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开学第一课观后感(李雨桐)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六年四班李雨桐
九月一日晚上,我和爸爸妈妈第一次观看了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播出的开学第一课,今年央视《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我的中华骄傲”。
这个节目对我的开导很大,让我领略了中国汉字的魅力所在,熟悉了汉字的由来和历史。
在《字以溯源》中,我知道了每个汉字都有它的源头,鉴古知今,只有更好的认识过去,才能更好的拥抱未来。在节目中王宁奶奶带我们认识了甲骨文和现在汉字的区别,并从每个字中教会了我们怎样做人。汉字叔叔让我们看到了对汉字的热情和传播已经不分国界了,汉字叔叔对中文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太伟大了!我为他们点赞!
在《开学第一课》中,96岁“诗译英法第一人”,讲述长达六十余年翻译人生 96岁的北京大学教授许渊冲是本次《开学第一课》最年长的嘉宾。他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诗经》、《李白诗选》、《红与黑》等中外名著都是经许渊冲的翻译后才得以流传国外或引进国内的,他还曾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节目中的歌曲《中国话》和拼字游戏也使我对今后学习汉字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为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看了节目,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中华历史悠久,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骄傲。
第二篇:开学第一课观后感王雨桐 Microsoft Word 文档
用梦想点亮人生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南苑学校五(1)班
王雨桐
今天观看了《开学第一课》,我感慨很多,收获无数。
在开学第一课的课堂上,我首先看到了王亚平老师,她是我的偶像,我的心里激动难平。我在课堂上聚精会神地听她给我们讲她实现梦想的过程。当她还是一名飞行学员的时候,她与战友们一起观看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发射,看到了中国首位航天员。当年那个坐在电视机前的普通姑娘,也许也没有想到自己能够在太空中翱翔。然而,就算梦想遥远,她也没有因此而放弃。所以,十年之后,她成为了神舟十号太空航天员,也成为了中国首位在太空中授课的老师。在她的讲述中我懂得了梦想如星辰,虽遥远,但只要努力,总有天能触摸得到。
章子怡姐姐是国际巨星,她和我们分享了自己走向世界舞台、坚持电影梦想的经历。在走向世界的路途中,她为了学好英语与外面的世界更好的交流沟通,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历经艰辛。初到美国时,她一句英语也听不懂,为了自己的电影梦想,她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背。她的故事让我知道,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梦想是不竭的动力,是迷茫时的一盏灯。就像撒贝宁老师说的:“你们每一个人都是一架架小飞机,梦想就是发动机。有了它,你们就能在未来的天空上翱翔。”
廖智老师在汶川大地震中被夺去了双腿,她本来是位舞蹈老师,热爱舞蹈。没有了双腿怎么跳舞?她曾一度陷入绝望,但是舞蹈的梦想让她坚持下来,她历尽艰辛,用假肢舞出了自己绚烂的人生。
最令我感动的是漂亮妈妈郑亚波郑妈妈,她是名普通的加油工,儿子小威智力低下,而且是自闭症患者,为了开发其智力,郑妈妈看视频自学钢琴,学了后再教给小威,十一年不间断。如今,小威已经能够弹奏很多中外名曲,而且能正常读初一了,他的人生有了亮色,这都是梦想的支撑。
还有郎朗哥哥,他从小就有个钢琴家的梦想,为此他一直坚持练琴,时刻准备着。他的故事让我明白,只要紧追梦想,就算是替补也会出彩。
