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勤学苦练的小故事

时间:2019-05-13 12:30: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学家勤学苦练的小故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学家勤学苦练的小故事》。

第一篇:科学家勤学苦练的小故事

凿壁借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王羲之练字

王羲之练字十分刻苦,十分用心。连走着、坐着、睡着,都想着如何把字写好。他多年如一日,临帖不止。临谁的帖,字就写得象谁的字,真是做到了临摩得惟妙惟肖。一天晚上,他又练字练到很晚。他夫人多次催他休息,他才上床睡觉;到了床上,躺在被窝里,他满脑子还是字帖,就不由自主地在他夫人的肚皮上,用手指当笔,不停地写了起来。

他夫人正闭着眼睛睡觉,被他手指划来划去,怎么也睡不着。就推开他的手,生气地说:“你有你体,我有我体,你想写就往自己身体上写吧。”

王羲之听了夫人的话,心里一动:“对,对,你有你体,我有我体。我不能老照着人家的葫芦画飘,我要创出自己的字体来。”

从此,他刻苦练字,不断创新,终于创出了自己的字体,成了中国的一代书圣。

孟轲刻苦学习的故事 古时候,有个学问家叫孟轲。他刚上学的时候,很用心,写字一笔一划,很工整。不久,他觉得学习太辛苦,不如在外面玩耍快活。于是,他逃学了,常到山坡上树林中去玩,好开心啊!

一天,他回到家里,正在织布的妈妈问他:“怎么这么早就放学了?”他只好承认逃学了。妈妈生气地说:“我辛辛苦苦织布供你读书,你却逃学,太没出息了!”小孟轲连忙给妈妈跪下。

妈妈拿起剪刀,一下子把没织完的布剪断了,说着:“你不好好读书,就像这剪断的布,还有什么用处!” 小孟轲哭着说:“我错了!今后再也不贪玩了。我一定好好读书!”从此,小孟轲勤奋学习,从不偷懒。后来他成了著名的大思想家。

第二篇:勤学苦练的故事

悬梁刺股

汉朝的孙敬刻苦好学,每天一早就起来就读书,直至深夜。因为疲劳瞌睡,常会不知不觉打起盹来。他就把绳子的一头悬在屋梁上,一头系着头发。这样,一打盹,头皮就会被扯痛。后来,他终于成为儒学大师。战国时的苏秦因为游说秦国失败,家里人不理他,就发愤自学。每当瞌睡时,就拿锥子刺自己的股(大腿),直至鲜血淋漓。后来他成为有名的学问家。后人将两人的事迹合在一起,用‚悬梁刺股‛形容刻苦自学。

柳公权发奋练字

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这时,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写的几个字‚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不敢,我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看看去吧。‛ 第二天,小公权起了个五更,独自去了华京城。一进华京城,他就看见一棵大槐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群,只见一个没胡双臂的黑瘦老头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纸,右脚夹笔,正在挥洒自如地写对联,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的人们阵阵喝彩。小公权‚扑通‛一声跪在老人面前,说:‚我愿意拜您为师,请您告诉我写字的秘诀……‛老人慌忙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是个孤苦的人,生来没手,只得靠脚巧混生活,怎么能为人师表呢?‛小公权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写了几个字: ‚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记在心,从此发奋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经过苦练,柳公权终于成为我国著名书法家。

郑板桥学书法

清朝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自幼酷爱书法,古代著名书法家各种书体他都临摹,经过一番苦练,终于和前人写得几乎一模一样,能够乱真了。但是大家对他的字并不怎么欣赏,他自己也很着急,比以前学得更加勤奋,练得更加刻苦了。一个夏天的晚上,他和妻子坐在外面乘凉,他用手指在自己的大腿上写起字来,写着写着,就写到他妻子身上去了。他妻子生气地把他的手打了一下说:‚你有你的体(身体),我有我的体,为什么不写自己的体,写别人的体?‛晚上睡觉时,郑板桥想到,各人有各人的身体,写字也各有各的字体,本来就不一样嘛!我为什么老是学着别人的字体,而不走自己的路,写自己的体呢?即使学得和别人一样,也不过是别人的字体,没有创新,没有自己的风格,又有什么意思?从此,他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以隶书与篆、草、行、楷相杂,用作画的方法写字,终于形成了雅俗共赏、受人喜爱的‚六分半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乱石铺街体‛,成了清代享有盛誉的著名书画家。

潜心苦学墨当饭

王羲之大约五六岁的时候,就拜卫夫人为老师学习书法。他的书法进步很快,7岁的时候,便以写字而在当地小有名气了,很得前辈的喜爱和夸奖。王羲之在11岁的时候,就读了大人才能读懂的《笔说》。他按照《笔说》中所讲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写呀,练呀,简直都入了迷。过了一段时间,看看自己写的字,与以前写的比较,果然有些变化。一天他的老师卫夫人看了后吃了一惊,对人说:‚这孩子一定是看到书法秘诀了,我发现他近来的字,已达到成年人的水平了,照这样发展下去,这孩子将来在书法方面的成就一定会淹没我的名声的。‛王羲之并没有因老师称赞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他临帖更用心、更刻苦了,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原来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王羲之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临帖不辍,练就了很扎实的功夫,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宋濂冒雪访师。

明朝著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这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岳飞学艺。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司马光警枕励志。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她是美国的著名的女作家,她小的时候生了一场大病,弄得她双目失明,耳朵也失去了听觉。当海伦七岁时,她的父母为她请来了一位教师,帮助她学习。可是,海伦看不见,也听不见,怎么学呢?所以这位教师想了一个办法:先拿一个洋娃娃给她玩,然后在她的手心上,写上洋娃娃这个词儿,这样海伦就知道了什么叫洋娃娃了。因此,海伦很快就喜欢上这种学习的方法。从此以后,海伦就用这个办法学习,她一个一个地记,日积月累,她学会了不少的词。你可以想想,海伦作为一个又聋又瞎的孩子,她要克服怎样的困难啊?但她不怕困难,以惊人的毅力在学习、在生活,终于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作家。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好多了,不必再 ‚凿壁偷光‛,更不必模仿‚刺股悬梁‛的做法,但古人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却值得我们好好学习,而且我们都是健康人,比海伦〃凯勒强多了,只要我们学会不怕困难,不半途而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就一定会成功。以荻画地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欧阳修以荻画地)

凿壁借光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囊萤映雪

《晋书》说:‚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荧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及长,风姿美劭,机悟敏速,甚有乡曲之誉。‛后又‚以寒素博学知名于世‛。正因为车胤年轻时家庭贫困,不能经常买油点灯,但能在夏天的晚上,经常捉几十只萤火虫装在细密的网兜里,当作读书的灯光,所以,不但长大后以‚机悟敏速‛而享誉一方,并且在当时以出身贫寒而博学多才知名于世。又据《尚有录》记载:‚孙康,晋京兆人,性敏好学,家贫无油,于冬月映雪读书。‛这两个晋代人,虽然都家贫无油点灯,但一个夏月囊荧,一个冬月映雪,刻苦攻读,所以最后都成为当时的著名学者。

悬梁刺股

战国时期的著名纵横家苏秦,年轻时候,欲说秦王实行连横政策,十次上书都未被采纳。这时他的衣服已经穿破,盘缠也已用光,形容枯槁,面色黎黑,只得打着裹脚,穿着草鞋,背着书籍,挑着行李,怀着惭愧的心情离开秦国。回到家,妻子不下织机迎接,嫂子不为他做饭,父母不同他答话。但他并没有灰心丧气责备家人而是归罪于秦王不接受他的策略。于是当天晚上就打开数十个书籍中的大量书籍,从中找到辅佐周武王伐纣取得胜利的姜太公所著的兵书《阴符经》,立即伏案阅读,并选择其中有用的部分不断熟悉,反复揣摩。读至深夜疲劳欲睡时,就用锥子猛刺自己的大腿来提精神,致使鲜血沿大腿流到脚后跟。经过一年的刻苦学习,仔细研究,终于掌握了书中的精髓,确立了制秦的策略。然后他再次周游列国,说服赵、魏、齐等六国合纵抗秦。他自己也同时佩六国相印,成为约纵之长。又据《汉书》说:‚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苏秦发愤锥刺骨,孙敬志学头悬梁,两个故事被后世传为佳话,‘悬梁刺股’这个成语也就成了勤学苦读的同义词。

孟轲刻苦学习的故事:

古时候,有个学问家叫孟轲。他刚上学的时候,很用心,写字一笔一划,很工整。不久,他觉得学习太辛苦,不如在外面玩耍快活。于是,他逃学了,常到山坡上树林中去玩,好开心啊!

一天,他回到家里,正在织布的妈妈问他:‚怎么这么早就放学了?‛他只好承认逃学了。妈妈生气地说:‚我辛辛苦苦织布供你读书,你却逃学,太没出息了!‛小孟轲连忙给妈妈跪下。妈妈拿起剪刀,一下子把没织完的布剪断了,说着:‚你不好好读书,就像这剪断的布,还有什么用处!‛

小孟轲哭着说:‚我错了!今后再也不贪玩了。我一定好好读书!‛从此,小孟轲勤奋学习,从不偷懒。后来他成了著名的大思想家。

悬梁刺股

‚悬梁‛的故事见于《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

西汉时期,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一头系在头发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刺股‛的故事见于《战国策•卷三秦一》。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悬梁刺股‛或‚刺股悬梁‛一句成语,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囊萤映雪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孙康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大官

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第三篇:科学家的小故事

爱因斯坦的小板凳

爱因斯坦小的时候,有一次上手工课,他想做一只小木凳。下课铃响了,同学们争先恐后拿出自己的作品,交给女教师。爱因斯坦没有拿出自己的作品,急得满头大汗。女教师宽厚地望着这个小男孩,相信他第二天能交上一件好作品。

第二天,爱因斯坦交给女教师的是一个制作得很粗糙的小板凳,一条凳腿还钉偏了。满怀期望的女教师十分不满地说:“你们有谁见过这么糟糕的凳子?”同学们纷纷摇头。老师又看了爱因斯坦一眼,生气地说:“我想,世界上不会再有比这更坏的凳子了。”教室里一阵哄笑。

爱因斯坦脸上红红的,他走到老师面前,肯定地对老师说:“有,老师,还有比这更坏的凳子。”教室里一下子静下来,大家都望着爱因斯坦。他走回自己的座位,从书桌下拿出两个更为粗糙的小板凳,说:“这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制作的,刚才交给老师的是第三个木板凳。虽然它并不使人满意,可是比起前两个总要强一些。”

这回大家都不笑了,女教师向爱因斯坦亲切又深思地点着头,同学们也向他投去敬佩和赞许的目光。

这个小故事让我们看到爱因斯坦的韧性,无论做任何事,他都要力求做好,让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

爱迪生小时候的故事

爱迪生小时候就热爱科学,凡事都爱寻根追底,都要动手试一试。有一次,他看到母鸡在孵蛋,就好奇地问妈妈:“母鸡为什么卧在蛋上不动呢?是不是生病了?”妈妈告诉他,这是在孵小鸡,过一些日子,蛋壳里就会钻出鸡宝宝来。”

听了妈妈的话,爱迪生感到新奇极了,他想,母鸡卧在鸡蛋上就能孵出小鸡来,鸡蛋是怎样变成小鸡的呢?人卧在上边行不行?他决定试一试。爱迪生从家里拿来几个鸡蛋,在邻居家找了个僻静的地方,他先搭好一个窝,在下边铺上柔软的茅草,再把鸡蛋摆好,然后就蹲坐在上边,他要亲眼看一看鸡蛋是怎样孵成小鸡的。天快黑下来了,还不见爱迪生回家,家里的人都非常着急,于是到处去找他。找来找去,才在邻居的后院找到了爱迪生。只见他坐在一个草窝上一动也不动,身上、头上沾有不少草叶。家里人见了,又生气又好笑,问他:

“你在这儿干什么呢?”

