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作文知识点

时间:2019-05-13 11:42: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语文作文知识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语文作文知识点》。

第一篇:初中语文作文知识点

初中语文作文知识点:写作技巧之结构安排

知识要点:

1、结构是文章的骨骼。

2、一篇文章要写的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前后一致,就必须妥善安排结构。

3、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

考试说明:组织材料,安排结构,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详写和略写

确定材料的主次和详略是结构的重要问题,它对表现中心思想起保证作用。详写,就是把与中心思想关系大的材料写得具体些、详尽些;略写,就是把与中心思想关系不太大的材料写得概括些、简略些。详略得当,能使文章中心明确,重点突出,结构紧凑。详略不当,势必造成文章主次不明,使读者无法把握中心。

处理详写和略写,首先要根据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文章的中心事件或中心议题要详写,其他事件和问题要略写;有典型意义的材料要详写,一般性材料则略写。例如鲁迅的《故乡》是以“我”回乡的见闻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可写的人物和事件很多,但作品只选取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的事来写。这两个人中,又分了主次。杨二嫂的故事,只是在一个场面里,用几句精彩的话,展示了她的性格。写闰土就不同了。作者以细腻的抒情笔调描写了少年闰土活泼英俊的形象,娓娓动人地叙述“我”和闰土三十年前的一段交往。接着作者又精细地刻画了阔别三十年后的闰土的面貌、衣着、动作和性格的巨大变化,诉说闰土所遭受的种种苦难和不幸,抒写了“我”的感慨和希望。这样处理,完全是由“它揭露在三座大山压迫下,农村凋敝,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证明农村需要来个变革,为下一代开辟一条新出路”这一中心思想所决定的。

其次,要根据文体性质决定详略。说理的文章,重在阐明主要论点的论证部分,因此,说理部分要详写,引证事例则略写。例如《纪念白求恩》介绍白求恩的光辉事迹,开头只用了七十四个字,接着便详尽地阐述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指出我们应向他学习的地方。

2、段落和层次

写作时,为了把文章的中心有层次地表现出来,一定要分段。划分段落要根据中心的需要和内容的多少而定。既要注意一个段落只说明一层意思,又要注意不要分得太细,同学们习作常出现两种情况:有时段落包含的内容太多,本来好几层意思,硬挤在一起,弄得层次不清;有时段落又分得太细,本来只有一层意思,硬分成几段,搞得支离破碎。

3、过渡和照应

过渡是文章段落之间的桥梁,在文章中,前后相邻的两层意思之间,不仅要有内在的联系,而且在相连的地方要彼此衔接,语气贯通,让读者思路能够顺利地从前者过渡到后者,而不致发生间隙或阻隔。过渡常用承上启下的段、句子或关联词语。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大部分之间,有一个承上启下的段落,就是以段过渡的一个范例。

照应是说写文章要瞻前顾后,前后应衬,首尾呼应。例如《一件小事》,文章的开头写道:“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文章的结尾写道:“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的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这是开头和结尾相照应。

为了显示文章的脉络,在文章的中间也要有必要的照应。例如,《反对自由主义》的第二部分,开头说:“自由主义有各种表现。”以下十一个小段,分别列举了自由主义的十一种表现,而后又写了两个小段,以便跟前后相呼应:“还可以举出一些。主要的有这十一种。”“所有这些,都是自由主义的表现。”在这两段之后,很自然地转到自由主义的分析批判上去了。

4、开头和结尾

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根据文章的不同而变化。开头的方法很多,但可以大致地将其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开门见山”的写法,或“落笔入题”,说明写作缘由;或“开宗明义”,揭示全文主题;或“言归正传”,即速开讲故事;或“单刀直入”,挑明论敌谬说。另一类是“形象化”的写法,或描写环境,以引出人物;或抒发感情,以渲染气氛;或先叙委婉故事,以引出深刻道理;或借诗词谣谚,以为叙事的开端。好的开头,新颖生动,引人入胜。结尾的方法也很多,或总结全文,以揭示主旨;或展示未来,以鼓舞斗志;或抒发情怀,以增强文章感染力;或造语含蓄,使读者掩卷而思仍遐想不已。好的结尾,余味无穷,发人深思。

第二篇:初中语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记叙文

1.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人称: 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更加亲切)和第三人称(更加广泛)。

3.线索:①人线(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②物线(某一有特意义的物品)③情线(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④事线(中心事件)⑤时间线 ⑥地点线 4.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平叙)。

5.划分:按事件的发展过程、空间转换、内容变化、人物、场景变化、感情变化、表达方式的变换来划分。

6.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环境等或正面,侧面、细节)、议论、抒情、说明等。

7.语言的特点:形象,生动,具体。

8.表现手法:描写、衬托、渲染、对比、伏笔、铺垫、象征、比喻、以小见大、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卒章显志、托物言志等。

 如何找线索?

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作用: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人物的思想性格,事情的来龙去脉。 记叙顺序?

