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春节里的传统文化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春节里的传统文
化知识
从春节看传统文化(1)
春节的文化及传统
姓名:陈莉
学号:211210105 专业:生物工程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从其中许多地方可以看到文化传统的内涵。春节的时候能够一家人团圆,这是大多数人来说,是最重要的事。春节的习俗有发红包、吃年夜饭、放鞭炮等。从中,也可以看到传统文化对中华人民的影响。
过年的时候小孩子可以从长辈手上拿红包,于是在我小的时候我就很喜欢过年。现在我大了,不好意思再拿了,但是大人们还是要塞的,还说这是习惯,图个吉利。要我说这应该说是一种习俗,也是长辈给新生儿辟邪驱魔的护身符。其中蕴藏着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
礼仪即礼节与仪式。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
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在春节吃上团圆饭是件快乐的事情。我也只是津于“食”而不乐于“品”的。说起来饮食是一种文化,不是会吃的人都懂的,我也只有靠他人的文章
来写这个。
王蒙在《论吃》中说“谈吃不恋吃,广用博闻,能上能下,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稀奇古怪,不惧其异;讲究排场,不失其志;以吃会友,意不在吃,不吃亦友;庶几可以言吃。吃之为吃之,不吃为不吃,是吃也。”
黄裳在《论烹调》中道“讲究烹调
是一个有长久灿烂文明的国家的重要特色,是文化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与穷奢极欲的大吃大喝并不是一回事。用人人可得的材料,调治出人人喜欢的食物,这工作,不只是重要的,简直可以说是神圣的。”
邓友梅在《论饮食文化》中赞“ 饮食也是文化,对这种观点我很赞同。我们中国人在吃上向来讲究,这种观点无疑更能提高我们的文化地位,增加我们的自豪感。我想,若把饮食纳入文化范畴,它可能是最容易从事又最难取得成就的一个项目。其实,饮食文化是最讲实效的文化,不能靠哗众取宠,而要看真招子。不一定非上名贵菜肴,祖传绝技,只要普通中见出众,一般中显特殊,就是好活儿。
吴世昌在《烹饪是一种文明的标志》中叹“ 烹饪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文明的标志。我以前曾说,中国烹饪和中国园林,将来一定风行世界。现在美国已有第一所中国园林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
博。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
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五味调和的境界说,奇正互变的烹调法,畅神怡情的美食观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过年放炮是一个传统的习俗。据说是因为要赶走怪物的。而说“怪物”,“鬼”,“神”之类者,让我想到了宗教这的东西,在这反面,禅宗,佛教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典型代表。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可分为两个历史阶段。一是吸收阶段,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再到隋唐,共七八百年。这时中国主要是吸收印度传来的佛教文化。二是佛教中国化的阶段,隋唐以来,天边台、华严、特别是禅宗的形成和发展,表明了佛教在中国已具特色,逐渐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贞观年间,玄奘大师从印度留学归来后,标志着中国向印度学习佛教的过程基本结束,并在隋唐时期形成了十大宗派。就中国大乘佛教的八大派而言,三论、唯识、律宗和密宗的印度文化气息较为显著,而天台、华严、禅宗则中国文化的气息就重得多——在印度是难以找到这种文化气息的。
虽传说禅宗肇始于齐梁,但真正的开山祖师应是六祖慧能。禅宗从
分 析名相、辩驳教理的百家争鸣盛况中站出来,独树“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大旗,并与生活打成一片,从生活中体验人生宇宙的真谛。在师徒授受方面,更是在日用动静的起心动念、嬉笑怒骂、激扬指点、杀活纵夺中实施。这虽然是马祖之后才大见开展,但具体端倪,都为《坛经》所蕴涵。故使禅宗成为似宗教而非宗教,似哲学而非哲学,似艺术而非艺术的法宝。不但对佛教具有革命性,对欲得解脱的人们创造了一个历史上举世全无的特殊思想体系。
虽然禅宗的许多特点都带有儒道等中国文化的思想,而禅宗的根本目的——彻证“无生法忍”——却是印度佛教思想的精华所在,为中土文化所无。而禅宗内浸透了这一点,这无疑是接受了佛教思想才开放出的璀灿之花。
有一些人对“中国化的佛教”不以为然,认为应以印度佛教为标准。其实
禅宗乃至天台、华严都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产物,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如果抽取出禅宗的成分,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就讲不下去。在唐代至五代之后,禅宗成了中国佛教的主流和核心,就代表着佛教。不了解禅宗,就没有资格说了解了中国 文化。
在唐武宗掀起的遍及全国的灭法运动打击下,除禅宗外的所有宗派都全军覆没了。只有六祖大师开创的禅宗禅宗,不仅安然度过了这一劫难,而且如雨后春笋般地在灭法运动后的几十年间遍布全国,取得了中国佛教的主导地位。所以,如果没有禅宗,佛教在中国的生命能否延续至今就成了问题。而历史本身也表明了,唐末灭法后一千多年来,中国佛教的发展主要就是禅宗的发展。正是由于禅宗结合了中国文化的实际,才有如此绵长、辉煌的发展,也才有今天播及欧美的能力。
禅宗的方法简捷可行,并能贯穿和深化儒道思想,易为士大夫们接受,有
普遍性;而且其本身含摄了佛教的全部精义,有蓬勃的生命力。一个禅者本身就是一粒种籽,不论在何种环境中都可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较其它诸宗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遂使它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和主体。
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深远,如今许多国外领导人每逢中国春节时,都向
中国人民、国外华人拜年,道贺。春节虽然只是一个节日,但它包含了许多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及传统文化,从其中的每一个习俗都可以看出包含的内涵。近些年来,许多国外节日走进中国,并且有些节日甚至超过了本土节日的热闹程度。春节更重要的体现的是家的含义,一个人如果没有家,更不知道根在哪里,那么无论他有多么的成功,整个人也是漂浮着,也没办法安定下来。所以说春节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其文化的内涵是非常重要的。传统文化过春节
传统文化
过春节
作者:崔铭轩
作文来源:东营市利津实验一校三年级4班
点击数:
2更新时间:2016-11-22
怎样投稿
免费注册会员登陆会员中心找回密码作文投稿家庭教育小学语文小学数学
传统文化
过春节
崔铭轩
我度过的节日有中秋节、元宵节……但我觉得最难忘的节日是过新年。
春节的前一天,我和爸爸在贴春联,妈妈在扫地,爷爷和奶奶在清理蜘蛛网。第二天过年了,妈妈在包饺子,我和爸爸准备去买鞭炮。到了晚上,许多亲戚都来我们家拜年,我们吃完饺子之后,准备放鞭炮了,我对爸爸说:“爸爸,我也要放鞭炮。”“那你去把我们买的鞭炮拿来吧。”我把买来的鞭炮拿来了两根,爸爸把鞭炮点燃了,天空中五颜六色,有绿的、紫的、粉的,美丽极了!