“我在这儿孵蛋啊!小鸡快要孵出来了。”

“孵什么蛋,快点出来!”爸爸大声喝道。

“母鸡能孵蛋,我要看看怎样孵出小鸡来。”

“不行,不行!快回家!”爸爸又喝斥道。

妈妈却没有责怪和取笑他,因为她知道这孩子的性格,微笑着说:“人的体温没有鸡的体温高,你这样孵是孵不出来的。”爱迪生虽然没有孵出鸡来,但是通过这次孵蛋活动增长了知识。还有一次,爱迪生看到鸟儿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心想,鸟能飞,人为什么不能飞?能不能给人加上翅膀?他忽然又想到,气球没翅膀也能飞上天,那么在人的身体里充上气行不行?于是全找来一种能产生气体的药粉,让一个小伙伴喝了下去,看看他能不能像气球一样飞起来。可是过了一会儿,小伙伴肚子疼了起来,大声哭喊,差点儿送了命。为了这件事,爸爸狠狠揍了他一顿,还说不准他以后搞什么实验了。可是爱迪生还是不服气,说:“我不做实验,怎么会知道人能不能飞起来呢?

焦耳的故事

英国著名科学家焦耳从小就很喜爱物理学,他常常自己动手做一些关于电、热之类的实验。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游。聪明好学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做他的物理实验。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马,由他哥哥牵着,自己悄悄躲在后面,用伏达电池将电流通到马身上,想试一试动物在受到电流刺激后的反应。结果,他想看到的反应出现了,马收到电击后狂跳起来,差一点把哥哥踢伤。

尽管已经出现了危险,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爱做实验的小焦耳的情绪。他和哥哥又划着船来到群山环绕的湖上,焦耳想在这里试一试回声有多大。他们在火枪里塞满了火药,然后扣动扳机。谁知“砰”的一声,从枪口里喷出一条长长的火苗,烧光了焦耳的眉毛,还险些把哥哥吓得掉进湖里。

这时,天空浓云密布,电闪雷鸣,刚想上岸躲雨的焦耳发现,每次闪电过后好一会儿才能听见轰隆的雷声,这是怎么回事?焦耳顾不得躲雨,拉着哥哥爬上一个山头,用怀表认真记录下去每次闪电到雷鸣之间相隔的时间。开学后焦耳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做的实验都告诉了老师,并向老师请教。老师望着勤学好问的焦耳笑了,耐心地为他讲解:“光和声的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光速快而声速慢,所以人们总是想见闪电再听到雷声,而实际上闪电雷鸣是同时发生的。”

焦耳听了恍然大悟。从此,他对学习科学知识更加入迷。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认真地观察计算,他终于发现了热功当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成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富兰克林的故事

1752年6月的一天,美国费城郊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在一块宽阔的草地上,有一老一少两个人正兴致勃勃地在那里放风筝。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之”字,接着一声雷响,雨点就倾泻下来了。

只见老者大声喊道:“威廉,站到那边的草房里去,拉紧风筝线。”这时,闪电一道亮过一道,雷鸣一声高过一声。突然威廉大叫:“爸爸,快看!”老者顺着儿子指的方向一看,只见那拉紧的麻绳,本来是光溜溜的,突然怒发冲冠,那些细纤维一根一根都直竖起来了。他高兴地喊道:“天电引来了!”他一边嘱咐儿子小心,一边用手慢慢接近接在麻绳上的那把铜钥匙。突然他象被谁推了一把似地,跌到在地上,浑身发麻。他顾不得疼痛,一骨碌从地上爬起来,将带来的莱顿瓶接在铜钥匙上。这莱顿瓶里果然有了电,而且还放出了电火花,原来天电和地电是一个样子!他和儿子如获至宝似地将莱顿瓶抱回了家。

这捕获天电的人就是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威廉。富兰克林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独立宣言》的发起人之一,是美国第一任驻外大使。

风筝实验之后,富兰克林写了一篇《论闪电和电气的相同》的论文,阐述了雷电的本质,还提出了制造避雷针的设想,使建筑物免遭雷击。富兰克林发明的避雷针,一下子风靡一时,传到英国、法国、德国、传遍欧洲和美洲。

瓦特的故事

瓦特出生于英国,由于家境贫穷没机会上学,先是到一家钟表店当学徒,后又到格拉斯哥大学去当仪器修理工,瓦特聪明好学,他常抽空旁听教授们讲课,再加上他整日亲手摆弄那些仪器,学识也就积累的不浅了。

1764年,格拉斯哥大学收到一台要求修理的纽可门蒸汽机,任务交给了瓦特。瓦特将它修好后,看看他工作那么吃力,就象一个老人在喘气,颠颠颤颤地负重行走,觉得实在应该将它改进一下。他注意到毛病主要是缸体随着蒸汽每次热了又冷,冷了又热,白白浪费了许多热量。能不能让它一直保持不冷而活塞又照常工作呢?于是他自己出钱租了一个地窖,收集了几台报废的蒸汽机,决心要造出一台新式机器来。

从此,瓦特整日摆弄这些机器,两年后,总算弄出个新机样子。可是点火一试,那汽缸到处漏气,瓦特想尽办法,用毡子包,用油布裹,几个月过去了,还是治不了这个毛病。瓦特没有放弃,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设计了一个和汽缸分开的冷凝器,这下热效率提高了三倍,用的煤只有原来的四分之一。这关键的地方一突破,瓦特顿然觉得前程光明。他又到大学里向布莱克教授请教了一些理论问题,教授又介绍他认识了发明镗床的威尔金技师,这位技师立即用镗炮筒的方法制了汽缸和活塞,解决了那个最头疼的漏气问题。

1784年,瓦特的蒸汽机已装上曲轴、飞轮,活塞可以靠从两边进来的蒸汽连续推动,再不用人力去调节活门,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蒸汽机诞生了。

贝尔的故事

电话的发明者叫贝尔。他原是苏格兰人,生于1847年。24岁时移居美国,不久加入美国籍。1873年他已是波士顿大学语言生理学的教授。一次,他企图通过一根电报线来同时传递几个信息。他的设想得到了妻子梅布尔.哈伯德与岳父的支持。梅布尔是聋子,以前是贝尔的学生。她父亲较富有,为女婿的科学试验慷慨解囊,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

贝尔的不少朋友却希望他钻研电报术。但发明家不以为然。他心里唯一惦记的事,就是要完成传递人声的工作。他先试制成“谐和电报”——在一根导线上连接由带电芦苇组成的两个竖琴模样的集合。每根芦苇在导线的那一头都有同频率的对应者。贝尔把两个“竖琴”挂在磁性薄膜上。这薄膜是模仿人耳的一种装置。

有一天,贝尔的助手托马斯.沃森摆弄夹住了的芦苇,而贝尔却从导线上听到了邻室传来的拨动的弦音。他记下了事实,从而导致进一步试验。试验过程中,贝尔遇到不少困难。但他是个虚心好学的人,因而在向别人求教时,得到过一些著名科学家的指导与帮助,其中有著名的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约瑟夫.亨利、爱迪生等。

1876年3月10日,贝尔通过送话机喊道:“沃森先生,请过来!我有事找你!”在实验室里的沃森助手听到召唤,像发疯一样,跃出实验室,奔向贝尔喊话的寝室去。他一路大叫着:“我听到了贝尔在叫我!我听到了贝尔在叫我!”„„

这样,人类有了最初的电话,揭开了一页崭新的交往史。1877年,第一份用电话发出的新闻电讯稿被发送到波士顿《世界报》,标志着电话为公众所采用。1878年,贝尔电话公司正式成立。

地质学家李四光

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早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苦读六年,取得了地质学硕士学位。他的老师鲍尔敦教授劝他留下深造,获得博士学位后再回国。李四光谢绝了老师的好意,他回答说:“不,我想把我学到的知识,尽快贡献给我的祖国。”1920年回国工作,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止。后来,一度出国,在国外仍坚持地质学的研究工作。到1950年,他放弃国外优厚条件,在新中国百废待兴之际,毅然从英国绕道回国,作为新中国的地质部长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卓越功勋。

数学家华罗庚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1946年应聘到美国讲学,很受学术界器重。当时,美国的伊利诺大学以一万美元的年薪,与他订立了终身教授的聘约。华罗庚的生活一下子舒适起来了,不仅有了小洋楼,大学方面还特地给他配备了四名助手和一名打字员。新中国成立后,一些人总以为华罗庚在美国已功成名就,生活优裕,是不会回来的了。然而,物质、金钱、地位并没有能羁绊住他的爱国之心。1950年2月,华罗庚毅然放弃了在美国“阔教授”的待遇,冲破重重封锁回到祖国。途经香港时,他写了一封《告留美同学的公开信》,抒发了他献身祖国的热情。他满腔热忱地呼吁:“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梁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回国后,他不仅刻苦致力于理论研究,而且足迹遍布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用数学解决了大量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被誉为“人民的数学家”

印刷之父毕昇

早先印书,都是把书刻在整块整块的木板上印。听说师兄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印刷效率一下子提高了几十倍,师弟们纷纷向师兄取经。毕升一边演示,一边讲解,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发明介绍给师弟们。

他先将细腻的胶泥制成小型方块,一个个刻上凸面反手字,用火烧硬,按照韵母分别放在木格子里。然后在一块铁板上铺上粘合剂(松香、蜡和纸灰),按照字句段落将一个个字印依次排放,再在四周围上铁框,用火加热。待粘合剂稍微冷却时,用平板把版面压平,完全冷却后就可以印了。印完后,把印版用火一烘,粘合剂熔化,拆下一个个活字,留着下次排版再用。师弟们禁不住啧啧赞叹。一位小师弟说:“《大藏经》5000多卷,雕了13万块木板,一间屋子都装不下,花了多少年心血!如果用师兄的办法,几个月就能完成。师兄,你是怎么想出这么巧妙的办法的?”

“是我的两个儿子教我的!”毕升说。

“你儿子?怎么可能呢?他们只会‘过家家’。”

“你说对了!就靠这‘过家家’。”毕升笑着说,“去年清明前,我带着妻儿回乡祭祖。有一天,两个儿子玩过家家,用泥做成了锅、碗、桌、椅、猪、人,随心所欲地排来排去。我的眼前忽然一亮,当时我就想,我何不也来玩过家家:用泥刻成单字印章,不就可以随意排列,排成文章吗?哈哈!这不是儿子教我的吗?”

师兄弟们听了,也哈哈大笑起来。

“但是这过家家,谁家孩子都玩过,师兄们都看过,为什么偏偏只有你发明了活字印刷呢?”还是那位小师弟问道。

好一会,师傅开了口:“在你们师兄弟中,毕升最有心。他早就在琢磨提高工效的新方法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啊。”

“哦——!”师兄弟们茅塞顿开。

被誉为“中国现代火箭之父”的钱学森

钱学森是著名的航天工程和空气动力专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在冯•卡门教授的指导下,在火箭研究中取得了重大进展,为反法西斯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1947年,刚刚36岁的钱学森被聘请为美国麻省工学院的终身教授。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传到钱学森那里,他想:“我是一个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我应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为了报效新生而落后的祖国,钱学森从1950年起在美国向其当局正式提出回国申请。但是,美国当局却百般阻挠并加以迫害,没收了钱学森的各种资料和书籍,并诬蔑陷害他为“间谍”,对他进行审讯和监禁,将他关押在一个孤岛上,仅半个月,就使他的体重减轻了14公斤。当时美国当局声称,只要钱学森放弃了回国念头,就照常给他提供实验室和仪器设备。可是,钱学森宁死也要回国,始终没有屈服。通过五年的艰苦斗争,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钱学森于1955年9月17日踏上了归国的路程。回国后,钱学森为新中国的航天事业跃入世界前列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第四篇:科学家的小故事(精选)

煮手表的科学家

牛顿有一次想问题,后来感觉饿了,想吃早饭,于是想到要煮鸡蛋来吃。但煮鸡蛋时还不忘学习,于是过了几分钟后,掀开锅盖,看到的竟是他的手表在锅里。再一看,鸡蛋怎么在自己手里!

