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作文说课稿(精选5篇)

时间:2019-05-13 12:32: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年级作文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年级作文说课稿》。

第一篇:三年级作文说课稿

三年级作文教学

《我的课余生活》说课稿

江口中心学校

方二玲

新《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中年级的习作,明确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目标: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生活素材。这些目标对于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来说,可以归结为一句话:解决小学生“见作文,就头痛”的最大难题,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引导学生如何写作文。

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很多学生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感觉没东西可写,一写作文就“抓耳挠腮咬铅笔头”;为了解决小学生作文无物可写的头痛事,我首先引导他们在课余生活中发掘素材。学生的课余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很多精彩充实的故事。如:在校园有踢球、跳舞、画画、做游戏„„在家里做家务,养小动物、种花草蔬菜„„不管是和谁在一起,不管你做什么事,件件都令人充满快乐——这正是小学生作文的源泉。只要把课余生活中具体事例引入作文中,学生们就会产生什么都可以写的意识,并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心。教学中我通过范文讲评和现场表演片段的事例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再通过评析范文、修改习作等方法提高学生习作技巧,让他们越写越会写,越写越想写,不断写出精彩作文。通过这次的习作赏议,鼓励了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尊重了他们的个性和创意的表达。在兴趣提高的基础上,引导并激发了学生修改自己习作的热情,让他们主动与人交换意见,与他人分享习作成功的快乐。

作文教学流程如下:

一、导入揭题

1、看图片《丰富的课余生活》

看图片指名回答他们课余生活都在干什么?

2、议一议

我们的课余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校园里打球、踢毽子、看书、画画„„在校外登山、郊游、放风筝„„在家里做家务、养小动物„„在这些事中,哪件事给你印象最深?哪件事你最感兴趣?哪件事你最觉得高兴?请大家说说看!

3、课余生活就是棒

我们小学生写作文最头痛的事,就是没东西可写,要知道我们的课余生活有很多事可写,并能写出精彩作文。

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认真体会课余生活,把其中发生的事写进作文,就有写不完的素材。

二、《我的课余生活》范文评析

1、看一看

我的课余生活——打乒乓球

我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绘画、书法、打乒乓球等,可多了。其中我对打乒乓球情有独钟。爸爸妈妈还专门给我报了乒乓球兴趣班,每到周末和节假日,我都会按时去训练。

还记得刚学打球的时候,我连球拍都不会拿,教练先教我拿球拍的姿势,然后让我练托球,托球熟练后,教练又教我如何用 正手接球,终于能真正地打球了,我很兴奋。刚开始,我打完一个球,教练就让我停一下,看看我的动作对不对,再发第二个球,我经常把球打“飞”。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现在我打球的技术可高了。每次打球,我都是眼睛紧盯着球“飞”来的方向,球来了,我轻轻一挡,球就乖乖地回去了,球又来了,我轻轻一拨,球又回去了,有时候,我还会找准机会“杀”回去,教练在旁边一边指点一边夸奖。每次训练后我都会汗流浃背,但心里总是乐滋滋的。现在我已经学了反手,正手,扣球等。

课余生活不仅锻炼了我的身体,还让我感到了无限的快乐。

2、评一评

这篇习作开头描写了“我”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并点明“我”最感兴趣的课余生活是打乒乓球;第二段描写“我”练乒乓球的过程;结尾写出了“我”的感觉。

这是一篇结构较完整的记事作文。作文的重要部分是第二段,小作者把打乒乓球从不会到会的过程,每一步都写得很具体,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习作的不足:缺少形象化描写。如:小作者写“托球”,如果写出是朝空中托或者对墙面托,就形象化了。再如:小作者写把球打“飞”了,如果写出球是“飞”过了网或从对手的头上飞过了,就有画面感了。

三、现场表演片段(篮球比赛其中一个镜头)

1、举例 例如写打篮球,要写平时是怎么练的,怎样一点一点掌握动作要领的,怎么比赛的。注意语句通顺、连贯,让人一目了然。当然,你能写写自己的心理活动就更好了。

做任何事,都会遇到一些困难或挫折,面对它们你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这是本次习作的重点。仅这些还不够,还需要我们把事情发展顺序写清楚,并且要把重要的地方写详细具体。

四、指导写作文

1、写一写

片段作文:

写自己在课余生活中做的一件事。如:唱歌、跳舞、打球、郊游、画画、做游戏、干家务活等等,都可以写。

2、同学们开始写吧!相信大家都是出色的小作家。

片段作文要求:

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先给你的作文起个新颖的题目,让人耳目一新。

开头:省略。

写课余生活中发生的一件事,要把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交待清楚,最重要的是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还可以写写当时周围的环境、参加活动的心情等。

结尾:省略。

五、学会改作文

1、养成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作文写好后,要从头到尾认真读一读,发现漏字、错字、用词不当、语句不通等问题,要认真修改,养成修改作文的好习惯。(学生写好作文后,老师范读点评„„)

六、总结:

写作文并不难,但要写出好作文也不易。要平时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积累丰富的素材,还要多看多写,就能“熟能生巧”,成为作文高手。

七、结束。

第二篇: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1

一、说教材

“吨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第四单元“千米和吨的认识”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一课时。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已经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通过本课题教学,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别的知识打下基础。根据教材的编排、大纲要求和学生认知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确定为以下两点:

1学生能够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之间的简单化聚。

2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计的能力,能在生活中解决相应的问题。

由于吨是较大的计量单位,学生往往只是眼见,却未必有真实的感受,因此,教学重点是建立1吨的概念,难点是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计的能力。1吨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让学生准确感知1吨的重量成为本节课的突破口。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三、说教学设计

教学程序分4个环节进行: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该环节主要是复习与新知有密切联系的旧知,自然导入新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计如下:

(1)、课件出示水果贸易市场的画面。

“一个苹果重450————,一箱苹果重15————-(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估计一辆装满苹果的大卡车中这一车苹果的质量为3————。(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2)、从实物中认识吨。(幻灯片展示装货物的卡车、火车皮这两幅画)教师引导学生:图上的吨或t是什么意思呢?

(3)、揭示”吨“的概念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4)、揭示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从数量上初步感知吨的重量,并反馈有多少同学已经知道”吨“.并从生活实际中引入吨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在生活可以随时发现数学。

2、实物体验,联系生活

本环节逐步由抽象到具体,主要是让学生加深认识,拓展思维,以直观形象的物体让学生充分感知吨这个计量单位所表示的数量是非常重的,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基础。

(1)、出示实物:一袋50千克的大米和4个5千克的铅球教师请学生抬大米,掂铅球。引导学生:1吨的重量要几袋这样的大米啊?20袋这样的大米你们还抬得动吗?铅球同上过程

(2)、同桌互相说出自己的体重,并互相背一背,来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教师引导:1吨的重量相当于几个我们这样的同学?

(3)、联系生活举例

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充分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学习,并亲身感受和推算,有利于学生建立1吨重的观念,突破难点。把吨这个重量单位用于生活,强化吨的概念的构建。

3, 单位化聚,练习巩固

(1)、出示例题:5吨=( )千克 5吨680千克=( )千克20xx千克=( )吨 2450千克=( )吨( )千克(2)、开放题:一箱苹果的重量是10千克,一副哑铃的重量是5千克,一袋面粉的重量是25千克 一头牛的重量是500千克,那么( )个( )的重量是1吨。

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4,质疑问难,总结全课

让学生自己说说这节课主要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2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分数的认识”。它位于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下面我将从教材与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和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在说课之前,我觉得很有必要剖析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一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能够理解整数的意义。另一方面,学生已经懂得了平均分,知道如何将物体按照所要求的分数进行平均分配。这都为学生学习分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儿童生活里没有这样的经验,而且表达方式也不相同,读数的方法也不相同。尤其是分数既表示一个量,又表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小学生较难理解。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这套教材,分数这部分知识是分两次进行教学的。第一次是三年级的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二次是五年级的系统学习分数知识。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第六册的要求是: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这一课是分数教学的起始课。它是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加减计算等知识的基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本课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并会正确地读写分数,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掌握简单分数的写法和读法,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一、教法与学法

教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法与学法的设计着眼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只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创设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爱学。

学法:课刚开始,教师就设疑,让学生用拍手的方式回答怎样平均分。当1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人的时候,用拍手不能解决,学生就会出现认知矛盾。从而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新知。怎样表示一半。认识了二分之一后,让学生动手操作,以各种方式认识、表示自己想认识的分数,并与同伴交流,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获得新的知识

二、说教学流程

(一)整体设计思路

1、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首先从生活中引入分数,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例如:表示半个月饼时,让学生尝试着想办法表示它。这样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知道产生分数学习分数的必要性。接着引入“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在多种表示方式的对比中,体会用1/2 表示一半的优越性,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学生要建立概念的过程是很慢的,为了让学生能较好地理解简单的分数的意义。先让学生认识分数1/2,又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的实践操作中,使学生体会1/2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3、为使学生对分数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在认识1/2的基础上,再通过观察涂色部分所占总体部分,认识“几分之几”。通过独立思考,尝试读写,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几份就是几分之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自主的数学活动中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

4、在练习、反思与评价、课外延伸中,主要是要让学生进一步清楚地认识

到分数是在“平均分”的前提下研究的一种数,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同时也揭示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预设方案

1、故事导入,激发情趣

通过王妈妈帮双胞胎女儿过生日的故事导入,先将4个苹果分成2份,每人几个?(可能不是平均分,不公平,引出平均分),再将2个小熊平均分成2份到1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怎么表示这”半个“?

当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时,就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一半,并作集体交流。交流是要让学生说清表示的意思。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这一阶段的教学,复习”平均分“,从每份是整数过渡到每份不是整数,自然引出分数。激活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并对学生发出了挑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学习1/2(1) 板书课题,直观演示,强调平均分

师: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一半”,说明你们很有办法。现在我们就来帮他们分一分(将一个月饼分成一大一小)

(这里故意用错误的动作引起学生的质疑,为后面学习分数的意义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师:他们每人分到的半个月饼,在数学里用分数二分之一表示。

板书:把一个月饼平均分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

(试问孩子们刚刚一大一小的月饼能用1/2吗)

(2) 认、读、写分数及其意义、各部分名称

指导学生认、读、写分数及其意义。

(3) 提高认识

师:同学们,如果把这个月饼平均分成了3份,其中的1份是整个月饼的几分之几呢?

(4) 强化平均分 (出示题目)

师:同学们,你能判断这些图中哪些阴影部分能用1/2表示的?

(从学生的现实学习状况入手,用多种手段加强巩固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初步体验分数的意义)

(5)认清1/2的含义

随机分给学生不同的纸片(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星形),折出纸片的1/2。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平均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1/2。渗透单位”1“相同,则其1/2也相同,单位”1"不同,则其1/2也不相同。为学习分数乘法应用题埋下伏笔。同时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突破重点。]

3、认识几分之几

(1)让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涂一涂等办法来表示分数。

(2)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写出的分数所表示的意思。

(3)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写分数、读分数的?

(4)师引导学生小结分数的意义。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几份就是几分之几。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教学是本节课的主体部分。通过1/2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分数的含义。再让学生去进行自主创造、拓展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学生的办法也许五花八门,但只要是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就应该给予肯定。

(5)教师引导像1/2、1/4、2/4、3/4、4/4,的数都叫分数,并分数各组成部分的名称,再次正确指导学生正确地写分数,读分数。

4、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我在练习设计中采用了课本的“练一练”,是由浅入深的基本练习,旨在巩固新知,掌握重点内容。

(课本55页“练一练”)

(1) 选择一个正确的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并读一读。

(2) 看分数,涂颜色。

(3) 判断对错,对的给笑脸,错的给哭脸。

(4) 谁能最快说出一个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而又有趣的练习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外,更有效在巩固了新知。)

5、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能结合实际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通过小结,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三、教学计划预评估。

本节课通过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按照“激趣激疑—自主探究—体验验证、深化知识”的过程进行教学,不仅把学生实际生活和课堂生活紧密相连,加深了学生的思考,突破了学生思维和经验的障碍,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他们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板书设计:

分数认识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是它的1/2

像1/2、1/4、2/4、3/4、4/4,这样的数都叫分数。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3

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来自XX系XX班的XX,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课题是《笔算乘法》第一课时内容。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目标与重难点、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准备、说教学过程以及说板书和作业七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笔算乘法》是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中的第二节内容,在教材上包括63页——69页内容。本次说课是针对其中《笔算乘法》第一课时内容:笔算乘法中的不进位乘法(63页——64页)。

本节内容隶属于“数与代数”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以整十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编排遵循了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先介绍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中不进位的算法,再进行进位的算法。本节内容既承接了之前乘法学习中多位数乘以一位数的内容,又为之后三位数乘以两位数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要求该学段的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技能,并能够运用计算法则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这些要求可以通过本课的教学得以体现。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具有思维快速发展,注意力和表达能力强等认知和学习特点,同时,该阶段的学生同样具有个体差异大、情感变化强、意志力薄弱等弱点。可以说,在教育这个阶段的学生时,教师如何通过合理科学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是重中之重。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具备一定的数学运算能力,在接受新知识方面具有浓厚的兴趣。但在计算中仍然存在马虎大意的问题,在运用运算规则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上存在一定的迁移难度。 这些特点对于本课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思考。

三、说目标

与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要求,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以非整十不进位两位数的计算法则;

(二)数学思考目标:通过两位数乘以整十两位数到两位数乘以非整十的不进位两位数引导,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体会数学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三)问题解决目标:通过具有生活情境的例题运算练习,让学生形成由课本向现实生活情境的数学学习迁移;

(四)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决心。 我把知识技能目标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把问题解决目标作为本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理念要求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建构知识。根据本课的内容特点,结合学情分析,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指导方法:

(一)讲授法。通过乘法顺序和数位对位等新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明了两位数乘以非整十不进位两位数的运算规则;

(二)情景教学法。通过趣味性的情境呈现新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

(三)合作探究法。通过比较与研讨不同计算方法的优点和不足,让学生体会到相互间交流与探讨的乐趣;

(四)练习巩固法。通过新知识学习之后的课堂训练,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五)迁移式指导学习法。在学生充分掌握新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列举现实生活情境案例,举一反三,让学生能够把所学运用到实际问题的理解和解决上。达到数学为生活服务的目的。

五、说教学准备

为了本节课的顺利展开,我准备了教学PPT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四个环节完成本课的教学:

环节一:复习导入,情境呈现(8分钟)

上课初试阶段,我会由简到难地呈现出一些复习题,如:10×10;30×40;90×70;19×20;38×80等。让学生以小组之间“开小火车”的方式完成,每列“小火车”开的速度和正确率进行比拼,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把学生的学习状态拉回到课堂上来。

在学生逐步进入到学习状态之后,我会呈现出一个新知识学习的教学情境:“小红的妈妈带着小红去书店买一套课外书,这套课外书总共有12本,每一本的价格是24元。妈妈给小红出了一个难题,问小红总共需要付多少钱。你能帮助小红解决这个问题吗?你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小红解决问题?”

情境呈现之后,我再辅以小小的奖励措施激励,允许学生在独立思考的情况下同桌或小组讨论,引发学生的思考和竞争,从而顺利过渡到教学活动中来。 [设计意图]:上课初,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于是我采用了竞争性的复习导入形式,以由简到难的问题逐步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课堂;之后的情境呈现、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散,寻求多种问题解决的思路。

环节二:成果评价,新知讲授(20分钟)

1.在学生参与讨论的时候,我会进行课堂巡视,发现不同的问题解决途径,然后有针对性的让学生呈现研讨的成果并进行鼓励,最终通过全班同学投票选择最为便捷的运算方法。若是没有学生呈现出本节课所要讲解的方法,我会给出这种方法——两位数乘以非整十不进位两位数,以及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做出优劣性的评价。

2.对于新知识的呈现,不可避免的存在运算规则和运算技能上的问题,这时我会板书具体详细的计算步骤和程序,以及每个步骤上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和注意事项:包括数位对位法则,乘法顺序法则,积的写法顺序法则等,并使用彩色粉笔以及醒目的箭头标志和特殊符号使用给学生以清晰明了的提醒。

3.在完成初步的新知识讲授之后,为了加深记忆,我会让学生复述整个运算流程和运算规则,然后通过学生的复述和我的补充,最终完成两位数乘以非整十不进位两位数的文字规则描述,并督促学生记录在课本上。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学习是学习者自我选择和建构的过程,我在设计这一环节的时候,充分考虑到作为主体的学生自我建构能力,在学生自己比较与归纳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之间的协商互助来达到问题解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构建一个易于学生理解的运算法则,更容易让学生掌握新知识。

环节三:随堂练习,巩固提高(8分钟)

上述环节进行之后,我将布置教材63页“做一做”中的8个题目,让学生随堂练习,同时,我会把这8个题目呈现在黑板上,让具有代表性的同学上黑板完成题目。在此过程中,我会随堂巡视,发现有针对性的问题。

在学生完成的基础上,我会结合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上黑板完成题目的学生成果进行评价,找出呈现的问题并进行纠正。

[设计意图]:通过有效的随堂训练来巩固教学成果,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并即刻解决,把问题留在课堂中。

环节四:课堂总结,思路整理(4分钟)

最后一个环节,我会提出一个总结性的问题:“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本节内容学习的收获。这时,我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作出表达,帮助其作出自我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语言表述,既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作出总结,又帮助学生自己厘清思路。

七、说板书和作业设计

根据教学目标和课后练习,我设计了以下一个作业: 把课后“练习十五”中的1——4题做在课后作业本上。 以下是我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略)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老师和各位同学指导批评。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4

一、说教材

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口算训练,即能培养学生迅速的口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注意、记忆和思维能力,同时也是学习笔算的基础。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是学生在学习一位数乘以两位数,整十数的口算以及乘数是一位数笔算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理解和掌握乘数是两位的笔算乘法的算例和计算法则作了铺垫。

正确理解、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是成功教学的一半。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

教材主要介绍整百数乘一个数,就是用百位上的数去乘这个数,乘得数就是几百,所以要在这个数后面添两个“0”。教材的这样安排,体现了知识的有序性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根据学生特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生会说乘数是整百数的乘法口算的算理,学会整百数乘一个数的口算方法。

2、能指出乘法算式的两个因素。

3、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概括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4、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算理。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迁移法。

2、发现法。

3、练习法。

4、目标教学法。

三、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铺垫

从口算6道题入手,复习100乘以一个数,整十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使学生通过口算,归类小结,沟通旧知,激活思维。

(二)揭示课题,展示学习目标

当学生处在急于求知的状态时,及时揭示课题,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后面的教学活动就紧紧围绕着目标展开。

(三)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分两部分:

1、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

2、认识乘法算式中被乘数和乘数又叫做积的两个因素。

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学生完全可以从整十数的口算中得于迁移。所以可以打破常规教学,先让学生编出几道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题,试着算一算,说说思考过程,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展开思维,因为材料来自于学生,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顺利的解决了教学中重点和难点。

(四)练习设计

1、看卡片说得数:

在于人人参与,人人掌握算理、算法,面向全体,避免“两极分化”。

2、直接写得数:

这一层次的训练,要求人人动笔,算的又快又对,提高口算要求,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题量的练习,熟练地掌握口算方法。

3、题组练习:

通过一个因素不变,另一个因素扩大或缩小的题组练习,既巩固了乘数是一位数,整十数、整百数的口算,同时渗透了函数思想,引活了知识。

4、综合练习

这个层次的练习集旧知识、新知识、扩展性知识为一体,检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可以采用抢答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学得生动有趣。

(五)做目标检测题,及时反馈纠正。

学生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及时得知自己所学知识的正误和能否及时获取矫正性的信息,通过做目标检测题,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并且及时进行调控,查漏补缺,努力使每个知识点都落实到位。

(六)课堂小结

可以引导学生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作出本课的小结。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5

教材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五册第92~93页的内容。几分之一这局部内容是分数知识中最为基础的内容,它是在同学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来认识分数的。分数和整数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以和计算方法上,都有很大差别。认识分数是同学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同学学好这局部内容,可以为后续学习小数和进一步系统学习分数作铺垫。认识几分之一是小学数学概念学习中比较笼统的内容,同学开始掌握分数的意义是比较困难的。

同学情况分析

小同学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同学在生活中听说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但是他们并不理解。分数的发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里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以分数来表述。

教学目标

《课程规范》对这节教材的要求是这样的: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简单的分数。根据教材地位、课程规范的要求和同学的认知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使同学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几分之一,并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这类分数的大小。

结合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引导同学学会和同伴交流数学考虑的结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同学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分数和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含义,形成“几分之一”的表象。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6

一、说教材

《平移和旋转》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从低年级观察物体的静态形状,发展到感知物体的动态运动的起始阶段。认识平移和旋转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是物体运动变化中最简洁形式之一。它不仅是探索图形变化的必要手段,也为综合运用几种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打下基础,对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初步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的作用。本套教材两次教学平移和旋转,第一次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二次安排在四年级下册。本单元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一次试一试、一次想想做做。例题教学日常生活里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列举火车、电梯、火箭的运动和风扇、螺旋桨、钟摆的运动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他们能根据画面想象出实际状态。教材通过这些物体的运动,让学生初步体会生活里的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很普遍,建立对物体平移、旋转的感性认识。

对于平移和旋转教材没有下定义,也没有用语言描述,只要求学生有初步认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这些运动有什么相同点,通过观察、想象、比较等学习活动初步感受平移和旋转。

1、要求凭借初步的感受判断图中各个物体的运动是平移还是旋转。

2、到生活中寻找平移和旋转。这两道题既帮助学生充实感性材料,又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现象。

3、要求学生用手势表示平移或旋转,让他们用动作表达、交流自己对这这两种运动的认识,也是对现实中众多的平移、旋转现象的初步概括。可见,教材安排平移、旋转的教学活动时,充分考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有层次地逐渐递进。

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但还不知道这两个专门术语,也不会有意识地体会平移和旋转。而且三年级的学生正处在直观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在确定图形的平移距离时,常常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大部分学生会把两幅图之间的距离作为是平移的距离。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和实例,使学生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会直观地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同时渗透分类思想。

2、能在方格纸上确定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一次后的距离。

3、在经历观察、操作、合作等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发展形象思维。初步形成解决问题一些基本策略。

4、了解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能判断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确定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距离。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确定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距离。

教具准备:

课件、画有房子方格纸、房子卡片等。

二、说学情

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这有助于他们选取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的现象有很多,学生们都已见过,只是没有经过一定系统的理论学习。平移和旋转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是物体运动变化中最简洁形式之一。它不仅是探索图形变化的必要手段,也为综合运用几种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打下基础,对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初步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的作用。

三、说设计理念及教法学法

本课设计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呈现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知平移与旋转,使在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思考,实践操作等活动不断感知、体验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征,掌握平移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本节课我采用情景教学法,引导观察法和实践操作法等教学方法,指导学生采用动手操作、观察发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看一看,说一说,移一移、画一画等活动中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特征,掌握物体平移的距离。

四、说教学程序

我把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为:“创设情境,感受平移和旋转--联系生活,体验平移和旋转--观察操作,掌握平移的距离--轻松欣赏,感受神奇拓展视野”等四个环节。

在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感受平移和旋转”中,我首先通过猜谜语的形式,让学生感知它的运动方式是旋转,通过学生上讲台和回座位感知这样的运动和风车的运动是不一样,再通过课件演示物体运动画面,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物体运动的方式、对物体运动的方式进行分类、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分等形式,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抽象出:平移就是直直地移动,方向不发生改变。旋转就是围绕着一个中心转动,运动方向发生改变。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为了让学生对平移与旋转现象的特征有更深刻的认识,课件再次举例出示运动的物体,说说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帮助学生进一步感性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的特征。

在第二个环节“联系生活,体验平移和旋转”中,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在哪儿见到过平移或旋转现象。学生也会在自己亲自发现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感受到数学是那么的有趣。

