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纪录片《雨花台》首披露 细述33名烈士故事
纪录片《雨花台》首披露 细述33名烈士故事
昨天,该片主创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在历史的舞台上,革命者也是一个个真实而有血有肉的人,所以在人物铺叙中贯穿历史背景的同时,侧重于真实展现他们作为普通人的一面,这种人性化处理所带来的感染力其实更强烈。正如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在片中所说:“和一般人不同的是,除了正常的一般人都能够经历的那种喜怒哀乐以外,他们还有信仰,而且非常坚定地承担了他们选择信仰以后所必须承担的责任。正因为这样,当他们牺牲以后,他们流传下来的各种各样的红色的爱情的故事、家庭的故事、亲情的故事,令人刻骨铭心。”
面对生死抉择,16岁袁咨桐拒绝在悔过书上签字
今天,大多数16岁的孩子正读高中,他们所苦恼的多半是学习。而在1930年,16岁的袁咨桐已身处狱中,面对生死抉择。
1928年,14岁的袁咨桐离开家乡贵州赤水,来到刚刚创办不久的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求学。1929年冬天,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8月,他在从事革命活动时被捕。在首都卫戍司令谷正伦眼中,这个16岁的小同乡是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他想给袁咨桐留下一条活路,前提是在悔过书上签字。但袁咨桐的刚硬与决绝让谷正伦十分恼怒。
在狱中,袁咨桐给他的二哥写了一封信:“我们各有着不同的处境,有人在忍辱顺受,有人在观望徘徊,有人在勇往直前。一个人到了不怕死的地步,还有什么顾虑的?有了这种舍己为公奋斗的精神,还怕理想事业不能成功?”
按当时的法律,不满18岁是不能判死刑的。当值法官便在判决书上做了手脚,将他的年龄由16岁改为18岁,判处极刑。
16岁的袁咨桐,成为了牺牲在雨花台最年轻的烈士。
烈士谭寿林妻子是《洪湖赤卫队》主角韩英原型
“我多么希望,我的怀念的回音,像这茫茫黑夜里,洪湖水的轻波细浪,飘然来到你的身旁。”这是牺牲在雨花台的烈士谭寿林在狱中写给妻子钱瑛的一段话。
钱瑛,电影《洪湖赤卫队》主角韩英的原型之一。1928年,她在全国海员总工会做秘书和交通工作。谭寿林,1925年在北京大学读书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8年担任全国海员总工会秘书长。
1931年春天,钱瑛从苏联学成回国。党组织决定派她和谭寿林一起到洪湖苏区去工作。就在他们准备出发的时候,中共上海工会组织突然遭到破坏,谭寿林留下来处理善后工作,而钱瑛只得独自一人前往洪湖苏区。这一去,竟成了他们的生离死别。
钱瑛到达到洪湖苏区不久,就得知丈夫被捕的消息。直到11年后的1942年,她才得知确切的消息,她的丈夫早在被捕的当年就已在雨花台英勇就义,留下了一封遗书:“亲爱的,我们未竟的事业,我们满心憧憬的未来,还有我们的孩子,只有靠你一人去奋斗了,但请相信,在看得见你的地方,我的眼睛和你在一起。在看不见你的地方,我的心和你在一起。”
一个个刻骨铭心的故事首度披露
5集电视纪录片《雨花台》,将于明晚21:25在央视10套开始播出。纪录片选取了33名牺牲于雨花台的烈士的故事,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舍生忘死、前赴后继的崇高精神。
该片作为建党90周年献礼纪录片,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和中共江苏省委联合摄制,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等单位联合承拍。国家重大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审看后认为,该片立意很高、主题鲜明、视角独特、资料翔实、手法新颖,是一部思想内涵深刻、艺术水准上乘的电视片。
