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阅读理解题集[样例5]

时间:2019-05-13 12:16: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白杨礼赞》阅读理解题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白杨礼赞》阅读理解题集》。

第一篇:《白杨礼赞》阅读理解题集

《白杨礼赞》阅读理解题集

(一)甲:①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②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③它的所有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入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④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⑤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⑥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⑦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

乙: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1.选择甲段层次分析正确的一项()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2.甲段文字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白杨树外形美的?写白杨树外形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段文字中有些地方写白杨树的神美,内在美,请在选文中选出能体现白杨树内在美的词语,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段文字中第①句话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它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5.乙段文字运用的是________的写法,其作用是_____

6、如果把“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句中的“虽”“却”

两字去掉,表达效果好不好?为什么?请简要回答 参考答案: 1.B

2.干、枝、叶、皮 为下文由树及人,点明象征意义作了很好的铺垫。

3.倔强挺立、努力向上、不折不挠

4.拟人,总写白杨树外形美

5.对比 将白杨树和楠木对比,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鄙弃之情,突出对白杨树的赞美,深化了主题。

6、表达效果不好,因为原句将环境恶劣与白杨树的顽强生命力做对照,更能突出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精神。去掉“虽”“却”两字后,减弱了这种效果。

(二)它没有婆娑的姿态----力求上进的精神。

1、选文采用了什么写法?(至少说出两个)

2、联系当时的社会形势,具体阐释白杨树象征的华北平原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

3、你如何评价茅盾先生这种直抒胸臆的写法?

【答案】

1、欲扬先抑,反问加排比,层层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展开联想,由赞美树到赞美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托物言志。

2、日寇肆无忌惮地向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3、好,语言铿锵有力,感情强烈浓重,富有感染力。(或不好,读者品味想象的空间少,少了含蓄蕴藉之美。)

(三)阅读《白杨礼赞》第7段,完成下列各题。

1.本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2.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3.这一部分中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答案】1.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2.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3.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人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四)阅读《白杨礼赞》选段(17分)时间:2011-12-25 21:00来源:未知 作者:佚名 文章来自: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

它没有波娑的姿态,没有曲屈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通,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17)

9、在选文第一段中,作者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它们对表达思想感情起了什么作用?(4分)答:反问、排比、比喻、对比。(2分一个0.5)四个反问句组成一组排比句,同时在比喻中层层深入地揭示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赞颂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意思相同均可)(2分)

10、选文第二段使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本段在揭示文章思想内容上起了什么作用?(4分)

答:议论、抒情(1分)本段进一步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说明“礼赞”的原因,点明全文的主旨。(3分)

11、选文第三段在全文的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2分)

答:本段是全文的结尾,以楠木反衬白杨树,收束全文(总结全文),深化主题,与开头相照应。

12、选文中作者“礼赞”白杨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答:根本原因在于它的“神”,它象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形象,象征了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意思相同均可)

13、选文第一段四个反问句的顺序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3分)

答:不能调换(1分),因为四个反问句是由树到人、由远及近、由浅入深(由形及神)、层层深入的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所以不能调换。(只要答到“由树到人、层层深入”即可得分)

14、选文中白杨树与北方农民有哪些相似之处?(2分)

答:“极普通,不被人重视”(1分)“极强的生命力”或(“磨折不了,压迫不倒”)(1分)

(五)第2——7节阅读练习

8.第一段为什么不直接写白杨树,而是把突出点放在“我”的情绪转变上?

9.第三段对白杨树的描写,请分析其描写的角度和中心。10.第五段可分为两个层次,请按下面的划分概括内容: 第一层: 第二层:

11.第五段第一层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举例说明。

12.第五段第二层,文章用了四个反问句,其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加深的?

13.说说反问句的表达作用是什么。14.第六段写了什么内容?其作用是什么? 15.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作用是()A、用贵族化的楠木反衬白杨的平凡而伟大。B、用平凡而伟大的白杨树反衬楠木贵族化的丑态。C、抒发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的愤恨鄙弃之情。D、抒发对楠木自居高贵的批判之情。

16.联系开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请指出结尾与开头的关系和表达作用。

17.指出第二段和第四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8、为下文白杨树的出场起渲染作用,为文章由低潮向高潮转向而蓄势。9.外形、色彩、风格,中心是强调其力争上游、倔强挺立的精神。10.句一至句四:进一步给白杨树以高度评价。句五至句六: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11.拟人。例句略 12.略 13.突出肯定的语气。14.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明赞美白杨树的原因。15.C 16.呼应开头提出白杨树的不平凡,结尾加以解释。17.过渡

