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卷归来话作文——洛阳市2012年高三期中考试作文评卷有感-洛阳市东方高级中学

时间:2019-05-13 11:38: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评卷归来话作文——洛阳市2012年高三期中考试作文评卷有感-洛阳市东方高级中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评卷归来话作文——洛阳市2012年高三期中考试作文评卷有感-洛阳市东方高级中学》。

第一篇:评卷归来话作文——洛阳市2012年高三期中考试作文评卷有感-洛阳市东方高级中学

评卷归来话作文——洛阳市2012年高三期中

考试作文评卷有感

洛阳东方高级中学 陈迎春

这是我第二次参加网上计算机阅卷。第一次是上学期期末洛阳市高二期末质检考试评卷。地点依旧在洛阳新区洛一高校区。

我所评改的题依旧是作文。本人之所以选择评改作文,主要是想对我市本届高三作文水平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及认识,从而期望对自己的作文教学有所促进。

本次作文属于典型的材料作文。作文材料及要求如下:

在茫茫沙漠,当骆驼排成一条长龙前进时,狂风黄沙鞭打,都无法使骆驼改变它们迟缓的步伐。但是,只要你让两头以上的骆驼并排而行,就会发生令人吃惊的现象:骆驼会越走越快,健步如飞,而且并排的骆驼越多,它们跑得越快,甚至无法停止。如果不让它们分开,它们会跑到筋疲力尽,直至死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记得还在考试时,第一眼见到这个作文,我就预感到这次作文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难度不小:相对于高二期末质检作文(同样是给材料作文)这个材料审题立意的难度大多了。

我们知道,写好材料作文关键点就是审题立意。如果材料审不准,材料的内涵把握不到位,那么就难以在正确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概况一个准确的观点加以阐发。写这类作文,不少同学会出现偏题、跑题现象,原因也基于此。

那么,这个材料到底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我们如果仔细分析,会发现材料中的主体对象是骆驼,重点写了沙漠中同一队骆驼所呈现出的三种情景:迟缓前行的骆驼群,健步如飞的骆驼群,力尽而死的骆驼群。为何会出现这三种情景,原因在于队形不同:一条长龙前进与两头以上的骆驼并排而行。为何两头以上的骆驼并排而行时它们“会越走越快,健步如飞”乃至“它们跑得越快,甚至无法停止”“会跑到筋疲力尽,直至死去”?原因在于同一排面上行走,它们激发了“比拼争先”的意识。骆驼之间这种“比拼争先”不就是一种“竞争”关系吗!原来材料内涵的指向是谈“竞争”的。还应当看到,材料告诉我们,缺乏竞争会造成骆驼队“迟缓前行”,过度竞争则会“力尽而死”,这些都不是我们想要的,都是应该避免的。材料所提倡的竞争应是适度竞争,理性竞争。

应该看到,材料说的是骆驼,事理指向的是社会人生。竞争是生物世界的一个基本法则,也是人类世界崇尚的一个基本价值。缺乏竞争就像中国的计划经济时代,有了竞争就像中国的市场经济阶段,过度竞争就像如今的部分地区、部分企业、部分人。当今的中国,可以说大多数领域的问题不是竞争不够,而是竞争过度。

但是,不幸的是,不少学生缺乏这样细致入微的理性思考,审题失误,从而造成“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严重后果。

果不其然,在正式评卷开始之后便见到了大量偏题、跑题作文。14日从上午9:00左右开始正式网上批阅作文,到下午5:00结束,我共看了将近2200份作文。其中审题失误作文大致在14左右。本次洛阳市高三期中考试全市共有四万三千多考生参加,如按照这个比例

粗略计算,有约一万名的考生作文存在偏题、跑题现象。

10月15日(周一)我校答题卷返回并按班整理后,利用晚自习时间我特意将所教的高三17、18班作文按照洛阳市评改标准从新批阅了一遍,发现这两个班共有30篇学生的作文存在审题失误。其中17班57人,10篇失误;18班68人,20篇失误。这两个班平均审题失误率在0.24。

为何本次考试全市考生在作文方面会出现这么严重的作文失误率?我想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本次作文所选材料审题难度过大;

二、学生审题立意训练不到位。

以下是本次阅卷中,我所记录的学生在立意上偏题、跑题的情况。1.赢在起跑线。(学生只看到并排走,在同一排面要先人一步,故确定此观点)

2.人生要有目标。(学生将材料过度引申,认为骆驼队的奋然前行在于它们有一个坚定的目标,故立此意)

3.退一步海阔天空。(材料误读,只是看到了所给材料“,它们会跑到筋疲力尽,直至死去”,挂一漏万,没有从整体考虑)4.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材料误读,改变原意)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材料误读,只是看到材料中骆驼在沙漠中行走,考生过分夸大环境恶劣)

6.团结就是力量。(学生过分强调“一条长龙”与“并排走”,认为骆驼“并排走”就是团结起来克服困难,故以此为中心展开论述)7.换个角度看问题。(没有看出问题实质,只是看到“一条长龙”变为“并排走”,换个角度驼队便发生了变化,以此立论虽偏但不能

说完全没有道理)

8.坚持就是胜利。(过分强调骆驼要走出沙漠必须坚持不懈,还属于过度联想造成审题失误)

以上是本次考试中学生比较普遍的几种作文立意,这些立意或偏颇或完全跑题。

从这次考试学生作文所呈现的问题来看,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对我们高三学生来说还是一块“硬骨头”。应该看到,这几年河南省高考语文试题基本上还是以“给材料作文”的形式命题。10月10日在商丘举行的“河南省2013新教材暨高考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在发言中讲到高考作文时还是重点强调“给材料作文”这种形式,因为这种形式的作文可以综合考查学生的整体情况,如分析问题的能力、概况能力等。所以,我们高三师生备考时必须对此种作文形式加以重视。

第二篇:2010年广东高考作文评卷启示 ——兼谈2011届高三作文备考策略

2010年广东高考作文评卷启示 ——兼谈2011届高三作文备

考策略

广东广雅中学刘文岩

凡经历过高三备考洗礼的高三语文教师都知道,我们要完成的高考的任务,必须经过三个环节。一是课堂上的备考环节;二是考场上完成试卷的解答;三是评卷场评卷。这三个环节,虽彼此独立,却又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在备考中,我们关注得最多的是课堂教学,如何提升课堂复习的有效性,如何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尽可能的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我们都竭尽全力。而考场上学生完成高考试卷,这一环节,我们无法参与,能做的顶多也是事前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并在考场外祈祷一切顺利。但有经验的高三教师,则会对评卷场这第三个环节,非常重视并加以研究。而亲身经历了多次高考评卷,我也深深觉得,把握评卷场评卷的规律,对推动我们的备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极为有用的。

广东新高考后,我连续三年经历了评卷场的洗礼,的确是有一些切身的感受的。而那些从评卷场上获得的种种资料与心得,也的确成为了我每一届新高三备考时有益的指引。今天,我就结合2010年广东高考作文评卷的感受,谈谈我们的作文备考。

一、排除干扰,切实提升审题能力。

不少改卷的教师都说,今年的作文题是“一个绝妙的错误”。我认为,老师们并不是对今年的题目提出质疑,而是对今年作文题目的导语有不同的看法。

今年标题作文“与你为邻”的导语如下:

“你我为邻,相互依存。‘你’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邻’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

高三任教的教师们,绝大多数都在备考中指导学生们怎样对待题目中的导语:最保险的写作方向就是依着导语的提示作用来审题,构思文章(虽然脱离导语写作也是行的,但我们说最保险的作法是这样的)。但今年的学生如果是听话的,遵循导语的提示来写作就有麻烦了。

按照导语的提示,三句话分别强调了:

1.为邻的两者是谁,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2.对“你”进行解释性提示,“你”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

3.强调“邻”不可回避及有所选择。

如果学生按照上面的三点提示,就极大程度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非常难下笔。有学生看到第1点“你我相互依存”,就想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是跟我相互依存的,于是抛弃“邻”的概念,写“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为邻”,导致偏题。有学生看到第2点“邻可实可虚”,便觉得写实实在在的“邻”太肤浅,于是想到“邻”可以是无形的虚物,因而写“与感情为邻”、“诚信与我为邻”、“坚强与我为邻”、“与自我为邻”,忽略了这些虚的品质与精神是与“我”密不可分、不存在邻的关系的。因为,严格来说,“无形”的“你”不能指精神层面的东西,因为与这些优秀的品质为邻,那是不是就意味着不打算拥有它们?也导致偏题。

也许就是因为这“导语”的原故,在改卷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与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为邻”、“与精神(诚信、坚强、勇气)为邻”的文章。而按照评卷场的要求,这些文章均在二类文以下。学生们中了“导语”的埋伏,有点冤啊!

