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改变自我与改变世界”话题作文导写
“改变自我与改变世界”话题作文导写
浙江宁波谢辉根
[文题设计]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很久很久以前,人类都还赤着双脚走路。有一位国王到某个偏远的乡间旅行,因为路面崎岖不平,有很多碎石头,刺得他的脚又痛又麻。回到王宫后,他下了一道命令,要将国内的所有道路都铺上一层牛皮。他认为这样做,不只是为自己,还可造福他的人民,让大家走路时不再受刺痛之苦。但即使杀尽国内所有的牛,也筹措不到足够的皮革,而所花费的金钱、动用的人力,更不知凡几。虽然根本做不到,甚至还相当愚蠢,但因为是国王的命令,大家也只能摇头叹息。一位聪明的仆人大胆向国王提出建言:“陛下啊!为什么您要劳师动众,牺牲那么多头牛,花费那么多金钱呢?您何不只用两小片牛皮包住您的脚呢?”国王听了很惊讶,但也当下领悟,于是立刻收回成命,采纳了这个建议。据说,这就是“皮鞋”的由来。
请以“改变自我与改变世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写作导引] 话题是一个关系型的话题,旨在说明改变世界与改变自己的关系。自己是主观,世界是客观。不管是改变世界还是改变自己,改变的主体必须是自己,即自己主动地去改变,而不能写成被动的改变。如果只写周围的世界怎样影响或改变了自己,应视为跑题。如果只写怎样改变世界,或只写怎样改变自己,不写二者之间的关系,也视为跑题。一般说来,立意应是“要改变世界,须先改变自我;在改变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因为话题本身未作定论,“空间”很大,你可以顺着这样写,也可以不这样认为,而写出你的“另类”见解。至于写作的角度和文体,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 [借鉴例文]
懂得改变,学会成长
宋德慧
向日葵每天都围着太阳转,因为它知道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大雁每年秋天都往南方飞,因为它知道只有这样才能度过寒冷的冬季;干旱地区的植物叶子大多是又细又长,因为它知道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水分散失,抗御炎热的天气。是的,我们无法要求环境为自己改变什么,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改变自己。
在改变自己中寻找成功。
加拿大有位少年叫琼尼·马汶,他由于在学习上没有成功,于是退学了,但回家无法面对父母那种失望的眼神,他外出找工作,帮人修剪花木,以此来弥补自己在学习上的不足。一位心理学家对他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只看你怎么去发现了。”马汶带着这句话,每天都辛勤地修剪,久而久之,人们便发现经他修剪过的花草出奇的美,大家都称他为“绿拇指”。25年后,马汶成了一名出色的园艺家,使年迈的父母倍感骄傲。在平凡中改变自己,发掘自己的潜能,你会发现原来改变自己便是一种成功。
在改变自己中寻找商机。
有两位鞋商同时到一座岛上去找生意,一位商人到岛上后,发现岛上的人不穿鞋,在这里不会有生意的,于是他走了,而另一位商人却留下来研究,他为这里的人不穿鞋而感到奇怪,但不久他便发现,原来这岛上的人脚形与其他人不同,根本没有合穿的鞋。于是他开始设计适合这种脚形的鞋,不久以后,他便赚大钱了。其实,机遇无处不在,看你能否改变现状发现而已。善于改变,你会发现遥不可及的东西,便近在咫尺。
在改变自己中寻找新生。
拨开天动的乌云,你可以发现原来还有晴空,擦亮眼睛,你会发现世界原来还是很美。改变自己对外界的看法,你便可以发现多姿多彩的人生。改变自己的忧愁,你会获得快乐;改变自己的胆怯,你会变得勇敢;改变自己的无知,你会变得聪锐。
只有懂得改变,才能学会成长。[点评] 文章开头从“改变自己与改变世界”的关系入手,类比联想,引出论点。然后从三个方面论述改变自己的重要性。由于采用分论点的形式结构文章,并单列成段,层次很清晰。每个分论点都用一个事例来证明,并对事例作精要分析,较有说服力。结尾重申观点,掷地有声。全文语言流畅,开头1段和倒数第二段运用排比,使文章增色不少。
第二篇:话题作文:改变
改变自己
我丑,自打出娘胎,我就丑。从父亲接过我时,那一声重重的叹息声中,全家人就认定我是个丑女了。
我从不敢照镜子,我怕自己会自卑得撞碎在镜子里。我甚至看见花都要跑,花令我自惭形秽。从同学们那先是吃惊后是鄙夷的目光中,我彻底死心了,我说不定比《巴黎圣母院中》的撞钟人阿西莫多还厉害呢。