(六)读下面三个文段,回答问题。(15分)

[甲]①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②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③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④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⑤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⑥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⑦哪怕只有碗口哪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乙]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气连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

[丙]这里的树,以古老苍劲见长。有两棵老树:一棵是周柏,另一棵是唐槐。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皱裂,顶上□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在石阶旁。那唐槐,老干粗大,虬枝盘屈,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还有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无不显出苍劲的风骨。以造型奇特见长的,有的□如老妪负水,有的□如壮士托天,不一而足。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上的纹理一齐向左边□去,一圈一圈,丝纹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晋祠在古木的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

(选自《晋祠》)

13.(甲)段中最能体现白杨树精神特点的两个词语是:____

_、_____ ___;(2分)(丙)段中最能突出晋祠树的特点的两个词语是:_____

___、____

___。(2分)

14.(丙)段方框处应依次填入的词,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挑

B.横

扭 C.挑

D.横

15.对(甲)段文字结构层次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16.《白杨礼赞》运用________的表现手法,借白杨树来赞美抗日军民;(乙)段运用________的修辞方法,生动地写出了烈日下柳树的“病态”;(丙)段在介绍左扭柏时,运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它高而“扭”的特点。(3分)

17.简要概括甲段的主要内容,并联系全文说说甲段在文章中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3.(甲)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不折不挠(3选2)(丙)古老苍劲,造型奇特 14.A 15.B 16.象征,拟人,打比方 17.内容:作者从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描绘了白杨树的不平凡。作用:为下文进一步概括白杨树的精神品质,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作铺垫。白杨礼赞阅读答案

(七)《白杨礼赞》(10分)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人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那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10、文段中第一句与后四句的关系是____ __。(2分)

11、文段后四句是写白杨树的______,它们的结构关系是________。(2分)

1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____ _。(2分)

13、如果把“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改为“这是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表达效果好不好?为什么?(3分)

答:

14、这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___。(1分)

参考答案:

10、总分

11、外形、并列

12、第一句

13、不好。因为原句中的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虽„„却„„”在句子中起强调作用,强调白杨树的倔强挺立,这样着重表现白杨树的精神,如果改了就去掉了关联词达不到强调的效果。

14、拟人

(八)①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②黄的,那是土,未开垦的处女土,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③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④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⑤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的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⑥可不是,⑦单调,有一点儿罢?

7.文中写出高原辽阔的词语是________,写出高原平坦的词语是________。

8.概括描写高原特色的句子是________,其关键词语是________。

9.文中“雄壮”、“伟大”、“单调”都加引号,这三处引号的作用都是________。

10.先描写高原的“雄壮”、“伟大”,然后写出景色的“单调”,就赞美白杨树来看,这是采用了下列写法中的()A.欲抑先扬

B.对比烘托 C.欲扬先抑

D.反衬照应

11.简要概括文段赞美高原“雄壮”、“伟大”的目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联系全文,概括出作者描写高原景色的两个目的。(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

13.给本段文字划分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7.无边无垠

坦荡如砥

8.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黄绿错综

提示:“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是文段第一层次的关键句,也是“雄壮”、“伟大”感觉产生的前提。9.强调(着重指出)

10.C(这样写是为白杨树的出现作铺垫、蓄势。)11.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12.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

暗写西北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做准备 13.A

第二篇:《白杨礼赞》

白杨礼赞

一、教学目标:

1、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

3、象征的艺术手法;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

二、重点难点:

1、托物寓义的特点是重点之一

2、象征的写作手法是重点之二

3、难点是理解、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三、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白杨礼赞》是一篇借景抒情,具有浓郁象征色彩的散文。它蕴藏着诗一样的情愫,使一个客观对应物——白杨树,在精湛的艺术描写中赋有了人格化的生命力,成为革命者的形象,更多局部细节描写组成了一组组象征性的意象群。“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茅盾: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代表作《子夜》,《林家铺子》。“茅盾文学奖”。

2、《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三、初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解决部分字词的读音,疏通阅读障碍。

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恹恹欲睡yānyān)虬枝(qiú)婆娑(suō)秀(颀qí)

