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庆市2015年优质课人教版语文高中选修中外传记《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长寿实验中学
第一课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课堂实录
【导入】
一、介绍“传记文体”,顺势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传记作品的封面:《武则天传》、《居里夫人传》、《苏东坡传》、《杜鲁门传》、《霍金传》等等)
同学们读过传记吗?读过哪些传记?学生开始介绍自己所读。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这种文体——传记。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依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辑、描写与说明而成。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
传记的作者在记述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情感、想像或者推断,但和小说不同,它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它的类型很多,包括一般的传记、自传、评传、人物小传、人物特写、回忆录、年谱等等。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诗人冯至的笔迹,同诗人杜甫一起去感受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通过他的诗歌一起去感受一份与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的炽热而跳动的心灵。(板书或多媒体显示课文标题)
活动2【讲授】
二、相关知识介绍
1、解题:“万方多难”多指国家处于山河破碎、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的危难关头。源自于杜甫的《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2、要求学生从教材“阅读提示”中了解诗人冯至,并从网上搜集、整理他的知识信息。
冯至(1905-1993),出生于河北涿州,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德文系和德国海德堡大学。回家后先后在同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等校任教。作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语),其诗歌创作主要有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等;作为学者,他的杜甫研究和歌德研究都十分优秀。此外,他的散文作品《山水》和小说《伍子胥》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本文写于1946年,历时三年。冯至从青年时代就非常热爱杜甫。抗战期间,无论是在颠沛流离的途中,还是在相对沉静的昆明山中,冯至都没有停止对杜甫人生的思考。正是在这个时期,他开始了写作《杜甫传》的准备,并在1945年发表了《杜甫和我们的时代》和《我想怎样写一部传记》两篇相关文章。
活动3【讲授】
三、在诗中读杜甫
这篇传记文学性较强,牵涉到的历史事件较多,阅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学习本文之前,同学们一定要先对文章中的一些内容作一些预习,最好能够做一些笔记和摘录。按“时间”、“社会状况”、“诗歌特点”、“代表作品”几个方面提炼课文各部分的核心信息。主要是杜甫的每个时期中代表诗歌的风格又是怎么样的?以小组为单位,每一小组选取其中某一时期进而深入探究其人生及诗歌的风格。
(一)浪漫少年(712——745年)
生于儒学传统的家庭,而他最为骄傲的,一是他远祖文武全才;一是他家有学诗的传统。
多媒体显示诗歌:“吾祖诗冠古”(《赠蜀僧闾丘师兄》)“诗是吾家事”(《宗武生日》)杜甫七岁就会写诗。九岁的时候作品就用麻袋装。
多媒体显示诗歌: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所作成一囊。《壮游》
杜甫十五岁时,很好玩,很顽皮,身体健硕的如黄牛犊一般。
多媒体显示诗歌:忆昔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百忧集行》
二十岁,杜甫开始漫游。天宝三载,在洛阳结交李白,后又遇到高适,三人结伴游于梁宋。
多媒体显示诗歌: 忆与高李辈,论文入酒垆,两公壮思藻,得我色敷腴。《遣怀》
碰到了志同道合的人,收获了伟大的友谊。这个时期的杜甫豪放浪漫,对前途充满理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首诗就是最好的证明。所以杜甫年轻之时很浪漫,有理想,是太平盛世的典型知识分子形象。
(二)残羹与冷炙(746——755年)
初到长安时,漫游时代的豪放情绪还没有消逝。第二年进考场,一考失利。这早在李白预料之中。为什么呢?那个时候李林甫把持朝政,他最嫉恨文人和艺术家,使杜甫在李林甫的阴谋政治里遇到打击。李林甫还给皇上上书说“野无遗贤”。落榜之后,杜甫流落长安,没有什么积蓄,生活没有着落。于是他写了《奉承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和《投简咸华两县诸子》二诗。(书上P4)“残杯与冷炙”、“买药都市,寄食友朋”等经济上的困顿使他追求功名,但改变不了他的病和饥寒的现状。随着与现实的接触渐多,豪放的情绪逐渐收敛。这期间,杜甫经历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他有一首诗描写了这十年的遭遇:《贫交行》。
多媒体显示诗歌: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贫交行》
当然,长安十年也有杜甫心情好的时候,这时他会显露开朗、幽默的本性,写出一些潇洒飘逸的诗来,例如著名的《饮中八仙歌》:
多媒体显示诗歌以及图片: 《饮中八仙歌》杜甫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诗歌里描写盛唐八位“酒仙”,醉后众生相。几年前饮中八仙的那种浪漫的气氛几乎扫荡无余了。他赞美“饮中八仙”,也羡慕饮中八仙,他以酒仙们的洒脱来排遣自己人生的尴尬和落拓,悲夫诗圣!
