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语言教案:在角色游戏中(语言)(推荐)

时间:2019-05-13 13:48: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班语言教案:在角色游戏中(语言)(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班语言教案:在角色游戏中(语言)(推荐)》。

第一篇:中班语言教案:在角色游戏中(语言)(推荐)

在角色游戏中(语言)

目 标

培养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运用语言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丰富和发展游戏情节。准 备

创设各种活动角,如娃娃家角、表演角、商店角、医院角等。

过 程

1、选择游戏内容

① 让幼儿自由讨论,选定游戏内容、游戏伙伴,确定游戏主题和玩法。

② 幼儿与教师交谈,说出自己想参加哪个活动角的活动,为什么?

2、分配角色

① 能大胆地讲出自己想承担的角色,并征得其他小朋友的同意。

例如:“我想当妈妈,你们同意吗?”,“我想当值班经理,你们同意吗?”

② 分配角色时,能运用语言调节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即当几个幼儿争当同一个角色时,能通过协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例如:

两个幼儿都想当医生时可以这样协商:“咱们分白班、夜班,我上夜班,我先回家做饭。”

两个幼儿都想当值班经理时可以这样解决:“咱们轮流当,你当一会儿,我当一会儿。”

3、发展游戏情节

① 教师参加到游戏中去,观察幼儿的表现,并对幼儿的思路加以引导。通过提问,设置困难、障碍,让幼儿边想边说、边行动。例如,做“开小饭馆游戏”。

师:请问有什么饭啊?

生:馒头、面条。

师:没有菜吗?

生:有白菜、西红柿、土豆丝。

师:请来碗面条,放点西红柿。

生:好吧,请等一会儿。

……

② 在游戏中,根据角色的身份、特点、学习与人交往的对话技能,扮演好角色。

例如,商店的售货员在接待顾客时,能热情地同顾客打招呼,介绍货物,推荐货物。顾客能清楚地说明自己想买什么东西,并向售货员表示谢意。

4、游戏评价

引导幼儿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① 谁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了什么问题?即让幼儿主动发现游戏是怎样发展的?与以前的玩法有什么不同?

② 你在游戏中缺少企么材料?下次想玩什么游戏?为什么?

幼儿园中班早期阅读:变色蜗牛

活动目标:

1、根据画面上实物的颜色以及人物身上的色彩猜测想象故事情节。

2、能关注画面中“第×天”的数字,并初步学习根据“第×天”的提示翻阅图书。

3、能注意倾听他人讲述,并在讲述过程中充分享受变化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具:绿色、橙色、蓝色、红色、黄色、紫色的蜗牛图各一个,与蜗牛颜色相同的字卡各一个,分别写上“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第6天”。树叶、桔子、喇叭花、草莓和辣椒、梨子和柠檬、葡萄和茄子各一份。白色蜗牛一个。大图书一本。

活动过程:

一、出示小蜗牛图,导入活动。

1、请小朋友仔细听听,是谁来了?窸窣、窸窣、窸窣,谁慢慢吞吞地爬过来了啦?

2、(出示小蜗牛图)看,原来是一只小蜗牛慢慢吞吞地爬过来了。你会象小蜗牛一样慢慢吞吞地爬吗?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3、引导幼儿一边学爬一边嘴里说:“窸窣、窸窣,一只小蜗牛慢慢吞吞地爬过来了。”

二、引导幼儿根据字卡颜色猜测小蜗牛颜色的变化,激发幼儿的兴趣。

1、这只小蜗牛每天要吃许多的东西,我们一起来看看,小蜗牛吃了好东西以后,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

2、(分别出示字卡及彩色小蜗牛)第一天,变成了一只绿色的蜗牛。第二天,变成了一只橙色的蜗牛。第三天,它会变成什么颜色的小蜗牛呢?请你猜猜。你怎么知道是红色的蜗牛?从哪里看出来的?

