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一作文试题质疑
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一作文试题质疑
2018年8月专辑9月专辑12月专辑欢迎选用!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作文专辑、9月试题分析专辑、12月分类练习专辑、4月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手机)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一作文试题质疑惠州市光正实验学校
吴定刚 高考已过去10多天了,由今年的全国语文一卷的高考作文题引起的喧哗也渐趋沉寂。但是,面对今年的这样一道高考作文题,我作为一个一线语文教师,出于某种责任,有些话还是想说一说。既是一种观念与心情的表达,也奢望能够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使未来的高考作文命题有所改变,臻于完美。我们先还是来看看今年的这个有点特别作文题吧。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00年 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生。
2008年 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
2013年 “天宫一号”首次天空授课。
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
2017年 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
2018年 “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
……
2020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35年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本,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如果我们在网上“百度”一下,就会发现有许多针对该题的批评,综其所述,大多集中在对该题的强烈的政治倾向性的批判上。但如果只是这一点,我倒觉得无可厚非。“文以载道”,是中国作文的一贯传统,也是一切为文者的责任和使命之所系。虽然高考只是虚拟为文,但也不能丢了这个传统,放弃写作的责任。再说,政治性与语文性,也并不是不可调和的,过去这样的成功案例不胜枚举。撇开强烈的政治倾向性不谈,我还是觉得今年的全国一卷的作文命题很失败,其原因是该作文题在命题技术上存在严重缺陷,给今年的语文高考和考生带来了严重损害。大型考试的作文命题技术首先体现在反猜押和反套作上。一个成功的作文命题,一般是不容易在考前被押中的,也是极少机会被套做的。许多考试命题在最后的要求部分说“不能抄袭”“不能套作”,完全是两句废话,你的命题让考生在备考时押中了,他为什么不能抄袭?就是抄袭了你也不能发现。你的命题让他能够套作,他为什么不可以套作?所以“不能抄袭”“不能套作”,应该是作文命题的要求,而不是应考写作要求。作文命题的反猜押反套作,在我国长期的大型考试的命题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经验,而如何处理作文题与时事热点和时代主旋律的关系,就是作文命题反猜押反套作的重要技术之一。一般来讲,高考作文命题不能离开对时事热点、时代主旋律的关照与呼应,这一方面是时事热点和时代主旋律在作文命题上有先天优势,它是每个考生生活的一部分,是大家都熟悉的,不至于完全隔膜而导致无话可说。另一方面,就时事热点和时代主旋律命题作文,不仅有考试功能,还有教育功能,可以培养考生的正能量,引导他们关心天下大事,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热爱生活积极进取,与时代的主旋律共振。更有甚者,作文命题贯彻时代主旋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但是,时事热点和时代主旋律,对于高考作文命题来讲,又有一个极大的缺陷,极容易被猜押、被套作,进而毁高考于一旦。所以,高考作文命题的反猜押、反套作技术,主要体现在对时事热点和时代主旋律的处理技术上:作文命题既要体现时代精神,但形式上又要保持与时代精神的间离。通俗一点讲,高考作文命题,要能够体现时事热点和时代主旋律,但这种体现又不是直接的,是时事热点和时代主旋律的隐晦曲折地体现,是从某个意外的角度地间接特殊地反映。要做到这一点,既要有技术含量,还要有智慧含量。然而今年全国一卷的这道高考作文题在形式上完全不讲技术和智慧,直接和十九大报告对接,时事热点是套住了,时代主旋律也体现无余,但后果是押中的概率会大幅度上升,即使不能押中,考生临场套作的可能性也会大幅增加,这势必会严重影响考试的信度,也会影响考生间的考试公平。现在猜押的问题已经在网络上有所暴露,虽然押中的人不多,但这主要是因为今年的作文命题的低劣出乎备考者的意外,如果下一年继续如此出题,我想猜押而中的就不是一家两家了,那对于高考来说,可能就是毁灭性的灾难。至于套作,我想这次高考可能就在劫难逃了,一定会非常普遍。我没有参加阅卷,没有数据说明。但从我和部分学生考后交流的情况来看,还是印证了我的想法,这倒不是说他们套用了某篇现成的文章,而是对社会流行话语、政治话语的套用。用雷同的语言表达雷同的思想,可能每篇文章都似曾相识,每句话都耳熟能详,考生的个性化表达会在这个作文题面前集体失声。这恐怕是一种深度的套作,我想这也许会是今年语文高考的最大失败。该作文题在作文条件的呈现上,技术缺陷也非常明显。作文命题,说到底就是给写作者某种条件限制,让他们做有条件地写作,也就是让他们在答卷纸上带着镣铐跳舞。所以,作文命题的作文条件呈现技术,是核心技术。在这个问题上,我国的作文命题的条件呈现方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有给标题的,有半标题的、有给开头的、有给材料的、有给说明的……这么多花样叠出的条件呈现方式,其实并不是为了条件呈现的花样翻新,而是为了追求作文命题的条件呈现的科学性、艺术性,也就是围绕作文条件呈现的以下几个问题展开:1.条件呈现的新颖性与合理性的统一。2.条件呈现的直接性与间接性的统一。3.条件呈现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最终目的就是两点:既要强化对考生的考试性,考出一定的难度,同时又要强化对对考生的普遍适应性,考出真实水平。回顾我国高考作文的命题历史,可以整理出这样一条线索:标题——半标题——话题——给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其实这个概念并不准确,这里只是借这个普遍流行的概念姑妄称之),从这条线索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给条件上,作文命题一直致力于探索拓展写作空间,给考生更多的个性发挥的余地。即有明确的写作条件,但又不是画地为牢。所以,作文命题的发展历史,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拓开写作限制的历史,一个迁就、保护、弘扬考生写作个性的历史。当然,这种拓展不是单面的,追求的是刚性与弹性、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无疑,作文命题的这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作文考试命题不断优化、不断进步的过程。高考作文命题的这样一个发展脉络,虽然有考试自身发展完善的需求,但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解放思潮在教育方面的一种折射,是高考的作文考试与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共振。最后出现的“任务驱动型”,除了拓展写作空间之外,还赋予了作文命题另外一层含义。这是受当前国内外作文教学思潮——“真实写作”的影响,虚拟一个真实的写作情景,以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思维,最后达成写作的最佳效果。这是作文观念的革新带来的高考作文命题的变化,主要是为了凸显作文命题观念的先进性,进而实现作文考试与作文教学的对接,完善整个中学作文链条。具体就给材料作文命题的情况看,按材料呈现方式和数量分,有单一材料和组合材料两种。特别是最近几年,组合材料型作文命题还特别流行,这是为什么?原因就是组合材料型和单一材料型比较,题目因为它自身的丰富性,给了考生作文写作更多的可能,是对考生写作空间拓展的最大化,具有对考生写作个性的最大适应性。按材料体现的条件性质分,有给写作对象和给写作中心两种。为什么没有既给写作对象又给写作中心的材料作文题呢?因为只给一面限制,考生可在写作时就它的另一面的自由而进行个性发挥,如果双面限制,那就限制过死了,没有了考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也就没有了考试的信度和区分度,无论从观念上还是实践上,带给作文考试的都是损害。可以这样说,这两个方面的划分,就是给材料作文命题的重要标准,可以据此来区分给材料作文命题的优劣。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今年的这道高考作文题是怎样给考生提供限制条件的。很显然,该题是一道给材料作文题。那么,它是一道组合型材料作文题吗?该题以“大事记”方式呈现材料,从形式上看,按时间一件一件分行排列,似乎是一道典型的组合式材料作文题。但是它不是。第一,组合式材料的各材料之间事件主体常有不一,尤其不是在一个时间链条的统摄之下,材料之间几乎没有外在逻辑联系。但该题的材料是同一对象在一个时间链条下的发生的一些事件的有序排列,各个事件之间存在一定的外在逻辑联系,并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发展过程。这些都符合单一材料的逻辑特征。第二,组合式材料的各个材料都具有独立性,能够独自承担作文命题的各种约定任务,所以它们在考生的审题面前,既可以分拆也可以组合。而该题的材料中的有些项是不具有独立性的,完全不具备可写性。如第一条的“2000年 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生”,第八条的“2018年 “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其实,它就是一个单一材料作文题。也许有人要问:是单一材料作文题怎么了?有什么问题吗?还真有问题。第一,单一材料却采用组合材料的呈现方式,对考生审题形成了严重误导,他们可能会采用组合材料作文题的思路进行写作而导致严重失分。第二,单一材料和组合材料相比,限制性相对较强,留给考生的写作空间相对狭窄,这在命题技术上是一种倒退。第三,一个单一材料的作文题,却给考生罗列了那么多的重大历史事件,划定了36年的时长,这无疑是对考生作文有了“宏大叙事”之规定,这对于一个反映中学生的人生经验和写作水平、一个小时的写作时间、800字的篇幅的高考作文来讲,无疑是出了一个极大的难题,也和中学作文教学、和中学生的写作经验与审美经验严重背离,尤其会对作文训练有素的考生造成严重损害。该题作为材料型作文命题,它对作文的条件限制是给出的写作对象还是写作中心呢?从它呈现的材料来看,新世纪中国36年的历史,两代新世纪孩子的成长历程,似乎是给出的写作对象,但是在命题的说明部分,命题者又作了这样一段文字说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这是对作文的核心要求——“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的诠释,其重要性非同小可,其中的关键词“际遇”“机缘”“使命”“挑战”“成长”“追梦”“圆梦”等,都具有强烈的文章中心说明特征,或者说,这段文字就是给予这次考试作文的中心限制。一道作文题,既给写作对象限制,又给写作中心限制,这在高考作文命题史上还极为罕见,因为它完全剥夺了考生的个性发挥空间,这无疑是画地为牢,其后果自不用多说,大家不难想象。如果把作文命题技术的最高境界定义为“有限和无限的统一”的话,该题的技术恐怕属于地板级水平。而且,高考作文命题这么多年来,从技术层面来讲,一直在围绕拓展限制写作条件下的自由空间进行尝试,而且在不断取得进步,该题却逆历史潮流而动,将高考作文命题几十年的探索成果毁于一旦,一下子打回原形。另外,由于这种写作对象和写作中心的双面限制,使这次高考作文的“宏大叙事”和史诗笔法成为必然要求。在该命题的说明部分,最后还有两句话:“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这段文字可不是可有可无的套话,也是该作文题限制条件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两个条件:一,这篇作文是要装进“”时光瓶的,二,是要留待2035年给下一代18岁的人看的。这是“任务驱动”作文命题的典型特征,也是“真实写作”观念在作文命题上体现,它虚拟了一个“真实”的写作情境。但这对考生的作文写作来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伪条件、伪情景。“装进时光瓶”对作文的表达有什么特殊限制吗?没有!和这次考试完后把答卷装到试卷袋里并没有什么不同。“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对这次考试作文有什么限制吗?没有!18岁的阅读要求与30岁的阅读要求有什么不同?下一代的18岁青年,他们的阅读要求、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现在的考生又怎能够知晓?它需要作文在人称使用方面有什么将讲究吗?也没有。一篇文章放到那,到时谁去开启时光瓶阅读都行,就像我们现在读《三国演义》《红楼梦》一样。所以,这两个条件,作为写作要求,就是形同虚设,就是命题者“装逼”而已。如果仅此而已倒也罢了,它对考生和阅卷者的误导却是非常严重的,我们从媒体上看到的一些“名师”谈审题就可见一斑。高考作文命题,责任重大,是一件严肃而严谨的工作,鄙人在此不揣浅陋,冒昧发言,难免偏见和错误,还望方家不吝赐教。