诗歌特点:一种矛盾的心情充分反映在他长安前期的诗里: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个官职。常有这样的对句:上句说要脱离使人拘束的帝京,下句紧接着说不能不留在这里。
(三)穷年忧黎元(755——759年)
杜甫于长安混了十年,得一小官,异常激动,以为可为国效劳,随即回去探亲。途中写了“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后来发生了安史之乱,杜甫将家安置于鄜州,只身到凤翔赴难,保驾,途中被俘,押至长安。次年逃出,到凤翔见肃宗,“麻鞋见天子,衣袖见两肘。”很是狼狈。肃宗授予“左拾遗”。后因谏言而被贬,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因际遇坎坷,杜甫索性弃官,带全家逃至四川,投奔朋友严武。此时杜甫已经49岁了。
现保存下来的杜甫的诗歌有1400多首,反映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大衰这一转折时期的种种社会矛盾、社会现实,是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诗史”。安史之乱前夕,他有感于唐皇开边拓土,造成士兵大量伤亡,人民妻离子散和田园荒芜的现实,写下《兵车行》。(多媒体显示诗歌)又如安史之乱中,目睹劳动人民因战乱所蒙受的痛苦,写下著名的“三吏”“三别”(多媒体显示诗歌)
他还通过写自己经历离乱时的感受,写了《春望》表达天下人共同的感受。再如《月夜》、《月夜忆舍弟》念妻儿,想兄弟,亲情的表露。
多媒体显示诗歌:
《春望》 忧国忧民的感慨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月夜忆兄弟》 亲情的表露
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诗歌特点:时代的变化反映在杜甫的诗中,他在这些诗中发扬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此后唐代的诗歌使脱去了浪漫主义斑谰的衣裳,有一部分走向现实主义的朴质的道路。
看到了杜甫惊人的写实功夫。为了我们更好的、更加全面的了解杜甫,紧接下来再把杜甫后期的人生补充进来。
(四)暂居西南时期(759——768年)多媒体显示图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总算在朋友的帮助下盖了几间茅草屋住了下来。但在当年秋天,茅屋就被秋风吹破,杜甫于无奈之中写了这首诗,发出了忧国忧民的慨叹。在成都,杜甫还瞻仰了他心中的偶像,三国时期名相诸葛亮的纪念祠,含泪写下了名篇《蜀相》,表达仰慕,感慨自己壮志难酬。
多媒体显示诗歌:《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到了西南,先居成都,后因成都发生叛乱,又流寓梓州。之后又回到成都,又流落夔州。在州都的帮助下,杜甫总算有一间草堂住下来,草堂门前有一棵枣树,他的邻居是一位无儿无女的孤老太婆。老人因饥饿到杜甫门前打枣,杜甫总让她打,还时不时地接济她一些钱米。后来杜甫迁居,把房子让给一个吴姓亲戚居住。那位老太还是常来打枣充饥,但吴姓亲戚不让打,还用树枝插成篱笆墙把枣树圈起来。老妇很失望,找杜甫哭诉,杜甫便写了诗给吴姓亲戚,其中一首《又呈吴郎》。一棵枣树,几颗枣子,事虽小,但诗人却以小见大,情不自禁地将它同天下人的命运连在一起。
多媒体显示诗歌:《又呈吴郎 》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五)漂泊时期(768-770年)多媒体显示诗歌:《旅夜书怀》老病一身,漂泊孤寂之情。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在夔州住了两年,于大历三年离川东下,辗转来到岳州,登上岳阳楼,凭轩远眺,写出《岳阳楼》。
多媒体显示诗歌:《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长期的流浪生活使得他患多种疾病:肺病,风湿病,糖尿病,耳聋,偏瘫。“右臂偏枯半耳聋。”请注意,杜甫自己老病一身,一介布衣,但他丝毫不为自己的遭遇鸣不平,而是发自内心忧国忧民,此种思想境界,怎不堪称诗圣呢?
诗圣之死:之后,诗人在风雨飘摇中,在沅湘一带又流浪了一年多。其间,他在耒阳差点被洪水淹死,耒阳的百姓还为他修了衣冠冢。后来,虽侥幸逃过此劫,但终因疾病折磨,就在从长沙回岳阳途中,在汨罗江上,在当年屈原投江的地方,在一条破旧的木船上,诗人永远合上了眼睛。
杜甫的躯体曾流落在汨罗,直到四十多年后才归葬他的故乡。至今人们仍有去前往凭吊!
小结
“长安十年”的困顿,孕育了杜甫思想变化的种子;“安史之乱中的流亡生活”则使得杜甫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丰富了自己的爱国思想和同情人民的感情。杜诗中反复呈现的两种感情旋律:
一、无论“慨世”还是“慨身”,杜甫个人的喜怒哀乐总是与人民的命运息息相通;
二、杜甫无论遭遇多少挫折与艰难,始终不放弃对生活的承担与执著的意志。
第二篇: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诗人关注国计民生,感时忧国的精神,品味在逆境中不懈追求人生价值的抱负与忍耐和承受苦难的人格;
2、充分利用教材,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传记,有效的利用教材提供的各种资料为我所用。【教学重、难点】
1、阅读重点应放在大致了解杜甫的文学生涯及诗人在“万方多难”中生发的诗歌创作上,体会杜甫的人格追求。
2、本文牵涉到许多历史时间,学术性强,阅读难度大。【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介绍“传记文体”,顺势导入新课: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一种新的文体——传记。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依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辑、描写与说明而成。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
二、抓住主要信息,提高阅读能力。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提炼课文主要信息:(学会怎样把长文章读短)(1)教师先让学生按“时间”、“社会状况”、“诗歌特点”、“代表作品”几个方面提炼课文各部分的核心信息;
(2)教师边提问边明确下列重要信息: 长安十年
时间:746——756年5月
社会状况:这时的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的征象,唐玄宗纵情声色,李林甫专权,杨国忠等贪污,杨希烈庸懦。长安被阴谋和恐怖的空气笼罩着。
杜甫经历:初到长安时,漫游时代的豪放情绪还没有消逝。但随着与现实的接触渐多,豪放的情绪逐渐收敛,几年前饮中八仙的那种浪漫的气氛几乎扫荡无余了。李林甫最嫉恨文人和艺术家,使杜甫在李林甫的阴谋政治里遇到打击。他一方面被贫穷压迫,一方面被事业心驱使,为了求得一个官职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
诗歌特点:一种矛盾的心情充分反映在他长安前期的诗里: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个官职。常有这样的对句:上句说要脱离使人拘束的帝京,下句紧接着说不能不留在这里。代表作品:(1)三篇《大礼赋》:是他长安十年内最辉煌的一个时期。(2)《兵车行》:他第一首替人民说话的诗。(3)《前出塞》九首:一再地对于侵略性战争提出疑问。(4)《丽人行》:描画杨氏姊妹荒淫无耻的生活,是杜甫在长安真实的收获。(5)《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是一篇杜甫划时代的杰作,也是杜甫长安十年生活的总结,标志着他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超越了他同时代的任何一个诗人。
第三篇:语文:1.1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同步试题(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定稿)
世纪金榜 圆您梦想 www.xiexiebang.com
第一单元
第一课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A.气氛(fēn)
粜米(tiào)..别墅(shù)
开凿(záo)..B.燕国(yān)
月氏(zhī)..箜篌(kōnɡ hóu)
讽谏(fěnɡ)... C.氤氲(yūn)
唱和(hé)..拈花(niān)
老妪(yù)..
