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转化为学习的内驱力。有了这种内驱力,学生就可以主动地去克服困难、攻克难关,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心态。在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很重视学习兴趣,认为这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他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力量,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学生一旦对所学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和探索之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兴趣涉及面广且富于变化。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形成和发展特点,从多方面给予及时和恰当的引导。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一、注重新课导入,诱导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导入新课的学习在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好的课堂导入能创设新颖的教学情景,从而引发学生在情绪饱满、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新课的第一锤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的思维火花,或像磁石一样牢牢吸引学生,诱导其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在导入新课时要有趣味性,使学生一开始上课就有积极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同时在导入新课时既要考虑教学内容,又要考虑学生实际,并努力做到致趣、动情、引思。教师可以从讲一个小幽默,或能引起兴趣的小故事、生活小常识、唱一首英文歌开始,使课堂活跃起来。只要我们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导入,一上课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其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悬念,提出引人深思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从直观教具和演示开始。教师要把握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教室的人、物、直观教具(如图片、挂图、简笔划和实物等)设置情景。语言总是和情景联系在一起的。有了情景,学生印象才深刻,声、形、意才能有机结合,学生学得才有趣,掌握才准确。教师就像是导演,要精讲巧问,善于设疑。要想方设法实现师生互动,让学生有大量的时间参与课堂实践,这样才能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发挥情感效应,激发兴趣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态度、好奇心以及情感,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方面要靠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教师本身的感染熏陶,是其它任何手段都代替不了的。”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发挥教师的情感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从日常用语、日常生活用品类词汇入手,由易到难,让学生感到学有所获,同时适时适度地给予表扬与激励,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学生答对问题时要说:“Very good.Well done.Thank you.”学生说错了要说:“Try again.Don’t worry.”对学生的错误要宽容,多用鼓励性的语言,使他们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快乐。表扬和鼓励是维系学生学习兴趣长盛不衰的一剂良药。
其次,要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努力将自己的心理调整到符合学生特点、符合教学内容需要的状态,将激情、微笑、趣味、爱心带进学生的心田,要主动接近学生,与他们交朋友,特别是给学困生以充分的爱和帮助,要平等地对待学生,要让每个学生感觉到教师喜欢他,关爱他,有时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抚摩头的动作,一个鼓励的眼神都能让他感觉到教师对他的关爱。教师还要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穿着打扮简洁明快,肢体语言丰富生动,语音语调地道。微笑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面带微笑,从容而自信地走上讲台,这样能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用爱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学习的热爱,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学习自信心的增强和对教师的热爱,一定能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三、改革教学方法,增强兴趣