2、本文勾勒出了几幅图?请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

明确:全文共勾勒、描绘了四幅图:高原风景图、白杨远视图、白杨特定图、物人联想图(敌后抗战图),每一幅图都有诗情画意在其中。全文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四、品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的标题为“白杨礼赞”,细读全文,看看全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反复赞美白杨树呢?用课文中的原句加以回答。明确: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第8段告诉我们赞美白杨树的原因: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2、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点明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3、白杨树是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作者为什么要描述白杨树生长的环境呢? 明确:黄土高原。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以黄土高原“雄伟”“伟大”的背景衬托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4、白杨树外形的总特征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来突出白杨树的总特征的? 明确:作者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地泛出青色”。文章中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作者描绘白杨树的总特征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

5、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反映在文章中哪些语句中?又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第7、8段,四人一组展开讨论,积极质疑,以加深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

讨论后明确: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将白杨树和其他树种进行对比。指出白杨树不是“树中的好女子”,却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列举了七个褒义词热情地赞扬了白杨树的品格、气质:“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实际上这正是抗日军民的品格和精神的艺术写照。这种把“树”和“人”紧密联系起来,由此及彼,就是借物咏人的写法。

在文章第7段,完成了由树一人的转化,第8段则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两个相似的地方突出来,此外又用两个“象征”,画龙点睛地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重点分析、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1、复习象征手法。

2、学生朗读第7段。思考:

(1)作者在文章中反复赞美白杨树,这样做的目的究竟何在?(2)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3)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这树和人有什么相似点?请引用课文中的内容回答。(4)这一部分中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组反问句主要是一步步地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一句启发人们的联想;第二句肯定其品质及其与北方农民之间的联系;第三句进一步明确指出白杨树象征坚强战斗的抗日军民;第四句肯定白杨树的精神面貌,象征了敌后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这组排比反问句,结构相似而有所变化,内容相近而不断深化,清楚地表明本文歌颂和赞美的真正对象是“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中国共产党和抗日军民。至此,作者反复赞美白杨树的目的基本明确,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也清楚明确。

3、学生朗读第8、9段。思考:

(1)第八段去掉是否可行?请说明你的理由。

明确:这一节进一步深化了上文四个反问句的意思,揭示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2)文章中的“楠木”象征什么?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目的何在? 茅盾同志曾经说过:“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作者之所以在此写楠木,其实是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

(3)文章的结尾再次赞美白杨树,这已经是第五次赞美了,你觉得这样反复赞美是否累赘? 明确:突出文章主题,感情不断升华,首尾呼应。

二、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总结课文:

1、本文运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歌颂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2、了解本文的写作线索:散文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本文是篇抒情散文也体现了这一特点。本文的“神”在何处(也即通过什么来组织材料)?本文的抒情线索是什么?

启发、明确:本文有条鲜明的主线“我赞美白杨树”,在文中一唱三叹回环往复,反复歌咏白杨树的“不平凡”。可说,“不平凡”三字,既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作者用来结构文章的线索。作者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主要集中在:赞美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外在形态的“不平凡”、内在气质的“不平凡”,最后更巧借楠木作比,来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总之,本文以“不平凡”作为抒情的纽带,贯穿全篇,使情感聚焦、中心突出。

第三篇:白杨礼赞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课字词,理清结构层次。

2、理解分析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和课前查资料体悟作者情感,把握文章内容。

2、通过讨论完成对文章结构和作者情感的把握,以及对5、6段的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教学重点:

1、掌握字词,简介作者、时代背景;

2、粗读课文,理清全文脉络;

3、重点讲读第二部分(第1,2自然段)。教学难点:

1、找出线索,理清结构。

2、白杨树形象和精神的不平凡中寄寓作者怎样的感情。教学手段: 多媒体图片

教学安排:熟悉课文,介绍背景,解决字词,理清结构,重点突破5、6段内容。课前预习作业:熟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课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礼赞白杨树的?

2、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用原文回答)

3、白杨树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作者为什么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4、课文那些词语可以概括白杨树的总特征?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白杨树外形特征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抗日时期很多文人学者以笔当枪积极投身抗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茅盾写的《白杨礼赞》,看一看他在文中抒写了怎样的情怀。(板书课题)

一、本文体裁:叙事散文。(简单复习散文文体知识)

二、关于“礼赞”:表示尊敬和赞美。

三、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提问:想一想,茅盾原来叫什么名字?出生在哪一个省?他写有哪些著名的作品?(学生: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出身在浙江省桐乡县。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茅盾是哪一年逝世的?党中央对他的一生作了怎样的评价?(学生: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一九三八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一九四○年三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四、关于文体知识:

1、什么是象征手法?