5集内容主要为:《青春之歌》通过对身揣外国名校文凭,放弃个人前途,义无反顾选择革命道路的施滉、许包野等烈士的事迹,展现了那一代年轻共产党人胸怀天下的青春义气和扶危救国的英勇气概。《红色恋情》中既有已为人们熟悉的白丁香烈士的爱情故事,还首次展示了钱瑛、章蕴、刘亚雄等革命者对经过血与火考验的爱情的无比珍惜和忠贞。《长夜星空》选取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战斗在敌人心脏的几位共产党人的英勇事迹,反映了这些特殊共产党员在血雨腥风中忍辱负重的品格和处惊不变的勇气。《清廉本色》中有始终甘于清贫的著名共产党人恽代英,有抛弃殷实家业、投身革命的朱杏南,有毕业于黄埔军校、最后献身革命的数位黄埔军人,他们的高风亮节从本质上揭示了共产党带领人民从苦难走向辉煌的真谛。《致未来书》在雨花台众多革命烈士的遗言遗书中,选取了邓中夏、史砚芬、孙津川、冷少农等几位烈士在牺牲前留给后人的信件和嘱托,展示了共产党人为了信念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英勇气概。
据悉,片中很多故事是首度披露。(邢虹)
第二篇:雨花台烈士纪录片观后感
雨花台烈士陵园观后感
八月二十日下午,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位于南京中华门外的雨花台烈士陵园参观。这里有很多让人震撼的建筑群,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我们从正门进入,一进门,就看见有条宽阔的水泥路。路的两边种满了苍松翠柏,路的尽头庄严地矗立着一组群雕,它由党的工作者、知识分子、工人、农民、战士、学生等九位烈士的形象组成,他们充满了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看完之后,这九位烈士的形象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再也忘不了了。
绕过庄严地烈士群雕,我们又来到了高大雄伟的雨花台烈士纪念碑前,这个纪念碑高42.3米,碑体为方形,宽7米,厚5米。正面镌刻着邓-小-平爷爷亲手书写的“雨花台烈士纪念碑”八个金灿灿的大字。碑前立有一个烈士铜像,铜像高5.5米,题为“宁死不屈”。烈士铜像前地地上点着一盏长明灯,灯里的火种采集于泰山之巅,寓意烈士们的生命重如泰山,象征烈士精神“薪火相传,代代不息”。看着那熊熊的火焰,我仿佛又见到了那些大义凛然的烈士们。
纪念碑的正对面是雄伟的烈士纪念馆,一进入馆内,映入眼帘的就是恽代英的铜像。恽代英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就很好学,他很早就参加了革命,却在1931年牺牲了,那年他才36岁。再往里走,我又看了邓中夏、罗登贤等革命烈士的生平介绍,我很感动。
参观完后,妈妈给我买了四块雨花石,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那块红色的,这块雨花石红红的,上面有一条条淡淡的花纹,有一个小角上是淡黄色的,透过这里差不多可以看清东西,可好看了。
今天的参观过程让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学习,长大后为祖国做贡献。
利用周末时间,我们班组织大家参观了南京著名的雨花台烈士陵园。雨花台烈士陵园位于南京中华门外1公里处,面积为153.7公顷,绿地覆盖率达90%以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区。这里建有革命烈士纪念馆和烈(事迹陈列馆,凭吊人流常年不断。
进入风景区,我们首先来到庄严的革命烈士雕像前。在烈士们的注视下,我们凝视党旗重温入党誓词,共同表达对我党我军的无比忠诚和对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的无限缅怀。
通过参观,我了解到,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把雨花台变为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刑场,邓中夏、恽代英、罗登闲等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在雨花台被杀害。自1927年——1949年,约有10万革命烈士殉难于此。