教学方法切忌机械单一,即使是一个好的方法,经常用也会失去它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要进行主体问、多向互动、多元信息交流,让学生在与老师的互动中感受到学英语的乐趣。改变传统英语课堂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念,学生记”的单一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学会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与他人合作,互相鼓励、互相启发,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正如本杰明·弗兰克林所说:“Tell me and I forget, show me and I remember, inspire me and I learn.” 要让学生能够全神贯注地学习45分钟,就一定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保持新鲜感。为了增强学生的兴趣,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追求。除了导入新课用的方法外,还可以用直观教学和电化教学。直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实物、挂图、简笔画等直观教具进行教学,把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直观教学将所教课程的内容以具体的形象或声音呈现,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在视觉与听觉器官的参与下活泼开展。教师还可以利用录音机、幻灯片、投影仪、录像设备、计算机等多种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来帮助学生学习,把抽象枯燥的英语知识寓于生动鲜明的形象之中。教学实践证明,一般情况下,媒体的两种感觉形态呈现优于单一的感觉形态呈现。色彩、动感、音乐等常常能增强学习者的兴趣。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由于其具有人机交互、立即回馈的特点,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又是多样的,包括图、文、声,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这种声音与形象、语言与情景、视觉刺激与听觉刺激的结合,使学生置身于英语环境之中。学生情绪愉快,兴趣浓厚,思维亢奋,在不知不觉中摄取了大量的感性材料。这样就能逐步增强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四、拓展课外活动,保持兴趣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陈琳说过:“课内设置的情景不管如何逼真,都是假的,只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语言,才能真正掌握语言。”为了保持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给予学生更多的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机会,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才能使学生获得自信心,增强自我效能感,产生效果持久的学习兴趣。提供成功的机会,就必须给学生充足的实践机会,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充分领略到学习英语的乐趣。通过参与活动,学生能掌握更多的英语知识,从而逐步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唤起学习英语的乐趣。教师可以经常编辑英语学习园地或办英语墙报,可设计疑难问题、常见错误、词语辨析、英美风情知识讲座等栏目,还可适当刊登一些小游戏、英语小诗歌、谜语、典故、趣闻、学生日记等。也可成立英语课外兴趣小组,开展收集英语小笑话、演唱英语歌曲、表演英语会话或短剧等活动;或可结合实际组织英语竞赛,如英语说故事比赛、英文书写竞赛、朗诵比赛、单词听写竞赛、单词接龙比赛、智力比赛、英语课题研究等活动;还可以组织英语角、英语夏令营等,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互相帮助,互相感染,进而共同提高水平,长久保持学习英语的兴趣。
总而言之,要想使学生对英语学习感兴趣,教师本身必须首先对英语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并保持他们兴趣的先决条件。此外,教师还必须通过注重新课导入、发挥情感效应、改革教学方法和拓展课外活动等手段去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唯有如此,教师才能让学生真正对英语产生兴趣,从而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
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要素
吴龙尚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厉庄高级中学
教材、教师、学生是初中英语教学最基本的要素。而英语教学通常是以“课”的形式进行推进,同时它又要通过特定的场所(学校教室)、手段(黑板、多媒体等)、时间(45分钟/每节课)等教学凭借,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学凭借是英语教学的又一要素。初中英语教学中只要对教学四要素进行科学合理配置,掌握其规律,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就有可能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取得良好的英语教学效果。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科学合理地配置各教学要素呢?这些要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又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之间不断产生统一的促进作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根据本人十余年的初中英语教学实践,觉得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有如下六要素:
一、英语教学点
任何一堂英语课都应该有明确的教学任务,并且有明确且便于操作的教学目标。英语课堂教学知识点清晰与否,将严重影响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初中英语教学知识点的确定,必须根据初中英语教学大纲和本班学生学情而设计,容不得半点马虎大意。
二、英语教学度
