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后感(一)[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3 12:49: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道德经》读后感(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道德经》读后感(一)》。

第一篇:《道德经》读后感(一)

[《道德经》读后感

(一)]

“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读后感

(一)。名可名,非常名”、“天长地久”、“上善若水”,很早之前就对《道德经》中这些句子耳熟能详,但是一直对这些话“不求甚解”,困惑不已。对《道德经》总是望而却步,只在不同的场合读过一丁点片段,只能算是惊鸿一瞥,管中窥豹,难以谈得上有什么深刻体会。

上《政治学》时,楚老师为我们列的13本必读书目中,中国的经典读物有三本:《论语》、《孟子》《道德经》,这些文章是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治国教材,不得不认真拜读。“明德人生导航计划”启动后,我们与人生导师张学长达成共识---集体阅读《道德经》,并将其思想和公共管理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思考。这对我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读后感《《道德经》读后感

(一)》。因为《道德经》内容艰深晦涩,语言精练而思想深刻,本人文言文水平不高,因此阅读过程中经常感觉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道德经》流传千年,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解读,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处境,到现在,在国学热的大潮中,对《道德经》的研究如火如荼。文章版本可谓千奇百怪,多种多样。我看的是北京燕山出版社版的,是在北大的周末书市上买的,和《论语》、《孟子》三本十元,买来之后,认真的看了两遍《论语》,正在看《孟子》和《道德经》。

目前看到第十九章,还不到四分之一,都好像似乎没有真正看懂。下面就简单说一下似懂非懂的感受。第九章中,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拿的多了装不下,差不多够了就行了;揣的东西太多凸起来,不可能长久,大家都会发现。满堂的金银玉石,是守不住的,富有高贵但却骄奢淫逸,就是自己惹祸上身,咎由自取。大功告成,全身而退,这才是天道。启示我们对待物质享受时要适可而止,秉持“中庸之道”,要懂得进退自如。这使我想起了我国政界的“59岁现象”,有一些有作为有追求的好干部,在光荣隐退之际,经不起物质诱惑,抵挡不知内心不良思想的蛊惑,廉洁一生,糊涂一时。诚然,这与我国官员的考核的激励体系有关,我国的官员体制中,有大量与职级职位匹配的福利待遇,不能随着官员退休带走。在法治建设不健全,人们思想价值体系混乱的年代,会浑水摸鱼游走于制度缺陷的人如日中天,而严格遵守规则办事的人则很难有所作为,在这种奖劣惩优的体制中,官员大多自身难保。

腐败需要有机会,同时也需要有腐败动机,前者是制度环境,人人面对的制度约束一样,权力不同腐败的机会就有所不同,如果你洁身自好,没有腐败的动机,那腐败就不会侵蚀到你,这就是为什么政亡人息的封建王朝末期,总有一些道德高尚、为民请命的清官和青天。从这个意义上讲,老祖宗已经为我们指明了道路,物质追求适可而止,进退自如才是王道。

第二篇:道德经读后感(一)

[道德经读后感

(一)]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读后感

(一)。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近年来,本人看了一些佛教理论书籍,和净空法师的《和谐拯救危机》,而起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愿。之前学习了反映儒家思想的《弟子规》,看了蔡礼旭老师等人讲解的光盘,对《弟子规》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明白了一些日常行为处事应有的礼(行为规范),知道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活学活用传统文化。

道家的清净无为的思想,以前有听闻,也很向往,因此也曾买了一些书籍自学,但是感觉学得很不到位,自己无法很好地理解,也很难举一反三,在生活中去运用。

这次有幸成为顾老师的学生学习《道德经》,能够有一位智慧的长者引领我们进入《道德经》这个宝库,去探究其中的宝藏,让我非常开心,而且开学前已经有两件事,让我提前感受了开心书院和顾老师的教育了:

