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平小道参观感受1
远而尊敬,近则亲切
——小平小道观后感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学号:1009739 姓名: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文化大革命期间邓小平下放江西省新建县监督劳动的日子一转眼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成为了往事,真可谓是人生几度,岁月无痕。一代伟人、为十三亿中国人民带来福音的人,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的伟大领袖、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小康社会事业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为了缅怀这位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的杰出伟人,在我们于静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学生群体探寻了他羁居江西省新建县的足迹!对于在江西赣江学院读过预科的我来说,小平小道其实一点都不陌生。在预科的一年,来来回回的509路公交车有一站叫小平小道,曾经听说是小平同志文革时期下放的劳动场所,但却没有去参观过。
周日,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带着些许的不愿意去北门集合,不料人都走了差不多,于是我们七八个人琢磨着包车过去,说是很远,其实坐车一刻钟的时间还不到,很早我们就到了小平小道陈列馆,在门口寻了凳子坐下,等待大部队的到来。陈列馆门口有小平同志的塑像,不管什么时候看他都感觉是那样的慈祥、那样的亲切。原本我是有点排斥像他这样矮的男性,或许是因为他承载了中国太多太多的责任,看到他那样矮小的个子,觉得很稳重,因为过去有他,中国的才发展的如此之快。他那句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让我敬佩,他那种把自己的一生默默地奉献给我们祖国的精神。一句“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读来让人热泪盈眶、让人倍感亲切,小平同志真正用自己的一生印证着他的诺言。
浩浩荡荡的队伍已经来了,打断了我对小平同志事迹的遐想。一个个点人头进纪念馆,班级先合影,然后是自由参观。解说员告诉我们:当时的监管人员黄文华,他总在为如何称呼邓小平犯愁。一天,邓小平走过来,主动对黄文华说:“你今后就叫我老邓,不要叫别的,这样还自然。”于是,“老邓”这个称呼便在厂里厂外叫开了。老邓,一个很平易近人的名字。在解说员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真正意义上的小平小道,一条很是朴实的蜿蜒小道通向一个不大的铁门,这就是小平来来回回长达3年之久走过的路,解说员告诉我们,小平同志每天上班的路,都要绕一个大弯,又是在公路上走,容易招引注意,不太安全。这里的负责人发现,只要在工厂的围墙上开个小门,对着将军楼(小平的住处)开条小道,既减少路程,又可避免接触外人。于是,一条小道在工人们的手中修成了。此后,邓小平、卓琳每天就行走在这条小道上,工人们妮称它为“小平小道”。一个从中央重要位置被冠以党内第二号走资本主义当权派,受到错误批判被“疏散”到江西新建县拖拉机厂劳动。每天与夫人一起往返于从住地到 工厂一条长满杂草的田间小道上,风雨无阻,从事着一名普通工人的劳动,体味着一个平民百姓的生活,还要为柴米油盐犯愁。65岁,一个本可以有儿孙绕膝的年龄,我不知道当时的小平同志走在这条路上是怎样的心情,但当我踏上这条路的时候心情很是沉重,或许小平同志的乐观是我不能也无法想象和理解的,或许伟人之所以能成为伟人,在于具有我们不曾具有的沉着冷静、独当一面和能屈能伸。据书上记载林彪自取灭亡50余天之后,对此震惊中外的重大事件,饱经风雨的邓小平只对家人说了八个字:“林彪不死,天理不容!”这他当时的心声,也让他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小平同志在这条小道上,来回走过千百次,他留下的足迹将使这里的人们永远怀念和他一起度过的那些岁月。