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3 12:28: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真正的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真正的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第一篇:真正的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真正的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因为学习心理学的缘故,我经常接触到有困惑的家长,为什么我那么听话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像变了一个人,成了一匹难以管教的野马?为什么我的孩子看起来很认真,为什么成绩越来越差?为什么我的孩子上了大学不能融入集体,现在辍学在家,在家呢也不是说出去玩,只是在家看手机上网?

每一个有这样困惑的家长,可能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是经过深谈,却在某一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那就是妈妈对孩子爱的太深,妈妈与孩子黏的太紧,当妈妈和孩子黏的太紧的时候,其实表达的可能是妈妈对孩子的控制,内心害怕的是孩子一旦独立,就意味着孩子要抛弃妈妈,和妈妈成为两个真正独立的个体。也许这是内心没有安全感的妈妈害怕面对的。一个不让孩子独立的妈妈,最后养育出来的就可能是一个不能独立的孩子,一个离开了妈妈就什么都做不了的孩子。

喜欢越界的父母总是表现出对孩子的极度关心,事无巨细地关心,其实他眼里没有孩子,他只是变相地表达了对孩子的不信任和不尊重。尽管都是打着“关爱”和“教育”的旗号,但传递的总是令人厌烦的气息,孩子不会从中体会到爱和教育,只能体会到被侵犯。孩子用成绩不好这样的方式去被动的攻击妈妈,用妈妈最在意的东西去攻击妈妈,去表达自己的愤怒

我这样说,当妈的可能会感觉很受伤,我们会觉得自己努力去爱孩子了,却成了控制孩子长大的罪魁祸首,心里备感失落。我们心里还是担心,这样万一孩子做点什么事真的就一点也不知道了,那我以后还怎么帮助他,怎么教育他?

持有这样思维方式的父母,他们习惯于把自己的功能扩大化,不习惯随着孩子的成长调整自己的行为界限。上幼儿园的孩子独自在某个房间时,确实需要父母不时地过来关照一下,而一个初中生需要这样的关照吗?从这位母亲的话中可以看到,她的担心不过是孩子“万一”做的那个事情,这个“万一之事”可能是什么呢?玩游戏?和女同学聊天?上黄色网站?手淫?不管什么事,哪一种是需要突然推门进来解决的呢?

喜欢越界的父母总是表现出对孩子的极度关心,事无巨细地关心,其实他眼里没有孩子,他只是变相地表达了对孩子的不信任和不尊重。尽管都是打着“关爱”和“教育”的旗号,但传递的总是令人厌烦的气息,孩子不会从中体会到爱和教育,只能体会到被侵犯。

有自尊的父母不会刻意去抓孩子的什么把柄,也会羞于面对孩子的窘迫。他要呵护孩子的面子,也不肯降低自己的修养,这样的心境在父母和孩子间自然营造出合理的距离,开始得体地分离。

所谓“分离”,并不是慢慢放弃对孩子的关爱,而是慢慢调整关爱的方式。没有哪个母亲会明确地知道应该从哪年哪月哪天哪件事上开始和孩子“分离”,就像她不会发现孩子哪年哪月哪天比她长得还高一样。成长变化伴随着孩子的每一天,分离也伴随始终。

从孩子脱离母体开始,整个成长过程就是不断的脱离:脱离RU房独自吃饭,脱离怀抱独立行走,脱离监护单独外出,脱离供养自己赚钱,脱离支配发展自我,脱离家庭组建另一个家庭——父母从第一亲密者的角色中退出,让位给孩子的伴侣和他自己的孩子,由“当事人”变成“局外人”,最后是父母走完人生旅程,彻底退出孩子的生活。

我们甚至可以这样理解,成长和分离是对同一件事情的主次描述,成长说的是孩子的变化,分离说的是围绕这种变化父母所做的角色重要性的调整。父母对孩子生活的参与程度逐步递减,角色范围一点点缩小,这样才能给孩子的生活腾挪出空间。在健全的母子关系中,这是非常正常的心理的调整。

例如在女儿幼小时,几乎所有的爸爸怀抱着可爱的女儿时,都会泛起醋意,想着将来哪个毛头小子敢来抢走我的女儿,打断他的腿!可当女儿20年后出落得亭亭玉立,和一个小伙子牵手亲密时,被冷落一旁的当爹的却会满是欣慰,欣慰于女儿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生活,有人代替自己去爱女儿,自己可以少操心了。

哲学家弗洛姆是对母子关系解析得最好的思想家之一,他认为:“母爱的真正本质是关心孩子的成长,也就是说,希望孩子与自己分离。这里体现了母爱与性AI的根本区别。在性AI中,本是分离的两个人成为一体;在母爱中,本是一体的两个人分离为二。母亲必须容忍分离,而且必须希望和支持孩子与她分离。

正是在这一阶段上,母爱成为一个至为困难的任务,它要求无私,要求能够给予一切,而且除了所爱者的幸福以外一无所求。

也正是在这一阶段上,许多母亲未能完成母爱的任务。自恋、盛气凌人、占有欲使妇女只有在孩子尚小时才能成为一个爱孩子的母亲,爱幼小的孩子其实再容易不过了。而检验一个母亲是否真正具有爱的能力,就看她是否愿意分离,并且在分离后继续爱着。

爱孩子还是爱控制孩子?

不懂得分离的父母,即使孩子成年、结婚,也要努力保留住对孩子的控制。他们往往喜欢一边事无巨细地包办,一边抱怨孩子的无能。这样的家长,其潜意识并不想让孩子独立,他要让自己在孩子的生活中显得重要,于是会有意无意地制造孩子的不重要感。与其说他极爱孩子,不如说他极爱那种对孩子的全面把控,这种控制给他带来的成就感和强大感,让他对自己满意。

有位年轻妈妈告诉我说,她的父母一直对她管得多管得严。比如她从小热爱阅读,爱看古典小说、历史书籍,却常常遭到父母的白眼和阻拦。他们希望她只看课本,认为看“闲书”没用。到她现在成家且有了孩子,假期中偶然拿起本小说看看,她父亲都会批评说,怎么不看专业书?看小说有啥用?这位读者说,虽然知道父母爱她,但和父母相处的感觉却是“觉得简直是生活在地狱里”!

没有被包办的人可能很难想象被过度包办的痛苦。我曾收到一封读者来信,写信人也是一个年轻女子,最后的签名是“一个绝望的人”。她在信中陈述了她妈妈无止境的包办带给她的痛苦,并把她曾给妈妈写的一封信一并发给我,问我要不要发给她妈妈。信是这样写的:

从小到大,无论什么事你总是冲在我前面,那些我应该自己去做,或者我应该学着去做的事情,你全部包办了,却又总是挑剔我,说我自理能力很差,甚至在别人面前说我这个做不好那个不会干。这导致我做什么都没自信,结果确实是什么也做不好,于是你就更有理由冲在我前面。你一直用这样极其残忍甚至残酷的方式对待我,我怎么可能不自卑?怎么可能有自理能力?怎么能学会和别人打交道?你为什么老是要冲到我前面?

