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论文

时间:2019-05-13 11:12: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词鉴赏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词鉴赏论文》。

第一篇:诗词鉴赏论文

当时只道是寻常

唐诗宋词一直都是文化中的瑰宝,常常不由自主地想或许就是因为古人习惯吟诗作对,习惯在庭前书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所以古时的青山绿水才格外的秀美吧,或许那时即使是寻常百姓也习惯在大自然中寻找感情的寄托,抒发自身的情怀,一如现代的都市人习惯在灯红酒绿中释放自己压抑的情感。因此自然的美好渐渐淡出了人们的心田,诗词的影响也渐渐消散在历史长河中。若唐宋时的文人墨客真能穿越时空来到当世是否会如纳兰容若一般饱含辛酸地叹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然后黯然神伤,格外珍惜那种不曾被污浊的大自然。

其实诗词被我们遗忘了太久,也丢失了太多。常常固执地认为当第一篇白话文出现时,我们有一项伟大的改革但同时我们也失去了一些重要的东西。当白话文盛行时我们习惯用直白的诗句表达,却将那种古典韵味丢失。古人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去炼字只为让诗词读来更简练准确而又生动,而现代诗却不尽然。这从当时的王勃在为滕王阁写诗时却独空一“空”字而那大官派人再三相询最后愿以千金来买那一空字便可见一斑。

我一直都偏爱于古典诗词,总觉得读现代诗少了那些朦胧美和意蕴感。每次读现代诗浅显易懂,对诗中的描绘的情感即便隐晦也易理解。然而读古典诗词时即使诗中描绘得很简单的情感,每次读来却就是觉得这首诗要比现代诗读来更美。席慕容在诗中描绘:如何让我遇见你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此我在佛前苦苦求了五百年

求佛让我与你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为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诗中有人辗转反侧,寤寐求之。但是我更喜欢古典诗词那种在外界景物熏陶下深藏的情感,那种经过无数次炼字后得来的诗词意蕴。张可久诗云: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诗中并没有直白的表露自己的情感,然后我就在那里幻想我在雨打芭蕉的夜里会想什么,是否会彻夜难眠,在不发达的交通下偶然收到云中寄来的锦书是何等欣喜若狂,面对如海的思念却有家难回是何种感觉,唯有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而已。诗词并没有明写自己的感情,但句句都让我为之嗟叹,所有景物在诗人眼中都在衬托他的情感,真可谓句句景语皆情语。

我一直都觉得古典诗词中的景色比现代诗中的要更美、更有韵味,诗人笔下,庭院在月下的景致格外雅致,那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传唱千年都不曾被取代。在现代,这般雅致的景或许只有寥寥几人见过吧,可能是现代污染太严重了吧。更何况月下赏梅的人现在又有几多,就如纳兰容若在庭院下悲泣:落月成孤倚,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与此同时我喜欢那般优美的诗句。例如乡愁在余光中的笔下是邮票,然而蒋捷笔下是“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时光流逝,归期未知的愁绪,我更喜欢用优美的文字来表述。多愁而又美丽的诗句读来朗朗上口,何人不爱。

我一直都喜欢江南,只因喜欢诗词然后喜欢上那在诗中被描绘的古香古色,烟柳繁华的江南,然后想象那么美的江南究竟是何景象。是什么样的环境造就那般优美的诗句,养育了那些钟灵毓秀的才子佳人。李白在诗中写到“烟花三月下扬州”,林升亦感慨“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就连杜牧都在江南留连忘返。诗里的江南孕育了令柳永酒醒后不知归处的晓风残月,还有鱼戏莲叶间的十里荷花,金秋桂子。那些诗让我们在诗中的烟雨朦胧中聆听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吟哦。白居易也对江南难以忘怀,思忆着江南,让我几乎想象不出那是何种情结,让诗人感叹:能不忆江南。然而我最喜的是在烟雨迷蒙掩映下的江南,它曾让我无数次魂牵梦萦。我幻想着,一路坐船漂流到江南,恰逢三月,淡烟疏雨中,看那梅子雨,油纸伞,青石板,以及婉约的江南女子构成一幅曾让我思忆已久的画。然后浅吟低唱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抑或王安石的“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可惜我一直只是心生向往,总是不敢去触摸去江南看上一看,始终没有鼓起勇气走到现在的古镇去。即使我去江南或许也已经寻不到撑着油纸伞,走在青石板上,看杨柳在烟雨中啜泣的情景,亦寻不到诗人在烟雨中迸发的情感。倘若我在婉约不再的江南在路边花一笔不便宜的钱买一把油纸伞,然后在拥挤的人流中彳亍,清风拂面,那抹春色却不再依旧,不知何时起那诗意的江南沉睡了,掩藏了。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样的景只能在梦中回想。多情善感的江南已经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其中愈发香醇的滋味虽让人追忆但是其真实的韵味在日益拥挤的江南古镇中,在旅游的旺季中消散,只余一抹余音久久难以消散。

倘或我与诗人在烟花三月的江南相遇,他们或许会撑着油纸伞,默默走着,寻找着然而我却看不见,唯有他们脸上的两行清泪在我的心中烙刻。唐诗宋词是我心中的一片净土,现代的都市生活是在牺牲自然的基础上建立的,诗意的青山绿水已不再,心中的自然已被蒙上尘埃,然后只能在梦中寻找那番诗意。如此也只能故作幽情地叹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

第二篇:诗词鉴赏论文

浅谈诗词之美

论文序号:80 姓名:陈恩燃 院系:会计学院会计三班

诗宋词,中华民族之瑰宝也!古往今来,多少大诗人,大词人用了无数传颂不衰的诗词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美的空间。诗词在美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诗词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在我看来。诗词美的审美体验就是诗词对人的情感的一种激发过程。当人们与诗词表现出一种高度的融合的时候,诗词中的体验也就给予了人最真实的感受。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作品会产生不同的体验,同一个人对于同一作品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体验。可见人们对美的体验带有主观性,而同文学作品一样,诗词的来源的现实,只不过是经过了提炼,使得人们对其有了更深的体会。

诗词的美体现在句子的凝炼,体现在思想的深度上。意境之美,哲思之美,自然之美,声音之美,语言之美等等。数不胜数的美在诗词中可以体现出来。

意境之美。“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李白便以简洁但意味深长的诗句来体现他的那种意境。而近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当中用了三句诗词来表达三种意境,从而说明成大事者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为“无言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为“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三种境界,三句诗词,这是多么简练的概括。仅仅用了三句便将创业时的无人理解,创业中的劳苦,创业成功的喜悦写了出来。而且不仅仅于此,其实不论是在创业,还是做学问,还是其他的,都可以用这来形容。这难道不是一种美吗?

