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洋石油装备技术研发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时间:2019-05-13 12:40: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海洋石油装备技术研发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海洋石油装备技术研发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第一篇:我国海洋石油装备技术研发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我国海洋石油装备技术研发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2010-3-16资源网

引言

21世纪乃海洋世纪,发展海洋科技与高技术装备尤为重要。

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油气资源消耗的递增和陆地原油开采速度的加快,海洋领域内的油气勘探开发已成为新的焦点。未来的15-20年,将是我国海洋钻井市场实现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我国对油气资源的巨大需求,国内主要石油公司均制定出各自的深水钻井装备计划。在未来5年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将投资1200亿元用于海上油气勘探和开发,海洋工程装备投资是其中的主要部分,需新建各种固定和移动式生产钻井平台70多座,其中新建多座自升式和半潜式钻井平台。另外,我国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三大石油集团公司均已开始了海洋深水油气勘探开发装备的研究工作,计划在“十二五”期间研制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000m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这将有力促进我国海洋石油装备的快速发展。我国海洋石油装备应用现状

当前,我国海上油气勘探开发主要集中在大陆架区块,水深不超过300m,钻井深度在7000m以内,水下生产系统设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海上原油发现率仅为18.5%,天然气发现率仅9.2%。资料显示,我国拥有海洋钻井平台的数量相对较少。作为我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上石油公司,中海油拥有平台的基本情况为:固定平台65座、自升式平台9座、半潜式平台3座、FPSO14座。

从海洋装备发展历史来看,我国海洋石油装备的研制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80年代后,我国在半潜式钻井装备研制方面有所突破。进入21世纪后,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加大了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及石油钻采装备的研发更新力度,海洋装备技术有了较快发展。

从我国海洋装备造船业基本情况分析,当前我国还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专门从事海洋石油钻采设备的专业造船公司。但就平台建造而言,国内目前具有一定研制基础和建造经验的公司主要包括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江南长兴造船有限责任公司、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等。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内第1家年造船总量突破100万吨的企业,曾完成我国第1艘双体钻井浮船“勘探1号”的建造,并建造过4200m3LPG船,“胜利3号”坐底式钻井平台等。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是国内第1家年产能力达到200万吨以上的船厂,目前已经建成30万吨级以上大型船坞2座和2台600T龙门起重机等。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控股的大型船舶修造企业,曾建造了我国“胜利2号”钻井平台、“胜利3号”作业平台、“辽河1号”自升式钻修井平台等。大连船舶重工是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控股的特大型综合性造船企业,拥有一般船台4个,半坞式船台1个,船坞5座等,迄今为止,共建造自升式、半潜式等平台36座。

从海洋装备研究机构情况来看,我国专门从事海洋装备研究的机构较少,具有系统研究海洋石油钻采装备的机构则更少。就单元技术而言,主要研究单位包括:上海七0八所、上海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上海七0八所是一个在海洋平台工程设计方面信息化较高、较系统的研究机构,曾设计过自升式、半潜式、坐底式钻井平台,坐底式采油平台等。迄今已研制了9个型号的FPSO,从5万吨级到15万吨级,单点系泊从软钢臂式到内转塔式,作业水深从24m到120m。上海交通大学设有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动力定位系统研制方面已经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大连理工大学参与过4座半潜式钻井平台(BINGO-9000型)主体结构优化设计、多点锚泊系统设计研究和高压管线系统设计,形成了海洋环境参数分析预报、海洋结构物在海洋环境作用下运动与遭遇环境荷载计算、系泊系统分析、结构动力响应与优化设计、结构疲劳分析计算等软件系统。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开设有海洋石油工程研究室,配置有高频疲劳试验机、智能涡流检测系统、大型风浪槽等硬件系统及AN-SYS,ABAQUS等多个分析计算软件,在油气装备强度分析和可靠性评估理论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经验。

从我国海洋石油装备制造情况来看,生产成套海洋石油钻机、海洋水下生产系统等具有较大影响和规模制造能力的企业相对较少。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能够设计制造1500-12000 m的成套陆上/海洋钻机、大功率钻井泵等产品。近年来,该公司已先后承担并完成了CNOOC惠州、春晓、番禺30-

1、南堡35-2,CPOE61、63等多个项目钻、修并机模块的研制工作,为我国海洋石油成套装备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兰石国民油井石油工程有限公司目前能够制造1000-9000m各种成套石油钻机及海洋并架等。南阳二机石油装备(集团)有限公司能够制造1000-4000m橇装系列钻机、车装系列钻机以及海洋修井机等。我国海洋石油装备与国外技术的主要差距

近40年来,尤其进入21世纪后,我国无论在陆地还是海洋石油钻采装备发展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就海洋石油钻采装备技术发展而言,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多个方面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3.1海洋石油装备专业化程度偏低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海洋钻采设备制造方面的专业化程度较低,集团化、国际化程度较差,企业技术投入少、自我创新意识比较淡薄。如美国NOV公司是当前国际著名的石油钻采装备企业,其产品范围几乎覆盖了从常规陆地钻采、特殊地域钻采、海洋水上、海洋水下等全方位、全地貌各种类型的石油钻采装备产品的研发,并在世界多个国家、多个地方设有自己的子公司等,发展规模位居世界石油钻采装备之首。

3.2海洋石油装备数量少、类型单一

据统计,世界上目前正在使用的钻井平台约580座,如果加上各种采油平台、采油船等数量更多。其中的平台形式包括各种新型TLP平台,SPAR平台、顺应式平台及其它多功能综合性平台等,形式多样、品种齐全。相比较,我国当前的情况则相对较差,已经投入使用的海洋油气钻采装置仅37座,且以导管架式、坐底式、自升式等结构为主,结构简单,功能单一。2000-2004年,全世界共建造新的自升式平台16艘,半潜式平台18艘,钻井浮船6艘,我国在同期仅建造了半潜式钻井平台4艘,且仅是建造其船体,其它配套设备全由国外配套建造。

3.3海洋石油装备适应水深、钻深能力较差

2004年,全球半潜式平台数量猛增至183座,尤其水深在1829m(6000英尺)以上的有31艘,而水深在2286m(7500英尺)以上的有16艘,最大工作水深已达3048m(10000英尺),海洋钻井提升设备的提升能力达到1.25×100kN,钻井深度超过10000m。我国海洋石油钻井至今还没有涉足深水领域,1984年,上海造船厂建造的“勘探3号”最大适应水深能力还不足300m。至于设备提升能力及钻井深度,差距更大,当前我国用于海上的国产化钻井设备的提升能力仅4500kN,钻深能力至今没有超过7000m。

3.4海洋石油装备配套基础差、配套能力不足

在石油钻采装备的配套基础方面,我国无论从动力上、控制上及设备综合配套能力等多个方面均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如国内钻机上使用的柴油机、变频器、井口机械化工具、顶部驱动装置等都是从西方发达国家进口;在海洋钻井控制系统方面,海洋钻井平台上使用的钻杆、隔水管、海洋水下设备自动输送、安装、起吊装置,平台双井架、DP3动力定位、双井口自动钻井及钻杆等设备起、下系统,海洋钻井升沉补偿装置等,国外使用历史均在10年以上,而国内至今仍处于分析研究阶段;至于海洋深水关键设备,至今则还处于空白状态。

3.5海洋石油装备研究机构少,投入不够

我国至今还没有一个专业分布面广、系统研究性比较全面、综合能力很强的海洋石油装备研究机构。上海七0八所对船体结构研究有一定基础,但受行业限制,该所缺乏石油钻采装备及钻井工艺方面的专业基础;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对成套钻机研究具有非常成熟的经验,但在海洋平台和控制技术研究方面缺乏必要的基础和资源。此外,投入方面存在3个主要问题:一是关键试验设施、试验设备、设计软件比较缺乏;二是从事专业研究的技术人员少、科技开发投入不足;三是企业、油田承担风险的能力较差,从而导致我国海上石油装备的发展受到了较大限制。我国海洋石油装备未来发展方向

4.1我国海洋平台装备发展展望

未来海洋石油竞争的热点是深水技术领域,平台的发展主流为半潜式结构。多年来,我国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虽然主要集中在200m水深以内的近海海域,尚不具备超过500m深水作业的能力,但我国在海洋平台建造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据统计,我国当前正在建造的各种平台包括“海洋石油942”自升式移动平台、“中油海7号、8号、9号、10号”自升式移动平台、“海洋石铀901”自升式多功能平台、“海洋石油902',自升式多功能平台、“中油海62”自升式移动作业平台及“中油海33”坐座底式移动作业平台等10多种。同时,在南海珠江口盆地,中海油通过与国外石油公司的合作,所开发的油气田已部分或全部采用了深海油气田的开发技术。目前中海油已具备了寻找复杂地质条件下大中型油气田、自营开发海上油气田、在海上专业技术领域参与国际竞争、开发海外油田的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四大能力。尤其值得高兴的是,2004年由中海油研究中心牵头承担并在建造的国家863课题“深水油气田开发工程共用技术平台研究”项目和2006年中石油集团海洋石油工程公司牵头承担的国家863项目“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关键技术”课题,平台设计采用先进的DP3动力定位系统,其技术已达到国际第6代半潜式平合的水平。另外,由中海油牵头承担的国家863项目“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关键技术”,其钻井平台已在上海外高桥开工兴建,同时由大连重工自主研发建造,号称世界第一吊的2万吨桥式起重机已在烟台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竣工启用。这些成绩的取得,标志着我国的深海油气开发已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4.2我国海洋钻修井模块发展展望

