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年级语文摘录笔记结题报告
2012—2013学年教研组小专题
四年级学生语文摘录笔记指导的研究
结题报告
四年级语文组
摘要:四年级语文摘录笔记的教学,按照教参建议的步骤:自读摘录,交流评价,补充提高,开始教学时学生有些迷茫。教研组采用了“教”“扶”“放”的步骤使学生很快掌握了好词佳句、重点词句的概念,通过评价摘录质量、摘录词句数量、词句的运用激发学生摘录的兴趣,提高摘录学生的能力,通过“同步阅读”词句摘录、优秀作文句段摘录、理解、记忆,扩大学生摘录词句量。一年的实践研究学生的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表达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关键词:四年级
摘录笔记
指导
一.研究背景
1.语文学科中的摘录笔记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一定量的语言积累,学生的书面语言、口语的表达才会生动、准确、具体,从而起到表情达意的作用,更好地与他人沟通。为此我们在三年级的语文学习中就鼓励学生在阅读课外文学作品时,摘录自己喜欢的词句,对什么样的词语是好词,什么样的句子是好句,学生的认识并不清晰。
2.从四年级上学期开始,北师大版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的学习方法,并且将其贯穿于四年级的语文学习中-----学写摘录笔记。按照教材的训练步骤,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寻找好词佳句(重点词句),课前学生汇报,同伴评价,教师简要点评,逐步提高学生对好词佳句的鉴赏能力,提高写摘录笔记的水平,增加学生好词佳句的积累量。
3.在实际的教学中,学期初,我们按照教材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训练,近80%的学生不能完全按照好词佳句、重点词句要求摘录词句,出现了以下问题:
⑴学生摘录的有些词句并不是课文所倡导的美词佳句、重点词语,而是非常普通的词句,这种学生可以把他们叫做无助性,即不理解什么是好词佳句、重点词语。
⑵学生只抄写简单的句子、词语。这些学生基本为不愿意动脑筋,为了完成任务,作业态度不端正,惰性强。
⑶不知道摘录词句的意思。这些学生虽然摘录了词句,有的也算是好词佳句,但是摘录后不能使用,说不出词句的意思,不求甚解。这样的摘录达不到积累语言、丰富语言,提高表达效果的目的。
为此我们确定了四年级学生语文摘录笔记指导的研究,旨在通过本专题的研究,探索在四年级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写摘录笔记的方法,养成阅读中写摘录笔记的习惯,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生字新词、掌握重点词语、句子,积累语言的能力。
二.研究目标
1.学生掌握好词佳句(重点词句)的的标准,能在阅读文章时,敏锐地发现文中的好词佳句(重点词句),语言的感悟能力得到提高,书面语言和口头表达能力得到增强。
2.激发学生做好阅读活动中摘录笔记的兴趣,主动在自学活动中做好摘录笔记,积累优美的词语和句子。
三.研究措施
㈠交给学生写摘录笔记的方法
1.教——课堂教学领会好词佳句、重点词句
由于三年级的语文知识能力训练中,没有将明确提出课文重点词句、好词佳句的训练方法,学生对什么是好词句、重点词句不太清楚,因而按照书中的训练方法,很多学生都很茫然。因而教给学生什么是重点词句、好词佳句非常重要。
在第一二单元的教学中,我们都采用了先学习课文再找出好词佳句、重点词句的方法,使学生明白好词佳句就是在文章中表达意思、情感准确、生动、具体的词句,重点词句就是最能表现文章中心、抒发情感、说明道理的关键词句。
如《孔子和学生》一课的教学中,学生了解课文后教师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教
学:
课文内容的理解: ①“敬重”是什么意思?
②孔子受到学生敬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找句子、找关键词语。(学生找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③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讨论交流“有教无类”:勾画句子“从不以家境贫穷或富裕、天资聪明或愚笨来选择学生,所以他门下的学生,包罗各种各样的人才。” 理解“选择、富裕、愚笨、包罗”等词语的意思。从而使学生明白孔子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有教无类。
④读课文2—4自然段讨论交流:什么是“因材施教”?孔子是怎样因材施教的?因材施教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意义?找到孔子对子贡说的话感受不同学生因材施教必要性,感受孔子教育思想的伟大。
⑤学习第5自然段:理解“万世之师”。(正因为孔子在教学中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使不同出身的人,不同特点的人都得到了发展,因而被称为“万世之师”。)
好词佳句(重点词句)指导
①读课文,说一说本位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句子很重要?很美?为什么?
③学生能很快根据课文教学过程中,对文章内容中心的理解找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富裕、包罗、谦虚、和颜悦色、万世之师”等词语和句子“孔子从不以家境„„包罗各种各样的人才。”等句子。
④讨论什么是好词佳句、重点词句。(学生明白好词佳句就是文章中描写生动、具体、准确的词句,重点词句就是能表现文章中心、作者情感、写作目的的词句。)
2.扶—课堂预习指导摘录好词佳句、重点词句
⑴指导找的步骤
在学生初步明确了什么是好词佳句、重点词句后,教师还必须进行集体的指导。我们利用下午托管课,在学生完成预习课文摘录词句时,对学生进行指导,采用的具体做法:
读课文
第一遍自读课文:认识生字,读通文章。
第二遍自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联系上下文、查阅工具书向同学请教理解词句的意思。
第三遍自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找词句
△找出描写生动、具体、准确的句子、词语。交流讨论这些词句好在哪里。△找出最能表现文章中心、作者情感的词句。交流讨论什么认为这些词句很重要。
⑵指导鉴赏
细读词语所在的句子,体会词语的作用,细读摘录的句子,体会句子表达的意思、情感、方法。体会这些词句好在哪里,是写哪一类事物的(写人、写景、写物等),在头脑中进行归类。对自己特别欣赏的词语做上自己喜欢的标识(如打点、画线、画五角星等)。
3.放—家庭阅读作业练习摘录
在学生有了好词佳句、重点词句的基本概念,掌握摘录的基本步骤后,我们把主体课文和自读课文的预习摘录,都布置给学生回家完成。在每篇课文教学前的早读课或者课文教学前,对学生的摘录情况进行检查,学生有了更多的练习机会使学生摘录词句的方法得到强化,摘录词句的能力得到提高
㈡激发学生写摘录笔记的兴趣 1.交流、评价摘录词句激发兴趣
⑴.同伴交流
在每篇主题课文的教学前,我们都让学生在预习时按照教师在课堂的上教给的方法,找美词佳句或重点词句,然后在每次新课开始前或者在早读时,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同桌的交流。
学生每次的摘录笔记内容包括
一、好词,二、佳句,三、造句,四、重点词语解释。学生交流时个人先说说自己找到的词句,相同的词句不用解释选择的理由,不同的词句要说说选择的原因,即这些好词佳句都好在哪里。如果对方能说服自己,自己就把这些词句补上,并且要谢谢对方,奖励对方一个五星或笑脸。
⑵.班上展示
教师将完成得较好的学生的作业通过实物展示平台,进行展示,让学生自己说说选择这些词句的理由,教师进行补充指导。凡是在班上示范交流的作业由老师进行奖励笑脸或五星。
(照片)
2.用摘录词句数量激发兴趣
学生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不同,对词语的摘录意愿需要也不同。词语积累量不同的学生对好词佳句、重点词句的敏感程度不同,找到的好词佳句、重点词句准确,往往也不太。怎样体现学生在积累词句中的个体需要和课文教学对词语句子规定的量呢?
