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冀教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下)
四年级 品德与社会(下)教学计划 龙坪完全小学 刘盛军
教材分析:
本教材第一单元是:引以为荣的家乡,第二单元是:缩短时空的通信,第三单元是:四通八达的交通。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人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教学重点难点: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们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6、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7、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也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一定的辨别能力,孩子对这门课比较感兴趣,乐于学习。但学
生 的自制力差,对课文中的一些要求能够理解也能跟着做,但持久性不够,需要老师经常提醒、督促。改革措施;
1、创设情景教学,给予学生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的机会,从而让学生以积极、欢快的情趣去学习。
2、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并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
3、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心等良好品质。课时安排:
引以为荣的家乡 7课时 缩短时空的通信 8课时 四通八达的交通 6课时
2018-3-4
第二篇:冀教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下)
四年级 品德与社会(下)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本教材第一单元是:引以为荣的家乡,第二单元是:缩短时空的通信,第三单元是:四通八达的交通。
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人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教学重点难点: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们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6、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7、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也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一定的辨别能力,孩子对这门课比较感兴趣,乐于学习。但学生 的自制力差,对课文中的一些要求能够理解也能跟着做,但持久性不够,需要老师经常提醒、督促。
改革措施;
1、创设情景教学,给予学生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的机会,从而让学生以积极、欢快的情趣去学习。
2、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并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
3、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心等良好品质。
课时安排:
引以为荣的家乡7课时
缩短时空的通信8课时
四通八达的交通6课时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教学计划
一、学生现状分析:
五年级学生,在上学期的期末统一考试中,品社成绩普遍较好。但也反映出了一些容忽视的问题,学生虽然掌握的基础知识比较牢固,但有些综合应用、实践性较强的知识知道的少,同学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在过去的教学中只知道在课堂中学品社,没有让学生真正走向生活、走向社会,感受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这是我们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必须克服。
二、课标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三个单元:第一单元是 锦绣中华在我心中,第二单元 农业文明的发展历史;第三单元 迅猛发展的现代工业。
《品德与社会》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品德与社会》应该加强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要为学生呈现出具体的、生活化和情境化的知识,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教材特点:
教材采用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方式来构建教材体系。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本册教育内容由四个单元构成。单元主题下设课
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教育性。品德与社会课担负着道德人格培养的任务。向儿童呈现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让他们从这种关系中去理解和体验,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引发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等等。
2、综合性。本册教材几乎涵盖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所有这些内容都是通过“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这条主线来串联的,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线索。
3、参与性。为了使学生能真正体味到教材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就需要为学生提供自己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本册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参与。
4、直观性。本册教材呈现的是一页页文字与画面有机融合的版面,力图通过各种精选的图画、照片、示意图、地图和表格等,来最大程度地阐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图。
三、教学策略
因为教材已不是显性的道德说教,而是采用隐性的、渗透的方式实施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
