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冀教版

时间:2019-05-13 12:24: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冀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冀教版》。

第一篇: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冀教版

1、身边的材料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探究目标:通过实际观察和操作发展学生观察和辨认不同材料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激发研究材料的兴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观察和辨认我们周围不同的材料。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准确的辨认我们周围不同的材料。

教学准备:各种常见的物品,每个小组成员都有探究需要的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师:这个单元我们将开始学习“材料”。(板书“材料”)你知道哪些材料的名称?你想知道哪些问题?

2、揭示课题。(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材料)

师:刚才的画面你都看到了哪些物品?这些物品都是由我们周围的材料制成的,今天我们来认识我们周围的材料。(板书:身边的材料)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调查身边的材料

(1)写出六种最常见的材料,试着写出一种材料的特性。

(2)观察身上的材料(小组合作)

师:看看自己和小组里的同学,身上穿的、佩戴的和携带的物品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试着把它们写在你手里的表格中。(3)交流记录的的情况

(多媒体展示台展示学生填的表格,师生对比更正。师板书:木头、塑料、金属、纸、玻璃、纤维)

2、观察书包里的物品

师:观察书包里的物品看看又是什么材料做成的,三人小组合作完成调查表。

(3)全班交流

哪些材料在我们身边被广泛使用着,为什么大量使用它们?

三、拓展延伸

师:我们身边的材料有哪几类?

四、作业

找一找资料看看生活中还有哪些新的材料,把它记录下来。板书设计:

1、我们周围的材料

木头 → 桌子、板凳……

纸 → 教材、笔记……

金属 → 文具盒、锅……

2、塑料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工具对塑料进行研究。能够运用语言、文字符号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进行交流。

2、知道塑料有很多优点,但也有缺点。知道减少塑料污染可以保护环境。

3、养成节约材料的好习惯。体会回收、利用塑料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体会减少塑料污染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通过与其他材料的对比,了解塑料的优点。

教学准备:材料的使用对环境造成正面和负面影响的各种材料(报纸、图片、录像、光盘等)木尺、塑料碗和陶瓷碗等。塑料尺、塑料杯、玻璃杯、塑料袋、纸袋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创设情境,解决问题:学校要求每个同学准备一个喝水用的杯子,老师今天带来了几个不同材料制成的杯子,它们分别是玻璃杯、塑料杯、陶瓷杯、金属杯。你们准备选择哪一种材料制成的杯子?为什么?

2、学生交流。

3、谈话:是啊,塑料杯既漂亮又轻,还不容易摔破,非常适合于我们这个年龄的孩子用,怪不得它得到大家的喜爱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塑料。(板书课题)

二、小组活动 活动一:

1、问:和天然材料相比,塑料有很多优点,塑料具有哪些优点呢?

3、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随即概括、板书主要观点。

(1)塑料尺与木尺相比,塑料的优点是重量轻、能透明。(2)塑料袋与纸袋相比,塑料的优点是较为牢固等。(3)塑料凳与木凳相比,塑料的优点是轻便、可塑性强。

(4)塑料盆与陶瓷盆相比,塑料的优点是重量轻、弹性好、不易破碎。

5、小结:塑料物品大多比较轻便、色彩鲜艳、强度高、经久耐用,而且价格便宜,因此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活动二:了解我们周围有哪些物品是塑料制成

1、同学们,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用塑料制成的?学生交流。

2、小结:是啊,由于塑料所具有的多种优点,使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塑料制品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五花八门。

活动三:辨证地认识塑料,讨论如何减少白色污染

1、讲解:塑料有一个显著特点,同时也是它的最大缺点:它们不易分解(腐烂),埋在土里几百年也不会发生变化。另外,重新生产新的塑料制品往往比回收利用废旧塑料制品来得便宜。而且,人们为了自己的方便,也非常乐意使用物美价廉的塑料制品。

2、组织学生讨论:不易腐烂的塑料,对环境有什么不好的影响? 倾听声音

教学目标:

1、能用科学的表达方式描述自己听到的声音。

2、能够在多个问题中确定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3、能用“耳”和“眼”共同感觉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教学重点:能够在多个问题中确定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教学难点:能用“耳”和“眼”共同感觉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教学准备:按组准备鼓和鼓槌1个、绿豆若干粒、锣1面、钢尺1根、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风声、雨声、读书声,处处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声音。

二、活动一:寻找声音

1、观察书中的四幅插图

2、倾听声音:让学生倾听声音,知道这个声音是由谁发出的。

3、想一下某些物体和动物在发出声音时的变化。

4、关于声音,你想知道些什么?

三、活动二: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1、用“耳”和“眼”共同感觉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学生实验

全班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填写各种物体发声时的现象记录表

讨论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现象?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2、提问:用什么办法能使物体停止发声呢? 演奏者如何使鼓或锣停止发声? 物体停止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四、小结 板书设计 倾听声音

寻找声音

声音的产生:现象:

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物体传声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实验发现声音是靠什么媒介传播的。

2、愿意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研究声音的实验。

3、能举例说明哪些物体能够传声。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重点:能利用实验发现声音是靠什么媒介传播的。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准备:课桌、水槽、砂纸、水、毛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吧!

二、活动一:你听到了吗?

1、准备实验材料:课桌

2、注意事项:轻轻挠、把耳朵贴在桌面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离得远的同学反而能听见?

3、提问: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 小组合作,交流。学生讨论

得出结论:声音是通过桌面传播的

4、还有什么方法能够验证自己的解释呢?

三、活动二:水能传声吗?

1、提出问题:游泳的时候,头浸在水下能听到声音吗?

2、实验:

学生分小组自己设计实验 全班讨论

得出结论:声音能够在液体中传播

3、组织学生学习科学在线

4、提问:为什么我们在地球上可以听到声音? 全班交流

得出结论:声音可以通过空气传到我们的耳朵里

四、总结全课 板书设计

物体传声

声音可在固体中传播

声音可在液体中传播

声音可在气体中传播自制小乐器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实验探究哪种材料适合做鼓面。能按照书上的要求制定出制作小乐器的小组计划。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简单的小乐器。能对自己和别人设计、制作的小乐器进行客观的评议。

2、在制定小组制作计划的过程中愿意提出自己的想法。愿意与小组其他成员分工完成小乐器的制作任务。

3、能说出声音的大小、高低与物体的振动有什么关系。教学重点:能通过实验探究哪种材料适合做鼓面。

教学难点:能说出声音的大小、高低与物体的振动有什么关系。

教学准备:圆口容器、气球、塑料袋、棉布、牛皮纸、橡皮筋或胶带、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认识书中的各种乐器,并提问:你们认识这些乐器吗?你会弹奏吗?

告诉学生不同的乐器会产生不同的声音并且声音的高低大小也不同

二、活动一:做小鼓

1、用有圆形口的容器做鼓身,选择不同的材料如橡胶薄膜、塑料薄膜、牛皮纸做鼓面,用橡皮筋和胶带将它绷紧在鼓身上敲击鼓面,仔细听听发出的声音。

以教师演示为主以技能训练为重点

2、提问:敲击不同材料的鼓面发出的声音一样吗?哪种材料更适合做鼓面,为什么?

三、活动三:制作自己的小乐器

1、让学生先欣赏一些同学做的小乐器。学生认乐器 学生动手实验 学生讨论

得出结论:声音与材料的性质有关,材料不同乐器演奏的效果也不同

2、布置制定小组计划 试一试,怎样让自己制作的小乐器发出声音?怎样让小乐器发出高低大小不同的声音?

布置讨论任务:对同学们制作的小乐器进行评价。

四、教师总结全课 制定小组计划 学生得出结论:声音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强弱有关;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学生讨论:制定小组计划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想法 声音与生活

教学目标:

1、能从日常现象中总结出声音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作用。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设计出“无噪声书房”。

2、愿意把自己知道的减少噪声的办法与同学交流,体会合作的愉快。愿意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改进生活。

3、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乐音”和“噪声”。能举例说明噪声的危害和减少噪声的方法。能举例说明声音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教学重点:能从日常现象中总结出声音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作用。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乐音”和“噪声”。能举例说明噪声的危害和减少噪声的方法。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声音作用、噪声危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给我们传来很多信息,帮助我们认识周围的世界。

二、活动一:声音能告诉我们什么?

1、观察图中的图片,声音告诉我们什么?

2、讨论声音还有什么用处?把自己知道的与同学交流。

3、什么样的声音令我们烦躁?

三、活动二:减少噪声

1、组织学习科学在线

2、讨论:噪声对人的身体有什么危害?

3、讲解:噪声是现代社会的一大公害,人们在减少噪声危害方面想了许多办法:路上图标(禁止鸣嗽叭);耳机内放上厚厚的垫子;马路两旁种许多树木。

讲解:马路两旁的树木不仅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还可以降低噪声的强度,这是因为浓密的树叶有很强的吸音能力。科学实验证明:10米宽的树带能使噪声减弱30%,20米宽的树带可以使噪声减弱40%。

4、提问:把自己知道的减少噪声的办法与同学交流。

五、拓展

设计一个“无噪声书房”,用文字或图表示出来。

设计前引导学生:设计前要考虑什么材料有利于减少噪声?地墙壁、门窗、地面等应选择什么材料?“无噪声书房”对周围环境有什么要求?

五、总结全课

声音能告诉我们什么?什么样的声音令我们烦躁?噪声对人的身体有什么危害?

六、布置作业

7光的传播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本提供的标准对发光物体进行分类。能够对问题的答案提出自己的猜想。能设计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能从多个方面证实最初实验结果的正确性。

2、愿意与小组同学一起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

3、能说出光(在同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教学重点:能根据课本提供的标准对发光物体进行分类。教学难点:能说出光(在同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学准备:尺子、剪刀、固定纸板的橡皮泥、手电筒、蜡烛、火柴、塑料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我们的生活不能没有光。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

二、活动一:寻找光源

1、提问:哪些物体能发光? 学生试说出发光物体。(太阳、电灯等)

2、试着把能发光的物体分类

太阳、火、闪电等为天然光源;电灯、手电筒、蜡烛等为人造光源。

三、活动二:我看见了光

1、哪幅图的做法能使手电筒的光通过硬纸板的孔照射到墙上? 学生猜想

参照书中图做实验,看看猜想的正确吗?

2、布置学生实验

提示:每块板之间最好相距15厘米左右 学生小组合作实验

多次实验,边实验边记录,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书中。小组讨论:你得到的初步结论是什么?

四、拓展

学生设计实验,并用文字或者图表示出自己的过程以及结论,并向其他同学展示自己的实验。

再找找生活中的实例,看看能不能证明自己的结论。

五、总结全课

说一所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学到了什么?(师生共同总结)

六、布置作业 透明与不透明

教学目标:

1、能按照物体和透光程度对物体进行分类。

2、愿意把本组的发现与其他组进行交流。

3、能说出将物体分为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物体的依据。能正确说出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上会产生什么现象。

教学重点:能按照物体和透光程度对物体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能正确说出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上会产生什么现象。

教具准备:手电筒、一瓶矿泉水、玻璃杯、书本、黑色布料、报纸、卡片纸、小玩具、白纸。教学过程:

一、引入: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物体时会怎么样? 学生回答。

二、活动一:

1、提问:光能透过哪些物体?

老师:让教室的光线暗一些,做好分工合作,并提示操作方法,提示后再让学生做实验。(与桌面平行,与物体保持适当的距离,且距离不变)

学生实验并分类记录:

能让绝大部分光通过的物体有: 只能让部分光通过的物体有: 几乎不能让光通过的物体有:

2、教师领着学生总结:提示透明、半透明、不透明三个概念。

3、日常生活中什么地方用了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的物体,把自己的发现与同学交流。

三、活动二:影子

1、光照在不透明物体上时会有什么现象? 通过实验给学生展示自己的发现。

2、将蜡烛前后、左右、上下移动时,小兔的影子有没有变化?

四、总结全课

光能透过哪些物体?(透明、半透明、不透明)光照在不透明物体上时会有什么现象?

五、布置作业镜子

教学目标:

1、能用实验证明“镜子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的结论。能够用图形和文字的形式记录观察结果。能用自己的话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2、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想出的利用镜子能做的事情。能借鉴别人的想法,想出新的使用镜子的方法。

3、能正确说出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反射”。

教学重点:能用实验证明“镜子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的结论。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反射”。

教具准备:平面镜、带缝隙的硬纸板、手电筒、纸、尺子、两快大小相同的镜子、一个小熊猫或其他玩具。教学过程:

一、教师引入新课

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镜子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实践观察。(注意:不要用镜子把阳光反射到同学的眼睛上)

二、活动一: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1、为学生准备本活动实验用具。

2、注意:让手电筒发出的光通过缝隙照到镜子上,观察光的传播路线。硬纸板的缝隙在毫米左右。

3、提醒:改变镜子摆放的角度,观察有什么现象? 学生动手实践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4、给学生展示自己画出光的传播路线图。学生动手一起画一画。并用实验来解释光的传播路线图。

5、当光照到物体上时,有一部分光线被物体的表面反射回去,这就是光的反射。镜子是反射光能力很强的物体。你们还能找出其他反射光能力较强的物体吗?

6、物体反射光的能力可能与什么有关呢? 学生互相说一说,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三、活动二:利用镜子反射光的性质能做哪些事情? 将自己想到的例子与同学交流。学习科学在线

四、拓展:镜子反射光的游戏

1、用两面镜子最多可以看到多少个小熊猫影像?

2、把自己的做法与同学交流,为什么我们能够看到这么多熊猫影像?

五、总结全课

六、布置作业七色光

教学目标:

1、能用两种方法制造“彩虹”。能正确观察并描述将不同色光混合后产生的现象。能设计一个便于记录红、蓝、绿三种颜色的光混合后所产生结果的记录表。

2、愿意探究自然界(彩虹)的奥秘,并从中获得乐趣。能与基他同学合作完成七色光的各种实验。能用语言描述彩虹的美丽。

3、能明确说出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教学重点:能用两种方法制造“彩虹”。能正确观察并描述将不同色光混合后产生的现象。

教学难点:能明确说出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教具准备:搜集有关彩虹的图片、三棱镜、手电筒、纸、彩笔、一瓶肥皂水、塑料袋、3支手电筒、红、绿、蓝玻璃纸、胶带、白纸。教学过程:

一、引入:你见过美丽的彩虹吗?

二、活动一:在哪里可以看到彩虹?

我们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彩虹?让我们试一试吧!学生小组合作 动手实验

得出:彩虹告诉我们: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组成的,阳光是七色光。

三、活动二:制造彩虹

1、光照在三棱镜上,慢慢转动三棱镜,直到出现七色光带。室内光线弱,把三棱镜旋转直到看到彩虹为止。

2、你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类似彩虹的光现象?让我们试一试吧!用肥皂泡(注意实验安全)。

四、活动三:红、绿、蓝三色光的混合

1、准备用具:3支手电筒、橡皮筋,红、绿、蓝玻璃纸,白纸。

2、按图中的方法做实验,看看不同颜色的光组合在一起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动手实验

设计表格,记录没两种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后的现象。

3、把自己的发现与同学交流。

4、把三种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会出现什么现象?如果把七种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又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想一想,动手做一做。

五、拓展一:光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查阅资料,看看人类利用光还做了哪些事情?将自己的发现与同学分享。

六、拓展二:在强光下工作、学习有哪些危害?怎样预防和保护?

七、总结全课电在我家中

教学目标:

1、能从“我想知道”的角度提出关于电的问题。能归纳出电是现代生活中宝贵的能源的结论。

2、能与小组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于电的看法。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开展调查活动。

3、能举例说出停电对现代人生活会造成什么影响,并说明理由。列举三个以上的实例,说明电在生活和生产中的用途。

教学重点:能归纳出电是现代生活中宝贵的能源的结论。教学难点:说明电在生活和生产中的用途。

教具准备:收集关于家用电器的文字、图片资料;电源插头和插座以及风力、水力、太阳能、原子能发电站等的图片或影像资料。教学过程:

一、引入

电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如果没有电,生活会是什么样呢?想一想,说一说。

看图:它们需要什么才能活动? 在发明电之前,人们是怎样生活的?

在停电之后,人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想一想,说一说。关于电,我们还想提出哪些问题? 电池里为什么会有电?

灯泡里的灯丝是用什么做的?

二、活动一:它们需要什么才能工作?

1、看课件图片。

2、你认识它们吗?它们有什么用途?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关于生活中的电,还知道哪些,与同学交流。

三、活动二:电是怎样来到我们家中的?

1、在日常生活中,接通电源,电器就可以工作了。那么,电是从哪里来的呢?

2、你能在图上画线,说明电是怎样来到我们家中的吗?注意解省路途不浪费。

3、学习科学在线

4、电是人类宝贵的能源,调查生活中节约用电的方法。

四、总结本课

电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让灯亮起来

教学目标:

1、能选用一些基本组件和材料,设计简单的电路,并制作开关装置。能用简图或文字表示自己的设计和实施方案。

2、愿意把自己知道的关于电路和开关的知识告诉其他同学。愿意发现自己及别人设计制作的电路与开关有什么缺点。

3、能举例说出常用电器工作时,需要电源、开关、电线。能说出几种常见电池以及电池和开关在电路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能选用一些基本组件和材料,设计简单的电路,并制作开关装置。教学难点:能说出几种常见电池以及电池和开关在电路中的作用。教具准备:电池、导线(若干)、小灯泡、开关、曲别针、灯座、纸、金属夹子、胶布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灯。灯可以照明,还可以使夜晚变得绚丽多彩。(课件展示美丽的灯光)

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东西,看看是什么? 执手电问:关于手电你想知道什么知识? 怎样让小灯泡亮起来?

二、探究活动

1、认识仪器和材料 我们先来认识这些材料:请你先说出每一种材料的名称,然后说说它是做什么用的。连连看,你能让小灯泡发光吗?

教师按照学生汇报的顺序,依次板画电路元件示意图。学生动手画一画电路元件示意图。

2、布置学生实验 提出要求:用一节电池、一个小电珠、一根导线,你能让小电珠发亮吗?(时间放得充分些,把亮的、不亮的方法都进行研究)

开关是控制电路通断的部件。选择一种材料制作自己的小开关。再增加一个电池夹、一个灯座、一个开关,让小灯泡亮起来。试试自制的开关能控制电路中的小灯泡的亮和灭吗?

3、研究电路图

学生汇报实验中电路连接,教师黑板绘图。

看看黑板上的电路图,哪些是相似的,找出来分分类。

3、认识电池

你认识图中的电池吗?你知道这些电池都用在什么地方吗? 师生共同研究废旧电池的处理。

三、总结本课导体和绝缘体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生活经验区分各种材料是否能导电。能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各种材料是否导电。能说出对实验材料分类的依据,并进行分类和记录。

2、愿意把自己知道的区别导体和绝缘体的方法及安全用电的方法与其他同学交流。

3、能分别举例说明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能用自己的话解释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教学重点:根据生活经验区分各种材料是否能导电。能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各种材料是否导电。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解释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教具准备:曲别针、塑料尺、铁钉、铜线、气球、干木条、玻璃片、橡皮、铝片、陶瓷片、电池1节、灯泡1个、导线3根、电池盒1个、灯座1个、螺丝刀、电线、插头、灯口、钳子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这些物体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把它们连接在电路中会怎么样?

二、活动一:

1、将图中物体分别连接到电路中,观察灯泡是否发亮。将自己的预测记录在下表中。

2、让学生实验验证

4、引导总结导体、绝缘体的概念。

5、得出导体、绝缘体的概念。

6、容易使电通过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使

三、活动二:导体和绝缘体的应用

1、图中的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制成?为什么要用这种材料? 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能区分导体和绝缘体。

四、活动三:安全用电

引导学生认识:导体和绝缘体不是绝对的,条件变化了,绝缘体也可以变成导体。人体、大地和不纯净的水都是导体。例如:干木头、毛巾是绝缘体,当木头、毛巾受潮,含有水分时,就变成了导体。因此,在生活中要特别注意。

引导学生了解几种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不要用东西去捅交流电插孔;不要用力拉拽电线,防止拉断,发生漏电现象;在检查电器时,仅仅关闭电器开关还不够,检查必须在断开电源的情况下进行。

五、拓展:选择一种电动玩具,看看它的各部分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判断下图中的做法哪个对?哪个错?为什么?全班交流。

六、总结本课磁铁的力量

教学目标:

1、能说出研究测量磁铁的磁力大小的方法与以前研究其他事物的方法有什么不同。能设计实验证明磁极的磁力最强。能用图正确记录各种形状磁铁吸引力最强的部位。

2、愿意与小组其他同学共同完成有关磁铁的实验。能意识到得出的有关磁铁性质的结论需要通过实验反复验证。

3、能说磁铁的基本特性。能从实验结果中归纳出磁铁的两极吸引力最强。教学重点:能说出研究测量磁铁的磁力大小的方法与以前研究其他事物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教学难点:能说磁铁的基本特性。

教具准备:条形磁铁、蹄形磁铁、钥匙、钉子、纸、大头针、石头、曲别针、塑料尺子、小弹簧、剪刀、螺钉、橡皮、支架、铁沙、指南针、红、泡沫板、水盘、玻璃杯、磁铁、曲别针、水。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小魔术:会飞的小蜜蜂。

提问:小蜜蜂为什么会在空中飞来飞去?

二、活动一: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

1、组织学生对身边的材料、及教师准备的材料进行猜测。并进行实验。

2、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自己的预测。

3、再用蹄形磁铁和环形磁铁试一试

2、组织全班讨论: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三、活动二:哪种情况吸得多?

1、既然磁铁可以吸引铁质材料,那么在哪种情况下磁铁的力量最大?吸得最多?

2、组织学生实验

3、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尺子:尺子平直不倾斜,看刻度时眼平视直对着数字。

4、全班交流

5、讨论: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四、活动三:磁铁的什么部位吸引力最强?

1、猜想与假设

磁铁的什么部位吸引力最强?

2、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自己的预测。

3、再用蹄形磁铁和环形磁铁试一试,看看结果怎么样?

4、指导学生画磁铁。

5指导学生得出结论:磁铁让我们知道了一种神奇的力——磁力,磁铁的两端磁力特别强,我们称为磁极。不论什么形状的磁铁,都有两个磁极。

五、活动四:磁极的指向

1、教师如图:悬吊条形磁铁,当它最终停下来时,会出现什么现象?

