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热爱生命自强不息的名言和名人故事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明朝未年时,史学家谈迁经过二十多年呕心沥血的写作,终于完成明朝编年史——《国榷》。
面对这部可以流传千古的巨著,谈迁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然而,他没有高兴多久,就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一天夜里,小偷进他家偷东西,见到家徒四壁,无物可偷,以为锁在竹箱里的《国榷》原稿是值钱的财物,就把整个竹箱偷走了。从此,这些珍贵的稿子就下落不明。
二十多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样的事情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使的打击。对年过六
十、两鬓已开始花白的谈迁来说,更是一个无情的重创。可是谈迁很快从痛苦中崛起,下定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谈迁又继续奋斗十年后,又一部《国榷》重新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一百零四卷,五百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翔实精彩。谈迁也因此留名青史、永垂不朽。
英国史学家卡莱尔也遭遇了类似谈迁的厄运。
卡莱尔经过多年艰辛耕耘,终于完成了《法国大革命史》的全部文稿。我将这部著作的底稿全部托付给自己最信赖的朋友米尔,请米尔提出宝贵的意见,以求文稿进一步完善。
隔了几天,米尔脸色苍白、上气不接下气地跑来,万般无奈地向卡莱尔说出一个悲惨的消息:《法国大革命》的底稿,除了少数的几页外,已经全部被家里的女佣当做废纸,丢进火炉里烧为灰烬了。
卡莱尔在突如其来的的打击同前异常沮丧。当初他每写完一章,便随手把原来的笔记、草稿撕的粉碎。他呕心沥血撰写的这部《法国大革命史》,竟没有留下任何可以挽回的记录。
但是,卡莱尔还是重新振作起来。他平静地说:“这一切就像我把笔记簿拿给小学老师批改时,老师对我说‘不行!孩子,你一定要写的更好些!'” 他又买了一大沓稿纸,从头开始了又一次哎心沥血的写作。我人现在读到的《法国大革命史》,便是卡莱尔第二次写作的成果。
不错,当无事时,应像有事时那样谨慎;当有事时,应像无事时那样镇静。因为在漫长的旅途中,实在是难以完全避免崎岖和坎坷。
只要出现了一个结局,不管这结局是胜还是败,是幸运还是厄运,客观上都是一个崭新的从头再来。
只要厄运打不垮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轮椅上的霍金
他在轮椅上坐了40年,全身只有三根手指会动,演讲和答问只能通过语音合成器来实现。然而,他撰写的科普著作《时间简史》在全世界拥有无数的读者。
他就是“宇宙之王”史蒂芬·霍金。
命运对霍金十分残酷。1963年,21岁的霍金在剑桥大学读研究生时,不幸患了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症,不久就完全瘫痪,被长期禁锢在轮椅上。1985年,霍金又因患肺炎做了穿气管手术,又被彻底剥夺了他说话的功能。40年过去了,疾病已使他的身体彻底变形:他的头只能朝右边倾斜,肩膀也是左低右高,双手紧紧地并在当中,握着手掌大小的拟声器键盘,两只脚则朝内扭曲着。嘴已经歪成S型,只要略带微笑,马上就会现出“龇牙咧嘴”的样子。现在,这已经成了他的标志性形象。他不能写字,看书必须依赖一种翻书的机器,读文献时必须让人将每一页平摊在一张大办公桌上,然后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
医生曾诊断身患绝症的霍金只能活两年,但他一直顽强地活了下来,并且正是在这种令人难以想象的艰难中成为世界公认的科学巨人。虽然,他的身体一点也没有离开过轮椅,但是,他的思维却飞出了地球,飞出了太阳系,飞出了银河系,飞到了上百亿光年外的宇宙深处,飞向了神秘莫测的黑洞。他在大脑中想象着,论证着,计算着。他思考着宇宙从什么时候开始,时间有没有尽头。他发现了黑洞的蒸发性,推论出黑洞的大爆炸……他还建立了非常美的科学的宇宙模型。他被选为最年轻的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成为只有像牛顿这样的大科学家才能跻身的卢卡逊数学讲座的教授。
比起整天被人众星捧月般的顶礼膜拜,他宁愿一个人静静地思考宇宙的命运。他的办公室门口通常会挂上一块木牌,上面写着:
“请保持安静,主人正在睡觉。”
那多半不是真的,霍金只是不愿被外人打扰。此时他一定坐在这间有着高高天花板的舒适小屋里,安静地在电脑前工作上好几个小时。周围两三盆植物当中摆放的是他三个孩子的照片。每天下午4点,他会在护士的帮助下与研究生们交谈。他们喝着午茶,交流对宇宙的看法。如果有学生对他的理论提出带有质疑,他立即会给一个咧嘴笑容。
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感动了大众。
有一次,在学术报告结束之际,一位年轻的女记者抢先跃上讲坛,面对这位当时已在轮椅上生活了30多年的科学巨匠,深深景仰之余,又不无悲悯地问:“霍金先生,病魔已将您永远固定在轮椅上,你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太多了吗?”