内容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活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感觉去进行体验。教学中可采用对话性、活动化、体验性、开放性和价值渗透性的教学策略。
1、对话教学策略。教学中,要借助教师的引领,开展学生与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多维式对话。教师特别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大胆质疑,掀起对话波澜。
2、活动化教学策略。教学时,要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尊重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引导他们全员、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参与、亲历活动。这里所说的“活动”,包括外化显形的具体操作型活动和内涵隐形的心智型活动。“
3、体验性教学策略。五年级《品德与社会》具有开放性,主要是引导学生去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去感受、体验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我(即发展的“我”与现实的“我”)的关系,从而建构和生成课程的意义。
4、开放性教学策略。教师要想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领教学,就要从传统的传授教材的角色转变为教材使用中的决策者和创造者。教师应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重组,使教学呈现出动态的、富有弹
第三篇:冀教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下)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也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一定的辨别能力,孩子对这门课比较感兴趣,乐于学习。但学生 的自制力差,对课文中的一些要求能够理解也能跟着做,但持久性不够,需要老师经常提醒、督促。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品德与社会》应该加强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要为学生呈现出具体的、生活化和情境化的知识,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本教材第一单元是:引以为荣的家乡,第二单元是:缩短时空的通信,第三单元是:四通八达的交通。
三、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人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四、教学重点难点: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们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6.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7.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五、教学措施: 因为教材已不是显性的道德说教,而是采用隐性的、渗透的方式实施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活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感觉去进行体验。教学中可采用对话性、活动化、体验性、开放性和价值渗透性的教学策略。
1.创设情景教学,给予学生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的机会,从而让学生以积
极、欢快的情趣去学习。
2.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并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3.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心等良好品质。
六、课时安排:
第一周 引以为荣的家乡
第二周 历史悠久的家乡 第三周 精神革命照后人 第四周第五周第六周第七周第八周第九周第十周第十一周第十二周第十三周第十四周第十五周第十六周 值得骄傲的家乡人
多样的风俗
多样的风俗
缩短时空的通信
天涯若比邻
爱护通信设施
遵守通信规则
四通八达的交通
交通运输与我们息息相关
交通运输与我们息息相关
乘务员辛苦了
爱护交通设施
爱护交通设施
第四篇:冀教版四年级下品德与社会复习整理
1、在黄河下游的华北平原(北部)是我的家乡(河北省)简称(冀),又称(燕赵大地)。省会(石家庄)。
2、河北省总面积为(19万)平方千米,人口(6569万),有汉、满、(回、蒙古、朝鲜)等50多个民族,野生动物约有(500多)种,药用植物有(1000)余种。
3、河北的名胜古迹:(明长城)被称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东起(山海关老龙头),西到(怀安县西洋河口),长约(1200千米)。赵县(赵州桥)被称为“天下第一桥”,又称(安济桥),由(李春)创建。沧州(铁狮子)造于(953年),又名(镇海吼)。是沧州市市徽。承德(避暑山庄)建于(1703—1790年)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皇家园林)。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4、秦皇岛(天下第一关山海关),邯郸(武灵丛台),保定(古莲花池),易县(清西陵),正定(隆兴寺)。
5、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里的“水上游击队”(雁翎队)打得日本鬼子晕头转向。
6、西柏坡是河北省(平山县)的一个小山村,(1948年5月)至(1949年3月)为中共中央所在地。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指挥了闻名世界的(三大战役)。
7、华北烈士陵园位于(石家庄市中山路),是为纪念在(战争中牺牲的革命先烈)修建的。石碑上刻着(毛泽东)的题词“为国牺牲,永垂不朽”。
8、我国的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9、值得骄傲的家乡人:南北朝时期的(祖冲之)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即(3。1415926—3。1415927)之间。(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共产主义运动先驱)。(焦裕禄)被誉为“党的好干部”。
10、家乡的风俗:吴桥(杂技),唐山(“皮影之乡”)易县(古砚之乡)有被称为“天下第一砚”的精美石砚。蔚县(剪纸之乡),曲阳(石雕之乡),武强(年画之乡),万全(社火之乡),保定(三宗宝:铁球、面酱、春不老)。河北省的地方戏是(河北梆子)。
11、通信包括(邮政通信)和(电信通信)两大类。通信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
