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活着》读后感
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前几天聚会的时候就给一个朋友说回来要写点东西,但是一直苦于没有灵感难以下笔。直到今天拜读完余华的著作《活着》才打开电脑写下这篇读书笔记。
这辈子也快过完了,你对我这么好,我也心满意足,我为你生了一双儿女,也算是报答你,下辈子我们还要在一起。这是我听过最真最感动的情话。
不久后,家珍熟了。“家珍死的很好,死得平平安安、干干净净,死后一点是非都没有留下,不像村里有些女人,死了还有人说闲话”福贵用这样的语气谈论着死去的妻子,使我内心涌上一股难言的温情,仿佛是一片青草在风中摇曳,我看到宁静在遥远处波动。
福贵的一生遭遇了无数的苦难,他出身地主之家家境殷实,却嗜赌成性输光所有家产。气死年迈的父亲。一家人只有搬到村口的茅草屋里,母亲则常常安慰他说“人活着只要高兴,穷也不怕”,不料父亲尸骨未寒丈人接走了家珍,好好的一大家人就只剩下母亲和年幼的女儿(凤霞)。福贵找地主龙二租了五亩地本打算平平淡淡的度过一生,不久后家珍带着刚出生不久的儿子(有庆)回来了。看到此处我被这种爱情深深的打动,富家的千金嫁做人妇受尽委屈、家族破产后被父亲接会娘家。本可以荣华富贵的度过一生,但仍痴情曾经百般嫌弃他的丈夫(福贵)回到茅草屋里与他共同承担她本不该承担的苦难。一家人的日子渐渐好了起来,虽然清贫但很幸福。后来母亲生病,福贵进城抓药阴差阳错的被国军抓了壮丁。本以为再也不能回家或将战死沙场,但他所在的连队被解放军所俘,他有幸回家。回到家中母亲已经离开人世,女儿凤霞也在一场高烧中失去了说话的能力。为了供有庆上学福贵和家珍决定把女儿送人,好不容易找到愿意收留凤霞的人家几个月后凤霞莫名其妙的跑了回来,家人决定就把她留在家中。到有庆十岁的时候家里的日子算是好过了一些,凤霞也能下地干活自己养活自己。到了1985年人民公社成立,地主龙儿被枪毙,福贵也算幸运,要不是输光所有的家产枪毙的人就该是他了。但家里的五亩地划到了人民公社,最初的几天大伙都觉得人民公社好,天天有肉吃,可惜好景不长。后来食堂散伙,村里人都没了家底,家珍也得了治不好的软骨病,日子又是越过越苦。这一年稻穗青青刚长出来的时候就下起了没完没了的雨,全年颗粒无收。过了两三个月就坐吃山空了。俗话说:“祸不单行”家珍病情加重,儿子也因为救学校的女老师(县长的女人)被庸医抽干了血。福贵本想杀死县长,当他见到县长才知道是春生(当年和他一起被俘国军兄弟)他们原以为彼此都死了,却不想后来春生继续当兵在多次战斗中屡立战功,回来后当了县长,如今昔日同生共死的兄弟竟因这般原因见面,不得不说天意弄人。福贵此时再也不想杀什么人,只说“春生,你这辈子欠我一条命,下辈子再还给我吧。”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春生不忍迫害自杀而死。医生说家珍也活不了多久叫他赶紧准备后事,而家珍奇迹般的又活了几年。不久,家里就张罗给凤霞找个婆家。凤霞命好找了个城里的二喜,二喜虽然是个偏脖子,但人很老实对凤霞和岳父岳母都很好。凤霞进城后也很招人喜欢,干事勤快、热心帮助邻居。凤霞两口子也时常回家帮助父母打理家务,后来凤霞也有了怀了苦根。一家人的日子又渐渐的好了起来,却奈何命运弄人。不料凤霞生苦根时流血过多身亡,此时家珍也寿终正寝。剩下的福贵、二喜和刚出生的苦根三人,这样的日子过到了苦根四岁那年。命运再次跟这个多灾多难的家庭开了了一个玩笑,二喜在工作中意外去世。苦根和福贵爷孙二人相依为命,苦根慢慢长大也能帮助家里干农活。这样的日子苦是苦,累也是累,可心里高兴,有了苦根,人活着也有劲头。福贵和苦根很亲热,两个人坐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看着家里养的两只母鸡,福贵常常想起他爹说的话“这两只鸡养大了变成鹅,鹅大了变成羊,羊养大了变成牛。我们啊,也越来越又钱了。”福贵对苦根说钱赞够了我们就去城里买牛,苦根一直盼望这一天的到来。一转眼苦根到了七岁,一天在田里摘棉花他一直说自己头晕的厉害,苦根头烫得吓人,福贵听说姜汤能治百病便给他熬了一碗姜汤又去邻居家借了点糖。苦根喝了姜汤在家休息,福贵仍觉得心疼,便去门口摘了半锅豆子,回家煮熟了给苦根吃。最后苦根吃豆子撑死了,他不是嘴馋,是家里太穷。村里谁家的日子都比他过得好,就是豆子苦根也很难得吃上。往后的日子只能福贵一个人过,他往枕头下放了十块钱,留给埋他的人。他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他爹本指望他能光宗耀祖,也算是看错人了。这就是宿命,年轻时候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来越落魄了,这样反倒好,看看他身边的人,龙二和春生他们也只是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命都丢了。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福贵这样,说起来越来越没出息,可寿命长,他认识的人一个一个的死去,他还活着。第二年,终于凑够了买牛的钱可苦根却不在了,他买了一头和他一样老的牛取了个和自己一样的名字“福贵”。老人和牛渐渐地远去,远处传来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他们的儿女,土地召唤黑夜来临。