本文由语文月刊公众号ID:yuwenyuekan 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二篇: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一作文题质疑
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一作文题质疑(续)
该作文题在作文条件的呈现上,技术缺陷也非常明显。
作文命题,说到底就是给写作者某种条件限制,让他们做有条件地写作,也就是让他们在答卷纸上带着镣铐跳舞。所以,作文命题的作文条件呈现技术,是核心技术。
在这个问题上,我国的作文命题的条件呈现方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有给标题的,有半标题的、有给开头的、有给材料的、有给说明的……这么多花样叠出的条件呈现方式,其实并不是为了条件呈现的花样翻新,而是为了追求作文命题的条件呈现的科学性、艺术性,也就是围绕作文条件呈现的以下几个问题展开:
1.条件呈现的新颖性与合理性的统一。2.条件呈现的直接性与间接性的统一。3.条件呈现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最终目的就是两点:既要强化对考生的考试性,考出一定的难度,同时又要强化对对考生的普遍适应性,考出真实水平。
回顾我国高考作文的命题历史,可以整理出这样一条线索:标题——半标题——话题——给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其实这个概念并不准确,这里只是借这个普遍流行的概念姑妄称之),从这条线索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给条件上,作文命题一直致力于探索拓展写作空间,给考生更多的个性发挥的余地。即有明确的写作条件,但又不是画地为牢。所以,作文命题的发展历史,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拓开写作限制的历史,一个迁就、保护、弘扬考生写作个性的历史。当然,这种拓展不是单面的,追求的是刚性与弹性、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无疑,作文命题的这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作文考试命题不断优化、不断进步的过程。高考作文命题的这样一个发展脉络,虽然有考试自身发展完善的需求,但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解放思潮在教育方面的一种折射,是高考的作文考试与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共振。
最后出现的“任务驱动型”,除了拓展写作空间之外,还赋予了作文命题另外一层含义。这是受当前国内外作文教学思潮——“真实写作”的影响,虚拟一个真实的写作情景,以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思维,最后达成写作的最佳效果。这是作文观念的革新带来的高考作文命题的变化,主要是为了凸显作文命题观念的先进性,进而实现作文考试与作文教学的对接,完善整个中学作文链条。
具体就给材料作文命题的情况看,按材料呈现方式和数量分,有单一材料和组合材料两种。特别是最近几年,组合材料型作文命题还特别流行,这是为什么?原因就是组合材料型和单一材料型比较,题目因为它自身的丰富性,给了考生作文写作更多的可能,是对考生写作空间拓展的最大化,具有对考生写作个性的最大适应性。按材料体现的条件性质分,有给写作对象和给写作中心两种。为什么没有既给写作对象又给写作中心的材料作文题呢?因为只给一面限制,考生可在写作时就它的另一面的自由而进行个性发挥,如果双面限制,那就限制过死了,没有了考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也就没有了考试的信度和区分度,无论从观念上还是实践上,带给作文考试的都是损害。可以这样说,这两个方面的划分,就是给材料作文命题的重要标准,可以据此来区分给材料作文命题的优劣。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今年的这道高考作文题是怎样给考生提供限制条件的。很显然,该题是一道给材料作文题。那么,它是一道组合型材料作文题吗?
该题以“大事记”方式呈现材料,从形式上看,按时间一件一件分行排列,似乎是一道典型的组合式材料作文题。但是它不是。第一,组合式材料的各材料之间事件主体常有不一,尤其不是在一个时间链条的统摄之下,材料之间几乎没有外在逻辑联系。但该题的材料是同一对象在一个时间链条下的发生的一些事件的有序排列,各个事件之间存在一定的外在逻辑 1 联系,并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发展过程。这些都符合单一材料的逻辑特征。第二,组合式材料的各个材料都具有独立性,能够独自承担作文命题的各种约定任务,所以它们在考生的审题面前,既可以分拆也可以组合。而该题的材料中的有些项是不具有独立性的,完全不具备可写性。如第一条的“2000年 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生”,第八条的“2018年 “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
其实,它就是一个单一材料作文题。
也许有人要问:是单一材料作文题怎么了?有什么问题吗? 还真有问题。第一,单一材料却采用组合材料的呈现方式,对考生审题形成了严重误导,他们可能会采用组合材料作文题的思路进行写作而导致严重失分。第二,单一材料和组合材料相比,限制性相对较强,留给考生的写作空间相对狭窄,这在命题技术上是一种倒退。第三,一个单一材料的作文题,却给考生罗列了那么多的重大历史事件,划定了36年的时长,这无疑是对考生作文做了“宏大叙事”之规定,这对于一个反映中学生的人生经验和写作水平、一个小时的写作时间、800字的篇幅的高考作文来讲,无疑是出了一个极大的难题,也和中学作文教学、中学生的写作经验严重背离,尤其对作文训练有素的考生会造成严重损害。
该题作为材料型作文命题,它对作文的条件限制是给出的写作对象还是写作中心呢? 从它呈现的材料来看,新世纪中国36年的历史,两代新世纪孩子的成长历程,似乎是给出的写作对象,但是在命题的说明部分,命题者又作了这样一段文字说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这是对作文的核心要求——“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的诠释,其重要性非同小可,其中的关键词“际遇”“机缘”“使命”“挑战”“成长”“追梦”“圆梦”等,都具有强烈的文章中心说明特征,或者说,这段文字就是给予这次考试作文的中心限制。
一道作文题,既给写作对象限制,又给写作中心限制,这在高考作文命题史上还极为罕见,因为它完全剥夺了考生的个性发挥空间,这无疑是画地为牢,其后果自不用多说,大家不难想象。如果把作文命题技术的最高境界定义为“有限和无限的统一”的话,该题的技术恐怕属于地板级水平。而且,高考作文命题这么多年来,从技术层面来讲,一直在围绕拓展限制写作条件下的自由空间进行尝试,而且在不断取得进步,该题却逆历史潮流而动,将高考作文命题几十年的探索成果毁于一旦,一下子打回原形。
在该命题的说明部分,最后还有两句话:“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这段文字可不是可有可无的套话,也是该作文题限制条件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两个条件:一,这篇作文是要装进“”时光瓶的,二,是要留待2035年给下一代18岁的人看的。这是“任务驱动”作文命题的典型特征,也是“真实写作”观念在作文命题上体现,它虚拟了一个“真实”的写作情境。但这对考生的作文写作来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伪条件、伪情景。“装进时光瓶”对作文的表达有什么特殊限制吗?没有!和这次考试完后把答卷装到试卷袋里并没有什么不同。“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对这次考试作文有什么限制吗?没有!18岁的阅读要求与30岁的阅读要求有什么不同?下一代的18岁青年,他们的阅读要求、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现在的考生又怎能够知晓?它需要作文在人称使用方面有什么将讲究吗?也没有。一篇文章放到那,到时谁去开启时光瓶阅读都行,就像我们现在读《三国演义》《红楼梦》一样。所以,这两个条件,作为写作要求,就是形同虚设,就是命题者“装逼”而已。如果仅此而已倒也罢了,它对考生和阅卷者的误导却是非常严重的,我们从媒体上看到的一些“名师”谈审题就可见一斑。
高考作文命题,是一件严肃而有高水平要求的工作,被人在此不揣浅陋,冒昧发言,难免偏见和错误,还望方家指导。
第三篇:2016高考全国卷2语文作文试题
2016高考全国卷2语文作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媒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堂吉诃德》中的故事是堂吉诃德的行侠其余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游历见闻的连缀。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录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讲故事的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其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是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掷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19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弄蹩脚花招的人‛,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旧的故事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
B.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由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
C.17世纪的欧洲流浪汉小说和部分中国古典小说,或在叙述形式方面,或在素材来源方面,都受到了传统故事的影响。
D.当小说家越来越依靠想象力虚构故事的时候,小说和传统故事在内容来源方面的差异使它们之间的关联不再像过去那么紧密。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传统小说和早期小说有两个差异,一个是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即口耳相传和小说家们创作再加工的两种不同的形式。一个是区别并不明显的本质上的差异,B选项错把形式差异当本质差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水手在伦敦讲东印度群岛的所见所闻,匠人在火炉边讲自己的人生经历,他们讲的故事各有特点,但同属于传统故事模式。
B.传统的故事讲述者大多会讲述那些为听众喜闻乐见的事,小说家则会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图审慎构思,创作新的故事。
C.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重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