李煜的诗词中充满了泪水,而他最高的艺术成就恰恰就是他在国破家灭之后取得的。“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他最后的词中,到处都充满了伤感。优美的句子,体现出的却是他的绝望。正如缪塞所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哲思之美。我想,李商隐的诗能够很好的体现这一点,特别的他的《无题》系列,在艺术上,在思想上都有很高的成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们常用来歌颂老师辛苦工作,表现一种奉献的精神,我想是再贴切不过了。“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同样的表现了恋人之间那种默契和爱意。而在《登乐游原》中更是一句千古绝唱,“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此种艺术哲思,虽经千年而不变色,人们总能够从中得到共鸣。一种悠远的,更加接近于本质的东西从人们的内心中分离出来。而苏轼也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毛泽东不仅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他的诗词也写得非常好,非常有气势,也很有哲理。正如,“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毛泽东经历了长期的军事斗争,写出来的诗词也分外的有气势,有分量。“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散发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沧桑感。

自然之美。借景抒情,是一种常用的诗词表现手法,写景的诗句也是很多的。“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认为都是写得非常好的。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充满了恢宏的气势。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寥寥数语,一幅动人景象就此铺开。而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首长诗在写景上堪称完美,以至于有人称之为“孤篇盖全唐”。他将音乐美,景物美,还有意境美融合在一起。发古之幽思,写景中加入了历史的厚感和美感。“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由景入情,浅浅说去,节节相生,句句翻新。至“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处,达到了顶峰。

声音之美。用诗词来表现音乐之美,当数白居易的《琵琶行》。诗中那优美的语句用来表达音乐简直就是令人叫绝。“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是多少形象的描写啊,仿佛就在耳边响起了那动人的琵琶声。更有“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到最后连形象描写都抛开了,而以一种更加贴近意境的东西来描绘。我想每一个读完《琵琶行》都会想起这样一句诗“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另外,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同样也是写音乐的名篇。“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将声音的描写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就诗词来说,狂放,浪漫,有气势的诗词更容易打动人。而细腻,婉约的诗词得有更多的经历之后才会渐渐感觉到其中的好处。

有的诗词简洁明了,通俗易懂,而我们也能够很快地从中获得乐趣。而我觉得有很多的诗词更像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一样,有时候别人能够体会得到其中的奥妙,而我却觉得不怎么样。反过来,我觉得很好,但别人也觉得一般。我想这可能更加注重人的个体性体验吧,又或者说要有更多的阅历,经历过才能够明白。

然而还是会有一些共通的,有的时候尽管一时间我不明白其中的妙处,可仍然能够感觉其出色的地方。就像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我只是单纯的觉得这句诗很好,因为语感,意境。便要我说,我想我是说不出来的。又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我读诗向来是不求甚解的,只在语感中去体会,而我觉得诗词给我带来的,让我感觉到首先是韵律之美,接着才是意象美,最后才到意境美,哲思美。有时并不能感觉到那么深。尽管当时不明白,但我还是觉得带给我的好处很多,至少我能在读它的时候,慢慢的感觉到一种快乐,一种平和,和一种享受。

“人诗意地栖居”荷尔德林如是说。就如宗教中所说人皆有神性一样,人皆有诗性,我想有句话说得好,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相对论中有一句话,“光在大质量客体处弯曲。”我想这又何尝不是一句诗呢?

悼亡感伤之美。悼亡诗词作为我国古典文学中诗歌的一种,其过程和题材是较为曲折和特殊的。在古代灿若星河的诗词海洋中,悼亡诗词作为一颗奇异之星,其光芒在整个古典文学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虽然它过早的陨落了,但它闪耀的地位和它独有的感伤之美却是其他诗歌所无法比拟抑或企及的。

何谓悼亡诗?“抚存悼亡,感今怀昔之诗也。”[1]“悼亡”本指对亡者的哀悼之意。但在我国古代,并非所有悼念亡者的诗都能称之为悼亡诗。自西晋潘岳首先以“悼亡诗”为题,抒发追悼亡妻的伤逝之情后,悼亡诗才成为了特指悼念亡妻的诗,从此作为历史过程中文人们约定俗成的界定。所以,应将悼亡诗“视为夫妻间丧偶后,生者哀悼亡者的诗篇”。[2] 既然悼亡诗词取材于伤逝亡妻的主题,那么就决定主宰其间的是一种感伤之美。死者与世长辞,生者的悲哀却缠绵不去,故以天下至语写天下至情!悲哀的情感贯穿于字里行间,以寄托诗人不能排遣的感伤。

一、抚今追昔,以内心哀婉的悲情和妻子高贵的品格渲染其感伤美。

悼亡诗词的感伤美,首先源于夫妻间共同生活中所产生的鹣鹣深情。恩爱夫妻,本该白头偕老, 可亡妻的现实又是诗人不能不接受的, 于是抚存感往, 巨大的悲痛从作者的心底涌出, 使得作品染上了一层浓郁的悲情色彩。如江淹《悼室人》之六:“牕尘岁时阻,闺芜日夜深。流黄夕不织,宁闻梭杼音。凉霭漂虚座,清香荡空琴。蜻引知寂寥,蛾飞测幽阴。乃抱生死悼,岂伊离别心。”;又如李商隐《房中曲》:“忆得前年春, 未语含悲辛。归来已不见, 锦瑟长于人。今日涧底松, 明日山头檗。愁到天地翻, 相看不相识。”诗人们或表达佳人早逝, 空留遗迹, 独帏凄寂之苦;或抒发追思迷离, 呜咽难绝的心绪, 其情其境, 哀怨动人。