1、顾老师这么好的学习班能做到不收学费,敞开大门,欢迎有缘人。一方面说明老师无私地向众生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的境界,同时也说明这真是个好课程,才能让这么多功德主来支持、赞助这个课程。我要牢记书院在录取我的邮件中的这句话:“请珍惜无数功德主提供支持而成就给你的这份学习机缘,请努力学习,学有所成,回报众生的恩惠。”

2、9月18日的第一次讲课,恰逢我中学同学“四十不惑”的大聚会,由于也是难得一聚,所以我本想等同学聚会结束后再去上课,因此向老师请假晚到,但是老师在邮件中给了我这样一句话:“第一次,请准时出席。参加这个班,请严格要求自己。感谢!书院

顾瑞荣”短短的几句话,非常有分量,于是我虽有不舍,但还是心甘情愿地提前离开了同学聚会而准时赶来上课。

当然,第一次的听课,就让我感觉的确不虚此行!下面就谈谈对第一次讲课中所讲的第一章和第二章的读后感。

第一章中,印象最深的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觉得这句话和佛教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感悟到:现实生活中,我们既要超脱点,淡泊名利和物欲,不要把个人利益和享受看得太重,但是也要欣然接受生活中出现的种种,能够敏锐地体验其差别,去感受其中的丰富和美好,不要过分清高,将自己和他人孤立、和世界对立,读后感《道德经读后感

(一)》。

这让我想到吃素食的问题。虽然,从健康、环保、培养慈悲心的角度来讲,我们应该多吃素,但是,也不应过分排斥肉食,肉食中的某些营养成分和美味也是人体所需要的,偶尔尝尝也未尝不可,而且完全禁食肉食可能也会影响人际交往,在朋友聚会时显得与他人格格不入。不知这种想法是否正确,请老师指教。

第二章中,“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句话挺难理解的,老师说:这实际上可以从2个角度去理解,一是,正因为有恶,才显示出了美,正因为有不善,才显示出了善;另外可以理解为:如果天下都认为美是美的,就是恶了。。。我觉得从文句上看,第二种的解释更顺一点,但是如何理解呢?不是善恶都有标准吗?比如法律和道德,不都是善恶的标准吗,为什么大家都认为是美的、善的东西,反而是恶和不善的了呢?那不就是没有是非了吗?不过,我想文革中的疯狂行为,也许可以解释这句话,那时候普天下都认为革命高于一切,什么经济发展、亲情都要让路,结果导致了中国经济的大倒退、几千年传统文化出现了断层,真是非常可悲、可惜!不知我的这种理解是否对,请顾老师开示。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这是我非常需要学习的。由于本人从事的是律师行业,所以,养成了比较容易对别人说教的习惯,总以为自己的观点是对的,包括学习《弟子规》之后,常常会对家人、朋友说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这句经典让我知道我们应该效法天地,有博大的胸怀和度量,只对自己提要求,而不要总去对别人指手画脚、干涉别人的言行(除了还未成年的女儿,对其他人,我都是没有权利和资格去“教育”的)。一个人说什么不重要,怎么做才是最重要的,自己真的做好了,家人和朋友自会看在眼里,自会效法。而如果对别人总是“高标准严要求”,这是没用的,虽然自认为出发点是为别人好,但可能作用适得其反,长此以往别人会敬而远之的。要做到“常思己过,莫论人非”,这样,自己才会多一点进步,少一点烦恼。

顾老师在讲课中还说道:我们在亲密关系(夫妻或恋爱关系)中,实际上是很锻炼我们与人相处的能力,因为越是亲密的关系,越容易踩到对方的底线,越容易忽视对方的优点而只看到对方的缺点,我们要学会协调、沟通、包容。所以,我们要把亲密关系看做是一个修道的场所。

这话说得太有智慧了,又洒脱,不执著,但是也很务实。所谓我们要惜缘、随缘,在亲密关系中,应当放下个人的利益得失,放下对对方的控制,既要真诚相处,也要给双方一定的信任和空间,这样才能让这份关系更自在、更美好、更长久吧。

另外,我想请教老师关于读诵经文的事情。开始几天,我完整地读《道德经》,但是有些章节和内容不知所云,而且篇幅很长,读得没有感觉,之后,我就每天读第一章和第二章,读2、3遍,因为这是学过的内容,读起来比较有体会,也能加深理解,不知这样的读诵方式妥当否?