这个问题显然有些唐突和尖锐,报告厅内顿时鸦雀无声,一片静默。霍金的脸上却依然充满恬静的微笑,他用还能活动的手指,艰难地叩击键盘,于是,随着合成器的标准伦敦音,宽大的投影屏上缓慢而醒目地显示出如下一段文字:
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 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 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心灵震颤之余,掌声雷动。人们纷纷拥向台前,簇拥着这位非凡的科学家,向他表示由衷的敬意。
海伦.凯勒
20世纪,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一个度过了生命的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独岁月的弱女子。然而,正是这么一个幽闭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处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她不仅用行动证明了人类战胜生命的勇气,而且还将自己所经历的痛苦和幸福记录下来,给后世以勉励。创造这一奇迹,全靠一颗不屈不挠的心。海伦接受了生命的挑战,用爱心去拥抱世界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境,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面,最后又把慈爱的双手伸向世界。
海伦.凯勒以她充沛的激情和丰富的想象写下了这篇引人入胜而又感人至深的文章,每一个视力正常的人读了之后,都会在心灵上产生巨大的震撼,每一个失去视力的人听了之后,都会从中汲取到无穷的力量。海伦?凯勒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真情的世界、一个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和一个让人目不暇接的艺术宝库,作者在她虚构的三天光明中集中表现的是她对正常的人类生活的向往和礼赞。第一天,作者首先想要看到的是她的老师麦西夫人,因为老师可以说是改变她人生道路的人,接下来要约朋友到树林散步,晚上要回忆这一天的所见所闻。第二天她要参观历史博物馆和艺术博物馆,晚上她要看戏。第三天,要游览纽约城,感受日常世界,晚上看喜剧。作者通过三天的历程展示自己内心的渴望,表达对世人的劝诫。海伦.凯勒一生一共写了14部著作。《我的生活》是她的处女作,作者以真实、自然的笔触再现了自己生命之初21年的生活,为世人留下了一首永难遗忘的生命之歌。该书出版于1902年。美国著名作家海尔博士评论说:“1902年文学上最重要的两大贡献是吉卜林的《吉姆》和海伦.凯勒的《我的生活》。”
整整100年,今天当我们重读这部著作时,依然能发现其所闪耀的光芒——人类的精神远远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书中人物所展现出的品质、意志、耐力等强烈地震撼着我们,给蒙尘的心灵以洗涤。
四肢健全的人,可能难以体验残疾的痛苦;正如和平年代的某些人,居然希望有战争刺激一样。殊不知,生命是脆弱的,当所有的假设变成现实时,一切已为时太晚,因此,无论是在什么样的年代,爱和勇气都是我们生存的基础,这也正是我们出版此书的目的。
杏林子
杏林子,十二岁患类风湿性关节炎,这场纠缠她一生的病痛,改变了她的人生道路。一九八○年当选台湾十大杰出女青年,一九八三年获得国家文艺基金散文奖。更创办伊甸残障基金,身体力行,为残障朋友服务。2003年2月8日不幸去世,享年61岁。
杏林子小学时聪明活泼,但六年级那年患上的那场病,除导致她行动不便外,发病时更手脚肿痛,痛苦不堪。她从此结束学校生活,留在家中,由母亲照料。她一边与病魔纠缠,一边广泛阅读,17岁那年开始写作生涯。
身怀残疾的杏林子写作时,弯着腰、弓着背,辛苦数倍于正常人。但她对写作一往情深,以非凡的意志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用双手写下不少励志作品,鼓舞着许许多多的人们鼓足劲儿面对生活。除励志作品外,她也写剧本、散文与小说,早在70年代已是深受华人世界读者欢迎的作家,被誉为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杏林子在作品中处处流露对人、对社会的关爱之情,讴歌天地间种种的美,抒发她对生命的欣赏与喜悦,以过人的毅力和爱心,在繁杂晦暗的社会中透出温暖的亮光。
主要作品《另一种爱情》曾获台湾国家文艺奖,另有作品《杏林小语》、《生之歌》、《心灵品管》、《行到水穷处》、《真情是一生的承诺》、《杏林子励志小品》等多部作品。成为台湾著名作家。
人生励志自强不息的名人故事篇1:邓亚萍
邓亚萍在我国乒坛乃至世界乒坛上的地位是无可争议的。自她1986年13岁那年拿到第一个全国乒乓球锦标赛冠军开始,到1997年的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短短的11年间,一共拿到153个冠军。这不但在中国乒坛,而且在世界乒乓史上都是光辉的一页。
在邓亚萍小的时候,为了培养她成才,父亲曾将她送到河南省乒乓球队去深造。然而,去后不久便被退了回来,其理由是个子矮,手臂短,没有发展前途,这给少年邓亚萍的心灵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伤痕。令人欣慰的是,在父亲的鼓励下,倔强的邓亚萍并未因此一蹶不振,相反,她练得更加刻苦。可以这样说,是困难、挫折和毅力成就了乒坛“国手”。
气场拥有者敢于接受任何挑战,自强不息,正是这种自我肯定为其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让他最终实现自己的价值。即使身处逆境,只要你敢于挑战生活,勇于突出界限,那么逆境就会变成推动你前进的动力。
生命在不同的环境下就会有不同的意义。只要看重自己,自珍自爱,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大多数人的命运表明,无论你是从事任何职业,无论你是在较高层次的平台上演绎人生,还是在一般层次上努力求索,尽管所遇到的困境、逆境及诸种矛盾的状况不一,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必须依靠自己点燃与命运搏斗的激情之火,依靠自我去抓住可行的机遇,挖掘自身的潜能,开拓创造新的命运之路。
人生恰似海上行船,难免会遭遇到风浪,甚至有触礁的危险。人生变幻莫测,又有多少人能够预测厄运的突袭呢?一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自救是摆脱厄运的唯一的武器。”是的,当你身遭痛苦与不幸之时,你可以诅咒命运的不公,但绝不可以放弃心中的勇气和希望。不要总是依赖别人,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别人身上,而要依靠自己解决问题,最能依靠的人只能是你自己。
人生励志自强不息的名人故事篇2:罗斯福
美国的第32任总统罗斯福在小的时候,因为患病,而造成了瘸腿和参差不齐且突出的牙齿。他几乎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孩子了,因此很少与同学们游戏和玩耍,老师叫他回答问题时,他也总是低着头一言不发。
凡是他能克服的缺点他便克服,不能克服的他便加以利用。通过演讲,他学会了如何利用一种假声,掩饰他那无人不知的暴牙,以及他的打桩工人的姿态。虽然他的演讲中并不具有任何惊人之处,但他不因自己的声音和姿态而遭失败。他没有洪亮的声音或是威重的姿态,他也不像有些人那样具有惊人的辞令,然而在当时,他却是最有力量的演说家之一。?
