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时间:2019-05-13 13:52: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学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学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第一篇:文学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文学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常用的表现手法有20种:以小见大,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象征,悬念,伏笔,铺垫,渲染,照应,对比,衬托,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结合,感官描写,夸张,抑扬,故意误会和巧合。

(一)以小见大,指小处落笔,大处落眼,写小的事情表现大的主题,这种写法往往借助平凡、具体的小事,或生动的细节描写,加以适当的议论、抒情,来反映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表达深刻的道理。《变色龙》中,街头巷尾平常的狗咬人的小事,但是却表现了一个尖锐的重大的社会问题,官僚警察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专制制度肆无忌惮地欺压人民,这种小事情反映的重大问题,就是以小见大。《赵普》中“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和“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两处细节描写于细微处见赵普的勇气、毅力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精神,这些都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二)借物喻人,明着写物,实质写人。通过对物的歌颂来赞美和物具有同品质的人,这是写人常用的一种写法。阅读这类文章关键在于抓住物与人相似的地方。如《白杨礼赞》,借西北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比喻北方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孤雁》(唐/杜甫)中,作者自喻,表现乱离漂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诗中还有一群野鸦“鸣噪自纷纷”,象征缺乏感情的平庸之辈。

(三)托物言志,明着写物,实质是通过对物的赞颂来表明作者志向,或对某一问题的看法。这种写法与借物喻人一样,抓住物与人的相识之处。《石榴》描绘外在美和内在品质,表达了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也是作者理想、追求和志向的体现。古诗词中也比较多见。

(四)借景抒情,指让感情依附一定的景物,通过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情是目的,景是手段和条件,情要从景中引发,与写景的特征相关联,这样的情才真,才充分,才具体感人。常见的方式有:寓情于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以(美景、哀景)衬情,一切景语皆情语等。朱自清的《春》,运用情景交融的写法,作者笔下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春风图、春早人勤图无不流露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则是运用融情于景的写法,“山”“水”“雪”本不具有感情,但在作者笔下则流露出喜爱之情。阅读借景抒情的散文,务必要品味情分析景,惟其如此,才能正确领悟到散文的内涵。

(五)虚实结合,这里强调虚写,主要指联想和想象。

(1)联想,指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思维活动。主要有四种类型:相似性联想,相反性联想,因果性联想和事理性(现象与本质)联想。例如《三颗枸杞豆》,文题与内容就是相似性联想:三叔一生的成绩。同时相对于文中的“我”又是一种联想:如果少壮不努力,日后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抓住联想来理解主题,我们就会理解文中的“我”后来成为植物学家的动力之所在。诗歌中联想颇多,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象是闪着无数的明星”由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星星,它们有着相似性。

(2)想象,想象的过程是大脑中改造记忆表象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通过想象,我们才能看到事物的多面性和多样性,从而获得丰富的材料,使文章不仅在内容上丰满,而且在形式上多姿。想象的方法大致有追述、预言和悬想三种。追述,指把过去的事说得仿佛在眼前一样;预言,把未来的事情写得仿佛在眼前一样;悬想,把自己想的实际上不存在的事情,说得仿佛在眼前一样。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天上本没有街市,所谓“街市”是想象出来的。

无论联想还是想象,都是虚写。文学作品中,虚写手法相当普遍,阅读时“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语文课程标准》)是文章阅读的重点要求之一,所以,理解虚写手法很重要。

(六)象征,指凭借具体的物象来表示与之相似或相反的概念、思想、感情。运用象征可以使抽象的概念、思想、形象化,可以使思想感情表现得含蓄、耐人寻味。散文诗《海燕》,通篇运用象征手法,“风、云、雷、电”象征当时的沙皇反动统治,“大海和波浪”象征人民和人民的力量,“海燕”象征着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暴风雨”和“海鸥、企鹅”也各具有其象征意义;韩愈的《马说》象征手法在古文中堪称典范,文中“千里马”“伯乐”“常马”“食马者”各具其象征意义;不少诗歌也采用象征手法,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里的“明月”象征善解人意的知心人。