“为文造情不容易,为情造文更艰难”。[3]所以悼亡诗词在情感真挚这一点上, 比其它任何诗歌都来得严格, 可以说容不得半点虚假。它往往以爱情为经, 以死亡为纬, 在表现人生爱与死这两种生命的极端情感时,句句带泪,曲曲传情。而贯穿其间的主线,就是作者丧妻后无法排遣的一怀愁绪、满腹心酸。如元稹《六年春遗怀八首》其五:“伴客销愁日长饮,偶然乘兴便醺醺,怪来醒后旁人泣,醉里时时错问君!”悼念亡妻, 流泪的应该是诗人自己, 可诗人偏偏不写自己伤心落泪, 只写旁人哭泣, 从旁人的感泣中表现出自己的伤心,以醉里暂时忘却丧妻之痛, 写出永远无法忘怀的哀思。其蓄情之深,含情之真,令人赞叹。象这种化解不开, 挥之不去的感伤之情,在悼亡诗词中可谓俯抬皆是:元稹《遗悲怀》:“昔日戏言身后世,今朝都到眼前来。”;“诚知此恨人人有,贫残夫妻百事哀。”;纳兰性德《浣溪沙》:“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这些读之令人喉喧气塞的悲妻诗行, 是作者丧妻后心灵伤痛的流露。一首首悼亡诗词,就如同一个个喷射口。诗人郁结于胸, 无法排遣的悲伤,在字行间得到渲泄、转移、疏导。使人“一读则改容,再读则泪下,三读则断肠矣”[4], 其打动人心的魅力, 正源于它所独具的感伤美。

悼亡诗词都是以一种追悼的形式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妻子生前留给作者的恩爱与温馨只能成为美好的回忆。妻子的美丽与贤惠在诗人伤感的思念中显的更加无可替代,往往是“见尽世间妇,无如美且贤。”(梅尧臣《悼亡三首》);“我辈钟情故自长,别于垂老更难忘。不如晨牡兼狮吼,少下今朝泪几行。”(陈祖范《悼亡》)而更有细述者如元稹《遣悲怀三首》:“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又如王海洋《悼亡》“ 千里穷交脱赠心,芜城春雨夜沉沉。一官长扬吾何有,却捐闺中缠臂金。”这里作者从生活小事忆起, 前者回想当初家境拮据时,妻子勤俭持家,体谅丈夫,粗茶淡饭,却毫无怨言。后者则回忆妻子生前为人大方豪爽,急丈夫好友之所难,不惜将腕上金镯相赠。平凡的锁事,衬托出妻子贤惠、无私的品格,清贫的生活更显出夫妻的患难情深,而诗人平和的叙述, 却充满了对贤妻的赞叹与怀念。

陈寅恪说:“韦氏(元稹妻韦丛)不好虚荣,微之(元稹字)尚未富贵,贫贱夫妻,关系纯洁。”[5] 正因如此,元稹才会在《离思五首》中吟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这样的千古名句来表达妻子韦丛在他心中无可取代的位置,从而更加渲染了诗歌的感伤之美!

二、触景生情,睹物思人,以眼前的凄凉景致和妻子的生前旧物衬托其感伤美。触景生情是我国古典诗词常用的表现方法之一。触景生情,即先有景,而后生情,情与景合而为诗。悼亡诗词正是常常通过景物表达情感, 赋物以情, 移情于景, 使景物人情化。这时景物已不再是客观的物, 而是移入自然物中诗人的自我情感, 景物成了诗人悼念亡妻悲凄情感的象征。试看以下作品:李商隐《正月崇让宅》:“ 密锁重关掩绿苔, 廊深阁迥此徘徊。先知风起月含晕, 尚自露浓花未开。”;史达祖《过龙门》:“一带古苔墙,多听寒螀,箧中针线早销香。”;沈叔培《山花子》:“ 碧柳千条露未干, 金衣百啭晚风寒。”这里绿苔寒露, 晕月晚风, 残蝉啼莺, 都是渗入作者主观悲情的景物。句句写景, 又句句含情,它是作者怀悼亡妻悲伤孤寂心灵的写照, 是凄清落寞处境的再现, 作者虽未直接言悲说愁, 但悲愁之情自见。

悼亡诗词的作者本来就敏感多思, 偏又遇上丧妻的人生巨痛, 所以眼前之景、触目之物从悲伤的心灵滤出, 一切都染上了伤感的色彩, 睹物思人的文字比比皆是。如潘岳《悼亡三首》: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其一)“展转盼枕席,长簟竟床空。床空委清尘,室虚来悲风。独无李氏灵,仿佛睹尔容。”(其二)“茵帱张故房,朔望临尔祭。尔祭讵几时?朔望忽复尽。悲怀感物来,泣涕应情陨。”(其三)潘岳借助对亡妻故物进行铺叙状写,以表达对亡妻沉痛哀悼之情,感情真挚,读罢不觉泪已湿襟。无怪后人陈柞明夸赞地说:“安仁(潘岳字)情深之子,夫诗以说情,未有情深而语不佳者。”[6]又如李商隐《房中曲》:“玉簟失柔肤,但见蒙罗碧。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再如梅尧臣《悲书》:“有在皆旧物,唯尔与此共。衣裳昔所制,箧笥忍更弄。”诗人们以悲愁之眼观物, 使所见皆愁, 即使是美好的景物, 在他们的笔下也被摧残、毁损, 他们的诗词始终透着一股睹物思人的悲痛之情。因此这不仅仅是外在世界的悲凉,更是作者内心的悲凉。悼亡诗人们正是借眼前景物, 渲泄出丧妻后的万念俱灰,其无法掩抑的沉哀茹痛, 令人回味不巳。

三、情含事中,以往昔夫妻间的平凡琐事对比如今人去屋空、孤独寂寥的处境,展现其感伤美。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怳如或存,回遑忡惊惕。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潘岳《悼亡诗》)作者的妻子杨氏已经离他而去,只留下作者独自一人。回想起曾经和妻子的幸福生活,而如今却是人去屋空,如此强烈的对比下不难想像作者在感情上承受着怎样的痛苦。妻子似乎在存亡之间, 想象中的形影不断在眼前出现。当诗人从幻想中清醒过来, 痛定思痛, 就不能不接受冷酷无情的现实---自己已经与妻子阴阳永隔,留下的只是对妻子无尽的思念和自己的孤独!