我们采取了“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教学要求。每个单元语文天地中的“我的摘录笔记”里,每篇课文都有一些词语句子是必须掌握的,这就是保底的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摘录、理解这些词语。这对于学习能力不强、词汇量不大的孩子容易做到。其余孩子除此之外,可以自主选择5-10个好词,2-3个好句,选择好词中的1-2个造句。这样的要求让每个孩子都各尽所能,都能愉快地完成摘录作业。
《飞夺泸定桥》差异化摘录作业虞婷烁摘录作业,王罗成作业(略):
⒊好词句运用激发兴趣
语文学科的摘录笔记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感悟语言,提高学生的书面语言、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如果学生在与人交流、书面表达中,恰当的使用阅读活动中积累的词语、类似的句子,就真正实现了通过摘录笔记积累语言、感悟语言的目的。
为了鼓励学生大胆使用积累的语言,学生在课堂回答问题中,使用了学生的词语,类似的句子,我们都会给学生笑脸、五星的鼓励。学生对自己习作中用得好的词句,进行勾画或做重点符号,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培养学生用词斟酌的习惯。教师在评讲作文时,将学生用的好词佳句勾画出来,并且在班上推荐,奖励。
如,写作能力很差的朱垄毅同学在自己的观察日记中《小乌龟》中写道:“一
眨眼的功夫,乌龟有的跑到遥控汽车下面,有的跑到了床下,有的跑到柜子的后......面,还有的站在原地,伸着头,像一名尽职的军人。我不露声色地观察着它们,.......欣赏着它们不同的姿态„„” ..㈢摘录笔记的拓展延伸
1.摘录同步阅读中的好词佳句
在学生完成主体课文、语文天地中拓展阅读课文自读摘录的同时,我们要求学生对同单元的同步阅读课文进行勾画摘录。即读完同步阅读的课文后,每篇文章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至少5个,喜欢的句子至少两个。教师每周检查一次,对完成较好的学生奖励一个五星。
例如:五年级四班张瑶的摘录笔记。书名:请你穿上这件神奇的衣服 作者:纪宜
好词:坑坑洼洼
不由自主
挡风遮雨
引人注目
与众不同 ............佳句:1.洪水泛滥,采访的记者、抗洪的子弟兵、受灾的群众在雨里奔忙,......在雨里浸泡。......
2.这会儿你会感到一股股凉爽的清泉流进你的心田。..............2.摘录优秀文章的句段练习
为了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语段描写方法,我们在四年级下期开始布置课外阅读摘录语段的练习。即根据单元主题的特点,鼓励学生阅读相同主题的课外读物、优秀作文选,每周摘录作文本一页优美的语段,背诵其中一两段你认为最精彩。
例如,张思怡摘录写植物语段:“最引人注目的是那鲜红的花朵,它的花瓣..................一丝一丝呈弯曲状,像蛟龙的爪子;整个花朵又像个火红的绣球。从远处看,花...................................盘微微低垂,好像一个羞红了脸的小姑娘。” ...................四.主要研究效果
㈠在语文阅读活动中做摘录笔记已经成为的自觉行为
1.现在无论是主体课文的学习,还是语文天地中拓展阅读的预习,学生都能主动完成书面的摘录作业,都有了课前与同学交流的愿望和需要,能自觉地补充 6
自己没有选中的好词佳句。
2.班上的图书管理员经常向老师反映,有同学用铅笔在学校图书上勾画好的词语和句子,老师不得不在班上经常提醒同学,不能在书上勾画,要爱护图书。
㈡学生基本掌握了好词佳句的特点和摘录方法
现在全年级85%以上的学生在课文预习中,能够按照老师教给的方法进行阅读活动,摘录的词句基本能达到生动、具体、准确,重点的词句能体现文章的中心,表达作者的情感。能用其中的一些词语写出通顺生动的句子,对词句的鉴赏能力得到提高。
四年级四班的唐子云同学,四年级上期预习《师恩难忘》做摘录笔记时将“邻村”选作好词,将“1942年春天,我不满六周岁,便到邻村小学读书。”选作好句。
学习《和时间赛跑》写摘录笔记时选择的词语是“持之以恒、受益不浅不停歇、持续、断断续续”等,能找到句子“我知道人永远跑不过时间,但是人可以在自己拥有的时间里快跑几步,尽管哪几步很小很小,如果持之以恒,作用却很大很大。”
㈢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
1.学生的口头语言丰富了
在课间同学之间的交往中,课堂回答问题时学生的口头语言丰富了,规范化的语言多了。
如四年级三班的王罗成,由于语文基础知识差,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差,经历的事情说不清楚,但是现在说话有条理,书面语增加了。前不久与人发生纠纷时竟出口成章斥责对方“强词夺理、颠倒黑白”并用上了“虽然„„但是”将事情来龙去脉讲得清清楚楚,令对方哑口无言,也令老师惊讶。
2.学生的作文能力有了提高
现在学生作文的语言丰富了,描写也比以前生动、具体、准确了。在上学期的全区调研考试中,五年级四班学生的作文、词句听写填空,都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语文平均成绩较前一学期提高了3分。摘录笔记做的最扎实的五年级一班的作文、词语积累有了长足的进步,全年级四个班的语文成绩95分以上的学
生7人,该班就4人,且最高分97分就有两人。班平均分与年级最高分,一直以来相差两分,但是上学期已经相同。
五年级四班邓少强同学,原来每篇作文几乎找不到一句通顺的话,通过坚持写课内外摘录笔记、积累词句、语段,现在已经能写出300字左右基本通顺的习作。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一年摘录笔记指导的实践研究,学生不仅知道了什么是好词佳句、文章的重点词句,而且积累了较为丰富词语、句子、语段,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已经养成了做摘录笔记的习惯,关注语言表达效果的习惯。但是如何在摘录笔记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在阅读活动的个性化选择,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我们下一步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
第二篇:语文结题报告
海安县小学教研课题“小学语文活动教学实验与研究”
结
题
报
告
背景及意义
1、语文学科功能的异化。
如果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是什么”,那么语文教育研究首先要回答的就应该是“语文是什么”。简单讲,语文就人为了参与社会生活所掌握的沟通工具,是使人思想丰盈,情感愉悦的精神食粮。学习语文既是对前人精神财富的继承,又是对现实生活的品悟。但是,每当论及语文教学,往往令国人痛心疾首。现实中的语文早已失去了她本来的灵性与俊美,变成了应试的奴仆,变成了家长、老师为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变成了繁重的课业负担,变成了冷酷的驯化和空洞的教条……表现到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就是繁琐分析、死记硬背和解题训练。教学研究常常也是一味追求教法的标新立异、赏心悦目,惟独忽视了语文学习的本原——儿童该怎样学语言。
2、机械、封闭、枯燥、功利、压抑——传统语文教学种种弊端之涌现。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命活力。教学就语文而语文,从课文到课文,语文与生活分离,知识与精神对立。重视了知识的学习,却忽略了活动与生活;重视了教师的讲授,却剥夺了学生的探索与创新;重了结果,却轻了过程;追求了考分的回报,却忽视了整体素质的提高。对学生来说,真是“语文语文,让人头疼!”这种激烈的矛盾,迫使我们不得不冷静地对语文课堂进行反思,必须尽快寻找一种适合儿童的语文教学。
3、时代对语文教学的召唤。
生活在知识经济社会里,人们不再是文字的奴隶,也不能满足于艰涩的书斋语文,而是具有主动品质和强烈的自我表现精神,具备不断学习的延伸能力和汲取信息的生存能力。能通过语言积极与人交往,拓宽自己的发展空间,能将语文应用于各种特定的生活情景。语文不仅是享受物质生活的手段,更应是个人充实精神世界的核心成分。基于这样的时代要求,我们必须改造现有的语文学习。
4、坚实的理论基础。
活动教学有着坚实、广泛的学术基础,其支撑理论主要是前苏联列昂节夫等人提出的“活动—发展”理论。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中提出“从事实际生活,让感官成为理性的向导,培养孩子爱好学问的兴趣和发现的能力”等主张。裴斯泰洛其的“教学要适应自然,头、心、手和谐发展,强调人体感官活动和直观教学”。杜威则认为“发展并不是仅仅从心灵里获得某些东西的意思。它是经验的发展,发展成真正需要的经验。发展的中介是活动。”维果茨基等人更是明确提出“活动—个性”理论。另外,我国的“情境教学实验”“小学语文自学辅导实验”等语文教学改革也为活动教学提供可靠的实践基础。
研究目的以“主动性”和“全面性”为认识起点,我们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以活动促发展理论为指导,这样描述语文活动化教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设计具有实践性、教育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拓展学习时空,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探索、创新为基本特征,通过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确立如下研究目标:
操作目标:
1、从儿童的发展需要和语言学习的本质规律出发,确立全面的语文教学目标观。
2、从实践中探索,从观念上把握“活动”的本质内涵,提升教学观、学生观。
3、构建基于“活动—生成”的语文活动化教学范式。
4、探索适合儿童学习语文的“活动方式”,使活动化教学成为一种可操作的教学方法。
5、创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小学语文综合活动体系。
发展目标:
1、使每个儿童都能在生动、多样、探究性的活动中建构语言。使具有差异性的个体都能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得到应有的发展,享受到语文的乐趣。
2、在处理好“双基”与能力、知识与情意等关系的基础上,有效提高儿童的语文学习质量。
3、促进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积极改造自己的课程观念,提高教学能力,特别是形成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意识。