12、(邮寄信件)仍是我们常用的通信方式。邮政编码由(六位)构成,表示邮局(投递区域),准确填写便于(投递)。我们这的邮政编码是:050700
13、寄信时要写清:收信人邮政编码,收信人地址,收信人姓名,寄信人地址。
14、从古到今都有哪些通信方式?古代:驿马、烽火、信鸽等,现代:电报、电话、传真、网络。
15、传统的寄信、(发电报)和(电传),正部分地被E-mail、手机等现代通信手段代替。
16、(“微波接力通信”)使我们偏僻的山村也能够看到中央电视台的节目。
17、微波接力通信:就是每隔一段距离建一个中继站,自动把前一站发来的信号接收焉,放大后发给下一站,一站一站地把电报、电话、电视、传真等信号,发送给各个用户。
18、写信仍然是我们常用的(通信)方法,一封信从寄出到送到(收信人)手中,要经过很多人的劳动。填写信封时要把字写得(清楚整齐),并且不要忘了贴(邮票)。
19、邮政局是(收发信件)和(订阅报刊杂志)的地方。邮政局的叔叔们越到(节假日)越忙,订阅(报刊、邮寄包裹、寄送节日贺卡),他们是(传递友谊)、亲情的使者。
20、私拆别人的信件是(违法)行为。爱护通信设施(人人有责)。
21、细微的言行往往反映出人们的(文明素养),提高(文明程度)要从小事做起。
2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到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23、常用的交通运输工具有:(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
24、我国第一条铁路是(京张铁路)詹天佑1905年主持修建。第一条高速公路是(沈大高速公路)1988年建成。相继建成了京石、京沈、京津等高速公路。第一辆汽车(解放)。最近,(上海)开通了磁悬浮列车。全长(29。863千米,时速430千米)
25、我们人人都要争做(“文明”)乘客。交通运输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6、交通运输的发展水平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志之一。
27、旧中国路上跑的全是(外国)汽车,因此有人把中国称为(“万国车”)博览会。
28、人们常说:“要想富,先(修路)。”道路的(畅通)为经济的发展插上翅膀。
29、各种交通运输设施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
30、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交通工具,(安全快捷)的交通为我们提供便利。
31、家乡和祖国的交通事业蒸蒸日上,我感到无比地(自豪)和(骄傲)。
1、怎样做一个文明小乘客?上车自觉买票,在车上对乘务员文明礼貌,主动给老弱病残让座,不随地吐痰和乱扔脏东西等。
2、哪些家乡人值得我们骄傲?(最敬佩的家乡人是谁?做了哪些事)
祖冲之将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他还重新创造出了早已失传的指南车、千里船等。编制了在当时非常先进的《大明历》。李大钊首先将马克思主义引进到中国,领导了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常成立后担任北方区委书记,领导了北方各省工农运动。焦裕禄,他在担任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期间,不服重病,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同内涝、风沙、盐碱灾害进行斗争,使该县面貌大为改善,被群众誉为“党的好干部”。
第五篇:冀教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
冀教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现有学生35人,男生14人,女生12人,学生分别来自周围三个村庄,学生的思想行为各不相同,部分学生比较自私,团结协作精神差.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比较差,有些学生作业拖拉,字写得比较差。上课时,不爱动脑、动笔,需要不断督促。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四年级下册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
教材在处理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及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上,将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本册教材中,涉及到了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工农业生产常识、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强调认知与情感综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教材注意了对学生活动的引导,教材根据内容需要设计了许多学生直接参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历的活动来获得对社会的认识和体验。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材共三个单元,第一单元“美丽富饶的家乡”,第二单元“了解商场 学会消费”,第三单元“安全生活每一天”。以家乡为主线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教育。
三、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美丽富饶的家乡”,教学内容以家乡的地理环境为中心,从家乡的整体和地理位置入手,加深学生对自己家乡的认识和了解,并由此拓展到不同家乡的认识和了解,讲学生对家乡的认识提升到更加科学和概括化的水平。
第二单元“了解商场 学会消费”,以家乡人的生活为中心,从家乡人生活的变化切入,帮助学生多层面、多角度地感受和理解家乡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巨大进步,从而产生热爱家乡、愿为家乡的明天做出贡献的积极态度。
第三单元“安全生活每一天”,以家乡的文化、民俗为中心,在前两单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更深更广的角度开展认识和了解家乡历史与文化的学习活动;进一部了解家乡人的智慧、家乡传统与进步的变革和家乡人对祖国文化发展的贡献;知道家乡中还存在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和习俗,学会批判的看待这些问题;进而产生作为家乡人的自豪及热爱家乡和家乡人的积极情感态度。
四、教学措施:
1、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2、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3、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4、建立新的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5、实现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6、加强课程管理,保证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