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犯罪心理的养成: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罪犯!

时间:2019-05-13 12:02: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揭秘犯罪心理的养成: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罪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揭秘犯罪心理的养成: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罪犯!》。

第一篇:揭秘犯罪心理的养成: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罪犯!

揭秘犯罪心理的养成: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罪犯!

割喉、提现被爆头、杀妻碎尸、猥亵幼儿、博士生27刀捅死怀孕妻子„„新闻时不时爆出各种恶性犯罪事件令人震惊,都说是贫富不均导致,真实情况恐怕远非如此!也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到底暴力和犯罪是如何炼成的?有犯罪人格吗?

我们普通人离杀人有多远?

最初的纯洁婴儿,曾经的好孩子,如何变成了一个杀人犯? 犯罪心理学为你揭开暴力犯罪与金钱的关系,揭秘暴力犯罪是如何“养成”的!

犯罪心理专题原址:图文完整版 暴力犯罪背后的心理真相

暴力犯罪具体长什么样?

暴力犯罪是有规律可循的:即“压抑——诱发”一个基本的模式。借由某种因素造成了个体需要的压抑,于是产生了严重的心理挫折与冲突、就外化为攻击性的行为亦即暴力犯罪。具体原因可分为„„ 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罪犯!

一个令人惊异的真相是:犯罪是习得的!尤其暴力恶性犯罪都是后天学习来的!其中,性本能的冲动是犯罪的根本原因,同时犯罪行为来自于“不能得到满足的愿望与欲求”,简单说就是“压抑”!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犯罪,区别就在于幼年个性的养成上„„

别“促成”引发暴力的伤害!

研究发现,有一部分家暴与受害人密切相关,受害人喜欢用“刺激、攻击、挑衅性”的语言伤害对方的时候,施暴者因为语言能力弱势,就很容易采用“武力方式”完成对抗行为!犯罪心理学家告诉你:遭遇抢劫时,应该怎么做„„

详细原文:

http://

谁,是犯罪的罪魁祸首?

钱?

罪案发生是与基尼指数、财富不均有关系,没钱不一定不幸福,但不公平一定会产生“剥夺感”„„但其直接关系是人们对财富的观念,即“财富=幸福”,才是背后的罪魁祸首!„„

详细原文:http:// 社会?

犯罪的产生需要适合成长的土壤和气候环境。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因素,都会对犯罪造成影响。尤其“自由致富到失序”的转型期社会焦虑,以及媒体对暴力的示范效应,都是心理污染„„

详细原文:http:// 教养?

暴力罪犯在成长过程中,都至少有以下特征中的一种:不能超越幼儿期的破坏性;经历过某种心理创伤;在成长中消除了对生命的敬畏。若是孩子幼时的“撕砸拆”得不到满足,往后一生“心理饥饿感”就可能造就犯罪!„„

详细原文:http://

“父母关系”?

好孩子如何变成杀人犯?其实是从初犯、偶犯、累犯、惯犯到职业犯炼成的,用犯罪心理学分别画个像。父母关系冲突可能造成孩子感情冷漠、烦躁、孤独怪僻的性格,这是长大后成为惯犯的心理基础。„„

详细原文:http://

犯罪心理学经典电影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好孩子到杀人犯的血腥青春 结识小明前,小四是典型的乖仔,是父母的希望和兄妹的骄傲。喜欢上小明后,小四便像跌进一个无底深渊,开始被外界的各种力量牵着走„„血气方刚又有很强道德感的小四终于用绝望、极端的方式结束事件的根源。

家长们或粗暴,或和蔼,或歇斯底里,或语重心长地夺走那些让孩子愉快的事物时,总会附加熟悉的一句:这样做是为了你好。而这真的是一句带有说服性的辩词,它会在最后使我们也同意毁灭自己。详细原文:

http://

《天才瑞普利》:两次杀死深爱之人的可怜天才

“我爱你,恨不得变成你;我爱他,不惜让他永远看不到我的黑暗”。一个腹黑自卑男缜密杀人,崩溃迷失的可怜故事。杀死两个自己深爱的人,是一种什么样的邪恶和脆弱,即使不入狱也受尽心灵折磨。