我最后一点自尊也被世人吞噬了,我只能对着天流泪,抱怨上天的不公。可偶然的,我在《读者》上看见这么一句话:“上帝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打开了另一扇门”。是啊,上帝不过剥夺了我的“美丽”,却并没有拿走我的“健康”、“智慧”呀。我难道就这么消沉下去,让“丑”掩盖掉我身上的黄金吗?不,我要改变自己,用智慧重塑我的自尊。
我发奋地读呀,写呀,练呀。我像一座百年未喷的火山,灰黑的火山口掩盖我内心沸腾的热血。我已毫不在意别人鄙视的目光和窃窃私语,“歪嘴”、“葱油饼”、“摊眼皮”,对我已毫无意义。阅读一段段优美的文字,品味一曲曲动人的乐曲,才是我生活的重点。
我还是不愿意照镜子,可现在不是不敢,而是不愿意,因为我明白:一个人的光彩不是他聚焦反射形成的,而应该是由内而外的自信之光。当“美女们”争风吃醋时,当情书满天飞时,我庆幸自己的安宁,可以汲取更多养料,有朝一日一鸣惊人。
验证我的时刻到了,市里举行即兴演讲比赛,班主任怀疑地写下我的名字,我却自信地登台,当我以亲身经历叙述完最后一句话,当琴声鸣完最后一个音符,掌声拍出了我的眼泪,我分明听见了四个字:“光彩照人”。
一句话,使我改变了对人生的态度,而这个改变,使我重新找回自尊,明白了人生的意义。我不丑!
评语:因“丑”而自卑,自卑得“见花都要跑”,可是作者不愿消沉,发奋阅读,写练,努力改变自己的行为,一次登台演讲的成功,也宣告了改变自己的成功,应该说,这是人生态度改变的成功。文章语言优美,立意深刻。
生于改变,死于顽固
人生在世,能有几何?自呱呱坠地起,人就在不断的改变自己:生长,改变自己的外貌,学习,改变自己的头脑。一个人如果一成不变、倒不如投胎转世做个泥和尚算了。人,是需要改变的。自古以来,改变得到的就是赞许,固执得到的就是嘲笑。
秦国的商鞅变法,奠定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根基;王安石的变法,虽未成功,却为世人展现了一幅理想的生活画卷;太平天国的“平均地权”得到了大多数农民的响应,这才有了其辉煌的历史;再想想,所有的起义,斗争,不都是因改变才改写了历史的吗?所以,人是因改变而生。
而顽固者呢?古时的愚公对智叟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何苦而不平?”智叟用他的顽固,背来了一身骂名;三国时蜀国后主刘禅,有诸葛亮这样的绝世忠臣,实应称霸于天下,而就
是应他生性拙劣而不思悔改,才造成“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悲剧。所以,我知“死于顽固”。
当今世界,是需要改变的。大到国家,小到个人,皆是如此。自1980年以来,改革的巨浪摘掉了中国贫穷落后的帽子,一个国家欣欣向荣起来,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像是注入的一支兴奋剂,让中国企业活力四射;下岗职工改变旧观念再就业,生活才幸福安康。
所以,改变是生存发展之本,是进步的源动力。当今的中国,世界,高速发展,新事物、观念层出不穷,我们只有不断改变自己,才能立于改革的浪尖,世界的前沿。
然后知:生于改变,而死于顽固也。
评语:文章由古及今,谈古,商鞅、王安石、太平天国的事实,论证“因改变而生”,智叟、刘禅的事例,证明“死于顽固”的道理。述今,中国因改变而发展。结尾处,作者进一步阐述了改变是发展、是进步的道理。全文材料丰富,论证严密,结构完整,很有独到之处。
第三篇:改变自我
改变自我,与生共进步
听了专家的讲述,我发现自己老怕耽误时间,使得教学方法很循规蹈矩。我愿做以下改进:
1.改变教育思想
曾经有位校长曾逼着我们师少讲,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黑板上先做,先说,教师只能点拨,的确,孩子很活跃,思路灵活多样,而我很承认效果 很好,但我必须在克服浪费时间,农村好学生已进城,学优生少的情况下,结合我这次接班的情况,与生交流教生预习鼓励 甚至是逼着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课堂成为学生需要的课堂。改变我把我要说的讲完我就不后悔的做法。
2.注意教学的开放性
在教学中,我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
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3.面向全体,提高整体素质
(1)加强基础训练,落实双基
(2)实行分层教学,布置弹性作业。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采取不同的方法,布置不同的作业。因材施教。做到基础知识人人掌握,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