后果只有两种:要么,我终于有一天不堪忍受,自杀了。要么,将来你老了,先我而去了,留下我一个人,不会烧饭,不会自己买衣服,不会讨价还价,不会和人打交道,不会保护自己……最后悲惨地死去。总之,你是在往绝路上赶我!(原信中,女孩在此处用了二十多个感叹号!)

父母如果固执地霸占孩子的生命空间,孩子的世界只能狭小,甚至残缺。前面那位被降为“闲人”的妈妈其实应该感到庆幸,因为她的孩子尚小,且会反抗,敢于公开拒绝家长对他自由的侵犯,说明孩子体内的“自我”还比较强大,他的世界还比较完整。

而这个女孩子敢于鼓起勇气写出这样一封信,也是出于自救的本能,所以我赞成她把这封信发给妈妈。如果孩子对家长的操控完全麻木了,丧失了对“自我”边界的守卫,受到的伤害也许是致命的。

泛滥的母爱和泛滥的洪水一样

有一次我听一位心理专家谈到一个刚做妈妈的年轻女子自杀的案例,他称这个女子小周。小周工作稳定,丈夫体面,家境殷实,父母对她也很好,又刚有了一个健康可爱的孩子,没有人能想出来她为什么会自杀。

最后,大家都归因为产后抑郁,即这是个纯生理问题。但心理专家不这样认为,他间接认识小周的一个好友,对她的家庭生活细节有所了解,他的判断是,产后抑郁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根本上,小周是死于父母的过度包办。

小周有一对极其喜欢包办的父母,从小到大的包办自不必说,上大学时她想报考离家很远的学校,父母不同意,强迫她报考了离家只有两小时火车车程的另一个城市的一所大学。在专业选择上,小周当时对心理学很感兴趣,父母说学金融吧,这方面我们有路子,可以给你找人安排工作。

小周当时极不情愿,父母就软硬兼施地给她做思想工作,最后迫使小周就范。小周上大学后周末不愿回家,妈妈就每周乘火车去一趟女儿的学校,除了带一大包吃的用的,还要带去洗好的衣服床单等,然后再带一大包脏衣服回家。毕业后工作是爸爸给找的,对象是父母帮助确定的,新房的所有家具,哪怕是一个废纸篓都是妈妈给买来的,没有小周自己插手的余地。

她结婚后,虽然家里锅碗瓢盆一应俱全,却几乎没开过伙,都是在父母家吃。两年后孩子出生,母亲更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包办了婴儿的一切。不管小周干什么,妈妈都会说,看你笨手笨脚的,我来吧。小周经常像个局外人似的看着妈妈给小孩穿衣、换尿布、洗澡,自己可做的唯一的事就是哺乳,其余几乎没有插手的余地。

小周一直睡眠不好,有了孩子后,半夜要起来喂几次奶,妈妈觉得女儿太辛苦,就不让小周晚上给孩子哺乳,代之以自己晚上起来几次给孩子喂牛奶。满月后,干脆把婴儿抱到自己房间,说反正将来这个孩子是由我来带,从现在开始让他习惯和姥姥睡在一起。小孩过完百日后,小周快要上班了,妈妈要小周干脆给孩子断奶,一心一意去工作。小周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彻底变成了旁观者、局外人。就在要去上班的前一天,这个刚做了妈妈的年轻人打开窗户,从高楼上跳了下去。

不忍心谴责小周父母,只想用这个悲伤的例子提醒家长,泛滥的母爱和泛滥的洪水一样,已不是河床里奔流的能量,而是破坏力和灾难了。真爱孩子的父母不会一味放纵自己的感觉,懂得适时约束自己。自我满足感上欠缺一些,也许才是对孩子更好的疼爱。

死活不放手的母亲,不能说她不爱孩子,但比起占有欲来,她更爱后者。

曾经有媒体报道一位妈妈陪儿子睡到19岁,甚至孩子上大学到另一个城市后,妈妈辞职到大学附近租房子来陪儿子,理由是儿子离不开她。人们对这位妈妈多有批评,网上甚至有人猜测这位妈妈是否有乱伦倾向,或至少是“精神乱伦”。

乱伦之说我倒不十分相信,这个问题上,我赞成心理学家阿德勒对类似问题的观点:俄狄浦斯情结是由于教育错误所造成的人工产品。我们不需要假设由遗传得来的乱伦本能,也不必想象,这种变态的本源和性有什么关联。所以我宁可相信这位妈妈的做法,是由于教育上的蒙昧和人性中的自私所致。而且这种蒙昧和学历无关,在当代生活背景下,它是自然天性退化的后果。

现在越来越明显的一个社会问题是,父母在孩子年幼时不肯和孩子亲近,把孩子扔给老人或保姆,理由是要赚更多的钱,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或者是迷信某种冷酷的“育儿经”,比如“挫折教育”、“孩子不能多抱”、“哭声免疫法”等育儿邪教,故意不和孩子亲近,任由幼小的孩子哭泣悲伤,美其名曰培养独立性。

这些错误认识使母子间丧失早期的亲密接触机会,没有建立起畅通的理解渠道,彼此理解就变得困难。待孩子成年后,父母往往是一方面对当初冷落孩子的做法感到后悔,有强烈的补偿心理,生硬地要塞给孩子很多东西;另一方面又有讨债心理,希望孩子回报自己的付出,听话并且和自己亲近。而孩子又不可能配合得很好,于是摩擦不断。颠倒的亲密顺序,让母子双方都感觉困惑。出于爱收回展开的手

母亲如果只是单方面发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前途,而不发展作为母亲的智慧,那么她在对孩子的控制上,可能不亚于开始提到的小四的母亲。有一次我参加一个旅游团,团里有一对母子,母亲是大学教授,已退休。儿子是独生子,当时已36岁,有份不错的工作,尚未结婚,也没有女朋友。两人都修养良好,母子关系看起来很融洽,走到哪里都形影不离。但在十几天的旅行中,大家慢慢发现,教授对儿子管得实在太多,像管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子。从吃饭到买纪念品,什么事都要干涉一下,儿子总是很听话,母亲让干啥就干啥,整个人也显得有些幼稚。

有一天晚上我们十几个人在一起喝啤酒,一边聊天一边唱歌,十分愉快。教授不喝酒,也不喜欢听歌,和大家聊了一会儿说累了,要早些回房间睡觉,然后一边起身一边很自然地喊儿子“咱们走吧”。她儿子很明显当时并不想回房间,还想再喝一会儿,但他似乎并不敢提出这个要求,有些犹豫。看他这样,我们几个人忍不住替他求情,希望教授自己先回房间,让儿子再玩一会儿。

教授淡淡一笑,轻柔却不容置疑地说:我知道他酒量,可以了,今天不能再喝了,走吧,早点回去休息。儿子尴尬地冲我们笑笑,无可奈何地站起身,乖乖地跟着妈妈走了。大家虽然都没再说什么,但我相信每个人心里都很遗憾,也很感叹。妈妈不允许儿子独立,儿子就只能永远做小男孩,哪个成年女人愿意和一个小男孩结婚呢?

