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主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自主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这个学期接到任务要全面实行自主高效课堂,课改的实施让我这位年轻老师不知所措,因刚开始工作两年多,教学模式是师讲生听的老旧模式,所以课改对我来说要求很多,对现教的二年级学生自主能力表达能力不强的情况来说难度也大。
开学第一个星期,每晚都在备课,研究。自主课堂是让孩子预习,用导学案在课堂小组讨论、展示、评价。所以我开学第一天就下发了导学案,也指导孩子晚上怎么去用导学案预习。第二天检查预习情况不是很好,班里49位孩子,有十多位孩子是没有按要求的,而其余三十多位孩子虽然做了课文的笔记,但询问他们怎么预习,自己的预习步骤也是不清楚,或不是按要求,而是随便预习。所以我第二天又上了一堂预习课。下午进行自主课堂,四人为一组的讨论,但导学案的步骤他们难以一步一步做,小组组员之间也有些不会讨论或各做各的。秩序有点乱,整堂课一组一组去教他们讨论,完全没有展示评价的步奏。所以又留到了第三天。第三天的两堂课也是上的不好的。晚上布置的预习第四天检查时也还是有些孩子为按要求完成。
作为这个星期这样子上课的教学模式,深刻感到高效课堂不是那么容易接受。所以停下脚步深刻反思怎么能让二年级的孩子去好好上这堂课。
1、导学案开始要做的简单,预习步骤、上课讨论的问题要写的简单明了,不随意上网下载,根据班里孩子情况来制定。
2、不急于求成,一下子完全放手上高效课堂,对孩子接受能力是种挑战,接下来要一步一步地教,这个月先教怎么讨论和组里的角色分配,下个月再教怎么展示、提出疑问和评价,先用PPT引导讨论,后期步骤明了再下发导学案课堂上自主学。
3、老师的备课充分,自主课堂上孩子提的问题老师必须能够解答,并能想到孩子能提什么问题。
4、让每个孩子理解高效课堂的操作。
第二篇: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章“一三五”教学模式:
一个理念“让教学充满生命活力”;三个原则“以学定教,先学后教,教学相长”;五个环节“学案导学,整体感知;提出问题,明确目标;合作交流,质疑解惑;总结概括,拓展延伸;当堂达标,回归生活”。
第二章 程序解读(建议稿)
(一)、学案导学,整体感知。(5分钟)目的 :
1、学生初步理解、掌握、运用本节课的主要知识,为下一环节的学习打好基础。
2、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特别是提高学生通过阅读、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操 作 :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学生阅读或教师讲解等形式使每个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的内容、方法和自主学习后的要求。
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关键点 :
1、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要科学、要到位、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规律,要符合学科教学的特点。
2、自主学习必须是学生完全自主的行为,是学生独立的阅读、思考、练习等。
3、自主学习的效率要高,自主学习的效果必须在激情互动和小组评价中予以检测和评价。
(二)、提出问题、明确目标。(3分钟)操作
1、教师(或学生)紧扣教材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图画、音乐、故事、图表等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方式,来导入新课(包括新授、复习、讲评等课型)。
2、通过教学案出示本节课预设学习目标(和生成目标相配合),并通过让学生阅读、思考等形式让学生真正明确、明白目标。关键点
1、教师的导入要恰当、自然,语言要有激情。
2、自主学习目标(教师预设的)要恰当、具体、明确,要有层次性,能体现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要有探究性的问题;生成目标要真正体现出是学生最需要的东西。注意:
自主学习的目标与整堂课的学习目标是不一样的。自主学习目标是呈现给学生的具体的自主学习的航标,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一般侧重于知识与技能,是整节课学习目标的一部分。而整堂课的学习目标还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两个目标主要是靠教师引导科代表(小组长)与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每一个过程,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来体验、来感受实现的。
(三)、合作交流,质疑解惑。(25分钟)目的
1、验证自主学习的效果;讨论解决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讨论解决学生没有提出,经过教师提出的问题。
2、因材施教,激活每一个学生的思维,调动每一个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刨根问底的科学精神。操作:
1、针对生成的学习目标和教师预设的一些题目独立思考,查各种工具书,但不能说话,不能商量,时间不少于5分钟。这是下一步合作交流成功的基础。
2、组内互动。小组科代表(小组长)负责组织进行。第一步:对照自主学习目标,带领全组同学通过问答、板演等形式逐一落实学习目标达成情况。第二步:对于部分学生没有掌握的问题,组织组内其他同学帮助他们予以解决。第三步:对于全组同学不理解的问题,通过组织讨论予以解决。第四步:通过讨论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记下来并在下一步的组间互动时有科代表(小组长)或指定一名同学提出。
3、组间互动。科代表或教师负责组织进行。对于组内互动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组间互动来完成。互动从一组开始,按小组顺序进行(如果一小组没有问题,可以进行下一组)。第一步:由一个组提出问题,其他组予以解答或演示,并进行点评。第二步:对各组解答或者演示的问题不正确、不全面、不深刻的地方由教师分别予以矫正、补充、点拨。第二步如有必要,要紧跟第一步进行,原则上不能等到所有的问题学生都讲完了再去实施。
4、师生互动。由教师负责组织进行。第一步:通过自主学习、组内互动、组间互动环节,学生没有提出但又是非常有必要的问题由教师提出。第二步:教师引领全体同学思考、讨论、回答这些问题。第三步:对学生的回答教师予以总结、提炼、升华。关键点
1、对于学生在互动时如何合作、如何交流、如何讨论、如何思考、如何通过一个过程获得结论教师要给于恰当的引导。
2、科代表的作用要充分体现,能完全担当起组内互动时的四项职责和组间互动时的职责,能关注到组内每一个同学,回答问题绝不能仅仅是科代表或者几个好学生。
3、组间互动、师生互动时某个同学提出问题或解答问题不是代表个人,而是代表小组,组内其他同学可以为其及时进行补充或者更正。
4、教师在组间互动时的点拨要及时、准确、到位、清晰,在师生互动时预设的问题要少、要精。
(四)、总结概括,拓展延伸。(3分钟)目的:
总结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强调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升华本节课的情感境界,归纳本节课的学习方法等。操作: 教师(或学生)根据学生在合作交流,质疑解惑时的阅读、思考、合作、交流、讨论、解答等的学习实际和文本要求,进行魅力精讲。关键点
1、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要深入、透彻、全面。
2、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实施情况能准确地把握,能及时整合课堂出现的各种闪光点和不足的地方。
3、教师的语言要激情澎湃、魅力四射、深入浅出、字字入心。
(五)、当堂达标,回归生活。(4分钟)目的:
培养学生使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学习、社会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操作:
1、检测学生本节课三维学习目标达成度。
2、用多种形式检测题目达标情况。如小组内检查、全班提问、小组间互相批阅、教师收取部分学生的答卷批阅等。
第一步:通过多媒体、教学案多种形式出示拓展应用的题目。第二步:学生独立阅读、思考、解答拓展应用问题。关键点
1、设计的题目在紧扣双基目标的基础上,能够联系学生的生活、学习、社会实际扩展开来,能够让学生通过解答这些题目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成长的幸福。
2、学生一定要有独立阅读、思考、解答的机会和时间。
3、对拓展应用题目的达标反馈一定要及时、科学、到位。
4、以学生的魅力展示为主,要体现出课堂和生活的联系和学以致用的原则。
第三篇: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麻 中
高 效 课 堂 教 学 反 思
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经过高效课堂教学的学习、培训和实践,我校教师对高效课堂教学工作从入门到现在对教学流程和教学环节都有了一个系统和认识。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让课堂更加高效,我们要从传统的教学方式向高效的教学方式转变,那么转变的根本就是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那么,怎样才能让师生的教学方式发生转变,如何让地理课堂更加高效呢?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
理念的转变,是适应地理新课改的根本前提。地理新课改不仅仅只是单一的教材改革,还有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的改革等等。实施地理新课程改革,地理教师要尽快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确立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结合自己的工作展开并实施新课程的探索与研究。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只是师生交往“平等中的首席”。“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弊端。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教学的结果,甚至让学生去背诵“标准答案”。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上,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掌握知识,掌握规律。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二、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什么,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近一年的教学实践,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的转变,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不断增强,合作学习也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在教学中我们还要注意几个问题。
1、不要让“自主”变成了放任。只要走进课堂,就会发现:老师把一节课的问题引领呈现出来后,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以及组内、全班展示后,大多问题都可以学习明白,教师再重点进行点拨。这种学习方式,确实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张扬学生的个性,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个自主性学习的理念在转化成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出现了异化,认为学生自主了,教师似乎就可以退避三舍了。于是课堂上教师变得谨小慎微,话语不多了。他们在课堂上只是做出一种民主的姿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断听到的是“讨论讨论”“不要拘谨”“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这一类鼓励的话语,却难得听到他们分析与讲解的声音。岂不知,这种为了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而弱化教师指导作用的教学行为,就是把自主学习给“泛化”和“圣化”了,是把自主演变成了一种放任。实际上,强调自主学习的课堂,更需要教师充满睿智的引导。引导是一种真诚的帮助,引导是一种精当的启迪,引导还是一种热情的激励。让学生的自主与教师的引导合而为一,高度统一,相互促进。关键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寻找到“导”与“放”的切入点与平衡点,做到“导”“放”有度。
