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时间:2019-05-13 12:16: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战争与和平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第一篇: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篇一: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战争与和平》不仅描写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场战争,它还唤起我们对民族和世界历史的浓厚兴趣,唤起我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深切关怀。这是任何专门描写和研究战争的论着代替不了的。而作为一部伟大而深刻的文学作品,它还是任何学术论着代替不了的,因为它还是一部人们心灵的史诗,一部生命的史诗。我们在这里不仅看到了战争和民族的历史,还看到了在战争与和平的转换中活生生的人和他们的心灵,看到了他们深深的渴望、痛苦、欢乐和追求

我把娜塔莎比做皎洁的明月,因为她美得像神话,有大美之形,像天赐。

当安德烈公爵遭受丧妻之痛和在惨败的奥斯特里茨战役的惨败之后,感慨于他之前一直所追求的名誉荣耀情感只是大梦一场,感觉受到了命运的欺骗和遗弃。安德烈的感情世界曾象是古拙的老橡树:“唯独它不欲屈从于春日的魅力,不欲目睹春季,亦不欲目睹旭日。”但他的难以言寓的绝望和痛苦敌不过少女的快乐。当饱经沧桑的安德烈到罗斯托夫家的庄园时,不是被清脆的少女的笑声吸引的吗?少女娜塔莎是多么快乐啊!

娜塔莎用她那强大和青春的生命力顽强的抵抗住了命运的挑战,忍受住了美的背后那巨大的担当;没有一遇苦痛,便忧怨、乞怜、颓伤,呈现败像,变成丑陋。在莫斯科即将沦陷之时,娜塔莎肯于舍弃家财,以救治、运送伤员为第一要务,谱出一曲高尚、美好人性的千古绝唱。

经历风雨屈辱、苦难煎熬之后,还能典雅迷人、唇齿留香,便是不朽。

书中总不乏悲惨而凄凉的场景,对于生活在那个战火连绵的时代的人,对死亡都有各自不同的见解。刚毅而有英勇的安得烈就几次触摸到死亡的底线。虽然他最后还是没有逃过死亡之神,但他的死伟大而令人敬佩。死亡对与这本书中所有的人来说都是并不遥远的,也许今天躲过了明天还会在来,若又躲过了明天,总有一天死亡也会临近。但他们面对死亡的做法却可以深深启发我,也许这本书中还有太多的启迪,但对于我来说这的确是启发我最深的。

篇二: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这本书。

这本书的主要情节是围绕着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华西里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展开的,生动地描写了1805年至1820年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列宁曾说:“《战争与和平》当之无愧的是一部了不起的巨着!”

读了这本书,我的感触很深,以前,我曾很天真的想,战争多好呀!战争既可以掠夺国土,又可以增加威名,真是一举两得!《战争与和平》使我明白了战争的残酷,和平的美好,和平是最可贵的,当和平的土地上硝烟袅袅升起时,也就意味着战争的开始——人们纷纷背井离乡,妻离子散,孩子眼中也都流露出了惊恐的神色,人们断水断粮,食不裹腹,一切都是那么的触目惊心,惨不忍睹,和平,多么神圣的名词!

我愿是一名和平使者,使各国都建立起友谊和信任;我愿是一只洁白无暇的和平鸽,带着和平的使命飞向四面八方!

篇三: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手捧一本《战争与和平》,仿佛置身于那个硝烟弥漫的时代。以往总是崇敬拿破仑的勇敢和智慧,从未想到从俄国的角度去看这一段历史是如此不同。托尔斯泰以其深刻细致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宏大壮阔而又生动逼真的历史画卷。我从中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也看到了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探索。其中安德烈的形象最让我印象深刻。

安德烈一出场就是一个看似随和而又傲慢、冷漠的年轻公爵形象。他厌倦上流社会的虚伪、无聊,不愿意被这种生活所束缚,因此他积极参军作战,期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功成名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然而他却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和统治集团的虚伪、无能,当他死里逃生回到家中又眼睁睁看着妻子难产死去。这一系列的打击使他灰心丧气,使他感到了生命的虚无。曾经渴望建功立业的他隐居农村,只想独善其身。在皮埃尔的热情劝说下,他渐渐振作起来,在自己的领地上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并取得了成功,但他仍然决定自己“应该平静而安稳地度过后半生”。直到遇见美丽的少女娜塔莎,娜塔莎的美丽和无忧无虑激起了安德烈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于是他再次走进了彼得堡的喧嚣之中,加入了当时俄国的社会改革热潮。他赢得了娜塔莎的爱情,然而两人订婚后,娜塔莎的背叛又让安德烈落入了生活的低谷。战争再度兴起,安德烈身负重伤,最终在娜塔莎的看护下死去。

安德烈一生都在追寻着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价值。在起起落落中,他苦苦思索,寻求着一种超脱世俗生活的价值所在。()安德烈的思索也启发我们读者的思索: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人应该怎样生活?这样的问题我想每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人都应该曾经想过,也很可能像安德烈一样经过了一个反反复复、时而兴奋、时而落寞的痛苦的内心挣扎过程,甚至很可能到现在都没有找到能够真正说服自己的明确答案。我想,这个我们苦苦追寻的、左右我们的生活态度的东西就是我们常说的人生哲学吧。每个人的人生哲学都不尽相同,然而每个人追求人生意义的过程却颇为相似。是也?非也?哪里有衡量的标尺呢?

千百年前,屈子立于汨罗江畔叹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直到现在每个人都还是一出生就在不断追寻,并且在这个追寻过程中成长、老去、直至死亡。或许,生活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就在于这如同夸父追日一般永不停歇的追寻吧!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然而人类怎能停止思考呢?虽然奥斯特洛茨战场上高远的天空依然飘浮着宁静、镇定的白云,老榕树依然岁岁枯荣,安德烈的心灵历程却不会停止。

篇四: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这恐怕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部小说了。

十二岁的时候我开始读它,到现在已经整整七年,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最终才发现,这本书是我永远也读不完的。

有人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的契机是为了探寻——社会的出路,我却始终觉得这种观点过于片面。我认为,一部真正伟大的小说,应该是包罗万象的,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小小的目的。从《战争与和平》里面,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包括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甚至宗教学等等,这一切综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既是主观的,同时又是客观的。说它主观,是因为他来源于托尔斯泰的思考与总结,很多地方都打上了“托氏烙印”;说它客观,则是因为他并不强加于人,而是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人在“托化”的同时又逐渐凸显出自己的个性来。

另一方面,我又认为,以托尔斯泰的眼界之高、目光之远,他未必会把人类的所谓政治放在眼里。从根本上讲,托尔斯泰所关心的,应该是更广阔的精神与永恒。《战争与和平》里面,托尔斯泰曾不止一次地借皮埃尔、安德烈的大脑来探讨这个问题,探讨的最终结果,他没有告诉我们,这也正是其客观之处。他似乎希望我们去独立思考,并找出答案来。然而,人的思想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与见解,所以,凡是读过《战争与和平》的人,都在心里构造了一部属于自己的《战争与和平》。

应该说,《战争与和平》这部书最大的成就在于其思想性,那是无与伦比的。但是,在其它方面,它的成就也同样不凡。

结构安排方面,要处理好这样一部浩瀚的作品原本是非常困难的,托尔斯泰却能够凭借自己的艺术天才,在战争与和平之间穿来插去,井然有序,分毫不乱。而且,托尔斯泰似乎特别擅长描绘那种高难度的大场面,战争、舞会、宴席,他可以用极简短的话把每个人的性格及心理和盘托出,却从无顾此失彼杂乱无章的感觉,这是其他任何作家都望尘莫及的。

语言方面,《战争与和平》始终保持一种质朴大气且与众不同的风格,它并不旗帜鲜明,但内蕴深邃,使人一看便知是托氏文字,比起莎士比亚的雕章琢句来,要强出许多。

人物性格方面,《战争与和平》也有其高超过人之处。首先,书中几乎每一个人物,包括那些并不重要的配角,如伊波利特、莫特玛、小尼古拉等,都有他们自己的性格(要做到这一点是比较困难的,其它小说如《红楼梦》、《水浒传》也有类似成就)。其次,书中许多人物的性格,都在不断变化。如皮埃尔,从单身到结婚、从私生子到继承人、从海伦到娜塔莎、从雅各宾派到共济会、从战争前到战中到战后、从贵族老爷到俘虏再到释放、从初出道时的年轻气盛到后来的好学深思,他的性格一直处于一种无法停止的状态,每经历一件事情,他都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并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自身的转变。再如安德烈,他的一生经历过很多大的变故,从军、负伤、丧妻、对娜塔莎的爱情及娜塔莎的变心、还有死亡。相比皮埃尔而言,他的性格的变化是比较突然的,这与他所处的环境及自身特点有关。娜塔莎的变化最大,尤其是与皮埃尔结婚后,她由原来那个活泼、快乐、爱唱爱跳的小姑娘变成了一位不修边幅、甚至有点吝啬的母亲,以至杰尼索夫再次见到她时,竟会大吃一惊。但,无论这些人物的变化多么不可思议,我们都会觉得它合情合理,提不出任何异议,似乎一切事情就应该这样。而且,无论他们怎样变化,皮埃尔还是皮埃尔、娜塔莎还是娜塔莎、安德烈还是安德烈,他们天生具有的根本性特点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这就是托尔斯泰的高明之处,他总是能够站在一个客观的高度,从客观上描述并观察人物的性格,而不因为任何主观因素来刻意创造。表面上看,这种旁观者的白描手法似乎缺乏情感,太过冷峻,但如果往深处挖掘,你便会发现,托尔斯泰其实在他笔下的人物身上寄寓了很多东西,包括这个世界上最为深沉的感情和悲悯。也正是这种最深沉的感情,才使得托尔斯泰与他所热爱的东西始终保持着一定距离,他可以客观地评判,却很难一厢情愿地投入。记得高尔基在致契可夫的一封信中说:“您可知道,在您的戏中,我觉得您处理人物比魔鬼还要冷酷,您对待他们像雪,像风雪一样的冷。”可就是《万尼亚舅舅》这部戏却使高尔基感动得哭了。读《战争与和平》也让我有类似的感受。

《战争与和平》给了我许多东西,包括宇宙万物运行的道理、人生的启发以及心灵上的慰籍。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皮埃尔这个人物,并在精神上把他当作一个知心朋友来对待。他随和、善良、落拓不羁、贪享受却又没有贵族老爷的架子,常常沉浸在精神世界里以至于显得魂不守舍,这些特点都让我感到亲切。娜塔莎很可爱,不过略显轻浮了些,所以一经阿纳托里诱惑便放弃了对安德烈的爱情。经历了战火洗礼后的娜塔莎沉稳多了,成熟多了,但同时她又失去了以往的活泼与快乐。安德烈则是另一种性格,他冷峻、聪明、善良、敏感,但遇事往往缺乏皮埃尔的那种宽容气度,所以常常后悔。安德烈的死很可惜,但除此以外,我们找不到一个更好的结局来安排他,毕竟在临死时他彻悟了。

《战争与和平》里面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值得我们咀嚼回味,如罗斯托夫一家因战乱迁出莫斯科时娜塔莎与皮埃尔告别的场景。娜塔莎从车窗里探出头来,看到穿着邋遢匆匆走过的皮埃尔,就向他打招呼。他们简单聊了几句,皮埃尔因为痴恋娜塔莎又考虑到自身的处境而显得漫不经心,最后他向娜塔莎挥手道别:“明天,不!再见,再见了。”随即停下脚步落在了马车后面。娜塔莎则好一阵子还把头伸出窗外,对渐渐远去的皮埃尔露出亲切、快乐的微笑。

这一段特别使我感动,虽然他们之间的谈话非常平淡,几乎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但我仍然可以感觉到战争阴影下人与人之间的依依真情。尤其是皮埃尔那句:“明天,不!再见,再见了。”更加可贵。他似乎觉得这一分别,与娜塔莎将永无再见之日,战争逐渐临近,明天风雨不定,所以说出这么看似不经意却沉痛之极的话来。