梦想不分大小,只要坚持努力,每个人的人生都能够闪闪发光。
第三篇:《开学第一课》观后感李婕范文
坚持不懈永不放弃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六(4)班——李婕
这学期初 ,老师给全班同学播放了2013《开学第一课》,让我们的心灵播下梦想的种子。回到家后,我忍不住又上网观看了几遍,收获也一次比一次多。
“梦想虽然遥不可及,但是只要你努力就一定能梦想成真。”这是王亚平参加《开学第一课》说的话。王亚平姐姐是我国第二位登上太空的女性,并且在太空中给全国小朋友上了一节别开生面的物理课。登上太空是让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但是登上太空不仅要体能各项达标,还要接受每天和男宇航员相同的高强度训练。来自湘西的付丽娟是八一跳伞队的一员,她今年只有十三岁,但是她却与还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孩子与众不同,每天都要接受高强度训练,也长期不能见到亲人。
通过这两个故事,我也深深的领悟到:任何一个梦想实现前都要付出努力。平时在家的时候,父母也常常说这样的大道理,但是我总是没有认真听,而是当作唠叨。
现在好好回想,我在成长的道路上也经常碰到挫折、困难。我上二年级的时候,看到那些大哥哥大姐姐们可以自由自在地骑自行车玩耍,那娴熟的车技,那洒脱的动作,那风一般的速度,足以让我们当时的几个不经世事的小孩羡慕不已。于是,我恨不得立即就能学会骑自行车,让比我还小的小孩也羡慕我一下。学自行车的开始必须要克服很多困难。我一开始练的时候最难掌握平衡,车子根本不听我指挥,一骑就倒。我的膝盖也常常刮破皮,隐隐作痛的膝盖就像闹钟一样提醒我:连摔跤的苦都受了,就一定要学会。这个学会骑车的梦就是动力,让我跌倒了再爬起来,哪怕爬起来之后再跌倒。现在的我也能熟练的骑自行车了。这件事也如《开学第一课》说的那样:追求梦想的道路中需要付出努力和坚持、汗水甚至泪水。
我喜欢听一首歌——《真心英雄》,这首歌之所以令我喜欢,是因为这首歌写道“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心中的梦,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这首歌就像我的一位老师,教会我要想成功,就必须要有付出和努力。
我的梦想是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孝顺父母、回报社会,做一个有用的人。我也相信无论机会有多么渺茫,只要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就能成功。
第四篇:《开学第一课》观后感-李正扬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红星小学六(1)班
李正扬
今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今天,我也观看了专门为我们小学生开学拍摄的《开学第一课》。
今天的《开学第一课》围绕四个主题:爱国、勇敢、团结、自强,向我们介绍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感人英雄事迹。这些革命烈士在中国受到外国侵略时,英勇地站了出来,保卫了国家的安全、人民的安全。
我对左权将军的事迹深有感触。左权将军是中国的一位名将,他率领的部队英勇善战,击毙日军2万多人,日伪军5千多人,取得了百团大战的光荣胜利。左权将军写了11封家书,这11封家书里写满了他对家人的爱。还有两天,就到左权将军的女儿北北两周岁的生日,但在这时,日军却偏偏袭击了左权的部队。左权沉着指挥,率领部队与日军进行殊死搏斗,冲出包围圈。身为指挥官的左权应该率先离开包围圈,但他却在队伍后面,让战友先离开。就在他们快要冲出包围圈时,追击的日机朝部队的末尾抛下一颗炸弹,炸弹击中了左权,爆炸声淹没了左权的喊声。历史名将——左权将军,就这样牺牲了,他死前,连女儿北北最后一眼也没看见。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英雄王二小就是其中的一个。王二小是一个放牛郎,他在放牛的时候遇到了日军,迷失了方向的日军要求王二小带路。王二小后面有一个鬼子,拿着刺刀,顶着王二小的背,不让他乱跑。王二小却勇敢地把敌人引入八路军的包围圈,当八路军的枪声响起,鬼子才知道上当了。王二小想逃跑,却被鬼子的手枪击中,倒在了地上。当战斗过后,大家才发现王二小牺牲了,那时候王二小才十三岁。王二小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群众和部队的力量。