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比如:回忆往事)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人物的描写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2、语言(对话)描写

3、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修辞手法

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对比、借代、反语。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最常用的还是生动形象。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5.借代: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6.夸张: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作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7.对偶:它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8.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9.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10.反问: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11.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12.借代: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替整体。

13.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按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 关于记叙文和文学作品阅读题的解答主要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概括文章的内容,抓住以下几个要点:(1)把握记叙文的要素,以写事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事,写人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样的人。(2)把握关键性语句,揣摩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人、事。

(3)分析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脉络,然后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是弄清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结构特点及表现形式。掌握以下划分段落的方式:(1)以时空变化划分(2)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划分(3)按记叙内容的变化来划分(4)按描述角度的变化、事情发展的阶段来划分

 文段在内容上:以中心、意思相联系(思想感情)来答 在结构上:总分总

文段在开头:总起全文、为下文做铺垫、形成悬念、奠定感情基调、照应题目 文段在中间:承上启下、照应上文、引起下文、文段在结尾:总结全文或照应主题或首尾呼应、深化主题、升华主题。

议论文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1.特点: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可兼用其它表达方式;以鲜明的态度表明观点或主张;以充分的材料证明其观点或主张。2.要素:①论点——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观点、态度。论点有中心论点、分论点两种,有的议论文只有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中心论点、分论点均有。

②论据——对论点进行证明的材料、依据。论据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类。

③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论证有归纳法(个别到一般)和演绎法(一般到个别)两类。

3.分类:立论文(从正面论述其观点、说明其观点的正确);驳论文(对反面论点进行驳斥,确立起正确观点)。4.结构 :

(1)基本结构: 引论(开头部分,提出问题);本论(主体部分,分析问题);结论(结尾部分,解决问题)。

(2)论证结构: 并列式(文章的层次、段落之间、论据之间是平行的、并重的);对照式(论述中把两种事物作对照);层进式(论述的层次一层比一层推进、深入);总分式(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总-分-总)

5.方法 :

例证法:运用典型事例说明观点。

引证法:引用经典或名言、谚语等证明论点。

喻证法: 借助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论点。

对比法:用反向事例或对比说明论点。

说明文

一般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兼用叙述、描写、议论。以解说或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构造、功用、类别等或物理的含义、特点、演变等为主要内容。以客观、准确为基本要求,一般不表示作者的感情倾向。1.类型: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2.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前提是准确,有平实和生动两种基本风格等。3..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是指依据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确定说明内容先后的。时间顺序: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时间顺序在文章中使用恰当就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说明清楚,使读者一目了然,所以在文章时间顺序也是一种独特技巧。空间顺序:即是按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一般说明某一静态实体(如建筑物等),常用这种顺序。

4.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下定义、列图表、诠释法、作比较、摹状貌、做引用、分类别、列数字

 考题剖析

(一)语言品析

1、对整篇文章语言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语言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规范性的答题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像这样的例子文章中还有很多。

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 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有时是体现语言生动性)的特点答题。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第三种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或者加“如果去掉了就与实际相不符,用了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二)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表达方式谈

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答题的规范性格式如下: 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三)语段作用

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三种: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有时在文章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通过……的说明方法,怎么样地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考点之一:说明对象

考查类型:直接让学生回答:“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对策: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考点之二:说明对象的特征

[类型1]: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的特征的句子

对策:A、看题目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类型2]: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对策: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考点之三:说明方法

[类型1]:直接让考生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

对策: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的主要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类型2]: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简要说明它的作用? 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

1、举例子 :使文章更具体,更有说服力,使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物变得通俗易懂,让人信服。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分类别:帮助读者掌握特征,头绪分明,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3、打比方:把抽象复杂的事物说得浅显易懂,具体生动。这段文字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体现了……的……特点……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准确化,以便读者理解,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7、列图表:又称画图表。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使读者直观,一目了然的了解事物的特征。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8、引用法: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9、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10、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引.....的例子,说明…….....的…….....的特点。)

11、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考点之四:说明顺序

[类型]: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对策:

1、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说明文有三种写作顺序。⑴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⑵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⑶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的具体分为: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特殊)、概括——具体、整体——局部、总—分

2、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考点之五:说明语言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词好在哪里?

对策: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格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格式】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一般、可能、有时、通常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合。(若是说明文再加上“原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答题模式:不能删。因为”×ד词表示……,删掉后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这与文意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对策:找出语言准确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找准确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②找有概数的句子;③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类型5]:指示代词的含义类型:指示代词如“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类型6]: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几句话)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从远到近、由背影到面容等,视具体情况而定)的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下)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4)这些词语的顺序在语气上是层进的,调换就不能体现了。

小说

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一)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

1.人物形象: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又叫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包括;以他人言行来反映人物等(又叫侧面烘托)。

2.故事情节: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3.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作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作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2)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3)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1)渲染故事气氛;(2)烘托人物形象;(3)推动情节发展;(4)暗示社会环境;(5)深化作品主题

·在不同位置的作用:A、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B、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C、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D、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二)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A、叙述:对人物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所作的交待、陈述。

作用:可以把描写的各个方面联成一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加深读者对人物、事件的理解。在议论文中,作为事实论据,用来证明论点。

B、描写: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的描绘与刻画。作用:能实现文学形象的具体性生动性和可感性。

C、抒情: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由某种媒介触发起来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以强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种表现手法。

作用:表达作者强烈的某种主观感情。起到渲染环境气氛,强调人物性格品质,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引起读者的共鸣,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1、直接抒情(往往直抒胸臆,情感浓烈)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感情。)

D、议论:作者直接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评价。

作用:

1、在记叙性文体中,议论有两种方式:先叙后议和先议后叙。前者见解独到,令人深思,具有启发性;后者可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读者对下文的注意。

2、议论在散文中会对形象的特征或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议论在议论文中主要是阐述观点。

E、说明:是对事物与事理进行的解释和介绍。作用:使读者清楚明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和特点。

散文

散文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的灵活精干的文学体裁。

(一)要把握文章”线索“

(二)要抓住散文的”文眼“ ”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题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句子或关键性词语。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喷发口,是文章思想感情的焦点,同时也对文章的结构起着支配统摄作用。

(三)要借助想像领会作品的内涵

阅读散文就要进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想像、联想和补充。把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融合在一起,丰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填补文中的结构空间。