研究内容
1、关于课程目标的拓展与深化
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是教学改革的灵魂,因而具有导向功能。从目标层面思考教学问题很有必要。
活动教学确立了新的儿童观。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建构语言的生命体。语文教学也不仅是学习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活动,还是凭借语言学习发展语文素养,形成生动个性和健全人格的过程。因此,其目标内涵得到了放大。
您正浏览的文章由(第一·范·文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活动教学的意蕴在于教学更是一个过程,是生成性的。语文教学本身包含丰富的发展价值,而不仅是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把握。如果给学生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情景和活动载体,比如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对“预习引导”“小组对话”“综合实践”“体验表达”等活动的尝试,在活跃课堂的同时,也明显增强了教学本身的张力。
基于此,我们构架了语文活动教学的目标体系:
基础性目标:思想教育、基本知识和技能等
发展性目标:交往能力、思维品质、学习方法、信息素养、创新精神等
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中从这两条线索构建教学目标:从教学内容角度,提炼基础性目标;从教学过程、儿童学习方式维度,挖掘发展性目标。
2、关于语文活动教学的模式构建
构建语文活动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
教学是个开放的过程:以对话式课堂活动为主,又包括课前的准备性学习活动,以及课后的实践延伸活动。
课堂是纽带、桥梁,而不是全部:课堂是为具有不同经验基础的儿童创造的一个对话、共生的场所,是一个交流成果、分享经验、沟通情感的平台。具有对学习思路的策划功能、对学习成果的展示意义和对学习疑难的研讨作用。
开放的课前预习——开放的课堂互动——开放的拓展性实践
关于课前预习:教学必须建立在充分的个体学习基础上,但有限的课堂难以提供足够的独立学习时间。因此,应大力开发课前资源,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预习活动。这不仅为课堂学习夯实了基础,也是学生感悟语言,学会学习的很好机会。不同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语文水平、独特体验设计自己的学习。这一过程主要包括初读课文,搜集与课文相关的写作资料及其它学科知识,寻求与课文相匹配的生活经验,整理预习笔记。
关于课堂互动: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合作的过程。语文活动教学就是学生在建构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积极参与性,培养科学态度、合作精神,生成鲜明个性的过程。课堂基于学生的“阅读期待”,紧密结合预习基础,围绕问题展开的对话活动。因此,在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设计了这样的板块:展示预习成果(学会了什么以及怎么学会的)——交流疑问(相互质疑,筛选难点)——在老师的组织下研读重点、难点段落(重视自读理解以及丰富的体验活动)——协商实践作业(结合特定的教学内容以及课堂上新出现的问题,组织综合性学习)。
关于课后实践:教材只是个载体,或者是个生长点。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实验教师紧密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经验,融合我校的扩展阅读特色,开展多姿多彩的综合活动。这样,将课堂延伸,将教材放大,带领学生到广阔的生活中学习生动有趣的语文。
3、语文活动化教学策略的探索
活动化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研究,我们摸索出以下一些活动策略。
预习展示策略:经历了充分的预习,学生都是怀着强烈的表现欲参与课堂生活的,因此有必要创设展示的舞台和交流的平台。这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也能使学生之间互相借鉴,互相启迪,从小学会欣赏别人、尊重别人。具体步骤是:二读(自主读课文、读生词)三说(说文章的相关材料、说自己读懂什么、说自己是怎么读懂的)一问(问预习中的疑难问题)
问题对话策略:教学是师生多边经验的耦合。教师应鼓励学生表露自学过程中的疑问或困惑,结合自己对教学材料的理解,引导学生筛选话题,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之处引导学生展开研读。可采取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大组交流等。围绕问题展开教学既是教学的主旨,也是课堂的主体部分。
实践体验策略:活动教学遵循“活动—发展”“做中学”的原则,以各种形式的活动来解放儿童的肢体,打破传统教学的沉闷,焕发出勃勃生命力。根据不同学习内容和语言训练的要求,为学生提供多样的活动方式,调动学生的手、口、眼、耳、鼻、脑等多种感官协调参与语文学习。比如:操作实验活动、游戏表演活动、歌咏绘画活动、观察欣赏活动、讨论争辩活动等。
语言再造策略:所有活动都必须体现促进儿童语言发展这一宗旨,都必须围绕“语文”这一内核展开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如:吟诗会、想象作文、图文日记、设计校园警示语、学写调查报告等。
4、语文综合活动的设计
语文综合活动的开发与实施是本课题的重点之一,旨在拓宽学生语言学习途径,增加语文学科张力。结合本校的扩展阅读特色,我们进行了“专题阅读”的探索,确立了以下设计思路:与教材联动、与课堂链接、与生活融合、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详见附件《专题阅读—关于课外阅读指导的一项有益尝试》)。
实施阶段
1、课题生发阶段
1998年,我们参加了在青岛举行的“全国活动教学第二次研讨会”,观摩到了形式新颖、别开生面的语文教学。同时感到我们的教学中存在着压制主体、形式单
一、功能单薄等诸多弊端。于是,产生了以活动化思想重构语文教学的设想,并有意识地在自己的教学中尝试。同年,省实验小学验收组的专家以及前来观摩的西场小学老师听了我们的课后给予较高评价,增强了我们的研究信心。
2、课题立项初期
2000年本课题被立项为县级教研课题,在我的邀请下一些低年级的老师很乐意地参加到研究中。活动教学首先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中热热闹闹地展开了,并很快产生了明显变化。在这一过程中,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目标视野更加开阔了。刘金霞、周志华、李进红等老师应用活动思想设计的语文课在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及各类公开教学中引起很好的反响。
3、实施探索阶段
4、总结反思阶段
2003年,我们对前阶段的实验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提升。有着丰富教研经验的王时福校长和王亚主任提出了宝贵意见,帮我们克服了研究中的浮躁和肤浅。最终,我们概括了“语文活动化教学研究”的重点领域:目标内涵、预习指导、课堂互动、综合学习(资源开发与利用)。
第三篇:语文教学结题报告
精选范文:语文教学结题报告(共2篇)柳州市北站路小学课题组执笔:曾海霞【内容提要】针对小学语文课堂存在的两种倾向:
1、把语文课上成语言分析文字训练课;
2、架空语言材料,一味“创新”的教学状况。特进行“感悟—积累—运用”三层次的研究。本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为文献查阅为基础,实验法为主,调查法为辅,通过研究过程中的个案分析、实验数据统计、经验总结等手段进行研究。从而研究出品读悟词等感悟四法,完形填空、关键语词串联等积累六法,情境造句和移用活用造段运用五法,此外还构建我校“三层次”基本语文教学模式。通过研究,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养成课内外自觉积累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提高语文阅读和写作水平,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有长足的进步。【关键词】感悟积累运用 教学三层次 读写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展开后,语文教师开始深入思考自己的教学观念与行为,逐步认识到语文教学根本任务在于“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可见,要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总目标,离不开学生亲身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感悟语言材料中的人文内涵,积累、内化语言,从而获得提高。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能力的发展,已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研究方向。但实际教学中,语文课堂存在两种倾向:
1、把语文课上成语言分析文字训练课。