如果你希望瑞普利浪子回头,当一个虚构人物折射出你内心的欲望时,你就会下意识的保护他,这是你在为自己可能犯的错误寻求好的归宿,因为你也可能成为瑞普利那样的人,于是你希望他成为一个你希望成为的人。

详细原文:http://

《救赎》:六天的人性挣扎和爱的奇迹

从持枪抢劫的冷漠暴徒,转变为心中有爱的悔过青年,仅仅用了六天的时间,一个关于人性的挣扎和爱的救赎的故事。逃得出别人的审视,却逃不出自我的追问,最后等待他的虽有法律的惩罚,但他的心灵已经得到救赎。

人性本善,是指人有本能的、内在反省的能力。少数时候,一些光明的,诸如爱的本能,也可能在生命中沉寂麻木,但只要遇到合适的契机,爱的本能就可以被唤醒。这个世界上没有比爱更有力的武器了。

详细原文:http://

《大象》:没有动机的屠杀游戏

两个少年在展开屠杀前一起洗澡,一个告诉另一个他还没吻过人,于是另一个轻轻地吻了他。青年时期自我的同一性混乱,让他们认为武装袭击只不过是一个游戏。

“当一只大象出现在房间里,人们要么假装没看见,要么就假装它不是真的大象”。潜藏在人性深处的攻击欲,不是在一定冲突矛盾后才会出现的,也许平时不经意的言语或行为就能导致一个脆弱灵魂自尊的破裂,而人格在孤独中必然会发展成一种极端的行为,用一种毁灭式的外在发泄来释放迷茫。

详细原文:http://

犯罪心理学悬案与技术

微表情识人

再能“装”的人,遇到有效刺激之后的第一瞬间也会出现微表情,他的“装”只能出现在微表情之后。微表情是个人内心想法的忠实呈现,不受思想的控制,无法掩饰,是了解一个人内心真实想法的最准确线索。

详细原文:http:// 《侧写师》:用犯罪心理学破解微表情密码

详细原文:http:// 开膛手杰克:百年传奇悬案的连环杀手

从折刀到手术刀,从下刀凌乱到刀法娴熟,从杀害到破膛甚至分尸取走器官,从作案后立刻离开现场到在短时间内近距离连续作案,乃至长时间停留在作案现场破坏尸体„在100多年前他的惊天骇行使人不寒而栗,而真相没有人知道。TA是谁?这个屡次出现在屏幕及小说上的传奇谋杀者,有许多至今无法解释的迷点。[ 详细原文: http://

美剧《犯罪心理》人物分析:天才斯潘赛?瑞德

你可以说他是一个怪胎,一个超人,一个乖宝宝,一个帅小伙,一个大学生。但他其实是不断在成长的Gideon。他们都愿意拯救所有,不愿意放弃一个;他们都自我怀疑,但又自我调整,然后自我突破;他们都有丰富的知识和极高的修养,容易忽略一些琐碎的细节,但又可以洞察很多深邃的事理。[详细] 详细原文:http:// 你敢测吗?

FBI犯罪心理测试:你心理变态吗? 青少年犯罪倾向性测试(父母代测)

心灵咖啡网特别策划,分享请注明来源和原址。

第二篇: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罪犯

犯罪心理专题

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罪犯!

——揭秘犯罪心理的养成

编者语:

北京群体喝农药自杀、中学生街头将人砍死、刑释人员当街摔死女童,甚至5旬民警也酒后抢7个月女婴重摔在地;近日各种犯罪事件涌入眼帘,摔人捅人惨不忍睹!是什么让他们视生命如草芥,对生命如此漠视,对他人的如此生命不珍惜?