有人说,托尔斯泰那种僧侣式的不抵抗主义使得他像个可笑的懦夫;又有人说,托尔斯泰属于农民阶级,他所提倡的农民宗法制观点带有很大局限性。对此,我要说,我们这个世界所缺乏的正是托尔斯泰的不抵抗主义。因为人类太好胜了,他们不但要超过自己的同胞,还想进一步征服那生养自己的大自然。很明显,人类是不可能征服自然的,他们将为自己的好胜付出代价,酸雨、臭氧层空洞、大气变暖,这一系列的事实难道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至于所谓的农民阶级局限性,那是不值一哂的,如果拿阶级来划分托尔斯泰这样一个伟大而超前的人物,就好比用米尺丈量地球,可笑透顶。

不管怎么说,托尔斯泰都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的思想是很多人无法理解的,所以,我们没有资格站在这么一个伟人面前指手画脚。尽管他不抵抗,偏向农民,但这毕竟是他自己的个性,像很多其他人的个性一样,我们没有理由不尊重。而且,我更认为,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个性,托尔斯泰才成其为托尔斯泰,否则他只是一介庸夫罢了。

《战争与和平》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呢?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它不是传奇,不是长诗,尤其不是历史记事。《战争与和平》只是作者想借以表达和能够在其中表达他所要表达内容的那种形式。”他说的是实话。孟子也曾有过类似的言语:“吾辞达而已矣。”辞能达意,就这么简单。托尔斯泰认为,文学只是表现思想的一种形式,作为形式,它远不如内在的灵魂重要。后人读《战争与和平》,往往呼为史诗,那样其实正好违背了托翁的意愿。真正读懂《战争与和平》的人,最终会发现,这是一部思想的结晶,却非文学。而小说的作者托尔斯泰,则纯然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了。

第二篇:《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两个多月以来如饥似渴的阅读历程,我终于啃完了这部洋洋洒洒一千二百余页的煌煌巨著。心灵仿佛也进行了一场超越时间与空间桎梏的旅行,仿佛我亲自来到了那个传奇而又动荡的1805与1812年,骑着一匹雄健强壮的哥萨克骏马,来到一个视野开阔的高地上,眺望着远方弥漫着硝烟、激荡着金戈铁马的奥斯特里茨与鲍罗金诺,看着拿破仑的运筹帷幄与库图佐夫的高瞻远瞩,用自己的心脏与热血感受着俄罗斯,这片伟大而又广袤的异国土地上在两百多年前发生过的荡气回肠而又感人至深的传奇故事,既令我柔肠百结,又令我倍感雄心勃勃。

《战争与和平》无疑是托尔斯泰最富盛名的一部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很少有小说能够出色地做到将书中的人物如同树木扎根于大地一样毫不突兀地融合进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中的国家与民族中,《战争与和平》就是这其中的集大成者。全书紧紧围绕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与华西里这四大贵族家庭展开,描绘了一幅恢弘壮阔、精彩纷呈的俄罗斯民族的历史画卷,其间,无论是气势磅礴的奥斯特里茨战役,还是扭转乾坤的鲍罗金诺会战,以及莫斯科的大火,拿破仑的溃败,托尔斯泰都用他那支被上帝赋予了无限魔力的笔进行了生动翔实的描写,令人读来宛若身临其境。

托翁在开始创作这部鸿篇巨著时只有37岁,正是一个男人最为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黄金盛年,他一定是怀抱着极大的民族热情来全身心地创作这部巨著的。这部连罗曼罗兰都为之赞不绝口,甚至被誉为近代的《伊利亚特》的小说何以享有如此崇高的荣誉?正是因为托尔斯泰在这部巨著中倾注的烈火般热忱的爱国热情与简直堪称巧夺天工的文学手法无时不刻地感染着读者,令读者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心脏搏动的最强音。在这部属于俄罗斯民族的史诗当中,托尔斯泰刻画了无数个有血有肉、跃然纸上的人物,古灵精怪、美丽顽皮的娜塔莎,忠厚睿智的皮埃尔,理性坚毅的安德烈公爵,骁勇正直的尼古拉,悲天悯人的玛丽亚公爵小姐,无不让读者印象深刻。这些性格鲜明、个性迥异的人物共同演绎了那个时代与社会的悲喜剧,并引发了一系列关于历史、哲学、爱情、人生、死亡的思考。

《战争与和平》的经典之处首先就在于它刻画人物与叙事的高明,这一特点在小说的开篇安娜。舍勒家进行的上流社会聚会便可见一斑。首先托翁通过聚会上人物的对话便一阵见血地点明当时拿破仑蠢蠢欲动,大战前夕的欧洲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历史与时代背景。然后顺理成章地引出了别祖霍夫伯爵的私生子皮埃尔与安德烈公爵的粉墨登场。这是整部书第一个对人物群像的刻画,在此我们便不难看出托尔斯泰塑造人物的深厚功底。首先皮埃尔介入上流人群的谈话,并忽视上流社会的交际原则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关于当前欧洲时局的高谈阔论,开诚布公而又无比鲜明地将皮埃尔年轻气盛、富有见地与哲思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而安德烈公爵对于周围那些只会自作聪明地夸夸其谈的庸俗贵族表现出来的不屑一顾,以及对自己近卫军事业表现出来的执着与坚定,我们俨然看到了一个卓尔不群、壮志凌云的年轻人形象。当然,一个优秀的作家绝对不可能仅仅将目光投入到主要人物身上,正像一部戏剧,如果仅仅是主角大出风头、独领风骚,而配角都毫无个性可言,那么这部戏剧同样是拙劣而失败的。所以,托翁对每一个配角都给予了充足的发挥与表现的空间。比如安娜舍勒、莫特玛子爵、华西里公爵的女儿海伦以及伊波利特男爵,同样有着自己鲜明的性格特点,因此我们看了之后会马上说,哦,原来安娜舍勒精于交际周旋,莫特玛子爵彬彬有礼、善于讲俏皮话,海伦高贵美丽但是虚荣愚蠢等等。仅仅是这样一个开篇,托翁就明确了叙事的时代基础,提供了人物广阔的活动舞台,同时也通过安德烈与皮埃尔不同的人生际遇奠定了战争与和平这两条主线的线索,实是令人叹为观止。

不但是单个的人物,托翁所塑造的四大家族也有各自鲜明的特点。以皮埃尔为代表的别祖霍夫家族,是一个理想式的俄罗斯传统贵族式家族。以娜塔莎、尼古拉为代表的罗斯托夫家族,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小贵族式家庭。以安德烈、保尔康斯基老公爵为代表的家族是传统的俄罗斯严肃刻板、兢兢业业的爱国者式贵族,而华西里家族则是典型的上流社会虚荣势利、奢靡无度的带有贬义色彩的贵族家庭,这四种截然不同的贵族家庭几乎成为了那个时代所有俄罗斯贵族恰如其分的代表。而通过四大家族成员的思想与言行,他们彼此之间的爱恨纠葛与人生轨迹,便描绘出了那个时代的人情风貌。

四大家族成员的命运道路各自迥异,然而最终却又实现了理想的殊途同归。皮埃尔在结婚后被不忠的妻子欺骗,思想与精神上感到分外痛苦,犹如被困在了一个金丝牢笼中。后来加入共济会寻求升华与解脱,却又毫无进展,在与罗斯托夫家的交往中他爱上了美丽轻灵、富有魅力的娜塔莎,却苦于自己家庭的累赘无法表白。后来通过占卜异想天开地以为自己将终结拿破仑,率领民团参与了鲍罗金诺会战,甚至留在莫斯科意图行刺拿破仑,结果却意外成为了俘虏,在一位叫普拉东的士兵的开导下实现了自我的救赎,而如愿以偿与娜塔莎结为夫妻。安德烈公爵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意外负伤,却大难不死,归国后因为陷入对人生意义的迷惘思索与丧妻的痛苦中而一蹶不振,对一切都心灰意冷,后结识了娜塔莎,被她身上散发出来的少女美好蓬勃的青春朝气感染,重新燃起了心中对生命与生活的热情,在与娜塔莎经历了一次罗曼蒂克式的美好爱情后因浪荡公子阿纳托里的插足而解除婚约,重新投入到了卫国战争的钢铁洪流中,在鲍罗金诺会战中身受致命伤,在垂死的恍惚朦胧间领悟了爱的真谛,宽宥了娜塔莎的错误,最后在机缘巧合下与娜塔莎共度了生命的最后时光,平静而冰冷地死去。罗斯托夫家的尼古拉成为了一名出色的骠骑兵,参与了奥斯特里茨会战与鲍诺金诺战役,屡立战功,最终与安德烈公爵的妹妹玛丽亚公爵小姐姐为夫妇。而华西里家族的海伦则有一定的悲剧色彩,却也体现了托翁的道德是非观,这个高傲虚荣、愚蠢透顶却又自作聪明的荡妇最终因误食避孕药而身亡,与其他三大家族获得的美好结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托翁惩恶扬善的人道主义精神也在此间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战争与和平》整个情节推进的过程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并不只是单一固定的,而是动态的,这更赋予了人物在历史潮流中的真实感。例如皮埃尔,这个起先年轻气盛、特立独行的名门望族的私生子,在接受了先父的财产与同海伦的婚约后经历了一段迷惘而又痛苦的时期,变得沉闷而忧郁,这是他本人性格的第一次转变。在参加共济会后,他试图使自己变得悲天悯人、宽容博爱,然后却不得要领,这是第二次转变。第三次转变发生在他成为了法军俘虏期间,在这期间,在普拉东的精神感染下,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与幸福,因此领悟了简单的生活真谛毫无理由地去爱一切人,这使他变得宽厚而温和。从原来的我行我素到与娜塔莎婚后的好学深思,皮埃尔的性格是随着他生活的一波三折发生改变的。这种改变同样在娜塔莎身上,这个原来古灵精怪、美丽活泼、喜爱唱歌的百灵鸟式的女孩,在与皮埃尔结婚后,却变成了一个不修边幅、有些吝啬的成熟母亲,以至于连她昔日的追求者杰尼索夫都为之惊奇愕然。同样,其他主要人物身上也经历着这样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但体现出了人物所处时代的风云际变,更体现了人物命运的曲折动人。

《战争与和平的》另一大引人入胜之处就在于对历史人物的准确刻画,拿破仑的志得意满、不可一世与自大狂妄,库图佐夫的温和理性,巴克莱。德。托里等人在战争中表现的不切实际与好大喜功,甚至连亚历山大一世这样的帝王在托尔斯泰的笔下都变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在《战争与和平》中,托尔斯泰只是实事求是地揭露历史的本来面目,他没有逃避,没有说谎,没有刻意地去将某个人神化,也没有刻意将某个人贬损。他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刻画,深刻地揭露了拿破仑的侵略对俄国乃至整个欧洲的巨大影响,他没有像其他史学家替拿破仑歌功颂德,也没有像拿破仑的敌人威灵顿那样称赞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将军,他明白任何战争的发起者仅仅是一个妄自尊大的野心家,卫国战争中那些乐于自我标榜的统帅他并没有歌颂他们是俄罗斯民族的英雄,甚至对巴克莱。德。托里与巴格拉基昂等人他采取的是一中略含嘲讽的态度。但是对库图佐夫,他却给予高尚的赞赏,认为他是一位将平凡与伟大结合起来的英雄,是民族战争的代表,因为在库图佐夫的身上印证了托尔斯泰的一个观点:群众的伟大精神力量产生伟大的统帅。他描述这些所谓的伟人也不单单是故事发展的需要,更是借以他们衬托出人民的伟大。