D.现代小说家不喜欢传统故事模式,视它为绊脚石,是因为他们觉得这种故事模式显得僵化古板,已经不能促进小说艺术的发展。【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选项偷换对象。原文中说的是小说家们注重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并没有提人们如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传统的故事讲述人如果把自己的故事记录下来,进行加工整理,就能形成一种和早期小说接近的文字,有些讲述人也会成为小说家。
B.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
C.契诃夫不大认可‚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对他们的做法评价不高,由此可知,当时这股写作潮流与他的创作理念相悖。
D.现代小说的发展加剧了故事在小说中的衰变,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传媒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故事讲述方式也可能消亡。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属于无中生有。回文定位到最后一段,‚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原文并没有提及现代传媒对传统的故事讲述方式的影响。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出鄢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接辽东,疏陈安攘十册,又请速首功之赏,改巡山西。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吓勋贵簧鼓朝绅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干扰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论罢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右皆惮之。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近岁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则摧刚为柔;壬午以后昵于情,则化直为佞。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二十年来,以刚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背公植党,遂嗜乞怜,如所谓‘七豺’‘八狗’者,言路顾居其半。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除大奸、歼巨蠹哉!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因条数事以献,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肆丞锺化民赍帑币振之。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以久之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寻卒。(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B.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C.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D.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答案】 C 【解析】 句子中的名字、称谓、地名、连词等一般为断句标志,根据句子中意思,连词‚且‛前应断开,排除A、D两项;B项中,‚承宪妻每扬言‛一句缺少宾语,不可独立成句;故答案为C。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以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答案】D 【解析】移疾是指旧时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文中没有提到陈登云受到权臣诋毁求退,属无中生有,错误。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即便对郑承宪这样的国戚,也大胆揭发对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幸而皇上并未因此发怒。
B.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一干大臣,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
C.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他认为二十年来,刚直者很少被提拔进京,在朝着却背公结党,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时慎重。
D.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2)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答案】(1)其间难道没有刚正的人吗,但不胜被攻击倾轧,没有安身的地方。(岂、弗胜、龃龉各1分,句子大意2分)(2)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中的雁屎,便包来给陈登云看,陈登云便送到朝廷。(啖、囊示、即各1分,句子大意2分)【参考译文】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授职鄢陵知县。政绩最好,升为御史。出按辽东,上疏陈明安定边境的十条对策,又请求加速建立首功的赏赐制度。后改为山西巡抚。回到京城,恰好朝廷大臣正在争论立储君的事。陈登云认为朝议迟迟不能决定,是贵妃家人暗中捣鬼。万历十六年(1588)六月因发生灾害上疏弹劾贵妃父亲郑承宪,说:‚郑承宪包藏祸心,觊觎储君。天天与宦官往来,商量对策,而且广泛交结山人、术士、道士、和尚之流。当初陛下重惩科场冒名顶替之人,郑承宪的妻子每每扬言事情是自己揭发的,用来恐吓勋贵,以巧言惑动朝廷人士。不但惠安遭到他们算计,即使中宫与太后家也谨慎避开他们的锋芒。陛下统治国家已很久了,这是惠政的结果,而郑承宪每次对人说,认为是不立太子的结果。干扰盛典,蓄谋已久,以后有什么事他干不出来呢?如果不振奋朝纲,以大义决断,否则即使日日不上朝不奏乐,穿白衣,停止刑罚,恐怕皇天也不答应,天变是不可抗拒的。‛疏上,贵妃、郑承宪都发了脾气,同仁也以为陈登云危险,但皇上把奏疏留下了。很久以后,他又上疏弹劾吏部尚书陆光祖、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廷的大官都很怕他。当时,正好考选科道,陈登云因而上疏说:‚近来御史官,壬午以前害怕淫威,刚正的变温柔了;壬午以后拘于情面,正直的变为谄媚。其间难道没有刚正的人吗,但不胜被攻击倾轧,没有安身的地方。二十年来,以正直提升为京官的只有一、二个人。背着皇上,培植党羽,摇尾乞怜,像所谓‘七豺’、‘八狗’,御史占了一半。台谏是为天下主持是非的,而使人践踏到这种地步,怎能希望他不顾情面,正直地处理事情,为国除掉奸人、消灭败类呢!与其因误用而贬退,不如谨慎地考察人选。‛因而条陈数件事献给皇上。出任河南巡按。那年发生大饥荒,人相互吞食。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中的雁屎,便包来给陈登云看,陈登云便送到朝廷。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钟化民分发库银赈恤百姓。陈登云三次巡视地方,执政严厉,按规定应当提升为京官,屡次被宫中扣住不下发,于是他称病归家。不久之后就死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杜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闾阖生长风④。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闾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8.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5分)【答案】①‚一洗‛句的意思是曹霸画的马,能够超越所有凡人俗匠画的毫无灵气的马。②先帝的马本身气宇非凡,迎风站立在巍峨的宫殿前,更显飒爽之姿。曹霸听命展开绢素作画,认真观察琢磨,用心思考作画,一会儿的功夫,如‚九重真龙‛一样的马就跃然画卷上,远远超过了普通画匠们的匠气之马。
9.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先是叙写之前画先帝马的车载斗量的画工们,没有一人能形神毕肖地画出玉花骢的样貌。接着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先帝玉花驄的样貌,扬首卓立,神气轩昂。最后写曹霸认真观察思考,拿起画笔,须臾间完成画作,且形神毕肖,仿佛真龙天马下凡,超越了之前所有的画作。②诗人运用了烘托渲染和衬托对比的手法,把真马与画马,凡马与‚真龙‛,画工与曹霸形成强烈的对比,鲜明地衬托出了曹霸画马技术的高超和审美格调的脱俗。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和概括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本题的题干部分对答案做了很好的提示,如果有人被‚突出‛,肯定有人在衬托,在跟他做对比,所以本题的手法很容易找出来。题干的后半部分问有哪些铺垫,可根据律诗的套路来答,前三联多是为最后一联做铺垫的,最后一联多用来卒章显志,所以,回看前三联分别做了哪些铺垫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习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表示,生是我希望得到的,义也是我希望得到的,但‚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凶险的描写,转入后文对人事的关注。
(3)杜牧《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着皇帝临幸。
【答案】(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3)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乙 选考题
请考生从第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題,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战争 [美]迈尔尼
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哦,我想是。‛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可是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20多分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
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她说。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到了晚上,我兼职什么也看不进。午夜时,格罗斯文诺8823老在我脑海里闪现。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起来。
‚哈罗?‛ ‚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 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这次我们谈了45分钟。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交时的拘谨。我们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我一再许诺为她保留,直到战争结束。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17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36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18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我说她一定很美,她笑了,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看法,我们开始读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如果哪天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前。可是她不允许,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整整 12个月,我是在期待中度过的。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彼岸。通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