2、教师讲解:北在英文中是North,南是South。因此,我们把磁铁指向北的一端叫N极,指向南的一端叫S极。

15制作小磁针

教学目标:

1、能从两块磁铁相互作用的实验现象中,归纳出关于磁极相互吸引和排斥的规律的假设。能设计实验验证关于两块磁铁的磁极靠近时,相互吸引和排斥的规律的假设。

2、能将自己制作小磁针的方法告诉别人;同时,能学习别人的方法。能说出反复实验的重要性。

3、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两块磁铁相互靠近时,同极相斥,异极相吸。能用自己的话解释在地球上磁铁能指南北方向的原理。教学重点:能从两块磁铁相互作用的实验现象中,归纳出关于磁极相互吸引和排斥的规律的假设。

教学难点:描述两块磁铁相互靠近时,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教具准备: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玩具小汽车、缝衣针、大头针、曲别针、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你能使缝衣针吸起曲别针吗?

二、活动一:磁极的相互作用

1、把两个磁铁的两极相互靠近,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

2、讨论: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3、用实验进一步证明自己的解释。

把两个条形磁铁分别放在两个玩具小汽车上,多次变换磁极相对的方向,看看发生什么现象?

4、全班交流实验结果

5、得出结论

6、组织学习“科学在线”。

三、活动二:自制小磁针

1、实验用具准备:缝衣针、具有较强磁力的磁铁、曲别针。(注意还可以选其他材料,用同样的方法制作不同的小磁针。磁铁不要来回磨擦,应始终按一定的方向磨擦。)

2、提示:把缝衣针放在桌面上,用磁力较强的磁铁慢慢从缝衣针的一端划向另一端,至少划20次。(注意小别扎手!)

3、试一试,自己制作的小磁针能吸引曲别针吗?能用几种方法找出小磁针的N极和S极?

4、讨论:把自己使用的方法与同学交流,比比谁的方法又快又准。

四、总结本课

16磁的应用

教学目标:

1、能说出搜集有关应用磁铁解决生活和生产中实际问题的信息资料的方法。能通过观察和测试,找出哪些日常生活用品中使用了磁铁。

2、愿意关注磁铁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情况。能从别人那里获得有关磁铁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应用的实例。

3、能列举我国古代人们利用磁铁的实例。能说出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教学重点:出哪些日常生活用品中使用了磁铁。

教学难点:明确有关磁铁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应用的实例。教具准备:小电机、小喇叭、耳机、话筒、大头针、图片资料。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两千多年前,中国人最早发现了磁石,制作了司南。

在现代社会中,磁在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活动一:

找找磁在生活中的应用

1、说说人们利用磁能做什么?

2、讨论:磁具有广泛的用途,我们还知道生活中什么地方用了磁?举例说明。

三、活动二:哪里有磁铁?

1、想办法检验一下,音箱、话筒等物体中有没有磁铁?

2、下面这台机器中装有磁铁,让我们来找一找。给这台机器起个名字吧!

3、在哪些家用电器中还用到了磁铁?把自己的发现与同学说一说。

四、活动三:磁悬浮列车

1、引导学生看图 讨论:磁悬浮列车是根据磁铁的什么性质设计而成的?与一般列车相比,有哪些优点?

2、感受一下磁悬浮的力量吧?动手实验,并记录自己的发现。学习科学在线

五、拓展:磁记忆

1、你知道吗?磁还可以用来记录信息。录音机就是用磁带记录声音的,计算机磁盘也是用磁来储存信息的。

2、还能举出更多的例子吗?

六、总结本课

说说生活中磁的应用。

17传递信息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各种信息的特征对传递信息的方式进行分类。能编写出一些简单的旗语密码。能设计一种简单的传递信息的方法。

2、能举例说明一年来在科学课上进行的讨论和交流有哪些好处,从而体会信息传递的重要性。

3、能举例说明自己所知道的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能说出传递信息时,需要哪些基本条件。

教学重点:能够根据各种信息的特征对传递信息的方式进行分类。教学难点:能说出传递信息时,需要哪些基本条件。教具准备:准备一些生活中常用的图像符号的图片、分组准备一对红黄两色的小旗、一张坐标纸。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有哪些? 课件展示传递信息的方式。

根据自己制定的标准,给图中传递信息的方式分分类吗? 小组合作,对传递信息的种类进行分类。

二、活动一:认识标志符号

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标志符号。

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人们经常用易于识别的标志符号来传递信息。假如你是一位游客,第一次来到下图中的火车站,你能根据标志符号很快找出邮筒、电话、问询台、出站口的位置吗?

小组合作,互相说一说。

把自己见过的其他标志符号画下来。并和其他同学交流,看看谁画的多。

三、活动二:旗语游戏

1、你能通过旗语向同学传递一些信息(如生日、字母等)吗?

2、把要传递的信息(字母、图形等)编成“数学密码”,在操场上用旗语发给同学,接收密码的同学用彩色笔把它涂在表格中看看谁能正确解密?

谁来发密码?谁来接受密码?谁来记录?小组分工合作。

3、讨论:用旗语传递信息有哪些优点,有哪些不足?

四、拓展:设计其他传递信息的方法。

学习科学在线,光可以用在通信方面。光导纤维就是人们对光的一种利用。

五、总结本课

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有哪些?

18通信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能从图表中发现通信方式发展的过程。能分析归纳出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能根据自己的标准对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进行分类。

2、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信息传递方式的发展过程以及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看法。同时也能听取别人的看法。

3、能举例说明通信方式发展的简要历史。能联系本学期所学的声、光、电、磁等有关知识,说出它们在通信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根据自己的标准对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进行分类。教学难点:举例说明通信方式发展的简要历史。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一段对话、一封信、一张报纸、一个微笑、一个电话、一页传真,都是通信的形式。声、光、电、磁的广泛应用,使快速、简便、准确的远距离通信成为可能。

通信的方法有多种多样。

二、新授

1、让我们根据下图认识通信的发展。课件展示通信的发展图片。

说一说各种通信方式所在的历史条件,以及我们现在是用哪种通信方式。

2、讨论:从传递信息的快慢来看,通信是怎样发展的。

3、你能根据传递信息的距离,按照由近到远的顺序给图中的传递方式排序吗?

小组合作来排序,并交流自己的看法。

4、讨论:把自己从前面两幅图中的发现与同学交流。

5、组织学生学习科学在线

除了传统的人工电话、自动电话外,还出现了许多特种电话。如录音电话、书写电话、电视电话、移动电话。

联系本学期所学的声、光、电、磁等有关知识,说出它们在通信中的作用。

6、讨论:我们希望电话还有哪些特殊功能

小组讨论,全班同学进行交流。

三、课堂小结

19畅想通信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在书刊或网络上查阅资料的方法。能够大胆设计一种未来通信方式。

2、能对畅想未来通信的发展产生兴趣,并能大胆想像未来传递信息的方式。能说出开展合作研究活动对自己有什么帮助。

3、能说出设计活动需要经历确定设计目的、查阅资料、设计图纸、交流讨论、修改完善、制出模型等过程。

教学重点:能说出在书刊或网络上查阅资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说出设计活动需要经历确定设计目的、查阅资料、设计图纸、交流讨论、修改完善、制出模型等过程。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未来通信将向更快捷、更便利、更准确的方向发展。教师介绍一些现代通信和未来通信的知识和技术,让学生对未来通信的发展展开想象。

二、新授:想像中的未来通信是什么样的呢?

1、书中62页下面的插图

2、根据自己的想像,设计一种未来的通信方式

通信方式总是向最便利、最快捷、最全面的方向发展。启发学生思考:自己认为现有的通信方式,比如电话,有哪些不便利的地方,希望做哪些改进?未来的通信会向什么方向发展。

要求:利用本学期所学的声光电磁等方面的知识,设计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通信方式,与远在加拿大的小朋友进行交流。

3、画出小组的设计图

4、分析小组所设计的未来通信有哪些特点?

5、比一比,哪个小组设计的未来通信方式最好?

6、自己小组设计的怎么样?哪些需要改进?

小组间交流,引导学生取长补短,欣赏别人的作品。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第二篇:冀教版三年级科学教案二

1、亲历科学

教学目标:

1、能从为什么会这样地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2、能在教师指导下,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

3、能对周围常见的现象产生好奇。

4、开始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

5、能从周围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教学重点(难点):

1、引起科学探究的兴趣,激发学习科学的热情。

2、培养提问题的意识,训练提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电吹风、乒乓球、纸片、饮料瓶自制的漏斗、自来水龙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谈话:科学课是学什么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亲历科学。(板书课题)

2、学习新课

认识图标:书上都有哪些图标,他们是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汇报。

评:丰富感性认识,为读懂课本做准备。

演示实验:用电吹风向上吹乒乓球。看了这个实验你有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

评:产生问题,激发学生提问的欲望,转入课题。指导学生学习提问 板书指导读图:第二页的3幅图表现了什么自然现象?小鼠标提出了什么问题?是用什么方式提出的?

指导提问:观察每幅图的自然现象,你又想到了什么有关的问题?用为什么会或是怎么回事儿的方式提出了,写在记录本上。

巡回观察发现好的问题。

课堂交流汇报:鼓励学生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的问题,肯定、鼓励发言者。表扬积极参与者,表扬能写出三个以上问题的学生。

通过认识电视机,练习题问题。

关于电视,你产生过哪些问题?你知道哪些问题?以小组为单位的进行讨论,把问题写在记录本上,问题越多越好。巡回指导。

评:培养学生信息交流意识。

学生回到讨论结果,肯定和表扬各组成绩,表扬优秀小组。指导学生尝试科学探究

出示制片学习实验方法:向2片纸中间吹气,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1:学生实验吹纸片,指导学生记录。

指导猜测:请你猜1猜可能有什么现象发生?把你的猜测写在记录本上。

实验验证:发放材料每人做三至五实验,比较试验结果与自己的猜想是否相同。巡视指导。

课堂交流,检查实验结果,进行实验操作个别指导,保证成功率。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对这个实验,你产生了什么问题?把问题写下来。提出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为什么2片纸不是分开而是靠拢?

评:鼓励学生提问。尝试解释实验现象:你能试着说1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实验结果吗?把解释写在记录本上。进行简单交流,不进行对错评价。

评:体验与他人交流的快乐 课后小记:

2、认识自己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工具完成观察人物。

2、能用勾画、填充轮廓图的形式记录观察的结果。

3、能意识到观察是要认真仔细,抓住事物的显著特征,发现合作的好处,能说出人体的4大组成部分。

4、能根据生活经验辨别出人体的遗传特征,能指出指纹识别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观察身体轮廓,人身体的组成部分,学习抓住事物的显著特征。教具准备:画笔、纸、尺、绳子、体重计、放大镜、印泥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谈话:你了解自己的身体吗?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吧?

2、学习新课

指导学生进入观察自己的身体。

你有什么办法观察自己的身体有几部分构成?学生讨论,把想到的方法写在记录本上,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观察记录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在纸上用笔画出身体的轮廓。画好后请你观察,你的身体有哪几部分组成?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比1比,小组中谁最高?谁最重?想1想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谁最高,谁最重?把测量的结果标的轮廓图上。学生讨论,汇报交流结果。

评:多种实验工具是简单的测量变得更加富有挑战性。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指导学生观察身体的显著特征。

世界上有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请大家互相观察自己同学有哪些不同之处?看谁找到的多?把观察到的特征标在轮廓图上。学生观察比较活动,汇报观察结果。讨论:想1想,在每个人的一生中,这些特征哪些是会改变的,那些是不会改变的?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展示自己的轮廓图:说1说自己观察和测量的结果,你能根据图上的信息猜出是谁的轮廓吗?学生分组进行交流。让学生保存课堂上自己观察和测量的材料。

评:培养小组合作精神。指导学生观察指纹。

小组活动:将每个组的同学将右手食指的指纹印在书上。请你们比较小组每个同学的指纹,看看你会有什么发现?把你小组成员的名字写在书上,把你们的发现也写在书上。汇报小组观察比较结果。

讨论:每个人的指纹都不同,指纹的这种特性能帮助人们做什么?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关于指纹更多的知识,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清你保存好自己的轮廓图,并且记录自己每年的成长情况。

3、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认识事物的方法?表扬学生上课的情况。

4、板书设计:

2、认识自己

人的身体分为:

头 颈 躯干 四肢

课后小记:

3、寻找动物和植物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用感官认识事物。

2、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观察动物和植物的方法 教具准备:放大镜、尺子、线、画笔、画纸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动物植物,同学们项目想亲自去找1找,认识认识哪?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你们去寻找身边的动物植物。(板书课题)评:上课的开始,通过谈话,导出课题。

2、学习新课:

指导学生制作观察计划

要向观察得细致、成功,首先,我们来制定观察计划。

教师讲述:观察计划大致包括:寻找地点、带什么工具、怎样观察、小组成员如何分工等等。

评:学生分组研究,用什么方法、怎样找制订研究计划。

小组讨论:研究观察方案。教师提示:不认识的动物画下来。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去寻找动植物。

教室讲述安全事项:注意安全、细致观察。指导学生填写观察记录卡、观察报告

教师讲述:刚才,我们都可到操场上分工找到了一些动物植物,下面将我们观察的结果记录在观察记录卡上,并且填写观察报告。

学生填写观察记录卡、观察报告,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小节填写情况。

语言训练:课小组用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方法,找到了什么的形式,向全班同学汇报观察结果。

巩固: 教师讲述:今天,我们学习来寻找动物植物,同学们在下课注意留心周围的事物,看谁发现多、记录的多。

评: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记录,培养学生记录的能力。拓展活动: 学生看图。

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图中这些物体? 汇报讨论结果。

评:复习巩固,使课上知识得到拓展延伸。板书设计:

3、寻找动物和植物 日期 地点

观察报告: 方法 找到了有趣的现象 课后小记:

4、蚯蚓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蚯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观察蚯蚓,了解蚯蚓的外部特征以及生活习性。

3、学习用简单的工具进行观察测量的能力。

4、培养合作精神。

5、向学生进行爱护小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用感官和工具认识蚯蚓的能力。

教具准备:蚯蚓若干条、放大镜、纸、尺、玻璃瓶、长方形纸盒、干土、湿土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在上节课我们已经用感官认识一些动植物,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观察蚯蚓。板书课题。

学习新课:

指导学生学习观察蚯蚓 提问:我们怎样观察蚯蚓?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评:让学生动脑思考研究观察蚯蚓的方法,并且做好观察记录。按照学生讨论的方法观察蚯蚓。填写观察报告。汇报观察结果

教师小节:我们大致看到了球员的身体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是什么样。下面我们继续研究蚯蚓喜欢生活的什么环境中。

指导学生研究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让学生猜想: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学生设计实验证明: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条件下?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汇报实验结果:蚯蚓喜欢生活在医院潮湿的环境中。教师小节:我们用这种方法观察其他小动物。

评: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证明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环境中,有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教育学生爱护小动物

提问:蚯蚓对我们人类有哪些好处? 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提问: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小动物? 布置作业:

回家观察几种小动物,并写出观察记录。

阅读有关小动物的资料,或上网访问科学在线网站,了解有关小动物的知识。板书设计:

4、蚯蚓

投影片出示几幅观察结果

课后小记:

5、凤仙花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凤仙花、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了解凤仙花植物体的构造。

3、教会学生用测量工具观察植物。

4、培养合作精神,填写观察记录。

5、教育学生爱护花草树木。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感官认识事物。

2、运用简单工具认识事物。

教具准备:画笔、尺、绳子、纸、放大镜、投影仪、投影片、幕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我们在上节课认识了蚯蚓,谁能说1说蚯蚓这种小动物有什么特征? 教师谈话: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一种植物—凤仙花。板书课题。学习新课:

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感官观察凤仙花 讨论:怎样观察凤仙花?

汇报讨论结果,学生分组观察,记录观察的现象。汇报观察结果。教师小节。

评:学生通过观察凤仙花,了解其外部特征及其构造。出示投影片:各种花

学生间的认识一下各种花的名称。用笔标出花的构造。评: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找到各种花和草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观察比较其他几种植物的器官形状有那些相同和不同? 向学生进行爱护花草树木的教育。

评:教育学生爱护花草树木,进行品德情感教育。

教师讲述:花草树木能使我们的环境更清醒更美丽,我们应该怎样爱护他们呢? 学生分组讨论,分组制定小组计划。汇报讨论结果。巩固应用:

教师概述:通过本课学习,我们掌握了花的观察方法及其构造,懂得了爱护花草树木的道理。

布置作业:采集土壤 板书设计:

4、凤仙花

根 茎 叶 凤仙花 花 果实 种子

课后小记:

6、观察土壤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

2、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观察实验,发现土壤的特征。

教具准备:分组观察材料:土壤、水、烧杯、玻璃棒、纸、放大镜。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检查学生带来的土壤。评:课前检查上节课的任务,并布置本节课要研究的课题。出示课题:

6、观察土壤 学习新课:

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土壤 提问:什么是土壤?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小节:土壤是地球上能够生长植物疏松的表层,是许多动物和植物生活的家。评:学生通过讨论,大体上知道了什么是土壤。指导学生通过运用各种感官认识土壤的成分 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能够认识土壤?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看、摸、闻。学生分组观察,记录观察结果。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评:学生讨论决定用什么方法来认识土壤,并引导学生观察,填写 察

观察记录。

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找出沙和粘土 学生选择材料设计实验。

学生分头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小节:土壤是由空气、砂、粘土、腐殖质、水等构成。

评:学生通过实验能够发现沙和粘土是土壤中组成部分,并且能够区别。学生复述,并填写。学生猜测。

学生动手实验。填写实验报告。讨论:能腐烂的垃圾堆土壤有什么作用?对植物有什么作用?不能腐烂的垃圾对土壤有什么影响?对植物有什么影响?怎样处理不腐烂垃圾?

评:学生通过讨论,发现垃圾的益处和害处,并且从小学会保护周围环境,处理垃圾的能力。

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小节。

巩固:通过本科的学习,你知道了土壤是有几种成分构成的。课后小记:

7、土壤的保护

教学目标:

1、能够交流自己的想法,能够参与与讨论。

2、能够用《土壤小报》的形式将自己的土壤知识表达出来。

3、知道土壤为我们人类所做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认识人类行为对土壤的影响;知道垃圾对土壤的危害。

4、意识到土壤对人类的重要性,能够感激土壤并且能在自己的行动上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土壤为我们人类所做的贡献,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土壤的资料,记录纸若干。

学生准备:收集自己进行土壤研究的所有资料和卡片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讨论土壤为我们做了什么?

同学们,经过这段时间我们对土壤的亲密接触,相信大家对土壤已经有了挺深的认识。老师有一些问题想请大家讨论一下:

(1)分小组来进行讨论。(2)组内、组外进行交流。活动二:调查我国的土壤资源。

1、土壤里生长的哪些东西直接提供给人类?

2、土壤里的哪些东西被动物们利用了?

3、我们生活里的哪些产品来自土壤?

4、想象一下,地球上如果没有土壤了,我们人类如何生存?

评:让学生了解土壤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来充分交流。我国土壤资源丰富,但是适合耕作的土地却很少,人均耕地面积是世界倒数,这是我国的国情。

同学们,你们对我国的土地资源了解吗?你们做了哪些调查?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

(1)小组阅读自己的土壤资料卡片。(2)交流自己的新发现。

(3)将自己的卡片进行分类、整理、排序。

(4)听了同学的资料,在自己的卡片上写上自己的体会。评:让学生了解我们的国情,了解我国的土地生态状况。活动三:讨论人类的哪些行为对土壤造成了破坏? 请同学们想一下,什么样的土壤不能生长植物?

出示三种在实验瓶里的植物,三瓶里的土壤分别是被洗涤剂浸泡、放入电池液、放入农药的。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植物长得健康吗?为什么? 你认为人类哪些行为会破坏土壤?

土壤里的生物对土壤重要吗?人类哪些行为会伤害土壤里的生物? 讨论:

(1)你自己平时是怎么做的?

(2)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发展经济方面你看到过哪些破坏土壤的行为和现象?(3)我们家乡土壤被破坏的程度怎样?

评:使学生知道人类的许多行为是破坏土壤的。知道垃圾对土壤的危害。活动四:讨论我们能为土壤做些什么?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植物不能在什么土壤里生存。观察在被污染的土壤里的植物情况。讨论发言。

根据平时的观察和收集资料发言。或者翻阅教科书相关内容。土壤是我们人类的母亲,我们能为保护她做些什么呢? 讨论可以以什么方式保护土壤。

组织班级的实际行动: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各办一份《土壤小报》。评:让学生在自己的行动上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课后小记:

8、水与生命

教学目标:

1、收集一些水果,蔬菜等植物以及相关材料。学会提取植物体内水的方法。

2、初步学会安装“观察小草喝水”的装置。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3、了解常见食物中的含水量,意识到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教具准备: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生命离不开水的资料,准备一些如橘子、西瓜之类的水果,西红柿、黄瓜之类的蔬菜,以及橡皮泥、彩笔等。

教师准备:试管数只,小草数根,玻璃杯若干只。教学过程: ⒈导入:讨论生命离不开水。⒉动手从植物体内挤出水。⒊比较植物含水量的差别。

⒋比较人体及各种食物中的含水量。⒌设置小草“喝”水的装置。

课后:布置观察任务,要求记在“活动记录”上。教学过程:

一、导入:讨论生命离不开水。1.猜谜 ——水

评:用猜谜的形式开始,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从教室到实验室,一碰面,肯定是交流收集到的相关资料。生命离不开水的现象是生活中常见的,但也是平时不太注意观察的。现在讨论生命离不开水,特别是补充了人体生命活动离不开水的知识,必定会引起学生的注意,也会激发学生研究水的兴趣。

2.启发:你对水有哪些了解?

在学生讨论的内容中,肯定会涉及到生命与水的关系。教师相机让学生举例说一说动物、植物、人与水的关系,并填写书后的活动记录。

3.学生分组交流。4.各组代表汇报交流结果。

5.教者补充人体生命活动离不开水的知识。二.动手从植物体内挤出水 1.想办法在你们吃的食物中,哪些含有的水分比较多?今天我们就来比较一下带来的不同食物是不是含有一样多的水分。

想一想:有哪些办法可以把植物体内的水挤出来? ②

学生分组讨论。③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办法可能有:手挤、刀拍、捣碎、榨汁机、布挤等。

评:这一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真实地感受植物体内的水,并在感受的过程中,提高动作能力,从而获得多方位的发展。

教者提问:在这些办法中,哪些方法可以在课堂上用呢? ⑤

学生分组讨论。⑥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办法可能有:手挤、捣碎、布拧等。⑦ 教者提问:其他办法为什么不能用? ⑧

指名回答

原因可能有:没有装置或器械,太危险等。2.动手做 ①

学生拿出带来的蔬菜、水果等。②

每个小组发四只杯子,几只塑料袋,报纸等。

每组学生从蔬菜、水果中挑选出四种,在众多适用的办法中选出1~2种办法,把水从植物体内挤出,分别盛在杯子里。

(说明:教者应指导学生挑选出水分比较多的蔬菜、水果,如橘子、西瓜、葡萄、黄瓜、西红柿等。手挤的方法挤出的水很少,而且弄的满手都是,至少应该发一些塑料袋,或者可以让学生带一些长一些的布来,拧出的水分又多又干净。)③活动注意:

在桌上掂上报纸,用刀时注意安全,不要损坏桌面。挤出的水分别装在小烧杯中,便于比较。

由于三年级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差,因此,实验时间要长一些。④填写活动记录表。

三.比较植物体内的水的多少

⒈实验后,引导学生说明哪一种植物含水比较多。⒉学生归纳:

教者引导学生归纳:我们吃水果、蔬菜时,在补充维生素等营养的同时,也补充了大量的水,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说明:比较时,只要注意蔬菜的量大致差不多就行,不要求精确。

让学生选择其中的几种植物,一人负责一种。这样就保证了学生在某一方面研究的时间,从而可以将研究深入地开展下去。)四.比较人体及各种食物中的含水量 ⒈教者提问:

你们知道我们身体里含有多少水吗?我们喝的牛奶含有多少水?我们每天吃的米饭、面条、猪肉、鸡蛋、鱼又含有多少水吗?

