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映秀地震遗址英文导游词
Good morning, Ladies and gentleman, May I have you attention, now we arrive at the Ruin of Xuankou Middle School in Yingxiu.Yingxiu is located in Wenchuan County , Aba Tibetan and Qiang Autonomous Prefecture.It is just 80 kilometres west of the city of Chengdu.The town had a population of about 7000 in 2007.Before 2008, it’s a small, tranquil town and not unknown to the outside world , however, All changes were happened in a moment.At 02:28 pm on May 12, 2008, a 8-magnitude catastrophic earthquake took place.It was the most destructive earthquake in China in the last three decades, and Wenchuan County is the epicenter.Everyone at home and abroad was shocked by the gigantic earthquake.The houses were destroyed and nearly 100,000 people lose their lives.In the horrible earthquake, Yingxiu is one of the worst hit areas, 80% of the town was destroyed including the Xuankou middle school ahead of us.Ladies and gentleman, Now please look forward, there is a massive sculpture of
destroyed a clock in front of the collapsed teaching building.The sculpture was built in 2009 to mark the first anniversary of the earthquake.On the clock plate, the hands forever frozen at that fateful minute, 02:28 Pm.It reminds us the heart-stopping scene happened here at that time.Speaking of the Xuankou middle school, it was the key high school in the Aba region, and it had 1527 students and 133 teachers in 2007.Every year, there would always be some students in the school who were able to enroll at the top universities in China.To the local people, entering the school meant promising future.However, in the earthquake, the school lost 55 people including 43 students, 8 teachers and 4 faculty members.Besides, Many teachers and students were seriously injured.But,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even in the unprecedented disaster, people showed tremendous unity and strong will.They tried every things to survive and help each other, some teachers and students even risked their own lives to help others.They have strong belief ,which is to live bravely.Shortly after the earthquake, the government at all levels were very much concerned about the school, Besides treating the wounded, the school were resumed classes at 3 universities in Chengdu on May 16, just four days after the earthquake.Then though the community’s efforts, the school’s teachers and students moved to Changzhi county, Shanxi Province, to pass their transition period.At the same time, The government built a new school nearby and renamed Qiyi Yingxiu middle school.In July 2009, the new school completed, all teachers and students finally came back to their home.Now, The shattered but still standing buildings of the Xuankou Middle School has been kept to provide a memorial site of May 12 Earthquake.And in order to preserve the features of the relic, the remaining building were reinforced, now they can even withstand an earthquake of 8.0 on the Richter scale.Over five years passed , many people from far and near come here and pay their tribute.Now Ladies and gentlemen, before we entering into the relic, If you are willing to pay your tribute to these brave and strong people, you could lay a yellow or white chrysanthemum at the foot of the sculpture, it’s a symbol of mourning.May those who lost their lives rest in peace and the living become stronger.Thanks.
第二篇:映秀地震遗址实习报告
映秀地震遗址实习报告
姓名:银杏 学号:201330802033 班级:旅游管理1301班
对灾害旅游的调查及分析