由于罗斯福没有在缺陷面前退缩和消沉,而是充分、全面地认识自己,在意识到自我缺陷的同时,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在顽强之中抗争。不因缺憾而气馁,甚至将它加以利用,变为资本,变为扶梯而登上名誉巅峰。在晚年,已经很少人知道他曾有严重的缺憾。
自信是所有人士必备的素质之一,要想,首先必须建立起自信心,而你若想在自己内心建立信心,即应像洒扫街道一般,首先将相当于街道上最阴湿黑暗之角落的自卑感清除干净,然后再种植信心,并加以巩固。信心建立之后,新的机会才会随之而来。
人生励志自强不息的名人故事篇3:NBA博格斯
在NBA夏洛特黄蜂队打球的小个子博格斯,身高只有1.6米,在即使身高2米都嫌矮的NBA里显得十分矮小。但这个矮子可不简单,他是NBA表现最杰出、失误最少的后卫之一,不仅控球一流,远投精准,甚至在高个云集的赛场上带球上篮也毫无畏惧。
每次看到博格斯像一只小黄蜂一样,满场飞奔,球迷们心里总忍不住赞叹。这个小个子不只安慰了天下身材矮小而酷爱篮球者的心灵,也鼓舞了平凡人。要知道,博格斯并不是天生的好手,他的成就纯粹是他个人意志与苦练的结果。博格斯从小就长得特别矮小,但他非常热爱篮球,几乎天天都和同伴在篮球场上玩耍。当时他就梦想有一天可以去打NBA,因为NBA的球员不只是待遇奇高,而且也很风光,是所有爱打篮球的美国少年最向往的梦。
每次博格斯告诉他的同伴“我长大后要去打NBA”时,所有听到他的话的人都忍不住哈哈大笑,有人甚至笑倒在地上,因为他们“认定”一个1.6米的矮子是绝不可能打NBA的。同伴的嘲笑并没有阻断博格斯努力的方向,他用比一般高个人多几倍的时间练球,终于成为全能的篮球运动员,也成为最佳的控球后卫。他懂得充分利用自己矮小的优势:行动灵活迅速,像一颗子弹一样;运球的重心最低,不会失误;个子小不引人注意,抢球常常得手。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不断地努力,博格斯终于成为NBA球场上一颗闪亮的明星。
事实上,所谓靠自己拯救自己,在很大程度上首先要突破的就是对自己的不信任。正是无端的自我疑虑,自我打击,将一个又一个前景非常看好的希望和一个又一个具有远大前途的成功者扼杀在摇篮中。有一则西方谚语说:“上帝只拯救能够自救的人。”成功属于愿意成功的人。成功有明确的方向和目的。不愿成功,谁拿你也没办法;自己不自救,上帝也帮不了你。
谁若不能主宰自己,谁就永远是一个奴隶。凡是天性刚强的人,必定有自强不息的力量。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每个人获取成功的支柱。有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就会产生信心,排除千难万险,突破人生的困厄走向成功。
没有谁能够给予我们成功,成功必须依靠自身的奋斗来获取。每个渴望成功、渴望荣誉的人,都应该自强不息,为了自己而奋斗!没有谁能够左右你,成为第一还是甘于现状,一切都取决于你自己的奋斗。命运掌握在你自己手中,世界也将在你的奋斗过程中慢慢向你展现。
------------------
第二篇:热爱生命自强不息的名言和名人故事
热爱生命自强不息的名言和名人故事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明朝未年时,史学家谈迁经过二十多年呕心沥血的写作,终于完成明朝编年史——《国榷》。
面对这部可以流传千古的巨著,谈迁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然而,他没有高兴多久,就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一天夜里,小偷进他家偷东西,见到家徒四壁,无物可偷,以为锁在竹箱里的《国榷》原稿是值钱的财物,就把整个竹箱偷走了。从此,这些珍贵的稿子就下落不明。
二十多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样的事情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使的打击。对年过六
