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闻进行时
《新闻进行时》,黑河电视台第一档民生类新闻栏目,在黑河电视台的现有节目中是收视率较高的节目,以其“关注民生”的特点受到老百姓的欢迎。自开播以来,已经成为百姓与政府的一座连心桥,其中,在该栏目记者的沟通协调下,解决百姓实际困难百余件,较好的推动了和谐城市建设,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如今,在百姓相传有句话,就是“有难事找《新闻进行时》”。
民生新闻,是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从广义上说它属于社会新闻,但在内容上主要关注的是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间。当下的民生新闻正逐步走向成熟且具有独立新闻品质的新闻样式。从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的开播到海南电视台的《直播海南》黑龙江电视台的《都市夜航》,全国各地电视台纷纷推出自己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民生新闻栏目在全国各地已形成的燎原之势。民生新闻的蓬勃发展成为中国电视新闻界少有的热闹景象,因此有些学者把电视民生新闻的兴起,称为“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三次革命”。
本文试以黑河电视台《新闻进行时》为例分析民生新闻的一般特点。民生新闻栏目一般定位为三个方面:突发事件、百姓情怀、舆论监督;内容以社会民生为主,丰富多彩,积极健康。有表彰好人好事、弘扬社会正气的;有宣传法律法规、维护群众利益的;有反映群众呼声,为民排忧解难的;有介绍轶闻趣事、增添生活情趣的。其中最突出的亮点就是让观众倾听普通百姓的同期声,充分满足了普通百姓与媒体的零距离接触,同时也让他们在媒体上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体现了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指导思想。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各地的民生类新闻栏目基本保持较高的收视率,栏目热线电话,与110、119、120等公共服务热线一样为广大群众熟悉,有些群众遇到困难先想到的是新闻热线,这一方面反映了民生新闻栏目深入人心深得百姓信赖,但另一方面也给栏目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一、民生新闻品牌特色
(一)空间、时间、心理上的接近性,力求与观众进行零距离的互动。
麦克卢汉提出了“媒介即讯息”的理论,该理论的核心认为,使人们的生活和思想真正发生变化的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往往是那个时代的主导媒介。因此,对一档真正成功的民生新闻节目来说,能为观众记住的,真正对他们产生影响的不是具体的新闻内容,而是节目传达的并为他们认同的价值.[3]而《天天630》的成功正是由于它的地域认同价值,它满足了一个群体的需要,这个群体存在于城市中,他们有外来移民和重庆本土人构成。在收入、社会地位和权力上有所欠缺,但又有融入这个城市主流文化的心理满足需求和城市生存之道的新闻信息的实质需求。寻找城市的身份认同,逃避日常生活的烦恼,寻求代理参加的幻觉,对新闻人物产生认同和一体化,把新闻当作日常生活的教科书,从中吸取生活的知识和经验。630所报道的正是一些本地域内的百姓生活琐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本地域的文化。比如像“重庆好心人”这个版块,采用个性化的叙事方式,用重庆方言为观众把好心人的故事娓娓道来,仿佛就是在和观众拉家常或者是在听朋友侃身边事,让观众在感受真实的同时,感到自己不再孤独不再寒冷。在栏目中我们还能经常见到哪里垃圾多了,哪里道路坏了,哪里水管漏了,哪里粪便溢了这类报道,即使这些新闻中出现的往往是这个都市里他们不认识的人,但与他们社会身份都如此相似,因为这些问题都是他们自己身上常遇到的或者将来也许会遇到的问题。这样一来,新闻人物成了他们的邻居,新闻事件成了人们交流的主要谈资,而主持人采用“插科打诨”的方式来说新闻,而不是播报新闻,主持人似乎都成了居委会主任,苦口婆心地劝解邻里纠纷,郑重地宣布关于这个城市的公告和通知,幽默风趣地侃市井趣事。[4]按照约翰 ·费斯克的理论,对电视文本的解读者应该称谓“读者”而不是“观众”,因为他认为不能简单地把读者对电视的反应看作是因果效应,而是积极与电视进行互动参与者.”