»»» 事件回溯:

8月13日上午11点左右,海淀区北蜂窝南路发生一起群体自杀事件。据现场目击者描述,十余人喝下农药试图自杀,但警方和120急救车及时赶到,将喝药人员送往医院。记者在现场听到部分患者有东北口音,现场部分患者还身穿印有“哈尔滨铁路局”字样的白色T恤。

7月23日,北京大兴发生一起恶性暴力事件。两位刑满释放男子驾车与一位带着2岁女童散步的母亲因停车起了争执,并下车动手打了这位母亲,其中一位叫做韩磊的男子竟然在打人后双手把女童抓起,举过头顶,并重重地砸在了地上。女童则最终不治身亡,北京警方则迅速抓捕了行凶者韩磊。

北京摔女童案现河南林州版,据当事民警陈述和官方“内部通报”,案件是这样的:7月20日晚,河南林州警察郭增喜和同伴酗酒后,去歌厅“放松娱乐”,远远看见歌厅附近抱着孩子的李青峰夫妇,几个人借着酒劲打赌猜李青峰怀里抱着的婴儿是硅胶玩具还是真人。郭增喜一口咬定是硅胶玩具,遭到同行者取笑,恼羞成怒的郭增喜为了证明自己的判断正确,走上前摸了摸婴儿的脸和手,“确定是布娃娃后”,举起来摔了。事后郭某除被关15天禁闭外,未受到法律制裁。7月23日12时24分,因为赊账买冰毒受气,江西上饶市鄱阳县一名瘾君子召集16名街头小“混混”,光天化日之下在街头砍死了一名年轻男子。让人震惊的是,多名疑犯为鄱阳县在校中学生。目前,该案10名主要犯罪嫌疑人已被公安机关抓获归案,案件正在进一步审查中。

»»» 事件分析:

暴力犯罪背后的心理真相

一系列恶性事件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如此频繁的恶性甚至暴力犯罪,而且以上恶性案件均发生在七月这个本该以轻松愉悦为底色的暑期。犯罪行为,尤其是诸如摔人、捅人这样的暴力犯罪,到底是如何发生的?

经济因素:贫富差距,“不患寡而患不均”

——“财富=幸福”这个观念,才是这背后的罪魁祸首!

中国一直有着“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文化传统。换句话说,咱中国人不怕穷,就怕不公平。收入分配不平等,容易引起人们的不公平感觉,边缘化的生活,加上沉重的生活压力,容易导致人们走上犯罪的道路。

有人说这是和基尼指数相关(基尼系数主要用于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一般发达国家的基尼指数在0.24到0.36之间,美国偏高为0.4。中国大陆基尼系数2010年超过0.5,已跨入收入差距悬殊行列。

基尼系数越高,犯罪率为什么会越高?换句话说,贫富差距为什么会造成绑架、抢劫、谋杀„„

没钱不一定不幸福,但不公平一定会产生“剥夺感”!原因在于“剥削”和“剥夺”呈正比关系:剥削现象越严重(贫富差距越大,基尼系数越高),剥夺现象越严重。社会的收入差距会使穷人感到一种巨大的社会压力和被剥夺感,而中国社会又持有一种强烈的以财富作为成功标志的价值取向,因此,经济上的不公平感,极其容易引起社会不满情绪的滋生蔓延。挪威和朝鲜的犯罪率特别是剥夺性犯罪率很低,因为贫富差距很小,当然,前者是富国,后者是穷国。任何一个社会,如果少数人不满意,那么会引发小规模的剥夺行为--绑架、抢劫和谋杀等;如果多数人不满意,那么会导致大规模的剥夺行为--起义、革命和战争等。

财富分配非常不均,财富差距分配的悬殊直接导致了价值观的扭曲和不平衡。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非理性因素会被经济杠杆推着走”,在经济发展和社会收入不够均衡的社会,犯罪案件也会高发,从这个角度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必然!但这不是我国特有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如此,如同明治维新时代的日本,二战后的经济迅速腾飞的美国。一面是经济腾飞与稳定发展,一面是社会暴力事件骤然剧增。一切来源于一个错误的观念——有钱就是幸福的!钱能带来幸福!