3、用猜猜、找找、配对的方法,让幼儿感受蜗牛变化的乐趣。

三、引导幼儿观察大图书,并根据图书画面进行简单回忆,初步了解图书内容。

1、小蜗牛每天变来变去,真奇怪!妈妈到底给它吃了什么好吃的东西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本大图书。

2、出示大图书封面,向幼儿介绍图书名称《变色蜗牛》。

3、教师用较慢的速度翻书,并用语言提醒幼儿注意观察食物。

4、提问:小蜗牛吃了好吃的东西就会变颜色了?

5、引导幼儿学说象声词。(采用个别与集体练习的形式,鼓励幼儿大声学一学。)

四、教师和幼儿共同阅读大书《变色蜗牛》。

五、发散思维:

小蜗牛每天都吃这么多好吃的东西,多开心。如果让你给小蜗牛送好吃的东西,你会给它吃什么呢?它又会变成什么颜色的蜗牛呢?

(鼓励幼儿用“第七天,它吃了……,变成了一只×色的蜗牛。”讲述)

附:故事:变色蜗牛

“蟋唆,蟋唆。”一只蜗牛慢慢吞吞地爬过来。

第一天,“沙沙,沙沙。”它吃了一片绿色的叶子,变成了一只绿色的蜗牛。

第二天,“嚓嚓,嚓嚓。”它吃了一片橙色的桔子,变成了一只橙色的蜗牛。

第三天,“咂咂,咂咂。”它吃了两朵蓝色的喇叭花,变成了一只蓝色的蜗牛。

第四天,“咕兹,咕兹。”它吃了一只红色的辣椒和一颗红色的草莓,变成了一只红色的蜗牛。

第五天,“咔嚓,咔嚓。”它吃了一黄色的梨子和一个黄色的柠檬,变成了一只黄色的蜗牛。

第六天,“啊呜,啊呜!”它吃了一串紫色的葡萄和一个紫色的大茄子。这回它会变成一只什么颜色的蜗牛呢?

第七天,小蜗牛,它会吃什么颜色的东西?又会变成一只什么颜色的蜗牛呢?请你想一想,画一画,再说一说。

第二篇:谈幼儿园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语言指导

【摘要】教师对中班幼儿角色游戏进行指导时主要运用语言指导方式。教师的语言指导可分为建议式、询问式、陈述式、鼓励式、示范式、责备式七种,而这种七种方式根据语言表达的开放性程度又可分为三个层次。研究者认为教师在运用语言指导幼儿角色游戏时应注意防止建议变指令,防止指令变独断,防止询问变质问,防止陈述变独白,小心鼓励变味,注意示范失范。同时教师应把握语言指导开放性的度。