海洋钻修井模块作为海上油气勘探开发的主要组成部分,将朝着高适应性、大功率、大载荷及自动化控制等方向发展。一般来说,与固定式、自升式平台配套的钻修井模块,除要求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耐腐性、安全性外,与陆地钻修井机相比并无太多的技术难点和制造难度。目前,我国通过惠州、春晓、番禺等多个项目的建造,已具备海洋钻修井模块的研制经验和设计制造能力。而用于深水半潜式平台上的钻修井模块,仍面临着对特定作业环境、适应新型钻探工艺要求、设备自身能力、升沉补偿要求、自动化水平等多个方面的技术问题。尽管如此,对于适应海洋深水勘探开发要求的钻修井模块,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已具备一定的实力和开发配套条件。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近年来已研制成功各种海洋钻修井机模块和各类7000、9000、12000m电驱动石油钻机,并在加紧研制自动化钻井工具、海洋钻井升沉补偿装置、2206.5kW钻井泵、ZP605转盘、平台用各种大型锚机和海洋铺管船用铺管绞车;北京石油机械厂已研制成功大功率顶驱装置;国内其他单位正在研究双梯度钻井工艺技术、钻完井关键技术等,这些均为我国今后从事海洋钻采装置及海洋深水勘探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可以设想,随着深水、特深水平台的国产化发展及世界海洋深水事业的不断进步,未来20年内,我国在海洋钻修井模块的建造技术及新型钻井工艺技术应用方面,将会走在世界前列。

4.3海洋水下钻采装备技术发展展望

海洋水下钻采装备主要包括海洋立管、水下井口、井控装置及海洋集输系统等。因为海洋水下设备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技术等特点,所以长期以来其技术一直被发达国家所垄断。我国在海洋水下装备的研究开发方面起步较晚,可以说才刚刚开始。虽然如此,我国在陆地井口、井控设备开发方面和海洋隔水管等设备维修使用方面已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并已初步具备了海洋水下装备的开发研制能力。为了尽早达到我国“主要深水钻井装备系统国产化,为关键海洋工程配套产品产业化打下基础”的目标,近几年来,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研究中心、华北石油荣盛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已着手海洋水下装备研究和探索,并各自确立了“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的研发目标。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海洋深水钻井隔水管系统研究”国家863项目,开始了样机的制造并已着手海洋水下井口、井控等全方位设备的研究工作;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研究中心、华北石油荣盛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江汉石油钻头般份有限公司等单位承担了“探水立管设计安装关键技术研究”、“3000m深水防喷器组及控制系统”、“水下井口头系统与平台采油井口配套系统研制技术”等国家863研究课题,并已开始研究开发工作。在今后的5-10年内我国必将在海洋立管、钻井隔水管、水下防喷器、水下井口采油树、水下管汇等多个单元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同时也会在今后的10-20年全面实现海洋水下装置的国产化。结束语

我国海洋石油钻采装备己进入飞速发展的新时期,尤其在海洋钻采平台、海洋钻修井模块、水下生产装备等多个方面均已有了新的发展目标,这对促进我国海洋装备早日实现国产化,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保证国家的海洋油气资源不受侵犯等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相信通过未来几年、十几年的努力,我国必将在海洋石油装备方面步入世界强国行列,国内海洋茹由钻采装备产业必将展现光明的前景。

参考文献

[1]方华灿.对我国深水半潜式平台设计的几点浅见[J].中国海洋平台,2008,23(2):1-7.[2]黄悦华,任克忍.我国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现状与技术发展分析[J].石油机械,2007,35(9):157一160.

第二篇: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文章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1-5-28 11:38:00

装备制造业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保障,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建立起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是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实现工业化的根本保证。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门类齐全、规模较大、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一、存在的问题

(一)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为电力、石化、冶金、铁路等行业提供的主要装备,关键技术依赖引进。用于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研发的投入不足,原创性技术成果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少。产、学、研、用结合不紧密,产业共性应用技术研发缺位,公共试验检测平台缺乏,社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二)基础制造水平滞后。长期以来,为整机和成套设备配套的轴承、液气密元件、模具、齿轮、弹簧、粉末冶金制品、紧固件等基础件,泵、阀、风机等通用件,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仪器仪表等测控部件,质量和可靠性不高,品种规格不全;特种原材料长期依赖进口;铸造、锻造、焊接、热处理、表面处理等基础工艺落后,专业化程度低。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三)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除中小型普通机床制造、交联电缆行业等传统行业产能过剩矛盾依然突出外,近几年来,一些地方片面追求发展速度,热衷于仍然热衷于新上项目、铺摊子,在国家严格调控“两高一资”等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形势下,纷纷将投资重点转向装备制造业,导致一些新兴行业投资过热,出现产能过剩隐优,过度竞争风险加剧,如风力发电设备、大型盾构机、大型压力机等。如不及时加以调控,不仅将使企业陷入生产经营困难,还将影响产业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的步伐。

(四)高端装备保障能力不能满足需要。机械行业中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严重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2010年进口机械产品用汇高达2500多亿美元。特别是当前我国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技术装备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核电装备自主化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风力发电设备总装能力过剩和关键部件能力不足矛盾并存,节能环保装备在产品种类、功能、质量、规模上还须大力突破。在新材料、信息、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领域,也都迫切需要新型装备的保障和支撑。总体上看,在高性能材料、精密制造工艺、先进装备及核心部件等方面,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要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二、未来主导方向

(一)瞄准薄弱领域,着力提高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等基础制造能力。要加强精密铸锻件、高效环保铸锻工艺和设备、高档液压件、密封件和密封材料、齿轮、弹簧、紧固件、轴承、链条等产业的制造能力的提升。

(二)突出关键环节,更加注重提高关键设备制造能力和关键部件配套能力。我们要将发展重点放在成套装备中的关键设备,以及为整机配套的关键零件、部件、系统和总成方面,进一步突出发展重点,以解决长期以来制约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关键设备和关键部件依靠进口的问题。

(三)强化保障支撑,加快发展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和新兴产业所需装备。汽车、石化等重点产业调整振兴所需的关键装备、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所需装备均应作为发展的重点。

(四)更加关注“三农”,扶持发展先进适用农用装备。按照先进、适用、经济、安全等原则,鼓励100马力以上大马力拖拉机及关键零部件、配套农机具,农作物移栽机械,农业收获机械,牧草收获机械,节水灌概设备,以及沼气设备等的发展。

(五)适应需求变化,大力发展新兴领域装备。鼓励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关键系统、部件和总成,以及运行控制技术,引导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健康有序发展,更好地满足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高速发展的需要。要注意公共安全与应急救援,对自然灾害、安全生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等的监测防控、应急救援等技术、产品和服务等要加快发展。此外安全饮水设备、高档印刷设备、智能仪器仪表和自动化控制系统等均要重视。

(六)防范产能过剩,坚决抑制部分行业重复建设。坚决抑制部分行业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七)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淘汰范围和标准,加大淘汰力度。

装备制造业“十一五”取得成五大成就

“十一五”以来,在《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8号)的指导下,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明显加快,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水平显着提高,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部分产品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跃居世界前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机械工业产业规模跃居世界首位。“十一五”期间,机械工业的产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全行业工业增加值(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统计口径和数据,下同)占全国GDP的比重超过9%;工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4万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4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25%;占全国工业总产值比重从16.6%提高到20.3%;规模以上企业已达10万多家,比“十一五”末增加了近5万家;从业人员达到1752万人;资产总额已达到10.4万亿元,比“十五”末翻了一番。2009年,我国机械工业销售额达到1.5万亿美元,超过日本的1.2万亿美元和美国的1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一,成为全球机械制造第一大国。

(二)装备保障能力显着增强。“十一五”以来,在高速增长的需求拉动下,我国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成绩显着,机械产品水平取得长足进步。发电设备已能基本满足国内需求,技术水平和产品产量已经进入世界前列。1000KV特高压交流输变电设备和±800KV直流输电成套设备综合自主化率分别达到90%以上和60%以上,我国成为世界上首个特高压输变电设备投入工业化运行的国家。1000万吨级钢铁企业常规流程成套设备、2000万吨级露天矿成套设备、日产4000-10000吨级熟料干法工艺水泥成套设备已能自主提供。30万吨/年合成氨设备实现自主化,百万吨乙烯装置裂解气压缩机、丙烯压缩机和乙烯压缩机等关键“三机”研制成功。国产农业机械已基本满足国内农业需求。为数控机床配套的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自给率达到60%,自主研发的数控系统可靠性平均无故障时间达到2万小时。60万千瓦火电机组高中压转子国内市场满足率提高到60%,超超临界火电机组转子实现批量生产,百万千瓦级三代核电关键锻件技术攻关取得突破。“十一五”期间,机械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由2005年的80%进一步提高到2010年的85%以上,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的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三)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一是资本结构趋向多元化,行业发展内生活力不断增强。国有大型企业在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生产中继续发挥主力军作用;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机械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机械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为机械工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实现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二是主要行业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哈尔滨电气、东方电气、上海电气三大集团发电设备产量行业占比达到69%;华锐、金风、东汽风电设备产量占全行业比重达到70%;徐工、中联重科、三一重工、柳工、龙工、山推等工程机械企业已占据全行业市场销售总额的半壁江山。三是科技创新成果成为推动行业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机械工业新产品产值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10年,新产品产值超过2万亿元,约占全国工业新产品产值的40%。重大技术装备向大型化、高参数化发展,部分产品的效率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量大面广的通用机电产品效率也有很大提高。四是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速增长。“十一五”期间,机械行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万亿元,年均增速达到38%。全行业的装备水平和生产条件大为改善,行业固定资产的新度系数由“十五”末的61%提高到2009年的64%,一批行业排头兵企业的装备水平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同行业先进水平。

