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朋友难过时,请不要随便对他说这十句话
我没有权利去要求别人做什么,所以这些话是我需要不断提醒自己,不要随便地将这些话说给我的朋友,这不能能安慰他们,反而是令人感觉到隔膜。用一句话来概括所有的观点——凡事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把这用烂了的十句话抛出去,不懂得如何安慰的话,宁可沉默就好了。
NO.1 你不能改变别人,只能改变自己
在我们的语境中,“改变自己”的潜台词,往往是劝说别人变得忍让屈服。请不要劝说你的朋友忍让屈服,你要支持他变得强大起来,需要改变的不是自己的原则,仅仅是自己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而已,他仍然可以做原来的自己,不需要去改变别人,只是改变对待别人的态度而已。
NO.2 社会就是这样,你又不能改变社会,只能适应
对别人说这句话之前,先问问自己,这个社会哪样?你认识中的社会和别人认识中的社会一样吗?
NO.3 不要抱怨,抱怨又解决不了问题
与这句话类似的还有“有抱怨的时间不如去做blabla„„”“有抱怨的时间你早就巴拉巴拉„„”“有本事不要在这里抱怨,去巴拉巴拉„„”。
抱怨其实是一种不太受周围人欢迎的行为,特别是不能感同身受的人,他们会本能地逃避负面情绪,并且阻止他人情绪的表达。
然而,在你的朋友向你诉说自己的痛苦或者悲伤时,请不要对他们说“不要抱怨”,他们只是想要有个人倾诉而已,他们需要的不是提出建议,而是有人能包容他们的负面情绪而已。
NO.4 少抱怨,多感恩
抱怨该抱怨的、感恩该感恩的就可以了,尊重自己的情绪表达,对不值得感恩的人感恩,是种什么心态?
NO.5 比起谁谁谁,你已经很幸福了
我从不认为幸福不幸福是比出来的。他们总会找到比你更惨的人。来证明你“其实已经很幸福了”。
有比你惨的人,你就觉得自己幸福了,某种程度上不是一种好的心态。
你嚼着窝头,回头一看还有吃不上饭的,你就觉得窝头啃着挺香,你不去想想怎么能让自己吃上白面?
你买不起鞋,回头一看还有人没有脚,你就满足了?你不去努力挣钱给自己买鞋?
这几年,劝人要知足的越来越多,鼓励人有追求的却越来越少。
人和人是不一样的,幸福还是痛苦只有自己知道,不能因为世上断腿的人多,就不允许崴了脚的人哼哼。谢绝比较谁更惨,谢绝“你这样已经算是很幸福”。人幸福不幸福的标准是自己的,不是比较出来的。
尤其是不要在朋友郁闷的时候,再跑过来说我当年多惨多惨你现在这个算什么。
NO.6.凡事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用“凡事”取代就事论事,以偏概全,用一个“多”“少”的界定,直接混淆了黑白。要求你凡事对内归因,就像是这十句话的共同特点那样,是对对方错误的有意迁就和回避。矛盾的起因,该谁的就是谁的,如果要“多”找自己的,“少”找别人的,方式就只能是把别人的错误压在自己头上。
这一点在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中体现的尤其明显,很多父母尤其喜欢把矛盾的责任全部推给孩子,把自己情绪的起因全部推给孩子。
凡事向内归因,对心理产生的压力是巨大的,承担太多本不该属于自己的过错。如果形成了对内归因的习惯,外界的伤害会有翻倍加在你身上的后果。
不回避自己的责任,但“原因”该谁的就是谁的,我们没有“多”找自己原因的义务。
NO.7.快乐也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为什么不过的快乐一点?
