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作文大赛特等奖 羡 慕
羡 慕
我想我是一个怪人。
同是唱歌,我羡慕蛙。尽管它们同样唱得洪亮且不知休止。
同是拾遗,我羡慕蚁,却不羡慕屎壳郎。尽管它们同样卖力地找寻搬运,日日不息。同是死亡,我羡慕圣埃克苏佩里,却不羡慕顾城。尽管他们同样摆脱了这不断吵吵嚷嚷的人间,获得了起码的清净。
同是一个我,我羡慕小时拖着鼻涕坐在外婆家的水井沿儿上看星星险些掉下井去的我,却不羡慕现在过马路红灯停绿灯行四平八稳的我。尽管我仍然是我,鼻子仍塌着,头发仍疯狂茂盛地生长着。
后来我有幸认识了先生,在我歪在沙发上睁着酸痛的眼枕着一沓数学卷子时认识了他,于是这些怪事全涌上来,如被输入了正确密码的保险箱一样发出咔嗒咔嗒健康好听的声音,各就各位,嵌入眼前这位老人的字句里去。他说一种人情趣丰富,一种人情趣干枯,一种人对万事万物充满趣味并四处寻找趣味,一种人无趣味只与蝇蛆挣温饱。正是如此。
蝉在白天吸着树汁大声叫喊,扯着嗓子贩卖尘世的喧嚣,只与车喇叭比嗓门,对于夜晚则摆出鄙夷的了无兴趣状;而蛙,只在夜晚,歌唱莲池的幽光,流萤的灯光。
蚁爱在尘土里找寻人类掉落的珠玉,一个一个用弱小的身躯将它们背负回家,堆放在巢穴中;屎壳郎却只会扒拉出屎便,吭哧吭哧滚成一个大球,趴在上面炫耀自己从蝇蛆的盘中夺来的美食。
圣埃克苏佩里践行着自己与小王子傻傻的诺言,他想念他,因此驾了飞机去另一个星球找寻面包树下的那个孩子;而曾经用“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的顾城,终于陷入流言与背叛这些俗事的陷阱中,挥着斧子,与他曾有过的清净同归于尽。
我小时候的确是个傻姑娘。我爱跟着屋后的野猫去荒草堆里受虫咬,只因爱看它光滑的脊背;我爱一个人站在藤椅上扮成主持人自己播报自己唱,就是觉得自己走调也挺好听;我爱咬破一点点汤包的皮,再烫也要闭着眼把汤汁一股脑儿吸上来,美味毕竟不可错过。我常看田野中间刺入天际的树,它们全长着富有哲思的眼睛;我也常窝在外公胸前的自行车横杠上,屁股硌得生疼也要伸着脖子看虹桥下汩汩流过的泾水,与河边嚓嚓嚓得洗着衣裳的女人。老街的青石板路是我踩过无数遍的地方,个子再矮我也要仰头看看母亲当年住过的木制二楼的阳台,花窗后有半米宽的木台,那里晾着母亲当年的笑。我多么羡慕旧时的我。
而我终于不幸地成为现在这样一个“聪明人”。不会傻傻地停留在街边,只为欣赏一棵树一块石头的憨态。顶多,只为了在进校门前吃完早餐而在垃圾桶旁驻足。更难得歌唱,有那个时间不如多看看课本。毕竟我再也不“傻”了。
美,这种隐于幽暗,生于尘埃,却出于俗世悬于苍穹的物事,我似乎已将它遗落许久。先生让我看清自己在走向哪里。我在由一只蛙蜕为一只蝉,我在由一只蚁蜕为一只屎壳郎,我在由一个梦想者变为一个现实者,我在由一个追寻美的人变为一个陷入名利的人。“欺诈、凌虐、劫夺”皆生于此。这刺中了我许久不好好使用的心,它痛得皱缩起来,久久战栗。
还好,我还会羡慕。
我还在羡先生所描述的那份美好情感,那种追寻的冲动,那种踏雪寻梅式的向往,我还在羡慕蛙、羡慕蚁、羡慕圣埃克苏佩里,羡慕在记忆里仰着头的自己。
谢谢先生,我仰头看着那段关于美关于追寻关于情趣关于幸福的生活时,也看见了解释我的羡慕的答案,看见浮于尘世的种子,也看见沉在永恒里的微光。
同是走在路上的人,有的人低头嗅土里的铜臭,俯身拾别人落下的钱币,埋头刨尘埃里的富贵;有的人抬眼揣测云的心思,伸手数飞鸟的羽毛,仰头听雨的情绪。
我想我终于知道羡慕于我是怎样一种情感。若先生叫我概括,我会将其描述为一种仰而向上的动作,摒弃俯身向名利的姿态,始终伸展肢体,拥抱清洁的精神与无杂质的心跳。它正是一种对于美感的培养,在太多人已如我这样被名利浮尘压得只能低头行走的现在,它是拯救,是驱人因恶丑而远恶的一种精神动力。人因植下对于美的歆羡,而得以蔽身于善的浓荫之下。
愿我所言,正如先生所言。
点评:好文章永远离不开生活,这是文章打动人心的万能钥匙。本文一开篇就出现了四个排比的段落,一个比一个贴近生活,一个比一个更能阐释主题。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能以自己清新自然的语言将先生关于“美”的理论进行加工、转述,少了一分艰深,多了一分活泼;少了一分枯燥,多了一分温暖。
微笑着面对失败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容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要知。
对,面对失败我们要“卷土重来”。我们遇到挫折时不应该气绥,要微笑着打败它,战胜它。换个角度看,其实失败对我们来讲未必就完全是一个厄运,也许它倒是磨练我们意志的一块难得的砺石呢!常言道:失败乃成功之母。
人生在世,谁能不失败呢?有谁又是常胜将军呢?
人们都知道,爱因斯坦一生中有许多重大发现。但又有多少人知道他经历过多少艰难挫折以至失败呢。他小时曾经被认为是笨小孩。后来,在很长时间里也没有人发现他身上有天才的影子。他是经历了数不清挫折和失败之后才成为大科学家的。他为什么成功?因为他微笑着把失败当做成功的“垫脚石”。有了这样的心态,我们就应该享受失败,感谢失败,树立信心,迎接成功。
《傅雷家书》中说:“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平静。”我们只要高潮不过份紧张,低潮不过份颓废,就好了。每个人都有一条人生路。这路并不是洒满阳光,充满诗意,铺满鲜花,常常遇上沼泽或荆棘丛生的小道。有人摔倒了,便从此一蹶不振;有人尽管屡战屡败,但屡败屡战,最终人生光彩夺目。
我们应求心态平衡。所以,在干一件事之前,我们首先要想好以下几个问题:
1、为什么干这件事?
2、干的目的是什么?
3、失败了怎么办?胜利了呢?只要我们把这三个问题想通了,那么这件事就有99%的成功率。有人会问:那么,那1%呢?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如果你把前三个问题都想通了,那你失败是因为你没有信心,没有用心去做。
失败了,你要学会微笑着面对它。面对失败,微笑着面对它,微笑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假设,两个妇人在街上吵架,妇人A开始破口大骂。妇人B她只是微笑着站着,只是偶尔说几句。你认为谁对?妇人B。为什么?因为她微笑。围观的人多起来。20分钟后,人们纷纷议论起来,都说:妇人A没有道德,没有修养,素质差。妇人B教养好,有修养。结果妇人A红着脸退出了人群。其实不然,他们谁知,整件事都是妇人A的对。微笑的力量就是这样。当然,这,只是说说而言,不赞同用于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个真实的事例:一位英国的著名学者,他的文章很爱读者欢迎。当然也有人反对。一天,他到公园散步恰巧遇到了一位反对他的同行,那人高傲地抬着头大声地说到:“我从不给傻子让路。”可这位学者听后却给那人深鞠一躬,让到小路的一旁,微笑着说:“而我却恰恰相反。”结果,那个人飞快地离开了公园。这,就是微笑,睿智和理智的微笑。
失败是生命中最基本的滋味,害怕失败的人是软弱的。失败没有什么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我们对失败缺乏承爱的勇气。让我们面对失败坦然地微笑吧。
当然,我们经受失败之后不会一无所得,从失败中会体会到生命中最本质的东西。失败让我们在感受人生的艰难和曲折的同时,也领略了他的悲壮。而且,失败和成功也是相对而立的,没有经受过失败的人,也难享受到真正的成功的快乐。人生之路其实也就是一个失败与成功交替的过程。我们应该从失败中,从成功的,从生活中体会出人生的哲理。我们应该在工作上或学习上找到自己的起点,去追求,去探索,去拼搏,去奋斗,走上自己特色的光辉灿烂的人生之路。
微笑吧,用微笑面对生活,生活将给予你更灿烂的微笑。有的人,经历的多,更加理性和勇敢,意志力是更加顽强的。对于自己想要什么有着清醒的认识。有着旺盛的企图心
有的人,在磨难中人格扭曲。在自己的世界里消极而偏执 这要看个人的态度了 看你怎么去面对
是勇于挑战自己,心态积极,还是不敢面对 自艾自怜。这很重要。前者明显要比后者的 状态好。都同样面对一个问题,每个人的处 理结果都会不同。前者不会被挫折打到,意 志坚强是肯定的,但后者却又有不同。
顺其自然,得知不喜,失之不忧,此为大丈夫也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虽然并没有人愿意去经历坎坷,但假如由于命运的安排我们无法回避呢,我们必须勇敢去面对!没有人会一生都一帆风顺!假如没有经历无数次试验的失败,爱迪生又如何能发明出电灯泡?他又怎能为人类带来光明?坎坷的经历,其实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想想那些历经挫折而最终成功的人们,你会因此发奋去努力!想想那些事业成功却英年早逝的人们,你会因此而更加珍惜活着的光阴!上帝给予我们的生命的长度最多只有一百年,我们哪会有更多的时间去感叹命运的不公呢?坎坷过后是坦途,磨难之后是幸福.相信你自己,你是最棒的!金矿就埋在100米深的地下,现在你已经挖了90米,再坚持挖10米,你就是富翁了!目前的你只不过是走在通向成功的路上,明天你就会看到胜利的曙光!祝你早日成功!