(四)国际竞争力显着增强。机械产品对外贸易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机械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十一五”期间,我国机械工业连续五年实现贸易顺差。2006年,机械工业历史上首次扭转了贸易逆差的局面,当年实现贸易顺差7亿美元。2008年,实现贸易顺差477亿美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外贸结构不断优化。一般贸易额在外贸总额中的占比已由2005年的46%提高到2010年的58%,加工贸易额占比则由2005年的49%降低到2010年的31%。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出口产品保持成本优势的同时,技术水平和品牌知名度也不断提高。在常规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港口装卸机械、水泥成套设备等制造领域,我国已走在世界前列,工程机械、数控机床等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出口增长迅速。如发电设备出口量已占到总产量的近15%。

(五)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机械工业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逐年大幅下降,从2005年的0.65吨标准煤降至2009年的0.425吨标准煤,降幅达到34.6%,大幅超过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的指标;材料利用率大幅提高,大中型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耗钢量从0.47吨降至0.38吨,降幅达18.2%。“十一五”期间,机械工业信息化进程加速。骨干企业已普遍使用三维设计,CAE、CAPP、PDM的覆盖率已超过半数;财务管理信息化普及率达到90%以上;成本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主生产计划等信息化应用取得明显成效。产品开始向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我国已经成为装备制造业大国,但产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基础制造水平落后、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等问题依然突出。

第三篇:燃气具产业市场、技术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燃气灶具市场、技术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2009年

1燃气灶市场发展现状 1.1燃气灶具发展历史:

(1)起步阶段(1980年以前)产品结构简单,功能单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中国的燃气事业的发展还比较落后,城市燃气的普及程度非常低,仅有百分之十几,广大农村几乎没有人使用燃气。那时,燃气灶的起步阶段时(1980年以前),产品结构简单,功能单一。此前,燃气用具每家只有最简单的燃气灶,产品结构也很简单。灶面材料大多为铸铁,表面电镀或喷涂等处理,没有电点火装置,工艺也处在比较原始的状态中。

(2)发展阶段(1980-1990年):耐用性和可靠性大幅提高

1980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随之兴起,国外各式各样的燃气用具纷纷进入中国,燃气用具的生产企业也由原来的十多家猛增到近百家,企业类型也由原来的单一燃气公司发展到有国营、集体、民营等各种企业类型,国外著名的燃具生产企业也开始在中国寻找合作伙伴,从而使燃气用具的产品质量和外观也有了根本的改变,产品的品种和功能也在不断变化。

在此期间,面板、燃烧系统、点火装置也有了改进。面板材料有冷板喷涂,燃烧器有铸铁炉头,表面电镀或喷锌处理,点火装置采用压电电子点火,提高了点火率,燃气灶的耐用性和可靠性有了提高。

(3)突破阶段(1990年-2006年):品种增多,款式齐全。1990年以后,中国乃至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阶段。中国的燃气及燃具事业进入了快速成长时期。国外先进燃具开发制造技术的引入,带来了中国燃具事业的突破性改变。家用燃气灶具品种增多,款式新颖,安全措施增强,材质、功能和性能等均有所改善。在生产质量和可靠性,工艺水平,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性能指标的先进性,节能和环保,安全使用等方面也都有所改善。灶具的材料基本上淘汰了铸铁。不锈钢面板,表面喷涂不粘油涂层材料,钢化玻璃面板等在灶具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的陶瓷面板也独树一帜。

1.2燃气灶市场及技术现状

(1)2007年燃气灶产品在款式、材质、工艺、安全性、创新等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产品款式方面有台式和嵌入式。特别是嵌入式灶适应了目前厨房装饰的美化要求,成为新兴的快速发展的款式。红外燃烧,催化燃烧,强鼓燃烧等先进燃烧技术也得到应用。产品功能方面有压电点火,电脉冲点火方式。燃气泄漏报警装置,自动安全保护装置在灶具中也得到运用。安全保护系统有热电偶加电磁阀组成的热电安全系统,有电脉冲加自吸电磁阀组成的安全系统。随着电子技术引入灶具领域,使得灶具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都有所提高,有些高档产品增加了油温过热保护装置,防干烧保护装置等,部分产品还具有煎、炒、煮、炸等多种功能。

(2)市场质量参差不齐,热效率偏低,节能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在对燃气灶质量抽查的活动中发现,燃气灶的合格率仅仅在六成左右,这种质量现状令人担忧。特别是一些手工作作坊式的工厂,质量低劣,而这种小厂在中国的数量非常巨大。这些产品带来的主要问题有:烟气中一氧化碳浓度严重超标;热流量精度不合格。嵌入式灶具热效率普遍较低、不节能的问题困扰行业多年;装用下进风燃烧器的嵌入式灶,多个燃烧器同时工作时,CO不容易控制,保洁性能普遍较差;装用上进风燃烧器的嵌入式燃气灶火力较小;灶具面板温度普遍较高,钢化玻璃面板爆裂时有发生。

1.3 燃气灶生产规模分析

2003—2007年燃气灶产量快速增长,2003年产量仅966.7万台,2007年则增加到24235.6万台。从绝对数量上看,燃气灶几乎增长了一倍。特别是在2005-2007年,产量的增长尤其显著。1.4 燃气灶销售规模分析

最近几年来,燃气灶市场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增长速度,特别是2005年以来,厨房家电的普及程度提高很快,房地产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客观上推动了燃气灶产品的市场销售。

2007年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原材料价格上涨,一方面成本增加了,另一方面单品的价格却下跌了,因此2007年的销量虽较2006年有25.4%的增长,但销售额的增长率仅仅为16.7%。

1.5 燃气进出口状况分析

从2004—2007年燃气灶进口数量可以看出,燃气灶的进口量逐年呈大幅度增加。但是从绝对数量来看,增加量微乎其微,对于庞大的燃气灶市场容量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1.6燃气灶行业利润分析

从2004年到2006年,燃气灶行业在中国处于高速增长期,平均行业利润为19.7%。处于市场领导地位的厂商,利润超过30%。行业的高速增长和高利润刺激了大量企业的进入,一些小企业采取价格竞争,推出百元产品;加之原材料的涨价波及到燃气灶行业,与2006年相比,2007年燃气灶行业利润明显下降,2007年行业利润再次大幅度下滑。2 中国大陆燃气灶市场结构分析

2007年燃气灶市场仍然以台面式燃气灶为最主流产品,多用式和嵌入式燃气灶所占的比例仅仅为一成左右,但是根绝目前的总体趋势来看,嵌入式燃气灶的市场销售正在慢慢攀升,预计未来三年内,嵌入式燃气灶将会在整体燃气灶市场中占据显著地位。

(注:台面式燃气灶是目前市场通常见到的最普遍的燃气灶,即使用的时候通常放在平面桌台上使用,嵌入式是可以镶嵌入桌子的燃气灶多用式的燃气灶是燃气灶和其他厨房电器融合的样式,一般统称为多用式燃气灶)

燃气灶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3.1 燃气灶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1)、未来燃气灶具行业发展关键就在于节能技术的用运。

2007年6月13日国家颁布了《家用燃气灶具》国家标准(GB 16410-2007)与旧标准相比,新版国家标准在主火功率、熄火保护装置、热效率、环保条款以及燃烧器料、检验规则等多处做出了修订,灶具产品的部分安全及技术参数较之前标准均有大幅度提高,部分修订后的标准甚至高于灶具业发达的欧美国家标准,并首次对灶具的热负荷、热效率、环保性能等设立了强制性规定。

新的《家用燃气灶具》国家标准自2008年5月1日起实施,所有企业必须按新标准生产燃气灶。2008年5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为调整缓冲期,在2008年5月1日前生产的旧标准燃气灶,仍可在市面上销售。自2009年1月1日起,旧标准燃气灶不得销售,市面上的燃气灶必须符合新标准要求。

这意味着市场的准入门槛已经提高和确立。在这种严格的形势下,大批达不到要求的小企业将退市,而真正能在行业大浪淘沙中胜出的,将是抓住节能减排的大形势,潜心在产品上投入精力研发的企业。谁掌握技术和产品,谁将左右行业格局变化。

(2)、燃气灶市场将面临电磁炉的挑战,燃气灶的安全、节能功效将成为市场消费热点。

由于电磁炉在功能上与燃气灶存在替代关系,2003年以来,特别是2006年电磁炉市场的火爆客观上对燃气灶市场形成了一定的冲突。加上燃气价格不断上涨,导致生活成本提高,精打细算的工薪阶层为了节约成本选择了电磁炉。因此节能功能将成为消费市场的关注热点。安全问题,随着2006年CCTV的曝光,安全问题再次上升为行业的重大问题,熄保护装置已经成为燃气灶必不可少的基本要求,市场消费也将更加关注这一点。

(3)、随着住房品质的提升,中、高端产品将成为未来城市的主要需求市场。由于居民生活水平和住房的改善,厨房用品也将随着住房的层次相应提高,外观设计精美、功能齐全将更能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在产品质量选择上,消费者将更加关注购买中高端产品。由于嵌入式灶具和多台式灶具的产品的优点,嵌入式燃气灶将逐渐被消费者青睐。同时,多灶产品需求也将迅速上升。