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了往日那清脆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障或者被拆除了。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尖叫。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8829的地址,起先他们不理睬我,因为我说不出她的名字。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
‚当然可以。‛她说,‚你好像很焦急。是吗?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弹,号码主人叫……‛
‚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 我放下了话筒。(沈东子译,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小说以‚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开头,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
B.‚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话中有话,既委婉地表达了‚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又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
C.得知事情真相时‚我‛只说了句‚别说了,请你别说了‛,就放下了话筒,这看似不合常情的表现,背后传达的却是难以言说的悲哀。D.接线生的失误让两人相识,心灵的需要让他们相恋,无情的轰炸让他们永别,小说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而精巧。
E.小说不仅描写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也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
【答案】D项3分,C项2分,B 项1分,AE不给分。
【解析】A选项递进有问题,原文中看不出来这句话是更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C选项,作者并没有得知事情的真相,而是在即将得知真相的时候挂断了电话。E选项,文章中并没有描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也没有表现出民众的必胜信念。
(2)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孝顺,爱家人,怕母亲睡不着觉孤单,每晚都会与母亲聊天;夸赞自己的儿子如朝霞一样美丽。②机智大方,热情幽默,有魅力。女主人公特别会把握聊天的度和内容,使作者与之交谈觉得舒适轻松,又有棋逢对手的惺惺相惜。③喜爱读书,待人礼貌。爱与作者谈论书籍。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题目要求分析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但文章中直接描写其性格特点的部分较少,多是通过男主人公的叙述来描写的,如直接夸赞女主人公机智大方热情幽默等,因此多留意男主人公对女主人中的叙述和评价部分即可。
(3)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1.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有条不紊地发展。两人通过电话相知相恋到分离。
2.交代战争时期的特殊环境。俩人因为战争不能经常见面,只能通过电话联络感情。3.首尾呼应,深化主题,表达了对战争的控诉,同时书写了人性的美好。
4.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情节的发展因为电话的联络而得以层层推进。
5.对塑造人物性格有帮助。两个人的性格特点在一次次通话中得以渐渐丰满起来。【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小说情节的作用。小说情节的作用分为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内容上包括交代环境、深化主题等,结构上包括制造悬念、首尾呼应、线索作用等。(4)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分)【答案】合适。1.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俩人都是因为战争背井离乡,孤身一人,才拿起的电话,从而有了后面的层层推进,看似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故事发展。
2.‚战争‛这个题目是一个画龙点睛之笔,文章中看似没有正面描写战争,但其实处处在说战争,两人是因为战争相识、相恋到最后的永别。
3.在艺术手法上,题目‚战争‛是一个饱含象征寓意的词汇,战争代表着残酷和毁灭,无论多么美好的事物,在它面前都会毁于一旦,这也预示着两人不得善终的结局。
4.在情感表现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因为‚战争‛,才使得俩人的性格表现充满矛盾,既防备又坦诚,既克制又浓烈,也从而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的立体和丰满。
5.在思想内容上,使小说的主题得到深化,控诉了战争的残酷,讴歌了人性的美好。6.在艺术结构上,做到了跟前后文的呼应,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和回味的空间。尤其是最后作者突然挂断的电话,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对两人恋情的无限惋惜之情。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题目的赏析。此类题应该扣住文学作品本身的各种要素,从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情感、艺术手法和艺术结构等角度进行考虑。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吴文俊的数学世界
吴文俊小学时成绩平平,也没有显示出独特的数学才华,初中时数学甚至得过零分,高中时最喜欢的是物理而非数学,但他从小就对读书有浓厚兴趣,初中时国文成绩一直不错。尽管高三时物理得了满分,但教物理的赵贻经老师却看出了他的数学潜力,力荐他入数学系。正始中学决定,吴文俊必须报考数学系,才能得到每年一百块大洋的奖学金,加之他父母又不放心独子离开上海,吴文俊就进了上海交大数学系。所谓‚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吴文俊向来是以兴趣为先导来读书的。因为他对物理有兴趣,甚至一度想要转系。是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1940 年,吴文俊从交大毕业,先后在育英中学、培真中学担任数学教员,直到1946年见到了影响他一生的恩师陈省身,他才由一个普通的中学数学老师成为数学研究所的专业研究员。对于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他的学生高小山总结说:‚吴先生做拓扑研究,一下子就能抓住核心问题,为代数拓扑学的兴起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他从事机器定理证明也是这样,极其敏锐地看出了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他的研究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汲取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养分。使用吴先生的方法,几乎所有数学定理的证明,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从而让人类把精力放到更加宏观的层面上去思考问题。‛
对吴文俊来说,虽然最初选择数学是被动的,但纵观其一生,数学已逐渐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从事数学研究,吴文俊特别强调数学思维。他说:‚要创新,就要独立思考,就不能总是跟着人家亦步亦趋,当然开始的时候参考借鉴也是必要的。牛顿就说过,他之所以获得成功,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远。所以不能忽略学习,可是除了学习之外,还要能够独立思考,这是创新的必要条件。现在摆在中国面前的是,数学就要靠下一代、下下代在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中华民族才可以得到复兴。‛吴文俊自己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在数学上的一系列成就,特别是他运用机械化思想来考察数学,发现了数学的不同侧面,并建立了新的模式,这全得益于他的独辟蹊径。
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我国中学生多次在国际奥数竞赛中获奖,被当作我国数学教育成功的证明,但吴文俊更赞同丘成桐的观点:‚奥数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兴趣之上的研究性、高层次学习,中国的奥数学习过分关注海量题目,直接与考试、竞赛挂钩,对系统学习数学不利。作为基础学科,应着重引导学习的兴趣,不应当过分追求功利。‛吴文俊同样清醒地认识到:‚竞赛获奖固然可贵,但也不能看得过重。因为它不能代表学生对数学的深度理解,也不能有效地训练数学思维。‛他认为,数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数学的思维方式。
有人曾揶揄数学家迂腐,吴文俊不但不迂腐,而且兴趣广泛,内心充满童趣。他说:‚我是个想怎样就怎样的人,想玩就玩,想工作了就会安安静静地工作,从不多想。‛他喜欢看电影、读历史小说,也喜欢看围棋比赛。老伴说他‚贪玩‛,他却说:‚读历史书籍、看历史影片,帮助了我的学术研究;看围棋比赛,更培养了我的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
吴文俊37岁时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四十多年后,他再次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如此长的学术生命,在数学界是非常罕见的。当记者提出疑问时,吴文俊反问道:‚我为什么不能保持这么长的学术生命?‛ 在他看来,学术生命是能够终生保持的,很多人做不到,那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应该自我反省。他特别强调研究数学要下扎实的工夫。他说:‚外国许多数学家,尽管有的我非常佩服,可是我并不认同他们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办法。应该根据客观实际具体分析,一切以事实为主。这是我主要的想法。‛(摘编自柯琳娟《吴文俊传》)相关链接
①1974年,吴文俊转向中国数学史研究,从中得到启发,开创了具有中国传统数学特点的数学机械化之路。他提出的‚吴方法‛,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数学基于‚计算‛的传统,与通常基于逻辑的方法根本不同,首次试想了高效的几何定理自动证明。国际机器证明研究领域的权威人物S.穆尔说:‚在吴文俊之前,机械化的几何定理证明处于黑暗时期,而吴的工作个整个领域带来光明。‛(黄婷、邱德胜《数学大师:华罗庚、陈省身、吴文俊》)②一般说来,吴教授的工作,都是独辟蹊径,不袭前人,富有创造性的。(陈省身为吴文俊颁发杰出科学家奖时的评语)(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在上海交大读书期间,吴文俊因为对数学不感兴趣,曾一度想转到物理系,后来遇见一位高明的数学老师武崇林,他才打消了转系念头。