这条小道记载了历史、承载了痛苦、也积累了力量,见证了小平同志的正确领导。从小平小道上延伸出去的则是一条通往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小平小道是邓小平带领中国坚持走改革开放道路的思想萌发地,在这里曾迸发出改变中国历史纪元的伟大思想。小平同志在这里下放,让他更加看清了当时中国的国情,更加了解了最基层的人民的需求和心声,使他更加了解民众生产生活情况和当时社会的基本情况,为他以后的政治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69年10月,邓小平被押送至江西省新建县拖拉机厂劳动,小平同志在这里度过了3个艰难的春秋。1973年3月,恢复了国务院副总理职务。都说小平同志是打不倒的东方小个子,他用自己的坚持,谱出了他政治生涯“三起三落”的神话。毛泽东是理论家,邓小平则是实干家。毛泽东说过,邓小平是个有才干的人,但就是固执。邓小平尊重毛泽东,毛泽东在江西遭到王明排斥时,邓小平是反对王明的。邓小平因为固执,有时会背离毛泽东的意愿,这样就被林彪、江青一伙抓着把柄,失去毛泽东的信任。因此,邓小平在几十年的政治生涯中,成为“三起三落”的人物,他最终还是战胜了艰难困苦,为中国设计出改革开放的宏伟蓝图,领导中国人走上了国富民强之路。小平同志在挫折面前不屈不挠、在逆境当中坚定信念、一切为中国人民走出水深火热,奉献了自己,也成就了中国的辉煌。
小平小道,一条弯曲的朴实小道,一位65岁老人的痕迹,承载了太多太多的思考。我想在这条不被打扰的小道上,已经找不到属于小平同志自己的脚印,而他在这条小道的思考却一直指引着中国发展。时间在老去,带走的是小道的安静,留下的是来访者对这位伟人的尊敬;带走的是每一季的花开花落,留下的是小平思索后的硕果累累。小平小道留下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体会、去思考、去学习。
邓林摄影展厅是我们最后参观的一个地方,这里面的照片更多的是一部伟人的画传,里面的每一个镜头留给我慈祥,和蔼和平易近人的印象,带着这份慈祥我们离开小平小道陈列馆,踏上了回校的路程。突然觉得心中的轻松了很多,或许和小平同志遇到的那些挫折和困难相比,自己遇到的不顺心太渺小了,应该学会坦然面对,沉着应对,而他的坚持和抱有希望,无不是一种很乐观的人生态度,一个信念顽强、思考沉着的可亲的小老头形象印在了我的心中。
有些后悔没有走路过去参观,我想那应该是更有一番体会吧,毕竟,路总是一步一步走过来才踏实。这一次参观给我太多太多感触,这就是历史的教育意义。耳边响起 了歌声,描述了中国的春天,讲述了中国《春天的故事》: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
第二篇:参观小平小道感想
参观小平小道有感
在星期六的上午,老师组织我们一块参观小平小道。在没参观之前,虽然在书本上看过很多关于邓小平的事迹,但还没有亲身体会过一代伟人邓小平当年的生活与工作环境。经过这一次参观,让我感受到,无论作为政治家或普通百姓,他都是被广大人民所认可和学习的。充分体现了一代伟人的光辉形象。
走了将近一个小时,我们到达了小平小道纪念馆区门口,南昌市政府已把小平小道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加以保护。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径直进入了里面,这是一个相当普通的小工厂,几栋只有一层楼的小平房被分为两排,即成为了汽车配件的车间,可以看得出来,这些房屋和树木均保持了原样,没有被修复的痕迹,只是这些显得有点陈旧的车间被改成了展览馆,记录了伟人在新建的三年及生平。我进入了小平车间,里面展放着两辆车,一辆是拖拉机,一辆是上饶产中巴车,钳工台靠车间墙壁摆成长方形,车间中间比较宽敞,钳工台上放着打磨零件的各类器件,可以想象当时在车间里做钳工的小平同志以及和小平同志一起工作的那些工人们,手上起过多少茧呢?一个65岁的老人,被安排在这家工厂里做钳工,天天都要别人的监视下,和钳子、扳手打交道,那是怎样艰难的日子啊!但作为一代伟人,他硬是以自己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面对着每一天。