3.2 燃气灶消费发展趋势分析 3.2.1节能灶具将成行业主流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和住房的改善,厨房用品也将随着住房的层次相应提高,外观设计精美、功能齐全更能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在产品质量选择上,消费者将更加关注购买中高端产品,更具备安全和节能特性的嵌入式灶具正成为市场主流。在卖场中可以看到,从性价比来说,因为大品牌的带自动熄火保护装置的台式燃气灶售价在500元左右,只要再加两三百元左右就可以买到嵌入式燃气灶。所以,普通家庭都会选择既美观又安全的嵌入式燃气灶。

对灶具而言,节能意味着需要提高热效率。这表示,例如在同样的时间里,要把一壶水烧开,热效率高的将更省气,用时更短。国家级燃气用具产品质量检验监测中心曾对万和内燃火系列中热效率达70%的某款产品做过检测,结果显示:该燃气灶热效率比普通燃气灶提高31%,换算成平常所说的“省气”概念,该燃气灶比普通燃气灶平均省气33%以上。这也就意味着假设一个家庭平均每月使用1瓶气(15公斤),一年使用12瓶气,按现行市场价119元计算,一年的液化气使用费为1428元,而使用万和“非常节能”燃气灶,每年能省3瓶气(45公斤),计357元。一台灶的使用寿命按8年计,8年共能节省2856元,省下来的燃气费购买一台新灶还绰绰有余。从社会效益来看,假设全国有5000万户家庭使用该款燃气灶,每年每户省气45公斤,全国每年能省22.5亿公斤燃气。3.2.2时尚个性化产品崭露头角

厨房是体现主人追求优质生活的标准,从小家电开始,消费者对于个性化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市场上经济型、实用型、豪华型等不同类别的产品正是迎合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环保、节能、美观、个性化、高档化的厨卫、小家电销售表现异常活跃,已经成为高端消费的主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在装修家居时,越来越注重厨卫的品质。作为现代生活必需品的厨电产品,最贴近日常生活,最关乎健康、时尚、个性化。充满人性化的附加功能设计,更充分考虑了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和方便性,VFD电子显示及更多附加功能成为消费需求的一个突出方面。

3.2.3“电”“气”连用“组合灶”成为灶具市场新宠

单一的燃气灶,目前难以满足居民的烹饪需求,电灶和气灶各有特点,各个居住地区的环境、气候条件、电力资源等都不尽相同。电气连用的组合灶成为市场新宠。

3.2.4 多炉头成为需求新热点

不同的地域、民族和个人偏好以及菜肴对灶具的火力有不同的要求,单一的炉头无法满足这种需求,多炉头灶具正好解决了这些问题,也是将来灶具的一个消费趋势。

3.3 燃气灶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燃气灶产品的核心部件主要是电磁阀、炉头、喷嘴和熄火保护装置。燃气灶的主要核心技术就是围绕着核心部件的三个核心技术。从2005年的技术发展趋势看,未来一段时间内,燃气灶的技术将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进行:第一,气密性控制技术;第二,燃烧技术;第三,熄火保护技术。三大技术的发展趋势如下所述: 3.3.1 气密性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

气密性控制是燃气灶的核心技术气密性控制技术关系到燃气灶的安全系数,是燃气灶首要解决的问题。不断提高气密控制的精度是气密性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安全问题和燃烧问题的途径。3.3.2 燃烧技术的发展趋势

节能是目前消费者对产品的功能属性的共同诉求。消费者对燃气灶的节能需求,有赖于燃烧技术的更加成熟,目前的燃烧热效率利用率在90%左右,提高燃烧热效率利用率使之达到98%以上是燃烧技术的发展趋势。3.3.3 熄火保护技术发展趋势

熄火保护技术是目前燃气灶行业技术不断改进的方面,也是厂商产品功能诉求的一大卖点。熄火保护技术经历了热点火,目前市场推出的离子点火是第三代技术。

燃气热水器市场、技术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燃气热水器市场概况 1.1 燃气热水器行业发展现状 1.1.1产量逐年增长,增幅较为平稳。

近几年,国内热水器行业增长平稳快速。2007年,与其它白电产品的发展境遇相似,热水器行业也遭受了原材料价格快速上调、人民币升值等不利因素的干扰,但行业依旧保持着相对平稳的增长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7年1~11月中国全国燃气热水器产量为5164581台。随着中国经济的跨步增长,2007年中国热水器市场也呈现出了繁荣态势。在经过了又一轮价格战、技术战的洗礼之后,中国热水器市场格局发生了诸多变化,2009年总体经济环下滑,中国燃气热水器市场也经历着严酷的挑战。1.1.2行业竞争格局逐渐升级

2008年国内燃气热水器企业数量大减,只有220家。2008年燃气热水器市场品牌集中度进一步提高,销售量排在前十位的万和、万家乐、海尔、林内、樱花、能率、华帝等十大品牌的总量占比达82.55%,高出去年3.64%,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其中,2008年整万和以21.93%的市场份额蝉联榜首、相比排在第二位的高出近4个百分点,这已是万和燃气热水器连续七年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同时,2008年,万和销售额总量也位居榜首。燃气热水器行业,中小企业占了绝大多数,而这些企业普遍问题是生产规模小,技术研发能力差,国内热水器行业的市场竞争仍体现出无序和品牌集中度较低的特征。近些年,家电产品的升级换代的速度明显加快,与上个世纪90年代以产能带动价格的竞争手段不同,新一轮竞争是以技术进步和创新为核心。在国内热水器行业中占据更大优势的企业,如万和、林内和海尔等,在这些注重研发、追求技术创新的企业投身于市场份额争夺的驱动下,国内热水器行业技术进步将成为必然趋势,行业内的竞争格局将日渐升级,市场的品牌集中度也将逐渐提高。

随着能效标识贴标活动的推进,热水器行业面临行业大洗牌。这是因为2007年7月1日《家用燃气热水器国家能效标准》正式实施,新标准提高了技术门槛,一大批不合格的生产厂家和产品退市,使得出现市场份额向大品牌集中的趋势。1.2.3燃气热水器行业 呼唤技术标杆型企业

燃气热水器起源于日本,在国内,燃气热水器行业经过20多年的品牌大战,目前正在经历一个品牌整合、大浪淘沙的过程。中国燃气热水器行业受日本的影响很深,从最初的玉环、百乐满、神州、万家乐四大家族瓜分天下,燃气热水器得到最原始的发展,这些企业都是在日系热水器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产品创新;而后在利润的驱使下,生产厂家呈几何级数字跳跃增长,市场分割严重、全国性品牌影响力削弱,至九十年代末,全国市场上万家乐、万和两强争霸,少数品牌垄断市场,虽然市场上日益缺少呼风唤雨的强势品牌,但颇具规模的区域性品牌却日趋增多并表现出愈强的生命力。目前整个燃气热水器行业已经形成几大阵营,即能率、林内等外资品牌共同构成了燃气热水器中高端品牌的第一阵营;万和、万家乐两大全国性品牌为第二阵营;神州、华帝、创尔特、前锋、樱花等则为第三阵营。

然而,部分中低端燃气热水器产品本身技术含量低、科学成份少的“软肋”,使得行业进入门槛低,导致杂牌林立,成为行业隐患的“温床”。而且,行业整体规模及产业集中度低,加上气源、气种的复杂性与长期的地方保护主义,燃气热水器行业多年来一直在低层次的竞争状态中徘徊。同时,中国燃气具行业经过十几年的阵痛,基本上以低价作为占领市场的经营导向,在鼎盛时期曾经出现过559个品牌,经过十几年的大浪淘沙,燃气热水器市场已发生比较明显的变局。燃气热水器全国市场呈萎缩趋势,目前具有燃气具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已经不到220家。

1.2.4 大流量热水器产品走俏

燃气热水器方面,8升以上产品的销量占比显著增加。与2006年同期相比,2007年增加了4.5%。燃气热水器主要厂商中,万和、万家乐与海尔缩减了6-8升产品,加大8-10升产品的投放与推广力度。1.2.5绿色节能的消费观念大势所趋

从2007年7月1日起,国家开始强制实施燃气热水器能效标准。新标准把燃气热水器的能效等级分为三级。其中1级能效最高,热效率值不低于96%。热效率值低于84%的燃气热水器将不能销售。2008年3月1日开始,所有市售燃气热水器都要贴上能效标识,热水器的节能水平明码实价化,消费者对所有等级的热水器产品节能等级水平有一个很明确的标准依据。新国标的实施,将使国内燃气热水器的整体水平提高一个层次。

据人民网对网友进行的调查中发现,消费者对节能的关注超过了对安全、耐用等指标的关注。节能与贴标政策的实行将进一步增强消费者的绿色节能意识,把节能的政策变成一种趋势,进而演化成一种良好的全民消费意识。1.3热水器市场总量研究 1.3.1 产销量

2004-2007年,国内燃气热水器产销绝对量都保持着平稳的增长,但产销量增幅在四年间的波动较大。2007年,国内电热水器销售量为623万台,较2006年增长29.9%。1.3.2 产销额

2004-2007年,国内燃气热水器产品销售额增长较快,销售均价也有逐年提高,增幅有所加大。2007年燃气热水器销售均价为1313元,较2005年上涨17.2%。1.3.3出口概况

2004-2007年,国内燃气热水器出口绝对量稳步上升,出口占产量的比重有所上升,出口增速大幅上升,2007年出口量比2006年增加了33.3%,第三节:燃气热水器行业市场结构分析 1.4分产品类型市场结构

近些年,燃气热水器的市场需求持续复苏,但从2007年全年的销售数据来看,电热水器仍高于燃气热水器40万台左右;电热水器的总销售额也高出燃气热水器10亿元。从近几年销售数据体现出的趋势看,气电两种热水器销量高低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1.5分品牌市场结构