中国过去六十年发生的一切灾难,都一一在福贵身上发生。接踵而至的打击让人同情,但是他却如英雄般的存在。当这部小说结束时,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的东西。倒也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好死不如赖活着”如果的当时福贵不是放不下凤霞和母亲他也早就一死了之。也就无法见证中国几十年的变化,当然也就不能感受活着的精神。我们在感叹天意弄人的同时也不得不相信上帝为我们关了一扇门一定会给你开一扇窗。这一点我个人也十分赞同,近来诸事不顺但也没有怎么影响我的心情,想想也就算了没有必要为此大动干戈。福贵的一生如此的坎坷却依然坚强的活着,他努力去和这个世界握手言和,有很多东西我们始终逃不掉,会来的东西一定不会缺席。我们和现实朝夕相处,它常常让我们感到难以承受,蜂拥而来的真实几乎都在诉说着丑恶和阴险,怪就怪在这里,为什么丑恶的事物总在身边,而美好的事物却远在海角。我们现在和现实的关系很紧张,说的严重一点我们一直以敌对的态度看待现实。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内心的愤怒定会渐渐的平息。我们总觉得现实是那么的不尽人意,苦难总和自己形影不离。我也这样想过,现实骨感到让人害怕,命运也在不断地作弄我们。有时也安慰自己说痛苦就是财富,但苦难真的是财富吗?柴静在《看见》中这样解释“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的确如此,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人一身经历无数苦难最后却也碌碌无为。在这之前白岩松安慰柴静说“人们声称的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才那么幸福。”痛苦和幸福到底以怎样的关系存在。为此,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读完这本书,似乎找到的一点点的答案。二者之间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关系,最重要的是我们看待事物的心态。丰子恺也在《豁然开朗》中说道“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你若感恩,处处可感恩。你若成长,事事可成长。不是世界选择了你,是你选择了世界。既然无处可躲,不如傻乐。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你可以选择恨、逃、躲,也可以选择爱、感恩、成长、傻乐、喜悦、静心、释然。既然这样我们为何不择其后者。是你选择了世界就要和他好好相处,和他握手言和。当你看到你身边一些恶心的人活得比你好,可能由于脆弱产生了一些动摇,但坚持走下去,一时一地我不敢讲,长远的看这个世界大体还是公平的。所以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念!尽管碰到无穷的笨蛋和混蛋,但总有一些人让你感到温暖和满足,让你感到生命不虚此行。没有人会一直正确,他们只会越来越正确。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顾城
我是有一个任性的孩子,我想涂去一切得不幸,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习惯光明。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农历乙末羊年
于白桥 除夕
第二篇:活着读后感
[活着读后感]这故事讲述了福贵的一生,活着读后感。他是地主的儿子,娶了城里一个有钱人的女儿,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每天都进城里的赌馆赌钱。赚得不多,输了的不少。终于有一天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一次福贵爸上茅厕时死了。也许这是报应,他是地主,是败家子。地主位置被一个以前经常借钱给福贵赌博的人坐了。一贫如洗的福贵因为为救母病去城里抓药,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拉去当兵。在战场上九死一生,当他幸运归家时,女儿却已经成了哑巴,母亲死了,家里一穷二白。福贵的儿子意外身亡;后来女儿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却因产后失血过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时被板车压死了;外孙子吃豆子时死了。