D.菜畦(qí)
幽咽(yè)..樊川(fán)
放诞(dàn)..解析 C项中“唱和”的“和”应读“hè”。答案 C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A.狷介
繁琐
偕同
间谍
乌烟瘴气 B.寂漠
抱复
诙谐
坐镇
民生凋敝 C.复辙
慰藉
因缘
杀戮
慷慨陈词 D.纨绔
想像
赌搏
艰深
历精图治
解析 B项,“漠”应写为“寞”,“复”应写为“负”;C项,“复”应写为“覆”; D项,“搏”应写为“博”,“历”应写为“励”。答案 A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春节长假期间,武汉百货类卖场、餐饮业、美容美发、娱乐业等,赚个盆满钵 ...满。而消费热点,与往年相比也有一些别样的“年味”。.B.对建筑大师何镜堂来说,参加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竞赛意味着挑战和风险,万一被淘汰出局,折戟沉沙,便有可能会影响其声名。....C.三国时,人民选择逃离,必然与曹操的残暴有关。荆州是逃难者的乐园,来自 徐州的难民对曹操的暴行更是没齿难忘。....D.虽有不少公司按照要求也结合了自身的特点补充披露了一些相关信息,但依然 对敏感信息半遮半掩,对于股权变动、处罚信息等问题更是讳莫如深。....解析 C项没齿难忘:一辈子也难以忘记。不能用作贬义。A项盆满钵满:指取得
第1页(共6页)
山东世纪金榜科教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世纪金榜 圆您梦想 www.xiexiebang.com 丰厚的收入、利润。B项折戟沉沙:折断了的戟沉埋在沙里,成了废铁。形容遭受 惨重失败。D项讳莫如深:原为事情重大,因而隐瞒不言。后指事情瞒得很紧。答案 C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A.“中国达人秀”栏目因为没有任何条件限制,所以前来报名的选手各年龄阶段都有,他们带来的绝活也多种多样。
B.日益狭窄的个人活动空间和社会交往范围,越来越重的职场竞争和工作压力,使现在的上班族很难享受到生活和工作的快乐。
C.国产动画电影《梦回金沙城》,成功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提名,却票房榜中出局,这应当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
D.作为南京城市形象符号之一的梧桐树,负载了丰富内涵,如何看待城市建设与 梧桐树保护的关系,要用经济与文化统一的视角。
解析 A项语序不当,“因为”应放在句首。B项搭配不当,“越来越重”和“职
场竞争”不搭配;“职场竞争”和“工作压力”不能并列。C项成分残缺,应是“在„„中”。答案 D 5.用《登高》中的一句诗概括这段话的内容。(5分)一个生在显赫的名门贵族,一个走到中国现实主义诗歌顶峰的人,谁曾想过他的一生却是流离失所,四处漂泊,贫困多病,客伴终生的。他忧国忧民而不忧己,他悲悯百姓而无人悲己。一个影响着中国三千年文化的人,最终却贫死在客船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这道题,要联系《登高》诗的内容,这是解答该题的关键,抓住“流离失所,四处漂泊,贫困多病,客伴终生”,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6~8题。
总之,杜甫虽看见人民受了这么多统治者给予他们的灾害,但因为胡人的势力又膨胀了,为国家着想,他都按照个别的情况来鼓励他们、安慰他们。只有《石壕吏》一诗是例外。他晚间投宿在石壕村一个穷苦的人家,夜半有差吏敲门来捉人,这家的老翁跳墙逃走了,家里只剩下一个老太婆和一个下衣不完的儿媳带着一个吃奶的孙儿。老太婆和差吏交涉许久,说了许多哀求的话,差吏还不肯让步,坚持要人。最后没有法子,她只有牺牲自己,让差吏把她在当天夜里带走,送到河阳的军营里去。杜甫亲身经历这段故事,他再也不能有什么话来鼓励、安慰这一家人了,他写出这六首诗里最富有戏剧性的一首——《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第2页(共6页)
山东世纪金榜科教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世纪金榜 圆您梦想 www.xiexiebang.com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这首诗只是客观的叙述,但其中充分表达了作者所感到的人民最深的痛苦;它一再被后人传诵,只因为它最真实地告诉我们,过去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是怎样对待他们的人民。杜甫有这样的成就,完全由于他接近了人民,这是他半年前在长安出入“禁掖”,侍奉皇帝时所想象不到的。6.画线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句话起着过渡作用,既是承接上文,列举一个不是鼓励的例子,也是为了 引出诗歌《石壕吏》。答案 承上启下
7.你觉得《石壕吏》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杜甫什么样的感情?(8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石壕吏》这首诗的内容比较容易把握,可以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即“安史 之乱”给唐代人民造成了巨大灾难,也给杜甫本人带来很大的痛苦)来探讨问题的答 案。
答案 通过对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连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封建 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 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感情,表现了作者对这一家悲惨遭遇的无限同情。8.作者以《石壕吏》结尾,有什么用意?(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作者用《石壕吏》结尾,主要突出杜甫诗歌的主题和艺术手法与《石壕吏》密 切相关。