2、不要让“合作”停留于形式。我们经常看到课堂上在学生没有充分独立阅读、思考的情况下就进行合作学习的情况,由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还不深入,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不深刻,这样的合作只能流于形式,只能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同时,各组的成员在组成上也差异过大,自然对各自承担的探究任务、合作目标在完成质量上有好有坏,影响集体对文本的整体学习效果。另外一种情况是在学生什么都不会的情况下,就放手让学生合作,这与让不会走路的孩子学跑步又有什么区别?还有一种情况是教师只关注合作的结果,忽视了学生在合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习惯。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否采用要根据学习内容而定,关键是要看实施的效果。指导合作学习时要注意三点:一是做好合作准备。这里有两层意思,对七年级的学生要教给他们学习方法,特别是对学生进行培训。另外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一定要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必须对所需要研究的问题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然后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二是明确合作目标。在小组合作之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小组合作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合作要达到什么目标,各小组在合作中担任什么角色、需要完成什么任务,从而有的放矢的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三、教学中怎么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 为了培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主动学习意识,也为了学生能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为将来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我们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自主预习课文。但是通过地理课堂的预习,我发现学生的预习效率并不高。虽然我们的这种教学模式中只要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60%—80%的任务即可,但是还有很多同学预习时进度过慢,或是没有预习。预习对学生学习新知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学生更好的交流以及展示能提供很大的帮助,同时也能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概括总结能力等等,但是现在有的学生预习流于形式,预习的效率非常低。所以在预习时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精心设计预习的引领问题。打无准备的仗必输,所以在备课时要把问题设置得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想学,而不是老师逼着学生学;根据课程的总体进度来合理安排预习时间,预习的时间可以自由调节,让那些学困生也能有信心来完成,让他们积极参与,而不是看客;问题的设置不能过于笼统,让学生有明确的预习目标,就如校长说的,把问题分解开,设置成若干小问题,让学生能找到答案,或是通过思考和交流能总结出答案,问题不要设置得过难,否则学困生就更没信心了。
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加强对学生预习的指导和培训。地理课堂中,发现很多同学在预习时只是填空,而不是像有的同学那样在书中圈点教材,或是在图中找答案,我们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良好预习习惯不是天生具备的,预习要持之以恒,逐步提高。有的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预习后。感到学习成绩并没有明显的提高,就想放弃预习,这是不可取的。在教学中我们不光强调学生在知识上的帮扶,应该更重视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帮扶。
四、教学中为什么要让学生来展示?
高效课堂中,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要想让学生的学习有主动性,我们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就要给学生一定的空间来表现自我,让他们在学习中有乐趣,有主动性。
让学生展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课,学生被动的接受,看似老师把所有的知识点都讲到了,而且也讲得非常透,但是教学中的效率并不高,原因就是学生没有主动性,只是被告动接受,推动了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展示,符合初中学生的爱动的特征,这样就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有主动学习意识,课堂学习效率就会高。一些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在学习上没有自信心,教学中让他们来展示,可以帮助这部分学生树立自信,要努力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多给予他们展示的机会。让他们从点滴的进步中,感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树立自信心。如:平时上课时一些较简单、容易的问题,尽量让他们展示,让他们在同学们面前也能表现自己。老师要及时肯定他们,让他们认识到“我能行”,克服自卑的心理。
让学生来展示,可以检验学生的自主预习和合作交流的成果,检验这两个环节中学生对教材的知识掌握程度,由于我们课堂中的时间有限,不可能所有的问题都在课堂上讲到,对于一些学生可以学明白的知识,教师没必要重复,通过展示,特别是学困生的展示,我们可以了解学生哪部分知识学得好,哪部分知识没有学透,没有学透的知识再通过小组探究和老师的精讲来完成。
我们的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将来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通过让学生的展示,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等等。
第四篇:2013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改革课堂教学、打造高效课堂既是推行新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这样的薄弱校由弱变强的必由之路,范文之教学反思:2013高效课堂教学反思,2013高效课堂教学反思。因为,第一,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必然要求,新课程方案实施的主渠道是课堂,必须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来确保教学质量,必须通过改革传统教学中的陈旧的教学模式,来实现新课程的目的;第二,课堂教学改革是减时增效的根本选择,规范办学行为以后,课时有限,每周五天共35节课,其余均为自主学习时间,课堂上不但要完成较以往的课堂更多的任务,还要指导引领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第三,课堂教学改革是学校发展的必经之路,要生存、要立足、要发展就必须提高教学质量,而质量的基本元素就是课堂。以下为我校在建设高效课堂中的做法、成果、问题和思考。
一、课改的路程
(一)、基础工作