福贵老了,故事结束了&&福贵经历了人生最大的痛苦,当他看着亲人离自己而去时,心底那时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鲜血都流出来了&&但他却奇迹般地挺了过来,依然乐观豁达地面对人生。到风烛残年之时,依然牵着一头老牛做伴过日子。他没有因为亲人的离去而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活着是为了让死去的人安心。其实福贵并不知道什么是活着,他只知道人活着就是这样,经历一下酸甜苦辣,有钱就赌一赌,没钱就种种田。活着就是这么简单。人活着为了什么?人活着不为什么,只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有些人觉得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对自己前途不怀有任何希望,于是他们也选择了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亦有些人,在碰到丁点儿大的困难时,选择了后退,后来他们觉得退缩也不是解决方法时,于是他们也与世界说了声再见,然后挥手而去了。《活着》讲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量,然后,教给我们:如何让这根发丝不断裂。我也是想过死的,而且不止一次。咳,自杀,如今看来多么触目惊心的字眼。以往,我只要稍有不如意,每次都会那么想:哎呀,反正人总归要死的,无非是迟早的事,我这么失败,死了算了!就那么想着,有时,这念头只是一闪而过,有时,它也会在脑中盘旋好几日。然后,看着周围世界不再那么灰暗,也就不想了。我并没有像书评中说的那样流着眼泪读完全文,我在看完整本书的同时,也明白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明白了绝望的不存在。福贵,这样一个坚毅的人,在经历了人生几乎是所有的劫难之后,终变成了一个风烛残年,看淡一切的老人,他一个人,走过人生的漫漫长路。记得曾经看见过朱德庸的一组漫画:上学的时候,老师考验你的智力;上班的时候,老板考验你的毅力&&当你老了,你以为一切考验都结束了,但你才发现,原来,一切都在考验你的记忆。那么福贵呢,他还会去回忆那一段太过于残忍和不堪的过去吗?我想,他会的吧。因为,他已经把这整一个人生,看成过眼云烟。他与他的那一头取名为福贵的牛一起,度过人生最后一段平静的生活。我要好好地活着,因为,所有的挫折,与生命站在一起,又都能算得上什么呢?我得为余华的《活着》写一篇读后感,读后感《活着读后感》。有哪本书比《活着》更有意义,能更好地有感而发呢?是《青春之歌》,是《兄弟》还是《冷山》?《活着》,一个悲惨的故事。虽然不会像看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时哭得稀里哗啦的,但看《活着》会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一种不肤浅的感觉,一种看了让人深感悲凉凄惨的感觉。这书看过很久了,但余华那淡淡的文字,平凡的故事,还是令我难忘:一个小村,一座小城。还有主人公福贵。这故事讲述了福贵的一生。他是地主的儿子,娶了城里一个有钱人的女儿,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每天都进城里的赌馆赌钱。赚得不多,输了的不少。终于有一天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一次福贵爸上茅厕时死了。也许这是报应,他是地主,是败家子。地主位置被一个以前经常借钱给福贵赌博的人坐了。一贫如洗的福贵因为为救母病去城里抓药,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拉去当兵。在战场上九死一生,当他幸运归家时,女儿却已经成了哑巴,母亲死了,家里一穷二白。福贵的儿子意外身亡;后来女儿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却因产后失血过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时被板车压死了;外孙子吃豆子时死了。福贵老了,故事结束了。福贵经历了人生最大的痛苦,当他看着亲人离自己而去时,心底那时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鲜血都流出来了&&但他却奇迹般地挺了过来,依然乐观豁达地面对人生。到风烛残年之时,依然牵着一头老牛做伴过日子。他没有因为亲人的离去而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活着是为了让死去的人安心。其实福贵并不知道什么是活着,他只知道人活着就是这样,经历一下酸甜苦辣,有钱就赌一赌,没钱就种种田。活着就是这么简单。人活着为了什么?人活着不为什么,只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而世上却有成千上万的人始终不明白,他们总以为活着只是为了幸福,只为了爱情,只为了养家,只为了金钱,只为了做官,只为了别人。