答案 卒章显志,结尾以《石壕吏》为例,说明杜甫诗歌的伟大成就是他接近人民 的结果,可谓画龙点睛,中心突出。
第3页(共6页)
山东世纪金榜科教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世纪金榜 圆您梦想 www.xiexiebang.com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杜甫在夔州
杜甫在夔州最初居住的“客堂”,是在山坡上架木盖起的简陋的房屋;这类的房屋散布在山腰,好像是鸟巢一般。他到这里第一步的工作,就是按照夔州人民的习惯,用竹筒把水从山泉引到他居住的地方。又因为乌鸡能医治风痹,他养了许多鸡,并且催促他的长子宗文在墙东树立鸡栅„„对于生活上的一些琐事,他下了一番布臵的工夫。
夔州是三峡里的山城,这里的山川既雄壮又险恶,杜甫一到这里,便开始爱用惊险的文字描画它们。他一再歌咏的是白帝城,他感到这座城是“江城含变态,一上一回新”(《上白帝城二首》之一)。另一方面,给杜甫印象最深的,是夔州人民的生活。他看见夔州的许多女子因为男丁缺乏,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结婚,她们每天到山上砍柴背到市上去卖,供养一家,有时还冒着危险贩卖一些私盐回来。人们不深究原因,只说,她们面貌丑陋,所以找不到丈夫;杜甫却反过来问:“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负薪行》)他看见峡中的男子,少数富有的驾着大船经商,大多数贫穷的终生充当劳苦的船夫,人们说,这里的人都器量狭窄,只图眼前的利益,杜甫也反过来问:“若道士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最能行》)峡中的人民大部分过着穷苦可怜的生活,而夔州却是阔绰的贾客胡商必经之地,这两种生活的对照杜甫也写得很清楚。
除了歌咏山川和人民生活外,杜甫在这时有了充裕的时间回忆他的青年时代。他在偏僻的山城,与外边广大的世界隔绝,朋友稀少,生活平静,因此过去的一切经历在他面前活动起来。他写了不少长篇诗叙述他过去的生活。他写《壮游》诗,从七岁学诗起经过吴越齐赵的漫游、长安时代、安史之乱,一直到滞留巴蜀,是一篇完整的自传。他还写了八首长诗,怀念八个人物,集在一起,叫做《八哀诗》,但它们只有历史的价值,艺术方面并不算是成功的作品。
杜甫在这时因为与外面的世界隔绝,做诗的态度有时改变了。他在成都草堂时说他写诗的态度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前两句说他长安时代以来对于诗的努力,极力避免庸俗,生活越艰难,做诗也越刻苦;后两句则说明在草堂的生活较为清闲,对着美丽的自然界可以信口成章了。无论是刻苦努力,或是信口成章,由于他有充实的生活体验,都能写出像他天宝末年以后那样富有创造性的诗歌。但是到了夔州,他又把一部分的精力用到雕琢字句、推敲音律上边去了。他在《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里说“晚节渐于诗律细”,又在《解闷十二首》里说“颇学阴(阴铿)何(何逊)苦用心”。并且在指导儿子宗武学诗时,也教他熟读《文选》,以便从中采撷辞藻。这好像又把诗歌扯回到“研揣声病、寻章摘句”的朝代里去。但杜甫夔州时代的诗并不是每一首都是这样写成的,他用这种态度写出来的代表作品最明显的是《秋兴八首》、《诸将五首》。这些诗里不是没有接触到实际的问题,不是没有说到国家的灾难与人民的贫困,不是没有写出时代的变迁和自己热烈的想望,只是这些宝贵的内容被铿锵的音节与华丽的词藻给蒙盖住了。使后来杜诗的读者不知有多少人只受到音节与词藻的迷惑与陶醉,翻来覆去地诵读,而不去追问:里边到底说了些什么?因此在解释上也发生分歧。与此相反,反倒是在《写怀》里毫不费力地写出来的“无贵贱不悲,无富贫亦足”,读起来觉得亲切动人;而像《宿江边阁》里“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那样的诗句足以第4页(共6页)
山东世纪金榜科教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世纪金榜 圆您梦想 www.xiexiebang.com 表达出诗人的品格。
杜甫在夔州,身体时好时坏,疟疾、肺病、风痹、糖尿病都不断地缠绕着他,最后牙齿落了一半,耳也聋了,几乎成了一个残废的老人。他在这情形下,两年内写了四百三十余篇诗,占他全集诗中的七分之二,而且其中有不少的长篇,这是一个丰富的创作时期。由于生活的限制,在内容和思想上比起过去的作品都略有逊色,但其中也不乏《登高》这样的杰作。
(节选自冯至《杜甫传》有删改)9.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杜甫爱用惊险的文字描画三峡里山城的雄壮险恶,这说明诗人十分注重以恰当 的文字形式表现作品内容。
B.《负薪行》和《最能行》等诗歌反映了峡中人民穷苦可怜的生活状况,是杜诗中 最具代表性的优秀诗篇。
C.“晚节渐于诗律细”、“颇学阴(阴铿)何(何逊)苦用心”,说明杜甫晚年做诗时 在字句和音律上下了很大工夫。
D.杜甫的一些注重音节与词藻的诗使读者迷惑与陶醉,以至于翻来覆去地诵读也 难以知道诗里边到底说了些什么。
E.“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诗人在老病时也没忘记国家的灾难和自己的责 任,质朴的诗句中表现了诗人的品格。
解析 B.说“是杜诗中最具代表性的优秀诗篇”,文中没有依据;D.原文“不知有 多少人只受到音节与词藻的迷惑与陶醉,翻来覆去地诵读,而不去追问:里边到底说 了些什么?”是说很多读者在读诗时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内容。答案 BD 10.从传记中看,杜甫在夔州时的诗歌创作题材上具有哪些特色?请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有的诗歌歌颂夔州美丽的山川景物,如《上白帝城二首》;(2)有的诗歌反 映了人民生活的苦难,如《负薪行》《最能行》等;(3)有的诗歌回忆了自己的青年 时代,还有一些诗歌怀念友人,如《壮游》《八哀诗》等。
