剧冲突是这样开始的:周朴园一登场,就强令他的第三任妻子蘩漪喝下一付苦药。因为蘩漪执意不从,他大发雷霆,甚至不惜动用封建家法。强烈的人物性格冲突与周公馆里郁热、沉闷、令人窒息的环境互相呼应,立即把读者带入了大雷雨即将来临的氛围之中。随着戏剧情节向前进展,周家错综复杂的矛盾越来越深入地表露出来。在周朴园离家期间,不愿屈服于他的淫威之下的蘩漪,与前妻之子周萍发生了暧昧关系。自私、怯懦、喜新厌旧的周萍又勾引了仆人鲁贵的女儿、善良纯洁的丫头四凤。现在,周萍为摆脱蘩漪,正准备到父亲的矿上去做事,而繁漪为拖住周萍,又找来鲁贵的妻子侍萍,打算解雇四凤。戏剧冲突的第二个回合开始于侍萍来到周府。她惊愕地发现这里竟是三十年前引诱她生下两个儿子,又在大风雪夜把她赶出去的周朴园的家。从蘩漪的嘴里,她知道了自己最怕发生的事──女儿重走自己的道路──终于发生;与周朴园的意外相见,又使他在心灵深处埋葬了三十年的创伤重被撕开;在极度的痛苦中,她决心带四凤永远离去。但是,无情的命运却偏偏拖住了她。最后,在大雷雨的夜里,戏剧冲突发展到了高潮,疯狂的蘩漪当着大家的面,撕毁了周朴园的“尊严”,破坏了周公馆的“平静”,一切真相都暴露出来了。四凤恸哭着触电而死,周冲为救四凤也丧了命,周萍用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体面”、“园满”、“最有秩序”的堂皇周府,从此土崩瓦解,只有鲁大海,走自己的路去了。
《雷雨》中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正是五四运动前后腐朽、没落的旧中国社会的一幅缩影,从剧中每个人物具体的生活道路和思想性格的冲突中,反映了二十年代中国革命即将到来的社会面貌。作家通过艺术形象、令人信服地揭示了旧家庭、旧制度,由于它的反动性与腐朽性而导致的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对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黑暗中国进行深刻有力的揭露与抨击,从而使《雷雨》成为一部不朽的现实主义名著。周恩来同志曾指出:《雷雨》是一个好戏,“合乎那个时代”,“这样的戏,现在站得住,将来也站得住。”因为,通过《雷雨》的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将会教育青年后代痛恨旧社会的黑暗制度。
二
文学艺术要通过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特别是戏剧这种艺术形式,它的首要任务就是塑造出有灵魂、有血肉、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以达到感染、教育群众的目的。曹禺的剧作在这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整部《雷雨》中,作家集中力量在写人,不仅准确地表现人物的脾气秉性、身分气度、喜怒哀乐,而且时时注意刻画人物在戏剧进程中真实细致的心理活动,从而产生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课本选录的《雷雨》第二幕周朴园与鲁侍萍意外相见的一场戏,是全剧着重塑造周朴园的一段重场戏。
周朴园,出身于封建世家,又曾留学德国,是一个“兴家立业”的“有教养”的绅士。但是,这个外表一副“道德面孔”的大人物,从年轻时代起就干下了不少伤天害理的事情。在他的血脉里,既流动着封建阶级的冷酷,又填充着资产阶级的虚伪。通过这一场戏,作家把他冷酷、专横、虚伪、自私的个性鲜明深刻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这是周朴园的第二次登场。在此以前,我们已经领略过他作为封建家长的威严。到这一场,作家又深入地挖掘了他灵魂的另一方面。他的上场,是为了逼迫蘩漪去看她并不存在的神经失常症。他不顾繁漪的反抗,冷酷地训斥她,大声地命令她,还限令周萍陪大夫追到楼上去看病。对妻子的痛苦,毫不动心;对妻子的折磨,毫不顾惜,廖廖几笔,把他自专、自是、唯我独尊的灵魂袒露无遗。这一小段戏,既深化了周朴园前面固有的冷酷、专横的性格,又引出了他和侍萍狭路相逢的新冲突,这是这场戏的主要冲突:被周朴园坑害了三十年的“死去”的侍萍突然出现在他面前,他标榜了几十年的“柔情蜜意”受到严峻现实的挑战。