在烈士纪念馆,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听取了革命烈士的先进事迹,并观看了馆内陈列的烈士遗物、珍贵图片和文献资料,心灵经受着巨大的震撼。这些伟大的革命先烈们,就义的时候还是那么的年轻,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却能够义无反顾地英勇前行。在奉献自己的生命时,他们根本就没有想到自己的安危,而是恪守共-产-党人的气节,一心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鞠躬尽瘁。照片上他们的稚嫩却又充满坚毅的神情,一直烙印在我们的心底。
纪念馆外,是优雅的烈士陵园风景区。也许风景秀丽,也许气候宜人,但在这块埋葬着无数先烈的土地上,我们始终步履蹒跚,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在黑暗统治的腥风血雨中,先烈们表现出了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这正是我们今天要弘扬的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他们为了共-产主义事业的献身精神和不屈意志,正是我们始终要树立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为了民族解放事业,顶住各种威逼利诱和严刑拷打,不惜牺牲自己的精神,正是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的革命遗志和远大理想。作为一名军队政工干部,我们要用先烈的精神激励自己,鞭策自己,努力提高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一切从我做起,从本职做起,脚踏实地,勤奋工作,努力提高打赢能力,继续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贡献力量,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第三篇:一篇关于雨花台女烈士丁香故事的文章
一篇关于雨花台女烈士丁香故事的文章
雨花台烈士纪念碑的东侧,有一条幽静的小路,叫丁香路。路边的丁香花眼下开得正旺,白的、淡紫的小花缀满枝头,散发出阵阵幽香。它们的来历,与一名叫做丁香的女子有关。
按诞辰来算,今年,烈士丁香该满100周岁了。她的面容永远定格在1932年。那一年,22岁的她牺牲在雨花台,如花生命瞬间凋谢,还带走了腹中仅3个月的孩子。然而,丁香的传奇爱情却一直在延续,令人动容。清明即至,昨天,她素未谋面的女儿乐丁香,来到雨花台祭扫,向记者讲述了父亲与丁香之间鲜为人知的爱情故事。
新婚5个月,爱人牺牲在雨花台
丁香花开。
乐丁香和乐迈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来到南京雨花台。从有记忆起,父亲和母亲就经常带着她们,大老远跑到南京,来雨花台看望另一位妈妈——丁香。
丁香姓白,是父亲的第一任妻子。乐丁香缓缓讲述起父亲与丁香妈妈的故事。
白丁香原是一名弃婴,被苏州基督教监理会牧师白美丽小姐收养。小丁香天生丽质,聪慧过人,白小姐请专人给她讲授英语、圣经、史、地、钢琴等课目。江南水乡特有的温润婉约和现代的人文素质教育,使丁香出落成一位既柔美又热情进取的知识女性。1925年,丁香到东吴大学学习生物和代数,遇见了青年乐于泓。
乐于泓,后来担任过十八军宣传部部长和中共西藏工委政策研究室主任等职,不过,更多的人只知道他另一个名字——阿乐。阿乐生于南京一个儒宦家庭,与丁香相识时,正值风起云涌的大革命时代,两个青年人一起学习文化讨论时事,一起投身于革命热潮,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丁香弹得一手好钢琴,阿乐的胡琴也拉得出色,琴瑟相合,琴声,也成为他们的秘密联络工具,在他们租住的阁楼窗口,时常传出《圣母颂》的琴声,这就是互报平安的信号。1932年4月,两人在上海举行了秘密婚礼。
