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磨杵成针故事原文[范文模版]
磨杵成针
诗人李白小的时候,在一所私塾读书,那时他非常贪玩,不肯好好学习,有一天,他趁老师不注意,偷偷溜了出去,李白在外面闲逛了一天,不知不觉来到了一条小溪旁边,顺着小溪走了没多远,他看见一个老婆婆正在一块石头上磨着一根铁棒子,李白觉得很奇怪,就上前问道:“老婆婆,您为什么要磨这根铁棒子呢?”老婆婆回答道:“我呀,要把这根铁棒磨成一根绣花针!”李白听了老婆婆的话更惊讶了,这根铁棒这么粗要磨到什么时候才能磨成针呢?老婆婆见李白有些疑惑,就向他解释道:“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锈花针!”李白听了老婆婆这番话很受震动,他想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婆婆还满怀信心的要把铁棒磨成锈花针,我年纪轻轻的为什么不能克服困难好好的学习呢?于是他马上回到了私塾里,诚恳的向老师道了歉,并保证今后一定会努力读书。从此以后,李白发奋的读书,学业进步得很快,最终成了一位伟大的诗人。
李白从小也是个贪玩的孩子,可是他从老婆婆磨杵成针的行为中受到了启发,于是他从此努力读书,并且最终成为了一位伟大的诗人,后来人们用磨杵成针这个成语,来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功夫,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做出一番成就来。
第二篇:读《磨杵成针》有感
读《磨杵成针》有感
读《磨杵成针》有感
作者:镇沅县振太镇中心小学六(2)班 宋建国
我读过很多成语故事,但是让我最受启发的是《磨杵成针》这个成语故事。它讲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小时候的故事。
李白小时候天资聪颖,到十岁时,已经读了许多书籍。他的父亲在当时是一个富商,家里有很多钱。李白从小不集中思想读书,只爱玩耍。每次读书都只读了一会儿就放下书本跑去玩去了。一次,李白又读得心烦了起来,便走了出去,途中遇到了一位老婆婆,正在拿着一根铁棒磨一颗绣花针!李白被老婆婆的精神所感动。从此以后,他就发奋努力学习,不再贪玩。经过他的努力,成了唐代伟大的诗人,被誉为“诗仙”。
我从老婆婆磨绣花针的精神懂得了一个道理:我们做事只要认准一个目标,不断向着目标努力,就什么事情都能做成功。还学会了明辨是非的好处:李白跑出来的行为我们不应该学习,但是李白知错就改的行为,却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应该像李白一样立下志愿,持之以恒,直至成功。
今后,我要多读好书,要像李白一样,立下志愿,持之以恒,写好字,以优越的品学成就我的梦想。
简评:小作者以读成语故事为基点,表明了读书与成才的关系。习作虽然短小,略显单薄,但是富于启示性。(指导教师:镇沅县振太镇中心小学 李其贤)
第三篇:幼儿园大班成语:磨杵成针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懂得只要有恒心,再难的事也能做成的道理。
2、学习成语“磨杵成针”,理解“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句话的含义。
活动准备:故事碟片,图片,铁棒,针;文字(磨杵成针)
活动过程:
1、念古诗,引出故事主人公。(8分钟)
⑴师:老师念一首古诗给你们听听,好吗?(《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⑵你们知道这首古诗是谁写的吗?(李白)对,这首古诗是唐代非常有名的大诗人李白写的,他写了很多很多好听的诗呢,你们会念他的诗吗?(请幼儿念一念)李白写了这么多的诗,真了不起。
⑶其实,李白小时候很贪玩,经常要到山上捉捉小鸟,摘摘野果,一点也不爱学习,一看书就打哈欠。直到有一天,他碰到了一件事情很感动,于是才刻苦用功,发奋努力,终于成了一位伟大的诗人,到底是什么事情才使他努力学习的呢?我们一起来听一个故事。
2、放碟片故事《磨杵成针》(3分钟)
3、边看碟片,边提问:(10分钟)
⑴李白小时候是怎样的一个人?(贪玩、不爱学习)
⑵有一天,李白在河边看见了谁?(老婆婆)
⑶老婆婆在干什么?(磨一根铁棒槌)
⑷出示铁棒:这就是铁棒,谁来摸摸看,有什么感觉?(硬硬的、粗粗的)出示针:你有什么办法把这粗粗的、硬硬的铁棒变成这细细的绣花针?(讨论一下)
古时候没有加工的机器,只能在石头上磨,你们说把又粗又硬的铁棒磨成绣花针艰难吗?
⑸李白看见老婆婆在磨铁棒是怎么说的?老婆婆又是怎么回答的?