这种人去屋空的感伤之情,在清朝词人纳兰性德的《金缕衣·亡妇忌日有感》中更显出孤独凄凉,可称之为此中绝唱。一首词,悼尽人间悲情!

“此恨何时已? 滴空阶、寒更雨歇, 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应久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 我自终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 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个惧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这是作者在妻子亡故三周年的忌日写的一首悼亡词。作者怀念亡妻,表现了沉痛孤寂的心情,写得哀婉凄恻。这首悼亡词以决绝表情深,说妻子魂梦不回,是因她觉得“不及夜台尘土隔”,想结再生之缘,却“还怕两个俱薄命”,又希望死者复生“湘弦重理”,成为连理枝,幽魂相守。整首词充满了孤独之感,格调低沉凄婉。作者对妻子的失去产生的生者徒伤悲,死者长已矣的慨叹用人去屋空、孤独凄凉的情感模式来表达,更显示出作者对妻子的情深,也更加映衬出了作品的感伤之美。

诗人们追思往事, 最令其悲痛欲绝的是永远失去了妻子的温柔体贴, 这一痛苦倾注于笔端, 一首首催人泪下的诗词便由此产生了。如元稹《六年春遗怀》其二:“ 检得旧书三四纸, 高低阔狭粗成行, 自言并食寻常事, 惟念山深驿路长。”全诗仅叙述一件小事, 即翻检到亡妻生前曾写给自己的书信, 信上妻子淡淡诉说对“并食”而炊的清苦生活早已习惯, 唯一惦念的是在外奔波劳顿的丈夫。又如李商隐《悼伤后赴东蜀至散关遇雪》:“剑外从军远, 无家与寄衣。散关三尺雪, 回梦旧鸳机。”隆冬时节, 诗人从军边塞离家远行, 旅途中顶风冒雪,盼望妻子寄衣御寒, 可妻子已逝, 还有谁能记挂我的冷暖?追思往

事, 诗人们情不自禁地记起妻子曾给予自己的关心温暖, 对比眼前孤寂无助的处境, 怎能不感慨系之, 黯然神伤呢?再如史达祖《寿楼春·寻春服感念》:“裁春衫寻芳。记金刀素手, 同在晴窗。谁念我, 今无裳。”;邵曾鉴《金缕曲·到家》:“年时握手揩双泪, 两相看, 千头万绪, 从何说起?任是纤腰墉无力, 强要瘦扶花倚, 强要做, 欢颜破涕。” 一个由今日的“无裳”, 引发对当初的绵绵怀想 , 一个由往日的生离 , 抒发今天孑然一身的愁怅 , 貌似客观平淡的叙述中, 包含着诗人对亡妻不能自已的深情。

如果说回忆夫妻共同度过的艰难岁月, 使作者对亡妻的贤德更加敬重、赞叹的话, 那么回忆夫妻间曾有过的欢情趣事, 则更令作者柔肠寸断、痛苦万分。如纳兰性德《浣溪沙》:“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记绣榻闲时, 并吹红雨, 雕栏曲处, 同倚斜阳”;“最忆相看, 娇讹道字, 手剪银灯自泼茶。”当日夫妻把盏对饮的欢乐, 剪灯泼茶的趣事, 红雨斜阳的诗情画意...这些令人心醉的情景, 在作者的脑海中仍记忆犹新,可情投意合的妻子却撒手而去,作者越是回忆, 越是陷人痛苦的深渊无法自拔, 内心交织着悲戚、依恋、痛苦等种种复杂的情感, 其中悲伤的滋味只有诗人自己心中明白。

四、以梦托情,以虚驭实,借虚幻的梦境返照现实的残酷,深化其感伤美。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借梦的意象来表达情感,表达悼念,就更显的生动、真切。古代悼亡诗词中,以“梦”为题的作品很多。如:韦应物《感梦》“岁月转芜漫,形影长寂寥。仿佛观微梦,感叹起中宵。绵思霭流月,惊魂飒迴飚。谁念兹夕永,坐令颜鬓凋。”另外,元稹也有《感梦》诗一首:“行吟坐叹知何极,影绝魂销动隔年。今夜商山馆中梦,分明同在后堂前。”两首同题诗主题相同 ,但表达方式却各具特色 ,前一首将悼亡与自悼相结合,表达无可挽回的情感;后一首却反映了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还有苏轼的名篇《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相顾两无言, 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 短松冈。”作者写自己梦中还乡, 梦中夫妻相会, 梦醒后的愁怅, 几经转折, 表达出对亡妻不绝如缕的思念。这些形形色色的梦境,作者们写来都是锥心泣血,读之则令人气阻声噎,感伤之情萦绕心头,久久不能自已。

悼亡诗词经常包含作者的自悼成份。所谓“自悼”,“是个体对生存状态面临命运摧折时的一种情绪反映。”[7]命途多舛, 上的失意, 使悼亡诗词的作者加深了对爱与死的情感体验,对生命的思考也就不仅仅围绕亡者来展开, 而是扩展为对自我生命的悲思。首先,作者经历了妻子死亡全过程后,对自己的死也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并有所准备。其次,经过了一次爱人失去后的情感埋葬过程,作者心身受到剧烈的创伤,诗词中不免带有人世沧桑之叹。悼亡作品中的自悼成份,又使悼亡作品倍增凄切感伤成份。如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全诗表达了作者由悲妻而转为悲己,沉浸于绝望的苦思冥想之中;又如韦应物《月夜》:“浩月流春城,华露积芳草。坐念绮窗空,翻伤清景好。清景终若斯,伤多人自老。”也表达了作者面对美丽的春色伤往昔,叹人生,景虽好、愁难消、人易老,怎不让人伤悲呢? 再如梅尧臣《秋日舟中有感》:“天乎余困甚,失偶泪滂沱。世事随时远,秋风顺水多。鳏鱼空恋穴,独鸟未离柯。岁月都无几,存亡可奈何。儿娇从自哭,婢騃不能呵。已觉愁容改,休将旧监磨。弊衣留暗垢,残药恨沈痾。斗厌驱驱役,终期老薜萝。”表现了一种在孤寂凄凉的环境中苦度残年的自伤自悼之感;还有蒲松龄《悼内六首》其一:“迩来倍觉无生趣, 死者方为快活人。”这里, 有对百年人生深思后的自悲, 更有厌弃人世、羡慕死者的情怀,格调虽然低沉、消极, 但它是发自古人心灵最深微处的生命思考和命运悲叹, 是古人对人生的感知和确认。悼亡诗词的作者们一面藉着手中工愁善怨的笔抒发哀情, 对现实进行苦苦的排拒, 一面则又不得不直面人生, 将自己深深的锲入到现实生活中去。无论叙事还是抒情, 悲人还是悲己, 贯穿其间的始终是凄楚辛酸的情感。