那究竟该如何处理这三句导语呢?改卷专家组的意见如下:

“1.导语只是作文的提示,不是作文的要求。”(换言之,不用写双向依存关系。“相互依

存”这句话可以作废。)

“2.可以根据导语的提示作文,也可以离开导语作文。”(换言之,整个导语都可以作废。)

“3.可以仅就导语中的一点提示作文,也可以就导语中的全部提示作文。不要只看考生

写了导语很多方面就判面面俱到;也不要只看考生写了导语的一点就判内容残缺。”(换言之,导语你爱写多少写多少。)

“4.可以认同导语,也可以反驳导语。反驳要符合主流看法。”(换言之,你可以跟导语

唱反调。)

在我们平时的作文备考训练中,老师们一般强调一定要关注导语的限制,这是审题的重

要依据,能从导语中得到讯息好过自己胡乱发挥。但今年作文专家对导语的界定却明显不符

合我们平常的备考要求,这无疑让人疑惑以后的备考究竟该如何指导学生。而2009年高考的作文题目中的导语,就能很好地与我们备考的实际相结合。

2009年高考的“常识”的导语。

我们生活在常识中,常识与我们同行。有时,常识虽易知而难行,有时,常识须推陈而

出新„„

但我们不能肯定,每年的高考题目都能与我们的备考实际有很高的吻合度啊!

因此,针对今年出现的这种情况,我们一定培养学生具备排除干扰的能力,学会抓住题

目的本身要义,切实地提高对题目内涵的理解。

我们依照陈妙云教授的指导,对题目要“咬文嚼字”。指导学生咬准字,嚼好文,抓准题

目中需要我们“咬”与“嚼”的文字进行思考,排除不必要的干扰。

例如,今年的“与你为邻”,我们就让学生对“与你为邻”这四个字仔细地“咬”,用心

地“嚼”。

“与你为邻”,是一个无主句。谁与你为邻?没有限定,你可以自己补充;

“与你为邻”中的“你”要落实到全文当中,不能变成“与他为邻”;

“与你为邻”中的一个“邻”字,表明“与你为邻”的那个对象与“你”有着密切的关

系。而“邻”的本义指住处接近的人家和位置接近(邻近)。把一切都视为“邻”,显然是不

正确的。如把父母、夫妻、感情、心灵、生活等视为邻,都是反常识的。

如果我们这样来指导学生审题,是不是能帮助学生排除干扰,以不变应万,手中抓住一

把尚方宝剑,管他妖魔鬼怪从何而来,一概杀他个干干净净。

二、解放思想,全力营造写作亮点

引一句陈妙云教授在《2010年广东高考作文分析》一文中的原话:“最近几年考过的作文

题,成为了今年的约50%的考生重复的话语。如爱、善良、感恩、坚强、勇敢、责任、和谐等,是那些不敢独立思考的学生所选择的‘邻’。以往别人常写的李白、陶渊明、项羽、马云、丛

飞、陈玉蓉等材料被不约而同地选用”。

陈老师的这番说,表明了考生在考场上忽视“联系自身的生活体验与感受”,忽视对自然

和社会的观察与思考,忽视创作性思维的呈现。把作文的备考当做是素材的积累,材料的运

用的技巧,文字使用伎俩。

我们来看今年标杆卷8号文的评语: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写了三个有形的“你”,写与李白、屈原、陶渊明为邻。全文把三个

有形的“你”放在了“你”的位置,对题目把握较准确,写单反的影响。这个考生写三个用

滥的材料是在“写”而不是“套”,是在理解后提炼核心精神,是在框架内写这三个人。此文语言较有水平,较通顺。但不可否认此文未能体现考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选材、立意、认

知水平低,结构、创造性思维被放弃。(16+17+5=38)

可见,如果学生的作文,缺乏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不立足于社会,不抒发出自己对社

会与生活独特的见解,与众不同的思考,是很难获得认可的。

“故纸堆里寻旧货”的文风今年继续受到打压。而大量文章中出现的“暴走妈妈”、“感

动中国十大人物”等“耳熟能详”的素材时,又使我们这些改卷者在改卷的第三天就已经有

了“审美疲劳”。这又不禁使我们产生了困惑。使用经典古人,不易得高分;用了大家都知道的热点时事素材,又落得个“人云亦云”,无新意的结局。那么我们究竟该怎样指导学生写作

文,才能让他们在评卷场上获得好的分数呢?

我们来看今年标杆卷1号文的评语:

这是一篇议论文,展示和针砭了当下的种种社会现象,提出了“与你为邻”的目标,展示

了考生对社会的关注,对题意理解与把握的能力。当然此文只有展示与针砭,论得显然不够,但展示的时候,态度、是非判断还是鲜明的。但语言较粗糙,文章语言属论证型风格,复句的使用不错。错别字4个,扣2分。(25+22+10-2=55)

再来看今年标杆卷2号文的评语:

这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我”和邻居一位清洁工在邻里之间发生的一件事。青年的“我”

在“与你为邻”的问题上不够成熟,在处理与邻居关系上不够和谐;母亲在这件事上做得很

好,很理解对方;也写了清洁工小王对“我”的爱与理解。“我”和“邻”的关系处理得很好,互相依存写得好,事件细节、构思得很好。但此考生在语言上,用词有很多不当的地方。发

展等级打在立意深刻。(24+20+10=54)

一篇议论文,一篇记叙文,都在有不少缺点的情况下,获得了评卷场的高分。真是值得

我们深思。我们抓住评语中的关键词:“展示和针砭当下的种种社会现象„„态度和是非判断

是鲜明的”;“(这篇记叙文)对事件的细节描写得好,构思得很好”。从这些评语中,我们不

难看出,评卷场上对文章的判断,与《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写作的说明有着“异曲同工”

之处:作文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就必须解放思想,将写作的目光聚焦到现实生活当中来,将抒情的重点放在自身的真情实感上来。重新把文章亮点的营造,定位于“写出现实针对性”、“写出真情实感”来。

首先,写出现实针对性。高考是要向高校输送合格的人才。而新时期的大学生,不能只

会读书,不能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我们应该投身于社会,关注

社会,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脱离社会,只顾走自己的路的人,将来是无法适应缤纷而

又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的。毕竟,国家培养大学生,最终是希望大学生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不对社会漠然,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毫无感受的,空有知识的人。所以,我们要让

别人认为我们是一个(或者将来会是一个)有用于社会的人,就应该把我们的思想与社会的脉搏紧密相联,使自己积极“入世”,表现出我们良好的社会责任心与对真善美的判断。

如何写出现实针对性的文章。

23.关注社会,把自己的目光投入到社会当中去。

多看报纸,周刊,多看评论,多了解社会事件之下的根源。

如:广州市公交车月票优惠政策诸多批评;(政府的公益投入缺乏)

众人抨击LPG;(决策时的阶段性,无前瞻性,不听从专家意见)

两件事均可折射出人们的民主意识的提高,舆论监督的力量„„

24.善于思考,合理运用,要表现出比别人高出一筹的思维水平。

时事材料:

2007年4月7日,洪战辉在郑州市外国语中学做完报告后,掌声还未远去,他犹豫了一

下,又拿起话筒:“我这次还带来了我的新书,每本15元,我提成1.5元„„”台下一片哗

然。“报告讲得挺高尚,没想到原来是卖书的。”学生们议论纷纷。

前不久,全国道德模范洪战辉作客央视新闻会客厅,接受了记者李小萌的专访。洪战辉

在节目中重点谈了自己成名后的烦恼。自从被评为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之后,他先后在全国

各地做了近150场报告,而这些报告全部是免费的。洪战辉说他想过要收出场费,可是又不

敢收。他的想法又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的思想火花:

 不能用“君子固穷”的传统观念束缚新时代的模范人物。洪战辉凭自己的双手赚钱并没

有 什么错,他是精神偶像和道德楷模,但不能只做个精神和道德符号,他有权像个普通

人一样挣钱、生活。

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洪战辉可以凭自己的劳动获得经济利益,但不能打着“全国道德

模范”这一金字招牌为他的赚钱行为提供便利。

 社会应该为模范人物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舆论氛围,不能用远离普通人的标准来要求模

范人物,做出“道德绑架”的行为。

25.选材上,可以选择自己就熟悉的来写。

比如: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90后的事迹

26.思维是关键。

拿到题目,着眼点可以与社会联系,但也一定要有合理的逻辑性,也不能为“现实性而

现实性”,否则就会出现伪“现实性”,起到相反的效果。

比如,你只是罗列社会现象,罗列生活现象,而没有自己的思考与感悟,也只是平庸的。

如何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

就是要写“有我”的文章。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虽然中学生的生活经历不丰富,但在信息