谢谢!

灵慧

2010年10月14日

第三篇: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道在无为,善在若水。这是老子道德经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辩证的“祸福相依”同样出于此部经典伟著《道德经》,另有许多的哲理成语,诸如“和光同尘、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皆由此道中来。由此我觉得,不读《道德经》就不能了解中国式的哲学。

这部粲然高论虽只五千余字,在当今社会连个论文都评不上,但其影响却又何其之大之广。前段时间听了周玉珍主演的曲剧《三娘教子》,薛氏训教逃学的薛英哥,其中一句唱到“莫轻看书本一张纸,儿须知书内有黄金”。这《道德经》何止千两万两黄金,古人所以著述之经典,原因就在于“三不朽”之一的“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不朽就要流传后世,拿给后人看,所以要注重其质其量,所以我们现在难以出现有大影响的大师,就在于我们不再有这个标准了。

不能跑题了。《道德经》一书,章节共分八十又一。由一至三十七章的“道经”,三十八到八十一章的“德经”。所以《道德经》实非“道德之经”,乃“大道”“上德”之经也。

《道德经》文字虽少,然寓意之丰,鸿篇巨制不能比也。始篇第一章众妙之门言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仅此一句,可谓玄之又玄,故曰“众妙之门”,不解此句,道德经之读便难有根基。据我理解,如果大道可以说出来的话,那么所谓的大道便不是永恒的;同样,如果一样东西可以被命名,那么这样东西便不会是永久的。所以无名之物乃天地之本原,有名之事乃万物之母。是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名者,道也。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以水比至善,缘于水善润万物而不又与万物相争。与人有益而无碍,人如能修身至此境地,便非圣人完人,亦当如“达人”!《菜根谭》上说“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无取万古之凄凉!”达人宁可助人而为所误,亦不尔虞我诈害于人。

水,何人不需?却如空谷之大无所不纳,甘处“众人之所恶”而近“道”,默然“利万物而不争”,此何等气度与胸襟!

“道经”一至三十七章,浅见如下:

众妙之门,道之玄也;功成弗居,所以不失也;圣人之治,使民无欲;和光同尘,归自然也;守中之策,所以无为而治民也;谷神不死,天地之根,道乃永存,用之不尽;天地不自生故能常生,圣人所以不自私也,终成其身;上善若水,不争而无忧;功成身退,所以不骄而无贻害也;天生万物,却不自恃,德之幽深也;无为之用,物之中空所以为容器也,有可被利用,无自然也可被利用;舍彼去此,舍虚名恶求内之充实也;宠辱皆惊,不骄不躁也;持亘古之道,以御万物;持道性而不改,不贪求而后可有新成;物归其根则静,人返其本则聪贤,与道合方得长久;功成身退,则不致辱怨;道远能知骥、世伪出贤人、国乱有忠臣,故贤良忠臣多,非太平之时也。所以树立榜样者,风尚不再也;少私自然寡欲,寡欲自然无为;独异于人,有别常人方能追求道之原目;大道大德之人,谦卑而包容;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争,所以以不争也。齿刚而落、舌韧而存,是以知“全而归之”之理也;信言不

美美言不信,所以希言自然也,少说话才是符合自然的;道者,不自伐其功、不自矜其长;域中有四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故人的最终归宿是“道”、是“自然”;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溃蚁孔,气泄针芒,不可不察也;圣人要精通物理(事物的道理),方能指引他人;知白守黑方能回归无穷无尽之道,知荣守辱方能返还淳朴之境界;去奢去泰,圣人不妄求则无强弱;善是果也,离道则衰;恬淡为上,不得已方用兵也;知止而不殆,守位则无咎也。此所“位”者,道也;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圣人倚道不自大,终成其伟大;天下归之缘由道,道之不可说也,无闻无见、无味无概,不可言也,无从言也;国之利器不可示人,术也;道常无为,所以治也!