总之,古代悼亡诗词传达的是一种“物是人非事事休, 未语泪先流”的悲情;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哀婉;是“人死如灯灭”的巨痛与感伤。古代的悼亡诗词的意象选择带有一种极普遍的特征: 多用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性意象, 即多是柴米油盐的生活小事,平淡无奇的家庭琐事, 多是诗人妻子生前活动的闺阁庭院中的种种物象,诸如冷火残灯、沉香旧筐、孤帐空床、未完针线、娇儿索母之啼等等。这些一物一景、一事一情平凡的意象组成了一首首凄美绝伦、催人泪下的悼亡诗词。因为失妻之痛是陈情不竭的,无论富贵还是贫贱,与妻子的相濡以沫是失去妻子之后的悲痛之源,而正是这潺潺不绝的悲痛成就了悼亡诗词至情至深的感伤之美。

参考文献:中华诗词

诗词百家

中华诗词报 新文学杂志 诗潮

唐诗鉴赏辞典

第三篇:李白诗词鉴赏论文

论李白山水诗

李白,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他给我们留下了大量杰出的诗作。李白并不是以山水诗闻名,但李白的山水诗以雄奇、豪迈、苍凉见长,突破了中国传统山水诗的借山水以自娱的窠臼。

李白(701-762),字太白,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李白留给后世的九百多首诗篇,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青年李白爱好辞赋、剑术和豪饮,博览道家、诸子百家奇书和纵横术,养成一种傲岸不桀、放逸不群的游侠精神,这注定了他一生要走隐士兼侠士而成名士的独特之路。四十多岁的他,经推荐,被唐玄宗召到长安,作为文学侍从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但是,在长安不满两年,李白便愤然离去,继续他的漫游生活,“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期间,李白游名山大川,寄清风明月,留下许多含而不露,意境深远的山水诗的名篇。他改变了传统山水诗固有的形式和规律,开创了中国山水诗的新纪元。李白写的不是山水的细节,而是山水的气势,也是他本人的气势,也只有他桀骜不驯的个性才能把山水固有的气势从山水中张扬出来,他的生命力是无限扩张的,给人的感觉不是山水感染了他,而是他感染了大唐的山水。

李白的山水诗明朗清新,意境开阔。李白热烈地追求光明理想和自由解放,不肯“摧眉折腰”去俯就黑暗势力,因而遭到朝廷的冷遇和打击。他愤世嫉俗,到处寻访名山胜水,足迹遍及蜀中、黄河、江淮、浙江流域。他的山水诗刻画了祖国雄奇秀丽的山水风光,表现了他对美好景物的热烈向往之情。例如,《秋登宣城谢眺北楼》:“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的秋景;《入清溪行山中》:“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岩中响自合,溪里言弥静”的碧水等等,无不以新奇而隽永的笔触,描画出壮美的山光水色,给人以明朗清新、境界开阔的特殊感受。

李白的山水诗情景交融,韵味悠长。李白在山水诗的创作中,最擅长于以情写景,以景抒情。在艺术表现上,诗人常只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些方面加以突出的描绘,在具有浓郁的主观色彩的氛围中,蕴涵了无穷的韵味。例如,《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当时作者因永王璘案被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中途遇赦,惊喜交加,当即从白帝城放舟东下江陵。诗人那历尽艰险而遇赦的喜悦心境,久别亲友而归心似箭的急切心情,以及得以解脱之后的兴高采烈的神态,无不

在空谷传响,夹岸秀丽的山峡风光之中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全诗气势豪爽,情景交融,精妙至极。李白有的诗,虽通篇不以写景为主,但以一二写景语而显得情景交融,韵味悠长。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造就一种高远无穷的意象,表现出对故人的无限神往。诗人仅以一二写景之语,即穷形尽相地描状了景物,深沉而含蓄地表达了真挚感情,它给人们以美好的艺术享受,对于山水风景诗的发展有所贡献。

李白的山水诗形象雄伟,气势磅礴。在李白咏叹山水的佳篇美作中,《望庐山瀑布》、《梦游天姥吟留别》等一类表现大自然宏伟壮丽,抒发自己逸思豪情的作品最具特色。例如《望庐山瀑布》,诗人对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神奇英姿,以及“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飞动气势,用夸张比喻,逸想遄飞,创造了无比壮阔的艺术形象。又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人以梦游驰骋想象,用变幻莫测的神笔,描绘出了天姥山的种种图景,有“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自然美景,有“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的恐怖,还有“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的神奇,瞬息万变,捉摸不定,充满了浪漫主义想象。最后,诗人发出了“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人生感慨,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人不得开心颜”这一千古名句点明了全诗的主题,唱出了怀才不遇之士的心声,抒发了他热烈地追求光明理想和自由解放的执着之情。这些山水诗寄托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气魄,表现了向往雄伟不凡事物的精神风貌,具有一股积极向上的激情。

特别是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五松山,在今安徽铜陵县南。山下住着一位姓荀的农民老妈妈。一天晚上,李白借宿在她家里,受到主人公诚挚的款待,这首诗就是写当时的心情。

诗歌前半部分四句侧重写田家秋苦。“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流露出诗人孤寂落寞的凄清情怀。这偏僻荒凉的山村里没有什么可以引起他欢乐的事情,有的只是农民的艰辛和困苦。诗人只是偶尔一宿,就有如此强烈的感受,不难想见,长年累月生活在这里的农民,他们没有欢声笑语,没有轻松愉悦,弥漫在整个山村秋夜的是一种寂静清冷的氛围。“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由面及点,写尽田家的酸辛悲苦。耕田种地的人家不分男女老少,不管春夏秋冬,都是辛苦劳作,艰难度日。“秋作苦”既指农民劳作的艰辛困苦,又指心境的悲凉辛苦。“邻女夜舂寒”着一“寒”字,尽显神韵。一指邻女夜舂,寒声阵阵,触耳惊心;二指邻女衣衫单薄,寒凉逼人,可怜可叹。尤其需要强调的是一“苦”一“寒”,还折