十、两鬓已开始花白的谈迁来说,更是一个无情的重创。可是谈迁很快从痛苦中崛起,下定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谈迁又继续奋斗十年后,又一部《国榷》重新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一百零四卷,五百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翔实精彩。谈迁也因此留名青史、永垂不朽。
英国史学家卡莱尔也遭遇了类似谈迁的厄运。
卡莱尔经过多年艰辛耕耘,终于完成了《法国大革命史》的全部文稿。我将这部著作的底稿全部托付给自己最信赖的朋友米尔,请米尔提出宝贵的意见,以求文稿进一步完善。
隔了几天,米尔脸色苍白、上气不接下气地跑来,万般无奈地向卡莱尔说出一个悲惨的消息:《法国大革命》的底稿,除了少数的几页外,已经全部被家里的女佣当做废纸,丢进火炉里烧为灰烬了。
卡莱尔在突如其来的的打击同前异常沮丧。当初他每写完一章,便随手把原来的笔记、草稿撕的粉碎。他呕心沥血撰写的这部《法国大革命史》,竟没有留下任何可以挽回的记录。
但是,卡莱尔还是重新振作起来。他平静地说:“这一切就像我把笔记簿拿给小学老师批改时,老师对我说„不行!孩子,你一定要写的更好些!'” 他又买了一大沓稿纸,从头开始了又一次哎心沥血的写作。我人现在读到的《法国大革命史》,便是卡莱尔第二次写作的成果。
不错,当无事时,应像有事时那样谨慎;当有事时,应像无事时那样镇静。因为在漫长的旅途中,实在是难以完全避免崎岖和坎坷。
只要出现了一个结局,不管这结局是胜还是败,是幸运还是厄运,客观上都是一个崭新的从头再来。只要厄运打不垮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轮椅上的霍金
他在轮椅上坐了40年,全身只有三根手指会动,演讲和答问只能通过语音合成器来实现。然而,他撰写的科普著作《时间简史》在全世界拥有无数的读者。
他就是“宇宙之王”史蒂芬·霍金。
命运对霍金十分残酷。1963年,21岁的霍金在剑桥大学读研究生时,不幸患了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症,不久就完全瘫痪,被长期禁锢在轮椅上。1985年,霍金又因患肺炎做了穿气管手术,又被彻底剥夺了他说话的功能。40年过去了,疾病已使他的身体彻底变形:他的头只能朝右边倾斜,肩膀也是左低右高,双手紧紧地并在当中,握着手掌大小的拟声器键盘,两只脚则朝内扭曲着。嘴已经歪成S型,只要略带微笑,马上就会现出“龇牙咧嘴”的样子。现在,这已经成了他的标志性形象。他不能写字,看书必须依赖一种翻书的机器,读文献时必须让人将每一页平摊在一张大办公桌上,然后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
医生曾诊断身患绝症的霍金只能活两年,但他一直顽强地活了下来,并且正是在这种令人难以想象的艰难中成为世界公认的科学巨人。虽然,他的身体一点也没有离开过轮椅,但是,他的思维却飞出了地球,飞出了太阳系,飞出了银河系,飞到了上百亿光年外的宇宙深处,飞向了神秘莫测的黑洞。他在大脑中想象着,论证着,计算着。他思考着宇宙从什么时候开始,时间有没有尽头。他发现了黑洞的蒸发性,推论出黑洞的大爆炸……他还建立了非常美的科学的宇宙模型。他被选为最年轻的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成为只有像牛顿这样的大科学家才能跻身的卢卡逊数学讲座的教授。
比起整天被人众星捧月般的顶礼膜拜,他宁愿一个人静静地思考宇宙的命运。他的办公室门口通常会挂上一块木牌,上面写着:
“请保持安静,主人正在睡觉。”
那多半不是真的,霍金只是不愿被外人打扰。此时他一定坐在这间有着高高天花板的舒适小屋里,安静地在电脑前工作上好几个小时。周围两三盆植物当中摆放的是他三个孩子的照片。每天下午4点,他会在护士的帮助下与研究生们交谈。他们喝着午茶,交流对宇宙的看法。如果有学生对他的理论提出带有质疑,他立即会给一个咧嘴笑容。
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感动了大众。有一次,在学术报告结束之际,一位年轻的女记者抢先跃上讲坛,面对这位当时已在轮椅上生活了30多年的科学巨匠,深深景仰之余,又不无悲悯地问:“霍金先生,病魔已将您永远固定在轮椅上,你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太多了吗?”