在第三个环节中“观察操作,掌握平移的距离”中,由于平移的距离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而图形的平移是通过点或线的平移来实现的,所以,

1、先通过点的平移这一形式按“先点后体”的程序来教学平移距离,然后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搬房子”让学生感受物体平移的方向与距离,直观形象的动画演示有效地分散了教学难点,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再次直观地感受物体的平移距离和方向,又一次突破了难点。学生观察分析得出:要看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先找出一组对应点,再数一数对应点中间有几格,对应点之间的格数就是图形平移的格数。师生共同总结平移时,我们先确定物体平移的方向,再通过某一条边或某一个点确定平移的距离。(开始、1 、2 3……)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画三角形的平移图形,小组通过讨论,很快就能画出平移图形。可以选了几个画得快的同学上来汇报,你是怎样画的?最后让学生总结出画平移图形的方法是:找点、移点,连点。

在第四个环节中“轻松欣赏,感受神奇拓展视野”中,首先让学生欣赏运用平移旋转的方法制作出来的美丽图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接着用课件演示上海音乐厅搬迁的新闻报道,让学生通过了解楼房平移和旋转现象,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设计的板书,直观形象,一目了然,突出本课的重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巩固和掌握本课所学知识。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7

一、教材说明

1、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西师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第一课时:认识周长。

2、教材简析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同时也将为后面学习圆的周长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奠定基础。理解周长的概念则是本单元的学习基础。这里的周长概念不仅局限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也包含所有平面图形的周长,既有规则图形的周长,也有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这样编写的目的一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不规则图形,另一方面学生只局限于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认识是不全面的,也不利于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真正理解。

把认识周长单列为一个教学内容是西师版教材编写的一个创新。教材通过让学生摸、描等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建立周长的概念,帮助学生对周长的理解,组织学生测量图形的周长,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力求让学生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我们应当明确教材编写的意图。

二、说学生

周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的认知基础:一是在二年级学会了测量长度,二是在二年级(下)已对长、正方形进行了认识,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通过数一数、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等实践操作活动,发现了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条边,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这些有利于学生认识周长的知识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是我们教学中应当利用和开发的。

另外,呈现给学生的所有图形,学生直观看到的是一个平面图形。而要让学生说到周长就会去想到“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则是一个较难的认知过程,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则是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挑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对此教师要注意启发、指导学生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应为:

1、结合实物或图形认识周长的意义,并能指出和测量出具体图形的周长。

2、经历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体验现实生活与周长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与探究能力。

以上教学目标是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部分的要求拟定的具体目标。第一个是本课的认知目标,第二个则是体现数学思考的能力目标,第三个目标的确定主要是以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方面来思考的。如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学习有好奇心与求知欲等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都应当注意培养。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理解周长的意义,会测量图形的周长。因为不管是从教材改编的意图,还是课程标准的具体目标来看,都是为了让学生能真正理解周长的意义。只有知道了什么是周长后,学生才会理解计算图形的价值。

教学难点是建立周长的观念,因为空间与图形领域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这节课的教学准备是:教具(多媒体课件、一些几何图形的图片)

学具:(图片:长方形、三角形、圆、五角形、心型;一个篮子里面有毛线,软尺,40厘米刻度尺)

四、教法与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教师创设情景,学生操作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量中理解,联系生活应用周长等措施,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揭题

该环节设计动画展示的两只小蚂蚁争论谁爬得快,然后约定沿树叶的边沿爬行一周,看谁先到达终点,评出冠军。学生十分喜欢看动画,情景展现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和兴趣。接着让学生来当裁判,你认为谁应该是冠军?启发学生分析理解,强调1、是沿树叶的边沿,2是要爬一周(虽然红蚂蚁先到终点,但它没有沿树叶的边沿爬,黑蚂蚁沿树叶的边沿爬了一周,所以冠军应是黑蚂蚁),让学生初步认识周长,感知周长的意义。根据图示教师激励学生给这一周的长度取个名字,然后自然揭示课题,认识周长。

(二)尝试操作,理解周长

1、首先让学生从学具中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摸一摸它的周长,让学生感知一周的长度,安排学生间和师生间的交流,通过这项活动,让学生感悟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

2、然后组织学生在白纸上用水彩笔把这个图形的一周描下来。教师选取几个学生的作品上台展示,让学生观察描出来的图形周长,并适时评价。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教师课件出示五个图形(与学生学具中的图形是一样的),动画再描出刚才展示过的图形的周长,并启发学生思考,刚才你们用水彩笔描出了图形的一周,围图形的一周的长度是图形的什么?设计让学生在纸上描出图形的周长,这里实际上是一个从物体平面抽象出图形周长的过程,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周长的数学模型的过程。

3、当学生感知周长的意义后安排学生闭上眼睛想像一下另外几个图形周长的图像的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先想像三角形的周长,再想像五角星的周长。本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4、因为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所以让学生联系生活,指出实物或图形的周长,有助于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教师启发学生边指边说,并适时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来描述生活中见到的实物面或平面图形的周长。

5、引导学生概括出周长的意义

接着学生的若干举例后教师提问:你知道什么是周长?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对周长的理解,教师结合图形引导学生概括出;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并板书出来。

三)合作探究,量中理解周长的意义

1、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周长后再组织学生具体测量一些图形的周长(完成教材98页第3体测量长方形、三角形和正方形)通过实践操作在测量中深化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学会测量图形周长的不同方法,为后面学习周长的计算作一些过渡性准备,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可能有的同学每条边都量,也可能长方形只量长、宽,正方形量一条边)。

2、测量圆的周长

教师用激励的语言让学生选择恰当的测量工具,想办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有什么办法?再同桌交流启发思维,然后合作测量圆的周长。本环节的设计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意图不是要求学生准确地测出圆的周长,而是学会思考用什么样的工具,用什么方法去量出这个圆的周长。达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的目的。接着组织学生汇报并展示,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反馈交流拓宽学生的思路,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学生可能用毛线围的多一些,也可能用软尺测量出周长,还有可能有学生采用把圆在直尺上滚动的方法(这应当是学生想到的最高级的方法,他反映了学生的智力水平)。

(四)联系实际,应用周长

1、先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用到周长的事例?(教师适时启发引导:这块黑板给它镶边……)

2、学生举例后教师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周长的应用,增长学生的见识,如用广告牌的边框、栅栏、装修房屋、地图的边界等等,最后一个场景是商场里一个叔叔因买裤子,正在量腰围。教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去互相量出腰围,并对学生量的情况进修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感受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3、教师小结

学生对腰围的兴趣正浓,教师随机启发学生回家去测量爸爸、妈妈的腰围,去量一下家中书桌的周长等,把课内学习引伸到课外,拓展学生的数学学习。

五、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是 认识周长

围图形一周的长度

根据本课设计的需要,我们只把周长的概念板书了下来。简明扼要,又突出重点。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8

大家好,我是11231号江沿小学王颖,下面我就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四边形的认识一课进行反思性说课: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平面图形、认识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其它图形的基础。所以,要落实好这部分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在快乐、充实的课堂中得到一定层次的提高。因此,本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一是借助涂颜色的活动,让学生从众多的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并感悟到四边形的特点;例二让学生对各种四边形进行分类,对不同的四边形各自的特征有所了解,特别是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材通过找一找、涂一涂、分一分等一系列的活动,加深学生对四边形的了解。我觉得教材这样的编排符合中低段儿童的'心理特点。

所以,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我作了课前调查,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对于四边形并不是一无所知,但也不十分清晰,而且不同学生的认识存在差异,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学生只是直观上理解,还不能概括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基于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课件出示不读》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感知和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能够正确区分和辨认四边形并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推理和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探索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四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通过对四边形的分类,进一步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

四、设计理念及实施方法

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是:创设适合学生的问题情境和探索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1、本节课的教学我尽量运用直观的教具和现代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始终贯彻主体性和活动性的教学思想,指导学生运用以下学习方法1、动手操作的方法。通过分一分,围一围等活动,认识四边形及其特征。

2、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如在合作中分类出不同的四边形。

3、观察比较法。通过观察主题图和图形,找出四边形,再通过分类等活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知识,体验了学习乐趣

五、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过程是否部署得科学合理,关系教学的成败,因此为了圆满地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下面三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课件》

上课前,与学生交流你们喜欢那些体育运动?让我们到运动场上去《课件主题图》让学生从熟悉的校园情境中发现的图形,能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课程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生活与数学的外延重合,学生兴趣盎然,不仅从整体上感知了生活的几何图形,而且产生了对四边形的感性认识,同时,四边形作为几何图形之一,又渗透了集合的数学思想。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课《课件》

在这一环节之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动手做一个四边形初步感知四边形的特征,在教学时,先让学生在题卡上找出四边形,涂上喜欢的颜色,展示自己的成果。《教师在课件上展示》,让学生通过比较,明确哪些图形是四边形,再引导学生逐步明确四边形的特征,《师课件在课件上展示四边形的特征。

在学生找出的四边形的基础上,给这些不同的四边形分类。四边形的分类教材上展示了三种不同的分法,在教学中,我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分类,这个环节,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分的。了解学生的思考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其次,进一步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学生给图形的分类中,大部分是把长方形和正方形分为一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边和角,用三角板、直尺、或对折的方法主动去探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接着用课件展示出它们的特点,《课件长方形正方形》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个过程学生选择的方法是多样的,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这个舞台上尽情演绎,尽情发挥,尽情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在老师的赏识中把课堂推向了高潮。

使学生对四边形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拓展延伸,深化练习

经过上述的教学,我抓紧机会让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在课件上出示练习题。《课件题》让学生找出四边形,说出生活中的四边形,画出自己的四边形。用这些方法来加深对四边形特征的认识。接下来,我设计了一个趣味性的练习,《课件》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发现生活中四边形是无处不在的,而且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来。也让学生明确生活处处皆数学,数学处处皆学问。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运用这一手段,我用课件展示四边形的特征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整个板书重点突出,简洁明了,更有利于辅助学生准确理解教学内容。

四边形的认识《课件出示不读》

四边形:四条边,四个角

长方形:对边相等

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四个角都是直角

这节课主要是以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为主,教师引导为辅,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几次的试教和网上交流大家提出的宝贵意见再加上团体的研讨,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不断的修改完善,基本达成了课前预定的教学目标。但值得深思的是,如何加强部分潜能生的动手能力,这也是我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必须关注的问题。

谢谢大家!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9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8单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分4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的第1课时。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好本课知识,必将为学生以后的解决数学问题提高一个阶层。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时,已经会用表内乘法、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对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 注意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难点是会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二、说教学理念:

1、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以学生熟悉的广播操、跑步、相册等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在教学时,我立足于让学生自主收集、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信息、寻找方法,对于学生合乎情理的阐述,给于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信心。不断的引导和鼓励,使学生逐步形成从多角度去观察问题的习惯,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 以旧引新

这一环节,我从学生熟悉的广播操入手,通过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猜的,加深学生对行列的认识,同时也巩固了几个几。

2、注重发现 收集信息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从一个小方阵,很自然地呈现出书本的例题:三个大方阵,让学生通过观察,去发现题中所呈现的数学信息,再出示问题,形成一道完整的解决问题。通过例题的分析与解答,旨在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一题多解的思维。当然,此时的教师不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在看,而是以合作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在解题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此题的教学,意在使部分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理解并能掌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题方法,而其余学生只要掌握自己理解的那种方法即可。

3、联系生活 学以致用

这里我安排了三个练习,第一题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第二题放手让学生自己来探索,在反馈时重点让学生来说说是怎样想的,第三题安排了一题让学生自己来提问,并解决问题。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你今天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对本课有一个回顾,然后通过数学日记的形式来提出“一家五口一共要花多少钱?”?这个问题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这两类两步计算问题的不同有一个初步的比较,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在两年的新课程数学教学发现,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遍有所下降,很多的学生拿到题目后,总是很茫然,或是有些学生知道该怎么解决,但让他把想的过程说出来却很困难,那么他还不是真正地懂应该怎么做。拿到这一课时,我问了一些教过老教材的教师,她们认为以前教老教材时,用先提中间问题的方法来教,学生普遍掌握得比较好,思路很清晰。于是在本课中,我借鉴了老教材的一些做法,把传统的方法引进了新课程课堂,在学生把想的过程说出来以后,我把它板书在黑板上,一来想给后进的学生一个引领,当然最大的目的还是想把学生混乱的思维整理出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里只是想尝试一下。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10

一说教材: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

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

一、用自主探究,育实践能力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基于此,《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探究。例如教师问:关于分米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让学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等环节加深对一分米长度的印象,通过自已的操作来发现知识,学习知识。

二、以层层引入,导数学新知接受式的学习固然同样给了学生科学概念的结论,却没有给学生一个探索和探险的经历,学生随之失去了培养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的机会。会发现学生把知识抛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教学知识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对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进率关系,我们没有硬性灌输,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出发对教师所讲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厘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

在比较、分析、推理之后,学生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也就是不同单位的长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从而真正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在认识毫米时,教师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问:你发现了哪些有关毫米的知识?当学生说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时,教师立刻出示课件并引导问:那么1厘米有多少毫米呢?让学生来数一数,得出1厘米=10毫米。教师继续问:那么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请学生量一量,了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体有哪些,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三、让趣味练习,促知识巩固《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等数学活动。可是在稍显枯燥的练习中,如何来体现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习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们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这一环节,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发现了错误,笑声不断,教师就因此而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指出各种错处而改正,整个改错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就让数学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地情感。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11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八单元第一节课的内容,在本课中渗透了概率的思想,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实践------验证”,经历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对一些简单事件的可能性进行进行描述,并和同伴交换看法。

3、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并在和同伴的交流合作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到事件发生存在可能性,并能描述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学难点: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是不同的,能根据已知条件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进行比较。

说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的主线是: 摸球实验-------机智问答-------解释生活现象-------描述生活现象。 从摸球实验入手使学生理解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通过摸球游戏引入可能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采用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可能性有大有小,并找到其中的规律。学生经历了猜测,实验,验证的过程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另外,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积极参与游戏,学会简单的推理方法,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游戏中学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推理能力及良好的学习态度。

机智问答,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课重点,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对应的问题,拓宽学生的思路。 帮小明解释生活现象,将知识从纸上延伸到生活中,学生明确学习了可能性之后有什么用呢? 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

用所学词语说一句话,来描述生活中的事情,学生可以更加灵活的运用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来联系实际,阐述生活现象,进行简单的推理,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来解决问题。

在如何突破重难点时,注重学生的体验,提出问题后,先猜测结果是什么?再实践验证,看看实际和猜测是否一致。使学生经历知识探索的全过程,从而感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我在教学中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开始,又摸球游戏引入新课,使学生在摸球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亲身体验,来树立事情发生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从而会进行简单的推理。在练习时又创设了小明这个小朋友的一些活动,都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生所喜闻乐见的问题,如天气,上街等情境,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非常浓厚。最后,你能用今天所学的词语说一句话,来描述生活中的事情吗?因为学生学习了知识就可以用,所以学生参与的特别积极,也就达到了我们的预期目的。

二、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直观的感受。

本课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摸球游戏,从一开始的个别人摸球,得出一定性和可能性,再到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游戏,从学生摸到黄球和白球次数的不同,来猜测盒中的黄球和白球的多少,再到验证猜测是否准确,从而得出可能性有大有小这个结论。学生全员参与,让学生亲历知识探索的过程,真正让每一位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直观的感受,从而真正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学生获得了直观的感受后,结合自己的活动经验和生活经验,有特定的词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

三、重视组织学生对于学习结果的交流。

在重视学生进行充分的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某些事件的可能性或对事件的推测结果先进行独立思考,并用特殊的语言来描述,再引导学生针对事件的可能性和对事件的推测结果先与同伴交流,促进相互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本节课组织学生进行了两次交流,一次是将摸球结果,猜测的结果与同学进行交流;第二次是用词语来描述生活中的事情,与同伴交流。在交流中,共同发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并能将所学知识与生活机密联系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即充分体现了“学习有用的数学”这个教育教学新理念。 四、重视小组合作,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

本课中的小组合作有两次,一次是摸球游戏是以6---8人小组为单位进行,第二次是最后用所学词语来描述生活中的事情,是以 4人小组为单位。我的学生已经三年级了,小组活动已经可以很有序地进行了,明确了问题后,孩子们自行选出组长,在组长的统一安排下进行活动或是讨论、交流,或是游戏。虽说不是非常有效,但是普通的活动都可以进行了,像一些探究性的问题或活动还是无所适从,没有什么有效的结果。如何使小组活动真正做到有效,如何使小组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几个问题还需要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12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三年级学生首次接触小数,小数不同于整数,也不同于分数,对学生来说是很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但是,听了这节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欣赏了老师严密的课堂组织,更感叹于老师勇于探索、敢于尝试的精神,是一节值得我们学习的课。现从以下几方面谈谈。

一、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

基于“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理念。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观察思考的时间,给学生提供了交流的机会。由运用熟悉的米尺直观认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再到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实实在在地给学生创设了一片自主探究的天地,真正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课堂上,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思考,了解1分米,3分米,7分米——写成0.1米,0.3米,0.7米的变化,认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通过猜测、验证,认识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又促使学生观察、独立思考、积极交流,让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锻炼、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全面发展。

二、注重了数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即便是儿童,也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小数。老师充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用商场里商品的价格,让学生感悟小数。通过这个环节,使学生把数学知识带到了生活中去,又把生活中的数学带回了课堂,学生通过收集,会发现很多,因此也会进一步觉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很大,离我们的生活很近,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内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导”在关键之处。

无论如何把课堂放给孩子们,老师在其中穿针引线的作用还是必不可少的。就如本节课教学,如果老师不找一些表示长度的小数出来,孩子们就会认为小数只表示价格;如果老师不教孩子们正确地读小数的方法,孩子们就会用以前的读法来读小数。因此,无论什么课,老师的引导作用总不可少,关键在于如何“导”得不漏痕迹、如何“导”得恰到好处、如何“导”在关键之处。本节课中,在学生正确地分出整数和小数后,老师问“小数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有什么不一样”使孩子们在思考中完善自己对小数的认知体系;在孩子们说完分米与厘米写成用米作单位的小数时,老师问“请小朋友们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促使孩子们去观察、去思考,之后完善对这些小数的认识……在孩子们容易出错的地方设计有挑战性的、有思考性的问题,促使孩子们去比较、去观察、去思考、去表达,才能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地淋漓尽致。

不足之处:

整节课大致分为三个知识点:小数的读法、以元作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含义、以米作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含义。在教学中有点“赶”的感觉,特别在以米作单位的小数表示几厘米的含义环节中,学生没有经过充分的思考内化知识过程。在以元作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含义教学环节中,学生已有了生活经验,可以重点放在总结小数各数位表示的含义,在教学以米作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含义,加强学生说的能力和说的过程的训练,学生才能对知识由整体认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13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求平均数作为一种统计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新课改强调:学习数学知识,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此,我选取了学生身边和社会生活中一些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进行教学。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情感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能力。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价值目标:渗透统计初步思想。

我按照三个步骤铺设教学过程:

一、课刚开始,通过“比比眼力”的活动从实际操作层面让学生在移动笔筒里的铅笔的过程中学会用“移多补少”、“先总后分”的方法使得三个笔筒里的铅笔同样多。

二、在新课部分,我安排了四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从学生感兴趣的“套圈”游戏入手,提出“怎样比较男女生哪一方套得准一些?”使学生产生困惑,掀起学生积极思维的高潮,通过激烈的讨论,引出平均数的概念。体验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从而理解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第二个活动“见多识广”,围绕熟悉而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谈谈对平均数的感受,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同时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三个活动“明辨是非”,用平均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第四个活动“一鼓作气”,学会准确估算平均数的范围以及计算简单的平均数,并适当地对学生进行了“节约用水”和安全的教育,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

三、最后总结全课,在“智力冲浪”中设计了一次有趣的射击比赛,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变化,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让这堂课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升华。

课堂上,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给孩子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着眼于经历、体验、感受平均数的产生,理解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关注学习过程,让孩子学会思考,学会解题的策略,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励孩子学习数学的信心。这样我们的数学将充满乐趣。但由于教学经验的缺乏和教学水平的有限,本节课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恳请各位多提宝贵意见。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14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4243页的《平均数》,设计本课我遵循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依据《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基本理念,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环节进行说课。

说教材: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

说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使学生能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帮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 难点: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说学情:

由于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说教法和学法:

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尽量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在学法指导上,我重视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获取新知的途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出示课件1:有3排小球,个数分别为6、7、2,由此提问:怎样移动才能使每排小球个数同样多?

(设计意图:移动小球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并渗透移多补少法 。让学生明白把多的分给少的,这样的方法叫移多补少。)

追问什么是平均数?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在平常生活中自己见到或听到的平均数(设计意图:通过举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15

小数除法例4是以买东西为题材,因为它容易激活已有的经验,有助于学生领悟算法。前后共提出三个实际问题,教学三个除法竖式,各有重点。三个竖式中教学的除法知识综合起来,就是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第一个问题是求每千克苹果多少元,计算9.6÷3。学生第一次遇到小数除以整数,可以想到的方法是把9.6元看成96角,于是把小数除法转化成整数除法。还可能想到9.6元是9元6角,于是分步计算求得结果。这些方法都是接受小数除以整数的认识基础,看着教材中的竖式,体会9.6÷3应该分两步算,以及每一步算什么。“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对算法深入地思考,既可以联系前面的算法作出具体的解释,也可以根据小数的组成进行推理。通过9.6÷3的教学,学生初步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基本算法:可以像整数除法那样列竖式计算,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着写。

第二个问题求每千克香蕉多少元,计算12÷5。整数除法中,除到被除数的个位,把剩下的不够商1的部分作为余数,不再继续除了。小数除法中,要在余数的小数末尾添上“0”继续除。教材先在商的个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在余数“2”的右边添一个“0”,让学生明白这里在应用小数的性质,除法还可以继续算。又通过“20”表示20个十分之一,除以5商4个十分之一,既清楚了“4”在商里的位置,又突出了在商里及时点上小数点的必要性。

第三个问题求每千克橘子多少元,计算5.7÷6。这道题的商不满1,可以从总价5元多一些,数量6千克,因此单价不满1元的具体数量里感觉到。也可以根据整数部分“5”比除数6小,作出判断。教学着重解决“应该在整数部分写0”,而且要求学生自己想到这一点。

还有一点在教学时应该注意。小数乘法的例题只是初步体会它可以用竖式计算,算法的得出在“试一试”后。所以,例题和“试一试”的教学要一气呵成,待形成计算方法后再进行练习。小数除法例题里的三个计算都有预设的教学内容,需要及时巩固,才能进入后面的教学。所以,每个问题解决以后,都要适量安排练习,使教学的新知识消化、内化,保障后面的教学能突出重点。

基于以上的要求,本人教学过程如下:

一、引入课题。

由一个生活中讨价还价的情景,引入避免可笑的情景,可以用小数乘法也可以用小数除法来解决,这样引出课题,学生产生强烈学习小数除法的愿望。

二、教学例题。

1、创设情景:创设一个购物的生活情景,引出1千克的苹果如何算。

2、进行估算单价。这是生活中经常要甬道的。

3、独立探索,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9.6÷3的商。其中重点是解决用竖式来做的方法,知道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算理,如果对答案有怀疑的还可以检算。

4、理解算理:继续探索:12÷5=?5.7÷6=?重点解决余下的2怎么办?整数部分的5比6小怎么办?