——以映秀地震遗址为例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此次地震发生于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星期一)14时28分04秒,震中位于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与漩口镇交界处、四川省省会成都市西北偏西方向92千米处。根据中国地震局的数据,此次地震的面波震级达8.0Ms、矩震级达8.3Mw(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矩震级为7.9Mw),破坏地区超过10万平方千米。地震烈度可能达到11度。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北至辽宁,东至上海,南至香港、澳门、泰国、越南,西至巴基斯坦均有震感。截至2008年9月18日12时,汶川大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惨重的一次。
而今天从都江堰直通映秀的高速公路开通。那些穿越“生死线”、拥堵和艰难的记忆也将远去。不管愿不愿意,映秀都将铸起独特的“旅游经济”。就像镇口那块从天而降的“天崩石”,它已成为映秀“地震旅游”的新名片。地处213国道上的过路小镇,往常遍布的小饭馆、小商铺,是这里的主要经济资源。
大地震让这一切都需推倒重来。一块约数十立方米的楔状巨石狠狠地插在蜿蜒群峰与滔滔岷江之间的狭窄通道,血红色的“五·一二震中映秀”赫然镌刻其上。空旷的平坝上,伫立着栋栋板房,映秀俨然成了一个“板房小镇”,而乐观积极的映秀人,也悄然摸索出一套过渡时期的“板房经济”模式。新饭馆如雨后春笋漩口中学遗址右手边,是一个商贸综合市场。小超市、水果摊、理发店、五金店、杂货铺、服装店„„市场里总共进驻了30余家商铺,最多的就是饭馆,有近十家。饭馆的食客多为援建者和游客,每天的营业额几十元到一两百元不等。拿起菜单,上边的价格高得吓人。一份腊肉竟要卖到30元。
震中映秀原址重建。重建后的映秀成为国内抗震减灾的示范基地。重点打造地震纪念性旅游,同时带动镇内旅游服务和乡村休闲业的发展。根据映秀镇旅游资源特征,保留和新建旅游项目分为三类,即:5·12特大地震纪念旅游项目、藏羌民族文化旅游项目、度假休闲项目。其中,地震纪念旅游项目为依托地震遗址遗迹保留、保护和配建、新建项目,其他为新建项目。从都江堰直通映秀的高速公路即将开通。那些穿越“生死线”、拥堵和艰难的记忆也将远去。不管愿不愿意,映秀都将铸起独特的“旅游经济”。就像镇口那块从天而降的“天崩石”,它已成为映秀“地震旅游”的新名片。
传统的旅游认为,旅游的本质是追求休闲、娱乐、身心舒适及精神愉悦。旅游都是和愉悦、美感等一般认识上的正向感受相关,这样看表面上把灾害作为旅游客体是根本不可能的,具有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及后果、遗迹等怎么能给人以愉悦美感的享受体验呢?旅游者怎么能去观赏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重大破坏的自然现象过程及其破坏惨景和遗迹,并从中寻求一种心理满足呢?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旅游方式日趋多样,对旅游产品的需求更加丰富多彩,当人们游遍风光秀丽的山川生态美景后,会产生一种求新、求奇、求特、求异的心理需求,这正是灾害旅游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这正是灾害旅游资源的双重性和旅游动机的复杂性使然。
自然灾害具有骤发性、急剧性的特点。从自然物质运动的角度看,自然灾害往往是由于其他诱因触动,而突然进入高速位移状态,且运动一旦开始便来势迅猛,瞬间释放巨大能量,对自然景观和人类生产生活造成即打破和影响,这些特征表现在地震、飓风、暴雨、滑坡、火山、海啸、泥石流等众多自然灾害上,并使自然灾害与其他旅游资源相比具有新、奇、特的特点,集独特的自然景观。奇特神秘的内涵和新颖的自然过程于一体,对旅游人会产生更强的吸引力。
自然灾害具有局部性、暂时性、偶发性强的特点。自然灾害往往是局部的、暂时的,对大多数人来说均无亲身体验。而且它总是在特定条件下才会发生。偶发性强。正因为如此,会有许多游人在可能的情况下有参观游览动机,他们在心理上受灾害的破坏性影响较小,因此对旅游动机干扰不大。
自然灾害具有神秘性、独特性的特点。许多自然景观如果蒙上一层灾害的面纱,会被赋予其成为旅游资源的神秘性和其特性,增强了吸引力。从旅游美学的角度来看,旅游不能只囿于“美感”的享受、欣赏,旅游者可能需要体味的是一种悲壮、一种气势、一种震荡冲击和挑战,正如一些探险家、科考人员不断冲破生命禁区去征服一些新的领地。
针对众多的自然灾害旅游资源,从资源事件影响性、知名度、景观景物可观赏性、可考察性等资源内在特性出发,利用旅游地各种旅游资源状况、旅游地区位置条件的综合分析和评价打分赋值,然后排出各类灾害旅游资源的评价顺序作为开发模式选择的依据。灾害旅游是旅游业迅速发展的一个缩影,是灾害资源的双重性与旅游动机复杂性、旅游者需求多样性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灾害旅游的提出对于充实丰富旅游学科内涵,发展完善旅游学科体系具有积极意义。
由于灾害旅游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由于自然灾害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因而以其为客体的旅游也具有自己的特色,探索出一条独特的灾害旅游发展模式应该是以后研究的中心。
第三篇:映秀景区导游词
映秀景区导游词
古镇地处汶川县东南部边缘山区,岷江支流寿溪河畔,距离汶川县城八十二公里,与震中映秀直线距离不足十公里。这里山青水秀,古镇依山而建,充满着浓郁藏羌风情,这个在汶川大地震中遭到严重损坏的山中小镇,现在已是一个集居住、医疗、教育一系列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且具有浓郁藏羌特色的滨湖山地新城。从成都的都江堰去“5.12”特大地震的震中映秀镇,通过新开通的都汶高速公路,25.95公里的高速路程,只需要20分钟左右就可直接到达“镇”里了;途中就是“三洞三桥”,紫坪铺、龙溪、龙洞三个隧道以及庙子坪特大桥、新房子和映秀桥;与原有的213国道形成鲜明的对比,路面、车流、距离,对曾经的地震“孤岛”映秀镇的交通和运输起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称这条路是映秀人民的“信心之路”、“希望之路”!走进映秀,老映秀镇是一片平整的废墟,除了地震断裂带经过的电厂办公区和映秀小学遗址外,原本为河滩的土地上,几乎盖满了天蓝色的活动板房;有人说,板房是“拔地而起”的;映秀三分之二的土地被地震垮塌的山体掩埋;穿镇而过的岷江奔腾不息、痛苦离去;象刀削的岩石壁矗立在江边,展示着她的坚强;如果不亲临漩口中学地震遗址(也是这次纪念“5.12”一周年大会的主会场)、不去渔子溪观景平台的“5.12”遇难人员公墓、不去写有“5.12震中映秀”的天崩石处、不靠近震源牛眠沟,不倾听守墓人、板房旁和穿的民族服装的地震“导游“的介绍,特别是已经去过北川那个大面积倒塌和电视播放很多感人的抗震英雄事迹的地方的人,就凭自己的眼睛,难以知道地震对映秀的凶残和惨痛、不幸的映秀还有增加的无奈新痛……
“5.12”地震时,映秀镇是16000人;映秀小学2/3的人员顷刻间被掩埋;映秀幼儿园、镇机关很多人在11级烈度的地震中无能为力;已经成为震中标志性建筑的漩口中学,在那样惨烈的倒塌、震裂的建筑中,1600多师生中,43名学生、8名教师和2名家属未能逃脱厄运,在映秀镇里还是创造了奇迹,尽管伤了不少的师生;为了防疫,乘冲锋舟进入孤岛的解放军战士将遇难的乡亲冒雨台岛了山岗上,安葬在如今的“5.12遇难者公墓”。可守墓人告诉我们,按照公布的遇难和失踪人数是6566人,可真正安息在公墓里的不足3000人!我记得当时电视的画面,河滩上挤满了人,有伤者、有老人,有忙碌的解放军;尽管大家秩序很好,小小的舟船与岸上黑压压的一大群人还是给大家很沉重的压抑和揪心;其实,当时需要直升飞机抢运的伤员就超过1000人;此处此景,我能感受到当时当地百姓在惊恐之余的不知所措、乡镇领导的无助无奈、解放军来了的心理依靠!镇长说,天崩地裂是什么感觉,只有映秀人最知道;当时听不见任何其他的声音,就是地下的吼声!天塌下来了,一点形容不过份,伸手一点都看不见;见到的任何一个人,再熟悉也认不出来了,只有自报姓名......其实,有时候,生死离别、阴阳之隔就是发生得那么突然、那么不可预见!