(七)悬念,指提出悬而未决的矛盾,引起读者注意。从内容上看,悬念有两种情况:一是简要地提出事物,让读者以急切的心情想了解结果,《枣核》中一位旧时同窗寄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设下悬念;见面时“我”问起枣核的用途,她一面往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加深悬念。另一种是让读者对人物和事情有比较多的了解,只是作品中的人还“蒙在鼓里”,这样读者就有兴趣关心结果。拖延释念是对悬念的解开,方法有两种:一是抑制法,就是加深悬念,使读者期盼心情不断加深,刚才所举的《枣核》事例就是典型;二是间隔法,就是把正在发展的情节突然搁置起来,插入另外的情节,然后在适当的时机再接上原来的情节。

(八)伏笔,就是在文章的前面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发生的事情作某种暗示,在文章的后面再作回应、说明,这是增强文章内容前后联系的一种重要的谋篇技巧。它的特点有三点:一是有伏必应;二是要伏得巧妙,让读者无法轻易察觉到,切忌刻意、显露,这是伏笔与悬念的区别;三是伏笔的照应,前后不宜过紧。分析文学作品的伏笔可从人物外貌、人物言行、人物心理、环境描写入手,如《三颗枸杞豆》开头“我是个植物学家”,在读者阅读不经意间埋下伏笔,照应这句话的却远在文尾“当我成为植物学家后”,从而把整篇文章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九)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和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叙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是为了突出文章主旨。例《紫藤萝瀑布》“赏花”部分,作者用饱含情感的笔墨描绘紫藤萝,是在为后文的抒情和言志作铺垫蓄势。

(十)渲染,对文章中的环境和人物着意描写,加强气息,深化主题。常用方法有:反复和烘托。反复,指用形式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反复出现,以抒发感情,渲染情绪,突出主题。《周总理,你在哪里》反复询问,渲染对周总理的思念之情;烘托,借环境描写和特定的气氛,表现人物的一定情绪,如王愿坚的《草》:“只有晨风吹过荒漠的草地,撕掠着青草,发出飒飒的声响。”通过环境描写,渲染悲壮的气氛;《〈长征〉节选》一文开头部分:“红军指战员三三两两艰难地向北走着,有的掉队了,有的倒在地上永远也起不来了。”渲染过草地艰难的气氛,值得注意的是:渲染一般用于表现人物或情节发展的关键部分。理解渲染表现手法对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句的帮助颇大。

(十一)照应,在文学作品中,照应是对悬念、伏笔、铺垫、渲染等表现手法的呼应,增强文章的整体感。常用的照应类型有:扣题照应,画龙点睛;首尾照应,大开大合;层层照应,一线贯穿;随机照应,前后联系;细节照应,小中见大;对比照应,比中见旨。阅读时学会分析照应有助于我们从整体理解文章。例《为你打开一扇门》最后一段:“文学确是一扇神奇的大门,只要你走进这扇大门,就不会空手而归。”既是点题照应,又是首尾呼应,同时也是层层照应,一线贯穿,线索就是“门”;《往事依依》首段“„„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尾段“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既前后照应又是点题照应,好处是强调回忆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十三岁的际遇》前文“第一次知道这世上存在着一个北大,是在我七岁的时候。偶尔在抽屉里翻出一张泛黄的照片,上面是一片沉静而美丽的湖光塔影。”后文“我将不顾头上苍苍的白发,再次像十六岁的小女孩那样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对比照应,七岁和六十岁的漫长时间跨度,突出自己对北大的感情,增强抒情色彩;《春》首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末句“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这里一“来”一“去”,对比照应,从春天是在盼望中到来,到进入春天中去,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例子很多。教师在课堂中应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品味、分析,并学会运用到写作中去。

(十二)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用来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儿童两种不同的生存环境,一是“乐园”;一是最严厉的书塾,通过儿童两种不同生活感受对比,说明了封建教育方法对儿童天性的束缚;《济南的冬天》首段运用三组对比,突出济南冬天特点:温晴。分析文章对比手法时可从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的角度来思考。