5、学生完成试一试以及改错的练习,最后学生自行总结小数除法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结合生活中的里子商场促销活动,请同学帮忙买哪种比较合算,最后提示学生学好小数除法就不会出现开始的笑话了,只有多算、多练,才能提高口算以及计算的基本技能。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能主动探索,找到计算的方法,由情景的引入,引起学生学习小数的欲望,由讨价还价的场景吃到学好小数除法的必要性;学生能通过探索、讨论、尝试掌握小数除法的方法。

但尝试中学生对9.6÷3,商是3.2都会,但余的6角学生还是习惯表示成0.6,很难转变成6角再除的思维,接着用12÷5大多数同学只会商2(元)……余2元,没有想到精确地算出几元几角。而5.7÷6有许多学生整数部分要商0再除的想法一点都没有。确定商中的小数点是学生作业中难点。总之学生尝试中,有部分对算式有些无从下手的感觉。

最后的试一试又是两道加除题0.2÷53÷15学生对3的后面加不加小数点起争论,加了就把被除数改了,不加很对齐再算,不加也容易把商的小数点对错。

这一节自我感受内容很多,同样小数除法,各种可能遇见的问题都在这一教时完成,有些贪多不烂,部分同学在云里雾里,算理不能理解的非常到位,象这样的课如何呈现,如何处理例题与试一试中5种不同的种情,而且还要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这是专家才能解决的了,或者是编教材的人才能很好把握,本人有些手忙脚乱。以上仅此课的一些不成熟的反思。

第三篇:三年级四边形说课稿

三年级四边形说课稿

三年级四边形说课稿1

一、说教材

说课内容:西师版四年级下册第97—98页中的平行四边形的知识。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平行四边形的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初步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征,认识了平行与相交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继续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对边分别平行和对边相等的特征,并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这部分的内容是以后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对“图形与空间”的学习兴趣。

三、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其特征。

(2)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会画高。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感受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探索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2)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难点:作平行四边形的高,明白底与高的对应关系。

五、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内容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教法中采用观察、操作为主,多媒体演示为辅。教学中,引导学生操作和思考,适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化静为动,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学习生的思维能力。

(二)说学法

根据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利用实际生活中的图形,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总结→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使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水到渠成,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及自信心,从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六、说教具和学具准备

教具:教学课件、三角板、直尺、平行四边形纸片、长方形活动框、钉子板。

学具:以小组为单位准备长方形活动框、直尺、三角板、水彩笔、方格纸、白纸、量角器、平行四边形纸等。

七、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步感知。

数学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选择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素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

谈话:同学们,我们在以前学习中已经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实际上我们生活中也经常看到平行四边形,然后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发现平行四边形。

(课件)问挂图中哪里有平行四边形?课件演示。

老师提问:这些图形都有什么特征呢?

二)学生自主探究新知

1、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1)变魔术,拉一拉:

向学生出示一个长方形木框,用手捏住相对的两个角,向相反的方向拉动,边拉动边观察木框的变化。老师向学生演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再到长方形的过程。

让学生自己总结明白:长方形可以拉出不同的平行四边形。

这就是平行四边形的特性:不稳定,易变形。平行四边形的这个特性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如铁拉门,伸缩衣架等。

(2)画一画,比一比。

拉到一定的位置不变,老师将拉成的平行四边形画在黑板上,学生将拉成的平行四边形画在纸上。

老师问:画的平行四边形和学生们画的平行四边形是不是一样的?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从实物抽象到图形的过程。

引导学生用三角板和直尺去检验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学生在充分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出这种四边形的对边的特征。(两组对边互相平行)

告诉学生,两组对边互相平行是平行四边形的本质特征。然后,给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板书)

出示课件,让学生明白怎么样来画平行四边形

在方格纸上画,在白纸上画。

这个环节的设计,本着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敢于放手,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平行四边形的一些特点。

2、借助手中材料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设问: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对边的长短又怎样呢?它的四个内角又有什么特征呢?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对画出的平行四边形的边的'长短、内角进行测量。研究其位置关系和长度关系,大小关系。进行交流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一些特性。

(1)不稳定性,易变形

(2)对边互相平行的

(3)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4)两组对角也分别相等

(5)四个内角的和是360度。

以上的发现老师一一板书

最后老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让学生明白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因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两组对边也分别平等。

(出示课件)

练习:

根据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判断一个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

这个环节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利用手中材料,自己去发现和交流,从本质方面去描述平行四边形,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和交流中得出结论。

3、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

师生共同操作,突破难点。

请学生用手中的平行四边形纸片跟着老师一起操作,师边做边讲折法。然后展开所得折痕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说明与高垂直的边就是底。请学生用笔和三角板画出高并标上。再用同样的方法折几条高,观察高有什特点。然后师生共同小结板书出高与底的定义和特点。

课件演示

小结,任何一条边都可以作底,这条底到对边的距离就是高。高与上下两条对边是相互垂直的。

还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判断这条折痕是不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老师问:你还能在这个平行四边形上折出另一条不同的高吗?

在这个环节中,既体现了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又培养了动手、动脑能力。使难点更好的得到了突破。

三)巩固练习

出示课件。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和性质。

四)全课总结

让学生从小养成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总结。

三年级四边形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面积概念和面积单位,以及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运用转化思想,在数方格法的基础叟,用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长方形,并分析长方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再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然后通过实例验证,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公式。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知道推导方法,为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做准备。

2、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沟通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2)通过操作,让学生尝试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新的问题。

(3)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和高有关,并会运用面积公式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3、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4、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教法学法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一堂几何初步知识课,为以后学习三角形面积和梯形面积的计算,提供了知识准备。本课的教学设计由直观到抽象,层层深入。从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归纳概括初步反馈,遵循了概念教学的原则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通过动手操作,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现已有的'表象,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推理、概括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正体现了概念教学的顺序:动作感知形成表象抽象概念。

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去操作,自己去观察、比较,自己去探求,重视让学生自己去操作,自己去获取知识,以思维训练为主线,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互助合作,以全体学生为教育对象,整体提高,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教具逐个出示:

1、图(1)是什么图形?它的面积怎样算?现在量得长是7厘米,宽是4厘米,你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2、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直接用公式计算,那么图(2)我们能直接用公式计算它的面积吗?用什么办法求它的面积?

学生独立思考,讨论后反馈。(教具演示把多的一块剪下来,拼过去正好是一个长方形,再用长乘以宽就是它的面积)

3、刚才我们用割下来补过去的方法将图(2)转化成和原来图形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再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求出它的面积。现在谁能计算图(3)的面积?

学生独立计算后,反馈。你是怎么算的?为什么?(教具演示:把图(3)右边的三角形割下来补到左边,转化成一个长方形。)

(二)导入新课

图(2)、图(3)我们用割补的方法把它们转化成学过的长方形就能算出它们的面积。(教具出示下图)

你能想办法求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出示课题。

(三)引导探究

1、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尝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师巡视,学生计算1号学具纸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谁能说一说,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样计算的?学生可能出现不同的答案。

到底怎样思考才是正确的呢?充分运用你手头的学具和有关工具(尺、剪刀等)来尝试操作,然后列式计算(四人小组进行合作、交流)

反馈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具演示“转化过程”。

演示前先比较两个全等的平行四边形,再将其中一个平行四边形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把图形剪开,将左边的三角形(或直角梯形)拼到右边去,正好是个长方形,量出它的长是7厘米,宽是4厘米,面积是7×4=28平方厘米。

追问: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把平行四边形割补成长方形,图形的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比较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原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之间的关系。

2、操作实践,验证想法。

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能转化成长方形?任意画一个平行四边形或任意取一个学具平行四边形纸片,证明你的想法。(结论:由此看来,对于任何一个平行四边形,要计算它的面积,我们都可以用割补的访求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计算它的面积)

3、观察分析,归纳公式。

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为什么?(学生讨论)

结合回答,教具演示:因为割补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形变面积不变,我们发现,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乘以高。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如果用字母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a表示它的底,h表示它的高,那么平等四边形面积的字母公式是怎样的?

(四)小结

1、面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个新问题,我们利用已有的“求长方形的面积知识”,通过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2、现在,你们说说,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关键是找哪两个条件?

(五)练习

1、计算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练后讲评)

2、计算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3、有一块平行四边形草地,底18米,高10米。这块草地的面积是多少?

(六)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2、同学们的表现好在哪里?

三年级四边形说课稿3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四边形》。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空间图形、认识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其它空间与图形的基础。本单元的内容只要求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识别出哪个是平行四边形,对它的一些特点有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即可。同时对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都不要求下严格意义上的定义。因此,我觉得本堂课的

教学目标:

①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征。

②通过找一找、涂一涂、剪一剪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③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奥秘。

教学的重点、难点:

在以往的知识当中,学生只对各种图形有所认识,而对什么是四边形还不是很清楚,所以引导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是本堂课的重点。而三年级的学生对事物的观察、比较能力还很弱,要正确的说出四边形的'分类标准是一个难点。

说教法学法

说教学的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我直接出示主题图(课件),让学生寻找认识的图形,如:长方形的篮球场、通道、窗户;正方形的地砖;平行四边形的推拉门、楼梯、护栏等。根据学生所说,概括说出:看来图形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无处不在,图形让我们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所以今天我们先研究图形中的一类——四边形,从而顺利出示课题。

这个环节创设了参观光明小学的情境,从学生熟悉的校园场景引入,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容易让学生产生亲近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日常化、生活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观察光明小学的校园,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很自然引入课题。

(2)探究交流,学习新知;

第一步,用一个问题“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呢?把你脑中的四边行画下来。”第二步,展示学生的作品,不管正确与否。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判一判。第三步,自主探究四边形的特点,让学生交流自己概括出的特点。第四步,出示例1图,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

通过想一想、说一说、找一找、议一议涂一涂等活动,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概括出了四边形的共同特点。这个过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同时,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休课件动态演示的优越性,使图形可以随意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动手实践,获取新知;

①教师出示一些不同的四边形,让学生对这些四边形进行分类。先让小组讨论,充分发挥想象力及小组合作的优势,在这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这些四边形的区别与联系。

在学生对四边形特征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创设合作交流的机会,利用教师呈现的四边形进行分类,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表达自己对不同四边形的理解,学生之间合作探究、互帮互助,既内化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

②围四边形

学生利用学具里的钉子板围出自己喜欢的四边形。很多学生围出的是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师利用这一资源,让学生讨论,并通过测量,得出他们的对边也分别相等,从而让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

从抽象的认识转化为具体的操作,教师设计了围四边形的环节,使学生进一步清晰地认识了四边形。再通过对作品的展示与评价,让学生学会欣赏,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4)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让学生说说学了这节课你又哪些新的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经常设计总结的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梳理自己所学的知识,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发展学生的能力。

三年级四边形说课稿4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四边形》。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空间图形、认识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其它空间与图形的基础。教材首先出示了一幅校园场景图,图上有许多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信息。目的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他们对图形特别是四边形的感性认识,并从整体上感知自己生活中的几何图形。接下来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借助于涂颜色的活动,让学生从众多的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并感悟到四边形有四条边和四个角。例2让学生通过把各种四边形分类,对不同的四边形各自的特性有所了解,特别是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本单元的内容只要求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识别出哪个是平行四边形,对它的一些特点有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即可。同时对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都不要求下严格意义上的定义。因此,我觉得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定为: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2.通过围一围、找一找、涂一涂、剪一剪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是认识四边形及其特征.难点是通过对四边形的分类,进一步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

在教学中我打算采取以下的教学策略

1.重生活经验,让学生的丰富的感性材料中感知数学。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因此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视野从课堂拓宽到生活的空间,并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2.重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回忆生活经验、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想像、情境描述等都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的重要手段。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进而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主要指导学生掌握以下的学习方法:

观察法:通过观察主题图和图形,找出四边形,再通过分类等活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动手操作法:通过分一分,围一围等活动,认识四边形及其特征。

概括法:在实践活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概括四边形的特征。

我把本节课的预设过程分为四大块,分别是,

一.感知四边形

1.围四边形。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图形:四边形,你想像中的四边形是怎样的?让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表示出自己想像中的四边形。(注意:如果学生围出的以正方形和长方形为主,教师应及时点拨引导,适当补充一些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以及不规则四边形。)

2.定义四边形。这里的四边形的定义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下定义。师:看着这么多的四边形,你能说一说,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二.寻找四边形

1.在主题图中找四边形。

2.在图形中找四边形。

3.找生活中的四边形。

4.小结。

三.进一步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

过渡语:象这样有四条直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图形出示,不同类型的四边形)。

1.分类。师:你能按自己的标准把这些四边形来分分类吗?

学生会出现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对此,要求学生说明自己的理由,对于学生的不同方法,只要有自己的理由,都要予以肯定。其中把长方形、正方形分为一类,其它图形分为一类进行的分类方法进行重点研究,解决本课的难点“进一步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

2.练习

准备一些关于特征的判断题。

三年级四边形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空间图形、认识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其它空间与图形的基础。这一部分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一是借助涂颜色的活动,让学生从众多的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并感悟到四边形的特点;例二让学生对各种四边形进行分类,对不同的四边形的特征有所了解。通过找一找、涂一涂、剪一剪、摸一摸、分一分等一系列的活动,加深学生对四边形的了解。

二、说学法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四边形的特征,整节课将观察、操作、演示、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三、说教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是小学教学几何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教学时,要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将视野从课堂扩宽到生活的空间,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演示、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四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四边形的分类。

五、教学过程

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环境引入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日常化、生活化,激发了学生学习四边形的兴趣与欲望。上课开始我让同学们在主题图中找认识的图形,让学生感到生活中确实到处都有图形存在,接着把它们都展示出来。你们所找的这些图形中有一种图形叫四边形,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新图形----四边形的认识。(板书课题)

例1: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1、初步感知,发现特征。

让学生观察涂好的四边形,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通过判断观察、比较,发现这些图形都有哪些的共同特点。让同学在小组内互相说说自己的发现。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汇报,得出四边形的特征: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图形就是一个四边形。

出示一组图形,让学生来判断这些图形是否是四边形。

下面的图型是四边形吗?如果不是说一说为什么不是?

不是四边形

不是四边形

是一个四边形

再让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形状是四边形的。

最后出示幻灯片展示生活中的物体及建筑物发现四边在生活处处都有。

例2、动手分类,加深认识

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有目标、有计划、有分工的,在这个环节里,我让他们把刚才涂好颜色的四边形剪下来,并摸一摸,进一步感知四边形。(为有效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小组合作把四边形分类,同时出示老师的建议:

1)定好分类的标准;

2)四人小组交流,说说你们分类的理由;

3)推荐一名同学发言;

分类结果可能出现书中的分法:

A、按有没有直角来分:

正方形、长方形;

菱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不规则四边

B、按对边是不是相等分:

正方形、长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

梯形、不规则四边形。

进一步引导学生:你还有不同的分法吗?说说你的理由。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练习。

整个环节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表达自己对不同四边形的理解,生生之间通过互动的方式,取长补短,既增长了见识,又培养了合作的意识。这个过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

3、课堂小结:让学生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四边形的认识

四边形的特征:四条直的边;

四个角;

四边形分类:

A、按有没有直角来分:

正方形、长方形;

菱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不规则四边形。

B、按对边是不是相等分:

正方形、长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

梯形、不规则四边形。

谢谢大家!

三年级四边形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您们好!

我叫XXX,来自XXX小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平行四边形》。

一、说教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所选择的说客内容《平行四边形》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是今后继续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和其他空间图形知识的基础,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新课标》将以往的“几何”拓展为“空间与图形”,要求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认识平行四边形,感悟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2)通过动手操作与实验,培养创新意识以及初步的空间观念。

(3)创设互相协作的学习情境。

3、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 感悟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4、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形和长方形的框架。

学具:平行四边形、图钉、硬纸条、钉子板、方格纸、长方形纸和剪刀等。

二、说教法

运用直观手段获得的表象容易使学生感到形象清晰鲜明、生动有趣。教法上我以观察教学法、练习法为主。

三、说学法

这节课我始终贯彻主体性和活动性的教学思想,让学生运用互相讨论法、尝试练习法进行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首先出示教材主题图进行导入:从图片中你们能找到哪些四边形?复习四边形的特征。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推拉门上的四边形并提问:你们认识这样的四边形吗?通过楼梯扶手、推拉门,揭示课题,引入平行四边形的学习。

2、动手实践,感知特征

课堂教学的好坏,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学生的发展有无,都要一一通过练习进行检验,这个环节我结合课本练习,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

基本练习:画一画

课本39页第2题:要求在方格纸上画一个与原图同样的平行四边形,加深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特征的认识。

3、交流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三年级四边形说课稿7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够计算它的面积。

2.使学生初步学会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测定直线和沿着直线测量指定的距离;了解步测和目测的方法,能够计算常见的规则形状的土地面积。

说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应用各种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求它们的面积和解决有关面积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认识常用的测量工具及其用途;掌握测定直线和沿直线测量指定距离的步骤和方法;初步学会测定直线和沿着直线测量指定的距离;了解步测和目测的方法,初步学会步测和目测。

3.使学生能够正确计算常见的规则形状的土地面积,并会解决有关土地面积的实际问题。

说教学难点:

1.使学生知道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各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灵活地应用它们解决有关面积的实际问题。

1.使学生初步掌握用简单的测量工具测定直线和沿着直线,测量指定距离的方法。

1.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例题和做一做,练习十七第13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 . 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探索规律。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说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

1.提问:怎样计算长方形面积?

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

2.口算出下面各长方形的面积。

(1)长1.2厘米,宽3厘米。

(2)长0.5米,宽0.4米。

3.出示方格纸上画的平行四边形,提问:这是什么图形?什么叫平行四边形?指出它的底和高。

4.揭题:我们已经学会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二、尝试

1.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1)请大家打开书64页(指名读第2段)。

(2)指名到投影上数。边数边讲解:我先数,它是平方厘米;再数,它是平方厘米;两部分合起来是平方厘米。

(3)投影出示长方形。提问:数一数,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怎样计算它的面积。

(4)观察比较两个图形的关系,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分别相等,它们的面积也相等。

2.通过操作,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1)自由剪、拼,进一步感知。

①每个平行四边形只准剪一下,试一试被剪下的`两部分能拼成已学过的什么图形?学生自己剪、拼。

②互相讨论。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通过操作讨论得出:只有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才能拼成一个我们会计算的图形长方形。这种剪法最简便。

(2)揭示转化规律

任何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在转化的过程中,怎样按照一定的规律来做呢?(教师边演示边讲述)

①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左边的直角三角形。(出示剪刀,闪动被剪掉的部分)。

②左手按住右手的梯形,右手抽拉剪下的直角三角形,沿着底边慢慢向右移动,直到两斜边重合为止。这样就得到一个长方形。

③学生根据刚才的演示模仿操作,体会平移的过程。

3.归纳总结公式

(1)比较变化前的两个图形,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互相讨论,汇报讨论结果。根据讨论结果完成填空。

引导学生明确:你发现了什么?互相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①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后,面积没有改变。即长方形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同时板书)

②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相等。(同时板书)

(2)根据这些关系,你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怎样推导出来?强化理解推导过程。

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X高

4.教学字母公式

(1)介绍每个字母所表示的意义及读法。板书S=ah

(2)说明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S=ah或S=ah。(同时板书)

(3)提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三、应用

1.P66页例题:一块平行四边形钢板(如下图),它的面积是多少?(得数保留整数)

3.5厘米

4.8厘米

①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试做,指名板演。提醒学生注意得数保留整数。

③订正。提问:根据什么这样列式?

2.完成P.72页做一做第1、2题。

订正时提问:计算时注意哪些问题?

3.填空

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一个,它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原平行四边形的相等。这个长方形的与原平行四边形的相等。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

4.判断,并说明理由。

(1)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

(2)平行四边形底越长,它的面积就越大。

5.你能求出下列图形的面积吗?如果能,请计算出面积。(单位:厘米)

6.练习十七第3题

四、体验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五、作业

练习十六节第2题。

三年级四边形说课稿8

大家好,我是11231号江沿小学王颖,下面我就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四边形的认识一课进行反思性说课: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平面图形、认识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其它图形的基础。所以,要落实好这部分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在快乐、充实的课堂中得到一定层次的提高。因此,本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一是借助涂颜色的活动,让学生从众多的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并感悟到四边形的特点;例二让学生对各种四边形进行分类,对不同的四边形各自的特征有所了解,特别是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材通过找一找、涂一涂、分一分等一系列的活动,加深学生对四边形的了解。我觉得教材这样的编排符合中低段儿童的心理特点。所以,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我作了课前调查,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对于四边形并不是一无所知,但也不十分清晰,而且不同学生的认识存在差异,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学生只是直观上理解,还不能概括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基于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课件出示不读》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感知和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能够正确区分和辨认四边形并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推理和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探索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四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对四边形的分类,进一步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

四、设计理念及实施方法

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是:创设适合学生的问题情境和探索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本节课的教学我尽量运用直观的教具和现代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始终贯彻主体性和活动性的教学思想,指导学生运用以下学习方法

1、动手操作的方法。通过分一分,围一围等活动,认识四边形及其特征。

2、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如在合作中分类出不同的四边形。

3、观察比较法。通过观察主题图和图形,找出四边形,再通过分类等活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知识,体验了学习乐趣

五、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过程是否部署得科学合理,关系教学的成败,因此为了圆满地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下面三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课件》

上课前,与学生交流你们喜欢那些体育运动?让我们到运动场上去《课件主题图》让学生从熟悉的校园情境中发现的图形,能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课程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生活与数学的外延重合,学生兴趣盎然,不仅从整体上感知了生活的几何图形,而且产生了对四边形的感性认识,同时,四边形作为几何图形之一,又渗透了集合的数学思想。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课《课件》

在这一环节之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动手做一个四边形初步感知四边形的特征,在教学时,先让学生在题卡上找出四边形,涂上喜欢的颜色,展示自己的成果。《教师在课件上展示》,让学生通过比较,明确哪些图形是四边形,再引导学生逐步明确四边形的特征,《师课件在课件上展示四边形的特征。

在学生找出的四边形的基础上,给这些不同的四边形分类。四边形的分类教材上展示了三种不同的分法,在教学中,我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分类,这个环节,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分的。了解学生的思考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其次,进一步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学生给图形的分类中,大部分是把长方形和正方形分为一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边和角,用三角板、直尺、或对折的方法主动去探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接着用课件展示出它们的特点,《课件长方形正方形》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个过程学生选择的方法是多样的,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这个舞台上尽情演绎,尽情发挥,尽情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在老师的赏识中把课堂推向了高潮。使学生对四边形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拓展延伸,深化练习

经过上述的教学,我抓紧机会让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在课件上出示练习题。《课件题》让学生找出四边形,说出生活中的四边形,画出自己的四边形。用这些方法来加深对四边形特征的认识。接下来,我设计了一个趣味性的练习,《课件》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发现生活中四边形是无处不在的,而且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来。也让学生明确生活处处皆数学,数学处处皆学问。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运用这一手段,我用课件展示四边形的特征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整个板书重点突出,简洁明了,更有利于辅助学生准确理解教学内容。

这节课主要是以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为主,教师引导为辅,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几次的试教和网上交流大家提出的宝贵意见再加上团体的研讨,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不断的修改完善,基本达成了课前预定的教学目标。但值得深思的是,如何加强部分潜能生的动手能力,这也是我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必须关注的问题。

谢谢大家!