化的时代里,他们的是可以间接经历生活的。而这些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历,如果注意挖掘,写作的素材是十分充足的。

写“有我”的文章,掌握几个从“我”出发形成的发散思维轨迹的基本途径,快速获得

独特而有效的作文思路。

如,题目与“我”的个体(个性认知);

题目与“我”的群体——朋友、同学、班级、家庭、学校、社区、城市、国家;题目与“我”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题目与“我”的历史——过去、现在、将来;

题目与“我”的经历——学习、游戏、活动。

而回过头来看今年考场作文,其成功者莫不如是。

标杆卷2号文,写自己与邻居的交往的生活故事,理解到生活的教益。《语文月刊》(2010

年第8期)中优秀范文中的,充满真情实感的文章,比比皆是,大家可以借鉴。

最后,我还要废话几句。我们的作文备考,是要研究一下改卷者的心理的。一些常规的细节,我们还是要多多留意的。我举几个例子。

 书写要工整,字迹清晰。

 考场“八股”还是要多用。(开篇点题,反复出现点题关键词,结尾再点题)

 思想正派,不要过分标新立异。

 不怕幼稚,只怕离题。

最后,祝大家2011年高考大丰收!

第三篇:2010年广东高考作文评卷启示——兼谈2011届高三作文备考策略

2010年广东高考作文评卷启示

——兼谈2011届高三作文备考策略

广东广雅中学刘文岩

凡经历过高三备考洗礼的高三语文教师都知道,我们要完成的高考的任务,必须经过三个环节。一是课堂上的备考环节;二是考场上完成试卷的解答;三是评卷场评卷。这三个环节,虽彼此独立,却又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在备考中,我们关注得最多的是课堂教学,如何提升课堂复习的有效性,如何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尽可能的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我们都竭尽全力。而考场上学生完成高考试卷,这一环节,我们无法参与,能做的顶多也是事前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并在考场外祈祷一切顺利。但有经验的高三教师,则会对评卷场这第三个环节,非常重视并加以研究。而亲身经历了多次高考评卷,我也深深觉得,把握评卷场评卷的规律,对推动我们的备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极为有用的。

广东新高考后,我连续三年经历了评卷场的洗礼,的确是有一些切身的感受的。而那些从评卷场上获得的种种资料与心得,也的确成为了我每一届新高三备考时有益的指引。今天,我就结合2010年广东高考作文评卷的感受,谈谈我们的作文备考。

一、排除干扰,切实提升审题能力。

不少改卷的教师都说,今年的作文题是“一个绝妙的错误”。我认为,老师们并不是对今年的题目提出质疑,而是对今年作文题目的导语有不同的看法。

今年标题作文“与你为邻”的导语如下:

‚你我为邻,相互依存。‘你’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邻’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

高三任教的教师们,绝大多数都在备考中指导学生们怎样对待题目中的导语:最保险的写作方向就是依着导语的提示作用来审题,构思文章(虽然脱离导语写作也是行的,但我们说最保险的作法是这样的)。但今年的学生如果是听话的,遵循导语的提示来写作就有麻烦了。

按照导语的提示,三句话分别强调了:

1.为邻的两者是谁,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2.对“你”进行解释性提示,“你”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

3.强调“邻”不可回避及有所选择。

如果学生按照上面的三点提示,就极大程度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非常难下笔。有学生看到第1点“你我相互依存”,就想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是跟我相互依存的,于是抛弃“邻”的概念,写“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为邻”,导致偏题。有学生看到第2点“邻可实可虚”,便觉得写实实在在的“邻”太肤浅,于是想到“邻”可以是无形的虚物,因而写“与感情为邻”、“诚信与我为邻”、“坚强与我为邻”、“与自我为邻”,忽略了这些虚的品质与精神是与“我”密不可分、不存在邻的关系的。因为,严格来说,“无形”的“你”不能指精神层面的东西,因为与这些优秀的品质为邻,那是不是就意味着不打算拥有它们?也导致偏题。

也许就是因为这“导语”的原故,在改卷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与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为邻”、“与精神(诚信、坚强、勇气)为邻”的文章。而按照评卷场的要求,这些文章均在二类文以下。学生们中了“导语”的埋伏,有点冤啊!

那究竟该如何处理这三句导语呢?改卷专家组的意见如下:

‚1.导语只是作文的提示,不是作文的要求。‛(换言之,不用写双向依存关系。“相互

依存”这句话可以作废。)

‚2.可以根据导语的提示作文,也可以离开导语作文。‛(换言之,整个导语都可以作废。)

‚3.可以仅就导语中的一点提示作文,也可以就导语中的全部提示作文。不要只看考生

写了导语很多方面就判面面俱到;也不要只看考生写了导语的一点就判内容残缺。‛(换言之,导语你爱写多少写多少。)

‚4.可以认同导语,也可以反驳导语。反驳要符合主流看法。‛(换言之,你可以跟导语

唱反调。)

在我们平时的作文备考训练中,老师们一般强调一定要关注导语的限制,这是审题的重

要依据,能从导语中得到讯息好过自己胡乱发挥。但今年作文专家对导语的界定却明显不符

合我们平常的备考要求,这无疑让人疑惑以后的备考究竟该如何指导学生。而2009年高考的作文题目中的导语,就能很好地与我们备考的实际相结合。

2009年高考的“常识”的导语。

我们生活在常识中,常识与我们同行。有时,常识虽易知而难行,有时,常识须推陈而

出新……

但我们不能肯定,每年的高考题目都能与我们的备考实际有很高的吻合度啊!

因此,针对今年出现的这种情况,我们一定培养学生具备排除干扰的能力,学会抓住题

目的本身要义,切实地提高对题目内涵的理解。

我们依照陈妙云教授的指导,对题目要“咬文嚼字”。指导学生咬准字,嚼好文,抓准

题目中需要我们“咬”与“嚼”的文字进行思考,排除不必要的干扰。

例如,今年的“与你为邻”,我们就让学生对“与你为邻”这四个字仔细地“咬”,用心

地“嚼”。

“与你为邻”,是一个无主句。谁与你为邻?没有限定,你可以自己补充;

“与你为邻”中的“你”要落实到全文当中,不能变成“与他为邻”;

“与你为邻”中的一个“邻”字,表明“与你为邻”的那个对象与“你”有着密切的关

系。而“邻”的本义指住处接近的人家和位置接近(邻近)。把一切都视为“邻”,显然是不

正确的。如把父母、夫妻、感情、心灵、生活等视为邻,都是反常识的。

如果我们这样来指导学生审题,是不是能帮助学生排除干扰,以不变应万,手中抓住一

把尚方宝剑,管他妖魔鬼怪从何而来,一概杀他个干干净净。

二、解放思想,全力营造写作亮点

引一句陈妙云教授在《2010年广东高考作文分析》一文中的原话:“最近几年考过的作

文题,成为了今年的约50%的考生重复的话语。如爱、善良、感恩、坚强、勇敢、责任、和

谐等,是那些不敢独立思考的学生所选择的‘邻’。以往别人常写的李白、陶渊明、项羽、马云、丛飞、陈玉蓉等材料被不约而同地选用”。

陈老师的这番说,表明了考生在考场上忽视“联系自身的生活体验与感受”,忽视对自

然和社会的观察与思考,忽视创作性思维的呈现。把作文的备考当做是素材的积累,材料的运用的技巧,文字使用伎俩。

我们来看今年标杆卷8号文的评语: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写了三个有形的‚你‛,写与李白、屈原、陶渊明为邻。全文把三

个有形的‚你‛放在了‚你‛的位置,对题目把握较准确,写单反的影响。这个考生写三

个用滥的材料是在‚写‛而不是‚套‛,是在理解后提炼核心精神,是在框架内写这三个人。

此文语言较有水平,较通顺。但不可否认此文未能体现考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选材、立意、认知水平低,结构、创造性思维被放弃。(16+17+5=38)

可见,如果学生的作文,缺乏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不立足于社会,不抒发出自己对社

会与生活独特的见解,与众不同的思考,是很难获得认可的。

“故纸堆里寻旧货”的文风今年继续受到打压。而大量文章中出现的“暴走妈妈”、“感

动中国十大人物”等“耳熟能详”的素材时,又使我们这些改卷者在改卷的第三天就已经有

了“审美疲劳”。这又不禁使我们产生了困惑。使用经典古人,不易得高分;用了大家都知

道的热点时事素材,又落得个“人云亦云”,无新意的结局。那么我们究竟该怎样指导学生

写作文,才能让他们在评卷场上获得好的分数呢?