2、架空语言材料,一味“创新”。无论哪种倾向,学生多难于真正感受语言的美。究其原因,可思考几方面因素:教师是否准确把握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否认识到学生必须成为语言学习的主体,以及实施“感悟、积累、运用”语文教学模式与方法等。从语文教育的特点看,语文课程人文内涵丰富和实践性强,并对识字写字、思维发展等多方面形成影响。《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语言、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语言的认识是一个“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在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中,要避免繁琐多余的内容分析,转向“感悟、积累、运用”——这个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途径。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在情移心动的前提下,易于他们自觉进行知识、情感积累、语言内化。有积累作为基础,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才可能得到更快的提高。由此也看出,“感悟、积累、运用”具有学习的层递性,构成了语文教学中逐级推进的课堂教学“三层次”。课改关注教学中的三个纬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教学中的“感悟、积累、运用”不仅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同时也在尊重学习者主体地位这一点上与三个纬度是相同的。能力是以知识为基础,知识的点滴积累,决定着能力的逐步形成:知识塔基的宽度和厚度,决定着能力金字塔的高度和强度。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华晔”(韩愈《答李翊书》)说的是同一道理。学生在对文本积累、感悟、运用的同时,文本中那鲜活的“生命形象”又促使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发展。传统语文教学非常重视学生对精点书面语言的感受和积累,在大量感受和积累的基础上才“开讲”。开讲,即对语言材料作些点评,旨在帮助学生领悟语言运用之妙。在讲的过程中,还重视学生的自悟,引导他们借助吟咏,从而“披文入情,缘情语文”。现代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的背诵量达到了课本的4.5倍时,才有可能形成语文教学的一条途径,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我校语文教研组因而提出了《关于“感悟、积累、运用”语文教学三层次研究》这样一个顺应时代潮流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1.研究的主要内容:①.如何通过科研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教师的素质。②.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构建乐学机制,使学生从苦学变为乐学语文。③.从大量的阅读入手,探索促进学生感悟、积累的方法并规范学生语言积累,为内化和迁移语言打下基础。④.探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增强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多种途径。⑤.探索“感悟、积累、运用”的交合点及交合方式,构建有理论支撑的教学模式和方法。2.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①.“感悟”、“积累”和“运用”的内容:感悟,即感受领悟。“恍然大悟”、“涵咏品味,妙由心悟”是对感悟的形象描述。在教学中就是让学生知有所获,情有所感,理有所悟。积累,指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两方面。运用,指学生能把积累的语言在生活、学习中灵活的运用②.“感悟”、“积累”和“运用”的相互关系:感悟语言是基础,是前提;积累语言是准备,是保证;而运用语言才是终极目的。我们只有把语言的感悟、语言的积累、语言的运用有机地融和于阅读教学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3.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教育教学公理、《纲要》《课标》的有关论述以及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江苏李尊栋和李郭忠两位老师研究的“四读、四培养”等作为主要的理论依据。4.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对语文教学“三层次”的研究,主要目的就是要凸显语文本色,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注重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加强语言和知识的“积累”——厚实学生的底蕴;强化感悟积累后的“运用”—— 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说写能力。
二、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的基本方法1.研究的对象研究对象原为我校8个教学班,即本课题组8位执研教师所在的教学班。中途三位教师调离我校,又有一位教师参入研究,一年后,这位教师也调离我校。2006年课题组横向发展,把研究成果向全校语文教师推广,课题研究普及全校。2.研究方法的运用本课题定位在对“感悟、积累、运用”语文教学三层次的研究,所以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为文献查阅为基础,实验法为主,调查法为辅,通过研究过程中的个案分析、实验数据统计、经验总结等手段进行研究。3.变量及其操作定义的具体界定:(1).自变量①.在实验教师中进行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具体方式:每月收集一定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名言警句,并熟记在心;每月开展课题小组的学习活动;上科研研讨课;参加实验设计等。②.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精心设计并开展各种的教学活动。具体方式:鼓励学生进行摘抄、写读后感、做手抄报等,上用于交流展示的语文实践活动课,进行各种主题的语文竞赛等。(2).因变量①.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及教学能力的提高。②.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品词、品句、品读的能力;语言、生活积累;说写结合)③.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语文学习能力。
(二).研究的主要过程1.参加本课题实验的人员:庾群若(副校长)、曾海霞(副教导主任、语文教研大组长)、彭素香(副教导主任)、江冰(语文教研组长)、黄彩琼(语文教师)。2.实验程序①.研究实施前期阶段(2003年9月——2004年8月)召开课题开题,参加总课题组组织的培训班、观摩学习活动,转变执研教师教学观念;研究具体的研究目标,制定详细务实的实施方案;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原始资料;进行第一阶段相关内容的研究。②.研究实施的中期阶段(2004年9月——2006年12月)根据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知识,结合教师自身课堂教学活动,结合学科教研活动,结合学校举办的课堂教学研讨、展示、竞赛等活动,积累研究事例和资料,根据研究的进展,进行阶段性总结。a.立足以人为本,构建课题管理机制。课题组以学校主管教学副校长为组长,按照“教导处——课题组——教师”的运行体系,层层分工,责任到人,制定完善的课题实施方案。b.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和知识。在调查中发现课题组成员对课题内容认识不足,为此,我们印发资料,采用组织学习和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帮助教师提升对“感悟、积累、运用”的理论认识,开拓视野,放飞思想,丰富研究的方法与途径,使课题研究深入、有机地展开。帮助教师提升科研理论水平,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为课题研究提供技术性的支持。科研结题报告 ·德育结题报告 ·课题结题报告 ·怎样写结题报告c.结合校本教研活动,开展课题研究近两年来我们结合校本教研活动,开展课题研究。促使教师能从平时课堂教育中反思,习以为常的工作状态,在课堂中带着研究的眼光,带着全新的理念走进新课程,实现由职业向专业的转变。③.研究的总结阶段(2006年12月——2007年8月)整理各种资料,撰写结题报告,迎接结题工作。在课题研究中,多次组织教师到拉堡实验小学参观学习,吸取经验指导课题组开展研究;积极参加每一次总课题组举办的活动,活动结束之后写学习体会,或者开展“沙龙”研讨等等。
三、研究的成果(一)、教师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课题实验使实验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不断更新,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他们在学校举办的各类赛教课中分获一、二、三等奖,彭素香老师获柳北区青年教师赛教课二等奖,董燕老师获柳州市的赛教课二等奖。同时,实验教师的教学理论和经验也不断丰富,撰写的十几篇论文、案例、教案分获国、省、市级一、二、三等奖。
(二)、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语文学习能力得到长足的提高四年来,学生的阅读兴趣明显增强,阅读方法得当,阅读面及阅读量有了极大的提高。前测中,有50%的学生阅读兴趣不大,阅读是父母逼着读,为了完成作业而读;60%的学生只阅读卡通故事、动画故事、武侠小说、战斗故事等,而且只看情节,不重文采;70%的学生一、二个星期只看一本书,也没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90%的学生没有阅读方法。而后测中,100%的学生都喜欢主动阅读,阅读面广泛,几乎涵盖所有体裁的文学作品,阅读量达到每周三本以上课外书籍;而且学生都能有意识地感悟生活、感悟文学作品、感悟名家名篇的表达方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养成了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通过“说真话、***事、抒真情”系列训练,写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实验班学生的习作质量高,每学期作文比赛都能获前三名,远远超出对比班的习作水平。2005年参加全国创新杯作文赛有四十多人获奖。