⒉学生猜测或查阅资料回答。⒊学生在科教书上的图上涂色。

(说明:学生很可能填错,应让学生先用铅笔填。这一活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初步了解人体及几种食物中的含水量。)⒋教者补充其他植物含水量的数据。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我们吃的各种食物里面都含有大量的水,补充我们人体的需要。

(说明:这一过程的目的是开阔学生的视野,更加关注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活动。)五.设置小草“喝”水的装置。⒈教者提问: ①

小草体内有水吗?这些水是从哪里来的? ② 怎样使我们知道小草每天“喝”多少水呢? ⒉学生讨论:

小草放在什么容器中?怎样把小草固定?怎样保证容器中的水是小草喝的?(也可直接提供材料,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装置。)⒊学生设计实验装置。

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学生在多年的应试教育下,死记硬背,以记住了多少条知识为衡量学生的标准,而今的科学教育就要打破原有的教育格局,改革原有的考核制度,培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让学生设计实验装置,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科学同人们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将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下,使学生体会到联系生活的教育所带来的魅力。

⒋安装装置。

学生分组,在课堂内安装装置,并做好第一次记录。课后小记:

9、浮和沉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有选择的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制定可行的研究计划,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情感目标:能意识到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是最好的结果。l 科学知识:知道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能说出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科学、实事求是的描述实验想象。n< 难点:用不同的方法改变物体的沉浮,并归纳方法。教具准备:

1、学生自选材料(教师准备):土豆、橡皮泥、塑料小瓶、小刀、线、胶带、气球、橡皮筋、小勺、食盐等。

2、水槽,实验记录单每组一套。v

3、探究提示(幻灯片)!'(3b

4、课件:潜水艇在海中的沉浮运动及其原理。@

5、自治教具:小潜水艇}mDf2Q 教学过程:

课前每个桌子上有个对流实验演示器,在管内底部放入一个泡沫小球少倒些水让小球刚好粘到玻璃上。

师:现在我们每组的实验桌上都有这样一个装置,里面有一个小泡沫球,如果不打破这个装置,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巧妙的把球取出来呢?

生1:用铁丝勾 生2:直接倒出来

生3:倒水让它浮上来。

评: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引起学生对水中物体研究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师:同学们真聪明,有这么多方法。那你们试一试吧。实验时要加小心,不要打碎玻璃。(各小组开始用不同的方法实验。用铁丝勾的方法,铁丝进不到管的底部。直接倒的方法也行不通,因为小泡沫球被水粘到了玻璃管上了。最后学生都是用第三种方法实验成功的,小泡沫球出来后学生们兴奋不已。)

评:要对学生的精彩表现加以及时的鼓励,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持续。

师:我看各组都已经把小球取出来了,下面谁来说一说你们组是怎样实验的。生:我们组是用第三种方法实验的。师:哪一组用其它方法实验的。

生:前两种方法我们都用了,但是用铁丝勾的方法,铁丝进不到管的底部。直接倒的方法也行不通,因为小泡沫球被水粘到了玻璃管上了。最后也是用第三种方法实验成功的。

师:这位同学说的真好,连失败的原因都说出来了。看来同学们都是用第三种方法实验成功的。哪么为什么第三种方法就可以把小球取出来?

生1:是水把小泡沫球挤出来的。师:如果换成铁球挤的出来吗? 生:不行。

生2:老师我认为是因为小球比水轻,会浮在水面上所以就可以出来了。师:同意第二个同学所说的意见举手。(全班都举手,包括第一名同学)

师:同学们真是聪明,刚才我们利用泡沫小球可以浮在水面上的原理,巧妙的取出了小泡沫球。那么所有的物体都可以浮在水面上吗?

生:不是。

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一些材料,一会各组同学先预测材料是沉还是浮,接着再把材料放入水中试一试,把观察后的结果记录到我们的实验报告单左边一栏上,注意要一个材料一个材料的实验,然后看你们组谁猜测的最准确,就把你们组桌上的小智慧星,奖给他。完成后材料不必拿出来马上坐好,我看哪一组完成的又快又准确。(学生开始到前边取材料并实验,教师参加到各小组的实验中。其间有个学生问:老师我们家里腌的鸡蛋都浮在水面上,为什么刚才实验时鸡蛋沉到了水底。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你想想为什么呀?)

评:为学生提供丰富有结构的材料是丰富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学生探究的全面性、准确性的重要前提,也是老师课前准备工作的重要内容。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板书)师:看来大家的结论都

一样,各组得到智慧星的同学,请举起你们的智慧星,我们一起向他们祝贺。没得到智慧星的同学不要急我们还有机会。

教师:同学们的猜测这么准,说明同学们在生活中一定很细心。这回老师要再为难一下大家。大家看水槽,假如浮在上面的小物体也想到水底去串串门看看,沉入水中的这些小物体在水底呆长了,想到上边来透透风,聪明的你能帮他们实现这个愿望吗?有些同学已经跃跃欲试了,大家先不要着急,实验之前,请各组商量一下如何分工如谁实验、谁记录、谁汇报,每次选择一种改变沉或浮的材料进行实验,实验时我们可以借助手边的其它物体实现我们的想法。注意边实验边完成报告单的第二个栏我们比一比,看在相同的时间内,哪组同学能充分利用实验桌上的材料,采用的方法最合理,结论最科学。今天老师这里给大家还准备了好多智慧星,你有信心拿走吗?(有)刚才实验时有同学问我家里腌的鸡蛋都浮在水面上,为什么刚才实验时鸡蛋沉到了水底。是呀,为什么呢?在接下来的实验中我们也可以研究研究。也许你们会有意外的收获。如果需要什么材料可以跟我要,我尽量满足大家的需求,好开始实验。

学生实验(教师参加到各小组的实验中。教师到上次实验中提问鸡蛋问题的组。师:那个问题你们想出为什么了吗?生:我们猜可能是因为腌鸡蛋时水里放了盐。师:如果真这样的话,这是改变鸡蛋的浮沉一个方法吗?生:是(学生很兴奋马上开始往大水槽里放入盐,但是由于水过多盐很快就化了。而且鸡蛋并没有浮起来。学生不敢再放盐了。)师:为什么不放盐了?是不是怕盐放没了。没关系老师前边还有不要担心,你怎么想的就怎么做。生(继续实验成功了,很高兴的样子)师:看来我们做实验时不能太放不开是吗?生:是。)汇报交流(强调语言的完整、严密。鼓励各组之间的相互补充,教师根据情况发智慧星)(这里发给各组智慧星代表对小组的评价而不是个人的成果评价)师:(先把感性结论按不同方法类型写在黑板上,然后由学生抽象出改变浮沉的四个方法:增减重量、改变样子、用外力、改变水。)

生:老师我们组刚开始把气球里放入水然后再放入水中,发现气球还在水面漂着,当我们把杯子里的盐水倒入气球再放入水中发现气球就沉入水了。

师:你们组的发现很奇特。谁知道这是为什么? 生:我觉得是盐水里有盐所以要比水重。

师:就是说增加了重量。为什么把气球内倒入水的时候就没有沉下去,这样做也增加了气球的重量啊?

生:把气球内倒入水后,气球的形状也发生的变化。

师:也就是说重量变化的同时,形状也发生了变化。这个情况就比较复杂了,用这节课剩下的时间也研究不完了,这个问题我们课下继续研究。

刚才我们共同研究了如何改变物体的浮或沉。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同学们都很棒,每个问题都能想出这么多好办法。你觉得这节课你努力了吗?如果你觉得对自己在这节课的表现满意的话,那就在实验桌上取一颗智慧星,来鼓励一下自己。

师:好了,接下来我还一个问题要考考大家。我们每组的手边有一支塑料管,我们把它放到水里。有什么现象?

生:塑料管浮在水面上。(教师演示)师:果然如此,塑料管躺在水面上。那我的问题也来了,塑料管在水面上躺累了,它想竖着沉入水中,还想竖着象鱼飘一样立在水面,还想在水底里躺一会,你们能帮它也实现这些愿望吗?好,现在基本每位同学都有一颗智慧星,如果解决这个问题时你觉得你们组谁表现的最优秀,那么你就把一颗星奖励给他好吗?

评:在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师都要尊重学生的意见,体现出“学生是探究的主体”这一理念。学生自主探讨,自主发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评:学生的自主探究也需要老师的引导,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和深度。

学生实验(玩的十分高兴)

师:谁说一说你们组是怎样做的。

生:我们组在塑料管的一头放上橡皮泥,它就立在了水面,放的多些就竖着沉在水底。把它两头都放些橡皮泥它就会躺在水底。

生:我们组把小钉插到塑料管里就可以立在水底还可以躺在水底。生:我们组用手做到的。

师:同学们真棒,想出来这么多方法。时间关系我们就先说到这。现在我们比一比谁在这节课得的星最多。

生:举手

师:我们向他表示祝贺,希望你们再接再厉,其它同学要向他学习争取下次超过他。

师:刚才你们能让塑料管在水中自由的浮和沉,那么你能不能让一条船在水中自由的浮和沉呢?

生:能。

师: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船吗? 生:有。

师:叫什么船呢? 生:潜水艇

师:那好课下就请同学们课下利用这节课学的知识,造一条自由浮沉小潜水艇的模型吧?(教师请学生收拾好桌上的实验材料)

课后小记:

10、流动的水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按要求组装小水轮。

2、指导学生认识水流有力量:水位高,水流的力量大;流量大,水流的力量大。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对比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到合作的愉快与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不断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水流有力量,并且知道从高水位处流下来的力量比从低水位处流下来力量大。

教学难点:使小水轮转动快的两个原因:水位高,流量大。教具准备:

演示:小水轮、图片、动画、视频

分组:每组一套(小水轮组装材料、大孔易拉罐、小孔易拉罐、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河里的水车)

问:这是什么?它为什么会转动呢?(河水冲的作用)

2、出示小水轮

谈话:老师这儿有一个小水轮,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它。板书课题:小水轮 教学新课:

(一)组装小水轮

1、谈话:研究小水轮,我们应该有一个小水轮,我们先来组装一个小水轮好吗?

2、指导学生组装小水轮(结合动画进行讲解)下载

①介绍小水轮各部分的名称。

②讲解组装的顺序及注意事项。③学生分组组装小水轮,教师巡视指导。

评:放手让学生去玩小水轮,发现新的有趣现象。这时他们的兴致甚高。

(二)分组实验:认识水流有力量

1、讲述:请用实验器材使小水轮转动起来,想一想:水为什么能使小水轮转动?

2、学生分组实验:①把小水轮放在支架上。②用水冲小水轮。③观察、汇报实验现象。

3、问:实验说明了什么?

4、小结:水从上往下流动产生力量,这种力量使小水轮转动。

5、实验说明:水流有力量。

(三)引导学生发现影响小水轮转动快慢的两个原因

1、动画演示对比实验。

2、进行水位高低不同的对比实验:

①问:用同一个易拉罐冲小水轮,怎样才能使小水轮转动更快?

②学生分组实验

③学生汇报实验:易拉罐举得越高,小水轮转动得越快。

④问:为什么易拉罐举得越高,小水轮转动得越快?

⑤小结:水位越高,水流的力量越大,小水轮转动得越快。

3、进行流量大小的对比实验:

①谈话:用两个不同的易拉罐(一个孔小,一个孔大)在同一高度冲小水轮,想一想:哪一种情况小水轮转动得更快?

②学生讨论。

③用两个不同流量的易拉罐进行对比实验。

④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⑤演示动画,进一步认识小水轮转动快的原因。下载

⑥小结:水的流量越大,水流的力量越大,小水轮转动得越快。

4、怎样才能尽可能的让小水轮转动更快?

①问:利用刚才的实验器材,怎样才能尽可能的让小水轮转动更快?

评: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引起积极的思维。教师通过实验等来揭露矛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科学探究的课题。

②学生分组讨论

③进行实验,教师巡视,加强指导。

④学生汇报:易拉罐举得越高,用大孔的易拉罐,小水轮会转动更快。

⑤小结:水位越高,水的流量越大,小水轮转动得越快。巩固、应用

(一)总结:

1、水流有力量。

2、水位越高,水的流量越大,小水轮转动得越快。

(二)了解水轮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图片演示)课后小记

11、节约用水

教学目标:

1、认识水资源的缺乏,科学合理的用水。

2、学会在生活中节约用水,学会调查浪费水的行为。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水资源的缺乏,科学合理的用水,学会在生活中节约用水教具准备: 彩笔、调查表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教师: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非常熟悉的朋友.瞧!它来了!

一学生执谜面进入教室--猜猜我是谁:双手抓不起,有刀切不开,煮饭和洗衣,都要请它来。

评:用生活实例引路后再突出地讲解科学研究的方法,显然是适时而必要的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水

二、现场调查

教师:水每天都为我们做许多的事,那么到底水能为我们做些什么呢?我们来做个现场调查。

1、学生分组调查水的用处,并完成《生活用水调查表》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三、情境表演

教师:从刚才的调查我们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那么,现在请你思考一个问题“停水了怎么办?” 教师出示情境表演题让学生分组创编表演游戏

各小组代表汇报表演《停水了》

教师小结:看来停水了真是不方便。可见,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水对我们真是太重要了。

四、讨论交流

教师:课前已经布置大家查找有关水的资料,有没有完成呢?让学生将查找来的资料在小组里面交流讨论

全班交流

教师:老师也找到两份资料。(出示课件资料①②,请个别同学来读读,学生交流谈体会。

五、明理导行

出示两幅教学挂图,引导学生判断图上行为。引导学生说说是否遇到类似的有关浪费水的现象。让学谈谈生活中遇到浪费水的现象该怎么做? 六 制作护水行动计划

让学生分组讨论,实施“爱护水大行动计划”。比如:做一些提示标语,画一些节约水宣传画,制定一些可行的节水计划等。课后小记:

12、认识空气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比较认识空气的性质。

2、通过实验认识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实验认识空气占据空间。教具准备:烧杯、钩码、粉笔、纸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产生问题

1、课前先进行吹气球擂台赛。

2、邀请两位同学进行吹套在可乐瓶里的气球比赛。

3、看到套在可乐瓶内的气球吹不大。

4、然后引出问题,为什么套在可乐瓶内的气球吹不大?

二、自主合作、探究问题

(一)探究空气占据空间

1、学生讨论:为什么套在可乐瓶内的气球吹不大?(可乐瓶里充满着空气。)

2、设计可乐瓶内有空气的实验设计。

3、小组交流后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瓶子里的空间。

4、学生观察用漏斗倒酱油的实验,进一步说明空气能占据空间。

(二)探究空气能够流动

1、教师问:现在老师要改变这三种现状,使气球在可乐瓶内吹大,纸在杯底内放入水中会湿,酱油也能顺利倒入另一只可乐瓶中你们说应该怎么做?应用什么办法,才能使这种现状发生变化?

2、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提供相关材料。

3、小组汇报交流多种方法。

4、学生动手实验验证,教师进行适当指导。评:生通过分组实验,充分自主的展开科学的探究,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观察方法。学生不仅自主的掌握了观察技能,而且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在合作中有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与交流,观察与实践的能力。

三、总结:

师:今天我们又了解空气的什么性质?(出示课题)生:空气占据空间。(板书)课后小记:

13、风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风有力量。

2、了解风力的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想象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育学生随时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多看多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风有力量,了解风力的应用。教学难点:从纸风车转,得出风有力量。

教具准备:做好的纸风车样品,10cm2彩色纸每人一张,带橡皮头的铅笔一支或高粱秆,大头针2-3枚,胶水,剪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出示已经制作好的纸风车)你们玩过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玩纸风车。板书课题:纸风车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制作纸风车。

(1)教师讲述一种纸风车的制作方法。(演示动画)下载

(2)教师示范另一种纸风车的制作方法。(在黑板上粘一张纸进行示范)

(3)学生选择一种方法进行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4)作品展示,表扬制作得好的同学。

2、指导学生认识风有力量。

(1)问:纸风车制好了,怎样才能使纸风车转起来呢?

(2)学生分组讨论:使纸风车转起来的方法。

(3)请学生回答,学生可能会回答:有用嘴吹、用风扇吹、迎风举起、迎风跑等方法。

(4)组织学生分别在室内和室外进行实验,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5)问:刚才同学们分别用嘴吹、用风扇吹、迎风举起、迎风跑等方法进行了实验,纸风车都能转动,想一想,这些方法都没有离开什么?(风)说明风有什么?(风有力量)

评: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教师教学活动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是课堂教学成与败的关键。

(6)小结:实验说明风有力量,正是风的力量,推动纸风车转动。

(7)进一步认识风有力量。(播放一段风吹倒房屋的视频)

过渡引入:狂风会带给人类灾难,但是,只要我们合理地利用,风能为我们做许多事情。

3、指导学生了解风车的应用。

(1)在生产、生活中人们利用风车做事情,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2)出示几张利用风车做事情的幻灯片。(利用风车发电、磨面、提水等)

(3)小结:风力是一种能源,风车是利用风的力量工作的,它是利用风力能源的好方法。

4、了解风力的其它应用。(风力的利用:出示帆船、帆板的图片)

三、巩固

1、教师概括本课教学内容。

2、收集有关风力利用的资料及图片。课后小记:

14、《纸飞翼》教案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有一定根据地进行不同形状的纸落地结果的预测实验。

2、能使用自己的计时方法进行定量观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以事实求是的态度看待实验现象。

2、愿意通过多次测量确定测量结果。科学知识目标:

能举例说明下落物体的下落速度与质量大小的关系。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有目的地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的方法。教学难点:

准确记录纸飞翼在空气中下落所需的时间。教学方法: 谈话、提问、提示、评价、活动等。学习方法:

猜想、比较、讨论、探究、观察、记录、制作、游戏、交流。课时安排:1-3课时 第1课时 活动目标:

探究目标:能有一定根据地进行不同形状的纸落地结果的预测实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愿意通过多次测量确定测量结果。

科学知识目标:能用自己的话解释下落物体水平面积的大小与下落速度的关系。教学重点:有目的的控制纸团与纸片下落的条件。教学难点:纸团与纸片下落速度不同的原因。教学方法:谈话、提问、提示、评价、活动等。

学习方法:猜想、比较、讨论、探究、观察、记录、制作、游戏、争辩、交流等。教学准备:

1、教具:白纸1张、投影提示2张、纸飞翼1支

2、学具:白纸24张、红线6条、探究记录单6张、纸飞翼折纸24张、剪子24把、曲别针若干。教学过程:

一、引入探究、展开猜想。教师:同学们,看教师手里有什么? 学生:一张白纸。

教师:你们每组也有这样的白纸,我们每人一张拿起来,和我一起做。(学生拿起纸)把它对折,注意两张纸边一定要重合、对齐;再沿着中间的折线慢慢撕开。(学生把纸撕开)

教师:你们比较一下这两张纸有什么相同与不同呢?请你说一说。学生:颜色相同,大小相同和形状相同。

教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同学们观察出纸的形状相同,大小相同,颜色相同(板书)。请再和我一起往下做。(教师把一张纸片揉成纸团,学生也把一张揉成纸团)。教师:下面你再比较一下,有不同的地方吗? 学生:两纸的形状不同或两张纸的大小不同。

教师:同学们很快的找到了,那么这两个形状不同的纸如果在同一高度、同时落下时,会有什么结果呢?请你们猜想一下。

学生猜想:

1、纸团先落地,纸片后落地。或

2、纸团后落地、纸片先落地。

教师:好,请坐。下面各组把你们的猜想写在探究记录单上活动1的猜想的横线上。当然你们小组有不同的猜想也可以都写上。不会写的字可以拼音。好迅速写上吧。学生填写记录单活动1猜想。

二、探究实验,汇报交流。

教师:要想证明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应该怎样办呢?(生回答用实验证明。)好,在研究之前请看我给大家出示的《探究目标与提示》:1认真仔细,分工合作。

2、先计划、后操作;多实验、重比较。

3、遇问题、多交流。

4、及时记录。每实验一次,应及时记录一次,填写符号,快用“△”、慢用“□”表示;3次之后总结记录结论谁先落下谁后落。并在记录单与玻璃片上画出纸团纸片的运行路线。明白了吗?好研究开始吧。

评:学生先讨论实验计划后实验;教师在下面指导并参与活动。注重引导学生对实验条件“同时和同一高度”的把握。

教师:同学们坐好,各个小组已经实验完毕都有了自己的结论,下面哪组把你们的实验结论向大家汇报一下?我帮助出示你们组的报告。(小组汇报结论。教师出示实投记录单)。

教师:我们知道了纸团下落快纸片下落慢。回过头来我们想想纸团与纸片下落时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呢?组内同学讨论讨论。

小组讨论,汇报纸团与纸片下落时的相同点是:同时、同一高度落下、同样重;不同点是:纸的形状。

教师:现在你们知道纸团快纸片慢的原因了吧!