经之奥也,不能止也。为先求“道”之实,再追“德”之义也。修身,知“道”、明“德”之过程也。一阅而嘲之,不卒读;再阅方知其奥,难卒读;三阅偶得其概,循章而后,勉强而读之;复阅方能登堂入室而为此文。诚如首论之言“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令人不禁飘忽恍惚,却怡然间又有所得。

至于“德经”之部,未敢轻判也。唯摘三十九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万物之道,最终乃是一个最简单也最深刻丰富的“一”字。一者,统一也、同一也,自然与道之和也。古人所尚者,天下一也,是为此理。

留“一”于心,抛却利锁名缰,必然“闲来无事得从容”,常无负累也!

第四篇: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林语堂曾经这样说过。

对于《道德经》,很多人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对于我这种凡夫俗子,才在短时间内粗读了一回让国内国外深入研究的《道德经》,要写出一篇震惊全场的读后感,实在是笑话。不过,在此,我仅表达一下我对看完《道德经》的切身感受。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开头一句,揭示的是人们的价值观问题,价值观不同,人生追求和所遵循的道路就不同。不同的追求,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会。开头这十二个字,是通篇的总纲。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祸于身,免祸于社会的圣人之道。“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是圣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非常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同一条人生道路,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走法。一是走圣人之道,也就是顺其自然,返朴归真之道。一是走常人之道,也就是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会。这看似是一个简单的命题,可是,当我们真正选择起属于自己的“圣人之路”的时候,却难免会碰上不少阻碍。当代社会,名与利的追逐太普遍了,要真正做到顺其自然,返璞归真的人又有多少?恐怕大多数人都会持否定的答案。但是,我并不认为《道德经》是高高在上,遥远而不可攀的。当我们看透世俗的风景,也许我们会静静地看细水长流。在假日惬意的下午,品上一壶上等的茶,细读《道德经》,感受它对心灵的洗礼也不一定。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万物虽为天地所生,但无一物为天地所偏爱。天地统治万物利用的是至诚不移的自然规律,万物的生长发育,只能遵循这一规律,否则就会受到严惩。圣人效法天地,以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违犯法律,就要受到法律的严惩。圣人是由人民推举产生的,是人民的代言人,是法律的执行者和捍卫者。在圣人的心目中,只能存有法的观念,而不能存有 “仁” 的观念。有了“仁”的观念,就会以自我为中心,用权力代替法律,这样一来,法律就会失去威严,社会就会滋生罪恶,百姓就要遭殃,这才是统治者最大的不仁。“不仁”是老子的法治思想。仁是目的,不仁是措施,唯有不仁,才能至仁。天地至仁,用至诚不移的自然法则来体现;圣人至仁,用完善的社会法律来体现。另外,“天地不仁”是 万物平等的思想,“圣人不仁”则是人人平等的思想。