倘若只是一味地讲故事,《战争与和平》也就不会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一块令人高山仰止的魁伟丰碑了。列夫。尼古拉维奇。托尔斯泰不但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更是一位优秀的思想家。《战争与和平》同样表现了他对于历史、哲学、宗教的诸多看法与哲思。而这一切常常通过安德烈与皮埃尔之间的交谈与思考表现出来,托尔斯泰素来是一位心理描写的大师,他可以在庞大的集体场面将某一个人的内心互动用寥寥数语便和盘托出,也可以用一大段的细致描写展现人物生动而丰富的内心世界。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安德烈公爵被法军击中后倒在奥斯特里茨战场的那一段他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他望着那高原轩邈的灰色天空,感觉灵魂仿佛已经离开了自己的躯壳,周遭喧嚣激烈的战争仿佛已经化为乌有,就在这样一种超凡空灵的环境下他进行的内心独白,犹如一位沉思默想的思想家或哲学家思想灵泉的自然流露。安德烈公爵反复思考人生的真谛,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最终他与皮埃尔得出了同样的一个结论爱,毫无保留、毫无理由的爱,如同基督宽恕罗马人一样的博爱,这或许也是托尔斯泰本人的人生哲学观。而安德烈与皮埃尔无疑是全书当中最为引人玩味的角色,他们二人的共同特点在于,他们对于眼前的现实都采取一种批判的态度,他们并不沉溺于自己所处的显贵地位与自己拥有的巨大财富。他们所思考的是一种超越了个人境界的问题,即生命的意义,与人生的价值,他们很少考虑自己个人的生活,而习惯于将自己与整个祖国与民族的未来联系在一起。两人都曾经经历过迷惘,然而生性乐观的皮埃尔最终在普拉东身上领悟到了爱的真谛,然而安德烈公爵最终却选择了孤独,他渴望爱与被爱,但是娜塔莎的错误却被他视为寡廉鲜耻的背叛,因此他希望投入于伟大的事业中寻求庇护,他对现实的批判随着性格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尖锐、深刻,因此最终在娜塔莎的陪伴下在孤独中死去。

在看过这本书前,我一直十分崇拜拿破仑,崇拜他的骁勇善战,崇拜他的运筹帷幄,崇拜他的雄才大略,并始终不渝地坚信他是一位改变了欧洲乃至世界历史发展轨迹的伟人,是人类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千古一帝。然而,托尔斯泰本人对拿破仑的描写却令我如醍醐灌顶。他高瞻远瞩地指出,伟人只是历史的工具,他们所做的一切只是顺应历史的潮流而已,因为历史的规律是不可战胜的。拿破仑自以为自己拥有无以伦比的天才,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然而在奥斯特里茨与鲍罗金诺的战场上他又能说发挥了多么至关重要的作用呢?他自作聪明地发布充满天才的各种各样的命令,然而他并没有亲临战阵,这位伟大的统帅在鲍罗金诺战役期间甚至身患伤寒,战场的局势又是那样地瞬息万变,当通信兵传达了他的命令时,他的命令恐怕早已不适用了。托翁在书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败与历史走向的永远是群众,而绝不是某个特定的人物,历史学家惯于寻求历史发展中的偶然,但历史发展是并不存在偶然的,驾驭历史规律的,是一种人类无法理解的神秘力量。事实上,拿破仑在埃及、意大利、西班牙、普鲁士、奥地利时发挥出来的天才在俄国的时候并没有消失,但他实际上并不具有天才,他所遭遇的只是一连串微妙的机会而已,然而这机会在俄国的时候却意外地消失了,因此导致了拿破仑在俄罗斯的溃败,这是历史规律导向的必然结果,与他本人无关。他或许是历史这条奔腾不息的大河中游地最快的一位,但绝不是改变大河流向的那个人。

《战争与和平》是一座哲学、历史、文学、思想的巨大宝库,由于见识与智慧有限,我所能窥探的仅仅是它的冰山一角。托尔斯泰之所以成为俄国历史上公认的最伟大的文学家,正因为他所拥有的深沉思想与卓越才华,而这目前仍是令我仰之弥高的。我诚挚地希望有朝一日能够重读佳作,届时,我或许将得到更多的财富与启迪。

第三篇: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战争与和平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

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撰写的《战争与和平》,被人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这部巨著以儿女情长衬托出法俄战争,生动地描写了1805至18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各个社会领域,非常值得回味,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拜读了这部著作。

小说描写的是:俄罗斯的罗斯泰尔伯爵的女儿娜塔沙美若天仙,在一次舞会上和一位年轻的公爵安德烈.保尔康斯基相爱。可是,不久后法俄战争爆发,安德烈奔赴沙场,最终负伤身亡。娜塔沙悲痛欲绝,在别人的劝说下无奈改嫁。此时,在俄国人民的打击下,法军溃败。俄国有恢复了其乐融融的景象。这本书充分地表现出俄国人民坚强不屈的精神。

读了《战争与和平》这本书,我感触异常深刻:主人公安德烈忠心报国,最终为国捐躯,他的爱国情怀使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安德烈为了祖国、为了人民,放弃了自己的幸福,终身长眠于九泉之下,守护着自己的祖国。娜塔沙天真善良,十分纯洁。彼埃尔善良真诚,凭着继承的遗产成了上流社会的瞩目人物,可他并不像其他贵族,坚强与邪恶作斗争……这本书真是把那时候的俄国人的思想感情描述的淋漓尽致。

读完这本书,我衷心祝愿人世间不在发生战争,和谐永在!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2

这本书是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记载了18至1820年拿破仑统治的法国与亚历山大统治下的俄国之间发生的战争。从书中我看到了高大肥胖,为人正直善良,喜欢思考的彼埃尔;博学多识,英俊严肃的安德烈;天真、率直,但又容易冲动的女主人公娜塔莎;有虽然热情,但又目光短浅,不善思考的尼古拉;还有外表不招人喜欢,在作战时却非常勇敢的大英雄图申。

当然,还有些像库拉金这样的个性:贪婪和堕落,也被刻画了出来,让读者所看见,和那些无谓的大英雄们进行了鲜明的对比。

读了这本书,我看出了列夫·托尔斯泰是个关心他人,关心底层人,同情农民的人。也知道了一种人:他在获得遗产后贪图享受,后来又要上战场打仗。可以看出他的性格变化有多快,他就是彼埃尔。

《战争与和平》是要让我们知道:生命、和平都是非常宝贵、重要的。想想现在的我们,过着“小皇帝”的生活,有吃有穿,有上课的课桌;再看看书中的人们,全是因战争而过不了现在的生活,整天在废墟中生活,而我们是幸福的,所有难道我们不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吗?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3

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这本书。

这本书的主要情节是围绕着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华西里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展开的,生动地描写了1805年至18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列宁曾说:“《战争与和平》当之无愧的是一部了不起的巨著!”

读了这本书,我的感触很深,以前,我曾很天真的想,战争多好呀!战争既可以掠夺国土,又可以增加威名,真是一举两得!《战争与和平》使我明白了战争的残酷,和平的美好,和平是最可贵的,当和平的土地上硝烟袅袅升起时,也就意味着战争的开始人们纷纷背井离乡,妻离子散,孩子眼中也都流露出了惊恐的神色,人们断水断粮,食不裹腹,一切都是那么的触目惊心,惨不忍睹,和平,多么神圣的名词!

我愿是一名和平使者,使各国都建立起友谊和信任;我愿是一只洁白无暇的和平鸽,带着和平的使命飞向四面八方!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4

《战争与和平》以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华西里四大贵族家庭在战争与和平年代里的生活为情节线索,生动地展现了18至1820年间,俄奥联军同法军在奥斯特里茨的会战、法军入侵俄国、莫斯科大火、拿破仑军队溃退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表现了战士们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歌颂了俄国人同仇敌忾精神和人民力量的伟大胜利。场面壮观,结构清楚,具有强烈时代感。

体会最深的是,这部小说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富有个性。如安得烈性格内向,意志坚定,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彼埃尔心直口快,易动感情,缺少实际活动能力,更侧重于道德理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则是个情感丰富,生气勃勃,热爱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气质的女人。他们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这几个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较高的熟悉价值和审美价值。而以库拉金为代表的宫廷贵族的贪婪、虚伪和堕落的个性,也被赤裸裸地刻画出来,并进行了无情的鞭笞。

我觉得,《战争与和平》这样的小说,对我来说,虽然有点深奥而新鲜,但通过这次学习,我对这样的世界名著有了初步的熟悉和学习欲望。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5

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这本书。这本书的主要情节是围绕着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华西里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展开的,生动地描写了1805年至18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

列宁曾说:“《战争与和平》当之无愧的一部了不起的巨著!”读了这本书,我的感触很深,以前,我曾很天真的想,战争多好呀!战争既可以掠夺国土,又可以增加威名,真是一举两得!《战争与和平》使我明白了战争的残酷,和平的美好,和平是最可贵的,当和平的土地上硝烟袅袅升起时,也就意味着战争的开始——人们纷纷背井离乡,妻离子散,孩子眼中也都流露出了惊恐的神色,人们断水断粮,食不裹腹,一切都是那么的触目惊心,惨不忍睹,和平,多么神圣的名词!

我愿是一名和平使者,使各国都建立起友谊和信任;我愿是一只洁白无暇的和平鸽,带着和平的使命飞向四面八方!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6

今日,我向大家介绍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这本书,这本书的主要情节是围绕着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华西里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展开的,生动地描述了18至1820年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列宁曾说:“《战争与和平》当之无愧的是一部了不起的巨著!”

读了这本书,我的感触很深,以前,我曾很天真的想,战争多好呀!战争既能够掠夺国土,又能够增加威名,真是一举两得!《战争与和平》使我明白了战争的残酷,和平的完美,和平是最可贵的,当和平的土地上硝烟袅袅升起时,也就意味着战争的开始——人们纷纷背井离乡,妻离子散,孩子眼中也都流露出了惊恐的神色,人们断水断粮,食不裹腹,一切都是那么的触目惊心,惨不忍睹,和平,多么神圣的名词!

我愿是一名和平使者,使各国都建立起友谊和信任;我愿是一只洁白无暇的和平鸽,带着和平的使命飞向四面八方!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7

托尔斯泰是俄罗斯作象,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象,被称之为最具有“社会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这本书让我懂得了战争的可怕,但也给了我坚持的力量。战争让无辜的人死太多了,每次看到士兵的队伍被浓烟“吞入”,那象征和平的太阳却被硝烟挡住。人们拿着枪炮在“死人谷”的反抗声中拼杀。渐渐的,熟悉了,那夺去生命的战争,那无情的战争能否停止?

唉,战争让无数人丧命!如果人们都能和平相处,安居乐业,幸福美满,这点应该不过分吧!可为何就要一点小摩擦,一点冲突就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例如在伊拉克战争中,孩子是无辜的且伤害最大的。战争,在孩子的一生当中都留下了创伤。和平是多么伟大,战争固然可怕,但战争在和平面前是多么的渺小!

我要做一个和平的使者,让我们心中永远闪耀着迷人的光彩。我要做一只纯洁的白鸽,把和平带到每一个地方,“和平”二字是人们都向往的字眼呀!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8

《战争与和平》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是一部人民战争的'英雄史诗。小说的主要情节是围绕着保尔康斯基、别组霍夫、罗斯托夫、华西里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展开的。场面壮阔、结构清晰、人物形象鲜明,有一种大海般恢弘开阔的美;同时,小说时代感强烈,虽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小说,却反映了农奴制后俄国前途和人民作用的问题。因此,《战争与和平》当之无愧地是一部“了不起的巨著” !书中包括俄奥联军同法军在奥斯特里茨的会战、法军入侵俄国、莫斯科大火、拿破仑军队溃退等。描写了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拿破仑、库图佐夫以及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表现了战士们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歌颂了俄国人同仇敌忾的抗敌精神和震惊世界的伟大胜利。

战争是残酷的,但在战争时期却会让我们更加盼望和平。现身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我们是否应该珍惜现在温馨的生活呢?难道非要等到失去后才追悔莫及?不,应该从现在开始把握!