[5]“630”通过开通昼夜热线68629315,短信评选好新闻、新闻报料奖励、DV大赛、妙评新闻等方式与观众进行了充分的互动。人的主观认识是矛盾的复合体,不同的人对同一文本的解读是千差万别的。因此,“630”的“读者”阅读电视文本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文本主体与文本期望的主导阅读位置之间的对话过程。[6]就妙评新闻来说,每个“读者”由于自身不同的社会背景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对电视文本解读出自身需要的意义,他们将影像文本运用于社会经验中,既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也是影像文本的主体,真正实现了与媒体的零距离互动。
(二)走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相结合的道路,提高公众的行为能力。
民”,百姓也,“生”,生计也。民生新闻的意义在于,它能以百姓的诉求为主旨,以解决百姓冷暖痛痒、喜怒哀乐为己任,从而拉近了电视与观众的距离。[7]如今各大媒体都掀起起了“民生热”。但在民生新闻潮中,由于媒体对百姓生活的关注,使一部分人乐观的认为群众话语权得到了回归,但实际上群众话语权在民生新闻的范围中极其有限。它只出现在家长里短的市井生活中,很少涉及公共事务;而且很多时候还被媒体代为行使,只表现为一种媒体想当然的群众话语,而非群众的心声。更严峻的是,这种乐观会让民众自以为真的有了说话的权利,沉迷于媒体设定的充满生活琐事、离奇有趣、充满刺激与娱乐的“拟态环境”中不能自拔,而淡漠了对公共领域内与其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事务的关注,丧失了对于真正民主权利的追求。[8]而“630”在关注民生的同时致力于提高社会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的基础上的行动能力,关注公众之间对话和交流的质量,帮助人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告诉社会公众如何去应对社会问题,提高他们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去阅读或观看这些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看作是对哈贝马斯所提出的公共领域被“重新封建化”观点的颠覆,因为“630”在公共权威和市民社会的私人领域之间搭建了一个公共领域的平台,尽管不一定是理性的争辩和讨论,但至少能形成一种公共见解,促使公共原则的形成.“630”关注公共生活空间,报道公众信息,在私人生活与公共空间的结合点上做文章,通过报道有用的细节化的信息使新闻与人们的生活更近,所达到的目的不是对问题的一般性曝光,而是积极促成问题的解决。它赋予了公民表达的权利和机会,实现了话语权的转移。因此,观众不再是一个事件的间接目击者,而成为一种开放结构的参与者,一种话语体系的评说者,使观众能更好地以自己的体验来判断是非。这些都是走公共新闻道路的有益尝试。而公共新闻的理论中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建立一整套和受众进行互动的机制,每条新闻都应该从表象――深度――反馈――参与四个方面进行挖掘。例如,《天天630》曾对各式各样骗子的行骗手法进行过报道,在曝光骗术的同时,《天天630》还教会公众如何识别各种骗人招数,提醒公众提高警惕。同样,在“非典”和禽流感暴发期间,《天天630》没有停留在报告疫情本身,而是从市民日常生活的细节着手,告诉市民应该做好哪些预防措施,小到柴米油盐都一一俱全,这样的服务性新闻让观众感到《天天630》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指导着人们的衣、食、住、行。《天天630》05年11月15日推出了一个新版块“梦在深秋,爱相随。”这个版块主要是帮助老百姓实现自己的梦想,可以看作是走公共新闻道路的又一次尝试,体现出受众本位的回归,彰显了“以人为本” 的宣传方针。如果说“民生新闻”是在“国家的声音”之外传递“民间的声音”,那么“公共新闻”则把“国家的声音”和“民间的声音”整合为“公共的声音”。[9]