在古时,老子就已经提出了人人平等的思想。这在现时仍有现实意义。我们都在倡导人人平等的社会,而要做到人人平等,不能空喊口后,而是需要靠完善的社会法律来体现。圣人效法天地,以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违犯法律,就要受到法律的严惩。时至今日,依法治国仍是我们奉行的。这时,我们不仅概叹,怎么老子能预示未来社会的发展。就像马克思,预示到社会主义产生一样,这么具有前瞻性?读到这段,我不仅要为老子的独到眼光而钦佩。这也难怪林语堂说,“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段话,用现在的话来翻译一下,那就是:具备最好的人的禀性好象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它的性质最接近于“道”。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掌握时机。只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这是一首对水的颂歌,歌咏的对象是具备像水那样品格的圣人。它以“上善若水”为提纲,指出一个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无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样谦退守中的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水,与物无争,谦下自处。所以老子讲,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能做到如水一样,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居善地”;心境养到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心善渊”;行为修到像水一样助长万物的生命“与善仁”;说话学到如潮水一样准时有信“言善信”;立身处世做到像水一样持平正衡“正善治”;担当做事像水一样调剂融和“事善能”;把握时机能做到像水一样及时而动,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状况而安详“动善时”;再配合基本的原则,与物无争,与世不争,那就永远没有过失了。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在现实的社会中,人们只关心外部感官的需求,而越来越忽视心灵的渴求,但是眼睛的视野,相对于心灵的视野来说,是有局限的。人们只执着于五色世界,忽视了精神世界,而心灵的失明,才使人真正迷茫。大音希声,耳不能听,只因五音乱耳,使人失去了大道的声音。大道的声音才是最真实,最动听,最感人的。人们只执着于外在的声音,忽略了心灵的呼唤。而心灵的失聪,才使人真正寂寞痛苦,孤独可怕。爽,是违背的意思。人们贪求口福,喜欢山珍海味,只去满足口感的需要,却违背了心灵的渴求。心灵所渴求的是淡而无味却又韵味无穷的大道。追求“五色”“五音”“五味” ,只是为了满足外部感官的需求,忽视的是心灵的渴求。这段话对我们游走在绿酒红灯,利欲熏心的人来说,不是很有现实意义吗?我不仅又慨叹老子的智慧了!

老子的《道德经》虽然久远,但它对于我们的现实意义却一点也没有“久远”的意味。每读一次,我们就有一次新的收获。以上仅是我对于《道德经》的一些浅见,我建议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道德经,这不仅能陶冶我们的素养,也能使国家素养水平整体水平提高。

第五篇:道德经读后感

用一颗永远的“初心”去做你认为对的事

——读《道德经》有感

接触《道德经》的时间不常,最初是因为朋友喜欢研读,每每聚会他都会情不自禁的讲起他理解的《道德经》,听着听着也激起了我的兴趣,于是利用假期我也饶有兴致的读起了这本朋友眼中的葵花宝典。

高中的时候很喜欢读《心灵鸡汤》,因为它能给人以心灵的慰藉,指明人生的道路,平复烦躁的情绪,但当我拜读了《道德经》后,却惊奇的发现这不就中国版的“心灵鸡汤”吗?如果说,《道德经》是一部现代人进行自我心理修复的范本,或者说是一部教我们如何从容面对生活的智慧真经,我觉得一点都不为过。这本书让我做了一次心灵的旅行,进而压抑了许久的坏情绪平缓了下来,濒临溢满的压力释放了出来,整个人倍感轻松,似乎眼前的世界都充满了绚烂的色彩,生活的热情充斥了整个胸膛。这是多么奇妙而伟大的一本书啊!

《道德经》是老子的成名作,它不仅是中国的哲学名著、文化名著,还是举世公认的世界文化著作。《道德经》有五千言,在道家为最有力的原始文献,其自然观、人生观直接组成了列子与庄子的超然哲学。《道德经》的道家思想,涵盖百家,受诸家所重。《道德经》一书并不是一开始就被称之为“经”,称“经”始于景帝。《道德经》五千言以“无言”代“多言”,辞言沉潜;以“无辩”代“雄辩”,作超心理超神会的辩证,是中华传统精神文明中最精华的一笔财富。

《道德经》倡导无为、自然、和谐、真善、宽容,这些思想精华即使着眼于现代,也一样具有时代意义与指导性,能够帮助现代人以乐观的心态应对职场、情场、家庭、教育等各种问题。足见《道德经》的伟大。