我们反对战争,但是,我们绝不惧怕战争。当战争来临时,我们也同样会拿起武器,去保卫自己的家园!去保卫自己的安静、和平的生活!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9

《战争与和平》是俄国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创作于1863—1869年。

该作以18的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从1805到18间的重大历史事件。以鲍尔康斯、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和库拉金四大贵族的经历为主线,在战争与和平的交替描写中把众多的事件和人物串联起来。

“至高无上的智慧和真理,正如我们想要汲取的最洁净的甘露,我能用不洁净的器皿盛这种甘露,而评论它是否洁净吗?只有把内心洗净,我才可能使所汲取的甘露保持一定程度的洁净。”

而当皮埃尔成为俘虏,过上了最为艰难困苦的生活之时,我却像皮埃尔一样感到这个世间一切都充满阳光与幸福,我的心也随着埃尔的灵魂在这苦难之中的改变而变得洁净并且充满感动,我几乎带着一种嫉妒的心态羡慕地望着皮埃尔自身所发生的改变,看着他受到启示找到真谛并且最终获得超脱。就像娜塔莎所说的“他像刚从浴室里走出来一样”,他心中最终获得的那份洁净与信仰,是这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

读完战争与和平,我深深的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宝贵,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和平时光,尽量不让战争再次来袭。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0

《战争与和平》#看到停不下来,中午没去走路,终于看完了,只想说托尔斯泰太伟大,每一个人物都是立体的。

我的视角很不同,最喜欢那十五六岁的少年军官彼嘉,他热情真挚,为了去前线,跟大人们磨,遇到战俘还想着给他吃东西,温柔地照顾他,彼嘉死了,杰尼索夫耳边回荡着彼嘉的一句话:“我吃惯甜东西。非常出色的葡萄干,你们全拿去吧!”

我也喜欢库图佐夫,历史上真实的独眼将军,托尔斯泰说“他的目标只有三方面:第一,竭尽全力打击法国人,第二,把他们打败,第三,把他们赶出俄国,尽可能减轻人民和军队的苦难。(最终,人民爱戴他,皇帝讨厌他)

娜塔莎和安德烈公爵的爱情悲剧让人动容,但托尔斯泰又是温柔的,最终又有了皮埃尔,而皮埃尔对自己的怀疑,也因为妻子娜塔莎得到了好的映证,在妻子身上只反映他身上真正善的一面,他们彼此得到了救赎。

尼古拉和玛丽雅这一对完全不同的人走在一起,一样得到了幸福。

一个个丰富的人物,恢宏的战争场面,让我欲罢不能。草婴先生的译文真好,读起来很流畅。

今晚开始看《生存与命运》,据说是现代版《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1

读完觉得有点糟心啊,不可否认是一部伟大的小说,但是历史观和价值观我真的不认同。

三位主角里面我也就比较喜欢安德烈公爵吧,娜塔莎和彼埃尔实在喜欢不起来。先说彼埃尔,作为被剧透的男主,实在是最让我失望的男主了,他在我心目中就是一个软蛋,干到最后一事无成,唯一雄起的一次就是去火场救了一个小女孩,看完后了解了一下,貌似彼埃尔是托尔斯泰以自己为原型写的。唯一的优点好像也就是那“金子一般的心”了吧,但是我反正没看出来金子在哪,倒是安德烈公爵的心比他更金子。说他大彻大悟了,最后好像也没有做些什么变化。还有娜塔莎,就是个傻白甜的女孩啊,前期还是蛮好的,生机活力、光彩照人,后边怎么那么容易被诱惑,婚后还成了死鱼眼?!倒是有些小角色,还是很生动很讨喜,比如多洛霍夫、杰尼索夫、图申、彼佳还有罗斯托夫伯爵。至于尼古拉、索尼娅、玛利亚给我感觉很复杂,可能是无法理解他们的选择吧。开始觉得尼古拉萌萌哒,玛丽亚可怜巴巴却很坚毅,最后把索尼娅抛弃了居然!!

所有的原因可能就是不认同托尔斯泰的观点吧,毕竟人家是贵族。不理解,也许是我读书少的关系,待以后再看。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2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那就是著名的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写的——《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这本书主要写清了人道主义与博爱精神。作者将“战争”与和平两种生活、两条线交叉描写,构成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阔宏诗,《战争与和平》的基柱是肯定这次战争中俄国人民正义的抵抗行动,赞扬俄国人民在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爱国热情和英雄主义。但作品的基调是宗教仁爱思想和人道主义,作家反对战争,对战争各方的受难都给予了深切的同情。

和平是怎么来的,是那么多不怕死、不怕难,勇于拼搏的战士们为我们搏的,用什么去搏的?那就是他们的鲜血、他们的生命。

我愿是一名使者,使各国消战争,愿是一只和平鸽,带着和平的飞向四面八方!在我看来作者的一些思想,我还不懂,不过,我知道,我们要拥有一颗心,一颗爱国的心,一颗和平的心。

看完了这本书,我知道了战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敢拼搏,不敢去夺取和平,失败的不要紧,受伤了也不要紧,重要的是千千万万的人对你期望啊。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3

俄罗斯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撰写的《战争与和平》,被人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这部巨著以儿女情长衬托出法俄战争,生动地描述了1805至18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各个社会领域,十分值得回味,我怀着崇敬的心境,拜读了这部著作。

小说描述的是:俄罗斯的罗斯泰尔伯爵的女儿娜塔沙美若天仙,在一次舞会上和一位年轻的公爵安德烈。保尔康斯基相爱。可是,不久后法俄战争爆发,安德烈奔赴沙场,最终负伤身亡。娜塔沙悲痛欲绝,在别人的劝说下无奈改嫁。此时,在俄国人民的打击下,法军溃败。俄国有恢复了其乐融融的景象。这本书充分地表现出俄国人民坚强不屈的精神。

读了《战争与和平》这本书,我感触异常深刻:主人公安德烈忠心报国,最终为国捐躯,他的爱国情怀使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安德烈为了祖国、为了人民,放弃了自我的幸福,终身长眠于九泉之下,守护着自我的祖国。娜塔沙天真善良,十分纯洁。彼埃尔善良真诚,凭着继承的遗产成了上流社会的瞩目人物,可他并不像其他贵族,坚强作斗争……这本书真是把那时候的俄国人的思想感情描述的淋漓尽致。

读完这本书,我衷心祝愿人世间不在发生战争,和谐永在!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4

如果说当我手捧《战争与和平》这本书时,是怀着崇敬的心情的话,那么,当我读完《战争与和平》这本书时,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因为,在此之前,关于俄罗斯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我已经听说不少,今天,当我完整地学习了《战争与和平》这部小说后,对小说及其作者有了更深的认识。

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上几乎无人能与之媲美的伟大作家。他的文学创作,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体裁丰富,被誉为19世纪俄罗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象一面镜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期俄罗斯社会生活的一切矛盾和巨大的社会变动。

《战争与和平》以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华西里四大贵族家庭在战争与和平年代里的生活为情……

第四篇: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精选15篇)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

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

读书不仅可以增长我们的学识,更能够塑造我们的品质和性格。它可以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们也完全可以把读书当成一种心灵义务对待。在诸多文学作品中,我最为喜爱《战争与和平》,它的场面极为开阔,人物形象鲜明,有一种大海般恢弘开阔的美。

世界的历史可说是一部战争史。自十字军东征,第一、二次世界大战,至近代亚洲的泰缅战争、中日战争,哪一次不是死伤惨重、民不聊生?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便是以四个豪族作主线,在战争年代与和平时期的交替描写中,为我们展现了1895至18俄国历史的生动画面。从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和平,是人性光明的表现。而战争,只能造成国破家亡、亡命伤身、人们流离失所的悲剧。

记得小说主人公安德烈曾说过:“假使每个人只为他自己的信念去打仗,就没有战争了。”留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战争中,硝烟弥漫,耳畔是听不尽的嘶喊声。但在士兵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是在呻吟、在流血,他们在企盼下一个消亡的肉体不属于自己!而战争始终具有其残酷性、现实性,那些士兵中,大多是从老百姓中抽出来的壮丁,他们来自各个地区、各个行业。为了战争,他们身份统一为士兵,也许有的人从彼此仇恨却站到了同一战壕里,因为目前他们共同的敌人是对面的机枪和炮火!

有史以来,各种战争不胜枚举,我们真是避之惟恐不及。当世界人民一致期盼新世纪和平安定之际,随着3月20日那场流弹的侵袭、警报的骤鸣,却将一切愿望打碎!

战争可以说是解决国际纠纷问题的最糟糕、最危险的选择。使用战争手段既不符合世界人民追求和平、安定与发展的愿望,也无助于从根本上消除引发纷争的固有矛盾;既会造成生命和财产的重大损失,也会播撒新的仇恨与敌对的种子,甚至加剧不同文明之间的误解和对抗,使部分地区乃至全球局势陷入新的动荡和混乱。20日那隆隆的轰炸声,破碎的已远不止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

伊拉克战争的爆发,己使得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都为之愤慨。立即停止对伊战争,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在《战争与和平》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作者以史诗般广阔与雄浑的气势,呼吁我们“爱好和平的人们,联合起来吧,让我们只有一个旗帜——和平!”这个口号,应成为我们世界人民永恒的追求!“战争与和平”,我们渴望和平、摈弃战争!让我们乘着《战争与和平》这艘思想之船,共同祈盼和平,驱散战争的阴霾,还海湾地区一片祥和宁静的晴空!我们一定会生活在世界各国人民共享和平、共同发展的美好世界!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2

俄国作家列·托尔斯泰有三部影响世界的名作,其中一部便是《战争与和平》,它被誉为“一部史诗般的巨作”。托尔斯泰在最终对历史、民族的总结中,提出了这样一句话:历史是一门关于各个民族和整个人类的生活学问。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作品主题——战争与和平的精华之处。

是什么使得这本书魅力四射?从18抵抗拿破仑侵略的俄奥联军到18俄国反拿破仑侵略的卫国战争;从1805年彼得堡安逸的宫廷生活到1812年莫斯科居民的大逃亡,作者经过对真实的人物如亚历山大一世、拿破仑、库图佐夫和虚构的四大家族罗斯托夫、博尔孔斯基、别祖霍夫和瓦西里等的故事的描述,再现了俄国历史上这段波澜壮阔的岁月,讴歌了俄罗斯民族为保家卫国而战斗的伟大精神。

从故事一开始,战争与和平这两条线索就“和谐”地交替进行着,到1812年,这两条主线就明显地交融在一齐了:彼得堡的宫廷正在举办沙龙宴会时,莫斯科的居民正从将要被炸毁的城市逃出…..作品有着许多类似这样的场景描述,在让人影响深刻的同时,也不断地催人思考。当战争平息下来几年之后,我们仍然能从“和平”这根线条中隐隐看到残留的战争的影子。

战争的场面经过精工描述变得活生生起来,战士们在战场上的奔跑厮杀,简直让我喘可是气来。贵族伯爵皮埃尔·别祖霍夫看到早晨的雾气笼罩着灌木丛,忍不住赞叹这般美景,和平时期司空见惯的景色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竟然是那么难得!仅有经历过战争的人们才能深刻体会到和平的珍贵,战争期间,人们开始真正懂得珍惜一切事物:亲人、粮食、风景……战争使得和平时代的一切梦幻主义者变成了现实主义者。

我发此刻作品中,不管是俄军战士们用生命换取的一场场胜利,执着地捍卫自我的国土;还是法军突破俄军的一道道防线,直逼莫斯科的军事行动。交战双方都是打着“效忠皇帝、振兴民族”的旗号的。在那时的俄国,亚历山大所到之处民众一片欢呼,在小说中,当尼古拉和别佳·罗斯托夫见到沙皇时激动万分,觉得自我就算战死沙场也是值得的了。而在法国,大革命推翻了路易十六的统治之后不久,拿破仑又称帝了,法军也是打着皇帝和民族的旗号到处征讨的。实际上,历史书上对拿破仑战争的评价也是正面居多,在我眼中,战争的性质由此变得相当复杂。

托尔斯泰把历史的进程比作“推动人类提高的神秘力量”,这个力量不能用“好”与“不好”来评定,并且这股“神秘力量”往往会使一个民族驶入暗无天日的黑洞,在这股神秘力量面前,你会看不清方向,你会无法招架,希特勒时期的德国即使如此。这股神秘力量还会淘汰落后的制度,欧洲文艺复兴、中国辛亥革命、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革命……这些进程并非都是以战争的方式来解决的,但其进程都堪称惊心动魄。

