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荷花淀》中的对话描写,看人物复杂微妙多层次的内心世界讲解
从《荷花淀》中的对话描写,看人物复杂微妙多层次的内心世界
张 雄
南阳理工学院
[摘要] “语言是一切事实和思想的外衣。”人物的言行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其思想的支配,把握人物的思想,分析人物的性格也应该从分析人物的言行入手。孙犁在他的经典名篇《荷花淀》中,凭着他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深刻洞悉,以极其细腻的笔触,通过对人物只言片语的的描摹,即展示出了其各自不同的内心世界,也刻画出了其各不相同的性格特征,为我们塑造出了众多极其完美的女性典型形象。
[关键词] 荷花淀 对话描写 人物性格 心理
高尔基说过“语言是一切事实和思想的外衣。”另一位外国作家谈写作时也提到,能够用人物对话表现的,应尽量用对话去表现。“言为心声”,用直接的语言来表现心声,远胜于作者罗罗嗦嗦的平白直叙。孙犁的《荷花淀》之所以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用细致入微的笔触,真实自然、绘声绘色的描摹了人物的对话,从而揭示了人物复杂、微妙、多层次的内心世界。
作者为了揭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突出人物的个性特点,在作品中精心描述了几组人物对话:水生和水生妻的对话;四个青年妇女的对话;区小队长和水生、水生妻的对话。这些对话,虽然有的朴素而优美、有的简洁而明快、有的率直而含蓄,但无一不在揭示人物心灵上的微妙变化,反映人物或嗔或怒、或喜或悲、亦是亦非、多层次的内心世界方面,发挥了杰出的作用。下面逐一分析之:
第一组人物对话 : 水生夫妻的对话
小说开头写水生到区上开会,天很晚了还没有回家,他妻子心里很是惦念。根据以往的经验,她断定今天区里一定有什么不寻常的事情发生了,可她对丈夫的工作又不便直问。水生回来后,水生嫂只是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抬头笑着问:“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关切之中透出疑虑。接着,她看到水生“脸上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当即就知道他有心事瞒着自己,疑问立即增加,于是便拐弯抹角地询问其他同去开会的几个人的情况,“他们几个呢?”实际上她是想从侧面委婉地向丈夫打听今天到底出了什么事。水生呢?他明明是回来要告诉妻子自己参加游击队的事的,但他又怕妻子一下子承受不了这么大的事。于是他便采取“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方法,故意把话题岔到爹和孩子身上,问“爹哩?小华哩?”可是聪明的水生嫂一眼就看出丈夫这一微妙的心理变化,在简单地回答了丈夫的问题之后马上追问:“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对妻子的追问,水生笑而不答。但这一笑,反而更增添了妻子的疑惑,她终于抑制不住自己焦急的心情,直接逼问起水生来:“怎么了,你?”这简简单单的五个字,就把水生嫂此时此刻那种焦急、烦闷、急不可奈的心情刻画了出来。
在水生嫂的步步逼问下,当水生说出“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情况后,水生嫂低头说道“你总是很积极的”。这是含义极为丰富、极有艺术表现力的一句话。这句话妙就妙在那个“总是”上。“总是”,在这里是一种嗔怪、埋怨的口气。在突然听到丈夫已报名参军的消息时,她不仅十分吃惊,而且是很有点埋怨情绪的,埋怨他这么大的事情为什么不同自己商量商量;在她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的情况下,丈夫马上就要离家远别,在感情上更是有点依依不舍。但她并非是儿女情长、目光短浅的家庭妇女,而是在革命根据地成长起来的有一定觉悟的“开明”妇女。因此,尽管她有埋怨情绪,依恋之情,她对丈夫的行动还是赞同的。“很积极的”,就是对丈夫一贯表现的热烈称赞,也是赞同、支持这一行动的表示。水生嫂的这句话,表现了她又喜又嗔的微妙心理,生动地表现了这时她对丈夫那种爱中有怨、怨中有爱的复杂感情和矛盾心理。接着,小说又通过节奏缓慢,语调低沉的对话,进一步揭示了她内心的矛盾冲突。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当水生告诉她“家里的事你就多做些”之后,她只用一句话作为回答“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这两处对话,再次揭示了水生嫂十分丰富的内心世界。“你走,我不拦你,”说明她在大敌当前之际,深明大义,先国后家;“家里怎么办?”这是她希望在丈夫出发前能够考虑一下的问题。这是一种含有深情的“启发”,却并不要求他来解决。“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这一句表示了她对丈夫的深刻谅解,她所要求丈夫的,也只有这些。这是一个合理的要求,这一对话描写,细腻而又真切地写出了水生嫂复杂的内心活动。
后来,水生嫂主动要求丈夫临别前“嘱咐嘱咐”自己时,她对丈夫的嘱咐,是用两声“嗯”来作回答的。从语气上看,这里已全无嗔怪味道,而是完全听从的。从对话情景看,她已从开始的追问,继而的埋怨,后来的要求,进入到推心置腹地叙述贴心话的阶段,此时此刻,她对丈夫的嘱咐,可以用激昂慷慨的保证以示听从,也可以用感人肺腑的叙说让丈夫放心,但她没有这样做,而是极简短地回答了两声“嗯”。因为她的心情无比激动,听了丈夫那贴心的嘱咐,满腹深情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她也是在尽力地在克制自己,仿佛再多说一个字,那两眼热泪就会滚滚流出。这两声“嗯”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比直接写出许多话语更耐人寻味,更有艺术表现力。接着,她听到了那最重要的嘱咐:“不要让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就要和他们拼命。”她知道这句话的分量,她也下定了在关键时刻拼死到底的决心。这时,她的心情更加激动了,连“嗯”的不声音也发不出来了,那早就盈眶的热泪便不由自主的簌簌而下了。这是水生嫂高尚和美好的情怀,温柔而坚强的性格的生动反映。