11.文章最后说“这是一个丰富的创作时期”,依据所选的这部分文字,你认为影响杜 甫创作的背景因素有哪些?(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夔州雄壮险恶的山川。(2)夔州人民贫富之间差异巨大的生活。(3)与外界隔 绝,朋友稀少,生活平静。(4)把一部分的精力用于雕琢字句、推敲音律。
12.第四段说杜甫“做诗的态度有时改变了”,你认为“变”在何处?这一改变产生了 怎样的结果?请依据文本加以阐述。(8分)第5页(共6页)
山东世纪金榜科教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世纪金榜 圆您梦想 www.xiexiebang.com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问:“变”在注重于雕琢字句和推敲音律上,这从他创作的《秋兴八首》 和《诸将五首》以及指导儿子熟读《文选》以便从中采撷辞藻上可以看出。产生的结 果:诗歌中触及社会实际问题的内容被蒙盖在铿锵的音节与华丽的词藻里,使后来的 读者迷惑陶醉于诗的形式中而忽略了它的内涵,这反倒不如《写怀》《宿江边阁》这 样质朴的诗歌亲切感人。第6页(共6页)
山东世纪金榜科教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第四篇:河南洛阳市高中语文第一课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关注国计民生,感时忧国的精神,在逆境中不懈追求人生价值的抱负,与忍耐和承受苦难的人格;注重学生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养成。
2、了解这篇传记文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会文学真实性的特点,以及此传记中人、诗、史三者有机结合的特点。
3、充分利用教材,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传记,有效的利用教材提供的各种资料。
教学重难点
1、本文学术性强,牵涉到许多历史时间,学生阅读可能有难度。
2、阅读时需提醒同学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历史时间的讨论上,重点应放在大致了解杜甫的文学生涯及诗人在“万方多难”中生发的诗歌创作上,体会杜甫的人格追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000多年前,当唐朝岌岌可危、风雨飘摇之时,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就是用他的一根笔写下了无数的诗篇。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这是杜甫逝世前一年对自己的写照。后人从这孤独的形象中看到了他包容乾坤的博大胸怀以及回旋天地,与元气同在的精神力量。
这篇冯至所写的传记,展现了杜甫生命中的一个片段。《杜甫传》原有13节,大约3万字,限于篇幅,本文只选了其中的“长安十年”“流亡”“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三节,部分段落有删节。
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诗人的笔迹,再次回到那个时代,同诗人杜甫一起去感受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通过他的诗歌一起去感受一份与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的炽热而跳动的心灵。
二、写作背景与作者简介
本文写于1946年,历时三年。冯至从青年时代就非常热爱杜甫。抗战期间,无论是在颠沛流离的途中,还是在相对沉静的昆明山中,冯至都没有停止对杜甫人生的思考。正是在这个时期,他开始了写作《杜甫传》的准备,并在1945年发表了《杜甫和我们的时代》和《我想怎样写一部传记》两篇相关文章。
冯至(1905-1993),出生于河北涿州,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德文系和德国海德堡大学。回家后先后在同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等校任教。作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语),其诗歌创作主要有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等;作为学者,他的杜甫研究和歌德研究都十分优秀。此外,他的散文作品《山水》和小说《伍子胥》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
三、介绍杜甫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杜甫出生于一个有着文学传统的家庭中,他的爷爷杜审言也是唐朝(武则天时期)著名的诗人,所以他7岁开始学诗,15岁时就已扬名。杜甫的诗歌现存1400多首,它们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情况,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同时,这些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个人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后代称为“诗史”。
四、学习指导与阅读文本
1、学习指导
这篇传记文学性较强,牵涉到的历史事件较多,阅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学习本文之前,同学们一定要先对文章中的一些内容作一些预习,最好能够做一些笔记和摘录。
①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杜甫生活的时代有什么样的特点?