既然托尔斯泰是以“抽象”的形式描述战争与和平这两个宏大的主题,那么我也学着抽象地思考:在战争时期,和平是抽象化了的;在和平时期,战争也会被抽象化。

历史却往往都不是这样。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3

《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宏伟巨著,它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康斯基、劳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作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作品中的各色人物刻画的十分准确,景物如临眼前,虽是19世纪的作品,但流传至今,却依旧热捧真实,其中流露出来对人性的悲悯情怀,穿越时空背景,仍旧撼动人心。以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华西里四大贵族家庭在战争与和平年代里的生活为情节线索,生动地展现了1805年至18间,俄奥联军同法军在奥斯特里茨的会战、法军入侵俄国、莫斯科大火、拿破仑军队溃退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表现了战士们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场面壮观,描写的十分清楚,体会最深的是,这部小说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富有个性。如安得烈性格内向,意志坚定,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彼埃尔心直口快,易动感情,缺少实际活动能力。女主人公娜塔莎则是个情感丰富,生机勃勃,热爱大自然,具有民族气质的女人。他们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这几个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而以库拉金为代表的宫廷贵族的贪婪、虚伪和堕落的个性,也被地刻画出来。

《战争与和平》给了我许多东西,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皮埃尔这个人物。他随和、善良、贪享受,却又没有贵族老爷的架子,常常沉浸在精神世界里以至于显得有点魂不守舍,这些特点都让我感到十分亲切。娜塔莎很可爱,不过有点轻浮了些,所以一经阿纳托里诱惑便放弃了对安德烈的爱情。经历了战火洗礼后的娜塔莎沉稳多了,成熟多了,但同时她又失去了以往的活泼与快乐。安德烈则是另一种性格,他冷峻、聪明、善良、敏感,但遇事往往缺乏皮埃尔的那种宽容气度,所以常常后悔。安德烈的死让我感到很可惜。《战争与和平》里面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值得我们回味,如罗斯托夫一家因战乱迁出莫斯科时娜塔莎与皮埃尔告别的场景。娜塔莎从车窗里探出头来,看到穿着邋遢匆匆走过的皮埃尔,就向他打招呼。他们简单聊了几句,皮埃尔因为痴恋娜塔莎又考虑到自身的处境而显得漫不经心,最后他向娜塔莎挥手道别:“明天,不!再见,再见了。”随即停下脚步落在了马车后面。娜塔莎则好一阵子还把头伸出窗外,对渐渐远去的皮埃尔露出亲切、快乐的微笑。这一段特别使我感动,虽然他们之间的谈话非常简单,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我仍然可以感觉到战争阴影下人与人之间的依依真情。尤其是皮埃尔那句:“明天,不!再见,再见了。”更加可贵。他似乎觉得这一分别,与娜塔莎将永无再见之日,战争逐渐临近,明天风雨不定,所以说出这么看似不经意却沉痛之极的话来。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4

俄国作家列·托尔斯泰有三部影响世界的名作,其中一部便是《战争与和平》,它被誉为“一部史诗般的巨作”。托尔斯泰在最后对历史、民族的总结中,提出了这样一句话:历史是一门关于各个民族和整个人类的生活学问。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作品主题——战争与和平的精华之处。

是什么使得这本书魅力四射?从18抵抗拿破仑侵略的俄奥联军到18俄国反拿破仑侵略的卫国战争;从1805年彼得堡安逸的宫廷生活到1812年莫斯科居民的大逃亡,作者通过对真实的人物如亚历山大一世、拿破仑、库图佐夫和虚构的四大家族罗斯托夫、博尔孔斯基、别祖霍夫和瓦西里等的故事的描写,再现了俄国历史上这段波澜壮阔的岁月,讴歌了俄罗斯民族为保家卫国而战斗的伟大精神。

从故事一开始,战争与和平这两条线索就“和谐”地交替进行着,到1812年,这两条主线就明显地交融在一起了:彼得堡的宫廷正在举办沙龙宴会时,莫斯科的居民正从将要被炸毁的城市逃出…作品有着许多类似这样的场景描写,在让人影响深刻的同时,也不断地催人思考。当战争平息下来几年之后,我们仍然能从“和平”这根线条中隐隐看到残留的战争的影子。

战争的场面经过精工描写变得活生生起来,战士们在战场上的奔跑厮杀,简直让我喘不过气来。贵族伯爵皮埃尔·别祖霍夫看到早晨的雾气笼罩着灌木丛,忍不住赞叹这般美景,和平时期司空见惯的景色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竟然是那么难得!只有经历过战争的人们才能深刻体会到和平的珍贵,战争期间,人们开始真正懂得珍惜一切事物:亲人、粮食、风景……战争使得和平时代的一切梦幻主义者变成了现实主义者。

我发现在作品中,不管是俄军战士们用生命换取的一场场胜利,执着地捍卫自己的国土;还是法军突破俄军的一道道防线,直逼莫斯科的军事行动。交战双方都是打着“效忠皇帝、振兴民族”的旗号的。在那时的俄国,亚历山大所到之处民众一片欢呼,在小说中,当尼古拉和别佳·罗斯托夫见到沙皇时激动万分,觉得自己就算战死沙场也是值得的了。而在法国,大革命推翻了路易十六的统治之后不久,拿破仑又称帝了,法军也是打着皇帝和民族的旗号到处征讨的。实际上,历史书上对拿破仑战争的评价也是正面居多,在我眼中,战争的性质由此变得相当复杂。

托尔斯泰把历史的进程比作“推动人类进步的神秘力量”,这个力量不能用“好”与“不好”来评定,而且这股“神秘力量”往往会使一个民族驶入暗无天日的黑洞,在这股神秘力量面前,你会看不清方向,你会无法招架,希特勒时期的德国即使如此。这股神秘力量还会淘汰落后的制度,欧洲文艺复兴、中国辛亥革命、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革命……这些进程并非都是以战争的方式来解决的,但其进程都堪称惊心动魄。

既然托尔斯泰是以“抽象”的形式描写战争与和平这两个宏大的主题,那么我也学着抽象地思考:在战争时期,和平是抽象化了的;在和平时期,战争也会被抽象化。

历史却往往都不是这样。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5

1805年,法国和俄国之间关联恶化,战争一触即发。然而身处俄国上层社会的人们生活依旧恬静悠闲,社交舞会照常举行。

青年公爵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决心干一番事业,就提任库图佐夫将军的副官向前线出发去了,他期望这次战争能为自己带来辉煌与荣耀。在奥斯特里茨,他参加联军与法军的会战并受伤。在斯托夫伯爵家,他爱上了充满青春活力的那塔莎,感情使他振作起来重新投入生活和事业。俄法战争爆发,安德烈赴沙场,在波罗金塔会战中受重伤。他忽然体会出死亡就是人生的清醒过程。从那一刻开始他的生命慢慢退潮,平静地走到终点。

与安德烈的故事平行发展的另一主人公彼埃尔是个热血冲动、善良真诚的年青人,凭着继承一笔可观的遗产,他成了上流社会的瞩目人物。势利库拉金公爵便把放荡堕落的女儿爱伦嫁给了他。意志薄弱但又向往理想的道德生活的彼埃尔在荒淫的贵族群中屡次受挫。自卫战争中,彼埃尔组织民团并经受了战火考验。后被法军逮捕。在战俘营,士兵中的宿命论和不抗恶思想使他深受感动。在俄国人民的打击下,法军溃败。彼埃尔被游击队救出,重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婚后,他参加了十二月党人的秘密组织,而那塔莎则成为一个贤妻良母。

《战争与和平》给了我许多东西,包括宇宙万物运行的道理、人生的启发以及心灵上的慰籍。一向以来,我都很喜爱彼埃尔这个人物,并在精神上把他当作一个知心朋友来对待。他随和、善良、落拓不羁、贪享受却又没有贵族老爷的架子,常常沉浸在精神世界里以至于显得魂不守舍,这些特点都让我感到亲切。娜塔莎很可爱,但是略显轻浮了些,因此一经阿纳托里诱惑便放下了对安德烈的感情。经历了战火洗礼后的娜塔莎沉稳多了,成熟多了,但同时她又失去了以往的活泼与快乐。安德烈则是另一种性格,他冷峻、聪明、善良、敏感,但遇事往往缺乏彼埃尔的那种宽容气度,因此常常后悔。安德烈的死很可惜,但除此以外,我们找不到一个更好的结局来安排他,毕竟在临死时他彻悟了。

《战争与和平》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呢?托尔斯泰以前说过:“它不是传奇,不是长诗,尤其不是历史记事。《战争与和平》只是作者想借以表达和能够在其中表达他所要表达资料的那种形式。”他说的是实话。孟子也曾有过类似的言语:“吾辞达而已矣。”辞能达意,就这么简单。托尔斯泰认为,文学只是表现思想的一种形式,作为形式,它远不如内在的灵魂重要。后人读《战争与和平》,往往呼为史诗,那样其实正好违背了托翁的意愿。真正读懂《战争与和平》的人,最终会发现,这是一部思想的结晶,却非文学。而小说的作者托尔斯泰,则纯然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了。难怪著名作家高尔斯华绥说,如果要举出一部贴合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这个定义的小说,我就要选取《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6

作为一位读者,爱一本书是多么自然的事。

《战争与和平》带给人无边的理想和希望,带给人信仰。是的,我想我是陷入了另外一种状态,不仅仅因为托尔斯泰那高超的艺术,而且因为他在书里所描述的那种广阔博大的情感世界与深远浩瀚的精神境界。它征服了我,影响着我,使我幻想自己也能够抛却卑微的尘世生活,融入到那样的世界——爱的世界,融入到永远明亮,永远纯洁,永远跳动着爱的温暖的火焰的世界。

刚开始阅读这本书,犹如在一个巨大的阴影里徘徊。良久,视觉范围闪现出一个模糊又清晰的印象,后来便豁然开朗了。其中描写了历史上真实的人物拿破仑、库图佐夫以及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也写了人们的理想和鼓舞人心的目标,歌颂了俄国人同仇敌忾的抗敌精神和震惊世界的伟大胜利。我感觉到,托尔斯泰不只想诉说这些,更重要的是要告诉我们一个真理:这个世界本是一个整体,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无论托尔斯泰自己,还是他的国度。他所描绘的战争,他笔下的人物,无论善的、恶的,甚至所有的一切,一切的一切,都是这个完整整体的一部分,都铭刻着这个整体的烙印。这个整体在他看来就是真理,就是爱。正如他在书中写到“是的,爱,但是,不是对某种东西,为了某种目的或者出于什么原因的爱,而是初次——就是我要死的时候,看见我的敌人,我依华考|zk168然爱他的那种我所体会到的爱。我体会到那作为灵魂本质的不需要对象的爱。我现在体会到这种幸福。爱邻人,爱自己的敌人。爱一切——爱上帝所体现的一切。”

这句话使我感受到爱弥散天宇,遍及四海。世界上没有比它更加有力的事物了,因为只有它,可以消除一切差别,包容一切苦难,消灭一切恶的根源。它使这个世界再没有个体的界限,再没有彼与此的分别,没有仇恨,互相平等。是的,我们都在里头,每个人,每个动物、植物,还有那些没有生命的事物。

托尔斯泰有一句名言:“人同河一样,每条河有时窄,流得急;有时宽,流得平稳;有时混浊,有时澄清;有时凉,有时暖。”人也是如此虽都有人类品性的根苗,但表现出的却各不相同,书中的各种人物也是因为爱而融合的。

由此不由使我想到战争的意义是什么呢?战争从来不能赢得它们想赢得的东西——真正的对于一切的占领,因为对于人的精神世界的占领和统治,无法通过战争这种方式来完成。

虽然战争能够使我们收获一点什么,但对于人民来说更向往的是和平、充满爱的境界。从这本书中我获得了很多,最令我感动的是托尔斯泰所带给我们的广阔博大的爱,他深深爱着这世间的一切。即使无法达到这样一种爱的极至、超脱、完美,但他使我们学着去拥有一颗博爱的心,我想这便是此书所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7

这几天,我重读了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这部古典文学名著,描写战争笔触雄伟,描写日常家庭生活细腻感人。

什么是战争?德国的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指出,战争就是一场大规模的决斗;它是一种暴力行为,意在强迫对手服从己方意志;它是严肃的手段,为达成严肃的结果。在我看来,很少有什么正义的战争。战争是残酷的,表现在一个方面就是会有大量的人员伤亡,包括士兵和平民。

安得烈公爵在第一次受伤后,幸运地活了下来;但是幸运没有光顾他第二次,他抛下七岁的独子,死去了。安德烈公爵的死很令人难过,他的儿子本已在出生时失去母亲,然后又失去父亲。虽然有姑姑照管他,但那姑姑在心底承认,对他没有对自己孩子那样的感情,虽然她也为此感到抱歉,并且想要做自己做不到的事。一个曾经那么依恋和爱戴哥哥的妹妹,在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后,还是要把重心放在自己家里。这也许就是人之常情?