这个问题显然有些唐突和尖锐,报告厅内顿时鸦雀无声,一片静默。霍金的脸上却依然充满恬静的微笑,他用还能活动的手指,艰难地叩击键盘,于是,随着合成器的标准伦敦音,宽大的投影屏上缓慢而醒目地显示出如下一段文字:
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 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 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心灵震颤之余,掌声雷动。人们纷纷拥向台前,簇拥着这位非凡的科学家,向他表示由衷的敬意。
海伦.凯勒
20世纪,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一个度过了生命的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独岁月的弱女子。然而,正是这么一个幽闭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处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她不仅用行动证明了人类战胜生命的勇气,而且还将自己所经历的痛苦和幸福记录下来,给后世以勉励。创造这一奇迹,全靠一颗不屈不挠的心。海伦接受了生命的挑战,用爱心去拥抱世界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境,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面,最后又把慈爱的双手伸向世界。
海伦.凯勒以她充沛的激情和丰富的想象写下了这篇引人入胜而又感人至深的文章,每一个视力正常的人读了之后,都会在心灵上产生巨大的震撼,每一个失去视力的人听了之后,都会从中汲取到无穷的力量。海伦?凯勒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真情的世界、一个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和一个让人目不暇接的艺术宝库,作者在她虚构的三天光明中集中表现的是她对正常的人类生活的向往和礼赞。第一天,作者首先想要看到的是她的老师麦西夫人,因为老师可以说是改变她人生道路的人,接下来要约朋友到树林散步,晚上要回忆这一天的所见所闻。第二天她要参观历史博物馆和艺术博物馆,晚上她要看戏。第三天,要游览纽约城,感受日常世界,晚上看喜剧。作者通过三天的历程展示自己内心的渴望,表达对世人的劝诫。
海伦.凯勒一生一共写了14部著作。《我的生活》是她的处女作,作者以真实、自然的笔触再现了自己生命之初21年的生活,为世人留下了一首永难遗忘的生命之歌。该书出版于1902年。美国著名作家海尔博士评论说:“1902年文学上最重要的两大贡献是吉卜林的《吉姆》和海伦.凯勒的《我的生活》。”
整整100年,今天当我们重读这部著作时,依然能发现其所闪耀的光芒——人类的精神远远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书中人物所展现出的品质、意志、耐力等强烈地震撼着我们,给蒙尘的心灵以洗涤。
四肢健全的人,可能难以体验残疾的痛苦;正如和平年代的某些人,居然希望有战争刺激一样。殊不知,生命是脆弱的,当所有的假设变成现实时,一切已为时太晚,因此,无论是在什么样的年代,爱和勇气都是我们生存的基础,这也正是我们出版此书的目的。
杏林子
杏林子,十二岁患类风湿性关节炎,这场纠缠她一生的病痛,改变了她的人生道路。一九八○年当选台湾十大杰出女青年,一九八三年获得国家文艺基金散文奖。更创办伊甸残障基金,身体力行,为残障朋友服务。2003年2月8日不幸去世,享年61岁。
杏林子小学时聪明活泼,但六年级那年患上的那场病,除导致她行动不便外,发病时更手脚肿痛,痛苦不堪。她从此结束学校生活,留在家中,由母亲照料。她一边与病魔纠缠,一边广泛阅读,17岁那年开始写作生涯。
身怀残疾的杏林子写作时,弯着腰、弓着背,辛苦数倍于正常人。但她对写作一往情深,以非凡的意志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用双手写下不少励志作品,鼓舞着许许多多的人们鼓足劲儿面对生活。除励志作品外,她也写剧本、散文与小说,早在70年代已是深受华人世界读者欢迎的作家,被誉为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杏林子在作品中处处流露对人、对社会的关爱之情,讴歌天地间种种的美,抒发她对生命的欣赏与喜悦,以过人的毅力和爱心,在繁杂晦暗的社会中透出温暖的亮光。
主要作品《另一种爱情》曾获台湾国家文艺奖,另有作品《杏林小语》、《生之歌》、《心灵品管》、《行到水穷处》、《真情是一生的承诺》、《杏林子励志小品》等多部作品。成为台湾著名作家。
第三篇:关于名人热爱生命的故事
关于名人热爱生命的故事
张海迪:1955年秋天在济南出生。5岁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到的人生。她无法上学,便在在家自学完中学课程。15岁时,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给孩子当起教书先生。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自学多门外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而《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在《生命的追问》之前,这个奖项还从没颁发给散文作品。最近,一部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即将问世。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为了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她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著,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非常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邓小平亲笔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
关于名人热爱生命的故事
海伦凯勒:是美国一位残障教育家。她在19个月大时因为一次高烧而引致失明及失聪。后来籍着她的导师波土顿柏金斯盲人学校老师安?沙利文(AnneSullivan)的努力,使她学会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1898年,海伦?凯勒考入了哈佛大学附属剑桥女子学校。1900年秋,再考进哈佛大学的雷地克里夫学院,这对于一个失明和失聪的人而言,可说是教人难以置信。最后于1904年,海伦?凯勒成功取得文学学士学位,而且成绩优异。一个度过88个春秋却只有19个月光明和声音的弱女子,但她不向命运屈服,经过不懈努力毕业于哈佛大学。建立了数以万计的慈善机构。一生共有14部作品,处女作<<我的生活>>,被喻为无与伦比的著作.海伦?凯勒的作品还有:1908~1913著《我的天地》(又译作《我生活中的世界》)、《石墙之歌》、《冲出黑暗》。1929年著《我的后半生》(也译作《中流——我以后的生活》)。1953年美国上映海伦·凯勒生活和工作的记录片《不可征服的人》。1955年著《老师:安妮·沙利文·梅西》
关于名人热爱生命的故事
桑兰:出生于1981年2月,浙江宁波人,原国家女子体操队队员,曾在全国性运动会上获得跳马冠军。到今天为止,坚强的桑兰已经笑着度过了6年的轮椅时光。1998年7月21日晚在纽约友好运动会上意外受伤之后,默默无闻的桑兰成了全世界最受关注的人。这确实是个意外。当时桑兰正在进行跳马比赛的赛前热身,在她起跳的那一瞬间,外队一教练“马”前探头干扰了她,导致她动作变形,从高空裁到地上,而且是头先着地。遭受如此重大的变故后却表现出难得的坚毅,她的主治医生说:“桑兰表现得非常勇敢,她从未抱怨什么,对她我能找到表达的词就是„勇气‟。”就算是知道自己再也站不起来之后,她也绝不后悔练体操,她说:“我对自己有信心,我永远不会放弃希望。”3年来,桑兰用她的行动应证着自己的诺言,在北大学习、加盟星空卫视主持节目、担任申奥大使、参加雅典奥运北京接力……她充满力量的笑容总能给人希望!