地震前,映秀以其美丽的环境和藏羌文化为主打的旅游业和以“水电之乡”实力为阿坝第一工业强镇;人均土地是每人一亩;地震后,地震喷出的岩石和山体将2/3的土地掩埋了,只有0.7平方公里了;电厂、道路也都被破坏了;尽管以震中、震源等素材可以做些旅游,但还是担心这些“资源”的短期或难重复性等问题,政府考虑映秀镇灾民安置的最佳办法是“异地安置”;这带来了诸如分配、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很多当地人添了一丝忧虑。
• 漩口中学的遗址被保留了。这次胡主席发表纪念“5.12”地震一周年讲话就是在这里。震裂的时钟模型定格在14:28分作为主题雕塑;记录中国人民抗震英雄事迹的碑文“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和英雄形象的旗帜雕塑矗立在左侧;鲜花、松柏组成了地震纪念的祭坛,供人们悼念;主题雕塑后面是保持了震前的位置、没有发生垮塌的教学楼楼梯间,上面高高飘扬着五星红旗;地震发生后的学校教学楼有半截斜埋在地下、旁边的学生宿舍楼呈S形倾斜;在开裂而未坍塌的宿舍楼墙上挂着“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巨幅标语等。这也是国家规划中的地震遗址博物馆之一。
在映秀镇的入口处,一块从山上飞滚而下的“天崩石”纹丝不动地矗立着;上刻7个大字:“5.12震中映秀”。一年前遭地震破坏的小镇满目疮痍、一片平地废墟;在废墟旁建起的“板房小镇”,有了“板房旅馆”、“板房餐馆”,演绎着与以前不一样的另一番生活;生意不是很好但也不坏,看得人多,吃饭的少;我下到板房村里看了看。干净、简单,老乡说,有个住的、政府也管,下一步听说会更好;已经很满足了!地震的当时,解放军没有进来,镇领导还是带着我们自救、那个时候真的感觉共产党好!温总理那样大年纪还几次到灾区看我们的同胞,我们这点真的不算什么。我放弃了照相,我知道他说这话的心情,当时的眼泪是压着的,而我没有压住……包子铺、樱桃等,销量很好,可能更多的是希望这里老百姓过得好一点。
• 不远处,就是震源“牛眠沟”醒目的广告牌。震源崩出的白色石块填满了50米深的山沟,与周围坍塌的山体暴露的黄褐色岩石形成鲜明对比;一些年轻人开着自己的摩托车在坡下等候,可以拉车上去看震源点;不讲价,一律20元;旁边还有等候身着漂亮民族服装的“女学生导游”;因为还是有些危险,去的人不是很多。我们走了一段,在远处看看堆满白色石头的山沟,偶尔也有几个人在沟里去寻找什么“地震石”等。
天崩石:5.12大地震瞬间,天崩地裂般的震晃,山坡上需多石头蹦下来,有的落在山脚,有的翻过锅炉滚进岷江,可是其中一个长11米,高8米、宽3米,重心很高的巨石却滚过公路,倒插在江边。向着岷江峡谷,面朝前方牛眠沟震源点。矗立在都江堰路边成了映秀镇震后的标志之一。
百花大桥:处于漩口镇和映秀镇交界处,是国道213线通往阿坝州的必经之路,全长500米耗资3000万2004年成通车。地震时桥面断裂桥墩震毁,最终整体性垮塌,如今残存的桥面及桥墩遗迹成为5.12 特大地震灾害的著名实体和宝贵遗迹。
漩口中学:是阿坝州一所重点中学。原在汶川县漩口镇,因修建紫坪铺水库搬迁至映秀镇。总投资6500万元。学校占地面积33000平方米,有学生1527名。纪念四川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活动曾在此举办。
渔子溪观景平台可以俯瞰映秀镇;如果不是地震,岷江穿城而过,刚使用不久的漩口中学设计还是很有特点的,小镇整齐有序,人来人往;现在板房地河滩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景点。此时在这里是看着眼前、想着这些,心里更沉甸甸、无限悲痛,身旁躺着的就是生长在这里、成长在这里、贡献在这里的上千名遇难同胞啊!守墓的两个老人,都是党龄40多年的老党员,一个64岁的马祥福;一个68岁的胡建国,是自愿在这里300多天了;每天收拾着长长的阶梯,安慰着来悼祭的人们,也目睹着映秀悄悄地变化。
• 滔滔的岷江边,213国道的坍塌大桥拦腰折断、还静静地躺在那里;新修的桥墩在夜以继日的长高;路面在一点一点的延伸;熟悉的电视画面,飞沙走石、巨石滚江、飞车抢险修路的画面就在眼前,但毕竟已经一年多了;映秀电厂和其他两个大的电厂正在制服曾经已经驯服的岷江,争取早日为映秀人民造福、回报成都、回报四川、回报全国!有人描绘了将来的映秀镇,就是有宽敞整洁的马路、藏羌风情的民宅、坚固现代的学校、流光溢彩的乡镇!我想是的,这是对不幸遇难的同胞和英勇献身的抗震救灾烈士们最好的告慰!映秀镇也是一个多名族汇聚的少数名族之乡.由藏羌汉组成的,羌族聚居地,历来就有”金羌门户”之称,从房屋风格和建筑上不难看出,左手这边这排是二台山安居房,共48栋,218户,全部由一米阳光公司在打造,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具有羌族独特的风格由石头垒起来的.右手边是中山宝的安居房,是我们映秀镇比较大的三个村,没法在原来的基础上重建,因此就纳入我们的城镇规划.他的风格是川西民居风格由上海同济大学担当设计.抗震力度也达到8度。地震以后90%的耕地破坏掉,那老百姓虽然住进漂亮的新房,但是要生存,还是有很多问题,所以看到家家户户每栋楼下面都有个商铺,家家有商铺,户户搞旅游,人人有丰收,这样生活就有保障了。这种房屋是民居带商铺房,一楼商铺,二三楼居住。还可以用来旅馆,这里交通发达,冬暖夏凉,适合居住的温馨小镇,有朋友来住上一晚还是可以的。左边是由一米阳光打造的食住行游购娱的业态发展,右边是安居房共348户。