这体现了一个人何等的专注精神!牛顿无论对学习还是研究都很专心,也正因为他这种专心致志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才造就出来一位这样伟大的物理学家,为人类解开大自然之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锲而不舍的爱迪生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是位举世闻名的美利坚合众国电学家和发明家,他除了在留声机、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等方面的发明和贡献以外,在矿业、建筑业、化工等领域也有不少著名的创造和真知灼见。爱迪生一生共有约两千项创造发明,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岁的时候,他获得列车上售报的工作,辗转于休伦港(Port Huron)和密歇根州的底特律(Detroit)之间。他一边卖报,一边兼做水果、蔬菜生意,只要有空他就到图书馆看书。他买了一架旧印刷机,开始出版自己的周刊 —— 《先驱报》,第一期周刊就是在列车上印刷的。他用所挣得的钱在行李车上建立了一个化学实验室。不幸有一次化学药品着火,他连同他的设备全被扔出车外。另外有一次,爱迪生被列车员打了一耳光,这一行动导致了爱迪生成为终身聋子。这样的挫折,没有使爱迪生退缩,他依旧执著于发明创造。他发明了电报、电灯、电话,在物理学史中,他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不一样的王选

〈大师王选〉

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种美,给人带来的愉快是最大的报酬,是一种高级享受。

一心想得诺贝尔奖的,得不到诺贝尔奖。不要急于满口袋,先要满脑袋,满脑袋的人最终也会满口袋。要善于“延迟满足”。

一个科学家如果经常在电视上出现,那么他的科学生命也就结束了。

中国古代有句话,上士忘名,将名利彻底淡忘;中士立名,靠自己的成就把名立起来;下士窃名,自己不行就窃取人家的。我做不到上士,但是我不会为了立名而去窃名。

“名人是过时的人。”这是王选给名人下的定义。“名人要保持普通人的心态,知道自己是一个过时的人。” 〈凡人王选〉

北京大学东门对面,方正大厦巍然而立,“这是王选一手带大的„孩子'。”方正集团的一名高层人士说。

2003 年,王选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他的办公室并未搬出方正集团。

在方正集团内部,能明显感觉到王选身后留下的恢弘事业和集团上下对他的敬重。

王选助手丛中笑哽咽着说,“他很谦虚,在同学同事面前都没有架子。”王选很少用汽车,甚至在方正集团给他配备了汽车后,他也不在家门口坐车,都是自己骑自行车到方正。

北大教授金东瀚印象中的王选,最爱穿的就是白衬衫和卡其布的裤子,膝盖那里经常磨得发白。“我们在电视上看到他穿西服都有些不习惯。”他说,王选去参加外面的活动,总是随身带着西服,到方正集团里面把西服穿上,活动完了,再脱下来,换上平日装束。

我在采访中多次接触王选,他一点架子也没有,总是一副谦虚的笑容,大家都亲切地叫他“ 王 老师”。他从来不居功、不诿过,如果继续炒作,损害的不仅是王选的声誉,也是方正集团乃至整个北大和自主创新品牌的声誉。

勤奋学习的陈景润

1953 年,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留校当一名图书馆的资料员,除整理图书资料外,还担负着为数学系学生批改作业的工作,尽管时间紧张、工作繁忙,他仍然坚持不懈地钻研数学科学。陈景润对数学论有浓厚的兴趣,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系统地阅读了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关数学的专著。陈景润为了能直接阅读外国资料,掌握最新信息,在继续学习英语的同时,又攻读了俄语、德语、法语、日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学习这些个国家语言对一个数学家来说已是一个惊人突破了,但对陈景润来说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

为了使自己梦想成真,陈景润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冬,在那不足 6平米的斗室里,食不甘味,夜不能眠,潜心钻研,光是计算的草纸就足足装了几麻袋。1957 年,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工作,作为新的起点,他更加刻苦钻研。经过 10 多年的推算,在 1965 年 5 月,发表了他的论文《大偶数表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 2 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论文的发表,受到世界数学界和著名数学家的高度重视和称赞。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把陈景润的论文写进数学书中,称为“陈氏定理”,陈景润终于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这一世界数学之迷,这一世界数学“悬案”终于被陈景润所破译,皇后王冠上的明珠终于被陈景润所摘取。可是这个世界数学领域的精英,在日常生活中却不知商品分类,有的商品名字都叫不出来,被称为“痴人”和“怪人”。

神五回收惊心400秒

每个人都深深知道,作为“远望”三号的船员,历史性的时刻就要来临。

因为“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已经进入绕地球飞行的最后一圈 —— 第 14 圈,回家的时候到了,在飞船飞过南大西洋上空的时候,“远望”三号只有 400 秒左右的时间,去完成对飞船的一系列高难度控制动作:“抓住”飞船并稳定跟踪、发送进站链、第一次调姿、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分离、第二次调姿、变轨发动机点火、实施飞船制动控制并实时结束制动。

这是惊心动魄的 400 秒!“远望”三号自 9 月 8 日 驶出长江,南下太平洋,跨越爪哇海,横穿印度洋,抢渡好望角,挺进大西洋,全体参试人员与风暴和巨浪战斗了整整 38 天,30 %的船员在晕船呕吐的状态中坚持工作,为的就是这 400 秒。

大副赵文斌离开重病的母亲,测控工程师刘辉峰离开垂危的幼儿,还有三副何军发等 10 人舍下正在怀孕的爱人,俞金生等 18 人丢下刚刚出生的孩子 …… 他们,为的也是这 400 秒。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神舟”,我们在等你!随着“一分钟准备”的声音响起,端坐在操作台前的张旭东双手紧握操纵杆,双目紧盯示波器。刹那间,仪器上跳出一个亮点,天线主波束随即牢牢将其套住。

“ 330 发现目标”,“„长江'三号 USB 发现目标”,监控台前副测控长许宁迅速按下几个按钮,在不到 5 秒的时间内,完成了双向捕获。

天地通信的渠道建立起来了!船指挥中心的通报让全船上下松了口气。分钟后,北京就下达了“发送进站链”的指令。飞船的各种信息,包括飞船轨道、姿态和航天员话音等,通过船载卫星通信站,迅速发往北京指控中心。

“一次调姿开始 …… ”,北京指控中心的一串串指令变成电波不停地从“远望”三号船上射向太空。

“„长江'三号跟踪结束”,随着这声通报响起,所有的数据显示一切正常,各机房顿时响起一片掌声,“远望”三号的任务圆满完成了。飞船返回舱逐渐接近地球,向着设在祖国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着陆场飞去。

载人航天

1992 年,中央政治局的常委们在一份绝密报告上画了几个圈。这份报告是一张飞天之梦的蓝图,那是 9 月里的一个白天。“白日做梦”似是不可能的事,但十几年后,飞天之梦竟然真的化作了辉煌的现实。

1991 年的春天显得格外的绚丽多彩,中国载人航天的步伐在明显地加快着。

从 5 月份起,航空航天部先后邀请了数批俄罗斯航天专家来华讲学,重点介绍俄罗斯在发展载人航天,特别是研制“联盟号”飞船方面的技术和经验,并派遣了 20 名年轻的技术人员到俄罗斯学习,为期两年。

月,一、五和八院三个总体单位分别提交了各自的载人飞船设计方案,有的方案厚达一尺多。

1992 年 1 月 8 日,中央专委召开第五次会议,专门研究发展我国载人航天问题。会上,航空航天部高级技术顾问、75 岁高龄的任新民院士,带着一个 1-10 的飞船模型,亲自进行讲解和演示,并代表航空航天部汇报了《关于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立项的建议》。会议决定,在“ 863-2 ” 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和航空航天部过去论证的基础上,由原国防科工委牵头继续组织各方面专家,深入论证。

1992 年 9 月 21 日,决定性的日子来到了,中央政治局常委在中南海勤政殿听取汇报。大家讨论了整整一个上午,最后决定,要像当年抓“两弹一星”一样抓载人航天工程,有事可直报中央。这次会议是中共中央十三届常委会第 195 次会议,会议一致同意了中央专委《关于开展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研制的请示》。好事多磨的中国的载人航天,1992 年终于真正露出了希望的曙光。

神五回家

当“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15 日冉冉升入太空之时,亿万华夏人民收获的,不仅仅是飞天梦想成真 —— 巡天遥看,登高望远,一个伟大东方民族的发展进程,从此跃上一个新的起点。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为“神舟”五号发射成功而骄傲和自豪。载人飞船一飞冲天,它向人们展示的,是中国日益雄厚的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它向世界传达的,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东方民族迸发出的活力和不可遏制的升腾发展之势。“神舟”五号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中,迈出了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步。载人航天飞行涉及科技领域广,技术难度大。“神舟”五号升空,使中国跻身于世界上实现载人航天飞行的三个国家之列。为“神舟”飞船升空提供强大推力的,是当代中国日益强大的科技实力。改革开放 25 年间,中国科技急起直追世界先进水平。从 1997 年到 2002 年的 5 年间,获得国家登记的科技成果就有 14 万多项,授予专利权 52 万件。

神五的发射与回收

2003 年 10 月 15 日,晴空万里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 —— “神舟”五号,带着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想升空了。10 月 16 日,又是一个明媚的秋日,“神舟”五号按预定时间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与理论着陆点仅相差 4.8 公里,与飞船一起平安回来的还有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短暂的 21 小时,创造了我国历史上首次载人航天的完美旅程。多少中国人在经过一个不眠之夜后,惊喜地奔走相告:我们成功了!

2003 年 10 月 15 日 凌晨,酒泉。

戈壁秋夜,寒意袭人,载人航天发射场亮如白昼。

“顺时针调整,继续,再调 …… ”直到发射前 2 分钟,距发射架仅 300 米 远的瞄准间内,工程师唐建最后检查了一遍火箭平台瞄准精度,方撤离现场。

“ 1 分钟准备!”

“ 10、9、8…… ”

“点火 —— ”

“起飞 —— ” 9 时整,大漠震颤,烈焰升腾,“长征”二号 F 型火箭腾空而起,载着“神舟”五号飞船和中国航天员飞向太空。时 42 分,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宣布:“飞船已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成功。”指挥控制大厅内顿时一片欢腾!浩瀚的太空从此写下了中国人的名字,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终于成真。

日凌晨,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

主着陆场寒气袭人。然而,早已在此待命多时的搜救队员和新闻记者们个个精神抖擞,他们兴奋得彻夜未眠,不到凌晨 1 时就出发赶往预定地点。主着陆场地势平坦,视野开阔,尚未枯黄的牧草随风摇曳。远处,依稀可见微微隆起的小山岭,就像大地母亲张开双臂,准备拥抱天外归来的游子。时 07 分,内蒙古主着陆场收到飞船返回信号。紧接着,遍布在各地的测控站、测控船发出的一条条调度口令在着陆场搜救指挥车里清晰响起。车内显示屏上的数据表明,飞船已顺利完成返回动作,开始进入我国境内。

“主电源接通,回收着陆程序启动。”时间一分一秒地向“零时”逼近,飞船与地面的距离越来越近。一场完美的太空接力,终于传向了最后一棒。“空中搜索开始”,着陆场指挥长夏长法下达了命令。

紧接着,5 架直升机发出嗡嗡的轰鸣,在落区上空形成五点布阵,一张立体搜索网迅速展开,在着陆场上空形成了极为壮观的景象。“一号直升机发现目标!”,空中搜索分队传来令人激动的消息。

突然,天空中迸发一声惊雷,“抛伞舱盖了!”大家不约而同把目光投向空中,急切地搜寻着。此时飞船已完成打开主降落伞、拉出天线等一系列技术动作。

此时搜救指挥车内的电子地图上,代表 5 架直升机的五色曲线开始向落点会聚。“看见了,我们看见飞船了!”、“在那里,在那里!”“神舟回来了!”