我们来看今年标杆卷1号文的评语:

这是一篇议论文,展示和针砭了当下的种种社会现象,提出了‚与你为邻‛的目标,展

示了考生对社会的关注,对题意理解与把握的能力。当然此文只有展示与针砭,论得显然不

够,但展示的时候,态度、是非判断还是鲜明的。但语言较粗糙,文章语言属论证型风格,复句的使用不错。错别字4个,扣2分。(25+22+10-2=55)

再来看今年标杆卷2号文的评语:

这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我‛和邻居一位清洁工在邻里之间发生的一件事。青年的‚我‛

在‚与你为邻‛的问题上不够成熟,在处理与邻居关系上不够和谐;母亲在这件事上做得很

好,很理解对方;也写了清洁工小王对‚我‛的爱与理解。‚我‛和‚邻‛的关系处理得很

好,互相依存写得好,事件细节、构思得很好。但此考生在语言上,用词有很多不当的地方。

发展等级打在立意深刻。(24+20+10=54)

一篇议论文,一篇记叙文,都在有不少缺点的情况下,获得了评卷场的高分。真是值得

我们深思。我们抓住评语中的关键词:“展示和针砭当下的种种社会现象„„态度和是非判

断是鲜明的”;“(这篇记叙文)对事件的细节描写得好,构思得很好”。从这些评语中,我们

不难看出,评卷场上对文章的判断,与《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写作的说明有着“异曲同工”

之处:作文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就必须解放思想,将写作的目光聚焦到现实生活当中来,将抒情的重点放在自身的真情实感上来。重新把文章亮点的营造,定位于“写出现实针对性”、“写出真情实感”来。

首先,写出现实针对性。高考是要向高校输送合格的人才。而新时期的大学生,不能只

会读书,不能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我们应该投身于社会,关注

社会,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脱离社会,只顾走自己的路的人,将来是无法适应缤纷而

又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的。毕竟,国家培养大学生,最终是希望大学生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不对社会漠然,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毫无感受的,空有知识的人。所以,我们要让

别人认为我们是一个(或者将来会是一个)有用于社会的人,就应该把我们的思想与社会的脉搏紧密相联,使自己积极“入世”,表现出我们良好的社会责任心与对真善美的判断。

如何写出现实针对性的文章。

23.关注社会,把自己的目光投入到社会当中去。

多看报纸,周刊,多看评论,多了解社会事件之下的根源。

如:广州市公交车月票优惠政策诸多批评;(政府的公益投入缺乏)

众人抨击LPG;(决策时的阶段性,无前瞻性,不听从专家意见)

两件事均可折射出人们的民主意识的提高,舆论监督的力量„„

24.善于思考,合理运用,要表现出比别人高出一筹的思维水平。

时事材料:

2007年4月7日,洪战辉在郑州市外国语中学做完报告后,掌声还未远去,他犹豫了

一下,又拿起话筒:‚我这次还带来了我的新书,每本15元,我提成1.5元……‛台下一片

哗然。‚报告讲得挺高尚,没想到原来是卖书的。‛学生们议论纷纷。

前不久,全国道德模范洪战辉作客央视新闻会客厅,接受了记者李小萌的专访。洪战辉

在节目中重点谈了自己成名后的烦恼。自从被评为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之后,他先后在全

国各地做了近150场报告,而这些报告全部是免费的。洪战辉说他想过要收出场费,可是又

不敢收。他的想法又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的思想火花:

 不能用“君子固穷”的传统观念束缚新时代的模范人物。洪战辉凭自己的双手赚钱并没

有 什么错,他是精神偶像和道德楷模,但不能只做个精神和道德符号,他有权像个普

通人一样挣钱、生活。

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洪战辉可以凭自己的劳动获得经济利益,但不能打着“全国道德

模范”这一金字招牌为他的赚钱行为提供便利。

 社会应该为模范人物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舆论氛围,不能用远离普通人的标准来要求模

范人物,做出“道德绑架”的行为。

25.选材上,可以选择自己就熟悉的来写。

比如: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90后的事迹

26.思维是关键。

拿到题目,着眼点可以与社会联系,但也一定要有合理的逻辑性,也不能为“现实性而

现实性”,否则就会出现伪“现实性”,起到相反的效果。

比如,你只是罗列社会现象,罗列生活现象,而没有自己的思考与感悟,也只是平庸的。

如何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

就是要写“有我”的文章。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虽然中学生的生活经历不丰富,但在信

息化的时代里,他们的是可以间接经历生活的。而这些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历,如果注意挖

掘,写作的素材是十分充足的。

写“有我”的文章,掌握几个从“我”出发形成的发散思维轨迹的基本途径,快速获得

独特而有效的作文思路。

如,题目与“我”的个体(个性认知);

题目与“我”的群体——朋友、同学、班级、家庭、学校、社区、城市、国家;题目与“我”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题目与“我”的历史——过去、现在、将来;

题目与“我”的经历——学习、游戏、活动。

而回过头来看今年考场作文,其成功者莫不如是。

标杆卷2号文,写自己与邻居的交往的生活故事,理解到生活的教益。《语文月刊》(2010

年第8期)中优秀范文中的,充满真情实感的文章,比比皆是,大家可以借鉴。

最后,我还要废话几句。我们的作文备考,是要研究一下改卷者的心理的。一些常规的细节,我们还是要多多留意的。我举几个例子。

 书写要工整,字迹清晰。

 考场“八股”还是要多用。(开篇点题,反复出现点题关键词,结尾再点题)

 思想正派,不要过分标新立异。

 不怕幼稚,只怕离题。

最后,祝大家2011年高考大丰收!

第四篇:2018年深圳高三第二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评卷之标杆作文 (纯文字版)新

2018年深圳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评卷之

标杆作文(纯文字版)

【原题目】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子思受邀回到高中母校宣讲成长经历及学习心得。他说自己在母校学习期间就非常喜欢儒家文化;现在,他正跟着研究生导师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有位同学向他提问:“对儒家文化,我们有所了解,像‘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己及人’之类的道理,我也很认可;可是,在生活中真要那样做,会不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

如果你是子思,你将怎样回应这样的提问?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1号文

儒家文化与当下生活间无鸿沟

这位同学认为若践行儒家文化,我们将在当今生活中寸步难行。但我认为运海抟扶,必借垂天之羽,乘流击汰,必用飞云之楫。儒家文化,也离不开日常生活。

正如同“圣人之道,无非百姓日用”。儒家文化传承千年,离不开许多人的身体力行,而到了今天,人们却把它看作煌煌道德律例,而弃之迤逦。实际上儒家文化教人谦逊知礼,使人聚魂凝魄,劝人奋发向上,而这些,不正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渴求的吗?

行儒家之道却挤不上公交,何解?现代社会物欲横流,人人只注重自身利益,“哄抢热”,“无人扶”等现象,也都说明了这个问题。然而,这样就能说明儒家文化与当代生活之间存在着鸿沟天堑了吗?非也。古人云“实仓廪而知礼节”,在人人都基本能维持饱暖的现代,正是“大道之行”的好时候。试想,若人人都能行儒家之道,又岂会有一哄而上式的排队抢位,冷漠无情的见死不救呢?这正是我们要做的。

道金斯曾说“自从文化出现,人类的终极任务就从生存变为了传承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之所以如今社会人人为己、礼崩乐坏,是因为人民为了求生而挣扎得太久,而将儒道弃置不顾,但当我们将儒家文化变为精神家园的沃土时,下一代长出的,必是君子之树。这并非一日之功,一人所能为,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付出努力,身体力行,才能让君子之风成为社会的底蕴,到了那时,则“振本而末存,行一而万毕矣。”

回到当下,再看一人之力,若只有自己践行儒道,就会在日常生活中寸步难行吗?亦非如此。“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都是这广袤大陆的一部分”,一人行儒道,便会感染他人行之,我爱君子之风,定有人如我。我行君子之道,定有人亦行之。久而久之,安知天下不行儒道耶?这便应了那句“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由此可知,儒家文化与现代生活并无鸿沟。因此,我们也不要因怕举步维艰而不去践行它,正如同鲁迅所说“我觉得坦途在前,人又何必因一点小障碍而不走路呢”,登高自卑,将儒家文化带入生活之中是我们所要做的,人人行之,则儒家文化复兴可计日而待矣。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儒家之风,山高水长,它来自生活,它也必将归入生活。

【得分】19+19+19=57 【点评】

本文段首运用文言句式,颇显底蕴,先声夺人。接着指出儒家文化的意义与价值,儒家文化是我们时代所必须的。三段作者指出“哄抢热”等现象,儒家文化正是解决这些社会病的良药。四五两段从儒家文化如何践行入手。六段总结践行的方法,结尾指出践行儒家文化的美好愿景。