气候湿润,利于植被恢复,当时这些青翠的植物地震光秃秃的,今年3周年了,现在都已经恢复了。2010年二十八的时候,这里有千人大坝宴,有一百多桌,当时我们的省委书记刘奇葆书记和蒋巨锋省长欢度春节,就在这里举行的,由一米阳光公司承办的。今年的5月9日,温家宝总理也在再次来到这里,也是兑现他的承诺,地震受灾当时,他也亲临现场,过后也多次来过,今年3周年后,5月9号再次来看看这里的灾后重建情况,也在这条大道。因此,东莞大道也是展现灾后重建成果情况的浓缩精华。路边藏羌的绣堂,纯手工制作,也是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价格不菲。5月7号是国际旅游文化节,刘奇葆书记发表重要讲话,“要是没有奇迹发生的话,那么映秀重建就是奇迹”因为他也是第一时间亲临了映秀,现在看到了一个映秀的变化。模拟房屋构造,房屋有多高,地基有多深,全部是框架,钢架,扣起来抗击8级地震的标准。“博爱新村”是由澳门红十字会每户捐赠2万,当时游客问住进去多少钱?2770,老百姓住进去770,剩余的2000国家出。
这里也是保罗安德鲁大师的设计理念,很详细的说明了为什么映秀只保留了一个中学遗址--漩口中学遗址,其他遗址都清理了,一来是时间久了没有价值,杂草丛生,2来是经历过地震的,如果保留太多会悲伤,想起勾起落难的亲人们就会无法面对生活,这样就会坚强。
09年9月份开始清理修建,基本2年建成。这边有个消防中队,以前在阿坝州只有一个消防中队,现在映秀镇就有,是因为地震时,第一时间一起度过,地震过后就留在这里。种植因地制宜,结合本地的魔芋,猕猴桃,白色的综合的服务中心,政府办公大楼,行政大楼都会在这里。走进学校你首先看到的这里的记事钟记事墙,记事钟的背后就是我们的主教学楼,当时地震的时候,我们教室墙面上挂着这面钟,地震波使整栋楼的摇晃,把墙面摇裂以后,钟突然掉下来,现在用汉白玉雕刻的时间钟,时间是永远定在2点28分,周围的裂痕代表这场地震给我们带来的伤痕和打破碎。记事墙,上面是一个文字记述内容,下面是一个浮雕。浮雕展现的内容也是真实的,就发生在茂县,在崎岖的山路上,武警官兵、志愿者、医护人员、国际友人、正送一名伤员上飞机的情形,展现了我们全国各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互助精神。当然大家也发现,我们一般的记事碑记事墙都有题名、日期、落款,哪个提的哪个落的,而这面墙却没有,中间是一片空白的,因此这样高规格的,目前只有执政党才有这样的权利。在中国只有两面,一是天安门广场旁边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空白的,代表革命取得胜利,在我们的和平年代,在我们映秀有这样的记事墙呢,也是表明我们国家渐强大起来,在面对这种突发的灾难面前,我们名族的团结精神。上面这面国旗,也是地震一周年,北京天安门国旗护卫队升上去的,当时胡锦涛总书记在这里举行的地震一周年的纪念仪式。
水磨景区
参观游览洋溢着浓郁西羌民族特色的“西羌名城,文化古镇”---水磨古镇,游览明代的古戏台——万年台、清代的---大夫第,及名称取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阁,沿着禅寿老街,整洁的石板路一路走来,飘香的水磨老腊肉,鲜嫩的豆花,还有九大碗的流水席,飘得老远的香味让你忍不住寻着前去....游览完毕带着愉快的心情返回
“春风阁”是深入挖掘水磨古镇历史文化,提炼结合藏羌汉民族建筑特色精华而修建的景观建筑。建筑构思奇妙,独具匠心,主题建筑秉承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法式,细部装饰具有浓郁的宗教和藏羌文化色彩,是多民族文化的有机融合,体现出各族人民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坚韧性和凝聚力,是民族大团结的有力见证,亦是登临观澜的绝佳场所。
西羌汇西羌汇,坐落于水磨镇春风阁脚下,东临寿溪湖,是水磨标志性景观之一。
西羌汇建筑平面由正方形演变而来,建筑立面结合羌碉特色;碉楼碧波交相辉映,夜间玻璃体的斑斓灯光与水色交融,更添寿溪湖的奇幻色彩。西羌汇将现代的建筑、装饰艺术与传统西羌文化相结合,并融入佛山陶瓷艺术元素,具备展览、演出、会议、接待等多项服务功能。西羌汇展现了汶川特大地震后人们自强不息重建家园的精神面貌,寓意生命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蕴含佛山水磨之间血脉相连的山水深情。