到更好的发展。
第四篇:改变自我
改变自我,完善教学
——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有感
摘要: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要有丰富的内心世界,要有过硬的教学技能。对于在教学上还不够完善的老师,还不能找到自己坐标的老师,通过阅读可以完善教学技能。书中给我启发比较大的是关羽教学的恐惧和自我的完善这两个方面。书中的讲解和本人教学上的经验有了一个很好的结合点,教学相长获益很多。关键词:教育恐惧、自我完善、自我认同、教学勇气
有一些教育著作,章节设置上条条罗列,比如关于教学技巧、给教师的建议、教学策略等,各章节之间逻辑性不强。《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笨书却是难得的好书,它真正深入到了教师的内心世界。解决教育的问题,要治标更应该治本。我相信很多读过这本书的老师,都能在书中找到共鸣。毫无疑问,《教学勇气》正是冥冥中我们所要追寻的答案,更是对我们内心呼唤的回应。这是一本比较深奥的教育理论著作,只有反复的阅读才能发现它的精神内涵。
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一书里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生物学、心理学、甚至物理学、化学、宗教等领域。因为涉及的领域较多,所以他的作品有时候读起来比较难懂。他的很多观点都给我震撼的感觉,加之字里行间自然流露的对教师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让我更加愿意用心去聆听,去体会。我希望从他的理论中找到适合我所教的课程语文学科需要的养料。
他的书中强调教师自身的完善,教师内心世界的构建,我觉得这一点对于一个语文老师尤其重要。语文的学习不仅仅只满足于字词的掌握,重要篇目的背诵,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运用语言的能力,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果上课的时候经常读错字音,思维混乱,话语不通,上课千篇一律没有自己的风格,很难想像学生会认同。
很多人都又这样的感觉。与刚刚走上讲台时的我们相比,现在我们的心慢慢地变得硬起来了?那时候,在办公室看到有些老师很严厉地批评学生,甚至体罚学生,心里总是替学生委屈,觉得老师太过分了。什么时候,我们也加入了对学生厉声呵斥的行列?想象一下,再过几年,十几年,我们会变成什么样子?觉得可怕。我们很容易发现,我们身边有很多不快乐的老师,教师这个职业,给他们带来的是压力,是痛苦,是无可奈何的谋生手段。“著书只为稻粱谋”,又谈何快乐。他们把这种不快乐写在脸上,传给学生,传给同事。
《教学勇气》对于教师的这些心理又很好的解释,作者一针见血写出了教师的困扰。和作者所言相似,作为教师,我们每个人都免不了恐惧:恐惧教学效率的不尽如人意,恐惧家长、社会对教师的高要求,恐惧绚烂的教育理想之花与现实之间还存在那么大的差距……因为恐惧,继而便拼命地寻找改变的源头活水,一而再,再而三,不断地拼搏、抗争、奋斗,终于,有了小小的收获,然成功的喜悦尚未遍及全身,便发现自己早已因此疲惫不堪,只不过成功之前是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未觉着累而已;倘若拼搏、抗争、奋斗失败,那更懊恼不已,觉着自己没有功劳连苦劳也忽略不计了。于是忍不住感叹:人是多么渺小,以人个体之柔弱真的根本无法和那些看不见的、又无处不在的力量抗衡。感叹过后,很多人会选择再战,当然也有人会选择逃避,丧失斗志,从此消沉。
每一个教师读到这里都会以为这是为我们写的,因为这太符合教师的心理了。刚踏上教师这个讲台时这个问题时常困扰着我,我每天把课备得很详细,有时都觉得头晕脑涨的。一走进课堂,课堂的效果完全不是我想要的。我觉得我和学生之间是分离的,学生的说话声让我怀疑是不是教学不够生动,于是就出现恶性循环。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并没有建立起来,和学生即要平等自然的沟通,又要保持老师的尊严,这个度似乎很难把握。要做一个受学生欢迎,有自己风格的老师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仅是新教师,作为老教师也同样存在各种各样的困扰。学生的问题,教学的问题永远都是一个无底洞,永远都填不满。我只能说尽我所能,倾我所有。