阿德勒还在他的书中举过一个例子,一个75岁农妇,她的儿子在50岁的时候还与她住在一起。两人同时得了肺炎,母亲活下来了,儿子却死了。当母亲得知儿子的死讯时,悲伤地说:“我早就知道我没法把这个孩子带大的。”这位母亲觉得自己要对孩子的一生负责,从来没打算使他成为独立的社会人。我们开始明白,如果母亲未能扩展她的孩子与其他人的联系,未能引导他与生活中其他人平等地合作,那么她犯了多么严重的错误!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啃老”现象,不少年轻人大学毕业后不去找工作,或是结婚了还事事依赖父母,不仅经济上不能独立,心理上也离不开奶嘴。批评者的矛头总是指向年轻人,认为他们之所以“啃老”,是出于懒惰和不思进取,甚至有人提议要通过立法来禁止“啃老”。这种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子女的做法并不公平。孤立地对年轻人进行道德否定,使人们无法看清问题的真正根源,也无法找到解决的出路。

自己会走路的人,谁愿意被人天天搀着走?如果能自立,谁愿意一直被父母供养?“啃老族”在本该蓬勃发展的年龄却出现意志瘫痪,这种状态和他们的成长史脱不了干系。我接触过一些“啃老”的年轻人,他们的成长总是惊人的相似,那就是父母很少有分离意识,一直包办,不肯让孩子独立;与此同时,又一直对孩子的种种不能独立充满指责和鄙视。孩子在不知所措中慢慢变得惰性十足并且厚脸皮,最终罹患自尊缺乏症和精神侏儒症。

出于爱收回展开的手,并且作为赠予者保持着羞愧之心,这乃是最艰难的事了。”这道难题在当代社会中,更有赖于通过文化进化获得良好的第二禀性而完成。爱孩子但不能丢失自己

防止过度干扰孩子的生活,除了树立相关意识,另一个重要办法是母亲应该发展自己的事业和爱好,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好。

全心全意关爱孩子,并不意味着需要丢失自己。爱孩子的妈妈也可以穿得漂亮,吃得优雅,玩得愉快。如果一个母亲除了工作或家务没有其他爱好,没有朋友,不爱逛街、不爱看书、不打麻将,不懂时尚,那么很可能她的唯一爱好就是全面参与孩子的生活,这会使得分离变得分外困难。

不愿分离的妈妈往往会以一个苦情妈妈的形象出现,从年轻到老都活得苦兮兮的,这会让孩子难过和歉疚,对他的成长和幸福并没有好处。所以,不要做苦行僧式的妈妈,要做享受人生的妈妈。只有妈妈活得幸福快乐,孩子才能真正幸福快乐。

作为已成年的子女,为避免父母对自己的过度包办,参加工作后就应尽量独立生活,成家后更应该避免和父母住在一起。不要对父母心存依赖,也不要被“孝”或“不孝”的绳索捆住。要坚定地拒绝父母跨界,但要温和地抵抗。

遇到父母无端的干涉时,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好好和父母沟通,如果无法沟通,就一笑了之,说句“妈妈你说得对,我知道了”,然后让父母的话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自己该怎样干还怎样干,坚持进行“非暴力抵抗”。忍不住时,偶尔顶撞父母一句、吵一架,不是什么问题,但尽量不顶撞,不吵架。

自己要牢记的是:父母没有恶意,只是做事不妥,天下没有完美父母,我的父母也可以有缺点。这样想来,自己的心就拓宽了。

爱包办的父母,最初遇到孩子的“独立战争”时,会悲伤和不适,但从一个较长的时间段来看,肯定是欣慰的,毕竟绝大多数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得幸福。如果他们看到你离开他们也过得不错,就会慢慢适应这种变化,并慢慢悟到母爱是个逐渐分离的过程这个道理。

最后,以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一首诗作为本文的结束,这首诗值得每个母亲去传诵和牢记: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第二篇:真正的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对孩子最好的爱是手放开

真正的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对孩子最好的爱是

手放开

Jun.25前几天,跟刚刚高考结束的朋友妹妹聊天至深夜,谈及“对自己负责”这个话题,我似乎看到了妹妹拥有的力量,但她却没有让她独立的环境~谨以此文,献给全天下的父母及高考家庭中的父母!