射出诗人的悲悯情怀。一天又一天的劳作之苦,一声又一声的舂米之寒,撞击着作者敏感的心。他沉重,他忧虑,他叹息,他坐立不安,他愤愤不平„„可是对于贫寒困苦的山里人家来说,这些又能起什么作用呢?李白很无奈,我们也为他的无奈而一声长叹。

诗歌后半部分四句侧重写田家荀媪的古道热情。“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以细节特写展示人物的心灵品性。古人席地而坐,屈膝坐在脚后跟上,上半身挺直,叫跪坐,因为李白吃饭时是跪坐在那里,所以荀媪将饭端来时也跪下身子呈进给他。一个白发苍苍的农民老妈妈给一个年轻后生跪进晚饭。下跪的老妈妈在李白心中站成了一个巨人!“雕胡”,就是“菰”,俗称茭白,生在水中,秋天结实,称菰米,可以做饭,古人当作美餐。山里老妈妈在艰难困苦中特意给素不相识的李白做了一盘“雕胡饭”,足见她的热情、善良。“月光明素盘”特写素盘晚饭,盘子是白的,“雕胡饭”也是白的,在皎洁月光的照射下,荀媪手中端着的盘子闪闪发亮,格外耀眼。这哪里是一盘“雕胡饭”,这分明是荀媪老妈妈捧出的一颗闪光的心啊,像明月一般洁白,像金子一样珍贵。李白感动了,“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他想起了韩信、漂母。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小时候家里很穷,在淮阴城下钓鱼,一个正在漂洗丝絮的老妈妈看见他很饥饿,便拿饭给他吃,后来韩信被封为楚王,送给“一饭之恩”的漂母千金表示感谢。诗中的漂母就是暗指荀媪,老妈妈这样诚恳地款待李白,使他很过意不去,却又无法像韩信那样报答恩情,更感到受之有愧。再三推辞致谢,实在不忍心吃下这盘“雕胡饭”。人往往是这样,你越热情,对方越感觉到惭愧。更何况这是在这穷乡僻壤,更何况这是十分难得的“雕胡饭”呢?

李白的性格是高傲的,他有铮铮傲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可以“一醉累月轻王侯”,“天子呼来不上船”,在达官显贵、皇亲国戚面前,他表现得目中无人,桀傲不驯,可是在一位农民老妈妈面前,他却如此谦卑,毕恭毕敬,像小孩一样老实腼腆,这就是李白,天真可爱的李白。

综上所述,李白以豪迈的胸怀、奔放的激情,将祖国壮丽秀美的河山描摩笔端。他将自己对自由,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化入了山水诗作之中,他壮绘直落九天的瀑布,以及奔腾咆哮的黄河,并给予了汪洋恣肆的描绘,再现了大自然的雄伟形象,产生了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简言之,李白的山水诗,以卓然独具的艺术风采和强烈的时代精神,达到了审美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奠定了他在中国山水诗文学发展史上“奇峰突起,意境独辟”的地位。

第四篇:毛泽东诗词鉴赏论文

SKYUN.ORG

毛泽东诗词鉴赏

试析毛泽东诗词的宇宙观及其传统美学背景

陈小晖

2011/6/

5[在此处键入文档的摘要。摘要通常是对文档内容的简短总结。在此处键入文档的摘要。摘要通常是对文档内容的简短总结。]

试析毛泽东诗词的宇宙观及其传统美学背景

论文关键词:毛泽东诗词 宇宙观 儒家道德哲学 道家美学思想

论文摘要:孺家道德哲学思想构成了毛泽东精神世界的“神”,道家美学思想则构成了毛泽东诗语世界的“形”,二者合二为一构成了毛泽东诗语.世界关于宇宙观的浑然天成的表述。研读毛泽东诗词,我们会发现毛泽东穷其一生,都在坚持不懈地进行着宇宙观以及自己人生观的建设。而其宇宙观与人生观的形成,又是与其早年求学时期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精华的接受与吸收分不开的。尤其是儒家和道家的美学思想成为毛泽东青少年时刻意研讨的对象,并由此影响着他的内在精神建塑的同时,也影响着他的外在诗语世界。

一、儒家哲学思想构成了他宇宙观的精神内核

一个人一生的宇宙观、人生观基本上是在其青少年时期就已形成的了。毛泽东是个善于思考的人,他曾经强调要探究“本源”之学,指出:“夫本源者,宇宙之真理。天下之生民,各为宇宙之一体,即宇宙之真理,各具于吾心之中。”“必须先研究哲学、伦理学,以其所得真理,奉以为己身言动之准,立之为前途之鹊。在毛泽东看来,“精神”才是宇宙间的本体或本源,而本源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宇宙间所有一切现象,悉自此大原则而生而道德哲学又是同本源,同整个宇宙观、人生观密切相关的。道德哲学之所以如此重要,还在于它是人的理想和信仰的理论基础。毛泽东指出:“夫所谓信仰者,必先之以知识,知之而后信之人们有了道德哲学作指导,就会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和提高道德自觉。在吸收了中国古代道德哲学的思想精髓的基础上,毛泽东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与宇宙观。