英语课堂教学要注意教学内容难易度、深广度及灵活度,要体现大纲、教材、习题反映的程度,考虑学生可能接受的程度。另外,教师应做到教学内容疏密有致,教学速度适宜,教学过程快慢相间,切忌养成“赶进度”或“好拖课”的不良习惯。
三、英语教学量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容量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常数,量过大,大多数学生无法接受;量过小,成绩好的学生又“吃不饱”。因此,在保证完成英语教材规定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必须从所教学生的实际出发,适时调整和控制教学容量。初中英语课堂着重调控以下“两个量”:一是课堂输出量,即教师本堂课输出的信息量应围绕教学重点加以取舍,以保证重点信息有足够的教学时间;二是课堂实践量,即学生接受训练的量必须围绕重点内容,避免主次不分,达不到相应的效果。
四、英语课堂教学氛围
教学氛围一是教学内容所要求的教学情境。二是情感,即心理反应,这是特定教学内容和情境所引发的喜、怒、哀、乐的情感反应。三是情绪,即心理状态,这是师生参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心理保证。
五、英语教学法
教学方法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的方法。教学方法着重在教师方面。从教学过程说,主要有三类方法:一是进行认知活动的方法,二是进行技能活动的方法,三是进行情感活动的方法。这三类方法都包括了教与学两个方面的方法。其中一是教法,主要是教师教授、训练、调动、检测等方面的方法;二是学法,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指示、引导、纠正等方法。
六、英语教学时效
英语教学时效即教学时间及教学效率。课堂教学时间是固定的,而利用率是不定的。提高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率从三点入手:一是时间的分配;二是时段之间的衔接;三是时段的效率,要减少无谓的消耗。至于教学效率,初中英语教学离不开“四看”:一看教学时间利用率是否有4/5的时间得到利用;二看课堂发动率是否有4/5的学生得到发动;三看教师输出信息的接受率是否有4/5被学生接受;四看是否有75%以上的学生达到教学目标。大于这个区间为优,位于这个区间为良,小于这个区间为差。
第二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古往今来,因为兴趣使很多人走向成功。牛顿因为对物理的兴趣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爱迪生因生因为科学的兴趣而发明了电灯;他们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邓亚萍从小个子矮,手脚粗短,根本不合体校的要求,体校的大门没能为他敞开。因为她对乒乓球的兴趣,于是年幼的邓亚萍跟父亲学乒乓球,历尽千辛万苦,10岁的她便在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团体和单打两项冠军。姚明因对篮球的兴趣而成为伟大的球星。
孔子也在论语中写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它的意思是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无独有偶,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
兴趣能够让人更多地接触该领域的内容;兴趣能够让人积极主动地寻找答案;兴趣往往能够让人提出很多问题,同时驱动人去积极及时地寻找问题的答案或解决方法,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兴趣能够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复习;兴趣能够集中注意力。注意力越集中,记忆的效果就越好;兴趣在很多时候就是学习的方向;兴趣的重要性就在于人们能够提出比较具体的学习目标,并很容易从专业的学习中获得成绩和成就感。
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强大动力。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那么,他在学习中所付出的精力和在学习方面产生的效益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精心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使学生乐学、爱学。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学习中,教师还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给学生营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经历动手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坚定学好知识的信心。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的角度有所不同,所以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和思维的层次也不同,在学生交流讨论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和思路,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有好处的。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创造性地应用教学资源,精心创设情境,用学科本身的美去感染学生,用巧妙的课堂教学安排去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形成,将变成一种学习的动力和信念,这种信念将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怕吃苦、不怕挫折,敢于质疑、敢于挑战。
侯镇一中
刘如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第三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试卷偏重机械式解答,激不起学生情感的涟,提不起学生考试的积极性。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应对传统试题加以改造。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学生乐于完成的试题。