学生:因为形状的不同,空气的阻力不同。纸团面积小,空气对它的阻力小,下落快;相反纸片下落慢。

教师:纸团的形状面积小,速度快;纸片形状面积大,下落速度慢。轻重相同时,下落快慢与形状有关(板书)

三、制作飞翼、乐有所思。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研究我们获得了探究知识和方法,看现在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纸飞翼)对了,下面我们就做纸飞翼一起玩玩好吗?(学生答好)在制作前同学们先看一下制作提示。(教师出示投影)

1、按图纸的要求的制作。

2、在玩的时候,应细观察,把有趣的问题记下来。就记在记录单的下面有趣的问题的横线上。3在使用剪刀时特别注意安全,不要剪到手。能做好吗?(学生答能)开始吧。(学生开始制作。教师与学生一起玩。)教师:好,同学们坐好,纸飞翼好玩吗? 学生:好玩。教师:在玩中,不知你是否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与问题呢?谁谈谈呢? 学生:(谈有趣的现象和问题。)

教师:刚才同学谈的都很好,那么就需要我们向今天一样,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探究,去揭开科学世界中一个又一个有趣的奥秘。很高兴今天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探究、一起玩,下面请各小组在报告单上进行小组评价。(下课)。板书: 纸飞翼

相同:重量 纸团快,不同:形状 纸片慢

课后小记:

15、食物的营养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食物的营养成分主要有蛋白质、脂肪、淀粉、盐类、维生素和水。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

3、向学生进行营养卫生教育,使学生知道营养卫生的基本要求。教学重点难点:

1、进行探究性实验,从中归纳出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

2、进行营养卫生教育。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酒精灯、火柴、镊子、碘酒、小刷子、托盘等。

2、学生准备:白纸、馒头、米饭、土豆、黄瓜、西红柿、瘦肉、肥肉、熟蛋白、花生米、松子仁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

同学们,平常你们吃些什么?为什么我们每天都要吃各种各样的食物呢?这是因为食物中含有人体需要的营养。那么人体需要哪些营养?这些营养有什么作用?它们主要含在哪些食物中?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板书:19 食物的营养)

二、进行探究性实验,研究食物中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

1、放手让学生用各种材料、想各种办法研究食物的营养。(1)简单介绍实验器材及操作注意事项。(2)学生实验,教师巡视。(3)学生填写实验记录表。

评:课堂教学活动围绕手的探究活动展开,我在第一个活动中先让学生对老师的假设,没有关节行不行进行猜想,在学生脑海中形成行与不行两种可能性和证实想法的渴望。

2、让学生充分描述研究的方法及发现的现象。

(1)展示学生的实验记录表。(2)各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本组研究的办法及发现的现象。

3、引导学生对发现的现象进行整理分析:(1)比较、分析:

哪些食物在同一方法作用下出现了相同的现象? 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你知道这些成分的名称吗?

(2)师生共同小结:食物中遇到碘酒变蓝的成分是淀粉,烧过之后有糊臭味的成分是蛋白质,能压出水说明食物中含有水这一应营养成分,压出油说明食物中含有脂肪,此外,食物中还含有某些盐类和维生素。(板书:蛋白质 水 盐类 淀粉 脂肪 维生素)

三、课件展示,了解各营养成分在人体中的作用及它们多含在哪些食物中。

1、出示思考题:、水、蛋白质、脂肪、淀粉、盐类、维生素在人体中有什么作用?它们多含在哪些食物中?

2、看课件。

3、讨论、汇报思考题,教师适时进行补充。

四、营养卫生教育。

1、提问: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一种“万能”食物,它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

2、讨论:人体生长发育需要多方面的营养,那么,我们在吃饭时应该注意什么呢?有人认为吃的营养越多身体越健康,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3、课件展示:(1)营养卫生的基本要求。(2)食物金字塔。课后小记:

16、食品的加工

教学目标

1、关注科学家研制的新食品。

2、愿意模仿科学家的工作,大胆想像,发挥创造力,自己设计新食品。

3、能用语言、图表等表述自己设计的新食品。

4、能倾听和尊重同学对自己的设计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教学重点难点:

1、关注科学家研制的新食品。

2、愿意模仿科学家的工作,大胆想像,发挥创造力,自己设计新食品。

3、能用语言、图表等表述自己设计的新食品。

4、能倾听和尊重同学对自己的设计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教具准备:各种食品和包装袋,一些新科技食品的相关资料、设计卡、课件等。教学过程: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食物的营养和加工,课后,老师让同学们收集、调查一些你感兴趣的食品,说说你调查了哪些食品? 生1:薯片。生2:果奶。生3:火腿肠。„„

师:对这些美味食品,你们调查了解到多少,试着说给你们小组的同学听!学生在组内相互交流、介绍自己调查到的食品。师:谁愿意到前面来和全班同学一起分享你的美味? 学生自由到台前展示。(教师鼓励有创意的介绍方式)

师:大家真了不起,把食品介绍得这样全面,特别是宣传方式,真够新颖的!今天我们的好朋友--小鼠标也赶来参加我们的活动了,小鼠标可是这方面的专家哟!它有问题要考你们呢?

课件出示小鼠标:你们知道食品设计师在设计当中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吗? 学生汇报、补充。

小鼠标:我也带来了一大堆很特别的“美味食品”呢!想瞧瞧吗? 课件展示一些新的科技食品并附该食品介绍。

学生交流看了这些食品后的感受,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师:从这些产品中你受到了哪些启示? 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发表各自看法。

师:假如你是一名食品设计师,你最想设计一种什么食品?它的优点在哪里?„„ 学生交流之后,边设计边填写设计卡。(小鼠标建议:召开一个“食品发布会”!)评:在学习交流中用多种形式进行互动,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有师生之间的互动,还有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保持一种民主、和谐、融洽的关系,在班级中形成愉快的气氛。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介绍自己设计的新食品。

教师组织学生互评(如有问题,可讨论改进方法。)

师:今天,在这个别开生面的“食品发布会”上,我们这么多的小设计师精彩的食品设计,让老师大开眼界,相信将来,由于在座大家的努力一定会有更精彩的“美味食品”问世,教师期待着不久的将来的一个更大的“食品”。课后小记:

17、保持健康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食品包装上的有关说明,搜集食物营养的信息;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并进行简单的分析。

2、能将搜集到的同一种食品的各种包装纸按照自己制定的标准进行分类;能设计一种新的食品,并能向别人介绍自己设计的新食品。

3、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出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标准,能用语言、文字、图表等方式表述自己制订的作息时间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愿意与小组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2、敢于大胆想像,发挥创造力,亲自设计新食品。

3、能倾听家长的意见,共同制订营养合理的食谱,能倾听同学对自己的食 谱提出的评议。

4、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科学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明人类需要哪些营养及其来源,能说出日常的食品中主要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2、能举例说明食品包装所用材料和形式发生了哪些变化,哪些饮食和起居习惯能影响人的健康。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

1、能联系自己家庭中在食物营养方面遇到的问题,尝试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2、能描述观察过的有关食品的加工(烹饪)过程,并举例说明加工过程中用到的技术和设备(工具)。

3、能举例说明保持身心健康对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好处。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搜集食品标签及有关资料,并通过简单分析获得有关知识;设计新食品,搜集饮食卫生知识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人:

谈话:吃得好,睡得足,长得胖就算健康吗? 学生发表意见。

二、新课:

联系实际认识什么是健康

1、讨论:怎样做才能保持健康?

2、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3、教师小结:身体健康,还要心情愉快,才能保持健康。

4、讨论:怎样才能保持心情愉快呢?

5、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6、教师小结:要保持愉快的心情必须有健康的心理,不怕挫折,不怕困难,心胸开阔,控制自身的情绪。

评:通过分析讨论了解健康的重要内容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活动:怎样做更健康?

1、学生按照书中表格内容填写完整。

2、学生自我评价。

3、讨论:为了有利于健康,我们应该怎么做? 活动:学生自己制定作息时间表。

评:学生自己制定作息时间表,并且同伴交流体会。学生交流、研讨。课后小记:

第三篇:冀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

冀教版小学3-6年级科学实验目录

三年级上册分组实验

1.记下现在的我2.吹乒乓球3.观察蚯蚓4.观察凤仙花

5.研究土壤6.观察水7.改变物体的沉浮8.小水轮转起来

9.空气占据空间10.做风车11.纸飞翼

三年级下册

1.比较塑料尺和木头尺的性质2.塑料杯遇热水的研究 3比较塑料与布的性质

4.观察物体发 5.做小鼓6.水传声实验 7.制作小乐器 8.光传播实验

9.光的传播 10.影子11.改变光的传播路线12.镜子反射光的路线

13.制造彩虹14.色光混合实验 15.让小灯泡亮起来 16.制作开关

17.磁铁的性质18.制作小磁针

四年级上册

1.做小吊车2.记忆游戏3.做沙盘

4.玩小车

5.感受推和拉6.自制重锤 7.让小球动起来8.感受摩擦力

9.模拟昼夜形成10.观测一天中影子和温度变化

四年级下册

1.制作观测仪 2.制作简易雨量器 3.检测酸雨 4.使用天平

5.使用量筒6.研究固体液体气体性质实验

7.测量固体的体积8.化冰实验9.冰水和水蒸气三者的变化实验

10.蒸发的快慢11.凝结 12.雨的形成 13.种茄子 14.植物的生长15.养小鸡 16.制作标本18.溶解 17.固体液体气体受冷受热的研究

19.分离20.物质混合分离实验21.燃烧的秘密 22.变色游戏 23.生锈

五年级上册

1.种子萌发的条件2.渗水实验3.研究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4.研究根的作用5.研究茎的作用6.植物的向光性定向运动

7.测量水温变化8.传热比赛9.颜色与吸热

10.上升的空气11.风的形成12.热水变凉

13.岩石挤压模拟实验 14.地震模拟实验15.模拟火山喷发

16.制作岩石标本盒

五年级下册

1.拔图钉实验2.杠杆平衡实验3.轮轴实验

4.定滑轮实验5.动滑轮实验6.滑轮组实验

7.斜面作用实验8.植物扦插压条嫁接实验9.模拟化石形成实验

11.自然力量对山脉影响模拟实验12.沙洲形成实验13.卵石形成模拟实验

14.钟乳石形成实验15.金属性质实验

六年级上册

1.观察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2.鸟喙与取食的模拟实验3.做酸奶

4.显微镜观察常见细菌5.食物发霉实验6.风动装置的制作

7.电磁铁的性质实验8.电磁铁磁力大小实验9.太阳炉的制作

10.太阳系模型制作11地球公转的模拟实验12.星空模拟

演示实验

三年级上1.吹乒乓球2.水土流失3.榨果汁4.降落伞的研究

三年级下册1.制作小磁针 2.影子游戏3.透明与不透明 四年级上册1.玩滚轮2.观察地球仪 3.观察影子和温度变化

4.昼夜的形成四年级下册1.使用天平2.使用量筒 3.变色游戏4.生锈5.雨的形成五年级上册1.种子萌发需要空气2.测量水温3.颜色与吸热

4.风的形成五年级下册1.杠杆平衡实验 2.滑轮 3.齿轮作用实验4.斜面

5.寻找相似和差异6.煤的分离实验 六年级上 1.模拟细菌的繁殖实验2.探究植物体能量来源实验 3.常见能量控制装置

第四篇: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

三年级下科学实验

实验名称

比较塑料尺和木头尺的性质

实验目的借助感觉器官,通过比较塑料尺和木头尺,找出塑料和木头 的特性。

实验器材

每位学生准备一把塑料尺、一把木头尺

实验过程:

1、观察、比较塑料尺和木头尺的特点。

2、学生分组实验,填写观察记录表。

塑料尺子 木头尺子

轻便

透明

防水

耐磨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

塑料具有防水、轻便、透明等性质。木头耐磨

实验名称

塑料杯遇热水的研究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验证塑料杯遇热后的变化,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 要重证据。

实验器材

三个相同质地的塑料杯或矿泉水瓶、热水、冷水、空水槽。

实验过程:

1、把一个塑料杯放入水槽(防止水洒在桌子上)中,在塑料杯内倒入热水,盖上瓶盖,静置2分钟。用手感觉一下,与空塑料杯做比较,他们有什么不同。

2、把另一个塑料杯放入水槽中,在塑料杯内倒入冷水,盖上瓶盖,静置2分钟。用手感觉一下,与空塑料杯做比较,他们有什么不同。

实验现象:装热水的杯子形状变了,变软了。装冷水的杯子,形状不变。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

塑料杯遇热会变软,遇冷形状不变。

实验名称

比较塑料与布的性质

实验目的通过对比实验,进一步认识塑料不具有透水性和透气性的特点,培 养学生根据现象分析原因并用科学的知识进行解释的能力。

实验器材

每位学生准备一只塑料手套、一只棉布手套、水槽、水

实验过程:

1、两只手分别戴一只塑料手套,一只棉布手套。同时把两只手放在强光下晒3分钟左右,体会手的感觉。摘下手套,观察手(尤其是手指、手心)是否有汗珠。

2、将戴有两只不同材料手套的手伸入盛有水的容器中,2分钟后体会手的感觉,并摘掉手套观察两只手是否湿润。

实验现象:阳光下戴塑料手套的手感觉很热,手心有汗,戴棉布手套的手感觉不很热,手心基本没有汗;伸入水中的戴塑料手套的手不湿,戴棉布手套的手湿润。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

塑料不具有透水性和透气性

实验名称

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实验目的1、使学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实验器材

钢直尺(废锯条或塑料尺)、音叉、锣、鼓、豆子、培养皿、水。

实验过程:

1、将直尺一端紧压在桌面上,一端悬空,用手指拨直尺。可以听到直尺发出的声音,看到直尺在振动。用手按住直尺,使振动停止,声音也就停止。

2、敲击悬挂的锣,听到锣声;用手轻摸锣面,可以感到锣的振动。用手按住锣面,不使其振动,锣声也就停止。

3、在鼓面上放两粒豆子,敲鼓,听到鼓声,同时可以看到豆子在鼓面上跳动,说明鼓皮在振动。停止敲鼓,鼓皮停止振动,豆子停止振动,鼓声也就停止。

4、敲击音叉,可以听到音叉发出的嗡嗡声;用手轻摸音叉,可以感到音叉在振动。这时如果把音叉接触培养皿内的水面,可以看到溅起水花,水面出现水波。音叉停止振动,嗡嗡声也就停止。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

各种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实验名称

做小鼓

实验目的会用各种材料制作小鼓,并能通过实验找出最适合做鼓面的 材料应具备的特点。

实验器材

圆形的容器(碗、罐头瓶等)、塑料袋、气球、棉布、牛皮 纸、报纸、橡皮筋或胶带、剪刀等。

实验过程:

1、用圆形的容器(碗)做鼓身,分别选择一种材料(如:橡胶薄膜、塑料薄膜、牛皮纸、棉布、报纸)做鼓面,用橡皮筋(或胶带、胶水)将它绷紧在鼓身上。鼓就做成了。

2、敲击鼓面,比较用不同材料制成的鼓面发出的声音。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

敲击不同材料的鼓面发出的声音不一样,声音与材料的性质有关。弹性好、韧性大的材料做鼓面材料好。

实验名称

水传声实验

实验人

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声音在液体中都能传播。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自己生活周围自然现象的研究兴趣。

实验器材

水槽 水 砂纸 石块

实验过程:

1、往水槽中加入多半槽水

2、将两个石块或两块砂纸在水中摩擦,让一个同学耳朵紧贴到水槽边上听。可以听到摩擦声,说明液体能传声。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

声音在液体中都能传播

实验名称

制作小乐器(用瓶子做风琴)

实验目的培养学生研究乐器的兴趣

实验器材

6个大小相同的玻璃瓶、水、钢笔(或铅笔)

实验过程:

1、把6个大小相同的玻璃瓶排成一排,每瓶间隔4厘米。

2、都不同。利用此原理可以制作简单的乐器。

实验名称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

实验器材 每组三块厚纸板(长、宽约20厘米)、尺子、剪刀、固定纸 板的橡皮泥、手电筒、蜡烛、火柴、塑料管。

实验过程:

方法一:

1、用厚纸板做成大小、形状一样的纸屏,将其编成1、2、3号。在1号、2号屏的中心打一直径为4~5毫米的小孔。

2、将蜡烛和1号屏、3号屏按序排成一条直线。调整蜡烛高度,使其与1号屏上的透光孔高度一致。观察。可看到通过小孔的光束投射到屏3上,形成一个光斑。用直尺测量可发现光源、小孔、光斑的中心处在同一直线上。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在蜡烛与屏1之间或屏1与屏3之间插入屏2。调整屏2的位置,可发现只有当屏2上的小孔与屏1和光源在同一直线上时,屏3才能看见光斑。这说明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方法二:

1、点燃蜡烛或让电灯通电,蜡烛和电灯发出的光射向四面八方,像蜡烛、电灯等能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将一个纸筒的一端用蜡纸封口(或装一主玻璃片)。再用硬纸做一个稍小的圆筒,筒的一端用硬纸板封口,在硬纸板的中央用针钻一小孔。

3、将两筒套在一起,使大筒的蜡纸面向外,小筒的针孔面向外。

4、将小孔对准作为物体的蜡烛,眼睛挨着蜡纸,前后调节两筒间的距离。可看到蜡烛火焰上部的光通过小孔后照到纸屏的下部,而蜡烛下部的光通过小孔后照到纸屏的上部。这样,在纸屏上就会出现与蜡烛火焰形状相似的倒立的像。这一现象叫小孔成像。小孔成像的实验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方法三:

用笔直的塑料软管对准点燃的蜡烛时可以看到光,而当软管折成一定角度时再看蜡烛,就看不到光。

实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注意事项:

1、每块硬纸板之间最好相距15厘米左右。

2、点燃蜡烛,划火柴时、硬纸板上打孔时都要注意安全。

3、要保护眼睛,不要直视光源。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

光在同种媒介中沿直线传播。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比实验,即同一束光在直线通道中能通过,在弯曲通道中不能通过的实验,可以很好的说明这个问题。

实验名称

光能透过哪些物体

实验目的1、使学生通过实验区分不同物体的透光程度,会根据透光 程度对物体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实验器材

手电筒、白纸、玻璃、毛玻璃、书 本、卡纸、矿泉水等。

实验过程:

1、一位同学站在桌边,将一张白纸立在桌子上当屏幕。

2、另一同学拿着手电筒,手电筒距白纸平面大约10厘米。

3、名称

镜子反射光

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光可以在几面镜子之间进行多次反 射。

2、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能力。

实验器材

两块大小相同的平面镜、一支铅笔、胶布。

实验过程:

1、用胶布黏贴在两面镜子的背面,把它们连接起来。

2、把两面镜子立在桌面上,使它们构成大于900的夹角,将铅笔放在镜子前面。数一数镜子里有几个像。

3、将两镜面慢慢合靠,使夹角减小,观察镜子里的所成像的数目。(发现夹角减小,经两平面镜所成的像越来越多。)

4、将两平面镜相对,从两个镜子中可以看到无数个铅笔的像。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

将两镜面连接起来,构成一定的角度。在两面镜子的夹角中立一个物体,由于光的多次反射,可以看到镜中出现很多的像;角度越小,看到的像越多。

实验名称

制造彩虹

实验目的1、通过认识彩虹的成因,使学生知道太阳光是由七种不同的单色光组成的。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棱镜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推 理能力和实验能力。

实验器材

三棱镜、平面镜、白色的纸屏

实验过程:

方法一:

实验材料:三棱镜、平面镜、白色的纸屏

实验步骤:

自制三棱镜的方法:用无色透明有机玻璃片或玻璃片粘成三棱柱体,在它的一侧开一小孔。用注射器往小孔里灌满清水,塞上塞子,就能当三棱镜使用。

1、用平面镜把太阳光反射到三棱镜上。

2、将三棱镜绕它的轴转动,当调到一个适当位置时,在屏幕或白墙上会看到一条彩色的光带。

3、观察这条彩色的光带,它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的。这说明白光能分散成七种单色光。

方法二:

实验材料:水盆、平面镜

实验步骤:

1、在盆里倒入三分之二容积的水,将平面镜斜放在水中,把水盆放在向阳处。

2、调整镜面的斜度,使照在镜子上的太阳光经水反射到白墙上。

3、观察反射到墙上的光,是一条彩色的光带,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这说明白光能分散成七种色光。

方法三:

实验材料:喷雾器、水

实验步骤:在室外,背对太阳,用喷雾器喷水,让太阳 光照射到雾状的水珠上。观察,可以看到它会像三棱镜一样把阳光分散成七种色光,形成彩虹。

实验结论: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下雨时或雨后,空中悬浮着很多小水滴,它们会像三棱镜一样,将阳光分散成七种色光,形成彩虹。

实验注意:提醒学生不要用眼睛直视阳光,以免灼伤眼睛。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

色散是指复色光(例如白光)通过透明介质以后分解成单色光的现象。要做成光的色散实验,首先要选用合适的复色光,一般都用日光。因为日光是多种单色光的混合体,光线强烈,色散后形成的光谱明显。其次,要选用对一切单色光都具有较高折射率的透明介质,一般都用三棱镜。入射的白光进入三棱镜后发生折射,由于各单色光的折射率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折射角度,这样,一束白光便分解成为带状的七色光谱。

实验名称

三色光混合实验

实验目的观察红绿蓝三原色光混合后的色彩,使学生知道利用这三种 色光可以混合出不同的色彩来。

实验器材

3支手电筒、红绿蓝玻璃纸、胶带、白纸。

实验过程:

1、分别往3支手电筒上用胶带蒙上红、绿、蓝三种颜色的玻璃纸。

2、将白纸放在地上,两个同学任意分取两只手电筒,将三种色光在白纸上两两混合,观察混合后的色彩并记录。

3、将3支手电筒同时照射白纸,即让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观察并记录。

红绿

红蓝 蓝绿 红绿蓝 混合后的色彩

实验现象: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在一起,会出现白光;红光与绿光混合出现黄光;红光与蓝光混合出现品红色光;绿光与蓝光混合出现深蓝色光。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

红绿蓝三原色光混合后会出现新的色光 实验名称

制作开关

实验目的1.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开关,并用 它来控制电路。

2.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实验器材

小灯座、小电珠、开关、电池盒、电池一节、导线、软木块(约10cm×6cm×1cm)、图钉、回形针。

实验过程:

1.制作小开关。(扣式开关或按压式开关)

(1)把回形针伸开成S形,用图钉把回形针的一端与导线一起固定在木板上,另一端固定另一个图钉,就做成了一个扣式开关。如需接通电路,回形针的另一端与另一个图钉相接触即可。(2)将回形针的一头翘起,另一头用图钉固定在软木块上,做一个按压式开关。如需接通电路,将翘起的一头按下与图钉接触即可。

2.连接简单电路:用导线、小电珠、开关、电池连接成一个电路。合上开关,小电珠发光,说明有电通过电路中的各个部分,包括通过开关。

3.取掉开关,在开关处接入自制的小开关,先后闭合、断开开关,观察自制小开关能否控制小电珠的发光。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

【注意事项】

教材中制作开关的连接零件是裸线型的回形针。虽然教材中用到了一节电池,其电压很低,人触摸根本没有感觉,但对一个尚未接触过有关电知 识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无疑会造成一种错觉,对他们来说电器的开关就可以照着书中的方法去做。其实我们生活中的开关外部(手触摸的部分)是绝缘材料制作的。因此要提醒学生绝对不能用220伏做电源进行该实验。