(三)“教研”、“科研”一体化教师科研源于常规教学,因此,近两年课题研究向全校语文教师铺开,与常规教学水乳相融,同步进行。课题组还聘请原教科所副所长黄耀光老师做专业引领,开展了“周五研讨日”活动。全体语文教师围绕专题“语文教学的三层次感悟、积累、运用”进行教研,每一教研组先在组内备课——大组备课,专家指引——小组反思,再次备课——执教老师上课、听评课、反思——修改教案——在同行班内继续执教,反思——形成精品教案。例如《梅兰芳学艺》、《小露珠》、《乌鸦喝水》、《伊索寓言》等已形成我校的精品教案。“周五研讨日”受到老师们的极大欢迎和兄弟学校的关注。[语文教学结题报告(共2篇)]篇一:语文课题 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与作文指
导相结合的探索
负 责 人:隋伟
实验学校:满市
课题结题研究报告
关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与作文指导
相结合的探索》的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隋伟
摘 要:阅读教学时引导学生领会课文中的写作方法特点; 在写作指导的课上又以阅读课为基础,通过回顾课
文,进行借鉴,迁移。从而提高学生的双方面的能
力,实现“阅作共荣”的局面。
关 键 词:阅读 作文 结合 双赢
历经四年多的市[语文教学结题报告(共2篇)]级课题《阅读教学与作文指导相结合》的研究实践与探索,今天准备结题了。现将研究情况向各位教科所的各位领导以及专家们做以汇报,请你们审查,并希望能给以批评指导意见。便于我今后能更好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研究目的:
解决“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相脱节的问题,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借鉴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资源,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阅读分析课文的能力。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
2.研究的意义: 陶行知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①朱熹也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2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是最好的范文,为读写结合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材料。及时总结课文中好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既可提高学生对所学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课文就是作文的初乳,是生活中的家常饭。看似平淡,却营养丰富,能供给你成长中所需的应有的养份。无需另外的“小吃”及“保健品”。吃我们自己课本中的饭,不用格外花钱,会补更多样。吃得更健康、更强壮。
阅读教学与写作相结合,就可以有效地利用好课文资源,从课文中学习和感受写作方法、技巧,使写作有模有样,有理有据;同时加强阅读的理解、巩固和运用,达到阅读与写作真正结合,使阅读和写作比翼双飞、齐头并进、双效双赢。
二、研究的思路方法及步骤。
1.研究思路:
首先,研究每册语文教材中各个单元作文的写作要求,所要运用的方法、形式和手段和所要达到的效果,对此进行归类整理;
然后,在课文阅读分析中,把其中的作文需要的写作指导要素,挖掘出来,小到字、词、句恰当准确的使用,材料的选择与加工,大到为主旨而立意谋篇与布局,都要有整体把握,体会和感受;
最后,在作文指导过程中,对本单元及其他类文进行回顾,进一步体会理解和借鉴,有效地进行结合统一。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2.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为主)
实验法,观察法(为辅)
3.研究的过程步骤
先对作文的写作要求技法等做全面的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主要是常规基本写法)进行归类整理,再结合课本教材编排,分散在名册单元的各课之中,对应相应段落,挖掘寻找链接点,把作文方法渗透于阅读中。
在具体到某一课时,对该课的所运用的立意、谋篇、选材、布局、写作特点技巧等都要进行引导点拨;作文指导中再对本单元的各课进行回顾,吸取课文中的写作方面的精华,大到整体把握,小到一些字词句段的直接借鉴、改造、加工和运用。
具体研究过程如下 :
以我几年的实践研究探索,谈谈我在这个方面认得一些作法。
(一)初读课文——抓全篇,理清文章思路脉络,定轮廓框架。
初读课文前,老师给予一定的引导,设计安排几个问题,在学生疏通文意的同时,对文章基本结构所了解,感知了轮廓美,建立初步的作文模式。
《看云识天气》一文中,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很快地把握了本文的写作思路:先说云是天上的招牌,可以“识”,这是总写;——接着介绍四种晴云、四种雨云、四种云的光彩、告诉怎么“识”这是分
写;——最后说明看云的意义及局限性,用科学的角度来表明,可以看,在某种条件下的必要性,但又不能完全依赖。提醒人们辩证地“识”,又是总写,整构全文。又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化石吟》一文,虽然是一篇诗歌,但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读了两遍之后,就很快准确的把握住了文章的思路脉络:现实(发问引题)--联想(遐思幻景)--现实(回答呼应),老师借机再进一步点拨:“写作文就是这样,可以“总-分-总”的结构来写。或“由现实某景某物引发-对未来(过去)的设想(回忆)-最后回归现实”的写法来构筑文章。然后留给学生一定时间,让他们简单构思一下,比如“公元4006”、“那次,我真不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想想自己要写哪些,说一说文章的大体思路脉络,学生激情顿生,抢着说,而且大多数说得都比较好。
学习《荔枝蜜》,总结出转情式:恨的产生→恨的淡化→爱的产生→爱的发展→爱的深化(相反),学习了《谁是最可爱的人》总结出议证式,阐明中心→叙写事实→总结照应。学习《陈涉世家》,总结寻访式,简介、概况→重点记叙→今日概况或卒年,卒后有关情况→简要评价。学习《白杨礼赞》总结出象征式,物的概述→物的性格→由物及人。学习《春》总结出情索式,情的缘起→情的积蓄→由情致人→情的归结。议论文三层式,立→释→析→联→结,三元归一式,总——分——总——解。再如利用《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等文章使学生领悟学会了写作议论文的程序结构,论点提出的方式,材料的精选修剪及编排布 下页篇二:语文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读出感悟、读出层次、读出味道”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高良中心学校鲁古完小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读出感悟、读出层次、读出味道》的策略研究是经师宗教育局教科所审核批准,由高良中心学校组织开展的县级研究课题,全乡12所完小100余位教师共同参与研究, 经过两年的研究与实践,已经取得较好成果,实现预期研究目标。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有这样明确的陈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从字、词、句、段、篇、从内容到形式、从整体到部分都进行肢离破碎的繁锁分析现象仍普遍存在。这造成读书的乐趣、读书的享受、读书的美感等读书的本意被一扫而光。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读出感悟、读出层次、读出味道”阅读教学模式,本着还给阅读自由,尊重个性,不求强解,读书就是记忆,就是感悟,就是积累的思想,批判地继承古代读书的优良传统,并结合我乡引进的潘继云老师的快乐语文—《让语文教学焕[语文教学结题报告(共2篇)]发出生命光彩》及赵翠娟老师的学习型学校建设—《让读书成为习惯》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快乐的课堂中学习,变要我读书为我要读书,通过教师的“熟悉教材,驾驭教材”朗诵比赛活动熏陶感染学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改进阅读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
二、研究理论基础和目标
(一)研究理论基础
1、阅读认知理论
阅读认知理论是建立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认知是指人类认识客观事物、获得知识的过程,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和问题解决等心理过程。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是,人是以思维重现周围世界的。人的阅读、写作、听说等行为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思维加工过程,它使人原有的思维结构产生变化,不断形成高一级的思维结构,从而不断地与外部世界相适应。所以,可以把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概括为:
(一)把人看作是有选择地获取和加工环境刺激的有机体;
(二)把人对刺激的反应,即人的感知、记忆、思维,以及由此引发的外部行为看作是一个由输入、储存、编码、输出等环节构成的完整的信息加工系统;
(三)通过顺应或同化机制,反应的结果是强化或者改变人的认知结构,从而与外部环境取得一致。在论述具体的问题时,各位学者可能各有侧重,运用的名词术语也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是从认知心理学的最基本的理论命题出发来论述阅读活动。他们也采用了一些实验法与演绎法的研究成果,并把那些砖瓦用于构建自己的理论学说。阅读的目的在于“理解”。阅读理解,一直是阅读活动的核心问题。应该说,阅读认知理论一开始便“直奔主题”,试图解释并解决人究竟是怎样来理解读物的,包括何谓理解、理解是怎样产生的、怎样进行更为有效的理解等等一系列问题。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理解实际上就是一个学习者以信息的接收、编码为基础,根据已有信息建构内部的心理表征,并进而获取心理意义的过程。表征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意指知识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呈现方式和表达方式。人的阅读理解,是以表征的形式出现的,字、词、句等只是信息的载体,而人的观念、认识和思想是在此基础之上的内心表征形成的