B.吴文俊清楚地看到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提出了用计算机实现数学定理证明的方法,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
C.吴文俊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数学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期待着未来的中国数学家开拓创新,取得巨大成就,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D.外国不少数学家只靠巧思妙想研究数学,尽管名气很大,吴文俊却并不认同他们的研究成果,而是坚持用自己以客观为主的方法研究数学。
E.吴文俊在拓扑学、机器定理证明、数学机械化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多独创性成果,获得了国际数学界同行的高度任何与评价。
【答案】E项3分,B项2分,A项1分,CD不给分。
(2)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遇到两个良师,一个发现他具有数学潜力,一个指点他摆脱专业的困惑。②敏锐滴看出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汲取中国传统数学的养分。③开展研究根据客观实际具体分析,一切以事实为主。④他独立思考,独辟蹊径,不承袭前人,富有创造性。(答对其中三点即可给满分)(3)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有哪些心得?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答案】①奥数应建立在兴趣之上,属于研究性、高层次学习;②奥数学习过分关注海量题目和功利化,不利于系统学习数学;③数学着重引导学习的兴趣,不应当过分追求功利。
(4)作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吴文俊对物理学、文学艺术等也有广泛的兴趣。请结合材料,就兴趣广泛与专业研究的关系进行分析。(8分)【答案】①兴趣广泛,内心充满童趣,让专业研究充满活力和生机;②对物理学、文学艺术等有广泛兴趣,有利于打通文理隔膜和思维障碍而开阔专业研究的视野;③读历史书籍、看历史影片,帮助了他的数学研究;④看围棋比赛,更培养了他读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⑤兴趣广泛,有利于洞察时代发展背景下的专业研究趋势,汲取滋养专业研究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答对其中四点,即可给满分)第II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舞台上的灯光时明时暗,快速变幻的布景令人目不交睫,随着歌手的狂歌劲舞,观众席上也一片沸腾。
②有专家指出,石油是不可忽视的战略资源,我们必须厝火积薪,未雨绸缪,进一步健全中国的石油安全体系。
③那些航空领域的拓荒者,很多已经离开人世,但他们筚路蓝缕的感人形象一直深深印在人们的记忆中。
④这次会谈并没有其他人员参加,他们两个人又都一直讳莫如深,所以会谈内容就成为一个难解之谜。
⑤正在悠闲散步的外科主任王教授,突然接到护士电话说有个病人情况危急,他立刻安步当车向医院跑去。
⑥从用字之讲究可以看出,这首诗的作者苦心孤诣,要在这有限的篇幅中营造出一种深邃幽远的意境。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自从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把卫星送上天的国家以来,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B.国务院近日发布盐业体制改革方案,提出不再核准新增食盐定点生产批发企业,取消食盐批发企业只能在指定范围内销售,允许它们开展跨区域经营。
C.职业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技能,更在于育人,因此有意识地把工匠精神渗透进日常的技能教学中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D.面对突然发生的灾难,一个地方抗灾能力的强弱既取决于当地经济实力的雄厚,更取决于政府的应急机制和领导人的智慧。
【答案】C 15.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比尔﹒布莱森在他的《万物简史》里介绍了超级火山的巨大破坏性。以美国为例,①境内有一座超级火山喷发,②其产生的巨大能量将摧毁数千公里范围内的所有东西,无数人会因此丧命,③会导致整个国家被深达6~20米的火山覆盖,随后④会出现其他许多可怕后果,⑤目前人类还无法预测美国超级火山在何时喷发,⑥了解了它的杀伤力有利于我们制订各种减损预案。
【答案】D
【答案】5月4日,拟在报告厅举办‚中国梦演讲比赛‛,以海报、组稿、网站和校报等媒介广泛宣传,选拔20人参赛,评选6个奖项。
六、写作(6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与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教学、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作文解析】 整体观之,今年的作文题在形式上延续了新材料作文的趋势,以任务驱动的形式要求考生完成特定语境下的思考并尝试解决问题,标志着语文试题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内容上,与2015年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有所不同,思辨的核心回归语文课堂,探讨传承民族文化的方法路径。这类作文能让真正有思想、能思辨、有底蕴的考生获取高分,但也会使作文思想贫乏、形式僵化的同学面临严峻挑战。
(1)审题:任务驱动,重视实践能力。本次作文给出了一个明确的任务,即比较‚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三种培养语文素养的途径,要求阐述考生的看法和理由。题目重点在于 ‚比较‛二字,考生必须在文章中分别阐述对这三种途径的看法,并表明自己的观点。论证力求一针见血,富有思辨的深度和广度,这样才能在800字的篇幅内驰骋文笔,写出优秀的文章。
(2)立意:文化精神,重视立意高远。今年的考题蕴含深刻的文化自觉意识。正如作文题目所言:‚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觉。‛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快餐文化越来越成为现代中国人的精神食粮,我们应该如何借助教育的力量,进一步深化语文课程的改革,来全面提升国人的文化素养?考生在作文中不应该仅仅探讨课堂、课外、实践这三种途径的具体作用,而应高屋建瓴、立意高远,以国家民族的视野来展开议论,使文章洋溢着积极的实践理念、强烈的时代精神、深刻的文化意识。
(3)结构:探究思辨,重视思想深刻。
拿到今年这篇作文,考生首先必须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继而才能从所给材料中纵深切入:课堂教学、课外大量阅读及社会生活实践在语文素养培养方面的利与弊。
课堂教学方面,可以谈教师在文化传承、思想启迪、人格感染方面的作用,也可以谈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及生动性,但也要注意到课堂的时空有限性会束缚学生获取信息的宽度和广度。
课外阅读方面,可以探究优秀厚重的文化经典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深层次全方位渗透,意识到课外阅读的自由性、选择性、有效性及可延续性,但也要注意到课外阅读又具有松散和不可操控等弊端。
生活实践方面,可以谈生活实践对语言能力的塑造,生活体验对思想人格的砥砺作用,也要注意其转化成为语文素养的间接性和复杂性。考生必须要对关键话题做清晰准确的价值判断,才能把文章的道理阐释得入木三分、令人信服。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东方艺考全日制最后两周的作文‚保分计划‛中,文化类话题类型与今年的作文题目契合。在讲‚文化专题‛时,提到了立意角度一: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并从个人、社会和国家民族三个层次分析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本题可以参考这种层层深入的分析路径。
综上所述,今年全国新课标乙卷作文题目形式创新、内涵深刻,既富有时代感、思想性、文化感,又富有生活气息、贴近人性人情,是改革的又一次成功的探索。
第四篇: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Ⅰ)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
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 9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 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帖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本试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 给出的四个悬想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刍议(chú)条分缕析(lǘ)圈养(quān)全然不乐(qiǎo)B.倏忽(shǖ)越俎代庖(páo)牛虻(máng)自惭形秽(huì)C.靛蓝(dián)毁家纾难(shū)干涸(hé)白头偕老(xié)D.手帕(pà)相互龃龉(yǔ)麾下(huī)探本溯源(shuò)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土耳其举重选手穆特鲁身高只有1.50米,多次参加世界男子举重56公斤级比赛,拿4金牌如探囊取物,人送绰号“举重神童”。B. 冬天老年人要增加营养,也要适当运动,在户外锻炼时一定要量入为出,以步行为宜,时间最好选在傍晚,还要注意保暖,防止着凉。
C. 中国茶艺与日本茶道各有特点,但异曲同工,都强调“和”的精神。中日两国青少年也应以和为贵。为中日睦邻友好多作贡献。
D.北京周边的旅游胜地,笔者去过不少。但六月中下旬的绿树繁花中仍有冰挂高悬在危崖上,这一出人意表的奇景却是第一次见到。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葛振华大学毕业后回农村当起了村支书,他积极寻找本村经济的确切入点,考虑问题与众不同,给村里带来一股清新的确气息。
B 荞麦具有降低毛细血管脆性、改善微循环、增加免疫力的作用,可用于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中风发作等疾病的辅助治疗。
C王羽除了班里和学生会的确工作外,还承担了广播站“音乐不断”、“英语角”栏目主持,居然没有影响学习成绩,真让人佩服。
D 阅览室图书经常出现“开天窗”现象,我们可以从这一现象反映两个问题,一是阅读者素质有待提高,一是管理历度有待加强。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粮食安全问题。中国多年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实现了粮食供应从长期缺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② 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③ 使粮食产量不断攀升
④ 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的粮食安全战略 ⑤ 推广良种、改善水利条件、精耕细作 ⑥ 在上世纪末突破5亿吨大关
A.④⑥②⑤③① B.④⑤③⑥①② C.⑤①⑥④③② D.⑤④③⑥②①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盖天说与浑天说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上两大主流学派的理论,两派都创造了许多天文仪器,用于观测、记录、研究和演示天象。浑天学派的浑天仪和浑象奇瑰雄浑,在历史上备受推崇,盖天学派的圭表也广为世人所知。其实,盖天派还创制了一种盖天图仪,同样闪烁着先哲智慧的光芒,然而遗憾的是,这种盖天图仪在中国天文学史上却鲜有提及,所以今天仍有必要介绍和探讨。