(四)要体会散文的意境

意境,就是作者把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感情,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达到情与物融合、意与景交织,以唤起读者的联想,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

1、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2、想象、联想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3、细处落笔,以小见大。

4、侧面暗示。

(五)要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从修辞方法或者表达方式分析)

1、品味散文语言朴实自然美。

2、品味散文语言的含蓄美。

3、散文语言富有音乐美,具有诗情画意,.(六)散文特点:”形“(材料)散而”神"(中心)不散

诗歌

一、基本分类

(一)现代诗歌

(二)古代诗歌

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1)古体诗:包括①楚辞体②乐府

(2)近体诗:、分为①“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②“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

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喻诗。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一、诗歌鉴赏常用术语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衬托、对比、用典等。表现手法有: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思想感情有: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等。

二、诗歌鉴赏解题技巧

1、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2、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3、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4、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5、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6、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06年全国卷2)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7、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

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答题思路:(1)认真审题(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8、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答题示例: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问: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解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答:第一问: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第二问: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

补充: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议论文:强化××论点。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第三篇:初中语文作文基础知识点归纳

记叙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格式及注意点

记叙文阅读规则

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4、运用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启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5、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引起下文,承上启下

6、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7、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9、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11、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2、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3、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

14、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

15、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第四篇:最新初中语文知识点拼音

最新初中语文知识点拼音

一、关于拼音:

纤(xiān)维(wéi)歼(jiān)灭(miè)忏(chàn)悔(huǐ)斥(chì)责(zé)

折(shé)本(běn)拆(chāi)台(tái)再(zài)接(jiē)再(zài)厉(lì)

奖(jiǎng)励(lì)经(jīng)历(lì)洽(qià)谈(tán)恰(qià)当(dàng)

空(kōng)旷(kuàng)粗(cū)犷(guǎng)开(kāi)矿(kuàng)枢(shū)纽(niǔ)

讴(ōu)歌(gē)欧(ōu)洲(zhōu)海(hǎi)鸥(ōu)抠(kōu)门(mén)

崎(qí)岖(qū)殴(ōu)打(dǎ)旗(qí)帜(zhì)炽(chì)热(rè)

殉(xùn)职(zhí)和煦(héxù)绚(xuàn)丽(lì)询(xún)问(wèn)

抵(dǐ)押(yā)中(zhōng)流(liú)砥(dǐ)柱(zhù)拈(niān)轻(qīng)怕(pà)重(zhòng)

玷(diàn)污(wū)粘(zhān)贴(tiē)倘(tǎng)若(ruò)徜(cháng)徉(yáng)

哽(gěng)咽(yè)咽(yān)喉(hóu)狼(láng)吞(tūn)虎(hǔ)咽(yàn)

憎(zēng)恶(wù)恶心(ěxin)提防(dīfáng)提心(tíxīn)吊(diào)胆(dǎn)

堵塞(dǔsè)要塞(yàosāi)顽强(wánqiáng)倔(jué)强(jiàng)

勉强(miǎnqiǎng)相(xiāng)形(xíng)见(jiàn)绌(chù)笨(bèn)拙(zhuō)

阻(zǔ)挠(náo)妖(yāo)娆(ráo)侥(jiǎo)幸(xìng)富(fù)饶(ráo)

铸(zhù)造(zào)踌(chóu)躇(chú)赡(shàn)养(yǎng)瞻(zhān)仰(yǎng)

惴(zhuì)惴(zhuì)不安揣摩(chuǎimó)喘(chuǎn)气(qì)

湖(hú)畔(pàn)绊脚(bànjiǎo)挑(tiǎo)衅(xìn)裁判(cáipàn)

差(chā)距(jù)差(chā)额(é)参(cēn)差(cī)渗透(shèntòu)

惨淡(cǎndàn)侮辱(wǔrǔ)隐(yǐn)晦(huì)教(jiào)诲(huì)

称职(chènzhí)胆怯(dǎnqiè)惬(qiè)意(yì)试(shì)卷(juàn)

眷恋(juànliàn)奖券(jiǎngquàn)剖(pōu)析(xī)陪伴(péibàn)

崇高(chónggāo)鬼(guǐ)祟(suì)磋(cuō)商(shāng)蹉(cuō)跎(tuó)

嗟(jiē)叹(tàn)差(chāi)使(shǐ)盲目(mángmù)

病(bìng)入(rù)膏(gāo)肓(huāng)附和(fùhè)抚摩(fǔmó)

地(dì)壳(qiào)抬杠(táigàng)束缚(shùfù)星辰(xīngchén)

纠(jiū)正(zhèng)龟(jūn)裂(liè)宰相(zǎixiàng)哀(āi)悼(dào)灌溉(guàngài)筛(shāi)选(xuǎn)携带(xiédài)懈怠(xièdài)

讹诈(ézhà)囤积(túnjī)诉讼(sùsòng)茁壮(zhuózhuàng)

咆哮(páoxiào)嚣(xiāo)张(zhāng)执拗(zhíniù)分(fēn)泌(mì)

狰(zhēng)狞(níng)骇人听闻(hàiréntīngwén)捍卫(hànwèi)

诽谤(fěibàng)滑稽(huájī)搀(chān)扶(fú)椭(tuǒ)圆(yuán)

荒(huāng)谬(miù)归省(guīxǐng)挑拨离间(tiǎobōlíjiàn)

不屑(búxiè)置辩(zhìbiàn)星宿(xīngxiù)锐(ruì)不(bù)可(kě)当(dāng)