结果。这是阅读认知理论研究的基本范畴。
2、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打破了传统的将智能看成以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为核心的能力的认识,从新的心理学角度阐述和分析了智能在个体身上的存在方式以及发展潜力。了解多元智能理论主要观点的基础上,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把多元智能理论引入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而深入思考转变教学观念,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不同层次的阅读体验,构建独特的阅读教学。
3、新课程阅读理论
《新课标》中强调“言说”,依据的是阅读教学对话理论。“对话理论”的具体说明是:“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经验”,“教师绝不能取代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里,重视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更多的是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理念在阅读教学中的延伸和贯彻。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要积极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等。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不要去追求“标准答案”。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是创造意义。
教师是课堂阅读教学的组织者、学习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他可以起到向导的作用,但绝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否则学生就成为教师面前的一只只“空瓶子”。此外,课堂阅读教学在一个集体中实施,与完全个性化的阅读毕竟不同,这里还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因此营造良好
的课堂氛围也十分重要,在一个刻板呆滞的课堂氛围中,富有活力和创意的对话是难以实现的,轻松、活跃、和谐的环境气氛当然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4、素质教育阅读理论
语文阅读教学具有读者自主感受与领悟,想象与联想,推理与思辩,质疑与评价等特性。学生阅读的过程,不是能动的吸收,而是主动的探索,是读者的“真创造”的过程。它强调学生阅读量的积累以及在积累过程中与积累基础之上的创造性思考。阅读教学的创新教育,就是要在阅读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地阅读探索,主动地思考、发现,学会批判思维与求异思维,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研究目标
1、对小学生阅读学习方式的研究
(1)通过问卷调查、组织朗诵比赛、阅读兴趣小组等形式了解、分析、研究我校学生学习的现状,根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宗旨、科学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指导、提高我们的认识,从而为课题的深入开展奠定扎实基础。
(2)从学生学习的学习动机、学习需要、学习策略等影响学生学习的内因和外因,探索出能让学生在阅读中读出感悟、读出层次、读出味道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对学生阅读学习方式的转变给教师提出的挑战的研究。
(1)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转变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确立“心中有学生”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的职责在于“引路”,“ 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为学生的个性发展、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再设计阅读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应把以前设计如何教转变为设计学生如何学。
(2)确定新的教学衡量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将面向结论的学习转变为面向过程的学习,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变成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以“是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欲,是否增强了学生的创造欲”来衡量,达到“教得科学、学得主动、练得适度、评得合理”的教学境界。
(3)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是教师,核心是课堂。学习过程是学生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反应过程,是一个主动构建过程。阅读教学不是教师简单的讲解答案给学生,须靠学生自己来理解,在其中是否能让学生读出感悟、读出层次、读出味道,关系到学生是否透彻地理解文章。
3、从学生阅读习惯去研究,让学生在阅读中用眼看、用脑思、用心悟,内化心理素质,外化行为,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创新学习,提高阅读能力和水平。
三、研究内容、过程和方法
(一)研究的内容
通过问卷调查、和学生谈话等形式了解、分析、研究本校学生学习的现状,根据影响学生学习的内因和外因,引导学生有重点的反复朗读、品味和咀嚼,使学生产生新的朗读体验和思考发现,从而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养成阅读探究的习惯和能力。探索出能让学生在阅读中读出感悟、读出层次、读出味道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研究的过程
1、课题准备阶段(2008年12月16日至2008年12月30日)本阶段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①成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读出感悟、读出层次、读出味道”课题研究组。
下页
第四篇:语文结题报告
海安县小学教研课题“小学语文活动教学实验与研究”
结 题 报 告
背景及意义
1、语文学科功能的异化。
如果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是什么”,那么语文教育研究首先要回答的就应该是“语文是什么”。简单讲,语文就人为了参与社会生活所掌握的沟通工具,是使人思想丰盈,情感愉悦的精神食粮。学习语文既是对前人精神财富的继承,又是对现实生活的品悟。但是,每当论及语文教学,往往令国人痛心疾首。现实中的语文早已失去了她本来的灵性与俊美,变成了应试的奴仆,变成了家长、老师为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变成了繁重的课业负担,变成了冷酷的驯化和空洞的教条……表现到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就是繁琐分析、死记硬背和解题训练。教学研究常常也是一味追求教法的标新立异、赏心悦目,惟独忽视了语文学习的本原——儿童该怎样学语言。
2、机械、封闭、枯燥、功利、压抑——传统语文教学种种弊端之涌现。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命活力。教学就语文而语文,从课文到课文,语文与生活分离,知识与精神对立。重视了知识的学习,却忽略了活动与生活;重视了教师的讲授,却剥夺了学生的探索与创新;重了结果,却轻了过程;追求了考分的回报,却忽视了整体素质的提高。对学生来说,真是“语文语文,让人头疼!”这种激烈的矛盾,迫使我们不得不冷静地对语文课堂进行反思,必须尽快寻找一种适合儿童的语文教学。
3、时代对语文教学的召唤。
生活在知识经济社会里,人们不再是文字的奴隶,也不能满足于艰涩的书斋语文,而是具有主动品质和强烈的自我表现精神,具备不断学习的延伸能力和汲取信息的生存能力。能通过语言积极与人交往,拓宽自己的发展空间,能将语文应用于各种特定的生活情景。语文不仅是享受物质生活的手段,更应是个人充实精神世界的核心成分。基于这样的时代要求,我们必须改造现有的语文学习。
4、坚实的理论基础。
活动教学有着坚实、广泛的学术基础,其支撑理论主要是前苏联列昂节夫等人提出的“活动—发展”理论。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中提出“从事实际生活,让感官成为理性的向导,培养孩子爱好学问的兴趣和发现的能力”等主张。裴斯泰洛其的“教学要适应自然,头、心、手和谐发展,强调人体感官活动和直观教学”。杜威则认为“发展并不是仅仅从心灵里获得某些东西的意思。它是经验的发展,发展成真正需要的经验。发展的中介是活动。”维果茨基等人更是明确提出“活动—个性”理论。另外,我国的“情境教学实验”“小学语文自学辅导实验”等语文教学改革也为活动教学提供可靠的实践基础。
研究目的
以“主动性”和“全面性”为认识起点,我们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以活动促发展理论为指导,这样描述语文活动化教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设计具有实践性、教育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拓展学习时空,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探索、创新为基本特征,通过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确立如下研究目标:
操作目标:
1、从儿童的发展需要和语言学习的本质规律出发,确立全面的语文教学目标观。