2007年燃气热水器市场销量居前三位的品牌分别是万和、万家乐、林内,三者合计的销量占整个市场的50%稍多。

中国大陆燃气热水器市场未来三年发展趋势 2.1总体发展趋势

2.1.1行业竞争步入多元化阶段

在一二级市场的卖场中,燃气热水器的品牌呈现日益集中的趋势,燃气热水器厂商之间的竞争也从单纯的价格战逐步过渡到包含技术、品牌和服务等诸多因素在内的多元化竞争阶段。由此引发行业洗牌的结果将渐渐显露出来。2.1.2节能环保是行业发展的重心

在能源紧缺,电气价格攀升以及居民家庭能耗指出日渐增多的背景下,研发节能产品是整个热水器行业的发展重心;注重环保效应则是顺应了整个社会发展的大方向。在此过程中,技术创新是最根本的解决之道。2.1.3中高端的智能和数字技术成为趋势

家电行业中智能和数字技术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和普及,但在燃气热水器产品中的出现还不是很普遍。可以预见,以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智能和数字技术应用到热水器产品上,从而使得其操控更方便,更显人性化。2.1.4燃气热水器有望大面积复苏

西气东输工程投产使用、东海和渤海天然气成功开采,越来越多的居民家庭能够以相对更低的成本使用燃气热水器而放弃电热水器,同时,冷凝式燃气热水器技术的成熟和发展,从技术上为燃气热水器的市场复苏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2消费发展趋势

2.2.1国内市场需求有望逐渐攀升

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和消费者购买力的不断上升,在一二级市场趋于饱和的背景下,加快对三四级市场的覆盖有望成为国内燃气热水器市场重要增长点,而一二级市场的产品更新将成为中高端产品的发展契机。2.2.2中高端产品消费增幅将加快

从近几年消费者的市场需求和实际占有情况来看,中高端产品所占据的份额呈现较快的增长趋势,主要是在城镇居民家庭,对产品的外观、性能和操控等方面的要求日渐提高,并且相应的这种需求仍处在加速之中 2.2.3节能环保成为重要诉求

当前,消费者节电节水省气以及保护环境的意识日渐高涨,这就对燃气热水器产品提出了鲜明的要求;并且国际和国内出台的各项节能及环保政策,对整个燃气热水器产业也起到非常明显的引导作用。环保和节能将是燃气热水器市场的发展方向。

2.3产品和价格策略

随着居民家庭生活水准和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中高端的热水器产品将逐渐成为首选。此外,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高端产品的价格将趋于合理,功能也将更趋完善,其在我国消费者中选购的比例仍将扩大。在一二级市场,中高端产品势必将成为消费者选购的主流产品。

冷凝式燃气热水器将成为新的增长点。由于这类产品尚处于发展初期,价格还相对较高,目前的市场占有率还很低。冷凝式燃气热水器,凭借其相对较高的价格和中高端的市场地位,在未来数年内,有望给予热水器行业的增长以大力推动。

目前,燃气热水器的均价在1100元左右,从价格结构上看,价格在1500元以上的中高端产品所占的比重还比较小。热水器除了用作沐浴之外,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提供厨房卫生间热水。使用范围的拓展,在增加了市场需求的同时,也给产品细分,做精做深提供了机会。消费者对操控便捷性和使用舒适度的要求,产生了相匹配的需求。智能化和数字化以及大流量燃气热水器正好能满足这一需求。

燃气壁挂式快速采暖热水器市场、技术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2004年是供热行业发生重大变革的一年,随着城镇供热体制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国家“西气东输”的逐步实现,分户计量方式成为必然趋势,燃气壁挂炉作为热源的新型分户式供暖系统也逐渐受到关注。燃气壁挂炉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占用空间小、安装灵活方便,不受集中供热时间限制,同时提供生活热水,可以自由调节室内的温度,具有冷暖由人、按需付费的人性化特点。同时提供生活热水。本文就是针对我国壁挂炉市场的发展情况展开论述。

一、宏观环境

我国目前大部分地区取暖采用的是集中供热的形式。但是由于集中供热对环境污染较大,通过铺设管道传输也会存在保温不好,隔热不好的损失,造成能源的浪费等。

为了推进我国的供热采暖政策改革,在2003年国家就已经决定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及山东、河南等地区开展城镇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工作,并颁发了《关于城镇供热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主要内容是:

改革单位统包的用热制度,停止福利供热,实行用热商品化、货币化;加大新型墙体材料、建筑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供热采暖设施的技术改造力度,提高热能利用效率,改善城镇大气环境质量;继续发展和完善以集中供热为主导、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经济、安全、清洁、高效的城镇供热采暖系统。

除了上述《指导意见》,为了环保和节能的需要,政府鼓励使用天然气、电等能源。国家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在产业技术政策的指导下,积极研究开发利用新能源、新技术的供热采暖方式。这样的能源政策有利于推广分户采暖。再加上国内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全国上市的商品房数量不断增加,民用供热的市场化、人们对优质生活的追求,都为壁挂式锅炉提供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二、壁挂炉市场综述

1.发展阶段特征

通常情况下,一种产品从进入市场开始都会经历相应的发展阶段,每一阶段具有不同的市场特点,各个发展阶段的表现如图1所示:

壁挂炉行业是为满足个人、家庭的生活需要而应运而生的一种产品。但是并非生活必需品,因而需求弹性较大,需求变化迅速。作为壁挂炉产品购买方,居民消费和集团消费的预期和意愿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市场容量的变化及市场内品牌的选择。现在国内的壁挂炉市场的生命周期处于成长期,正如上图所示,市场的品牌数量众多,产品还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商家的竞争以产品功能诉求为主导。今后随着行业竞争不断加剧,壁挂炉市场会逐步走向成熟。

2.需求状况

壁挂炉是由欧洲传入中国的舶来品,在中国有十来年的发展历史,而其市场需求的真正兴起却是最近几年的事。

与其他家电产品相比,壁挂炉需求除了受到收入水平、购买意愿、消费预期等因素影响外,该类产品的推广与普及还受到地域、气候及国家相关政策(如西气东输、环保、政府的鼓励等)因素的影响,而在气候适宜、气源充足的地区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需要强调的是地域性是壁挂炉消费具有的典型特点,因地域和气候不同所导致的需求差异是不可逆转的。冬季寒冷的北方地区壁挂炉的使用量及市场容量远远大于南方地区。壁挂炉主要应用于北方地区。其中,北京地区市场容量最大,西北、东北地区市场需求增长迅速。尤其在实行供暖体制改革的12个试点城市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鞍山、长春、呼和浩特、包头、西安、咸阳、乌鲁木齐、银川、兰州地区中,有的本身具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有的是西气东输的受益者,壁挂炉通常作为房地产建筑的配套产品。上海、江苏等华东地区,武汉、长沙等华中地区有一定的市场潜力。因为气候特点,这些地区多以散户为主。3.市场区域分布特征

壁挂炉市场区域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应用区域偏向在北方地区。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北京、天津等地区的拉动,带动了整个华北地区壁挂炉市场容量的增加。除了上面提到的各影响因素,这与当地的经济水平、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程度也是密不可分的。众所周知,北京是我国最大的房地产市场之一,每年新开发的小区数量增长迅速,无疑为壁挂炉的销售提供了机会。

4.主要品牌

外资品牌:威能、法罗力、贝雷塔、依玛、沙福都、厦贝、八喜、德美拉得等。

合资品牌:阿里斯顿、燕帝、小松鼠、创尔特等。国内品牌:万和、万家乐、美的等。

现阶段国内壁挂炉行业的市场格局主要由国产、合资、外资三部分组成,其中外资品牌无论从知名度还是使用率方面都占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区域内使用广泛的某一品牌产品,在其他区域不一定有较高的占有率。可以说壁挂炉市场正处于诸侯割据时代。

进口的品牌有20~30个,以欧洲的品牌为主,主要是因为壁挂炉最先应用并盛行于欧洲,并从欧洲得以向其他地区传播推广。欧洲的产品以其优良的品质在用户群中有着良好的口碑,并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主要生产国是意大利、德国及法国,尤以意大利进入中国的品牌居多,其中法罗力、贝雷塔、八喜、依马等是主力品牌。

此外,韩国的产品进入中国市场较早,以其外观及价格优势而一度受到房地产开发商的青睐。随着竞争的加剧,这种现象已经有所改变,市场份额不断被其他品牌产品所瓜分。

现在国内厂商不断进入壁挂炉市场,他们凭借成本和服务优势,获取了部分市场份额。并且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所获取的市场份额也逐渐在加大。

三、壁挂炉市场现状

1.企业生产模式:

1.1原装进口:产品全部来自国外;

1.2国内组装:即原件从国外进口组装;

1.3合资生产:国内外配件共同组装而成;

1.4国产生产:产品国产化生产。

2.营销渠道:

由于现在壁挂炉的购买特点是开发商代买形式的集团批量采购,致使壁挂炉企业的销售模式多为代理制或代理+直销模式。厂商的主要职责是对代理商和经销商进行售前及售后技术支持与培训,外国企业在这方面表现犹为突出。以下是对目前的几种渠道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

表1渠道模式比较分析

企业实行代理制时,对于代理商来说,精力要放在提高库存周转率、发展自己的经销商、拓展多元

化渠道等方面;经销商则主做销售和客户服务。

对于直销+分销的混合渠道,企业对分销商的支持要全面,解除分销商的后顾之忧,提高分销商的销售热情。与此同时,企业做直销则可以满足不同客户的特殊需求。直销也可以省去代理经销等流通环节,节省流通成本。的来说,企业实行代理制的销售模式优点在于集中、统一,弊端则是渠道狭窄,几十个品牌在有限的空间进行着激烈的竞争。而经过中间渠道的层层加价使最终落实到用户手中的价格相对较高。因此壁挂炉产品的销售模式会随着市场发展的日益成熟发生一些变化,也会因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改变而终会走向商场零售模式。