帕尔默给予我勇气。“不要害怕”,可以有恐惧,但“不必置身心于恐惧之中,可以在好奇、希望、同感或诚实这些与我心的恐惧一样真实的感受中教学。”当你非常热爱你的工作时,摆脱困境的唯一途径是深入地了解教学。面对教学中的困惑,我们须知难而进而非逃避,对其更好地理解和更得体地协调,这不仅仅是为了守住自己的灵魂,更是为了爱护学生的心灵。读完他的作品之后,我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我觉得仿佛找到了一把打开教学大门的钥匙,重新回归自信。但这并不意味着已经抵达,只是教学生涯的一个开始。萨顿在《如今,我终于变回我自己》中这样写到“我,曾历经沧海桑田,戴着别人的面具,不断迷失,迷失自己……如今,我终于变回我自己。”
本书中另外一个观点也深深地吸引了我,那就是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关于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文中有这样的解释:“自身认同是使我成其为我的内力和外力运动着的交汇”,“在于构成我生活的多种不同力量的汇聚”;而自身完整是指作为整体的我的自身完整协调与生机勃勃,它是通过自身认同中各种力量的不同方式的联合而达到。教学初期,我总是试图从老教师那里学习一些教学的技巧,这些技巧有些可以为我所用,但是有一些却不可取。一个真正好的老师应该有把他们个人的自身认同融入工作的强烈意识。工作和生活应该是融为一体的。我一直觉得自己并不是很喜欢孩子,很难与他们融为一体。正因为不能和学生打成一片,有时感觉是游离于教学之外。好的老师具有联合能力。他们能够将自己、所教学科和特们的学生编制成复杂的联系网。
“我”是什么样的?先认识自己,再谈教学。听从自己的的心灵呼唤是那么不易。也许要经过一段漫长的“折磨”,才能找到自己的心灵所在。还记得《时代广场的蟋蟀》中的那只“蟋蟀”吗?只为选择自己完整的独特的生命,而拒绝按世俗的成功标准歌唱与生活。作为老师,你是否为只能“为他人作嫁衣裳”而委屈?大可不必,在“与学生的生命重新相逢时”,你有了新的发展机会。不要吝啬“赠予”,在“赠予”的同时,你已悄悄收获。在没有体验之前,你也许会觉得这是老生常谈,这是一种道德说教。只有自己充分体验之后,在真正获得自身认同后,你才知道此言不虚。
当我开始意识到这一点以后,我就尝试着改变和学生的相处方式。很多学生见到老师的时候就会很有礼貌的打招呼,作为老师我觉得一定要有回应,点个头,或者是微笑。在衣着仪表上,我也要求尽可能朴素大方一些。这些都是细节,细节完美,在工作上也会有不知不觉的改变。原先在课堂上我总是灌输比较多,我把课堂的内容准备得丰富一些,我以为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比较高,可是效果却不显著。原因原来是对学生的表扬太少了,我也知道表扬的重要性,但是每堂课都是差不多把教学的内容讲完就下课了。我似乎找不到表扬的时机,这也正是问题的所在。所以现在我只要有发现学生有做得比较好的方面就表扬,当然有时候学生可能做得并不一定已经很好了。我的表扬终于出现了一些效果,我发现学生开始发光了,他们的热量正在迸发。学生真的很需要老师的表扬,这对他们是很重要的。更多关注,恰如其分的评价,这对于学生来说很重要。师生之间的隔阂应该去除掉,只有融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严格要求他们才能看到学生的进步。
以上的感受,相信很多老师都有,我们热爱教育,同时为教育痛苦。我们不辞辛苦,我们乐意学习,我们希望自己的教学生涯充满成功。但现实往往是不尽如人意。有时,我们甚至想放弃,失去了继续努力的勇气。
为什么会处于这样一种状态中呢?是学科知识的浅薄?是教育方法、技巧的缺乏,还是对学生的研究不够?我们自我反思着。反思中,唯独缺少了对自己内心的关注。然而,帕尔默告诉我,核心问题是“认识自我”,是自我认同和自身完整。他说:“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的学生们是谁。……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也不能够懂得我的学科。”优秀教学需要教师的内心世界资源,因此,我们要去探索教师的心灵世界。这是帕尔默独特的眼光,崭新的视角。
《教学勇气》一书,带给我启迪的,远不止这些,然其最具影响力的,莫过于“勇气”二字。让我们拿出勇气,试着改变自己,从行为习惯到思维方式,从教学理念到行走方式。我相信,只要如此做了,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因为自己的改变,原本自以为不可能改变的东西,有一天居然也变了!