象征:是要把表达的意义寄托在所称赞的事物上的一种写作方法。写法上对托意的物要进行细致的描写;做深刻细致的评价,加以评论点明象征意义。

2、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1)象征是一种写作方法,是就篇章而言的;拟人和比喻是修辞方法,是就语言来说的,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2)象征与拟人的相同点都是把事物人格化,但象征大体都用在立意上,而拟人则用在语句的表现上,是为了写的生动形象。

3)象征与比喻的借喻的相同点都是使事物形象化,但象征是将所描写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所以要作细致地描写,而借喻式建筑在相似的基础上,无需描绘或刻画。

3、象征这种表现手法的作用主要有:

帮助作家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告诉给读者。

五、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不识的字的读音。

1、进行注音练习,给下列词语中加黑的字注意:

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毡子 主宰 倦怠 潜滋暗长 恹恹欲睡(yānyān)虬枝(qiú)旁逸斜出 婆娑(suō)秀颀(qí)

2、解词:见注释。

五、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作者对白杨树是怎样一种感情(即解题)

2、找出文中抒情语句,学生在书中找到并做上记号 1、4、6、8、9几段中都有。

3、说说1、4、6几个自然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它们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正是它们使课文的线索清晰,结构严谨,将课文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有助于强烈感情的抒发和主体的表达。

4、理出线索: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生长环境是平凡的,但外形和精神上的美是不平凡的)

5、理清思路:再读课文,指名几位朗读好的同学读课文。做好下面的填空练习(目的是启发引导学生粗读课文,初步理清全文脉络):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黄土高原)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农民,哨兵,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进行.(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景美,形美,神美。

6、理情结构:学生作业后,教师点拨:以上的练习,反映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基本思路。按照这条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六、教师读第一段(第1自然段)后点拨: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抒发对白杨树崇敬、赞美的强烈感情。那么白杨树为什么“实在是不平凡的”呢?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文章不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接着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这样写的作用何在?

指名读课文2、3段,思考问题:(讨论回答)

1、第2自然段主要写什么?西北高原的景色及感受。

2、怎么描写的?找出文中关键词句。(所见)

本小节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高原:“黄绿错综”写其色彩;“无边无垠”写其辽阔;“坦荡如砥”写其平坦。

3、作者感受如何?一是,雄壮、伟大,一是,倦怠、单调。

4、赞美白杨树,为什么还要写西北高原呢?

1)描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暗示在此生长的白杨树也一定是不平凡的。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起正面烘托的作用。

2)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体现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3)在恹恹欲睡时看到白杨树,令人振奋的惊叫起来,意在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欲扬先抑对白杨树进行反面衬托。

归纳写法特点:欲扬先抑,由面到点,正面烘托,反面衬托。

七、作业:

1、小结本课内容

2、预习题:熟读课文5--9段完成以下练习1)课文那些词语可以概括白杨树的总特征?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白杨树外形特征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作者细致描写赞美白杨树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4)课文第7自然段用了哪些词语赞美白杨树?请用横线勾画出来。5)文中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白杨树和人有哪些相似之处?

6)文中连用四个反问句,其反问意思怎样逐步加深的?这组反问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作者写白杨树的外形美和精神美都运用哪些写作方法? 《白杨礼赞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本文象征手法。

2、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体味情感和语言。

2、教会学生学会以研究、探讨、合作的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教学重点:

1、分析5、7段内容,归纳托物抒情的写法。

2、学习托物抒情的手法;及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进行写作训练。教学难点: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

2、探究文中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教学手段: 多媒体图片

教学安排:复习本文线索,思路。重点突破第5、7段内容及写法,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背景,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概括的了解,我们先复习几个问题:

1、本文的线索:白杨树是不平凡的。

2、作者赞美白杨树,为什么还要写西北高原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3、描写西北高原运用那些写法?欲扬先抑,由面到点,正面烘托,反面衬托。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分析5--9自然段内容,理解白杨树象征意义,学习本文优美的句式以及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训练。一、一起学习5、6自然段; 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白杨树给你的总得体印象是什么?团结向上、努力向上。

2、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写白杨树的美?(外形、色彩、品格)

3、作者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白杨树的外形美的?(干、枝、叶、皮)划出描写白杨树外形.特点和品格特征的词语?读一读

4、作者细致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反复赞美白杨树的目的是什么?