⑹李白没磨几下就喊累了,老婆婆说了什么?(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一起读三遍)铁杵就是铁棒的意思,这句话是说,只要有毅力、有恒心,肯下功夫,再难的事也能做成。
⑺李白听后有什么感受?又是怎么做的?(很感动,从此努力学习,终于成了一位大诗人)
⑻这个故事的名字叫什么?(《磨杵成针》)这是一个成语故事,这四个字是一个成语。
4、集体讲故事。(5分钟)
⑴出示文字:磨杵成针(解释含义:比喻只要有毅力有恒心,肯下功夫,无论做什么都能取得成功。读几遍,请个别幼儿读)
⑵一起讲一遍故事。
5、总结。
⑴小朋友,你们有没有什么事情是通过努力、坚持,最后获得成功的?
⑵师小结:对呀,只要有恒心,再难的事也能做成。李白刻苦用功后,成了一位伟大的诗人,我相信,只要你们努力了,也一定能学到很多的本领,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的。
第四篇:自相矛盾的故事原文
自相矛盾出自于《韩非子》,一则成语故事。下面内容由小编为大家分享自相矛盾的故事原文,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汉语文字】自相矛盾
【汉语拼音】zì xiāng máo dùn
【出处】《韩非子·难一》
【英文翻译】
1.self-contradictory;inconsistent;paradoxical
2.self-contradiction;antilogy
3.to argue against oneself;to contradict oneself
【成语解释】矛,长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1.比喻一个人说话的时候、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2.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用法】作为主谓式;作谓语、定语。不能用于两方以上,只能用于单方自我抵触。
【近义词】相互抵触、前后抵触
【反义词】天衣无缝、自圆其说、无懈可击、顺理成章
第五篇:王勃故事原文翻译
王勃故事原文翻译
王勃故事原文翻译1王勃的故事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①命其婿作序以夸客②,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③,泛然④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⑤,乃矍⑥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勃属文⑦,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⑧,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注释】
宿:事先。
夸客:向宾客夸耀(女婿的才能)。
勃:指王勃。
泛然:轻松、愉快之意。
语益奇:(勃文)更加奇妙(这里指一句比一句奇妙)。
矍(jué):惊惶貌。
属(zhǔ)文:写文章。属,连缀。
寤:睡醒。
易:更改。
1:都督开始为什么对王勃的欣然接受不高兴?后来又为什么改变了态度?(3分)
2:文言文翻译:(共6分,每句2分)
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
参考答案
1:都督想让女婿在众宾客面前“露一手”,而王勃年少气盛,不知谦让,都督因而生气。没想到后来王勃文章越写越新奇,都督也就心悦诚服地改变了态度。
2:于是,拿出纸和笔逐一请客人(作序),(客人)没有一个敢承当的参考译文
九月九日重阳节,都督阎伯屿要大宴宾客。事先背地里命他的女婿作一篇序以向宾客夸耀,于是拿出纸笔遍请宾客作序,大家都不敢担承。到王勃那里,竟漫不经心地接过笔来,也不推辞。都督大怒,起身假装上厕所,暗中派遣下属窥探王勃的文章,随时汇报。汇报了一两次之后,文章的.语言越来越奇妙,都督兴奋地说:“这真是个天才!”连忙请他将文章全部写完,宾主尽欢而散。
王勃做文章的时候,刚开始并不精密思索,先磨数升墨汁,然后大量饮酒,拉过一床被子蒙头而卧,等醒来之后,拿过笔来就写完全篇,一字不改,当时的人称王勃为“腹中写稿”。
王勃故事原文翻译2王勃故事
宋祁〔宋代〕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译文
王勃路过钟陵,正赶上九月九日都督在一王阁大宴宾客,事先背地里命他的女婿作一篇序以向宾客夸耀,于是拿出纸笔遍请宾客作序,大家都不敢担承。到王勃那里,竟漫不经心地接过笔来,也不推辞。都督大怒,起索假装上厕所,暗中派遣下属窥探王勃的文章,随时汇报。汇报了一两次之后,文章的语言越来越奇妙,都督兴奋地说:“这真是个天才!”连忙请他将文章全部写完,宾主尽欢而散。王勃做文章的时候,刚开始并不精密思索,先磨数升墨汁,然后大量饮酒,拉过一床被子蒙头而卧,等醒来之后,拿过笔来就写完全篇,一字不改,当时的人称王勃为“腹中写稿”。
注释
宿:事先。夸客:向宾客夸耀(女婿的才能)。勃:指王勃。泛然:轻松、愉快之意。语益奇:(勃文)更加奇妙(这里指一句比一句奇妙)。矍(jué):惊惶貌。属(zhǔ)文:写文章。属,连缀。寤:睡醒。易: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