第二篇:第九届第十届创新作文大赛特等奖作品参考
最远的与最近的 姓名:唐冬冬
第九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赛区复赛高中组特等奖
“海子说,我的灯和酒坛上落满灰尘,但前往远方的道路上却干干净净。
在理想主义者的精神世界里,只有一条路、一条河和无边的旷野。那条大河流得深远,像流在创世纪前寂寥茫远的夜色里,从天边涌向天边。他们以血肉之躯追寻太阳,像远古的英雄。伊卡洛斯为了逃出迷楼,高飞,然后坠落。
然而每个时代都仍有无数的伊卡洛斯走向远方。
鲁迅将自己的生命与远方相连,他愿肩住那黑暗的闸门,却又陷入无物之阵。他血肉模糊却又深感悲哀,只得努力找寻现实的存在,以思想的力量加以反抗。他是一个向坟的过客,也是理想的永恒的朝圣者。
因为这,所以产生了存在与否的误解。所有的主观世界都是真实的吗?冥想和仰望会是由意义的吗?世间只有那星光亘古不变,而星光也太过遥远。庄子让那位摆脱影子而奔跑的人站到大树底下,影子消失,自然追逐也不再存在。所有的斗争都不过是一种无意义的角逐,虚妄而空幻。
与之斗争的忽然空无,是一个人最大的恐惧,产生对时间的否定,那是属于一个人生命的时间。时间的深刻存在又让人产生“非如此不可”的自我强迫,时间让一个人面对现实。现实是理想最大的对立。屈原在楚辞里道出一个奇诞怪异,人神混乱的世界。“魂兮归来,君无上无些;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些。”
魂魄如何归来?魂魄安在?
东西方哲学学者探寻人的灵魂是否存在。死亡之后灵魂何去何从?乞乞科夫收买的是死魂灵,而不是象征着思想的灵魂。存在,这一永恒争论的话题。爱德华兹将物质世界看作精神世界的反映,是光与热,是上帝的圣灵流露。那灵魂当作何解释?
存在的思索形成悲观。许多人试图在找和无中参透顿悟,最终踏上思想的极路。红楼大梦,因早知其来处,便亦知其结局,这轮回是那石头尘世一劫,更是无数凡夫俗子充满苦难的短暂一生。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万境繁华,终归空无。
耶稣看见百合,便思人类枉自劳苦,是所罗门式的绝对悲观。悲观让人能在死中,看生。于是满眼都是无边的旷野。太远的思想终究无法解脱物质的束缚。所以,放弃理想吗?拒绝挣扎吗?宁愿像等待戈多的流浪汉一样,宁愿接受生命的困境?
布洛赫的希望哲学提出,在纯粹事实消逝的地方,我们探寻真理。咀嚼着荒寒的冬夜,即便被黑暗包围。一个时代最大的悲哀在于遗忘了对痛苦、死亡与爱的本质揭示。逝去的必然也无法改变时空的秩序,无法改变一种存在的概念。
易是瞬间,不易是永远。现代人太在乎“易”。一切的变革和兴起如此迅速,在人类的精神世界里留下投影,以至回望从前,只觉蛮荒一片。人类逃离那千古的岑寂。然而,永恒的意义如同星空,它存在于历史,存在于一切已知和未知,将死和方生。人类对于远方的,理想的追寻是不能因现实而改变的。
以色列亡于古巴比伦四十年。被俘的人放回,在原址上修筑圣殿。圣殿建成后,年轻的人欢呼,看哪圣殿建起来了,年老的人哭号,因为他们见过被毁前的圣殿。最远的理想关乎于历史的本原,关乎于遥远的未来,关乎于亘古不变的星空。
米兰昆德拉说,永远不要以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每一步都在走向最终的结局。因为我们有最近的现实。鲁迅的《娜拉出走以后》让人回忆现实,然而《在酒楼上》更是残忍。理想的热潮是澎湃的,迅疾的,但以后呢?最为现实的结果是,他必然从理想掉入现实的深渊。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堂吉诃德那样活在自己的主观世界。
歌德用六十年写出《浮士德》,是人类肯定精神与否定精神的斗争,是人与自身的斗争。面对现实,理想何去何从?一个人最近的一步最真实的行为是否与最远的理想方向一致?人必以其自身的选择做出对世界的回应。
我在,我存在。
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想来他必立于大山之上看江水流去。人当在下游看江水涌来,涌进我的生命。草原唯有在死亡面前生出野花一片,明月如镜高悬映照草原千年岁月。
流亡月逃离,斗争与抵抗,是理想主义者站在远方之远面对现实。百万年前的星光没有被黑暗吞没逝去,而是穿越时空来到我面前。理想的遥远与现实的迫近让人在亘古的星空面前悲叹自身的渺小。
那是我的来处,也是我的去处。我在大地上,追寻远方。
姓名:夏芃 学校:盱眙中学 指导老师:张居祥
第九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赛区复赛高中组特等奖
”乔伊斯说:“流亡,是我的美学。”人们习惯将其解读为其极度的抑郁驱使他流亡欧洲寻求震撼。而我则更愿意将其理解为:追求空间的无尽远点,以期获得自我内心的原点。
二战爆发后,他最终自杀在流亡的路上,结束了他的生命,或者说是抵达他生命的原点。而无数的人们似乎追随着乔伊斯的脚步,在空间上寻找自己的距离,于是当人们第一次踏上珠峰,面对眼前一片荒芜与苍凉,竟可以发出“山高人为峰”的豪情壮志,纵然极度的缺氧与严寒已使他们站立显得如此艰难。第一次面对撒哈拉,第一次徜徉太空,第一次探游五洋,无不发出内心的呐喊与尖叫,仅使眼前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凄凉之状。
我不禁好奇,空间上的远点何以激起人们内心的澎湃。无以言说的疲惫,难以言表的喜悦,像极了列夫•托尔斯泰临死时的神情。我想那定是触摸并抚慰心灵时的澎湃,不仅是渴望远行,摆脱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更是渴望自我,通过空间的无际以获得对自身的启蒙与从容。
最遥远的空间距离,也是其最贴近心灵的距离。但人们常常被自己身处的小空间中的事务所牵制,而无法在空间上获得对自我心灵的解放。
《在德黑兰读<洛丽塔>》便是一本关于,在逼仄的空间内,如何通过启蒙自身,以获得环境的改变。当那一群孩子读到“洛丽塔,我的希望之光,我的欲望之火”时,她们仿佛化身为洛丽塔,沉浸于爱情的神秘与甜蜜中,无视教室外黑色外衣对她浸泡与约束。
作家常常是囿于自己狭小封闭的空间,不仅是他们孤僻,避世的性格所迫,更是他们孤独的气质让他们必须接近自我内心,怀着悯人的情怀,担当的勇气,诚实记录社会,以正直对时代保持悲观距离,方展现出一个时代的群像与缩影。
最接近心灵的距离,非但没有给他们带来枷锁,反而使他们将毕生的感悟倾泻在铁券丹书之上,承载欢乐,散发神秘,蕴含宿命。
空间上的最远和最近均是作家文学创作的起点,而其作品也成了最远的和最近的影像,无论是时间上最远的开天辟地,天地鸿蒙,亦或是最近的波诡云谲,和睦欢乐,他们是见证者。还是内心最远的冷漠,隔阂,无情,最近的体贴,喜悦,文学作品就这样作为连接最远的和最近的纽带,而作家则是那细腻的编织者。
当柏拉图、苏格拉底的著作传在我们手中,这便是最远的圣贤们思想与我们的交流,亦是我们心灵之田贫瘠的土壤与养力的交流。作者本身也通过作品作为那个自己熟知的“我”与陌生的“我”的一次交流,如莫言酒国中那个略显发福,肥头鼠目的莫言便与作品外的莫言完成了一次心灵的对话,作者莫言狠狠地揭露了作家莫言,也是完成了自我从最遥远的作家到最近的现实生活中莫言的转变。
作品承载了最远与最近的交流,亦促进了最远与最近的转变。
作家本身在空间上完成了从最远的到最近的蜕变与升华,亦以最近的到最远的,舒展出无限的空间。对时代和人类苦难完成了一次理解与解读。而文学作品亦通过其承载性,传递着文明,完成对自我的剖析。
当主体从作家变成风个体,作品变成思想,这也是同样适用的。最远的距离俯视到最近的人性善恶,最近的心灵思索迸发出无穷的生命体验与理念,而思考则充当了其中的媒介与载体。
我亦在写作过程中对于空间与时间的观念进行了新一次探索与理解,虽未从最远的朦胧到如数家珍的熟悉,但我已走在最远的到最近的路上。
最远的与最近的,便是对人们一次挣扎的考验,人们时常纠结其中,显得不安与恐惧,以至于亦步亦趋,患得患失。其实,我们更多是在半路,寻找着自己的最近的与最远的。
情之所至,笔亦随之,这是文学创作,亦是人生旅途。
姓名:刘玥 学校:盱眙中学 指导老师:张居祥
第九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赛区复赛高中组特等奖
“天空是鬼斧神工的大自然创造的一件极为瑰丽,珍异的宝物。只是人们习惯于将峻拔欣秀的山峦,幻生仙境的瀑布,亦或辽阔苍茫的原野看作自然的宠儿,以旅游的代价,抚慰自己在尘世中不断受创的心。而我喜欢的,是永远安静高悬的天空。
我时常觉得天空是如此之近,仿佛唾手可得。它陪伴了我生命中无数个日夜,拥有像母亲那双温柔的双手一样,安抚人心的力量。