索菲娅是另一个令我同情的人物。她是一个孤女,自幼寄养在姑妈家。她爱她的表哥尼古拉,爱得坚定不移、毫不动摇。然而她没有财产,不能挽救已现颓势的贵族家庭,因此她的姑妈始终坚决反对。尼古拉的感情变化莫测,从来不能给她一个承诺,而她还是不计后果地拒绝了另一个追求者。索菲娅美丽、坚韧、通情达理,她为这个家庭做了很多牺牲,这是她的优点还是她的弱点?她知恩图报,阻拦了想要和人私奔的娜塔莎,保护和挽救了那个险些自毁一生的丫头。这个轻浮的娜塔莎不断地陷入恋爱,她为了一个面孔漂亮、头脑愚蠢的家伙放弃了和安德烈公爵的婚约,前者根本没有打算对她负责,后者为她再受打击。安德烈公爵在妻子难产死后一直心情冰冷抑郁,他因为娜塔莎而再次萌生的柔情和对生活的希望又破灭了。

娜塔莎最后嫁给了安德烈的朋友皮埃尔,一个性情温和宽厚的富翁,生了一堆孩子。尼古拉娶了安德烈的妹妹,一个有钱的伯爵小姐。索菲娅一直未嫁,她尽自己所能为家里每一个人出力,却从得不到感谢。而娜塔莎对嫂子说,索菲娅是一朵谎花,不会结果。她忘了和索菲娅从童年时代开始的情谊,对她的陪伴和好处,显得无情无意。这很令我伤感。

一部《战争与和平》写尽众多人物的悲欢离合,托尔斯泰作为一名文学巨匠,对人物的描写十分细腻准确,使人宛如亲见。我认为是托尔斯泰的作品使他伟大,而非他的人品。他曾和女农奴生下一名私生子,还把他的私密日记拿给妻子看,使妻子想要“烧了他的日记和过去”。他曾经嫉妒陀思妥耶夫斯基娶了一个好妻子,因为后者的妻子对后者的写作事业帮助巨大;他令妻子不断生孩子,却拿这事来责怪她“只会生孩子”。和这样的男人相处,一定很不容易。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8

《战争与和平》里面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值得我们咀嚼回味,如罗斯托夫一家因战乱迁出莫斯科时娜塔莎与皮埃尔告别的场景。娜塔莎从车窗里探出头来,看到穿着邋遢匆匆走过的皮埃尔,就向他打招呼。他们简单聊了几句,皮埃尔因为痴恋娜塔莎又考虑到自身的处境而显得漫不经心,最后他向娜塔莎挥手道别:“明天,不!再见,再见了。”随即停下脚步落在了马车后面。娜塔莎则好一阵子还把头伸出窗外,对渐渐远去的皮埃尔露出亲切、快乐的微笑。

这一段特别使我感动,虽然他们之间的谈话非常平淡,几乎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但我仍然可以感觉到战争阴影下人与人之间的依依真情。尤其是皮埃尔那句:“明天,不!再见,再见了。”更加可贵。他似乎觉得这一分别,与娜塔莎将永无再见之日,战争逐渐临近,明天风雨不定,所以说出这么看似不经意却沉痛之极的话来。

有人说,托尔斯泰那种僧侣式的不抵抗主义使得他像个可笑的懦夫;又有人说,托尔斯泰属于农民阶级,他所提倡的农民宗法制观点带有很大局限性。对此,我要说,我们这个世界所缺乏的正是托尔斯泰的不抵抗主义。因为人类太好胜了,他们不但要超过自己的同胞,还想进一步征服那生养自己的大自然。很明显,人类是不可能征服自然的,他们将为自己的好胜付出代价,酸雨、臭氧层空洞、大气变暖,这一系列的事实难道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至于所谓的农民阶级局限性,那是不值一哂的,如果拿阶级来划分托尔斯泰这样一个伟大而超前的人物,就好比用米尺丈量地球,可笑透顶。

不管怎么说,托尔斯泰都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的思想是很多人无法理解的,所以,我们没有资格站在这么一个伟人面前指手画脚。尽管他不抵抗,偏向农民,但这毕竟是他自己的个性,像很多其他人的个性一样,我们没有理由不尊重。而且,我更认为,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个性,托尔斯泰才成其为托尔斯泰,否则他只是一介庸夫罢了。

《战争与和平》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呢?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它不是传奇,不是长诗,尤其不是历史记事。《战争与和平》只是作者想借以表达和能够在其中表达他所要表达内容的那种形式。”他说的是实话。孟子也曾有过类似的言语:“吾辞达而已矣。”辞能达意,就这么简单。托尔斯泰认为,文学只是表现思想的一种形式,作为形式,它远不如内在的灵魂重要。后人读《战争与和平》,往往呼为史诗,那样其实正好违背了托翁的意愿。真正读懂《战争与和平》的人,最终会发现,这是一部思想的结晶,却非文学。而小说的作者托尔斯泰,则纯然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了。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9

让白鸽永远飞翔在蓝天

当我站在客厅的落地窗前远眺着小城的万家灯火,当我凝望着街道上五光十色的车水马龙,当我欣然看着楼下公园里大爷大妈们神采奕奕地跳着广场舞,当我慢慢合上xx读过的《战争与和平》这本书的时候,我心潮澎湃,仿佛内心有千言万语。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在这本书中描写了1820xx年俄法战争的全过程,以当时四大贵族家庭的活动为线索,反映了1820xx年至1820xx年间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各阶层的'现实生活,抨击了那些谈吐优雅,但漠视祖国命运的贵族,歌颂了青年一代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期间,无论是气势磅礴的“奥斯特里茨”战役,还是扭转乾坤的“鲍罗金诺”会战,以及莫斯科的大火,拿破仑的溃败,作者托尔斯泰用他的笔都一一作了生动详实的描写,令人读来宛如身临其境。

读了这本书以后我觉得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又何尝不是用千千万万先烈的鲜血换来的。从民国初期的军阀混战,到八年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虽然我们这群00后的孩子从未经历,但是当我们从新闻联播、影视作品中了解到的战争的残酷性已经足矣让我们感慨万千。就在当代,当我还在妈妈温暖的怀抱里撒娇,在课堂里安心专注地聆听着老师的教导时,在遥远的叙利亚的人们却在饱受着战争带来的痛苦,有多少人死在战争的魔爪之下?从20xx年3月15日到20xx年6月8日的1547天里,叙利亚战争就已确认造成230618人死亡。听到这样的数据,我脑海中立刻就浮现出了战争残酷的画面:战场上泥沙飞溅,炮声、火光不断,战场上有给火枪上膛和大炮上膛的声音,也有被炮弹、子弹打中,受伤战士的惨叫声,还有双方交战的厮杀声。战场上,有的战士失去了臂膀,手臂流血不止,血肉模糊,有的战士被炮火炸断了双腿,鲜血喷射,不久就因失血过多死去了……城市里大街小巷高楼坍塌,废墟遍地,人们四处奔逃,妇女们惊慌失措的叫声、孩子们绝望的哭泣声,老人们悲痛的的哀嚎声,弥漫着整个城市。有多少孩子失去了父亲;有多少妻子失去了丈夫;有多少父母失去了儿子……我们的国家也是经历了这样残酷的战争才得以解放建立了新中国,才有了今天的和平繁荣!

“咕,咕……”一只白鸽停在我身后楼梯旁的花窗上,我转身看着屋内温馨的黄色灯光撒满整个家,茶几上摆放着精美的茶具、鲜嫩的果品、香甜的糕点,妈妈正在书桌前静静地写着书法,爸爸正在沙发上陪着外公外婆看着电视里正在播放《厉害了!我的国!》,当一幕幕壮观恢弘的大规模航拍镜头从眼前掠过,祖国的壮美山河、卓越成就所带来的震撼与自豪感,扑面而来。我自豪于生活在这样一个和平、伟大的新时代,我们现在的和平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希望战争永远消失,和平的白鸽永远停留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0

这恐怕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部小说了。

十二岁的时候我开始读它,到现在已经整整七年,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最终才发现,这本书是我永远也读不完的。

有人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的契机是为了探寻俄国社会的出路,我却始终觉得这种观点过于片面。我认为,一部真正伟大的小说,应该是包罗万象的,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小小的目的。从《战争与和平》里面,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包括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甚至宗教学等等,这一切综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既是主观的,同时又是客观的。说它主观,是因为他来源于托尔斯泰的思考与总结,很多地方都打上了“托氏烙印”;说它客观,则是因为他并不强加于人,而是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人在“托化”的同时又逐渐凸显出自己的个性来。

另一方面,我又认为,以托尔斯泰的眼界之高、目光之远,他未必会把人类的所谓政治放在眼里。从根本上讲,托尔斯泰所关心的,应该是更广阔的精神与永恒。《战争与和平》里面,托尔斯泰曾不止一次地借皮埃尔、安德烈的大脑来探讨这个问题,探讨的最终结果,他没有告诉我们,这也正是其客观之处。他似乎希望我们去独立思考,并找出答案来。然而,人的思想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与见解,所以,凡是读过《战争与和平》的人,都在心里构造了一部属于自己的《战争与和平》。

应该说,《战争与和平》这部书最大的成就在于其思想性,那是无与伦比的。但是,在其它方面,它的成就也同样不凡。

托尔斯泰都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的思想是很多人无法理解的,所以,我们没有资格站在这么一个伟人面前指手画脚。尽管他不抵抗,偏向农民,但这毕竟是他自己的个性,像很多其他人的个性一样,我们没有理由不尊重。而且,我更认为,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个性,托尔斯泰才成其为托尔斯泰,否则他只是一介庸夫罢了。

《战争与和平》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呢?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它不是传奇,不是长诗,尤其不是历史记事。《战争与和平》只是作者想借以表达和能够在其中表达他所要表达内容的那种形式。”他说的是实话。孟子也曾有过类似的言语:“吾辞达而已矣。”辞能达意,就这么简单。托尔斯泰认为,文学只是表现思想的一种形式,作为形式,它远不如内在的灵魂重要。后人读《战争与和平》,往往呼为史诗,那样其实正好违背了托翁的意愿。真正读懂《战争与和平》的人,最终会发现,这是一部思想的结晶,却非文学。而小说的作者托尔斯泰,则纯然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了。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1

手捧一本《战争与和平》,仿佛置身于那个硝烟弥漫的时代。以往总是崇敬拿破仑的勇敢和智慧,从未想到从俄国的角度去看这一段历史是如此不一样。托尔斯泰以其深刻细致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宏大壮阔而又生动逼真的历史画卷。我从中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也看到了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探索。其中安德烈的形象最让我印象深刻。

安德烈一出场就是一个看似随和而又傲慢、冷漠的年轻公爵形象。他厌倦上流社会的虚伪、无聊,不愿意被这种生活所束缚,所以他进取参军作战,期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功成名就,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然而他却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和统治集团的虚伪、无能,当他死里逃生回到家中又眼睁睁看着妻子难产死去。这一系列的打击使他灰心丧气,使他感到了生命的虚无。以往渴望建功立业的他隐居农村,只想独善其身。在皮埃尔的热情劝说下,他渐渐振作起来,在自我的领地上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并取得了成功,但他仍然决定自我“应当平静而安稳地度过后半生”。直到遇见美丽的少女娜塔莎,娜塔莎的美丽和无忧无虑激起了安德烈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于是他再次走进了彼得堡的喧嚣之中,加入了当时俄国的社会改革热潮。他赢得了娜塔莎的感情,然而两人订婚后,娜塔莎的背叛又让安德烈落入了生活的低谷。战争再度兴起,安德烈身负重伤,最终在娜塔莎的看护下死去。

安德烈一生都在追寻着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价值。在起起落落中,他苦苦思索,寻求着一种超脱世俗生活的价值所在。安德烈的思索也启发我们读者的思索: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人应当怎样生活?这样的问题我想每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人都应当以往想过,也很可能像安德烈一样经过了一个反反复复、时而兴奋、时而落寞的痛苦的内心挣扎过程,甚至很可能到此刻都没有找到能够真正说服自我的明确答案。我想,这个我们苦苦追寻的、左右我们的生活态度的东西就是我们常说的人生哲学吧。每个人的人生哲学都不尽相同,然而每个人追求人生意义的过程却颇为相似。是也?非也?哪里有衡量的标尺呢?