3.价格状况:

目前燃气壁挂炉市场的总体零售价格在4000-1万元左右(不包括其他相关设备及材料的投资费用)。决定价格的因素主要有:品牌、配件、性能、功率等。以目前市场的产品看,欧洲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是最高的。

就北京燃气壁挂炉市场来说,意大利的八喜、贝雷塔、法罗力、依玛四个牌子在北京市场使用率较高,其中以依玛为最。德国的威能、博世、菲斯曼、法国的沙福都拥有相应的占有率。众所周知,德国产品向来以高品质著称,它们遵循的是先做产品,再做销量,以维护品牌形象。威能和菲斯曼是国际公认的名牌产品,运行效果和生产质量是一流的。但是因为价格较高,配件运送较慢,制约了其在中国的发展。燕帝、小松鼠、阿里斯顿等等合资品牌销量在稳步上升,其中阿里斯顿依靠已有的品牌知名度,加之最近一系列的宣传推广活动,在国内市场已经取得了明显的销售业绩。

四、企业营销因素分析 1.企业竞争因素分析:

各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品牌、质量、价格、服务、技术、渠道等方面,其中外资、合资、国产三类品牌产品的竞争优势体现如图3:

外资品牌是产品的引导者,如威能、依玛、法罗力等多是凭借自身良好的品牌形象赢得市场的青睐。这些企业发展历史悠久,技术成熟,市场经验丰富,品牌本身就代表着质量可靠、技术先进等优势,他们多是凭借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直接进入中国市场,依靠自身完善的管理体系和实战经验,作为打开中国市场的敲门砖。因此在中国市场拥有较高知名度和相应占有率。

合资品牌由于多是在中国设厂进行组装、生产,节省了一定的成本,同样具有资金、技术、人才优势,不缺乏品牌影响力,国内外各种资源组合到一起可以做到优势互补,能迅速切入市场。

庸置疑,国产品牌因为完全是本土化生产经营,最大的优势就是成本领先,那么市场竞争中最大的利器就是价格低廉。目前,国产壁挂炉品质、技术处于一般水平,基本功能适用,质量较稳定,具有一定竞争力,但在节能、人工智能、设计水平等方面与外资品牌差距较大,在技术、人才领域存在着薄弱环节,这正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重视的地方,要采取措施弥补不足,以获得长远的发展。

2.制约市场发展的因素分析:

燃气壁挂炉作为特殊的家电产品,在国内的发展主要受国家政策的影响。由于目前中国的取暖方式以集中供热为主,导致壁挂炉的市场空间较小。但是随着我国供暖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国家能源政策的调整,西气东输工程的实现,政府的倡导,利于分户采暖工程的实施与发展,壁挂炉市场将会出现广阔的发展空间。

对于企业提到的竞争不规范性,在品牌混杂时期是不可避免的。这需要行业管理人员及时制定相关的规范法规,行业内企业自觉遵守市场竞争规则。今后随着政策法规的进一步完善,市场的逐步发展,这种现象会有所改变。

五、用户行为分析

壁挂炉的用户分为两类:一类是采购商——房地产开发公司;另一类是终端用户——住户业主(这其中也包括南方地区进行自行零星购买的业主)。壁挂炉作为一种特殊的民用产品,现在主要是以房地产商集团采购为主,使用者则为住户业主。消费者在选购之前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下面将对用户关注因素作出具体分析。

1.房地产商关注因素:

根据调查得知,房地产商在选择产品时,取决于所开发楼盘的市场定位及户型特点。楼房的卖点不同,选用的产品必定不同。对于定位高端的楼盘,卖点是通常是尊贵地位的体现、高尚社区生活,为了与楼盘卖点相匹配,地产商多会选择优质高价的壁挂炉;如果是经济适用房,地产商最关注的因素是价格,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他们会选择那些价格低廉的产品。此外,产品的功能、外观设计等也是多数用户选购参考的重要因素。

总体来说,房地产商在进行采购决策时所考虑的因素包括:

①品牌因素:知名度、好感度、信任度等

②产品因素:产品质量、产品价格、适用性、安全性、外观设计等

③服务因素:维护便利性、相关配件成本等

④示范作用:同类产品样板工程的示范作用

房地产商对产品的关注因素,最终取决于楼盘定位也就是面向的不同用户群分,其特点如下:

①注重品牌的使用者,追求的是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信赖国际品牌或国产知名品牌,价格敏感度低;

②注重技术的使用者,注重产品的技术领先,愿意享受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价格敏感度一般;

③注重实用的使用者,多数从实际需要出发,价格敏感度高。

2.终端用户(业主)关注因素

用户整体关注因素如图5所示:

终端用户关注要素分析

表2用户关注要素分析 3.用户信息渠道来源

通常情况下,用户在选购产品前,都要先通过相关的宣传资料对产品进行了解对比,以提高对产品信息的认知度。根据调查得知,业内期刊、专业展会、网上搜索是房地产商/工程商等用户了解产品的主要信息渠道来源(见下页图6)。

4.房地产商采购流程

壁挂炉作为一种特殊的民用产品,它的特殊性表现在不仅仅是一个单个产品,而应该是一个系统,例如购买前的安全因素,使用中的运行费用、售后服务等,因此壁挂炉与其他普通消费品的采购过程就会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在壁挂炉产品的采购过程中,决策者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而在这个决策群体中的人物是高层领导和工程部经理。高层领导多从宏观角度给出采购指导方针,并听取工程部的建议,工程部经理多是意见提供者和采购者。由此确定出壁挂炉的采购流程为:

六、建议

1.对企业的营销建议

① 渠道建设方面

合理畅通的渠道,可以顺利打开市场之门。企业应该将渠道作为产品来经营。

培养忠诚的代理商/经销商是目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需通过培训、宣传等方式使代理/经销商逐步接受企业的经营理念、掌握产品知识、融入企业文化。

企业在选择代理商时,依据区域市场的容量和发展潜力,注意地域分布的合理性,要有利于厂家对代理商分销范围的区隔和有效控制。

培养终端用户则可以使网络覆盖全面,减少中间流通环节,使终端用户直接感受企业的服务。

② 产品方面

在功能上不断提升,更多地体现人性化需求,这一点尤其值得国内企业注意。向节能型产品发展是大势所趋,因为节能,环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同时能为用户节省使用成本。

③ 服务方面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服务是对抗价格战的有利武器,成为市场竞争克敌制胜的重要手段,服务的宣传与执行要从原有的售后服务发展为贯穿售前、售中、售后的全过程,并提高客服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④ 树立品牌

随着市场发展的逐步成熟,同类产品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消费者在选购产品时,品牌优势就会得到突显。在产品日益同质化的时代此时,树立品牌形象,提高品牌的忠诚度和美誉度就成为了企业营销活动的重点内容。这就要求企业从产品功能、外观设计、宣传推广、周到服务甚至社会公益活动等各个方面具体体现出来。通过品牌来赢得市场,赢得竞争。

燃气空调市场、技术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燃气空调的现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空调器的使用量不断增大。我国的空调器主要是电空调器,随着空调使用量的增大,空调的耗电量也越来越大,因而造成电力紧张,用电的季节峰谷差加大。另一方面,2003年10月1日,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西气东输工程东段管道靖边――上海段开始投产试运行,源源不断的天然气开始进入上海和华东地区,2004年元月1日,上海将开始商业供气,天然气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将越来越大。发展燃气空调,既可以缓解由于大量使用电空调器引起的高温季节的电力紧张,又增加了夏季的用气量,可以调节用电用气的季节不平衡。此外,在我国大力发展燃气空调,可以比较合理的消费天然气,适应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的要求,受到国家能源政策的支持,而且燃气空调还具有很好的环保性能。

燃气空调主要产品种类

燃气空调的种类较多,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场合、不同的使用要求来加以选用。根据制冷制热原理和使用目的的不同,燃气空调大致有以下几种产品种类。

2.1燃气发动机驱动空调

由燃气发动机驱动的压缩式空调具有较高的性能系数,因而在燃气空调中以燃气为能源的压缩式冷水机组及热泵机组发展较快。由燃气发动机驱动的压缩式冷水机组及热泵机组与电动压缩机组比较,可无需考虑电力系统的发电效率及输配电效率,因而具有较高的性能系数,是一种既可以燃气为能源又具有较高性能系数的制冷机组。燃气发动机驱动空调通过燃气发动机驱动制冷压缩机,同时回收发动机水夹套中的尾气的废热用于吸收式制冷机或产生热水、蒸气等。燃气发动机驱动空调与电动蒸气压缩式空调相比还具有以下特点:1)可回收发动机的排热使热泵的输出量增加,还可将回收的排热驱动吸收式制冷机制取冷水;2)发动机驱动极易进行转速控制,实现能量调节,可保持部分负荷时的高效率;3)以大气为热源的场合,因发动机的排热基本不受大气影响,即使在严冬,输出热量也变化不大;4)除霜过程可用发动机的排热加热,对输出热水温度影响较小。2.2直燃型吸收式空调机组