盖天说是中国一种古老的天文学理论,传说出自周人之手的《周髀算经》说:“天象盖笠,地法覆盘。”古人于伞盖之下,仰观其形有若天穹,于是绘制星辰图像于其上,就成为一幅盖天图。与盖相类者有笠,笠无柄,顶戴于头遮日防雨。用笠制作法天之器,作用于盖相同。故有“盖笠”一词。但笠小盖大,盖上可以绘制更多星辰,这大约就是后代多称“盖天”的原因吧。
盖天图仪之形与天穹相似,人可站立其下仰视,也可以回转盖图以示天空星辰旋转,还可以斜置以演示北极倾斜之状。既简单又直观,可谓古人法天最理解的器具。这种图,天区星度布局比较均匀,完全不像后来的平面盖天图误差那么大。但古代完整的盖天图仪并没有流传下来,我们只能就相似的车盖等来探讨其形制《隋书》中记有一辆南齐帝车:“及平齐,得其舆辂,藏于中府。„„有乾象辇,羽葆圆盖,画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天街云罕。”乾象即天象,这正是盖天图仪的形制。另一类盖天图绘于古墓葬中,汉至隋唐的许多墓室设为穹顶,上绘天象,虽稍简陋,但屡见不鲜。
流传于古籍中的平面盖天图,则是将球面图形加以平面化,其好处是制作简易,方便携带。但这样一来所绘星位必然因照顾角度而牺牲距离,而与实际天象不合,于是广受诟病。其实,在表现天象方面,浑天派也有缺点。浑象上绘出的星图是目视星空的反象,相当于人从天外向下俯视。从这一点说,它还不如盖天图直观形象。
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浑盖之争,由于浑天说占据了主导地位,盖天图仪遂长期为人们的忽视。今天再进行浑天之争当然已经毫无意义,但如果把盖天图仪纳入人类天文学史,则依然是很有意义的。(摘编自秦建明《盖天图仪考》)
5.下列关于作者写作本文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天学派跟浑天学派一样,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主流学派,创造了许多天文仪器。
B.浑天派的浑天仪的浑象,以及盖天学派的圭表在历史上备受推崇,广为世人所知。C.盖天图仪和浑天仪等,都是古代用于观测、记录、研究和演示天象的重要天文仪器。D.盖天图仪是盖天学派创制的,这一仪器闪烁着先哲智慧的光芒,但后人却鲜有提及。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天文学理论的盖天说诞生甚早,在春秋时代周朝人所著的《周髀算经》中就有“天象盖笠,地法覆盘”的说法。
B.盖天图仪状如伞盖,上绘日月星辰,人可站立其下仰视。盖图可以旋转、倾斜,演示星辰运动状态。
C.古代完整的盖天图仪实物已经的失传,但在古人的车盖、墓室穹顶上仍绘有盖天图,形制与其相似。
D.平面盖天图虽然所绘星位因照顾角度而牺牲了距离,但是比起浑象来,仍然显得直观形象,而且容易携带。
7.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盖天图”是说像伞盖一样的天象图,但古代也有用笠制作的法天之器,所以应该也有以“笠”为名的图。
B.虽然从古人车盖和墓室穹顶上所绘制的盖天图可以探知古代盖图仪的主要形制,但是盖天图仪原物必定更加复杂。
C、正因为浑象上绘出的星图是人们目视星空的反象,所以浑象上星辰的位置、距离也不符合实际天象的。
D.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浑盖之争,最后浑天说占据了主导地位,但盖以仰视,浑以俯视,应该说两者各具其妙。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廖刚字用中,南剑州顺昌人。宣和初,自漳州司录除国子录,擢监察御史。时蔡京当国,刚论秦无所避。以亲老求补外,出知兴化军。钦宗即位,以右正言召。丁父忧,服阕,除工部员外郎,以母疾辞。绍兴元年,盗起旁郡,官吏悉逃去,顺昌民以刚为命。刚喻从盗者使反业,既而他盗入顺昌,部使都檄刚抚定,刚遣长子迟喻贼,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寻召为吏部员外郎,言:“古者天子必有亲兵自将,所以备不虞而强主威。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居则以为卫,动则以为中军,此强干弱枝之道。”又言:“国家艰难已极,今方图新,若会稽诚非久驻之地。请经营建康,亲拥六师往为固守计,以杜金人窥伺之意、”丁母忧,服阕,复拜给事中。刚言:“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今诸将之兵备江、淮,不知几万,初无储蓄,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因,欲救此患莫屯田。”因献三说,将校有能射耕,当加优赏,每耕田一顷,与转一资,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上令都督府措置。时朝廷推究章@、蔡卞误国之罪,追贬其身,仍诏子孙毋得官中朝。至是章杰自崇道观知婺州,章仅自太府丞提举江东茶盐事。刚封还诏书,谓即如此,何以示惩,乃并与祠。时徽宗已崩,上遇朔望犹率群臣遥拜洲圣,刚言:“礼有隆杀,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望勉抑圣心,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从之。郑亿年与秦桧有连而得美官,刚显疏其恶,桧衔之。金人叛盟,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桧闻之曰:“是欲置我何地耶?”改工部尚书,而以王次翁为中丞。初,边报至,从官会都堂,刚谓亿年曰:“公以百口保金人,今已背约,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亿年奉祠去。明年致仕。以绍兴十三年卒。(节选自《宋史·廖刚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部使者檄刚抚定 檄:文告。B.刚遣长子迟喻贼 喻:开导。C.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 稽:查考。D.以杜金人窥伺之意 杜:制止。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廖刚“对下采用安抚方式”和“对不公事敢于抗争”的一组是
A .(1)顺昌民以刚为命令(2)谓即如此,何以示惩
B.(1)刚喻从盗者使反业(2)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
C.(1)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2)是欲置我何地耶
D.(1)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2)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廖刚是南剑州人,任监察御史时正值蔡京当权。他敢于直言,秦事议论无所避忌。又很孝顺双亲,以亲老求往地方任职,父亲去世后又因母亲病辞任工部员外郎。
B.廖刚认为古代天子亲自率军,是为防备不测增强主威。当今也应精选亲兵,平时守卫,战时打仗。他又认为,当前国家危难,应率军往建康固守,防备金人入侵。
C.廖刚提出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如今储将率领部队布于江淮之间,人多粮少,因而要重耕战、行屯田,将校若即能打仗又能种田,应当给以优待。
D.廖刚敢于直言,郑亿年因秦桧的关系而得美官,廖刚上疏奏其恶行,秦桧因此忌恨廖刚。金人叛盟,廖刚起用有德望的旧相,以遏制秦桧,又引起秦桧的强烈不满。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
试
语文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在答题卡上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然后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第Ⅱ卷共5页,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本卷共11小题,共120分。
得分 评卷人
四、(23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日待哺于东南之特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
译文:
(2)兄为君则君之,已为君则兄之可也。
译文: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 间 作 四 首(其三)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1)西望夏口,________,山川相缪,郁乎苍苍,________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________,旌旗蔽空,________,横槊赋诗,________,而今安在哉?(苏轼《赤壁赋》)
(2)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国恒亡。(《孟子·告子下》)
锦城虽云乐,________。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________!(李白《蜀道难》)爱其子,________ ;于其身也,________,惑矣。(韩愈《师说》)
得分
评卷人
五、(22分)
(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阳关古道苍凉美 寅公
一到敦煌,我就想了阳关。阳关在哪里?它还是那么荒凉、那么令人感伤吗?于是,一缕思绪把我带到了古阳关遗址。
古阳关位于敦煌西75公里的古董滩上,三面沙丘,沙梁环抱。它与玉门关遥相呼应,像两颗明珠镶嵌在一段汉长城的两端,因在玉门关以南,故名阳关。阳关这样的边塞之地之所以闻名遐迩,并不起始于王维的那首《渭城曲》,而是因为它自汉魏以来就是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关口。后来,“阳关道”成为光明大道的代名词。
在去阳关古城的路上,只见沿途平沙千里、荒无人烟,戈壁滩与蓝天相互对峙,偶尔有芨芨草、骆驼刺等沙生植物零星地点缀在远处,把广袤的戈壁滩映衬得更为荒凉。车轮飞转,发出沙沙的声响,远方地平线,隐隐约约出现了一线锯齿形的屏障。那屏障原是一条林带。我们的汽车驶进林带,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这水渠交错、万木争春的景象,仿佛就是可爱的江南水乡。汽车穿过禾田,钻出林带,向荒丘起伏的墩墩山上的一座烽火台驶去。我们登上烽火台,但见南边有一块铁牌,上面写着四个工整的字“阳关古城”。然而,向四面看,却只见红沙渺渺,不见古城的一砖一瓦。阳关古需,以雪山为屏,原也有过美丽的环境,一千多年前,它曾是湖水碧清、林草丰美的地方,只是由于种种天灾人祸,才成了连天的荒漠。如今,古阳关已被结地面。山下南面从东到西自然排列成二十余座大沙梁。沙梁之间,为砾石平地。汉唐陶片,铁砖瓦块,俯拾皆是。如果看到颜色乌黑、质地细腻、坚硬如石的阳关砖,千万莫要小瞧它,昔日有名的“阳尖砚”就是用这种砖磨制的。用阳关砚磨的墨冬不结冰,夏不缩水,用来写毛笔字十分方便。听着旅伴的介绍,我不由感慨起来,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阳关,昔日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关隘,原本不过是一道关,却被赋予了许多哲思和诗情。哲学家站在这儿宣称,即使人生从同一起点出发,也有不同的道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抽象的对立概念如此生动地写在阳关之下。诗人站在这儿,与朋友依依不舍,“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道尽多少离愁别绪和万般无奈。然而,最初在阳关道上留下足印的并不是哲学家与诗人,而是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这阳关古道对他们来说,无异于是一道生死关,归乡的路成了夜晚奢侈的梦,像阳关上的那弯月,清冷而高远。他们在这条原本传播文明的古道,冲冲杀杀„„于是,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他们留下的点滴感慨,震撼着无数人的心灵。
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烽火连天,黄沙穿甲,满是凄凉悲惋。然而,今天阳关附近,则已出现柳绿花红、林茂粮丰的景象。游人漫步这里,既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何必‘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样的苦酒何须进,且把它还给古诗人!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的诗句不必吟,且请把它埋进荒沙百尺深!”这是郭小川的诗句吧!