最爱的天空是雨后的,经过黑暗的洗劫,它依然澄净,透亮。它把风雨吸纳了,包容了,用以锻造自己更为宝蓝明净的世界。上一秒暴雨如注,像人世的灾难,无情地碾压你,那是虽不致命却让人伤痕累累的打击啊,总教人濒临心灵的悬崖。可是天空,风雨过后,仍然是一颗纯粹通明的心,它坦诚地在你面前,无言地接纳。不仅自然的考验,它连人世的作恶也一笑带过。污浊的滚滚浓烟爬上天空的细密纹理,缓缓蔓延,侵蚀。可是天空拥有博大的胸怀,它接受被人忽视,甚至伤害的命运。它像耶稣,只带那颗纯净的心来,直到再也无法展现它月白容颜的那天。此间的千万个岁月,它就这样宁静地停留在每个人身边,等待我们温柔的一瞥。
于是我知道,天空拥有恒久的生命精神,是一个精神路标。它如此之近,活在每个人心的缝隙,拥有最为干净的双眸,落下的,尽是安静祥和的目光。
海子说:“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我想,就是那样的空吧,可以于任何一时刻拥你在怀。读懂天空,该是这个纷繁嘈乱的世界每个人的必修课。它能给予我们诗意的畅游,整个身心都仿佛是在冰雪世界里蜷曲了太久后舒展开来,弥漫浸透着难以言喻的轻松与喜悦。
天空是愿意与人亲近的,如同黄铜勾勒过的朴实无华的阳光,给人以微醉的暖意。但它又会变换脸色,用魔力的星空,打开你的心灵世界,将你置于浩瀚宇宙之中,发现自己,发现生命。
“夜如其何?夜未央,庭燎之光。”我曾无数次站在这样的夜里,仰望星空,伶俜一人。夜是泼墨后的画纸,零星地点缀着些明星,仿佛质感柔软的天鹅绒,黑色,透露高雅的味道,总让我想起张爱玲高傲头颅,微微仰起,俯视众生。
此时此刻的夜离我远了,散发不可亲近的讯息,并把我独自抛在孤独的夜里。这时候的人,离一切都远了,抛弃了尘世的负累,不必被角色绑架,人离自己最近。你知道“生命的真相”此类的探寻在向你靠近。时间总是习惯于将人推向平庸...它让鲜活的生命变成斑驳黯哑,苍白无力的老寺院的墙壁,更让我们无暇顾及,从灵魂深处流淌到远方的彼此独立,互异的心流。但夜空是它的宿敌,它要向你展示宇宙一隅,用几近让人失明的黑,包裹你。
出世入世,人心是乱的,天空懂每一个人的无奈与感伤,它用远离你的方式,用为你竖立黑暗幕墙的方式,赐予你与自己对话的机会。
而我常常,等待“流浪者”,就在这样的夜里。它其实就是金星,因为黎明黄昏行踪飘忽不定,于是希腊人赠其这样一个浪漫的,简单的,充满诗意的称号——“流浪者”。这不是古罗马角斗场的奴隶被驱逐式的流浪,我爱的流浪者,是那群在城市地铁站立用沙哑沧桑的声音歌唱的人,是那群谙知“没有梦想,何必北漂”的人。即使他们在城市里偏安一隅,被洪荒折磨得身心交瘁,但是他们存在着,就足以传递震撼人心的力量。流浪的线条伸向远方,他们被梦想牵引,而夜让我看见他们,并看见自己,忽然有光亮璀璨的烟光,倏地绽放,刹那间照亮长空,又速疾回归死一般的暗与寂静。
在我的世界里,没有什么比天空离我最远而又最近了,无论是安详的或是鬼魅的,它都以自己安静的方式,给你诗意的熏陶,启迪你追问,追求,并在这个尘沸乱心的大千世界,保持自己纯净美好的心灵。了解它与你亲近而又疏远的姿态,无论何时何地,我不惧跌倒,也会执着向前。
人生有太多要参悟的东西,我从这最远的又最近的天空开始。
姓名:戴琨 学校:盱眙中学 指导老师:张居祥
第九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赛区复赛高中组特等奖
自太古而至今日,自宇宙而至地球,从人类诞开始便有二物缠绕人心——时间意识与空间意识。而此二物,皆有远近之分。太古为远,今日为近;宇宙为远,地球为近。然而无论远近,都是虚空里深藏而通透的启迪。
李商隐有诗《夕阳楼》,其中那句“欲问孤鸿归何处,不知身世几悠悠。”不正是孤鸿之归处甚远而唤起的心中哀愁吗?最远的拨动最近的心弦,正蕴有无穷的神秘联系。
忆起当年乘船于渤海湾,夜静谧得能滴出水,像海一样苍茫的水,淋湿我的面庞,便不禁在夜空下在大海上感到深刻的孤独,那是海的远处附加给我的孤独。我在最近处,“它”在最远处。就像远方的战火,给我的不安。透过个中感受,我似领悟到远近那复杂的关系,然而可惜不能。穿过历史的尘嚣迷障,你应窥见多少年前天地间的那种远。
何意?精神世界的远与近似乎要比物质世界的指导意义更大,我们也更加缺乏那种精神上领袖般的“远”。换言之,那些遥亘在历史与河山中的远方才是生命丰厚的无尽藏。
我想起海子的一首诗,名为《九月》,里面有一句话便是:“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这便是在表达“最远”这一概念时赋予了它更加形上的思维与念想,借助“风”的意象,表达了心中对于理想世界的追求。
周云蓬首先唱出《九月》的苍凉与有所寄,他那沧桑的嗓音好像远处飘乎的风,却也能触手可及。在于《九月》一诗其实在本质上联系了海子与周云蓬,也就是连结了最远和最近,并贯通之。此中的生命背景在于人类并不孤独存在,而是作为一个“共同体”而立于宇宙洪荒,当一个共同体坚硬而不可摧毁之时,最远便照亮最近,最近便体现最远,在相互爆发出人之独特与伟大。
其实,古人早有印证,基督与释迦担荷人类苦痛虽是经文中灵妙而不可及的远方,却亦可构成大量的信仰队伍立于当今世界,成为庞大的宗教利益共同体,他们眺望远方后再回归自身,默默虔诚。
然而宗教团体再庞大,也无法遍及全人类,于是依旧有背叛,背叛先人,背叛远方。反观当下,假道德功道德猖狂不息,坑害无处不在,近处一片狼藉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望不见圣洁的最远处,早在一百多年前鲁迅便揭露国民劣根性,用真理的手术刀解剖国民的灵魂,有人说,那有其时代局限,早非今日之景,劣根性仅仅是那个年代的产物,再谈未免有点理想主义与迂腐之气。可真的如此么?即便鲁迅所言劣根性已渐渐淡化,但我们心灵深处那里黑暗扭曲的藤蔓真的已经劈断了吗?不,我们只是不顾那华夏精神领土上的远方而只见眼前之景,忘了远方,失了现在。
最远与最近本是两个极端的词,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我们应该在这之间寻得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也就是说,我们得采远方之光,照近处之暗。像那被诸神审判的西西弗,在希腊古人的笔下便陷入一种永恒而无尽的轮回,而到了现代,在加缪的笔下,从存在主义的眼光出发,赋予西西弗推石新的意义,他让西西弗留在山脚,其实也在努力建构他虚妄却真实的幸福。是的前人便是远方,而存在主义便是那个年代需要的当下,这不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心中之块垒,而是拿着火把去取智慧之光,而照亮今日的迷途。
传统意义上的远方似乎只在外界,实则心中的远方也透亮明丽。苏东坡被贬黄州,写下前后《赤壁赋》,前篇已成绝响,后篇更称得上是超然。原因在何?在于那掠余而过的仙鹤,其实那岂不是苏轼自己?那远方的自己,那超脱的自己。好像德富芦花也写过“一鸦掠空”的句子,但毕竟还是低层次的写景相比东坡,未免小家子气。我并无比较东坡与健次郎优劣之意,而在于强调他们对与远方的参悟深浅。
我想禅宗一点地说,无论远还是近,都太极端,我们应在它们之间渡向彼岸。我们不该忘记远方,也不能忘记当下,最远的与最近的皆为立世之要。
如此,世界明亮。如此,万象皆通。
姓名:安倩倩
学校:山东省广饶县第一中学
指导老师:吴少春
第九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赛区复赛高中组特等奖
”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就注定离我最近的是那个小小的院落,还有那陪伴我的爸爸妈妈。
记得小时候,最喜欢在院里的泥土地上玩耍。泥土地是家里的乐园,种着一棵葡萄树和一棵桃树。每逢春夏,妈妈便把葡萄枝架起来,成一个凉亭似的。哪怕炎夏,我也爱坐在葡萄架下看那盈绿的叶儿在悄悄摆动身躯,时而摘一个刚刚发紫的又大又亮的葡萄来解我的馋。葡萄树和桃树上都有坏掉的,每天清扫落下的烂果也成了我的爱好。
此时,离我最近的是我的小庭院和可爱的爸妈,离我最远的也只是小院的墙壁罢了。后来,上了初中,外面的世界呼唤着我那不安分的心。听老师讲那高中里紧张有序的学习氛围,听爸妈说那大城市里的繁华,我渐渐渴望外面的世界。我明白学习是我抵达心中最远的梦想的阶梯。于是,学习成为了我的主旋律。那葡萄架下的欢欣成为了昔日的回忆,甚至,我开始厌恶这样的生活,它过于平淡,过于淡然,束缚了我那颗想要远行的心。
此时,离我最近的是校园,是拼搏与努力,离我最远的是远方的繁荣,是那未知的旅途。再后来,到了高中,我离自己的梦想愈来愈近了。我能接触到更高深的知识,能了解到更多的大学。于是,梦想变得功利,未来变得触手可及又遥遥在上。我所追求的是未来的繁华与美好,是给予父母荣耀的辉煌。然而此次受挫让我开始怀疑,人生真的只是在追求最远的距离吗?功利的心得不到宁静,我也找不到问题的答案。
此时,离我最近的是大学与城市的繁华,离我最远的便是心灵的质问,是我的疑惑。也许明年我会抵达梦想的彼岸,也可能名落孙山,但今年我如愿到达了北大,只是参加比赛而不是录取,我把自己想象成北大学子,尽情走在校园里。脑海里也浮现过许多名誉与利益,想到家乡,然而却有些不安。难道多年的努力只为离开家乡,摆脱故土吗?