干,笔直

外形 枝,靠拢 旺盛,力争上游

叶,向上

皮,光泽 白杨树

描写,倔强挺立

刻画 精神 向上发展 坚强,有斗争精神

不折不挠

明确:作者从干、枝、叶、皮四方面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目的是突出树的正直,团结,进取,朴质,倔强,不折不挠,力争上游的精神。把白杨树拟人化了。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由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同学们思考归纳这两段的写法特点:由远及近,由下至上,由平视到仰视,由外在形象到内在品质。

二、学习第7、8自然段。

1、教师朗读第四部分7、8自然段内容。要求:

1)学生画出文章中赞美白杨树的相关词语。说说前4句运用什么写法? 明确: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气质全面地赞美白杨树。

2、学生齐读5---8句,看主要运用那两种修辞手法?反问、排比

讨论:这四个句子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逐层加深的? ① 让人由树联想到什么

②让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③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

④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连贯紧凑,思想逐步升华,赞美之情逐渐达到高潮,由外向内,由树及人,层层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3)第8自然段有何作用?

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揭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4)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是怎样揭示出来的?

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哨兵,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这种手法我们称为托物言志.。

在前文铺垫的基础上,第7段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运用排比反问修辞由树及人,层层深入,揭示象征意义,第8段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揭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齐读在书上划下揭示象征意义的语句

三、读第9自然段

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楠木指哪些人?运用什么写法?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楠木”在文中象征诸如国民党反动派等。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愤慨、鄙弃之情。先抑后扬,对比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首尾呼应。再次赞美白杨树,深化主题,结束全文。

四、归纳本课重点写作手法:文章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先写白杨树生长的典型环境的美,再写外形的美,过渡到白杨树的内在气质的美,再联想到人的精神,由树及人,可见文章是借白杨树的形象,赞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劳动人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精神,表达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同时,作者把要表达的意义寄托在所称赞的事物上,并对托意的物进行细致的描写,做深刻细致的评价,加以评论点明象征意义,这又是第一节课给大家介绍的象征的写作手法。

试试看:下列形象可以象征什么?(可简单说,也可以说一段话,课下做为作业也可以写你想到的其他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

叶、梅花、老黄牛、鹰、荷花、蜡烛、小草、翠竹、孔雀 例: 见附页。

五、在本文写法上我们有哪些收获?

写作手法:象征手法,托物言志,对比衬托,欲扬先抑。描写景物:由点到面,由近及远,由下到上,由平视到仰视,由外在形象到内在品质。语言句式:多用修辞(排比、反问、比喻 拟人)语言优美,富有感情

六、学习运用:] 结合本文主要写作特点:学习句式及托物言志的写法,进行仿写练习。结合屏幕所给图片仿写一段话。仿写抒情句:

1)当你……难道……难道……难道…… 在茫茫的竹林(深林,雪原,高原…)走过,2)我赞美莲花(菊花,梅花,落叶……),就因为……不但……尤其…

3)让那些……人们去赞美……的牡丹,去鄙视这……的莲花。我要高声赞美莲花!

七、作业

1、运用象征手法,任选一幅图片。礼赞“落叶”或“梅花”等,在话题本上完成200字的片断。

2、小结本上小结本课内容。

第四篇:白杨礼赞范文

四. 1.《白杨礼赞》&《白杨》比较阅读

甲:《白杨礼赞》选段

①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②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③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④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⑤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⑥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乙:白杨(袁鹰)

火车窗外是茫茫的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分得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从窗口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的秀拨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他的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

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辨着。

―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才把爸爸的思路引过来,他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

―这不是伞,这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停止了,换上严肃的神色,他想了一会就告诉独生子和小女儿,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那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枝子,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么?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晓得爸爸在新疆工作,是下放到那儿去的,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也是下放到那儿去的,他们只晓得爸爸这次回到奶奶这里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晓得新疆是很远很远的地方,坐几天火车,还再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多许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而它们不管到哪里,总是那么直,那么高大。

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在火车前进方向的右方,在一株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969年秋天,兰新路上

阅读《白杨礼赞》选段(甲)与作家袁鹰《白杨》的散文(乙),完成1——6题。

1.甲段摘引自《白杨礼赞》,作者____________。按照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所见、所感,将这段文字分成两层。在文中用―‖‖标出来。2.甲文中能概括作者所见的是第________句。

3.甲段写黄土高原与全文礼赞白杨树有什么关系?

4.油画,色彩浓重;水墨画,色彩淡浅。如果以油画、水墨画来比拟《白杨》和《白杨礼赞》,你认为《白杨》是_________画,《白杨礼赞》是___________画。

5.甲文题目中―礼赞‖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白杨》和《白杨礼赞》一样,也有象征意义,它象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杨礼赞》象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篇文章同是以白杨为题,但所象征的各不相同,对这点,你怎么认识?