(十三)衬托,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映衬和反衬两种。与对比有些相似,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衬托主体只有一个,使用衬托手法使这个主体更鲜明、突出;而对比的两个方面都是主体,使用对比手法,两者都更加鲜明、突出。衬托的作用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常用衬托手法大致有十种:以景衬人法,以后衬先法,以侧衬正法,以反衬正法,以次衬主法,以昔衬今法,以难衬易法,以西衬中法,以境衬人法,以物衬人法。

(十四)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描写也称直接描写,指直接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和直接描写景物的方法;侧面描写指对描写的对象不做正面描写,而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中来烘托描写对象的方法,如抒情散文《小石潭记》:先写水声“如鸣佩环”,水色“水尤清冽”侧面烘托石潭的特点“石”,再正面描写石潭“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正面描写潭的底与岸“石”的特点;再如《春》,写“春花图”,其中有一句“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侧面烘托花儿的繁茂、鲜艳和香甜;《社戏》“归航”片段中,老渔夫的喝彩侧面表现孩子们划船本领高,也有力地表现孩子们欢快的心情。

(十五)动静结合,文学作品中,比较讲究动静结合的艺术,如果只写静景,很容易使文章呆滞;只写动景,又可能失去稳定。只有将静景描写景物的形态特征和动景描写利于传神的长处结合起来,所绘景物才会具体、生动,才能给读者留下生动的印象。动静结合有两个特点:集中性和对比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集中写静景;“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上云霄里去了”集中写动景,这里动景与静景形成了对比,表现了一幅生动丰富充满生机的百草园画面;再如《小石潭记》:“月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写鱼儿“怡然不动”的静与“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动作对比,动静结合,显示鱼儿的活跃。

(十六)感官描写,指描绘出人物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让读者在阅读时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增强文学作品的表现力。《社戏》中,“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汽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汽里„„”“豆麦”“水草”“月色”是视觉看到的;“清香”是嗅觉闻到的;“扑面”是面部触觉感知的,所以,这句话极具表现力。如五官功能感觉到的效果互相转化、彼此沟通,把某种感官上的感觉移到另一种感官上,就是通感,也叫移觉。“荷”专题中,《荷塘月色》有两句话:一句是“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缈茫的歌声似的。”嗅觉与听觉通感;另一句“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与听觉通感。

(十七)抑扬,指对写作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例《白杨礼赞》第7段:着力评价白杨树,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两个没有„„”和“算不得什么好女子”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欲扬先抑;“但是„„伟丈夫”笔锋一转,则是变抑为扬,否定的是“好女子”肯定的是“伟丈夫”,赞美如白杨树品质的人。

(十八)夸张,这是艺术手法中的夸张,与修辞手法中的夸张并非同一概念。有两种形式:一是通过比喻夸张,而是通过描写渲染。童话寓言中比较多见,如《皇帝的新装》。

(十九)故意误会和巧合在小说和影视剧本中多见,但在初中语文课文中少见,之所以提出来是因为在学生作文中运用这两种写法能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突出中心主题。

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包括形式美和内容美,综上所述,我们对文学作品的形式美有了较为全面的理性认识。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赏析时做到有章可寻,练笔时亦能做到有法可依,真正找到阅读与写作形式教学的契合点,教师教起来畅快,学生学起来更轻松!

第二篇:1边塞诗中常运用的表现手法

1边塞诗中常运用的表现手法。

渲染、反衬、对比、借景抒情、细节、修辞等。岑参善用细节勾勒的手法描绘奇异粗犷、雄浑壮阔的边塞风光。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风掣红旗冻不翻”的细节真实摹写出边地奇寒景象。高适善用铺排和对比来抒情,如《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前线汉军奋力杀敌与后方将士寻欢作乐对比,暗示了必败原因。王昌龄善用借景抒情,如《从军行(其一)》中将闺中少妇思念征人之愁寄予在高高孤楼、缕缕笛声、阵阵秋风的边关萧索秋景中委婉表达出来,揭示出战争带给百姓的痛苦与创伤。

2.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意象。

经常出现的关山、狼山、燕山、阴山、陇头、凉州和玉门关等边塞地名,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羌笛、落日、月、旗、鼓、铁衣等意象中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如张籍的《凉州词(其一)》(2006年天津卷)标题中出现了边塞防线地名“凉州”,柳中庸的《征人怨》中“岁岁金河复玉关”“玉关”即唐代边陲重镇甘肃玉门关。还经常出现汉代抗击匈奴的飞将军李广,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等。