有(yǒu)的(dì)放(fàng)矢(shǐ)屡见不鲜(lǚjiànbùxiǎn)咀嚼(jǔjué)

恐吓(kǒnghè)畸形(jīxíng)狭隘(xiáài)

如火如荼(rúhuǒrútú)迥(jiǒng)异(yì)惟妙惟肖(wéimiàowéixiào)

敷(fū)衍(yǎn)投(tóu)掷(zhì)脍(kuài)炙(zhì)人(rén)口(kǒu)

热忱(rèchén)迸裂(bèngliè)造(zào)诣(yì)杀(shā)戮(lù)

戳(chuō)穿(chuān)逞强(chěngqiáng)矜(jīn)持(chí)陶冶(táoyě)

洗涤(xǐdí)嗜好(shìhào)杞(qǐ)人(rén)忧(yōu)天(tiān)缄(jiān)默(mò)

流氓(liúmáng)干涸(gānhé)酝酿(yùnniàng)蹒(pán)跚(shān)

倜傥(tìtǎng)春意盎然(chūnyìàngrán)矍铄(juéshuò)修(xiū)葺(qì)

攒聚(cuánjù)匿(nì)名(míng)诘责(jiézé)鞭(biān)挞(tà)

娴熟(xiánshú)安(ān)然(rán)无(wú)恙(yàng)夙愿(sùyuàn)

怂恿(sǒngyǒng)炽(chì)热(rè)杳(yǎo)无(wú)消(xiāo)息(xī)栖身(qīshēn)

隽(jùn)妙(miào)裨(bì)益(yì)寥落(liáoluò)沁(qìn)人(rén)心(xīn)脾(pí)

义(yì)愤(fèn)填(tián)膺(yīng)灌溉(guàngài)伶(líng)俐(lì)

怜(lián)悯(mǐn)蹊(qī)跷(qiāo)荟(huì)萃(cuì)阔绰(kuòchuò)

嗤(chī)笑(xiào)喧(xuān)嚣(xiāo)斟(zhēn)酌(zhuó)栈桥(zhànqiáo)

并(bìng)行(xíng)不(bú)悖(bèi)颓唐(tuítáng)瞥(piē)见(jiàn)

第五篇: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

第一部分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第二部分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第三部分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四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记叙的四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引号的四种用法:①表引用 ②表讽刺或否定

③表特定称谓 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第四部分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 ②表插说 ③表声音中断、延续 ④表话题转换 ⑤表意思递进 第五部分

六种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六种逻辑顺序:①总←→分 ②现象←→本质 ③原因←→ 结果④慨括←→具体 ⑤部分←→整体 ⑥主要←→次要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六种病句类型:①成分残缺 ②搭配不当 ③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 ④前后矛盾 ⑤语序不当 ⑥误用 滥用虚词(介词)

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 ②表语言断续 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 ④表心情矛盾 ⑤表思维跳跃 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六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第六部分

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后补短语、的字短语、介宾短语。七种复句类型:①并列复句 ②转折复句 ③条件复句 ④递进复句 ⑤选择复句 ⑥因果复句 ⑦假设复句 第七部分

八种常用修辞方法:

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概要表列

一、词类

(一)词类:汉语实词

词类 意 义 举 例 使用时要注意的情况

名词 表示人或事物、时间、处所、方位等名称的词。福楼拜 家的星期天出门向东。(1)注意名词、动词、形容词之间的搭配。例1:他亲切的话语时刻浮现在眼前。(名与动搭配错误)例2:它坚硬的目光变得柔和了。(形容词与名词搭配错误)(2)不要误用词类。例3:这是对他最大的讽刺和耻辱。(名词误用为动词。“耻辱”改为“侮辱”)例4:现在,世界流行着许多发达肌肉的锻炼法。(形容词误用为动词。“发达肌肉”改为“使肌肉发达”)

动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判断等意义的词。斑羚飞渡上前出了桥敬畏自然。

形容词 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颜色等意义的词。他是高而瘦的老人,我对他很尊敬。

数词 表示数目(包括确数、概数和序数)。我第一次约了十多个同学到家玩。(1)数词、量词常常连用,构成数量词。(2)数量词可以重叠。(3)要注意数量增加和减少的表示法。①增加用倍数或百分数。例5:从3增加到 6:“增加了100%”、“增加了一培”、“增加到两倍”。②数量减少只能用分数,可以说“减少了”、“减少到”。例7:从20减至5:“减少了75%”、“减少了四分之三”、“减少到25%”、“减少到四分之一”。当代词代替某类词的时候,就具有这一类词的语法功能。例8:我们到了罗布泊的边缘。例9: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

量词 表示事物或行为的单位。一个黑的长胡子的人。和一群赤膊的人打架。钟敲了十二下。

代词 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或起区别指示作用,或用来提问。那些环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是这么回事。

(二)词类:汉语虚词

词类 作 用 举 例 使用时要注意的情况

副词 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时间、频率、范围、语气、程度等。父亲因为忙,本已说好不送我,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

介词 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前,同这些词或短语一起表示时间、处所、方向、对象等。从天安门往里走。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对于上面的这个问题,你是怎么回答的呢? 注意介词“对”、“对于”、“把”与后面对象的搭配。例:书法艺术,对我真是一窍不通。(是“书法艺术对我”,把“对”的对象搞错了)

连词 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表示前后有并列、递进、转折、因果、假设等关系。即使夏日的正午偶有几束光线由于出奇而向谷底窥测,也是斜视着,没有几丝暖意。我们虽然不晓得故事的内容,但是我们的情感却能随着她的动作起了共鸣。