读《道德经》需要用心去体悟,我每读一章都会重新用心审视自己,结合现实,认真品味,但最大的感受就是要用一颗永远的“初心”去做你认为对的事。

去年的9月,我千辛万苦的实现了自己和家人共同的梦想: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走入工作岗位和陌生的环境,看着学生一个个陌生的小脸,备着一课一课从未接触的科学教材,不用多说,压力像雨后春笋般的应运而生。接下来的一个学期里,每天我都在忙碌着,无论是别人在忙碌还是休闲时,我都依然忙

碌,我曾问自己是不是自己做了很多无用功,浪费了时间,但细细品查,并未觉得哪个是可以放松不做的。看着其他同事工作的轻松,面对工作中经验的不足,望着一些从未接触过的工作的学习与上手,我焦虑、着急、努力,但压力与烦躁也随着努力与日俱增,慢慢累积。临近期末时,我发现烦躁、不安、坏情绪已经占领了我的整个心。我开始控制不住脾气,抱怨,甚至总想一个人呆着,直到放假换了环境才有好转。但我并未重视这种心理的障碍,直到读到《道德经》中的这段话,我才茅塞顿开,那些隐藏在心里阴暗角落的坏情绪和坏思想才被彻底的连根拔掉。

《道德经》中这样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译文: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甘愿作天下的溪涧,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回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模式。甘愿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行不相差失,恢复到不可穷极的真理。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甘愿做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回复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朴素本初的东西经制作而成器物,有道的人沿用真朴,则为百官之长,所以完善的政治是不可分割的。

这里老子想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就是“复归”,即不要按照圣贤所指定的清规戒律去束缚人们,而应当让人们返回到自然素朴状态,即所谓的“返璞归真”。我理解的“复归”还有一层含义就是“初心”。三字经的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初心”乃人之本善,要以善之心对待他人,对待生活才能归其根,复其本。赵本山有个电影,讲述了一个农民工为了使客死异乡的同乡回到老家安葬,自己独自一人背着同乡一路回家的感人故事。这个老乡走的不是路,而是人性本真的回归之途。这也不正体现了老子的“复归”之意吗?落叶要归根,人的心也要返璞归真,回到原点往往是最好的开始。

在喧闹繁华的都市生活中,诱惑、竞争、虚荣、名利充斥着你我的世界,而“复归”无疑是对生命的救赎,对幸福的找寻,对心灵的慰藉。

生活要用“初心”“复归”,教育更是需要。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对待学生、家长,用耐心和柔情去善待教育我们的孩子。孩子是单纯的,纯的像一片清静的如镜面般的湖泊,你怎样他就会怎样。你对他吼,他也会吼,可能不是马上吼回去,但能量会积蓄在他的湖水里;你接受了他的好处而偏心了他,他就会深念你的“好”,日后潜规则了别人;但如果你尊重他,以善良的心对待他,他也会成长一颗一样善良的心去对待你;如果你还爱护他,像朋友般问他冷暖解他忧愁,他也会一样爱你如他。这是刚刚发生的一个身边的故事。第一次实验小组的小组长是身为老师的我亲自任命的,我没有刻意的调查班级所谓的好学生来挑选,而是随机任命的。“XXX,你是这组第一任的小组长。”学生们一片哗然,议论声不绝于耳。“请安静,小组长是轮流的,这学期每个同学都有一次当小组长锻炼的机会,请大家不要议论了。”原以为事情平静的过去了,但没想到的是下课后,XXX哭着跑来向我告状。“老师,他们不让我当小组长,他们说我学习不好,不能当好小组长。这太不公平了,55555……”“先别哭了。别的同学怎么看你老师不知道,但老师觉得你不是一个差学生。因为你上课的时候经常发言虽然总是不举手就说,但至少你有在跟着老师,听老师讲。所以你首先要肯定自己不是个坏孩子。那为什么同学们觉得你担任不了小组长呢?你恐怕是有些让别人不放心的地方吧?比如是不是缺乏点责任感,公正感?你需要向大家证明,并且让大家了解你能做好小组长的决心和准备,这样大家才能认可你。你觉得呢?”“恩,是。”之后的实验课,他们小组的表现非常好尤其是XXX。至此之后,XXX总爱有事没事上我的办公室来和我聊上两句,因为他拿我当朋友了。