全文文脉畅通,长短句错落有致,引用名言,随手拈来,恰到好处,不着痕迹。能在考场上短时间写出一篇这样的文章,实在难得。

2号文

儒思在我心 ——给提问的同学

亲爱的同学,你说你也同样赞同我所提倡的儒学文化,但却在生活实践中犯了难。生活中我们能否真正做到“约之以礼”,“以德服人”,亦或“推己及人”呢?我要告诉你的是,当然能,只不过方式不同罢了。

践行儒学,要义在心。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儒学能够根源其中,流传至今,一定有其存在的道理。倘若我们不能践行它,也就不能推动它发展至今。生活中要真正做到“行儒为”,其实也就是提炼了它的核心,从中选取合理因素来践行。

客观上说,产生至久的儒学,的确有一些在发展中难以适应而变成了一些“空道理”,但儒学珍贵在它仍能以核心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倘若没有其中的礼文化思想,现在的社会也很可能混乱无序。为什么这么说呢,试想一下,人们“约之无礼”,不“以德报人”,社会是不是就难以形成良好、和谐的风气?倘若人们都不“以礼待人”,不讲究自身德行,那么人与人之间也就难以和睦相处。

你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是因为当今我们的社会仍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这也是你为什么提出“难践儒礼”的问题的根源。就拿你说“会不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的疑问来说,你是否看到了车上“尊老爱幼”“礼让他行”的标语呢?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礼”的标语,其实也在告诉我们,践行儒理是可行的,不过是你的心是否在此之上。生活中,我们为什么“挤不上”公交车,其实也是一种不尊礼的行为所致。正因如此,我们才更要真正的践行儒学义理,推动社会秩序的良好发展。

真正做到在生活中践行儒礼,其实就是需要每个人都遵守社会礼仪,你行我让,以德报人。而当大家都来践行的时候,其实也就不会产生像“挤不上公交车”这种不良的现象。生活中,也正是仍有许多人遵守这样的社会“规则”,我们才能更加和谐,可见儒学义理的推动作用不在表面,而是在社会根源,我们不仅要认同它,更要将它践行在心中。

心中的“行儒礼”,才是真正的行儒礼,我们要由心向外的尊重它,践行它,少不了一点一滴的实践。当然我们是要在其基础中提取适应现代的合理因素来实行。

哪怕是生活中的“礼让行人”“帮助弱小”“遵守礼规”,都是践行儒学义礼的积累,小行而大为,也正是我喜爱儒学,宣传儒学的原因。

非常感谢你的提问,让我们都对儒学有了更深的思考,请记住,儒思要义不在一板一眼的“守”,而在“心”!

【得分】19+18+18=55 【点评】

一、强烈的对话意识和角色意识,以“子思”的身份回应同学的提问,语言亲切得体,完成作文“任务”。

二、观点鲜明,分析说理有层次的推进。三至五段从学理、现实原因、解决问题三个层次,具体回应“提问”,突出践行儒学在“心”这个中心,合情合理,不枝不蔓。

三、书写漂亮,结构匀称,形式美观。当然,第三段个别语句不准确,影响了表达。

3号文

以儒家之“仁”对抗坚硬

精通儒家文化的子思面对一位同学的提问:“对儒家文化我们有所了解,对很多道理也非常认可,只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做,会不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想必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想法,但是我会说:儒家的“仁”是一种能够对抗坚硬的温柔。

想到这句话是源于作家毕淑敏写的一句话:“温柔就是能对抗这个世界所有的坚硬。”而我却说儒家之“仁”在于内心之修炼,这种温柔能够对抗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坚硬。

儒家的核心是一个大写的“仁”,意味着对人仁慈、慷慨。如果连上公交车都不谦让,这还叫以礼待人吗?但是有人又说,连公交都上不了了?其实我认为,问题的本质不在于让不让,而是如果我谦让了,“我”会不会被社会上的“坚硬”所欺负。

答案当然是不会。儒家教人修身养性,其中“以德服人”“推己及人”是必经之路。儒家之“仁”最核心的也是“推己及人”。“推己及人”看似简单,实则最难。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你自己不想承受这件事的时候,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因为别人也不愿意。“推己及人”就是常常把自己转换一个角度,替他人考虑一下。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常常能为他人做一些有帮助的事,从而他人也会感谢我们。那么,我们以后有困难的时候,他人也会帮助我们。即使是对陌生人,我们也该怀着一颗“仁爱之心”,包容、谅解他人。

如公交车上为孕妇、老奶奶让座,看似小事,却体现一个人有与仁让之心,谦让一下,别人可能默默感激你一辈子。倘若人人都有仁爱之心,生活便处处充满温情,社会便开满温暖之花,足以对抗世界上的坚硬。

儒家之仁体现在内心的修养。无论这个世界多么喧嚣,它让我们保持内心的沉稳平静,从而去对抗外界的坚硬。其中“以德服人”让我们学会遵从内心的道德法则,内心安于平静。

所以,我想对这位同学说,儒家给我们内心之道,是修身之道,推己及人,仁义待人,就是能对抗这个世界的坚硬。【得分】17+17+18=52 【点评】

一、本文始终在任务情境中展开论述。开头说:“想必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想法”,中间部分,深入一步,“问题的本质不在让不让,而是如果我谦让了,我会不会被社会上的坚硬所欺负”,结尾时又回扣,“我想对这位同学说,儒家给我们内心之道”。扣题紧,观点明。

二、巧妙且举重若轻地解读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如何适宜地解读,不是易事。本文紧扣“会不会挤不上公交”的尴尬,从“儒家之仁是一种对抗坚硬的温柔”,“儒家之仁体现在内心的修养”,从更高境界上化解尴尬,说服别人(自己),对待“坚硬”而不是以“硬”对“硬”,或者回避现实。这种“温柔论”和“修养论”体现作者对儒家文化比较深刻的理解。

三、有较好的思维品质。文中两次展示较好的理性思维品质。一是第一段从“个人担忧”上升到“想必许多人”,这就把个别现象提升至社会现象;二是第三段,“其实我认为,问题本质——被社会欺负”,把“挤公交”这个社会现象推进到“所欺负”的本质。

4号文

追求更好的自我

这位同学:

很高兴你能向我提出这个问题,这说明你除了了解儒家文化以外,你还往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思考。在生活中,思考、体会甚至尝试实践儒家思想比空谈更有意义,因为在这同时,你已在追求更好的自我。

你说的没错,生活中常会遇到像挤公交车这样的情况。尽管自己很想保有“君子风度”,但旁人都你推我撞,站稳尚且困难,何谈礼让?

这实际指向了一个更深的问题,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群礼制观念淡薄,我们还怎么保有儒生的翩翩风度?其实,先人早已为我们指明前路。无论是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还是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亦或是苏武啖毛饮血誓死不降,无不彰显着对自我内心的坚守,对高尚品格的攀寻,对更好自我的追求。众人的麻木,不是你也就此沉沦的借口。“中国式过马路”一度扰乱交通,挑逗人们的道德,正是人总易被人群挑动所致。若“法不责众”成为每一个人的挡箭牌,社会将有何安定可言,而若能常怀坚守之心,保有追求更好自我的志向,不为人群所动,不仅是为自己内心扎下“儒”的根,也是在为社会播撒“德”的种子。

然而坚守儒家思想,并不意味着一味牺牲自我、压抑自我,那样不过适得其反。就说那王阳明,为了格物致知,竟一连数日于庭院中看竹子,最后不仅没看到什么,反倒把自己弄病了。这份追求自我的精神固然可贵,但却偏离了正轨。须知儒家文化只是一份引导,犹如和煦春风为你拂明前进方向,而不是一种约束,不是拉拽着你往前走的镣铐。约之以礼的“约”,不是“约束”,而更应是“规范”。它告诉你怎样做更合乎礼节,而并不是逼迫你为坚守道义牺牲一切。在生活中如何践行儒家思想,应辩证地看待。例如在公车上,你当然不必为了“谦让”等所有人都上车你才动身,只要你能保持一颗儒仁的心,不主动去推挤他人,在他人无意撞到你时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不也是在践行“以德服人”、“推己及人”吗?追求更好的自我,不应成为一种刻意的约束,而应该出于发自内心的平和。

孔丘曾言:“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纵使生活中鲜有人能如你我一般遵循儒家思想,我们亦需坚守前行,在不折磨自己的基础上,追求更好的自我。当你的双眼不为疑虑所蒙蔽,当你的心灵已为侵权所洗涤,再睁眼,世界或许并没有那么污浊。