很多人只是机械地重复它,自己却做不到。
为什么做不到呢?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在多数时候,快乐还是不快乐,是有原因的,一天到晚除了快乐什么都没有的,是傻子。想变得快乐起来,应该去直面引起不快乐的原因,而不是用这种麻木的话安慰别人和自己。
NO.8.父母都是为了你好,只是方式不对
只要目的是“为了你好”,任何方式你都要接受,甚至还要感恩。
但是,“为了你好”这件事是不能证明的,因为打着为了你好的旗号做出的伤害,全部会用“方式不对”来掩饰。
这是流氓逻辑。
一个人,强调自己的父母是对自己好的,强调自己爱自己的父母,完全没有问题,值得支持。但他没有资格判断别人的父母是不是这样的。
更没有资格在一件他不了解的事情上,断言谁对谁错。
因为有部分父母,在很多事上是在“为孩子好”,就以此断言所有的父母都是如此,是很脑残的。
即使是属于“真的好”的一部分,此言也不可取。
父母所追求的,是他们所认为的好,不一定是孩子认为的好。
方式不对,也应该为这份不对负责。
方式不对,子女也有权反抗。
在朋友与父母发生矛盾时,请不要盲目地用这句话安慰他。
NO.9.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
这一句在逻辑上脆弱不堪的话,却是十句话中的大BOSS。
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所有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
要推翻这条假设,仅需要一个反证即可。事实上,反证绝对不仅一个,只是多数圣母,对这些反证会选择无视。
或者干脆在“爱”的定义上做文章,把伤害说成是爱,是表达方式错了的爱。
所谓“表达”,需要有“内在”,没有“里”何来“表”,内心无爱,如何能表达出爱? 甚至当有的父母自己说出不爱自己的孩子时,圣母们也会选择性无视。
还是那句话,你父母爱不爱你,你爱不爱父母,你自己感觉是就可以是。
但是你没有资格判断另外两个人之间有没有那种爱。
人心是复杂的,父母也分很多种。
NO.10.再过几年你就不这样想了
这句话的潜台词其实是——再过几年你就会像我们这样想。
随着年龄阅历的变化,想法改变会很正常。但是,没有人能够断言自己将来会怎么想。持此观点的人,认为对事物的看法是唯一的,世上所有的人都会“这样想”,没有“这样想”的人,仅仅是因为时间还不到。
你永远都不可能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所以,请尊重别人当下的决定和看法。
第二篇:当朋友伤心难过时
当朋友伤心难过时,我们通常会感到坐立难安:应该帮忙吗?能帮什么忙?怎样帮忙才有效?要帮到什么样的程度?而当朋友痛哭无语时,该如何最有效地抚平他的苦痛与焦虑?“心病”还要“心药”医,还是让我们来听听心理咨询师的建议吧!
例子A
自小一帆风顺的俞碰到了人生的悲剧:要谈婚论嫁的女友突患急病,没几天就离开了人间。他简直没有办法去面对这一切,但同时,他又很好强,不想影响手头发展很好的工作前景。终于,他在老朋友蕾面前哭了,搞得不善于安慰人的蕾倒手足无措了。
1.转移注意力
一般人遇到挫折,两种反应:一种人会采取压抑的方式,他会把所有的不如意压抑在潜意识中,自己想办法消化。从心理健康角度来讲,这是一种不健康的方式。如果积压太久,可能会慢慢形成一种神经症,或者是更严重的疾病。面对这种朋友,可以通过转移他的兴趣爱好来打开话匣,介入其中,这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如果他喜欢唱歌跳舞的话,可以一起去泡吧;如果喜欢文学艺术,可以通过看书、看碟,转移他的注意力。另外,一些户外运动对身心也有好处。总之,你要懂得转移他的注意力。
2.听比说更重要
另外一种人则愿意倾诉,作为朋友,你就要选合适的时间地点,慢慢创造机会让他倾诉。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倾听不是简单的沉默。倾听首先要做到的是忘我,在讲话的过程中,要完全抛开自己的思想,将自己的想法意图全部搁置一边,用真诚的态度全身心投入,无条件提供帮助。这样,被安慰者才会对你产生信任,感觉温暖。而且谈话的过程中,尽量不要插话,一定要让他将情绪全都宣泄出来。