直升机缓慢下降,停落在返回舱着陆点附近的开阔地上。搜索救援人员跳下直升机,箭一般冲向返回舱。

舱体外表在穿越大气层时因产生高温而变成了深褐色,伸手触摸,余热尚存。

历史性的一刻终于到来了!6 时 23 分,搜救队员迅速架起处置平台,熟练地打开舱门,只见身着白色宇航服的杨利伟从返回舱中神采奕奕地探出头来,他把面罩向上一推,微笑着向迎接他回家的人们挥手致意。一时间,草原上掌声雷动,许多人激动得流下了热泪。

时 54 分,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宣布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嫦娥奔月

2007 年 10 月 24 日 18 时 05 分,坐在电视机前目睹“嫦娥奔月”历史画面的中国人欢呼跳跃,激动不已。随着“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的点火,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满载国人千古飞天的梦想,直冲太空,向 38 万公里之外的月球奔去。诗仙李白若生在今天,就不会发出“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的感叹了。

“嫦娥一号”的和平之旅,将绕月一年,执行月球三维影像拍摄,14 种月球表面元素探测、月壤厚度及分布探测等多项使命,为人类加深对月球认识提供宝贵资料。中国人登上月球的日子已经不远。

中华民族也许是世界上最早萌生攀登月球、征服太空奇想的民族,与月球相关的神话、故事、诗篇无数,尤其是从古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嫦娥奔月”神话,不仅给世代中国人以无比美妙的遐想,而且给世代中国人探究月球和太空秘密以强烈的诱惑。但在漫长的过去,这一切只能是神话,只能是无法实现的梦想。

新中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的实行,国家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大增,为中国人踏上探索太空的征程提供了条件。1970 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成为当时少数掌握这种技术的国家之一; 2003 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个载人宇宙飞船“神舟”五号,成为第三个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 2007 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中国的航天技术和成就再次举世瞩目。这三大成就标志着中国人征服太空迈出了历史性的三大步。

航天方面的成就,只不过是中国人许许多多梦想得到实现的一个实例。如果说,过去几千年是中国人梦想的年代,那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则是中国人实现梦想的年代。

“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已不再难。现在有多条铁路、高速公路以及水路把四川、把关山重重的西南和全国紧紧相连。若干公路穿越“死亡之海”塔克拉马干沙漠,铁路修到了“世界屋脊”西藏。三峡大坝的建成,让“高峡出平湖”也不再是梦想。

中国人爱做梦。国家有梦,地方和部门有梦,家庭和个人也有梦。新时代有新的梦。梦,就是希望,期盼,目标和追求。有梦是好事。

改革开放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时代,也是实现各种梦想最好的时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环境下,过去许多看似做不到的事情都能够做到,许多看似实现不了的理想都能够实现。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1970 年 4 月 24 日 21 时 35 分,“东方红 1 号”卫星由“长征 1 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开始了中国进军太空的万里长征。

“东方红 1 号”卫星进入轨道以后,运行情况良好,各种仪器工作正常。卫星上的短波无线电发讯机,循环播送《东方红》乐曲和遥测讯号,乐曲声音清晰嘹亮。每分钟循环一次,首先以 40 秒的时间连续播送两次《东方红》乐曲,间隔 5 秒钟后,播发遥测信号 10 秒钟,又间隔 5 秒钟,进入另一个循环。人造地球卫星上的遥测仪器不断地发回各种数据。人们从广播和报纸上获知卫星什么时候经过各大城市上空的信息,这个时间一临近,人们情不自禁地走到室外,兴奋地观看自己国家的卫星。

“东方红 1 号”卫星的发射成功,是我国航天技术取得的首次重大突破,使我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自行研制和发射航天器的国家。

二十年磨一剑的协作

“中华大地是我们科技工作者创业的沃土,满足祖国的需要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28 日上午,灯光闪烁、万众瞩目之中,作为 2004 年国家科技奖励唯一的发言代表,黄伯云登上了人民大会堂高高的讲台。

正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神州沃土上,中南大学黄伯云和熊翔、易茂中、黄启忠、张红波、邹志强等人一起在新材料领域刻苦攻关,顽强拼搏,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炭/炭高性能制动材料的国家。回首 20 年“问鼎”之路,获奖之后的黄伯云只用两个字形容 —— “过瘾!”

项目起步之初,人们更多的是观望和怀疑,甚至质疑。炭/炭复合材料的制造工艺,即使是俄罗斯这样的航空航天强国,也久攻不下。中国人能做这么高难度的材料和产品吗?何况我们曾经的努力失败过。

面对大家的质疑黄伯云说:“这是飞机刹车材料的更新换代,我们不跟上,哪行?何况国家有急切的需求。我们大量飞机的刹车片不能总靠进口吧?飞机不能„上了天不下来'吧?”

好事多磨,实验室里成功了,刹车片上惯性试验台检验性能——模拟实战条件,甚至比实战要求还要高。可 2000 年 9 月,在模拟飞机多种着陆状态过关后,“中止起飞”试验中刹车片温度急剧升高,摩擦系数下降得很厉害。“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做试验,最后失败了。”改进工艺、添加新的材料……时隔 1 年多后,成功终于降临。2002 年 3 月,全面的性能试验完成。2003 年 1 月 20 日 至 9 月 20 日,大型民用飞机上的试飞试验逐步完成。“实战”试验中,飞机场内数百人观看,消防车一字排开,飞机上除了驾驶员就是课题组成员。当飞机稳稳停住,数百人都不由长出一口气:成功了。中国飞机能上天却要依赖进口刹车片才能“落地”的历史被改写了。

“也许,别人花一两年时间磨成了一把„小刀'。”黄伯云幽默地说,“而我们,以十年、二十年之功,磨成的是一把„倚天长剑'。”

而这把“倚天长剑”的锤炼之地,既不是科技实力雄厚的北京,也不是“财大气粗”的上海。其中奥妙何在?

条件虽然相对艰苦,但从承担项目第一天起,黄伯云科研团队“就有一种精神、一种信念”。“可能就是湖南人的霸蛮,就是要做到别人认为做不到的事。”黄伯云说,“我总是在课题组讲,也到全校大会上讲,我们的奋斗目标就是要争第一。要做到这一点,没有别的,只有付出得比别人更多。”

“任何事情都是可能的,让我们做不可能的事。只要你有梦想,你就能实现。”黄伯云用美国人的育子经验来做“说明”,“藐视困难,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如果积蓄了足够能量,就不要挑小事做。你要创新,要跨越,做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

正是黄伯云的执着和感染力,使整个团队拧成了一股绳,一干就是十几年。

炭/炭复合材料制备技术的成功,不仅为我国材料领域开创了一个产业,其“窗口”性的示范效应更是长远的。此时,作为 863 计划新材料领域首席科学家的黄伯云很清醒:“我们会的毕竟只是飞机上的关键零部件——刹车片,我们还不会造最好的飞机。”

团结一心,奋发向上,努力实现创新和跨越,是中国科技界的历史使命和不二选择。正如黄伯云所说:“搞材料的,将航空刹车片做到了第一。搞飞机外壳的,再把外壳做到第一。大家的力量加起来,还愁做不成大事?”

彗星的自述

大家好,还认识我吗?不会把我给忘了吧?我是来自宇宙的可爱彗星呀!

我的头部很尖,尾部又四处散开,“ 外貌 ” 有点像扫帚。就因为这特别的形状,致使我蒙冤生活了那么多年。

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哎!说来话长。不过,为了让你们知道,那我就长话短说,告诉你吧!

一些不科学的人们看见了我的模样,便称我为“扫帚星”,更厉害的称我为“妖星”,还将我与那些天灾人祸联系到了一起。

现在,科学渐渐发达起来,人们对我的看法也有了一些改变。可是有些人对我还不够了解,还是那么固执,继续他们的迷信观念,对我还是那么讨厌。这次,我为了我的兄弟姐妹们,也算是为了我自己,来做一次特别的“自我介绍”。希望通过这次的“自我介绍”,能够使大家对我有更深的了解。对我的看法呢,也改变一下吧!

我知道,人们就是看不惯我那扫帚似的的身体,就是它使人们讨厌我的。那么我就先来说说我的身体吧!

通过科学家对我更进一步的研究,现已将我的身体分成了三个部分,那就是彗核、彗发和彗尾。彗核也就是我身体的中心,集中了我大部分的能量;在彗核外面包裹着一层云雾似的东西,是什么呢?科学家称之为彗发,顾名思义也就是我的“头发”。我的“核”与“秀发”联在一起,就变成了我的头。当我与太阳爷爷聊天时,距离越近,我的“头发”就越大,“头发”中间的一些气体与灰尘就被太阳爷爷推向了后方。这样,就形成了一条长长的“尾巴”。用科学语言就叫做“彗尾”。对我而言,就是我的“尾巴”。

哎哟!对了,你们瞧我这记性,还真差点把哥哥给忘了。在我们彗星家庭里,有数不清的成员,其中老大就得数“哈雷”哥哥了," 哈雷”跟我们这些小彗星们可不一样,它得 74 年才跟大家见上一次面,人们一般都可以见它一次或两次,可有些人恐怕一次也见不着。哎,哥哥就是哥哥,就喜欢摆架子。

好了,听完了我的这一番介绍,大家对我是否有了个更深的了解呢?可再也不要将我称为那令人讨厌的“扫帚星”了哟!否则,我可真要生气了。

时间不早了,哥哥姐姐要我早点回去的。再见吧,地球上的朋友!

科学是把双刃剑 世纪是科技的世纪。

科技进步带来的各种发现和发明使人类逐渐强大起来。

各种交通工具是脚的功能的延伸,大大拓展了人类的活动范围;望远镜和显微镜是眼睛的延伸,使人类能探测更广阔和更微小的世界;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网络的完善是嘴巴和耳朵的延伸,使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们能相互沟通,地球成了一个村落 ……

科学技术为我们带来了较高的劳动生产率,营造了舒适的生活环境,把我们从茹毛饮血的蒙昧时代带到了今天的现代社会。但这个强大的武器使用不当也会给人类、给地球带来灭顶之灾。人类在科技领域已经不止一次打开“潘多拉的盒子”,引起全球变暖、臭氧层受损、荒漠化加剧、物种灭绝、核武器威胁 …… 就连计算机使用两位数字表达年份也造成困扰世界的“千年难题”,仅仅为了让计算机避免混淆 2001 年与 1901 年,估计全世界就将付出几千亿美元的代价!

可以说,科技是人类和地球的福音,也会是人类和地球的灾星。

环境:发展与恶化

人类在享受科技进步营造的舒适生活环境时,并没有及时意识到所付出的生态代价,结果是人类被迫面对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地球生态危机。

现代社会离不开能源。照明、取暖、工业生产,没有能源一切都会停止。但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消耗化石燃料(即石油、煤炭和天然气),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入大气层,造成全球气温不断升高。随之而来的是冰川融化和海平面升高,严重威胁世界众多沿海城市的安全。

热带雨林拥有极其丰富的森林、淡水和矿物资源,养育着全球 2/3 的热带动植物,对全球生态影响很大,可人类为了取得木材和耕地大肆砍伐雨林。由于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 森林被过度砍伐,全球许多地方水旱灾害严重、风沙肆虐。世界上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的“环境难民”现已达到了 2500 万人。

由于人类的贪婪和功利,相当多的物种正笼罩在灭绝的阴影中。专家估计,现在全世界有 5 万到 6 万种植物挣扎在灭绝的边缘。物种消失的后果在短时间内是难以预见的,但每失去一个物种,我们就会失去一种对未来的选择。

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 · 布朗指出,在新千年到来之际,世界正处于环境革命的前夜。西方国家那种以化石燃料为基础,汽车为中心,通过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发展经济的模式不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世界必须采取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科技的发展带来了自然环境的恶化,但这绝非科技的固有性质。要整治被破坏的环境,还子孙后代一个清洁的星球,人类还需要借助科技的力量。寻找无污染的能源,停止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的开发,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 这一切又有待科技的进步和发展。

高楼大厦的隐患

十九世纪末,摩天大楼在美国诞生,很快便成为科技和财富相结合的象征。到了二十世纪后半叶,东亚许多国家和地区加入了摩天大楼竞赛,高层建筑竖起的速度,用“雨后春笋”来形容恐怕不过分。而摩天大楼带来的高成本负担和灾难隐患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小说《摩天大楼失火记》便以此为题材。

作品对于摩天楼火灾隐患的担忧是通过消防大队长的口说出的。火灾发生后,消防大队长来到现场,遇到建筑师,质问后者道:你们明知现在消防技术对七层以上的火灾无能为力,为什么还要建造这么高的楼?而在结尾处,他讲了一段更为恐怖的话:今天还不错,只有二百人死亡。以后,类似的火灾将会导致成千上万人死亡。到那时,你们才知道应该建什么样的楼!电影拍摄于八十年代,十几年以后,这段恐怖预言落在世界贸易中心的双子塔上。911 袭击中,五角大楼的伤亡就远远小于世界贸易中心。如果不是高层建筑来“助威”,911 袭击可能只是一次放大的洛克比空难。对于 911 事件中那样的熊熊烈焰来说,屋顶水塔里的水真可谓杯水车薪。

网络的便捷

电视会议、网上购物、虚拟办公室、虚拟课堂等已经初露端倪,它们在下个世纪将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家常便饭。因特网的出现提供了一种崭新的通讯方式,缩小了世界各地人们之间的距离,把地球真的变成了一个村落。

网络的资源丰富,使资源共享成为可能,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在网络的帮助下都会变得方便快捷。