3.边塞诗的时代特点

盛唐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分析:这些诗句表现出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在盛唐,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中晚唐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分析: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些许悲壮、惋伤。

宋代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分析: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4.边塞诗艺术风格

豪放旷达——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雄奇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豪壮悲慨——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委婉清丽——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命题预测】分析情感和分析手法是考查边塞诗的两类主流题型。借景抒情是考查边塞诗的命题核心点,表现手法是命题热点。

第三篇:日语中常见数词单位

日语的数词单位

階(かい)层楼房层数 回(かい)回、次事物次数

株(かぶ)株、棵、股份植物;公司股份 機(き)架飞机数量

基(き)架、座、台机器、设备、仪器 級(きゅう)级级别、等级

行(ぎょう)行、列文字、树木、人的行列切(きれ)片、块、段切成的块或片 区(く)区、段行政区、土地

組(くみ)套、对、副组装或成套的物品 件(けん)件事情、事件 軒(けん)户、所房屋、住家 個(こ)个没有固定助数词的物品 戸(こ)户、家住户、住家

項(こう)项、款项文章、文件项目 号(ごう)号事物顺序

冊(さつ)册、本书籍等成册纸制品 札(さつ)叠结扎的扁平物 字(じ)字文字、字母

次(じ)次、回事物的次、回、级 式(しき)份、套资料、表格、设备 室(しつ)间、室房间数量 種(しゅ)种、类种类、类别

日语的数词单位

周(しゅう)周、圈计数周圈 章(しょう)章节文章章节 重(じゅう)层、重重叠数量 条(じょう)条带子、小道、条款

畳(じょう)张、块日本席子、表示房间面积 錠(じょう)片药片、制剂 隻(せき)艘、只船只、舰艇 世代(せだい)家家庭、家族 節(せつ)节文章章节、乐曲章节 艘(そう)艘、只船舶

足(そく)双、对成双的物品,如手套、鞋袜 束(そく)束、把、簇捆扎的细长物品 台(だい)台、辆、架机器、车辆等 束(たば)束、把捆扎的细长物品 着(ちゃく)套、件衣服类

丁(ちょう)块、条、盘、份食品、枪支、街道等 対(つい)对、双、付成双成对的物品 通(つう)封、件信函、文书 点(てん)分、件得分;事情 頭(とう)头、匹牛马等较大型动物 人(にん)人人数

杯(はい)杯、碗杯碗等器皿 箱(はこ)箱成箱的东西 番(ばん)第~、~号顺序、序列

日语的数词单位

番地(ばんち)~号街道编号 番目(ばんめ)第~个序数号

匹(ひき)匹、只鱼、虫、鸟、小型动物 便(びん)班次、航班列车、飞机的班次 部(ぶ)部、册、份书籍、期刊、资料 頁(ページ)页页数

遍(へん)遍、次、回遍数、次数

本(ほん)只、根、条、瓶细长的物品,如笔、树、绳等 枚(まい)张、片、块、件薄的扁平物体 棟(むね)栋、幢房屋、建筑物 目(め)第~顺序 名(めい)名人数

面(めん)面、张平面物体 輌(りょう)辆车辆

輪(りん)轮、朵、枝车轮;花枝 列(れつ)行、排行、排

第四篇:硬笔书法教学中常见问题解答

硬笔书法教学中常见问题解答(微课教案)

新昌县泉清小学

俞雄

教学目标:解决学生最常见的书写问题——竖不直字不正,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学会“手指动起来”进行书写。

教学目的:改正书写缺点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从此喜欢上硬笔书法。

教学重点:正确的姿势——坐姿和执笔。教学难点:手指动起来书写。

教学准备:课件、书法稿纸、粉笔、钢笔、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下发书法稿纸)学生写字,教师提问:“同学们在书写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啊?老师可以解答你们所有的问题。”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归纳。

二、讲解新课

1.教师出示“学生硬笔书法中常见问题”(课件)(1).为什么写不直?(2).怎么样才能写好字?(3).笔是不是应该抓得很紧?