安慰者容易在倾听的过程中产生共鸣或抗拒,迫不及待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其实这是一种很不合适的做法,被安慰者有时仅需要安慰者当他们的“共鸣箱”,且能不厌其烦地供其反复使用。另外,对于被安慰者所讲的内容,全部要用支持性的话语,默认他说的全部是对的,错的地方也要不加理会。倾听过程中,如他主动问到,你可以讲自己的经历。当然,一定要简短。而且你所讲内容一定要比他的境遇更差的,“我曾经„„也慢慢过来了。”你如果能成功地让他说上两个小时,就成功了。
在整个安慰别人的过程中,听比说重要。一颗失落沮丧的心需要的是温柔聆听的耳朵,而不长篇大论。聆听是“心心”相惜的过程,不要追问事情的前因后果,也不要急于做判断,要让他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例子B
琳觉得好友皮皮最近怪怪的,约她出来逛街吧,她很生硬地说:没空!晚上打电话给她吧,她又好像在生闷气似的,没说两句就火气冲天。后来,琳才辗转打听到,原来皮皮部门新来了一个脾气古怪的经理,她老是喜欢挑每个人的刺,甚至无理取闹,搞得皮皮心情暴差。琳想和皮皮聊聊,但又不知道从何聊起。
1.不需“指教”他要怎么做
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出入社会的学子在面试中几次碰壁,就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沮丧彷徨。这时作为朋友的你,要做的是客观分析现状,帮他验证。竞争失利,或多或少会产生自卑心理,这是最常见的问题,我们所要做的事就是帮他克服这种自卑感。首先,你要肯定,“这可能完全不是你能力的问题,也可能是„„”注意一定要讲他好的东西。至于他还要怎么努力,那是他自己需要总结的。
我们不是去帮他解决实际问题,而是帮他解决心理上的感觉的问题。我们没有办法教朋友怎样争取到这个职位,那是他的事,我们所做的是要帮他调节情绪,让他不要耿耿于怀。给予安慰并不是告诉别人“你应该觉得„„”或“你不应该觉得„„”人们有权利保有其真正的感觉。这个不是你要去讲的,这是要靠他慢慢摸索出来的。
整个安慰过程用开放式的提问是非常重要的,认识到他的弱点的时候,你可以采用从侧面提问的方式,“你觉得你的水平是怎样的”,那么他可能就认识到了要调整自己,让他信心满满地走出阴影,这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2.帮他体验自己的成功
首先,让他回顾成功的体验。人的一生中都会有成功的时候。你要让他知道一次的失败并不能代表所有的失败,也不能泛化到所事上。如果他以前唱歌比较好,你可以说:“听说你以前唱歌„„你当时是什么感受?”让他讲述,可能慢慢他就把不愉快的事忘掉,又会觉得自己还是很优秀的。不能让暂时的迷雾蒙住双眼,扰乱前进的方向,树立自信心,帮他体验自己的成功。
况且,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道理是显而易见的,但身处逆境中的朋友可能暂时看不到。你要帮助他意识到这个问题,“这个工作没找到,但你还有很多机会,发展前景很难预料„„”我们都可能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在当时看可能是天大的事。但是回过头来再看,就会发现这只是一个过程而已,这就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
3.陪朋友一起走出去
这点对于安慰者来说难度是蛮大的。一般采用提问的方式会比较有效。要陪朋友一起走出去,时间是治愈伤口的良药。对方会在你的陪伴下,觉得安全、温暖,倾诉痛苦,诉说他的愤恨、自责、后悔,说出所有想说的话,一起手挽手,平复伤口。当他内心逐渐平静下来,能坦然面对自己的遭遇时,他会真心感谢你,也觉得是靠自己的力量走过来的。
第三篇:请不要随便说随便的美文摘抄
当“随便”这两个字脱口而出时,也许你的本意是想减少麻烦,却发现常常作茧自缚……
情景一:自我牺牲,对方紧张
你和男朋友吵架之后,很久没有去他家里了。现在他终于向你认错,你也原谅了他,他的父母非常开心,亲自打电话来请你去吃饭,还问你想吃什么。你想也不想地说:“随便!”后来,男朋友告诉你,因为你的一句“随便”,未来的公婆紧张了好半天!