幸福的新婚生活才过了五个月,因叛徒出卖,丁香不幸被捕。国民党匆匆将她押解到雨花台秘密枪决。当时,白丁香已经怀了3个月身孕。
阿乐闻讯悲痛欲绝,第二天,他不顾暴露身份的危险冒雨赶往南京,身披蓑衣伫立在雨花台丁香就义处祭奠悼念,立下了“情眷眷,唯将不息斗争,兼人劳作,鞠躬尽瘁,偿汝遗愿”的誓言。
他为大女儿取名叫“丁香”
丁香牺牲后,阿乐前往青岛任共青团山东省临时工委宣传部长,1935年9月被捕,1937年9月在国共合作无条件释放政治犯时获释出狱。解放战争时期他担任过豫苏皖边区党委宣传部长,十八军宣传部长。1952年,乐于泓担任西藏工委办公室主任、宣传部部长和新华社西藏分社社长等职。
博学儒雅的他,身边不乏爱慕者。然而,他始终独身一人。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的1950年,在进藏部队中,一个似曾相识的身影闯入阿乐的视线。她叫时钟曼,是十八军政治部通讯报道科的工作人员。一见到这位比自己小了23岁的姑娘,阿乐关闭了18年的心,怦然跳动。“这姑娘,你觉不觉得她的眉眼,很像丁香。”他激动地跑去问朋友。
而阿乐对丁香的忠贞爱情故事,早在军中传遍,打动了很多女孩的心,也包括时钟曼,1954年5月,两人终于结成伴侣。
阿乐并没有片刻淡忘丁香,在西藏、在安徽还是后来到了东北,他的家中,始终摆放着一盆五彩的雨花石和一枝丁香花。床头,还挂着一幅丁香的画像。他们还为第一个女儿,取名为乐丁香。
魂归雨花台,骨灰撒在丁香树下
1982年,在丁香牺牲五十周年的时候,阿乐带着乐丁香,来到雨花台,在丁香就义的小路上,亲手种下了一棵丁香树。从此,这条路就有了“丁香路”这个名字。
后来,工作人员在这里陆续种植几十株丁香,每到春季,就会开满白色、紫色的丁香花。几乎每年清明,阿乐老人都会抽空来丁香路走一走,“去之前,他一定要理发,整装一新。”乐丁香回忆着,1989年,父亲最后一次来到雨花台,这一年他已经81岁,自知时日不多,看着自己种下的丁香树枝繁叶茂,他抚树失声痛哭。
1992年,阿乐在沈阳病逝。“去世之前,他还想来看看,行李都收拾好了,但是,已经没法来了。”第二年清明,时钟曼带着两个女儿,捧着丈夫阿乐的骨灰,在绵绵春雨中来到雨花台的丁香花下,将骨灰伴着丈夫的心愿,伴随着美丽的白丁香花瓣,埋进了这块令丈夫魂牵梦萦了一生的土地。
“丁香花叶子是苦的,花却是香的。而作为女人,丁香她其实真的很幸福。”二女儿乐迈说,去年9月她出差到南京,一个人来雨花台,默默地坐在父亲亲手栽的丁香树下,呆了1个多小时。想起这段爱情故事,有感动,有钦佩,对丁香、对父亲,也是对自己的母亲时钟曼。“父亲和丁香妈妈的婚姻只有短短几个月,然而付出的却是一世情怀;母亲很爱父亲,但她完全能够理解包容父亲对丁香的感情。”
她记得,文革时,父亲被打成叛徒,还是孩子的她在外面看到大字报,伤心地跑回家质问父亲,父亲只说了一句话,“我不会做对不起丁香的事。”这在他们家,是最庄严的誓言。丁香,早已成为一家人的精神支柱。
雨花台南大门要建丁香广场
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里,丁香烈士的简介旁,只配了一张画像。因为一直找不着她的照片。
“那张画像,还是根据我妈妈中学时的照片当模本,画出来的。”是丁香,还是时钟曼?她们的形象又重叠在一起。
阿乐的二女儿乐迈告诉记者,直到几年前,姑姑家老房子拆迁,整理东西时竟然整出了父亲一些上世纪30年代的老照片,其中一张,一名娟秀的年轻女子坐在钢琴前,照片上还写着“丁香”二字。
丁香牺牲后,阿乐也遭到追捕,有段时间就躲在姐姐家,也许,就是那时候将照片落在了这儿。后来的日子颠沛流离,他自己也忘了。照片拍得并不好,半边脸光线很暗,但时钟曼还是坚持让女儿乐迈将照片送到雨花台,“这毕竟是她本人的。”
今年的清明,时钟曼和两个女儿再次来到雨花台,看望丁香,以及魂归丁香树下的丈夫。树下一地落花,她们小心地捡了起来,装在玻璃瓶里,打算带回沈阳。
而记者也从雨花台陵园管理局了解到,除了“丁香路”,雨花台还将在南大门建丁香广场,让这段纯真的爱情传奇,为更多的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