(三)舆论监督倾向平民化、微观化,培养了公众参与监督的“公共意识”.民生新闻作为传媒和民生的联姻体,和其他类型的新闻不同,它要时刻从“民生”的角度出发来进行监督,从而担负起击浊扬清的社会使命。[10]“630”通过报道公共信息,形成公共舆论,激发公众参与,按照哈贝马斯的“国家――公共领域――市民社会”的三元分析观点,市民社会通过传媒在公共领域中交换意见,对问题产生质疑,或者达到共识,从而形成舆论。[11]““630”中舆论监督的主体真正成了一般老百姓,比起生活需要和知情需要来说,民众的参与需要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需要。它体现了民众民主意识的增强。随着传播技术的进步与普及,630中一些监督性的新闻素材,除了由专业的新闻记者采集到的外,还有一部分是由非专业的普通的受众提供的。比如06年“630”推出的DV大赛就让受众通过自己手中的摄像机等,用自己的视角来记录身边发生的与民众利益有关的事情,使监督更具有针对性和说服力。受众充当了“传者”的角色,极大地满足了其参与的热情;另一方面,民生新闻使普通人有了在媒体上发言的机会,有了与媒体互动的机会。对于那些被批评、被曝光的事件,“630”注重受众自己独立地发表对事件的看法。他们通过妙评新闻对有关话题进行讨论,通过随机采访让观众对某一新闻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首先,“630”的监督内容趋于平民化与贴近性。马来西亚学者冯久玲认为:21世纪是强调民主的时代,民主将不限于政治领域,而要体现在生活中。民生新闻给予了这句话以充分的阐释。它的报道题材的大多是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公众生理和安全层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影响到人们各种需要的实现。对绝大多数公众而言,他们只会关心那些与他们有关的利益以及他们渴望却在现实中缺损或无法完整实现的利益。[12]与民众密切相关的问题无非是衣、食、住、行,以及对安全、稳定等的需求,当这些方面出现问题的时候,民众的关切度往往是最大的。“630”抓住了民众最关心的问题,自然也就抓住了民众的心。比如“630”对百姓反映、投诉的问题,总是在了解事件真相的基础上尽量促成问题解决,为弱势群体呼吁奔走,为老百姓排忧解难,发挥媒介沟通和桥梁的作用,以本土化的市民生活状态作为报道的对象,以平民意识进行舆论监督,符合了新闻贴近性的原理,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其次,“630”舆论监督报道方式倾于微观化。“630”的新闻报道,弱化了社会制度、社会和政治背景的倾向性,报道中偏好人情味,注重突出个人的因素。并力求故事化地“原生态”的呈现。“630”开播以来已经播出“重庆好心人”故事500多个,“我的亲情故事”200多个。并且,按照德弗勒“新闻是监视,评论或解释性报道就是联系”的观点来看,630的主持人极具后现代意味的评论方式,虽然把主题中的严肃与沉重用一种嘻笑怒骂的方式消解,但使人感受到的却是观点和见解的犀利和透彻,起到了 “以小见大”引导舆论的作用。[13]
(四)“动之以情”的整体定位,符合受众群体的需求。
“ 怎么说”是大众传播形态研究的重要内容,它是特定内容的传播手段、方式、方法,具有外在性和形式性,但却是实现内容最完美的传播途径,“动之以情”和“晓之以理”的结合是大众传播的主要方法。“动之以情”能引起不稳定的表层认知的改变,“晓之以理”能取得稳定的、深层次的认知与态度的转变。“630”的受众应该是城市中的收入、社会地位、权力有所欠缺,有较强的融入都市生活的需求和城市归宿感,月收入大概在1000元以内的人群。他们大部分是普通百姓,文化层次普遍不高,如果采用“晓之以理”的方法,说教和宣传意味较强,受众不易接受。因此,“630”采用“动之以情”的方式报道新闻是非常明智的。它关注普通人的命运和生活,其生命的痛感来自一切具体的、卑微的事物,而不是宏大的叙事和神圣的修辞,从而为电视文化贯注了以人为本的精神,进一步消解了原有话语特权和垄断。例如“630”中“我的亲情故事”这个版块每天都会推出一个亲情故事,再配上“百姓亲情最动人”的片尾曲更是让人潸然泪下,如果说这只是亲情、爱情的话,那么“重庆好心人”这个版块便扩大了这种情感,它报道的都是一些陌生人之间相互帮助的故事,有的甚至连姓名也没留下就走了。让观众感到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是相通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关心、关爱、关怀的社会中。“630”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每次看完节目都是对我们心灵的一次净化和洗礼,对我们如何做事、做人的鞭策。除了这两个栏目以外,“630”几乎每天都会播出人们积极为辍学的大学生、患白血病无钱医治的小孩捐款;小区的邻居轮流照顾孤寡老人等相关新闻,无不体现出浓浓的情谊。胡锦涛主席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提到的其中一项就是“诚信友爱”,具体内容为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可见“630”采用“动之以情”的方式来培养受众是符合时代特征的。