14.根据文意,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4分)
答:
15.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1)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
答:
(2)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答:
(3)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
答:
16.结合文中对阳关古道的描述,谈谈你对“苍凉美”的理解。(6分)
答:
17.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
六、(15分)
18.下面是一封求职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四处用词不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4分)
日前惠顾你社网站,得知招聘编辑的消息,我决定应聘。我是广天学院新闻专业2008届本科毕业生,学习成绩优秀,身体健康,表达能力强。现寄上我的相关资料,如有意向,可尽快与我洽谈。
(1)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2)将 ________改为________;
(3)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4)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
19.请根据所给材料,把下列两个语句补充完整。要求对材料内容分别进行概括。(5分)
地震、风灾、冰灾、海啸等灾难的发生,是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类可以在灾难面前万众一心、积极应对,而不是畏惧退缩、怨天尤人。
我们不能选择________,但我们能够选择________。
20.红星中学高一(2)班将召开“畅想奥运”的主题班会,下面是主持人开场白的开头和结尾,请你补出中间部分。要求紧扣主题、言简意赅、有文采。50个字左右。(6分)
各位同学,今天我们召开一个“畅想奥运”的主题班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0个字)希望大踊跃发言,表达我们对奥运会的祝 福与期望。
七、(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
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
胡锦涛、温家宝等党政领导人迅速赶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
十多万解放军、武警和公安民警,各省市的救振队、医疗队、工程抢修队迅速进入灾区。港台求援队和国际求援队飞抵灾区。志愿者从四面八方汇聚灾区。求援物资从水陆空源源不断运进灾区。
一位中学教师在讲台上用生命保护了下面的四个学生。一位失去15个亲人的县民政局长连续指挥救灾五天只睡了七个小时。幸存者的生还奇迹在不断突破,100小时、150小时、196小时„„
中央电视台24小时播报。19日14时28分举国哀悼。
一样的爱心,不一样的表达。捐款、献血、义演、关注„„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本卷仅供复习专用**************************************
第五篇: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Ⅰ)
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1]2008/06/08 21:12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全国卷1]
[河北 河南 山西 广西]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 9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帖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本试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 给出的四个悬想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刍议(chú)
条分缕析(lǘ)
圈养(quān)
全然不乐(qiǎo)B.倏忽(shǖ)
越俎代庖(páo)
牛虻(máng)
自惭形秽(huì)C.靛蓝(dián)
毁家纾难(shū)
干涸(hé)
白头偕老(xié)D.手帕(pà)
相互龃龉(yǔ)
麾下(huī)
探本溯源(shuò)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土耳其举重选手穆特鲁身高只有1.50米,多次参加世界男子举重56公斤级比赛,拿4金牌如探囊取物,人送绰号“举重神童”。
B.冬天老年人要增加营养,也要适当运动,在户外锻炼时一定要量入为出,以步行为宜,时间最好选在傍晚,还要注意保暖,防止着凉。
C.
中国茶艺与日本茶道各有特点,但异曲同工,都强调“和”的精神。中日两国青少年也应以和为贵。为中日睦邻友好多作贡献。
D.北京周边的旅游胜地,笔者去过不少。但六月中下旬的绿树繁花中仍有冰挂高悬在危崖上,这一出人意表的奇景却是第一次见到。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葛振华大学毕业后回农村当起了村支书,他积极寻找本村经济的确切入点,考虑问题与众不同,给村里带来一股清新的确气息。
B 荞麦具有降低毛细血管脆性、改善微循环、增加免疫力的作用,可用于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中风发作等疾病的辅助治疗。
C王羽除了班里和学生会的确工作外,还承担了广播站“音乐不断”、“英语角”栏目主持,居然没有影响学习成绩,真让人佩服。
D 阅览室图书经常出现“开天窗”现象,我们可以从这一现象反映两个问题,一是阅读者素质有待提高,一是管理历度有待加强。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粮食安全问题。中国多年来,,。
①
实现了粮食供应从长期缺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②
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③
使粮食产量不断攀升
④
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的粮食安全战略
⑤
推广良种、改善水利条件、精耕细作
⑥
在上世纪末突破5亿吨大关
A.④⑥②⑤③①
B.④⑤③⑥①②
C.⑤①⑥④③②
D.⑤④③⑥②①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天文学理论的盖天说诞生甚早,在春秋时代周朝人所著的《周髀算经》中就有“天象盖笠,地法覆盘”的说法。
B.盖天图仪状如伞盖,上绘日月星辰,人可站立其下仰视。盖图可以旋转、倾斜,演示星辰运动状态。
C.古代完整的盖天图仪实物已经的失传,但在古人的车盖、墓室穹顶上仍绘有盖天图,形制与其相似。
D.平面盖天图虽然所绘星位因照顾角度而牺牲了距离,但是比起浑象来,仍然显得直观形象,而且容易携带。
7.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盖天图”是说像伞盖一样的天象图,但古代也有用笠制作的法天之器,所以应该也有以“笠”为名的图。
B.虽然从古人车盖和墓室穹顶上所绘制的盖天图可以探知古代盖图仪的主要形制,但是盖天图仪原物必定更加复杂。
C、正因为浑象上绘出的星图是人们目视星空的反象,所以浑象上星辰的位置、距离也不符合实际天象的。
D.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浑盖之争,最后浑天说占据了主导地位,但盖以仰视,浑以俯视,应该说两者各具其妙。
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廖刚字用中,南剑州顺昌人。宣和初,自漳州司录除国子录,擢监察御史。时蔡京当国,刚论秦无所避。以亲老求补外,出知兴化军。钦宗即位,以右正言召。丁父忧,服阕,除工部员外郎,以母疾辞。绍兴元年,盗起旁郡,官吏悉逃去,顺昌民以刚为命。刚喻从盗者使反业,既而他盗入顺昌,部使都檄刚抚定,刚遣长子迟喻贼,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寻召为吏部员外郎,言:“古者天子必有亲兵自将,所以备不虞而强主威。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居则以为卫,动则以为中军,此强干弱枝之道。”又言:“国家艰难已极,今方图新,若会稽诚非久驻之地。请经营建康,亲拥六师往为固守计,以杜金人窥伺之意、”丁母忧,服阕,复拜给事中。刚言:“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今诸将之兵备江、淮,不知几万,初无储蓄,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因,欲救此患莫屯田。”因献三说,将校有能射耕,当加优赏,每耕田一顷,与转一资,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上令都督府措置。时朝廷推究章@、蔡卞误国之罪,追贬其身,仍诏子孙毋得官中朝。至是章杰自崇道观知婺州,章仅自太府丞提举江东茶盐事。刚封还诏书,谓即如此,何以示惩,乃并与祠。时徽宗已崩,上遇朔望犹率群臣遥拜洲圣,刚言:“礼有隆杀,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望勉抑圣心,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从之。郑亿年与秦桧有连而得美官,刚显疏其恶,桧衔之。金人叛盟,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桧闻之曰:“是欲置我何地耶?”改工部尚书,而以王次翁为中丞。初,边报至,从官会都堂,刚谓亿年曰:“公以百口保金人,今已背约,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亿年奉祠去。明年致仕。以绍兴十三年卒。(节选自《宋史廖刚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部使者檄刚抚定
檄:文告。B.刚遣长子迟喻贼
喻:开导。C.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
稽:查考。D.以杜金人窥伺之意
杜:制止。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廖刚“对下采用安抚方式”和“对不公事敢于抗争”的一组是 A.
B.
C.