综上所述,水生夫妻对话这段文字,作者虽然对双方复杂而细微的心理活动不置一词,但在一问一答中,却曲尽其妙地把他们俩的感情潜流展示了出来。这使我想起了《红楼梦》中曹雪芹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在这部古典名著中,作者也总是通过这种贴切的、很少辅助性描写的家常絮语,让人物自己把我们一步步带入他们的内心世界。
第二组人物对话: 四个青年妇女的对话
四个青年妇女的对话,在全篇中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在水生家里商量前去探望丈夫,第二次是在离开马庄后的风趣谈话,第三次是回家路上的兴奋说笑。这三次对话的共同特点是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热烈欢快,既表现出了年轻妇女的共性,也表现出了她们每个人鲜明的个性。如在第一次对话里,她们四个人虽然只说了五句话,但我们只要把每个人的话稍加品味就可以看出,虽然她们都从心底里思念自己的丈夫,可是由于都很爱面子,谁也没有直接了当地把心里话掏出来,而是各人都心照不宣地为自己找到一个天真而虚伪的借口,要到战地去探望自己的丈夫,作者异常细腻而真实的描摹出了女人们特有的心理状态。
第一个妇女说:“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话说得委婉含蓄,为什么这样说呢?你看“听说”二字是要告诉别人不是她自己存心要主动打听丈夫行踪的;并且又声明“不拖尾巴”,这是她怕别人说她拖尾巴;拐弯抹角,最后才说明,不是我故意“想去”送衣裳,而是他临走时“忘下了”的,这就似乎非得送去不可了。她说起话来小心谨慎,不漏痕迹,活脱脱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化身。
第二个女人说:“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话虽然只有一句,可是却非常“要紧”,那就非去说不可。毫不掩饰,不绕弯子,可以说是竹筒里藏棒槌——直来直去。她明明白白地告诉别人,自己就是要去见丈夫。显然,这个妇女思想较为简单,性格较为直爽,感情较为外露,这个人像《红楼梦》中那个心直口快的史湘云。
第三妇女谈的是斗争形势,似乎与思念丈夫无关,其实她的心思还是在丈夫身上。“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这说明“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形势越紧,丈夫就越没时间回来,因此就更该前去探望。从说话的内容和口气可以看出,这是水生嫂的话。从她那不慌不忙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性格比较谨慎,稳重而又老练的女人。由此我们想到了《红楼梦》中的袭人。
第四个妇女先表白“我本来不想去”,接着说明这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不可的,最后还拉着长腔说“——有什么看头啊!”既不想去,又无看头,可是却积极聚会商量怎样前去探望,这不是自相矛盾吗?这正表现出她那用假话掩真情、遮遮掩掩、羞羞答答的个性特点。文字虽不多,但作者却能够深入细致地把握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能够用极少的语言表达极丰富的情感。
如果把水生夫妻的对话同四个妇女的对话相比较,还可以看出,作者描写对话的艺术技巧是相当高超的。在描写水生夫妻的对话时,语言细腻深沉,真挚含蓄;在描写四个妇女在一起的对话时,语言又很生动、活泼、诙谐、风趣。不同情况下的三次对话也各有其特点。商量探夫的一段对话,写得比较委婉,从语气上看都是很急切的,急着想快点去看望自己的丈夫;伤心失望地离开马庄后的一段对话,写得比较诙谐、风趣,语气上看都是对丈夫有点埋怨,埋怨他“狠心”地离开了自己;在亲眼看见一次打仗之后,回家路上的一段对话,写得兴奋、情绪热烈,有一股争强好胜、决心同男人一比高下的劲头。从四个妇女不同场合的三次对话中,还可以看出,他们在思想感情上的发展变化过程——从思念丈夫、埋怨丈夫到要同男人们在革命大道上展开比赛的过程。这就真实、深刻地反映出解放区的广大妇女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日益觉悟、迅速成长的变化过程。
参考文献
[1]〈〈语文〉〉第二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阅读和欣赏•现代文学部分
(二)〉〉 北京出版社 1981。作者简介 张雄,南阳理工学院教育学院讲师,文学学士。研究方向:外国文学。
第二篇:看沙知我心——从沙盘游戏中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
学文官网:xuewenpx.com
看沙知我心——从沙盘游戏中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
学文教育提示:不管你的目标是什么,任何复习考试的心态都很重要,要对自己有信心。
一粒沙是一个世界,反映着智者的思考和智慧;沙盘中展现出美妙的心灵花园,则是沙盘游戏治疗的生动意境。把无形的心理事实以某种适当的象征性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获得创造与发展,以及自性化的体验,便是沙盘游戏的无穷魅力和动人力量所在。
沙盘游戏 ,亦称箱庭疗法 ,是在治疗师的陪伴下 ,让来访者从摆放各种微缩模具的架子上 ,自由挑选小模具 ,摆放在盛有细沙的特制的沙盘里 ,创造出一些场景 ,然后 由治疗师运用荣格的“心象”理论去分析来访者的作品。
沙盘游戏治疗以心理分析之无意识理论为基础,注重共情与感应, 在“沙盘”中发挥原型和象征性的作用, 实现心理分析与心理治疗的综合效果, 便是沙盘游戏治疗的基本特征。
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心理治疗体系,沙盘游戏被广泛地运用在了心理咨询、心理评估、心理治疗、心理教育、人力资源开发和EAP,以及专业心理分析的诸多领域;尤其是沙盘游戏与学校心理教育的结合,在我们国内获得了重要的发展。