助词 用来表示词语之间的某种结构关系,或动作行为的状态,或表示某种语气。小船无声地,但是飞快地前进。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荷塘,有些飒飒风响。为什么呀? 注意“的”的正确使用。她是本届奥运会上的我国的运动员的第一个摘取金牌的人。(句中“的”过多,可以删去前三个)

叹词 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声音。“呀,他什么时候……“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拟声词 模拟人或事物发出的声音 接着走出一个小旦来,咿咿呀呀的唱。啪——那条红色的纸棍便被炸得粉碎。

(三)词的意义:单义与多义,同义与反义

词的意义 特 点 辨析要点及示例

单义与多义 单义词 仅一个意义的词。罗布泊(专有名称)元素(科技术语)

多义词 有几个互相联系的意义的词 深:①从表面到底的距离(基本义)②颜色重:深红③久,时间长:深更半夜④程度高:深谋远虑

同义与反义 同义词 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使用时注意辨析细微差别:词义的轻重:注视、凝视(轻——重)范围的大小:战役、战斗(大——小)搭配的习惯:坚定(立场、方向、信仰)坚决(性格、意志、态度)情感的褒贬:聪明、狡猾(褒——贬)

反义词 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 相反:对——错 真——假相对:黑——白 大——小多义词有几个不同的反义词:老(幼 少 小 嫩 新)褒义、中性与贬义 褒义词 带有赞美、喜爱、尊敬、肯定等感情色彩。词的褒贬色彩有常用现象:① 以反义词表达感情色彩:高尚——卑劣 谦逊——傲慢② 同义却表达不同的感情色彩赞扬——吹捧 领袖——头目③ 成语表达感情色彩独断专行——集思广益 敷衍塞责——全心全意

贬义词 带贬斥、轻蔑、鄙视、否定等感情色彩。

中性词 不带褒贬色彩,可用在好的方面也可用在坏的方面。

注:上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附录《汉语词类表(实词)》、八年级上册附录《汉语词类表(虚词)》,将有助你进一步整理这一章节的知识。

二、短语与单句

(一)短语

短语结构类型 短语使用应注意的问题

主要特点 示例 注意要点 示例 分析

主谓 由表示被陈述与被陈述关系的词组成:(谁、什么)+(干什么、怎么样)大雁归来生性执拗露珠晶莹 1.配合得当:(1)合乎事理。(2)合乎语言习惯。2.使用简明。3.并列恰当。例1:质量增加(主语、谓语与动词搭配不当,可说为“质量提高“或”数量增加“)例2:发现困难(动词、宾语配合不当,可说为“发现目标”或“克服困难”例3:一支动听的歌声(修饰语不符合所修饰对象特点,数量词“一支”不能修饰没有数量限制的“歌声”)例4:非常笔直的路(偏正短语修饰语堆砌累赘,“笔直”本身已包含了“非常”的程度)例5:台灯和照明器材(“照明器材”已包涵“台灯”,要注意并列的内容是否恰当)例6:虚心接受、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应该是“征求”后才“接受”,并列动词的位置互调就合理了)

偏正 由名词、动词或形容词与它们前面起修饰作用的词组成:(偏)定语+名词(正)(偏)状语+动词(正)我的母亲璀璨的珍珠协调工作无言以对非常幽雅

动宾 由动词和后面受动词支配成分组成,受动词支配的成分是宾语:动词+宾语(谁、什么)绽开笑脸启迪心扉敬畏自然

后补 由动词、形容词与后面起补充说明作用的成分组成:起补充作用的成分是补语:动词+补充形容词 打量一番热极了

并列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并列组成的短语,词与词之间是平等联合。报纸杂志改革开放观察研究荒唐滑稽

注:理解①能识别具体语境中的短语类型。②能正确认识什么是句子成分。

应用①能应用短语正确造句。②能辨别并纠正一些常见的句子语病。

(二)句子成分与句子使用

名称 句子成分 句子使用

说明及符号 举 例 注意要点 病句示例

主语= 句子中的陈述对象,说明是谁或什么 书里有(很多奇妙的)东西。1.成分搭配要合理。2.句子结构要完整。3.语序要合理。例1:在将要惜别的一刻,三年来同学们的愉快笑容和爽朗的歌声,在我的耳边回响。(主语“愉快笑容”与谓语“回响”搭配错误)例2:他的考试已经被录取了。(应该是他“被录取”,主谓搭配不当)例3:发稿后,赠送样本和稿酬。(“稿酬”不是“赠送”的,动宾搭配不当)例4:我国的石拱桥有持久的历史。(应该是悠久的历史,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例5:为国捐躯的人是爱国主义的表现。(主语是“人”,宾语却是“表现”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例6:听了杨利伟的报告,使我受益匪浅。(能做主语的“他”放到了“使”后面,使句子缺主语)例7:中国人民正努力为奔小康。(“努力”干什么,没有说完,缺谓语)例8:农业生产必须走现代化。(“走”什么,没有说完,缺宾语)例9:这是有效的治疗高血压的方法。(修饰语之间语序不当)例10:中学时期打下的坚实基础知识,为她的进一步自学创造了条件。(修饰语与中心语位置颠倒)

谓语— 对句子的主语作陈述,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宾语~ 谓语动词的支配成分,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结果、时间、工具等

定语()句子中名词中心语前头的修饰成分,说明事物的性质、状态,或限定事物的所属、性质、数量等。

补语<> 谓语动词的补充成分,补充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时间、处所、数量、时间等。我惊恐<到了极点>

状语 句子中动词或形容词中心语前头的修饰成分,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时间、处所或性状的程度等。