网络技术的弊

网络技术自从七十年代出现以来,以井喷的方式向全世界传播。凡是上过网的,没有一个会选择从此不再接触网络。它已经成为许多人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但网络也使许多人上瘾,成为它的俘虏。如今,网瘾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新的教育问题。在我国现今网络使用者中,有很大一部分已经不同程度的对网络产生依赖,甚至成瘾。然而,在这些网络成瘾者中,青少年因其学业负担和自控能力等因素占了较大比例,也因此造成了许多严重的社会犯罪。因此,对网络的抗议的声音也越来越多的来自青少年的监护人。

目前,因特网上色情内容泛滥,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在因特网与儿童问题国际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指出利用因特网向儿童传播色情和诱导儿童犯罪等现象日趋严重。尽管因特网上大多数信息是与学术、商业和政府资料等有关的健康信息,但一些意志薄弱的上网者却很少关心这些健康信息,而专门在网络上寻找不良信息。1999 年 4 月 20 日 制造科罗拉多州校园枪杀案的两名凶手,平时就喜欢在网上“冲浪”,并经常玩“世界末日”等暴力电子游戏。这起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校园枪杀案致使 15 人死于非命,在美国引起了一场暴力文化和枪支泛滥对青少年影响的激烈争论,许多人要求限制因特网上的不良内容。

由于因特网上的信息量十分庞大,因此用户几乎可以无休止地获取各种信息,其中包括电子游戏以及暴力色情信息,这很容易使意志薄弱的青少年上瘾。有人警告,青少年过多地在因特网上游玩会减少交友等其他活动的时间,不利于成长,严重的会导致心理变态,其危害将不亚于吸毒上瘾或酗酒上瘾。

网络管理中的漏洞带来的后果也是令人头痛的问题。网络黑客利用网络管理中的漏洞,频频发起攻击,破坏网络安全。近年来,随着电脑的普及,这种电脑犯罪案件在世界各国不断增加,令人担忧。

转基因技术的成果

很多喜欢吃鸡腿的小朋友都很遗憾:为什么鸡只有两条腿?要让鸡长出 4 条甚至更多的腿,就要靠转基因技术改变鸡的形态控制基因。当然,转基因技术的能力远远超过使人解馋。经生物科技改良的作物对人类的未来具有重大影响。例如,经过基因改良后的种子能够有效地抵御虫害和旱灾,具有很高经济价值,有助于发展中国家降低成本,增加产量。它使人类可以对生物生命进行“任意修改”。

基因技术的危害

1972 年,人类跨过了转基因技术的门坎,地点是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它释放了一种几乎无限的可能性:按照人类的需求,将不同物种的基因混合起来,创造自然界没有的新物种。基因技术一出世,立刻就被运用到农业科技中,创造了大量新物种。它们在提供高产农作物的同时,也制造了针对转基因作物接受与抵制的大**。不久前一次武汉农民捣毁转基因实验田的**说明,这场抵制风潮现在已经吹到国内。

由于它使人类可以对生物生命进行“任意修改”,科学家担心创造出来的新型遗传基因和生物可能会有害于人类,对生态环境造成新的污染,即所谓的遗传基因污染,这种新的污染源很难消除。

丹麦国立利索研究所 1996 年发表的论文说,把耐除草剂的转基因油菜籽和杂草一起培育,结果产生了耐除草剂的杂草,这表明通过转基因技术产生的基因可扩散到自然界中去。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等机构发表的报告称,已经发现一些昆虫,吃了抗害虫转基因农作物也不死亡,因为它们已经对转基因作物产生的毒素具备了抵抗力。美国伦理和毒性中心的实验报告则说,与一般大豆相比,耐除草剂的转基因大豆中,防癌的成分异黄酮减少了。

三次擦肩而过 中国科学家离诺贝尔奖曾如此之近

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开始,中国本土有许多优秀科学家的科研成果,曾经距离诺贝尔奖非常的接近,但最终也没能进入这个科学界最高的殿堂。

那么,中国本土的科学家曾经与诺奖究竟有多近呢?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 杨建业 教授和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 任林毅夫 教授就此交流了看法。

杨建业说:近的时候中国几乎已经快将诺贝尔奖拿到手了。比如说 1932 年左右,王淦昌 教授当时在德国做研究,那时法国科学家约里奥·居里有一个发现,就是如果用中子来轰击一个元素,轰击以后得会出一个中性的粒子,那么这个中性粒子究竟是什么东西呢?约里奥·居里认为那是一个光子,但王淦昌则提出,这个物体不是光子,应该是另外一种新的粒子。

一句“没意思” 与诺奖擦肩

怎么样知道这是个新粒子呢?这就需要用另外一种仪器,当时叫“云雾石”。而当时和王淦昌一起做研究的奥地利女科学家麦特勒认为这个没有什么意思,他的导师也认为没什么意思,不愿意做这个实验。结果这个实验后来很快被英国的卡文迪斯实验室的查德维克做了,结果就发现这是个中子。1935 年得了诺贝尔奖。所以当时王淦昌开了个玩笑,他说如果当时我坚持用云雾石来验证,那就不一样了。

与国际沟通弱 成就无人知

杨 教授还介绍说,抗战以前出去了一大批物理学家,如吴有训、赵中耀等,都有得诺贝尔奖的可能。而在建国以后,中国起码两次很接近诺贝尔奖,其中一个是胰岛素。

杨建业指出,这是很不简单的,当时全世界都做不到那么大的分子出来,中国做到了。据悉,1965 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牛胰岛素,1981 年又人工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蛋白质──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1998 年又研制成功基因重组人胰岛素。当时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化学组主 席 教授蒂塞刘斯来到中国,对人工合成胰岛素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说:“你们可以从教科书中知道怎么造原子弹,但是你们绝不可能从教科书中学会人工合成胰岛素。”言下之意,人工合成胰岛素是一项独创性的科学研究成果。

但就是因为中国当时跟国外的沟通是不太密切,所以别人没有注意这件事情。

“夸克”理论早西方近30 年

另外,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员何祚庥(xiū)直言,得知美国科学家凭借“夸克渐近自由”获得本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感觉“非常之遗憾”。因为,“在这个领域里,我们的研究曾早于美国,成果也非常接近最后的结果。”

何祚庥说,我国在 1965 年率先提出了夸克模型(也叫做“层子模型”)这一量子色动力学中的关键理论,而且,当时提出的关于颜色的概念已经很接近最后的结果。“这个成果就算不一定是最原始、最根本的结果,但也已经是次原始的了”。何祚庥说,1966 年,在北京举行的一次国际会议上,该成果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肯定。

据杨建业透露,后来因文化大革命爆发,夸克理论组也就随之解散了。

戴震问学

真正学有成就的人是在学习中敢于并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人。

清代大学者、思想家戴震 10 岁才上私塾。他在私塾学习时,听老师讲授《大学章句》。讲完《右经一章》,老师说: “ 这一章是孔子的话,由曾子记述的,下十章是曾子的话,由曾子的学生执笔记录的。”

戴震问道: “ 老师,凭什么说这一章是孔子的话又由曾子记录的?又凭什么知道以下十章是曾子的话,由曾子的学生执笔记录的? ”

老师告诉他: “ 这是先儒朱熹的注释里写的。”

他又问: “ 朱熹是什么时代的人? ”

老师答: “ 南宋。”

他追问: “ 孔子和曾子又是什么时代的人? ”

老师答: “ 东周。”

他又追问: “ 周与宋相距多少时间? ”

老师答: “ 大约两千年吧!”

戴震接着又问: “ 既然时间相距这么远,那朱熹怎么会知道两千年以前的事情呢? ”

老师无言以对。

戴震学习肯于动脑,对疑惑的问题,敢于打破砂锅问到底。他不迷信老师,不迷信先贤朱熹,也不迷信孔子、曾子。后来他对天文、数学、历史、地理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并对经学、语言学做出重要贡献。

天主教抵制日心说

布鲁诺信奉哥白尼的日心说,所以成了宗教的叛逆,被指控为异教徒并革除了他的教籍。公元 1576 年,年仅 28 岁的布鲁诺不得不逃出修道院,并且出国长期漂流在瑞士、法国、英国和德国等国家。尽管如此,布鲁诺仍然始终不渝地宣传科学真理。他到处作报告、写文章,还时常地出席一些大学的辩论会,用他的笔和舌毫无畏惧地积极颂扬哥白尼学说,无情地抨击官方经院哲学的陈腐教条。

布鲁诺以勇敢的一击,将束缚人们思想达几千年之久的“球壳”捣得粉碎。布鲁诺的卓越思想使与他同时代的人感到茫然,为之惊愕!一般人认为布鲁诺的思想简直是“骇人听闻”。甚至连那个时代被尊为“天空立法者”的天文学家开普勒也无法接受,开普勒在阅读布鲁诺的著作时感到一阵阵头目眩晕!

布鲁诺在天主教会的眼里,是极端有害的“异端”和十恶不赦的敌人。他们施展狡诈的阴谋诡计,以收买布鲁诺的朋友,将布鲁诺诱骗回国,并于公元 1592 年 5 月 23 日逮捕了他,把他囚禁在宗教判所的监狱里,接连不断地审讯和折磨竟达 8 年之久!天主教企图迫使他当众悔悟,声名狼藉,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一切的恐吓威胁利诱都丝毫没有动摇布鲁诺相信真理的信念。

天主教会的人们绝望了,他们凶相毕露,建议当局将布鲁诺活活烧死。布鲁诺面不改色地对这伙凶残的刽子手轻蔑地说:“你们宣读判决时的恐惧心理,比我走向火堆还要大得多。”公元 1600 年 2 月 17 日,布鲁诺在罗马的百花广场上英勇就义了。

愚昧残忍的中世纪宗教裁判所对宣传哥白尼“日心说”的乔达诺.布鲁诺的错误判决令人发指。布鲁诺在罗马广场的火刑柱上被残忍的烧死,成为传播创新思想的一位光荣殉道者,他的死是为追求科学真理的信仰而死,布鲁诺就是那个为人类盗取“创新火种”的普罗米修斯。

善疑,可贵的素质

适当的疑惑被称为智者的火炬,同时是搜查恶汉底蕴的明灯。—— 莎士比亚

学贵疑,疑则进。但怀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要求人们在相同的东西里找到不同,在没有疑问的地方提出疑问。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疑问也许只是一个方法、一个技巧,而提出疑问则必须突破旧的东西,必须具备创新的能力。

南宋大教育家朱熹谈读书经验时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则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读书,从不能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是一个顺理成章的过程。只有完成了这一过程,才算把知识学到了手。

古今中外,一切真理的发现,无不从“疑”字开始。众所周知,伽利略正是因为对维持了两千多年的亚里士多德关于石块、羽毛下落问题的谈话生疑,并经过反复实验,才得出了轻重不同的物体同时落地的正确结论的。可以说,没有“疑”,就不会有真理,就不会有人类文明的进步。

敢于把自己的疑问公诸于世,那是难能可贵的。有人害怕别人嘲笑自己的无知,有人则出于对权威的附会,总之,他们的出发点不是为了追求真理,正本清源,而是出于患得患失的心理。敢于表白自己的独到见解,是需要非凡的胆略和勇气的。布鲁诺坚持“日心说”,触犯了教皇,被活活烧死;李四光提出了东北储油量丰富的观点,遭到世俗的讥讽。可见,敢于生疑,敢于表白,需要从坚持真理出发,置个人得失于不顾的勇气。而这又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

当然,我们提倡创新,敢于怀疑,决不是毫无根据地否定前人的辛勤劳动成果,而是为了使前人的发现、创新和学说更臻完善。我们今天向课本学习,就是为将来向自然学习、向社会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过去无数事实昭示了: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在今天这样自主创新的时代,不疑将会后退,我们要超越前人,要在学习上取得一点成绩,就得提倡一个“疑”字。

第五篇:科学家的小故事

科学家的小故事大全

一、牛顿的故事

牛顿从事科学研究时非常专心,时常忘却生活中的小事。有一次,给牛顿做饭的老太太有事要出去,就把鸡蛋放在桌子上说:“先生!我出去买东西,请您自己煮个鸡蛋吃吧,水已经在烧了!”