走进小平小道,好像自己一下子进入了那个特殊的年代,那个激情如火的年代。写满标语的墙壁,红色歌曲随耳可听···邓小平就是在这样的年代中被错误的批判和打倒。因为他看到了轰轰烈烈文革表象之下的危机,他没有屈服于权威,而是坚定的站在了人民大众一边,他对真理的执着让人折服。在新建县的拖拉机厂他待了三年,要知道,这时的邓小平已经是六十几岁的老人了。他还能够崛起,并将中国社会带入正轨,那种神奇的力量,令人赞叹不已。在这里我有几点启发,当然我并不想从政治的角度去谈他的人生,而是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去谈他的不凡之处。
“错误批判,忠诚不改”。邓小平在文革中被当作党内的二号“走资派”而打倒。“被贬”到新建县拖拉机厂劳动改造,从被贬到复职的三年之中,邓小平没有任何的抱怨,从他写给毛泽东的信中可以看出,他是很想再为人民群众做点事的。然而这并不是最令人敬佩的地方,要知道在此之前他已经有过一次被错误批判的经历,那是在中央苏区时,他因为坚持了毛泽东的革命路线,而被王明等人批判,他被撤除一切职务。而到了文革快要结束的时候,他又一次被打倒,这次是因为一江青为首的“四人帮”不满邓小平的种种正直做法,他被软禁将近三个月。他的一生历经了富有传奇色彩的“三起三落”,但他依然忠贞不渝,始终不改对党的忠诚,不改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就这一点,我觉得能够做到的人,屈指可数。“身处江湖,心忧天下”,宋代的范仲淹曾经在他著名的《岳阳楼记》中写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邓小平显然做到了这一点。在新建县的三年之中,每天坚持读报,听广播,时时关注着国家局势。从未停止对国家命运的思考。他在被贬的时光中,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很深刻,也很正确。他找到了一条适宜中国发展的康庄大道。之后他复出工作,才能够力挽狂澜,以惊人的魄力,将几近崩溃的中国经济带上了一条良性发展之道。
“年逾花甲,学习不止”。在新建县的小平小道陈列馆中,我看到了邓小平同志在新建期间所读的书,这里有《毛泽东选集》,《列宁选集》,《资治通鉴》,《古文观止》,《三国》等等。年过花甲,还能如此的好学,也就不奇怪他的思想如此的睿智,如此的深邃。“活到老,学到老”对邓小平来说绝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如果不学习,单单地脱离学习去思考,那样我们将迷失方向。学习是思考的前提和基础,学习和思考它们是紧密联系的,两者缺一不可。但邓小平也是党内首先反对“本本主义”的人,他说“如果一个党坚持本本主义,迷信盛行,我们就不能进步,就要亡党亡国”。他不但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果断的结束了文革以来一系列的错误做法,大刀阔斧的进行社会改革。所以说,对待学习邓小平是灵活的,不是呆板的,更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他坚持活学活用,坚持用实践来检验真理。可以说邓小平一生都在不断的学习,都在不断的思考。这一点,我们当代青年一代,真的应该向邓小平学习。
邓小平在本应该安享晚年阶段,却依旧终生都在为人民操劳,他将一生的时光都奉献给了自己的事业。他的这种不凡之举,足以让所有人肃然起敬。我想邓小平的一生是极其传奇的,也是极其辉煌的,他一生经历传奇的三起三落却依旧用晚年的年华,将一个穷困之中的国家带上了富强之路,让全中国人民的生活面貌为之一新,他挽救了处于危机之中的中国,他的能力与人格都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我觉得,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并不是说一定要做到他那样的高度。但一定要学习他那种始终如一的忠诚于党和国家,无论在什么样的位置上,多做有用之事,多读有益之书,做到“活到老,学到老”。邓小平就是一直贯彻自己的理念,不管实在落寞还是辉煌时,都默默奉献自己的一生。
邓小平的一生阅历无数,更是经历了传奇的三起三落,但这一切都并没有磨灭那颗高昂屹立的心,他就像是中华民族的一座永远不灭的灯塔,既照亮了新中国眼前的道路,又永远为中华民族照亮前方。
忧国忧民,心系天下,默默无闻,甘于奉献,这就是伟人一生的写照。
第三篇:参观小平小道观后感
参观小平小道观后感
09013202 黄继英
星期五晚上同学通知说第二天安排去参观小平小道,我听后便迫不及待起来,那样一个带领中国改革开放走向富裕的伟人生活工作了三年的地方是什么摸样呢?