提醒学生:不能用湿布擦电器开关,也不能用湿手触摸电器开关。使学生懂得安全用电常识,逐步养成安全用电的习惯。

实验名称

磁极的指向

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磁铁有指南北的性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实验器材

水槽、水、泡沫塑料、条形磁铁

实验过程:

方法一:

实验材料:水槽、水、泡沫塑料、条形磁铁

实验步骤:

1、辨别教室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2、在水槽里倒入多半槽水,将条形磁铁放在泡沫塑料上,轻轻放入水中。静止后观察。

实验现象:磁铁一端指南,叫南极,用s表示;一端指北,叫北极,用N表示。

实验结论:磁铁具有指南北的性质。

方法二:

实验材料:条形磁铁、牛皮纸条(宽3厘米、长8厘米)、棉线 实验步骤:

1、将牛皮纸条对折成一纸套,用棉线把纸套吊起。

2、将条形磁铁插入纸套中,待磁铁稳定下来时,可以看到它指南北方向。实验结论:不论什么形状的磁铁,都有指南北的性质。磁铁N级指向北方,S级指向南方。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

磁铁有指南北的性质

实验名称

制作指南针

实验目的1、通过制作指南针,使学生知道指南针是利用磁铁指南北 的性质制成的、测定方向的仪器或工具。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练习制作指南针。实验器材

大号或2号缝衣针、图钉、磁铁、泡沫塑料块、大瓷碗、水 等。

实验过程:

1、用强磁铁的一个极,对着缝衣针沿同一方向摩擦二十多次。

2、用缝衣针接近大头针,观察能否吸引。(能吸大头针,证明缝衣针有磁性。)

3、利用小磁针可以指南北的性质通过悬吊法、顶针法、悬浮法等方法找出它的N极和S极。

(1)在一小张硬纸片的中心扎一孔,用打结的线穿过孔,再将纸片对折,从纸片的侧面插入磁化了的缝衣针,把纸片挂起来,调节缝衣针的位置,使它保持平衡,就成了悬吊指南针。它静止后指南北方向。(悬吊法)然后利用磁铁N极指 北,S极指南的性质找出小磁针的N极和S极。

(2)在新的图钉尖上固定一块泡沫塑料,在塑料泡沫上横向插入一根磁化了的缝衣针,调节缝衣针保持平衡,将图钉倒放在一块玻璃上,缝衣针静止后指南北方向。(顶针法)

(3)将一根磁化了的缝衣针穿在一小块泡沫塑料上,放在有水的瓷碗里,缝衣针漂浮在水面上,也是一个指南针,静止后指南北方向。(悬浮法)

实验结论:磁化了的缝衣针能吸铁,能指南北。利用磁铁指南北的性质还可以确定小磁针的N极和S极。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

指南针是利用磁铁指南北的性质制成的、测定方向的仪器或工具

实验名称

磁极的相互作用

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磁铁的两级同级相斥、异级相吸。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实验器材

条形磁铁两块

蹄形磁铁两块、直尺

实验过程:

方法一:

实验材料:条形磁铁两块,圆铅笔两支。

实验步骤:将条形磁铁甲架在两支铅笔上,用条形磁铁乙的两极分别接近条形磁铁甲的两极。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实验现象:

1、当乙磁铁的N极与甲磁铁的N极相接近时,两磁铁相斥,条形磁铁甲向后退。

2、当乙磁铁的S极与甲磁铁的S极相接近时,两磁铁相斥,条形磁铁甲向后退。

3、当乙磁铁的S极与甲磁铁的N极(或乙磁铁的N极与甲磁铁的S极)相接近时,两磁铁相吸,条形磁铁甲向前进。

实验结论:条形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方法二:

实验材料:蹄形磁铁两块、直尺

实验步骤:

1、把两块蹄形磁铁平放在桌面上,使他们的N极与N极、S极与S极相对,相距5~10厘米。用手轻轻推着两块磁铁,使他们的磁极逐渐相互接近,观察。可发现:当接近到一定的距离时,就不容易使它们继续接近。如果用力把这相同的两极推在一起,只要手一松,它们就会互相推开,这时两手可以明显的感到它们之间相互排斥的力量。

2、把两块磁铁拉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将其中一块磁铁翻过来,使他们的N极与S极相对,相距5~10厘米。用手轻轻推着两块磁铁,使他们的磁极逐渐互相接近,观察。可以发现:当接近到一定距离时,不用手推,它们的N极与S极便相互吸在一起。当把他们分开时,可以明显的感觉到他们之间相互吸引的力量,而且只要手一松,他们就又互相吸引在一起。

实验结论: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

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学 生 实

实验名称

影子游戏

实验目的 1.玩一玩、做一做、画一画等活动,引发学生自我探究和发现的热情,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和用科学的兴趣。

2.通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自我探究和发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

实验器材

手电筒、小玩具、白纸。

实验过程:

我们用手遮住等的光线,做出各种形状的手势投影在墙上,可以玩许多有趣的手影游戏。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

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方向正好相反,影子随着太阳移动的变化而变化

实验名称

光能透过哪些物体

实验目的1、使学生通过实验区分不同物体的透光程度,会根据透光 程度对物体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实验器材

手电筒、白纸、玻璃、毛玻璃、书本、卡纸、矿泉水等。

实验过程:

1、一位同学站在桌边,将一张白纸立在桌子上当屏幕。

2、另一同学拿着手电筒,手电筒距白纸平面大约10厘米。

3、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操作指南

实验

一、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一)一、实验题目:音叉振动发声实验。

二、实验要求: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实验器材:音叉、木棰、盛有少量水的烧杯。

四、操作步骤:

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敲击音叉,使音叉振动发声。

3、将音叉上端放入烧杯中水面。观察有何现象产生。

4、整理物品放回原处。注意:

A、将音叉放入烧杯时,速度要慢要小心,以防碰坏烧杯。

B、杯内水要适当少些,杯要大些,以防实验时水大量溅到杯外。实验

二、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二)一、实验题目:气体振动发声实验。

二、实验要求: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实验器材:玻璃瓶。

四、操作步骤:

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手握玻璃瓶,嘴放瓶口,调节口的位置及吹气力量,使空气振动发出声音。

3、边吹边观察谁振动发声。

4、整理物品放回原处。实验

三、水能传声

一、实验题目:液体传声实验。

二、实验要求:理解液体可以传声。

三、实验器材:盛水烧杯。

四、操作步骤:

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将盛水烧杯的侧壁紧贴在耳上。

3、在保证不碰杯壁的情况下,用另一只手的拇指与食指,用力在水中摩擦,听到了什么。

4、烧杯离开耳朵,再用拇指食指摩擦实验一下,还能听到声音吗?

5、整理物品放回原处。注意:

A、烧杯内装水应满一些。

B、保证摩擦产生声音的手不碰杯壁。实验

四、我看见了光

一、实验题目:纸筒实验。

二、实验要求:验证光直线传播的性质。

三、实验器材:纸筒(或可弯折饮料吸管)、蜡烛、火柴、污物桶。

四、操作步骤:

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点燃蜡烛,置于教室前面讲桌上。

3、让学生通过直纸筒(弯折纸筒)观察蜡烛火焰。

4、比较一下,哪次能看到蜡烛火焰。

5、整理物品放回原处。注意:

实验时看别的物体也可以。实验

五、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一、实验题目:镜子反光

二、实验要求:知道镜子能反光。

三、实验器材:幻灯机、平面镜。

四、操作步骤:

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开亮幻灯机,让学生指出幻灯机光照向哪个方向。

3、在幻灯机光中放一平面镜,让学生指出现在光照射的方向。

4、拿走平面镜,观察幻灯机光还能返回吗?

5、关闭幻灯机,镜子照射到墙上的光还有吗?

6、改变镜面与幻灯机照射光的角度,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

7、整理物品放回原处。

实验

六、制造彩虹

(一)一、实验题目:三棱镜实验。

二、实验要求:了解太阳光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

三、实验器材:三棱镜。

四、操作步骤:

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把三棱镜放在有阳光的地方。使三棱镜纵轴与光线大体垂直。

3、绕纵轴转动三棱镜,观察有什么现象。当发现产生彩色光带时,停止转动。观察光带是不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

4、整理物品放回原处。注意:

三棱镜绕纵轴正转反转均可,但速度要慢。

实验

七、制造彩虹

(二)一、实验题目:彩虹实验。

二、实验要求:了解彩虹的形成原因。

三、实验器材:水杯、水。

四、操作步骤:

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拿一杯水,背对太阳,含一口水向前方,从上到下多次用力喷出,找到出现彩虹的喷水方向。

3、按此方向,多次喷水制造彩虹。仔细观察从外到内彩虹的彩色排列。观察何时有彩虹,何时无彩虹。

4、整理物品放回原处。注意:

A、实验时向太阳所在方向对面喷水效果好。

实验时彩虹的形成位置是有规律的:早上形成在前上方。越到中午,彩虹形成越到下方。正午12时,彩虹形成在视平线稍下的方向上。

实验

八、红、绿蓝三色光的混合

一、实验题目:物体反光实验。

二、实验要求:了解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射的光的颜色不同。

三、实验器材:红、黄、蓝、绿等不同颜色电光纸各一张,白板纸五张。双面胶条若干。

四、操作步骤:

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将红、黄、蓝、绿各色电光纸,用双面胶条分别贴在白板纸上,制成各色纸板。

3、将一张白纸板正面向内沿中线适当弯折,制成屏幕。

4、将纸屏背面向光,立于课桌近光一侧。

5、依次取不同颜色纸板做反光实验。实验时,沿纸板纵轴和横轴转动,使光线反射到白色纸屏上。

6、观察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光能力不同。

7、整理物品放回原处。注意:

A、电光纸大小约为15X15(厘米)。

B、做反光实验时,反光纸板应躲开屏幕黑影。

C、实验时反光纸距离屏幕不要太远(约20厘米左右)。实验

九、让小灯泡亮起来

一、实验题目:点亮小电珠实验。

二、实验要求:知道小电珠通电能发亮。

三、实验器材:小电珠、电池一节、导线两根。

四、操作步骤:

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用一根导线、一节电池、一个电珠,实验一下怎样可以把小电珠点亮。

3、用两根导线、一节电池、一个电珠,实验一下怎样把小电珠点亮。

4、学生比较一下,各种接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5、整理物品放回原处。注意:

A、导线两端露出的金属线,不超过3毫米。B、如果使用电池盒,防止电池在盒内短路。实验

十、导体和绝缘体

一、实验题目:导体和绝缘体。

二、实验要求:导体、绝缘体验证实验。

三、实验器材:电池盒(带电池)、小灯座(带灯泡)、导线、铁、铜、铝、橡胶、玻璃、瓷、塑料、木、纸、布、丝绸。

四、操作步骤:

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按下面电路图分别实验各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3、整理物品放回原处。注意:

A、要去掉铜、铁、铝表面的锈及其他脏物,使表面光亮,以利导电。B、导线与被试物体紧密接触。实验

十一、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

一、实验题目:磁铁能吸铁实验。

二、实验要求:认识磁铁能吸铁。

三、实验器材:蹄形磁铁或条形磁铁一块、铁钉、螺钉、曲别针、纸片、薄木片、塑料片、玻璃片、正反面贴有名称和汉语拼音的铜片、铁片、铝片。

四、操作步骤:

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提问:平时发现磁铁有什么性质?吸引木头、铜等东西吗?

3、让学生把各种东西整齐地摆在桌上,用磁铁轻轻接触每个物体,看看学生的想法对不对。

4、将实验用品收起,轻轻放回原处。

实验

十二、磁极的指向

一、实验题目:磁铁指南北。

二、实验要求:知道磁铁有指南北性质。

三、实验器材:小条形磁铁、小塑料盒、硬泡沫塑料块、水杯、水。

四、操作步骤:

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将水杯倒满水,使水面略高于杯边,形成凸形水面。

3、将条形磁铁放在塑料盒上,再将塑料盒轻轻放在水面。

4、旋转塑料盒,稍等,观察磁铁的指向。

5、整理物品放回原处。注意:

A、形成凸形水面,可使小盒浮于水面中心,不碰杯边,实验效果好。此实验易受环境影响,要选择位置,排除铁器的干扰。

实验

十三、磁铁隔着物体能吸铁

一、实验题目:磁铁隔着物体能吸铁的实验。

二、实验要求:认识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的性质。

三、实验器材:蹄形磁铁或条形磁铁一块、纸片、铜片、铝片、薄木片、塑料片、玻璃片、小铁钉少许。

四、操作步骤:

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把小铁钉放于桌上。

3、一手拿纸片、一手拿磁铁,像图上那样轻轻接触小铁钉,试一试磁铁隔着东西能不能吸铁。

4、轮流用玻璃片、塑料片等进行实验。

5、将材料收起,轻轻放回原处。

磁铁纸片铁钉 注意:

A、隔着物体吸铁时,要像图上那样物体不与磁铁分开。B、间隔物体不可用铁,以免造成科学性错误。

实验

十四、磁极的相互作用

一、实验题目:磁极相互作用。

二、实验要求:知道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三、实验器材:条形磁铁两块、旋转架或木制吊架。

四、操作步骤:

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将一磁铁置于旋转架或吊于木制架下。

3、用另一磁铁的两极分别与架上磁铁的两极接近,观察有什么现象。通过反复实验,得出结论。

4、整理物品放回原处。注意:

A、磁铁易碎,要轻拿轻放。

B、两块磁铁要相互接近,不要接触。

实验

十五、用指南针测定方向

一、实验题目:用指南针测定方向。

二、实验要求:会用指南针测定方向的方法。

三、实验器材:指南针投影器件、投影仪、指南针。

四、操作步骤:

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将指南针投影器件放在投影仪上。

3、待指南针停止转动,转动底盘,使南北刻度线与指针重合,磁针南极正指盘上“南”字。

4、根据底盘上八个方向刻度,指出八个方向。整理物品放回原处。

第五篇: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听听说说

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二、想想画画

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

1、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边观察边记录。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2、师: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准备观察种子的什么?

3、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4、师:你们说对了,我们观察植物的种子,要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5、生:观察植物的种子。

6、师: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发现了什么?

7、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师:关注学生的汇报)

8、师:不同植物的种子,从外观来看,它们的形状不一样、大小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种皮不一样等。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呢?

9、师:要知道种子的里面有什么,该怎么办?

10、生:先预测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再掰开种子看一看。

11、生:继续观察植物的种子。观察后汇报。

12、师:(小结)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种皮等各不相同,但种子的里面是相同的,都有胚根和胚芽。

四、做好准备

1、师:本学期,让我们种植凤仙花,观察它的生长变化过程。

2、师:①准备凤仙花的种子。②查阅凤仙花的有关资料,了解凤仙花的栽培方法。③准备播种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准备凤仙花和四季豆的种子。

2、种植我们的植物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学习掌握播种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适宜的实验,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根据研究植物生长变化的需要,确定观察、记录的内容和方法;根据对种子萌发状况的预测,确定本阶段观察的重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用事实阐述观点的意识,即科学的实证思想;培养合作意识。【教学重点】:播种的方法

【教学难点】: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凤仙花生长变化情况。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小铲、花盆、泥土、凤仙花种子、透明塑料杯、吸水纸等。【教学过程】:

一、学习播种方法

1、师:“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播种的好季节。今天,我们来种植凤仙花。怎样种植凤仙花呢?

2、师:请大家看P4页中的“播种方法”。

3、生:阅读P4页中的“播种方法”。

4、师:指一名学生说说播种的方法。

5、师:播种凤仙花的方法是选种、放土、下种、浇水。

二、关注种子变化

1、师:播种了凤仙花以后做什么?

2、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播种了凤仙花以后,我们要关注凤仙花种子的变化。请大家阅读P5页顺数1~10行内容。

4、生:阅读P5页顺数1~10行内容。

5、师:注意观察透明玻璃杯中的种子生长变化情况;注意观察花盆中的凤仙花生长变化情况。

三、记录生长日记

1、师:种植植物是一项长期研究的观察活动,要做好管理、观察和记录等工作。要随时观察记录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每周要测量一次凤仙花的植株高度、观察凤仙花叶的形状和数量。

2、师:把你测量和观察的数据填写在P5页中表格中。

3、师:期末,每个学生要写一篇“凤仙花生长变化的日记”。

四、实地指导播种

1、师:实地指导学生在花盆里种植凤仙花;在玻璃杯里种植凤仙花。

2、师:督促学生养成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的好习惯。期末,对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做得好的学生进行奖励。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在自己家的阳台上,种植凤仙花。

3、我们先看到了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过程与方法:用适宜的方法记录、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和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有依据的预测;用观察、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根吸收水分的实验。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树立科学是讲求实证的意识。【教学重点】:观察植物根的生长变化;根吸收水分的实验。【教学难点】: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前一周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试管、水、食用油、一颗有根有叶的小植物。【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问题导入

1、师:一棵大树,我们要把它从土壤中拔出来是很困难的;一株小草,我们要把它从土壤中拔出来,容易吗?

2、生:思考后回答。

3、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植物的根来。(出示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我们种植的四季豆,你先看到了什么?

4、师:揭示并板书课题:我们先看到了根

二、(观察活动)观察植物根的生长

1、师:我们种下的四季豆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请你们认真地观察观察,看看能发现什么?

2、生:学生观察自己在前几天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

3、师:刚才,你们认真观察了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有什么发现呢?

4、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5、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的方向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快。

三、(研究活动)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

1、师:我们给凤仙花浇水时,一般往哪里浇?为什么大部分都浇到土壤上?

2、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植物的根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我们来研究植物根的作用。

4、师:同学们想一想,是什么能使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5、生:讨论后回答。(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6、师: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看植物的根还有什么作用?实验步骤如下:

参看P8页书上的内容,教师边讲边操作。①选择一棵带根的植物装入有水的试管中。②将植物的根浸泡在试管里的水中。③在水面上滴一些植物油,试管口塞一些棉花,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被蒸发到空气中去,并在水面处做好标记。④观察试管中的水量有什么变化。

7、师:过几天,试管中的水量变化说明了什么?

8、师:(总结)植物的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植物的根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作业布置】: 家庭实验:参看P8页书,制作一个“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的实验装置,并注意观察实验装置里水量的变化。

4、种子变成了幼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植物的叶在茎上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过程与方法: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收集信息、寻找问题的答案。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科学研究是艰辛的过程;激发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从事研究科学的愿望。

【教学重点】:组织学生交流种子发育成幼苗后植物的生长变化,观察凤仙花幼苗的特征,研究植物叶的作用。【教学难点】: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刚出土的凤仙花照片、植物叶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多媒体课件)、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资料。(学生准备)生长四周的凤仙花、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出土后幼苗的变化 活动导入:

1、师:我们种植的凤仙花已经变成了幼苗,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重点交流一下前一段时间凤仙花幼苗生长变化情况。

2、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活动指导:

1、师:全面检查学生的观察记录,及时进行反馈,引领学生在以后的时间里坚持进行观察。

2、师:组织学生交流。(鼓励学生说出新发现、新问题)

3、师:指导学生观察实物凤仙花。

4、师:指导学生测量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叶的分布情况。

二、我们的思考

1、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植物的叶子都是平展的,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长?植物的叶子和幼小植物的茎为什么大部分是绿色的?听说绿叶是植物的“食品加工厂”,植物生长需要的食物是不是来自绿色的叶呢?植物的叶子还有什么作用?

2、生:根据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回答老师的问题。

三、叶为植物提供“食物”

1、师:植物生长所需要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

2、生:讨论后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多数植物能自己制造“食物”——养料。

4、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学习科学书P11页上内容。

5、师:板书: 阳光

二氧化碳+水——→氧气+养料

6、师:(总结)植物的光合作用不仅为植物制造养料,还为我们人类和动物制造养料和氧气。【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回家仔细地去观察一棵植物,观察植物的叶子分布的情况,想想植物的光合作用。

5、茎越长越高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茎在不同生长阶段外部形态不同,不同时期的茎生长速度不同;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运用统计图表整理观察记录的结果;在教师指导下根据统计图分析植物茎生长的规律;有依据地对植物茎的作用进行猜测;设计实验,研究植物茎的作用;用适宜的方式描述实验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凤仙花植物茎的生长变化和植物茎的作用。【教学难点】:凤仙花植物茎的生长变化和植物茎的作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生长四周的凤仙花、植物光合作用的课件。(学生准备)三周前凤仙花生长记录单。【教学过程】:

一、整理有关茎的观察记录

1、师:(活动引入)我们已经知道:植物的根能从土壤里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绿色植物的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那么,植物的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先来看一看,在凤仙花植物生长的过程中,茎发生了哪些变化。

2、师:(活动指导)①带领学生整理幼芽出土以来,有关茎生长变化的观察记录。重点整理幼芽出土以后一周,凤仙花茎的颜色、硬度和高度。②利用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变化的数据,画出凤仙花植株高度变化统计图(学生在教P12页上画)。学生画好后,教师讲述柱状统计图。柱状统计图是科学研究中处理数据常用的方法。③指导学生分析柱状统计图,引领学生根据柱状统计图预测未来几周的时间里凤仙花植株高度将如何变化?

二、植物茎的作用

1、师:(活动因入)植物的茎总是把根和叶连在一起,那么,植物的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呢?茎内是什么样的,能承担这样一些功能呢?将你的想法记录下来。

2、师:(活动指导)①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根和叶的作用,思考茎的作用的问题。②引领学生想办法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③引领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茎有什么作用?);对问题的可能答案作出假设(运输水分和养料);设计实验(运输水分的实验);实验验证(通过实验验证收集信息);

得出结论(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3、生:观看植物光合作用的课件。

4、师: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提醒学生注意

1、师:提醒学生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做好观察记录。

2、师:引导学生关注凤仙花开花前的征兆。【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做好观察记录。

6、开花了,结果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花要经过花开花谢的过程,花凋谢后结果;花包括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几部分;果实是由花的一部分发育而成的;果实中有种子。

过程与方法: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预测;用适宜的方式整理收集到的信息;通过分析观察到的现象获得结论;使用工具按照从外到里的顺序解剖花。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命现象探究的兴趣。【教学重点】:凤仙花花开花落及结果的过程。【教学难点】:凤仙花花开花落及结果的过程。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师为每组准备一朵凤仙花,一株凤仙花,一个凤仙花的果实,镊子、一张白纸。(学生准备)用于交流观察的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提出任务

1、师:我们种下的凤仙花开花了,结果了。

2、师:凤仙花开花和结果有什么联系吗?