第四篇:关于名人热爱生命的故事
关于名人热爱生命的故事
张海迪:1955年秋天在济南出生。5岁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到的人生。她无法上学,便在在家自学完中学课程。15岁时,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给孩子当起教书先生。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自学多门外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而《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在《生命的追问》之前,这个奖项还从没颁发给散文作品。最近,一部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即将问世。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为了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她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著,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非常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邓小平亲笔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 海伦凯勒:是美国一位残障教育家。她在19个月大时因为一次高烧而引致失明及失聪。后来籍着她的导师波土顿柏金斯盲人学校老师安?沙利文(AnneSullivan)的努力,使她学会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1898年,海伦?凯勒考入了哈佛大学附属剑桥女子学校。1900年秋,再考进哈佛大学的雷地克里夫学院,这对于一个失明和失聪的人而言,可说是教人难以置信。最后于1904年,海伦?凯勒成功取得文学学士学位,而且成绩优异。一个度过88个春秋却只有19个月光明和声音的弱女子,但她不向命运屈服,经过不懈努力毕业于哈佛大学。建立了数以万计的慈善机构。一生共有14部作品,处女作<<我的生活>>,被喻为无与伦比的著作.海伦?凯勒的作品还有:1908~1913著《我的天地》(又译作《我生活中的世界》)、《石墙之歌》、《冲出黑暗》。1929年著《我的后半生》(也译作《中流——我以后的生活》)。1953年美国上映海伦·凯勒生活和工作的记录片《不可征服的人》。1955年著《老师:安妮·沙利文·梅西》
桑兰:出生于1981年2月,浙江宁波人,原国家女子体操队队员,曾在全国性运动会上获得跳马冠军。到今天为止,坚强的桑兰已经笑着度过了6年的轮椅时光。1998年7月21日晚在纽约友好运动会上意外受伤之后,默默无闻的桑兰成了全世界最受关注的人。这确实是个意外。当时桑兰正在进行跳马比赛的赛前热身,在她起跳的那一瞬间,外队一教练‚马‛前探头干扰了她,导致她动作变形,从高空裁到地上,而且是头先着地。遭受如此重大的变故后却表现出难得的坚毅,她的主治医生说:‚桑兰表现得非常勇敢,她从未抱怨什么,对她我能找到表达的词就是‘勇气’。‛就算是知道自己再也站不起来之后,她也绝不后悔练体操,她说:‚我对自己有信心,我永远不会放弃希望。‛3年来,桑兰用她的行动应证着自己的诺言,在北大学习、加盟星空卫视主持节目、担任申奥大使、参加雅典奥运北京接力……她充满力量的笑容总能给人希望!
海伦凯勒:海伦·凯勒在她一岁半的时候,一场重病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接着,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然而就在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竟然学会了读书和说话,并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成为一个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
她走遍美国和世界各地,为盲人学校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她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
一个聋盲人要脱离黑暗走向光明,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认字读书。更要付出超乎常人的毅力。海伦是靠手指来观察老师莎莉文小姐的嘴唇,用触觉来领会她喉咙的颤动、嘴的运动和面部表情,而这往往是不准确的。她为了使自己能够发好一个词或句子,要反复的练习,海伦从不在失败面前屈服。当别的同学在外面玩耍的时候,她却在花费很多时间努力学习。
海伦用顽强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她热爱生活,会骑马、滑雪、下棋,喜爱参观博物馆和名胜古迹,并从中得到知识。她共写下了14部著作。