很多时候,我们想用“随便”来表示客气和尊重,结果却在无形中加重了对方的心理负担。为了不至于拍错马屁,听的人开始不断猜测我们到底怎么想,而我们自己,则在被猜测中享受着类似自我牺牲的快感。倘若这种“牺牲”没有引起对方足够重视,我们就开始愤愤不平地委屈起来,直到关系出现问题。
换个词说说:
不说随便,说“喜欢”——当对方真心诚意地想为你付出时,坦率而大方地告诉对方你喜欢他(她)为你做什么,这,才是真正的尊重。而人际关系,也将在需要和被需要、肯定与被肯定中健康愉快地发展下去。
情景二:胡乱放弃,夸大不快
部门开会,讨论一个重要方案,在大家纷纷举手通过之后,你提出了相反意见,因为你觉得这个方案有漏洞。所有的人都对你侧目,因为你的反对会让大家功亏一篑。僵持了—段时间后,你终于说:“那随便大家吧!”
人际交往之中,难免有冲突或者意见相左的时候。当我们实在势单力薄、无法扭转局面时,其实,放弃不是唯一的选择。换一种方式表达,会让我们拥有更多主动性。
换个词说说:
不说随便,说“保留”——我们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同时给别人一个认识问题、尝试错误的机会。保留意见意味着我们对事情负责,“随便”则有逃避责任之嫌;保留意见意味着我们并不否定自己,“随便”则常常扩大负面情绪。两相对比,自然还是“保留”的好。
情景三:敷衍应付,伤害关爱
“女大当嫁”,从你25岁生日那天,母亲就开始紧张起你的婚事,不断托人给你介绍男朋友。忙得不可开交的你根本无心恋爱,但又害怕伤着母亲,于是每次都说:“随便,随便,您安排吧!”
不忍心伤害,却又在一次次地伤害,因为谁都看得出来“随便”其实是敷衍和应付的遮阳伞。长期被自己关爱的人这样“随便”地对待,最后不心灰意冷才怪。
换个词说说:
不说随便,说“且慢”——真诚地告诉对方:谢谢你为我做的一切,不过,且慢一点,我还没有准备好如何接受你的爱情,让我们从朋友开始吧。
情景四:乱发脾气,摧残人脉
你因为被老板批评太过自由散漫而很不开心,搭档阿元看在眼里,主动凑上前来跟你搭讪。他说:“哎!愉快点哦,否则我可要换一个伴喽!”你“啪”地把文件夹摔在工作台上,大吼:“随你的便!”