沙盘游戏的主要功能和作用包括:心理诊断与综合性心理评估;各种心理压力、紧张和焦虑的辅导与缓解;各种心身疾病的专业性心理分析与治愈;同时,沙盘游戏治疗也可以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心理教育技术,可以在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人格发展,艺术表现与创造力的培养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引导来访者获得以自性化为目标的人格发展与心性完善。
沙盘游戏疗法能为儿童提供一个“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在这里儿童通过象征、隐喻的形式不仅可以再现出与创伤经历相关的情景以帮助发现问题,同时也可以宣泄出与创伤经历相关的复杂情感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沙盘游戏能为此类儿童提供发泄愤怒和表达攻击行为的途径,让他们在虚拟的空间里将其愤怒和攻击性的行为物化地演示出来,从而耗散其攻击性心理能量,最终达到治疗的目的。
沙盘游戏在成人心理治疗的应用随着沙盘游戏理论和实践的日趋完善,沙盘游戏的治疗对象已不再局限于儿童,而被广泛应用于成人的心理治疗中。学文官网:xuewenpx.com
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沙盘游戏能有效地治疗成人的各种心理疾病,如抑郁症、边缘型人格障碍、药物与酒精依赖、人格失调和自恋型人格障碍,以及各种身心疾病等。
另外,一些心理学家还将该方法应用于非临床人群,如在心理咨询、夫妻咨询、家庭治疗、企业和团队的组织和管理中的应用,整合了格式塔、催眠、角色扮演等方法。还有一些治疗师在阿德勒自我心理学、家庭系统治疗理论的背景下使用沙盘,使之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天津学文教育为帮助报考心理咨询师的考生更顺利的完成考试,特整理相关习题为考生复习所用,祝每位考生顺利取证。更多心理咨询师考试真题、模拟题、练习题及相关知识点登录学文教育官网即可查看或咨询。
第三篇:从高中语文中《史记》选文看司马迁传记文学的人物刻画论文
以真情再现人情用神韵塑造形象
——从高中语文中《史记》选文看司马迁传记文学的人物刻画
戴娟戴桂敏
武汉市武汉中学
内容摘要
司马迁的《史记》中的人物来自不同阶层,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市井草民、诸子百家、三教九流,涉及人物四千多,重要人物百多名。司马迁在表现人物个性特征时,能充分注意到他们人物的个性特征,而且借助精彩细腻的描写在特殊环境中刻画人物特性,更注重借助典型历史事件着力刻画人物形象,这就使得人物形象真实、可信,带有普遍性,引起读者的共鸣。本文仅从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四篇作品中浅易分析太史公刻画人物的高超笔法。
关键词:《史记》司马迁信陵君项羽刘邦蔺相如人物刻画
“往事越千年”。有史以来,在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土地上,在原野和庙堂、战火与笙歌之中,曾诞生过无数的英雄豪杰,或许他们贵贱不
一、愚智各异,但都曾以自己的方式推动了民族历史发展的巨轮。谈中华民族的“史”,自当从《史记》开始,而那两千多年前的许多历史人物在《史记》中都留下了或深或浅的足迹。
司马迁的《史记》在我国文学史上地位显赫:它首先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创立了纪传体裁,是我国古代史书体例的奠基之作;它更是一部文学著作,是上承《左传》《国语》《战国策》而影响及至当今的古代史传散文创作的典范。司马迁用生动的语言、精巧的结构塑造出一系列个性鲜明且具有时代特征的典型人物,成为后世的史传散文、传记散文和历史小说及当代影视文艺作品的肥沃土壤。《史记》内容丰富,高中语文课本中主要选取了富有浓郁文学色彩的记传部分,旨在激发引导青少年学子们能走进这部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历史巨著。
从《史记》中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作品有《鸿门宴》《项羽之死》《廉颇蔺相如列传》《魏公子列传》。本文将以以上作品中的人物为对象分析司马迁在传记文学《史记》中的人物刻画方式。第一把握人物基本性格特征,细致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各具姿态,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不但不同类型的人物迥然有别,就是同一类型的人物,形象也罕有雷同。
同是以好士闻名的贵公子,信陵君和其他三公子在人格上就有高下之别,而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也各有各的风貌。信陵君是司马迁极为推崇的理想人物,在选文《史记·魏公子列传》中,司马迁称“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为能行之”。并且用细致的行动描写表现出信陵君最鲜明的性格特征。
作品首先用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世地位,然后用“公子为人,仁而下仕,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来突出强调信陵君的性格特征:“仁而下士”“谦而礼交”。然后用“自迎侯生”的典型事例,形象地记叙描写了信陵君仁而下士,谦而礼交的具体情况。
当信陵君听说魏有隐士侯嬴后,并不因为侯赢是一个又老又穷的“夷门监者”而小看他,恰恰相反,信陵君立即“往请,欲厚遗之”,并且“置酒大会宾客”以待,魏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侯生且“执辔愈恭”;出发驶时,侯生故意要拜访集市中的屠夫朱亥,且见其客朱亥久不归,久待侯生的信陵君“颜色愈和”,侍从都窃骂侯嬴而公子“色终不变”;至家之后,马上“引侯生坐上坐”“为寿侯生前”。一个身份高贵的魏国公子,居然能够去屈身拜访、亲迎一位看守城门的小人物,并亲自为他驾车,还表现出如此异常的尊敬和谦恭,可见其内心的真诚和对人才的尊重,实在难能可贵。作者无须多言,信陵君仁而下士、谦而礼交的美德和形象,已闪烁出深邃的思想光彩,深深的打动了每一位读者。