大家要走了,他们每人给了我一个红包。我们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度过了春节。
指导教师
崔梅茹作文:中国传统文化之春节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
我最喜欢的传统节日是春节。因为它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每年阴历的正月初一,称为过年和新年,每到过年的时候,街上挂满了红红的灯笼、飘着彩旗,街道上、商场里都是人山人海,家家户户贴着春联,热闹非凡。小朋友们穿着漂亮的新衣服,有的和大人们走亲访友,还有压岁钱拿,有的跟着家人逛商场超市,到处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
妈妈还给我买了烟花,到了晚上我们拿出烟花到阳台上去放,烟花飞到空中绽放出五彩缤纷的花瓣,非常好看。放完了烟花,妈妈开始着手包饺子,我
也在旁边帮忙,我最喜欢吃妈妈包的韭菜鸡蛋饺子,看着妈妈包的像元宝一样的饺子,我心里想要是天天过年那该有多好啊!
小朋友们,我想你们也和我一样,喜欢这喜气而又热闹的春节吧!中国传统文化春节
我身边的传统文化-春节
一年一度的春节到了,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一般是指除夕夜和正月初一。春节呢意味着新的一年的开始,作为小朋友的我最期盼的节日当属春节了。在我们家乡这里,腊月二十三开始,人们就要就开始准备过年了。传说这一天是灶王爷回天庭的日子,人们要打扫家里的角角落落,干干净净的送走灶王爷,准备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
钱”。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并关上大门。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门”接财神”。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到凌晨。当然,我最期待的就是守岁了。除夕夜里,一家人坐在一起,团团圆圆的吃着年夜饭,电视机里放映着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我想,这大概就是家的含义吧。零点的钟声将要响起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出门放鞭炮,来驱赶扰人的年兽,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最传统的节日了,我身边还保留着许多传统文化,将来,我一定要好好保护这些可贵的传统,把这些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一代代的传承下去!快乐的春节传统文化
快乐的春节
盼望着,盼望着,快乐的春节终于到了。我们真高兴啊,心里乐开了花!
春节到了,我们家家户户都贴上了红红的春联,希望新年大人工作顺利,小孩学习进步,大家万事如意。我高兴地把“福”字倒过来贴在门上,希望在新 的一年里,我们一家人都过得幸福快乐。
我们穿上漂亮的新衣服,一起去放鞭炮,可开心了。火红的鞭炮像一条跳舞的红色火龙,在地上炸响。许许多多的红纸片在空中飞舞,就像神仙姐姐从天上撒下了美丽的花朵。
晚上,我们高高兴兴地去看烟花。许多五颜六色的烟花飞上天空,美丽极了。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打开的大伞,还有的像很多个红红的小灯笼,可真是太漂亮了!
春节真是一个喜气洋洋的节日,我盼望着下一个春节快点到来。
快乐的春节
盼望着,盼望着,快乐的春节终于到了。我们真心里!
春节到了,我们家家户户都贴上了春联,希望新年大人小孩,大家我地把“福”字在门上,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我们
。中国传统文化----春节
————
春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比如:春节、端午节和重阳节。这些节日里我最喜欢春节。
我们每次过春节,都要上饭店吃饭,而且我们一家一个人都不少。每次过春节,爸爸喝酒时都要说:“祝万事顺利。”吃完饭后,我们回到家时爸爸不顾脱鞋直接跑到屋里找鞭炮。
有一次,我问爸爸为什么要放鞭炮。爸爸说;“你听听我给你讲个传说你就明白了”。
很久以前,每当人们过春节的时候,山上就会跑来一只年兽袭击人们,人们用什么办法,都没有制服年兽袭击。后来的一个春节,人们想;“咱们放鞭炮吧!”人们正在放鞭炮时。年兽又来了。突然年兽停住了。人们又想;“年兽是不是怕鞭炮?”于是人们点着了鞭炮,慢慢的向年兽靠近,果然,年兽回头就跑于是,人们每过春节就会放鞭炮,从此,年兽再也不敢下山袭击人们了。
每逢过年我们都会放烟花,买年
画,贴对联。年初一亲戚邻居会互相拜年,我最高兴的就是过年的时候会有很多压岁钱。妈妈还会为我准备几套新衣服。爷爷奶奶还会带我去庙会逛逛。买些平时很少见的传统东西。还能看见舞龙和踩高跷的表演。
我真自豪自己生在这个地方,而且我还希望每个传说都能让全世界都知道,我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而自豪!节中国传统文化东北春节
中国传统文化东北春节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劳动节、中秋节……但我最难忘也是我最盼望的就是春节。外婆家住在北方,那里的年味儿比南方来得浓。一到除夕,外婆就一直在厨房里忙,准备着丰盛的年夜饭。饺子可是少不了的。这时我总是围着外婆学着各式各样的包法,不时还别出心裁地加一点我的小创意,有时包的四不像,引来一阵欢笑。若是赶上大雪纷飞,一边吃着热乎乎的饺子,一边赏着白雪舞蹈,更是喜上加喜的开心,瑞雪兆丰年嘛!欣喜了整个晚上,第二天不论大人还是小孩儿都换上新衣服、新裤子,出门去走访亲朋好友。走在冰天雪地里,踩在雪上发出一串串“噶吱噶吱”的声音。只听锣鼓喧天,不管大人还是小孩都往一块拥,围成一个大圆圈。这时,从大巴车上下来了穿五彩缤纷衣服的人,我才明白原来是扭秧歌的。走在最前面的那人最引人注目,只见他举着一个像长矛一样的杆子,在前面趾高气扬地走着,下面跟着一队人马。开始扭起来了!有的年轻人扮演老爷爷,有的人扮演小丑,有的人扮演小姑娘,热闹非凡。看呀,从人群中挤出一位高高胖胖的小丑,红红的大鼻子,咧着夸张的大嘴巴,我们还沉浸在他滑稽形象中时,他麻利地来了三个前空翻,稳稳地落在了地面上。那一刻,全场掌声雷动,地上的雪也似乎被这热烈的气氛融化了。我喜欢这样的民俗表演,我喜欢这样的传统文化。春节,传统与文化精神的思考
在经历了传统与时尚的互补、中国与世界的交融,春节这个舞台上所展示出的是一幕幕立足本土、土洋并举、中外辉映的文化盛景,我们似乎从中日渐明晰地发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节日文化风景线。
如果抛开形式,从春节这个节日的内核上看,从过年人们获得的巨大精神满足上看,回家过年、全家团圆、祝福彼此、追求和谐,这是我们在春节里的最大感受,而在大红灯笼、福字临门、饺子飘香、拜年贺喜的浓浓氛围中,我们深深沉湎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和血脉里共同涌动的团聚和情感交流。在这样的节日里面,我们才更多地在节日里感受到了和谐,这种和谐,有传统习俗与现代生活的携手,有城乡经济文化生活的交融。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说:“节日是历史和文化传统的积淀和再现;节日是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节日是社会群体和谐团结的黏合