如,猜猜老师宿舍的电话号码是多少,猜出后,考试后打个电话给老师。
()最小的质数。
()2和3的最小公倍数。
()最小的合数。
()一位数中最大的偶数。
()既是偶数又是质数。
()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但它是奇数。
()比所有自然数的公约数少1的数。
()5的最大约数。
学生根据这些条件,猜出“26482105”,考后按这个号码拨出去,接电话的果然是自己的老师,学生会感到十分有趣。把试题寓于猜迷之中,有趣的猜谜活动吸引了学生。“吊”起了学生的胃口,学生将会“吃”的有滋有味。这样的题目,学生才乐做,才爱做。
一位农夫请了工程师、物理学家和数学家来,想用最少的篱笆围出最大的面积。
工程师用篱笆围出一个圆,宣称这是最优设计。
物理学家将篱笆拉开成一条长长的直线,假设篱笆有无限长,认为围起半个地球总够大了。
数学家好好嘲笑了他们一番。
他用很少的篱笆把自己围起来,然后说:“我现在是在外面。”
对数是中学初等数学中的重要内容,那么当初是谁首创“对数”这种高级运算的呢?在数学史上,一般认为对数的发明者是十六世纪末到十七世纪初的苏格兰数学家——纳皮尔(J·Napier,1550~1617)男爵
在纳皮尔所处的年代,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刚刚开始流行,这导致天文学成为当时的热门学科可是由于当时常量数学的局限性,天文学家们不得不花费很大的精力去计算那些繁杂的“天文数学”,因此浪费了若干年甚至毕生的宝贵时间
纳皮尔也是当时的一位天文爱好者,为了简化计算,他多年潜心研究大数字的计算技术,终于独立发明了对数然而,纳皮尔所发明的对数,在形式上与现代数学中的对数理论并不完全一样在纳皮尔那个时代,“指数”这个概念还尚未形成,因此纳皮尔并不是像现行代数课本中那样,通过指数来引出对数,而是通过研究直线运动得出对数概念的
那么,当时纳皮尔所发明的对数运算,是怎么一回事呢?在那个时代,计算多位数之间的乘积,还是十分复杂的运算,因此纳皮尔首先发明了一种计算特殊多位数之间乘积的方法让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例子:
(1)0,1,2,3,4,5,6,7,8,9,10,11,12,13,14,„
(2)1,2,4,8,16,32,64,126,256,512,1024,2048,4096,8192,16384,„
这两行数字之间的关系是极为明确的:第(1)行表示2的指数,第(2)行表示2的对应幂如果我们要计算第二行中两个数的乘积,可以通过第一行对应数字的和来实现比如,计算64×256的值,就可以先查询第一行的对应数字:64对应6,256对应8;然后再把第一行中的对应数字加起来:6+8=14;第一行中的14,对应第二行中的16384,所以有:64×256=16384
纳皮尔的这种计算方法,实际上已经完全是现代数学中“对数运算”的思想了在“运用对数简化计算”的时候,采用的正是这种思路:计算两个复杂的乘积,先查《常用对数表》,找到这两个复杂数的常用对数,把这两个常用对数值相加,再通过《常用对数的反对数表》查出和值的反对数值,就是原先那两个复杂数的乘积了这种“化乘除为加减”从而达到简化计算的思路,不正是对数运算的明显特征吗?
经过多年的探索,纳皮尔男爵于1614年出版了他的名著《奇妙对数定律说明书》,向世人公布了他的这项发明,并且解释了这项发明的特点
所以,纳皮尔是当之无愧的“对数缔造者”,理应在数学史上享有这份殊荣伟大的导师恩格斯在他的著作《自然辩证法》中曾经把笛卡儿的坐标、纳皮尔的对数、牛顿和莱布尼兹的微积分共同称为十七世纪的三大数学发明法国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拉普拉斯(Pierre Simon Laplace,1749—1827)曾说:对数,可以缩短计算时间,“在实效上等于把天文学家的寿命延长了许多倍”
许多名人喜欢用数学比喻,往往出语幽默、灰谐,好比深山闻钟,记人记忆久远。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号称“悖论之父”,他有四个数学悖论一直传到今天。他曾讲过一句名言:“大圆圈比小圆圈掌握的知识要多一点,但因为大圆圈的圆周比小圆圈的长,所以它与外界空白的接触面也就比小圆圈大,因此更感到知识的不足,需要努力去学习”。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他有八位好朋友做帮手,使他少犯错误,甚至可以不犯错误。他编了一首歌,读起来非常动听: 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万事指导我。你若想问真姓名,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如、何时、何来、何去,好像弟弟与哥哥。
还有一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少错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成名后,曾收到过一位女士的求爱信;“你有一个出众的名声,我有一个高贵的地位。这再者加起来,再乘上万能的黄金,足以使我们建立起一个天堂都不能比拟的美满家庭。”杰克-伦敦连忙回信,他答得很妙:“根据你列出的那道爱情公式,我看还要开平方!不过这个平方根却是负数”。
“电脑算命”看起来挺玄乎,只要你报出自己出生的年、月、日和性别,一按按键,屏幕上就会出现所谓性格、命运的句子,据说这就是你的“命”。其实这充其量不过是一种电脑游戏而已。我们用数学上的抽屉原理很容易说明它的荒谬。抽屉原理又称鸽笼原理或狄利克雷原理,它是数学中证明存在性的一种特殊方法。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把3个苹果按任意的方式放入两个抽屉中,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里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苹果。这是因为如果每一个抽屉里最多放有一个苹果,那么两个抽屉里最多只放有两个苹果。运用同样的推理可以得到:
原理1 把多于n个的物体放到n个抽屉里,则至少有一个抽屉里有2个或2个以上的物体。
原理2 把多于mn个的物体放到n个抽屉里,则至少有一个抽屉里有m+1个或多于m+l个的物体。
如果以70年计算,按出生的年、月、日、性别的不同组合数应为70×365×2=51100,我们把它作为“抽屉”数。我国现有人口11亿,我们把它作为“物体”数。由于1.1×=21526×51100+21400,根据原理2,存在21526个以上的人,尽管他们的出身、经历、天资、机遇各不相同,但他们却具有完全相同的“命”,这真是荒谬绝伦!