二、整理并交流我们的观察记录 交流活动:

1、师:组织学生交流过去几周的观察记录,引领学生重点关注花和果实的生长现象。

2、生:学生分小组交流。

3、师:根据学生的发现,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整理观察信息的活动:

1、师:指导学生画凤仙花从花蕾到结果的生长过程。

2、生:在书P14页上“我看到的凤仙花从花蕾到结果的生长变化过程”的画板里画凤仙花从花蕾到结果的生长过程。

3、师:引导学生展示交流,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的欲望。

三、研究花变果实的过程

1、师:为了观察凤仙花,我们采摘几朵凤仙花(按生长顺序采摘)。

2、师:指导学生观察花,引领学生发现,果实是由雌蕊发育而来的。

3、师:指导学生解剖花。(解剖花时,要用镊子细心地从外到内撕下花的个部分。提醒学生注意:使用镊子时动作要轻,防止将花的某一部分弄坏,解剖下来的花的各部分,要分类摆放,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花的每一部分的名称。)

4、生:学生解剖花。(花的构造:花萼、花瓣、雄蕊、雌蕊)

四、观察凤仙花的果实

1、师:凤仙花的果实是什么样的呢?它在生长过程中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2、师:组织学生观察成熟的凤仙花果实和未成熟的凤仙花果实。引导学生比较观察。

3、师:引导学生关注完全成熟的凤仙花果实,果实里面有什么?(种子)

4、生:学生观察凤仙花果实。观察完了以后,学生汇报。

5、师:教师总结。【作业布置】:

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过程,做好观察记录。我们的大丰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粒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下能发育成一株植物,并结出许多种子;绿色开花植物通过种子繁衍后代;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期、营养生长期和开花结果期;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过程与方法:用估算、制作统计图表等数学方法研究科学问题;通过整理观察记录,发现植物生长的规律;用适宜的方法陈述自己的观点。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生命的神奇,激发学生研究生命现象的兴趣;体会资源共享的快乐,提高合作意识;树立用证据表达观点的意识。

【教学重点】: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期、营养生长期和开花结果期。【教学难点】:整理观察获得的信息,发现凤仙花生长的规律,【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为每组学生准备一株硕果累累的凤仙花,一张大白纸;几张主要生长阶段的凤仙花照片。(学生准备)个人的观察日记或观察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经过几个月的种植活动,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收获。今天,整理我们观察获得的信息,开个成果展示会吧。

2、生:赞成。

二、我们收获了种子

1、师:统计一下,你观察的一株凤仙花大约收获了多少粒种子?

2、生:(对着自己的观察记录表)汇报。

3、师:引领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进行统计。(通过统计活动,学生获得了一株植物结出的种子数,意在让学生通过数据真切感受“收获”,体会植物物种得以延续并壮大的原因。)

三、我们获得了植物生长变化的数据

1、师:引领学生把观察凤仙花植株高度的数据制作成折线图,通过分析折线图,了解凤仙花在哪段时间里生长最快。(见书P17页制作折线图的方法)

2、师:指导学生根据观察记录,掌握凤仙花从种子到结出新的种子的生命周期。

3、师:指导学生填写书上P17页上的表格。

4、师:引领学生掌握凤仙花的主要生长过程:种子、种子萌芽、幼苗、开花、结果。

5、师:引领学生了解植物的六种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6、师:引领学生通过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了解植物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等条件。

7、师:根据单元起始课学生记录的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经历了这样的种植活动,对植物生长变化过程的认识有了哪些提升。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阅读“资料库”里《凤仙花》和《多种多样的茎》两篇文章。了解凤仙花的有关知识;了解“直立茎”、“缠绕茎”、“攀缘茎”、“匍匐茎”。

【板书设计】:

7.我们的大丰收 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

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期、营养生长期和开花结果期 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教材修改个人意见》:北方的老师在教学这一单元的时候,可以用黄粉虫代替蚕的观察。因为北方的气候不适合蚕生长,而且北方没有桑叶,即使有柞树蚕但造价也很高,很不适合我们的教学,黄粉虫既经济又好购买,而且黄粉虫的一生也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这就是黄粉虫的生命周期。并且能够让学生经历养黄粉虫的过程, 黄粉虫一生形态变化的观察和描述过程;了解黄粉虫的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的过程。我已经实验一年了,如果哪位老师感兴趣也可以试一试。

1、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科学概念

1、了解蚕卵的颜色、形态、大小等。

2、蚕卵里孕育生命,新的小蚕将从蚕卵里孵出。

3、在气温、湿度适合的时候,小蚕才会孵出,小蚕孵出后就要吃食物。过程与方法

1、饲养小蚕的方法,经历小蚕孵出及小蚕不断长大的过程。

2、观察、描述和记录蚕卵孵化及小蚕生长过程中的变化。

3、用放大镜对蚕卵进行仔细的观察,用测量的方法记录蚕的生长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饲养、观察动物的兴趣。

2、培养对动物的爱心及责任心,细心地照管小蚕。

3、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坚持观察和记录。[教学重点]观察蚕卵及了解饲养、观察和记录的方法。[教学难点]观察蚕卵及了解饲养、观察和记录的过程。[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蚕卵,放大镜和养蚕用的小盒。教师演示器材:蚕卵、放大镜、养蚕用的小盒;桑叶、莴笋叶以及介绍养蚕方法的图片或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养上学期饲养过蜗牛,那么蜗牛的一生是怎样生长变化的呢?它们的寿命有又多长呢?那么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一生的生长变化和它们的寿命呢?同学们你们观察过蚕吗?你知道他一生的生长变化和它们的寿命吗?

二、学习新课

1、观察蚕卵

(1)让我们来饲养蚕,观察蚕

A、学生分组观察蚕卵的颜色、大小、形状(说明:蚕卵近似圆形,看上去很像小米粒,宽约1毫米,厚约0.5毫米。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色或黄色的,经1—2天变成淡红、浅褐,再经3 —4天变成灰绿或紫黑色,以后不再发生变化。学生观察的应该是滞留到第二年春天的卵,颜色应该是紫黑色的。)

B、让学生自己设计观察记录,把观察到的现象及时记录下来。(2)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比如蚕卵的中心处是凹下去的等。学生也可能会发现有黄色的卵,那可能是未受精的卵,是不会孵出小蚕来的。如果是白色的,那是已经孵出小蚕的空卵壳,如果仔细观察,在空卵壳上还会发现有小孔。)

2、从卵里出来的小生命

(1)小蚕什么时候从卵里出来,小蚕是怎样从卵里出来的,出来以后会干什么?(让学生预测一下,目的激发学生继续观察的兴趣。)

(2)小蚕就要出来了,我们要为它准备什么呢?(学生分组讨论)(3)为什么要在盒盖上扎小孔呢?

一是指导学生为小蚕准备好家(这个活动的重点是为蚕的出生做准备。具体来说要准备一个盒子作为蚕的“房子”,还要在盒盖上扎些小孔,“如果天气干燥,可以在蚕卵上洒一些水”。)

二是课外观察蚕卵的变化;(指导学生课后继续观察蚕卵的变化。具体来说观察小蚕是怎样孵出的,刚孵出的小蚕是什么样的。)要求学生记录小蚕孵出的日期和气温,思考小蚕的孵化和什么条件有关。活动的是让学生明白蚕的孵化还需要另一个环境条件,即需要一定的温度。

三是指导学习观察和记录的方法。指导学生阅读养蚕窍门

教师小结:小蚕与其他动物一样,也是需要一定生活条件的,我们要满足它的生活条件,它才会生长得好。

2、蚕的生长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蚕在生长的过程中,身长、体重、食量等方面都会不断发生变化。

2、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的显著特点,蚕每次蜕皮后身体都会发生变化。

3、蚕的生长情况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过程与方法

1、学习给桑、除沙等养蚕的技能。

2、用测量等科学的方法观测蚕身体的变化。

3、用文字和图画记录及描述蚕的生长变化。

4、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后,再进一步去观察。

5、对蚕的生长变化进行预测。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现生命的生长变化,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

2、认识到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坚持不懈地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怎样区别即将吐丝的蚕、怎样为它营造结茧的场所,以及指导学生帮助蚕顺利地吐丝结茧等。[教学难点]要鼓励学生全面、细致和科学地观察,必要时应该数一数、量一量,[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直尺,天平;学生自己饲养的蚕。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蚕的外形特征、行为,以及蜕皮的图片或多媒体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饲养是小蚕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察蚕的生长变化。

二、学习新课

1、交流蚕的生长变化

学生交流汇报前一段时期养蚕活动的发现和体会。(交流时,让学生出示自己的记录单、照片、图画、标本等。从体长、吃食情况、排便情况、活动情况、蜕皮情况等方面进行汇报和交流。)

关于蜕皮学生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也有一些问题,希望与同学交流。交流活动能帮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生命的变化,(活动的目的提高对养蚕的兴趣。)

2、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

(1)蚕的外形是指蚕身体的颜色、形状,以及它的头部、胸部、腹部、足等。行为是指蚕用什么爬行,怎样爬行?蚕是怎样吃桑叶的等。(2)讨论蚕的身体结构和它的生存有什么关系。

3、蚕还会长成什么样

预测蚕将会怎样变化,并指导学生下一步进行观察和记录的内容及方法。(教学的要点是怎样区别即将吐丝的蚕、怎样为它营造结茧的场所,以及指导学生帮助蚕顺利地吐丝结茧等。)

板书设计:

2蚕的生长变化

日期 体长(毫米)吃食情况 排便情况 活动情况

3、蚕变了新模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变蛹前的蚕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幼虫,蛹是蚕生长发育过程的另一个形态。蛹的外形和幼虫区别很大。

2、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

3、蚕茧是由一根丝组成的,蚕丝可以织成丝绸或被加工成各种丝织品。过程与方法

1、观察、猜测和描述蚕蛹和蚕茧。

2、估计蚕丝的长度和抽取蚕丝。

3、用画图、语言文字记录和交流观察结果。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对动物研究的兴趣。

2、理解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环境,并可以通过技术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3、对我国古代劳动人们的创造发明及对世界作出的贡献表示敬佩和自豪。[教学重点]观察蚕蛹是本课的重点活动

[教学难点] 对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观察,测量茧的长度的方法。[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蚕茧,放大镜,小剪刀,手电筒。教师演示器材:热水,小碗,竹签,丝绸制品。[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蚕吐丝了,丝把蚕严严地包裹了起来。蚕为什么要做个茧把自 己包起来 ?茧里的蚕变成什么样子了?下来我们就来进行观察。

二、学习新课

1、观察蚕蛹

蚕吐丝把自己裹了起来,结茧后就看不见蚕了。蚕变成了什么样呢?茧里面的蚕还活着吗?这是学生们非常好奇的问题。希望学生们能作出猜测,同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

对蚕蛹的观察要提出的五个问题进行。(1)蛹的外形和蚕有什么不同?(2)还能找到眼睛和足吗?身上的环节还在吗?(3)蛹会动吗?它的身上长出了什么东西?(4)在剪开的茧里还发现了什么,它可能是什么?(5)其他发现。(指茧里还能发现蚕吐尽丝后化蛹之前蜕下的皮等情况。)

最后的推测是蛹还会变化吗?它会变成什么模样?希望学生的推测能以一定的观察事实作为依据。

2、观察蚕茧和蚕丝

第一,对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观察,测量茧的长度,统计全班同学的蚕茧大小、颜色,挑出最大和最小的蚕茧,它们分别长多少,宽多少?(这个活动的日的意义在于对蚕茧有一定的认识。蚕茧的大小和重量是衡量其质量的重要标准,蚕茧的大小和重量与蚕的生长发育有关。)

第二,指导学生进行拉蚕丝的活动。(“把蚕茧放在热水中泡一下吧”“用竹签把丝头挑出来,绕在纸板上”等。这个活动使他们对我国劳动人民的发明有更多的认识。)

第三,教师可通过多媒体介绍给学生。教学中还可以出示一些丝绸制品给学生欣赏。板书设计:

3、蚕变了新模样 蚕茧的形状 大小 颜色 测量茧的长度 教学后记:

4、蛹变成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蚕蛹经过to天一15天,会变成蚕蛾。

2、蚕蛾是蚕的成虫,分雌蛾和雄蛾。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描述蚕茧发生的变化和蚕蛾的形态、行为。

2、在观察比较中认识昆虫的外部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悟到生命的神奇。

2、进一步培养观察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比较蛹和蚕蛾的形态,找找蚕蛾身体的各部分分别是蚕蛹的哪一部分发育而来的”是本课的难点。[教学准备] 蚕蛾。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段时间过去了你们的蚕茧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蛹变成什么了呢?下面我们就来交流的我们新发现?

二、学习新课

1、交流我们的新发现

(1)“茧里钻出的蛾子就是蛹变的吧?”(这只是一种推测,到底是不是呢?需要学生经过思考来回答。)(说明这个问题关系到蚕蛾是不是蚕的另一种生命形态,对认识蚕的一生很重要。相信学生会做出合理的回答:茧里只有蛹,而我们又亲眼看见蚕蛾从茧里爬出来,不是蛹变的会是什么变的呢?当然这样的回答还需要从下面对蚕蛾和蚕蛹的对比观察中去发现更多的证据。)

(2)蚕蛾从茧里出来后,教师要提醒学生,要把它从茧上面拿下来,最好专门放到另一个比较宽大的盒子里,以避免蚕蛾把卵产在茧上,不便于卵的保存。

2、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

(1)先观察蚕蛾的行为,再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这是按照儿童的心理特征设计的。三年级的学生肯定是先对动态的蚕蛾更感兴趣。)对蚕蛾身体形态的观察,应该是一种有序的观察,先观察蚕蛾的身体有哪几部分组成,然后观察各部分是怎样的,有什么器官。

(2)怎样观察蚕蛾的行为?具体来说,就是“看看蚕蛾在干什么?”。(教师要启发学生有更多的发现,比如刚羽化的蚕蛾身体湿润,翅下垂,柔软皱缩,但很快便干燥展开;还有不少蚕蛾在震动翅等。同时也希望学生在观察的同时提出问题。)(3)对比观察蚕蛾与蚕蛹的活动,仔细观察仍能找出蚕蛾是蚕蛹发育而成的证据。让学生认识蚕蛹、蚕蛾都是蚕发育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蚕蛾是蛹发育而来,蚕蛾是蚕的成虫具有重要意义。

(4)如何区别蚕蛾的雌雄?(这是学生很感兴趣的问题。)

(5)“一只雌蛾大约能产多少粒卵?刚产下的卵是什么颜色的?和我们观察过的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画蚕蛾和蛹的图

4、蚕蛾是什么

是比较蚂蚁、蚕蛾、蜻蜓的身体外形,看看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板书设计:

4、蛹变成了什么 蚕蛾和蛹的比较 蚕蛾 蛹 教学后记:

5、蚕的生命周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蚕的一生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阶段。

2、蚕是蚕的生命周期中的幼虫,蚕蛾是蚕的成虫,蚕蛾交配繁殖后死亡。

3、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就是蚕的生命周期。过程与方法

整理资料,归纳概括蚕的一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对生命的珍爱之情。

2、认识资料积累和整理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整理观察记录,认识蚕的一生所经历的卵幼虫蛹成虫几个阶段。【教学难点】认识到蚕的一生分为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学生自己的观察记录、画的图和拍的照片、制作的标本和小报等资料。教师演示器材:有关蚕的一生的图片或课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回顾我们的养蚕过程,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二、学习新课

1、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然后提问。

蚕的一生经历了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形态和行为有什么不同。

2、小结蚕的一生

小结蚕的一生,主要围绕经历了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形态和行为有什么不同来进行。(在填表的基础上,让学生把蚕的一生用循环图表示出来。)(说明最后表格中“共计多少天”,指的是蚕从卵中孵出开始,到蚕蛾死亡结束的时间。)教师要启发学生,蚕在蚕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是幼虫,蚕蛾是成虫。蚕的一生应为卵幼虫蛹成虫,然后从卵开始又产生一个新的循环。

3、蚕的生命周期

这个活动要帮助学生从蚕的一生为:卵幼虫蛹成虫,上升为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几个阶段,并且依据前面填写的表格把各阶段经历的时间统计出来。认识到这就是蚕的生命周期。

4、什么因素影响蚕的生命和变化

蚕健康生长需要什么条件,自己是怎么满足它的;(目的是通过寻求同学们养蚕的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进行验证。让学生认识到生命和环境因素息息相关。)

5展示会

让学生把自己的记录表、制作的小报、标本、拍的照片、专题研究报告等资料都展示出来,大家互相参观、学习。也可以让学生就养蚕中印象最深刻的事,写成一篇心得体会。

6、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动物都有生命周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2、不同动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形态、变化、繁殖方式各不相同,寿命的长短也不相同。过程与方法

1、查阅和交流资料,了解更多动物的生命过程。

2、从多种动物的生命过程中发现共同的规律,提高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能力。

3、用流程图和循环图表示动物的生命周期。

4、按卵生还是胎生、变态还是不变态给动物分类。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动物的生长发育都有自己的规律。

2、培养研究生命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观察了解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教学难点】不同的生命周期。[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器材:学生课前收集的一些有关动物生长发育过程的图片和资料。教师演示器材:有关动物生长发育过程的图片、资料和课件。

一、导入新课

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其他 动物的一生也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吗?这个过程的各个阶段是怎样 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学习新课

1、让学生观察书中的图,了解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分小组选择其中一种动物,讨论这种动物一生中必须要经历哪 些生命阶段,用流程图表示这种动物的生命周期,并查阅资料了解

它的生命周期的时间(即寿命)。(在查阅资料中还要注意:动物的寿命问题较复杂,它同环境关系极大,尽量采用人工饲养条件下取得的数据。)

2、不同的生命周期

(1)比较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让学生能总结出它们相同的地方)(2)指导学生给动物分类。分类的标准就是是否经过变态,以及卵生还是胎生。

3、观察了解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1)课前要求学生收集鸡、蝴蝶、蜻蜓、山羊、熊猫、鱼等动物生命周期和寿命的资料,并带到课堂上来。(活动方式主要以小组查阅资料和大组汇报交流的方式进行。)

(2)布置任务并提出要求:每组从上述动物中选择两种,了解其生命周期及经历的时间,并把它们的生命周期用流程图的形式表示出来。

(3)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查阅资料,并用流程图或循环图表示它们的生命周期。为节约时间,流程图或循环图都用文字和箭头表示。(鼓励学生能查找出某种动物的每个生命阶段的形态、行为、食物和生活环境。)(4)小组汇报交流。在某个小组汇报的时候,查阅相同资料的组,可以补充和提出不同意见。(学生汇报时,教师要把大家认可的结果,填写在班级大表上。)

4、教师小结:虽然动物个体最终会死亡,但是通过繁殖使其物种不会随着个体的衰老死亡而灭绝,并得以不断延续。

板书设计:

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 │动物名称 │生命周期(流程图)│」生命周期的时间│ │ │ │ │ ├─────┼─────────┼─────┤ │鸡 │卵。雏鸡。成鸡 │约14年 │ ├─────┼─────────┼─────┤ │蝴蝶 │卵。幼虫。蛹。成虫│约20年 ├─────┼─────────┼─────┤ │蜻蜓 │卵。幼虫。成虫 │约1年 ├─────┼─────────┼─────┤ │山羊 │小羊。成羊 │约15年 ├─────┼─────────┼─────┤ │熊猫 │幼仔。成年熊猫 │约20年 ├─────┼─────────┼─────┤ │鱼(鱼里鱼)│卵。幼鱼。成年鱼 │约50年

7、我们的生命周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今后还将发生变化。

2、人在生命的不同年龄阶段,身体的特点各不相同。

3、人也有生命周期,人的一生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4、人的寿命长短和是否健康生活有很大关系。过程与方法

1、收集并整理自己从出生到现在身体生长变化的资料。

2、预测今后的身体还将发生什么变化。

3、调查不同年龄段人身体的特点。

4、分析研究人一生中身体变化的规律,以及影响寿命的因素。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珍爱生命、健康生活是十分重要的。

2、认识到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认识人的生命周期,知道人的生命周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教学难点】我们的出生与生长变化,指导学生了解人一生的身体变化特点。[教学准备]

1、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学生课前收集的有关自己从出生到现在每年的身高、体重、牙齿以及能力发展的变化。

2、教师演示器材:o岁一9岁我们的生长变化”班级大表,“各年龄段人的身体特点”班级大表,婴儿、幼儿园或小学儿童、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身体特点、活动能力的影像资料。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所有的动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人的生命周期是怎样的呢?

二、学习新课

1、我们的出生与生长变化(1)我们是从哪里来的;(2)我们刚出生时是什么样子的;(3)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说明以上这些都是学生所能收集到的数据和事实,在对数据和事实收集、整理时可以按下表的格式。因人的个体差异较大,表格中的内容是大致情况,不作为标准,仅供教师教学参考,教学时按学生汇报的情况填写。)

2、我们的一生

(1)调查身边最熟悉的人,把握不同年龄段人的身体特点。活动分为四步:

(一)、找出身边最熟悉的人;

(二)、弄清他们的年龄段;

(三)、把他们归到不同的年龄组;

(四)、观察他们的身体特点。

(2)人可以按年龄划分不同的阶段,比如:儿童、青年、中年、老年。怎样划分呢? 了解和比较他们的不同。(比如儿童组和青年组;青年组和中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然后再通过交流,对人一生的身体特点有较全面的把握。)在小组比较的基础上,最后全班汇报、交流、汇总。(3)教科书第3'7页大表中的内容要在各组比较的基础上填写,经过综合、概括得出各年龄段的特征。

3、指导学生总结出人的生命周期和植物、动物一样,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这样共同的四个阶段。(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人也有生命周期。)

4、教师小结:人的健康是建立在平时健康生活的基础上的,特别是儿童少年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其健康情况会影响到人的一生,一定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关爱生命,珍惜健康。

板书设计:我们的生命周期

15岁以前都叫儿童(其中不满1岁的为婴儿,12岁一15岁的为少年)16岁一35岁为青年 35岁一60岁为中年 60岁以后为老年

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

1、温度和温度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

2、常用液体温度计是利用玻璃管内的液注随温度变化而上升和下降来测量温度的。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研究作为测量工具的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主要构造。

2、识读温度计(模型)刻度上的数字,并把刻度上的数字与更热或更冷的温度联系起来。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测量工具使用规定的意义,并愿意遵守这些规定。【教学重点】摄氏温度的读与写。【教学难点】识读零下温度。【教学准备】

小组:体温计(1)、气温计(1)、水温计(刻度范围-20℃——110℃)(2)全班:自制温度计模型(刻度范围在-20℃——110℃)【教学过程】

一、比较水的温度

1、引入:同学们,在生活中用手触摸过冷水和热水吗?有什么感觉?