【得分】17+16+16=49 【点评】

本文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即有效地“回应”了母校学子的提问。在论述过程中,善于“由表及里”,“辨析儒家思想”一段也能自圆其说,结尾一段亦很好的回应了中心,文章条理清晰,结构较为严谨。不足之处是标题较为宽泛,针对性有待加强,另外文章的格式也有问题。但总体上文章较好,判为一类卷下。

5号文

正确沐浴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千年积淀。其来源于先人对古之圣人的具有思想性的代表性言论的撷英,其思想精华的提炼与总结,常为后人的修身处世提供方向。孔子的思想可谓儒家文化的核心,并以其为代表的各个流派不断发展并汇聚而成的渗透出来的儒家文化。

我是子思,在高中阶段学习期间就喜欢上了儒家文化。我喜欢儒家文化透露出的静谧深邃,给予人一种由内心发出的力量,我喜欢儒家文化散发出来的深沉智慧,赐予我修身处世的灵魂指引。现在,我正跟着研究生导师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学习,探索着儒家文化的精深奥妙。

对于那位同学的提问,我觉得他也许只是对儒家文化的理解停留在表面,还不曾理解儒家文化想要表达的东西,这位同学问道:“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如果要像儒家文化中说的那样去做,会不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来思索一下他为什么会提出此问。这位同学刚才提到了有关儒家文化的三个标签:“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已及人”。他可能认为,如果要践行这些词语所言的,就是一味地谦让,不分对象的谦让,这显然有别于儒家文化所表达的。如果你这样做的话,那确实不可能挤上公交车。你这样做虽是推已及人,出于对他人的考虑,但有悖于常理,反倒成了矛盾。由此,你需分清对象,上车时,你可以让老、弱、病残者及孕妇孩童先上车,而与你同等身份年龄的人,你们只需按照排队先后次序上车即可。所以看来,两者并不冲突。你依然可以在生活中践行并沐浴儒家文化,只不过你需要正确的沐浴儒家文化。

生活中,以礼节相互制约:凭借道德“说服”他人:换位思考,想想他人的处境从而作出决定,这些都是儒家文化告诉我们的道理。我们可以对这些道理更多地去了解,并在生活中运用,将圣贤之人留给我们的智慧传播开来,更多人也因此而受益,文明和谐的“大同社会”也许指日可待。

更为广泛地学习儒家文化,将其作为日常行为的指引,正确沐浴着儒家文化的熏陶。所以这位同学,你明白了吗? 【得分】15+15+16=46 【点评】

本文紧紧围绕“儒家文化”。题目中几个体现儒家文化的关键词,以及“挤公交年”这一事件论述,中心明确,论证思路清晰。对儒家文化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作出了回应,态度中肯,有理有据。

行文中有对象意识,但人称与语境的契合度有待优化。文章第一段对儒家文化的阐释,第二段的自我介绍与下文有些脱节。

书写美观,是加分项。6号文

儒家文化与挤公交

首先要感谢这位同学的提问!你的问题看似很小,实则反映了当代人普遍的疑惑:曾经辉煌的儒家文化在现代社会依旧适用与否。对此,我的回答是:在生活中“约之以礼”、“推己及人”或许会让你挤不上公交,但绝不会让你上不了公交。而儒家推崇的待人之道在今天也绝对是适用的!

儒家文化中的“推己及人”、“约之以礼”、“仁者爱人”等提醒着人们要将心比心,要待人和善,不要引发争执。而挤公交拼的不仅仅是在人流中灵活穿梭的本事和迅捷的身法,更是“谁的脸皮厚谁上车”。二者看似相悖,但也不是完全无法兼容的两个事件。在挤公交的时候并非一定要“以力服人”,“以德服人”也是可以的。在大家争先恐后地挤入公交车的时候,礼让一下,做一个有风度的人,等老人和儿童先上车不行吗,等提着大小行囊的旅客先上车不行吗,等神色匆忙,不时看表的都市白领先上车不行吗?来挤公交是有原因的,倘若不是家里有事或上班迟到等,谁会愿意受那“皮肉之苦”来挤公交呢?适当地礼让一下,美德是会传染给周围人的,说不定大家也会让着你呢。如果你真的没有挤上这一班公交也没有关系,最起码赢了公德比赛。

归根结底,“挤公交”这一现象的产生还是因为社会上多数人并不知道以“仁”去处事。若是人们自觉在公交站台排好队,有急事的先上车,老人小孩先上车,何来“挤公交”一事?因此,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在上公交时我们可以以身作则,带头礼让,以德服人,将有序上公交的优良风气带向社会。

在生活中其实还有许多事情值得我们去改正,比如说在食堂排队打饭,在商场排队买单等等。儒家文化提倡的“约之以礼”、“推己及人”经历了上千前(年)的考验流传至今,可见它的实用性。然而越来越多的人忘记了先贤们的处事之道,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因此,做一个优秀的中学生,做一个优秀的儒家文化传承者,不挤公交,推己及人,从我做起!

【得分】15+15+14=44 【点评】本文能够扣住作文任务有效驱动全文,在行文中始终抓住“儒家文化”与“挤公交”来分析,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另外,在两者“矛盾”的分析中,较有逻辑性。

不足之处是观点一般,视野不够开阔,材料也不够丰富;在行文上,语言较为拖沓,不够简洁。判为二类卷。

7号文

不忘初心,定会繁花相送

儒家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是礼义之学,是人性之学,是社会之学,是人世间美好之学。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哺育着中华儿女,以优秀的传统文化创造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儒家文化就是以其中的“礼”点缀了传统文化,为传统文化嵌入了闪闪发光的宝石。

儒家文化是以孔子为创始人,以孟子、荀子的优秀道德理念为辅,涵盖了许多优秀传统,以其中的“仁”政思想,引领历代统治者得民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以人为本做了必要辅垫;其中的宽容,文明礼让思想更是影响至今,为当代青年人正确打开爱国主义方式提供了有效方法。

但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高攀的房价,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像一面透镜,无不在矮化人们的坚守初心的梦想,放大焦虑。儒家文化中“约之以礼”,“以德服人”的道理大家都懂,但在现代生活中想要真正执行却很难。的确,在这样的时代,考虑到“人善被人欺”的观点是无可厚非的,但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作为中国梦伟大蓝图的制作人之一,我们更应该像萤火一般,有一份热,发一份光,无需等候炬火,保守初心,坚守内心深处对儒家文化中“礼”的尊爱。

生活中常常也会出现善良被无情的滥用。老年人摔倒在地,扶与不扶成为热点话题,但真正心中有光,永存善念的人必定会选择前者,这其中需要的是整个社会的道德良性循环。被扶者更是应该心有感恩,懂得回报。

前段时间网络上出现了“佛系”一词,体现的是现代人对远离权贵追寻纯真生活的向往,保持“佛系”似乎是当代人的精神追求,这也意味着优良传统美德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也许也该做到“众人皆醉,唯我独醒。” 心中有光,你才会发光。作为传统文化的儒家文化,理应在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落地生花。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愿你披荆斩棘,矢志不渝。发扬儒家文化,传播优秀的中华文化。梁树曾说过,“世界文化的发展是中华文化的复兴。”中华文化的复兴,像麦浪里摇曳的麦穗一般,值得期待。

你的初心有多坚定,中国梦就有多雄丽。愿你历经千帆,归来仍是少年;愿你不忘初心,此后一路繁花相送。

【得分】13+14+14=41 【点评】

本文论述了儒家文化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并明确的给出了观点。

在论述过程中,对儒家文化的阐释有些空洞,一些用词有贴标签之嫌,如“初心”一词在文中的内涵,并没有作具体的阐释。

“善良”被利用,“佛系”二段与中心的关系论述得不够清楚。另外,文章语言与子思回应学弟学妹情境不太相符。

8号文

传统文化学习需要三种精神

子思受邀回到母校讲述到自己在校期间特别钟爱儒家文化,有位同学向他提问:“对儒家之化,我们了解均多,像‘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已及人’之类道理我也认可;可是,在活中真要这样做,会不会连公交都挤不上?”我认为不会。

当你这样做时,人们反而不会推推挤挤而是会更加有序地上下车,这样不会造成安全事故。所以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学习是对生活非常有利,因此传统文化的学习需要三种精神。

继而传承的精神,传统文化是我们先人多年思考总结出、演变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精神文化日益增加,但却总是忽略了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了解甚少,甚至只理解片面含义;没有深度理解、推敲,进而遗忘了传统文化,我认为当今时代人需要继承、传承这类文化,提高自己的情操。