张海迪:张海迪5岁的时候,胸部以下完全失去了知觉,生活不能自理。医生们一致认为,象这种高位截瘫病人,一般很难活过27岁。在死神的威胁下,张海迪意识到自己的生命也许不会长久了,她为没有更多的时间工作而难过,更加珍惜自己的分分秒秒,用勤奋的学习和工作去延长生命。她在日记中写到:‚我不能碌碌无为地活着,活着就要学习,就要多为群众做些事情。既然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把一切奉献给人民。‛ 1970年,她作为知识青年下乡,看到当地群众缺医少药带来的痛苦,便萌生了学习医术解除群众病痛的念头。她用自己的零用钱买来了医学书籍、体温表、听诊器、人体模型和药物,努力研读了《针灸学》、《人体解剖学》、《内科学》、《实用儿科学》等书。为了熟悉针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画上了红红蓝蓝的点儿,在自己的身上练针体会针感。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掌握了一定的医术,能够治疗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十几年中,为群众治病达1万多人次。
有一次,一位老同志拿来一瓶进口药,请她帮助翻译文字说明,看着这位同志失望地走了,张海迪便决心学习英语,掌握更多的知识。从此,她的墙上、桌上、灯上、镜子上、乃至手上、胳膊上都写上了英语单词,还给自己规定每天晚上不记10个单词就不睡觉。家里来了客人,只要会点英语的,都成了她的老师。经过7、8个年头的努力,她不仅能够阅读英文版的报刊和文学作品,还翻译了英国长篇小说《海边诊所》,当她把这部书的译稿交给某出版社的总编时,这位年过半百的老同志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并热情地为该书写了序言:《路,在一个瘫痪姑娘的脚下延伸》。
以后,张海迪又不断进取,学习了日语、德语和世界语。海迪还尽力帮助周围的青年,鼓励他们热爱生活、珍惜青春,努力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为祖国的繁荣献出自己的光和热。张海迪说:‚我像颗流星,要把光留给人间。‛她怀着这样的理想,以非凡的毅力学习和工作,唱出了一首生命的赞歌。
贝多芬:贝多芬是十八世纪世界最著名的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童年很不幸福,酒鬼父亲败坏了家业,他企图把四岁的贝多芬变成摇钱树,因此他不只强迫孩子练琴,而且常常夜半三更酗酒回家后把孩子从熟睡中拖起来拉琴,不满八岁的贝多芬经常被强迫在听众面前表演、卖 艺,这种严酷的童年生活,使贝多芬养成了坚毅倔强的性格。贝多芬担起了全家生活的经济重担。但贝多芬并未向艰难困苦所屈服,他孜孜不倦地学习作曲,他的音乐越来越有名。一个光明的前途在贝多芬的面前展开。可是在他不到30岁时,一件可怕的事情不停的折磨着他,贝多芬发现自己耳朵变聋了。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没有比失聪更可怕的了。当他真切地感觉到自己的耳朵越来越聋时,他几乎绝望了。人生似乎不值得活下去了: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还有比听不见甜美的声音更不幸的事情吗!
经过内心痛苦的挣扎,他想起他曾经写的一些音乐,‚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他用自己坚强的意志战胜了耳聋,继续创作着他最喜爱的音乐。
贝多芬最杰出的作品,几乎都是在他后半生三十年生涯的耳聋状态中创作的。
黄美廉:有一个女子叫黄美廉,她从小就患上了脑性麻痹症。这种病的症状十分惊人,因为肢体失去平衡,手足会时常乱动,口里也会经常念叨着模糊不清的词语,模样十分奇怪。医生根据她的情况,判断她活不过6岁。可是,医生的判断没有使黄美廉失去活下去的力量,而是勇敢地活过了6岁。她靠顽强的意志,考上了美国着名的加州大学。
霍金:霍金是一个懂的感恩生活和乐观不屈的人。
霍金从小就拥有对自然科学的强烈兴趣,在大学时代(当时还没患病),他就意识到,肯定会有一套能够解释宇宙的万物理论,并陶醉于对其的思索之中,把之当做了自己的信仰,并具有极强的使命感。
在他21岁得知自己患上了不治之症后他也消沉过一段时间,极度失望时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努力去帮助一些人们。医生当时预测他最多只能活2年,但2年过后情况并不是非常糟糕。后来他又想到了以前曾和自己一个病房的男孩,那个男孩第二天就死去了。他似乎明白了什么,他觉得自己还不算倒霉,不应该就这样放弃,自己17岁就考上剑桥大学,拥有异乎常人的头脑。(之前他就和珍认识,后来他们很快坠入爱河,不久他们结婚了)
患病后,霍金为了家庭,为了自己的理想,果断的‚站了起来‛,继续了自己的研究。他自己在个人传记中谈到,他并不认为疾病对他有多大影响,他每天都陶醉在自己的世界之中,努力不去思考自己的疾病。同时,他又努力证明自己能够象常人那样生活!霍金在自己的生活中,只要能做到的事情绝不麻烦别人,他很憎恨别人把自己当做残疾人,他说:一个人身体残疾了,决不能让精神也残疾。
霍金的意志力是非常坚强的,同时他又是一个对生活很有主见的人。他对生活永远充满了乐观和幽默的态度。在他患病后,曾有6次非常近距离的和死神交手,他都顽强的活了下来。
一次霍金演讲结束后,一位女记者冲到演讲台前问到:‚病魔已将您永远固定在轮椅上,你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太多了吗?‛
大师的脸上充满了笑意,用他还能活动的3根手指,艰难地叩击键盘后,显示屏上出现了四段文字:
‚我的手指还能活动;
我的大脑还能思维;
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
我有爱我和我爱的亲人和朋友‛...在回答完那个记者的提问后,他又艰难的打出了第五句话:‚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现场顿时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的确用霍金自己的话来说,活着就有希望,人永远不能绝望!比大海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即使病魔把霍金关在果壳中,他也是无限空间之王!