三年级四边形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简单的平面图形,初步认识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其它空间与图形的基础。所以要落实好这部分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在快乐、自主的学习中得到一定层次的提高。

教材首先出示了一幅校园场景图,图上有许多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信息。目的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他们对图形特别是对四边形的感性认识,并从整体上感知自己生活中的几何图形。

接下来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借助涂颜色活动,让学生从众多的图形中区分四边形,并感悟到四边形有四条直的边和四个角的特点。例2让学生对各种四边形进行分类,对不同的四边形各自的特征有所了解,特别是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教材通过找一找、涂一涂、分一分等一系列活动,加深学生对四边形的了解。我觉得教材这样的安排遵循了儿童学习数学的规律,选择活动化的方式呈现是符合中低段儿童的心理特点的。

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确定本节课所要达到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A 让学生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掌握四边形的特点,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B 通过找一找、涂一涂、分一分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活动,理解和掌握四边形的特点,并对不同的四边形进行分类;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四边形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主题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四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对四边形的分类,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二 、说教法

根据中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形式的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我将运用直观的教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将情景教学法、实验操作法、直观演示法等有机地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

三 、说学法

达尔文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论的知识。”这充分说明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学习为主,通过师生交流、合作探究、生生交流等活动,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指导学生运用:动手操作的方法、小组合作的方法、观察比较的方法来学习知识,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合,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探究新知识的过程。

四 、说教学程序

一 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你喜欢哪项运动?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营造了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并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2、出示主题图,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

3、仔细观察,看看操场上有你认识的图形吗?(学生自由畅言)

4、同学们,这些图形有很多不同之处,我们可不可以给它们分类呢(学生通过观察,很快就得出圆是没有角的图形,三角形是三个角、三条边的图形,而其它的是有四个角、四条边的图形。)那我们可不可以给第三类图形取一个统一的名字呢?(生回答:四边形)。于是分类的结果是:

第一类:圆

第二类:三角形

第三类:四边形

5、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认识四边形

1、找一找,涂一涂:让学生在课文35页中找出四边形并涂上颜色。 学生涂完后,说说理由。

2、小组讨论:你发现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四条直的边

四边形

四个角

3、巩固运用:在教室里找四边形。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更是为了通过联系实际,进一步感知四边形的特征。】

(二)教学例2:给四边形分类

1、动手实践:让学生拿出学具盒,给四边形分类。

2、小组合作:给找出的四边形进行分类。(在分类过程中,如果学生感到困难,可温馨提示:用三角板量角,用尺子量边。)

预计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有:

第一种:按有没有四个直角的标准,把长方形、正方形分为一类,把其它分为一类。

第二种:按对边相等的标准,把长方形、正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分为一类,把其它分为一类。

第三种:按四条边有没有相等的标准,把正方形、菱形分为一类,把其它分为一类。

提问:你们还有不同的分法吗?你能说出你的理由吗?对于学生的不同分法,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并表扬。

(三)小结:概括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提问:通过刚才的分类,你觉得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学生通过分类,很容易观察到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个直角;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同具体的实物结合起来,化抽象为具体。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培养了合作学习的意识,为学生亲身经历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四)反馈练习、巩固提高

1、基本练习:课文第36页“做一做”的第1、2题。

2、开放提高:剪一刀,使长方形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四边形。(这题我会让学生上台操作,预计可能出现:两个长方形、两个正方形、两个梯形。)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 、总结收获,反思提升

让学生自由说: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由发表所感,从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本节课的得失。】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练习九的第1题。

2、思考:将一个四边形剪去一角,会变成什么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质疑引导学生知识延伸,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多角度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板书设计

四边形

第一类:圆

第二类:三角形 四条直的边

第三类:四边形 四个角

三年级四边形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行四边形是在学习了平行线和三角形之后编排的,是平行线和三角形知识的应用和深化。同时又是为了后面学习矩形、菱形、正方形、圆,甚至高中立体几何打基础的,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平行四边形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应用也很广泛,学习他可以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更好地为实现科技现代化服务。

在前一章《三角形》的学习中,学生对几何“证明”开始入门,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的推理论证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一定的帮助。

为此,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如下:

2、教学目标:

(1) 双基目标: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理解平行线间距离,并会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猜想、归纳知识的自学能力和培养学生联想、类比、转化、推导、论证、演绎、抽象知识的数学思维品质。

(3) 非智力目标(思想目标):渗透从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未知到已知的数学思想以及事物之间互相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以及性质的应用。

4、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灵活应用。

二、教法(说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行之有效的教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按教学论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教师的任务是制定目标,组织教学活动,控制教学活动的进程,并随机应变、排除障碍,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能力,本节课采用“五点”教学法。具体如下:

1、以“问题”为学生学习的“起点”;

2、以“范式”为学生学习的“焦点”;

3、以“变式”为学生学习的“重点”;

4、以“创新”为学生学习的“难点”;

5、以“评价”为学生学习的“疑点”;

三、学法(说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相互促进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的方法,真正做到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针对本课内容和以上教法,采用的学法如下:

四、教学程序(说过程)。

1、设问激趣,导入新课(起点):

首先复习四边形的概念、明确四边形的性质,然后用特殊化方法设计一问题:若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则该四边形是什么样的四边形?这样导入新课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去探索数学发展的规律,达到用问题创设数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敢于探索和猜想。

2、诱导思维,以诱达思(焦点):

其次通过设问、质疑,进一步引导学生区分平行四边形与一般四边形,进而猜想出平行四边形的特殊性质。同时教师整理出一种推导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范式,再让学生联想范式,演绎其他推导模式,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去 观察、猜想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在教师的范式的有诱导下,达到演绎数学论证过程的能力。

3、变式问题,突出“重点”:

通过具体问题的观察、猜想、演绎出一些不同于一般四边形的性质,进一步由学生归纳总结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通过投影不同层次的典型习题给不同层次的学生练习,让学生自己去掌握“重点”。

4、引导创新,化解“难点”:

设计“无图形”和“无结论”问题,引导学生读题、审题、画图、观分析、猜想、归纳,然后把问题中所有可能的结论推导出来,通过这种开放式问题的解决,既达到突出“重点”,又化解“难点”的目的。

5、反馈补缺,消除“疑点”:

在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中,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时,教师做适当的评价和提示,以弥补学习不足之处,从而达到消除“难点”的目的。

6、总观全课,找到收获:

教师对此课学生的表现作一小结、评价,特别是对“两头”的学生予以表扬,告诉学生本节是本章及以后学习的基础,要求他们在以后学习中会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去解决实际问题。

7、布置做业:

有针对地布置少量重、难、疑点知识的家庭作业,可以把“单一性结论”问题改为“无结论”问题,以巩固知识。

第四篇: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形的长和宽,理解并掌握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会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2、通过量一量,算一算,议一议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周长。

教学难点: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

课前准备:尺子、长方形纸片、照片、长方形框。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一件玩具衣服5元,一条玩具裤子3元,买两件衣服两条裤子一共需要多少钱?

学生独立思考,得出三种方法:

①5+5+3+3=16(元)

②5×2+3×2=16(元)

③(5+3)×2=16(元)

强调第三种算法,5+3就是一套衣服,有两套,所以要乘2。

二、谈话导入。

1、我拍了许多照片,其中有一张老师特别喜欢,想给它加个框保存起来。可是老师遇到了一个小麻烦,不知道该锯多长的木条才能刚好做个框,你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

2、引导学生说出要求木条的长度,其实就是求长方形照片的周长。

3、师:在生活类似这样的问题很多,比如给礼盒加一圈花边,要算花边的长度,用彩带布置教室,要算彩带的长度,这些都要用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长方形的周长的知识来解决。

4、板书课题:长方形的周长

三、探究新知。

(一)、认识长方形的长和宽。

1、向学生介绍在长方形中较长的边叫长,较短的边叫宽。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

通过改变长方形的摆放位置,让学生明确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它所处的位置无关,与长短有关。

2、让学生轮流向同桌摸出手上的长方形纸片的长和宽,另一个同学判断对错。

(二)、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1、让学生量出长方形纸片的长和宽,并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出它的周长。

2、集体汇报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出现三种情况:

①6+4+6+4=20(厘米)

②6×2+4×2=20(厘米)

③(6+4)×2=20(厘米)

第三种方法中6+4表示什么?为什么要乘2?

通过与课前准备中的题目的类比,让学生明确长方形的长相当与衣服,宽相当与裤子,一条长加一条宽就相当与一套衣服,我们可以说是一套长和宽,有这样的两套,所以最后要乘2。

3、对比这三种方法,从中择出最优的方法,并归纳出: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P42做一做第1。

2、完成课本P44第1题的第一个图形。

3、一块长方形菜地,长6米,宽3米,有一面靠墙,要围上篱笆,篱笆至少要多少米?

通过看图理解题意,让学生自己得出靠墙的那边不需要围篱笆,所以只要算两条宽和一条长,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4、计算这个图形的周长。

同桌交流,通过移补,让学生明确可以把这个图形看做长方形来计算。

五、回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以后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问题就要灵活运用,这样既能节省材料又避免不够时反工。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2

一、把握教材,准确定位目标

24时计时法是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学生在生活中对24时计时法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生活题材。结合这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①理解24时计时法,能用它正确地表示时刻,会计算经过的时间。②明确两种记时法的不同并能正确地进行互换。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④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其中,理解24时计时法并能对两种计时进行互换是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二、尊重学生,选择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本节课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索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采用设疑激趣、直观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观察辨析、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主动完成知识建构。

三、结合生活,巧设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①创设情景,导入新课;②合作探究,理解建构;③联系生活,实际应用;④趣味游戏,巩固深化;⑤回顾质疑,拓展延伸。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这个环节中,我是按照“说一说——猜一猜——想一想”的主线进行教学的。

说一说:你喜欢看哪个电视节目?它是在什么时刻播出的?

猜一猜:这是什么节目开始了?(播放《新闻联播》片头音乐)《新闻联播》是在什么时间播出的?电视上写的是晚上7:00吗?(播放《新闻联播》片头视频)19:00和晚上7:00表示的是同一时刻吗?

想一想:你在哪里见过类似的计时法?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记时法呢?我们一起来研究。

【首先通过“说一说”引导学生回顾12时计时法;再用《新闻联播》的播出时间构建学生的认知冲突,引起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注意;最后借助“想一想”唤起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关于24时计时法的经验,引入新课的学习。】

另外,学生回答时教师相机板书几个时刻,并出示课题《记时法》(板书),为下一个环节的教学作好准备。

2、合作探究,理解建构

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三个层次:比较两种计时法、理解24时计时法、沟通两种计时法。

(1)比较两种计时法

为了使学生体会两种计时法形式的不同和它们在生活中的不同应用,结合板书我设计了三个问题:①这两种计时法有什么不同?②你能分别给他们起个名字吗?③你更喜欢哪种计时法?引导学生借助学习工作纸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名称比较

计时法

()计时法

学生汇报时,统一认识:这种计时法叫做12时计时法(板书)。它广泛地应用于生活尤其是口语交际中。而这种计时法采用0时到24时计时,叫做24时计时法(板书)。它简单明了、不易出错,被广泛地应用于交通邮电、广播电视等部门。

(2)理解24时计时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直观和操作能调动学生耳、眼、口、手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的感知更加敏捷、想象更加丰富、思维更加活跃、学习更加高效。24时计时法比较抽象,是教学的难点,为了使学生透彻地理解,我采用了动画演示和学具操作两种手段。

首先播放这段动画(播放动画),引导学生发现12时后的时刻依次是13时、14时、15时……使学生形成对24时计时法的感性认识。再通过操作学具使感性认识上升为抽象思维。我为学生准备了标有时间刻度的纸条(出示),用不同的颜色标注0时至12时和12时至24时。结合时间彩条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积极思考:①红色、蓝色彩条分别表示什么?②请把规定的时刻标注在相应的位置上。③0时是今天的开始,它和昨天有什么关系?④0时是白天还是黑夜?把月亮画上去吧!

最后引导学生讨论:一天的时间这样短,怎样才能干更多的事呢?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自然地过渡到下一环节的教学。

(3)沟通两种计时法

同学们,为了让大家吃好早饭,二七区教文体局把咱们上课时间向后推迟了10分钟,这可真是个好消息。瞧!这就是我们新的作息时间表(屏示),你能把它填写完整吗?填完后跟你的小伙伴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作息时间表

节次12时计时法24时计时法

午第一节上午8:30——上午9:108:30——9:10

第二节上午9:20——上午10:00()

课间操()9:50——10:10

第三节上午10:20——上午11:00()

第四节上午11:10——上午11:50()

中午

午第一节下午2:40——下午3:20xx:40——15:20

第二节下午3:30——下午4:10()

活动下午4:10——下午5:00()

【使学生在“观察范例,发现规律——完成表格,应用规律——组内交流,概括规律”的思维过程中,掌握两种

计时法的互换。(上午相同,下午只需加上或者减去12即可。板书)】

3、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为了提高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为学生准备了三个现实题材:

(1)观察图画内容,你知道答案吗?引导学生运用观察钟面和画线段的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53

首班车:6:00

末班车:20:00

本站:淮河路

下站:路寨

开往:火车站

19

首班车:6:00

末班车:21:00

本站:淮河路

下站:路寨

开往:火车站

郑州市商业银行营业时间

储蓄:周一至周日9:00——17:00

结算:周一至周五9:00——12:00

13:00——17:00

(2)李叔叔要去火车站附近的红珊瑚大酒店参加会议,晚上8:30结束。他能赶上哪趟公交车回家?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收集有效信息的能力。

(3)这是银行的营业时间牌。到这个牌子,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综合的分析、深入的思考。

4、趣味游戏,巩固深化

同学们这节课表现得真好,为了奖励大家我带你们玩一个游戏。我用握拳的手臂表示时针,另一个手臂表示分针,请同学们根据2个手臂的位置和夹角判断它表示的时刻。(做动作)引导学生体会这个钟面既可以表示3:00也可以表示15:00。然后再出示18:00和6:00要求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时刻时针和分针在钟面上的位置是相同的。

【这个环节看似游戏,实则是对本课重难点的巩固和深化。】

5、回顾质疑,拓展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还想了解哪些知识?

【这样的问题不仅能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还可以激发学生运用上网、阅读、请教等方式进行深入的研究。为本节课的教学画上了一个内容丰富的省略号。】

四、突出重点,精心设计板书

我采用了比较式板书形式,突出了重点难点,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设想,希望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实现。】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3

一、简析教材

循环小数是个新知识。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教材通过例7和例8,先让学生做除法。通过实际计算,发现这些除法无论除到小数点后面多少位都除不尽。根据学生计算出的除法竖式,让学生观察它们商和余数的关系,由于余数是重复出现,商也重复出现,而且这样的重复是循环不断的,从而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进而简单介绍循环小数的简写。接着,教材通过两个数相除时商的两种情况介绍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最后简单教学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以前学生对小数概念的认识仅限于有限小数,学了循环小数等概念,小数概念的内涵进一步扩展了,学生认识到除了有限小数以外,还有无限小数。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循环小数的概念;掌握循环小数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3、思想目标: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法学法

依据新课程的理念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如下的教学学法。

1、以趣激趣,引入新课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情怀,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可见,新课导入中激趣的重要性。新课开始,我采用故事情境法,让学生体验“循环”的意思,从而说说生活中的“循环现象”,深入理解循环的意义,为后面学习新知作个好的铺垫。

2、主动探索,建立认知

新课程指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依据这一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一个小组计算的动手情境,让学生动手计算,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通过让学生试算、观察、比较、讨论等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建立多层次多网络,让学生更深入理解小数还可以分成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无限小数中还有循环小数等。

3、练习中渗透数学思想

好的练习设计能够巩固学生的知识,进而延伸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完新知后,我设计了三类练习,一类是填“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循环小数”,在学生填完后我适当进行总结,深入渗透“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但无限小数不一定循环小数;有限小数一定不是循环小数”的思想。第二类是练习循环节的近似值,这也是本课的教学内容之一,主要让学生理解循环小数的简写形式时进一步巩固以前学过的求近似值,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最后我设计了一道“趣味数学”题,一方面让学生学研究循环小数的规律,另一方面感受数学给我们带来的内在美。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讲故事“从前有座山……”让生说说为什么这个故事讲不完?

2、揭示“循环”,让生举例生活中的循环现象。

3、引入到数学现象中。

以故事引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现在课堂所追求的一种情境教学。并让学生结合生活说说循环现象,为新知教学架梁铺桥。

(二)探索新知

1、小组合作计算四道题目,其中一道的商是除的尽的,三道的商的是除不尽的。并组织讨论:将这些商分分类,你们发现了什么?

2、交流总结得出: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以及循环小数。

3、重点研究:循环小数的特征(得出定义及探索是怎样发现它是循环小数的)

4、让学生出题判断是否是循环小数,加强理解循环小数的定义。

5、深入得出:循环小数一定是无限小数,无限小数不一定是循环小数,有限小数一定不是循环小数。(并举例证明)

6、看书并教学循环小数的简写形式。

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我采用小组合作探索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地研究小数的两种形式: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及循环小数。这充分体现新课标提出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看书质疑,对新知及时进行巩固,并让学生提出想学习循环小数的简写形式,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三)练习设计

1、填空(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循环小数)

(1)出示六个数,你们有什么疑问?(3.1604是什么意思?)并教学三个循环节的写法。

(2)让学生填空。交流并小结:先选出有限小数,再做无限小数,从无限小数中得出循环小数。渗透数学思想。

(3)教学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2、填空:用“四舍五入”法取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3、判断题:错的说说原因。

针对本课知识点较多,我在练习设计时考虑到多层次、多角度。并在第一题的练习中渗透数学思想,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

(四)总结延伸

1、说说本节课学到什么知识?

2、趣味数学(课外延伸题)

最后我设计了一道“趣味数学”题,一方面让学生学研究循环小数的规律,另一方面体验数学的美。(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运用,比如玩个数学游戏等)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4

908978797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幅画,泼墨如注,惜墨如金;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首诗,起承转合,跌宕起伏。所有这些都在向我们传达同一个理念,那就是:教学是一门艺术。下面我就结合《看一看,摆一摆》的教学设想谈谈我对课堂教学艺术的理解与把握。我对本课作了如下设计:一、依据课标,说教材;二、教学法设想;三、预设教学程序;四、教学效果预测与反思;五、板书设计;六说评价

一、依据课标,说教材

(一) 教材分析 :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上册第 八单元“可能性”的内容。在现实世界中,严格确定性的现象十分有限,不确定性现象却是大量存在的,而概率论正是研究不确定性的规律的数学分支。标准将“概率”作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统计与概率”中的一部分,从第一学段起就安排了有关的学习内容。本单元主要是教学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使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的现象,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这部分内容可用四个课时来教学。我讲的主要是第1课时,例1和例2的内容,使学生初步体验在现实世界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下面我就本节课说一说教学目标。

(二)设计理念:本着让学生学习身边的数学,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的理念。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感悟、体会、认识、基于这样的理念,设计了一个个游戏,让学生去动手实践,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2) 结合具体的问题情景,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简单描述事件发生结果。

过程与方法 :(1) 创设有趣的活动和游戏,如摸球实验、涂色活动及抽签游戏等,让学生经历“猜想—实践—验证—推测”的过程,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 (2) 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积极参与、勇于交流的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同伴的合作和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初步体验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难点:结合具体情境或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能够描述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五)教具准备: 乒乓球、盒子、抽签的卡片 、课件

二、教学法设想

在本课教学中我运用了以下的教法: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利用有趣的数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教材及学生的潜在因素,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组内设有组长、汇报员、记录员来组织和调控整个学习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获得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体验,同时养成学生乐于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习惯。

三、预设教学程序:

综上所述,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了五大环节: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知;

(二)、活动体验,合作探究;

(三)、体验激趣,深化所学;

(四)、联系生活,拓展视野;

(五)、动手操作、实践感知

下面我就将本节课具体的设计意图阐述如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知:

新的课程改革在数学教学方面,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而创设的情境一定要包含数学模型,因此,在上课伊始,我丢掉了教材中联欢会主题图的引入,而是选用了“石头、剪子、布”这一项师生互动的游戏来导入新课,这项游戏学生再熟悉不过了,在他们猜测了老师和自己谁会赢之后,师生共同进行游戏,并要求学生做好记录,游戏结束后,从同学们的记录结果和开始猜测的结果的对比中得出结论,自然的引出一些事件的发生是有可能性的,指出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从游戏的形式导入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进入到教学的第二环节。

(二)、活动体验,合作探究:

在本环节中设计了一组摸棋子的游戏,共将此环节分成三个板块来进行:

一是让学生感知“一定”与“不可能”在课前教师为每组的同学各准备一袋大小个数相等的棋子。二是体验“可能”并初步感知可能性的大小。三是实际感知可能性的大小,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新知,上下相连,使所学过渡自然进入教学的第三环节。

(三)、体验激趣,深化所学

此环节的设计来源于联欢会情境图的启发,依据学生的分组情况为每组学生准备了各种水果和托盘,来进行“水果拼盘”的竞赛,共设立了五项内容A.一定是桔子B.一定不是桔子C.可能是桔子D.很可能是桔子E.桔子的可能性很小,让学生在托盘中摆出相应的答案。实物的再现再一次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动手、动脑、动口,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小组合体的意识,对所学的知识达到了贯通,进入教学的第四环节。

(四)、联系生活,拓展视野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用“一定、可能、经常、偶尔、不可能”等词语,说说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进而完成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动手操作、实践感知”让学生用手中的圆形纸制做摇奖转盘,并用顾客或商场经理的不同的身份来设计,再次感知所学。

四、教学效果预测与反思

我想: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在课上,同学们都将以全部的热情和精力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乐学、爱学、会学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是生活中存在的,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难、重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设计板书时注意两点。

(1)图文并茂,条理清楚,层次明确。

(2)突出重点.与课堂教学的小结相呼应

六、说评价

数学教学应提倡“学中用、用中学、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学和用事一个整体。这节课中,为实现教学目标,我所设计的每一个教学游戏活动始终将学生置于一种自主、和谐、轻松的自然学习氛围中,从而使学生在不断地习得中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我求知、自我获取知识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活跃和才能的发挥。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5

教材分析:

“年月日”一课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年月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六册第三单元的第1课时。学习和掌握好这部分内容,是进一步探索学习时间单位及时间单位换算的基础,也有助于学生对生活实际问题的感受,便于学生更深刻地感悟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新大纲要求: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从以下三方面考虑的:

(1)联系学生已有知识,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讨论,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知道平年、闰年的基本含义以及相互关系,知道一年中各月的天数:掌握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能正确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并能解决一些有关的生活实际问题。

(2)在探索年、月、日之间相互关系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猜想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计算全年的天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

(3)激发学生探索问题、发现问题的情趣,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感悟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结合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教学重点:认识年、月、日及其相互关系,建立年、月、日的时间概念。

教学难点:正确灵活地判断平年、闰年。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时、分、秒等时间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之中,学生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而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能进行一定的抽象思维,想象能力也由模仿性向创造性的想象过渡;自觉性、主动性、持久性都有所加强,具有一的定的探究能力。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规律,结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新理念,我确定了如下教学方法:

教法分析: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索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设疑激趣、直观演示,实际操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因此,我特为学生设立了如下学习方法:

学法分析: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采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猜想验证、分析实践,合作交流、总结归纳的学习的平台,让学生经历一个观察比较、实践验证、合作交流、总结概括的数学学习过程。

教学流程:

综上所述,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流程预设为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探究交流,构建新知→实践应用,反馈提高→总结回顾,拓展延伸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多媒体展示开国大典和申奥成功的画面,提问:“你们知道这激动人心的一幕发生在什么时候吗?”