五.写作实践: 以梅、竹、粉笔、蜡烛、松或其它你喜爱的事物,任选一个事物,写一个小片段,以象征手法为主要表现手法。

荷-高洁、松-坚贞、竹-气节、梅-坚韧

象征就是以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抽象意义或不便表达的意义的一种文学手法。换言之,象征就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自主学习

1.师:本文题目为《白杨礼赞》,请同学们说说看―礼赞‖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这个词语又告诉我们本文的基调是什么呢?

生:答―礼‖为敬礼,致敬,―赞‖是赞美,因而本文以崇敬的、赞美的作为基调。2.朗读,请你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

明确: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直接抒情的句子把全文的内容贯穿起来。)

本文是一篇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同学们思考本文的线索也就是本文的―神‖是什么呢?

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本文写作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①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雄壮‖―伟大‖的背景,正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②写高原单调,令人―恹恹欲睡‖,这是从反面为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作铺垫。

同学们在你们的作业本上用简笔画下白杨树外观结构并标明其特点。

叶:片片向上

枝:笔直、紧紧靠拢

皮:光滑、有银色的晕圈

通过细致的描绘,白杨树笔直、挺拔的―外形美‖就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了。然而,文章的主要目的还在于表现白杨树的―内在美‖。

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下问题:

(1)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2)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3)这一部分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学生讨论后归纳:

(1)用七个感情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采用了拟人和对比的手法。

(2)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第一句由树及人,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为下文作铺垫。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一层深一层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气势充沛,酣畅淋漓,展示了阔大而深远的境界。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学生自由朗读第7段,体会排比和反问的表达作用。明确: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反问的作用: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4 小结:第8段进一步表明:“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深化了四个反问句的意思,于是水到渠成,揭示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四)动脑:研读课文第五部分 1学生阅读课文第五部分。

2讨论: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目的何在?

教师补充:茅盾同志曾经说过:“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之所以在此写楠木,其实是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呼应篇首。思考:回顾我们曾经学过的周敦颐的《爱莲说》其中有写到菊、牡丹,结合刚才我们所说的楠木的作用说说他们在文中的作用。明确:菊与莲形成正衬,牡丹与莲形成反衬。

与心灵对话

在你身边是否有一些和白杨树一样平凡的普通人,你是否也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美?

在你心中,美的标准是什么?(不需要给美下定义,只要谈出你对美独到的认识)

如:心灵善良是一种美。

朴素是一种美。

妈妈劳碌的身影是一种美。

孩子纯真的笑容是一种美。

仿照以上句子写几句话。

板书设计

环境之美

不平凡

形神之美

象征之美

2.写作实践:

以梅、竹、粉笔、蜡烛、松或其它你喜爱的事物,任选一个事物,写一个小片段,以象征手法为主要表现手法。

3.指导写作:以粉笔为例,先说说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相似点。然后说说思路,最后写作。

(听、说、读、写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读写结合相辅相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

课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使得文章的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散文中记叙、描写是抒情、议论的基础,抒情、议论是记叙、描写的深化。)

品味语言,写法: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把它们摘录下来,并且谈一谈你的理由。

教师为学生品味语言进行方法指导。如删一删、换一换、比一比等。

同学们,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那矛盾的《》将带我们走近白杨树的生命世界,让我们感悟白杨树的生命之美!

茅盾(1896—1981)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浙江桐乡乌镇人。192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蚀),10月东渡日本与党失去联系,1930年回上海后和鲁迅一起参加左联、反击国民党文围剿。抗战期间在周恩来领导下从事抗日救亡工作,主编(文艺阵地)杂志。(1940年到延安鲁艺讲学,后又到重庆、香港等地,坚持和平,反对内战,反独裁。1948年到达大连,后到北京参加政协会议并筹备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为中国文艺联合会副主席。作协主席。)建国后历任文化部长,全国人大代表,历届全国政协常委、四届、五届副主席。(1981年3月31比中共中央决定恢复他的党籍。)和鲁迅、郭沫若一样,茅盾是中国文坛上灿烂明星。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

(二)写作背景

1940年前后,延安抗日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顽强战斗,多次粉碎敌伪的―扫荡‖。这一年,茅盾应朱德同志之邀来到延安。

他耳闻目睹延安抗日军民的生活和革命精神,从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中华

民族远大的前途。当他在西北高原上看到 ―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地对抗着西北

风‖的白杨树时,他似乎找到了一种感情的寄托,对白杨产生了特殊的情感。

他把对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深挚感情全部倾注在白杨树身上了。

于是创作了《白杨礼赞》。讨论,文中写对高原的―雄壮‖―伟大‖―单调‖―恹恹欲睡‖两种感觉对写白杨树有什么作用‖?