2.教师: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你们错误的写字姿势上面,“错误的姿势有哪些”(课件)

(1).身不正、头又歪、钢笔没有在中间。(2).笔不斜、手又紧、手指没有放松写。

教师:看一看、想一想你们有没有这样的小毛病呢?

三、解决问题

1.教师问:“你们认为的正确写字姿势是什么呢?”

2.学生回答并演示。

3.教师出示“正确的姿势”(课件),“大家学一学,试一试。” 4.学生模仿坐姿。

5.教师粉笔写“竖”笔画,学生在正确的姿势下面写竖笔画。教师提问:“现在这样写竖,写直没有啊?”

6.学生回答并在自己位置上向老师出示写好的“竖”笔画。

四、深入研究

1.教师:写好竖单靠正确的执笔姿势够不够呢?学生回答。2.教师在空中演示,食指往下,大拇指弯曲,小拇指内收的方法写“竖”笔画,再让学生试一试。

3.学生练习,出示。

4.在竖越来越直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写字要手指动起来!

5.教师出示课件“手指动起来”,并指导学生进行练习。并将优秀作业进行展示。

五、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自己书写的“基本笔画”(课件)进行展示,并鼓励学生——只要我们用正确的姿势,手指动起来写字,我们以后都是“小小硬笔书法家”。

第五篇:公文标题中常见病例分析

公文标题中常见病例分析

标题是行政公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主旨鲜明、重点突出、文字简洁、格式规范,是拟写案卷标题和编制档案检索工具的唯一依据。据此,须精心制作。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公文标题存在病句,最常见的有两大类:一是语句不合语法规范;二是请示、函、报告三者混淆使用。结合具体病例分析如下:

一、语句不合语法规范

1、***部、***部、***部、***部优先提高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生活待遇的通知。

2、***高校关于进一步搞活校产办集体企业有关政策的试行办法。

3、***高校关于加快发展本院彩色印刷品生产若干措施的通知。

4、***省教育厅关于加快和深化普通高校教育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试行意见。

5、***高校关于认真做好一九九四年表彰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通知。

病例分析:

例1的介词“关于”应用未用。以标题中四个机关联合发文,其办文意图应是面向全国各单位的,但也可理解为只 是面向本系统,易产生歧义,其原因是在发文机关与理由之间缺少了介词“关于”,应补上。

例2的动宾搭配不当。此标题中心词为“试行办法”,其限定部分为“关于”引导的介词词组,“进一步搞活校产办集体企业有关政策”,“搞活”的宾语应是“企业”而不能是“有关政策”,“有关政策”紧接宾语之后,则需要另有一个动词与之搭配,因为“政策”只能是贯彻执行,而不能是“试行”,“试行”的只能是“办法”而不能是“政策”。

例3的动宾搭配失当,文种使用不当。此标题“加快发展”的宾语应是“彩色印刷品”而不能是“若干措施”,阅文件内容有“决定采取以下措施”等语,应使用“决定”、“规定”。若使用“措施”等是非规定文种,应另拟发文通知,并随通知附发。

例4的标题有多项错误:

1、动宾搭配不当,标题限定部分“加快和发展”的宾语应是“普通高校教育体制改革”而不能是“若干问题”。“若干问题”需另外用一个动词与之搭配,2、在没有适配动词与之搭配的情况下,“若干问题”被迫充当限定部分的中心词,而“若干问题”不能限定“试行意见”;

3、“意见”本属于导向性和参考性文书,不具强制性,在“意见”之前再加上“试行”实属多余。

例5缺宾语。此标题动词是“做好”后面缺少宾语“工作”应补上。

二、请示、函、报告三者混淆

6、***关于申请解决更换一台锅炉并大修一台锅炉的报告。

7、***关于申请1995年公费医疗补助费的报告。例

8、***关于元旦文艺联欢会所需经费的报告。病例分析:

例6的标题内容十分明确,就是要求解决问题,关键词是“请示”,“请示”的标题可直接准确概括出“请示”的内容,使人一目了然。正确的作法应是将“报告”两字替换为“请示”。