继而传承的同时我们还需要科学的扬弃。科学现弃的精神。虽然这些先人花了大量时间思索,但有些已经不适合甚至需要科学扬弃的,为此,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需要自己的自主选择性和判断力,以科学、理性、辩证的思维对待传统文化的学习,了解。将现在文化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探索出更加“优美势态”的文化。

科学扬弃同时还需要理解透彻。理解透彻的精神。传统文化学习不是盲目学习而是要理解,盲目学习只会学习到其片面含义无法真正体会到“它”的出现和存在的意义,无法将其与其它文化融合。理解透彻才能知晓文化、运用文化,清晰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自己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完善自己的三观。只有三观完整、清晰才能成为国家栋梁,实现自己的梦想。

当今时代,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发展文化、宣扬文化才能提高威信,只有文化发展,国家就会兴起,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我们不应该忽视它,而是应该尊敬它。

十九大曾提出文化兴,则国兴,我也同样是这么认为的。

【得分】13+13+12=38 【点评】

本文虽然对任务有所交代,但观点为“传统文化学习需要三种精神”,这与原材料中“文化”与“现实”矛盾的要求有偏离,内容上应降等。

本文在分析三种精神过程中,存在着彼此重复交叉的情形;另外,书写与卷面亦有待加强。本文评为三类卷。

9号文

道德

儒家文化,在古代儒家文化就以(“已”的误字)经很畅行,那时,人人安分守己。到了现在,社会太过混乱,中国人口13个亿。要做到“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己及人”之类的行为的确很难。

在深圳生活了十八年,从小到大就发生过很多好的事,儒家文化深深地影响到了我,在公交车上,总是有人起身将位了(“子”的误字)让给有须(“需”的误字)要的人坐。现实不像你想的那么不堪入目,人间自有真情在,中国可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13亿人口中总有些蛀虫在破坏社会上的纪律,在找规则的短板。我们要共同努力,为了更美好的将来,一起努力!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社会。

道德,有人说过:“站在道德的顶峰不会感觉到冷吧?”中国有很多事情都可以用道理来解决,还有很有(“多”的误字)成语呢!比如“得理不饶人”“理所应当”但是是如何在社会上出了那么多的纷争,让一些不法分子有了钻出来的欲望。钻空子是不法分子最常用的手段,但是他们还是有道德的,如用盗义(“亦”的误字)有道一般。

“约之以礼”如同约了一个要有礼貌还要有礼物。礼貌和礼宜(“仪”的误字)才是重点,其他的都不会说什么。至少你是有理的。

在现在的社会,并不是人人让我的事(“时”的误字)代了,现在的利益关系最大的“红线”哪天红线断了,你就追杀我吧!我还可以站在道德的高压下独立行走,毕(竟)不是每一个都可以用道德来说服别人。道德说得好听点,是一个管理自己行为的工具也是约束自己行为的工具,也是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用来保护自己的工具,来对付它人的工具。

儒家说过,己所不欲,忽师(“勿施”的误字)于人。但是站在道德的高峰上,你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权力去管利(“理” 的误字)别人的思想,就呈(“成” 的误字)这样,每个人都不一样。这个世界,道德才是关键。

【得分】12+11+10-5=28 【点评】

本文没有完成材料要求完成的交际任务,没有很好地回答材料中的问题。

内容上缺乏明确的中心论点。第一段提出儒文化的现实困境,第二段写自己在生活中受儒文化的正面影响,第三段开始转向道德在现实中的各种处境。内容上缺少逻辑联系。

题目过大,用两个字做题目是大忌。

字数与指定位置有两格之差,再加上错别字,扣5分;书写、暴露自己的城市名,这都是硬伤。

【附】 【试题解析】

一、题型解析 作文题属于任务指令性作文,具体讲来就是:情景+叙事(矛盾冲突)+任务指令(展示问题)。

(一)题目明确给出了任务指令:

1.“如果你是子思,你将怎样回应这样的提问?”——内容与对象方面的任务指令。这是作文的方向,必须从子思的角度正面回答同学的这个提问。

2.“我对儒家文化的道理很认可;可是,在生活中真要那样做,会不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思维方面任务指令。要求考生必须围绕儒家文化的“道理”与生活实践的结合去思考,换言之,必须解答儒家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儒家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儒家文化的知与行等问题。

3.“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文体与立意等方面的任务指令。要求考生整体解读材料,整体立意,文体明确。

二、审题立意简析

(一)解读材料,理解材料基本内容 材料由两个部分组成:

子思受邀回到高中母校与学弟学妹们进行交流。听说子思正在跟研究生导师学习儒家文化,有些同学表示担心:“我对儒家文化有些了解,比如‘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己及人’之类的道理,我也很认可;可是,在生活中真要那样做,会不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

1.正在跟研究生导师学习儒家文化的子思受邀回到高中母校与学弟学妹们进行交流。——交际情景。学习和研究儒家文化的子思回高中母校和学弟学妹们交流。

2.有些同学表示担心:“我对儒家文化有些了解,比如‘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己及人’之类的道理,我也很认可;可是,在生活中真要那样做,会不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

——交际的话题(内容)。

(1)了解(学习并理解)儒家文化并认可——知。(2)了解认可的儒家文化指导不了现实中的行为——行。(3)在儒家文化传承上知与行的矛盾。

一句话概括材料内容:子思需要回答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儒家思想,或者如何解决学习和践行儒家思想之间的矛盾。

材料提出了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儒家文化)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

(二)审题,即挖掘材料的含意,探究立意点 分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联,找出内在的因果关系。1.材料各部分之间关系

(1)“我对儒家文化有些了解,比如‘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己及人’之类的道理,我也很认可。”

——儒家文化的知,比如通过书本、课堂的学习得到。

(2)“可是,在生活中真要那样做,会不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 ——儒家文化与现实的矛盾,不好行。这两方面之间,看似一组矛盾关系。2.原因挖掘及解决方案(1)原因挖掘:

儒家文化知易行难,在于儒家文化在人际关系上的内核是基于“仁”的礼,是一种道德层面要求,指向高层次的精神文明,往往呈现为利人利己;而今天现实生活中的人们身处逐利的潮流中,其行为往往多是基于私利的利己思想甚至于丛林法则。

(2)解决方案: A.在儒家文化的传承中,要深层次认知到在人际关系层面的儒家文化是真正利人利己并存共生,更是一种高层次的文明和道德约束。

B.在儒家文化的传承中,要拓宽传承的方式,除了传统的书本、课堂学习,还可以将儒家文化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来传承。

C.要让人们认识到生活中的“挤公交”之类的行为本身不仅不符合儒家文化,也不符合今天的价值取向——这是丛林法则的具体表现,不能指引我们走向文明。

D.在传承儒家文化的过程中,也要看到其在人际交往方面的“礼”,需要我们去粗存精。E.如果个人追求更高层次的文明,提升自己的人生道德境界,就应该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坚持自己知道的认可的优秀的儒家之礼,远离野蛮的自私的丛林法则。

譬如,挤公交车的问题,到了公交站台,可以率先排队,可以有理有礼地告诉大家排队候车有序上车,这正是君子有所为。排队上车不仅上车有序化,而且还能快速高效。

须知,点文明之星火,倡众行以燎原。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做,儒家文化之于现实生活就不是矛盾的,而是有益的。

(三)立意:据材料内容、含义与任务指令确立文章的主题 1.判定立意的基本原则

针对材料中的问题,围绕与“儒家文化”和“现实生活”相关的话题来立意,属于符合题意。

“儒家文化”可拓展到文化、理论,“现实生活”可拓展到实践、实用,但必须是与材料自然相承,如脱离材料直接上升到文化、理论、实践、实用,属于基本符合或偏离题意。

开头、结尾联系材料,主体部分完全脱离材料中的情境,泛谈对儒家文化的扬弃、文化创新、儒家文化的意义和传承、理论与实践的意义等,属于基本符合题意。

全脱离材料中的情境,泛谈对儒家文化的扬弃、文化创新、儒家文化的意义和传承、理论与实践的意义等,属于偏离题意。

另起炉灶谈讲道理的方法、文化的求同存异等,属于偏离题意。【评分标准】

文章在基本切题的前提下,达到“三基本”(中心基本明确,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要求的,可打基准分45分。在此基础上,只要发现有亮点,就应该将分数上浮。

根据多年评阅经验大致作文等级及赋分如下:一类:50-60;二类:45-49;三类:36-44;四类:35分以下。

评价思路的几个鼓励:一是鼓励学生抒真情、写实感;二是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文章有建设或疗救意识;三是鼓励学生作文有较高的思维层次,通过独立思考写出有思想深度的作文;四是鼓励内容和形式的创新。

(1)任务指令性作文一要有明确的驱动任务,要按照任务指令作文,二要具体就事论事,三要有相关联现实的内涵延伸拓展。

(2)不能脱离材料的作文,主要事实不能避而不谈。不结合具体材料分析的均属于跑偏题。得分上限为36分;根本不提原材料的在30分以下;只结合具体材料就事论事而没有做现实拓展内涵延伸的属于偏题,得分上限41分。

(3)情景交际意识要特别强调,没有体现这一点的,不能得45分以上。比如:没有以子思为身份写作,没有展示出是在与学弟学妹交流,没有回答问题的意识等等。

第五篇:从高考作卷文评卷看高三作文复习试题1

从高考作文评卷看高三作文复习对策

高语组

孙碧云

一、2002年高考作文题

有一位登山者,途中遇到暴风雪,他深知如果找不到避风之处必死无疑。他走啊走,突然脚下碰到一个僵硬的东西,他扒开雪地一看,原来是一个冻僵的人,他心想:是救他呢还是继续前行?经过心灵翻江倒海的思量之后,他决定救这个人。于是,他脱下手套,开始给那个冻僵的人全身按摩。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把他救醒了。于是,两人搀扶着走出雪地。也许人人不一定能够碰到这样的生死抉择,但是我们生活中也会面临一些与触动心灵有关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选择?为什么会作这样的选择?