星期六早上八点在体训馆门口集合完毕,老师便带着一条长长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小平小道位于江西省新建县郊,离我们学校很近。路上同学们兴致都很高,大家都在讨论关于小平小道的话题。当时我的心情既兴奋又激动,小平小道这个名字对于我们是耳熟能详的了,然而我却一直没机会去看看,于是在心里充满了十二分的期待。
走了将近一个小时,我们到达了小平小道纪念馆区门口,原来南昌市政府已把小平小道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加以保护。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径直进入了里面,这是一个相当普通的小工厂,几栋只有一层楼的小平房被分为两排,即成为了汽车配件的车间,可以看得出来,这些房屋和树木均保持了原样,没有被修复的痕迹,只是这些显得有点陈旧的车间被改成了展览馆,记录了伟人在新建的三年及生平。
我们进入了小平车间,里面展放着两辆车,一辆是拖拉机,一辆是上饶产中巴车,钳工台靠车间墙壁摆成长方形,车间中间比较宽敞,钳工台上放着打磨零件的各类器件,这让我想起了今年暑假在老校区金工实习时用过的打磨工具,其实是一样的,我们当时在老虎钳上打磨了两天做出了一把小铁锤,然而第一天下来,我们女生手上已起了厚厚的茧,那么当时在车间里做钳工的小平同志以及和小平同志一起工作的那些工人们,手上起过多少茧呢?一个65岁的老人,被安排在这家工厂里做钳工,天天都要别人的监视下,和钳子、扳手打交道,那是怎样艰难的日子啊!
随后我们来到了邓林摄影展厅,里面展览了许多小平同志与家人的生活照。从站片里我看到了一位慈祥和蔼的爷爷,一位坚强傲挺、充满责任感的父亲,但更多的是一位始终挺直腰背,精神矍铄,闪着智慧光芒的老者:在海南岛沙滩上与孙儿一起神采奕奕的小平,与夫人卓琳坐在北京公园里的湖边的木凳上快乐地看孙儿们划船的小平,或走在白雪皑皑的中南海庭院里欣赏雪景的小平,一切的一切都在诠释着一代伟人的高尚情操。
出了摄影展厅,我们一眼便看到了中间大道尽头的小平铜像,我激动地跑到铜像下面要同伟人合影。我站在铜像前抬头往上看,我看到了伟人炯炯有神的眼中透射出来的亲切、宁静与智慧,我思考着,是这种挺直腰背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的态度支撑着伟人度过了人生中那段灰暗的日子吧!
铜像后面是一条小道延伸过来,小道很窄,小道上只能容纳一个人行走,我们一个跟着一个沿着小道走过去,小道两边是菜地,菜地里种着许多蔬菜,有白菜、萝卜、包菜、菠菜、芹菜、红薯等等。菜地被打理得很齐整,也没有长杂草,一看菜地的泥土就知道是常翻新的。因为路实在是太窄了,很容易不小心走下菜地里去,所以走得有点辛苦,我们一直走过去,走到菜园尽头是居民区,而小道也一直延伸到外头,我们于是沿着小道折回来了。走回小道口,一个工作人员在那儿作介绍,旁边围着好些学生,她说道,1969年10月至1972年11月,邓小平同志被“疏散”到这儿改造,这个地方原来是一个拖拉机厂。他每天与夫人卓琳走这儿往返于住处与工厂,风雨无阻,久而久之,走出了这条小道,这便是我们所说的“小平小道”。现在这一片我们都维持着小平同志在这儿的样子,大家都可以看到这条小道有点窄,走过去有点辛苦,而我们的伟大领袖却从这儿走过一千多个日子,数不清的来回„„
停顿了一会儿,导游继续介绍着说道,在新建县的三年里,邓小平同志每天参加,看书,看报,听广播,密切关注形势。参加劳动,与工人师傅们的朝夕相处,以及在江西一些地方的参观,使他了解民众生产情况和当时社会的基本情况。虽然被下放接受劳动改造,但邓小平同志仍然十分关心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情况,表现出一代领导人将来服务家国的雄心与苦心。
我思索着导游说的句句言语,心里感慨万分:是多大的胸怀使得那么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在经历这么多不幸后仍然心系国家心系人民啊!我在心里深深为伟人折服了!