也许我看到的事表面的北大,然而我相信我的感受是真实的。每个人都是平凡的一员,各为各的爱好自己的学业打拼着,而这打拼的动力,来自于世界各地,来自于那个为他们流血流泪的故乡。
此时,离我最近的是大学生活,距离上最远的是我的家乡,而此刻心里挂念的却是家乡,是那个给予我生命与思想的家乡。
我想我已明白多年来辛苦求学所为了什么。脑海里突然涌现出一幅幅画面。
绿浪翻滚的麦田,秋日里黄澄澄的玉米,海蓝蓝的天空,几朵翻滚的云,那是家乡的空阔。家后的两个小土坑里长满了杂草,此时却也进入我的脑海。就像老舍在谈到想北平时,他说:“我爱我的母亲,怎么爱,我说不出来,但在想为他做件事儿时,我独自微微地笑,在担忧他的健康时,我欲落泪,我想北平大概如此。”其实家乡的景朴实而自然,我却不敢用一些华丽的词藻,只怕坏了那家乡的味道。此刻才知晓,小时候的生活才是最真实自然的。
一跳柏油路,胡同里只留有几棵小树,家里的葡萄树还在,而桃树那已成为大瓦房。或许再过几年,我再也找不到家乡的泥土,进入眼帘的止呕高楼林立,忙碌的现代人。
家乡正在向着城市发展,望着逐渐搬迁的临村我的心遑然而惧。
其实,最遥远的距离便是在科技等现代化的影响下,我们正在追逐的那些浮华。我们现居的自然朴实的生活态度才是最近的距离。
终究,离我最近的是现在的正在变化的家乡,离我最远的也还是未来我的自然朴实的家乡。
其实最近的往往是最好的: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家好时节。愿我不会越走离心的归属越远。
找到心灵的故乡,便是找到最近的距离。
姓名:吴越萌 学校:昌河中学 指导老师:朱伟光
第九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赛区复赛高中组特等奖
“到不了的都叫远方,回不去的都是故乡。这忘了名字的歌每次都给我一种飘渺荒芜的感觉,却又因为是切身经历而将内心的撼动放大百倍。
我从小小的村子里来,城市里的霓虹是近在咫尺的繁华,而故乡永远都在最远的地方,和柳笛炊烟一起,将我放逐天涯。乡愁是人类心中永远的结,浩如烟海的诗卷中,丝丝缕缕都是这种对故乡的思念。有的人沉浮宦海,便再也回不到从前的茅檐下;有的人征戍万里,就永远失了庭前腊酒桑麻。思乡的感觉像潜藏于体内的慢性疾病,阳光明媚时,欢颜笑语时他惧你三分;等破绽流露他便乘机将你推入空虚的黑暗里,我隔着重重烟雾看见记忆里奶奶的样子,伸出手去,发觉那里是我力不能及的最远的地方。
我在小小的城市里寻找机会,我的梦想在我现在执笔写字的地方。但很多时候梦想毕竟是“梦”想,胜算很小,于是它像水一样向远方流去。我可以涉水前行不顾溯流湿衣,可往往敌不过前途凶险,大浪碎石喷雪,也将我一次次挡回。我只能忧伤地向远方凝望,嗟怨,在原地彷徨。
人类从徒步行走,到牛马代步,再到如今发达的运输网,历经了何其伟大的超越;马里亚纳海沟到朱峰之巅,从南极到北极,无不臣服于我们足迹之下。许多人会说,最远的地方?哼,早就不存在了!可是如同那句歌所唱,一直都存在,令你畏惧、惦念、惶惑地存在,它是你未竟的梦想,是你无法改变的过往,是你不能选择的生命起点,是你留不住的人,忘不了的事,使你无力实现的一切(至少现在)。
最远的地方,它似乎在冥冥中等待你,但有时只是个幻象,有时能给你力量。有人一生为此折磨,尼采完美而偏执的追寻,梵高对崇高艺术的狂热,这的确能给我们以启迪。但为什么每一双眼睛都那么急切地看前,看远呢?
曾有大师带三名弟子夜间出行,一阵风来将灯笼吹熄,大师问弟子该怎么办,两位师兄踊跃上前探路,师傅笑而不语。小师弟沉然应道:看脚下!
看脚下,看眼前,这种处世方法是佛家所讲求的沉稳,即“龙行虎步”或“华严狮子”,也是人生的“最近处”。人们往往过于热衷地追寻得不到的东西,纠缠于无谓的回忆,幻想些无边际的事。放在当今社会,人们喜欢超前,求速,从而放弃近在眼前的珍物。
人向往远方,重视过去和未来,却忽视现在;人们思乡,文笔泛滥,却忘记欣赏这座城市的美;人为了日后的安逸生活而打拼,却丢失了离自己最近的感情和风景。时而凝滞,时而狂奔,终于构成当下中国首弊:浮躁。
我们需要在最近的地方找到自我。王瑶先生叮嘱钱理群的话虽简朴,却很是中肯:人一天几小时,24个小时,那么这24个小时要一分钟一分钟地过,别老想着出名。要把握生命的每一刻,只要心无杂尘,并非难事。
且随我把眼光落于足下,那是大自然赐你的“眼疗”商品,青葱的绿草再杂几点野花的嫩黄,甚是赏心悦目。
再看看身旁的人们,四分之三都是友好和善的,有几个全心全意爱你护你,还有几个视你为知己。
抬头看看天空,高大的数目替你拂去了燥热,却又那么善解人意地留下碧蓝的一隅。所以千万别松手,松手了这些美好的珍贵的也会化作过往,被时光洪流推向最远的地方。或许你会问,活在当下就好了,看最近的地方就好了,要什么远方呢?但远与近,本就是孪生的矛盾体,有近就有远,有些执念似无形的羁绊,生生勒住脚踝。那就将它化为慢慢的正能量,将梦想、故乡、过往全都装进心房,在你懈怠时让停止的心重新跳跃,让生活在疗伤休养后得以继续。
故乡、梦想是我心中最远的地方,我不曾停留,不曾绝望。因为奋斗在足下,心灵在远方。
姓名:詹宇婧 学校:屯溪一中 指导老师:
第九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赛区复赛高中组特等奖
”那时候,窗外玉兰,年年绽放。后来,长亭向晚,夜色微凉。
如今一触便嗅到年少的馥香,对着世界干净的笑,世界也为此倾倒。也许多年以后佝偻着腰,灰了鬓角,白了发梢,现实与过往在眼前割裂两端,得失一目了然,无处可逃。那时候便会在枯老却依然遒劲的老树下沉吟:年少太过美好,但时光总会使容颜易老,我无法停驻时间的痴狂,也无法抵制它的掩埋。
青春已成陈词滥调,却仍被少年们乐此不疲的歌颂,经久不衰地缭绕上空。青春是近的,似在指尖流淌,但又是遥远的,似驰骋的脱缰之马,一去便不再复还。尽管它短暂如白马过隙,但残留的芳气氤氲在空气里久散不去。
小的时候,我身处年代的特质便在我身上展露无遗,爱矫情佯装坚强故作镇定,其实内心柔软得不堪一击,习惯了自欺欺人又太容易厌倦。什么都似懂非懂得年龄美好不过,青春如此之近,一指之隔,落下华美的篇章。那个年纪想过的人生是极致的人生,对得理所当然错得无与伦比。想过的青春是明媚的青春,肆无忌惮地谈笑,苦乐交织地拼闯。后来,懂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是面对这个世界最优美的姿态。逃不过轰鸣喧嚣,便隐匿起一半的自己,揣着静谧徜徉永生。另一半去迎合去砥砺,等待一座城池的颠覆。青春走走停停,会被滂沱大雨一通浇灌,会无意间触碰俯拾即是的忧伤,也会被旖旎风光温柔地留恋,会醉心于一刻短暂的笃定。
急驰的岁月像场电影,令人潸然落泪最终也逃不过曲终人散。不愿用谦卑的姿势俯仰一世,不愿匿起镁光灯下的丽影,不愿留给世界的只是嫣然一笑后的背影。雨水漫过六月的地面,踏上这次征途注定要义无反顾的走下去。日历上鲜红的数字太过醒目,心头时光逝去,青春渐行渐远的声音彻夜不息地回响。像是屈服在逼仄的环境里画地为牢,也像是赶赴一场恩赐明亮的盛宴,飞蛾扑火后的新生。这是无法呼之即来招之而去的必经之路,容不得亵渎,容不得逃避。
我的青春随着小时代的上映而消逝,戏中青春飘渺虚无,却投射出几丝现实的影子。拭着戏中人的泪,步入戏外的局。时间像一只大网,牵连着无数人插足互相的人生,谁也无法逃脱,任其缠绕。
我们的一生像是卸载水上,与之相识皆亦是薄弱似水,相遇注定要分离。年少的时光也是如此。但今天是明天蛰伏,往事的不堪通通会卸甲而逃,记忆总是会和时间背道而驰,时间总是向前看的。
再然后,是该是青春挥手告别了。我们相识时,花草流转,天空明澈;离别时,枯荣再次被席卷入寸寸山河,苍黄倾颓,更替为新一轮翠绿。我会回忆,但情到浓时却会心生畏惧,也许会害怕记忆裹挟着巨大能量呼啸而来,也许会坦然接受过往赐于我的一切。韶光虽逝,年轻的心不会凋零。
总有人陪伴着我们,从春到夏,总是始端,攀附着他们御风而行,等待一生浪迹红尘,总是洗砺,像迷途的羔羊,置身广袤而无所定居,颠沛流离栉风沐雨,流浪不是痛苦而是洗礼。总有归依,褪去浮华丽影,让冗杂的心在一片澄净中沉淀,让一路的欢歌永世不眠的回荡。
尘世似一面镜子,日夜俯瞰无数人的新生,日夜俯视无数人奔赴在逐梦之路,日夜看着无数人找寻到安身之地。尘世也似一把量尺,度量着无数人生命的轨迹。
我不敢说尊严着活过每一天,但我要说我站在离青春最近的净土之上,夹杂在年少的最美好的罅隙中,我不去想离青春越行越远这样令人惶悸的悲观事,因为最近和最远的距离完全听命与自己。
姓名:李龙强 学校:郴州市一中 指导老师:周圣荣
第九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赛区复赛高中组特等奖
“诗人和散文家筱敏曾说:“人的伟大,是因生命中横亘着一条无法逾越的河,此岸是沉沦的现实与彻底的绝望,而彼岸是飞升的理想和触摸未来的强烈热爱。”在她看来,此岸是沉沦,是绝望。彼岸是热爱,是理想。而在我心底涌起的哲思是,离我最远的远方是理想,是我们要创造的事业,而最近的则是我们心中的热爱。
最远的与最近的,本不仅是空间或是时间的距离,而是心灵的距离。纪德有言:“我为美好的事物消耗着自己的感情,它们的光辉来自于我的不断燃烧,但这是一种美妙的消耗。”这美好的事物便是我们的事业,这消耗便是我们的热爱。
想起那个在狭小房间书写自己伟大人生的伟大小人物,那个被一切障碍粉碎了的灵魂。他不愿随之沉沦,从而陷入一种平静的绝望。于是,他用一只手拨开那笼罩生命的绝望浓雾,用另一只手记录下所看到的一切。也许这个选择真的让他苦不堪言,但他明白,今天的救赎是为了明天的绽放。既然新的丈量早已融化了蓝天的遥远,那么注定最远与最近之间,只要下定决心,便有了仰望的力量。
想起那个含泪微笑像青铜勇士一样的人——王小波,那个生命如流星般陨落的智者。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的生命被狭隘地定义为零件。只有他的出现才让我们明白,我们是有血有肉的人,是富有感情和创造力的人。或许他知道,生存只是一种最低要求的形式,生存不等于生活,他宁愿于绝望处坚强,去寻找最远与最近之间让心灵起飞的制高点。他认为,参差多态本是幸福的本源。既然痛苦也不再是煎熬,那为什么不在痛苦中彰显生命的极致,获得永恒的力量呢?