直燃吸收式空调机组以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燃油为能源,在高压发生器内燃烧,释放热量,以高温烟气作为加热源,利用吸收式制冷循环的基本原理,制取冷热水,供夏季制冷、冬季采暖用。它结合了吸收式冷水机组与锅炉的优点,具有一机多用的功能。直燃型机组有单冷机组和冷温水机组两种形式:单冷机组只具有制冷功能,在天气炎热时为空调系统提供冷冻水;冷温水机组则具有制冷和采暖的双重功能,既可以提供冷冻水,还可以提供热源以及热水。按照采暖循环的不同方式,冷温水机组又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类型:1)制冷、采暖专用机:它只能交替地以制冷/采暖方式进行运转,而不能同时具备两种功能;2)同时制冷与采暖型:它在工作时可以同时完成制冷与采暖循环;3)同时制冷、采暖与供给生活热水型:它的优点是设备利用率高,可以节省机房的面积。

2.3冷热电三联产系统

冷热电三联产系统是一种对燃气进行梯级利用的系统,可以有效的提高一次能源利用率。为了有效利用燃气,不仅要提高耗能设备效率,尽量减少排放热损失,而且要使燃气产生的能量由高温到低温实行多阶段多次利用,也就是按能量品位的高低,安排好功、热和物料热力学能的各种能量之间的合理配合,实现不同形式、不同品位能量的梯级利用,以获得整个系统能量综合利用最佳效果。冷热电三联产系统是由一种一次能源连续产生两种以上的二次能源的系统,燃气燃烧把化学能转化为热能,高品位的热能用来发电(燃料电池冷热电三联产系统直接把天然气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低品位的热能用于供热或者为吸收式、吸附式制冷系统提供驱动热源,从而实现对燃气化学能的多级多次利用。

根据采用的原动机不同,冷热电联产系统分为两类: 1)以燃气机为原动机的系统

燃气机与柴油机类似,同属内燃机,为往复运动机械,再将往复运动转变为回转运动,驱动发电机组。发电效率为(20~35)%,热电综合利用效率为80%。排热回收形态主要为(400~600)℃的排气与(85~90)℃的热水,可用于采暖、供热水与制冷。发电量规模一般为(15~1000)kW的中小型容量,日本已有容量(15~300)kW机组型的产品。2)以燃气轮机为原动机的系统 可直接传递回转能带动发电机组,发电效率为(20~40)%,热电综合利用效率为80%。不用冷却水,排热回收形态主要是排气,排气温度(400~550)℃,排气经废热锅炉产生蒸汽或热水,用于采暖、供热水与制冷,也可将排气直接用于吸收式制冷机组制冷。发电规模为(1000~3000)kW的大型容量。但随着微型燃气轮机的发展,小容量的发电机组得到发展。日本已生产以城市煤气为能源的微气体发电机组,最小容量为290kW。

2。4天然气除湿空调系统

普通的空调器的除湿功能只有在被冷却的房间温度低于露点时,才具有一定的除湿能力,但也是有限的,其调节能力较差,因此需要专门具有除湿功能的空调系统。目前,以天然气作为驱动能源的除湿空调系统主要有如下两种形式:

1)除湿蒸发冷却系统

该系统采用溶液作为除湿剂,在除湿器中对新风进行除湿,吸收水分成为稀溶液,必须在再生器中被再生热源加热,除去水分提高浓度才能恢复其除湿功效。以太阳能、余热或其它低温热源会有很多不方便之处,影响其推广使用,而使用天然气加热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办法,可以说天然气除湿蒸发冷却系统是新型的节电、节能、经济的空调技术,其理论COP值可以达到1左右。

2)燃气用于转轮再生的干燥空调方式

在空调机组中加入转轮除湿机,室外新风先进入转轮除湿机进行除湿处理,除湿后的干空气再进入空调机进行空调处理,然后进入空调室完成制冷、采暖过程。转轮除湿机由吸湿转轮、传动机构、外壳、风机及再生用加热器等组成。用来吸收室外新风中水分的吸湿剂一般为硅胶或分子筛。当吸湿剂达到含湿量的极限时会失去吸湿能力,为重复使用需进行再生处理。再生处理是用(180~240)℃的热空气加热吸湿剂,使其所含水份蒸发。而热空气就是通过在再生加热器中利用天然气燃烧后的排热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获得的。这种干燥空调方式的优点有:充分利用天然气燃烧后的排热,起到节能的作用;对空气分别进行湿度和温度的处理,能承担较大的冷负荷和湿负荷,且避免了为满足湿度要求制冷机在低蒸发温度下运转,效率降低的弊端,有较好的经济性。

3。燃气空调的经济性和其带来的社会效益

许多学者和国内的一些企业针对以天然气作为驱动能源的空调器的经济性作了相关研究,一致认为燃气空调器比电空调器更具竞争力。目前国内天然气价格与等热值的电力价格之比为约为3。8∶1,吸收式燃气空调器供热费用低于电空调,以天然气为燃料的吸收式燃气空调器的制冷循环与电空调器相比很有竞争力。吸收式燃气空调不仅具有用电少、环境污染轻等优点,而且其建设投资和运行费用(未包括折旧费和人工费等)均低于常规集中空调。从一次能源的角度看,燃气空调的一次能耗不低于电力空调方案,且节能性较好。目前的能源价格等条件下,天然气热泵的年单位面积总成本低于电动冷热水机组、燃气锅炉和冷水机组。假如燃气空调采用楼宇冷热电联产技术,可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率,其能源综合利用率可达到80%~90%,与大型热电联产比较,楼宇冷热电联产可以减少输配电系统和供热管网的投资,无论从减少投资成本和减轻污染来讲都是十分有利的。此外,目前我国各种能源的价格并不十分合理,尤其是天然气的价格,与国际惯例并不一致。在北京,1m3天然气1。6元多,相当于4kWh电的费用,在国外1m3气大约相当于2kWh多电的费用,因为1m3天然气可以发3kWh电。随着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及经济的发展,我国各种能源的价格将趋于合理化,城市天然气的价格相对于电价将会有所降低,这将使得燃气空调的运行费用将会进一步下降。还有一点就是针对我国夏季是用电高峰、用气低谷,冬季为用电低谷、用气高峰的能源消费现状,已有部分地区实行了峰谷电价,可以预见今后在全国主要城市必然要推行峰谷电价,而随着天然气的广泛使用,也必将会实行峰谷气价,而燃气空调的使用时间正赶上峰值电价和谷值气价,必将大大节省运行费用。以目前日本燃气空调用户来说,由于国家实行了峰值电价和谷值气价,鼓励夏季更多地使用天然气,其运行费用就比电力空调低一倍以上。另外,发展燃气空调还能为国家带来很大的社会效益,提高天然气管网的利用率,降低相对维护成本。目前的天然气输送管网的利用率很低。以陕北到北京的天然气输送管道为例,由于季节供气不平衡,管线供气能力有30个亿,实际用气只有10多个亿,管网利用率只有30%左右,冬夏差非常大,冬季高峰的平均用气量是夏季最低月份的平均用气量的5倍,季节不平衡非常严重,最直接的后果是经济成本加大。虽然建设地下储气库可以解决用气不平衡问题,但成本依旧很高。因此,发展燃气空调,提高管网利用率的同时也降低季节用气的不平衡性,有“一举两得”的功效。目前,西部大开发是我国的一项重大经济发展政策,西气东输又是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能源调整政策。合理利用天然气,关系到西气东输政策的成败,而燃气空调则是天然气资源的一种较好的利用方式。从美国加州2001年夏季、2002年夏季发生了几次电力危机和今夏我国众多省份拉闸限电来看,连日高温导致发电厂超负荷运行,其中大量使用电空调器是导致电力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也说明发展燃气空调,使之与电空调器构成合适的使用比例,从而减少电空调器在夏季对电网的冲击,可以避免类似的能源危机在我国发生。

4。结论

发展以天然气为能源的空调,有利于保护环境,解决电力紧张和用电峰谷差增大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减小用气的季节不平衡性,提高天然气输送管道的利用率,降低天然气输送成本。随着天然气价格和电力价格趋于合理化,天然气气空调将比电空调器具有更好的经济性。因此,发展燃气空调,不仅符合我国的能源政策,同时有助于我国的能源安全,在“西气东输”工程全面供气时,更好地解决沿海大城市的“西气东用”问题。

第四篇: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

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

摘 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环境监测的内涵、作用及其对象,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了生物技术和3S技术等现代监测技术,并结合当前我国环境特点分析了未来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最近今年,我国资源、环境危机进一步加剧,环境污染蔓延趋势加剧,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和新污染物质的危害逐渐凸显,我国的环境风险进一步加剧,在此背景下,加强环境监管和生态环境应急预警体系的建设正成为政府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1]。众所周知,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和环境决策的技术基础,因此,发展现代环境监测技术对我国环境保护和管理工作具有实际意义。本文结合我国环境监测现状,重点探讨了环境监测的内涵、应用和发展趋势。

一、环境监测的内涵

众所周知,环境监测是环境执法、环境质量现状和变化趋势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其英文翻译为“monitor”,原指监视、监控之意,但随着我国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广义的环境监测包括对环境污染和环境质量等的监测。

1.环境监测的内涵

所谓环境监测,即通过对数据的研究和评估,探讨环境污染源及其变化趋势,描述环境受污染的程度,全面、准确、及时的反映环境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2.环境监测的作用

环境监测有助于环境污染的防治以及环境的改善,有助于协调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是环境执法的依据和重要手段,更是环境管理、规划与决策的重要科学依据。