后来无意中看到小平同志的夫人卓琳在小平诞辰之际说的话:卓琳说:“通过三年在新建县的观察,邓小平更加忧思国家的命运前途。通过三年的思考,他的思想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信念更加坚定。这些对于他复出不久即领导进行全面整顿,以及在中共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制定新时期方针政策产生了直接影响。因此,从“小平小道”上延伸出去的则是一条通往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我不经暗叹,“小平小道”是邓小平带领中国坚持走改革开放道路的思想萌发地,在这儿,新建的小平小道曾迸发出改变中国历史纪元的伟大思想,这是一个大家应该记住并瞻仰的地方。
十年“文化大革命”后,邓小平的不幸遭遇也一起结束了,他没有被打倒,但他重新站起来了。一九七七年,中共恢复了邓小平下放前的所有职务,一九七八年,当选全国政协主席,并在一九七八年十二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主题报告,报告提出要秉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的战略决策。他积极抓农村改革,首先使农民摆脱贫困,接着改革城市,他提出了建立经济特区和开放十四个沿海城市的想法并付诸实施,他主张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扩大对外经济合作,吸收外国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来帮助中国发展经济,并取得显著成效。邓小平绘制了中国发展的理想蓝图,他主张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其他人,最后达到共同富裕;并制定了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基本目标,而二十一世纪初我国国民生活水平基本达到小康,实现了这个宏伟的目标。
邓小平是站在时代前列指导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在他的带领下,中国人民走进了生活的新时代,中国的发展迈上了一个大台阶,他是推进中国现代化事业发展的领军人物。而作为他生活工作了三年的曾经的拖拉机厂,如今已改名为小平小道纪念馆的地方,他的作用也不容湮灭,因此作为发展中国主力军的我们,必须认识到这里的深刻意义,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效仿先人,使中国发展成为民主、富强、和谐、安定的社会主义发展国家,跻身世界强国的行列。
第四篇:参观小平小道的观后感
贤哉小平
--参观小平小道有感
我们这次参观小平小道,虽然是作为一次实践课程。但亲身参观了小平小道,还是增进了自己对邓小平的认识。也许用再好的词汇来形容他都不为过,他传奇的一生,给中国甚至世界所带来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我想,不论是作为政治家,还是一名普通的党员,他的成就都广为人民所认同。
走进小平小道,好像自己一下子进入了那个特殊的年代,那个激情如火的年代。“错误批判,忠诚不改”。邓小平在文革中被当作党内的二号“走资派”而打倒。“被贬”到新建县拖拉机厂劳动改造,从被贬到复职的三年之中,邓小平没有任何的抱怨,从他写给毛泽东和汪东兴的信中可以看出,他是很想再为人民群众做点事的。然而这并不是最令人敬佩的地方,要知道在此之前他已经有过一次被错误批判的经历,那是在中央苏区时,他因为坚持了毛泽东的革命路线,而被王明等人批判,他被撤除一切职务。而到了文革快要结束的时候,他又一次被打倒,这次是因为一江青为首的“四人帮”不满邓小平的种种正直做法,他被软禁将近三个月。他的一生历经了富有传奇色彩的“三起三落”,但他依然忠贞不渝,始终不改对党的忠诚,不改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就这一点,我觉得能够做到的人,屈指可数。