在我国古代,早就有人懂得用抽屉原理来揭露生辰八字之谬。如清代陈其元在《庸闲斋笔记》中就写道:“余最不信星命推步之说,以为一时(注:指一个时辰,合两小时)生一人,一日生十二人,以岁计之则有四千三百二十人,以一甲子(注:指六十年)计之,止有二十五万九千二百人而已,今只以一大郡计,其户口之数已不下数十万人(如咸丰十年杭州府一城八十万人),则举天下之大,自王公大人以至小民,何啻亿万万人,则生时同者必不少矣。其间王公大人始生之时,必有庶民同时而生者,又何贵贱贫富之不同也?”在这里,一年按360日计算,一日又分为十二个时辰,得到的抽屉数为60×360×12=259200。
所谓“电脑算命”不过是把人为编好的算命语句象中药柜那样事先分别一一存放在各自的柜子里,谁要算命,即根据出生的年月、日、性别的不同的组合按不同的编码机械地到电脑的各个“柜子”里取出所谓命运的句子。这种在古代迷信的亡灵上罩上现代科学光环的勾当,是对科学的亵渎。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搜集
对数是由英国人纳皮尔(Napier,1550~1617)创立的,而对数(Logarithm)一词也是他所创造的。这个词是由一个希腊语(打不出,转成拉丁文logos,意思是表示思想的文字或符号,也可说成“计算”或“比率”)及另一个希腊语(数,抱歉,我不知道拉丁文怎么写)结合而成的。纳皮尔在表示对数时套用logarithm整个词,并未作简化。
至1624年,开普勒才把词简化为“Log”,奥特雷得在1647年也用简化过了的“Log”。1632年,卡瓦列里成了首个采用符号log的人。1821年,柯分用“l”及“L”分别表示自然对数和任意大于1的底的对数。1893年,皮亚诺用“logx”及“Logx”分别表示以e为底的对数和以10为底的对数。同年,斯特林厄姆用“blog”、“ln”及“logk.”分别表示以b为底的对数、自然对数和以复数模k为底的对数。1902年,施托尔茨等人以“alog.b”表示以a为底的b的对数,此后经过逐渐改进演变,就成了现代数学上的表示形式。对数于十七世纪中叶由穆尼格引入中国。十七世纪初,薛凤祚的《历学会通》有“比例数表”(1653年,也称“比例对数表”),称真数为“原数”,称对数为“比例数”。《数理精蕴》中则称作对数比例:“对数比例乃西士若往·纳白尔所作,以借数与真数对列成表,故名对数表”。此后在我国便都约定俗成,称作对数了。
我们可能在一次考试中就用到所有的常用数学符号,但它们的发明却经历了许多许多年。先说+-×÷这四个符号吧。500多年前,行车数学家维德梅发明了“+”,很形象地指出这是在一横上面再加一竖。后来,他想到把竖去掉就是减少,于是又发明了“-”。300年后,美国数学家欧德赖把“+”旋转了半圈,于是发明了“×”。18世纪,瑞士人哈纳在给孩子分西瓜时,一刀把西瓜切成两半,于是他发明了“÷”,就是用一条线把两点分开。“=”是16世纪英国学者列科尔德发明的,他觉得两根粗细长短一样又完全平等的线表示“等于”再合适不过。公元1631年,一个名叫哈里奥特的人把“=”分别向两边张开,就发明了大于号>和小于号<。平方根号“√”,1220年意大利数学家菲波那契使用R作为平方根号。十七世纪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在他的《几何学》一书中第一次用“√”表示根号。“√”是由拉丁文root(方根)的第一个字母“r”变来,上面的短线是括线,相当于括号。
第四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熟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乐意走进课堂,去品味学数学的情趣,才会有展示自我能力的欲望。杨振宁博士也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学生只有对数学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那么,怎样才能使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呢?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前驱力。
常言说的好“只有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要想孩子喜欢上数学,首先他必须喜欢你这个老师,她崇拜你,喜欢听你说话,就不用着急她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的问题了。当然,这个喜欢不是单方面的,老师不喜欢的孩子,孩子也不会去喜欢他的。在数学的学习中,我们要善于找机会,和孩子们一起活动,这样就很容易发现孩子的个性差异和兴趣。在平时我们可以把内容融入学生的课间活动中,在孩子们跳绳时,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在跑步时可以培养学生对长度的认识以及位置与方向的理解。总之,想着法和孩子们一起玩,数学知识就会在玩中内化。
二、巧妙的教学设计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內驱力
众所周知,在诸多科目当中,普遍都认为数学科比较呆板、单调和乏味,而数学本身的内容安排也不如语文那样生动形象,在教学过程当中若不花点心思则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大面积、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过程,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从中体验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信心,认识到数学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不仅“喜欢数学”,而且“会做数学”、“会用数学”,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低年级学生,天真烂漫,爱听故事是他们的本性。一年级的数学教材,给我的印象是:它就象是一本卡通故事书,每一课学习内容、每一道练习题都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来把它表达出来。以讲故事开头,来导入新课,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讲课的正题中。通过小故事开头,营造出了浓郁的课堂学习气氛,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精心选择课堂练习,定期开展教学效果评估
