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于丹教授《感恩教育》观后感
今天早晨,我们和孩子一起收看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主讲的中小学生 《感恩教育》。
一、孩子的感受:
今天和孩子一起看完这期节目后,问孩子:“莹莹以后也要做一个懂得孝顺、孝敬、自尊、自强、自立、有爱心的懂事好孩子好吗?”。孩子用了一种很认真的眼神,看着我们回答:“好,我要做一个懂事的好孩子。”看着孩子这认真的眼神,听着孩子回答的这个“好”让我们真真正正的感受到,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一个“好”的起点!
二、家长的感受:
于丹教授的讲话极富感染力,令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她精练的语言和高度的概括能力,令我们受益匪浅,并更加深入提升了我们自身的品质与修养!
于丹教授的字字句句引起了我无限的思考。孝: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要对生活充满感恩的心,感谢父母,尊敬老师。孝不但是外在要求,也是一种内在的责任。让我们做一个会孝的人吧!爱心:《三字经》里说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说,人在刚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变化,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教育孩子要与人和睦相处,懂得一个人的痛苦,由两个人分担,痛苦就减少一半。相反,一个人的快乐,两个人分享,快乐就增加了一半。与人交往,多关爱他人,使自己健康,快乐的成长,让我们做一个会爱的人吧!自尊、自立、自强、抗挫是完美人生的四大必备,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会直接决定人生的轨迹,孩子的成长不是填鸭式的灌输,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的经验和感悟。不要墨守成规,按部就班,而是要在这个处处混沌喧嚣的社会中,学会发现其中的有效信息。让我们在面对人生的荆棘时,扬起自尊、自立、自强、抗挫的风帆,更加从容得徜徉在人生的海洋里!
感恩,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总能引起人们的遐想,今天我对它有了更深的认识。让我们做一个感恩的人吧!
第二篇:于丹感恩教育观后感2014
于丹感恩教育观后感201
4于丹老师的《感恩教育》观后感
今天我看了 于丹老师的专家讲座,我很受启发。于丹老师的演讲分为几个主题,分别是:一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师,懂得感恩:二是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正确引导在人际交往中的一些技巧;三是如何培养孩子自立、自强、自信以及抵抗挫折的能力。
孩子是我们家长的心头肉,有谁不喜欢他呢?哪怕一辈子为她受苦受累也心甘情愿,无怨无悔为他抵挡人生的所有风险,不想他受到一丝一毫的伤害。可怜天下父母心,殊不知,你对他的这种潜意识的保护就是对他最大的伤害。你培养的孩子将是适应社会生存的低能儿,当他独自面对社会的时候,只会手脚无措,处于被动状态,同时也是你教育的失败。
于丹老师的第一个主题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师,懂得感恩。我私下认为她把孝心立在教育的第一位,是把教会孩子懂得感恩看着所有教育的重点。她举了一个事例:有一个被父母捧在手心里的小公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当母亲做饭时被烫伤,妈妈把手伸到她面前的时候,孩子却说:“不要挡着我看电视。”我们一定很气愤,心里责怪这个孩子,如此没有孝心。不过仔细想想,还是应该责备父母:没有教会她感恩,她只知道索取,觉得父母给她们的一切都是应该的。
我清楚地记得发生在我孩子身上的一件事:前年暑假,我和两个孩子在洋人街玩,街上的烤肉串飘着香味,孩子好想吃,我一向心疼我的孩子,智力有问题、身体不好又多病,我花45元买了15串,烤的时候要等一会儿,孩子问我:妈妈,你吃几串?我心里窃喜,孩子知道心疼我啦,把我的留出来他们再分,我肯定希望孩子能多吃点,就告诉他:妈妈吃两串。可是孩子的回答让我很意外:妈妈,15串平均分给我们3人,一人5串,那你还剩3串,全给我吧,不要给姐姐。一下子,我很无语,他像一个智力有问题的孩子吗?他不是算得很正确吗?他不是还会为自己算计吗?我家庭教育的失败呀!由于他是一个身患疾病的孩子,我从来没想过自己,生活中没有一次不先为他考虑,可是我培养出的这个自私的孩子,对我、对社会究竟有什么作用呢?
此后,我开始考虑对孩子的教育,孩子智力不好我们可以慢慢来。在情商和智商的培养之间,我还是先选择——情商。一个人,如果他没有孝心,不懂感恩,心里只有他自己,那么,智商越好,文化程度越高对社会的危害性越大。相信很多人还记得2004年的马加爵事件和在百年名校复旦大学饮水机投毒事件的发生,倘若培养出的孩子仅有才而无德,那真是教育的悲哀,做父母的悲哀!
基于此,我建议我们做父母的,多看看教育孩子的书籍和讲座,获得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技巧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篇:于丹《感恩教育》观后感
感恩教育——于丹讲座观后感
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 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绘画着那一幅幅感人的画 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 社会,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挚的友情,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 的真谛!
——题记
今天早晨,我收看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主讲的中小学生 《感恩教育》。它令我受益匪浅,使我完美了的自己的品质,提升了自己的修养,完美的自己的人生!
节目中主要讲了四个方面:
一、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
二、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
三、如何让我们的孩子自立、自强和自信?