歌颂魏公子“礼贤下士”的精神,也是司马迁作此传的主旨。其原因除了在称颂信陵君一生功业都与他能仁而下士有关之外,同时,由于司马迁在目睹、亲历自身所处社会的世态炎凉时,达官贵人、乃至于当朝至尊不能礼贤下士,反而摧残人才的恶行中,藉由此传在信陵君等人身上寄寓了自己的理想,渴望君主能如信陵君一般仁而下士、从谏如流,成为士人的知己,而士人也能如侯生一般为知己者所用,为国效力。
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蔺相如也是一个自古为人称道的人物。他智勇双全,能言善辩。司马迁在捕捉挖掘出人物性格特征借赵宦者令缪贤之口说出之后,就极尽其描写之能刻画人物的性格形象。蔺相如的出场,被司马迁精心安排在赵国的一场几乎无人能解的困境中,他分析形势的周密严谨,他应对秦昭王时的冷静机警、智谋和勇气。当蔺相如从秦王“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中看出秦王无意偿赵城时,他略施小计取回和氏璧,随之他“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一个“怒发上冲冠”的夸张,将相如此时的愤怒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一段不卑不亢、义正词严的控诉后,“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一个“睨”就把相如那种与璧共存亡、誓死捍卫赵国尊严的毅然决然的神态勾勒出来,谨防一切不测又不把秦王强权放在眼中的气势呼之欲出。寥寥几个动词就将蔺相如的大智大勇深深地刻在了读者的脑海了,挥之不去。太史公也满含钦佩地评价他说:“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
二、精选典型历史事件为背景,着力刻画人物性格;
司马迁在实地考察、深入研究和充分占有历史材料的基础上,凭借自己犀利的目光,敏锐的思维,捕捉、挖掘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笔下的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司马迁在捕捉挖掘出人物性格特征之后,精心细致地选择历史材料去表现突出人物的几件事,选材标准不是事件的大小,而是事件能否鲜明地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
司马迁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廉蔺交欢三个片段来概括蔺相如的事迹。其中完璧归赵、渑池之会是选取了典型的历史事件。而渑池之会最为精彩。
在这个典型的历史事件中,我们看到了强秦的蓄谋已久、嚣张跋扈,更看到了蔺相如的随机应变、大仁大勇。赵王鼓瑟,秦御史记录 “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从“令”字可以看出赵王鼓瑟是被迫的。秦王击缶,赵国的御史如此记录:“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一个“为”字,表明秦王是自愿为赵王击缻,自愿娱乐于赵王。而事实却不是如此。在外交场合,国君的言行举止代表着国格和国家的形象,一个“令”字让赵国的形象大打折扣。面对强秦有意而给的羞辱,蔺相如随机应变,威胁秦王“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秦王不得不“为一击缶”,看似秦王自愿为赵王击缶,事实上秦王却是被迫的。蔺相如以其过人的智慧和勇气既挽回了赵国的颜面又顺便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一箭双雕,可谓快哉!
如此以来,蔺相如这一人物形象在司马迁为他精心选取的两个典型历史事件中就以一个智勇双全、能言善辩、机警善辨的英雄形象被刻画出来,并深深刻在了读者的脑海中。这更使得人物形象真实、可信,带有普遍性,引起读者的共鸣。
三 利用尖锐的矛盾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
在《史记》中,司马迁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项羽、刘邦、樊哙、荆轲、蔺相如、信陵君等,都给人以巨大的感染力。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越是在大非面前,紧张激烈的斗争场景中,人物的表现就越能充分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司马迁特别善于通过尖锐的矛盾冲突来表现各种不同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
如《鸿门宴》一场,是刘邦、项羽较量的关键时刻,宴前的紧张气氛,宴会上的剑拔驽张,使双方人物的神经都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就是在暗伏杀机的宴会场面和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中展现紧张、复杂的矛盾冲突,把不同人物的个性表现的淋漓尽致。
先看项羽,当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将刘邦“欲王关中”的野心告诉给项羽时,项羽大怒,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羽大军入秦,函谷关闭,这位曾击破秦军主力的霸王遭此冷遇,已是怒火填膺;再有曹无伤告密说沛公欲王关中,犹如火上浇油;三写范增劝说之辞,谓刘邦“志不在小”有“天子气”,更是火油交煎之际煸了一股阴风;风、火、油层层作势,紧张的空气仿佛一触即燃。旦日击破沛公军,如箭在弦上。项羽盲目自负的性格尽显。此后项伯夜访、沛公约婚,风、火、油已被化作一夜凉雨落尽。第二天在鸿门宴上,刘邦谢罪,一席看似毫无野心的温顺言语后,项羽推心留饮、前嫌顿释,不但不杀刘邦,竟然还说出“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的军事机密。此后范增数目示意不成,即召项庄舞剑助饮,平地又起波澜。对此,项王却默然不应,现其胸襟坦荡以及作为政治家的胸无城府、缺少谋略。之后一切也已由此注定。