总结:正反衬托:正,生长环境 雄壮 伟大。白杨树还是值得赞美。

反,离开白杨树还是单调,有象征意义的事物

(1)

蜡烛,光明磊落,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可以使人联想到甘于奉献的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2)梅花,不畏严寒,独自开放,可以使人联想到坚强不屈的精神,因此梅花是品质高洁的象征。

找一找,哪些词语表现出揭示的意思一层比一层深?―不想到‖―一点也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

齐读第八段,直接交代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为什么?

5读第九段,作者用什么树木和白杨树形成对比?楠木象征哪类人?(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

那作者赞美白杨树,是不是就表达出作者热爱民众、赞美民众。

总结全文:

开篇点题--生长环境 正:伟大 反:单调-–外在形态、内在气质-象征意义 农民 哨兵--对比,再一次赞美

主题思想:本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共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崇敬、赞美之情。

(五)思维拓展 体会画线动词的表达效果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扑‖与―奔‖照应,写出了迎面而来的情景,形象而准确。准确的表现了―奔驰的汽车速度之快;也反映了黄土高原的辽阔平坦一望无际。

2.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 ……

使用―涌‖,说明感想很多,瞬间形成,有的也许还未经过仔细考虑,就不由自主的喷涌而出。

第五篇:白杨礼赞

教学重点:

1,象征的艺术手法;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方法。2,准确而富有感情的语言。3,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教学难点:

象征的艺术手法。预习要求:

1,阅读预习一,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2,完成预习三,1,3 1,给下列字注音:

错综 毡子 外壳 昔 主宰 垠 砥 恹 逸 晕圈 倔强 虬枝 婆娑 楠木 颀 2,解释下列词语:(四音节合成词要求说出结构)

视野 黄绿错综 妙手偶得 锤炼 主宰 垠 坦荡如砥 倦怠 潜滋暗长 恹恹 旁逸斜出 参天 婆娑 伟岸 纵横决荡 秀颀 教时安排:

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1,通过复习学过的课文找学生介绍茅盾。2,板书课题 白杨礼赞

茅盾 总结:

茅盾,浙江桐乡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林家铺子》 3,找学生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

明确: 预习一。二,检查预习:

给下列字注音:

毡 外壳 主宰 垠 坦荡如砥 恹 逸 晕 虬 颀

集体订正。

三,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 象征的手法 2,分析课文结构。3,讨论课文第一部分。

四,学生阅读全文讨论给课文分段: 提示:1,本文一共几小节? 9 节

2,礼赞是什么意思?找出文中赞美白杨树的句子》 总结: 一(1节)点明题旨,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二(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衬托白杨树不平凡。三(5-6)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赞美白杨树。四(7-8)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五(9)通过对比再一次赞美白杨树。明确:

1,分法较多,有道理就行。2,本文的线索:

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五:分析课文第二部分,阅读课文讨论思考: 1,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印象是什么? 明确:“一条大毡子”

2,课文运用了哪些词,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黄土高原的?

总结:黄绿错综--------颜色;无边无垠-----空间;坦荡如砥-------地形。3,这样的景色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看到白杨树后的感觉有如何? 总结:先是:“雄壮”“伟大”然后:“单调” “恹恹欲睡”。4,讨论文中提示“写对高原的“雄壮”“伟大”“单调”“恹恹欲睡”两种感觉对写白杨树有什么作用”?

总结:正反衬托:正,生长环境的伟大。白杨树还是值得赞美。反,离开白杨树还是单调,5,总结写作顺序:面 点。六,总结第一课时:

通过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从正反方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课后作业:

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汽车在望不到边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而成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些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的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1,本段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景色,作者抓住了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来写的。2,当你看到这一景色你的感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给下列加阴影的字注音并解释:

(1)无边无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坦荡如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潜滋暗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黑体字的句子是个单句它的主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宾语是: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使用的修辞格是:____________。5,本段最后有两个问句,它们分别是:(1)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

教学后记: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明确课文的线索;课文的写作背景。2,作者有关知识。集体订正

二,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三,学生阅读5-6节思考并讨论: 1,概括5-6节内容。