2、出示冷热不同的两杯水,请学生用手触摸感知哪一杯温度高,哪一杯温度低,回答后指导:温度是感知物体的冷热程度的。板书:温度

讲述:温度的单位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我们可以通过皮肤等触觉器官感知、比较物体的冷热情况。

3、师:我们再来感知一下,每个小组的桌上有四杯水(1号杯内装的是凉水,2号、3号杯内装的是温水,4号杯内装的是热水)。大家一起安静的来完成下列活动:先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杯和4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杯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

4、汇报。(预设:4号杯的水热,1号杯的水冷;3号杯的水比2号杯的水冷。)

5、师:我们再来一次,这次的要求是先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杯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杯和4号杯,比较他们的冷热。(预设:2号和3号杯的水温度差不多,1号杯的水冷,4号杯的水热)

6、师:同样的四杯水,由于实验顺序不同,手指获得的感觉是不同的,那有什么办法可以准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呢?

板书:温度计

二、观察温度计

1、出示温度计,我们要正确使用温度计,首先必须要认识这个温度计,了解它有哪几个部分组成?

2、分发温度计,提示:先想一想你准备怎么观察温度计,然后仔细观察。观察时注意温度计要小心拿放,谨防破裂。如果温度计的管子劈裂,请立即告诉老师。

3、学生观察温度计的构造、刻度、标记、数字等内容,教师巡视。

4、汇报交流。出示:“使用温度计前需要看清楚的问题(教材上P43的3个)”,这三个问题你们都解决了吗?如果没有,再观察一次。

5、学生对照问题,检查自己是否都解决了。再观察。

(根据学生汇报时的情况,教师适当补充讲完整:温度计主要有玻璃管、玻璃泡、刻度三部分组成;量程;刻度)

6、用手捂住温度计的玻璃泡,观察温度计产生的变化。放开手等一会儿再观察。汇报交流。(预设:手捂住温度计的玻璃泡,液面上升,放开后一会,液面下降。)

三、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1、师:出个题目考考你:“25℃”,你会读吗?

学生试读

2、师:广播、电视中的天气预报员是怎样预报天气的? 例:“28摄氏度”怎么写?“零下8摄氏度”怎么写? 学生读一读,写一写。师:我们再来试一下,出示:0℃ 37℃ —5℃ —10℃

(此部分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适当调整。)

3、出示自制模型温度计,然后教师设置温度,请同学读或者写,巩固。同时强调:零下温度自0℃往下,数字越大,表示温度越低。

四、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

1、现在请每个同学观察自己温度计上的液面,并记录。

2、交流:结果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那什么会不同呢?(参考P44图)

(预设: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这样几种:俯视、仰视;从嘴里呼出的热气。)

师生讨论,并明白:观测温度时,视线与温度计液面应持平;要尽可能消除各种影响测定温度准确性的不利因素。

五、拓展

1、师: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2、师:课后考虑一下如何用温度计来测量水的温度。

2、测量水的温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根据不同的测量范围和使用需要,人们设计制作了不同的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要根据不同测量对象,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2、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

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不同温度计的测量范围,选择合适的温度计(刻度范围在-20℃——110℃)用于测量水的温度。

2、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和记录4杯不同冷热的水的温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在观测、记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教学重点】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教学难点】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水的温度 【教学准备】

小组:4杯不同冷热的水(自来水、温水、热水、热水瓶里刚倒出的烫水),4支水温计(刻度范围在-20℃——110℃),水温测量记录表(参考书P46)

全班: 其他各种式样、不同用途的温度计若干(气温计、体温计、高温计等)【教学过程】

一、测量水温的方法

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温度计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温度计来测量水的温度。

板书:测量水的温度

2、师:书P45展示了一些温度计(气温计、数字温度计、体温计等),你还知道哪些温度计呢?

3、师:要测量水的温度,我们必须要有合适的温度计,该选择怎么样的呢?

4、学生讨论交流后师小结:一般来说,液体水的温度会在0℃——100℃之间,所以,要测量水的温度,需要选择测量值在0℃——100℃范围的温度计。

5、师:有了合适的温度计之后,我们可以直接测了吗?我们要如何来测量水温呢?请大家一起来看一下P45的插图和方法。(学生阅读)

6、师生共同明确方法。教师边讲解边演示:

(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4)在液注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介绍完了之后,请学生想想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如果不按照这样的要求操作,会出现什么情况?(归纳:(1)——上端比较好操作,拿中间会挡住刻度,拿玻璃泡会造成所测的不是水的温度。(2)(5)——如果碰到容器或读数时离开液面,测量的就不是水的温度了。(3)——俯视或仰视会造成读数偏大或偏小。(4)——没有稳定时测出的温度不准。)

二、测量水的温度

1、师:清楚了测量的方法之后,我们就要来实际操作一下,比一比哪个小朋友学得最快。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四杯水,1号杯内装的是自来水,2号杯内装的是温水、3号杯内装的是烫手的热水,4号杯内装的是刚从热水瓶里倒出的热水。我们来比一下哪个小组测量的温度既快又方法准确,及时记录在P46的表格中,同时要小心热水烫手。开始吧。

水温的测量记录

2、学生测量后汇报。

(预设:通过交流能发现个小组测量同一种水的温度有差异。)

讨论:这些差异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如果是由于测量方法错误引起的,教师再做适当讲解。)

3、师:我们再来测量一下,现在要求每隔2分钟测量一次,把测量结果记录在P47,在等的过程中思考:这些水的温度会有变化吗?估计会怎样变化?

4、小组测量,教师指导。

连续测量10分钟内水温变化的记录表

5、汇报交流。师:从这些数据中你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随着时间的变化,2、3、4号杯里的温度都在下降,4号杯里的下降的最快,1号杯里的温度变化不大。)也就是水在自然降温时的一般规律是:温差越大,降温幅度越大。水温越高,温度下降得越快。自来水的温度与周围空气的温度相同,所以,水温在短时间内几乎不发生变化。

6、带领学生阅读P47:对一个物体来说,温度下降,说明物体的热量减少;温度上升,说明物体的热量增加。

三、推测水温的变化

1、师:如果这四杯水再过10分钟,水温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呢?放一天呢?温度还会变化吗?水的温度会无限下降吗?

(预设:当水的温度和周围空气的温度一样的时候,水温就不会下降了。)

2、师:如果要让水的温度低于周围空气的温度可能吗?有什么办法吗?

(预设:把水放在冰箱冷冻槽里,水温就会继续下降直至结冰。)

3、师:这个只是我们根据生活经验推测出来的,今天回家后去试验一下,看看是不是这样的。

3、水结冰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过程与方法:

1、观察、记录冰的特征,并比较冰和水的相同与不同。

2、观察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及其他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2、初次感受、体现物质状态的变化。

【教学重点】观察冰的特点和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教学难点】水为什么会结成冰

【教学准备】小组:观察用冰块及盛放冰块的浅盘,保温杯1只、冰块1 杯、试管1支、8毫升纯净水(或自来水)、水温计1支。【教学过程】

一、冰的观察

1、师:同学们一定见过冰吧,能说一说冰是什么样子的吗?

2、师:每个小组桌上放着冰,这是老师昨天把水在冰箱的冷冻槽中,今天取出来的一些冰,今天我们就来观察一下冰是怎么样的和水为什么结成冰了。

板书:水结冰了

3、师:接下来我们就来认真的观察冰,及时把冰的特点记录在P48的维恩图中,同时要注意手小心被冰冻坏。

4、学生观察后汇报交流。(预设:冰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透明的、比较硬、很光滑、温度低、易融化、冰块会浮在水上面、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等。)

5、水是我们上学期所探究过的,它的特点肯定还记得,我们把水和冰做一个比较,及时把结果记录在维恩图中。

6、学生比较后汇报。(预设:水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透明的、会流动的、没有固定形状的液体等;水和冰的共同点:都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透明的)

7、师: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这个维恩图,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都展现在这里,水是液体,那么冰呢?(学生发表意见,并请他们阐述原因。)

通过争论得出结论:(1)冰是固体,因为冰具有固体的特点。

(2)水结成冰以后,形态发生了改变,从液体变成固体。

二、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

1、师:我们知道了把冰放在冰箱冷冻槽内里水会结冰,但水到底是在什么温度的时候会结冰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2、指导学生阅读书P49,然后请学生讲讲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做?

(预设:(1)在细而短的试管里加入大约8毫升左右的纯净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试管里水的温度。(2)拿一只塑料杯(在外面包裹一块干毛巾),在杯内装满碎冰,把试管插入碎冰中。用温度计观试管里的水温的变化。(3)在碎冰里加入很多食盐(加盐可制造更低的温度),保持几分钟持续观测试管里的水温。(4)如果观察到试管里的水开始结冰时,读出温度计的示数。)

3、师:清楚怎么做了吗?请组长来领器材,同时主意轻声交流,仔细观察。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4、汇报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师:现在你能回答水在什么温度时会结冰了吗?是什么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预设:水在0℃时会结冰。温度的变化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5、师:能解释冰箱里的水为什么会结冰了吗?

(预设:冰箱中的低温使水向周围放热,温度降低,降到0℃时,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结成了固态的冰。)

三、拓展

凝固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板书:水(液态)冰(固态)

2、师:现在知道为什么冬天有时候河里会结冰了吗?回家也自己去做一块

4、冰融化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的温度升至0℃时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直至完全融化成冰。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过程与方法:

1、观测并记录冰块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和现象。

2、观测并记录冰块周围空气的温度变化。

3、设计、选择、应用一个快速融化成冰块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2、初次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教学重点】经历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现象的观察 【教学难点】探究促进冰融化的因素

【教学准备】小组: 烧杯一只(内盛小半杯冰块),温度计4支,冰融化时

温度记录表(参考书P50),冰融化时周围空气温度记录表,可封口的小塑料袋1只、冰块1块(要求每组的塑料袋、冰块的形状、大小规格一样)。

【教学过程】

一、观察冰的融化

1、师:上节课我们探究后得出了液态的水在0℃以下就会凝固成冰,那么固态的冰能够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在什么条件下能够变成水呢?

2、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做出预测。

3、师:你们亲眼看到过冰的这个融化过程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亲自来看一看。板书:冰融化了

师:我们要怎么来观察呢?请大家一起看书P50

4、学生介绍观察方法,师生共同补充。

(预设:(1)把冰块放入烧杯内,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冰块的温度。(2)让冰块自行融化。在冰块融化的过程,按均匀的时间间隔测量温度。(3)当冰块完全化成水时,记录温度计上的读数。)

5、师:方法知道了之后,我们就来测量一下吧,同时记录冰块融化时的温度和周围空气的温度,每隔1分钟测一次,把数据记录在P50的表格中(可增加一个测量空气温度的表格)。

6、汇报交流观察到的现象,然后根据这些现象总结。

(预设可以得出的结论:在周围环境温度超过0℃时,就可促使冰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始终保持在0℃,但紧靠冰块的空气温度下降了(冰块融化过程要不断从周围空气中吸收热量);待冰块完全融化成水后,温度还会继续上升。)

二、加快冰的融化

1、师:我们刚才观察了冰的融化过程,你有办法让冰融化的更快一点吗?

2、学生预测方法。(预设:把冰块放到温度更高的地方;把冰块放在太阳、灯光等下面;用手把冰块焐热。„„允许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3、师:接下来我们就来一个融化冰的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融化冰的水平最高,每个小组先讨论下你们打算用哪种方法。

4、师:方法都讨论好了吧,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块大小一样的冰,放在同一种透明的塑料袋中,要求塑料袋的袋口一定要保持密封。一般只能改变一个变量,记录下冰完全融化的时间。在比赛的过程中各小组也可以相互观察和监督。

5、学生实验后汇报交流。(预设:在冰融化的过程中,可以观察到塑料袋的外壁上有很多小水珠。)

6、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能说说是什么使冰的状态发生了变化?(预设:热量是使物质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三、拓展

熔化

1、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5、水珠从哪里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过程与方法:

1、观察到盛有冰块的玻璃杯外壁有许多小水珠,思考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并尝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2、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判断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来源。

3、通过实验和分析,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

4、根据经验和获得的新证据,对小水珠的成因做出更多新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认识到证据对验证假设的意义和价值。【教学重点】经历水珠从哪里来的假设——分析——再假设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

【教学准备】小组:3只大小、形状一样的玻璃杯(其中一杯装清水、一杯 装冰块)。

【教学过程】

一、水珠是从冰化成的水吗

1、师: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发现在玻璃杯和塑料袋的外壁都出现了水珠。(出示一个装好冰的玻璃杯,再现上节课的情景。)这些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呢?

板书:水珠从哪里来

2、学生预测,解释只要符合逻辑,鼓励越多越好

(预设:可能是从被子里渗出来的;冰化成水后从杯口满出来的;有可能是加冰的时候,冰块碰到了杯沿化成水流下来了;„„)

3、师:我们的生活中见到过类似的现象吗?你能根据生活经验对这些解释分析一下吗? 师生共同分析所有提到的这些合理的解释。

(预设:不可能是从杯壁渗出来的,因为玻璃杯是不渗水的;冰融化时杯子中的水还没有满,不可能满出来;加冰的时候一般都是小心的加入杯内的。)

通过这些分析和讨论,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

二、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

1、师:通过我们刚才的讨论和分析,觉得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水。那么,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你能设计实验证明一下吗?

2、学生讨论后形成共识:做一组对比实验:(出示:三只同样的玻璃杯,其中一只杯里加满自来水,一只杯里什么也不加,另一只上加冰,静静地放在桌上。隔几分钟观察两个玻璃杯外壁有没有出现水珠。)

3、学生观察

师:有什么发现吗?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呢?

(预设:这两只玻璃杯的外壁上都没有形成小水珠。加满自来水的玻璃杯外壁没有出现小水珠,说明玻璃杯壁不渗水;空玻璃杯的外壁没有出现小水珠;而装满冰的玻璃杯外壁有许多小水珠,说明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与杯内的冰是有关系的。)

4、师:那么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与杯内的冰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猜测(预设:水蒸气遇冷形成;可能涉及水蒸气、凝结、水汽等,这时也可以提问:空气中有水蒸气吗?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水蒸气能变成水吗?是什么使水蒸气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等等)

5、师: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课后去查找一下资料,看看能否证明你自己的猜测,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6、水和水蒸气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

2、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过程与方法:

1、观察浅盘子中的水在阳光照射下会发生什么变化,同时结合生活中“水会干掉”的经验,讨论水的蒸发。

2、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人工加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

3、观察把一个大的玻璃杯倒扣在一个装满热水的小杯子上会出现什么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2、感受、体验物质变化的可逆性。

【教学重点】探究固态和气态的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和加快水蒸发的方法。【教学难点】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探究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准备】小组: 浅碟子1只、半碟清水、记号笔1支,大的透明玻璃杯1只、小杯子1只、1小杯热水。【教学过程】

一、水到哪里去了

1、师:下雨之后我们常常都能看到地面上有些积水。天晴了,这些积水就会很快干掉的,那么这些水到哪里去了呢?

2、学生推测。(预设:可能到泥土里去了;可能被太阳晒干了,也许学生会说水蒸发了,那教师也可以问一句:如果验证你的说法呢?)

师:这些水去哪了呢?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探究一下吧,如何做呢?

(学生思考后汇报)(预设:浅碟子中加好水,然后不盖盖子,看看水会不会减少等类似的方法。)师:在做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预设:可能水的变化不大,所以刚开始先要在水面做一个标志,然后把浅碟子放在阳光下,一段时间后观察水面的变化。)

3、学生实验观察 师: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浅碟子中的水减少一部分;碟子外没有水漏出来。)师:水既没有流出去,也没有渗入碟子中,它怎么会减少了呢?(预设:水变成了我们肉眼看不见的水蒸气进入到空气中去了。)指导学生看书P54看漫画和文字。

蒸发

板书:水(液态)水蒸气(气态)和课题:水和水蒸气

4、师:现在你能解释水洼里的水是怎么样干掉的吗?试试用图画的方式把你的解释展示出来。(学生画后投影交流。)

二、加热能加快水蒸发吗

1、师:我们已经知道了水能够蒸发变成水蒸气,那你们有什么新的想了解的吗?(预设:什么时候水会蒸发;怎么样水才能蒸发的快点;蒸发后的水有什么用„„)

师:对于其中的两个:水在什么条件下会蒸发变成水蒸气?什么情况下蒸发的更快些?你有什么想法吗?

2、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预测(预设:温度越高,水蒸发得越快;空气越干燥,水越容易蒸发;有风吹,水蒸发得越快。)

师:我们今天先来研究其中的一个,水蒸发得快慢与周围的温度有关吗?可以怎么研究呢?小组讨论一下(可适当参考P55)。

学生讨论后汇报

(预设:取两只相同的不锈钢长柄汤勺,都加入2/3勺水,把其中的一只搁在桌面上,用书本垫起勺柄,使勺口呈水平摆放(使水不会流出);另一勺水则放在蜡烛(或者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师:实验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课件出示:

1、一定要注意用火安全,还要注意避免烫伤身体——不要用皮肤直接接触加热过的勺子;

2、远离水沸腾后产生的蒸气。)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师:观察到什么现象吗?

(预设:放在蜡烛上加热的水里过一会儿就会不断地冒出气泡,水上方空气中有很多白汽。过几分钟后,勺子中的水就干了。而另外一只不加热勺子里的水量减少的不多。)

师:从我们看到的现象里你有什么发现吗?(预设:加热可以加快水的蒸发。)

小结:水蒸发的快慢与水吸收热的多少是有关系的,水在受热的情况下蒸发会加快。

三、空气中的水

1、师:水会蒸发,在阳光照射下,河流和大海中的水一直在蒸发,因而空气中有很多看不见的水蒸气,那么如果不断的蒸发,河流和海里的水岂不是越来越少了啊,最终会没有,是这样的吗?那是怎么回事呢?

(预设:天上经常要下雨的,河流和海里的水又会多起来的)

师:也就是说你们认为水蒸发到空气中之后又会通过下雨变成水,是这样吗?你能证明一下吗? 学生讨论后汇报

(预设方法:可以在桌面上放一只小杯子,里面加入一些热水。然后用一只大的玻璃杯,杯口朝下罩住盛水的小杯子。)

教师投影演示。师: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上面罩住的杯子的杯壁上有很多的小水滴。)师:你能解释吗?

(预设:学生回答可能有些困难,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看书并讲解。从水里出来的热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杯就会冷却下来,变成人们看得见的水滴。水蒸气冷却后变成看得见的水滴,这种现象叫凝结。)板书:凝结

师:现在你能解释上节课的问题了吗?装满冰块的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凝结

(预设:玻璃杯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盛冰的玻璃杯冷却下来,在杯壁上形成了小水滴。)板书:水蒸气(气态)水(液态)

四、拓展

师:我们对水研究了整整一个单元,你能课外总结一下吗?下节课我们来交

7、水的三态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在自然界有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即水在自然界同时以液态、固态和气态存在。

2、水在自然界不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促进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温度的变化。过程与方法:

1、回忆或观察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讨论它们之间变化的原因和条件。

2、寻求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证据,尝试自主设计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观察实验活动。

3、分析水的各种状态之间变化的过程,整理概括水的三态变化规律。

4、思考有关自然界水的相关问题,并尝试用“水的三态循环”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观测数据(证据)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2、初步认同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3、初步建立物质不灭的观点。

【教学重点】认识到水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状态可以互相转变。【教学难点】对水的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做出解释。【教学准备】

小组: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讨论记录表,玻璃杯1只,冰块1杯,食盐 全班:云、雾、雨、露、霜、雪、冰等自然现象的图片或影像资料。【教学过程】

一、水的各种形态

1、师:在将近一个星期的学习以来,我们一直在学习水,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吗? 师生交流

师:刚才的交流中提到水在自然界中有多种状态,大家一起先来看几张图片和一些视频。(课件展示)

2、师:刚才的图片是水在自然界存在的几种形式。你能根据生活经验说说你所知道的云、雾、雨、露、霜、雪、冰吗,可以小组讨论一下,试着把P57的表格填好。

3、学生讨论交流。(基本答案如下:)

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

(这些条件也许很多学生想不到,特别是霜和雪,答不出来的也可以先不填,在学了下一个环节之后再回过来回答也可以。)

二、水的三态循环

1、小结:我们刚才通过的讨论和前面几课的实验和观察,发现了液态的水能凝固成固态的冰,固态的冰会融化成液态的水,液态的水会蒸发成气态的水蒸气,气态的水蒸气又会凝结成液态的水。

师:你能用图来表示上面三者之间的转化吗?(学生画)

(预设:(1)如果前面学生没有讨论出霜和雪的变化过程,这里可以再问一句:师:那么固态的冰和气态的水蒸气之间能互相转化吗?霜和雪是从水的什么状态变化而来的?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如果学生还是不理解可以教师演示一个实验:在一只干燥的玻璃烧杯里装满小冰块,并往碎冰里加入大量的食盐,过几分钟后可以看到玻璃杯外壁上有固态的冰晶出现。然后请学生解释现象: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了冷的玻璃杯壁(低于0℃),从而凝华成了冰晶。)(2)如果刚才讨论出了就可以在上面的总结中直接总结完整。)热量的变化引起了水的三态变化。

2、师:我们学了这么多之后,现在你能解释为什么海洋中的总不会溢出,河流中的水一直流不完吗?请同学们结合P58的图,讨论一下。

3、交流。

三、拓展

1、师:学了这章,你有什么收获呢?

2、阅读资料库,增长知识。

第四单元 磁铁

1、我们知道的磁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有各种各样的形状。

2、磁铁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被广泛地应用在许多方面。过程与方法

1、描述和交流自己知道的有关磁铁的知识。

2、观察磁铁形状,根据形状给磁铁取名。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磁铁的用途,体会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2、乐于表达和交流。

3、激发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交流、整理关于磁铁的知识。

【教学难点】知道磁铁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被广泛应用于许多方面。【教学准备】各种各样的磁铁、塑料小车、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宝刀传说。(课件图片出示)古代的侠客不光武功高强,而且常常有好的兵器。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从青铜兵器到铁制兵器,越来越结实,但是也有了一类特殊的兵器。就一把普通式样的刀,看上去没什么特别的,却说是“宝刀”。原来,其他的兵器不敢轻易靠上它,一靠上它兵器就会被它吸住,力气小的人往往会让兵器脱手。撒暗器的也不管用,那些铁制的暗器还没伤到人,只要用宝刀在面前挥舞几圈,暗器就被它全部吸住了。难怪被侠客们称为“宝刀”!你知道其中的秘密吗?

2、听完了宝刀的传说,我想小朋友们的心里一定出现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吧?呵呵!不着急,再看看老师的遥控小车吧!

3、演示遥控小车:把一块磁铁用纸包上放在塑料小车上,把一根条形磁铁包装成指挥棒状,手拿“指挥棒”靠近小车,吸引或排斥着小车前进和倒退。小车怎么会听我的指挥?