再看刘邦,当得知项羽要来攻打时,一面大惊“为之奈何”一面对张良说“鲰生说我”以推脱责任,一面又虚心听取张良的建议利用项伯度过难关。刘邦先问张良何以与项伯有故,了解关系的深浅,考虑是否靠得住。接着又问项伯的年纪,想出一套“吾得兄事之”“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来逢迎收买项伯的办法。精细老练、会拉拢人、会利用人,表现出刘邦机智权变的性格。
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司马迁不仅写活了项羽,而且也写出了刘邦的老练权变、善使手段,张良的沉着冷静、察颜观色,樊哙的忠勇无畏、善于言辩,范增的阴险狠毒、脾气暴躁等,显而易见,这种写法又能在一件事中写许多人物,达
到一石数鸟的艺术效果。
再看《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因有蔺相如的陪同,渑池之会不仅平安归赵,更使强秦“终不能加胜于赵”且受辱而还。蔺相如因功“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感到自己蒙羞,因此扬言见到蔺相如定“辱之”。就在这僵局之时,蔺相如的做法令人疑惑不解:不与会,称病不上朝,望见廉颇引车避匿。但听相如一席话,尖锐的矛盾不解自破:“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的家国大局观,宽容坦荡的君子腹让廉颇醍醐灌顶茅塞顿开,负荆请罪,为刎颈之交。在尖锐的矛盾中,人物形象有被凸显:蔺相如沉着冷静、宽容大度,以家国大局为重;廉颇粗豪坦荡、直率自负,但知错必改勇气可嘉。负荆请罪的廉颇形象也早已深入人心,堪称经典。而这些文臣武将竭忠尽智、国难当头时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爱国精神也为世人所称道。
司马迁善于在尖锐、激烈的矛盾中刻画人物,使人物性格得到鲜明、突出的表现。蔺相如这个人物是在秦国威胁利诱,赵国君臣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的矛盾中出场的;又在秦廷上与秦王面对面紧张而尖锐的斗争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他处理与廉颇的矛盾,是那样的谦让,似乎是在逃避,却正是他的高明处。对待不同的矛盾采取不同的处理办法,从中我们能清楚、全面地认识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思想性格。
四 从整体客观分析,辩证地对待历史人物。
《史记》中包含了不同阶层的各色人物,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市井细民,诸子百家、三教九流,应有尽有。人物如此复杂繁多,但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个性,司马迁对每一个人物的描绘都很形象,他对人物的刻画不是简单的扁平人物的描写,而是多维透视,使人物饱满的性格特征尽显。司马迁阅历丰富,对各色人物的把握都恰如其分。
司马迁往往突出人物的多维性。多角度多层面地塑造人物形象。能从整体着眼,客观评价和辩证地对待人物是一个史官在强大的政治威力下难以做到的。就这一点而言,司马迁为史书的创作做了一个极好的范例。这其中最典型的人物当属西楚霸王项羽了。
司马迁塑造的英雄人物项羽具有多重人格。他喑恶叱咤,又言语呕呕。他爱人礼士,又忌贤嫉能。他是残暴的,焚烧咸阳,坑杀俘虏;他又是仁爱的,鸿门宴是有恻隐之心,不杀刘备,还顾虑百姓疾苦。他有时与部下同甘共苦,分衣推食;有时又吝啬,已经刻好的官印不肯发给功臣,放在手里把玩。至于和虞姬悲歌唱和的场面,则兼有风云气势和儿女情长。项羽是一个英雄,但他并不完美,《淮阴侯列传》中借韩信之口道出了项羽的为人:“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
在太史公的笔下,我们看到的项羽、刘邦,虽然同为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却具有着迥然不同的人物性格以及人物命运——沛公刘邦,机智果断,能屈能伸,贪财好色,狠毒阴险,最后威加海内,成就一代宏业;西楚霸王项羽,率直磊落,勇武过人,刚愎自用,寡谋轻信,最后自刎乌江,失去一生霸业。太史公以细腻的笔触精致地雕琢刻画出了两人复杂的人格特征。对《史记》有了整体的印象后,你肯定不会再仅以“英雄”和“奸雄”来对项羽和刘邦这两个历史人物进行评价.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承认作品是宏观文本与微观文本的综合,水乳交融,我们应该综合地来把握它.
司马迁对现实的自觉干预和他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以及包括他个人对身世遭遇在内的个人体验,使他在以理性批判的态度叙述和评价历史人物的同时,常常
直接和间接地移入自己的主观情感。他除了在《史记》每一篇传记结尾添加“太史公曰”,直接、明确地表达他对历史人物所持有的看法和评价之外,还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中寄托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如在《项羽本纪》中,项羽在垓下之围中,夜闻四面楚歌,于是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同时在《高祖本纪》中,刘邦衣锦还乡,与父老子弟纵酒,慷慨伤怀,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两人虽然是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下怀着不同的心情歌唱,表达了不同的内心感受,但都可以显现出太史公对两个人物所倾泻的情感。这种动人心弦、移人性情的效果并不是一般史书所能达到的,这正是司马迁一书所特有的成就,是它为视为传记文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司马迁在《史记》中刻画人物形象上颇有成就,书中贯彻着司马迁人本位的思想,他对历史人物给予极大地关注,实录并活现了一系列历史画面。在矛盾冲突中展开叙事,在叙事中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细腻的刻画,选择典型的历史事件、典型材料,注意行动细节和语言的描述,文学艺术价值可见一斑!