(五)采用故事范式的叙事模式,增添新闻戏剧性色彩。
戏剧性,说到底,就是要把相对平淡的生活冲突化、浓烈化。要设置一连串的悬念、巧合、误会、发现、矛盾,使得影剧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戏剧性在影剧行当里已引起了普遍的重视并且也颇为奏效,产生了一批戏剧性强、颇为好看的作品。[14]麦克卢汉指出电视属于冷媒介,参与度低,因此,电视新闻栏目,在真实的基础上,也应该在编排上注重戏剧性,这样才能吸引观众,让他们从无意注意状态转移到有意注意状态。作为新闻报道的叙事方式,大致有三种:信息范式、故事范式、信息意义范式。采用故事范式的叙事模式正好增强了新闻的戏剧性。首先,“630”在编排上就顺应了这样的趋势,三个故事化版块(“重庆好心人”、“我的亲情故事”、“爱在深秋,梦相随”)贯穿于整个节目中,启承转合流畅自然,让观众充分感受到波峰波谷的起伏,使他们能在50分钟的时间中从无意注意状态转移到有意注意状态,调动起了观众的收视兴趣。其次,在这三个版块的中都采用了故事范式的叙事模式,突出了新闻的戏剧性和感染力,让观众在心理上很容易产生认同效应,产生共鸣。“630”的编辑选择故事范式的模式是极其明智的,因为对于老百姓来说,戏剧化的情节、感人的场面、贴近生活的小故事让他们更容易理解和记注该事件,传播效果比其它两种叙事方式更佳。例如“爱在深秋,梦相随”这个版块曾播出过这样一期节目:一个农民想去学做麻花的手艺,整个实现梦想的过程充满悬念,充分调动起了观众的参与心理,让观众都为他捏了一把汗。比如他会不会被接收为学生,学费是多少,他能承担多少等等问题。最后当他实现了这个梦想时,观众的心理预期也得到了满足。而“重庆好心人”这个版块用方言来讲故事,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来再现好心人的事迹,增强了可听、可感性,让观众产生一种发之为声气、见之为行动的情感体验。对于故事性不强的非事件性新闻,“630”充分运用了结构主义中“二元对立”的原理,通过主体与反主体的在冲突之中产生的对立,达到吸引观众关注的目的,现代叙事学理论把作品中的人物作为叙事要素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主体,即“正面人物”;第二类是反主体,即“负面人物”;第三类是次要人物,承担帮手的功能。[15]比如“630”曾报道过一些交通肇事逃逸的新闻,肇事者的冷漠的和一些热心市民的援助形成了隐性对立,让受众在对立面的人物性格中体验社会的人情冷暖。
二、《天天630》的潜在危机
(一)新闻的非政治化、唯民众化
由于电视越来越受到商业逻辑的侵蚀,而商业逻辑对电视的作用是通过收视率来实现的,有高收视率就能带来丰厚的广告利润和商业支柱,因此各电视台极尽犬儒主义之能事,纷纷追求奇特、轰动、耸人听闻的效果,且大获成功。[16]布尔迪厄也指出,由于收视率作为电视的基本目标,电视逐渐开始走向非政治化或中立化。“630”也不例外,以最有收视效果的社会新闻取代了电视的文化品味和政治功能。由于大多数受众只通过电视来接受信息,“630”把各种信息依照社会新闻的模式来处理和表现,这样一来,便排斥了公众为行使民主权利应该掌握的重要信息,力图把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些没有政治后果的事件上去,造成的后果是受众的政治知识趋向于零。在非政治化的基础上又产生了另外一个趋向:唯民众化。唯民众化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对民众生活内容过于敏感,只要是关乎民众的事情,无论是邻里纠纷还是家长里短,都详加报道,结果新闻成了百姓琐事的堆砌。媒体在连篇累牍地报道事件当中,无暇分析新闻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17]比如“630”曾报道过一个小孩因为脚太大而买不到合适的鞋,于是想让观众为这个小孩提供买鞋的地点;一个楼道里有居民杀鸡,由于有少量鸡血滴在了楼道口,对邻近的住户产生了影响,“630”也对此做了报道。这些琐事都是生活中的常事,也是每家每户都可能遇到的事。尽管新闻工作者要树立服务意识,但媒体并不是有闻必录、面面俱到的工具。因此,像上述两则报道完全就是记者、编辑放大舆论的结果,同时会给观众造成一种“找媒体比找职能部门更有效”的错觉。本来邻里发生小摩擦是件小事,但经过媒体一报道,本可相互协商解决的问题会变得更复杂,从某种意义来说会加深他们的矛盾。这样类似的报道还会误导观众,让他们以为只要是自己身边的事都理所应当地得到报道,于是张三的儿子上学难报道后,李四的女儿上学难也要报道,媒体对同类事件的重复报道层出不穷。这样的平民化路线实际上是以消费主义立场替代真实性追求,以非理性话语替代客观性追求,以个体性立场替代了整体性思维。[18]