禅寿老街全长1300米,平面呈“U”形分列布局,两侧分布的春风阁、大夫第、万年台、字库、白塔等建筑风格集中国传统建议体系之大成,是典型的羌、藏、汉相结合的明清风格建筑,具有轮廓清晰、布局深蕴、多轴线明确等特点,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和设计理念。
川西民居风格、古色古香的禅寿老街,不仅解决了灾后227户居民的住房问题,同时打造了“以家带店”的宜居宜商模式,为发展旅游业,增加群众收入创造了有利条件。
万年台 万年台始建于明万历25年(公元1588年),毁于90年代末。“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经考古调查后依原样进行修复。建筑坐南朝北,总占地面积86平方米,建筑平面是“凸”形分布,歇山顶,穿斗抬梁式结构,七架九脊檩,小青瓦屋面,灰塑脊,顶施天花,具有古朴典雅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艺术风格,吸取了中国传统建筑及川西民居建筑结构的简洁、朴实、庄重等特点,是研究中国戏剧发展史宝贵的实物资料。
字库塔 字库塔又名“惜字宫”、“敬字亭”、“圣迹亭”、“文风塔”、“焚字炉”等,是古人专门用来焚烧字纸的建筑。字库塔始自唐宋,兴于明清,是我国古代“惜字如金”、“敬天惜字”传统文化观念影响的产物。该字库始建于清代,90年代初期毁坏,“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经考古调查后依原样进行修复。字库广场照壁斗书“大爱无疆”四字,寄托了灾区人民对广东佛山同胞鼎力相助、携手共建的感激之情。
和谐广场 和谐广场地处禅寿老街与水磨羌城的交汇处,寓意各民族、各人民之间的和谐相处、团结互助,同时,羌、藏、汉各民族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元素也在这里充分展现和融合。
白塔 白塔藏语音译为“曲登嘎布”,亦称“吉祥白塔”。塔身外形如藻瓶,粗细相间,方圆搭配,造型优美。水磨白塔是古印度教及藏教东渐的实物佐证,亦是历史上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的物证,表达了各民族人民对和平、幸福的虔诚祈愿。
水磨亭 水磨作为中国古代传统的生活用具,最早记载于晋代,汉代以后蓬勃发展,三国时期多功能水磨机具已经诞生成型。宋代叶适《财总论二》:“坊场,河渡免引,茶场,水磨之额,止以给吏禄而已”。该水磨为明晚期建造,距今有400余年历史。它是水磨古镇以传统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历史缩影,也是古岷江流域农耕文化的真实写照。
水磨羌城占地面积61117平方米,是灾后重建的民心工程,建筑结构9度设防,把羌寨建筑的石结构、泥结构、石木结构、木结构等建筑方式综合运用,传承并发扬羌族建筑文化,完美体现了会从古朴、粗放的传统建筑群落迈向现代化城镇的新羌城概念。水磨羌城的传承与创新,使之成为羌族建筑城镇化的典范,被誉为“中国最美羌城”。
羌碉“水磨羌城”碉楼是整个羌城的标志性建筑,高10米左右,雄伟气派,大气磅礴,它蕴含了羌族的千年历史与建筑文化,凝结了羌族人民的智慧和汗水,是羌族特有的一种建筑形式。千百年来,羌族先民为了避免战乱,世代迁徙,碉楼成了他们防御的建筑。
羊皮鼓广场 羌族自古以来对羊就有着特殊的感情,以羊祭山是古羌人的重大典礼。在羌人活动地区,羌民所供奉的神是“羊身人面”,视羊为祖先。传说羌族在向岷江上游迁徙途中,羌族巫师劳累过度,昏昏入睡,他们的经书掉落在地上被一支饿羊吞吃了,后羊托梦给羌人说:“我死后,可将皮做成鼓,敲三下,经书就会道出来。”由此可以看出,羊被羌人赋予了极高的地位,甚至成为了羌族文化的神圣传承者。
羌绣广场 羌绣,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中的瑰宝,也是羌族姑娘的拿手绝活。云云鞋和绣花围腰是羌族刺
绣中最具代表性的工艺品。其他还有藏式统包、挎包、帽子、氆氇、毡子、褥子、壁挂等,件件精美绝伦。
羌笛广场 羌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古老民族,有着众多的演奏乐器。羌笛,在汉代就流传于甘肃、四川等地了,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羌笛最适于独奏,但也可为歌舞伴奏。“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是其表现力的
最佳写照。
飞鸿广场 飞鸿广场,是佛山援建工作者历经600多个昼夜的拼搏和守望,用汗水和心血刻画出一幅让人心旷神怡的“水磨画”。它融合了当地农耕劳动风情、地域特色和民族歌舞等元素,体现民族风貌;以圆形象征佛山水磨一家亲,以羌族图腾羊头为中心符号反映民俗特点;以佛山水磨两地的典型人物为元素,双手托和平鸽寓意美好明天;以水磨标志性建筑春风阁为符号强化地域特色;圆的底部乱石与手象征地震把佛山水磨两地人民联系在一起,在废墟上携手共建家园;展现了佛山人民无私的援建之情和水磨人民坚强不屈的精神面貌。