强烈的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母爱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母子一场,是生命中最深厚的缘分,深情只在这渐行渐远中才趋于真实。若母亲把顺序做反了,就是在做一件反自然的事,既让孩子童年贫瘠,又让孩子的成年生活窒息。在我小时候生活的大院中,有个叫小四的男孩。小四家有三个女孩,只有他这一个男孩,他妈妈极其宠他。他妈妈是文盲,在我的印象中有些窝囊,似乎很少和人说话,每天只是买菜做饭。听说自从小四长大,开始谈婚论嫁后,他妈妈一下变得非常强势。先是不同意小四自己谈的两个对象,小四不听她的,她就喝药上吊,闹得十分凶。后来小四终于妥协,和他妈妈相中的一个女孩结婚,他妈妈对媳妇很快由爱得要命变成恨得要命。除了挑拨小四夫妻关系,还常常找各种借口把小四扣留在自己这里,不让他回自己的家。小四硬要回去,他妈妈就经常找个理由跟过来,晚上也住在小四家。当时小四住在一间小平房里,只有一盘小炕,他妈妈就和儿子、媳妇挤在一个小炕上睡觉。小四的孩子出生后,他妈妈更找出各种理由不让小四和媳妇在一起。在孩子两岁多时,有一天,小四失踪了,只给媳妇留了一张六个字的纸条:“我走了,不用找。”二十多年过去了,小四再没出现,没有人知道他是死是活。他妈妈在他失踪几年后去世。真难想象她在去世前,心里会想些什么。每每想到小四,那个我们童年的玩伴,想到他小时候天真无邪的淘气样,以及25岁时决绝的离去,我都惆怅万分,叹息母爱可能是一座宫殿,也可能是一间牢狱。在这里我不想对小四的妈妈进行人性的、伦理的分析,只想用这个极端的故事引出一个既普通、又非常重要、却常被忽略的教养守则:母子间的感情应该是绵长而饱满的,但对孩子生活的参与程度必须递减。强烈的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本文谈及的“母亲”,泛指“父母双亲”,只在某些段落独指妈妈这个性别角色,相信读者能自行甄别这一点。母亲不可把自己功能扩大化曾有一位初中生的妈妈向我咨询,她的困惑是感觉和已上初中的儿子越来越陌生。儿子一回家就把自己房间门关上,她想多了解儿子,进儿子房间不敲门,事实上是为了查岗而搞突然袭击。儿子对此表示很不高兴,抗议过几次,妈妈不听,儿子就在自己房间的门上贴了一张“闲人莫入”。当妈的感觉很受伤,她觉得自己努力去爱孩子了,却成了儿子眼中的“闲人”,心里备感失落。她说,我现在会按他的要求敲门后再进入,可是心里还是担心,这样万一孩子做点什么事真的就一点也不知道了,那我以后还怎么帮助他,怎么教育他?持有这样思维方式的父母,他们习惯于把自己的功能扩大化,不习惯随着孩子的成长调整自己的行为界限。上幼儿园的孩子独自在某个房间时,确实需要父母不时地过来关照一下,而一个初中生需要这样的关照吗?从这位母亲的话中可以看到,她的担心不过是孩子“万一”做的那个事情,这个“万一之事”可能是什么呢?玩游戏?和女同学聊天?上黄色网站?手淫?不管什么事,哪一种是需要突然推门进来解决的呢?喜欢越界的父母总是表现出对孩子的极度关心,事无巨细地关心,其实他眼里没有孩子,他只是变相地表达了对孩子的不信任和不尊重。尽管都是打着“关爱”和“教育”的旗号,但传递的总是令人厌烦的气息,孩子不会从中体会到爱和教育,只能体会到被侵犯。有自尊的父母不会刻意去抓孩子的什么把柄,也会羞于面对孩子的窘迫。他要呵护孩子的面子,也不肯降低自己的修养,这样的心境在父母和孩子间自然营造出合理的距离,开始得体地分离。所谓“分离”,并不是慢慢放弃对孩子的关爱,而是慢慢调整关爱的方式。没有哪个母亲会明确地知道应该从哪年哪月哪天哪件事上开始和孩子“分离”,就像她不会发现孩子哪年哪月哪天比她长得还高一样。成长变化伴随着孩子的每一天,分离也伴随始终。从孩子脱离母体开始,整个成长过程就是不断的脱离:脱离婴儿房独自吃饭,脱离怀抱独立行走,脱离监护单独外出,脱离供养自己赚钱,脱离支配发展自我,脱离家庭组建另一个家庭——父母从第一亲密者的角色中退出,让位给孩子的伴侣和他自己的孩子,由“当事人”变成“局外人”,最后是父母走完人生旅程,彻底退出孩子的生活。我们甚至可以这样理解,成长和分离是对同一件事情的主次描述,成长说的是孩子的变化,分离说的是围绕这种变化父母所做的角色重要性的调整。父母对孩子生活的参与程度逐步递减,角色范围一点点缩小,这样才能给孩子的生活腾挪出空间。在健全的母子关系中,这是非常正常的心理的调整。例如在女儿幼小时,几乎所有的爸爸怀抱着可爱的女儿时,都会泛起醋意,想着将来哪个毛头小子敢来抢走我的女儿,打断他的腿!可当女儿20年后出落得亭亭玉立,和一个小伙子牵手亲密时,被冷落一旁的当爹的却会满是欣慰,欣慰于女儿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生活,有人代替自己去爱女儿,自己可以少操心了。哲学家弗洛姆是对母子关系解析得最好的思想家之一,他认为:“母爱的真正本质是关心孩子的成长,也就是说,希望孩子与自己分离。这里体现了母爱与性爱的根本区别。在性爱中,本是分离的两个人成为一体;在母爱中,本是一体的两个人分离为二。母亲必须容忍分离,而且必须希望和支持孩子与她分离。正是在这一阶段上,母爱成为一个至为困难的任务,它要求无私,要求能够给予一切,而且除了所爱者的幸福以外一无所求。也正是在这一阶段上,许多母亲未能完成母爱的任务。自恋、盛气凌人、占有欲使妇女只有在孩子尚小时才能成为一个爱孩子的母亲,爱幼小的孩子其实再容易不过了。而检验一个母亲是否真正具有爱的能力,就看她是否愿意分离,并且在分离后继续爱着。爱孩子还是爱控制孩子?不懂得分离的父母,即使孩子成年、结婚,也要努力保留住对孩子的控制。他们往往喜欢一边事无巨细地包办,一边抱怨孩子的无能。这样的家长,其潜意识并不想让孩子独立,他要让自己在孩子的生活中显得重要,于是会有意无意地制造孩子的不重要感。与其说他极爱孩子,不如说他极爱那种对孩子的全面把控,这种控制给他带来的成就感和强大感,让他对自己满意。有位年轻妈妈告诉我说,她的父母一直对她管得多管得严。比如她从小热爱阅读,爱看古典小说、历史书籍,却常常遭到父母的白眼和阻拦。他们希望她只看课本,认为看“闲书”没用。到她现在成家且有了孩子,假期中偶然拿起本小说看看,她父亲都会批评说,怎么不看专业书?看小说有啥用?这位读者说,虽然知道父母爱她,但和父母相处的感觉却是“觉得简直是生活在地狱里”!没有被包办的人可能很难想象被过度包办的痛苦。我曾收到一封读者来信,写信人也是一个年轻女子,最后的签名是“一个绝望的人”。她在信中陈述了她妈妈无止境的包办带给她的痛苦,并把她曾给妈妈写的一封信一并发给我,问我要不要发给她妈妈。信是这样写的:从小到大,无论什么事你总是冲在我前面,那些我应该自己去做,或者我应该学着去做的事情,你全部包办了,却又总是挑剔我,说我自理能力很差,甚至在别人面前说我这个做不好那个不会干。这导致我做什么都没自信,结果确实是什么也做不好,于是你就更有理由冲在我前面。你一直用这样极其残忍甚至残酷的方式对待我,我怎么可能不自卑?怎么可能有自理能力?怎么能学会和别人打交道?你为什么老是要冲到我前面?后果只有两种:要么,我终于有一天不堪忍受,自杀了。要么,将来你老了,先我而去了,留下我一个人,不会烧饭,不会自己买衣服,不会讨价还价,不会和人打交道,不会保护自己……最后悲惨地死去。总之,你是在往绝路上赶我!(原信中,女孩在此处用了二十多个感叹号!)父母如果固执地霸占孩子的生命空间,孩子的世界只能狭小,甚至残缺。前面那位被降为“闲人”的妈妈其实应该感到庆幸,因为她的孩子尚小,且会反抗,敢于公开拒绝家长对他自由的侵犯,说明孩子体内的“自我”还比较强大,他的世界还比较完整。而这个女孩子敢于鼓起勇气写出这样一封信,也是出于自救的本能,所以我赞成她把这封信发给妈妈。如果孩子对家长的操控完全麻木了,丧失了对“自我”边界的守卫,受到的伤害也许是致命的。泛滥的母爱和泛滥的洪水一样有一次我听一位心理专家谈到一个刚做妈妈的年轻女子自杀的案例,他称这个女子小周。小周工作稳定,丈夫体面,家境殷实,父母对她也很好,又刚有了一个健康可爱的孩子,没有人能想出来她为什么会自杀。最后,大家都归因为产后抑郁,即这是个纯生理问题。但心理专家不这样认为,他间接认识小周的一个好友,对她的家庭生活细节有所了解,他的判断是,产后抑郁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根本上,小周是死于父母的过度包办。小周有一对极其喜欢包办的父母,从小到大的包办自不必说,上大学时她想报考离家很远的学校,父母不同意,强迫她报考了离家只有两小时火车车程的另一个城市的一所大学。在专业选择上,小周当时对心理学很感兴趣,父母说学金融吧,这方面我们有路子,可以给你找人安排工作。小周当时极不情愿,父母就软硬兼施地给她做思想工作,最后迫使小周就范。小周上大学后周末不愿回家,妈妈就每周乘火车去一趟女儿的学校,除了带一大包吃的用的,还要带去洗好的衣服床单等,然后再带一大包脏衣服回家。毕业后工作是爸爸给找的,对象是父母帮助确定的,新房的所有家具,哪怕是一个废纸篓都是妈妈给买来的,没有小周自己插手的余地。