剂;节日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而春节,正是在民族文化的旗帜下飞舞。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有其恒常性的,一种文化风俗会超越其伴生的具体的生产方式与社会形态而流存下来,成为长久的传统。它也许会不断容纳进新的内容,也许会同外来的文化共存并受其影响,但它却不一定非得消亡。有时候一个民族世世代代传下来的东西不是外来的东西所能取代的。尽管外来的东西也无可厚非,比如西来的阳历年也不是假年,但它却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取代春节。作为一个节庆,对于中国人来说还是春节更有感觉,更有气氛。这是一个感情问题,一个血缘问题。一个心理认同问题。
本民族的传统习俗与精神才可以寄托感情甚至寄托人生,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汲取外来的新的文化是必辩的,且新旧不妨共存。鲁迅后来也感到“只有这仅存残喘的废历”或‘古历’ 还是自
家的东西,更加可爱了。那就格外地庆贺这是不能以‘封建的余意’一句话,轻轻了事的”。何况现在的春节还越来越融进了现代生活内容,承担起一些现代文化功能,甚至还可以作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一个范例。
古老的文明如何向现代化整体转化,怎样才能有创造性,几代人讨论了一百多年,竟然无果。不过,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一直在经历着真实的变迁,文化一直在进行着自然的选择。一些东西留下了,比如春节;一些东西作古了,比如皇帝。当然还有更多新东西出现了,比如自由恋爱、原子弹与因特网。百余年间经历了几乎是脱胎换骨的变化,但也没有变到非我的程度。当然一直有人在提醒着文化危机,外来文化的压力使得我们自己文化的创造空间愈加逼仄。事实上,一种文化如果没有外来挑战反而会在封闭中走向凋敝。一点视挑战为机会的豪气还是很重要的,气盛运即不衰,而那种因恐惧而生的自
闭与自缚才是一种败相。
第二篇:春节的传统文化知识汇总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中的传统佳节。你都了解多少关于春节的文化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春节的传统文化知识汇总”,欢迎阅读与借鉴!
春节的传统文化知识1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的传统文化知识2
春节传统文化习俗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春节的传统文化知识3
餐桌礼仪
要点一:好吃的东西别独享
大人一般都比较惯孩子:孩子爱吃的东西会有意让孩子多吃,但是有客人在场的话就要教育孩子讲究礼貌。吃饭之前要跟孩子讲好:“好东西大家都喜欢,所以饭桌上有好东西,你不要自己一个人吃光,要留点给别人吃才行。太自私的孩子没人喜欢的。”
要点二:用餐卫生要注意
有的孩子吃饭喜欢挑来拣去,家长们要记得和孩子说:“吃饭时,我们取菜要取自己面前的,看准哪块就夹,不要翻来覆去,那是非常没礼貌的表现。带汤汁的肉菜更要小心夹,以免溅脏了衣服,人家会说你是不讲卫生的孩子。吃完饭后放下碗,要有礼貌地说请大家慢用。”
待客礼仪
要点一:对待客人要亲切
当有客人时,家长要引导和鼓励孩子亲切、主动地和客人打招呼,客人进屋后,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做些简单的招待工作,如:招呼客人坐下、给客人倒茶水等。
要点二:大人讲话莫插嘴
大人谈话时,要让孩子明白安静地做自己的事才是乖孩子,来回走动和随便插话是对客人的不尊重。
春节的传统文化知识4
正月初五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迎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春节美食
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谓五路,当是东西南北中耳。”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的习俗。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敬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祭财神”。
五祀即迎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
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正月初四24点后),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路头神
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俗以是日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
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了。
至于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穷”也是一样。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气象,图一年吉利,财源茂盛,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
开市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春节的传统文化知识5
春节的意义
人们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华儿女,而有中华儿女的地方,就有春节。放眼中华大地,举目五洲四海,每逢春节,礼花绽放,龙舞翻飞,欢声笑语荡漾,春节热闹了中国,春节也正走向世界。春节不仅是中国人的春节,也是世界的春节。春节首先是个亲人的节日、家庭的节日,而人特别是中国人最看重家庭和亲情。中国有句老话:“大年三十吃饺子,没有外人”,意思是说一年忙到头的人们,四处漂流的人们,过春节时一般都要回家,父子两代,祖孙三代,甚至四世同堂,敬杯酒,鞠个躬,父慈子孝,母良妻贤,人们在鞭炮声中,在锣鼓声中,在欢笑声中,享受着人间温暖。这种温暖同金钱无关,同权力无关,同势利无关,是骨肉情,阖家欢。同时,春节还是加深人与人之间感情、沟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节日,是团结的节日。不但在亲人之间,即使在互不相识“外人”之间,包括在有些隔阂、有些矛盾的人们之间,春节见面时也会客气一点,会有笑容和宽容。有点理解和关心,一句“恭喜发财”,一句“新春愉快”,谁听了谁高兴。总之,春节是使人和陆相处、欢乐愉快的盛大节日。春节是集中展现传统文化的节日。
过春节,是对和平、友谊和亲情的检阅和激励,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祷。春节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受人喜爱,深入人心。如今,春节不但深入中国人心,还深入了外国人心。重家庭、重亲情,中国人、外国人都一样。在一些有中国人的国家和地区,外国人也同中国人一起过春节。除了原来的几千万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还有更多的中国人在走出国门,也有更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人的进进出出,势必促进文化的进进出出,有“西学东渐”,也有“东学西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东西方互相吸收文化的精华,取长补短,凡是健康的、文明的就是世界欢迎的。文化交流使世界更文明,生活更多彩。春节的魅力是中国的魅力、东方的魅力,也是世界文明的魅力。中国的春节,是对世界文明的一种贡献,是送给全人类的一份厚礼。
春节的传统文化知识汇总
第三篇: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作如下归纳:
一、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
二、贵和尚中、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
三、以义为上、注重伦理的道德主义情怀;
四、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本文就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传统文化;基本精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些思想观念或固有传统,长期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在历史上起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它是民族延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或者说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思想观念或文化传统,它必须具有两个不可或缺的特点:一是具有广泛的影响,感染熏陶了大多数人民,为他们所认同所接受,成为他们的基本人生信念和自觉的价值追求;二是具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必须具有这两方面的特点,才可以称为文化的基本精神。从理论思维的高度审视,所谓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作如下归纳:�
一、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精神占据重要的地位。对于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做出明确表述的是《易经》。《易传》对此作了经典性表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生生之谓易”、“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顺乎人”,这里的意思是说,人格气质与生命精神应当效法健动有力、运行不止的天体,人必须发挥自我能动性,自强不息、努力奋斗。孔子是极力提倡有为并身体力行的思想家。他一生奔波,幻想以周礼匡扶乱世,“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结果是“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对“饱食终曰,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投以极度的蔑视。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认为无论在乱世还是在太平盛世,都需要自强不息。�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蓬勃发展的动力。它体现在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几千年来这种精神已经不知不觉地渗透到国人的血液中,深深地影响着、激励着古往今来的中华儿女不断地奋发图强。近代以来,多少志士仁人为了抵御外辱、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而抛头颅、洒热血,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表现出坚强不息、奋发向上、坚忍不拔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买办资本主义的压迫,建立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也还是这种精神,鼓舞着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是我们在新时代条件下更加需要发扬的精神。�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体现,那就是积极否定、革故鼎新的改革精神。《礼记?大学》中称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传》也肯定“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中国历史上每当“积弊日久”时总会有或改革、或革命的运动,为清除积弊而变规变法。北宋时的王安石变法,清末的康梁维新,都是这种革新精神的体现。�
二、贵和尚中、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传统的和谐思想主要体现了一种中正、中和、均衡、和合、协调的特征。但是,和谐不是消灭矛盾差别,而是在承认有矛盾有差别基础上的和谐,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是多样性的统一。中国传统的贵和尚中、和而不同思想,表现在中国政治文化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譬如,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社会的和谐和人际关系的和谐等等。当然,这种贵和尚中、和而不同的和谐思想毕竟是传统的和谐思想,它产生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里,强调的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种和谐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和谐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
“和”,指不同事物之间的搭配、融合、平衡达到最为圆满程度的一种状态。例如音乐,五音的高低疾缓臻于完美,就称为和;又如饮食,五味的多寡浓淡搭配得宜,也称为和;又如身体,阴阳之气平衡饱满,也称为和;又如德行,处事不刚不柔曰和,为古代五德之一。可见此种和的境界有三个特点:第一,它是一种至善的状态;第二,它是由不同事物之间构成的一种完美的关系;第三,这多种事物在和合的关系中保持着原有的个性,而不必舍弃个性,一刀切成一堆齐刷刷的火柴棍儿。和而不同,“和”异于“同”之处,就在于它保留了其中每一种事物的个别属性。中国文化的伟大之处,乃在最能调和,使冲突之各方兼容并包,共存并处,相互调济。
“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论语?学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意思是“社会秩序的作用,贵在使社会和谐。”大家都认为和谐最好,这在中华文化中处处可见。例如一个家庭要做到“家和万事兴”;做生意讲“和气生财”;搞政治要求“政通人和”;做事业要“和衷共济”、“内和外顺”;与人相处要“和以处众”;对外关系要“协和万邦”。总而言之,方方面面都要追求和谐。可见和谐是中国人的普遍要求,极其深入人心。�
程思远把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和谐与统一的特点界定为“中华和合文化”,并认为“中华民族已经形成了运用和合概念与和合文化研究自然界的生成和人的生成,研究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研究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研究人的身心统一规律和养生之道的文化传统”。中华和合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精髓之―和主要组成部分”,“这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整体系统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持中贵和思想植根于农业经济,表现出一种“静态”特征:重视自然,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每个人内心的和谐等。它与西方文化中重视分裂对抗形成了鲜明对照。西方文化反映了商业文明,只有唯利是图、竞争、对抗,才能发家致富,才能取得个人生存发展的权利。�
这种主张和谐,持中贵和的思想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自然也是双重的:其积极方面是有利于保持社会的稳定,有利于维护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但不可否认,这种思想压抑了人们的斗争精神,使人们缺乏西方人那种竞争、进取精神,这对社会发展也带来了不少不利影响。�
三、以义为上、注重伦理的道德主义情怀�
追求义利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基本的价值思想。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早期发展中,就出现了“义利之辨”的讨论。“义”代表了仁义道德,“利”代表了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物质利益。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前者与后者是公利与私利、他利与自利的关系。孔子主张“见利思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要求人们在追逐利益的时候,首先要考虑是否符合“义”,即自己取利的行为是否是道义的。人们通常认为儒家的义利观,仅仅注重人的精神道德提升而忽视或压制人的物质利益,因此阻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这是没有了解到儒家的精义,其实儒家思想中并没有否定对于物质利益的追求,相反在一定程度上,还积极提倡对于财富的追求。它更进一步地提出了解决在现实中义利关系问题相互矛盾的方案。首先,在个人利益与国家、社会利益相互冲突的情况下,要顾全大局。其次,对物质利益的获取要在社会道义和规范的约束下有秩序地进行。最后,要把从社会来的财富,再反馈到社会中去。这些对于今天抵制利己主义思潮,净化社会风气,提升全民道德水平,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现代化进程中,发展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客观上刺激了人们的求利欲望,同时“商品拜物教”和“金钱至上”的思想也大量地在人的思想中存在着。“以义为重”的义利观对由利益欲、享受欲急剧造成的道德滑坡、人格丢失等一些丑恶、阴暗、卑鄙的社会现象无疑是一剂良方。如今,在发展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义与利的关系问题同样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快经济现代化建设中,树立见利思义、义利并重的观念,按照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要求,通过公平竞争来从事市场经济活动。正确处理社会与个人的利益关系,反对一切不顾道义的自私自利行为。以义为重的义利观不仅促进经济行为的扩张,而且也有利于高尚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当然,在义利统一的问题上,中国传统文化由于正统儒家思想一直占主导地位,所以重义轻利甚至尚义反利的思想也一直是一个传统。这一传统一方面维持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延续,缔造了中国人以道德为上,重气节、重人格的民族性格;另一方面,也有压抑人的欲望,扭曲人性的弊端。对于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这一“反利”传统,无疑又是我们今天所应该批判和否定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说法,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叫作“崇德”型文化。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这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实质。由家庭而家族,再集合为宗族,组成社会,进而构成国家,这种家国同构,父是家君,君是国父,家国一体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最深层。这种家国同构的宗法制度是形成中国传统文化重伦理、倡道德的根本原因。中国传统文化重伦理、倡道德的特色具有二重性,一方面,这种以道德为本位的传统文化特别重视个人对家庭的职责和对社会的义务。它有利于家庭的稳定、社会的和谐,有利于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另―方面,这种以道德为本位的传统文化的道德伦理原则,又是建立在以家庭为基础的自然经济和宗法制度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结构上的。因此,它特别强调家长的权威,强调子女对父母、妻对于夫,家庭成员对于家长的绝对服从关系。把这种家长制扩大到社会生活中就是君主专制,君主具有绝对权威。因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民主思想的发展。同时由于以家庭和社会为单位,个人的权利容易被忽视,容易压抑个人的自我意识,不利于个人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四、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人本主义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个性,也当被看作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在中国文化中有两层指意:一是在人与神的关系上体现为“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格肯认和“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轻神重人的根本态度;二是在人民与统治者的关系上“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社会观和朴素民主观。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当作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将人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肯定天地之间人为贵,人为万物之灵,在人与物之间,人与鬼神之间,以人为中心,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也就是说,神本主义在中国不占统治地位,而人本主义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国家,自古以来就重视以民为本。早在殷商时期,就提出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成为早期民本论的代表。从此以后,重民思想就一直没有中断过。可以说,从先秦一直到汉代的陆贾、贾谊、王符、仲长统,到隋唐的王通、韩愈、柳宗元,到宋元的李觏、张载、范仲淹,到明清之际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都对民本思想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其中,黄宗羲的民本思想达到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最高峰,它已经超越了儒家重民、爱民、为民请命的局限,触及到了民主、民治、民主监督等新层面。�
中国传统人本主义坚持“民为贵”的民本主义精神观念。《左传?桓公六年》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庄公三十二年》载:“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儒家学说更是集中突现了民为邦本的思想。孔子历来主张重民、富民、教民。孟子则提出了影响中国几千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著名观点,成为历代开明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座右铭。他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乎丘民而为天下”日(《孟子?尽心下》),“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孟子?离娄上》)。荀子亦主张民为邦本,他的君舟民水的著名比喻,传之久远,是历代为政者必修的一课,“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具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荀子?王霸》)。民本思想对制约暴君苛政、改良人民的政治处境毕竟还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同时,对中国文化中的民本主义与西方式民主的本质区别也要引起必要的注意,中国的民本思想并无对公民权利的法理内容规定,更没有人民共同管理社会政治的意思,个人只是在宗法专制条件下的“子民”,君主始终是民众的监护和放牧者。�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体大思深,其内涵的基本精神,滋养了数千年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塑造了无数伟岸的人格,凝聚了民族人心,巩固了国家统一,维护了社会秩序,敦厚人际关系,书写了泱泱中华“郁郁乎文哉”的大国气象,在文化全球化和呼吁传统文化为现代化持续发展服务的今天,越来越有着世界性的价值和意义,是值得我们去好好珍惜和继承弘扬的。
第四篇:中国传统文化春节
中国传统文化——春节
中国有许多传统的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我最喜欢的就要属过年了。每到春节,家家户户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辞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悦。但你知道吗,过年为什么会有这些喜庆的活动呢?这里面有着一个美妙的神话故事,现在让我给你讲一讲吧!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无比。“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都要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一年的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准备扶老携幼上山避难。这时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当时全村的乡亲们正在收拾行装,谁也没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的一位老婆婆走过去给了他一点粮食说:“快逃吧!年兽快要来了。”老伯伯笑着说:“婆婆如果让我在你家呆一夜,我一定能把‘年'兽赶走。”老婆婆继续劝说他,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有撇下他,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只见村东头老婆婆家里,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便向老婆婆家扑了过去。快到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劈里啪啦”的炸响声,“年”吓坏了,就再也不敢往前走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于是,乡亲们一起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作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祝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子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以后,每到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光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后来这风俗越传越广,逐渐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的习俗除了上面所说的外,还有很多,比如:贴窗花,贴年画,吃饺子,压岁钱等。我最喜欢和小朋友一起放鞭炮,晚上我早早的吃过年夜饭,就拿着鞭炮就朝门外奔去。伴随着我们的欢呼声,一个个烟花飞到了空中,点亮了美丽的天空。还有一个传统也是我们最喜欢的了,那就是春节,我们都会收到长辈们给我们的红包,预示着来年我们都会顺顺利利的过着每一天。
“过新年,穿新衣,开开心心过大年„„”我们唱着欢乐的歌谣,迎接新的一年来到。
第五篇:传统文化知识题
第一组
1、在中国名山中,五岳占有显著的位置,其中“中岳”指的是:(D)
A泰山 B华山 C恒山 D嵩山
2、北方人年夜饭要一般都要吃饺子,其象征意义是:(C)
A团圆美好 B年年有余 C更岁交子 D五福临门
3、一般认为,北宋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A)
A春天 B夏天 C秋天 D冬天
4、中国刺绣是在布上“以针代笔,以线晕色”的艺术,我国的刺绣驰名世界,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四大名绣不包括:(B)
A苏绣 B顾绣 C蜀绣 D湘绣
5、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D)
A、士可忍,孰不可忍B、是可忍,孰不可忍
6、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这里的“一寸”是用哪种古代计时器量出的时间单位?(B)
A圭表 B 漏刻 C日影 D漏壶
7、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是在:(A)
A唐太宗 B唐高宗 C唐中宗 D唐玄宗
第二组 1、89、我国古代历法中的24节气中“立夏”这一节气大约是现行公历的什么日子(B)
A、4月5-6号B、5月5-6号 C、5月7-8号 D、4月7-8号
2、下列不属于我国四大传说故事的是:(D)A《牛郎织女》 B《孟江女》 C《白蛇传》 D《山海经》
3、唐代诗人中别称为诗鬼的诗人是:(B)
A 李白 B李贺 C白居易 D杜甫
4、我国传统表示次序的“天干”共有几个字?(B)
A 8 B 10 C 12 D 145、四大书院中位于江西的是:(A)
A白鹿书院 B石鼓书院 C应天府书院 D岳麓书院