2、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提问:“你们有自己喜欢的时间吗?”学生发言,说出节日或生日等时间。

3、教师归纳:像刚才这样,我们在说明一件事情时候,往往要告诉人们是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年、月、日和时、分、秒一样,也是时间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新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并板书课题。

(教师从学生关心与感兴趣的开国大典和申奥成功这一资源入手,动态地

呈现出具有重大意义的两个时间,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成功地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第二环节探究交流,构建新知

1、认识年历

A、课件展演示年月日的来历。

B、利用手中的年历,小组合作学习:观察年历,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C、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一年有12个月

31天: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

30天:四、六、九、十一月

二月28天

二月29天

D、计算一年的天数。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展示交流,教师板书:平年一年有365天,闰年一年有366天。

E、练习,圈出xxxx年中,你认为有意义的时间。

(采用多媒体演示年月日的来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观察年历,自主探索、讨论交流、发现创造,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2、认识大月、小月。

A、根据学生回答,揭示大月、小月的定义。

B、指出一年中的大月和小月。

C、记忆大月和小月。(左拳记忆法和儿歌记忆法)。

D、游戏。我们一起做游戏吧!老师随便报一个月份,要是大月男同学拍手,要是小月女生拍手。教师最后报到二月,根据学生的反映得出二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引入平年与闰年的教学中。

(通过用左拳记忆法和记大月的儿歌,轻松地帮助学生记住每个月的天数,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生动活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平年、闰年。

A、利用1981年——xxxx年二月的月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并完成记录表。

B、观察记录表,小组讨论: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在汇报过程中,学生会说出有的年二月有28天,有的年二月有29天,教师适时指出:二月有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二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揭示出平年和闰年的定义后,继续提问:“为什么会有平、闰年之分呢?”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再出示小知识,学生既知道平闰年的来历,又知道每4年中就有一个闰年。教师再追问:“闰年的年份与数字4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再次探究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

首先出示年份除以4的结果,小组合作学习,根据学生汇报,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然后让学生进行平闰年判断的练习。当学生判断1900除以4没有余数,而它却是平年时,教师提问:“这是怎么回事呢?”为学生设下悬念,再及时出示小知识,既解决了学生的困惑,学生也掌握了整百年是不是闰年的判断方法,即整百年份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C、练习,再次判断平年和闰年。

(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本部分教学中,教师层层设疑、环环相扣,学生始终处于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

题的过程中,特别是整百年是否为闰年的判断更是学生数学智慧的一次提升,同时插入平年闰年的课外知识,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的数学知识更加完善。)

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到了年月日的知识,并得到了好的学习方法,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知识方法到智慧岛去闯闯吧!

第三环节实践应用,反馈提高

1、填空我最棒!

(1)、一年有个大月,()个小月。

(2)、9月1日开学的前一天是( )月( )日。

(3)、今年的一、二、三月共()天。

(4)、平年一年有( )天,闰年一年有( )天。

(5)、四月份有()个星期零( )天。

2、判断我更行!

(1)每年都是365天。()

(2)24个月就是两年。()

(3)小明的书包是xxxx年2月29买的。()

3、口答: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猜一猜他是哪月哪日出生的?

4、拓展练习。

小明在奶奶家连住了两个月,正好62天,这两个月可能是哪两个月?

(慧智岛闯关的练习遵循了学生爱动、爱玩、爱挑战的特点,营造了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不仅发展了他们的思维,也培养了他们大胆探索的精神。)

第四环节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谈谈自己在本课学习中的成功之处。

3、“你还想研究哪些关于时间的知识?

(让学生谈收获、谈感想,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及要点知识进行梳理,利于建立起完整的知识网络。通过学生自我评价能够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你还想研究哪些关于时间的知识?”通过学生上网查找,把知识向课外拓展延伸,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是永无止境的。)

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的“眼睛”,是教学的“灵魂”,为课堂教学起到导航的作用。因此,我设计了如下板书:从板书中,可以清晰看到本节课的知识点,重点及难点知识也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6

一、教材:

1、教学内容及简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它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为后面学习乘数数位是更多位的笔算乘法垫定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

能力目标:培养观察力、探究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理解乘的顺序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二、教法、学法:

针对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在教法上,我个人认为,在教学中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引导、设疑等教学手段及方法进行教学。

在学法指导上,让学生掌握观察、比较、发现、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

三、教学设想:

课本中以订牛奶为情境,我进行了改编,以学生春游活动及游览公园为主线,通过四个环节进行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自主探索,研究算法;巩固强化,灵活运用;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现在正逢春季,因此,以学生去春游为背景素材,配予《找春天》的音乐,让美术、音乐与数学知识融为一体,体现学科的综合性。在情境图中标示出一个班共有48人去春游,每位同学的车费是12元,让学生准确的搜集提取信息,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自主探索,研究算法:

在这个环节中,进行以下五个层次的教学:

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当学生在情境中搜集、提取出“48人”“每人12元”后,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接着问“你能估一估大约要付多少钱吗?”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能力。

2、自主探索,尝试解决:

估算之后,暂且不做评价,采用设疑,“是这样吗?”接着,引导学生“你能试着算一算吗?”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同伴间的交流与讨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

3、讨论交流,优化算法:

在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你能把自己的算法向大家介绍介绍吗?”学生的算法可能出现以下几种:①48×10=480,48×12就是500多;②48×6=288,288×2=576;③48×10=480,48×2=96,480+96=576;④竖式计算;⑤我想口算熟练的学生也许会想到,48看成50,50×12=600,2×12=24,600-24=576。当然,在提倡算法多样化的同时,也要重视算法的优化,接着再问:“这么多的算法,你最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引导学生在算法的比较中优化,因为学生有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的基础,对竖式计算的好处应当有所了解,所以学生会选择竖式计算。

4、共同学习,解决问题:

当选择了竖式计算后,学生面临三个主要问题,这也是教学中的难点:①竖式的写法;②怎样用竖式算,尤其是第二部分的积应该怎样写;③为什么要这样写。首先引导学生自己尝试,接着由教师引导突破难点:第一,竖式的写法,学生已经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将旧知迁移,强调两个乘数数位对齐。第二,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在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从个位乘起。这时,先让学生观察12个位上的“2”,用个位上的“2”去乘“48”,表示2个48,这是学生已经掌握的旧知。接着,看12十位上的“1”,让学生说说这个“1”表示什么?(1个十)这个“1”和“48”相乘表示什么?(10个48)10个48就是480。这里根据口算的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在竖式计算中先用十位上的“1”先乘48个位上的“8”,再乘十位上的“4”。第二部分的积480和第一部分的积56数位对齐了写,最后两部分积相加。第三,指出第二部分的积个位上的0可以省略不写。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最后得到内化。因为学生亲自动手写,动口说的实践活动比一味由教师说或个别学生说要更为深刻。

5、验证结果,提高效率:

在笔算中,验算是最好的验证方法。因此,让学生交换48和12的位置再乘一遍,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总结出乘法的验算方法。

(三)巩固强化,灵活运用:

这个环节共设计六个层次的练习,将多样性、趣味性、综合性、循序渐进性为一体,把练习题呈现在不同的公园背景中,以闯关游览公园激励学生巩固强化。

(1)列好的竖式继续算

(2)根据横式列竖式计算并验算

(3)补充竖式中第二部分的积(补充设计的)

以上三题是基础练习,为了强化第二步积的过程以及加强验算养成良好的习惯。指导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互相说一说,交流经验。

(4)改错:它是一个逆向思考过程,考察学生灵活应用的能力,综合性强。因此,指导学生先观察,再找错,然后分析错误原因,最后订正,强化难点。

(5)游戏大转盘:分小组进行,小组成员轮流旋转,旋转到哪两个两位数,就开始笔算。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练;缓解学生疲劳紧张的学习情绪。

(6)应用题:

①春游途中助养小动物,为它们订牛奶。全月28元,定一份一年要多少钱?不仅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进行爱护动物的品德教育。

②公园买门票:这是一道开放题,先分组交流讨论,再全班汇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谈收获并进行总结。课后的拓展,与课前情境呼应,如果全年级都去春游,要付多少车费?(192×12)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尝试思考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7

一、说教材

千米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7、8页的内容。《千米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并且初步了解了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千米这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会感到抽象,建立1千米的观念比较困难。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建立千米的观念,在建立千米观念的基础上去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又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的关键是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加学生对千米的感性认识。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熟记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化聚。

2、能力目标:在认识千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探索和合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本节课的课时安排为1课时

二、说教法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为此我分析了学生的状况。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且三年级学生都有最初步的感知长度的生活经验,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来看,准备状况是良好的。但三年级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要建立1千米这么大的一个长度观念,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对长度单位千米认识不深入,必将导致重量单位使用不合适,以及估计估计物体长度不准确等错误。介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特点,我采用了观察法、实验法及尝试练习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三、说学法

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因为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同教法一样,学法指导也必须根据学生特点与学习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在分组实验时,指导他们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学会合作与讨论;在认识千米时,指导他们学会自学与总结。

四、说教学程序

(一) 复习导入

1、一米大概有多长?

2、出示米尺,让学生说说米尺的作用。

3、当我们测量数学课本的宽,铅笔盒的厚度时,是不是还用米来测量?当米尺测量这些物体显得太长时,我们是引入了分米、厘米、毫米等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来测量,这些单位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4、如果我们要测量一下梧埏镇中心小学到温州动物园的路程到底有多长?你有没有办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当测量路程的长度时,我们通常用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课题)。现在我们就来认识千米。

(这种导入方法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 通过设疑提问,巧设悬念,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并了解了千米这种单位的作用。)

(二) 新课教学

1、认识千米

(1)认识10米。

在学校的操场上用卷尺量出10米,在两头插两根标枪,让学生走一走,看一看。然后每10米移动一下标枪,同时让学生观察,走步,了解几十米,举例说说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0米?

(2)认识100米。通过测量得到10个10米是100米,观察,然后走一走,想想100米的长度。举例说说从哪里到哪里的长度大约是100米?

(3)认识1000米。

上此课的前几天体育老师已经利用体育课组织学生绕操场跑道跑了4圈,每人必须跑完,跑慢没关系。学生先说说赛跑的感受,然后告诉学生跑道为250米,问实际上就是跑了多少米?

2、单位间的化聚。

(1)10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就是1000米(板书千米、米关系),千米有时也叫公里。

(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跑完艰苦的1千米,此时千米在学生的心中已经烙下了深深的印痕,那将是久远的,突破了建立1千米的观念的难点)

(2)教学例5

以前我们学过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互化,现在你能不能根据1千米=1000米,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请大家试一试,有困难的同学可以与同桌商量一下。

计算:3千米=( )米

学生计算结果,然后说说是怎样想的。

再练习:2千米500米=( )米

6 千米 30米=( )米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8

翻开《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三部分的具体目标中赫然呈现着对计算教学的要求,这些目标是分学段来制定的,但具体到每一节课的目标,还需要我们来理解细化。

我在参加希望杯比赛的时候,选择了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节起始课——《分桃子》,本课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数的运算”范畴,主要内容是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选择这样一节有挑战性的计算课,源于自己的好奇和好胜,都说计算课难讲,都说算理讲不清,我就是要试一试。热情是有的,但接下来的探寻之路却让我感慨万千却也收获颇丰。

一、读懂教材。

教材旨在引导学生探索理解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算理、基本的运算思路掌握其竖式的写法。“例1”中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整除,主要解决除的顺序和竖式写法的问题;之后“试一试”中的3道竖式除法题目旨在对“例1”的内容特别是竖式的写法进行巩固练习;“例2”中除到被除数十位上时有余数,主要解决除法的基本运算思路问题;之后的“试一试”中首先呈现了4道竖式题目且要求估算,前两道是对例题的巩固练习,后两道则是要求学生在探索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迁移,独立尝试解决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试一试第2题”重在应用,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读懂学生。

学生虽然已有除法竖式的基础,但现状是他们对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算理、基本的运算思路和竖式写法存在很大困难,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层楼”的形式,那其实并不是笔算,而是在口算出结果后改写成笔算的一种形式,在运算思路上与笔算完全脱离。

因此教学时重在从笔算除法的运算思路上入手,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语言表述、课件演示等充分的感官体验基础上建立表象,并逐步抽象成笔算除法的模型,从而达到理解算理,掌握基本的运算思路和竖式写法的目的。

三、制定目标

基于以上的两个“读懂”,结合课标中的要求,我制订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探索并掌握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②结合情境,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分一分等活动,亲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算理的探索发现过程;

②将具体的实践操作和抽象的算式结合起来,理解算理,初步建立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发展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是探索掌握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难点是理解算理,正确规范地书写竖式。

四、读懂课堂

总的来说,关键在“算理”,这是计算教学的本质,也是大家都众所周知的。

但却总是在实践中很迷茫,很困惑。

在我自己试讲这节课前,先听其它老师讲了一节,她的整个课堂是这样的:“复习口算——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呈现数学问题——列出算式——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展示计算方法——教师讲解算理——学生练习计算并演板——再次讲解算理——再次练习反馈”。

我注意到学生们都准备了小棒,看来老师是有意识让学生动手实践的,但整节课中小棒形同虚设,学生根本没有碰一下。在课后研讨的时候,该教师的解释是由于一名学生出现的错误算法超出了自己的预设,所以打乱了自己的教学思路,结果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这样一节较为失败的课让我对自己来讲这节课有了更大的心理负担,眼见为实,原来算理这么难讲啊。

之后就是我自己的第一次试讲,我很重视学生动手实践,旨在让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理解算理,但课上起来也并不顺利,操作浪费了很多时间,在练习时发现有学生不理解算理,教师便开始“走回头路”,结果整节课结束教学内容只进行了60%多,这让我很是郁闷,曾一度想放弃“分小棒”的环节。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听了师兄的这节课,他的课堂就没有让学生“分小棒”,而是利用口算的“算理”来迁移讲解了笔算的“算理”,这样的计算教学节省了时间,学生似乎也理解了。还有一位师姐是这样讲的,她在学生动手“分小棒”之后,并没有让学生汇报展示,而是用电脑操作演示了“分小棒”的过程,然后让学生列竖式。和我的不太一样,我是在学生动手“分小棒”之后请了一名学生到前面演示分的过程,让下面的学生说过程,同时教师板演竖式的呈现过程。我这样的方法给人的感觉就是比较乱。课后研讨时我们总结了3种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的方法:①师兄的方法——结合口算;②师姐的方法——先分再列竖式;③我的方法——动手实践、语言描述、抽象竖式三者相结合。从大家的反应来看,我的方法似乎支持者甚少,但是没有做课堂后测,我无法看到到底哪种方法对学生的理解最有帮助,但是在我的内心还是倾向于自己“三结合”的方法。

之后我又进行了一次校内的试讲,虽然很不情愿,但还是学习了师姐的方法,也就是先分再列竖式,因为这样课堂看起来不乱,但课后研讨时同事们的批评之词铺天盖地。为此我翻阅了人教版的相关教学内容,也是借助“分小棒”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而且每一步都呈现的很清楚,这让我对自己的方法又有了信心。恰好中心组又组织了两位师姐再来讲这节课,她们俩的方法正好一个是“借助口算”,一个是“先分再计算”。课后我们进行了后测,结果是触目惊心的,完全正确率还不到30%,这让我们陷入了深思:究竟什么是“算理”,怎么这么难讲?

通过研讨和寻找理论帮助,我知道:掌握算法和探究算理是计算教学的两大任务,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操作程序,算理是算法赖于成立的数学原理。算理的缺失,难以支撑算法的牢固。《课标》在计算教学上提出了“计算教学时,应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理解算法的理解。”由此可见,计算教学只有在感悟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才能形成真正的计算技能,不明白算理的算法是机械的算法,对计算技能的形成是不牢固的、脆弱的。

因此在我的第三次试讲中,我大胆的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撑下又一次尝试了“分、说、写”三合一的方法,效果显示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是有所进步的。但又出现了新的问题:算法要总结吗?大家的意见不太统一。又要再次寻求帮助:轻算理重算法会使教学失去计算所赋予的教学功能,重算理轻算法又无法达成扎实的计算技能。《课标》将课程目标分成了知识技能目标与过程性目标两大类,如果片面理解课程目标,那必定是在两个误区间来回走动。因此,算理与算法两者不可偏颇。

有位心理学家曾说过:初次感知知识时,进入大脑的信息可以不受干扰,能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首次感知不准确,那么造成的不良后果在短期内是难以清除的。在计算教学时,只有让学生清晰地理解计算的算理,揭示不同知识背景下的本质联系(算理就是计算教学的本质联系),才能真正掌握计算的算法。因此,不可偏颇,但要先算理后算法。

有了这样的理论引领,我的第四次、第五次试讲,以及最后的现场比赛,就越来越得心应手,虽然还不够完美,但是我目前为止所行走的最远的地方。

五、反思升华

回想和学生一起研究算理的过程,我深感:计算教学,特别是算理的理解,需要学生的切身体验。因为算理本身所具有的抽象性、逻辑性导致计算教学的枯燥与乏味,学生学起来枯燥必将引发学生失去可持续学习发展的张力。这就要求计算教学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构建有利于揭示理解算理的途径,帮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经历计算过程、体验算理、感悟算法。

1、在语言描述中体验算理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在具体的问题解决过程中理解抽象的算理,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不妨让学生对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用数学语言综合描述,把具体的感知通过语言的加工描述最后概括形成算法。这个抽象描述的过程就是学生体验算理的过程,从而达到感悟算法。

2、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算理

数学的抽象性和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水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动手操作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手段,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理解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在计算教学中,可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与提供的定向指导,通过动手操作活动来探究数学问题的内在联系、理解算理。现代教学论的认为,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结论,还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新课标虽对计算教学的要求和训练强度相对降低,但重视学生的数感发展,计算教学时须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动促思,自主体验算理、理解算法。

“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 (苏霍姆林基语)阐明了操作是智力的起源,是思维的起点。“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不能怕操作费时,只有让学生 “做数学”,动手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的活动中,亲身体验,才能理解新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把抽象的数学思维外显为直观的活动,同时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发现,最终达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是帮助学生探索算法,抽象算法的重要手段。

“智慧自动作发端”(皮亚杰),动手操作是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的一种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把学生的外部操作与内部的数学思维紧密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师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站在学生的角度,安排操作的最佳时机。

这就是我的计算教学之路,基于自己的实践、思考、学习、反思的过程,在过程中成长进步,我永远不会停下脚步。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9

位评委、老师们

上午好!我说的课题是《面积和面积单位》。下面我将从教材、前测、教学目标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在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

教材简析:《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布置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局部。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同学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和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同学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只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为了协助同学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依照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外表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括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和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说前测:

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同学知道些什么呢?对三年级两个班同学的前测结果统计标明:

关于面积,87%的同学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一词,13%的同学表示从未听说;15%的同学对“面积”的含义有错误认识,56%的同学认为“面积”和物体的大小有关,29%的同学表示说不清楚。

关于面积单位,69%的同学表示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单位一词”,31%的同学表示从未听说;10%的同学对面积单位的含义有错误认识,47%的同学认为面积单位和物体的大小有关,43%的同学表示说不清楚。

据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0

一、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高度的系统性、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针对这一特点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本课时的目标分别为:

1、通过实物、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2、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应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努力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贯穿全局、带动全局的核心内容,它是由各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周长的概念以及周长的计算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知识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到今后学习的各种图形的周长计算。我给这个课时的教学重点定为两个——理解周长的概念与周长的计算方法。这两个教学重点我是这样来突出的:

1、理解周长的概念

这个重点我是分三步来进行:

第一步: 导入

上堂课我们已经对长方形、正方形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我们要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谁能说说“周”是什么意思?“长”是什么意思?

第二步:理解认识周长这个概念

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说出哪部分是这些图形的周长?

然后再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实物让学生说说周长。如书本的平面、黑板的平面、篮球场的平面等。

第三步:总结归纳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通过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在感性上认识了周长,这时要将感性上升为理性认识,通过讨论、总结、概括什么叫周长?最后得出围在每个图形边长的和,叫做这些图形的周长。这个教学过程是学生全面、自然的、主动的学习的一个过程,而不是老师把知识强加给学生的过程,教师只起到了点拔的作用。

2、周长的计算这个重点分两步进行

(1)创设情境,探索求知

出示例题,谁能计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请你想几种方法来计算周长?讨论估计有三种情况:①用绳子量②用长方形滚动③各条边相加。这是一次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练习。在没有得出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之前,在目前学生的思维状态下,通过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的方法,无疑都是一种好办法。我们可以发现各种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用绳子量不方便,存在误差;用长方形滚动小实物可以,大实物、画在黑板上或是固定的图形就不行;最好的方法是通过量各条边的长度,把各条边相加。但是量几条边呢?通过讨论,学生认为只要量长和宽就行。联系以前的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学生很快就能找到答案,在教学中也使旧知识得到了很好的迁移。然后要求学生列出求这个长方形周长的算式,并要求说出你这样做的依据。

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大至会有以下几种做法:

①4+3+4+3也就是“长+宽+长+宽”其实这就是用绳子量和长方形滚动得出的方法。

②4×2+3×2 也就是“长×2+宽×2”这是利用长方形对边相等的性质来做的。

③(4+3)×2也就是“(长+宽)×2”长和宽折起来,长方形周长就是长边与宽边和的2倍。

2、讨论总结、归纳方法

再次讨论,说说哪一种方法好?为什么?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得出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是“(长+宽)×2”。

三、课堂练习设计

(一)第一层次:基本练习

1、周长概念掌握的练习在新授前,安排一组图形说说周长。

2、圆周长计算的基本练习。

书中的全部练习题都做为基本练习题,分三个小层次进行。

先是进行直接计算的模仿练习,安排了练习中的第1、2小题。

然后是动手测量后计算的题目。安排了练习中的3、4小 题。动手操作能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能起到帮助理解,寻找规律之桥梁作用。通过动手量课本封面的长和宽计算周长与用线围课本一周量出长度,这两个结果进行比较,使学生知道,由于我们在用线围时会形成误差,所以结果会有些不同,其实周长应该是相等的。

最后设计的两道应用题。小学数学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要重视与学生生活相联系,要结合基础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用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根据大纲要求这个练习层次我安排的是练习中的5、6两道应用题。

(二)变式练习

这个练习层次我设计的练习是已知一个长方形周长是10分米,长和宽是多少分米?

这是一道一题多解的题目。教师可采用可移动的线框进行演示,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周长不变时,长与宽是同时要发生变化的。

练习的设计,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既掌握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又使学生学掌握了周长与长、宽的关系。

(三)第三部分:发展练习

用长5厘米,宽4厘米的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周长是多少?

可以发现这是一道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训练的题目,这道题的设计是为了能让学生更灵活地运用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特别为优等生而设计的一道一题多解的题目。共有两种不同的拼法。

(5+8)×2=26(厘米) (10+4)×2=28(厘米)

四、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堂课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渗透、培养。

1、怎样测得长方形周长时,通过学生讨论自己得出用不同的方法:用绳子、用长方形滚动、用边长相加。这里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2、长方形周长计算时,三种计算方法:长+宽+长+宽;长×2+宽×2;(长+宽)×2哪一种好?学生先进行尝试练习,通过自己去尝试练习后找出答案。

3、变式练习中一题多解的练习,通过练习,学会用不同的思维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1

一、教材分析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又是“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乘法和乘法估算”的继续学习。教材在编排时注意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观察、分析、比较,从而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算理和计算方法。为学习多位数乘多位数的算理打基础,也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和混合运算的学习作准备。因此,本课时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全册的一个重点,对今后进一步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还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根据他们的认知规律,我们不仅要设计色彩鲜明的课件和情境进行教学,而且还要使他们感受到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是一种需要。

三、学习目标的确立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学与教师指导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

2、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得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3、通过师生共同探究学习,使学生体会到用竖式计算比口算更方便,从而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学习重、难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课的重点:正确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

难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的算理。

四、说学法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地应用。同时还指出,在学习过程中要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观察,对比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通过估算和计算,让学生更加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小组合作及应用数学意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只有将计算教学置于现实问题情境之中,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问题融于一体,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讨学习计算方法,才能让学生切实的体会到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并且感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也设计了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讨论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和已有的计算方法,探索新的计算方法,给学生创设了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空间,逐步的加深对算理和法则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轻松地获得新知识。

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通过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从而促了他们的反思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

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既明于心又说于口。在自主探究、讨论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会自学探究,并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感知、讨论、合作、比较中灵活掌握本节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五、教学流程预设

恰当的目标,科学的方法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但要使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关键还在于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尽可能把实践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成为一个真正的探索者、研究者,这样的教学才是高效的,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

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3分钟)

笔算并说出计算过程。

41×717×5

这是上册我们学习的一位数乘多位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板书:笔算乘法)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大家能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二、以标导学解读探究(15分钟)

1、自学例1。

自学提示:

(1)自学例1后说一说图中展示的内容是什么?怎么列式?