社会学的紧张理论认为,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容易造成社会紧张,人产生严重的挫败感,对社会产生不满,地位的不公平感导致人可能通过犯罪来提高自身满足度,由此可能引致低地位的人犯罪。而另一个方面,整个社会无法提供足够多的合法机会让所有的人实现他们的愿望,于是部分人为了达到他们对成功的追求开始变得不择手段,犯罪成为他们追求成功的替代性选择。

当然,也有人说,最近几十年,我们都把时间奉献给了电视、电脑和手机,和亲友交往的时间越来越少。感情交往减少直接导致关系冷淡,同理心缺失(同理心与共情),对于犯罪这种错误行为没有那么强烈的羞耻感,对受害人可能遭受的痛苦没有明显的感觉。

罪案发生现象是与基尼指数、财富不均有关系;但其直接关系是“人们对财富的观念”。也就是说:

“财富=幸福”这个观念,才是这背后的罪魁祸首!

社会因素:社会转型期,自由致富到失序 ——转型期的社会焦虑

美国人类学家本妮迪克特所指出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当一个文明趋向于更高,或许还是更有价值的目标时,社会性越轨(犯罪)的可能就越大。”

中国正经历着空前广泛的社会变革,正处于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时期。由于社会人生活于急剧变化时期,普遍规范也并未确定下来,社会整合能力较低,必然导致社会人的行为缺乏有效约束,出现混乱状态。所以,转型也是极易引发社会失序的特殊阶段。

人焦虑了,总需要一个发泄的途径。而随着贫富差距的日趋拉大,富人财富的诱惑力往往更容易被放大,必然导致在参照对比中落后的人们滋生不满情绪,一些人甚至可能因此而走上侵犯财产的犯罪道路,而平时不满却“沉默的大多数”则很可能在一个很小的突发事件中成为“愤怒的大多数”,做出意想不到的破坏性行为,从而危及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这也许就解释了,为何会发生路人歌唱的不好,却遭受暴打的现象。

媒体因素 :用什么解决问题?拳头、暴力,还是法律? ——暴力行为的示范效应,实则是一种心理污染!

一位社会学家说,行为人对法律抱有希望,盲动会变得理智;弱对法律丧失信心,理智也会变得盲动。

权力寻租、裙带资本主义、腐败和非法致富,造成了民众强烈不满,并且使现存的贫富差距在大众心理上进一步放大,产生“示恶效应”和法不责众心理。一个个“问题”富豪的暴露,一个个贪官的落马,更是印证公众对富人对官员的普遍疑问。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官员、富豪在一定程度是一种形象的代表,具有很大的权威效应,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另一个方面,一些媒体一味追求高关注,致使网络上充斥着各种暴力、血腥的新闻。对普通大众而言,就是一种心理传染和心理暗示。如果一个社会都用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来法律成为一纸空文,那么,这个社会的理性空间只会越来越小,最终损害整个社会的稳定。有调查发现普通公众对于贫富差距和社会风气也有着强烈的不满。这些不满情绪的一部分最终通过犯罪而释放出来。

谁,是犯罪的罪魁祸首? 每个人都是一尘不染的来到这个世界上,为何有些人一步步走向犯罪的深渊?每个孩子都曾是美丽可爱的天使,为何有些人一步步变身暴力犯罪的撒旦?是什么让生命拥有美好的开端,却以罪恶终结?犯罪心理学将告诉你,是谁一手造就了暴力罪犯!

纵观暴力罪犯,在他们的心中仿佛都有一个邪恶潘多拉的魔盒,在魔盒里贪婪、畸恋、惊恐、心虚、侥幸、冷漠、蔑视、自暴自弃、自卑自负等等光怪陆离,应有尽有„„在犯罪心理学领域中,专家将各类暴力罪犯的犯罪心理最突出的共性归纳总结为——“贪婪畸变的需求、强烈的反社会意识、扭曲畸形的强化、犯罪的习得性”,这四个魔鬼中的魔鬼,他们有可能藏匿于家庭教养的盲区中,心理专家建议警惕“魔鬼”,防患于未然!