②从杜诗入手,分析诗人、感情、社会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③从杜甫其人入手,分析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
2、快速浏览全篇,重点阅读第一部分“长安十年”内容,填写下表1:长安十年
【时间】746—755 【社会状况】这时的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的征象。长安被阴谋和恐怖的空气笼罩着,几年前饮中八仙的那种浪漫的气氛几乎扫荡无余了。
【杜甫经历】初到长安时,漫游时代的豪放情绪还没有消逝。但随着与现实的接触渐多,豪放的情绪逐渐收敛,随之产生一种矛盾心理: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 又想在长安谋个官职。
【代表作品】《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诗歌特点】①诗歌常有这样的对句:上句说要脱离使人拘束的帝京,下句紧接着说不能不留在这里。②在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道路上迈开了坚实的第一步。
【人格追求】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形成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分析课文。
①解读《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和《投简咸华两县诸子》二诗:
(汝阳王李琎是唐玄宗的侄子,杜甫能到他府上走动,多半有某种背景。何人举荐却无据可查。杜甫的袖袋里,可能有几封举荐信的。他进京献诗《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前提是要踏进王府的门槛。经济上的困顿使他追求功名,但改变不了他的病和饥寒的现状。)
②解读《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这首诗的深刻之处,在于作者没有把笔墨局限在一时一事的描写上,而是通过征夫之口,把此次征丁放在连年征战的大背景下,从而在最大程度上表现了人民群众所受的兵役之苦,在最深的层面上揭露了唐玄宗不顾人民死活,频举开边之战的卑劣心肠。作者的立脚点显然在人民一边,这标志着杜甫在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道路上迈开了坚实的第一步,这首诗可以看作是他的一座里程碑。)
③解读《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瓠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第一部分是自述平生之志,并揭示理想与现实的巨大矛盾。杜甫以”稷契“作为立身的标准,稷和契是辅佐虞舜的两个贤臣,他们爱民如子,政绩显著。然而,这种高尚的志向却遭到了世俗之辈的嘲笑,遭到了当权者的冷漠,把杜甫长期置于衣食不保的境况之中。相反,那些经营私利的“蝼蚁辈”们却衣食饱暖,飞黄腾达。)
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中堂有神仙,烟雾蒙玉质。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
(诗的第二部份是记述途经骊山时的观感。杜甫半夜从长安出发,行至骊山脚下,天已黎明,这时,他听到从骊山行宫里传来震天动地的音乐声,想到君臣们正在通宵达旦地作乐,于是便依据平素所闻,用大量的篇幅描写他们的享乐生活,揭示了统治者靠掠夺民财以膏腴自身的社会本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群冰从西下,极目高远兀。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行旅相攀援,川广不可越。
(第三部分是叙述路过泾渭时的艰难情形和到家后的见闻感受。以上十句,笔墨集中在过河这件事上,写得曲曲折折,感慨淋漓。先是渡口移动,不得不改道;到了新渡口,又无船可渡,从上游漂下来的巨大冰块,汹涌而来;幸而有座桥,却又摇摇晃晃,走在上面,心惊胆战。这一情节实为作者10年长安艰难生活的缩影。作者使用以小见大,寓情于事的艺术手法,展示出久历的坎坷和积郁的心境。)
4、总结
长安十年的生活磨砺,杜甫已变成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他不但在思想上已经成熟,而且在艺术上也已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五、作业
仔细阅读最感兴趣的段落。
第五篇:高中语文 第一课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本课测试 新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第一课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本课测试(人教版选
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气氛(fēn)粜米(tiào)别墅(shù)
开凿(záo)....B.燕国(Yān)月氏(zhī)箜篌(kōnɡ hóu)讽谏(fěnɡ).....C.氤氲(yūn)唱和(hé)拈花(niān)老妪(yù)....D.菜畦(qí)幽咽(yè)樊川(fán)放诞(dàn)....答案 C 解析 “和”读hè。
2.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1)胡人________归来,在长安市上痛饮高歌,这使长安的人民多么痛苦,多么失望!(2)这说明皇帝并不________什么真正的谏臣,这只不过是他身边的点缀。
(3)这首诗只是客观的叙述,但其中充分表达了作者所感到的人民最深的痛苦;它一再被后人________,只因为它最真实地告诉我们,过去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是怎样对待他们的人民。