2、从实践中探索,从观念上把握“活动”的本质内涵,提升教学观、学生观。
3、构建基于“活动—生成”的语文活动化教学范式。
4、探索适合儿童学习语文的“活动方式”,使活动化教学成为一种可操作的教学方法。
5、创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小学语文综合活动体系。
发展目标:
1、使每个儿童都能在生动、多样、探究性的活动中建构语言。使具有差异性的个体都能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得到应有的发展,享受到语文的乐趣。
2、在处理好“双基”与能力、知识与情意等关系的基础上,有效提高儿童的语文学习质量。
3、促进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积极改造自己的课程观念,提高教学能力,特别是形成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意识。
研究内容
1、关于课程目标的拓展与深化
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是教学改革的灵魂,因而具有导向功能。从目标层面思考教学问题很有必要。
活动教学确立了新的儿童观。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建构语言的生命体。语文教学也不仅是学习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活动,还是凭借语言学习发展语文素养,形成生动个性和健全人格的过程。因此,其目标内涵得到了放大。您正浏览的文章由www.xiexiebang.com(第一·范·文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活动教学的意蕴在于教学更是一个过程,是生成性的。语文教学本身包含丰富的发展价值,而不仅是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把握。如果给学生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情景和活动载体,比如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对“预习引导”“小组对话”“综合实践”“体验表达”等活动的尝试,在活跃课堂的同时,也明显增强了教学本身的张力。
基于此,我们构架了语文活动教学的目标体系:
基础性目标:思想教育、基本知识和技能等
发展性目标:交往能力、思维品质、学习方法、信息素养、创新精神等
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中从这两条线索构建教学目标:从教学内容角度,提炼基础性目标;从教学过程、儿童学习方式维度,挖掘发展性目标。
2、关于语文活动教学的模式构建
构建语文活动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
教学是个开放的过程:以对话式课堂活动为主,又包括课前的准备性学习活动,以及课后的实践延伸活动。
课堂是纽带、桥梁,而不是全部:课堂是为具有不同经验基础的儿童创造的一个对话、共生的场所,是一个交流成果、分享经验、沟通情感的平台。具有对学习思路的策划功能、对学习成果的展示意义和对学习疑难的研讨作用。
开放的课前预习——开放的课堂互动——开放的拓展性实践
关于课前预习:教学必须建立在充分的个体学习基础上,但有限的课堂难以提供足够的独立学习时间。因此,应大力开发课前资源,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预习活动。这不仅为课堂学习夯实了基础,也是学生感悟语言,学会学习的很好机会。不同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语文水平、独特体验设计自己的学习。这一过程主要包括初读课文,搜集与课文相关的写作资料及其它学科知识,寻求与课文相匹配的生活经验,整理预习笔记。
关于课堂互动: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合作的过程。语文活动教学就是学生在建构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积极参与性,培养科学态度、合作精神,生成鲜明个性的过程。课堂基于学生的“阅读期待”,紧密结合预习基础,围绕问题展开的对话活动。因此,在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设计了这样的板块:展示预习成果(学会了什么以及怎么学会的)——交流疑问(相互质疑,筛选难点)——在老师的组织下研读重点、难点段落(重视自读理解以及丰富的体验活动)——协商实践作业(结合特定的教学内容以及课堂上新出现的问题,组织综合性学习)。
关于课后实践:教材只是个载体,或者是个生长点。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实验教师紧密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经验,融合我校的扩展阅读特色,开展多姿多彩的综合活动。这样,将课堂延伸,将教材放大,带领学生到广阔的生活中学习生动有趣的语文。
3、语文活动化教学策略的探索
活动化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研究,我们摸索出以下一些活动策略。
预习引导策略:预习为学生的独立阅读提供了宽松空间。这不仅有利于适应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自学能力,同时也是充分利用学生个体资源的积极措施。重视了预习,是落实“先学后教”原则的重要体现。实验班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预习习惯。自三年级始,对预习进行更加系统的指导,每个学生备有专门的预习本。从读通课文到读懂课文,从读有收获,到读有疑问,分步提高,螺旋上升,最终达到自能学语文的能力。具体讲,该策略的研究内容包括:(1)预习指导的渐进性(低年级,读通课文,读懂句子;中年级,读通课文,读懂自然段,开始学习查资料;高年级,基本读熟课文,基本把握中心及主要内容,能结合预习简要地发表看法。)(2)预习资源的开发:合作资源(家庭式、小组式)、信息资源(家庭书柜、教室书吧、学校图书室、网络、电视材料等)
预习展示策略:经历了充分的预习,学生都是怀着强烈的表现欲参与课堂生活的,因此有必要创设展示的舞台和交流的平台。这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也能使学生之间互相借鉴,互相启迪,从小学会欣赏别人、尊重别人。具体步骤是:二读(自主读课文、读生词)三说(说文章的相关材料、说自己读懂什么、说自己是怎么读懂的)一问(问预习中的疑难问题)
问题对话策略:教学是师生多边经验的耦合。教师应鼓励学生表露自学过程中的疑问或困惑,结合自己对教学材料的理解,引导学生筛选话题,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之处引导学生展开研读。可采取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大组交流等。围绕问题展开教学既是教学的主旨,也是课堂的主体部分。
实践体验策略:活动教学遵循“活动—发展”“做中学”的原则,以各种形式的活动来解放儿童的肢体,打破传统教学的沉闷,焕发出勃勃生命力。根据不同学习内容和语言训练的要求,为学生提供多样的活动方式,调动学生的手、口、眼、耳、鼻、脑等多种感官协调参与语文学习。比如:操作实验活动、游戏表演活动、歌咏绘画活动、观察欣赏活动、讨论争辩活动等。
语言再造策略:所有活动都必须体现促进儿童语言发展这一宗旨,都必须围绕“语文”这一内核展开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如:吟诗会、想象作文、图文日记、设计校园警示语、学写调查报告等。
4、语文综合活动的设计
语文综合活动的开发与实施是本课题的重点之一,旨在拓宽学生语言学习途径,增加语文学科张力。结合本校的扩展阅读特色,我们进行了“专题阅读”的探索,确立了以下设计思路:与教材联动、与课堂链接、与生活融合、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详见附件《专题阅读—关于课外阅读指导的一项有益尝试》)。
实施阶段
1、课题生发阶段
1998年,我们参加了在青岛举行的“全国活动教学第二次研讨会”,观摩到了形式新颖、别开生面的语文教学。同时感到我们的教学中存在着压制主体、形式单
一、功能单薄等诸多弊端。于是,产生了以活动化思想重构语文教学的设想,并有意识地在自己的教学中尝试。同年,省实验小学验收组的专家以及前来观摩的西场小学老师听了我们的课后给予较高评价,增强了我们的研究信心。
2、课题立项初期
2000年本课题被立项为县级教研课题,在我的邀请下一些低年级的老师很乐意地参加到研究中。活动教学首先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中热热闹闹地展开了,并很快产生了明显变化。在这一过程中,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目标视野更加开阔了。刘金霞、周志华、李进红等老师应用活动思想设计的语文课在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及各类公开教学中引起很好的反响。
3、实施探索阶段
2001年至2002年,伴随着实验向中、高年级的推进,我们对“活动”内涵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加深。从低年级追求形式的多样,向高年级研究性阅读发展,并逐渐形成了“课前预习——课堂互动——拓展实践”的语文活动教学模式。
4、总结反思阶段
2003年,我们对前阶段的实验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提升。有着丰富教研经验的王时福校长和王亚主任提出了宝贵意见,帮我们克服了研究中的浮躁和肤浅。最终,我们概括了“语文活动化教学研究”的重点领域:目标内涵、预习指导、课堂互动、综合学习(资源开发与利用)。
第五篇:语文教学结题报告
柳州市北站路小学课题组执笔:曾海霞