(2)观察乘法竖式:

①先用谁乘谁,怎么乘?说出计算顺序。

②再用谁乘谁,怎么乘?说出计算顺序,怎么照位?

2、自学反馈:指名让学生说老师边板书。

24

×12

————————

48__24×2

24 __24×10

________

288

24×12中的12可以分成几部分?怎样求出这两部分的得数?

得出这样便于口算的道理,也为帮助学生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埋下了伏笔。与此同时也允许学生把12用他们认为更便于计算的方法进行计算。另一种是直接用竖式计算。竖式的摆法学生肯定没问题,对于第一步如何计算也难不倒学生,关键是第二步、第三步,通过学生自己探索算法,让学生弄清第二步、第三步为什么这样写?根据学生的汇报,强调书写格式并板书,用个位上的2去乘24,乘得的积是表示48个一,积的末尾要和个位对齐;用十位上的1去乘24,乘得的积表示24个十,乘得积的末尾要和十位对齐(个位上的0省略不写);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这样利用迁移原理,使学生一步一步地加深对算理和算法的认识和理解,不但突出了教学重点,而且突破了教学难点。)

3、教师点拨:

笔算乘法时:(1)从个位乘起,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上的数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上的数,得数末位和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对齐;

(2)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上的数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上的数,得数末位和第一个因数的十位对齐;

(3)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5分钟)

1、完成63页的做一做。

同桌互相检查。

口答:

A、计算23×13时,先算个23,再算()个23,最后算()

B、计算41×21时,先算()×(),再算()×(),最后算()

2、拓展练习

书柜桌子椅子

44元43元12元

(1)买12个书柜要多少钱?(2)买21张桌子要多少钱?

(3)买14把椅子要多少钱?

四、梳理知识总结反思(1分钟)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谁能说一说计算过程。

五、课堂检测(7分钟)

1、笔算下列各题。

2、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并改正过来)

34232242

x12x21x21x21

————————————————

68432242

34624484

———— ———— ———— ————

102663482882

3、长途电话的收费标准为每分钟1元2角,爸爸打长途电话共用了14分钟,应付多少钱?

思考题:(6分钟)

1、明明在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时,把第二个因数22个位的2看做5结果比第一个因数多出11,这两位数的乘积应是多少?

2、海龟出生后体重平均每年增加100克,40年后它的体重将增加到4080克,你知道它刚出生时有多少克吗?

六、教学建议

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尽量让学生自己总结。

2、重视对学生回答问题时语言的严密性、逻辑性的引导。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2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课书《数学》三年级上策第六章多位数乘以一位数中第一课时口算乘法,本章节的学习内容建立在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而通过本课时的学习整百乘以一位数,也为后续节次进行铺垫,如末尾为零的乘法、两位与三位数乘以一位数时看成整百、整十来进行计算,所以本节课非常重要。

二、学生分析

学生进入三年级后,在思维上显得更加活跃,有自己的思考,但是他们的思考往往不够全面;同时也有部分学生懂得偷懒了,日常作业出现拖欠现象。对基础知识,学生的主要问题,还是灵活运用的问题,而往往当学生碰到几次难题后,学生缺少成就感,甚至是畏惧情绪,一提笔就觉得难。有几个后进生前面抓得不够,与自学性强自学能力好的学生相比,有不少差距,令老师担心。三年级的学生在心里和生理发展还不成熟,不明白学习的重要性,所以在上课时应经常鼓励学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整十、整百乘以一位数的计算

掌握整十、整百乘以一位数口算算理

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迁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看待问题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本节课时开展是围绕着整十整百乘以一位数展开的,可以说都是以此为基石的,所以整十、整百的乘以一位数的计算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整十、整百的计算虽然不难,但是如何深入理解并多方面的理解整十、整百乘以一位数对学生而言是有难度的。

五、教、学法分析

教师以情境引导法、讨论指导法,创设一个生动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师积极引导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再通过适当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技能。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我们平时是如何帮妈妈忙的,都帮什么忙?

例如:帮爸爸买香烟,爸爸给了我30块钱,买两包香烟。

学生描述…

今天小明碰到这样的问题?你们帮小明一个忙

演示一个简单的FLASH:今天妈妈让小明买洗衣粉,7元一袋买三袋,妈妈给了他25元,够吗?

1、学生探讨如何得知是否足够

2、得出先计算三袋洗衣粉的准确价格,然后跟25元进行比较

通过设计一个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情境,使学生这样一个贴近生活情境当中,开展学生的联想,快速的融入学习,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二)适当练习巩固探究方法

1:小明在大家帮助下,非常准确是的买到了洗衣粉,妈妈决定在星期天的奖励小明去游乐园玩,小明非常高兴,他问了妈妈一个问题:如果有20个人坐旋转木马要多少钱?妈妈非常准确的说出了答案,你们说妈妈说的是多少?

讨论:十个人坐,也就是10个2相加,所以是2+2+2+2+2+2+2+2+2+2=20

讨论结果:1×2=2 推出10×2=20

10×2=20(元) 板书(由学生归纳总结所得,教师引导让学认为是他们自己的讨论结果)

答:乘旋转木马需要20元。

练习:P69、做一做,通过练习对以上的探讨结果来进行巩固。

通过此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设计好的环节,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在学生的共同探讨,深化整十、整百乘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从而突破重难点,并在后设置几个简单的练习,树立学生的信息,使学生相信自己已经学会、掌握、理解该项知识点。

(三)深化知识,着重总结

学生探索:大家能不能也像小明一样提你想到的一些问题。

例如50人坐碰碰车需要多少钱?

练习:50×9= 900×9=

小结:计算方法

计算过程

通过此环节,开动学生脑筋,深化知识点,并适时进行巩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3

一、说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开始学习的。是学生以后学习各种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在整个几何知识教学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在编写上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生活,强调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让学生具体感知什么是周长,从而真正理解周长的概念。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并且已经掌握了这些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及各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知道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由于周长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因此在教学时我通过“描一描”﹑“摸一摸”图形或通过物体的边线来具体感知什么是周长,从而真正理解周长的概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周长意义里“长度”含义的理解可能会有困难。但低年级学生对身边的、有趣的学习内容特别感兴趣。

因此,我在本课教学中注重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演示、动手操作等生动的学习过程中建构新知。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中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以及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认知规律,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测 1

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2)过程与方法:在“描一描”“摸一摸”等学习活动中培养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在估腰围、测腰围的过程中培养估测的能力,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

(2)教学难点是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五、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本班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用观察演示和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描一描、摸一摸”等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在课前准备了各种平面图形的图片,多媒体课件 测绳等教具,同时让学生采集树叶,准备软尺,彩笔、直尺。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指出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我安排了以下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三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非常感兴趣,因此我创设了森林里举行“森林运动会”马上要举行的是小蚂蚁短跑比赛的情境,用三只小蚂蚁赛跑的故事作为开头,投学生之所好,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整节课起了一个好头。通过观看三只小蚂蚁爬树叶的过程,学生清晰的辨析出什么才是完整的一周,为后面理解周长作了有利的铺垫。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学到的陈述性知识有:图形的一周是指图形边线的起点与终点的重合。程序性知识是:看蚂蚁爬的路线,用手指蚂蚁爬的路线。

(二)自主探索,建立模型。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体现这一新理念,我设计了

(1)描一描

让学生用彩笔描出手中树叶的边线,并说出打算用什么方法画。学生描好后选一幅贴黑板上。课件出示小蚂蚁说的话,然后问学生:它的话中哪个关键词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周长。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这时候再让学生能从我们身边找些例子说一说什么是周长。

(2)摸一摸

课桌面的边线

数学书封面的边线

平面图形的一周

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从已知的图形或物体上去找、摸一周,让学生充分体验“边缘”“一周”,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帮助学生建立“周长”这一数学模型,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设计思路,也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周长在图形上”,使学生在操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对周长的认识由事物上升到了半抽象,再让学生去摸一摸,学生对一周这个概念就有了一定的认识。

(三)合作交流,建立新知(小结周长的定义)

根据小蚂蚁的话:(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学生很容易说出课桌面一周的长度就是可桌面的周长,而可桌面的形状就是长方形,进而推导出长方形一周的长度就是长方形的周长,学生经历了从具体的物体抽象出我们学习过的平面图像,在这样的基础上师生小结板书周长的概念: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这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陈述“周长”,对“什么是周长”的理解有两次飞跃。第一次是大量感性直观的知识,结合具体事物陈述什么是树叶(数学书封面,课桌面,黑板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的周长。第二次是由具体到抽象,什么是周长——图形一周的长度。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揭示周长的定义,建构新知识。新课程倡导小组合作这一重要的学习方式,这个环节教师组织学习同桌,小组交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而建立数学模型,形成陈述性知识——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四)巩固练习,解释应用

为了及时巩固内化新知,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我注重问题的层次性,开放性和生活化。这个环节我采用一个智力大比拼的活动,充分利用学生积极性强的心理,强化所学习的知识,我设计了三个闯关的练习

第一关:辩一辩,下面哪些图形有周长?哪些没有?为什么?

引导学生根据周长的含义进行讨论。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封闭图形才有周长。强化学生对周长的概念的理解。

第二关:下面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

让学生判断两个图形周长是否一样,强调平移方法,讲解测量计算图形的周长,这是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周长的含义,就是一周的长度;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的,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促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三关:量一量,算一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周长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说你是怎么算的,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了解学习数学的价值。

(五)回顾总结,建构体系。

通过交流本节课的收获,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周长问题的兴趣。使学生获取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而更多的是对数学的好奇心以及探索数学世界的热情。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帮助学生将零碎的,分散的知识整理成条理的,系统的知识过程,更是学生将所学的新知识内化,与原有知识融合形成新的知识的过程。同时师生,生生间的积极评价,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喜悦,充满后续学习的信心。

(六)实践任务

1.回家量一量爸爸妈妈的胸围,腰围和臀围。 2.量一量一片树叶的周长。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再来说一说我的板书:

好的板书就是一个微型教案,我的板书力求重点突出,简洁明了,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简洁美和逻辑美。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4

本单元主要有2个知识点,一是学习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新方向;二是辨认简单路线图。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东,南,西,北,以及上一课时学习了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新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4个新方向的认识,并能根据已学知识,辨认简单的路线图。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节课应该达到如下三个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通过教学,学生能初步应用所学知识,辨认简单的路线图。

能力目标: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初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情感目标:将教学密切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根据所学知识辨认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难点:给点一个地点,根据题目所提供的信息,找出相关的地点。

教学方法:本节课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开启学生思路,拓展学生思维,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把成功的喜悦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享受劳动的成果。

学习方法:学生学习时将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同以为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传统教学方式不同,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更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不再是师生间的单向交流,而是生生,师生间的良性互动。

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创设情景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教学开始时,让学生作一个辨认的方向的小游戏,能最短时间内吸引学生注意力,并有效的对旧知识进行了复习。接着教师创设了一个学习情景,帮助迷路的小朋友找到路,让学生在贯穿始终的情景中进行学习。

二、讲授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软件出示一张路线路,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出通过路线图如何坐车。在这里教师应对一些常识性的东西进行简单的讲解,譬如出发的起点,终点,坐车坐几站。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合作进行自学,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当遇到较难的问题时,教师可适当引导,但主要还是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和小组内的交流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课堂练习是整个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教师设计练习时,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共性和个性,课题练习是针对全体学生的,这就是教师必须要考虑的共性。个性则是教师要注意学生间的差异,因材施教。

四、课堂总结

教学结束时,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这不是搞形式,通过这样的训练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概括能力。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5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的《小数的初步认识》。

一、说教材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在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学好这部分内容,使学生初步认识小数,为以后继续学习小数的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说设计理念

1、联系儿童的生活认识小数。本节课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选取了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小数的现实作用。

2、以“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知识作为学习小数的形象支撑。这适应了儿童的年龄特征,使学生易于接受,便于学生联系实际,来初步认识小数的含义。

3、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形成会学的能力。

4、在课堂设计中注意提问的深度,提高问题的思考价值。在提问时,关注学生的思维认知水平,重视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

5、把握好教学要求。本单元不要求离开背景和具体的量抽象地讨论小数,小数的认、读、写,也仅限于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地位,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联系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会写简单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能力目标:在理解小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的发展,感受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他们热爱数学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教学难点:会把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写成几元几角几分的数。

五、说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直观演示法为主,辅以讲授法、谈话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形成正确的认识。在教学中要做到有扶有放,扶放有度。使学生愉悦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讲练结合,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体会,有助学生技能的形成。

学习方法:

学生在课前进行社会调查,上课时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主动探究中获取新知识。把数学探究活动与知识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概括出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六、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板块: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2)联系生活,探究新知;(3)实际运用,巩固认识;(4)课堂小结,体验成功。

第一版块: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在新课前,我布置孩子们调查一下身边超市的任意五种商品的价格。

一上课,我就让他们把自己调查的结果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在学生汇报的同时,我在黑板上板书,板书时注意将这些当数分成两类,即整数和小数。然后请学生仔细观察黑板上的数,跟我们以前学的整数

一样吗?那这些数有什

么共同特点呢?通过小组同学交流发现这些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从而引出今天探究的内容。(板书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第二板块:联系生活,探究新知

第一步骤是联系生活实际,认、读、写小数。

出示情境图:几位同学去商场买水果的情景。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表示水果的质量数有什么特点?学生先分组讨论,然后再汇报。后教师小结这样的数叫小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前面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后面是小数部分。

并在后面接着板书:三点二五千克、二点七千克、零点八千克。

引导学生发现整数部分的数和小数部分的数在读法上不同,整数部分跟我们平时读的一样,是几就读几是几十就是几十。小数部分与整数部分读法不同,只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是几就读几。(如:3.25读作三点二五)

我们已经会读这些小数了,那这些小数是怎么写的呢?让我们动手来试一试。教师说几个不同类型的小数,学生写一写。

学习写小数,师示范写,学生学着写。让学生注意小数点的位置和写法。

设计意图: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是相对比较简单,部分学生已经能结合生活中的经验读出简单的小数,所以我让学生自己尝试去解决。个别学生存在困难,相互帮助就可解决,这样既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进行知识经验的迁移,又能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节约更多的时间去突破教学难点。

第二步骤是理解用“元”做单位的小数表示的意义

1、出示情境图,教师引导学生看商店的价目表。

2、让同学们仔细想想,这些东西卖多少钱,由学生回答,读小数。

师举例说明:整数部分表示的是几元,小数部分小数点第一位表示的是几角,第2位表示的是几分。(12.68元读作十二点六八元就是12元6角8分)学生自己填一填,再全班反馈。

第三板块:实际运用,巩固认识

《课程标准》指出:练习,要使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为了使课内的练习起到促进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我在组织练习的时候注意了以下两点:一是练习的形式多样,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练习的难度逐步加深,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1、小数存在我们的生活中,现在又以帮同学测量身高的方式让学生用小数来读出身高,1点几厘米。

2、用小数表示同学的身高。

由生独立做,再在反馈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怎样用小数表示身高。

第四板块:引导学生总结

让学生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到的?使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小数的含义,体会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我反思的习惯,提高了他们自我梳理知识的能力。

八、设计说明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本节课设计时,我遵循以下原则:情境引入激发兴趣,学习过程体现自主,知识建构循序渐进,思想方法有机渗透。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说明,不足之处,请各位指正,谢谢!

第五篇: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第一课时简单的排列。这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所以,这节内容重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并逐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二)说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简单的搭配的过程,学习有顺序有条理,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思考,探索出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的数量关系。

2、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思维能力,培养符号感。

3、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许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去解决,从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难点: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四)说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学生练习题

二、说教法和学法

动手实践

小组合作

自主探究

三、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动手实践,独立探索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四)归纳小结,拓展新知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简单排列

3种点心2种饮料

3×2=6(种)

饮料的种数×点心的种数=搭配的种数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2

本学科、本学段的课标要点或本单元(章节)教学的具体目标:

1、通过观察年历,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以及季度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的天数。

2、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运用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参与和合作意识。

本年级学生现阶段学习情况的调研分析以及教学注意事项:

有关时间单位和记时方法的教学,从一年级就开始了。一年级(上册)认识整时和大约几时。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相邻单位间的进率,认读钟面上的整时或非整时的时间。三年级(上册)了解24时记时法,进行两种记时法的相互改写,计算经过时间。三年级(下册)年、月、日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联系,平年和闰年。

年、月、日的有关知识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到的,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三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时、分、秒等时间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之中,学生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但这部分内容知识点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

学习内容:

教学内容大致分成三段:

第一段教学年、月、日以及相关的大月、小月等内容;

第二段教学平年、闰年、季度等知识;

第三段是实践活动。

学科知识结构或单元知识点重点难点:

知识点:

一、掌握年、月、日之间的换算关系,知道一年有12个月,了解各月的天数。

二、了解平年、闰年、季度等知识,会计算一年的`天数及各个季度的天数。

三、看懂年历、月里表,了解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多的一些纪念日和节日的日期,进行简单的有关时间的计算。

学习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习难点: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单元教与学具体方法建议: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先借助年历卡等学具去自主探索,发现更多的与“年、月、日”有关的知识,再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相互补充,相互质疑,逐步完善相关的知识。这一过程必需教师有意识地引导,根据学生的发现,帮助学生有序、分层地归纳,使知识逐步形成体系,便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同时在引导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如何去探索、发现,进而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3

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91-92页的内容, 完成练习二十中的1-2题。

二、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结合情境初步理解以米或元为单位的一位小数的含义,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知道整数和自然数。

基本技能:能正确地认读写一位小数,并用小数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基本思想:让学生在经历在生活中体验小数的含义过程中,思考探究合作交流,渗透抽象和“迁移、识转化“等推理的数学思想。

基本活动经验:在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索过程中,获得通过观察思考,合作交流、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惊醒数学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经验。

情感与态度:进益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初步理解以米或元为单位的一位小数的含义,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能正确地认读写一位小数,并用小数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难点: 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索过程,并用小数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谁能说一下,下面这些数是什么数?

1/2 、2、35、100 、2/4 1/3 、

生: 1/2 是分数;2是整数; 35是整数 ; 100是整数; 2/4 是分数; 1/3是分数。

师:我们以前学过像 2、35、100这样的整数,还学过像 1/2 、2/4 、1/3.这样的分数。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数?

生:数字中带小圆点的数

师:数字中带小圆点的数我们叫做“小数”,你在哪里见到过小数呢?

生:在超市,每样物品多少钱有小数;

也是在超市,物品的重量在电子台秤上也有小数

量身高时,我的身高是1.35米。

量体温时,我的体温是38.5度

师:同学们真的很善于观察,生活中有许多的小数,小数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很紧密,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研究小数,好不好?(板书课题)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一)结合情景,认识小数的读写。

1、小数的认识

师:老师也找到了一些有关小数的信息,请大家观察这些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1:这些数中间都有小圆点

生2:小数点前面有数,小数点后面也有数。

师:同学观察很仔细。像3.45 0.85 2.60 36.6 1.2 和1.5 这样中间有一个小圆点的数,叫做小数。

师:下面谁在能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小数?

生1:我的视力是1.5

生2:数学书的价钱是7.20元

生3:我看到大瓶饮料是1.5升

师总结:刚才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小数,说明小数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也离不开小数。

2、以3.45为例介绍小数的读法

师:我们认识了小数,这些小数你会读吗?谁能试一下?

生:3.45(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读作:三点四五)

师:小数的中间这个小圆点叫做“小数点”,读作“点”,小数点是小数的重要标志。我们以小数点为界,小数点前面的部分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后面的部分是小数部分。

多媒体再次出示商品标签、体温图片等图片,

师:请同学们来试读其它的`小数

生:学生读出小数。(结合具体的情境,学生读出小数,体会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师:刚才我们读了这么多小数,谁能说一下我们应怎么读小数呢?

生: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去读,小数部分要按照顺序读出每个数字。

(三)教学例1。

师:学校组织同学们测量身高,王东的身高是1米3分米,只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王东的身高? 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生1:1米我们会用1米来表示,但3分米怎样用米表示我们组就不会了。

生2:应是1.3米,1米用1表示,3分米是0.3米 ,加起来就是1.3米

师:为什么3分米是0.3米你能给大家讲解吗?

生:把一米分成10份,一份就是1/10米,也是0.1米

师:刚才这名同学说的非常好,其实小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分数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几分米?1分米是几分之几米?(板书)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 1分米是十分之一米

师:1/10米我们还可以写成0.1米。请同学们一边观察米尺,一边思考下面的问题:

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

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

1分米是(1 )/(10 )米,还可以写成( 0.1 )米。

3分米是( )/( )米,还可以写成( )米。

师:你还能仿照上面的例子,说几个小数吗?

生1:8分米是8/10米,还可以写成0.8米

生2:6分米是8/10米,还可以写成0.6米

师:小红身高1米3分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为什么?

生 :1.3米。因为1米是1米,3分米是3/10米,也是0.3米,1米3分米也就是1.3米。

4、通过分数和小数之间的关系,理解小数的含义

师:1分米是1/10米,还可以写成0.1米,1分米和0.1米的关系是什么?

生: 1/10米=0.1米

师:3分米是3/10米,还可以写成0.3米。怎样用式子表示?

生: 3/10米=0.3米

师:如果老师去掉每个式子中的单位名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

1/10 = 0.1 3/10 = 0.3 (板书)

师:谁来读一读这几个式子。

师:根据上面的规律,谁能很快地告诉老师:4/10=( ) 7/10=( ) 9/10=( )

生:4/10=(0.4 ) 7/10=(0.7 ) 9/10=( 0.9)

师:通过观察,你能发现什么?

生1:等式左边都是十分之几,等式右边都是零点几

生2:十分之几就可以写成零点几

师:在线段图上,你能很快的找到0.2 0.9 吗? (学生理解分数和小数的关系后,脱离分数,理解小数的意义。)

师:请同学们完成课本92页做一做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1、朋友聚会,小数进入蓝房子,不是小数的进入粉房子。

师:动物朋友举行聚会,小数进入蓝房子,其它的数进入粉房子,谁能说一说这些动物都应进入那个房子呢?

2、多媒体出示课件练习二十课件

师:请同学们读出下面的小数,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来读这些小数的?

3、我来填小数

(1)用小数表示阴影部分的面积

师:谁会来填这些小数呢,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四、了解历史,拓展知识

我国古代用小棒表示数。为了表示小数,就把小数点后面的数放低一格。如3.12的表示。在西方,小数出现很晚。最早使用小圆点作为小数点的是德国数学家克拉维斯。 还有一部分国家是用逗号表示小数点的。

五、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表现得非常不错,谁来说一下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呢?