寿溪湖 寿溪湖由五条浸百草的穿山泉溪汇流而成,这些山泉溪水具有调节身体肌能,延年益寿的特殊功效,神农百草而万寿,水磨饮寿溪而万福,宋代大文豪苏轼在《和桃花源诗并序》中记载“……蜀青城山老人村,有见五世孙者,……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名溪湖。”
禅城桥 禅城桥是水磨古镇灾后重建的一座步行桥,2009年9月开工,2010年1月竣工。主体采用预制小箱梁简支梁桥,上部为木结构长廊,木材为俄罗斯进口樟子松,桥梁全长87.4M,造型独特,韵味古典。“谷口莺啼细竹,洞门犬吠桃花。驻世何须丹灶,仙风吹长灵芽。”这是明代诗人郭庄笔下的水磨。重生的水磨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阿坝州藏族羌族自治州.有马尔康 黑水县 阿坝县 九寨沟 茂县 红原县 若尔盖 松潘县 壤塘县 汶川县 小金县 金川县理县
水磨古镇距成都76公里,都江堰市25公里,映秀19公里,是镶嵌在:都江堰、青城山、卧龙大熊猫栖息地、九寨沟、黄龙之间的一颗璀璨明珠,被称为世界遗产群中的世界地震遗产。旅游区位条件优越,具有“川西高原休闲胜地”、“西羌文化名镇”之称。2010年,水磨古镇被全球人居环境论坛理事会和联合国人居署《全球最佳范例》杂志评为“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被第三届世界文化旅游论坛组委会授予“中国精品文化旅游景区”称号。水磨镇位于汶川县南部山区,全镇4025户人,户籍总人口11517人,是藏、羌、回、彝汉等多民族聚居地。水磨又是一个集羌、藏、回、汉等民族聚居地,民族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水磨镇有碑文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汉代便有了老人村,现还残存着唐代、宋代的道路、明代台阶和清代古树……
古镇的水清澈透亮,因为它来源于雪山,它盈满了原生态的大自然元素,没有任何污染。古镇款款的仰卧在岷江的支流----寿溪河的怀抱里。如果说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那寿溪河就是古镇真诚纯洁的灵魂。水磨古镇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南部的岷江支流寿溪河畔,早在商代就享有“长寿之乡”的美誉,里与外界往来素少,但山水养人,村民大多健康长寿,年过八旬者仍是满头青丝。
相传,一名为范贤的外地人,下半生定居老人村,一直活到131岁才离世,时称老人村,后更名为水磨至今。5.12大地震后,水磨古镇重建的“禅寿老街、寿西湖、羌城”三大区。水磨镇既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交融区,在灾后重建中赋予其厚重的南粤新元素,内地风情和藏羌文化交相辉映,西蜀人文和禅佛文化联袂绽放。古今历史文化交汇、川广发展理念结合、藏羌人文风情荟萃,俨然一幅“高山峡谷、湖光山色、古街林立、风情四溢”的“水墨画”.被誉为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第一镇。三年前的地震废墟已成追忆,如今佛山援建人已用汗水和心血雕刻出一幅让人心旷神怡的“水磨画”:层层叠瀑的寿溪湖水、古色古香的禅寿老街、羌笛悠扬的水磨羌城……
寿西湖
震后重生的水磨镇,最雄伟的建筑是临岷江支流寿溪河岸拔地而起的春风阁。阁楼刚刚落成,色彩油润,漆墨散香。这里的老百姓争相告诉我们,春风阁是有讲究的。阁楼架梁结构是汉民族特色,还多少有点上海世博会“中国红楼”结构的味道。而春风阁的用色、装饰却是藏羌风格。与春风阁并肩联体耸立的,是造型经典的羌族碉楼。
水磨镇的春风阁,就是深入挖掘水磨古镇历史文化,提炼结合藏羌汉民族建筑特色精华而修建的景观建筑。建筑仿造布达拉宫建筑构思奇妙,独具匠心,主题建筑秉承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法式,内部装饰具有浓郁的宗教和藏羌文化色彩,这个奇特的建筑群,不仅是多民族文化的有机融合体,表现出各族人民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坚韧性和凝聚力,是民族大团结的有力见证,象征民族团结,还显现藏羌汉人民共同的文化与理想,同时,也见证着水磨镇人所走过的艰辛的重建之路。
亦是登临观澜的绝佳场所。是水磨古镇好玩景点中登临观澜的绝佳场所。还有西羌汇,在水磨镇春风阁下,东边是寿溪湖,是标志性景观之一。西羌汇将现代的建筑、装饰艺术与传统西羌文化相结合,并融入佛山陶瓷艺术元素,具备展览、演出、会议、接待等多项服务功能。