【内容提要】感悟积累运用 教学三层次 读写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展开后,语文教师开始深入思考自己的教学观念与行为,逐步认识到语文教学根本任务在于“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可见,要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总目标,离不开学生亲身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感悟语言材料中的人文内涵,积累、内化语言,从而获得提高。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能力的发展,已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研究方向。从语文教育的特点看,语文课程人文内涵丰富和实践性强,并对识字写字、思维发展等多方面形成影响。《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语言、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语言的认识是一个“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在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中,要避免繁琐多余的内容分析,转向“感悟、积累、运用”——这个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途径。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在情移心动的前提下,易于他们自觉进行知识、情感积累、语言内化。有积累作为基础,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才可能得到更快的提高。由此也看出,“感悟、积累、运用”具有学习的层递性,构成了语文教学中逐级推进的课堂教学“三层次”。课改关注教学中的三个纬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教学中的“感悟、积累、运用”不仅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同时也在尊重学习者主体地位这一点上与三个纬度是相同的。能力是以知识为基础,知识的点滴积累,决定着能力的逐步形成:知识塔基的宽度和厚度,决定着能力金字塔的高度和强度。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华晔”(韩愈《答李翊书》)说的是同一道理。学生在对文本积累、感悟、运用的同时,文本中那鲜活的“生命形象”又促使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发展。传统语文教学非常重视学生对精点书面语言的感受和积累,在大量感受和积累的基础上才“开讲”。开讲,即对语言材料作些点评,旨在帮助学生领悟语言运用之妙。在讲的过程中,还重视学生的自悟,引导他们借助吟咏,从而“披文入情,缘情语文”。现代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的背诵量达到了课本的4.5倍时,才有可能形成语文教学的一条途径,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我校语文教研组因而提出了《关于“感悟、积累、运用”语文教学三层次研究》这样一个顺应时代潮流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1.研究的主要内容:①.如何通过科研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教师的素质。②.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构建乐学机制,使学生从苦学变为乐学语文。③.从大量的阅读入手,探索促进学生感悟、积累的方法并规范学生语言积累,为内化和迁移语言打下基础。④.探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增强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多种途径。⑤.探索“感悟、积累、运用”的交合点及交合方式,构建有理论支撑的教学模式和方法。2.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①.“感悟”、“积累”和“运用”的内容:感悟,即感受领悟。“恍然大悟”、“涵咏品味,妙由心悟”是对感悟的形象描述。在教学中就是让学生知有所获,情有所感,理有所悟。积累,指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两方面。运用,指学生能把积累的语言在生活、学习中灵活的运用②.“感悟”、“积累”和“运用”的相互关系:感悟语言是基础,是前提;积累语言是准备,是保证;而运用语言才是终极目的。我们只有把语言的感悟、语言的积累、语言的运用有机地融和于阅读教学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3.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教育教学公理、《纲要》《课标》的有关论述以及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江苏李尊栋和李郭忠两位老师研究的“四读、四培养”等作为主要的理论依据。4.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对语文教学“三层次”的研究,主要目的就是要凸显语文本色,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注重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加强语言和知识的“积累”——厚实学生的底蕴;强化感悟积累后的“运用”—— 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说写能力。
二、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的基本方法1.研究的对象研究对象原为我校8个教学班,即本课题组8位执研教师所在的教学班。中途三位教师调离我校,又有一位教师参入研究,一年后,这位教师也调离我校。2006年课题组横向发展,把研究成果向全校语文教师推广,课题研究普及全校。2.研究方法的运用本课题定位在对“感悟、积累、运用”语文教学三层次的研究,所以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为文献查阅为基础,实验法为主,调查法为辅,通过研究过程中的个案分析、实验数据统计、经验总结等手段进行研究。3.变量及其操作定义的具体界定:(1).自变量①.在实验教师中进行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具体方式:每月收集一定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名言警句,并熟记在心;每月开展课题小组的学习活动;上科研研讨课;参加实验设计等。②.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精心设计并开展各种的教学活动。具体方式:鼓励学生进行摘抄、写读后感、做手抄报等,上用于交流展示的语文实践活动课,进行各种主题的语文竞赛等。(2).因变量①.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及教学能力的提高。②.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品词、品句、品读的能力;语言、生活积累;说写结合)③.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语文学习能力。
(二).研究的主要过程1.参加本课题实验的人员:庾群若(副校长)、曾海霞(副教导主任、语文教研大组长)、彭素香(副教导主任)、江冰(语文教研组长)、黄彩琼(语文教师)。2.实验程序①.研究实施前期阶段(2003年9月——2004年8月)召开课题开题,参加总课题组组织的培训班、观摩学习活动,转变执研教师教学观念;研究具体的研究目标,制定详细务实的实施方案;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原始资料;进行第一阶段相关内容的研究。②.研究实施的中期阶段(2004年9月——2006年12月)根据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知识,结合教师自身课堂教学活动,结合学科教研活动,结合学校举办的课堂教学研讨、展示、竞赛等活动,积累研究事例和资料,根据研究的进展,进行阶段性总结。a.立足以人为本,构建课题管理机制。课题组以学校主管教学副校长为组长,按照“教导处——课题组——教师”的运行体系,层层分工,责任到人,制定完善的课题实施方案。b.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和知识。在调查中发现课题组成员对课题内容认识不足,为此,我们印发资料,采用组织学习和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帮助教师提升对“感悟、积累、运用”的理论认识,开拓视野,放飞思想,丰富研究的方法与途径,使课题研究深入、有机地展开。帮助教师提升科研理论水平,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为课题研究提供技术性的支持。
科研结题报告 ·德育结题报告 ·课题结题报告 ·怎样写结题报告
c.结合校本教研活动,开展课题研究近两年来我们结合校本教研活动,开展课题研究。促使教师能从平时课堂教育中反思,习以为常的工作状态,在课堂中带着研究的眼光,带着全新的理念走进新课程,实现由职业向专业的转变。整理各种资料,撰写结题报告,迎接结题工作。在课题研究中,多次组织教师到拉堡实验小学参观学习,吸取经验指导课题组开展研究;积极参加每一次总课题组举办的活动,活动结束之后写学习体会,或者开展“沙龙”研讨等等。
三、研究的成果(一)、教师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课题实验使实验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不断更新,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他们在学校举办的各类赛教课中分获一、二、三等奖,彭素香老师获柳北区青年教师赛教课二等奖,董燕老师获柳州市的赛教课二等奖。同时,实验教师的教学理论和经验也不断丰富,撰写的十几篇论文、案例、教案分获国、省、市级一、二、三等奖。
(二)、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语文学习能力得到长足的提高
(三)“教研”、“科研”一体化教师科研源于常规教学,因此,近两年课题研究向全校语文教师铺开,与常规教学水乳相融,同步进行。课题组还聘请原教科所副所长黄耀光老师做专业引领,开展了“周五研讨日”活动。全体语文教师围绕专题“语文教学的三层次感悟、积累、运用”进行教研,每一教研组先在组内备课——大组备课,专家指引——小组反思,再次备课——执教老师上课、听评课、反思——修改教案——在同行班内继续执教,反思——形成精品教案。例如《梅兰芳学艺》、《小露珠》、《乌鸦喝水》、《伊索寓言》等已形成我校的精品教案。“周五研讨日”受到老师们的极大欢迎和兄弟学校的关注。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