D.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廖刚是南剑州人,任监察御史时正值蔡京当权。他敢于直言,秦事议论无所避忌。又很孝顺双亲,以亲老求往地方任职,父亲去世后又因母亲病辞任工部员外郎。
B.廖刚认为古代天子亲自率军,是为防备不测增强主威。当今也应精选亲兵,平时守卫,战时打仗。他又认为,当前国家危难,应率军往建康固守,防备金人入侵。
C.廖刚提出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如今储将率领部队布于江淮之间,人多粮少,因而要重耕战、行屯田,将校若即能打仗又能种田,应当给以优待。
D.廖刚敢于直言,郑亿年因秦桧的关系而得美官,廖刚上疏奏其恶行,秦桧因此忌恨廖刚。金人叛盟,廖刚起用有德望的旧相,以遏制秦桧,又引起秦桧的强烈不满。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在答题卡上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然后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2.第Ⅱ卷共5页,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本卷共11小题,共120分。
四、(23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日待哺于东南之特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
译文:
(2)兄为君则君之,已为君则兄之可也。
译文: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江 间 作 四 首(其三)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答: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1)西望夏口,______,山川相缪,郁乎苍苍,______?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______,旌旗蔽空,______,横槊赋诗,______,而今安在哉?(苏轼《赤壁赋》)(2)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国恒亡。(《孟子告子下》)锦城虽云乐,______。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______!(李白《蜀道难》)爱其子,______;于其身也,______,惑矣。(韩愈《师说》)
五、(22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阳关古道苍凉美[寅公]
一到敦煌,我就想了阳关。阳关在哪里?它还是那么荒凉、那么令人感伤吗?于是,一缕思绪把我带到了古阳关遗址。
古阳关位于敦煌西75公里的古董滩上,三面沙丘,沙梁环抱。它与玉门关遥相呼应,像两颗明珠镶嵌在一段汉长城的两端,因在玉门关以南,故名阳关。阳关这样的边塞之地之所以闻名遐迩,并不起始于王维的那首《渭城曲》,而是因为它自汉魏以来就是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关口。后来,“阳关道”成为光明大道的代名词。
在去阳关古城的路上,只见沿途平沙千里、荒无人烟,戈壁滩与蓝天相互对峙,偶尔有芨芨草、骆驼刺等沙生植物零星地点缀在远处,把广袤的戈壁滩映衬得更为荒凉。车轮飞转,发出沙沙的声响,远方地平线,隐隐约约出现了一线锯齿形的屏障。那屏障原是一条林带。我们的汽车驶进林带,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这水渠交错、万木争春的景象,仿佛就是可爱的江南水乡。
汽车穿过禾田,钻出林带,向荒丘起伏的墩墩山上的一座烽火台驶去。我们登上烽火台,但见南边有一块铁牌,上面写着四个工整的字“阳关古城”。然而,向四面看,却只见红沙渺渺,不见古城的一砖一瓦。阳关古需,以雪山为屏,原也有过美丽的环境,一千多年前,它曾是湖水碧清、林草丰美的地方,只是由于种种天灾人祸,才成了连天的荒漠。如今,古阳关已被结地面。山下南面从东到西自然排列成二十余座大沙梁。沙梁之间,为砾石平地。汉唐陶片,铁砖瓦块,俯拾皆是。如果看到颜色乌黑、质地细腻、坚硬如石的阳关砖,千万莫要小瞧它,昔日有名的“阳尖砚”就是用这种砖磨制的。用阳关砚磨的墨冬不结冰,夏不缩水,用来写毛笔字十分方便。听着旅伴的介绍,我不由感慨起来,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阳关,昔日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关隘,原本不过是一道关,却被赋予了许多哲思和诗情。哲学家站在这儿宣称,即使人生从同一起点出发,也有不同的道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抽象的对立概念如此生动地写在阳关之下。诗人站在这儿,与朋友依依不舍,“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道尽多少离愁别绪和万般无奈。然而,最初在阳关道上留下足印的并不是哲学家与诗人,而是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这阳关古道对他们来说,无异于是一道生死关,归乡的路成了夜晚奢侈的梦,像阳关上的那弯月,清冷而高远。他们在这条原本传播文明的古道,冲冲杀杀……于是,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他们留下的点滴感慨,震撼着无数人的心灵。
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烽火连天,黄沙穿甲,满是凄凉悲惋。然而,今天阳关附近,则已出现柳绿花红、林茂粮丰的景象。游人漫步这里,既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何必„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样的苦酒何须进,且把它还给古诗人!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的诗句不必吟,且请把它埋进荒沙百尺深!”这是郭小川的诗句吧!
14.根据文意,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4分)答:
15.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1)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答:
(2)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答:
(3)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答:
16.结合文中对阳关古道的描述,谈谈你对“苍凉美”的理解。(6分)答:
17.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答:
六、(15分)18.下面是一封求职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四处用词不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4分)日前惠顾你社网站,得知招聘编辑的消息,我决定应聘。我是广天学院新闻专业2008届本科毕业生,学习成绩优秀,身体健康,表达能力强。现寄上我的相关资料,如有意向,可尽快与我洽谈。
(1)将
改为
;(2)将
改为
;(3)将
改为
;(4)将
改为。
19.请根据所给材料,把下列两个语句补充完整。要求对材料内容分别进行概括。(5分)地震、风灾、冰灾、海啸等灾难的发生,是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类可以在灾难面前万众一心、积极应对,而不是畏惧退缩、怨天尤人。
我们不能选择______________,但我们能够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红星中学高一(2)班将召开“畅想奥运”的主题班会,下面是主持人开场白的开头和结尾,请你补出中间部分。要求紧扣主题、言简意赅、有文采。50个字左右。(6分)
七、(60分)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
胡锦涛、温家宝等党政领导人迅速赶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
十多万解放军、武警和公安民警,各省市的救振队、医疗队、工程抢修队迅速进入灾区。港台求援队和国际求援队飞抵灾区。志愿者从四面八方汇聚灾区。求援物资从水陆空源源不断运进灾区。
一位中学教师在讲台上用生命保护了下面的四个学生。一位失去15个亲人的县民政局长连续指挥救灾五天只睡了七个小时。幸存者的生还奇迹在不断突破,100小时、150小时、196小时……
中央电视台24小时播报。19日14时28分举国哀悼。
一样的爱心,不一样的表达。捐款、献血、义演、关注……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盖天说与浑天说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上两大主流学派的理论,两派都创造了许多天文仪器,用于观测、记录、研究和演示天象。浑天学派的浑天仪和浑象奇瑰雄浑,在历史上备受推崇,盖天学派的圭表也广为世人所知。其实,盖天派还创制了一种盖天图仪,同样闪烁着先哲智慧的光芒,然而遗憾的是,这种盖天图仪在中国天文学史上却鲜有提及,所以今天仍有必要介绍和探讨。
盖天说是中国一种古老的天文学理论,传说出自周人之手的《周髀算经》说:“天象盖笠,地法覆盘。”古人于伞盖之下,仰观其形有若天穹,于是绘制星辰图像于其上,就成为一幅盖天图。与盖相类者有笠,笠无柄,顶戴于头遮日防雨。用笠制作法天之器,作用于盖相同。故有“盖笠”一词。但笠小盖大,盖上可以绘制更多星辰,这大约就是后代多称“盖天”的原因吧。盖天图仪之形与天穹相似,人可站立其下仰视,也可以回转盖图以示天空星辰旋转,还可以斜置以演示北极倾斜之状。既简单又直观,可谓古人法天最理解的器具。这种图,天区星度布局比较均匀,完全不像后来的平面盖天图误差那么大。但古代完整的盖天图仪并没有流传下来,我们只能就相似的车盖等来探讨其形制《隋书》中记有一辆南齐帝车:“及平齐,得其舆辂,藏于中府。……有乾象辇,羽葆圆盖,画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天街云罕。”乾象即天象,这正是盖天图仪的形制。另一类盖天图绘于古墓葬中,汉至隋唐的许多墓室设为穹顶,上绘天象,虽稍简陋,但屡见不鲜。
流传于古籍中的平面盖天图,则是将球面图形加以平面化,其好处是制作简易,方便携带。但这样一来所绘星位必然因照顾角度而牺牲距离,而与实际天象不合,于是广受诟病。其实,在表现天象方面,浑天派也有缺点。浑象上绘出的星图是目视星空的反象,相当于人从天外向下俯视。从这一点说,它还不如盖天图直观形象。
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浑盖之争,由于浑天说占据了主导地位,盖天图仪遂长期为人们的忽视。今天再进行浑天之争当然已经毫无意义,但如果把盖天图仪纳入人类天文学史,则依然是很有意义的。
(摘编自秦建明《盖天图仪考》)5.下列关于作者写作本文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天学派跟浑天学派一样,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主流学派,创造了许多天文仪器。B.浑天派的浑天仪的浑象,以及盖天学派的圭表在历史上备受推崇,广为世人所知。C.盖天图仪和浑天仪等,都是古代用于观测、记录、研究和演示天象的重要天文仪器。D.盖天图仪是盖天学派创制的,这一仪器闪烁着先哲智慧的光芒,但后人却鲜有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