青少年时代的毛泽东曾经崇拜过儒家所谓的君子风度和圣人境界。他回忆自己青少年时代曾“很相信孔夫子”,认为孔子是“古代圣人”,“最大的思想家,同时,青年毛泽东还通过听取老师杨昌济的讲课和自己的理解发挥,曾经完全接受了孟子关于“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的思想。毛泽东十分赞赏圣贤与豪杰的“至伟至大之力”和“至刚至强”的品格,并认为这符合孟子所论“浩然之气及大丈夫”两章的精神。但同时他又对圣贤与豪杰进行了概念上的区分。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四师范读书听杨昌济先生的修身课时的笔记狱堂剥里有这样几段话:“王船山:有豪杰而不圣贤者,未有圣贤而不豪杰者也。”“圣贤,德业俱全者;豪杰,歉于品德,而有大功大名者。拿(破仑)翁,豪杰也,而非圣贤。”“有办事之人。有传教之人。前如诸葛武侯、范希文,后如孔、孟、朱、陆、王阳明等是也-0“宋韩、范并称,清曾左并称。然韩左办事之人也,范、曾办事而兼传教之人也“帝王一代帝王,圣贤百代帝王。一到在他看来,“豪杰”即“办事之人”,而所谓“办事”就是指“建立事功”,即在具体的事业上建立了“大功大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建功立业的人。“圣贤”则不同,毛泽东在以后的著作里,曾解释说:“所谓圣人,而最大之思想家也这就是说,圣贤已超越了具体的事功,达到了对“大本大源”即人类、宇宙本源(真理)的根本体认,以思想、学术影响当代与后世,成为传教之人即“改造人类灵魂,净化世俗风气的精神导师。

除此之外,毛泽东的家乡文化即湖湘文化对毛泽东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湖湘文化又尤其传承了儒家文化中的“经世致用”思想和精神,发扬和扩展了儒家强调教化,注重社会功利性的精髓。由南宋胡安国、胡宏父子开创的湖湘学派和随后王夫之、魏源、曾国藩、谭嗣同等代表人物形成的湖湘文化伶流,都以“经世致用”作为救国救民的主要思想。德业俱全、在文学上造诣颇深的范仲俺、曾国藩的钦佩,也表现了于邮寸儒家理想人物的追求。总之,他对儒家的大同思想、民本思想、以政治功利为核心,关心民生疾苦,追求高尚道德和重视人的精神力量等的赞扬认同都是十分明显的。

这种大宇宙观没有在他的政论文章中出现,更多地是不着痕迹地流露在他的诗词话语之中。仔细阅读和研究1936年的《沁园春·雪》,就可以充分领略到毛泽东对世界、大宇宙及人的精神等等本源问题的探求。词上阂以冰雪美写祖国的江山无比壮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看红装素裹,分外妖烧”。雄奇瑰丽壮观的大地山河之景自然引发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以及由这种热爱油然而生的对宇宙万物的掌控之情:“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登高望远和广阔宇宙的参照下,想到秦皇、汉武、唐宗末祖,以至成吉思汗都成为“俱往矣”的轻烟薄雾,更别提如“沧海一粟”芸芸众生。个体生命的渺小与短暂让渴求保留永恒生命的毛泽东发现:正由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们“歉于品德”,没有自己的思想体系,缺乏精神的影响力,所以他们无疑是属于以上所提的豪杰之流,成为“略输文采”“稍逊风骚”的“办事之人”、仅为“一代帝王”,而非“传教之人”、“百代帝王”。“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而如今他所在的这个伟大群体才是中国的未来和希望所在。在诗里他表明要超越历史上所有的英雄豪杰,追求“圣贤”的人格理想,要做“传教之火,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大志。同样的思想在《沁园春·长沙》里“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诗句中也有所体现。在这些诗词中他那种壶视天地,控引古今的豪雄志气及顽强的生命力意志,在宏伟壮观的宇宙气象中无拘无束的挥发和延拓,以此等精神内核相应铸就的是他外部诗语世界瑰丽奇妙的的审美幻境。

二、道家美学思想构成了他表述宇宙观诗语的雄奇伟美的外形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毛泽东诗词中这种超越宇宙万物的“等闲”心态和雄奇伟美的寺吾表达,很显然是来自于对老庄思想的深深领悟。尤其是庄子的美学精神引导毛泽东走向了无限广阔与自由的外宇宙及内宇宙的世界。庄子认为,能握持“大用”跻身绝对自由的“圣人”、“神人”、“真人”,其最大的精神优势就是无所羁糜地游漾在无限广大的宇宙。因此,也只有摆脱“本源”之外的物质的束缚,并轻视与鄙夷物质世界带来的诱惑与挑战,也才可能达到这一境界。长征给毛泽东提供了实现早年人格追求的舞台,面对多重危机,出路何在?要想胜利,必须是强者,而且首先必须是精神上的强者!青年毛泽东在读德国哲学家泡尔生《伦理学原理》时批注道:“圣人者,抵抗极大之恶而成者也。”朋一四他认可泡尔生说的“最高尚之道德,非遭际至大之艰苦,殆未有能完成者”。并批注道:“振聋发联之言。《忆秦娥·娄山郑深层蕴涵即在这里: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给人的是不成功重新再来的勇气与信心,极力表现凭自力求生存的人生境界。

同时,庄子处处力求“从宇宙的本体高度来论证人生的哲理,把人类的生活放到整个无限的宇宙里去加以观察”,从而抵达心灵与思想的无限自由之路。比如《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展示了诗人藐视一切,超脱俗世的出世情怀。这样的情怀与精神正是庄子所主张的“大用”的真实贯彻,“无为”,即最高的自由境界,就是必须鲜明地表现出彻底消除物对人的羁束与支配,让物与我达到高度的统一。

三、二者合二为一构成了其诗语世界关于宇宙观的浑然天成的表述

毛泽东一直非常尊重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他的伦理道德思想不管是青年时代,还是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后,都保持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特色。陈晋将毛泽东在历史上的出现称为“象征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冲动和毅力,象征着一个国家的历史、现实和理想。是博大深厚的民族精神养育了他,创造了他,是二十世纪前半叶苦难的中国召唤着他可以说没有对中国文化,对儒、道等思想精髓的深刻了解,毛泽东绝对不会成为卓越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而毛泽东的误八司造诣也经挤寸不会达到这样的一个高度,事实上他已经把优秀的传统文化融人到他的生活之中、融人思想之中、融人到他的诗歌当中了。

如果说儒家思想构成了毛泽东精神世界的“神”,为其宇宙观的形成莫定了基础,那么道家思想则构成了毛泽东诗语世界的“形”,让其在超越宇宙人生中矢志不渝地追求其人生的终极目标。所有这些都为毛泽东诗语世界的营造提供了源远流长的活水之源。毛泽东的很多诗词都是在这样的文化与美学背景下的对宇宙创世的诊释,即在诗词语境中体现他的出世人世及创