从中看出,新闻报道的内容尽管都是贴近百姓的,但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取舍,选择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意义的事件进行报道,而不是有闻必录。因为民众并不一定都是理智的思考者,况且记者所面对的民众又相对有限,所以,记者要有能力辨别部分人的意志与民意,不妄下结论,既要做到情为民所系,倾听民众呼声,又要能够正确把握舆论导向,辨别哪些该报道哪些不该报道。同时应该在630中加入时政新闻,解读国家相关的民生政策,让党和政府的“政治话语”首先民生化、通俗化、实用化。[19]
(二)报道中农民失语现象严重
“民生新闻”中的“民”应该是民生新闻的主体,所有具有公民权利的自然人都可以被称为“民”,包括城市市民和农村的农民。大众传媒对民生新闻 “民”的内涵误解导致了相关新闻报道的局限和农民的失语。城市化过程是农民特质向市民特质、民俗社会向法理社会转化的过程,由于双方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这一过程必然伴随了两种不同性质文明的冲突与交锋。然而大众传媒却像一堵看不见的墙,通过屏蔽农民话语将农民和市民两个群体隔离开来,农民常常被置于传媒注意力的边缘,他们很少有机会成为民生新闻的叙事主体。这种媒体隔离,造成了目前民生新闻农民缺位的尴尬,农民日益成为弱势和边缘化群体,成为一群真正的沉默的大多数。[20]尽管重庆是直辖市,但因农业人口众多和农村面积大,与另外三大直辖市相比,其城市化率相对较低,农民话语权就更应该受到重视,而“630”对农村的报道屈指可数,寥寥无几,大多是报道主城区的天灾人祸、房屋漏水、水管爆裂等内容,农民主动表达的形象几乎在“630”中缺席,要么也是处于一种被看、被关怀、被同情、被帮助、被教育的位置上,要么则完全是主流意识形态下控制的木偶。他们没有自己的话语表达自己、表现自己,更不用说表达对社会的意见和情感。[21]
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村居民居住分散,且媒介资源稀缺,信息较为闭塞,同时缺乏参与意识。新闻的采集成本远远高于城市。与农村居民相比,城市居民成为固定的媒体消费群体,城市化为民生新闻带来了广大的受众群,当然也赢得了高收视率,因而,记者编辑当然要尽犬儒主义之能事,把报道重点放在城市居民身上。农民在“630”中的失语从侧面也反映出他们的生存状况不能被很好地表达出来,他们话语的重新建构必须经过政府、公众、媒体的共同努力,推进政治、经济体制的深入改革,赋予他们平等的媒体接近使用权。
[1] 周炯:《意识形态梳理与主流媒体构建――新意识形态下的中国电视民生新闻》,世纪中国网站,2004年10月29日。
[2] 《天天630受到中宣部表扬》,《重视研究》,第311期,第1版。[3] http:// 2005年03月09日 [21]欧阳宏生:《电视批判学》,第401页,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第二篇:两会进行时
“两会进行时”主题党日活动通讯稿为认真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扩展同学们的时事视野,营造关注时事动态、关心政策走向的良好学习氛围,4月7号下午,工程管理102班党支部在公教三区304教室进行“两会进行时”主题当日活动。参加活动的是工程管理102班党支部所有成员,支部书记马艳玲,组织委员唐汝得,宣传委员卢永振,成员:张震,胡雪萍,何华斌,汪豪豪,杨哲,白冲杰,赵彩云,任军丽。
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具有深刻的思想认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大学生中的党员同志更需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与时俱进。“两会”中涌现出大量的社会热点问题,对这些热点和相关观点的关注和思考,能够培养自身的思辨能力,加强政治理论修养。同时,“两会”出台的政策也与每个学生的切身利益和未来成长息息相关。为此开展“两会”精神的深入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在这次学习活动中,我们党支部党员学习了关于”两会”的主要内容以及精神.并且对”两会”中的房价,教育改革,“中国梦”等进行了重点讨论。