从第一幕开始,作品反复渲染了周朴园对侍萍的“眷恋”和“恩义”:不许搬走侍萍喜爱的旧家俱,不许打破侍萍不能开窗的旧习惯,甚至教训周萍为了生母而改正过错„„而这一切,都是在确信侍萍已死,对他的阶级利害没有丝毫损害的前提之下。这种渲染,既是为了揭露他的自欺欺人、自我标榜、自我安慰,更是为了反衬他在一旦与侍萍相见时的突然变化,剖开他虚伪、自私的丑恶灵魂。当活生生的侍萍以下等人的身份站在他面前时,他吓呆了。阶级的利益、阶级的本能立刻占据了他内心世界主导地位,驱使他撕下伪善多情的面纱,露出凶狠的本相。他厉声地质问侍萍:“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冷酷无情地指责侍萍:“三十年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他害怕侍萍有背景,害怕自己的丑事从此隐蔽不住。最后,他使出自认为最有效的手段:“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一纸支票,一句恩断义绝的语言,入木三分地剖露了周朴园丑恶的灵魂。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完全取代了三十年的“柔情蜜意”,作家没有用一点议论与提示,“高尚”、“多情”的伪君子假相彻底揭穿了。
这里有一个常常遇到的问题: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究竟有没有一点真情?这是需要从生活的真实出发进行具体分析的一个问题。我以为,这种怀念,既是他虚伪性格的反映,又是他复杂情感的表露。前面的怀念思恋与后面的冷酷无情,对立统一于周朴园的头脑中,而前者是枝节,后者是本质。他三十年来念念不忘于侍萍,是在侍萍已经不会对他的社会地位构成任何威胁的前提下。从戏剧情节看,他抛弃侍萍后虽然娶过二个妻子,却都没有得到家庭的幸福和温暖,回想起来,还是年轻时和侍萍的相处,给他留下了最美好的回忆。因此,“对侍萍的思恋、怀念,便成了他后半生用来自欺欺人,经常咀嚼的一种情感了。”但是,当前提一旦破灭时,当他的思念之情一旦与他的名誉、地位、体面相冲突时,这种感情必然要服从于阶级利益,必然会立即轰毁。作家这样描写,使周朴园这个典型形象更加真实,更加具有深刻的说服力。
侍萍的遭遇,是旧中国黑暗社会罪恶的有力证明。她善良、刚强。一生受尽了剥削阶级的摧残而无处申诉。她千方百计要保护女儿不再遭受欺凌,但纯真的四凤终究未能逃脱与她同样的命运。这是一个引起人们强烈同情的劳动妇女形象。有的人责备她不该与周朴园相见,不该信天、认命。我以为,这未免是过于简单化的理解。剧中的侍萍,是真实可信的,是生动感人的。过去的历史曾给她留下深重的创伤,她为躲开这不公平的命运而受尽苦难,但反动的社会制度和现实的阶级关系注定她摆脱不开痛苦的命运。与周朴园意外相见后,几十年的苦难经历使她对周朴园的本质有清醒的认识,对他不存在任何幻想。刚强的骨气使她断然拒绝了周朴园给她的物质补偿,撕碎了那张巨额支票。作为妇女和母亲,她仅有的一点善良愿望就是看一眼亲生的儿子周萍。在与周朴园形象的鲜明对比中,作家表现了对侍萍的深切同情,着意刻画了被压迫者善良美好的心灵。至于她把自己的厄运归之于天命,这是那个时代里还未觉悟的劳动妇女唯一能找到的解释。对于她,我们不能作超越时代的不合理要求。
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曾经指出:“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人生,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在这段选场里,作家正是通过周朴园,鲁侍萍的典型形象,揭露现实的黑暗,以引起人们对旧制度的反抗和斗争,突出地表现了《雷雨》具有的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三
曹禺的剧作以精巧的艺术结构著称。他善于根据所要表现的生活,精心地设计与组织戏剧冲突,在激烈紧张的戏剧冲突中展示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使作品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感染力量。《雷雨》的艺术结构,充分体现了“精巧”的特点。剧本反映的是旧中国黑暗社会,而集中于两个家庭的纠葛之中;剧中反映的生活前后历时三十年,但经过作家的匠心安排,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被浓缩在不到二十四小时内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在场景上,除去第三幕是鲁家小屋外,其余三幕都在周公馆客厅;而且,仅仅用了八个人物,就把整部故事情节纵横交错地组织起来。两家人三十年的新仇旧恨,两代人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前后勾连、环环相扣、层次分明地迅速展开,紧紧地抓住了读者的心。