参考数目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帕克〃帕尔默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天津人民出版社
第五篇:作文:改变自我
23.理解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章鱼面临敌人攻击咬住不放时,它会向敌人喷墨、变色,仍然无效时,它会不假思索的收缩肌肉,切断其中的触角逃亡而去。海豹原来群居在海岛上,栖息于岩石,但潮水来了,无立足之地,由陆居变为水居,全身作了调适与演化,它不但学会了游泳,还精于潜水。金鱼在宽广的池中不知道有多逍遥,但屈身鱼盆或者鱼缸后,由于转身不便,它会自动瘦身,鳍也变小了„„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答案】参考例文 改变自我,适者生存
如果航船只贪恋大海的清湛,不懂得适时改变航向,哪怕是永远也无法到达不了胜利的彼岸;如果雨滴只惊羡春风的飞扬,不懂得改变自己存在的位置,哪怕是永远也无法滋润大地;如果茧中的蛹只享受现时的逸豫,不懂得改变,不去挣扎,哪怕是永远也变不成美丽的蝴蝶。万物如此,人亦如此。只有改变自我,方能适者生存。改变如水,如水方能曲达。漫漫人生长途总是充满艰难险阻。如果一味固守自己的本来面目,不知道改变,那挡在前方的困难就像巨石就会将你撞得头破血流。古人循表夜涉,不懂得改变的道理,不知到河水的水位已经变化,结果也就只能淹没在暴涨的澭水之中了。清末闭关锁国,固守所谓的“祖宗之本”,漠然于世界大势不知改变,结果只有在鸦片战争的硝烟中沦丧。前车之鉴已是如此可悲了,难道我们还要重蹈古人的覆辙吗? 答案是否定的。“穷则变,变则通”的古训还在耳边回荡,只有改变自己,让自己如流水般涓涓向前,才能绕过一切艰难险阻,最终汇入广阔的江海。也只有如此你才能够曲达。人生华丽,但我们不能盲目,如水般改变,方能拥抱成功。适者生存,做时代的强者。纪伯伦曾说:“也许时间给煤炭下的定义是钻石,也许时间给贝壳下的定义是珍珠。”那掩埋于地下的煤,要经过多长时间的洗礼,才能便得坚硬夺目?那粗糙沙砾要经受怎样的考验,才能变为耀眼的明珠?然而它们要做的只能是适应多变的环境,做一给适者生存的强者。试想它们不是如此,也许现在还是不名一文的煤沙。正是有了这种适应的精神,人们才为之欢呼,为之赞叹。
物尚且如此,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主动改变着,适应着多变的环境,我们才能够被赏识,才能够绽放光彩,才不会在这无欲横流,纸醉金迷的大潮中被淹没,被吞噬。改变如酒,日子久了,便自然经历了一种美妙的发酵。这是香气便氤氲于人生的空气之中了。适应如山,只有坚定,才能巍然屹立不倒。高度决定视野,改变创造人生。惟有改变自我,适者才能更好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