A.凯旋 须要 传诵 B.凯旋 需要 传颂 C.胜利 须要 传颂 D.胜利 需要 传诵 答案 D 解析(1)“凯旋”即战胜归来。(2)“需要”可作动词,也可作名词;“须要”只能作动词。强调重点不同,“需要”强调对可见可感物件的要求,主体与客体之间有着要求与被要求、使用与被使用的关系。“须要”强调事理上的必要,一般不用在对具体物件的要求上。(3)“传颂”意为辗转传布颂扬;“传诵”意为辗转传布诵读,辗转传布称道。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北京时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再次与诺奖失之交臂。....B.自从达尔文进化论出现,就有人把自然选择和物竞天择理论移植到社会领域,鼓吹 残酷竞争,殊不知,一团和气与互相协作才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C.据国外媒体报道,雅虎新任CEO玛丽莎·梅耶尔正处心积虑对公司进行裁员,规模..或达数千人,但她并没有在公司员工大会上提及裁员一事。
D.陈佩斯结合自己多年的舞台实践,不瘟不火,夸夸其谈,从“笑”的行为本身为听...众剖析了自己“喜剧的背后必然会有一个悲情内核”的戏剧理论。
答案 A 解析 B项一团和气:原指和蔼可亲,现多指态度温和而缺乏原则。C项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感情色彩不对。D项夸夸其谈: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与语境不符。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在解剖上,尽管用怎样精致的显微镜,结果所见仍是粗浅的;尽管用如何高等的功夫,结果所产生的观念亦终是想象的,而非整个一体的生命。
B.当你遭遇厄运的时候,坚强与懦弱决定着你的成败。一个生命能否战胜厄运、创造奇迹,取决于你赋予它一种信念的坚强力量。
C.先生多次在各种场合呼吁人们重视吟诵,他本人也常常为大家作现场吟诵示范。吟诵时,那种余音绕梁的情境确实令听众久久陶醉。
D.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让人们享受海量信息的便利,也饱受“雾里看花”之苦:凭空捏造的信息四处散播,似是而非的观点以讹传讹。
答案 C 解析 A项关联词使用不当,应把两个“尽管”改为“无论”。B项两面对一面,应在“赋予”前加“是否”两字。D项语意重复,“捏造”就是“凭空编造”的意思。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李清照传(节选)国难当头之时,南宋统治集团内部的争夺却愈加激烈,朝廷章法大乱,众官无所依从。建炎三年(1129)二月,赵明诚罢守江宁被命移知湖州,但未到任即被罢免。三月,清照与明诚乘船上芜湖,入姑孰(准备移居赣水上),沿江而上时经过和县乌江(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处)。秦亡后,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最后失败。项羽垓下兵败后,逃至乌江畔,乌江亭长欲助项羽渡江,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言罢,拔剑自刎。面对历史遗迹,抚昔思今,清照思绪难平,于是作诗一首,题为《乌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诗中通过歌颂项羽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向人们展示了这样一种人生哲学:活,要活得昂扬,出类拔萃,有声有色;死,要死得壮烈,慷慨英武,可歌可泣。
气节,是人的精神风貌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同时,诗人还讽刺了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了无气节和昏庸无能。
5.从选文看,作者在叙述中加入李清照的《乌江》一诗,有什么作用?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李清照在这首诗中,不以成败论英雄,对楚汉之争中最后失败而结束了自己生命的楚霸王项羽,表示了钦佩和推崇。通过歌颂一位失败了的英雄——项羽,表现了诗人崇尚气节的精神风貌。对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也是一个有力的讽刺。
三、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谢希德的诚与真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正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谢希德从亲人的来信中得到这一消息。昂首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祖**亲,像磁石般吸引着这个远在异国他乡的赤子。有人劝告谢希德不要回到当时生活贫困、科研条件差的中国去,她却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决心在学习告一段落后,立刻回国参加建设。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的谢希德回国,在复旦大学任教,并于1956年与北京大学的黄昆教授共同主持开办了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培训班。
谢希德一直密切关注着国内外物理学研究的动态,努力探索真知。上世纪70年代后期,她开始思索一个奥妙而又实际的问题——怎样使钢材不生锈?是什么起到抗腐蚀的保护层作用?世界上一些国家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钢材达上千万吨,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怎样才能使我国有限的钢材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涉足表面物理。专长在半导体和固体物理研究的谢希德,如果继续从事她的研究,可以说既省力又稳妥,还可以尽快出成果;如果另辟蹊径转入新领域,即使付出艰辛的劳动,五年十载能否取得显著成绩仍是个未知数。然而,她是一个进取心很强的人,表面物理亟待研究,哪怕付出10倍、20倍的努力,也要勇闯难关,有所创造。作为学界前辈,她也要借此鼓励年轻人去开拓这个前景广阔的新领域。谢希德率领她的团队,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使复旦大学的表面物理研究达到了世界水平。1983年,谢希德担任复旦大学校长。以她的身份,每天上下班都有专车。可是人们时常在校车上看到她的身影。她说:“在车上既可以提前处理一些公事,又可以借这个机会与同志们交谈,倾听各种议论。从校内的事到天下事都可以成为车内的话题,其中有牢骚,也不乏独到的见解;特别有意思的是车内总有一两位不愿隐瞒自己观点、也不善于窃窃私语的同志不时发表一通高见,而且获得一些同事的共鸣。”在这里,教师对学校的意见和要求得到了反映,学校的决策又通过谢希德的宣传深入人心。