即以这段选场为例。侍萍来到周府,推进了戏剧冲突的尖锐化,使观众的心紧张起来。鲁贵三番五次进出,一再强调老爷要雨衣和老爷要太太去看病,看来似乎琐碎,实则在为周朴园的登场进行渲染和铺垫,造成他出场的必然性。周朴园的上场,既强化了他和蘩漪这一对矛盾的激烈程度,又正面展开了他和侍萍这一对矛盾的戏剧冲突。他和侍萍的交锋,从误认为是一般仆人而责备、发威、到叫住她询问,到惊愕于侍萍未死急忙拒绝会面,到弄清真相后的严厉斥问、冷酷指责、情急表白、紧张探测,最后彻底撕破了伪善的假面。在戏剧冲突的进展中,周朴园的丑恶灵魂被一步深入一步地挖掘出来,他内心深处的阶级本质得到突现。
高尔基在《编剧本》一文中曾经总结过:“剧本(悲剧和喜剧)是最难运用的一种文学形式。其所以难,是因为剧本要求每个剧中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自己的特征,而不用作者提示”。对于话剧这一艺术形式,语言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要求作者对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进行提炼、概括加工为具有鲜明的性格、强烈的动作、富于表现力的艺术语言。曹禺尤其擅长于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构成强烈的人物性格冲突,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例如选场中周朴园逼蘩漪看病的那段对话。蘩漪故意地问周朴园要她“上哪儿?”“克大夫?谁是克大夫?”好像不知道要看病,也根本不认识克大夫,其实,几分钟以前鲁贵就曾三次告诉过她。她这样发问,是有意地表现不服从周朴园的命令,表示她的“人家说一句,我就要听一句,那是违背我的本性的”反抗性格。最后的一句话:“你!(不经意地打量他)你忘了你自己是怎样一个人啦”!和一个动作:“迳自由饭厅门下”包含了多少轻蔑与嘲弄之意。与第一幕终于忍耐着被迫吞下苦药相对比,这几句短短的台词,几个简洁的动作,展示了她思想性格的发展,加深了她的性格特色。而周朴园的一句责问:“你怎么还不去?”一句命令:“你应当听话!”只用了十一个字,却活脱地刻画出他君临一切、滥施淫威的暴君嘴脸,强化了他专制、凶横的性格。
在周朴园与侍萍相见的重场戏中,突出地表现了作家对自己的人物是多少熟悉。他仅以三言二语就使人物活生生地站立起来。同时,也表现了曹禺特别注重于描绘人物内心微妙的感情波动,善于以最准确,最形象的言语挖掘出人物灵魂深处的隐秘。侍萍已经知道面前就是三十年前的周朴园,周朴园却并不知道眼前的人是谁。第一层的几句责问,还只是封建家长惯使的威风;第二层的查询旧事,则持续着三十年来怀念亡妻的“多情”,此刻的语言舒缓、顺畅、夹带着“沉思”“眷念”;发展到第三层,侍萍微露端睨,他急切地要探问真情,但事关“大人物”的身份地位,因此用语必然吞吞吐吐、假假真真,以遮掩自己的隐恶。随着侍萍一步步揭出真相,周朴园一步步陷于被动,两个人物内心交锋越来越紧张,戏剧冲突也随之激化起来。侍萍沉重的叙述,三十年前的悲惨景象再现了,周朴园再也维持不住道貌岸然的面孔,只能“汗涔涔”地说出一个“哦”字。当侍萍问到:“老爷,你想见一见她吗?”二个急忙的“不,不,”吐露了他内心深处的恐惧。最后,弄清侍萍就站在面前,他徐徐立起:“你,你,你是„„”这是他很怕承认又无法否认的本能反映,一声低而拖长的“你是„„”展现了周朴园此刻剧烈的心理活动。他在迅速思考着侍萍的存在对自己的利害关系,这中间经历了一段不很短的思想路程。在一个刹那的停顿之后,他脱口而出的话是:“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那套多情、怀恋再也装不出来了。刹那的停顿,反映出对于经常思念的少女,已经被折磨成连他都认不出的贫苦老妇人而感到的幻灭;两句质问,则深入地揭露了他自私、冷酷的阶级本性。这一段对话,精炼而又鲜明地表现了人物内心十分复杂的思想情感,细致入微地揭示了人物深藏在心底的心理活动。
高尔基还曾讲到:剧作家创造自己的人物性格,“无疑只能依靠语言的力量,依靠细心挑选最有力最准确的字眼,像欧洲最伟大的剧作家们所做的一样。”《雷雨》的人物语言可谓达到了这一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