她结婚后,虽然家里锅碗瓢盆一应俱全,却几乎没开过伙,都是在父母家吃。两年后孩子出生,母亲更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包办了婴儿的一切。不管小周干什么,妈妈都会说,看你笨手笨脚的,我来吧。小周经常像个局外人似的看着妈妈给小孩穿衣、换尿布、洗澡,自己可做的唯一的事就是哺乳,其余几乎没有插手的余地。小周一直睡眠不好,有了孩子后,半夜要起来喂几次奶,妈妈觉得女儿太辛苦,就不让小周晚上给孩子哺乳,代之以自己晚上起来几次给孩子喂牛奶。满月后,干脆把婴儿抱到自己房间,说反正将来这个孩子是由我来带,从现在开始让他习惯和姥姥睡在一起。小孩过完百日后,小周快要上班了,妈妈要小周干脆给孩子断奶,一心一意去工作。小周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彻底变成了旁观者、局外人。就在要去上班的前一天,这个刚做了妈妈的年轻人打开窗户,从高楼上跳了下去。不忍心谴责小周父母,只想用这个悲伤的例子提醒家长,泛滥的母爱和泛滥的洪水一样,已不是河床里奔流的能量,而是破坏力和灾难了。真爱孩子的父母不会一味放纵自己的感觉,懂得适时约束自己。自我满足感上欠缺一些,也许才是对孩子更好的疼爱。我小时候看过一个故事,某天某县官在衙门办案,堂上跪了两妇人,中间放一个不懂事的幼儿。两个妇人都声称孩子是自己的,自己才是亲妈,对方是假冒的。县官思忖片刻,对两位妇人说,既然没有人能说清楚孩子到底是谁的,这样吧,你俩抢吧,谁抢到就是谁的。两个妇人同时扑向孩子,孩子立即杀猪般地大哭起来。一个小孩子怎么能受得了两个成人的撕扯,这样抢夺下去会揪断孩子的胳膊或腿,甚至会要了孩子的命。一个妇人很快表现出不忍,放手了,得到孩子的妇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微笑。县官看看这两人,一拍惊堂木,立即断定孩子是先放手妇人的,让衙役把抢到孩子的妇人拿下,众人无不对此表示赞同和钦佩。死活不放手的母亲,不能说她不爱孩子,但比起占有欲来,她更爱后者。曾经有媒体报道一位妈妈陪儿子睡到19岁,甚至孩子上大学到另一个城市后,妈妈辞职到大学附近租房子来陪儿子,理由是儿子离不开她。人们对这位妈妈多有批评,网上甚至有人猜测这位妈妈是否有乱伦倾向,或至少是“精神乱伦”。乱伦之说我倒不十分相信,这个问题上,我赞成心理学家阿德勒对类似问题的观点:俄狄浦斯情结是由于教育错误所造成的人工产品。我们不需要假设由遗传得来的乱伦本能,也不必想象,这种变态的本源和性有什么关联。所以我宁可相信这位妈妈的做法,是由于教育上的蒙昧和人性中的自私所致。而且这种蒙昧和学历无关,在当代生活背景下,它是自然天性退化的后果。现在越来越明显的一个社会问题是,父母在孩子年幼时不肯和孩子亲近,把孩子扔给老人或保姆,理由是要赚更多的钱,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或者是迷信某种冷酷的“育儿经”,比如“挫折教育”、“孩子不能多抱”、“哭声免疫法”等育儿邪教,故意不和孩子亲近,任由幼小的孩子哭泣悲伤,美其名曰培养独立性。这些错误认识使母子间丧失早期的亲密接触机会,没有建立起畅通的理解渠道,彼此理解就变得困难。待孩子成年后,父母往往是一方面对当初冷落孩子的做法感到后悔,有强烈的补偿心理,生硬地要塞给孩子很多东西;另一方面又有讨债心理,希望孩子回报自己的付出,听话并且和自己亲近。而孩子又不可能配合得很好,于是摩擦不断。颠倒的亲密顺序,让母子双方都感觉困惑。出于爱收回展开的手母亲如果只是单方面发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前途,而不发展作为母亲的智慧,那么她在对孩子的控制上,可能不亚于开始提到的小四的母亲。有一次我参加一个旅游团,团里有一对母子,母亲是大学教授,已退休。儿子是独生子,当时已36岁,有份不错的工作,尚未结婚,也没有女朋友。两人都修养良好,母子关系看起来很融洽,走到哪里都形影不离。但在十几天的旅行中,大家慢慢发现,教授对儿子管得实在太多,像管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子。从吃饭到买纪念品,什么事都要干涉一下,儿子总是很听话,母亲让干啥就干啥,整个人也显得有些幼稚。有一天晚上我们十几个人在一起喝啤酒,一边聊天一边唱歌,十分愉快。教授不喝酒,也不喜欢听歌,和大家聊了一会儿说累了,要早些回房间睡觉,然后一边起身一边很自然地喊儿子“咱们走吧”。她儿子很明显当时并不想回房间,还想再喝一会儿,但他似乎并不敢提出这个要求,有些犹豫。看他这样,我们几个人忍不住替他求情,希望教授自己先回房间,让儿子再玩一会儿。教授淡淡一笑,轻柔却不容置疑地说:我知道他酒量,可以了,今天不能再喝了,走吧,早点回去休息。儿子尴尬地冲我们笑笑,无可奈何地站起身,乖乖地跟着妈妈走了。大家虽然都没再说什么,但我相信每个人心里都很遗憾,也很感叹。妈妈不允许儿子独立,儿子就只能永远做小男孩,哪个成年女人愿意和一个小男孩结婚呢?阿德勒还在他的书中举过一个例子,一个75岁农妇,她的儿子在50岁的时候还与她住在一起。两人同时得了肺炎,母亲活下来了,儿子却死了。当母亲得知儿子的死讯时,悲伤地说:“我早就知道我没法把这个孩子带大的。”这位母亲觉得自己要对孩子的一生负责,从来没打算使他成为独立的社会人。我们开始明白,如果母亲未能扩展她的孩子与其他人的联系,未能引导他与生活中其他人平等地合作,那么她犯了多么严重的错误!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啃老”现象,不少年轻人大学毕业后不去找工作,或是结婚了还事事依赖父母,不仅经济上不能独立,心理上也离不开奶嘴。批评者的矛头总是指向年轻人,认为他们之所以“啃老”,是出于懒惰和不思进取,甚至有人提议要通过立法来禁止“啃老”。这种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子女的做法并不公平。孤立地对年轻人进行道德否定,使人们无法看清问题的真正根源,也无法找到解决的出路。自己会走路的人,谁愿意被人天天搀着走?如果能自立,谁愿意一直被父母供养?“啃老族”在本该蓬勃发展的年龄却出现意志瘫痪,这种状态和他们的成长史脱不了干系。我接触过一些“啃老”的年轻人,他们的成长总是惊人的相似,那就是父母很少有分离意识,一直包办,不肯让孩子独立;与此同时,又一直对孩子的种种不能独立充满指责和鄙视。孩子在不知所措中慢慢变得惰性十足并且厚脸皮,最终罹患自尊缺乏症和精神侏儒症。“出于爱收回展开的手,并且作为赠予者保持着羞愧之心,这乃是最艰难的事了。”这道难题在当代社会中,更有赖于通过文化进化获得良好的第二禀性而完成。爱孩子但不能丢失自己防止过度干扰孩子的生活,除了树立相关意识,另一个重要办法是母亲应该发展自己的事业和爱好,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好。全心全意关爱孩子,并不意味着需要丢失自己。爱孩子的妈妈也可以穿得漂亮,吃得优雅,玩得愉快。如果一个母亲除了工作或家务没有其他爱好,没有朋友,不爱逛街、不爱看书、不打麻将,不懂时尚,那么很可能她的唯一爱好就是全面参与孩子的生活,这会使得分离变得分外困难。不愿分离的妈妈往往会以一个苦情妈妈的形象出现,从年轻到老都活得苦兮兮的,这会让孩子难过和歉疚,对他的成长和幸福并没有好处。所以,不要做苦行僧式的妈妈,要做享受人生的妈妈。只有妈妈活得幸福快乐,孩子才能真正幸福快乐。作为已成年的子女,为避免父母对自己的过度包办,参加工作后就应尽量独立生活,成家后更应该避免和父母住在一起。不要对父母心存依赖,也不要被“孝”或“不孝”的绳索捆住。要坚定地拒绝父母跨界,但要温和地抵抗。遇到父母无端的干涉时,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好好和父母沟通,如果无法沟通,就一笑了之,说句“妈妈你说得对,我知道了”,然后让父母的话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自己该怎样干还怎样干,坚持进行“非暴力抵抗”。忍不住时,偶尔顶撞父母一句、吵一架,不是什么问题,但尽量不顶撞,不吵架。自己要牢记的是:父母没有恶意,只是做事不妥,天下没有完美父母,我的父母也可以有缺点。这样想来,自己的心就拓宽了。爱包办的父母,最初遇到孩子的“独立战争”时,会悲伤和不适,但从一个较长的时间段来看,肯定是欣慰的,毕竟绝大多数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得幸福。如果他们看到你离开他们也过得不错,就会慢慢适应这种变化,并慢慢悟到母爱是个逐渐分离的过程这个道理。最后,以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一首诗作为本文的结束,这首诗值得每个母亲去传诵和牢记: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第三篇:真正的母爱

