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计划
一、教学总目标:
《品德与社会》学科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形成自觉爱护自己身体的意识和行为,知道交通规则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向学遵守交通秩序,注意交通安全.在面对各种诱惑求助骗局时,能够沉着应对,不上当受骗,掌握一些觉事故的预防及解除办法.2、知道学习做事要抓紧时间,学会合理安排和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对自己有信心,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学习,体会克服取得成功的愉悦,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能够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和帮助下,学习培养自己兴趣和爱好.3.在与人的交往中,能够意识到别人的不高兴,知道日常交往中让人讨厌,生气的言行举止,当朋友间出现误会和矛盾时,能够反思自己的言行,并以恰当的方式加以化解,知道真正的朋友应该以诚相待,互信互助.4.知道自己是集体的一员,关心集体,主动承担集体交给的任务维护集体荣誉,感受集体生活中的规则的作用,初步具有规则意识,遵守活动规则和学校纪律,具有现代民主意识 ,了解民主选举的基本程序,正确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三、重难点:
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有着非常强的社会性。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逐步扩大学生的生活领域,结合社会生活、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组织教学内容。它的综合性非常强。涉及的教学内容的要素是综合的,涉及的社会领域是复杂的,交叉的。同样的内容后续年段重复出现,要求提高,螺旋上升。(1)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形成自觉爱护自己身体的意识和行为。
(2)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能够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和帮助下,学习培养自己兴趣和爱好.(3)知道真正的朋友应该以诚相待,互信互助.(4)遵守活动规则和学校纪律,具有现代民主意识 ,四、学生情况分析
中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三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五、教学措施:
(一)、将社会中的知识转化为生活问题。
美国教育家布朗及其合作者认为:学习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背景”大部分是指实际生活或者模拟的实际生活。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好奇。教师就要紧紧抓住这种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二)大胆想象,解决生活问题。
品社课不应局限于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教学把社会生活化,把社会知识实际化,不仅使学生体会到社会与生活紧密联系,还使学生应用社会中学到得知识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六、教学进度:
1、爱护自己的身体 2、注意交通安全 3 3、4 小心受骗 3
5、学会自护自救 3 6.7、我有一把“金钥匙” 3
8、说声“我能行” 2
9、我的兴趣爱好
10、期中考试
11、我做错了吗 2
12、真正的朋友 2
13、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2
14、我和我们 2
15、我来投一票 2
16、期末复习
17、期末检查
18、检查反馈
第二篇:小学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新课程标准要求
1、《品德与社会》的内容标准由6个主题构成,即:我在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的家乡(社区)、我是中国人、走近世界。这种主题式框架是各国设计综合课时常采用的,也被称为“同心圆扩大”的框架。
2、将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融为一体。多样的教学活动,既将学生的经验作为学习的基础,同时也将形成新的经验作为学习的目标。
3、按照综合主题的方式呈现课程内容。为体现课程的综合性,有机整合各门课程内容的构建思路,内容标准的各部分和各条均不是按照学科体系和知识点呈现的。每一条标准中,都尽可能地体现出知识学习,情感态度和行为能力养成融为一体的课程理念。
4、倡导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的意义。只有根据具体的学生背景、区域、学校特点和条件,将多种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5、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改革思想。为了更好地体现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内容标准基本上采用了主体表述的方式,并以行为化的表述呈现。
二、教材设计思路
1、以儿童与自我、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展开,每一个人都在与自我、自然和社会的互动中谋求成长和发展,自我、自然和社会在每一个人身上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密不可分的三对关系。其核心是儿童,侧重与儿童发展的课程设计则关注儿童的身心特征,设计出的课程符合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充分贯彻了儿童设计课程的理念。
2、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设计的健康安全地生活,积极愉快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品德与社会是集思品教育、社会教育、生活教育和科学教育于一身的课程,这四种教育需要在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中有明确而具体的反映。健康安全地生活侧重反映了生活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侧重反映了社会教育和品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侧重地反映了科学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三、教学理念及建议
(一)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二)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四)充实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五)拓展教学空间: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为此,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教学活动设计
我在成长:
1、开展“把各种有趣的一分钟记录下来,说说自己的感想”等活动。设计自己的学习时间表。
2、结合实例,举行把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收入自己的锦囊的活动。
3、试着每天把自己的新发现记下来。
4、建立自己的学习档案。
我与家庭:
1、观察和体会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操劳,选择一些自己可以承担的家务劳动,坚持去做。
2、学会认识安全标志,保护自己。
3、模拟情境,和同学、老师一起演习生活中遇到过危险时应该怎样自护自救。看谁反应快,办法多。
4、建立自己的安全卡。
我与同学:
1、为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和最喜欢的朋友设计小卡片,向他表达你的情谊。
2、可以讲述同学们互相关心的事例和自己的感受。也可以针对同学中常出现的磨擦和冲突,设置情景,讨论解决的办法。
3、把你和朋友之间难忘的事情记录下来,把你们的纪念物收藏起来,让友情的芳香留在你们的记忆里。
我的家乡:
1、想办法解开这些谜,找到这些“看不见的手”,了解他们是怎样工作的。
2、帮助铅笔和米粒找到“妈妈”,看谁编的故事最有趣,说说找妈妈的感想。
3、家乡的打工者带着技术、资金回来了,与他们交谈,了解他们的打算,试着说说你的想法。给在外地打工的亲人写一封信。
4、采访身边的打工者,写下自己的采访记录。
5、寻找身边的做出了一定成绩的人物,了解他们的事迹,自己制作一张“状元榜”。
我与社会: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了解各民族的饮食习惯和特色食品。
2、选择你喜欢的可行的方式收集资料,了解各民族的服饰特点。
3、了解一些民族的传统节日、特别的庆祝方式和来历,把收集的资料与大家一起交流。
五、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一)评价方式:本课程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与家长、社会参与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
(二)本课程倡导的评价方法:
1、教师观察记录。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
2、描述性评语。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
3、学生自评。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4、学生互评。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5、作品评价。将学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产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师生共同进行评析。
6、个案分析。教师针对某一学生学习的特殊状况进行跟踪评价,它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
六、课时安排
我学习,我快乐
10课时
家庭因我更美丽
()课时
共享友爱阳光
()课时
谢谢你,家乡的劳动者
()
课时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
()
课时
共 计:
()
课时
第三篇: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计划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中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三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由后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主要是有关邻里生活的教育;第二单元主要是学校生活的教育;第三单元主要是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关系的教育;第四单元主要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本课程根据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总目标: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三、重点:
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有着非常强的社会性。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逐步扩大学生的生活领域,结合社会生活、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组织教学内容。它的综合性非常强。涉及的教学内容的要素是综合的,涉及的社会领域是复杂的,交叉的。同样的内容后续年段重复出现,要求提高,螺旋上升。(1)学会为别人着想,与邻居和睦相处。(2)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3)从小养成合理、文明消费的习惯。
五、教学措施:
(一)、将社会中的知识转化为生活问题。
美国教育家布朗及其合作者认为:学习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背景”大部分是指实际生活或者模拟的实际生活。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好奇。教师就要紧紧抓住这种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二)大胆想象,解决生活问题。
品社课不应局限于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教学把社会生活化,把社会知识实际化,不仅使学生体会到社会与生活紧密联系,还使学生应用社会中学到得知识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六、教学进度:
周次
课文
课时
1、爱护自己的身体
2、注意交通安全
3、小心受骗
4、学会自护自救
5、我有一把“金钥匙”
6、说声“我能行”
7、我的兴趣爱好
8、期中复习
9、期中检查
10、检查反馈
11、她为什么不高兴
12、我做错了吗
13、真正的朋友
14、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15、我和我们
16、我来投一票
17、期末复习
18、期末检查
19、检查反馈
第四篇:小学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小学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会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材共设计了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主题所涉及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来自社会的爱)。
这四个单元教育主题是:第一单元主要是在爱的阳光下;第二单元主要是我们共欢乐;第三单元主要是生活不能没有他们;第四单元主要是寻路和行路。
三、教材重点难点
“寻路和行路”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安全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校外探路出发,激发学生对出行有很大的学问认识,最后落实到保护自己的安全教育。