千百年前,屈子立于汨罗江畔叹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直到此刻每个人都还是一出生就在不断追寻,并且在这个追寻过程中成长、老去、直至死亡。或许,生活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就在于这如同夸父追日一般永不停歇的追寻吧!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然而人类怎能停止思考呢?虽然奥斯特洛茨战场上高远的天空依然飘浮着宁静、镇定的白云,老榕树依然岁岁枯荣,安德烈的心灵历程却不会停止。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2

在我心中,《战争与和平》这部巨著内交融了太多智慧与勇气,残忍与坚强,高贵和卑微,它将种种的感情和殷红的鲜血,涂抹在我们对于那个时代的记忆上。

那一个个精彩的情节深深地打动了我,作者将心理动作语言都传神地用语言演绎了出来,作为读者,我仿佛可以潜进书中,和人物对话,揣测人物的心理。那种奇妙的感觉让我仿佛脱离了现实,进入到那个**的年代,感受着朝中的勾心斗角,欣赏着欧陆都市的繁华绚丽,为贵族考究奢华的生活而惊讶,为命运多舛的人物而叹息。热血与华贵穿引在这个安逸又**的时代,引领着我的心上下起伏着。

书中繁多的人物各有特色,或高尚,或卑鄙,或智慧,或愚蠢。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的各面,无论是光明或是阴暗,总有一个难忘的故事将它们印在我的心中。正是那一个个鲜明的角色,让这艺术的殿堂更加璀璨辉煌,儒雅的安德烈公爵有情有义,在他的心中却不失坚决,他爱家人更爱国家,在生死徘徊后,终于得到了他想要的归宿,他的家族更多了一份悲剧色彩,但正气长存,那一份傲骨从没消失,厌恶趋炎附势的清高却导致了家族的颓败。美德不能长存,这又何尝不是这个时代的悲剧呢。皮埃尔伯爵家族却又像另一出的悲剧,他作为私生子,却在嫉妒与争斗声中,继承了并不在意的巨额遗产,却同时被推向了上流社会,身不由己地与爱上他钱财的女人结婚,却过不上幸福的生活。在灯红酒绿的都市,疲于奔命地来往于舞会,酒馆,那种生活并不是他想要的,他抗争了,参军了,他没有因此死亡,而是得到了崭新的人生,在波澜起伏的情节中,好像凤凰就此涅槃,是那份不向命运低头的勇气支撑着伯爵走出噩梦的吧。

在书中,我心中产生了一种颠覆的感觉,在这里,壮丽地死亡却像是一种新生,那些在精神上苟延残喘的贵人,却更像死了一般地堕落。在争斗之中,天真单纯仿佛就成为了愚蠢,在官场之上,虚伪狡诈却摇身变成了高尚与忠诚,成为虚伪者攀上名利高峰的通行证。错乱的世界却显得那么自然,也许这就是生活,在这里,是为了生存而生存吗,还是为了坚守自己的信念,像尼古拉老公爵那样,有很高的名望却默默地死去。在这些主人公的背后,还有许许多多为了国家愿意献出生命的高尚的士兵 ,他们是平凡的,却又是伟大的,那份对皇帝对国家的热诚,在国家风雨飘摇之时,留下了希望的火种,他们是小人物,却散发着比达官贵人们更夺目的光辉。在这个时代,他们是明星是主宰。他们身上的是一个时代应有的美德,可惜那些美德就像他们一样被淹没在了尘土之中。也许每一个时代都有各自的特点,站在那个背景下来看,对错并不会那样的分明。

读这本书,读到的是智慧,是热血,是悲情,是感动。我想,这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却不是一个完美的世界。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3

《战争与和平》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被法国作家莫泊桑称为俄罗斯的“莎士比亚”,他的作品《安娜卡列尼娜》非常有名,而我今天又阅读了这部《战争与和平》。

故事讲的是187月,拿破仑率兵征服了欧洲,法俄之间正酝酿着激烈的战争。然而在彼得堡上层的人们依旧过着恬静悠闲的生活,达官贵人们都汇聚在皇后的女官兼宠臣安娜·帕甫罗芙娜举办家宴招待会上。

赴宴的有宫廷官高位重的瓦西里公爵和他漂亮迷人的女儿海伦,还有个头高大健壮的年轻人皮埃尔,他戴着眼镜,剪短发,穿浅色的流行短裤和褐色燕尾服。皮埃尔是莫斯科著名贵族别祖霍夫的私生子,从小出国留学,当时他20岁,学成回国到首都谋职。他一进宴会厅,对人们议论拿破仑征战欧洲颇感兴趣。在这里,他高兴地结识了英俊而刚毅的青年安德烈--先朝保罗皇帝的退职老总司令保尔康斯基的长子,两人很快成了好朋友。

此时,安德烈正应库图佐夫将军的召唤,去任他的传令官,将出国跟征战欧洲的拿破仑军队作战,任即将分娩的妻子丽莎和妹妹玛丽娅再三劝留,也改变不了他的决心,他期望通过这次战争为自己带来辉煌与荣耀。在出征之前,安德烈把妻子从首都送到了在莫斯科郊外居住的父亲那里,委托父亲加以关照。于是他急奔前线,在波兰追上了俄军总司令库图佐夫,总司令派他到联合纵队去任职,并受到了嘉奖。

皮埃尔回到莫斯科,他继承了别祖霍夫伯爵身后所有的遗产,摇身一变成为莫斯科数一数二的资本家,成为社交界的宠儿。他的亲戚瓦西里公爵早就窥视别祖霍夫家的财产,本想通过联合别祖霍夫公爵的大女儿——大公爵小姐卡季什篡改遗嘱来谋得,失败后,又处心积虑地要拉拢皮埃尔,一方面为他在彼得堡谋得一个不小的官职,又挖空心思巧安排,让已是宫廷女官的女儿海伦嫁给彼埃尔,以图钱财。结果他的计谋顺利达成,可这桩婚事实在不幸之至。皮埃尔发现了妻子与好友多罗霍夫之间的暧昧关系,他与陶洛霍夫进行搏斗,并幸运的击倒对方,随之与妻子分居,自己也陷入了善恶和生死的困扰之中,在加入共济会后,受到宽宏大量的哲学的熏陶,回到了妻子身边,但妻子依然放荡如故,令皮埃尔陷入了郁郁寡欢的生活中。

当安德烈再次回到总司令身边,俄奥联军对法的奥斯特里齐战斗就要打响了。由于在战前的军事会议上,否决了几位老将军的意见,采取了马上出击的战略,结果惨败。安德烈受伤被俘,途中昏迷,被敌人误以为活不成而丢下,库图佐夫也以为安德烈阵亡,给他的父亲去信报丧。可是安德烈在老百姓的救治下又康复了。愈后的他直奔老家,是日夜晚,妻子丽莎正好产下一名男婴,但她却在分娩中死去了。安德烈在孤独与绝望之中给妻子最后一个吻,他觉得人生已再无意义,决定终老于领地。

《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作品。我明白站在时代的路口上我们要选择正确的道路。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4

《战争与和平》这本书主要以抵抗拿破仑侵略的卫国战争为中心,通过对几个贵族家庭的详细描写,反映了从1805年到十二月党人起义前夕这段历史时期的俄国生活。

1805年,拿破仑集结军队继续向西挺进。俄国受到了威胁,遂与奥地利签订盟约,共同抵抗法军。 虽然到处都是人心惶惶,但人们的生活并没有被打乱,贵族们依旧举行盛大的舞会接待客人,依旧和朋友们聊天玩乐。在莫斯科,人们生活平静,在另一边库图佐夫却在带领军队抵抗法军的入侵。皮埃尔的父亲去世了,他从一无所有变成了俄国首富,姑娘们都对他另眼相看;安德烈公爵参军了,公爵夫人为他生了一个胖小子,但公爵夫人死去了;尼古拉还一直在追求着索丽娅。没过多久,安德烈向娜塔莎求婚,可娜塔莎同时爱上了阿纳托里。过了一段时间,战争打到莫斯科来了,人们纷纷离开,逃往别处。战争进行得很激烈,双方伤亡惨重,安德烈也在战役中牺牲。拿破仑似乎很有胜算。18,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俄军胜利了。从那以后,生活恢复了平静。娜塔莎与皮埃尔结婚生子,玛丽亚和尼古拉也结婚了,人们都生活得很幸福。

从文章中我体会到卫国战争中,俄罗斯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伟大的力量。人民都愿意参军为国牺牲做出自己的贡献,他们不怕死亡,随时随地做好准备战斗,只要国家用得上他们,他们哪怕是死也要完成任务。文章中许多平民出身的士兵和军官就拥有这种精神:朴实英勇、藐视死亡,他们都很有英雄气慨。文章中的库图佐夫遇事沉着冷静,脑子很灵活,每一步都思考得很详细、很周到,是人民智慧的体现者。在战争中俄罗斯能以少胜多,他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

小说中的三位贵族优秀青年安德烈公爵、皮埃尔和尼古拉公爵,都曾英勇地投身到卫国战争的最前线。安德烈公爵不仅是库图佐夫的好助手,还是人民心目中的勇士。他为国捐躯,人们永远都不会忘记他。现在人们的好日子都是用那些英勇献身的勇士们的鲜血换来的,我们要珍惜他们为我们所做的一切,他们是多么的不容易呀!在战场上的每一分每一秒,士兵们都是冒着生命危险在战斗。他们从来没有想过退缩,只想着怎样才能胜利,才能让子子孙孙们幸福地生活,他们从来没有为自己想过。那些被法军抓走的俘虏们,他们就算死也不屈服,也不出卖国家和人民,与胆小怕死、傲慢自负的拿破仑相比较,他们显得多么伟大、多么高尚。虽然他们很平凡,但是他们所做出的是令人尊重、敬爱的事,我们要向他们致敬,也要向英勇的将军、士兵、统帅等等一些人致敬,感谢他们所付出的一切!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5

我很想谈谈那位性格深沉而坚毅的安德烈公爵,这位时常默默不语,时常又冷言冷语,深沉而坚毅的男人,与皮埃尔的宽厚善良构成巨大反差。但两个人却是至交好友,两人都愿望做对民众和国家有意义的事。区别在于皮埃尔期望做得好,可是效果不佳。安德烈从没说过期望,可是却在切切实实地解放着农奴。然而,令人扼腕叹息的是,这位光彩夺目、散发人格魅力的安德烈公爵却突然间地死掉了。他死于战争时期的伤口感染,这个意外事故让我们这些拥有发达医学的现代人感到十分地不能理解。

我也很想谈谈那位性格随和善良的皮埃尔伯爵。他是位宽厚善良、乐于施舍、不修边幅的好人。我们看到了他婚姻的曲折,看到了他在内心深处的思考,看到了他贯穿始终对周围人和事的细微地观察。作者把他写得如此重要,让我一度认为这是作者本人的化身。