6、我们用“羞花”来形容历史上哪位美女?(B)
A西施 B杨贵妃 C貂禅 D王昭君
7、一般认为,北宋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A)
A春天 B夏天 C秋天 D冬天 第三组
1、《红楼梦》的四大家族中没有下列哪个姓氏?(A)
A吴 B贾 C王 D史
2、下列不属于我国四大传说故事的是:(D)
A《牛郎织女》 B《孟江女》 C《白蛇传》 D《山海经》
3、我国古代历法中的24节气中“立夏”这一节气大约是现行公历的什么日子(B)
A、4月5-6号B、5月5-6号 C、5月7-8号 D、4月7-8号
5、“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最早是汉代人杨震说的,他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A)
A拒绝收礼 B劝人投案 C替人投案 D向人发誓
6、唐代诗人中别称为诗鬼的诗人是:(B)A 李白 B李贺 C白居易 D杜甫
7、耳环最原始的作用是(B)
A、女性身份的象征 B、约束女性的行为 C、装扮作用 D、表示女性已婚
第四组
1、四书包括:《论语》、《大学》、《孟子》、(B)
A、《礼记》B《中庸》C、《周易D、《春秋》
2、王维擅长的诗体是(C)
A、咏物诗 B、咏景诗 C、山水田园诗 D、叙事诗
3、苏轼的《题西林壁》如今刻在(A)
A、西林寺B、东林寺 C、庐山 D、龙虎山
4、下列作品中作者与作品不相对的是(D)
A.贾谊《过秦论》B.李白《静夜思》 C.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D.汤显祖《西厢记》
5、微剧是什么传统戏剧的前身?(B)
A湘剧 B京剧 C豫剧 D川剧
6、耳环最原始的作用是(B)
B、女性身份的象征 B、约束女性的行为 C、装扮作用 D、表示女性已婚
7、我们用“羞花”来形容历史上哪位美女?(B)
A西施 B杨贵妃 C貂禅 D王昭君 第五组
1、下列哪部作品不是陶渊明的(D)A、《归园田居》 B《桃花源记》 C、《归去来兮辞》 D、《岳阳楼记》
2、“交头接耳”这个成语出自下列哪部作品(A)
A、《水浒传》B、《三国演义》C、《红楼梦》 D、《西游记》
3、王勃是哪个时代的诗人?他的死因是什么?(C)
A初唐 病死 B盛唐 溺死C初唐 溺死 D盛唐 病死
4、不属于文房四宝的是:(D)
A宣纸 B湖笔 C徽墨 D河砚
5、下列不是东汉文学三崔的是:(C)
A崔驷 B崔瑗 C崔醒 D崔寰
6、孔子是哪国人(B)
A、秦国 B、鲁国 C、卫国 D、宋国
7、地动仪发明于哪个朝代(B)
A、西汉 B、东汉 C、西晋 D东晋
第六组
1、列哪位词人生活于两宋之交?(C)A、李煜 B、苏轼 C、李清照 D、苏轼
2、下列哪位作家不是清朝的?(B)A纪晓岚 B冯梦龙C曹雪芹 D吴敬梓
3、“文武二圣”指的是(D)
A孔子 曹操 B老子 关羽 C孔子 刘备 D、孔子 关羽
4、长城的长度为(A)
A、6300公里 B、6000公里 C、6800公里 D、5500公里
5、下列作品中作者与作品不相对的是(D)A.贾谊《过秦论》B.李白《静夜思》 C.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D.汤显祖《西厢记》
6、.京剧服装中男性角色蟒袍上的动物是:(C)
A蛇 B凤 C龙 D虎
7、“宰相”的“宰”最早指:(B)
A高级官吏 B官吏统称 C低级官吏 D皇帝
第七组
1、我们用“羞花”来形容历史上哪位美女?(B)
A西施 B杨贵妃 C貂禅 D王昭君
2、一般认为,北宋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A)
A春天 B夏天 C秋天 D冬天
3、“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最早是汉代人杨震说的,他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A)
A拒绝收礼 B劝人投案 C替人投案 D向人发誓
4、地动仪发明于哪个朝代(B)
A、西汉 B、东汉 C、西晋 D东晋
5、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这里的“一寸”是用哪种古代计时器量出的时间单位?(B)
A圭表 B 漏刻 C日影 D漏壶
6、下列哪部作品不是冯梦龙的著作?(D)
A、《初刻拍案惊奇》B《喻世明言》 C《醒世恒言》 D《西厢记》
7、三冥节指的是(B)
A鬼节 五月节 下元节 B清明节 中元节 下元节
C鬼节 端午节 中元节 D重阳节 冥节 下元节
第八组
1、“小李杜”指(C)
A、李白 杜甫B、李白 杜牧 C、李商隐 杜牧 D、李商隐 杜甫
2、在古代大一统时期,拥有领土最多的朝代是(B)
A、清 B、元 C、唐 D、宋
3、傣族建造竹筒楼的原因不包括以下哪个原因?(D)
A、防蛇 B、防热 C、防潮 D、防洪
4、下列乐器不是中国古代“四大名琴”的是(B)
A、号钟 B、编钟 C、绕梁 D、焦尾
5、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这里的“一寸”是用哪种古代计时器量出的时间单位?(B)
A圭表 B 漏刻 C日影 D漏壶
6、民间故事《梁祝》突出反映了我国现行《婚姻法》的哪项基本制度?(C)
A、男女平等 B、一夫一妻 C、婚姻自由
7、为了有效地控制地方,元朝统治者在地方设置的管理机构是(B)A.西域都护 B.行中书省 C.宣政院 D.理藩院
第九组
1、为了有效地控制地方,元朝统治者在地方设置的管理机构是(B)
A.西域都护 B.行中书省 C.宣政院 D.理藩院
2、明朝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三司”指的是(B)
①承宣布政使司 ②提刑按察使司 ③奴儿干都司 ④都指挥使司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加强的标志是(C)
A.顺治帝册封五世** B.康熙帝册封五世**
C.雍正时期设置驻藏大臣 D.乾隆时期设立伊犁将军
4、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女词人。她中年以后作品的突出特点是(A)A.怀念中原故土,渗透了忧伤的感情 B.着重揭露封建统治的腐朽和黑暗
C.着重表达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
D.反映市民生活面貌,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
5、我国的戏曲脸谱最早出现在隋唐时期的:(B)
A雅乐 B燕乐 C清商乐 D蜀乐
6、现存最早的宋词歌谱是:(B)
A《汉宫秋月》 B《白石道人歌曲》 C《白鸟朝凤》 D《 葬花吟》
7、为了有效地控制地方,元朝统治者在地方设置的管理机构是(B)
A.西域都护 B.行中书省 C.宣政院 D.理藩院
第十组
1、芍药花大而美,在我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芍药为----植物。(B)
A、木本 B、草本 C、藤本
2、古代音律分为分为五音,其前后顺序是(C)
A.宫、羽、角、商、址 B.宫、商、址、角、羽
C.宫、商、角、址、羽 D.宫、羽、商、角、址
3、《史记》是中国第一部(A)
A.纪传体通史 B.编年史 C.国别史 D.编年体通史
4、战国秦汉三国时期,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时期。下列医药著作中不是这个时期的是(D)
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 C.《神农本草经》D.《千金要方》
5、王维的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写的是(D)
A、清明节 B、端午节 C、元宵节 D、重阳节
6、古人把女子十三四岁称豆蔻年华,常说的“而立之年”指(C)A、十八岁 B、二十岁 C、三十岁 D、三十五岁
7、.现存最早的宋词歌谱是:(B)
A《汉宫秋月》 B《白石道人歌曲》 C《白鸟朝凤》 D《 葬花吟》 第十一组