当他们达不到目的时就跑去结束自己的生命。有些人觉得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对自己前途不怀有任何希望,于是他们也选择了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亦有些人,在碰到丁点儿大的困难时,选择了后退,后来他们觉得退缩也不是解决方法时,于是他们也与世界说了声再见,然后挥手而去了。小时候,我曾想过自杀。自杀,现在一想,咳!一个惊心动魄的词语!那是小学时,我的数学糟透了,每天都要被数学老师罚留堂。我写的作文在语文老师的眼里永远都是次等货。那段日子真令我活得心惊胆战的,每天都期待着可爱的老师们不要当着全班五十多位同学的面对我一个人实行鞭策,但老师们还是这样做了。我没了面子,没了自信心,没了立足之地,没了表现自己的机会,没了一切。世界没有了任何色彩。但我还有一条生命,活生生的。我想结束她,结束了她我就可以逃开一切。但当我站在家里阳台向下望时,当我一步一步爬上长城时,我突然发觉,我并不想死。若我想死,我早就可以跨出阳台上的栏杆一跃而下,在长城上可以将扶紧栏杆的两手松开,往后一躺&&那是多么触目惊心哪!我不想死了。后来我找回了自信心,找回了面子,有了立足之地,大家对我有了几分羡慕,自然有了表现自我的机会。我的心情如同拥有了一切一样兴奋。庆幸当初我没有做愚蠢事儿啊!是啊,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人只要活着就是一种胜利。没有比活着更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难的事!生不可选,死不该选,惟有硬着头皮活着!
第三篇:《活着》读后感范文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就是这样的命。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这样反倒好,看看我身边的人,龙二和春生,他们也只是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命都丢了。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摘自余华《活着》
当看完朋友对《活着》的评论后,就有一股想要看看这篇高尚作品的冲动,我不知道作者在写时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但我知道作为一个读者,在品味这篇叙说一代人历程时的深切感受!
我总认为人世间最伤心的事莫过于亲人对你的不理解,当看完《活着》你会知道,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是看着身边一个个亲人慢慢的死去,直到只留下你孤单的一个人....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换着是我,我会不会继续生存下去,但是他却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这种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和对世界的乐观态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
现在的我们还在为物质上的需求挑三捡四时,我们从来不知道上一代人为了生存而挣扎的情形;当我们还在抱怨命运的不公时,是不是也应该想想这世上更苦难的人,与他们相比,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感到幸运呢!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当这个贯穿全文的引子让我扪心自问时,我却无从答起。在我脑子里,我仍然清晰的记得前几天报道的那位为钱财而贪污受贿的官员,在法庭宣判前的那一番话:受贿巨款,只是为了下一代过得更好,再说,我所贡献的远比我所得到的多得多。这就是他活着理由吗?
当一次次邪恶的观念充斥着我们的大脑时,我们是不是应该冷静的思考一下人生的意义呢!
活着,就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第一件事,千万别为自己找什么借口,因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第四篇:《活着》读后感
此书描写的是人的苦难承受力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它揭示了人之所以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而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道理