也许生活中的阴霾暂时遮住了太阳,但只要你能够让心在痛苦挣扎中突围,就一定能重见光阳。正如托尔斯泰所说:“你用心中的大焰,点燃了属于自己的太阳。”我们无法在时间的长河中垂钓,但我们可以将对苦难的诘问化为觅渡的力量。在死亡与重生之间,在最远与最近之间,我们注定得忍受命运暴虐的毒箭。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接受所有本该由我们承担的痛苦,去期待下一个涅槃呢?如果要把生命的金杯打湿,那我宁愿用自己的眼泪。《九三年》中的戈万,在临终前仍描绘着心中的自由王国。因此,我们更应该抱着永不言败的信念,喊出自己的理想。
含泪微笑,于最远与最近之间,回首处,泪眼问花花不语。《圣经》中说:“爱是恒久忍耐。”在飘雪的季节守候花开,这其中既有超脱的喜悦,也有飞升的骄傲。
圣——埃克苏佩里曾言:“创造,是以有限的生命去交换无限的事物。”或可用来作比最远与最近。其实,一个热爱创造的人,往往是因为他执著于追求某种恒久的价值。这价值,在袁隆平心中便是“天下人皆饱”,在爱因斯坦那便是“科学的美感”,在乔治奥威尔那便是“揭破一切的谎言”。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曾讲述这样的寓言:一个工匠想做一把最完美的权杖,于是他日夜不息,任时空流转百转百年,最终那权杖,成了梵天世界最完美的作品。梭罗在这里暗示我们,一旦我们认定了某种事物有值得我们付出一切的价值时,我们就应热爱并坚定的追求。回望历史长河,有哪一个伟大的创造不是源于创作者的热爱?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汹涌而来。梵高的火焰色向日葵,乃至于牛顿的三大定律,又有哪一个不是包含着创作者澎湃的激情,穿越千古,破空而来?
我已经无数历数古今中外有多少因热爱而诞生的伟大创造,他们真正超越了最远与最近的距离,可是也恰与当下创造之光的暗淡形成触目惊心的反差。虽然我们有袁隆平、王选、钱学森等科学巨匠,但他们已垂垂老矣,而后起之秀乏善可陈。为何?我想正因为当下已绝少对科学本身有着痴爱的年轻人了。我们有的,只是一群又一群为了名利,为了一纸证书在实验里埋头苦干的学生。一旦获得了追求的名利,便裹足不前,再不愿在黑暗中前行。
同样,在文学领域,如今有多少人能如桑塔格一般从容地说道“我写作,不是因为那里有读者,而是因为那里存在文学。”一个有一个作秀者,只看见红地毯和金钱,作者比作品更有名的情况比比皆是。在看似繁盛的文学世界里,我只见得浮光掠影般的商品文学,吾不见哪怕一个有着创造之光的作品!科学、文学、乃至其它种种事业,我们早已丧失了一往无前的热忱,于是创造的婴孩夭折腹中,最远与最近的联系断裂,最远成了“无法抵达”,岂不痛哉?
幸而,我们还有幸存者明了了这个道理。“成败得失,悲欢沉浮,在死亡面前终将逝去,我们看到的是那些恒久不变的东西。”乔布斯如是说。是啊,人类的普适价值抑或是科学艺术的真善美,才是创造的起源于归宿。当我们受固于一时得失,不思是否前进时,不妨想想那些因热忱而永葆鲜活的生命。
唯有此,才能以我们的创造,去超越那最远的与最近的之间距离。
姓名:岳飞雨
学校: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
指导老师:王益新 第九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赛区复赛高中组特等奖
”我发誓有一天
我会去找勒内•夏尔
问他,毒药与解药是否品尝 失却的裸,可曾改口 如果,遇上小林一茶
就问他,爱女是否可知这世界 如朝露般短暂
可知十九世纪的然而 我又后悔 路途太远
成把的光阴,我害怕 我够不到
黑色纸板装订的 玫瑰的回忆 如同妻子够不到 天上的圣埃克絮佩里 我够不到
游轮上的杜拉斯 北方情人远去 用自我耗尽的自己 我怕日光烧灼 还有,光年的距离 或许,等路易十四 太阳王的光辉褪去 去凡尔赛
一窥国王的女泉水师 宫外的城堡 谁人将至? 找不到的星星 触不及的冰水 和远山一起 昏昏欲睡
等醒来,不做痴人 及至黄昏 轻推木门 去看望奶奶 接过她递给的 水果和蔬菜
回答她,为何晚来 太近
巷内的小孩 可还会梦游? 是否像我一样 喜欢夏天的米酒 我想伸手
抚摸墙外的篱笆 昆虫的尸体 还有狗的毛发
而不再是远方的喜马拉雅 我承认
我认得地中海 认得秘鲁
认得天边的好望角 我却不认识 自己撕破的画 不认识地上的芝麻 不认识见过的他近到熟视无睹
我相信上帝知道我的羞愧 我相信我知道了罪与罚 我知道我放不下 凡尔赛宫的阳伞 泉水师的魔法 任她再远 但我也看见了 此刻,院子里开满白花 尾述:福雷说:“我确信文学不能拯救”,但小女儿的离去再远,也近到肉里,再近,也无法触及,一切的叙述,都将是理所因当的存在方式,不可置换的存在,我看见了。
第三篇:第八届创新作文大赛(高中组)特等奖文章及评委点评【完整无错】(范文模版)
第八届创新作文大赛(高中组)特等奖文章
(一)翻越“高墙”,以道德立世
广东省广州市第二中学 陈 婕
当康德让“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扎根内心时,也暗含了道德为一种美好信仰的态度。然而在愈发展愈复杂的社会中,道德,于很多人看来不甚美好。道德与良知在铺天盖地的德育宣传中更像越垒越高的城墙,人被唾沫左右,也被内心左右,让立世成为没有答案、充满挣扎的谈资。
可惜的是,人们总记得星空很高,却忘了仰望星空的那份亲切感与触手可得的满足。道德亦是如此。面对震耳欲聋的口号声,人们忘记道德并不高大,作为人的初心,卑微而不卑贱。我们需要仰望和敬畏的是法律,道德则能成为安心立世之本。
在渔人的故事里,“未知”是他们实施救援的最大阻碍。前两个渔民因日期和地点的未知却步,也因此受到所谓“良心的谴责”。第三个渔民则一语道出本质,一切未知的阻碍不过是因种种顾虑想要逃避的借口,道德的施行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关键是人如何看待。他看见了社会的症结,他的不安既是内心的挣扎,也是对于社会的忧思。
故事终究是故事,“这里”也仅仅是个喻体,象征着无处不在的道德抉择。我们每日面临的冲突,说到底不过是一个选择的问题。胡塞尔毕生论述“理性”与“非理性”,仍身处两者的旋涡中,难以逃脱。他以真理、定律定义理性,那么何为真理?行善助人是否又是亘古不变的绝对要求呢?因此道德藏身于两者之间,人们常常渴望有一个做与不做的标尺,轻松地左右自身的抉择。然而,这个标尺是无法存在的,立于现实,有的只是纯粹的行善、纯粹的行恶与纯粹的独善其身。
小悦悦的事虽已时过境迁,也是国人不愿提起的伤疤,但作为透射世间百态亦具有普遍价值的例子,用于此以分析道德冲突的本质未尝不可。社会上众多行善反遭受不公平对待的例子,让人们面对求救者时的第一反应即保全自身。路人途经鲜血淋漓的马路,大抵是思索责任承担,思索医药费用,最终宽慰于周遭无人救援而漠然走开。
马尔道洛尔如此评价人们的心态:“人们无法消除不公正,只好将公正淹没于普遍的不公正之中。”如此,人便孤立于极端的罪恶,以求“多数人”的内心平静。“多数人”是个假象,有“大家都这样”的暂时安心,却改变不了败于冷漠的本质。
显然,社会评价中烂俗的“良知泯灭”已不再适用——对于阐述内心,绝对的否定过于单纯。人们不是不懂道德为何物,而是纠结于如何使用道德。熊培云多次强调的社会道德底线问题,也正是人们尚未解决的形而上学的命题。“底线”虽基础,于人心也是一道“高墙”。
我们有道德观,却更倾向于随意的个人行为。随心所欲、模棱两可、模糊不清,是许多人现有的摇摇欲坠的道德观的弊病。没有底线的道德观必然是脆弱的,我们因此能够容忍利用善心行恶的罪状,也无法踏出施以援手的一步。在道德面前,人人都应画出一条明确的界线,有执着于心的原则,以此反抗黑暗。
与道德相对的是法律。在社会法治完善的路上,人们习惯于仰望法律,仰望那些白纸黑字、奖罚分明的文件,生怕触犯“天条”。此时人们安于“被统治”,便缺乏忠诚的道德判断。将最基础的社会要求看作让人崇高的戒律,无疑是危险的。单纯的法律统治之下,社会只能在人性的底层徘徊。
所以不要忘记,在法律之上的是更具权威的道德。
道德,其实最终指向成“人”的问题。这一在现世作为较高要求的名词存在于人的初心。人之初,无论善恶,必然是道德先行的,只是社会带来了遗忘。如何为人?不必有多么高尚的节操,但必有纯粹的道德理念。究竟是被世俗同化、被顾虑左右,还是弃绝社会的复杂,为“成人”而忠于内心,在人存在于世的最初便有定夺。
“角色错觉”的概念最初有曾德雄提出,四个简明扼要的字足以折射众多忙碌于现实世界的人的心态。我们记得自己是教师,是公务员,是丈夫妻子,却忘记了自己首先是个人。只有重拾人的本真,在为人中多一份义无反顾,才能最终放弃困于现实的“非我”。常常羡慕尼采的出世复入世,能够透看世俗,懂得如何立足世间。但对于道德抉择,我们可以不必成为尼采那样透彻的大师,顺应社会的复杂,明辨自身的处境,又不失“出世”的警觉,很多两难的选择也许便不再纠结。
正如康德所言,道德是一种信仰,优于信奉神佛,因为道德在给人为人的慰藉之余,更指导人立世。而总是求神拜佛,望神慈悲保佑,而无法对人慈悲的人,永远只是无神论者。