正在聚精会神地计算的牛顿,头也不抬地“嗯”了一声。老保姆回来以后问牛顿煮了鸡蛋没有,牛顿头也没抬地说:“煮了!”老太太掀开锅盖一看,惊呆了:锅里居然煮了一块怀表,鸡蛋却还在原地放着。原来牛顿忙于计算,胡乱把怀表扔到了锅里。

牛顿一人在家中的果园中,由于边走路边思考问题,无意间撞到园中的苹果树,这时一个苹果正好砸在牛顿的头上。牛顿突然从问题中醒悟过来,捡起了苹果,这时他又陷入一个问题:为什么苹果会落到地上,而不是飘上天空。最终牛顿提出一个最简单的现象产生的举世定律:万有引力。

二、富兰克林的故事

富兰克林7岁时,有一次过节,大人们给了他许多钱。富兰克林打算用这笔“巨款”去商店买一些玩具。半路上,他看到一个男孩很神气地吹哨子,他当时完全被这个哨子迷住了,就用自己所有的钱换了那个男孩的哨子。回到家里,富兰克林十分得意地吹着哨子满屋子转,却打扰了全家人。他的家人知道他这笔交易后告诉他,为了这个哨子,他付出了比它原价高4倍的钱,并让他明白,这些多付的钱,是可以买到更多更好的东西的。

三、波义耳的故事

波义耳1627年1月25日出生于爱尔兰的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个伯爵,家庭富有。在十四个兄弟中他最小。童年时波义耳并不特别聪明,说话还有点口吃,不大喜欢热闹的游戏,但却十分好学,喜欢静静地读书思考。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639至1644年,曾游学欧洲。在这期间,他阅读了许多自然科学书籍,包括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伽利略的名著《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这本书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后来的名著《怀疑派化学家》就是模仿这本书写的。

四、阿基米德的故事---金冠之谜

赫农王让金匠替他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做好后,国王疑心工匠在金冠中掺了银子,但这顶金冠确与当初交给金匠的纯金一样重,到底工匠有没有捣鬼呢?既想检验真假,又不能破坏王冠,这个问题不仅难倒了国王,也使诸大臣们面面相觑。后来,国王将它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冥思苦想出很多方法,但都失败了。有一天,他去澡堂洗澡,他一边坐进澡盆里,一边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到身体被轻轻拖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跳出澡盆,连衣服都顾不得穿就直向王宫奔去,一路大声很着“尤里卡”,“尤里卡”(Fureka,我知道了)原来他想到,如果王冠放入水中后,排出的水量不等于同等重量的金子排出的水量,那肯定是掺了别的金属。这就是有名的浮力定律,既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其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出液体的重量。后来,该定律就被命名为阿基米德定律。

五、数学王子高斯解难题

德国哥廷根大学,一个19岁的青年吃完晚饭,开始做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数学题。正常情况下,他总是在两个小时内完成这项特殊作业。像往常一样,前两道题目在两个小时内顺利地完成了。第三道题写在一张小纸条上,是要求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做出正17边形。他没有在意,埋头做起来。然而,做着做着,他感到越来越吃力。困难激起了他的斗志:我一定要把它做出来!天亮时,他终于做出了这道难题。导师看了他的作业后惊呆了。他用颤抖的声音对青年说:“这真是你自己做出来的?你知不知道,你解开了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阿基米、牛顿都没有解出来,你竟然一个晚上就解出来了!我最近正在研究这道难题,昨天不小心把写有这个题目的小纸条夹在了给你的题目里。” 多年以后,这个青年回忆起这一幕时,总是说:“如果有人告诉我,这是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我不可能在一个晚上解决它。”这个青年就是数学王子高斯。

六、诺贝尔的故事

诺贝尔小时候身体非常瘦弱。十岁时,随母亲前往俄国的贝德尔堡,与父亲团聚,并开始接受家庭教师的指导。十七岁时,到美国留学,两年之后回国,进入父亲的公司从事研究工作。

诺贝尔受了父亲的影响,对研究炸药很有兴趣,后来因为制造炸药和开发油田,赚了很多钱。但是,他看见自己发明的炸药用于战争,感到十分痛心,故毕生努力呼吁世人把火药用于和平。诺贝尔用他的巨额财产成立基金,每年发奖金给世界上对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文学、和平事

业有杰出贡献的人。能够获得诺贝尔奖金,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极大的荣誉呢!

实验室里雾腾腾,诺贝尔正在忘我地工作,他的哥哥来找他,说:“诺贝尔,我正在整理我们家族的家谱,你是名闻世界的人物,没有你的自传怎么行呢?你写份自传吧。”

“哥哥,不用吧。”

“那怎么行呢?”诺贝尔的哥哥劝说道,“弟弟,你写自传并不是为你自己,而是为我们家族呀!你写吧。我们家族的家谱里有你的自传,就会增添光彩的!”

诺贝尔还是不同意,他哥哥就反复劝说,最后,甚至是哀求了:“弟弟,你是怕耽误你的时间吗?如果那样,你就说说,我来记录、整理吧。”

“我实难从命。”诺贝尔态度谦逊,但语气坚定地说,“我不能写自传,在宇宙漩涡中有恒河沙粒那么多的星球,而无足轻重的我们,有甚么值得写的哟!”

原来如此!他认为自己做的一切只是为人类该做的一点点事而己,为甚么要拿对人类的一点点贡献去换取荣誉呢。因此,他始终不答应。

诺贝尔的哥哥只好叹息着走了。诺贝尔又埋头做起实验来。

诺贝尔的遗嘱,是他理想的精华,心血的结晶。虽然他身拥巨富,却不愿把财产分配给亲友们。他认为:大宗财产是阻滞人类才能的祸害,凡拥有财富的人,只应给子女留下必须的教育费用,如果留下过多的钱财,那是奖励懈惰,使他们不能发展自己的才干。

因此,他不顾亲友们的反对,决定用自己的全部财产,设立诺贝尔奖金,奖励当代的世界精英。

七、莫瓦桑发明人造金刚石的故事

金刚石作为一种稀有的贵重物品,自古以来就是财富的重要象征。

在大自然中,金刚石以极少的矿藏量深埋在地底下。偏偏是这种少得出奇的金刚石具有世界万物中独一无二的特性:它是自然界中最硬的一种矿石。金刚石的这一特性,使它具有广泛的社会用途:有人将它镶嵌在金光闪闪的戒指、耳环等首饰中,以象征坚贞不渝的爱情;有人把它制成锋利无比的金刚钻,用来切割钢铁、玻璃等等。

可是,储量如此稀缺的金刚石,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对它的巨大需求。渴望拥有金刚石的人往往会天真地想,要是有一天金刚石能成为大量存在的物品,那该多好!

1893年,法国科学院宣布了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法国化学家莫瓦桑尴地研制出了人造金刚石!

片刻间,这一爆炸性的特大喜讯传遍全法国,传遍全世界。人们轰动了,法国轰动了,世界轰动了!莫瓦桑一下成为新闻媒介的焦点,成为人们心目中巨额财富的生产者,在法国,甚至有人称他为“世界富翁”。

早在发明人造金刚石之前,莫瓦桑已经是法国一位颇负盛名的化学家了。1886年,莫瓦桑首先制取了单质氟。6年后。他又发明了高温电炉。不过,莫瓦桑并没有被鲜花和荣誉绊住前进的步伐,在科学的道路上,他仍旧一如既往地孜孜进取。

有一次,莫瓦桑准备进行一项化学实验,需要用一种镶有金刚石的特殊器具。这种器具非常昂贵,因此实验室里的助手们倍加爱护。

早上,莫瓦桑来到实验室,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这时,各项仪器都准备好了,讐找不到那镶有金刚石的昂贵器具。奇怪,怎么会突然不见了呢?

助手突然惊叫起来:“啊?门好像被撬过了!莫非有小偷光顾?”

莫瓦桑仔细一看,可不是,门锁很明显被人撬开过。进实验室前,谁也没有留意到。这么说,小偷看上那昂贵的金刚石了。

这桩意外使莫瓦桑萌生了一个念头:“天然金刚石如此稀少而昂贵,如果能人工制造金刚石,该有多好!”

可这谈何容易!作为化学家,莫瓦桑心里最清楚:“点石成金”这不过是美好的神话。要想制造金刚石首先要弄清楚金刚石的主要万分并了解它是怎样形成的。

翻阅了许多资料这后,莫瓦桑了解到,金刚石的主要万分是碳。至于它是如何形成的,在这方面研究的成果很少,只有德布雷曾提出金刚石是在高温高压下形成的。

紧接着莫瓦桑想到,要人工制造金刚石,得有可供加工的原材料。选什么材料才合适呢?还从未有人作过这方面的尝试,看来,一切要靠自己摸索了。

有一回,有机化学家和矿物学家查理·弗里德尔在法国科学院作了一个关于陨石研究的报告,莫瓦桑也参加了。

在报告中,查理·弗里德尔说:“陨石实际上是大铁块,它里面含有极先是的金刚石晶体。”

听到这儿,莫瓦桑猛地想到:石墨矿中也常混有极微量的金刚石晶体,那么,在陨石和石墨矿的形成过程中,是否可以产生金刚石晶体呢?

想到这里,莫瓦桑头脑中出现了制取人造金刚石的设想。他对助手们说:“金刚石的主要万分是碳。陨石里含有向量金刚石,而陨石的主要万分是铁。我们的实验计划是:把程序倒过去,把铁熔化,加进碳,使碳处在跔的高温高压状态下,看能不能生成金刚石。”

历史上第一次人工制取金刚石的实验开始了。没有先例,没有经验,更没有别人的指点,一切都像在黑暗中探路一样。第一次失败了,认真总结经验,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第二次再来……经过无数次的反复探索,莫瓦桑的实验室里终于爆发出一阵激动的欢呼声,大家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成功了!从此,人造金刚石诞生了,并日益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它那坚不可摧的威力。

八、弗莱明与青霉素的故事

弗莱明出生在苏格兰的亚尔郡,他的父亲是个勤俭诚实的农夫,生了八个孩子,弗莱明是最小的一个。由于家道中落,他不能完成高等教育,十六岁便要出来谋生;在二十岁那年,承受了姑母的一笔遗产,才可以继续学业。二十五岁医学院毕业之后,便一直从事医学研究工作。在1928年,弗莱明在伦敦大学讲解细菌学,无意中发现霉菌有杀菌作用,这种霉菌在

显微镜下看来像刷子,所以弗莱明便叫它为“盘尼西林”(Penicillin 的原意是有细毛的)。从这时开始,弗莱明便对盘尼西林作系统的研究,到了1938年,盘尼西林才正式在病人身上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盘尼西林救活了无数人的生命。

弗莱明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他不尚空谈,只知默默无言地工作。起初人们并不重视他。他在伦敦圣玛丽医院实验室工作时,那里许多人当面叫他小弗莱,背后则嘲笑他,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苏格兰老古董”。

有一天,实验室主任赖特爵士主持例行的业务讨论会。一些实验工作人员口若悬河,哗众取宠,惟独小弗莱一直沉默不语。赖特爵士转过头来问道:

“小弗莱,你有甚么看法?”

“做。” 小弗莱只说了一个字。他的意思是说,与其这样不着边际地夸夸其谈,不如立即恢复实验。

到了下午五点钟,赖特爵士又问他:

“小弗莱,你现在有甚么意见要发表吗?”

“茶。”原来,喝茶的时间到了。

这一天,小弗莱在实验室里就只说了这两个字。

弗莱明像往日那样细心地观察培养葡萄球细菌的玻璃罐。

“唉,罐里又跑进去绿色的霉!”弗莱明皱了眉头。

“奇怪,绿色霉的周围,怎么没有葡萄球细菌呢?难道它能阻止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细心的弗莱明不放过一个可疑的现象,苦苦地思虑下去。

他进行了一番研究,证赏这种绿色霉是杀菌的有效物质。他给这种物质起个名字: 青霉素。有了这个发现,人类又从死神的手里夺回许多生命。

九、爱迪生的故事

爱迪生一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他的学问是靠母亲的教导和自修得来的。他的成功,应该归功于母亲自小对他的谅解与耐心的教导,才使原来被人认为是低能儿的爱迪生,长大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

爱迪生从小就对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欢亲自去试验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为止。长大以后,他就根据自己这方面的兴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发明的工作。他在新泽西州建立了一个实验室,一生共发明了电灯、电报机、留声机、电影机、磁力析矿机、压碎机等等总计两千余种东西。爱迪生的强烈研究精神,使他对改进人类的生活方式,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浪费,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浪费时间了。” 爱迪生常对助手说。“人生太短暂了,要多想办法,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

一天,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他递给助手一个没上灯口的空玻璃灯泡,说:“你量量灯泡的容量。”他又低头工作了。

过了好半天,他问:“容量多少? ”他没听见回答,转头看见助手拿着软尺在测量灯泡的周长、斜度,并拿了测得的数字伏在桌上计算。他说:“时间,时间,怎么费那么多的时间呢?”爱迪生走过来,拿起那个空灯泡,向里面斟满了水,交给助手,说:“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马上告诉我它的容量。”

助手立刻读出了数字。

爱迪生说:“这是多么容易的测量方法啊,它又准确,又节省时间,你怎么想不到呢?还去算,那岂不是白白地浪费时间吗?”