第四篇:从宗教角度看安娜卡列尼娜中人物
从宗教信仰角度观《安娜·卡列尼娜》的人物性格构建
宗教原理是人类在未打开是无神秘面纱前的统一的思想倾向,也是一种心理上的寄托与依靠,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信仰和文化。十九世纪,俄国正处于宗教束缚中,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宗教信仰, 是对他自身、对人的生死存亡、对人的境况、人的命运的一种沉思, 是一种深刻的心理活动和感情体验。因此, 在他的作品《安娜·卡列尼娜》的人物性格构建中, 宗教信仰则作为人物的一种心理、性格、情感的因素被展示出来。
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的卷首题词引《圣经》中“主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这个卷首题词一下子把读者带进宗教的氛围里, 预示宗教信仰在全书人物的命运、情节的发展中将会起重要的作用。在当时的俄国, 绝大多数人都信奉基督教, 作家正运用《圣经》信条将小说人物安置在宗教这一典型环境之中。
一
安娜是小说的女主人公,也是“伸冤在我、我必报应”所指向的人。安娜对于宗教信仰是虔诚的,她的性格之一善良就有很大比重的宗教信仰原因。她帮助兄嫂解决家庭纠纷,极力促使兄嫂夫妻和好,在这一过程中,安娜时刻想着“上帝慈悲为怀, 遍施仁爱”,定会饶恕奥布浪斯基与女家庭教师私通的过错,帮助哥哥度过难关, 与杜丽握手言和,重修旧好。“‘完完全全和解了,完完全全’,安娜想,‘谢谢上帝’”等等,都体现着安娜的善良是和宗教信仰中的“善”分不开的。安娜对儿子谢廖沙的母性关爱中也充斥着宗教信仰,“她走进育儿室来, 和她儿子在一起消磨了整个的晚上, 亲自安置他睡了,给他画了十字,给他盖上了被”。安娜是非常疼爱儿子谢廖沙的,她在儿子睡觉时虔诚地替他画十字,祈求上帝保佑儿子安然入梦。
然而,安娜是“有罪”的,安娜为了满足个人的欲望,为了个人的爱情与幸福,弃家出走, 抛弃了丈夫与儿子,破坏了家庭的和谐。作为一个女人,她没有尽到做妻子与做母亲的义务, 违背了上帝的信条,违背了宗教的禁欲主义和对命运的顺从与忍耐,而要受到上帝的报复与惩罚。宗教信仰要求“人不能脱离上帝恩赐的结合体”,卡列宁也这样对安娜说过“我们的生活,不是凭人,而是凭上帝结合起来的。这种结合只有犯罪才能破坏,而那种性质的犯罪是会受到惩罚的。”安娜挣脱虚伪的婚姻与家庭关系与伏伦斯基的结合, 这又使她得到她想要的爱情后而感到自己罪孽深重,又经常被噩梦缠绕,痛苦不堪。安娜的这种羞耻感、堕落感、罪恶感与恐怖感, 贯穿在她同伏伦斯基的全部恋爱过程中, 始终在幸福、耻辱和有罪的内心世界中挣扎。这也体现在她两次濒临死亡,一次是她在生第二个孩子时因产褥热差点死去,她感觉死亡逼近,强烈挣扎着要求卡列宁宽恕她,“我只希望一件事饶忽我, 完全饶忽我”。基督教的教义称:一个人在临死前必须求得上帝和人们的饶恕,否则死不瞑目。这也就说明安娜的行为思想极大程度的受到宗教的影响;第二次则是安娜真正要结束自己生命的时候,安娜“划了个十字”,回忆自己的快乐与痛苦,在投身到车轮下的一刹那, 她仍然祈祷“上帝, 饶恕我的一切”。她对她过去的家庭、爱情、生活经历, 怀有一种负罪感, 希望得到上帝的饶恕,希望死后的灵魂可以升入天堂。这句祷词在她临死时不由自主, 脱口而出, 说明她至死都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
安娜这种由于宗教意识产生的罪恶感是以“良心”的形式出现的。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 她向自己展开了无情的审问、剖析与谴责, 感到自己犯了多种过错,羞愧与悔恨弥漫了她的整个意识, 她为此感到恐惧与绝望。生命的象征是属于上帝的, 而死亡是对罪行的一种惩罚。安娜最后以死来洗刷与解脱自己,这其中包含着她对自身行为所进行的评价与裁判, 她通过死, 奉献生命于上帝,求得上帝的宽恕。安娜以死亡补赎自己的罪恶, 重新调整自己与圣界与上帝的关系, 以恢复其和谐。“伸冤在我, 我必报应”这是上帝与神的威吓, 安娜的“有罪感”和自杀则是对这威吓的一种回应。
二
象作家托尔斯泰一样,列文这一人物一生都在进行紧张的精神探索,竭力寻求对人的生死、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等问题的答案,只是一直没有什么结果。在对待宗教信仰问题,他自称是“一个不信教的人”。在结婚前第四天, 列文才在奥布浪斯基告知下知道“必须拿到做过忏悔的证书才能结婚”。而列文惊异地叫道“哦,我恐怕有九年没有受圣礼了!我连这点想也没有想到”,并为此差一点延误了婚期。由此,一个九年未跨进教堂门槛的人,当然是个称职的“不信教的人”。同时,列文对宗教又抱着非常不确定的看法。他既不能够相信,同时他也不能够确信这全是错误的。尽管列文自称不信教,但是在当时俄国人普遍信教的氛围中,不管他有无意识地,他的一些言行为仍然免不了受到宗教的影响。例如,列文在言语上总是不小心地把心中的恋人吉提惹生气,而后在又内心里祈祷着“我的上帝,我做了甚么?慈悲的上帝,帮助我, 指引我吧!”,“主帮助我!”等话语,求婚不得的时候也是如此,他总是在万般无奈中想到向上帝祈祷。于是,一个不信教的人在此开始向信教方向走去。而在文章的最后,“ 现在,我的生活, 我的整个的生活, 不管甚么事情临到我的身上, 随时随刻, 不但再也不会像从前那样没有意义了, 而且有一种不可争辩的善的意义, 而我是有权力把这种意义加到生活中去的” 列文为解决人的生死、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等问题, 进行了长期的、紧张的精神探索之后, 终于 从宗教教义中找到自己的答案,这也是和作者托尔斯泰晚年宗教观念分不开的。