4、怪事还真多,你能猜猜其中的奥秘吗?学生猜测、交流、讨论。

二、我们对磁铁的了解:

1、在我们周围,很多物体上也都使用了磁铁。我们知道磁铁的哪些事情,是怎么知道的?

2、请以小组为单位,在记录纸(我们知道的磁铁)上画出或者写出对磁铁的了解吧!再想想怎样把小组知道的有关磁铁的事情介绍给全班小朋友。一会儿我们开个小小交流会,比一比哪个小组知道的多,介绍的好。

3、小小交流会:我们知道的磁铁。

(1)、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汇报以“磁铁”为中心用网状图形式记录在黑板上。(2)、评比得出最佳表现组。

三、利用网状图,整理磁铁知识:

1、形状

(1)、磁铁有各种各样的形状。(课件图片出示)

(2)、这么多不同形状的磁铁,怎么进行交流介绍呢?为了方便,人们就根据形状给磁铁取名了。你能给这些磁铁取个名字吗?(凡取的名有道理的都给予肯定,但注意最后统一到通用称呼上来:蹄形、条形、环形磁铁等。)

(3)、为什么磁铁要做成这么多的形状?

2、用途

(1)、哪些地方用到了磁铁?(2)、磁铁在这些地方有什么作用?

(学生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图片出示,或补充介绍或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3、性质

(1)、我们知道磁铁有一些特殊的性质,是怎么知道的呢?

(2)、我们能把这些性质记录下来吗?学生在记录纸(我们所了解的磁铁性质)上写下自己所知道的磁铁的性质。(3)、交流汇报。

四、总结延伸:

1、回顾宝刀传说和遥控小车,利用磁铁还可以做什么有趣的小游戏呢?自己课后去设计设计哦!

2、对于磁铁,我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2、磁铁有磁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

2、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

2、用磁铁识别物体是不是铁材料制作的。

3、根据材料设计实验,研究磁铁隔着水能不能吸铁。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认真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的重要性。【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认识到磁铁具有吸引铁制品的性质。【教学难点】知道并理解用磁铁可以辨别出不易辨认的铁制品。【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

1、磁铁和被测试物品:铜钥匙、铁钥匙、回形针、铁钉、铝片、铜导线、玻

璃珠、木片或木块、纸片、弹簧、布条等物品(材料的种类多一些,铁材料制品要有多种,要有铜、铝等非铁的金属物品,学生的学习用品,如:橡皮擦、铅笔、塑料尺等也可用作测试材料)。

2、橡胶皮(气球皮)、杯子和水。

3、铁盒(如罐头盒)、铝盒(如易拉罐)、茶叶筒(底和盖是铁制的,筒身是纸制的)、圆珠笔。

4、几种不同材质的硬币,如一元的钢币,5角的铜币和钢芯镀黄铜币,1角的铝币和钢币,分值铝币。【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我们认为磁铁能吸引什么?学生交流,师适当板书。(如:金属?铁?······)

2、怎样检验我们的观点?(做实验)

二、磁铁能吸引的物体:

1、老师准备了这些材料,请看(实物投影出示材料小样)。我们先预测一下物体会不会被磁铁吸引,然后再做实验进行检验吧。(预测时说说理由或根据)

2、我们小组的桌子上就有这些材料,一会儿就要请大家来做做小小检验员了。实验可不要忘了做记录啊。(投影出现记录表)检测后把被测试物体按“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分类填写好,然后小组讨论记录下两类物体在材料上的各自特点。(学生实验并记录填写好表格)

3、交流汇报。

4、小结。

(1)、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有什么不同的特点?(2)、由此我们可以推知,磁铁可以吸引什么物体?

(3)、与我们刚上课时的观点相比较,原来的观点是得到了确认,还是需要做一些修改呢?(回顾板书,修正板书。)

5、辨认铁制品。

(1)、这些物体中,哪些是铁材料做的?(实物投影出示:主要是硬币、茶叶筒等)(2)、学生观察判断并交流。

(3)、对于自己的判断有十足的把握吗?想想辨认铁制物体用什么方法可以更可靠呢?(用磁铁)(4)、那我们就用磁铁来检验一下刚才的判断吧!学生实验。

(5)、两次判断结果一样吗?哪一次判断更能使人信服呢?从中我们收获了什么呢?学生汇报、交流、小结(教师小结:磁铁都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我们可以把磁铁的这种性质叫作磁铁的磁性。)。

三、隔物吸铁:

1、引入研究。

(1)、还记得老师上节课给大家带来的遥控小车吗?现在大家都知道老师能指挥小车是因为有磁铁的原因,可当时知道吗?为什么?(纸包住了磁铁)磁铁被纸包住了,隔着纸,还能吸铁吗?

(2)、学生猜测,教师演示。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交流汇报。

(3)、原来隔着纸的磁铁也能吸铁啊!那搁着别的物体行不行呢?想研究哪些物体呢?学生列举。

2、实验设计。

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这些物体(实物投影出示),怎么做实验呢?哪个小组先设计好了哪种物体的研究计划,并口头交流汇报获得了我们的认可,就可以先领走该种物体了。(特别关注隔水实验的设计)

3、学生实验并做记录。(相应的物体后面做好记录)

4、汇报交流。

5、小结。

(1)、通过实验,你知道了什么?

(2)、教师补充介绍并演示:磁铁隔着铁片吸铁。(让学生领悟到书中结语中“一些”所表示的意思。)

四、总结延伸:

1、今天的课,对我们的知识增长有什么帮助?你有什么收获?

2、老师的钥匙不小心掉到了井里,不把衣服弄湿,怎样才能把钥匙成功捞上来呢?

注:教师在此课的教学中要清楚:磁铁能吸引铁,还能吸引镍、钻等金属。学生如果知道磁铁还能吸镍、钻等,教师要给予肯定。人民币硬币用的材料分别是:1元硬币为钢芯镀镍;2000年版5角硬币是铜锌合金,黄色带红;2002年版5角硬币为钢芯镀黄铜,黄色;老版1角的是铝币,2005年后的1角硬币为不锈钢,色泽为钢白色,与1元钢币颜色略有差别;分值硬币都是铝的。不锈钢的组成成分都主要是铁,但是磁铁只能吸引一些种类的不锈钢,有些种类的不锈钢磁铁是不吸引的。磁铁能吸引录音磁带、录像磁带,因为在它们的胶带中有铁粉类物质。但是电脑用的磁盘,看起来与录像带很像,但不能被磁铁所吸引。磁铁吸引了看似铜的物体,其实那是在铁物体的表面镀的一层铜。

3、磁铁的两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2、两个磁极接近,有时相互排斥,有时相互吸引。磁极间的作用是相互的。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作出假设性解释。

2、通过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认真实验、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2、体验重复实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鼓励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研究磁性强弱的问题,从某方面对不同的实验方法做出比较和评价,体会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指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要注意收集数据,利用数据验证磁铁的两个磁极磁力最强。

【教学难点】通过活动,认识到磁极间有吸引和排斥两种不同的作用:这种吸引、排斥的作用是相互的;磁铁的两个磁极不完全相同,磁极不同,作用不同。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小钢珠、大条形磁铁、回形针,没有标识的磁铁。教师准备:蹄形、环形等不同形状的磁铁,若干纸条(在黑板上直观记录条形磁铁相互作用的实验现象时使用)。【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实物出示)看,这是什么?(小钢珠和条形磁铁)如果把小钢珠放在条形磁铁的中间,一松手,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猜测。

2、我们来试试吧!教师演示(多做几次)看到了什么?(小钢珠在磁铁上总向两边滚)

3、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学生猜想,做出假定性解释。

二、磁铁什么地方的磁力大:

1、是不是真的像大家说的那样,同一块磁铁各部分的磁性不一样强呢?那我们猜条形磁铁哪些部位磁性最强?

2、这只是大家初步的想法,怎样用科学的实验数据或现象来证明我们的观点呢?要比较磁铁的各部分磁性谁更强,可以怎么比?

3、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4、交流汇报实验方案。

(1)、如果要测磁铁各部分能吸起回形针数,该怎么做?磁铁是放在桌上好呢还是挂起来?可以在条形磁铁的哪些部位放回形针?为节约时间我们可以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点,板书条形磁铁,并选择五个点,回形针怎么放?我们可以一个接一个放(演示)现在放了几个?如果再放上去要掉下来了,算吸起几个?注意一定要轻轻的放上去,细心一些。要不要记下各部位吸起的回形针数,记在哪里?在记录纸上就有这种实验方法的记录处,我们来看一下,分别在磁铁的A、B、C、D、E处下面的括号中记录下来?

(2)、这是比磁铁各部分吸的回形针数,是一种比较好的比磁性强弱的办法,还有其它不同的办法吗?

(3)、能不能比磁铁各部分吸同一个回形针所需要的距离呢?怎样量磁铁各部位吸起同一个回形针需要的距离?用什么材料做的尺来量比较好一些?旁边能不能放其它的磁铁?把回形针放在尺的起始点放回形针,沿着尺慢慢的接近回形针,当吸住回形针时,观察磁铁离起始点的距离,就是这个部位吸回形针的距离。

(4)、如果用小钢珠实验,怎么来做?小钢珠先放哪里?旁边能不能放其它的磁铁?观察什么?怎么记录实验的结果呢?可以用箭头画出铁珠的运动轨迹。

5、刚才小朋友们想出了许多好办法。但课堂上时间毕竟有限,为了大家更好的交流,我们先选择第一种方法进行,好吗?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6、各小组实验数据汇总。

7、我们一起来观察分析一下,从我们的汇总数据里,我们可以发现些什么信息?

8、小结。

我们把两端磁性最强的地方,叫做磁极。(板书磁极)想想一块磁铁磁极有几个?

三、磁铁两极的研究:

1、我们已经知道磁铁能吸铁,如果用一个磁铁的磁极去吸另一个磁铁的磁极,吸引力会更大吧?想验证一下吗?

2、用两只手握住两块没有标识的磁铁,将它们的磁极相互接近,出现了什么情况?我们的手有什么感觉?学生操作,交流感受。

3、为什么有的吸在一起,有的会推开呢?这样的情况会出现几种呢?再做一做看看。

4、我们能准确地说出,两块磁铁相互接近时是哪两个磁极相互吸引,哪两个磁极相互排斥吗?(不能)那怎么办呢?

5、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引导。(为了准确而又简单的的表达,我们可以借助一些符号来做标记,比如说字母。)

6、我们先给两块磁铁的两端分别标上A、B、C、D后,再将它们相互接近吧。当然别忘记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我们也可以借助符号,如用“→←”来表示相互吸引,用“←→”来表示相互排斥。

7、学生实验,并记录。

8、汇报交流。

9、小结、延伸。

(1)各组的实验结果都相同吗?

(2)、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标注字母时是随意的,没有统一标准。)(3)、怎样才能标注统一呢?我们下一课再继续研究吧!

四、作业:

出示蹄形磁铁、环形磁铁等,它们的磁极在哪里呢?(用小钢珠测试,因为磁极磁性最强,钢珠会自动滚向磁铁的两个磁极。)

4、磁极的相互作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能指南北方向。指南的磁极叫南极,用“S”表示;指北的磁极叫北极,用“N”表示。

2、磁铁的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过程与方法

有计划地做实验,分类整理实验证据找出规律。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有计划、有步骤进行实验的严谨态度。

2、感受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能有计划地做实验,分类整理实验证据找出规律。

【教学难点】知道磁铁能指南北方向,指南的磁极叫南极,用“S”表示;指北的磁极叫北极,用“N”表示。【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磁铁,悬挂磁铁的支架或磁铁座,上节课使用的无标识的磁铁,其他形状的没有标识的磁铁。【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1、上节课我们把两块磁铁的磁极标记为A、B、C、D来研究磁极的相互作用,结果全班出现了不同的结果。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对磁极的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未能把本是相同的磁极标上相同的字母。)

2、磁铁的两个磁极还有什么不同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研究吧!

3、研究之前,老师想考考小朋友们:谁能正确指出我们教室的东、南、西、北方?

二、磁极与方向:

1、我们研究磁铁,老师怎么忽然让我们认方向了啊?小朋友们心里一定非常纳闷吧?不着急,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礼物,出示(把一块条形磁铁横着悬挂起来或放在磁铁座上,使它能在水平方向自由转动。)(注意让悬挂的磁铁远离铁制物体。)

2、可不要小看它哦,仔细观察磁铁静止下来的位置吧,发现了什么?(一端指南,一端指北)

3、我们再让它转动一下。注意观察磁铁静止下来的位置,变化了吗?

4、小朋友们一定很想自己动手做一做吧?好,下面小组实验,边实验边注意观察磁铁静止下来的位置,反复多做几次。

5、汇报交流。

6、小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磁铁能指南北方向,指南指北的磁极总是固定不变的。于是人们把指北的磁极叫北极,指南的磁极叫南极。“北方”的英文是“North”,“南方”的英文是“South",所以国际上通行磁铁指北的一极叫N极,指南的一极叫S极。

7、运用。上节课,我们用字母A、B、C、D给磁铁的磁极做标记,现在还需要这样吗?可以怎么修改呢?(用“南”“北”或“S”“N”做标记)学生动手自己找出上节课使用的没有标识的磁铁的南北极并添加新标记。

三、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1、现在我们已经给两块磁铁正确标记上了南(S)、北(N)极,想想让两块磁铁的磁极相互靠近,共有几种情况?(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让我们用添加了新标记的两块磁铁重做磁铁两极相互作用的实验吧,别忘记实验结果记录哦!

3、学生实验,并做记录。

4、汇报交流。(教师适时板书)

5、小结、延伸。

(1)各组的实验结果都相同吗?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认识到了磁铁两极有南极和北极的不同,并正确标识了实验用的磁铁的南极和北极。)(2)、我们现在能够准确地说出,两块磁铁相互接近时,是哪两个磁极相互吸引,哪两个磁极间相互排斥了吗?学生回答。

(3)我们把两个相同的磁极叫同极,不相同的磁极叫异极。所以当两块磁铁相互靠近时的结果如何,我们可以进行更简单的表述,谁再来说说?(“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四、拓展延伸:

1、对于其他形状的磁铁,我们能找到它们的南极和北极吗?(用多种方法)

2、资料阅读“磁悬浮列车”,课后制作一个悬浮磁铁。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5、磁力大小会变化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两个或多个磁铁吸在一起,磁力大小会发生改变。过程与方法

1、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做实验获取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2、学习改变磁铁磁力大小的一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细致、有序地进行实验操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经历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做实验获取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明白两个或多个磁铁吸在一起,磁力大小会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具体、细致的指导学生做一个磁铁能吸多少个回形针的实验。【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4个——6个大小相等、磁力大小一样的环形磁铁,两个杯子(或其他支撑物),薄木片、回形针、回形针制作的小钩、透明胶带。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进行猜测:

1、教师演示比较两个磁力大小差别较大的磁铁各吸回形针的多少,让学生直观看出这两块磁铁的磁力大小是不同的。

2、我们能改变一个磁铁的磁力大小吗?(不能,一个磁铁磁力大小是不变的。)

3、两个磁铁吸在一起,磁力会变化吗?如果磁力大小会变化,是变大还是变小呢?我们可以很方便地把很多个环形磁铁相互吸引着重叠在一起(演示方法),它们的磁力又会怎样呢? 学生猜测,记录并交流。

二、测量磁力,收集数据:

1、怎么知道磁力的变化呢?(书上有方法介绍,但我觉得还是让学生自己来设计比较好,教师不妨放手让学生讨论说说。当然,交流汇报时,教师要注意把握,帮助学生选择较科学的方法进行实验。)

2、今天我们就做一次小懒汉吧!用书上现成的方法来实验。(投影出示图片)(1)、磁力的大小用什么来表示?(磁铁吸住回形针的个数表示)

(2)、实验时,为了公平比较磁力的大小,要注意什么?(一、几个磁铁的磁力大小要相同。

二、测量磁力大小的方法要保持相同:放磁铁的薄木片不变,用同样的方法钩住回形针,使用同样大小的回形针等。)

3、学生实验,并记录。

(1)、教师演示并指导学生做一个磁铁能吸多少个回形针的实验。(注意提醒学生把回形针先挂在钩子上,再把小钩子往磁铁上吸。)

(2)、指导填写记录表。

(3)、学生继续实验。(提示学生,最好把实验用的第一个磁铁始终放在最底下,后吸上的磁铁依次往上叠,避免因磁铁磁力大小差别带来的误差。)

4、交流汇总。

三、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观察汇总表里的数据,我们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交流发现。

2、我们先前的猜测对吗?

3、由此,我们可以推出什么结论?

四、总结延伸:

1、今天的课,给你带来了什么?

2、如果把相互排斥的两个磁铁结合在一起,磁力大小又会怎样变化呢?请课后进行研究,并与大家及时交流。

五、资料收集:

收集有关指南针的资料,下节课带来。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6、指南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指南针是利用磁铁能指南北的性质制成的指示方向的仪器。过程与方法 用指南针确定方向。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2、了解指南针发展的历史,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指南针的用途,知道指南针的历史,学会正确使用指南针,利用指南针确定方向。【教学难点】利用指南针确定方向,认识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等八个方向。【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指南针。

教师准备:有关指南针历史的影像资料(课件),不同样式的指南针等。【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一艘大船在东海航行,海上一片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象,突然天空变得阴暗起来眼看一场大雨要来临,怎么办?必须马上回到港口才会比较安全。可是茫茫大海该往哪儿回呢?小朋友们我们用什么办法来帮助船长确定方向啊?(指南针)

二、了解指南针的历史、用途和构造:

1、大家见过指南针吗?说说在哪儿见过?关于指南针都知道些什么?学生回答。

2、大家知道的真不少,关于指南针还想了解它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3、小朋友们头脑中有这么多问题,这需要我们自己来研究寻找答案。下面根据自己课外搜集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寻找答案吧!

4、学生阅读讨论。

5、交流汇报:下面就请小朋友们谈谈我们自己都解决了哪些问题?

6、不错,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老的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四大发明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指南针就是四大发明之一。现在就请跟着老师来了解一下指南针的发展历程。

(放课件、课件的内容是从最早古代人民利用太阳和北极星来辨别方向、司南、指南车、指南鱼、各种各样的罗盘及现在发明的各种各样的指南针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介绍书本知识。)

三、用指南针定方向:

1、通过刚才的阅读资料和观看影片,我们对指南针有了更深的了解。那么在生活中指南针到底为我们带来了哪些方便呢?它又是如何使用的呢?学生回答。

2、观察教学用的指南针。

(1)、指南针由几部分组成?(主要由磁针、支架、标明方向的底盘、盒子组成。)(2)、磁针的哪一端指北,哪一端指南?(3)、方位盘上的方向是怎么表示的?

3、用指南针定方向。

(1)大家会使用指南针吗?小组讨论研究怎样用指南针来判断方向。(2)交流指南针的使用方法。

(3)用指南针来判断教室的各个方向。

(4)走出教室,继续判断:学校大门和教室窗户的朝向;国旗与学校大门在我们的哪个方向。

四、总结延伸:

1、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了指南针的历史,此时此刻大家最想说些什么?(希望学生能说出人类的伟大;应为劳动人民的创新精神所感动;指南针给人类带来了方便、我也想做一个指南针等。)

2、我们用指南针还能做什么?

五、课后思考题:

1、我手上有一个磁铁,把它放进一个口袋,谁能用科学的办法知道磁铁在哪个口袋?需要什么器材来帮助?

2、一块铁,一块磁铁,有本事测出来吗?想一想怎么来判断?怎样区别判断看到什么现象说明口袋里的是铁还是磁铁?经过这个实验,小朋友们有什么想法?特别是对大家在使用指南针的时候有什么启示?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7、做一个指南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钢针经过磁铁摩擦后可以变成磁针。过程与方法

1、用磁铁摩擦钢针的方法做磁针。

2、判断自制磁针的南北极。

3、合作设计制作指南针。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造精神。

【教学重点】用磁铁摩擦钢针的方法做磁针,发现能让磁针水平旋转的方法。【教学难点】判断自制磁针的南北极。【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强力磁铁、钢针、吹塑纸、线,剪子、小水槽、盒式指南针。学生自己也可以准备一些材料。【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指南针,知道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吗?

2、好多小朋友也想亲自制作一个指南针,要制作一个指南针,一般需要哪些材料?(学生回答,教师选择性板书。)

二、做磁针:

1、要制作一个指南针,首先需要什么材料?(磁铁),如何得到一个磁铁呢?讲解磁化现象。

2、学生磁化钢针。

3、怎样知道这根磁针的南极和北极呢?

4、学生分析并做相关实验,确认两极(可作记号,也可默记)

三、安装磁针:

1、寻找能让磁针水平旋转的方法。(让学生设想,小组讨论后陈述理由。)

2、验证自己的方法。

3、我们的指南针能否准确地指示方向?试一次能表明制作成功吗?我们需要反复的实验,才能提高准确性。

4、用自制的指南针辨认方向。

四、交流展示自制指南针:

1、展示小组制作的指南针。

2、评比后小组讨论并改进指南针。

五、拓展延伸:

1、小朋友们的指南针已经制作成功,那么除了这种方法外,大家想一想还有别的方法可以制作指南针吗?

2、大家想不想也试一试当发明家的感觉,请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将你们设计的指南针样式画下来。

六、课后活动:

1、今天我们亲自动手制作了指南针,又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了新型的指南针,回去之后,你们可以用自己制作的指南针去测定一下周围物体的方位,使自己能够更加熟练的使用。老师更希望大家能把设计的新型指南针做出来。

2、资料阅读,了解GPS全球定位系统。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下载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冀教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冀教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冷与热 1、知冷知热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会使用温度计准确地测量水温。 会用温度单位做好每次测量的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遇到问题善于思考,观察测量时能......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 小车的运动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影响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因素做出假设。 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收集证据。 4、......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认识固体 第二课时总第15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固体,谁来说一说什么是固体? 2、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固体。 二、合作探究,引导解疑: 1、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物体混......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1我们周围的土壤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2、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教案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教案(上册) 1、运动着的世界教学目标: 1、能够提出三个以上自己感兴趣的有关运动的问题。 2、能够从提出的问题中选出自己认为最值得研究的问题,并能说明自己......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教案123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教案上册(1) 1、运动着的世界教学目标: 1、能够提出三个以上自己感兴趣的有关运动的问题。 2、能够从提出的问题中选出自己认为最值得研究的问题,并能说明自......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生字组词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生字组词 1 冬季 更换 牵手 捕捉 欣喜 孔雀 跳跃 吞吐 呼唤 奔跑 劳累 钻研 2俊俏 翅膀 凑成 活泼 倾斜 掠过 波纹 荡漾 疲倦 痕迹 音符 演奏 乌黑光亮 俊......

    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课文30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6篇。综合学习活动六次,生字表包括要求会认的字和要求会写的字。 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