我也很想谈谈那些几乎一闪而过的人物。杰尼索夫,骠骑兵军官,尼古拉的好友兼青年时期的榜样。是个意气风发的人物。冲动地向朋友的妹妹求婚,同样,又冲动地带领自我的士兵(为了不至于挨饿)抢夺军需官的粮食。于是,因为抢夺粮食这个原因他消失了,他在半途中离开了我们的视线,他可能入狱,也可能在医院中死掉。于是我们为他的命运感到十分不平,这绝不应当是这为平民英雄应有的命运。然而造化弄人,在抵抗拿破仑入侵的前夕,俄军总司令的府邸,又出现了这位英姿飒爽的军人的身影。

严厉的、正派的阿莫罗西莫娃,欢乐、热闹的罗斯托夫伯爵一家人,克制内敛、温柔贤淑的玛丽亚公爵小姐,这些都给我们留下难以抹去的印记。

然而,我决不能忘记谈一下库图佐夫,这位指挥俄军抗击侵略者,一度败退于拿破仑的俄军总司令。他始终如一地认为看似失利的鲍罗金诺会战是促成敌人灭亡的胜利的会战,而并非像其他的当事人,仅仅因为俄军的撤退和古都莫斯科的被放弃就断定这是一场失败的会战。事实证明,法军在僵持几个月后莫名其妙地撤退了,随后又近似疯狂地溃败了,老将军库图佐夫最终如愿地,让“急于回家”的法国人不得不在严寒中“吃马肉”去了。

读到文章的最终,越发地感受到库图佐夫的人格魅力。他少有激动的一面(除了在战前激动地要侵略者去“吃马肉”这一段),大多数都是一种疲倦和理解的状态。他不参与谈话,也不发表意见,任何激昂煽情的言论在他面前都没有表现的余地。他不置可否,很少发表评论;可是他贯穿始终的言行,体现的是一个强大的坚韧的人格力量。

有时候自我受到别人误解和攻击的时候,想想书中的库图佐夫,便会觉得眼前的一切可是滑稽可笑。于是便能淡然处之。--因为真正实在的东西,不是那些表演,而是我们的作为;决定事态发展的东西,不是我们的意愿,而是事情本来就是那样。--这样的性格与命运,正印证了中国一句古话:“士不可不弘毅,任重道远。”

第五篇: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本书从1932年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上台前后一直写到1972年的水门事件,勾画了整整40年间的美国历史,内容十分丰富。举凡这一时期美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历届政府中统治集团的内讧和两党的勾心斗角,经济危机引起的严重社会**,以及工人、农场主、退伍军人和黑人的群众斗争,等等,都写得绘形绘色。对近四十年来美国人的精神风貌、社会时尚、各阶层的生活,一直到流行的衣饰发型、音乐电影、美语中的时髦词汇等,都有广泛的评述。书中还插入“美国人物画像”若干篇,是对当代美国某些方面有代表性的人物的剪影。本书充分运用新闻报导的特写手法,根据大量的美国报刊资料和采访材料写成,对了解美国当代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内幕情况,提供了比较丰富的资料,有参考价值。

全书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应运而起》,从1932年在经济大危机最严重的时刻罗斯福总统上台前后写起,包括整个“新政”时期,一直写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第H部:《牺牲与变化》,从1941年“珍珠港事件”一直写到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这是美国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宝座的十年。第三部:《种下恶根》,从I951年到1960年艾森豪威尔总统任期结束的十年时间,这时美国处在新的繁荣之下。第四部:《必得恶果》,包括肯尼迪和约翰逊两届总统的在任期,这是越南战争和国内人民运动高涨和社会**激化的年代。第五部:《尼克松终于上台》,从1969年尼克松当选总统写到水门事件。作者是从资产阶级自由派的观点来观察近四十年的美国历史的。这五部分的划分,可以看做是作者对近四十年美国历史的发展和变化的一个粗略的分期。这基本上反映了美国爬出30年代初经济大危机的“沟底”以来,如何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登上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宝座,然后又经过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一系列重大变故而急剧衰落的历史过程。本书充分运用新闻报导的特写手法,根据大量的美国报刊资料和采访材料写成.举凡这一时期美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历届政府中统治集团的内讧和两党的勾心斗角,经济危机引起的严重社会**,以及工人、农场主、退伍军人和黑人的群众斗争等等,都写的绘声绘色。书中通过大量事实暴露了美国经济、政治、军事的矛盾和弱点及其内外交困、走投无路的窘境,以及美国社会的离心离德、精神空虚和浮游无根的丑恶面貌。但作者不可能彻底揭露美国的本质,特别是战后初期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和反动政策,甚至公然把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攻击成“亚洲的灾难”,为美国发动侵朝战争辩护。对美国的经济危机,一再用所谓消费不足的资产阶级观点来进行解释。对美国垄断财团在国家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也是讲得含混不清,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最后,作者流露出对美国的盛世荣光的怀念和对梦想消失的无限感慨,并为看不到美国今后的出路何在而感到仿惶。在全书结尾处写道:“在干预了国外冲突1/3世纪之后,美国人民再次转而内向,他们要在与世隔绝中寻求安慰,在孤立中寻求复兴。”这些话半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哀歌,半是开历史倒车的反动幻想。实际上今天仍然是苏美两霸在争夺世界霸权,美帝也极想重圆逝去的春梦。在曼彻斯特笔下的四十年美国史确实可以称得上波澜壮阔,以大萧条时期的惨境和“补偿金大军”事件开始,在那个“山穷水尽”的夏天,胡佛成了美国历史上一个不太光彩的总统,而充满传奇色彩的罗斯福着开始了他的时代。接下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似乎只有珍珠港事件让美国人对这场战争有着刻骨铭心的伤痛,而接下来尽管有大量美国青年战死沙场,但是美国却着实获得了现实的战争红利,而杜鲁门正是幸运的接过了这份红利,但是也“不幸”的接过了罗斯福光辉的时期给他留下的阴影。在书中描述着杜鲁门刚上台时,人们对他的猜疑和他对人们常常拿他与罗斯福比较的恼火,不过他坚持了下来,还开启了冷战时代,而国内,臭名昭著的麦卡锡也开始了美国内政的黑暗年代,另一名“反共斗士”尼克松似乎是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但是却显得没麦卡锡那么强硬。艾森豪威尔结束了民主党对白宫的长期“占领”,同时带领美国进入一个“全速而稳健地进

行”的时期,那段时期,美苏两国在太空的竞争开始,书中对当苏联在初期处于领先地位时,国内各式各样的反应有着生动的描绘。接下来,美国历史另一位传奇总统,肯尼迪上台,在我看来他的传奇并不在于他后来的被暗杀,而在于他在任的时期确实是段动荡而洋溢激情的时期。“猪湾事件”,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给我更深印象的是肯尼迪对黑人运动的坚定支持,那场出动军队护送黑人学生入学的场景足以和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个梦想》的演讲场景相媲美。约翰逊在肯尼迪上台后的处境和杜鲁门颇为相象,在这段历史中,约翰逊似乎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总统,似乎也只有在如“肯尼迪遇刺,约翰逊接任总统”这样的叙述中出现他的名字。在本书中,我们可以对约翰逊有更多的了解。终于,尼克松登场,据说很多人都想不到中美建交会在这个昔日的“反共斗士”任上实现,而这也正反映了政治的多变性和现实性。本书以水门事件及其余波结束,也让我结束了一段畅快的阅读体验。

越战是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十多年的越战,美国耗费了至少二千五百亿美元。尽管军事上美国并未失败,但它表明美国冷战策略上的重大失误。越战极大的改变了冷战的态势。美国由冷战中的强势一方变为弱势,面对苏联咄咄逼人的进攻,美国更积极的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作。越战加剧了美国国内的种族问题,民权问题,使国家处于极度的分裂状态,给美国人民造成巨大的精神创伤。

罗斯福本人正是集美国的“光荣与梦想”于一身的卓绝人物。

在大萧条力挽狂澜之后,罗斯福深谙全面的,全球的战略,这使他成为“最伟大的战时总统之一。”从外表看,他确不像一个军事天才。他每次访问军队,老是穿着他的绒布衬衫,戴着旧帽子,还有那漫不经心地打起来的蝴蝶领结。看上去,他倒更像一个衣着随便、精神饱满的老爷爷,要去度周末钓鳟鱼的样子。但话得说回来,他所率领的军队,本来也是很随便的。美国不是欧洲国家,它和欧洲国家不同,而这个国家最好的代表,就是这个住在白宫的美国人了。戴维?利连撒尔律师可以这么写罗斯福的“脸孔是世界上最英俊的战斗的脸孔”,艾森豪威尔将军可能对总统熟知地形、掌握和记得一个乡野的所有特点的天赋感到五体投地;然而,对于美国士兵和水兵来说,他的最大的天赋还是他对人热情关怀,以一个卷起袖子实干的美国的卷起袖子实干的总统的面貌出现于世界舞台之上。乔纳森?丹尼尔斯写道:“在他那个时代里,没有谁能像他那样,在美国人惊惧之时,能唤起美国人的内在信心。由于他深信美国人的自尊感,所以他要求或者期望美国人拿出勇气来的时候从来是没有什么顾虑的。”最能说明罗斯福的风格,说明他体贴民情的是,有一次他视察夏威夷陆军医院。他到夏威夷本来是要跟海陆空高级将领谈话,制定计划,发动巨大攻势,迫使日本屈膝投降。但在他离开夏威夷之前,他要人用轮车推着他穿过病房,去看看那些被截除上肢或下肢的伤员。他向他们微笑,挥手致意。他什么话也没有说,但是他的出现就代替了他要说的一切的话。坐在这轮车上的是一个两腿早已完全瘫痪的人。他了解他们的心情,因为他也有过这种心情。然而他克服了过来,当上了总统,他们没有理由感到灰心丧气,以为不再能实现战前所抱的理想。本书读后的感觉是振撼、是兴奋,是感觉的复活,是认识的清醒.这是一本从1929年至1972年的美国百科全书。不仅交待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也讲述了了一些对后代有影响的“鸡毛蒜皮”之事。历次总统选举、二次大战自不必 说。马丁路德金领导人权运动的直接导火线、金西教授的报告及引发人类开始正视性这一过去羞于启齿的问题、黑人居住区哈莱姆的形成、退伍军人问题等,相信能帮助读者加深对当 今中国社会问题的认识;传奇的罗斯福、小丑般的杜鲁门、稍显稚嫩的肯尼迪及其倍受争议的夫人杰奎琳、可怜可敬的尼克松、可恶的麦卡锡参议员等等,自信自大的麦克阿瑟、勇敢 粗鲁的巴顿(原书是译为佩顿)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个生动活泼的人物肖像;冷战观点的提出与流行、中国为什么会成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本书都提供了答案。本书的写作手法,亦庄亦谐,像小说、似散文,读来轻松。

下载战争与和平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战争与和平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战争与和平》在我看来无疑是整个十九世纪最大的史诗,是近代的《伊里亚特》。整个世界无数的人物与热情在其中跃动,在波涛汹涌的人间,矗立着一颗最崇高......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 《战争与和平》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步长篇巨著,它生动描写了19世纪前十五年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各个生活领域,展示了一幅广阔的生活......

    读后感-《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西交口中学 崔忠华 有人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的契机是为了探寻俄国社会的出路,我却始终觉得这种观点过于片面。我认为,一部真正伟大的小说,应该是......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 这本描述俄国十九世纪的小说,列夫托尔斯泰用浓墨重彩的叙述将很多的情景呈现在我的面前。其实看这本书是很费劲的,不说繁琐的人物心理描......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合集15篇)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 在这个九月我看了一本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书,这本书的名字相信大家必须耳熟能详,那就是《战争与和平》。书中写了许多......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 《战争与和平》可以说是托翁最伟大的著作,如一篇动人心魄的史诗!没有什么十恶不赦的混蛋,但同样也没有什么至大至伟的圣贤,每个人......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读《战争与和平》后有感 好不容易在学校的图书馆借到《战争与和平》全套读本,却发现足足有四大本,本打算就此放弃,可是想起老师对这部巨著的推崇,还是耐着性子把书通读了一遍,读......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手捧一本《战争与和平》,仿佛置身于那个硝烟弥漫的时代,《战争与和平》读后感。以往总是崇敬拿破仑的勇敢和智慧,从未想到从俄国的角度去看这一段历史是如此不同。托尔斯泰以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