文章的开头提到道德为安心立世之本,其实“安心”更多地指向自我,在社会为人,不妨以“安世”自勉,拥有一份低调不浮夸的使命感,不需要伟大的论调或口号,仅仅是让人更圆满的方式。
道德之所以为“高墙”,不过是因为我们的视线被世俗蒙蔽,若是忠于内心,也许会发现翻越“高墙”不过是四两拨千斤。我们追求的普世价值先从守住道德开始,以此立世。
(指导老师:徐 华)
点评
本文作者以“翻越‘高墙’,以道德立世”为题,以一种势如破竹之姿、行云流水之态,挥毫泼墨写就此文。纵观全文,文中出现的意象颇多,“道德”“理性”“真理”“良知”“底线”“高墙”“信仰”„„作者灵动的写作思维可见一斑。全文形散神聚,万变不离其宗,旨在鞭挞现世社会道德的沦丧,以及对道德回归的期许与仰望。道德并不高深,而是近在咫尺,只要我们“忠于内心”,“翻越‘高墙’不过是四两拨千斤”。全文观点独到而不失犀利,论述精辟而不失文学气息,且显示出作者广泛的阅读兴趣,从哲学到时政,从宗教到历史,正是因为广泛的涉猎,才成就了这样一篇佳作。
第八届创新作文大赛(高中组)特等奖文章
(二)良知未泯
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 卢 宇
看渔人三辩而置呼救于不顾,说实话,这样的情节并没有给我的心弦以重击;虽然他们的理由牵强晦涩,但亦可自我安慰:就算出海相救也未必有果。然而,在故事最后出现的“不安”,让我知道,至少良心还在撕扯他们的灵魂。我把“不安”归为良心未泯,这说不上褒贬,只是对于这种“不安”想到了很多,想到自己深陷的社会泥潭,想到人们所戴面具下的善恶纷争,想到媒体、网络的世风日下,想到自己那微小但挠人的良心质问:我是否坚信良知未泯?人应该向善的理论是否会在这个时代崩塌?也许这会是一篇没有引用、没有题记的文字,因为我无法找到任何一个国家或时期来比拟,也不会再有名人的至理之言让我借用并一语中的,只因为这仅是生活于当下的我所经历的。
其实路过的陌生人收到了她呼救的信息。
小悦悦惨死车下无人相救的事例早已成为媒体讽刺人心不古的佐证,图片、视频轮流展出,再伴有尖锐极端的评论,这都显得咄咄逼人,舆论就这样用正义之剑挑开公众关于良知那还未痊愈的痂。我不能完全否定媒体仗义执言的事实,但与此同时,我却觉得媒体在带领大众掩藏下一个路人的不安,于是我质疑那些义愤填膺却空洞无比的声讨是否会唤醒人们的良知。路人过往而不问固然应受谴责,但其身后更大的一群人却是变相的渔人。
由此我看到了范围更广的不安正在泛滥,以及一种俨然成性的态度侵蚀。值得关注的是,这种良知缺失逐渐演化为责任推脱,甚至转化为语言正义包裹下的原形毕露。直接表露不安还可以聊以自慰善良常驻,而有些言论隐匿的不安却令人生畏,其实他们只缺一句自警:我也曾在小悦悦身边走过。
其实他收到了车轮下女人呼救的信息。
药家鑫案彻底突破了公众一再下滑的道德底线,相比小悦悦身边路人的冷漠麻木,药家鑫将关于良知尽丧,人性彻底泯灭。至于镜头里希望减刑的不安,我再也不能强加于良知,从良知漏洞,到良知缺乏,直至良知泯灭,药家鑫还有什么理由要求宽恕? 类似于此类的毫无良知可言的痛处时时发作,除了对罪人的口诛笔伐,真正不安的是我们。恼人性泯灭,怒社会不争,还有一种难以摆脱突围的不安全感。社会中某些作为基石的东西一再被颠覆,原先视若真理的东西却被悬于风口浪尖遭人非议,总担心自己是下一个被殃及的池鱼。换而言之,这些隐晦但稳固的不安成为了良知泯灭的副作用,在一点一点地动摇着现代化的大厦。
以上提到的事件仅是关于良知的多面镜中的一个反射而已,但这刺眼的光芒却让人无法直视。被强光瞬间扫过后的眩晕使我们眼前发黑,而我们也该撇开情理,想想:良知到底是什么?它在我们这个社会中是否只是被视为美德而封存了百年?良知漏洞是人心有鬼还是社会作祟?面对日益严峻的道德危机,我们是冷酷地作壁上观,还是矫正过往地唾弃?眩晕只是片刻,思考仍应继续。
其实良知的出处来源已久,可以说是“人之初,性本善”的衍生,也可以说是孔圣主仁的演变。若是妄想对其进行精确的定义,最后只会得出片面主观的结论。这里不妨以文化相近的日本作为比较对象。日本文化中无善恶的清晰分别,也没有对良知的推崇,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对情理的强调和克己复礼的制约。父母的孝和手足的悌是因为传统要求使然,即我之所以做是因为外在情理的要求。这样我们并不会将同是为人之道的“良知”和“情理”相提并论,因为我们深知良知是剔除外界的自我要求,而情理一方面使良知更显高尚尊荣,同时也增加了不确定性与随机性。我无法妄自揣度有无约束的优劣好坏,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良知的自身属性为日后可能出现的良知缺失埋下了伏笔。
文化修养不会直接作用于现代化大厦的一块砖瓦之上,但是它对人的影响却是巨大的。良知亦然。社会中法制建设固然约束繁多,但良知的心理暗示和自觉服从才是一切制度规范行之有效的根本。若良知漏洞被放大抑或撕裂,制度便会失去作用,人的主观危害性上升,前文所提到的不安全感产生,使人暴露于强光之下任其灼烧,之后的社会会变成怎样也可预见。
良知随历史的发展而绵延传承,又作用于社会发展的稳固,却在我们这个时代却陡然停步,徘徊不前。语言刻薄的评论家便认为这是现代化发展使然。其实应该说是物质的极大丰富使留恋于超炫科技的人们淡化了精神世界的充实,物质胜于精神的观念便在人们的大脑中根深蒂固。这种短暂的眩晕和自我迷失在任何一个生产力爆发的时代都会出现,是必然也不可怕,因为良知是天性,而贪婪和占有欲亦然。所以暂且熄了对现代化的怒火,我们应当关注的是之后人们怎样应对和媒体如何引导。显然我们的应对既仓促无力又蛮横粗鲁,一味地谴责而大扬正义风帆,无理地担忧而无望于民众精神文化复兴,盲目逃避只是明哲保身,语言伪装也掩不了内心的谴责。
虽然道德大坝现蚁穴,但大可不必毁大坝以覆蚁穴。我们需要的是理性与客观,不煽动不满情绪的同时多问自己而非质问他人。我们的生活虽平淡无奇,但却是自我道德检验的考场,也是完善自我的良机,更是为社会良知奠基的一抔抔硬土。而媒体人所说的不应仅是传统儒学中的三纲五常,更应是作为社会责任人的真言、直言,以自己的切身实感和无畏箴言告诫民众,这样才可以使传媒为良知社会的构建添砖加瓦。
动笔之前本想用“良知泯灭”为题,但长久考虑之后还是决定以“未泯”为题眼,因为我还会做社会建设下一个十年的见证者,虽然怀疑叠加、质疑丛生,但是只有寄希望才会有希望。
良知泯灭?良知未泯!
(指导老师:张永威)
点评
本文作者找到了题目材料中三个渔人的共同点——“不安”。在作者看来,这种“不安”里蕴藏“玄机”,那就是三个渔人都有一颗未泯的良心。于是作者水到渠成地将文章的主题引入对“良知”的深层次讨论。接下来,作者借由“良知”这一话题,重新审视曾经热极一时的“小悦悦事件”与“药家鑫事件”,并尖锐地指出在面对这些“毫无良知可言的痛处”时,人们总会感到不安,进而对产生这种不安的良知进行分析与追问,直抵人的灵魂深处。作者视野开阔,除关注社会热点外,还对传统文化以及他国文化都有所涉猎,行文既收放自如、说理深刻,又逻辑严密,颇具深度。全文虽没有一句名人至理之言,但让人警醒的语句俯拾皆是,可谓字字珠玑。
第八届创新作文大赛(高中组)特等奖文章
(三)珍惜心底的不安
浙江省绍兴县鲁迅中学 劳怡楠
清晨醒来,推开窗户,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凉风习习,鸟语花香。你浸润在舒适之中,于是你觉得整个世界都浸润在舒适之中。一切并无不妥,可就在你醒来之际,在你的思绪与记忆接轨之时,心中便有一块区域使你明明白白地记得,万里之外,必然有一片土地上的人们正遭受着饥饿的折磨;越过千山万水,必然有一群人因战争或暴动而颠沛流离;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必然有人偷偷进行着肮脏的交易;在黑幕的笼罩下,必然有人在酝酿着邪恶的阴谋。它们时时发生,却与你相去甚远,可这并未能阻止你的感知。它们始终留在你的脑海里,只是暂时被掩埋。
它们虽遥远,你却不乏感知它们的途径。或是通过普及式的大众传媒,或是通过隐秘性的口口相传。因为遥远,它们都被罩上了一层模糊不确定的色彩,阻碍着你的细细寻觅。你有众多理由拒绝置身事内,可它们不可否认的存在仍为你带来不安与忧惧。这不安不一定是基督徒似的深深的负罪感与赎罪欲,也不一定是佛教普度众生的慈悲心怀,或是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你只是不安,这不安来自于你心底善的流域。我不相信人性本善,更不相信人性本恶,我只相信人从出生起便是一片混沌,有善有恶,只是善恶的多少有所区别。而这不安便是从最根本的善中折出的光芒,它只是一种本能,是一种带着正义色彩的善。
面对这不安,一些人选择了直面。他们不辞千辛万苦地寻找,不惧万水千山地流浪,只为一片心安。正如当年在“水门事件”中坚持揭开冰山一角的新闻记者;或远赴硝烟弥漫的战场,只为心中人道主义精神的志愿救助者„„需要指出的是,遥远并非空间概念,而只是一种感知——在一件事情中,你只要能彻底地置身事外,那它便是遥远的。至今仍感动于垂垂老矣的马寅初面对攻击时所说的话:“我虽年届八十,寡不敌众,自当单枪匹马,出来应战直到战死为止!”这样的傲骨,如何配不上勇士之名?