同时调查也表明,其实每个人都可能存在心理上的极端行为,只是这种情绪的释放所需的刺激能量不同。这种极端行为的外露和突变都由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原因引起,但终究还是家庭教育种下的根。家庭教育不恰当,使孩子的心理发育造成缺陷,对社会不信任,助长孩子的恶劣行为。如不和睦的家庭,对孩子心灵造成创伤。单亲家庭,疏于对孩子的教育,甚至有些父母就有恶劣行为,给孩子树立错误的榜样,这种家庭都容易使孩子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重点:暴力犯罪如何发生?如何预防!

暴力犯罪的发生实际上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即“压抑——诱发”这样一个基本的模式。借由某种因素造成了个体需要的压抑,于是产生了严重的心理挫折与冲突就外化为攻击性的行为亦即暴力犯罪。具体说来,其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种:

1.犯罪人自身不良的生活背景

不良的生活背景是指压抑个性、妨碍人格正常形成和发展的生活经历和环境,如贫困、缺乏母爱的人生早期经验,缺乏理解与友爱的人际关系等。在这种不良的生活背景下,极易形成一种反社会人格。尽管这种不良生活背景是作为人的直接环境而发生影响的,但它常常是社会矛盾的折射。比如在暴力环境下成长的青少年比在一正常环境下成长的青少年更具暴力倾向。

专家提醒 心理贴士:如何预防?

简单来说,这个生活背景既有家庭小环境,也有社区中环境,还有社会教育化环境的;我们可以把我的主要是家庭。家庭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一方面,中国人习惯“训诫”和“棍棒教育”,人们棍棒教育出孝子。殊不知,不合理的棍棒教育会导致压抑,被压抑的情绪早晚要爆发,不是像你也许就是转向社会!越界以后就会遭受惩罚!对孩子多有的不正确行为,我们首先要了解为什么,然后再去训诫,那才是最有意义的。而且父母本身要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另一方面,家庭的爱其实是孩子最好的教育。一个从小失去父母关爱的孩子,长大了会通过各种途径补偿,如果陪伴孩子成长的喂养着教养方式不方,那么这种“补偿过程/追偿过程”有时候也是具有一顶破坏性的!

2.民事纠纷

民事纠纷常常作为一种强刺激而导致杀人、伤害等犯罪行为的发生。当纠纷中有过错的一方未受到应有的批评与处理,而无过错的一方也未得到适当的救济抚慰时,后者可能会采取过激行为用以泄愤报复。纠纷一方或双方心胸狭窄,报复心重,更易发生暴力行为。

专家提醒:如何预防?

很多暴力伤害事件,是由弱者发起的。因为弱者的主张没有得到支持,所以他要用自己的手段来补偿。说到这里,环境的公平性很重要。另外一些性格温和的内向人群更容易在民事冲突事件中受到情感伤害,作为当事人,应该学习的是用更智慧的手段求得公平性,并调整心态,受伤害后第一时间要寻找亲友沟通倾诉,获得安慰和情感支持,而不是用猛烈手段报复。毕竟最后的恶果还是要自己吞下去!

3.暴力犯罪人自身的个性缺陷

暴力犯罪人一般具有如下心理特征:易冲动,缺乏以致能力;性格孤僻、心胸狭窄、自卑感强、疑心重,报复心强;虚荣好胜,以自我为中心;文化水平低、道德素质差。这些个性上的缺陷,降低了人的自我控制能力,从而加大了对不良刺激的反应强度。专家提醒 心理贴士:如何预防?

个性缺陷通常也是在孩子幼年到儿童期形成的,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是主因。爱冲动的有可能成为激情四射的运动员,艺术家;也有可能成为冲动型罪犯。性格孤僻的,有可能会成为某一类技艺的精湛大师,高级技术专家,却也可能成为心胸狭隘的报复性犯罪人群。

说到这里,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犯罪,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回去做,区别就在于幼年个性的养成上,爸爸妈妈们是否做到了。

4.被害人的刺激作用

暴力犯罪常常是在被害人与犯罪人的互动中产生的。个人品行不端、生活作风不严肃,首先实施挑衅行为等,往往成为个人被害的诱发因素。通常人们认为被害人只是犯罪行为的被承受者,但在暴力犯罪中有些是由被害人的行为激发的。

专家提醒 心理贴士:如何预防?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家庭暴力!尽管家庭暴力不是暴力犯罪,除非造成人身伤害甚至死亡!