三
卡列宁是伪善与宗教感情的混合体。他重视权力,关注仕途,至于爱情,他想都没想过。他信守基督教性伦理,他坚定地认为安娜的行为是犯罪。安娜向他坦白和伏伦斯基的情人关系后,他首先想到的是决斗,“如果我把他打死了„„更有可能的是我将被打死或者打伤。我是无辜的,是牺牲品„„难道我不知道朋友们是绝不会让我去决斗的,绝不会让一个俄国所不可或缺的政治家去冒生命危险的吗?”“离婚只会弄到在法庭上当众出丑,成为仇人诽谤他和贬低他崇高社会地位的良机”“我不该倒霉,她和他也不应幸福”。他反复思考的结果是维持现状。“只有按照这个决定办,才符合宗教教义„„我才没有抛弃犯罪的妻子,并且给她以悔改的机会,甚至——不管这在我是多么痛苦——贡献我的一份力量来使她悔改并挽救她”。明明是怕自己被打死,却硬要说朋友们不会听任一个俄国不可或缺的政治家去冒生命的危险;明明是怕影响仕途且不甘心他们幸福才不同意离婚,却硬说成不抛弃妻子,给她悔改的机会„„卡列宁虚伪、伪善的性格在宗教理论的神圣外衣下变得如此高尚。他对安娜的宽恕不是出于真实的感情, 而是出于对上帝对神的信仰,基督教教义在这里成为了他虚情话语以及性格思想的理论支撑。
四
作为安娜爱情的寄托者伏伦斯基,一个上层社会风流的公子哥。当他决定追求已婚的安娜便知道伏伦斯基也不是个真诚信教者,他对安娜有热情追求到二人
蜜月归来,又表现出无力反抗宗教观念和大众意志,而离开安娜选择上流社会的怀抱。在为了个人欲望的时候将宗教禁欲主义忘得一干二净,在最大化自身利益时又毫不犹豫的举起宗教观念、大众意志的大旗。虽然,作品涉及他的宗教观念很不明显,可是伏伦斯基这一人物仍然给读者留下虚伪、不负责任、和伪教徒一样的印象。
五
主人公安娜的死是和外表高雅、内里糜烂的上层社会分不开的。这个上层社会中的代表人物即是李迪雅伯爵夫人。伯爵夫人最高尚的品德就是虔诚信仰上帝,“我们的支持就是爱,就是上帝赐给我们的爱”。她在“博爱”众多人后“又爱上了卡列宁”。这位李迪雅伯爵夫人公然谴责安娜“邪恶”、“卑鄙”、“伤风败俗”,坚决反对安娜探望儿子,告诉谢廖沙他母亲安娜已经死了。“我请求您以基督的爱的精神谅解您丈夫的拒绝。我祈求至高无上的神赐给你仁慈”,打着宗教仁爱的幌子干着无比阴险的事。然而,在上流社会,有着大把同李迪雅伯爵夫人类似的人们,拥有着成队的情人,安然无比的玩着通奸的游戏。伏伦斯基的母亲——一生风流的老伯爵夫人起初为儿子追求安娜的壮举感到兴奋,“没有什么比上流社会的风流韵事更能使一个公子哥增色的了”,一旦发现儿子的爱情会影响仕途,便立刻谴责安娜毁了她的儿子。就是这些个道貌岸然的人一口咬定安娜是“堕落的不信教的女人”。
最后,小说中宗教观念在各色人物身上的体现即是作家托尔斯泰在深入社会所发现的社会现状,小说各人物性格的构建的关键正是在现实社会状况下的具体的宗教信仰问题,也是小说各人物现实意义之所在。
第五篇:《走近鲁迅——从细节描写中体会人物品质》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群文阅读教师导读——《走近鲁迅》从细节描写
设计成员 王晓燕
教学目标:
1、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一步认识、了解鲁迅,感受鲁迅的崇高精神。
2、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如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
3、在阅读中积累好词佳句,并拓展视野,激发阅读兴趣。
4、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1、进一步认识、了解鲁迅,感受鲁迅的崇高精神。
2、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学习,引入新课。
二、学生静读感受鲁迅的崇高精神。
三、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从中感受人物的崇高精神。
四、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进行小练笔练习。
群文阅读资料:
鲁迅爱书的故事
鲁迅小的时候,爱买书,爱看书,爱抄书,把书看作宝贝一样。还在进“三味书屋”前,他在自己的启蒙老师——一位远房叔祖父那里看了不带图的书。这位老师曾经告诉他,有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怪物„„可惜一时找不到了。这么一部有趣的书,可把鲁迅吸引住了。他念念不忘,梦寐以求,把他的保姆长妈妈也感动了。长妈妈不识字,她探亲回来时,就设法给鲁迅买回了这部书。一见面,长妈妈把一包书递给鲁迅,高兴地说:“哥儿,有画的《山海经》,我给你买来了!”