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范围不要超出这个内容之外:

1.立意自定 2.文体自选 3.题目自拟 4.不少于800字 5.不得抄袭。

二、2001与2002年高考作文题对比简析 相同点:

1.“可以是自己的经验、体会、经历或信念、看法。”(2001)

“也许人人不一定能够碰到这样的生死抉择,但是我们生活中也会面临一些与触动心灵有关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选择?为什么会作这样的选择?”(2002)

从写自己到写我们,写作范围似乎辐射出去了,但都是写自己熟悉的生活。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体现话题作文的开放性,给予充分的自由。不同点 :

1.2002年已没有“可以编故事,写寓言”等宽泛的提示; 2.2002年考题注明“范围不要超出这个内容之外”;说明话题作文虽然自由度很大,但“话题”得扣住,这是基本要求。3.2002年要求“不得抄袭”,说明头一年抄袭现象严重。

三、高考作文分析:审题、内容、语言、文体

㈠审题:出题人对话题的限制: 1.生死抉择;2.不必亲身经历

改卷时标准:

1.①重大选择(切题)②选择(切题)③没有选择(离题)

2.是否一定要心理刻画?不必,侧重选择分量

3.对主题表达的看法:①议论文主题应该明确 ②记叙文主题可以隐晦含蓄,但应适当 ㈡材料

1.有根据指认此文是抄袭文的20分以下。

2.套用,改写卷:故事是别人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或偶有修改,应更多从再创造部分去判断,可在30—50分间打分。

3.模仿卷:与套用卷有区别,模仿得好就是好文章,突出的可以往50分以上打,但不超过55分

4.扩写材料,组成文章,看再创造如何,与套用卷近似

5.议论文使用材料可以各种各样,主要看是否能论证观点。6.原创可以往60分打。

㈢语言

华丽与朴实语言的区别:

①以流畅为主,对风格不作要求,可以保持你个人的爱好,拓宽对语言美的欣赏角度。②不以形容词是否用得多作为标准,而是以词语用得是否准确、形象、生动为标准。③句子一般看是否有吸引力。一般说,需要常式句,也需要变式句;需要陈述句,也需要描述句。主要是要把思想表达得准确、生动而有文采。

㈣文体

出题人要求很高,作为四个重点之一,反对不伦不类的文章。

但现实中却不然。对文体不必作严格规定,写随笔性议论文较多,能表达思想,语言好,例子合适,文体可以宽松。

四、得高分的基本要素:

1.广博的知识。如《生命的涅磐》中就提到了“耶稣、爱德华、苏格拉底、玛雅神庙、巴比塔、胡夫金字塔、海子、西楚霸王、三闾大夫、导弹之父钱学森”等;而《人生AB剧》也将“文天祥、谭嗣同、杜甫、布鲁诺、张学良、孔繁森、鲁迅、毛泽东、文成公主、《谁动了我的奶酪》”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2.高远的立意。拒绝平庸,境界开阔。或写于国家于民族有益的重大抉择,或写富有深刻哲理的认识。如《叶儿凋零》

3.深厚的功底。评论文学现象,高屋建瓴。如《重拾文学尊严》抨击当前文坛的媚俗现象;《沉默,一种精彩的选择》评论作家张爱玲。

4.斐然的文采。如《温暖而百感交集的旅程》:“枯叶蝶,没有娇艳如花的容颜,没有轻盈柔曼的舞姿,没有轻如蝉纱的翅翼,它只有一个形象的如蝶般凄美的名字。它宁愿在同伴们五彩斑斓的翅影下飘逸成一道枯黄的弧线,坠落成一片毫无美感可言的枯叶。诚如它所看到的,其他彩蝶的殒命大多是因为美丽。”

5.严谨的结构。如《因为爱,所以选择》。

五、作文中哪些因素影响评卷老师的心理,影响得分?

1.脱离话题,另起炉灶。如写助人为乐、歌颂奉献精神、提倡心灵美等。

2.胡编乱造,漏洞百出。如《父亲的选择》写一个班的学生被压在雪地里,只有一个父亲用手连挖了八个小时,这过程中路上没有一个行人肯伸手帮助,最后一个班的学生终于个个活蹦乱跳地出来了。

3.自作聪明,与师对话。如《请把你的手放在自己的胸口》 一文让评卷老师把手放在胸口问一问自己给考生打分时是否经过心灵的选择,因为他听说老师判分是以秒来计算似的。还有些考生在文章最后加一句:请老师给分时高抬贵手。

4.选材平庸,记事低幼。如举例不离赖宁,记事便是“我小时侯,我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

5.照搬材料,入题过慢。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混淆。有的学生话题作文写成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又不知分析材料,归纳主题,只一味照搬材料,结果就占用了大半篇幅。

6.记叙文:一件事情加几句议论;

议论文:三个例子加个头尾。不会描写,不会分析。

7.错别字多,卷面模糊。字迹不清,书写模糊,会影响评卷老师的耐心;文章开篇即错别字、病句出现,会影响老师的第一印象。

8.废话套话,丧失自我。如“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古人能做到,我们现代人难道还比不过古人吗”“换作你,你将如何选择?”等等。

六、我们的对策 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不分;

高三老师首先要弄清两者的区分,才能正确地指导学生写作。2.卷面的整洁与模糊;

可以每周让学生在作文稿子上抄写一至两篇美文。材料的匮缺与语言的贫乏;

a)可以介绍学生订阅《读者》、《中学生阅读》、《散文》、《美文》、《少男少女》、《辽宁青年》、《微型小说选刊》、《中国青年报》、《青年报》、《杂文报》、《青年博览》《南方周末》等

b)每周开设阅读课,保证在高三有一定的阅读时间

c)老师介绍十位文学家的故事,十位科学家的故事,或十位政治家的故事,十位教育家的故事,十位哲学家的故事。

d)老师每周印发五篇好文章给学生背诵,以提高语感和语言品位。

e)利用《读本》,可以围绕一个话题到六册《读本》中找材料,也可以思考一个材料从那几个角度去论证话题。f)将《东方时空》、《新闻调查》、《焦点访谈》、《实话实说》等中央电视台经典栏目录制、筛选,每周选一个单位时间播放给学生看,以了解社会,接近生活。

4.思想认识与思维训练。

将文史哲知识结合起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点到面,由实到虚,由小 到大,由此及彼等方法的训练;多学一点哲学可以提高思维的严密性,增加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七、作文的评改

1.分解成点评分:书写、错别字、病句、选材、结构、立意、开头、结尾等分项训练,多练片段作文,场景作文。利用好教师的法宝:分数。它的作用不光是衡量学生的作文水平,有时不妨作为杠杆,调节学生的积极性,分项训练的某一点突出即可给高分。

2.学生共同评改:选三至五篇学生习作,印发给学生,全班同学从标点字词到立意篇章结构一起加以修改。

3.教师面批:这是一种好方法,只是较费时。它针对性强,不光对学生的作文本身,而且可以对个体的学生的行为习惯,心理情感等加以辅导和交流。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练笔的积极性,尽快提高写作水平。

(本文发表于《语文教研》2003年第一期)

3、模仿卷:与套用卷有区别,如3号卷,模仿得好就是好文章

突出的可以往50分以上打,但不超过55分

下载评卷归来话作文——洛阳市2012年高三期中考试作文评卷有感-洛阳市东方高级中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评卷归来话作文——洛阳市2012年高三期中考试作文评卷有感-洛阳市东方高级中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