世情怀。因此,毛泽东诗词既是儒道两种传统美学形态的对立统一,也是毛泽东由此而形成的宇宙观的具体体现。

第五篇:诗词鉴赏选修课论文---送别

郑州大学古典诗文鉴赏论文

题目:送别诗品鉴

姓名:某某某

学号:23274862894 院系:物理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1班

送别诗品鉴

佟慧姣

20112250119 物理工程学院

2011级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1班

意犹米也,文则炊而为饭,诗则酿而为酒,啖饭则饱,饮酒则醉。本学期对于古诗文的鉴赏学习,使我沉浸在诗歌创造出的意境与思想感情之中,惊叹于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之余,也对能够有幸从事古诗文鉴赏研究的专家老师们产生了由衷的敬佩之情。在此,我对于送别诗进行一下对比与品鉴,希望老师指正。

在与友人离别的时候,因为气氛不同,景不同,诗人的心境也随之变化。诗人们本就是多愁善感的,在那种别离的情况下,似乎是更容易激发起他们内心真挚的情感,并通过诗句完美的表达出来。

在读到过的送别诗里,我最喜欢的是王维的《山中送别》 :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送别友人后,时已近暮,诗人一个人慢慢回到住处,轻轻关上柴门。此时他不禁想起,明年春草绿了的时候,友人会不会归来呢?前两句平淡如白话,但细思却看到了字里行间隐含着的汹涌的感情。送别友人,最伤感的不是目送友人离开的场景,而是所有人都走了之后,自己一个人落寞的回家。那种孤寂与失落,远胜送别之际的伤感。王维敏感的捕捉到这种感情,并用“掩柴扉”这一动作加以表现。再加上“日暮”时分,夕阳西下,暮色袭来,又更添几分惆怅。而后两句,诗人回到家中独坐时,自己问自己,友人在春草绿了的时候会不会归来。这本应该是送别时问友人的话,却在友人远去时想起这句话,别有一番欲说还休的情致,直抒心声,以情语成文,抒发对友人的深情。

此《山中送别》,并无一字写送别,却在白话中道尽了依依不舍之情,回味无穷。

同样是王维的送别诗,《送梓州李使君》却别有一番风味。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千山万壑大树参天,处处可闻杜鹃的啼叫。山中一夜雨过,飞泉百道,远远望去好似悬挂在树梢上一般。蜀地的妇女像官府交纳橦布,蜀人为芋田之事打官司。效仿文翁诱育人才,尽职尽守,有所作为,不要倚仗先贤的成绩而泰然无为。首联和颔联是王维结合自己曾经在蜀地生活的经验,为友人描绘了一幅极具蜀地风情的美景,杜鹃啼叫和飞瀑之类的听觉中的事物,更是让人有身临其境的,目不暇接的感觉。颈联是具有蜀地特色的两个事件,而征收赋税和处理讼事也正是使君职责所在,是诗人想象中的友人到任后的生活。尾联则是用文翁的典故勉励友人。

诗人没有写送别的伤感与不舍,而是一直想象着友人到任后的生活,无论是美景还是工作,都是积极向上的感觉,似乎是在鼓励友人,同时也是在鼓励自己,想着友人之后的生活会很充实,丝毫不提别离的惆怅。开篇写景气势磅礴,一下子就冲淡了离愁别绪的感伤。全诗情绪积极开朗,格调高原,极易感染读者,使人心情豁然开朗。

另有一首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样也是一扫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意境旷达,但与《送梓州李使君》仍有不同之处。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首联写景起兴,对仗工整,“城阙辅三秦”一句起笔雄伟,完全抛开了送别诗常有的萧索黯淡之象。而“风烟”则渲染了离别气氛,从而引出下句。颔联直抒胸臆,同样都是远离故乡的宦游之人,心情能够互相体会,同样也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颈联笔峰一转,又开阔起来,告诉友人朋友重在知心,距离不是问题。此句将友情升华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也使得此句成为千古名句。尾联则是劝友人无需伤感,淋漓尽致。这首诗充分透漏了诗人旷达的胸襟与对友情的诚挚。

同样是送别,可每首诗诗人的侧重点都是不一样的。《山中送别》通过友人离开后诗人独自回家的孤单,来表现出那种孤寂与落寞,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不舍;而在《送梓州李使君》中,诗人用极其乐观的心态,为友人接下来的生活描绘出一幅美景,丝毫没有低落凄凉的感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诗人以一种更为积极的心态面对离别,在鼓励友人的同事,也在鼓励自己。所以,诗歌的魅力就在于此了,同样都是依依不舍的感情,诗人们却能找出各种绝妙的表达方式,无一不是情真意切,无一不是回味无穷。

下载诗词鉴赏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词鉴赏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李清照诗词鉴赏论文[推荐5篇]

    浅谈李清照诗词中的女性意识 专业 姓名学号 摘 要 论文摘要:李清照作为封建社会的文化女性,她不像大家闺秀、小家碧玉把自己锁在闺房绣楼内消磨自己的青春韶华,而是把触觉伸向......

    诗词鉴赏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据《清一统志》记载,楼的旧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济县,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

    诗词鉴赏专题

    诗词鉴赏专题(2015-4-22) 蝶恋花 [宋]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②。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

    诗词鉴赏

    诗词鉴赏·感悟篇 (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之十五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愚者爱惜费,但为後世嗤。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诗词鉴赏

    中考古诗词鉴赏解题方法指导 古诗词鉴赏作为文学作品欣赏的内容之一,成为中考必备的一类题型。这类题目的一般特点为:一是所选古诗词以课本所学的为主,兼顾少量课外的,侧重于七......

    诗词鉴赏范文

    诗词鉴赏常用术语及分类例说 牢记鉴赏常用术语,准备对号入座。 1、感情基调:忧愁、伤感、惆怅、寂寞、孤独、郁闷、闲适、恬淡、喜爱、喜悦、欢乐、激愤、悲壮、慷慨激昂等。......

    诗词鉴赏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作者】: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

    诗词鉴赏

    诗词鉴赏专题(之二) 鉴赏《氓》 1.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表现出“氓”所追求的是位关心人、体贴人,有情有义的姑娘。 B.“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