1、《望岳》“岱宗夫何如?齐鲁青未了”中“岳”与“岱宗”同义,皆指(C)
A、华山 B、衡山 C、泰山 D、嵩山
2、古代刑法很残酷,俗称“五马分尸”是指(D)A、大辟 B、弃市 C、凌迟 D、车裂
3、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做菜讲究色香味形。“五味调和”中五味指(B)
A、酸咸苦辣涩 B、酸甜咸苦辣 C、酸甜苦辣麻 D、辛酸苦甜麻
4、“六畜兴旺”中“六畜”除牛羊猪狗鸡外还有(D)
A、兔 B、鸭 C、鹅 D、马
5、下列不是东汉文学三崔的是:(C)
A崔驷 B崔瑗 C崔醒 D崔寰
6、不属于文房四宝的是:(D)
A宣纸 B湖笔 C徽墨 D河砚
7、我国的戏曲脸谱最早出现在隋唐时期的:(B)
A雅乐 B燕乐 C清商乐 D蜀乐
第十二组
1、司马迁的史记共有多少篇?(A)
A、108 B、120 C、140 D、160
2、《望岳》“岱宗夫何如?齐鲁青未了”中“岳”与“岱宗”同义,皆指(C)
A、华山 B、衡山 C、泰山 D、嵩山
3、古代刑法很残酷,俗称“五马分尸”是指(D)
B、大辟 B、弃市 C、凌迟 D、车裂
4、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做菜讲究色香味形。“五味调和”中五味指(B)
A、酸咸苦辣 B、酸甜咸苦辣 C、酸甜苦辣麻 D、辛酸苦甜麻
5/.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这里的“一寸”是用哪种古代计时器量出的时间单位?(B)
A圭表 B 漏刻 C日影 D漏壶
6、我国的戏曲脸谱最早出现在隋唐时期的:(B)
A雅乐 B燕乐 C清商乐 D蜀乐
7、四大书院中位于江西的是:(A)
A白鹿书院 B石鼓书院 C应天府书院 D岳麓书院
第十三组
1、“六畜兴旺”中“六畜”除牛羊猪狗鸡外还有(D)
A、兔 B、鸭 C、鹅 D、马
2、“花中四君”指(B)
A、梅竹牡丹兰 B、兰竹梅菊 C、莲竹兰菊 D、牡丹莲兰菊
3、“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最早是汉代人杨震说的,他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A)
A拒绝收礼 B劝人投案 C替人投案 D向人发誓
4、微剧是什么传统戏剧的前身?(B)
A湘剧 B京剧 C豫剧 D川剧
5、中国书法名家辈出,其中《兰亭集序》碑贴的作者是(D)
A、颜真即 B、苏轼 C、蔡襄 D、王羲之
6、我国传统文化思想派别中与气功关系最密切的可能是(B)
A、儒家 B、道家 C、佛 D、阴阳
7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影响最大运用最广泛的一部古代著作是(C)A、《论语》 B、《南华经》 C、《孙子兵法》 D、《墨子》
第十四组
1、医治破坏生态平衡这一现代病,不大可能从下列哪种传统观念中得到启示(D)
A、阴阳平衡 B、道法自然 C、天人合一 D、人定胜天
2、“初出茅庐”中的“茅庐”本意是指谁的住处?(B)
A、刘备 B、诸葛亮 C、司马光 D、司马迁
3、在“夸父逐日”中,“夸父”是怎样追逐太阳的?(C)
A、驾车 B、骑马 C、奔跑 D、飞行
4、京剧服装中男性角色蟒袍上的动物是:(C)
A蛇 B凤 C龙 D虎
5、“青梅竹马”取自下列哪个典故(A)
A、李白《长干行》 B、白居易《长恨歌》 C、李煜《虞美人》 商隐《无题》
6、“宰相”的“宰”最早指:(B)
A高级官吏 B官吏统称 C低级官吏 D皇帝
7、以下哪件事是《水浒》中梁山好汉武松所为?(C)
A、倒拨垂阳柳 B、汴京城卖刀 C、醉打蒋门神
第十五组
1下列哪一句不是大学中句子(C)
A、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失后,则近道矣
D、李B、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C、是故君子不用其极
D、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陶渊明的故乡在今(A)
A九江县B星子县 C九江市 D南昌市
3、下列不属于中医的“五术”的是?(D)
A、山 B、医 C、命 D、坤
4、玄奘去西天取经经过了多少个国家?(B)
A、100 B、110 C、128 D、1385、下列哪个不是端午节的意义?(C)
A、纪念屈原 B、纪念伍子胥 C、纪念范蠡 D、纪念秋瑾
6下列哪个称号不是端午节的别称?(D)
A浴兰节 B女儿节 C地腊 D中天节
7、下列不属于八大菜系的是(C)
A、山东菜系 B、四川菜系 C、赣菜系 D、湘菜系 第十六组
1、下列哪个不是端午节的意义?(C)
A、纪念屈原 B、纪念伍子胥 C、纪念范蠡 D、纪念秋瑾
代地理中划分阴阳有一套理论,其中表述山川河流的“阴”是指(B)A.山南水北 B.山北水南C.山南水南 D.山北水北
2、对传统文化要鉴别吸收,下列观点要完全摒弃的是(B)A、重义轻利 B、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C、反者道之动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破釜沉舟”这个成语出于哪次战争?(C)
A、赤壁之战 B、长平之战 C、巨鹿之战 D、官渡之战 E、淝水之战、4、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的“御”是指:(D)A、下棋 B、种花 C、武术 D、驾车 E、舞蹈
5、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中书院与地点不对应的是(A)
A.岳麓书院 湖北长沙B.白鹿洞书院 江西庐山
C.应天书院 河南商丘 D.嵩阳书院 河南嵩山
6、古代常说的“关中”指(D)以西的地区
A、阳关 B、山海关 C、玉门关 D、函谷关
7、列不属于八大菜系的是(C)
A、山东菜系 B、四川菜系 C、赣菜系 D、湘菜系
第十七组
1、中国刺绣是在布上“以针代笔,以线晕色”的艺术,我国的刺绣驰名世界,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四大名绣不包括:(B)
A苏绣 B顾绣 C蜀绣 D湘绣
2、在中国名山中,五岳占有显著的位置,其中“中岳”指的是:(D)
A泰山 B华山 C恒山 D嵩山
3、我们常把那些一知半解,却喜欢在人前卖弄的人叫:(D)A、半截剑 B、半段枪 C、万金油 D、半罐子
4、粤剧共有多少行当?(C)
A、十六 B、十五 C、十八 D、十九
5、下列哪个乐曲不是十大古代名曲之一(D)
A、《高山流水》 B、《阳春映雪》 C、《梅花三弄》 D、《汉宫秋月》
6、下列作品不是“临川四梦”的是(C)
A、《牡丹亭》
B、《紫钗记》 C、《金瓶梅》 D、《邯郸梦》
7、重阳节的传说和下列哪个人物有关?(A)
A、恒景 B、后羿 C、王维 D、张衡
第十七组
1、“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是女革命家秋瑾的豪迈诗篇。她在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武装起义是(A)
A.浙皖起义 B.黄花岗起义 C.萍浏醴起义 D.镇南关起义
2、我国十大名花有梅花、牡丹、菊花、兰花、月季、杜鹃、茶花、桂花、水仙及---(A)
A、荷花 B、芍药 C、报春
3、不属于二十四史的典籍是(C)
A.左传 B.旧唐书 C.清史稿 D.明史
4、、以下哪个历史人物不属于唐宋八大家的是(D)
A.韩愈B.欧阳修C.曾巩D.柳永
5、人体器官中的肾脏是构成人体系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下列四种中药里对肾脏有好处的是(C)A.人参 B.陈皮 C.桑椹 D.陈皮
6、中华民族乐器种类繁多,其中古筝具有自己的分类,现在国内最普及的古筝是多少根琴弦(A)
A.21 B.23 C.24 D.25
7、我国古代诗歌史上被称为“乐府双璧”的一篇是《孔雀东南飞》,另一篇是(B)
A、陌上桑 B、木兰辞 C、琵琶行 D、离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