家庭暴力研究发现,有一部分家暴与受害人密切相关,受害人喜欢用“刺激、攻击、挑衅性”的语言伤害对方的时候,施暴者因为语言能力弱势,就很容易采用“武力方式”完成对抗行为!

预防的最好办法是,如果你遇到可能引发暴力的伤害,例如抢劫。

犯罪心理专家加会告诉你:把钱给他,如果对方有暴力倾向,那么你的目标是逃跑和保命。如果对方很激动,那么不要跟他起争执,如果一定要说话,顺着他,而不是跟他对抗。表示对他的理解,而不是威胁甚至蔑视!

5.暴力渲染,即大众传播工具管理的失范

有研究表明,暴力渲染具有一种心理暗示作用,看到过别人实施攻击性的儿童或成人,比没有看到过的人更易采取攻击性行为,并且具有较大的强度。如果他在某种场合下被激怒,那么暗示的影响就会被激发出来。因此报刊、影视对暴力事件的宣传报道,哪怕它无意于教唆人去实施暴力行为,但可能实际上起着暴力犯罪的渲染作用。

专家提醒 心理贴士:如何预防?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我们国家电影不限制级别,电视孩子可以随便看,孩子上网不受限。这些都是导致你的孩子有一天可能变坏的毒瘤。我们可以做到的是,尽量与他们保持距离,并进行反面教材的教育,让孩子对犯罪产生罪恶感羞耻感,而不是模仿的冲动。一个令人惊异的真相是——犯罪是习得的,尤其是一些暴力恶性犯罪是后天学习来的!减少直接接触和学习模仿的机会,进行反面教育,建立羞耻感,罪恶感,对受害人建立同情心,是最好的预防办法。

6.经济秩序的失范

美国学者伊恩·罗伯逊曾经说过:“如果一个社会一方面看重人人都过富裕生活的目标,但是另一方面又拒绝使人人都有平等的机会以社会承认的方式致富,那么它就会引起偷盗、欺诈和类似的犯罪。”

当前我国虽然处于一个新经济秩序构建的过程中,新的社会价值观念正初步形成,但仍然存在着多种经济形式和经济利益的差别,对经济秩序实行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社会分配不公,导致贫富差异现象严重。物质利益与价值需求之间巨大差异,引起以攫取他人财产为侵害目标的抢劫、杀人等暴力犯罪的发生率年年上升。由此认为,经济秩序的失范也是暴力犯罪的一个重要诱因。

该问题不属于个人可控范畴,但我们可以控制的是我们自己对财富与幸福的认知观念。

心灵通专家总结:有效预防简单三步

第一步:犯罪的诱发是压抑。

所以,请在每一次细小的伤害后,主动求得情感支持!当然别忘了,也别总想着什么事儿都得争个高下,人生路很长,不在一次输赢吧!另外,别总拿钱说事儿,钱和幸福压根两马事儿!

第二步:犯罪的动因是人性本能。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那么我们就更懂得预防和疏导;在你的自我,本我,超我中间进行平衡的时候,不要让原始欲望占了上风,尤其是那些带有破坏行为的欲望。心理学家告诉我们适时地释放情绪,来一次拳击,一次剧烈运动,然后静下来听听音乐,散散步,和知己爱人聊聊天,都能够适当你身体里一定的情绪毒素哦!

第三步:犯罪行为的发生是后天习得的。

让我们,包括你的孩子远离离暴力镜头吧!如果一定必须面对,请对受害者建立同情心,对犯罪行为有羞耻感!现在来看孟母刺字,孟母三迁自有其深刻道理。

下载揭秘犯罪心理的养成: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罪犯!word格式文档
下载揭秘犯罪心理的养成: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罪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