然而这一选择却有着极大的危险,更非常人所及。若论不安,如能直面,只怕难以数尽,一人一生的努力,恐怕都仅为杯水车薪。勇士往往过早逝去,又有几人留名?更多的人,面对不安无力承受,便选择公布于他的小社会,以求稀释自己的不安,平摊自己的责任。此时若无人回应,便可从于大流,生活如常。而被告知者亦可将不安公布于他的小社会,来加倍稀释这不安。几番稀释,不安便越来越淡,只成为心里无关痛痒的一挠,在大势所趋的保护下被永久掩盖几近无形。随着牵扯的人员越来越多,社会便成了平铺而无力的社会,纵使再有人想做点什么,其他人也可仰仗着社会冷眼旁观,凭着所谓法不责众的心态,心安理得地做“沉默的大多数”,“善”的一角也就因此而蒙尘,无力再次闪光。所以虽然有凉风习习、鸟语花香,罪恶与灾难却仍在上演,仍被呈现于眼皮底下。而当这惰性加倍,我们冲淡不安的速度也愈发快捷,最初的不安也越来越少。直至我们已无法置身事外时,不安也早已被抑制,沉默可以代表静谧心灵的无限沉思,也可以代表黑暗对萌芽的扼杀,这样平铺而无力、“和谐”而无声的社会,如何指望它冲出有力的一拳?
若既不愿成为冲在前面的勇士,也不愿在无形中泯灭自己善的灵光,便好好珍惜自己的不安吧。事实上不安无处不在,我们便该珍惜自己感知的能力。在压抑时,将它喷薄而出,纵使不能激起熊熊烈火,亦可激起小小的烛火。用行舍藏,便是智慧。若没有这种智慧,我宁可偏向前者。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鲁迅说:“相比于国家的自大者,我更欣赏个人的自大者。”相比于平铺无力的社会,我更希望有一个参差多态的社会,即使过于偏激,即使有时蛮不讲理,至少也有众说纷纭的声音,至少也有站起来的人,至少也有顶起天的力量,以时时洗刷心灵的蒙尘。与其选择完美的寂静,不如选择小小的拙劣的冲击,以保留心底的不安与向善的勇气。纵使疯狂,纵使可能受伤,依然很美。
一位德国牧师说过一段著名的话,大意是:当他们抓犹太人时,我保持沉默,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当他们抓新教徒时,我保持沉默,因为我是天主教徒;当他们抓我时,却没有人再能为我说话了。平淡的话中透出一股凄凉。我们或许会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无能为力,但我们不该将其忘却,更不该将那一份不安忘却。若没有当初一次次的争取,如何能换来今日的自由歌唱。而不安,便是我们当初选择争取的原动力,它是激愤与悲悯的源泉。
当黑幕笼罩大地,万物无声之时,我们至少应该看到自己心底的不安,那便是正义的希望!
(指导老师:彭玉华)
点评
本文作者牢牢抓住材料提示语“为什么几个渔人都感到不安”中的“不安”一词,化难为易,巧妙地将题目转换成了以“不安”为话题的一篇文章,这样的审题技巧对于大家写作高考作文很有借鉴意义。当然,准确的审题立意只是写好一篇作文的第一步。在接下来的写作过程中,作者紧紧围绕“不安”,结合自己对生活的灵动感悟,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深入思考,透彻分析了“不安因何产生”“不安为何消失”“如何保留不安”,论述精辟,观点独到。此外,作者在文章中并未引用题目材料,却给人处处紧贴材料的感觉,仿佛字里行间都能看见三个渔人的影子,如此成熟的写作技巧,对于一位高中生而言尤为难得。
第八届创新作文大赛(高中组)特等奖文章
(四)愿得心安
北京市第四中学 李子卓
大脑先生:
我是最忠于您的心脏,您知道那三个渔人后来如何了吗?
因为没有任何线索,第一个、第二个渔人都放弃了寻找。他们每一日都不停地告诉自己:太晚了,太迟了。但没有什么效果,因为从他们捡到瓶子那一日起,他们便开始每晚做着同样的梦:一个看不清模样的人孤独地坐在一座孤岛上,一切都很昏暗,只有一双黑亮的眼直直地盯着他们。他们每天都被吓醒。后来,因为精神衰弱,第一个渔人每次出海都昏昏沉沉,最终因一次小小的风浪丢掉了性命。第二个渔人安慰自己,一定有人救了那人,但他仍旧噩梦不断。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夜,他在梦中终于看清了那人的脸——赫然发现是他自己。
只有第三个渔人坚信“既不会太晚也不会太远”,于是踏上了寻找那人的征途。天南海北,每个角落都不放过,但直到他白发苍苍、垂垂老矣,也一无所获。可奇异的是,他躺在病榻上,脸上却浮现出隐约的微笑。望着身边的亲人,他喃喃自语:“那么现在我可以心安了,那人大概早已获救了。”随即,他咽了气。
当然,相信大脑先生您必定早看出来了,以上纯属我虚构的。但我绝没有戏弄您的意思,只是为了对您说一句想了很久的话:无论您做与不做,只愿得心安。
前两个渔人想得很细,考虑很多,没有像第三个渔人那样做了一辈子的无用功。但他们一生活在不安之中,最终将自己困在了心的荒岛上。而第三个渔人虽劳无所获,可他求得了心安。
我知道您聪明,每每遇到什么情况,总能想到一堆好点子或是一堆顾虑。最后的最后,您总说算了,您说有别人,您说做了或许更糟,您说忘了吧。
但您真的忘了吗?
上次学校组织去江西支教,您很是兴奋。您想带着孩子们做手工,想知道他们平日的生活,想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可没过多久,您又对自己说:不可以。万一让他们学会了享受物质怎么办?万一他们是留守儿童怎么办?万一他们用一双双天真的大眼睛看着您,告诉您他们走不出去怎么办?于是,您几乎什么也没说,只教了半节美术课。最后走的时候,看着孩子们去拥抱最受欢迎的小老师,您站在一边,怀疑自己连名字都忘了告诉孩子们。后来孩子们寄来了信,收信人里竟有您的名字。您反复地看着那封错字满篇的信,好长时间不放手。我也为您高兴,“怦怦”地越跳越快。可我还是知道,您有多么后悔没去做那些该做的事,每次您想到这里,我也跟着往下沉。
您考虑得多,未必是好事。如果最后不仅什么也没做,每每想起还胸闷难过,那么那些考虑就太多余了。
您有想过,或许做了,就不一样吗?
这回换个例子,您还记得为老人让座的事吗?从初中开始,您坐公交车就不再坐位子了。因为您太过内向说不出“奶奶您坐”这样的话,也不想做装睡视而不见的事儿。后来上了高中,一次车上有很多空位,您便坐下了,结果后来人却多了起来。一位老奶奶拄着拐杖,一步三晃地上来,看着就让人担心。见周围无人让座,您控制着四肢僵硬地站起来,表情也严肃异常。值得开心的是,老人向您道谢,您抿着嘴角笑了,我也高兴地狂跳了好一阵。
瞧,您怕了那么久,做了,才知道并不可怕,还因此有了更多的勇气。
我和您同时出生,我从出生起就只负责不停地跳动,而您从开始的一片空白,到现在在我眼中几乎是无所不知的存在。但无论再过多久,您最深处的悸动都无法瞒过我,您压抑许久的愿望一旦想起,我都狂跳不止。我是多么怀念小时候的你,想到什么做什么,从不会后悔。当然,您现在也说自己不会后悔。
我说了,一开始的故事是我虚构的,第三个渔人如果放在现实里也不会心安的。现实要残酷得多,因为人们总是看重结果——虽然嘴上不说。但是您要知道,现实里也难遇上故事里这种奇怪的事儿,再难的事儿也会有结果的,再糟的结果也会让您得到些什么东西,而我相信您会甘之如饴的。
您总说这世界上真是什么人都有,这社会发生的事总让您望而却步。可我还听您说,看清这世界,然后爱它。您有那么多朋友,我相信您能在保护好自己的同时,做一些之前总顾虑太多又每每后悔没做的事。
其实说了这么多,只想告诉您:您还年轻,想到了就去做,现在就那么多不安,以后力不能及了,难道要在后悔中虚度一生吗?您想做哪个渔人呢?是将自己困在心的荒岛里,还是即使徒劳无功也能笑着对自己说“不虚此行”呢?