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今天我们又认识了“数”家族的一个成员---小数,小数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广泛,对于小数你还想知道哪些?下课后同学们可就感兴趣的问题查查资料。在以后生活中,请同学们多观察小数并正确使用小数。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4

一、说教材

这节课的内容主要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掌握分析的方法,能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实际问题,逐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说学情

本节课有关分段的知识,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虽然在生活中略有感知,但没有作过系统地思考与分析。因此,在教学时,主要借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归纳整理,感知分段的一般规律,为以后教学植树与喜迎新年的内容做准备。

三、说方法

我设计这节课主要采用了以下三个方法

(一)加强动手操作 促进思维发展

我设计本节课的重点就是通过动手操作,让每一个学生都在愉快的气氛中积极动脑,思维得到发,主要起到三个作用

1、通过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如果让学生从教师的语言——黑板——教师的动作中去接受知识,模仿思维,时间稍长,他们便因单调感到乏味。因此,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一方面可使学生手、口、脑、眼、耳多种感官并用,扩大信息源,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小学生好动、好奇的特性。基于上述几个原因考虑,我在课开始部分就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剪绳子出发,为他们提供人人参与的机会,让他们通过与同伴合作剪彩绳,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近感。接着又让学生通过动手画线段图等一系列自主活动,由浅入深,充分利用动手操作的直观具体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营造出一个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思维氛围,有利于学生思维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

2、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思维的层次性与逻辑性

分段这个抽象的数学问题,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虽然在生活中略有感知,但没有作过系统地思考与分析。而且,我班的实际情况是大部分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时,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课中我让学生通过剪一剪(一根彩绳剪四次,五次、六次、分别剪成几段呢?)和画一画(假如剪7次,可以剪成几段呢?)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段数与剪的次数之间的关系,又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分层揭示分段的规律,让学生参与了规律形成的思维全过程,学生概括起来言之有物,思路清晰,逻辑性强。

3、通过动手操作,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和效率

我认为培养学生思维的品质和效率,是发展思维能力的突破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如在探索段数与剪的次数之间的关系时,让学生通过想办法用线段图来表示“假如剪7次,可以剪成几段呢?假如剪7段,要剪几次?”时开拓思路,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提高思维效率。

(二)让学生学会用线段图来分析解决数学问题

我认为画线段图是解答应用题的最好拐杖,因此,在教学中我重视“教会学生画简图,”让学生会用画线段图来描述情节,分析题意,归纳结论,运用结论,解决问题。这在“思维过渡”中很好地起到“船”和“桥”的作用。

(三)提供小组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我想,生生互动最好的方法是小组学习。我把全班学生根据各种差异分成若干个小组,随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力量大,同学之间要相互合作,让合作成功的小朋友来交流他们的做法,从而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学习中非常需要合作;因此课上我安排了多次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集体中获得成功,体会合作学习的好处,从而愿意合作。同时也能让学生与同伴的合作交往中增进情感,增强竞争意识。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这一节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学生初步理解了小数的含义,会读、写简单的小数,并会比较小数的大小的基础上来学习的,信息窗的情境图分为两部分,分别呈现了厨房和卧室的一角。厨房里有灶室、锅、抽油烟机等物品;卧室里有桌子、椅子、书橱等家具,每幅图的下面都附有数据说明。拟让学生在感受布局协调的同时,了解设计上的科学性,由此引入对小数加、减法的学习。学好这节课的知识,对今后进一步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小数加减法在本单元的地位和作用,结合三年级学生年龄的特点,我从以下三个角度制定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探索简单的小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判断、合作、探究等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在合作探索的学习活动中,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四.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学生实情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为主,再加上老师的适时点拨,学生间的互相补充,评价等方式为辅,帮助学生学习,从而达到学习目标。

五、说学法

本节课,我注重了对学生以下学法的指导。

1.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

借助学生常见的家居常识设置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与兴趣,让学生提出“抽油烟机距地面有多高”,“一张0.7米得书桌该配多高的椅子”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的兴趣,从而引入本节内容。

2.教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究。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学习中要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让学生搜集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3.重视学生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前提是,是学生逐渐的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自主解决问题。

六、说程序

测量内容

灶台的高度

锅底到火口的距离

抽油烟机离灶台的距离

书桌的高度

桌椅高度差

测量结果

(一)交流信息,导入新课

谈话:课前,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项实践作业:回家实际测量一些数据,把表格填完整(出示表格),谁来说说你的测量结果?(学生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从本课的知识点,交流情况加以评价。

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测量的数据,教师合理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愿望。

(二)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谈话:同学们真是生活的有心人,张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组数据(出示信息图及数据),这些数据可都是通过科学验证得来的。

1、独立思考:读一读这些数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学生小组合作,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可能学生会提出以下问题:

(1)抽油烟机离地面有多高?

(2)灶台的高度和抽油烟机离灶台的距离一共是多少米?

(3)一张0.7米高的书桌,应该配多高的椅子?

(4)书桌高度比抽油烟机离灶台的距离高多少米?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筛选问题并板书:

抽油烟机离地面有多高?

一张0.7米高的书桌,应该配多高的椅子?

引导学生看着数学信息提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互相交流问题,激起思维碰撞的浪花,为成功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1、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算式。

板书:0.7+0.6=0.7-0.3=

2、合作探索小数加法。

谈话:仔细观察这个算式----0.7+0.6=?你准备怎样计算?请大家先独立试一试,再在小组内交流。

可能学生会出现如下算法:

(1)0.7米=7分米0.6米=6分米

7+6=13(分米)13分米=1.3米

(2)把小数化成分数后计算

0.7米=7/10米0.6米=6/10米

7/10米+6/10米=13/10米=1.3米

(3)竖式计算:

米分米

0.7

+0.6

1.3

组织学生交流,教师评价。

3、教学竖式计算。

引导学生关注竖式计算,讨论:这样写对不对呢?

得出:0.7米和0.6米不够一米,所以整数部分是0;根据米和分米的关系把数位对齐写出竖式。

提问:应该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将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迁移过来,说明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计算时是怎样想的,启发学生理解算理和算法。

思考:计算小数加法和计算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计算小数加法要注意什么?

观察和思考是数学学习不可缺少的,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思考,探究小数的加法,有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从而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探索成功的喜悦。

4、自主探索小数减法

谈话:你能用我们计算小数加法的方法,试着做一做这道小数减法题吗?(绿点标示问题:0.7-0.3=)做完之后,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可能学生会出现和计算小数加法同样的方法,注意算法多样化)

学生汇报,自己总结,优化算法,教师重点引导理解小数减法的意义,明白算理,掌握算法。

重点讨论:得数前面的0和小数点能不能不写?计算小数减法和计算整数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小结:计算小数减法时,应该注意什么?

迁移小数加法竖式计算的经验,先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然后集体交流,优化算法,在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加深学生对计算中用0占位的理解。

5、学习整数减小数

谈话:你知道1米比0.3米长多少吗?(同桌互相讨论,独立解答)

交流:10分米减3分米等于7分米,7分米就是0.7米;用竖式计算。

(对“1写成1.0”,学生可能想不到,教师可以借助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

整数减小数,学生计算起来相对较难,先让他们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借助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理解算理,学生容易接受,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自主练习、巩固新知

1、算一算(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第一题)

学生以比赛闯关的形式,进行计算,哪个小组做得快做得对获胜。

2、解决问题(自主练习第3题)

谈话:仔细观察画面,你能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吗?

学生提问题,独立解决,集体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说说是怎样想的。

采用闯关比赛、独立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巩固练习,避免计算教学的

单调与枯燥,提高了学生的计算兴趣,让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机会,进行知识的交流,情感的传递,体验成功。

3.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一直认为日常生活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并且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因此我选取了一个有趣的题来巩固所学知识,肯定能激发出学生练习的欲望,题意为:每人做几个纸团,每个纸团里写一个一位或两位小数,两人一组,将准备的纸团放在一起。每人每次从中摸出一个纸团,摸出较大数的人算两数的差,摸出较小数的人算两数的和。

我认为以这种形式出现比单纯做计算题要有趣。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三级年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什么是周长》。 2、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开始学习的。是学生以后学习各种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在整个几何知识教学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在编写上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生活,强调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让学生具体感知什么是周长,从而真正理解周长的概念。

二、说学生:

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并且已经掌握了这些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及各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知道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由于周长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因此在教学时我通过“描一描”﹑“摸一摸”图形或通过物体的边线来具体感知什么是周长,从而真正理解周长的概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周长意义里“长度”含义的理解可能会有困难。但低年级学生对身边的、有趣的学习内容特别感兴趣。因此,我在本课教学中注重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演示、动手操作等生动的学习过程中建构新知。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中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以及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认知规律,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

1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2)、过程与方法:在“描一描”“摸一摸”等学习活动中培养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在估腰围、测腰围的过程中培养估测的能力,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

(2)、教学难点是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五、教法与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本班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用观察演示和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描一描、量一量、摸一摸、估一估”等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在课前准备了各种

平面图形的图片,多媒体课件测绳等教具,同时让学生采集树叶,准备软尺,彩笔、直尺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指出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安排了以下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三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非常感兴趣,因此我创设了森林里举行“森林运动会”马上要举行的是小蚂蚁短跑比赛的情境,用小蚂蚁的话来告诉同学们:它跑了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从而引出新课。通过实践这一环节,

2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探究、理解新知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体现这一新理念,我设计了

(1)画一画

让学生用彩笔画出手中树叶的边线,并说出打算用什么方法画。学生画好后选一幅贴黑板上。课件出示小蚂蚁说的话,然后问学生:它的话中哪个关键词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周长。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这时候再让学生能从我们身边找些例子说一说什么是周长。

(2)小组活动:找一找,摸一摸课桌面的边线

数学书封面的边线

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从已知的图形或物体上去找、摸周长,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设计思路,也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周长在图形上”,使学生在操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对周长的认识由事物上升到了半抽象,再让学生去摸一摸,学生对周长这个概念就有了一定的认识,然后,师生小结板书周长的概念:

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3)思考、讨论。

课件出示:”<”有周长吗?

引导学生根据周长的含义进行讨论。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封闭图形才有周长。

1、联系实际,巩固新知

我曾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听见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住了;而我做了,我就理解了。依据这样的教育理念,我设计了这样的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先估计老师的腰围,然后动手量一

3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量。首先用课件出示测量注意的问题,接着学生互相量腰围,及时反馈量的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这个时候,我向同学们灌输发展体育运动,增强身体素质的思想,让其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5。拓展联系,深化新知

为了及时巩固内化新知,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我注重问题的层次性,开放性和生活化。我设计了三个环节的练习

第一题:课后练习1:描出不同图形(不规则)的边线这是为了巩固新知,形成技能

第二题:课后练习2:量一量,算一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周长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说你是怎么算的,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了解学习数学的价值。

第三题:出示练习3:比较几个不同形状图形的周长是否一样。

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的,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促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6。课堂小结

通过交流本节课的收获,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周长问题的兴趣。使学生获取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而更多的是对数学的好奇心以及探索数学世界的热情。 7、布置作业

(1)测量一元硬币的周长

(2)请在方格纸上画出周长为12厘米的图形(每格边长1厘米)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再来说一说我的板书:

好的板书就是一个微型教案,我的板书力求重点突出,简洁明了,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简洁美和逻辑美。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7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观察物体》的第一课时《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本节课的教学我打算分如下几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课前谈话。

今天,有这么多的老师来听课,哪位小朋友愿意来作一下自我介绍?(由学生自愿上台介绍)

这时师肯定:面对大家,落落大方,真不错!我们跟人打招呼就应该这样正面对着别人。还有哪位小朋友愿意上来作一下自我介绍?(再请一位学生上台自我介绍)

师再次肯定:非常自信的正面对着大家,真是一个好孩子。这时老师站在一侧说:你能转过身来让老师认识一下吗?并问其他学生:现在你们看到的是他的哪面。 (侧面)。

这一课前谈话的设计,不仅能消除学生紧张的学习情绪,而且能让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为新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第二步.导入新课。

首先谈话:以前上课都是一个老师在讲,今天这节课我们改变一下方式,老师准备请张老师跟我一起来和同学们上课,大家欢迎吗?(欢迎)那么请看录象,从而引出张老师上课的导入片段:美术上画同一物体杨桃,却得到了不同的画面,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引导学生复习旧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时会得到不同的答案,这是我们以前学习的观察物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观察物体,从而导入新课。

第三步.探究新知。

1、认识书柜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首先播放录象,由张老师带领学生观察教室的书柜。提问:你能指出书柜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吗?接着我组织学生观察教室里的书柜并讨论哪里是正面,哪里是侧面,哪里是上面。最后,再由张老师总结:一般情况下,有门的是正面,左右的面叫侧面,柜顶上的一面叫上面。

(从学生熟悉的教室场景入手,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练习

播放录象:生活中有许多类似图书柜的物体,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哪里是他的正面,哪里是他的侧面,哪里是他的上面。下面我们就来看想想做做一,你能指出洗衣机和冰箱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吗?接着由我组织学生讨论完成并谈谈是如何思考的。最后再由张老师总结,拼出图形。

(这样的演示既清晰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体现了从直观逐步抽象过度的过程,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适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3、认识长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首先播放录象:由张老师抛出疑问洗衣机,冰箱的上正面、侧面和上面是相对固定的,不受位置的改变而改变,那么长方体模型我们该如何确定它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呢?接着组织学生同桌讨论交流,由于观察的方法不同,学生会得到不同的答案,需要对其进行观察的指导。我就适时请出张老师对学生进行观察的示范、指导,并完成想想做做3你能说出下面正方体、长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吗?再次组织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接着由张老师作出总结并提问:桌上这个长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又各是什么颜色的吗?改变它的位置你还能说出来吗?最后再由张老师来总结:观察者的位置不变,改变物体的位置,观察到的图象也会发生改变。

4、练习

首先播放录象:出示图书柜图,问:这两幅图分别时谁看到的?各看到了几个面?

学生判断,并在小组里说说理由后组织学生下位观察验证自己的想法。

最后由张老师总结:观察者站的高矮不同,观察到物体的面也会不同。老师的个子高,她站的位置可以看到图书柜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而学生个子矮,她只能看到图书柜的正面和侧面,看不到图书柜的上面。

(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猜想、验证,得出结论,不但解决了本课的一大难点,同时也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5、活动。

(1)观察文具盒。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文具盒,先坐着观察,再站着观察,然后下位从不同方位观察并思考:在什么位置只能看到一个面?在什么位置只能看到两个面?在什么位置能同时看到三个面?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先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再让学生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后总结:因为正方体、长方体每两个是相对的,看到了上面就看不到下面,看到了正面就看不到后面,看到了左面就看不到右面,所以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

(2)观察正方体。

观察正方体,从它的正面看,看到的是什么图形?从它的侧面看呢?上面呢?为了能准确的研究,先请张老师进行观察前的指导然后再组织学生按老师示范的方法观察、活动。最后还是由张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从正方体的每一个面观察得到的图形都是正方形。

(3)观察两个正方体。

同桌两人合作,用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横着摆成一个长方体,再从它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看一看。说说分别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图形。同桌两人讨论,说说你是怎么思考的?然后由张老师总结。

(4)游戏拍照片。

首先播放录象:由张老师提出拍照片的要求:(1)只拍到粉笔盒的正面;(2)只拍到粉笔盒的正面和右侧面;(3)粉笔盒的正面和左侧面和上面都要拍到。紧接着组织学生讨论:你觉得该站在粉笔盒的哪面拍呢?说说你的想法。然后再组织学生活动验证。

第四步.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观察了物体,你有些什么收获?请大家课后找一些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观察,看看各能看到几个面,说给别人听一听。说到这里老师想到了一首诗《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古诗是什么意思呢?联系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想一想,也可以请教你 的爸爸妈妈。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思考,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导。谢谢!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8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在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课时。“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提供了思维基础。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按照先认识面积,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来展开的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指一指,看一看,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形成正确的表象,并会应用这些常用的面积单位。

2、情感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获得成功体验,感受数学的价值。

3、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估测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表象。

2、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四、说教法、学法。

1、活动教学法:

即以直观体验活动为主线,结合生活实例,创设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建立正确的表象,掌握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它遵行着从生活到数学、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

2、直观演示动手操作法:

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是认识的起点。教学中要注重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运用学具、直观操作、合作探究中学习,在真实的感受中获得直观经验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出示两把不同的尺子,比一比有什么不同?从而提炼出比的结果:长短不同,大小不同。

2、你们所比的长短指尺子的什么?(长度)大小指的'什么?(尺子的面)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来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自然体验由“线”到“面”的空间飞跃。

(二)探索面积的含义。

1、认识物体的面积。

(1)观察身边的很多物提,比如黑板、红旗、桌椅、书本等,让学生指出他们的表面在哪?

(2)让学生比较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

指出:物体便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板书)

2、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

(1)课件出示各种规则及不规则封闭图形,让学生说出什么是封闭图形。

(2)比较封闭图形的大小。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比的过程,归纳出观察、重叠等数学方法,使学生认识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

3、归纳面积的概念:

通过对物体表面大小的认识和封闭图形大小的认识,让学生自己归纳出面积的概念。

(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为什么?学生经过观察、重叠无法直接比较,激发认识冲突,怎么办?

(2)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三角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

(3)提出操作要求:

①同桌二人各选一个长方形,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摆

②遇到困难,可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4)学生操作。因提供的每种图片均不够摆满整个图形,操作中比然出现矛盾:图片不够怎么办?在这里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①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把长方形摆满。

②先用图片摆出长方形的宽,再摆出长,计算几个几。

(5)汇报: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圆片有缝隙,不准确;正方形和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最合适。

(6)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合适。

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要求自学第73、74页的内容并思考下面问题: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③要求:把重要的语句用笔勾画出来。

(2)检查自学情况。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②拿一拿: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积单位教具)

③画一画:在草稿本上画一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画出1平方米吗?

④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⑤试一试:1平方米的土地上能站多少个同学?

设计意图:面积单位的指定不需要学生的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画、找、试等活动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四)结合实践,综合运用。

1、第74页“做一做”第1题。

2、第76页第2题。说一说测量邮票、课桌面、黑板和操场的面积,分别选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3、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练习的设计我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在估、测、说中进一步巩固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并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和环保教育,从而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五)回顾全课,小结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你还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面积和面积单位是概念课教学。全课小结时,我采用总结式,在回顾所学知识的同时,也使学生对这节课有完整的认识,并加以延伸。

六、说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表面

封闭图形

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面积的概念和常见的面积单位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这样板书不仅突出教学重点,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概念。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9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形的长和宽,理解并掌握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会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2、通过量一量,算一算,议一议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周长。

教学难点: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

课前准备:尺子、长方形纸片、照片、长方形框。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一件玩具衣服5元,一条玩具裤子3元,买两件衣服两条裤子一共需要多少钱?

学生独立思考,得出三种方法:

①5+5+3+3=16(元)

②5×2+3×2=16(元)

③(5+3)×2=16(元)

强调第三种算法,5+3就是一套衣服,有两套,所以要乘2。

二、谈话导入。

1、我拍了许多照片,其中有一张老师特别喜欢,想给它加个框保存起来。可是老师遇到了一个小麻烦,不知道该锯多长的木条才能刚好做个框,你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

2、引导学生说出要求木条的长度,其实就是求长方形照片的周长。

3、师:在生活类似这样的问题很多,比如给礼盒加一圈花边,要算花边的'长度,用彩带布置教室,要算彩带的长度,这些都要用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长方形的周长的知识来解决。

4、板书课题:长方形的周长

三、探究新知。

(一)、认识长方形的长和宽。

1、向学生介绍在长方形中较长的边叫长,较短的边叫宽。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

通过改变长方形的摆放位置,让学生明确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它所处的位置无关,与长短有关。

2、让学生轮流向同桌摸出手上的长方形纸片的长和宽,另一个同学判断对错。

(二)、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1、让学生量出长方形纸片的长和宽,并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出它的周长。

2、集体汇报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出现三种情况:

①6+4+6+4=20(厘米)

②6×2+4×2=20(厘米)

③(6+4)×2=20(厘米)

第三种方法中6+4表示什么?为什么要乘2?

通过与课前准备中的题目的类比,让学生明确长方形的长相当与衣服,宽相当与裤子,一条长加一条宽就相当与一套衣服,我们可以说是一套长和宽,有这样的两套,所以最后要乘2。

3、对比这三种方法,从中择出最优的方法,并归纳出: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P42做一做第1。

2、完成课本P44第1题的第一个图形。

3、一块长方形菜地,长6米,宽3米,有一面靠墙,要围上篱笆,篱笆至少要多少米?

通过看图理解题意,让学生自己得出靠墙的那边不需要围篱笆,所以只要算两条宽和一条长,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4、计算这个图形的周长。

同桌交流,通过移补,让学生明确可以把这个图形看做长方形来计算。

五、回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以后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问题就要灵活运用,这样既能节省材料又避免不够时反工。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又是“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乘法和乘法估算”的继续学习。教材在编排时注意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观察、分析、比较,从而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算理和计算方法。为学习多位数乘多位数的算理打基础,也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和混合运算的学习作准备。因此,本课时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全册的一个重点,对今后进一步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还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根据他们的认知规律,我们不仅要设计色彩鲜明的课件和情境进行教学,而且还要使他们感受到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是一种需要。

三、学习目标的确立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学与教师指导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

2、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得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3、通过师生共同探究学习,使学生体会到用竖式计算比口算更方便,从而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学习重、难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课的重点:正确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

难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的算理。

四、说学法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地应用。同时还指出,在学习过程中要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观察,对比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通过估算和计算,让学生更加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小组合作及应用数学意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只有将计算教学置于现实问题情境之中,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问题融于一体,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讨学习计算方法,才能让学生切实的体会到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并且感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也设计了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讨论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和已有的计算方法,探索新的计算方法,给学生创设了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空间,逐步的加深对算理和法则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轻松地获得新知识。=“background:yellow;”>=“background:yellow;”>

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通过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从而促了他们的反思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background:yellow;”>

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既明于心又说于口。在自主探究、讨论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会自学探究,并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感知、讨论、合作、比较中灵活掌握本节教学重点,突破难点。=“background:yellow;”>

五、教学流程预设

恰当的目标,科学的方法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但要使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关键还在于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尽可能把实践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成为一个真正的探索者、研究者,这样的教学才是高效的,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

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3分钟)

笔算并说出计算过程。

41×717×5

这是上册我们学习的一位数乘多位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板书:笔算乘法)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大家能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并正确计算。=“background:yellow;”>

二、以标导学解读探究(15分钟)

1、自学例1。

自学提示:

(1)自学例1后说一说图中展示的内容是什么?怎么列式?

(2)观察乘法竖式:

①先用谁乘谁,怎么乘?说出计算顺序。

②再用谁乘谁,怎么乘?说出计算顺序,怎么照位?

2、自学反馈:指名让学生说老师边板书。

24

×12

————————

48__24×2

24 __24×10

________

288

24×12中的12可以分成几部分?怎样求出这两部分的得数?

得出这样便于口算的道理,也为帮助学生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埋下了伏笔。与此同时也允许学生把12用他们认为更便于计算的方法进行计算。另一种是直接用竖式计算。竖式的摆法学生肯定没问题,对于第一步如何计算也难不倒学生,关键是第二步、第三步,通过学生自己探索算法,让学生弄清第二步、第三步为什么这样写?根据学生的汇报,强调书写格式并板书,用个位上的2去乘24,乘得的积是表示48个一,积的末尾要和个位对齐;用十位上的1去乘24,乘得的积表示24个十,乘得积的末尾要和十位对齐(个位上的0省略不写);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这样利用迁移原理,使学生一步一步地加深对算理和算法的认识和理解,不但突出了教学重点,而且突破了教学难点。)

3、教师点拨:

笔算乘法时:(1)从个位乘起,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上的数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上的数,得数末位和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对齐;

(2)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上的数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上的数,得数末位和第一个因数的十位对齐;

(3)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5分钟)

1、完成63页的做一做。

同桌互相检查。

口答:

A、计算23×13时,先算个23,再算()个23,最后算()=“background:yellow;”>=“background:yellow;”>=“background:yellow;”>

B、计算41×21时,先算()×(),再算()×(),最后算()=“background:yellow;”>=“background:yellow;”>=“background:yellow;”>=“background:yellow;”>=“background:yellow;”>

2、拓展练习

书柜桌子椅子

44元43元12元

(1)买12个书柜要多少钱?(2)买21张桌子要多少钱?

(3)买14把椅子要多少钱?

四、梳理知识总结反思(1分钟)=“background:yellow;”>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谁能说一说计算过程。

五、课堂检测(7分钟)

1、笔算下列各题。

2、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并改正过来)

34232242

x12x21x21x21

————————————————

68432242

34624484

———— ———— ———— ————

102663482882

3、长途电话的收费标准为每分钟1元2角,爸爸打长途电话共用了14分钟,应付多少钱?