“身处江湖,心忧天下”。宋代的范仲淹曾经在他著名的《岳阳楼记》中写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邓小平显然做到了这一点。在新建县的三年之中,每天坚持读报,听广播,时时关注着国家局势。从未停止对国家命运的思考。纵观中国历史,有许许多多的古代名人都有过被贬谪的经历,唐代的韩愈,宋代的苏轼···他们被贬谪之后也关心朝廷的动向,期待自己早日被调回。这一点邓小平也是如此。但不同的是,在被贬谪的时光中,他们很少能够总结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原因,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思考。韩愈和苏轼在被贬的时光中的确创造了自己在文学上的辉煌。但他们之后都未能在政治上有所建树。而邓小平却不一样,在被贬的时光中,他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很深刻,也很正确。他找到了一条适宜中国发展的康庄大道。之后他复出工作,才能够力挽狂澜,以惊人的魄力,将几近崩溃的中国经济带上了一条良性发展之道。
“年逾花甲,学习不止”。在新建县的小平小道陈列馆中,我看到了邓小平同志在新建期间所读的书,这里有《毛选》,《列宁选集》,《资治通鉴》,《古文观止》,《三国》等等。年过花甲,还能如此的好学,也就不奇怪他的思想如此的睿智,如此的深邃。“活到老,学到老”对邓小平来说绝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如果不学习,单单地脱离学习去思考,那样我们将迷失方向。学习是思考的前提和基础,学习和思考它们是紧密联系的,两者缺一不可。但邓小平也是党内首先反对“本本主义”的人,他说“如果一个党坚持本本主义,迷信盛行,我们就不能进步,就要亡党亡国”。他不但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果断的结束了文革以来一系列的错误做法,大刀阔斧的进行社会改革。所以说,对待学习邓小平是灵活的,不是呆板的,更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他坚持活学活用,坚持用实践来检验
真理。可以说邓小平一生都在不断的学习,都在不断的思考。这一点,我们当代青年一代,真的应该向邓小平学习。
一个人的一生历程通常是呈“抛物线”形式的,而这个人生的顶峰一般都在40-50岁左右,但这些常理对邓小平就不适用了。他的一生历经“三起三落”不是抛物线,他的人生顶峰不在40-50岁而是在70-90之间,试想一般人在这个年龄段早已处于安享晚年阶段,但他却终生都在为人民操劳,他将一生的时光都奉献给了自己的事业。他的这种不凡之举,足以让所有人肃然起敬。我想邓小平的一生是极其传奇的,也是极其辉煌的,他用晚年不多的年华,将一个穷困之中的国家带上了富强之路,让全中国人民的生活面貌为之一新,他挽救了处于危机之中的中国,他的能力与人格都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我觉得,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并不是说一定要做到他那样的高度。但一定要学习他那种始终如一的忠诚于党和国家,无论在什么样的位置上,多做有用之事,多读有益之书,做到“活到老,学到老”。
最后,我以俄罗斯前议长评价邓小平的话作为结束:每一个民族都有一些人,他们如同指路明灯,在最危急的时候为人民指明出路,邓小平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智者。
第五篇:参观小平小道的观后感
贤哉小平
--参观小平小道有感
我们这次参观小平小道,虽然是作为一次实践课程。但亲身参观了小平小道,还是增进了自己对邓小平的认识。也许用再好的词汇来形容他都不为过,他传奇的一生,给中国甚至世界所带来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我想,不论是作为政治家,还是一名普通的党员,他的成就都广为人民所认同。
走进小平小道,好像自己一下子进入了那个特殊的年代,那个激情如火的年代。写满标语的墙壁,红色歌曲随耳可听···邓小平就是在这样的年代中被错误的批判和打倒。因为他看到了轰轰烈烈文革表象之下的危机,他没有屈服于权威,而是坚定的站在了人民大众一边,他对真理的执着让人折服。在新建县的拖拉机厂他待了三年,要知道,这时的邓小平已经是六十几岁的老人了。他还能够崛起,并将中国社会带入正轨,那种神奇的力量,令人赞叹不已。在这里我有几点启发,当然我并不想从政治的角度去谈他的人生,而是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去谈他的不凡之处。