复归一颗童心、“初心”对待你的学生,你会更了解他们,更能懂得他们的世界,成为他们的朋友。孩子的心是最纯洁的心,复归你的“初心”,你也会拥有一颗最宝贵的心。

“上善若水”是老子水的人生哲学的总纲。“水善利万物为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明确的告诉了我们:最高尚的品德应该像水一样。水,无色无味,纯而柔,“不争”而“处下”。教育孩子要像水一样柔而藏劲,净能滤污,不与争,懂处下。要学会“处下”,只有能真正的“处下”了,才能“复归”“初心”,尊重孩子,爱护孩子,懂得孩子。争而污心,争了不是你的,就会污了自己的“初心”,当争的多了的时候,就会找不到自己的心,想要救赎,唯有

“复归”。

对待孩子要像水一样的温柔,现代老师的育生法则多为用怕治生,而很少能有用敬来育生的。我们经常会听到老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说:你要再这样,我就让你怎样怎样。然后孩子因为害怕就暂且不敢了。于是老师育人的累在于一直在苦于寻找学生的怕,学生的累在于不断培养自己不再怕老师的唬。教育的目的根本没有达到。治标不治本。用敬来育生,说起来合理容易,但做起来确实不易。纸上谈兵总是可以夸夸其谈,敬畏敬畏,敬与畏只有一线之隔,如何把握好这个度是个大学问。毕竟让人敬要比让人畏难的多了。一个成功的老师要让学生既敬仰他又畏惧他,就像水一样,刚柔并济,这是需要老师极大的人格魅力、专业素养和教育经验的。

用一颗永远的“初心”做你认为对的事。老子言善始善终才是大赢家,“初心”需要你永久的坚持才能获得持久的幸福与快乐。善始善终就是淡泊名利,是一种境界,一种超脱,平淡如水、平淡如初。就用那颗起初最纯的心,最真的念,最本的善对待你的人生,你的事业,你的学生,你的家人,你的朋友,善始善终,才是成功!

下载《道德经》读后感(一)[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道德经》读后感(一)[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道德经》读后感(模版)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是中国传统国学典籍之一,先秦诸子中道家学派之经典,道家哲学思想奠基之作,传为春秋李耳所作,虽无后世儒家四书五经之显赫,亦为当时诸子所共仰。 经虽......

    道德经读后感

    “道可道,非常道……”一阵阵读书声回荡在校园里。自从学校开展“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读书活动以来,校园里每天都飘荡着整齐而有节奏的读书声。当老师第一次捧着《道德经》......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李 玲 《道德经》又称作《老子》,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是一部蕴藏着丰富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从古至今,人们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

    《道德经》读后感

    从《道德经》得到的启示 摘要:《道德经》,一部千年前的作品,一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智慧被人人津津乐道。老子在书中阐述了“自然”的法则,包含了许多的优秀品德以及对生命本质的......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

    道德经读后感

    扬中华传统美德 ——读《道德经》有感 古人对道德是要求是尽善尽美的,敬天信神,袖口高举,人人相亲,和谐发展。而《道德经》充分体现了古人对道德高尚的追求和敬仰。 《道德经》......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3篇01老子《道德经》是一部灰常好的中华珍宝,包含了丰厚的人生哲理。还记得小时分跟着他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时分还不晓得这是出自何处,更别说......

    道德经读后感[大全]

    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在我国流传已久。以下是小编收集的道德经读后感,仅供大家阅读参考!道德经读后感一人类的认知和自然界存在的真正规律是有差距的,毕竟宇宙已经存在几百亿年,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