3.环境监测的对象

按照介质不同,环境监测对象可大致分为水质污染监测、生物污染监测、大气污染监测、土壤及固体废弃物监测等几大类。

二、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我国环境监测技术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总体呈现以下特点:①环境监测由单一分析发展到多种技术手段监测;②环境监测由断续性监测发展到全自动监测;③环境监测完成了方法、制度和体系的建设;④监测技术正朝着现代化,监测手段也朝着自动化和系统化的方向不断发展,目前,生物技术、3S技术和信息技术正成为我国环境监测的主流技术[2,3]。

生物技术主要分为生物大分子标记物检测技术和PCR技术。其中前者主要包括生物大分子标记物及其检测技术有核酸分子损伤检测技术、报告基因标记技术、DNA芯片技术和酶分子标记物检测等。后者是在体外合成特异性DNA片段的方法,只要在试管内提供DNA体外复制所需的原料(DNA聚合酶、模板核酸、寡核苷酸引物、四种三磷酸脱氧核苷酸),其原理类似于生物体内DNA的复制。

3S技术主要应用于水资源调查评价和水环境监测。其中前者主要用于流域水文模拟、水资源评价和基于GIS的土地利用状况分析,后者以GIS为信息处理平台,可实现对水域分布变化、水体沼泽和水体富营养化等进行监测。此外,3S技术还可以在湿地资源动态变化监测中的进行应用,运用多时相、多平台的遥感动态变化监测技术及时获取湿地动态信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空间分析功能和数据管理功能对遥感技术获取的湿地信息进行实时更新,可获得湿地的动态变化情况。

信息技术主要分为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和PLC技术。环境监测应用中无线传感器网络属于层次型的异构网络结构,最底层为部署在实际监测环境中的传感器节点。向上层依次为传输网络、基站,最终连接到Internet。传感器节点由传感器模块、处理器模块、无线通信模块和能量供应模块组成。而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是集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于一体的新一代工业控制装置,在结构上对耐热、防尘、防潮、抗震等都有精确考虑,在硬件上采用隔离、屏蔽、滤波、接地等抗干扰措施,非常适用于条件恶劣的户外及工业现场。对雨水的远程监测及控制对于农业生产及防洪抗旱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我国环境保护和管理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对我国环境监测发展历程及其规律的考察,笔者认为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未来发展总体呈现以下趋势。

1.监测技术

监测技术向国际化、现代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将更多的先进技术,如气体采样吸附技术、微波技术等应用到环境监测当中。

2.监测仪器

重点向高自动化、小型化、高精密化的研制方向发展。

3.监测方法

向分析项目系统化方向发展。

4.监测精度

向痕量分析甚至超痕量分析方向发展。许多有毒有害物质,其浓度虽然很低,但对人体的危害极大。因此,要想控制这类污染物质,必须先发展痕量和超痕量分析技术,掌握其污染现状。

5.监测重点

①加强对三废为代表的重度工业污染源的监测;②监测分析项目以有机污染物质的监控为主;③建立健全环境监测预警应急监测系统。

6.监测介质

从监控介质上,将对水、悬浮物、沉积物、大气、生物界面整个体系的有毒有害的“三致”物质作全面监控。基于多种有毒污染物如多环芳烃类、多氯联苯类、某些重金属等在环境介质中能积累、迁移、转化的事实,要保障环境安全,不能局限在只对水质加以监测、保护,还要考虑与水体相关的环境介质(水/悬浮物/沉积物/大气/生物界面)的综合作用。

四、结语

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和管理工作的前提和重要基础,其对政府的环境管理决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级政府应当高度重视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加大投入,以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为根本目标,大力发展现代监测技术,更新现代监测设备,并努力提高监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测人员的基本素质,从而构建出独具中国特色的环境监测管理技术体系。

参考文献

[1]罗山茅.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北方环境.2011,(09).[2]刘卫东,秦东升.环境监测在我国的发展现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06).[3]袁明辉.浅议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与推进[J].装备.2008,(12).------------最新【精品】范文

化学工程与

第五篇:我国机械加工技术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机械加工技术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最基础的行业,也决定了一个国家制造业的整体水平,起步早,但发展又最令人担忧,比如现在中国的汽车工业相比机械制造业来说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生产效率都要高得多,当然这也是因为机械行业的特性起了决定性的因素。

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我国机械制造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在技术上已经面落后,加上资金不足,资源短缺,以及管理体制和周围环境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改进和完善,这些都给我们迅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带来极大的困难。

机械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为用户创造和提供机械产品的行业,包括机械产品的开发、设计、制造、流通、和售后服务全过程。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械制造工业技术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速度。

我国机械制造行业发展现状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最基础的行业,也决定了一个国家制造业的整体水平,起步早,但发展又最令人担忧,比如现在中国的汽车工业相比机械制造业来说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生产效率都要高得多,当然这也是因为机械行业的

特性起了决定性的因素。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为我国机械制造业的振兴和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

当今,制造业的世界格局已经和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欧、亚、美三分天下的局面已经形成,世界经济重心开始向亚洲转移已出现征兆,制造业的产品结构、生产模式也在迅速变革之中。所有这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应该正视现实,面对挑战,抓住机遇,深化改革,以振兴和发展中国的机械制造业为己任,励精图治,奋发图强,以使我国的机械制造业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透过中国制造看中国机械工业发展现状近。中国制造的身影已无处不在。这折射了我国以机械、汽车等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没有机械等重工业的发展,生产各类消费产品的轻工业就失去了最基本的生产工具,中国也不可能成为世界工厂。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装备制造业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更加凸现了机械装备制造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化载体在推动整个社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中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作为国民经济增长和技术升级的原动力,机械工业将伴随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的发展而共同进步,并充分体现先进制造技术向智能化、柔性化、网络化、精密化、绿色化和全球化方向发展的总趋势和时代特征。更在于装备制造业为新技术、新产品的开

发和生产提供重要的物质技术,是经济高级化不可或缺的战略性产业。即使是迈进“信息化社会”的工业化国家,也无不高度重视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基础设备。在机械制造业中,机床、刀具、夹具、检测仪器等设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加工水平。而许多关键零部件我国还不能自己生产制造,完全依赖进口,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机

械制造业的发展。

制造工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运用到机械制造行业中。工业发达国家较广泛的采用高精密加工、精细加工、微细加工、微型机械和微米/纳米技术、激光加工技术、电磁加工技术、超塑加工技术以及复合加工技术等新型加工方法。

自动化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机械制造业的自动化技术程度进一步提高。工业发达国家普遍采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及柔性制造单元(FMC)、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实现了柔性自动化、智能化、集成化。生产管理。工业发达国家广泛采用计算机管理,重视组织和管理体制、生产模式的更新发展,推出了准时生产(JIT)、敏捷制造(AM)、精益生产(LP)、并行工程(CE)等新的管理思想和技术。

核心技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到中国

来投资,我国引进了不少国外的先进设备却并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企业不仅缺乏核心技术,而且存在创新能力薄弱,而创新能力薄弱又导致我们在别人后边亦步亦趋,从而很难掌握核心技术。国家的宏观方针政策。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仍然很低,且投入不足和浪费低效并存。我国历史上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最高是1960年的2.32%,以后逐年下降, 到1998年为0.69%,2000年以后有所回升, 到2004年为1.23%,而创新型发达国家及新兴工业化国家这一比重一般在2%以上。

自主创新及人才培养。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差, 产品开发周期较长。在我国,中小型企业以及大型企业走的还是低成本工业控制自动化的道路。人才是自主创新的核心,而我国却没有拔尖创新 人才。这充分体现在: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技术创新缺乏动力。高精尖技术的开发相对薄弱。高精尖技术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具有重大的作用。

从统计数据看,装备制造业在“中国制造”中占有相当比重,而百强企业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代表“中国制造”。2008机械工业百强企业(不含汽车)主营业务收入总计9305.7亿元,为2003年第一届排序时3236.25亿元的2.87倍,平均年增23.5%;2008年汽车工业大型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14163.3亿元,为2003年5514亿元的2.57倍,平均年增20.8%。这些数据反映

了中国机械、汽车工业大型企业具有良好的成长性。同时,以机械、汽车等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为各类轻工业提供生产资料、促进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同时,也发挥自身的集群效应和领跑效应,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然而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中国是制造大国却不是制造强国,是机械大国却不是机械强国。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敏及柔性化生产。经营规模化。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蔡惟慈表示: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每年都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对机械百强、汽车30强企业进行发布,一方面是希望社会各界对我国机械、汽车工业的发展有一个更加清晰、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入选的企业能够认清自己与世界一流企业的差距,比学赶超,带领行业向着更高、更远的未来前进,促进中国由“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产品高技术化。先进的装备制造业是高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相关产业技术升级和发展的重要依托。进入年代,随着信息装备技术、工业自动化技术、数控加工技术、机器人技术、先进的发电和输配电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新型材料技术和新型生物、环保装备技术等当代高新技术成果的应用,使机械产品不断高技术化,其高新技术含量已成为市场竞争取胜的关键。服务个性化。为适应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和个性化的用户要求,先进的制造企业不断吸收各种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等信息,并将其综合应用于产品设计、生产、管理、销售、使用、服务乃至回收的全过程,以化生产使

得垄断性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和市场主导作用日益增强。

机械制造业作为一个传统的领域已经发展了很多年,积累了不少理论和实践经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各个方面的个性化需求愈加强烈。作为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并已成为基础工业的机械制造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最基础的行业,也决定了一个国家制造业的整体水平现在中国已经是一个制造大国,中国的制造业规模已经达到世界第四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但是,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较,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不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而且制造技术及工艺落后,结构不够合理,技术创新能力落后,以及在先进制造技术和生产管理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下载我国海洋石油装备技术研发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海洋石油装备技术研发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