真正实施新课程方案,就要大刀阔斧的改革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课堂教学改革成为我校重点之重点、中心之中心、关键之关键。
为突出这一具有决定性的工作我们做了六项基础性工作。
第一,转变教师观念。我校自课改开始一直注重开展以新课程理念为主的学习讨论活动,通过教研活动和组织教师学习、在操作中不断反思等方式组织和督促教师学习新课程理念,促使教师逐步理解、把握新课程许多鲜明特点,如新课程的基础性(为所有学生提供学习提高平台),选择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应用性(与生产生活实际结合),探索性(重结论更重过程),丰富性(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发展性(评价多元发展);同时促使教师逐步确立了新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评价观、质量观。教师思想认识有所提高,教师教育观念明显转变,这为新课程方案在我校实施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二、建设教师队伍。除安排教师在校学习、教研和适当外出学习以外,每学年各年级组组织一至两次教师课堂教学比赛,每学年推出课堂改革先进教师典型,教学反思《2013高效课堂教学反思》。有效的培养了教师,为新课程实施提供了师资保障,教学反思《2013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第三、拟定了学校《新课程实施方案》,各教研组课改实施方案等,为新课程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
第四、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为新课程实施提供了时空保障。
第五、办学条件逐步完善。进行校舍改造,实施网络化教学,对学校图书室进行改造和补充,硬化和绿化了校园。为新课程实施提供了校舍设施保障。
第六、创设德育机制。在保证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同时,创设全员育人机制,将繁重的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化整为零,有力推动了德育工作的开展,使德育先行落到了实处,为新课程实施提供了思想环境和动力支持。
(二)、初步探索
为了突破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结合我教师观念陈旧、教学设施短缺等实际,于改革初在教师中开展了链索式教研活动,其目的是通过教学研究和探索突破课堂,其方式是以学科组为单位每周组织一次研究课,其过程包含七个环节,即理论学习――个人备课――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学情调查――教学反思,其教学反思下周在学科组进行学习共享。在此支持下,以研究课堂为主的教研活动开展的非常热烈,拉动了常规教学落实和教师队伍建设。
(三)、广泛学习
在摸索中,尽管我们有一些发现,但我们仍然感觉我们的工作有很多的缺憾。我们就继续学习,通过学习我们发现,如山东、山西、安徽等地的课堂是全新的、高效的,更能够体现新课程理念,尤其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学习方面体现的淋漓尽致。通过学习,我们吸纳了课堂教学改革方面的鲜活的思想,冲破了多年来在课堂教学方面的陈旧观念,迎来了课堂教学根本性变革的春天。
(四)、学案导学的引用
通过广泛的学习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我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深入的研究,通过研究我们形成了自己的以学案导学为鲜明特征的课堂教学改革方案,即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方案》。
该方案涵盖了五方面改革。(1)、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改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先自主学习、教师据学情施教的模式;
(2)、教师工作方式的改革:改备课、上课、批作业为编制学案、查研学情、设计导引;
(3)、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改学生先听讲后做练习的方式为学生先自主学习,在与教师互动交流的方式;
(4)、改革教案作业要求方式:改教案编写为学案编写,改作业为课堂过关检测;
(5)、改革课堂布局模式:改过去人人面向黑板的座次布局为以六至八人为一组的小组同学围坐布局,实施有助于小组互助学习的课堂布局。
该方案共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主要突出学生课前预习环节。
第一环节,学生小组展示或讨论,利用课堂前五分钟进行,由小组组长主持,小组内同学之间互相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做到初步解决中低难度问题,并集中本组问题或难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深入一至两个组参与讨论,进一步了解学情。
第二环节,班级展示,利用课堂中间10分钟进行学生展示、师生互动、教师点拨等教学活动,这一阶段是课堂的主体部分,这部分包括三项任务,第一是学生展示,每个学习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展示本小组的学习成果和疑难问题,可以通过板书或口头表达(如需板书须在课前写在黑板上);第二是生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并及时点评;第三是教师点拨,教师按照编制学案时对新教材、新课标的理解把握,依据经过课前学情抽查、课堂参与小组讨论、课堂生生互动中三个层次的学情了解进行点评讲解。
第五篇: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处理好“学会”与“会学”的关系.,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的每个行为都应以学生学会什么为目标,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感知、理解、运用、深化,指导学生围绕学习重点,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相互交换信息,让学生在活动中自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策略的指导下,教师安排一系列教学事项,提供学习目标,引起注意和兴趣,呈现各种刺激、各种音频、视频,激励回忆,讨论总结、练习作业、反馈信息、迁移应用、实验操作等,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参与,配合协调,在长期的自我实践和锻炼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应用,如此长期的培养,教学反思《高效课堂教学反思》。学生的自学能力会逐步提高,会逐步掌握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最终由“学会”变成“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