谢希德这样一位日夜为科学事业操劳的学者,业余爱好广泛,喜欢多彩的生活。她酷爱集邮,喜欢欣赏古典音乐和阅读文学作品。生活虽然是丰富的,但一个人却不可能样样喜好、样样精通。有人曾撰文说谢希德爱好和擅长烹饪,其实她对此谈不上内行。为此她特意关照那位作者要实事求是:“中国的烹饪大有学问,我还未入门,其实我的手艺远不及我爱人。”
1987年,谢希德的丈夫、中科院院士曹天钦患重病住院,一位成就极高的科学家变成了比孩子更需要照顾的病人。谢希德接受了这个残酷的现实,尽心履行着妻子的职责,为治愈丈夫的疾病倾注了一腔深情。那几年,谢希德政务缠身,再加上频繁的学术和外事活动,身心都十分劳累。但是不管工作多忙,只要人在上海,她每天都要挤出时间,去医院陪伴丈夫,默默地做着力所能及的一切。她和所有勤劳朴实的中国妇女一样,有着撼人心魄的人间至诚。
1999年,谢希德应邀担任新世纪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委,并修改书中的两篇科学小品。她深知即便是科普文章也不能不讲准确性。谢希德修改文章也像做科学实验一样,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如某作者混淆了“硅片”和“芯片”这两个概念。芯片是硅片经过多道程序加工而成的,她特地画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供作者参考。另一个地方,作者为求形象生动,用“指甲大小”来描述一个面积概念。不同人的手指甲可能差别很大,即便是同一个人,大拇指和小拇指的指甲大小也并不相同。谢希德根据实际情况把它改成“一厘米见方”这样较为准确的写法。求真的科学态度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谢希德对此更为看重。(摘编自王增藩《谢希德传》)6.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新中国成立后,有人劝阻谢希德回国,是考虑她事业的发展,担心国内科研条件差影响她在物理学研究上取得成绩。
B.担任校长的谢希德,经常乘校车上下班,使校车成为反映意见、宣传决策的重要窗口,这体现出她为人的平易谦和。
C.谢希德在钻研科学的同时,业余爱好也很广泛,但不擅长烹饪,对此也不感兴趣,所以不希望别人宣传她精于此道。
D.谢希德在修改一篇科学小品时,特地为原作增补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以区别“硅片”和“芯片”这两个概念。
E.本文撷取谢希德人生的若干片断,描写她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关爱亲人的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女性的伟大人格。
答案 BE 解析 本题以客观题形式考查对传记内容的理解与分析。A项“有人劝阻谢希德回国”不准确,原文仅仅是说“有人劝告”。C项“对此也不感兴趣”说法不当,原文说“她对此谈不上内行”,并非不感兴趣。D项谢希德画的示意图是供小品文作者参考用的,并非增补,这一说法无中生有。
7.谢希德转而从事自己不熟悉的表面物理研究,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这项研究可以解决钢材腐蚀的问题,节约能源,对国家建设有重要意义;②作为科学家,积极进取,勇于创新,转入科研新领域;③作为学术前辈,可以借此鼓励年轻人,开拓科研新领域。
解析 本题考查从原文中筛选信息并整合归纳的能力。文章第二段从几个方面详细叙述谢希德从事表面物理研究的原因,主要包括实际需要、个人品质、鼓励年轻人等几个方面,归纳并整理相关信息即可。
8.谢希德在科学工作中的求真态度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密切关注学术动态,努力探索真知;②研究过程中认真细致,注重积累,追求高水平;③修改科普文章一丝不苟,注重概念和表述准确无误,不片面追求形象生动。
解析 本题考查从原文中筛选信息并整合归纳的能力。文章第二、六段分别体现了谢希德在科学工作中的求真态度。注意这里指的是“科学工作中的求真”,不是生活中、管理中的求真。归纳并整理相关信息即可。
9.谢希德的“诚”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方面一:对祖国无限忠诚。①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计个人得失,毅然回到科研条件差的祖国参加建设;②为国家建设需要调整研究方向,转入科研新领域。
方面二:对事业充满热诚。①作为科学家,锐意创新,勇闯难关,实事求是,一丝不苟; ②作为大学校长,谦虚做人,认真做事,深入群众,不搞特权。
方面三:对亲人至爱至诚。①不为丈夫身患重病的残酷现实所压倒,为治愈丈夫的疾病倾注深情;②不顾自己工作繁忙,尽心尽力地照顾丈夫,具有勤劳朴实的美德。
解析 这是一道看似探究实则仍为信息筛选并整合归纳的题目。谢希德的“诚”体现在很多方面:对亲人、对工作、对国家、对科研、对名利。归纳并整理相关信息即可。
四、语言运用
10.曾几何时,我们徜徉在李杜的诗歌长廊中,感受诗仙风骨,领略诗圣风采。请以李白和杜甫为开头续写两个句子,与例句构成排比。
李清照在凄楚孤苦的守望中,把盏啜饮,用闲愁涂满生命的黄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李白在怀才不遇的愤慨中,置酒会友,借豪饮挥洒人生的自信 杜甫在以舟为家的凄婉中,凭轩远眺,发忧思徒增暮年的感伤
1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从三个方面概括“养发”的注意事项。
日化产品很难做到纯天然、纯中药,洗发产品要起到柔顺、清洁作用,必然要添加表面活性剂、硅油、香精等化学成分。在洗发过程中,要减少洗发水可能带来的伤害,应避免洗发水长时间接触头发,不要天天洗,打泡沫的时间不要太长,还应常更换洗发水品牌。
另外,适当调整饮食结构,对于头发的乌黑亮丽也是有帮助的。多吃新鲜的鱼、肉和豆制品等高蛋白的食物,有助于头发生长。而多吃海带、紫菜等可使头发更有光泽,多吃芝麻、黑豆、木耳等则有利于头发的黑亮,头发干枯、分叉则应多补充植物蛋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不要让洗发水长时间接触头发,不要天天洗;②经常更换不同品牌的洗发水;③适当调整饮食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