“错误批判,忠诚不改”。邓小平在文革中被当作党内的二号“走资派”而打倒。“被贬”到新建县拖拉机厂劳动改造,从被贬到复职的三年之中,邓小平没有任何的抱怨,从他写给毛泽东和汪东兴的信中可以看出,他是很想再为人民群众做点事的。然而这并不是最令人敬佩的地方,要知道在此之前他已经有过一次被错误批判的经历,那是在中央苏区时,他因为坚持了毛泽东的革命路线,而被王明等人批
判,他被撤除一切职务。而到了文革快要结束的时候,他又一次被打倒,这次是因为一江青为首的“四人帮”不满邓小平的种种正直做法,他被软禁将近三个月。他的一生历经了富有传奇色彩的“三起三落”,但他依然忠贞不渝,始终不改对党的忠诚,不改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就这一点,我觉得能够做到的人,屈指可数。
“身处江湖,心忧天下”。宋代的范仲淹曾经在他著名的《岳阳楼记》中写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邓小平显然做到了这一点。在新建县的三年之中,每天坚持读报,听广播,时时关注着国家局势。从未停止对国家命运的思考。纵观中国历史,有许许多多的古代名人都有过被贬谪的经历,唐代的韩愈,宋代的苏轼···他们被贬谪之后也关心朝廷的动向,期待自己早日被调回。这一点邓小平也是如此。但不同的是,在被贬谪的时光中,他们很少能够总结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原因,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思考。韩愈和苏轼在被贬的时光中的确创造了自己在文学上的辉煌。但他们之后都未能在政治上有所建树。而邓小平却不一样,在被贬的时光中,他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很深刻,也很正确。他找到了一条适宜中国发展的康庄大道。之后他复出工作,才能够力挽狂澜,以惊人的魄力,将几近崩溃的中国经济带上了一条良性发展之道。
“年逾花甲,学习不止”。在新建县的小平小道陈列馆中,我看到了邓小平同志在新建期间所读的书,这里有《毛选》,《列宁选集》,《资治通鉴》,《古文观止》,《三国》等等。年过花甲,还能如此的好学,也就不奇怪他的思想如此的睿智,如此的深邃。“活到老,学到
老”对邓小平来说绝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如果不学习,单单地脱离学习去思考,那样我们将迷失方向。学习是思考的前提和基础,学习和思考它们是紧密联系的,两者缺一不可。但邓小平也是党内首先反对“本本主义”的人,他说“如果一个党坚持本本主义,迷信盛行,我们就不能进步,就要亡党亡国”。他不但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果断的结束了文革以来一系列的错误做法,大刀阔斧的进行社会改革。所以说,对待学习邓小平是灵活的,不是呆板的,更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他坚持活学活用,坚持用实践来检验真理。可以说邓小平一生都在不断的学习,都在不断的思考。这一点,我们当代青年一代,真的应该向邓小平学习。
一个人的一生历程通常是呈“抛物线”形式的,而这个人生的顶峰一般都在40-50岁左右,但这些常理对邓小平就不适用了。他的一生历经“三起三落”不是抛物线,他的人生顶峰不在40-50岁而是在70-90之间,试想一般人在这个年龄段早已处于安享晚年阶段,但他却终生都在为人民操劳,他将一生的时光都奉献给了自己的事业。他的这种不凡之举,足以让所有人肃然起敬。我想邓小平的一生是极其传奇的,也是极其辉煌的,他用晚年不多的年华,将一个穷困之中的国家带上了富强之路,让全中国人民的生活面貌为之一新,他挽救了处于危机之中的中国,他的能力与人格都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我觉得,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并不是说一定要做到他那样的高度。但一定要学习他那种始终如一的忠诚于党和国家,无论在什么样的位置上,多做有用之事,多读有益之书,做到“活到老,学到老”。
最后,我以俄罗斯前议长评价邓小平的话作为结束:每一个民族都有一些人,他们如同指路明灯,在最危急的时候为人民指明出路,邓小平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