例7的标题内容是某高校请求某市批准“医疗补助费问题”,他们之间不属于隶属关系,是属于平行关系。《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明确指出“相互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向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等应用“函””。该文件是属于请求批准“函”性公文,理应删除“报告”,将“报告”两字改为“函”。

例8的标题显然是学院下属单位向上级主管部门请求解决经费的问题。《办法》中规定,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和批准应该用“请示”。此文是属于请示性公文,“报告”两字应改为“请示”。

公文写作中常见的问题

一、文种使用不当

有的公文作者不了解或不会正确运用确切的文种,以致长期只使用通知、决定等二三个公文,其余文种一概不用;有的公告、通告、通报分不清,望文生义去应用;有的不知公文中报告与请示是两种不同的文种,经常混淆不清,使用时张冠李戴或干脆写成“请示报告”;有的不知有命令(令)、批示函、会议纪要等公文,遇到该使用这些公文的场合则都用通知等公文去代替。

二、格式不规范

公文格式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表现:

(一)公文文头不规范;

(二)标题冗长、混乱、残缺不全;

(三)主送机关排列混乱;

(四)结构层次序数混乱;

(五)附件不符;

(六)主送、抄送单位不正确。

三、行文规则混乱

(一)越级行文。

(二)多头行文。

(三)请示一文多事。

(四)党政不分。

四、提法不当

有的公文提出一些未经仔细推敲的方针、口号、任务,而这些方针、口号、任务又往往与党和国家在某一时期的工 作方针相违背,从而造成一定的混乱。

五、名称表述混乱

公文中的人名、地名、单位等名称表述混乱主要有:一是同一名词在一篇公文中数次出现时表述不一致。二是排名次序混乱。三是随意用简称。

六、时间表述含糊

(一)用时间代名词而不用具体日期。

(二)年份随意省略。

(三)年份不使用公元纪年。

七、用词不当

(一)词义误用。

(二)生造词语。

(三)词语使用不当。

(四)滥用模糊词语。

八、不符合语法

不少公文存在不合语法的现象,以致于造成理解上的歧义或错误。

(一)成分残缺。

(二)成分多余。

(三)搭配不当。

(四)语序不当。

九、数字使用不统一

公文使用数字概念模糊,书写形式杂乱和不准确,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数字概念不清楚。

(二)是数字概念不准确。

(三)是数字书写形式不统一。

下载文学中常见的表现手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学中常见的表现手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文标题中常见病例分析

    公文标题中常见病例分析 标题是行政公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主旨鲜明、重点突出、文字简洁、格式规范,是拟写案卷标题和编制档案检索工具的唯一依据。据此,须精心制作。但是,......

    公文标题中常见病例分析

    公文标题中常见病例分析标题是行政公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主旨鲜明、重点突出、文字简洁、格式规范,是拟写案卷标题和编制档案检索工具的唯一依据。据此,须精心制作。但是,有......

    2011公务员面试指导:公务员面试中常见问题解答

    40个公务员面试常见问题 2011公务员面试指导:40个公务员面试常见问题解答 流程篇 1、面试一般都包括哪几个环节、步骤? 【答】从大的方面讲,可以分为抽签确定顺序、进门鞠躬敬......

    公文标题中常见病例分析

    标题是行政公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主旨鲜明、重点突出、文字简洁、格式规范,是拟写案卷标题和编制档案检索工具的唯一依据。据此,须精心制作。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公文标题存在......

    说课稿中常见教学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1、猜谜的形式引入课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景。 这里简单引入、提问的目的是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猜礼物这个导入设计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

    房地产中销售中常见问题解决

    房产销售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博文工作室 房地产现场销售好比战场上的短兵相接,一个细微的过失往往会造成一次交锋的失败。在坚持客户公司‘双赢策略’,努力提高成交率的同......

    面试中常见人事问题(深圳)范文

    面试中常见人事问题(深圳)1、 是否参加过培训? 答:我们公司内训、外训都会有,内训是我们内部的一些技术交流,外训是我们举办的拓展训练等 2、 你在项目中如何体现团队合作? 答:如果......

    文学文体中的各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文学文体中的各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表达效果:简单一点说就是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描写方法、修辞)的作用。容易混淆的几个概念 一、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表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