禅寿老街全长1300米,平面呈“U”形分列布局,两侧分布的春风阁、大夫第、万年台、字库、白塔等建筑风格集中国传统建议体系之大成,是典型的羌、藏、汉相结合的明清风格建筑,具有轮廓清晰、布局深蕴、多轴线明确等特点,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和设计理念。这条传真是川西民居风格、古色古香的禅寿老街,不仅解决了灾后227户居民的住房问题,同时打造了“以家带店”的宜居宜商模式。
当灾后重建、对口支援的大旗插进水磨镇,希望的光亮开始在这里升起。按照中央的统一安排,广东对口援建汶川,佛山挑起了援建水磨镇的担子。仅仅一年多,居住着藏羌汉等各民族的崭新场镇就展现在世人面前。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水磨人弘扬“人生能有几回搏、奉献热血铸水磨”精神,发扬“团结协作、锐意创新、苦干实干”的优良作风,创造“争分夺秒、超常跨越”速度,谱写了一首感天动地的重建新曲,向世人展现出一幅赏心悦目的“生态新城、文化名镇”美丽画卷。优质、高效推进的灾后重建让“汶川生态新城,西羌文化名镇”的画卷日趋明朗,以教育、旅游、商贸、休闲为主体的“一湖四区”画面跃然眼前。整个规划充满“佛山元素”,体现了“世界眼光”,同时还借鉴了日本的生态环境学、瑞士的优美旅游小镇和不丹的藏族建筑现代文化。
“水磨羌城”将延续禅寿老街的建设理念,与之共同组成区块内的主要道路和商业步行街,将老街的商业延续过来。并借鉴羌族传统民居风格,充分结合西羌的深厚文化内涵,继承与发展西羌文化,形成协调统一、民族特色明显的羌寨。按照“生态、文化、安居、乐业”的理念打造“水磨羌城”,真正意义上实现“人人有就业、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商铺”的美好生活。
如今,当你走进场镇的中心位置——和谐广场,你就会真切地感受到水磨镇人不一样的眼光和民族团结的力量。
广场以东,是有着浓郁的藏羌文化和生活气息的中国羌城,以西是具有川西民居风格的禅寿老街。广场中央,是藏族同胞的吉祥白塔,白塔上圆下方,不断变化。其上方由太阳、月亮和星星的浮雕组成,下方有佛珠和观音普渡众生的图案镶嵌。广场上还有禅寿老街牌坊、水磨亭等大型标志性建筑,展示着各民族风情。当地群众把和谐广场称为水磨镇“建筑纽带”、“民族团结之心”。
记者感受到,在水磨镇,流连忘返的,不仅是民族特色鲜明、新颖别致的建筑群,更有日益兴旺起来的商贸和产业。进街不远看见“乡村羌绣店”。店主是一对羌族年轻夫妇,名叫邓淼、周继军。他们从汶川虒绵镇老家来水磨经营羌绣传统手工艺品还不到一个星期,本周末营业额就有1500多元。一家藏族姑娘开的土特产销售店里,摆放了上百个藏羌土特产品。营业员是一个活泼可爱的藏族小姑娘,名叫千里迢迢。她利用放暑假的机会帮助姐姐照看门面。她说开张一个多月来,每天能收入几百元钱。水磨镇党委政府发展产业和商贸有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叫整合资源,扬各兄弟民族之长,共谋发展。水磨镇在产业发展上,着眼各民族自身的资源,禀赋优势,大力发展以教育、旅游、安居、生态为主的特色乡镇。以老街羌城为核心,打造古城旅游;以环线旅游带和茶园基地建设为依托,发展休闲农家旅游。生态茶园、猕猴桃种植区、中草药种植区、传统种植区和场镇形成一体化、互补性很强的产业发展带。根据水磨羌城独特的建筑风格,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民族风情,汶川和水磨两级政府和对口支援方经过客观科学的分析研究,确定以旅游观光、文化追踪、休闲度假、避暑纳凉、餐饮娱乐为主题和定位方向,把羌城变为步步是景观、处处是文化、家家是特色和真正意义的不夜城。穿行在羌城7大业态分布区,人们无不感受到水磨镇民族和谐的魅力。
靠河边的水磨大道,是酒吧、水吧、咖啡吧体验区。羌城桂城街,有琳琅满目的旅游商品、土特产品、民族服饰、文化工艺品等。餐饮、乡村酒店、浮山特色产品、百货、服装、家电、农副产品纷纷登场。黄昏时分,水磨场镇上,和谐、万年台、羌秀、羌笛、羊皮鼓等几大广场,华灯齐上,汇聚着身着藏、羌、汉等各种民族服装的音乐和舞蹈爱好者,那昂扬的旋律,欢快的舞步,把这个多民族居住的美好家园装扮得更加迷人。
“腾龙换鸟”,依托温润潮湿的气候优势,发展壮大茶产业,初步形成了集茶产业基地、茶产业开发、茶文化旅游于一体的汶川县南部茶业经济带;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引进九寨茶业公司来做大做强南部茶业经济,延伸了产业经济链;羌家乐、藏家乐、茶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茶山绿浪翻滚,茶农欢声笑语,茶厂机器轰鸣,茶叶芳香醉人的画面再现水磨。水磨镇东临都江堰,南倚青城山,西接卧龙熊猫保护基地,北连震中映秀镇,位于卧龙自然保护区和都江堰、青城山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核心地带。区位优势凸显,善于把握机遇的水磨人,这次真的是把产业转型这块蛋糕做大了!