明确;写白杨树的外形表现白杨树的不“不平凡”。2,第5节主要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总结明确:

总:力争上游,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性格: 干:丈把高„„

分: 丫枝:向上,靠拢„„ 倔强挺立,叶:向上„„ 不屈不挠,皮:光滑,淡清色„„ 力争上游,总: 这„„

3,讨论文中提示:

那些词语表现了“力争上游”?它们和“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性格有联系吗? 总结:词语:向上,靠拢,一束„„

疏导:通过写白杨树的外形来表象白杨树的内在品质。进而赞美白杨树 “不平凡”。四,阅读第7-8节,讨论: 1,概括本节内容。

明确:赞美白杨树,揭示其象征意义。

2,为什么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为什么又说“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种先否定后肯定的写法叫什么?

3,从哪些地方分析,北方的抗日军民和白杨树具有相似支出? 总结:不屈不挠,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读8节)4,总结该段使用的修辞格,及其作用。总结:反问和排比

作用,加深语气,强化感情。发人深醒。

讨论:哪些词语表现出揭示的意思一层比一层深? “不想到”“一点也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 5,齐读“我赞美„„的精神”

明确:直接交代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疏导:“不但„„尤其”递进关系的复句。强调后面的“精神”。五,讨论第9节:

作者为什么不去赞美“楠木”?哪些人才会去赞美“楠木”。联系全文看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疏导:对比的写法。总结:热爱民众,赞美民众。

六:总结全文: 正:伟大

开篇点题 生长环境 细描外形,概括特点

反:单调

白杨树„„ 实在是„„ 决不是„„

农民 楠木

象白杨树一样的人:(对比)

哨兵 白杨树

精神和意志 赞美

主题:象征的手法,抓住外形特征借形象,赞美„„歌颂„„抒发„„情

七,完成课后作业:(略)

附:1,象征:通过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

比喻和象征的区别:

1,比喻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2,一般比喻,其喻体在全篇中不占主要地位,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象征则相反。3,比喻适用与各种文体,象征用于抒情性文体。托物言志: 附2:

阅读训练:

(一)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1.能出白杨树精神美的一项是:()2分

A.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不折不挠、B.一律向上、向上发展、高到丈许、C.参天耸立、紧紧靠拢、成为一束

D.光滑而有晕圈、泛出淡青色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白杨树有些叶子是斜生的。

B.白杨树一般只有碗口那样粗,但可以长到两丈高。

C.白杨树给人具体的形象感觉是笔直的。

D.白杨树是一种值得赞美的树。

3.加横线句子宾语的中心语是:()2分

A.倔强挺立的一种树B.树 C.一种树。

D.虽在北方风雪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参天---旁逸斜出----5.上文的结构特点是:()2分

A.先总后分 B.先分后总 C.总分总

6.把下边的形声字按形旁和声旁的排列位置归类:3分

碗 努 雪 圈 闷 颈

上形下声:_____ 下形上声:______ 左形右声:________ 右形左声:_____ 内形外声:______ 外形内声:________ 7.上文段的首句从句子用途方面分属:()2分

A.祈使句 B.疑问句 C.陈述句 D.感叹句 8.上文选自课文《 》,作者_______。

下载《白杨礼赞》阅读理解题集[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白杨礼赞》阅读理解题集[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白杨礼赞

    《白杨礼赞》练习 阅读下面两个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①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②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③它所有的丫枝一......

    白杨礼赞

    82YW001主备人:张静枝审阅人:霍敏娜班级姓名 《白杨礼赞》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作者和写作背景。 2、准确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本课字词,理清全文脉络。 学......

    白杨礼赞大全

    白杨礼赞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仅仅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

    白杨礼赞

    白杨礼赞 知识目标: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的掌握的生字词,了解本课写作背景和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引导学生进入散文意境,领会文章所抒发的强烈感情。 能力目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

    白杨礼赞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1、象征的艺术手法;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方法。 2、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象征的艺术手法。 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九(5)班,是普通班,学生的学习态......

    白杨礼赞

    《白杨礼赞》教学案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课文以作者行踪为顺序、赞美白杨树不平凡为线索的结构特点。 2、能力目标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习象征手法;3、情感目标感受中华......

    白杨礼赞

    《白杨礼赞》教学实录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 3、象征的艺术手法;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 4、教会学生学会以研究、探讨、......

    白杨礼赞[最终定稿]

    《白杨礼赞》 水口中学李文鹏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习象征手法; 2、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认识白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