真正的母爱

初三(6)班有两个同学,一个叫林颖,另一个叫林影。为了方便称呼,同学们根据他们的体形,把健壮的“林颍”称为“大颖”,把瘦小的林影称为“小影”。这两位女同学的母亲都病逝了,因此,老师对他们尤其关心。大颖性格开朗、活泼、自立,竞争意识很强,凡是有课外活动,他都积极参加。老师家访看到,大颖的房间不仅收拾的井井有条,而且他还会煮一手好菜,会照顾爸爸的生活。在大颖家里,除了墙上挂着一张普通的全家福,没有看到更多关于她母亲离去的痕迹,一点纪念性的气氛也没有。小影忧郁内向,虚荣心强,即自卑又自尊。他向来不积极参与明争,却热衷暗斗。为了很小的事情,他就会和同学闹别扭,生闷气。老师在她家里,看见的是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的悲哀;凌乱的房间,肮脏的被褥,墙上挂满了母女合影,床头塞满了幼童时代的玩具。这天,老师把收回来的语文作业看了一遍,这是主题为《我的母亲》的作文。当她巴林颖和林影的作文对不着看了一遍以后,心里忽然明白了许多事情。家长会上,针对学生自觉性差,依赖感强,生活能力弱的普遍特点,老师朗读了两篇近期的学生作文。老师先朗读林影的作文《梦中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世界上最爱我的人。但是她走了,留给我的是无尽的悲伤和无边的梦。在我的梦里,母亲总是那样慈爱,她对我的关怀无微不至。我记得很小的时候,我非常害怕老鼠。那时候,我家住的地方经常有老鼠光顾,母亲便彻夜不眠,学着猫叫,放轻脚步,在屋子里巡逻。儿童节前,母亲总是跑遍全市,给我挑选最美丽的公主裙,把我打扮得象洋娃娃一样。母亲患病以后,我一点也不知道,因为她怕我伤心,所以瞒着我。我只知道母亲的脸色越来越白,对我得爱也越来越多。记得那是一个深秋的夜晚,母亲最后一次陪我去少年宫练琴,他拖着无力的脚步,越走越慢。秋风吹在母亲瘦小的身上,他的声音也向落叶一样无奈,母亲抚摸着我的头说:„影影,要是妈妈不在了,你怎么办哪?‟如今,我只能在梦里和妈妈说话了。每当我遇到困难,我就想起无所不能的妈妈,假如妈妈在我身边,我就不会彷徨了。我是多么不幸,我是个没有妈妈的孩子。” 家长们表情悲戚,不少家长眼睛湿润。老师不动声色,接着读另一篇作文,林颖写的《妈妈的微笑》: “妈妈离开我已经两年了,但是妈妈的笑容却一直陪伴在我身边。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妈妈就得病在家修养。幼儿园放学时时间,妈妈总是笑眯眯地站在门口。回家的路上,妈妈总是沿途告诉我许多生活常识,比如怎样过马路,怎样到市场买菜,怎样对付小偷,怎样节省钱,怎样和小贩讨价还价。有时候,妈妈让我挑选食物和生活用品,让我去柜台付账,他则站在远处微笑着鼓励我。我觉得很有趣。妈妈病重以后,我放学回家总是沿路买好菜。回家后,睡在床上的妈妈便指导我做饭,搞卫生。我一边做家务事,妈妈边说笑话给我听。妈妈的病越来越重,我和爸爸轮流给她喂饭,妈妈笑着说:„以前我喂你,现在你喂我,你是我的小妈妈。‟我自从做了„小妈妈‟后,觉得自己变成了大人,有主见多了。我中考前夕,妈妈极度衰竭。爸爸去喊救护车,妈妈则指导我收拾她的衣物。我听到了救护车的声音,于是用力背起了妈妈,没想到妈妈变得那样轻。我小心地从7楼往下走,妈妈在我的背上喘息着。她的呼吸虽然困难,但还在我耳边鼓励我:„加油!加油!‟妈妈被放到救护车上,回头对我做了一个胜利的手势,脸上绽开灿烂的笑容。我考试顺利,妈妈再也没有回来。妈妈的微笑,妈妈的鼓励,永远陪伴着我。“ 老师抬起头,发现许多家长情绪激动,甚至流着眼泪。老师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5个字:真正的母爱。