思考题:(6分钟)

1、明明在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时,把第二个因数22个位的2看做5结果比第一个因数多出11,这两位数的乘积应是多少?

2、海龟出生后体重平均每年增加100克,40年后它的体重将增加到4080克,你知道它刚出生时有多少克吗?

六、教学建议

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尽量让学生自己总结。=“background:yellow;”>

2、重视对学生回答问题时语言的严密性、逻辑性的引导。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整数是单位“1”的叠加,而分数是单位“1”的均分,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是学生认识数的一次质的飞跃。

本节课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几分之一既是一个分数,又是一个分数单位,对以后认识几分之几、分数大小的比较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分数,能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的活动经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具体实例,感受到数由整数向分数的扩展,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五、教学具准备

学具:每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若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彩笔,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纸片,1分米长的线段,两分米长的绳子。

六、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利用小朋友们喜欢的《西游记》的故事创设一个分东西的情景。同时播放背景音乐。

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这一天,天气特别热,师傅就派猪八戒和沙僧找水喝,没想到,他俩找到了一个大西瓜,他们可高兴了,猪八戒实在忍不住了,就商量着和沙僧先吃掉这个西瓜,可是俩个人该如何分西瓜才公平呢?

(二)学习新课、探究新知

1、引入“一半”,引导学生经历分数“从整体知识到分数

知识”的数学化过程。

(1) 学具操作,理解“一半”

先让学生说一说该如何分西瓜,怎样知道是“一半”, 然后通过折圆形纸片的一半,强调平均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明白只要把一张纸平均分成两份,每份都是这张纸的一半。为下一步理解分数的的意义打下基础。

(2)发挥想象,创造符号,表达“一半”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可以通过画图、写字或者写数字等方式创造出表示一半的符号。

学生自由活动,小组交流,展示,让学生说出理由。表扬学生的创新精神,着重针对画图的学生作品讲解。

在小结中总结三个共同特点,第一,都注意到了平均分;第二,都平均分成了两份;第三,都取了其中的一份。(师边说边板书—,2,1),引出在数学上,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数学上把像1/2这样的数叫做分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接着引导学生明白:中间短短的横线叫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分数线下的“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分数线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一份。再让学生齐读分数。

(3)进一步理解1的意义:

①让学生动手用各种图形来表示出1/2,体验不同折法。

②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要求学生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1/2所表示的意义,特别要讲清是谁的1/2。并启发思考:折法不同,涂色的部分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可以用1/2 来表示,那是为什么?理解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

③展示没有平均分的例子,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这些反例来突出“平均分”在分数概念中的核心作用,形成有意义的建构。

这一环节着眼一个“动”字, 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主

动地从不同的角度去进一步认识1/2,丰富1/2 的表象,建构1/2 的意义,使学生对数的认识由整数扩展到了1/2,也为后面学习其他分数提供思路和方法。

2、故事衔接,深入认识分数

(1)就在猪八戒和沙僧准备分西瓜的时候,孙悟空从天而降,批评了他们,八戒只好求饶,说西瓜四个人一块吃,你能帮他们再分一分吗?通过故事的发展,自然引出对1/4的认识。

(2)动手操作,创造1/4.

通过折长方形纸片的1/4,加深对此分数的理解。

(3)利用图形,探索其他分数

①让学生利用纸片等材料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并请部分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相应的分数下面,说说分数表示的意思。这一极具探究空间的开放性活动,再次提供给学生自主创造的机会,在“做分数”和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了更多新的几分之一,对分数的认识也由1/2扩展到了几分之一。

②继续创造几分之几

我们知道猪八戒是最馋嘴的,我们帮他们把西瓜分成了四份,可是猪八戒一不留心吃掉了两份,它吃掉了西瓜的几分之几呢?

学生思考,展示交流 重点理解:里面有几个?

三、巩固新知,拓展思维

1、基础练习:让学生辨别图中阴影部分可以用1/2表示2414吗?加深对分数的理解。

2、提高练习:让学生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学以致用。

3、拓展练习:一条长1米的绳子,把它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 )米,也就是( )。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分数——几分之一

读作:二分之一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2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下面我和大家汇报一下我的设想,我主要从教材、学情、教学流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五个方面来谈一谈。

一、说教材(课件)

1、教学内容: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77、78页的内容。

2、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在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知道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课件)长、正方形面积与面积是类属关系,统一面积单位和用面积单位密铺则是探究长、正方形面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本节课教学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小学阶段平面图形面积的教学。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面积等。这些平面图形面积的求法都是在计算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推导的。所以,这节课又是小学阶段平面图形知识的重点。教材蕴含了数形结合、不完全归纳的数学思想。

3、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是这样表述的: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学习目标:(课件)

①在动手实践过程中,通过猜想、操作、分析、验证,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②在小组交流活动中,通过讨论、观察、发现,准确归纳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③在计算和解决问题中,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④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重、难点、关键(课件)

教学重点:会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体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及公式归纳。

教学关键:借助学具操作,找出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

为了突破重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得出采用让学生人人动手拼摆,列表观察,分析推导的方法进行。

5、教学准备:(课件)

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若干个、方格纸、实验记录单、课件(课件)

二、说学情

(一)学生情况

美国的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这样一句话: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情况的掌握与分析。三年级学生(8、9岁),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乐于探究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但是学生还缺乏实践经验,需加以引导进行学习。

本节课学生学习应具备的入门技能是:要理解乘法意义、面积的意义、常用面积单位,以及用面积单位测量一个图形面积方法的。根据图列出乘法算式。这些为学生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奠定了知识和技能基础,但学生具体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过程中,还可能存在以下学习困难:(课件)

1、忽视了用什么测量面积?为什么要用面积单位去测量?

2、部分学生不能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测量面积的表象。

3、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容易混淆。

4、学生对长方形的面积为什么是长乘以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5、保留概念可能认识不到位,保留概念是指物体不因大小、方向、位置的改变而改变,这是测量的基础。(课件)

(二)教法和学法

《数学课标》指出:学生学习活动不能简单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我班的学生对数学有较浓的兴趣,思维较活跃,好动,想像丰富,善于发表个人观点,敢于创新,动手能力较强。所以我在教学中,根据他们的特点,(课件)我主要采用操作法、观察法、发现法、讨论法、演示法。同时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质量。

古人说: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而给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因此,(课件)在本节课我指导学生自主探究,观察发现,归纳总结等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说教学流程

通过对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的把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我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一条主线、两个重点、三个“一”、四个环节。(课件)一条主线即始终以活动探究为主线;(课件)两个重点: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面积计算公式;(课件)三个“一”即教学过程中的用到的“猜一猜、摆一摆、验一验”;(课件)四个环节即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动手操作,探索新知、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总结反思,深化认识。具体环节如下:(课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激发学生兴趣,为了跳出陈旧的数学课单纯讲知传道的框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生活的快乐。在新课伊始,我结合生活实际设疑导入,让学生在一个生动的教学中开始探究活动。

首先,我用课件出示乌龟和兔子比赛画画的图画,问学生,你能想办法比较出他俩谁画的面积大一些吗?有的同学说放在一起比较,有的说用面积单位去测量,这时我就追问:如果想知道游泳池的面积、学校操场的面积也用面积单位去测量,你们觉得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就引起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是呀,用面积单位去量长方形的面积在实际生活中太麻烦,也是行不通的,怎么办呢?这样就引出了一个数学问题:应该寻找一个简便的计算长方形的面积的方法,从而引出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课件)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猜想

学生有了探索的愿望和兴趣,可是不能没有目标的去探索,那样只会事倍功半,甚至没有结果,这时我让学生大胆猜想,形成统一的认识,使后边的

探索和验证活动有了明确的目标。请看视频,(课件)

这里我为学生了一组感性学习材料,适当进行启发,使学生的思维有了一定的指向和集中。学生凭着对学习材料的直接反应作出了大胆的设想。避免了学生盲目的猜测,同时又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知识的欲望。当学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宽时,老师问: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长×宽”计算呢?同学们想不想亲自动手去验证一下,这样再次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围绕猜想,验证猜想。(课件)

2、验证

学生形成基本的猜想后,我就把课堂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开展有针对性的数学探究活动(验证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请看视频,(课件)

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课前,我在四年级挑选了两个班(60人)进行了一次调查问卷。l、长方形面积=?正方形面积=?2、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为什么是长乘宽?调查的结果令人吃惊:70%的学生能正确回答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25%的学生回答是周长计算公式。5%的学生不知道。对于第二个问题,几乎没有学生知道为什么。在三年级时,我们已经教过这一章的知识,而且进行了大量的训练,为什么只有70%的学生记得结论?为什么几乎没有人能够回答出长方形的面积为什么是长乘宽呢?

显然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过于重视知识结论的获得,而对于知识获得的过程则显得轻描淡写,知识的意义并没有完全让学生真正理解。(课程标准)那么对于本节课来说“真”理解就不仅是能够描述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更为重要的是要能够描述出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长乘宽。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学生通过一次实验而发现的,是不能成为科学发现的结论,还必须通过“验证”这一环节,使学生明白在任何一种发现活动中,新的认识、新的结论不能盲目、划率地断言,必须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在活动中,我既不像过去那样告诉学生怎么动手去验证,让学生做机械的操作员,不是随意放开让学生盲目的操作,而是把放和引有机的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从不同的途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但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验证活动,而且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分析、推理和想象活动过程中解决问题,发展空间观念和论证推理能力。我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既渗透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严谨科学态度。

3、归纳

请看视频,(课件)

结合摆的过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总结长方形面积公式。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样实现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转化,让学生接受了一次不完全归纳思维方法的熏陶,符合几何初步知识数学的课堂教学结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同时让学生尽情享受猜想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励学生自觉地大胆猜想、探求知识的奥秘。

4、转化

学生理解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我设计了一道看似平常无奇的练习:(课件)长是9厘米、宽是6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然后课件演示:长是9厘米、宽是6厘米的长方形的长不断缩短,我不断加速地抛出一个个同样的问题:此时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当长方形变成长:6厘米,宽6厘米时,学生们发现这时长方形4条边相等,它已恍然是一个正方形。从长方形巧妙地变成正方形,我利用了长、正方形的关系,把抓住了知识中的生成机遇,使学生既容易水到渠成地归纳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又体会到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的共性和差异,又一次把探索知识的机会给了学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了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俗话说的.好:“熟能生巧”。数学离不开练习,要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过练习。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也要通过一定的思考练习,课程标准提倡练习的有效性。对此,我非常注意将数学的思考融入不同层次的练习之中,很好的发挥练习作用。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有了明确认识以后,(课件)让学生自己解决课前提出的乌龟和兔子谁画的面积大的问题。另外我安排相应的练习题,练习题的设计由易到难,采用闯关游戏的方式进行,(课件)最后出示有一定难度的综合拓展题目作为作业,(课件)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期待下一课的到来。通过一系列的练习,使学生不但巩固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数学思维得到不断的拓展。(课件)

(四)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最后,教师以提问,学生自行小结的方式结束:(课件)这节课你学到什么知识?是怎样掌握的?这一部分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我在进行补充,使这一节课的内容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的了师评、互评、生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我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习热情的评价,以此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总之,本课教学从实际生活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学生的信息反馈,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综上述,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让学生大胆猜想公式——验证公式——归纳公式——运用公式。首先思起源于疑,让学生敢于提出猜想,围绕猜想,教师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围绕着一个个问题自主合作学习,探索出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成功的快乐。(课件)

四、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主要围绕这节课的两个重点内容,在揭示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时直接板书公式,让学生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起到突出重点的目的。(课件)

五、说教学反思

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这是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的一句名言。反思是教师必备的意识和行为。我认为本节课的设计特点是:(课件)力图体现:课堂教学“人本化”,让学生思动、手动、口动、互动。学习方式探究化,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获得新知。授课后我还将反思:(课件)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探究活动的设计是否合理,学生认知还存在哪些问题等,以利今后改进。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3

说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除法的竖式计算,买新书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连除和乘除的混合运算,是本学期学习解决问题的一个难点。教学时应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我知道解析应用题的核心是分析数量关系。因此在教学中用三个环节处理这个问题,首先采用看图找信息、根据信息提问、读题、找关键句子等过程让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上;其次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采用了让学生汇报思路想法,教师点拨的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学习过很多有关应用题的问题,如:比多比少问题、连乘法问题等;也曾学习了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有关计算。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最大的困难不是计算的问题,而是分析数量关系。学生学习数学时能正确分析把握数量关系一直是个难点。需要对加、减、乘、除的意义有深刻的理解,而且需要从实际生活事件中进行抽象。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乘加、乘减、除加、除减、连乘等两步运算,而对于连除法数量关系是第一次接触。面对这种实际情况,要达到预期的目标要求,就需要借助一些直观的手段和一定的方法。学生由于个性的影响,遇到解决问题的题型,个别学生没有搞清题意就着急动手计算;再有部分学生不分析数量关系,因此理解题意不够准确。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

2、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经过独立分析,合作交流的过程获得良好的情感的体验,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讲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运用以前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问题一:管理图书室的刘老师在整理图书时,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板书:学校图书室买来200本书,放在2个书架上,每个书架有4层。你能根据这几个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1、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师适时板书。

2、我们先来解决平均每层放多少本书?这个问题。

3、师:谁能把这些信息和刚才的问题完整的描述一遍。

(先指名读,然后全班齐读题目。)

4、师:同学们思考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有思路的同学把手举起来,试着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

5、汇报:找不同的写法到黑板板书。

(1)20xx=100(本);1004=25(本)。

师:这样列式你是怎么想的呢?请结合这道题的'信息,给大家讲讲。

(2)4=1004=25(本)。

师:这样列算式解决问题的想法和(1)这种想法一样吗?

(学生仔细观察两种算式的写法,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这种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叫第一种方法(一)。

师:观察这个综合算式,有哪些运算?运算顺序是怎样的?(连除的运算,按顺序进行计算。)

(3)24=8(层);20xx =25(本)。

师:这样列式的同学请起立。你们又是怎么想的呢?(指名说说解题思路。)

(4)200(24)=20xx =25(本)

师:观察综合算式,思考:为什么要加小括号?(必须先算2个书架有多少层,如果不加小括号,就要先算除法再算乘法,就不符合题意。)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乘除混合运算,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师:这两种算式的思路也是一样的,就叫第二种方法(二)。

师:这两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一样不一样,分别先求什么?

师:观察两种思路解决问题的算式,你还发现了什么?

[在此环节采用让同学互问辩论的方式,激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思路,提炼解决问题的办法,澄清模糊的认识,进而达到解决的目的。]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用乘法、除法解决问题。

6、练一练:1题

要求学生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指名板演,集体交流反馈。

问题二:看完书我们得运动运动了。(练一练2题)

1、学生自己读题目,理解题意。

2、这道题中,哪句话你不明白?(请理解题意的学生讲讲他自己的理解。)

3、师:那你能不能解决?把算式列在练习本上吧。(学生尝试独立完成。)

4、汇报:写完的同学可以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

师:说说你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想法,这样想怎么列算式?

师:谁和他的思路不一样,你是怎么想的?这样想怎么列算式?

三、小结: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问题?有什么收获?

四、习题设计

在亚东会来临之际,学校把做240朵花的任务,交给了三年级的2个班,每个班有4个小组,每个小组要做多少朵花?

本道题的安排可以使学生巩固刚刚学过的用乘法、除法解决实际的问题,怎样来分析数量关系,并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中,时间安排较适中,教学目标很明确。我在教学时,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分析数量关系。学生在课堂上会分析有关连除法问题的数量关系,能独立解决现实的问题。知识点比较全面,丰富了课堂的内容,学生也能学以智用。

在教学环节中,采用多种汇报的形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学生自己讲解每个算式的意义,记忆非常深刻。从而观察这两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这样进一步对比两种思路的异同点,学生会更加深刻的理解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想法。

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也是比较流畅的,教学中我很关注对学生的评价,亲近学生。能够看出,学生对所学的解决问题掌握的比较好,并能够通过用自己的话解释题中的内容。可以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类似的实际应用问题。

在本节课教学方式中,采用了同学之间交流互动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在课堂上遇到的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自己能够及时的解开疑问,从而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能够针对不同的算式,提出不同的有针对性的问题,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4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材第6册第2——3页上的内容)

二、教材分析:

小数的意义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是在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学习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意义,是这单元教学的重点,直接关系到小数的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的加减法等相关知识。学生对小数意义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活动。本节课就是以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验为背景,通过设置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情境——“笑笑买文具”让学生经历认、读、写小数的学习过程并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实现认识的提升。

三、教学目标:

①结合“买文具”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②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③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

①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

②具体认识小数的特征。

③学生能正确读、写、认小数。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

五、设计理念:

因为本课中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小数。为了完成从分数到小数的过渡,我力求在课上体现以下几点:

1、注重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测量长度单位的结果不是整米数,物品的价格不是整元数,这些都是生活中用到小数的最常见的情况。本节课选用从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验出发,紧密结合“笑笑买文具”这一具体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小数的现实作用。

2、体现数学教学的朴素与真实。从“数学课本的单价是多少?”引出“小数的认识”“小数的读法”“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写法”等知识内容,很有数学味。

3、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学中小数的认识及小数特征的探索,力求在学生自我观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完成,教师应在其中起到引导者及合作者的作用。

4、在课堂设计中注重层次性和思考性。教学过程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对小数的理解到对小数特征的体会,应具有层次性。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使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小数。

师:开学了!我们又发新书了。谁知道我们的数学课本的单价是多少?你能写下来吗?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写的定价:7.40元。

师:在数学上我们一般把它读作:七点四零元。

说一说:这个数跟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数呢?

揭示课题:认识小数。

(在这个环节中,我引领学生轻轻松松走进生活,走近小数,初步感受小数在现实生活中地应用。另外还可以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联系实际,探究发现。

1、小数的认识。

(1)观察情景图:

板书:买文具

让学生看买文具的情景图,在小组里自由地说出每件文具的价格。

(2)在班内汇报交流,让学生读出小数:

铅笔:0.50元尺子:1.06元笔记本:3.50元钢笔:8.00元

水彩笔:16.85元

(在这个环节中,注重让学生充分交流想法,因为小数表示价格在生活中比较常见,许多学生已经有体验,并已了解部分相关知识,让学生交流互学,效果会比较好。)

(3)你能说说小数的特征吗?

A.认识小数点

让学生观察小数,跟同桌说说小数有什么特点,让几个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进行补充讲解,这个数中的点叫做小数点。

师介绍,我们原来学习的数字如:7,27等数都叫做整数。让学生说说什么样的数是小数,生汇报后,师做小结:像0.50,1.06……这样的数叫做小数。

B.认识小数的两个部分

师:我们可以把小数分为三个部分: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小数点。以小数点为界限,小数点左边是整数部分,右面是小数部分。

1。06

整数部分小数部分

(“小数”对于学生来说,是第一次真正地去接触认识。对于小数各部分的认识应以教师的'介绍和强调作为重点,不必让为学生盲目地去猜想和讨论,以免误导。)

2、小数的读法

让学生再读一读“文具店”各商品的价格,师逐一板书“0.50读作:零点五零元”等等。

(读小数和写小数的学习过程要求每个学生都开口读一读,动手写一写,才能使知识落实到位。)

3、小数可以表示什么

在本课中,用小数表示几元、几角、几分。

(1)我们刚才知道了数学课本的价钱是7.40元,那么它到底表示几元几角几分呢?

(2)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讨论,并说明自己的想法。

(3)班内交流:7.40元表示7元4角0分。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做小结:整数部分是几就是几元,小数点后的第一位数是几就是几角,第二位数是几就是几分。

(4)让学生说出每一件商品的标价所表示的意义。

铅笔:0.50元尺子:1.06元笔记本:3.50元钢笔:8.00元水彩笔:16.85元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课本上填出答案,然后在班内反馈。

4、小数的写法。

(1)师拿出10元2角5分,让学生说出总共是多少钱,然后让学生试着用小数表示出来。

(2)班内反馈:10元2角5分10.25元

重点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师做小结:把10元写在小数点的左边,2角写在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位,5分写在小数点右边的第二位。

(3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2页的“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班内反馈。对做全对的学生进行鼓励。

(三)巩固新知,拓展应用。

1、完成书上练一练①②。

2、实践活动。

笑笑买完文具回到家后,她想把这学期的教科书的价格统计出来,我们也一起来帮她统计一下吧。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5

设计说明: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能用点子图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并理解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本节的教学内容,学生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就能掌握,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色:

1.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时间和空间。在教学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点子图上操作,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探究时间与空间,使他们经历完整的探究的过程,体会探究的乐趣,从而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自信心。

2.注重对算法的.展示和理解。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多种计算方法,也会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展示自己想法和算法的机会,激发学生探究和思考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队列表演(一)(课本第32—33页.)

教学目标:

1.结合“队列表演”的具体情境,利用点子图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2.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

3.正确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横式笔算,并选择正确简洁的运算途径。

教学重难点: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点子图。

学生准备:点子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学

1.出示阅兵仪式的队列图片,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2.学校举行队列表演,一共有行,每行有14人(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的主题图)

二、探究新知、展示算法

1.独立提出数学问题,搞清楚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要列什么样的算式解决,为什么这样列式?

2.引导发现:这个算式和前面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板书知识性课题。

3.估一估:乘积大约是多少?

4.引导学生利用点子图算出14×12的结果。

师: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把整体分块求积的方法吗?请你们在点子图上圈一圈,看看能否算出14×12(或12×14)的得数。

(1)学生独立思考,利用点子图圈一圈、根据圈的过程写出算式。

(2)小组交流。

(3)展示学生的想法:(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的例1)

师:你们算出得数了吗?能说说你们的算法吗?

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算法,把圈点子图的过程和算式对应说明。

方法一:把12拆成6乘2的形式进行口算,转化成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连乘计算。

方法二:把12拆成10和2,再进行口算。

方法三:把14、12都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进行口算。

5.出示P32表格,引导学生理解。(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的例2)

(1)这个表格你能看懂吗?说一说。

(2)讨论交流:表格中的数据是怎么得到的?

(3)能看出表格中的数与点子图及算式之间的联系吗?在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想法后,归纳与指导。

三、知识归纳、精讲点拨

1.归纳提升,引出转化法:

师:面临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这个新问题师,我们把其中的一个乘数分成两个一位数,用连乘法计算。或者把其中的一个乘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用另一个乘数分别与这两个数先乘,再把积相加,都是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

2.完成算一算:(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的算一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2)指名汇报学生的想法。

四、拓展应用

完成练一练第1题。

鼓励学生独立地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

五、课后小结

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下载三年级作文说课稿(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年级作文说课稿(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 一. 说教材1. 教材简析《孔子拜师》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

    三年级赵州桥说课稿

    三年级赵州桥说课稿 三年级赵州桥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赵州桥》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 一、看图导入,交流资料1、出示列宁照片,说说他是谁?利用课前预习收集的资料,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2、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简介列宁。今天要......

    三年级英语说课稿大全

    三年级英语说课稿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沪教版小学三年级英语第二学期模块二第三单元clothes,本节课是第二课时。由于学生在一个平等尊重的氛围中,他们的思维是放松的,敢于说,敢......

    三年级 时分秒说课稿

    三年级时分秒说课稿 【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1页的内容时分秒。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单元在学生初步认识整时......

    三年级年月日说课稿

    三年级年月日说课稿 一、说教材 时间单位是较为笼统的计量单位。三年级小同学已经掌握了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 一、说教材本文记叙了18xx年6月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的全过程,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是一篇爱......

    三年级《惊弓之鸟》说课稿[推荐]

    三年级《惊弓之鸟》说课稿 三年级《惊弓之鸟》说课稿 一、 说教材 《惊弓之鸟》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片精读课文。这是一则成语故事,主要是讲古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