地主少爷富贵嗜赌成性,是徐家的大少爷,可他却是个败家子,从而引出了他一生的悲惨,一生的孤单,一生的无奈和一生的“失败”和“成功”,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富贵的富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等他再回到家,女儿已经成了哑巴,母亲也病了,家里一点吃的也没有。命运就是这样的作弄人,这样的令人无法琢磨,令人尴尬的无奈着,痛苦着。一次又一次战乱和动荡,这个家庭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新中国成立,在大跃进运动中,饥荒饿得福贵的妻子家珍驼了背。邻居们为争抢剩余的发了霉的红薯大打出手,福贵的儿子为救学校校长的老婆产后大出血,踊跃献血,忙乱中被抽多了血,死了……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看几页,都有我眼泪湿润的感觉,坏运气总是降临到福贵的头上,在小说的最后,悲剧和失败越来越多,眼泪和痛哭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可以说家珍是传统中国文化定义下最好的妻子。富贵的变化大半是因为她,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是作者借以表达对女性崇拜的替身,家珍这一形象在《活着》中有着更重要的意义,有着中国女性共有的优点:勤劳、善良、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及家庭观念特别强,就是她让福贵的生存的欲望打倒所有的一切,从而让福贵越活越豁达,越活越活得有滋味。福贵在妻子家珍的影响下,也终于明白活着对于自己存在的种种。,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家珍依然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压迫下的一位女性代表,她的身上依然体现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较软弱的思想。后来因她的特殊的生存环境,一直与命运做着本能的抗争,因而这种抗争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显得很无力,只不过是在适应“活着”的需要,直到她死去,但毕竟也为她的“活着”时带来一些希望。“那天晚上,家珍的眼泪流个不停”、“她是在交代后事,我心里听了酸一阵苦一阵”。
春霞是个苦命的孩子,4岁之前过的是好日子,那个时候她的嘴角总是挂着笑,无忧无虑,家庭富裕,家里人不下田地,却依然过着不愁吃穿的舒适生活。后来,苦难和噩运袭向了这个乖巧的孩子。父亲输光家产后她没了当小姐的地位,更没了优越的生活条件,穿粗衣吃粗粮,跟着家人过着下层农民的贫苦日子,但仍是那么快乐。六岁那年的一场高烧使她变成聋哑人,从此在静静的世界里卖力干活、任劳任怨。她是个非常朴实、懂事的孩子,她小小年纪从父亲消失后就开始帮助母亲干活。她又是个非常倔强、非常孝顺的孩子,因为养活不起被送养,后来连夜跑回家里,再苦再难也要守在父母弟弟身边。她每天拼命干活,无怨无悔凤霞在女人里面算是力气大的,人民公社时期她每天能挣七个工分。命运带她不算薄,后来有个老实本分的男人二喜疼爱她,为她借债也要办场热热闹闹的婚礼。最后在医院因难产死于大出血,在她短短的生命中,饱经现实中的贫穷、劳累和饥饿的磨难和考验,但不乏有温馨的亲情、快乐的劳动和质朴而又浪漫的爱情。为什么有的人幸福地出生,无忧无虑地过活,但有的人却生来要去忍受生命沉重的责任,艰难苦难地活着,这些她可能从来没想过。这故事看着心都在流泪
时代使人的命运戏剧性的改变着,每个人活着的的命运遭遇是偶然但更是必然。各个人物的命运留给我们深思我们为了什么活着
二喜是凤霞的丈夫,偏头,是个城里人,搬运工。二喜为人老实,为了福贵的一句话,因为要让凤霞结婚时喜庆点,花了大价钱来给凤霞撑场面。在结婚后,与凤霞很恩爱,但在凤霞死后,精神一直不好。活着都是为了他和凤霞的儿子苦根,最后因为工地事故被两块石板压死了,临死前只叫了一句:苦根
苦根,二喜和凤霞的儿子,生下来母亲就死了,富贵的外孙,聪明伶俐,却成为作者笔下短暂的生命,开始一直是二喜带着,二喜死后,福贵带着他。因为穷困,没有吃多少好的东西,有一天生病,福贵给他做了很多的豆子。可没想到,因为穷,他连豆子都是很少吃的,这一下直接撑死在了家中
作品里很多描写福贵的文字,但没有给人很沉重之感,这和作者的用词有很大关系。在小说的讲述中,富贵的口气一直平平淡淡,似乎在讲述别人的故事一般,而他是旁观者。作品里不难看出,福贵是一个有着相当豁达心态的老者。福贵在叙述自己一生的时候,并没有很多波澜壮阔的场景描写,最多也只有在面对死忙的时候,那种轻描淡写的语气,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让人看着只觉得平和,但内心却有一点说不清的冷亲孤寂。在极其悲惨的厄运的打击下,让人不可思议的是,看似柔弱的福贵却一次次顶住了打击,一次次走在死亡的边缘,却又一次次跌破读者眼镜,坚强而又快乐的活了下来。或许经历的太多,晚年和老牛相依为命的福贵依然善待生活,才会在遇到“我”时能在大树底下娓娓诉述,回忆他自己的一辈子。那里所有的一切都是那样真切,但他自己却没有很强烈的感情投入。甚至故事里还有了许多让人忍俊不禁的场面。富贵的讲述很直白,却很吸引人,不知不觉就被他的故事牵住,不断想知道接下来的事。他做地主少爷时的放荡、颓败,现在看来只能是他人生的一段黑点。那些富有却不会珍惜的日子早如流水一去不返,只能成为脑中回忆。