一听这消息,鲁迅欣喜若狂,赶紧把书接过来,打开纸包看了起来。
这是鲁迅最初得到的心爱的书。后来,识字渐渐多起来了,他就自己攒钱买书。过年,鲁迅得到压岁钱后,总是舍不得花,攒起来买书看。
鲁迅小时候,不仅酷爱读书,而且还喜欢抄书,他抄过很多书。显然,抄书使他受益匪浅。他的记忆力那么好,读过的书经久不忘,这与他抄书的爱好是密切相连的。
鲁迅小时候对书籍特别爱护。他买回书来,一定要仔细检查,发现有污迹,或者装订有问题,一定要到书店去调换。有些线装书,很容易脱线,他就自己动手改换封面,重新装订。
看书的时候,他总是把桌子擦得干干净净,看看手指脏不脏。脏桌子上是不放书的,脏手是不翻书的。他最恨用中指或食指在书页上一刮,使书角翘起来,再捏住它翻页的习惯。他还特意为自己准备了一只箱子,把各种各样的书整整齐齐地放在里面,箱子里还放了樟脑丸,防止虫蛀。
鲁迅小时候养成的爱书如宝的好习惯,贯穿了他的一生。他读过的书浩如烟海。他购置的书,仅据《鲁迅日记》上的“书账统计”,从1912年至1939年,就有九千多册。他收藏的书,总是捆扎得井井有条。鲁迅一生清贫,最大的财产,就是他的这些宝贵的藏书了。
给颜黎明的一封信
颜黎民君:
昨天收到十日来信,知道那些书已经收到,我也放了心。你说专爱看我的书,那也许是
我常论时事的缘故。不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重轻,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胡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譬如说罢,古人看见月缺花残,黯然泪下,是可恕的,他那时自然科学还不发达,当然不明白这是自然现象。但如果现在的人还要下泪,那他就是胡涂虫。不过我向来没有留心儿童读物,所以现在说不出那些书合适,开明书店出版的通俗科学书里,也许有几种,让调查一下再说罢。
其次是可以看看世界旅行记,籍此就知道各处的人情风俗和物产。我不知道你们看不看电影;我是看的,但不看什么“获美”“得宝”之类,是看关于菲洲和南北极之类的片子,因为我想自己将来未必到菲洲或南北极去,只好在影片上得到一点见识了。
说起桃花来,我在上海也看见了。我不知道你到过上海没有?北京的房屋是平铺的,院子大,上海的房屋却是直叠的,连泥土也不容易看见。我的门外却有四尺见方的一块泥土,去年种了一株桃花,不料今年竟也开起来,虽然少得很,但总算已经看过了罢。至于看桃花的名所,是龙华,也有屠场,我有好几个青年朋友就死在那里面,所以我是不去的。
我的信如果要发表,且有发表的地方,我可以同意。我们不是没有说什么不能告人的话么?如果有,既然说了,就不怕发表。
临了,我要通知你一件你疏忽了的地方。你把自己的名字涂改了,会写错自己名字的人,是很少的,所以这是告诉了我所署的是假名。还有,我看你是看了《妇女生活》里的一篇《关于小孩子》的,是不是? 就这样的结束罢。
祝 你们好。
鲁迅 四月十五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有人说鲁迅是天才,可他自己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鲁迅总想在较少的时间内为革命做更多的事情。他曾经说过:“节约时间,就等于延长一个人的生命。”他工作起来从来不知道疲倦,常常白天做别的工作,晚上写文章,一写就写到天亮。他在书房里总是坐在书桌前不停地工作,有时也靠在躺椅上看书,他认为这就是休息。
鲁迅到了晚年,对于时间抓得更紧。不管斗争多么紧张,环境多么恶劣,身体多么不好,他仍是如饥似渴地学习,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有病的时候,他就想着病好了要做什么事;病稍好一些,就动手做起来。他逝世前不久,体温很高,体重减轻到不足八十斤,可他仍然不停地用笔作武器,同敌人战斗。他在逝世前三天,还给别人翻译的苏联小说写了一篇序言;在他逝世的前一天,还记了日记。鲁迅一直战斗到离开人世的那一天,从没浪费过时间。
鲁迅不仅爱惜自己的时间,也珍惜别人的时间。他参加会议,从来不迟到,绝不叫别人等他。就是下着大雨,他也总是冒雨准时赶到。他曾经说起:“时间就是生命,无缘无故地耗费别人的时间,和图财害命没有什么两样。”
怀鲁迅
⑴真是晴天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鲁迅的死。
⑵发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⑶二十二日上午八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
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⑷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⑸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鲁迅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的、更猛烈的寂光。
⑹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同样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⑺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进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