注:句子,由词或短语构成,有一定的语气语调,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能完成简单的交际任务。单句由短语或单个词构成。掌握句子成分及句子主干的知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局面表达和修改病句。

(三)句子的用途

句子名称 表达特征 示 例

陈述句 陈述事情,用陈述语调,句终在书面上用句号。1.肯定的陈述:以“是”字句或一般肯定句式表示。2.否定的陈述:以“不”、“没”、“没有”表示否定语气。例1:他是鲁迅。例2:他不是医生。

疑问句 向别人提出问题,用疑问语调,句终在书面上用问号表示。1.用“谁”“什么”“哪里”“怎样”“多少”“为什么”提问,要求针对这些疑问回答。2.只在陈述句的基础上加上疑问语调,要求对提出的问题作肯定或否定回答。3.并列提出几个问题,要求选择其中一个回答。4.以肯定否定相叠方式提问,要求作肯定或否定回答。例3:你上哪去?例4:这是他的吗?例5:你吃还是不吃?例6:你见没见过他?

祈使句 要求别人做或不做的句子。用祈使语调,书面表达上,语气强烈用叹号,语气较缓用句号。有表示要求和禁止两类。例7:你出去!(要求类,表命令)例8:不准说话!(禁止类)

感叹句 表示自己的某种强烈感情。用感叹语调,在书面用感叹号。例9:啊!多乖的孩子!例10:我进步了!

三、复句

(一)复句

名称 常用关联词语 示 例

并列复句 还,也,又,既……又……不是……而是……一方面……另一方面 ①不是有的放矢,而是无的放矢。②做,要靠想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

递进复句 不但(不仅、不光、不只)…而且(甚至)不但…反而(反倒),…尚且…更… 尤其 ①这双手不但厚实,而且灵巧。②他不但不生气,反倒佩服你。

选择复句 或者…或者…。不是…就是…。要么…要么…。与其…宁可…。

①我不是今天走,就是明天走。②要么我们被困难吓倒,要么我们把困难搬掉。

转折复句 虽然…但是。但是,可是,却,不过,然而,尽管…可是… ①有的青年虽有理想,但刻苦勤奋不足。②雨停了,可是天还是阴沉沉的。

因果复句 因为…所以。由于…因此。既然……就。因此,可见。①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所以浪费时间就是耗费生命。②你既然已经知道错了,就应该尽快解决。

假设复句 如果…就。假如(倘,若)…那末(就)。即使……也。哪怕……也。①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能不攻自破。②即使下雪,我也要去。条件复句 只有…才…。只要……就…。无论…都…。不管…也(总)…。①只有靠自己亲自观察,才能知道实际情形。②无论谁参加,我们都欢迎。

(二)二重复句

二重复句:整个句子在意义上包含着两种关系,在结构上形成了两个层次,这样的复句叫二重复句。

(三)复句中关联词语的使用

关联词语主要是连词和一部分起关联作用的副词,还有一部分起关联作用的短语。

复句中关联词语使用常见错误 示 例

①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只要充分发动群众,才能做好工作

②缺少关联词 大学的门虽然难进,知识的门永远敝开着。

③错用关联词语 哥哥要去参军,妈妈同意,然而爸爸更加赞成。

④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天气不管发生怎样的变化,他也要上山去砍柴。

注:[理解] 能识别复句类型,分析两重以内复句的层次和分句间关系。

[应用] ①能正确运用常见复句的关联词语造句。②能纠正复句的语病。

四、修辞

(一)常见的修辞格

类型 修辞格特点及示例 使用时注意要点 相近修辞格的比较

比喻 打比方,使事物描写生动形象、具体可感。有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基本格式:喻体+比喻体+本体例1:(雨)像牛毛,像花针……(明喻)例2:夏天就是这样的一串音符。(暗喻)例3:一江春水在我心头轻轻地荡漾了一下。(借喻)1.一般是用具体比抽象。2.经常与比拟结合使用(例: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3.带“像”字的不都是比喻。(例: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比喻与拟人的区别:比喻重“喻”是打比方。

拟人 把物当人写,使事物描写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例1:桃树、杏树、李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拟人)必须根据表达需要,符合人或事物的特征,使比拟贴切自然。拟人一般有表现人物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的词语。

夸张 有意对客观事物言过其实,以强调或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特征,表达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有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三种。例1:他每一天每一分钟都要换一件衣服。(扩大夸张)例2:一转眼已经六年了。(缩小夸张)例3:我父亲的脸色早已煞白。(超前夸张)1.必须符合人或事物的特征。2.经常与比喻结合使用。(例:从化的荔枝多得像汪洋大海)

排比 排列起来的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比给人一气呵成之感,语言畅达,节奏感强,有气势,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注意按先后、大小、轻重等区别排列顺序

对偶 成对排列起来的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意义相关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有正对、反对之分。例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正)例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反)

反复 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以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连续反复、间隔反复两种。例1:你在哪里啊,在哪里,在哪里,在哪里,在——哪——里。(连续反复)例2: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间隔反复)

设问 并无疑问而故意提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注意。例: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1.自问自答。2.与反问连用,一般以反问回答设问。

反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某种确定的意思,只问不答,能够把确定的意思表达得更鲜明、更强烈,给读者的印象更深刻。有否定形式表达肯定,肯定形式表达否定两种。例1: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否定形式表达肯定)例2: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否定形式表达肯定意思)否定形式表达的是肯定意思;肯定形式表达的是否定意思。设问与反问都是无疑而问,却有不同:设问是自问自答;反问是只问不答,答案就在问句中。