支部书记马艳玲先将本次活动的召开情况作了简要的介绍,其中,汪豪豪张震等同志,说了很多关于房地产的问题.他们表示:房地产是最近国民非常关注的话题,也是今年”两会”与以往相比多增加的一个话题.对于新购房的多数居民来说,房价上涨恰恰具有挤出消费的负效应。房价持续快速上涨直接影响到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导致人们收入差距的继续拉大,给经济发展全局带来的影响肯定是弊大于利。使整个社会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下降,导致国内需求的不振。房价相对居民收入上涨过快,一是浪费了土地资源,二是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还将影响到城乡统筹发展,而且是更长期、更严重的影响.并且张震还举例,说北京房价大都破万,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就算不眠不休地工作,拼命节省,也很难买到房子。
赵彩云任军丽等同志则重点说了教育改革的问题.赵彩云表示,如今的教育制度,对很多老师的待遇很不好,尤其是小学老师.还举了自己家乡附近的小学的例子,由于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学生数量大量减少,所以很多小学都会裁员,而那些资历较老的老一辈老师,她们的教学水平已经很难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故成为裁员的重点对象,这也使得这样一个群体一下子成为弱势群体。任军丽从自己的经历,说明如今大学生,对汉字是越来越生疏了.虽然每天都会接触电脑,接触到文字,但其实很多字都不会写了.而写文章,也是很难写出好的作品了,这也说明了大学对语文这方面的不重视.汉字是中国的国粹,是不该就此忽视的.从而指出中国梦的实现是需要中华民族所有人的努力,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呼吁大家牢记使命,承担责任,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经过这次学习活动,各位成员,都进行了思考,把自己的思绪化作语言发表了出来,并与其他成员进行了讨论,大家都受益匪浅。
通过本次主题党日活动,同学们不仅加深了对两会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同学们建立了参与社会生活,关注国计民生的意识,同学们表示作为大学生特别是大学生党员理应以主人翁的热情关注祖国的点滴变化,用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关注祖国的发展。本次党日活动加强了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意识,提高了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必将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和进步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党支部每一成员对国家、党的相关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不少成员也纷纷表示,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离不开相关基础知识理论,在这次活动中,也认识到了自己这一方面的欠缺,相关基础理论学习还要继续加强,为使自己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党员而继续努力。
第三篇:研修进行时
研修进行时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7月24日,研修第二天,虽然天气炎热,但是每位老师还是按时来学校参加学习,坐在学校的微机教室里,看到老师们互相鼓励的笑脸,认真学习的态度真的好感动!研修中,虽然大家不是面对面,但却进行着心与心的交流,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无拘无束,涌动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奉献!在和大家交流的过程中,教学中的诸多问题都迎刃而解。
感谢研修平台,让我看到了那么多心怀高远的执著寻梦人;感谢付出智慧和辛苦的专家和同行们,让我从你们精彩评论和提交的一份份的作业和交流中,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具有的无限风景。我会把握这个难得的机会,好好学习,让自己理论水平更高、实践能力更强,发展进步更快。
第四篇:青春进行时
青春进行时
青春,你好。
青春,你好吗?