四、教学目标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家人爱的关怀下,懂得爸爸、妈妈的艰辛,以达到关爱社会。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会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理解感谢他人。
4、初步了解个人外出要注意些什么,初步学看平面图,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懂得安全的重要性。
五、教学措施/ 8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懂得爱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
4、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5、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六、教学进度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单元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爱的阳光下》由三个主题构成。
1、家人的爱
2、读懂爸爸妈妈的心
3、来自社会的爱
单元教学目标:
1、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帮助学生体会和理解父母长辈在培育自己时的良苦用心及其辛劳。使学生在感受家人的爱同时,学会体谅家人,并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爱。
2、体会学校对少年儿童的爱,认识自己在老师的培育和爱护下成长的。能够表达对教师的尊重和感谢之情。
3、了解社会对儿童的关心和照顾,以及在保护儿童权益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有关法律法规。
教学建议:
1、本单元以爱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一些具体的生活情景,感受和体验家人对自己的的成长所付出的辛苦及蕴含着深深的爱;感受和体验学校老师和其他工作人员对自己成长所奉献的爱;感受和体验社会对少年儿童成长给予的关爱和保护。
2、让儿童在感受爱的同时,丰富他们的道德情感和对生活的道德敏感性,学会关注和体谅别人。/ 8
3、让学生能够理解父母,并用自己的方式恰当地向父母表达感受和想法。
课时安排:
六课时。
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本单元《我们共欢乐》由四个主题构成:
1、不一样的你我他
2、换个角度想一想
3、分享的快乐
单元教学目标:
1、能够从自己的相貌、性格、爱好等方面自己的质点,比较自己与他人的不同,并能意识到每个人互不相同,各有质点。
2、知道正是由于每个人各具质点,才使班级生活更另丰富多彩。能够意识到自己在班级中的作用,并为此感到自豪和骄傲。
3、尝试从不现的角度观察、、分析同学间的各种现象,懂得在与同学交往中的作用,懂得在与同学交往中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平等相处。
4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分享快乐。能够清楚地自己的的感受,体察他人的情感,倾听他人的意见,接纳和欣赏他人,感受与同学间的友爱之情。
教学建议:
1、从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白点来看,三年级学生仍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也正处于从自我中心转向开始了解他人的发展阶段。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大,他们对自己参与的生活感到好奇,敢于冒险,也易于自我解释,并充满自信。另一方面,他们虽然愿意与周围的人的真诚交流,喜欢新朋友,并开始意识到了他人的想法和行动,但却因不会沟通易和他人发生冲突。因此,我们要抓住教育时机,帮助儿童逐步学会了解自己和他人。
2、未来的社会是一个人们交流互动,空间不断扩大的全球化时代,因此,学会与他人相处就成为现代人的一种必备。
3、让学生体验由共同分享所带来的快乐,学习合作与分享,培养合作精神。
课时安排:
六课时。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8
本单元《生活不能没有他们》由三个主题构成。
1、我们的生活需要谁是谁
2、阿姨叔叔辛苦了
3、说声“谢谢”
单元教学目标:
1、知道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初步感受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
2、观察生活中不同行业的劳动者,体会他们劳动的辛苦,增强对他们的尊重和感谢之情,懂得要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3、学习运用观察,访问等方法进行社会调查,并能把所观察,访问到的情况和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在同学中进行交流。
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对生活中劳动者的观察,认识各业劳动者的劳动在人们生活中的意义,以及人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服务的依存关系。激发他们尊重并感谢劳动者的情感。
2、本单元从服务行业的人们的社会工作,生活状况切入,便于调动学生的直观感受和体验,体会从事服务行业劳动者的苦与乐。同时,也为今后进一步认识其他行业的劳动者奠定基础。
课时安排:
六课时。
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本单元《寻路和行路》由四个主题构成。
1、学看平面图
2、校外探路
3、出行的学问
4、马路不是游戏场
教学目标:
1、了解平面图在现实生活中的用途。会读简单的平面图和路线图,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画出学校及其周边的简单平面图和路线图。
2、了解本地的主要交通工具和交通路线,能利用交通图选择比较简单的出行路线。初步知道出行时怎样选择合适的路线和交通方式。
3、了解乘车和寻路的一些基本常识和礼节。
4、观察本地交通秩序现状,知道一些有关的交通规则和交通安全常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教学建议:
1、本单元从强调地图学习的实际应用价值出发,将地图知识的学习和利用/ 8 地图技能的培养,与提高学生这方面的实际生活能力紧密相连,力求使课程中的知识学习对学生而言是有意义的。
2、让学生读简单的路线图和平面图,并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画出简单的路线图和平面图。
课时安排:
八课时。/ 8 / 8 / 8 / 8
第五篇: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2017年春期)张仁万
新的学期开始了,为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良性发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社会性的良性发展,特制定本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三班有学生33名,其中男生19名,年龄大多在9岁。课堂上他们看来很活跃、很热闹,但是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却非常缺乏.他们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注意与三年级上册教材相衔接,在内容上共设计了三个主题单元。在学生对自己学校的生活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从“让校园更美丽”入手,培养他们爱校护校的精神。根据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在这一单元中,还贯穿了学习辨方向和学画平面图的基本知识面。然后将学生的视角由学校扩展到社区,开始引导他们认识了解一个更大的社会生活环境—温馨的社区生活。最后安排了“热爱自然,珍爱生命”这一主题单元。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目标:
1、激发学生对辨别方向,学画平面图、路线图的兴趣,体会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培养良好的看图、读图、用图的方法和习惯。加深对学习环境的了解,更加热爱学校的设施,热爱和保护学习环境。培养乐于合作、认真做事的精神。
2、通过让学生了解周围环境、周围不同人的劳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尊重并感谢劳动者,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通过学生对社区公益活动的了解和参与,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对弱势人群有同情心和爱心,尊重并愿意尽力帮助弱势人群。自觉遵守、维护公共秩序,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通过为社区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区的建设,增强社会参与意识和公民责任感。
3、感悟是大自然养育了人类,要爱护、保护、善待大自然,初步认识自然灾害既是客观存在,又与人类的行为密切相关。形成初步的安全意识;珍爱自己的生命,养成对自己的生命安全负责的态度;形成自我保护意识,能够体会灾难面前人与人之间团结互助精神的可贵。
(二)、能力目标:
1、提高辨别方向的能力,训练动手操作(画平面图、路线图)的能力,读图、识图和用图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2、通过了解周围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认识能力,对不同社区环境的比较能力。通过学生观察、了解、访问身边的劳动者,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语言表达能力,在公共场所中对一些人的不良表现做出自己的评价以及自我评价的能力。
3、学会遇到意外时,自我保护、自我救助的访求,提高自我生存的能力;学会与他人分享、交流,提高收集、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
1、了解和初步掌握辨别方向的基本方法,学会画简单的平面图和路线图,并能初步运用平面图和路线图。
2、通过观察、了解、访问等活动,学习进行社会调查,并能够了解周围生活的环境和各种设施,懂得周围环境、不同人的劳动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知道尊重并感谢劳动者。懂得自己对社会有一定的责任。懂得关心弱势群体。知道遵守文明公约。知道爱护公共设施人人有责,能够自觉爱护公共设施,在公共场所遵守公共秩序。通过“愿我们的社区更美好”的活动,使学生知道美化社区需要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
3、知道火灾的一些基本常识;了解洪水、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巨大破坏性;懂得灾害来临时自我保护和互助的方法。
四、本学期的教学重难点和奋斗目标
1、教学重难点:了解和初步掌握辨别方向的基本方法,学会画简单的平面图和路线图,并能初步运用平面图和路线图。知道火灾的一些基本常识;了解洪水、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巨大破坏性;懂得灾害来临时自我保护和互助的方法。
2、奋斗目标:通过学习、实践体验、探究活动,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的融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主题学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社会性的良性发展。
五、突破重点,难点的具体措施
1、全面准确地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2、大胆选择、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教学中应依据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社会参与,重视学生生活圈的逐渐扩大,注重社会性意义的发掘,如:民族文化、社会风俗伦理、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的整合。随着活动形式逐渐复杂,涉猎的范围慢慢扩大,文本资源、社会信息、考察采访资料等要综合运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凡能促进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并且能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养成好习惯的一切可用教育资源,都应成为品德与社会的有效课程资源。
3、综合组织多种活动。
情感在活动中萌发,课堂在活动中生成。养成好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性情的陶冶是离不开课堂内外丰富多彩的活动的。教材本身提供了很多活动的范例,如编剧本,角色扮演、小记者采访等,然而教学总是处在一种流动的状态,时刻挑战教师的智慧。使活动更适合自己班级的学生,使活动更具操作性,及时调控活动进程等都是值得教者深思的。
4、引导学生去进行角色转换。
当前学校的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包办过多,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相对较弱,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所承担的角色,更不知道自己由于角色不同所应当承担的责任。而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基础,需要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奠定初步基础。通过角色转换,让学生多进行一些生活体验,并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人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在根据不同的场合很好地进行着角色转换,履行自己的职责。教师要注意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提高学生的认识。
5、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
发展性教学评价关注人的发展过程,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与课程的发展融为一体。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
六、教学进度表
周次
教 学 内 容
第一单元 主题一:为学校画张像
主题二:学画平面图
主题三:我们学习的场所
主题四:我为校园添“绿色”
第二单元 主题一:幸福生活的地方 主题二:多彩的社区活动 主题三:文明的社区生活 8 主题四:感谢社区生活
主题五:愿我们的社区更美好 10
第三单元 主题一:认识自然 主题二:当灾害来临时
主题三:防止火灾
主题四:模拟游戏—争取生存时间 14--19 总复习
迎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