(二)语言表达要简明、连贯、得体

1.语言表达要“简明”。

“简明”,就是表达要简要、明白。

注意要点 示例分析

①把握事物要点,去掉多余的话。例1:写文章要学会精练,一定要把不必要的啰嗦话统统删去。(“不必要的话”也就是“啰嗦话”,重复多余)

②表达明了,不让对方误解。例2:牧童牵着牛在吃草。(谁在吃草?牧童,还是牛?表达不清)

2.语言表达要“连贯”。

“连贯”,就是表达要明白、通畅。一个完整的意思,常常需要好几句话才能表达清楚,这就要注意把这些句子有序地连接贯通。

注意要点 示例分析

①保持统一话题,使各句围绕一个共同的中心。例1:原文:累累的果实把树枝都压弯了,有的树枝竟然被苹果压断了,而大多数树枝不得不用木杆撑住。改文:果实累累,树枝都被压弯了,有的树枝竟然被压断了,大多数树枝不得不用木杆撑住。(峻青《秋色赋》)分析:原文第一分句主语是“果实”,后两分句的主语是“树枝”,前后分句主语不一致,语气不如改文连贯。②注意合理的句序。例2:把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话:①基础本来包括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人们往往只看到了智育。②这样理解“基础”,结果只能妨碍人才的成长。③但是,有的同学,甚至老师,对“基础”的了解往往偏于狭窄。④智育包括书本知识、非书本知识的学习和诸种能力的培养,人们又往往只看到书本知识的学习。⑤中学阶段是打基础的时期,每个中学生都应该打好基础。⑥书本知识又包括教科书和课外读物,人们又往往只看到教科书。分析:正确的排列是:⑤③①④⑥②。⑤句提出“打好基础”的话题,③句围绕这话题提出存在问题,①④⑥②是对这个问题的逐层分析,显得逻辑条理清晰。

③注意语言的过渡、衔接和呼应。例3:________,据说北方的一些城市,“广货”也是市场上的抢手货。A. 广东生意人的精明是全国有名的B. 广东人的经商手法是全国有名的C. 广东产品的优势是全国有名的D. 广东的市场经济是全国有名的分析:选择D项。注意与后面语境的“广货”、“抢手货”相响应

3.语言表达要“得体”。“得体”,即用语要适应语言环境。

注意要点 示例分析

①注意场合。(庄重场合、轻松娱乐场合、工作场合及日常场合等)例1:婉蜒曲折的盘山公路路标:“陡坡,慢!”分析:简明醒目,没有多余信息,符合蜿蜒曲折的复杂路面场合。

②注意对象(上级与下级,平辈、小辈与长辈,老朋友与新相识等)例2:下面是小明的同学在电话中给他说的话:你可以直接把写好的稿子交给我,我给你们点拨点拨。分析:不得体,应为“请老师点拨一下”或“我们共同来斟酌斟酌”。

注1:[理解]①能在具体语境中识别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常见修辞格。②了解语言表达时简单、连贯、得体的基本要求。

[应用]①领会以上修辞格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表达作用。

②能根据需要用修辞格合理造句。③运用语言能注意简明、连贯、得体。

注2:上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附录《常用修辞格简表》;八年级下册知识短文《说话要简洁》、《说话要讲究方式》、《说话要看对象》《对联常识》,将有助你进一步整理这一章节的知识。

五、标点符号

(一)标点符号用法

名称 表达形式 用 法 示 例

句号。.(一般用在科技文献上使用.)1. 陈述句末尾的停顿,用句号。2. 语气舒缓的祈使句末尾也用句号。例1:广州是花城。例2:请您稍等一下。

问号 ? 1. 疑问句末尾的停顿,用问号。2. 反问句的末尾,也用问号。例1:爱是什么?例2: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 叹号!1. 感叹句末尾的停顿,用叹号。2. 语气强烈的祈使句末尾,也用叹号。3. 语气强烈的反问句末尾,也用叹号。例1:“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例2:你给我出去!例3:我哪里能比得上他呀!

逗号,1. 句子内部主语与谓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2. 句子内部动词与宾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3. 句子内部状语后面如需停顿,用逗号。4. 复句内各分句间的停顿,除有时要用分号外,都要用逗号。例1: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例2:应该看到,科学需要一个人贡献出毕生的精力。例3:在苍茫的大海中,狂风卷集着乌云。例4:据说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顿号、句子内部并列短语之间的停顿,用顿号。例1: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分号 ; 1. 复句内部并列分句的停顿,用分号。2. 并列关系(如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等)的多重复句,第一层的前后两部分之间,也用分号。3. 列举的各项之间,也可以用分号 例1:雷声隆隆闪似剑,为我呜锣开道;一道彩虹挂青天,宣告我行程终了。例2: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例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如下:

(一)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

(二)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

(三)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冒号 : 1. 用在称呼后边,表示提起下文。2. 用在“说、想、是、证明、宣布、指出、透露、例如、如下”等词语后边,表示提起下文。3. 用在总说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4. 用在需要解释的词语后边,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5. 说括性话语的前边,也可以用冒号,以总结上文。例1:爸爸,妈妈:你们好。例2:我说:“我们今晚干些什么呢?”例3:一头是一串小抽屉:皮儿、馅儿和佐料,另一头是一口汤锅。例4:校园课本剧汇报会。日期:11月15日时间:下午2时至5时地点:学校1号楼大礼堂主办单位:语文科组及学生会联办例5:这同爱情何其酷似:它是过去大海的叹息,是思想天空的泪水,是心灵田野的微笑。