四、如何培养孩子抵抗挫折的能力? 于丹教授的讲话极富感染力,所说的话出口成章,令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她精练的语言和
高度的概括能力,使人叹为观止。
于丹教授的字字句句引起了我无限的思考:孝,是一句温馨的话语,揉搓父母疲惫的心;是一把亲切的唠叨,分担父母的痛楚;是一首暖暖的小曲,解释父母的情怀。让我们做一个会孝的人吧!爱心,是患难中的倾囊相助,是错误道路上的逆耳忠言,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让我们做一个会爱的人吧!自尊、自立、自强、抗挫是完美人生的四大必备,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让我们在面对人生的荆棘时,扬起自尊、自立、自强、抗挫的风帆,更加从容得徜徉也人生的海洋里!
感恩,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总能引起人们的遐想,今天我对它有了更深的认识。让我们做一个感恩的人吧!
一(3)班
张瑾翔
第四篇:于丹《感恩教育》观后感
《感恩教育》观后感
今天我观看了于丹老师的讲座,于丹老师演讲风格语气平和、神闲气定,常常用小故事比喻一个道理,一下子吸引住了我。
于丹老师的演讲分为四个主题,一是如何培养我们的孝心,二是如何培养我们的爱心,三是如何培养我们抵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义,四是如何让我们自立、自强、自信。其中第一个主题是我最有感触。
讲座开始,于丹老师讲述了一个孩子和大树的故事。这个故事中,父母被比喻成大树,在孩子一生的成长过程中,无私的奉献了自己所有的一切,而孩子也陪着大树走到了最后。接着,于丹老师又给我们举了一些现实中非常普遍的例子,现在的家长,把孩子当成宝,物质方面都力所能及,生怕孩子受苦。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已经不是什么贬义词了,而是成为了一种新的“教育标准”。孩子就应该操心学习,其他的一概不用操心,不用过问。所以我们可以经常看到,回家以后,忙得不亦乐乎的父母,和在一旁悠哉玩耍的孩子。那么,这么做到底会产生什么后果呢?只会让自己的孩子越来越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对周围人的关心,形成不了任何的责任心。
“正为本,孝为先”,“孝为德之本”,这些古训由来已久,都是古代圣贤,留给我们的良言金句。于丹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很多榜样,例如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父亲过世以后,50多岁的他居然彻夜痛哭,让人感动不已。还有“感动中国”当中的一些人物,他们的事迹也让我感到震撼。纵观他们的成长经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家境贫寒,自身艰苦奋斗获得成功,但是对父母都是无微不至,有始有终。
难道是他们从小的家庭环境造就了他们孝顺父母的品德和责任感?
接下来,于丹老师向我们讲述了一个 “仁”字,用来阐述当代青少年的责任感是如何形成的。“仁”从结构上来看是一个“人”加一个“二”,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节目最后,于丹老师强调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重要性。让青少年们开阔眼界,从人文古迹中获得人生的感悟。看完节目后,我感慨良多,也从中得到了很多收获,认识到了以前自己做的不足的地方,对以后我们的发展方向和教育思路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第五篇:于丹《感恩教育》观后感
《感恩教育》观后感
今天,我和孩子一起观看了于丹老师关于感恩教育的讲座:勇敢承担爱与责任。于丹老师对孩子孝敬父母,社会责任感的养成,都进行了很好的诠释,令我印象深刻。
讲座开始,于丹老师讲述了一个孩子和大树的故事。这个故事中,父母被比喻成大树,在孩子一生的成长过程中,无私的奉献了自己所有的一切,而孩子也陪着大树走到了最后。接着,于丹老师又给我们举了一些现实中非常普遍的例子,现在的家长,把孩子当成宝,物质方面都力所能及,生怕孩子受苦。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已经不是什么贬义词了,而是成为了一种新的“教育标准”。孩子就应该操心学习,其他的一概不用操心,不用过问。所以我们可以经常看到,回家以后,忙得不亦乐乎的父母,和在一旁悠哉玩耍的孩子。那么,这么做到底会产生什么后果呢?只会让孩子越来越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对周围人的关心,形成不了任何的责任心。
“正为本,孝为先”,“孝为德之本”,这些古训由来已久,都是古代圣贤,留给我们的良言金句。于丹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很多榜样,例如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父亲过世以后,50多岁的他居然彻夜痛哭,让人感动不已。还有“感动中国”当中的一些人物,他们的事迹也让我感到震撼。纵观他们的成长经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家境贫寒,自身艰苦奋斗获得成功,但是对父母都是无微不至,有始有终。难道是他们从小的家庭环境造就了他们孝顺父母的品德和责任感?那么普通家长,要如何才能让孩子拥有一颗对社会和家人负责任 的心,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孝顺的孩子呢?
接下来,于丹老师向我们讲述了一个 “仁”字,用来阐述孩子的责任感是如何形成的。“仁”从结构上来看是一个“人”加一个“二”,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节目最后,于丹老师强调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重要性。让孩子开阔眼界,从人文古迹中获得人生的感悟。看完节目后,我感慨良多,也从中得到了很多收获,认识到了以前自己做的不足的地方,对以后孩子的发展方向和教育思路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一(3)班 张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