还有,我这个心脏可要陪您一生呢,您每每后悔我都胆战心惊地猛跳一阵,您不在乎自己思考太多占去太多脑容量,可我是会得心脏病的。
大脑先生,做与不做,愿得心安。
另:您回去再遇到乞讨的老奶奶,不妨考虑给她点儿零钱,我知道您又有一阵不安了。
愿陪您心安一生的心脏 2013年8月3日
(指导老师:袁海萍)
点评
由于题目材料的限制,本届大赛总决赛高中组的作品中鲜有体裁创新之作,所以这篇文章的出现着实让评委们眼前一亮。作者巧妙借助书信的形式,虚拟了心脏给大脑写的一封信,在立意上将自己的创新意识展露无遗。虽然在文章体裁与立意上有意识地进行了创新,但整篇文章并不给人华而不实之感。文章开篇便紧密结合材料,虚构了故事的结局,在发人深省的同时也为后文论述“愿得心安”这一主题进行了铺垫。在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阐明了“心安”的重要性,看似写的都是生活琐事,但透过这些琐事我们能看到作者其实是在对自己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自省。不可否认,这篇文章和其他获得特等奖的文章比起来,在论述深度上有所不及,但文中浓浓的生活气息,以及作者敢于进行自我剖析的勇气,还是得到了评委们的一致肯定。
第八届创新作文大赛(高中组)特等奖文章
(五)宇宙大问,解在人间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 樊文朔
几个渔人、一个瓶子、一张纸片、几行文字,直逼人类思维的尽头。
救助或不救助?理性判断或感性体悟?科学的知识解释不了的,宗教的奥义就能明断?
渔人面对的问题太严重,困惑和迷茫压得他们欲辩而不得。从人性与知欲本能出发,他们想象着这位未曾谋面的人类兄弟在荒岛上是怎样生存,怎样坠入绝望,怎样悲惨地死亡。这种推测必将勾连起对同胞的怜悯。而对别人命运的揣测之后,便是对自己未知命途的恐惧。黑暗惨绝的经历既然会发生在他者身上,为什么不会成为自己的终结方式?彻骨的冷意从齿根蓦地弹出,生命之中藏着对非理性、非常识的恐惧。
再从理性知识去认知。全部的信息就收纳在一个漂流瓶与一张小纸片中,甚至不能复原真相最简单的轮廓。身份未知、地点未知、时间未知、生死未知。没有逻辑,不能判断,超越了可知。或者像第三个渔人一样跳脱常识,用哲学推演,不会太晚,因为何时都有可能;不会太远,因为每处都在发生。不知那人的方位,其实亦何尝知道自己的方位?甚至可能,呼救的人就是自己因为精神盲点而不曾认识到的自身„„一次偶然,勾出渔人,不,是人类骨子里的冲突。自幼时便形成的绝对的认识秩序被打破了。彻底的模糊让他们洞见自己的无知苍白。走到思维的尽头,渔人不安,读者悚然,寂静落下,混乱开始。
那么干脆脱离此间,以彼岸的高度来俯仰人世。该去拯救吗?该选择无声吗?末法时代,人人迷茫。科技祛魅的现代世界,上帝已死,信仰崩塌。天下承平,人们信奉超自然来消遣无趣的光阴。世教凌夷,暴力恣肆,戾气横行。佛教净土早已布满灰尘,铜佛、木佛、泥佛;梵音、佛乐、法帖欺谩世人。真佛从精神世界里消失,小乘佛法依稀残留在俗人对前代大师隐士的记忆里。度己无力,何谈度人?天荆地棘,个体尚不能开悟得救,又怎能苟求其人?撑一叶小舟,寻一片孤岛,载回一颗或许早已枯槁无救的心灵?此岸诸事无了,彼岸一片苍茫。
够了吧!在思想的极路上,我们已经走了太久。渔人的故事,只是无数引人困顿的寓言中的一个。有太多的谜团,我们太想解开,却发现未知的事情不是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越来越苦厄,最后是一无所知。
应该知道,我们一定会遇见的问题未必不可回避,不可回避的问题未必一定能解答。人类一思考,上帝便发笑。人太骄傲了,总以为理智之剑能够破除一切魔障,逻辑的刀锋能战胜迷幻的妖魔。认真对待生命的人定会省察生命,但是省察生命不等于穷尽生命。
当我为了追求最高的真理而走遍了世界,却发现自己竟从未走出脚上的一双鞋。既然精神必须依附着形骸,否则将灰飞烟灭;既然我们必须向尘世汲取资源,否则将从云霄落入深渊,那为什么还要用痛苦的泪水去洗刷必须沾染的凡世尘烟?为什么要用熬干生命得到的鲜血去浇灌永恒的死茫空间?为什么如此执着,宁愿让此岸的无比真实与彼岸的虚幻梦境将自己撕裂!
我也是一个严肃对待生命的人,我也备尝思虑的困扰与辛酸。我也设想抛弃肉体,让灵魂自由驰骋在天际云端。
为了实现生命的价值,我向人生发问,由我救谁退至谁救我,再至救己度人。退而再三,仍未有正解。为了找寻生命的意义,为了参透宇宙的不变真理,我进入文字,又从文字隐遁到哲思,由修悟人事隐遁到历史之观,自觉已经隐无可隐,逃无可逃,痛苦煎心,却仍未得到答案。
所幸由于某种属人亦属灵的特性,我们最终定会与这个世界和解,就像从土壤的温厚中诞生的孩子,在一定时刻一定会渴望天的浩瀚轻盈。用死亡矫正人生,用宇宙洞察人生,是思想者跨越不了的宿劫。然而如果为了迎接最后的虚无,为了满足本质自私的求知欲,便对世界无动于衷,弃子女丈夫的家庭责任不管,抛忧患尽责的社会担当不顾,这就不配叫做对生命的敬畏,而只是对生命客观实在性的逃避。
所以,迷失的渔人必定会在寂静中任水波载他们回到岸旁的茅屋。屋里莼菜的清香扑面而来,化解了今日的沉重与劳碌;妻子温情的眼神使他们回到真实,回到人间。自己的意义、自己的价值、自己的坚守,应在这屋、这船、这家之中。偶踏歧途,他们认清了自己,看清了人生。
于是诗人也不再沉默,低低的苦吟变成了高亢的歌声。我走出思想的泥潭,诵着启悟后以热爱写就的诗篇:
末法无端意踌躇,殷勤问道伤心苦。
心血枯焦天不语,千愁万绪散西风。
抛却诗心清云上,热肠忧叹老书生。
狼狈辛酸为哪端?性本不忍苟相全。
别竹辞花亦何憾?只恨平生志高远。
笔重神滞文章瘦,漫步卷牍自误久。
应纵四合卷九州,俯仰人世任自由。
五蕴皆空我不转,一力移山救末俗!
(指导老师:李 宏)
点评
作者从题目材料这则令人困顿的寓言,引发了对人类未知命途的无尽思虑,由此大胆发散思维,联想到人类智识的空茫、宗教信仰的虚无以及生命末路的宿劫,进而体味到虚构彼岸的存在与价值的虚无,最终认清了“人本”即是对待生命的严肃态度,即是度化身心走向无限自由的无上妙法。与其皓首穷经思索生命的意义,不如兢兢业业坚守生命的价值。如此积极向上的志趣让人称道!在行文过程中,作者展现出的对科学与宗教的深入思考,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与解答,让人不禁感叹后生可畏。特别是文末作者自创的诗歌,不仅总结了全文,更升华了文章的主旨,实在是妙不可言。
第四篇:荣获创业创意大赛特等奖新闻稿
建筑工程系荣获“博源杯”首届创业创意大赛特等奖
5月21日下午,由学校招生就业处、团委、学生处联合主办,博源图书公司承办的“博源杯”首届大学生创业创意大赛在在幸福路校区第一学术报告厅圆满落下帷幕。建筑工程系代表队一路过关斩将,荣获特等奖。
建筑工程系代表队以“Boy花店”为主题的创业项目,以其贴近现实的案例、场景化的演示及活跃气氛的互动,获得了在场师生的一致认可;以其独特的创业创意、条理清晰的项目演讲、机智充分的答辩,获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以高分赢得了本次大赛的唯一特等奖。
副校长王保军代表学校为建筑工程系代表队颁发了特等奖证书、奖品及创业基金,与队员亲切握手并致以祝贺。
建筑工程系学工办
2014年5月22日
第五篇:创新作文大赛作文(推荐)
现实与未来成矛盾
当今世界,我们作为当代青少年,我们应尽我们的最大努力去创造生活,创造世界,开拓未来,开拓创新。
尤肯达修女的这种情谊是我们所不能达到的,我们不能够去改变未来,但我们可以去创造,可以去创新。
曾有人说现实是残酷的,当今太现实了,太直接了。但是,我不这样认为,相反地,我认为现实不一定是残酷的,而是美好的,我们虽不能去篡改历史,去成就未来,但我们可以改变现实,未来是我们所不能到达的,但是我们终究有一天会到达那里。那时,我们总会这样想,如果当初那样,现在就好了。
有位哲学家说过这样的话,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人生如果是十分我渴望这样度过,三分是遥不可及的理想,三分是别人口中不争的现实,三分是自己无所畏惧的追求,剩下一份就留给偶尔的忐忑不安,颓废,消极或怠慢逃避。、有事,现实是美好的,白日做梦的人永远都是幸福不了的,偶尔憧憬一下美好的未来是对的,抱有渴望是好的,但不要沉浸其中不好把未来勾画的过于美好。每个人都会想象,我每次憧憬美好的目标都会做好最坏的打算,给自己留有退路,这样即使发生不想发生的,也可以从容面对。
魏晨的《未来》中,Oh oh oh my way,Er er er every day,Oh oh oh my way, Oh oh oh my way。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需要脚踏实地地去想未来起程,向自己的幸福起程。每个梦想都值得灌溉,眼泪变成雨水就能落下来,每个孩子都应该被宠爱,我们用爱铸造完美现在,千万溪流汇聚成大海,每朵浪花一样澎湃,这是最美好的未来,不分你我彼此相亲相爱,千山万水证明这关怀,幸福永远与未来同在。
所以如果你想达成未来的现实 , 那么我有几点可以供大家参考一下, 永远相信,世界上永远没有最合适的,你最爱的就是你最合适的!
当别人劝你现实点时,请你告诉他:你说的是现在的现实还是未来的现实? 把目标细化,你会更容易明确方向,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活在当下,把握今天!你的关注点在哪里,你的财富就在哪里。
不论遇到什么问题,一定不要放弃,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是暂时没有找到方法!当你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你可以说很累,但是绝对不能说不行!
未来和现在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为自己的未来付出的努力多一点,为现在汗水多留一点。你将会更幸福,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