霍金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都应该对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主见,拥有自己的梦想,并全力以赴为之奋斗!
第五篇:教育名言和教育故事
教育名言和教育故事
1、苏联杰出的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个教师如果不精通自己的业务,如果不能给学生真正的知识,那么不管你对学生如何善良,多么温和客气,你从学生那里得到的回答也只能是轻蔑和鄙视。”
2、只有当你致力于自我教育的时候,你才能教育别人。——(俄)乌申斯基
3、教师若不能取得他的学生对自己的尊敬和爱戴,那么最好让他离开教育岗位。——(俄)乌申斯基
4、语言乃是思想的有机的创造,它扎根于思想之中,并且从思想不断地发展起来,所以,谁想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该发展他的思维能力。离开了思想单独地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俄)乌申斯基《<儿童世界>初版序言》
5、知识不多就是愚昧;不习惯于思维,就是粗鲁或蠢笨;没有高尚的情操,就是卑俗。——车尔尼雪夫斯基
6、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俄)列夫•托尔斯泰
7、教育越能更多地回想起学生模仿他就像模仿伟大的人物一样,则他对儿童的影响就越强烈,他的每一次表扬就越能使儿童感觉快乐,他的每一种责备就越深入到儿童的意识中去,因而一切教育工作也更将发生无与伦比的良好作用。——(俄)杜勃罗留波夫
8、把语言化为行动,比把行动化为语言困难得多。——高尔基
9、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0、人的知识愈广,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高尔基
11、书籍使我变成了一个幸福的人,使我的生活变成轻松而舒适的诗。——高尔基
12、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自尊心。——(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
13、宽恕触及儿童自尊心的最敏感的角落,使儿童心灵中产生要改正错误的意志力。——(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14、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15、读和写是学生最必要的两种学习方法,也是通向周围世界的两扇窗口。——(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16、善于鼓舞学生,是教育中最宝贵的经验。——(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17、理解和熟记结合得越好,知识就会获得越自觉。——(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18、要求一律,就会压制个性,从而也就压制了学生的精神力量。——(前苏联)赞科夫
19、真正的教育者不仅告授真理,而且向自己的学生告授对待真理的态度,激发他们对于善良事物受到鼓励和钦佩的情感,对于邪恶事物的不可容忍的态度。
——苏霍姆林斯基
20、善于鼓励学生,是教育中最宝贵的经验。
——苏霍姆林斯基
21、懂得少年的志趣,调整好他发自心灵的乐声———这是一种伟大的教育艺术。如果你能以自己的心去感觉另一个人的心脏的跳动,那么你就能够掌握这门教育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
永不凋谢的玫瑰
在前苏联的一所学校,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美丽的玫瑰花,每天都有很多同学前来观看,但都没有人去采摘。
一天清晨,一个四岁的小朋友(就读于该校幼儿园)进入花房,摘下了一朵最大、最漂亮的玫瑰花。当她拿着花走出花房时,迎面走来了该校的校长。校长十分想知道小女孩为什么要摘花,便弯下腰亲切地问:
“孩子,你可以告诉我你摘下的花是送给谁的吗?”
送给奶奶的。奶奶生了重病,我告诉她学校里有一朵很大的玫瑰,奶奶不信,我这就摘下来送给她看,希望她早点好起来,等奶奶看完了之后我会把花送回来。” 听完孩子的回答,校长的心颤动了。他牵着小女孩的手,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说道:
“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奶奶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这位校长是谁呢?他就是伟大的教育家、万世景仰的育人楷模苏霍姆林斯。
给每一株野草开花的时间
一位隐士住在山中,他很勤劳,每年春天,台阶上的野草刚探出头便被他清理掉了。一天,隐士决定出远门,叫了一位朋友帮他看守庭院。与他相反,这位朋友很懒,从不修剪台阶上的野草,任其自由疯长。
暮夏时,一株野草开花了,五瓣的小花氤氲着一阵阵的幽香,花形如林地里的那些兰花一样,不同的是花边呈蜡黄色。这位朋友怀疑是它也是兰花中的一种,便采撷了一些叶子和花朵去请教一位研究植物的专家。专家仔细地观察了一阵,兴奋地说:“这是兰花的一个稀有品种,许多人穷尽了一生都很难找到它,如果在城市的花市上,这种腊兰的单株价至少是一万元。”
“腊兰?!”这位朋友惊呆了。而当那位隐士知道这个结果时,惊呆的人又多了一个,他不无感慨地说:“其实那株腊兰每年春天都会破土而出,只不过它刚发芽就被我拔掉了。要是我能耐心地等待它开花,那么几年前就能发现它的价值了。”
人格的力量――张伯苓先生以身作则戒烟
我国著名教育家张伯苓,1919年之后相继创办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他十分注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并且身体力行,为人师表。一次,他发现有个学生手指被烟熏黄了,便严肃地劝告那个学生:“烟对身体有害,要戒掉它。”没想到那个学生有点不服气,俏皮地说:“那您吸烟就对身体没有害处吗?”张伯苓对于学生的责难,歉意地笑了笑,立即唤工友将自己所有的吕宋烟全部取来,当众销毁,还折断了自己用了多年的心爱的烟袋杆,诚恳地说:“从此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果然,打那以后,他再也不吸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