第四篇:甲秀楼英文导游词
Ladies and Gentlemen, welcome to jiaxiu pavilion.I am your tour guide of this visit.Now please follow me, I will tell you something about Jiaxiu pavilion.Jiaxiu pavilion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city of Guiyang Nanming River, which is the city's emblem and the logo.It was built in Ming Dynasty and has been more than 400 years of history.The name of “Jiaxiu” not only point out the beautiful landscape of Guiyang, but also encourage people to study hard.So Jiaxiu also means kejiajingxiu in Chinese.Actually, Guiyang really appeared many famous people after that , such as the poet Zhou Qiwei,the politician Li Duanfen, and the scholar Zhao Yijiong and so on.The first person who advocated to build Jiaxiu pavilion at that time was Guizhou Provincial Governor Jiang Dongzhi.Jiaxiu pavilion was based on a huge stone.Building a bridge link the two sides in order to cultivate Fengshui, which is named “Jia Xiulou” in Chinese.What we are seeing now is a stone arches gate, which is named“ ChengNanshengji” and there are eight bend lions under the gate.At the foot of us is FuYuqiao, it's not straight but ups and downs, like a jade belt floating in the water,so we call it Floating Jade Bridge.In the national scenic bridge, Floating Jade Bridge is famous for its jade, it can be compared with Hangzhou “LiuQiaoFengYu”, Slender West Lake of Yangzhou bridge.Besides it there is a small pavilion built on the bridge which is called Hanbi pavilion.A poet describe this in one of his couplets like this , “Water flows through the jade rings and people walks through the green lotus petals.”Go through the bridge we are arriving at the main building of Jiaxiu pavilion, which is three layers ,three limbs and four corners about 20 meters high.Jiaxiu pavilion is the main scenic spots of Guiyang, known as “little West Lake”, some more literatures and writings from this which produced by a lot of calligraphy, especially in Qing Dynasty written by Liu Yushan is most famous, copious and fluent 174 words, condensation of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Guizhou.Adjacent to Jia Xiu pavilion is Cuiwei Garden.The garden is composed of a group of ancient buildings covering about 4,000 square meters, which were first built in the Ming Dynasty.The Gongnan pavilion in the garden shows simplicity and liveliness in layout and Cuiwei Garden displays beauty and dignity.“ZhanHuaKongCui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garden there are tracery wall, corridor, waterside pavilion, pavilions, and it is typical of the South Garden.There are lots of beautiful scenery, so literati often chant poems here.Today's “Zhanhuakongcui” garden displays all kinds of stones which have more than two hundred million years ago.Crinoid fossils and dinosaur fossils are also displayed.Opening up a calligraphy exhibition of Xiao Xian ,China's famous contemporary female calligrapher from Guiyang.She is the disciple of Kang Youwei.Seeing her handwriting, we can not only feel its grand, but also feel beautiful, expressing the feelings of the guizhou people's hospitality and welcome all visitors to Guizhou.Jiaxiu pavilion is a rare quiet place in the city.But now our wonderful trip is almost over now.I hope you all have had a good trip in my hometown.And I am looking forward to see you again soon.Thank you!
第五篇:半坡遗址导游词
半坡遗址位于西安市以东,是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于仰韶文化。这类遗存仅在黄河流域的关中地区就发现了400多处,因此,黄河流域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发源地之美称。
半坡遗址是1953年春在灞桥火力发电厂施工中偶然发现的。现存面积约5万平方米,分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3个部分。发掘面积为1万平方米,共发现房屋遗址46座,圈栏2座,储藏物品的地窖200多个,成人墓葬174座,小孩瓮棺葬73座,烧陶窑址6座,以及大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向我们生动地展现了6000多年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半坡先民们的生产与生活情景。
1958年,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建立了我国第一座遗址性博物馆-半坡博物馆。半坡博物馆现有2个陈列室和1个遗址大厅。第一展室主要展出在半坡遗址发现的生产工具,有石器、渔具、纺轮、骨针、鱼钩、鱼叉等,我们可以由此了解半坡人生产活动的各种场面。第二展室展出的文物反映出半坡人的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和各种发明创造。
人面鱼纹是半坡彩陶画的典型作品,这一生动的形象反映了半坡人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人面鱼纹线条明快,人头像的头顶有三角形的发髻,两嘴角边各衔一条小鱼。此图反映了半坡人和鱼之间的密切关系和特殊的感情,可能是半坡氏族崇奉的图腾。
尖底瓶是半坡出土的最具特点的陶器之一。它是巧妙运用重心原理的一种汲水器。具体方法是在双耳上系上绳子,由于水的浮力,瓶子一接触水面就自动倾斜,灌满水后又因为重心移动而自然竖起。用它盛水还有两大特点,一是便于手提与肩背,二是口小,灌满水后从河边到居住区的路上水不容易漫出。
先民们通过长期的实践发现水蒸汽可以熟食,于是制作了陶甑,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利用蒸汽的范例。
~小三峡导游词 ·陕西大雁塔 ·黄帝陵导游词 ·司马迁墓导游词
半坡小孩实行瓮棺葬。小孩死后,大人先在房屋附近地上挖个坑,放个大陶瓮或罐,把小孩尸体放在里面,上面盖个陶钵或陶盆,并在当中凿个洞,可能是供死者灵魂出入的通道。较大的孩子则用两个陶瓮对起来埋。孩子埋葬在房屋附近,这充分表达了父母对子女的眷恋之情。半坡出土的小孩瓮棺共有73个。由于当时自然条件很差,人们的生活十分艰苦,加之疾病流行,小孩死亡率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