福贵的人生厄运是从他的堕落开始的,按照大多数人的说法,福贵的苦难和受罪,是他自作自受的结果。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败家子,他的“美名”远近闻名,被公认为注定“无药可救”的人。长大后,他无师自通的继承了父亲恶劣的遗风,吃喝嫖赌样样精通,整日沉溺于嫖娼与恶赌之中,最终将自己的祖业输的一光二净,至此他苦难的一生才真正的开始。先是父亲掉进粪缸而死,接着是母亲病死,然后是儿子有庆抽血过多而死,再是女儿风霞产后大出血而死,不久妻子家珍病死,几年后女婿二喜遇难横死,小小的外孙苦根也吃豆子撑死。一个个亲人相继离去,可他却依然活着。
余华说福贵应该有比别人更多的死去的理由,但他却好好的活着,送走了家里一个又一个亲人,一次次的经历死别,到最后只有他还勇敢的活着。或者正如作者余华自己说的那样:“或者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所以到最后,谁也不知道富贵的活着到底是何种行为,他活着的意义的是什么?仅仅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有这样一种说法,说福贵是一个善于利用“精神胜利法”的人,说到底这也是现今大多数中国农民的基本世界观之一。说说福贵为何不死。余华在创作《活着》的时候就没有打算让福贵去承载社会——历史与启蒙——革命的宏大意义。福贵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一个普通的地主家的少爷,一个普通的农民,一个生活在那个苦难时期的平凡的一个受难者。福贵 的活着是一个比较正常的现象,在《活着》中的一切都是围绕着福贵的活着而展开的,如果没有福贵的活着,《活着》作为余华的最具有代表性和最高成就的作品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福贵的人生观是活着,这既宿命又有点自慰,是余华笔下比较常见的活在宿命中的人物,从这里可以看出,福贵的不死,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余华赋予他存在的理由和活着的意义。
《活着》这部电影无处不充满着时代的印记,这些印记是深刻的、是痛苦的、是值得深思的。我们在反思这些悲剧时不得不好好想想如何才能让这些悲剧不再重演!
第五篇:《活着》读后感
《活着》——读后感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读完了《活着》这本书。在初读此书时,我体会到的是令人窒息的压抑感,我不禁为书中主人翁福贵的悲惨遭遇而心痛,然而心痛之余,体会的更多的是书中对活着和死亡的探讨。
“活着”作为一个词语,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忍受,忍受生活赋予的快乐和痛苦、幸福和不幸、悲伤和高兴以及兴奋和无奈等等,哪怕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也要坚强的忍受。
《活着》中的主人翁福贵,在遭受了各种不幸之后,所展现出来的坚强乐观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我想这也是杨老师推荐我们读《活着》的主要原因吧。
福贵,一个地主家的浪荡少爷,在年轻时迷上了赌博,输光了家里的一百亩地和家宅,其父亲因此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从粪缸上摔下来,死了;一年后,他为了帮母亲去城里请医生,被国民党的连长抓去做壮丁,南征北战,苟且偷生,好不容易活了下来,待解放后回到家,却发现女儿变成了哑巴,而母亲也早已病死,后来一家人起早贪黑,辛苦生活,好不容易可以勉强活下去,儿子有庆却因为救县长的女人,被抽血抽死了,女儿凤霞,终于找到了个好归宿,却因为难产,大出血死了,老婆也在女儿去世后的三个月,离开了人世,原以为人生到如此已经是悲惨到了头,谁知道,女婿在一次做工中,被水泥板砸到死了,又过了三年,外孙苦根因为吃豆子被撑死了,一次次面对亲人的离去,一个个生命在脆弱中消亡,却又无力挽回,我考虑了很久,福贵面对这样不公平的命运,为什么还要活下去,怎么才能够活着,但是看完整篇小说,我明白了。
余华在书中写道,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看完这本小说,我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也找出了福贵活着的意义。