青春,你是什么模样?------楔子
童年如氤氲的落花,紧着风的脚步渐行渐远,只留下一个模糊的身影被动的停滞在十字路口。这个路口,便是青春,是少年时光。少年时光如阳光下的泡沫,伴着太阳的行迹忽明忽现,仅有一个孩童的心境被动的飘浮在世界上空。
杜甫诗言,“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在锋芒出众的大诗人眼中,青春无疑也是那样的美好。在杜甫羁旅不安的一生中,也唯有青春年少时光,最为欣慰与美好。童年是那么烂漫,但它就像是天边火红的日出,总是那么美好充满朝气,却同样是那么的转瞬即逝,一去不复返。而青春,是那么的具体而微,像那在一罐罐咖啡瓶中,有着迷人的芳香,细腻而纯滑的味道,能闻到,能尝到,能看到。那样的美好。那么,就在充满美好的青春年少时光里,自由的茁壮成长吧。
辛弃疾曰,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
一世豪杰辛弃疾,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风华正茂,涉世未深,乐观自信。而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新少年,不觉间,那早已是愁绪满肠。当然,此愁非彼愁。辛弃疾当时所不知的愁,是愁家愁国愁天下。青春年少的我们,愁得又是什么?在青春年少这个特殊的阶段,我们没有了幼时的稚嫩,还没有社会、金钱、名利的世俗。我们很害怕孤独,很害怕失去,就不免多了一些揣测。别人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会让我们觉得,他们,是不是讨厌我,为什么不关心我?青春年少的我们,没有什么国仇家恨,没有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困境,只是需要更多的关心,更多的爱。青春,就是这样,需要被爱,需要呵护。
杜秋娘劝道,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在这段时光里,我们迅速成长,长成那个模糊的模样。它是怎样的模样,全靠我们在这段时光去修饰,去雕琢。我的模样,不一定要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但一定要端庄,有学识,有教养。那我一定要珍惜少年的时光,把迎春花种在明媚的春,开出最好的模样。我要在这时,把我的梦种上,用勤奋的汗水把它浇灌,在数年之后,开出美丽的花。那么,就为了自己的梦,为了自己的美丽未来而努力奋斗吧。
在这美好的时光,我们需要尽情歌唱;在这美好的时光,我们需要把那养分补给;在这美好时光,我们要博览群书立志奋斗;在这美好时光,我们要体验人间之情……..青春,是一面来自未来的镜子,你对它笑,将来,他对你笑。你对它哭,将来,他对你哭。即使说,你的青春你做主,但它还是一面公正,严格的镜子。
青春,是一部电影。有悲剧,也有喜剧。会哭,会笑,会流泪。而你,就是它的导演,悲剧喜剧,就在你的掌控之中。好好导,说不定,你还会得个奥斯卡大奖呢。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贺潇山东省 枣庄市八中南校 高二九班2012/2/3
第五篇:面试进行时
几家上市公司面试下来,总结了下:
一、填2张表,一张基本息表,一张专业试卷(最怕的就是这个,毕业这么多年了,本来财务的理论知识跟实际就相差很大,面试进行时。)
二、正式面试开始:1先自我介绍一下2谈下你的优缺点3谈下你的职业规划4谈下你离开上家公司的原因,自我介绍《面试进行时》。几个问题下来后,如果面试是人事跟部门是一起面试的话,那么接下来,人事问完后就是专业问题,具体的详细的业务处理,根据之前的工作内容出题让你做会计分录(其实,最有自信的就是这个了,因为毕竟都是日常用的知识),然后,就会互相问答。期间,会有苛刻的问题。最后就是待遇问题。很纠结的问题。
三、等通知。
可是,从上周开始都一个多星期了,都没有等到录用通知,太受打击了。都不知道哪里出问题了。既然让我去面试,那么履历应该没问题,那么就是面试中表现不行,是太自信了,还是太不自信了,还是工资提的高了,还是啥啊,尤其是周一去的七星,一试,就结束了,连二试都没给机会。太打击了。周五又收了到神州数码的面试,趁周末,准备了下,心里还是很虚,完全没有底,如果再杯具下去,本来满满的信心也快要用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