人在遭受挫折的时候,容易向亲近的人转移不满,同时会出现言语和行为上的“退行”——变得像一个孩子似的任性刁蛮、不负责任。而无论多么牢固的人际关系,都可能会在这种“随便”的反复摧残下出现问题。
换个词说说:
不说随便,说“难过”——告诉对方:你这么说我很难过,我现在更需要你来安慰我/鼓励我/爱我/肯定我……当你学会这样的表达,你会发现,其实我们想要的东西就在我们的嘴里——清楚地说出来,我们的爱情、友情、亲情才不会因为情绪的泛滥而恶化。
第四篇:不要随便对孩子说的10句话
不要随便对孩子说的10句话
1.本来想要个儿子(女儿)的,天公不作美。
这是明显的性别否定,孩子会自然的接受家长的“要求”。同时这种说法也会让孩子感到困扰,可能因为自己没符合爸妈的期望为失落或者感到愤怒,这样的情绪都会影响孩子。
2.别玩了,看看书去。
可以说一个孩子的童年伴随着玩耍才是正常的,玩是孩子的天性,通过玩耍能学到很多经验。总是不让孩子玩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父母要明白不要参杂自己的价值观去勉强孩子。
3.你太小了,做不了这使。
父母保护孩子是责任,但是过度去保护就是不对了。对于现在的环境,需要鼓励孩子去尝试一些和年龄符合的事情,不要事事都替孩子去做。4.不能接受失败。
无论是谁都没遇到失败和挫折。如果您是一个完美主义者,那么你要小心了,不要什么都要求孩子都成功,这样很容易让孩子患上强迫症,很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5.不能去那个事。
父母习惯把自己的经历按在孩子身上,自己儿时吃亏的事情,是不允许孩子去做的。其实父母限制的多是阻碍孩子童年应该经历的体验,成年容易做事不果断。
6.小孩子懂啥,上一边玩去。
这是明显的划定界限,大人是大人;小孩子就小孩,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够受重视,心理上会不服气,严重的会心理压抑,以后做事缩手缩脚。7.不能和谁谁玩。
这是对别人家孩子的歧视,带有父母自己的主观性。孩子是天真没有心机的,和谁一起玩并不分什么尊卑。家长强制的分开,让孩子无法理解,严重会影响孩子的正常交际。
8.给我好好的听。
这是要求孩子听从自己的意见,否定孩子自己的思考。其实孩子是需要通过各种经验教训积累自己的思维。如果父母什么事情都干涉,什么事情都不让做,会阻碍孩子的思考能力,也会导致成年以后缺乏主见。
9.消停的,别哭了。
孩子是希望得到父母的喜爱和认同的,认为父母是自己的保护伞。可是连哭泣都会被妈妈呵斥,孩子会感到特别的无助,也会慢慢压抑自己的真实感情,在未来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表达。
10.当初要没把你生出来就好了。
有的家长在气头上会说这样的话。这话完全否定了孩子的存在价值,对孩子是沉重的打击,因此绝对不能说,否则会给他们的心灵留下难以抹去的阴影。
第五篇:如果你不了解我,请不要随便对我评价
[如果你不了解我,请不要随便对我评价]
喜欢一个人,并不能代表什么,只是喜欢一个人的安静喜欢一个人独处,没有人的时候会静静的想一些事情,但是觉得孤独了也还是会想念所有的朋友,想打电话可是别人有别人的生活轨迹,谁也不可能为了谁放弃自己现在的生活。有人说一个人久了是会忘记两个人的感觉的,但是请你相信,一个人久了是会让你变得更加理智,但是只能越来越孤独。现实生活不的不让我继续孤独下去,这样的生活很是习惯。
难以接近这个是什么东西我就更不太清楚了,这个世界有些人是你想要去了解的,但是也有些人是你想要去了解但是别人不想让你了解他,那么我是后者。总觉得被人了解是一件异常可怕的事情,像被人一件一件剥掉衣服,研究你的***体一样让人感觉不自在。如果你说我有什么是太过于自我的,那么对不起我只能说我的生活方式就是做我自己,没有你的生活我可以过但是没有我自己了,你让我怎么生活?
我很自我,有喜欢的死心塌地的人,有自己的生活,也有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和不喜欢被人打搅的思想和心理,可是这些只能成为我想要自己生活的理由,任何一点都不能说明什么有的没的的问题。也许我很差劲,但是请你注意,在我没有危及到你的生活的时候请你不要随便的打扰我的生活。
现代人的生活模式是不希望被打扰但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关爱,如果你想说些什么,去大街上微笑的去跟每个人打招呼吧,去跟你的邻居你的朋友说些体己的话,去想你伤害过的人们道歉,去关系一些孤寡老人,去对你的父母说你爱他们,去说你爱这个社会,去说你会好好的生活。然后就去真正的幸福生活着吧。
朋友,请多一些宽容,宽容别人的同时也在宽容着自己,宽容是阳光,温暖了他人,也点亮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