引号 “”„‟ 1. 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用引号标示。2. 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用引号标示。3. 具有特殊含意的词语,也用引号标示。4. 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例1:“爱是什么?”我问。例2:我第一次问起“爱”这个字的意思。例3:他们听不惯“弄不成”的声调。例4:他说:“胡骑的„骑‟是指战马。”

括号()〔 〕【 】[ ] 行文中注释性的文字,用括号标明。例1:我对卖蛤蟆骨朵儿(蝌蚪)的最有好感。

破折号 —— 1. 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用破折号。2. 话题突然转变,用破折号说明。3. 声音延长,象声词后用破折号。4. 项列举分承,各项之前用破折号。例1:我又获得了一种新的知识——大自然有时也会向她的儿女开战。例2:你决不会比猫儿和女主人更聪明吧——我先不提我自己。例3:葫芦儿——刚蘸得。例4: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环境物理学分为以下五个分支学科:——环境声学——环境光学——环境热学——环境电磁学——环境空气动力学

省略号 ……整段文章或诗行的省略…… 1. 引文的省略,用省略号标明。2. 列举的省略,用省略号标明。3. 话断断续续,可以用省略号标示。例1:她轻轻哼着《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例2: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例3:“我……对不起……大家,我……没有……完成……任务。”

着重号 · 要求读者特别注意的字、词、句,用着重号标明。例1:事业是干出来的,不是吹出来的。

连接号 ——— —~ 1. 两个相关的名词构成一个意义单位,中间用连接号。2. 相关的时间、地点或数目之间用连接号,表示起止。3. 相关的字母、阿拉伯数字等之间,用连接号,表示产品型号。4. 几个相关的项目表示递进式发展,中间用连接号。例1: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区。例2:“火车东站——芳村西朗”是广州市地铁一号线。例3:在太平洋地区,TPC-4海底光缆已投入运营。例4:人类的发展可以分为古猿—猿人—古人—新人。

间隔号 · 1. 外国人和某些少数民族人名内各部分的分界,用间隔号标示。2. 书名与篇(章、卷)名之间的分办,用间隔号标示。例1:纪·哈·纪伯伦例2:《大自然的智慧·敬畏自然》

书名号 《》<> 1. 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等,用书名号标示。2. 书名号里边还要用书名号时,外面一层用双书名号,里边一层用单书名号。例1:我才知道除了《国语》之外,本来还应该有《算术》和《常识》。例2:《<中国工人>发刊词》发表在1940年2月7日。

专名号 1. 人名、地名、朝代名等的专名下面,用专名号标示。2. 专名号只用在古籍或某些文史著作里面。为了跟专名号配合,这类著作里的书名号可以用波浪线~~~~ 例1:司马相如者,汉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例2: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二)使用标点符号值得注意的问题

1.引号的使用。

(1)如果完整引用别人的话,则原话末尾的标点(叹号,句号,问号)打在后引号里。

例1: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只是摘引别人原话的某几个词语作为自己某句话的一部分,则后引号前不能有句号、叹号、问呈、逗号、分号等,而在自己的话停顿时,打上恰当的标点。

例2: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2.“某某人说”的标点使用。

(1)放在他所说的那句话前面,用冒号。

例3:父亲深深叹着气,他很了解元贞家的苦楚,说:“元贞比你有出版。”

(2)放在他所说的那句话中间,用逗号,例4:“没有……我慢慢从口袋里掏出小刀,”你能不能把羚羊还我……“我几乎听不到自己的声音。

(3)放在他所说的的那句话后面,用句号。

例5:“怕什么。这是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我说。

3.分号的用法。

复句之间表示并列关系的,一般用分号。

例6: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4.关于问号的使用。

(1)句中虽然有疑问词,但并非疑问句,不能用问号。

例7:我不知道这条路谁能走通,但我一事实上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这条路谁能走能”虽然有疑问词,但它是“不知道”的宾语,整个句子是一个动宾结构的陈述句,帮不能用问号。

(2)如果疑问句主语后置,问号应该放在句末。

例8:到底去还中不去?我的小姑奶奶。

这是一个倒装句,“我的小姑奶奶”是全句的主语。凡是例装问句,问号应置于句末,才能准确表达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不能一看到发问便加问号。

(3)选择问句中,第一个分句末要用逗号,但是如果语气强烈也可以用问号。

例9:今天去呢,还是明天去呢?我实在拿不定主意。

例10:是失败者错了吗?是骂人者不爱国吗?还是“以成败论英雄”已成为一种习惯?

下载初中语文作文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语文作文知识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一部分)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积累及运用 初中语文积累及运用知识点总结:积累及运用知识点是初中学习语文时期的主要知识点之一,主要包括识记字音、识记字形、标点符号、正确使用实词......

    初中语文知识点-病句

    病 句 1. (2017 德州)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项是(D) A. 上下几千年,知名的书法家很多,但谁也不能否认,王羲之不是继往开来的宗师。 B. 琴棋书画,博大精深,玄妙无穷。它在纵横线条中......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课标和教材对文字这一考点的基本要求是: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认识3500个常用字。 2.识记现代常用汉字的字形,能正确规范地书写3500个常用字。 3.能熟练地使用字典、......

    初中语文知识点最新整理(五篇材料)

    学习虽然很忙很累,但我还是能感到学习的乐趣。语文课上,老师把我们带到文学的世界,让我们尽情地吸允着甘露,学会了品味。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中语文知识点最新整理,希望对大......

    初中语文常用知识点总结

    初中语文常用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

    初中语文阅读知识点归纳(合集)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初中语文阅读知识点归纳 第一部分 二种常见叙事线索:物线、情线。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

    初中语文精华知识点总结

    初中语文主要修辞手法讲解 1.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