课堂练习应该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和形式,把握好练习的度和量,使学生学而不厌,做而不烦,绕有兴趣,做到难易适中,体现多样性、层次性、趣味性和思考性等,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在实际的练习设计中,尽可能多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习题,像情境开放、条件开放、问题开放、答案开放等,都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思维能力的培养。针对学生遗忘率的规律,对于所学的内容特别是典型的例题,定期开展课堂效果检测,对于基础较差的班级,甚至可以,只稍微改变课堂例题的数字。重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对于原来基础不好的同学,也要让他们知道,只要课上注意听讲了,作业认真做了,考试也可以考出不错的成绩!
数学的学习有这个学科的特点,需要严密,需要细心,需要逻辑推理。如果数学教育工作者多动脑筋,多想办法,让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枯燥和单调,让课堂教学不再简单的是填鸭式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出学习的兴趣,激发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兴致,数学教学才能达到新的高度!
四、品成功之喜悦,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一定的成功,便能品尝到成功所来的喜悦,教师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品尝成功的喜悦,这样,便能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困生,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加倍地关心他们,使他们感到教师的关怀、集体的温暖。实践证明,只有帮助学生减少学习中的困难,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才能培养学生稳定的学习兴趣。
“兴趣真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它能让人从平实中发现瑰丽,从困难中奋然而起,它能赋于人以热情和毅力,它能增加人的勇气和信心。”因此,不管在课堂教学还是在课外活动中,教师都应积极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好与求知欲,使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坚定信心,只能这样,才能使学生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第五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理数》教后反思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学习亦是如此。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小学认识负数的基础上学习有理数,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注意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更好的学习。因此本节教学中我从学生熟悉的加分和负分入手,让学生在生活实际背景中学习和感受正负数的意义,学生学习得很是投入;又通过小组活动交流“举例说明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用正负数表示的相反意义的量?”,这一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讨论非常激烈,而且都能踊跃的发言,举的例子也相当丰富,比如:股票的上涨与下跌、高于海平面与低于海平面、盈亏、前进与后退、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等等涉及的面较广。加之,在回答问题后,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及时的给予了评价,比如:“真棒!”“你真是个生活的有心人!”“有进步!”等不同的鼓励语言,既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个别不爱发言的同学也举起了手),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情此景,作为教师的我很是欣慰。(不管学习结果如何,至少这个过程是精彩的,学生都动起来了。)
总之,对于七年级学生,刚刚步入新的学习环境,很多方面还是很具有可塑性,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很好的抓住这个契机,可以通过活动、通过鼓励或通过自身独特的教学魅力等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要让这种兴趣变为一种习惯,让“兴趣”这个老师引领着学生更好的学习。正如孔子所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