看了激情澎湃、生动感人的《开学第一课》,听到老爷爷老奶奶讲他们的爸爸、妈妈、小伙伴们的抗战故事,我仿佛听到革命烈士的呼喊声,仿佛看到革命烈士战斗胜利的场景,仿佛感受到革命烈士保家卫国的艰辛。我十分佩服革命烈士的勇敢和勇于牺牲的精神,这种精神必将永世长存,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子孙保卫国家、捍卫和平。
看了《开学第一课》,我感到抗战的胜利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多少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用血肉铸起了新的长城。革命烈士将外国侵略者拒之于国门之外,让我们过上了幸福、快乐、安定的美好生活,他们的革命愿望终于得到了实现。
在新的学期里,我要以史为鉴,热爱运动,热爱学习,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这句话告诉我们,青少年要有一颗热爱祖国的心,自己强大起来,团结起来,国家就可以强大起来;青少年有知识了,团结起来,就可以发展祖国,建设祖国。我们不希望战争的历史重演,不希望大屠杀的事件重演,不希望中国人民再被外敌欺负,不希望有这么多的国耻……,这些美好愿望的实现要靠我们少年儿童共同完成。我们要好好学习,发展国家,这样才不会受到敌人铁蹄的践踏。我们要向先烈学习,做一个勇于牺牲的人。习近平爷爷说了,祖国强大起来,不代表我们要侵略别人,而是保卫国家和平,为保卫世界和平做出贡献,在新的学期,让我们为了保卫和平而学习,捍卫和平而努力。
第五篇:《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多位亲历长征、平均年龄逾百岁的老红军现场开讲。94岁的梁天文、99岁的胡正先以及104岁的秦华礼。
当年,红军用自己的双脚丈量了大半个中国,完成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现在,人们都爱用计步器来测算一天的运动量。那么两万五千里究竟有多远呢?节目组做了个换算,按每天走8000步来算,差不多要用七年才能走完。更何况当时条件之恶劣是难以想象的。一个震撼人的数据是:从开始的30万人到最后只剩3万人,平均每走300米就有一人牺牲。
当年的铁军团长耿飚的女儿耿莹讲述父亲当年的故事。她带来了一双草鞋、一碗黄豆。穿着这些简陋的草鞋,当年的战士一天一夜要走240里路。“孩子们可能没有概念。你们学校的跑道如果是400米的话,绕着跑道走300圈,就差不多是240里。而这还不是平坦的路,是爬山越岭。”到了草地更糟糕的是没有粮食,耿莹介绍,当时光是尝试吃野草、野花、野菜,自己父亲的队伍就死了11个尝毒草的战士。她又拿出一颗黄豆,“一天吃一颗你们觉得能吃得饱吗?”得到孩子们否定的答复,耿莹动情地说,当年的红军真的一天只吃一颗黄豆。
《开学第一课》,到场年龄最大的红军是南京104岁的老红军秦华礼爷爷。当天的他穿着红色上衣,在搀扶下走上台,坐在为他准备的椅子上,但是说起当年的经历,老人依然思路清晰、口齿伶俐。
秦华礼告诉观众,自己是四川穷山沟里的穷孩子。当年,红军入川,宣传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是为人民服务的,于是他的妈妈就亲自送他去参军。组织部派他去通信学校学习,当通信兵。跟现在的舒适现代化的学生教室不同,那时候的通信学校既没有固定场所,也没有学习用品和学习教材,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野外的树林里学习,因此秦华礼叫它“三无学校”。
第一堂课就是学习如何削铅笔,只准削到木头,不准削到铅芯,要把铅笔来回转着用,用尖、用秃了才能再削,一点也不能浪费。那时候没有纸,就把土地抹得平平的光光的在上面写字,把牛皮用火烤硬了在上面画图。第二堂课学英语。对于当时的秦华礼来说,学英语很困难,怎么办呢?他想到了一个好法子,每个战士的背后背一块小木板,上面写上英文和翻译,这样后面的人就可以通过看前面人的后背一边走一边学习。
新中国成立以后,秦华礼任北京邮电学院党委第二书记,1958年任南京邮电学院院长,任命书是周恩来总理亲自签发的。
直到今天,南邮校庆还是会举行跑步比赛,因为他们说他们的第一任院长是用两条腿走完了万里长征,他们要将这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