助手的脸红了。

爱迪生喃喃地说:“人生太短暂了,太短暂了,要节省时间,多做事情啊!”

爱迪生未成名前是个穷工人。一次,他的老朋友在街上遇见他,关心地说:“看你身上这件大衣破得不象样了,你应该换一件新的。”

“用得着吗?在纽约没人认识我。” 爱迪生毫不在乎地回答。

几年过去了,爱迪生成了大发明家。

有一天,爱迪生又在纽约街头碰上了那个朋友。“哎呀”,那位朋友惊叫起来,“你怎么还穿这件破大衣呀?这回,你无论如何要换一件新的了!”

“用得着吗?这儿已经是人人都认识我了。” 爱迪生仍然毫不在乎地回答。

十、贝尔发明电话的故事

如今,电话走进了千家万户,你知道电话是谁发明的吗?

贝尔,就是发明电话的人。他1847年生于英国,年轻时跟父亲从事聋哑人的教学工作,曾想制造一种让聋哑人用眼睛看到声音的机器。

1873年,成为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的贝尔,开始研究在同一线路上传送许多电报的装置——多工电报,并萌发了利用电流把人的说话声传向远方的念头,使远隔千山万水的人能如同面对面的交谈。于是,贝尔开始了电话的研究。

那是1875年6月2日,贝尔和他的助手华生分别在两个房间里试验多工电报机,一个偶然发生的事故启发了贝尔。华生房间里的电报机上有一个弹簧粘到磁铁上了,华生拉开弹簧时,弹簧发生了振动。与此同时,贝尔惊奇地发现自己房间里电报机上的弹簧颤动起来,还发出了声音,是电流把振动从一个房间传到另一个房间。贝尔的思路顿时大开,他由此想到:如果人对着一块铁片说话,声音将引起铁片振动;若在铁片后面放上一块电磁铁的话,铁片的振动势必在电磁铁线圈中产生时大时小的电流。这个波动电流沿电线传向远处,远处的类似装置上不就会发生同样的振动,发出同样的声音吗?这样声音就沿电线传到远方去了。这不就是梦寐以求的电话吗!

贝尔和华生按新的设想制成了电话机。在一次实验中,一滴硫酸溅到贝尔的腿上,疼得他直叫喊:“华生先生,我需要你,请到我这里来!” 这句话由电话机经电线传到华生的耳朵里,电话成功了!1876年3月7日,贝尔成为电话发明的专利人。

贝尔一生获得过18种专利,与他人合作获得12种专利。他设想将电话线埋入地下,或悬架在空中,用它连接到住宅、乡村、工厂…… 这样,任何地方都能直接通电话。今天,贝尔的设想早已成为现实。

十一、爱因斯坦的故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年出生于德国一个犹太人家庭。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科学革命的旗手,是人类历史中最具创造性才智的人物之一他一生中开创了物理学的四个领域: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宇宙学和统一场论。他是量子理论的主要创建者之一,他在分子运动论和量子统计论等方面也作出了重大贡献。

爱因斯坦在科学思想上的贡献,在历史上也许只有牛顿和达尔文可以媲美。同时,爱因斯坦还以极大的热枕关心社会进步,关心人类命运,反对侵略战争,反对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反对名族压迫和种种种族歧视,并为此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综观爱因斯坦的一生,可以说他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一个富有哲学探索精神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个有强烈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世界公民。他的一生崇尚理性,努力使科学造福于人类,把真、善、美融为一体。

1995年4月18日,爱因斯坦逝世于美国。遵照他的遗嘱,不举行任何活动,不立纪念碑,骨灰撒在永远对人保密的地方,为得是不使任何地方成为圣地。

爱因斯坦是当代伟大的物理学家。他遇事爱思考、研究,常常从一点小事中受到启发。

有一次,他要把墙上的一幅旧画换下来,就搬来一架梯子,一步一步爬上去。突然,他又想起一个问题,沉思起来,忘记自己在做什么了,猛地从梯子上摔下来。摔到地上以后,他顾不得疼痛,马上想到:人为什么会笔直地掉下来呢?看来物体总是沿着阻力最小的线路运动的。爱因斯坦想到这里马上站立起来,一瘸一拐地走到桌边,提笔把自己的这个想法记了下来。这对他正在研究的问题——相对论有很大的启发。

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取得伟大成就以后,在世界上获得了很高的荣誉,但是他从来不图虚名,生活一直艰苦简朴。有一年,比利时王后邀请他访问比利时。为了迎接他,比利时特别组织了一个欢迎委员会,到火车站迎接。等着,等着,旅客都走了,他们也没有迎到爱因斯坦,只好立即向王后报告情况。

“什么?你们没接到贵宾?”王后着急地问。

“我们在火车到站之前就等着,直到人都走光了也没有看见爱因斯坦。”欢迎委员会的人说。

“你们马上分头去寻找贵宾,一定要把他接到王宫来。”王后吩咐道。

于是,欢迎委员会的人马上分散行动,到各处寻找。最后,在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发现了一位头发灰白又蓬乱的老人——爱因斯坦。他们只得和他一走步行到王宫。

比利时王后奇怪地问他:“您为什么不乘我派去接您的车子呢?”“我觉得这样步行要比乘车愉快得多。”爱因斯坦微笑着回答

十二、居里夫人的故事

居里夫人(1867—1934),原名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波兰物理学家,最早荣获诺贝尔奖的女性。

居里夫人出生在波兰华沙市的一个教师家庭。10岁丧母、家境贫困,造就出她吃苦耐劳、好学不倦的品质。几乎与此同时,科学之缘将她和彼埃尔•居里吸引到一起。1895年两人结了婚。1897年,居里夫人看到亨

利•柏克勒尔发现铀具有放射性的报告,引起她极大兴趣。她悉心探索、反复实验,与居里先生密切合作,终于研究出两种新的化学元素,它们比铀具有更强的放射性。一个是“钋”,另一个是“镭”,为了证实镭的存在,他们在一间夏不避燥热,冬不避寒冷的破旧棚屋内从事起脑力加苦力的劳动,从1898年到1902年四年时间里,坚持不懈,终于从几十吨铀沥青矿废渣中提炼出十分之一克纯镭盐,并测定了镭的原子量。1903年,居里夫妇和柏克勒尔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1906年,居里先生突遇车祸逝世。居里夫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巨大悲痛,承担起全部家庭责任。很快地,她又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黎大学的课程,并指导实验室工作。1911年,居里夫人参加法国科学院院士竞选,由于有人提出“女人不能成为科学院院士”而以一票之差落选。但这阻挠不住她献身科学的追求。同年12月她又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居里夫人富于牺牲精神。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她利用X光设备诊救伤病员。她长期在艰苦的条件下进行射性元素研究,致使有毒物质侵害了她的健康,晚年身患疾病。1934年7月4日因白血病逝世。

十个世界著名科学家的小故事

一、牛顿的故事

牛顿是世界闻名的科学家。牛顿小时候很喜欢动物。有一次,他的朋友送给他一只狗和一只猫,牛顿收到礼物非常高兴,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的新朋友,为了便于狗和猫出入房间,牛顿在门边挖了两个洞,一个大一

个小,有人问他,你为什么要挖一大一小两个洞呢,牛顿回答说:“狗从猫洞里能过去吗?”

牛顿的童年是不幸的,出世前三个月爸爸就去世了。两岁时,妈妈又改嫁到邻村。牛顿只好与外婆相依为命。他从不乱花钱,唯一的爱好就是搞一些小工艺,把零用钱聚起来,买了锯子、钉锤等一类工具,一放学就躲在房子里敲敲打打。

牛顿学习时精神很专注。有一次煮鸡蛋,心里想着数学公式,竟误把手表当作鸡蛋丢进了锅里。还有一次,从早晨起就计算一个问题,中饭都忘了吃。当他感到肚子饿时,已暮色苍茫。他步出书房,一阵清风,感到异常的清新。突然想到:我不是去吃饭吗?怎么走到庭院中来了!于是他立即回头,又走进了书房。当他看到桌上摊开的算稿时,又把吃饭的事忘得一干二净,立即又伏案紧张地计算起来。

二、爱迪生的故事

爱迪生是世界闻名的发明家。他小时候因为家里穷, 只上了3 个月学, 十一二岁就开始卖报.他热爱科学, 常常把钱节省下来, 买科学书报和化学药品.他做实验的器具, 是从垃圾堆里拣来的一些瓶瓶罐罐.

爱迪生12 岁的时候, 在火车上卖报.火车上有一节给乘客吸烟的专用车厢, 车长同意他在那里占用一个角落.他把化学药品和瓶瓶罐罐都搬到那里, 卖完了报,就做各种有趣的实验.

有一次, 火车开动的时候猛地一震, 把一瓶白磷震倒了.磷一遇到空气马上燃烧起来.许多人赶来, 和爱迪生一起把火扑灭了.车长气极了, 把爱迪生做实验的东西全扔了出去, 还狠狠打了他一个耳光, 把他的一只耳朵打聋了。爱迪生钻研科学的决心没有动摇.他省吃俭用, 重新做起化学实验来。有一次, 硫酸烧毁了他的衣服;还有一次, 硝酸差一点儿弄瞎了他的眼晴。他没有被危险吓倒, 还是顽强地做实验.

爱迪生试制电灯, 为了找到一种价钱便宜、使用时间长的灯丝, 不知做了多少次实验.他常常在实验室里一连工作几十个小时, 实在太累了, 就躺在实验台上睡一会儿.他这样不懈地努力, 终於找到了合适的灯丝, 发明了电灯.后来, 爱迪生又发明了电影、留声机......他一生中发明的东西有1000多种.

三、居里夫人的故事

居里夫人是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玛丽从小学习就非常勤奋刻苦,对学习有着强烈的兴趣和特殊的爱好,从不轻易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处处表现出一种顽强的进取精神。从上小学开始,她每门功课都考第一。15岁时,就以获得金奖章的优异成绩从中学毕业。她的父亲早先曾在圣彼得堡大学攻读过物理学,父亲对科学知识如饥似渴的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也深深地熏陶着小玛丽。她从小就十分喜爱父亲实验室中的各种仪器,长大后她又读了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更使她充满幻想,她急切地渴望到科学世界探索。但是当时的家

境不允许她去读大学。19岁那年,她开始做长期的家庭教师,同时还自修了各门功课,为将来的学业作准备。这样,直到24岁时,她终于来到巴黎大学理学院学习。她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全神贯注地听每一堂课,艰苦的学习使她身体变得越来越不好,但是她的学习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这不仅使同学们羡慕,也使教授们惊异,入学两年后,她充满信心地参加了物理学学士学位考试,在30名应试者中,她考了第一名。第二年,她又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了数学学士学位。

四、达尔文的故事

达尔文小的时候, 一次跟妈妈到花园里为小树培土.妈妈说: “泥土是个宝,小树有了泥土才能生长.别小看这泥土, 是它长出了青草, 喂肥了牛羊, 我们才有奶喝, 才有肉吃;是它长出了小麦和棉花, 我们才有饭吃, 才有衣穿.泥土太宝贵了.”

达尔文问: “妈妈, 那泥土能不能长出小狗来?”

“不能呀!”妈妈笑着说, “小狗是狗妈妈生的, 不是泥土里长出来的.”

达尔文又问: “我是妈妈生的, 妈妈是姥姥生的, 对吗?”

“对呀!所有的人都是他妈妈生的.”

“那最早的妈妈又是谁生的?”

“是上帝!”

“那上帝是谁生的呢?”