第四篇:母爱是适时的退出杂文随笔

龙应台在《目送》中写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是啊,孩子慢慢长大,也是与母亲逐渐分离,渐行渐远。

婴儿出生,是孩子与母体的第一次分离,这是肉体的剥离,是怎样的痛呢?有研究说分娩疼痛程度相当于20根肋骨同时被折断,如果世上的痛分为十级的话,分娩痛`是九级。不过,这痛的结果是迎来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充滿了希望和喜悦,每位母亲的心都是被幸福塞滿,忽略了痛。

孩子慢慢长大,有了自已的认知和追求,不再和母体”一条心”,甚至有叛逆期,老是和家长对着干,这是孩子与母体的又一次分离,这是精神分离。这种精神的剥离是更加痛苦的,这该是传说中的十级疼吧。为人母者,总有一颗玻璃心,孩子真是含在嘴里怕烫着,捧在手里怕摔着,因为太在乎,所以就象护着一颗稀世珍宝一样小心翼翼,而这过分的保护恰恰让孩子觉得是禁固,是牢笼,他们总是想冲破牢笼去闯。逐渐长大的孩子总想挣脱母亲的羽翼展翅高飞,而母亲却怕孩子摔着,不敢放手,这样亲子关系矛盾重重,甚至有些孩子离家几年都不回家。

我也是做了母亲之后才更懂了母爱,懂得了母亲的每一句唠叨都饱含浓情。只有在被生活打得鼻青脸肿时,我想起当年母亲的话是对的。年轻时总会血气方刚一幅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常挂在嘴边的话是”你少管,我自已跌倒自已爬”做了母亲后我才知道你跌倒时,母亲会心疼得心碎一地。古话说“要想懂老儿,怀里抱小儿。”一点沒错。

我是母亲的女儿,我也是女儿的母亲。我才懂得母爱不仅有含辛茹苦,更有隐忍和超乎想象的坚强。孩子大了,总要放手,既使有十二分的担心和不舍,也要笑着目送她去追寻自己的梦。即使要承受十二级的痛,也要适时得体的退出,给孩子独立和自由,别让爱成为孩子的索套。

母爱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是替孩子照顾好自己。孩子大了,不需要我们照顾时,我们得照顾好自已,让孩子无后顾之忧。照顾好自已,给孩子一个健康的妈妈,同时要不断学习,给孩子一个有趣的妈妈。

亲子关系应该是世上最温暖的关系,而有些亲子关系却水火不容相互折磨,那该是怎样的痛苦呢?良好的亲子关系建立需要父母的得体退出,更需要家长的成长,不能老停留在老观念中不变,不能以爱的名义绑架孩子的人生。也不是毫不负责任的撒手不管,父母与孩子要多沟通,要做孩子的榜样引路人。

养育,陪伴,引领,学习,成长,适时退出,这该是母亲得体的一生。母亲节送给我自己。

第五篇:如何组织一场真正的同学会

论如何组织一场真正的同学会。

当小编写下这个标题,在屏幕前的你是不是笑了?什么叫真正的同学会?怎么会有不是真正的同学会呢?图样图森破!(小编一脸小岳岳式笑容.jpg)小编之所以想写这个主题,是因为大多数同学会都披着聚会的皮炫富!攀比炫耀,让同学会成为了一套世俗的另类职场聚会。看看下面这位代表人物——钱多多,每个同学都送一部IPHONE5?他不是想炫富,他是想上天啊!炫富往往从策划的时候就开始了,大家讨论去那里聚会时,已经从家常菜馆扶摇直上,去大酒店、或什么度假村。你全包吗?AA制,你考虑过大家的接受程度吗?

去**度假村吧,那里环境不错,我有他们的钻石金卡。有八折,整的好像度假村是自已的宿舍似的。坐在包间里点菜时,某位挺着老板肚子的同学,大声说:今天我埋单”。或者什么厅长级别的人物,掏出自已的手机打电话给某个公司,让他友情赞助。话已出口,谁敢不从?

男生酒桌上喝的正高兴时,比谁官大,哪个城市还有一套房,或者说自已倒霉死了,去年炒股亏了几十万,还要装出一份无所谓的样子。结果他连什么是布林带都不知道,女生比孩他爸。比保养,比谁的孩子过了钢琴几级。

以上种种都是同学聚会毕竟之话题,对于还没去过同学会的人是不是有那么点抵触?今天,小编给各位看官讲解一下同学聚会的后遗症:

一、很多同学从天南地北地聚到一起来,疯完了之后还得恢复正常继续去觅食、搬砖,心累啊。你私心是不是会下意识检试:这几年,我做了什么?为什么比以前那些学习成绩不如自己的同学混得差?

二、忽然莫名奇妙地被拉进一个微信群,大家胡吹神侃,某个同学时不时发出几个大红包,随时显示自已不差钱,甚至找准一切机会往旅游话题上引导。大家找时间去海南玩了,我那里比较熟,有一个小房子,很方便。一会又谈论累死了,刚才参加行业高峰论坛回来。随时刷存在感,自已在某个行业是高峰。

三、收到来自天南海北的同学的亲切问候,一会出现来自南京的同学说句:妈妈过大寿啦。一会又是天津的同学的说:小孩子满月啦。拜托,大家都快40的人了,谁不知道你发这个消息就是想让大家知道你离婚后,刚娶的小10岁的老婆生的。

四、同学聚会有时候也像一块死灰复燃的旧情土壤,让那些曾经无奈、无缘的情感借着同窗会这块土壤,重新被催生、萌芽。女的回到家后,觉得以前看不上的屌丝全然逆袭,完胜自己老公。看看别人风生水起,对比下自家老公没出息的样子,是不是肠子都要悔青了。所以要想办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同学会,千万要记住一点:这是同窗几年的好友情,各位千万不要各怀鬼胎!当然,小编在此给出建议:如果想举办一场纯粹的同学会,要定好十大原则:

一、禁止攀比职位。出人头地、居高位者最好展现您虚怀若谷的气度;无名英雄、基层人员不妨保持您不卑不亢的姿态。

二、禁止攀比家产。腰缠万贯的当感念创业成功的幸运,身无长物的多享受精神生活的充实;坐拥豪宅的和暂居陋室的请共同回顾当年的岁月。

三、请配合筹备组的食宿安排并尊重他们的辛苦劳动。

四、请对外貌、着装、发型、发色、腰围、体重、视力、行走速度等等状况百异、个性千秋的同学一视同仁。

五、女生禁止攀比老公,男生禁止攀比老婆,男生女生禁止攀比儿女。有无神仙眷侣、儿女是否出众、膝下犹虚或子孙满堂,不是此次聚会的主要议题。

六、禁止有家室者再度偷猎爱情,或与有过不和谐历程者分享经验。

七、禁止恶意揭底和延续恩仇史。30年之前的情敌、政敌、债主,不论是感情纠葛、竞争恩怨,还是财物纠纷,30年后请一笔勾销。

八、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希望大家求同存异,共同遵守和平共处的N项原则。

九、吸烟的同学请保护环境及怜惜旁人的肺,酗酒的同学请注意场合并心疼自己的肝。

十、热烈欢迎表现欲望超强者,去召集人处追加赞助费。约法三章:老板不能谈自己的生意,做金融的不能说跟钱有关的,有豪车的打车来,平时全身上下都是奢侈品的请朴素着装,不能穿毛皮等,要求细致具体,旨在给大家创造一个相对单纯的聚会氛围,杜绝自觉或不自觉的炫富攀比。严禁把聚会变成推销会。严禁派名片,严禁一位口才俱佳的人士独立滔滔不绝,讲笑话除外。煽情少表,牛叉少吹,言归正传。另外,要想真正在聚会时候放开心怀,除了定义主题之外,还可以扔掉面具,用外号相称,玩以前玩过的游戏,睡着上下床,泡着0.5元钱的北京方便面,吃着1.5的早餐。关键是气氛和环境的打造。在包间里,可以布置一些定制的装饰画,不光美观,还能让大家快速进入状态。

签到台也可以加一点青春回忆的展示

而且聊的话题,只能是进去的回忆,一旦偏离话题,就要罚酒。

现在很多的同学会都会定制T恤来让聚会更有意义,而且方便在人群里一眼就看中你。但是,这些聚会出游的T恤等一切外出需要的物品,往往都是在网上随便定的,并没有很大的特色。

比如像这样的聚会常见T恤,虽然意义重大可是质量跟不上意义呀!像这样随处可见的T恤,就是最好的例子。往常,聚会所定的T恤多半都只是一堆文字外加红彤彤醒目的大标题,实在没啥技术含量,也没有任何美感可言。可能穿了一次,它就会出现在你家楼下小区的垃圾桶里。可,你有没有想过现在你丢掉的是用青春书写的名片?而且,作为一群已经毕业多年的职场人员来说,怎么能忍受穿着这样大众的T恤呢?如果没有一点美感可言,穿上身都会觉得别扭!而且,除了本次同学聚会时能穿,平时就只好静静充当压箱底的“宝物”了。所以,聚会行头要谨慎选择,聚会行李也要好好打点好呀。要聚会,就要留下最美的记忆!另外,与衣服同套的帽子之类也要万分谨慎地定制呢,这得戴在头上的,如果没有个人特色就不炫酷拽了!比如,像这样定制的帽子,齐刷刷一群人戴着,那景象肯定壮观!关于衣服方面,我们还可以这样玩:如果是班对的话,可以这样穿,尽量让别人羡慕嫉妒恨。平时你也可以穿着上班。你会告诉自已,我是初三六班的,现在我的家,我就是班长,我要努力。如果是闺蜜的话,那肯定少不得要“秀恩爱”啦!即使天天见面的闺蜜,在十年之约的聚会里也想搞特殊化的呢!图案和文字设计都任由自己动手,而款式又相差不远,让旁人一眼就看出这群人是一起的!穿着统一的“校服”,回到那儿时的校园,温习了昨天、哭红了今天,这才是同学会的意义,也是别样的“成年人校服”,人生能有几个十年,这样别致的同学会,几个十年都担当得起!穿着自己设计的十年之约T恤,才是最有意义的同学聚会啊!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idingdingdz

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这样个性鲜明的T恤,才更适合在今天这样创意十足的社会里找到不一样的乐趣!

就像回归童年时代,让自己的个性张扬起来!不是小编夸下海口,而是真正的同学会就要这样弄,才更加有“多年不见,别来无恙”的感觉哦!请关注爱叮叮订阅号(idingdingdz)

爱叮叮:电影、娱乐、演艺、动漫、游戏及艺术作品周边产品在线定制平台。趣玩定制,创意生活

下载真正的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真正的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母爱是一场重复的辜负感恩励志美文

    在通向生命不可知的隘口时,我和你仍旧血脉相连。就如你初生时一样,也争鸣着告诉你的:一切安好。十月怀胎,寒暑春秋。想此一生,再也没有机会如同未与这个世界相见之前——这般的与......

    如果母爱是……

    如果母爱是…… 我对“母爱”反应很迟钝。当母爱从细小的管道中过来时,我没有丝毫反应;而当母爱破门而入时,我才会察觉。 有时,我认为妈妈不爱我、不疼我,甚至认为我不是她亲生的......

    生命是一场意外

    生命是一场意外 天气又阴沉下来了,全然没有了前几日的阳光明媚。今早坐在公交上,听着从前爱听的音乐,就静静地,随着公车的节奏摇摆,前倾,后仰。这也是一种生活状态,快的节奏、匆忙......

    青春是一场远行

    青春是一场远行,回不去了。青春是一场相逢,忘不掉了,青春是一场伤痛,来不及了。 青春就是用来怀念的 这厮谁啊,眼疾手快的呀! 排完雷雨的那天,她把我睡了。 怎么每一次我吻你,你都一......

    工作是一场“旅程”

    工作是一场“旅程”青春就像一首悠远又欢快的歌曲,大学毕业后响应团中央号召做了一年志愿者,机缘巧合来到龙文,只为生活能更加充实。三年下来,却不想能将工作家庭和生活三方有机......

    工作是一场修行(精选)

    工作是一场修行 --读稻盛和夫《干法》有感 雷倩时间花在哪里,生命的厚度就在哪里得到展现。对于大部分人来讲,除了吃饭睡觉之外,工作无疑是占据时间最多的,所以工作在一定程度上......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比赛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比赛。跑道上会有很多的坎坎坷坷,这没什么,跨过去就是了。不要在乎一时的荣辱得失,因为我们不是活一时的,而是要活什么?——一世的!”这话说得多好啊!法国作家雨果......

    人生是一场长途旅行

    人生就如一次长途旅行,每个站点都会有不同的人上车或是下车,来来往往的人,有些人如同是瞬间的流星,在我们生命中留下短暂的精彩变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有的人则默默的守侯在我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