福贵活下去了,尽管最后只剩他孤身一人,但是他依旧坚强的活了下去,因为,活着对于他来说,是有庆,凤霞,二喜,苦根,家珍都向往的事情,是不管贫困和苦难都不能动摇的信念,福贵是为了活着才活着的人。有庆想活着,因为只有活着,他才能够好好念书,去报答爸爸妈妈辛苦的养育之恩,才能够和疼他的姐姐在一起,才能够割草去喂养他最爱的小羊;凤霞想活着,因为只有活着,她才能够时时刻刻的从城里的家中回来探望爸爸妈妈,才能好好的照顾苦根,才能和二喜幸福的生活下去;二喜想活着,因为只有活着,他才可以将凤霞和自己的孩子苦根抚养长大,才能去照顾在农村的爹;苦根想活着,他还这么小,还有大好的人生,还要和富贵一起攒钱买牛。可是命运有些时候就是这么的无可奈何,任你如何挣扎,都逃脱不了他的手心,有庆为救县长的女人被抽血抽死,凤霞为了生苦根大出血死了,二喜在做工时被水泥板夹死,苦根吃豆被噎死,命运确实对这家人开了个的太大玩笑。
但是只要可以活着,就会有希望,虽然最后福贵孤身一人,只剩下一头行将就木的老牛陪伴在他身旁,但是他依旧乐观,没有怨天尤人,因为对于他来说,能够活着,就是最好的事,就是那些死去的人在他身上的延续,他每天在田里耕地的时候,都会和那头老牛对话,“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说了,说出来你会觉得我是要羞你。话还得说回来,你年纪大了,能耕这么些田也是尽心尽力了。”这样的对话,虽然听着心酸,但是从老人坚毅的胸腔中发出来,确异常有力。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活着是人生的必要前提,不管在如何的困境和苦难中,要相信,只要活着就依旧有希望,同时也要感激,你还活着。
《活着》展示给我们的就是这样一种悲苦的美。《活着》用“死亡”直击着我们的心灵, 而它在背后要努力展现的是福贵与他一家人对待苦难的方式。“活着”,原本是中国人的一种最朴素的生存愿望,也是人类最基本的一种生存要求,同时也是人类奋斗的目的。但在“活着”的背后,又分明地洋溢着一种对生命的感恩和对命运的无奈,需要有难以想象的忍耐力,具备自然生命的坚韧。纵然是这样,我们在这部小说中,还是能看到小说主人翁的那种乐观精神。福贵牵着一头老牛,在阳光正浓的树荫下平静地向我们讲述着他的一生,他很感谢有人听他的故事,在他的内心深处,没有悲伤,没有痛苦,只有怀念,每次向别人述说自己的故事,就好象是又重新活了一次。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活着就是这样,简单却深藏哲理,要想好好的活着,不仅要有坚韧的毅力,还要有那种看透生死,敢于直面死亡的乐观精神。
死亡是古老而永恒的主题,穿越种族和时代的隔阂在一代代生者的人生字典里反反复复地被重提和推敲。在余华的小说《活着》中,那种生与死的探讨值得我们去深思。福贵作为小说中的主人翁,他虽然只是一个非常卑微的人,活了几十年,却真正弄清了一直困扰人的问题。他在讲述自己的故事的时候,显得是那样的从容,好像是在说一个与他无关的故事,没有对命运感到悲伤,没有对死亡产生恐惧,安然地和自己的那头老牛相伴度过最后的时光。用他的话说,亲人们虽然先于他死,但是有他亲自埋掉,而自己也不用担心,村里人会把他和家人埋在一起。就好像他并不是去死,只是到了另一个世界,那个可以和家人团聚的世界。
迎接不可逆转的死亡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方式。阅读《活着》,让我们在百感交集的体验中,留下福贵一生中温情而朗朗欢笑的一切,留下一种疼痛无比的亲切。
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福的,生命只是仅仅活着,仅仅只是一种存在,它和其他万物一样并无任何意义。追寻,探究的本质不过是一个大笑话而已等等,人的命运就是如此这般的循环往复,一代又一代的周而复始。
活着是一种状态,一种坚强,一种抗争。每个人都会选择自己的活法,有的人活着为了自己,有的人活着为了别人,有的人浑浑噩噩什么都不为,有的人则为的是某种追求,人生苦短,草生一秋,人生一世,每个人在时间的面前都是平等的,但时间的脚步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快。世事我曾抗争,成败不必在我,付出过了,努力过了,就不必那么计较得失所在,享受的乐趣是过程而不全在于结果。人是为苦难而生,乐观是手中最好的武器,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快乐地享受人生呢?人生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调整自我的过程,也许跟困难甚至苦难作斗争便是人生的重要内容。
我确是被《活着》里的故事真真切切地感动了,一个普通而又平凡的生活故事。或者让我流泪的是死亡——生命的终结。福贵一家相继去世,死亡的原因常出人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小说中每一个人物的消亡都给我强烈的震撼。生命坚强而又脆弱。福贵全家相互偎依着生活,在贫困饥饿的重压下,相互搀扶着在人生路上艰难地行走。为了活着而活着。快乐的度过充满苦难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