妈妈答不上来了.她对达尔文说: “孩子, 世界上有好多事情对我们来说都是个谜, 你像小树一样快快长大吧, 这些谜等待你们去解开呢!”

达尔文自幼喜欢花草树木、鸟雀虫鱼.上学以后, 他仍然保持着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他骑马、打猎、钓鱼、采集矿石、捕捉昆虫、钻进树林观察鸟类的习性.对达尔文来说, 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大问号, 要探索、思考的事情实在太多了.他常常边观察边沉思, 甚至忘记了危险.有一次, 达尔文在一个古代城堡上散步, 像往常一样陷入了沉思.他心不在焉地迈动着缓慢的脚步, 突然一脚踩空, 从城垛上跌了下来.这时候, 达尔文的神智非常清醒, 头脑还在思考.

五、焦耳的故事

英国著名科学家焦耳从小就很喜爱物理学,他常常自己动手做一些关于电、热之类的实验。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游。聪明好学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做他的物理实验。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马,由他哥哥牵着,自己悄悄躲在后面,用伏达电池将电流通到马身上,想试一试动物在受到电流刺激后的反应。结果,他想看到的反应出现了,马收到电击后狂跳起来,差一点把哥哥踢伤。

尽管已经出现了危险,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爱做实验的小焦耳的情绪。他和哥哥又划着船来到群山环绕的湖上,焦耳想在这里试一试回声有多大。他们在火枪里塞满了火药,然后扣动扳机。谁知“砰”的一声,从枪口里喷出一条长长的火苗,烧光了焦耳的眉毛,还险些把哥哥吓得掉进湖里。

这时,天空浓云密布,电闪雷鸣,刚想上岸躲雨的焦耳发现,每次闪电过后好一会儿才能听见轰隆的雷声,这是怎么回事?焦耳顾不得躲雨,拉着哥哥爬上一个山头,用怀表认真记录下去每次闪电到雷鸣之间相隔的时间。开学后焦耳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做的实验都告诉了老师,并向老师请教。老师望着勤学好问的焦耳笑了,耐心地为他讲解:“光和声的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光速快而声速慢,所以人们总是想见闪电再听到雷声,而实际上闪电雷鸣是同时发生的。”

焦耳听了恍然大悟。从此,他对学习科学知识更加入迷。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认真地观察计算,他终于发现了热功当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成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

六、富兰克林的故事

1752年6月的一天,美国费城郊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在一块宽阔的草地上,有一老一少两个人正兴致勃勃地在那里放风筝。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之”字,接着一声雷响,雨点就倾泻下来了。

只见老者大声喊道:“威廉,站到那边的草房里去,拉紧风筝线。”这时,闪电一道亮过一道,雷鸣一声高过一声。突然威廉大叫:“爸爸,快看!”老者顺着儿子指的方向一看,只见那拉紧的麻绳,本来是光溜溜的,突然怒发冲冠,那些细纤维一根一根都直竖起来了。他高兴地喊道:“天电引来了!”他一边嘱咐儿子小心,一边用手慢慢接近接在麻绳上的那把铜钥匙。突然他象被谁推了一把似地,跌到在地上,浑身发麻。他顾不得疼痛,一骨碌从地上爬起来,将带来的莱顿瓶接在铜钥匙上。这莱顿瓶里果然有了电,而且还放出了电火花,原来天电和地电是一个样子!他和儿子如获至宝似地将莱顿瓶抱回了家。

这捕获天电的人就是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威廉。富兰克林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独立宣言》的发起人之一,是美国第一任驻外大使。

风筝实验之后,富兰克林写了一篇《论闪电和电气的相同》的论文,阐述了雷电的本质,还提出了制造避雷针的设想,使建筑物免遭雷击。富兰克林发明的避雷针,一下子风靡一时,传到英国、法国、德国、传遍欧洲和美洲。

七、诺贝尔的故事

诺贝尔的父亲是一位颇有才干的发明家,倾心于化学研究,尤其喜欢研究炸药。受父亲的影响,诺贝尔从小就表现出顽强勇敢的性格,他经常和父亲一起去实验炸药。多年随父亲研究炸药的经历,也使他的兴趣很快转到应用化学方面。

1862年夏天,他开始了对硝化甘油的研究。这是一个充满危险和牺牲的艰苦历程。死亡时刻都在陪伴着他。在一次进行炸药实验时发生了爆炸事件,实验室被炸的无影无踪,5个助手全部牺牲,连他最小的弟弟也未能幸免。这次惊人的爆炸事故,使诺贝尔的父亲受到了十分沉重的打击,没有多久就去世了。他的邻居们出于恐惧,也纷纷向政府控告诺贝尔,此后,政府不准诺贝尔在市内进行实验。

但是诺贝尔百折不挠,他把实验室搬到市郊湖中的一艘船上继续实验。经过长期的研究,他终于发现了一种非常容易引起爆炸的物质--雷酸汞,他用雷酸汞做成炸药的引爆物,成功地解决了炸药的引爆问题,这就是雷管的发明。它是诺贝尔科学道路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诺贝尔一生的发明极多,获得的专利就有255种,其中仅炸药就达129种,就在他生命的垂危之际,他仍念念不忘对新型炸药的研究。

八、贝尔的故事

电话的发明者叫贝尔。他原是苏格兰人,生于1847年。24岁时移居美国,不久加入美国籍。1873年他已是波士顿大学语言生理学的教授。一次,他企图通过一根电报线来同时传递几个信息。他的设想得到了妻子

梅布尔.哈伯德与岳父的支持。梅布尔是聋子,以前是贝尔的学生。她父亲较富有,为女婿的科学试验慷慨解囊,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

贝尔的不少朋友却希望他钻研电报术。但发明家不以为然。他心里唯一惦记的事,就是要完成传递人声的工作。他先试制成“谐和电报”——在一根导线上连接由带电芦苇组成的两个竖琴模样的集合。每根芦苇在导线的那一头都有同频率的对应者。贝尔把两个“竖琴”挂在磁性薄膜上。这薄膜是模仿人耳的一种装置。

有一天,贝尔的助手托马斯.沃森摆弄夹住了的芦苇,而贝尔却从导线上听到了邻室传来的拨动的弦音。他记下了事实,从而导致进一步试验。试验过程中,贝尔遇到不少困难。但他是个虚心好学的人,因而在向别人求教时,得到过一些著名科学家的指导与帮助,其中有著名的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约瑟夫.亨利、爱迪生等。

1876年3月10日,贝尔通过送话机喊道:“沃森先生,请过来!我有事找你!”在实验室里的沃森助手听到召唤,像发疯一样,跃出实验室,奔向贝尔喊话的寝室去。他一路大叫着:“我听到了贝尔在叫我!我听到了贝尔在叫我!”„„

这样,人类有了最初的电话,揭开了一页崭新的交往史。1877年,第一份用电话发出的新闻电讯稿被发送到波士顿《世界报》,标志着电话为公众所采用。1878年,贝尔电话公司正式成立。

九、爱因斯坦的故事

爱因斯坦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从小就喜欢动手动脑。有一次上手工课,他想做一只小木凳。下课铃响了,同学们争先恐后拿出自己的作品,交给了漂亮又严厉的女教师。爱因斯坦没有拿出自己的作品,急得满头大汗。女教师宽厚地望着这个男孩,相信他能交上一件好作品。

第二天,爱因斯坦交给女教师的是一个制作得很粗糙的小板凳,一条凳腿还钉偏了。满怀期望的女教师十分不满地对全班同学说:“你们有谁见过这么糟糕的凳子?”同学们窃笑着纷纷摇头。老师又看了爱因斯坦一眼,生气地说:“我想,世界上不会再有比这更坏的凳子了。”教室里一阵哄笑。

爱因斯坦脸上红红的,他走到老师面前,肯定地对老师说:“有,老师,还有比这更坏的凳子。”教室里一下子静下来,大家都迷惑不解地望着爱因斯坦。他走回自己的座位,从书桌下拿出两个更为粗糙的木板凳,说:“这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制作的,刚才交给老师的是第三个木板凳。虽然它并不使人满意,可是比起前两个总要强一些。”

这回大家都不笑了,女教师向爱因斯坦亲切又深思地点着头,同学们也向他投去敬佩和赞许的目光。

这个小故事让我们看到爱因斯坦的韧性,在他不满意自己的小板凳的时候,他又再次投入制作。他一共制作了三个小板凳,最后的一个比前两个要好一些。在制作小板凳的过程中,爱因斯坦表现了他对自己的态度,那就是无论做任何事,他都要力求做好,完全释放自己的能量,不满足已有的成绩,让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

十、瓦特的故事

瓦特出生于英国,由于家境贫穷没机会上学,先是到一家钟表店当学徒,后又到格拉斯哥大学去当仪器修理工,瓦特聪明好学,他常抽空旁听教授们讲课,再加上他整日亲手摆弄那些仪器,学识也就积累的不浅了。

1764年,格拉斯哥大学收到一台要求修理的纽可门蒸汽机,任务交给了瓦特。瓦特将它修好后,看看他工作那么吃力,就象一个老人在喘气,颠颠颤颤地负重行走,觉得实在应该将它改进一下。他注意到毛病主要是缸体随着蒸汽每次热了又冷,冷了又热,白白浪费了许多热量。能不能让它一直保持不冷而活塞又照常工作呢?于是他自己出钱租了一个地窖,收集了几台报废的蒸汽机,决心要造出一台新式机器来。

从此,瓦特整日摆弄这些机器,两年后,总算弄出个新机样子。可是点火一试,那汽缸到处漏气,瓦特想尽办法,用毡子包,用油布裹,几个月过去了,还是治不了这个毛病。瓦特没有放弃,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设计了一个和汽缸分开的冷凝器,这下热效率提高了三倍,用的煤只有原来的四分之一。这关键的地方一突破,瓦特顿然觉得前程光明。他又到大学里向布莱克教授请教了一些理论问题,教授又介绍他认识了发明镗

床的威尔金技师,这位技师立即用镗炮筒的方法制了汽缸和活塞,解决了那个最头疼的漏气问题。

1784年,瓦特的蒸汽机已装上曲轴、飞轮,活塞可以靠从两边进来的蒸汽连续推动,再不用人力去调节活门,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蒸汽机诞生了

下载科学家勤学苦练的小故事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学家勤学苦练的小故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书法家勤学苦练故事六则

    书法家勤学苦练故事一、【钟繇八十勤练字】钟繇(151-230年),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一作许昌人。三国曹魏时大臣,杰出的书法家。他的书法“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唐张怀《书......

    科学家故事

    牛顿三轶事 怀表成了鸡蛋 牛顿从事科学研究时非常专心,时常忘却生活中的小事。有一次,给牛顿做饭的老太太有事要出去,就把鸡蛋放在桌子上说:“先生!我出去买东西,请您自己煮个鸡蛋......

    科学家故事

    科学家牛顿的小故事 牛顿从事科学研究时非常专心,时常忘却生活中的小事。有一次,给牛顿做饭的保姆有事要出去,就把鸡蛋放在桌子上说:“先生!我出去买东西,请您自己煮个鸡蛋吃吧,水......

    科学家故事

    科学家的故事 一.居里夫人 几十年前,波兰有个叫玛妮雅的小姑娘,学习非常专心。不管周围怎么吵闹,都分散不了她的注意力。 一次,玛妮雅在做功课,她姐姐和同学在她面前唱歌、跳舞、......

    科学家的励志小故事精选简短

    科学家的励志小故事精选简短 或许在我们的脑海中,科学家是一群和我们不一样的人。他们过着和我们不一样的生活,有着不一样的思想。然而,从他们身上所经历的许许多多事情中可以......

    关于科学家的趣味小故事

    关于科学家的趣味小故事 张银萍 富兰克林7岁时,有一次过节,大人们给了他许多钱。富兰克林打算用这笔“巨款”去商店买一些玩具。半路上,他看到一个男孩很神气地吹哨子,他当时完......

    科学家的小故事97 - 2003 文档

    牛顿一人在家中的果园中,由于边走路边思考问题,无意间撞到园中的苹果树,这时一个苹果正好砸在牛顿的头上。牛顿突然从问题中醒悟过来,捡起了苹果,这时他又陷入一个问题:为什么苹......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 1、李四光 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早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苦读六年,取得了地质学硕士学位。他的老师鲍尔敦教授劝他留下深造,获得博士学位后再回国。李四光谢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