一、问题提出

艾里康宁认为,角色游戏中幼儿的游戏能力是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中逐步发展起来的。〔1〕许多研究也表明,成人对幼儿游戏活动的关注与指导能够提高幼儿游戏的品质、促进师幼关系的融洽、推动幼儿认知与社会能力的发展。〔2〕教师对幼儿角色游戏进行指导的主要方式是语言指导,不同的语言指导方式对于不同的游戏情境和不同的幼儿其指导效果是不同的。伍德研究发现,若教师指导语言运用不当会打断儿童的游戏,如果教师能有技巧地询问相关问题,与幼儿进行对话,则可使语言指导达到最佳效果。〔3〕因此,教师能否恰当地运用语言对幼儿角色游戏进行指导直接决定了幼儿的游戏主题能否顺利发展,也决定了教师的介入是激发了幼儿游戏的兴趣还是挫伤了幼儿游戏的积极性。研究者深入幼儿园收集教师游戏指导案例,试图全面把握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语言指导行为的基本情况,思考和总结教师运用语言指导方式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选取n 市三所省级示范幼儿园,随机抽取其中8 个中班的12 名中班教师,对每位教师进行两次完整的角色游戏指导过程的观察,第一次观察为预观察,第二次观察为正式观察并记录。之所以选择中班主要考虑到中班幼儿的游戏自主性、创造性较强,参与游戏的积极性较高,但受自身经验和能力的限制,在游戏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障碍,因此教师的指导行为容易出现,便于研究者收集案例。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本研究采用非参与式观察法和访谈法。观察时的记录主要采用事件取样法。访谈对象是这12 名中班教师,研究者将随机访谈与正式访谈相结合,其中正式访谈时研究者按结构式提纲进行。观察与访谈的结合有利于研究者更为深入地理解教师的行为及其原因。研究者利用摄像机和录音笔将整个游戏指导过程和访谈过程记录下来,然后对观察和访谈记录进行整理,由两名研究者分别对资料进行编码(两者编码一致性系数为0.85),最后用spss11.5 录入数据并进行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教师的主要指导方式 研究者共收集到角色游戏中的教师指导行为522 例,分析其具体表现方式,研究者发现可以将教师的指导行为分为语言指导、动作指导和语言-动作指导。经统计,522 个案例中语言指导为419 次,占总数的80.3%;动作指导为41 次,占总数的7.8%;语言-动作指导为62 次,占总数的11.9%。由此可知,教师在中班幼儿角色游戏指导中主要以语言指导为主。(二)教师语言指导的主要类型 通过对481 例教师语言指导行为的分析,研究者发现,教师对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语言指导可进一步归纳为七种类型(见表1),按出现的频率依次为建议式、询问式、指令式、陈述式、鼓励式、示范式和责备式。其中,排在前三位的语言指导方式共出现373 次,占总数的77.5%,是教师语言指导的主要方式。根据语言指导的开放程度,研究者将七类语言指导方式分为三个层次:询问式和建议式是开放程度较高的指导方式;指令式、示范式和责备式是开放程度较低的指导方式;陈述式和鼓励式则介于两个层次之间。由表1 可知,询问式和建议式指导共出现了289 次,占总数的60%,即教师的语言指导以开放式语言为主。

四、分析与讨论

(一)教师运用语言指导方式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每一种语言指导方式的使用都有较强的情境性,为了更为有效地指导幼儿的游戏,教师必须对角色游戏的情境具有较强的判断力,并能选择灵活多样的语言指导方式。1.防止建议变指令

建议式语言指导是教师在幼儿角色游戏中运用最多的一种指导方式,指的是教师运用询问或者陈述的方式向幼儿表明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以此提示或暗示幼儿解决问题的指导方法。建议式的语言语气柔和,句末往往出现“吧”“好吗”“啊”等语气词。

建议式语言指导有两个主要特点: 一是非强迫性,即教师不是直接帮助幼儿解决问题,也不是以不可抗拒的命令方式要求幼儿按照教师的方法解决问题,而是给出几种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法,幼儿既有选择的自由,也有拒绝的自由;二是语言中暗含解决问题的方案。但是,建议式语言很容易演变为指令式语言,研究者在归类时也常常为判断某一指导语言是建议式还是指令式而感到困惑,这实际上也反映出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的过程中为了尽快达到目的,容易将建议演变为指令。

案例1:幼儿进行医院游戏时,由于没有病人,“医生”一个人坐在医院里摆弄材料,此时教师扮作病人介入。a 老师:医生,这是我挂的号。(幼儿将挂号单子放在盒子里,并在筐子里寻找可以看病的仪器。)a 老师:你还没有问我哪儿不舒服,你就拿这些东西啊?你都不问我哪儿不舒服啊?“医生”:你哪儿不舒服啊? a 老师:哎呀,我感觉我的喉咙特别疼。(幼儿又站起来到筐子里找仪器,这一次拿了一个听诊器。)从案例1 可以看出,教师试图运用建议的方式帮助幼儿丰富游戏情节,但她忽略了中班幼儿以行动思维占主导的年龄特点,也没能准确把握幼儿的游戏脉络,因而她这种较为主观的指导方式没能对幼儿发挥作用。于是,教师为了达到指导目的,连续运用了看似建议式实为不可选择的指令式语言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指导。虽然教师的目的达到了,可是幼儿的意愿却被湮没了。如果教师能够在了解幼儿游戏特点、尊重幼儿意愿的前提下,根据游戏情节发展的脉络对幼儿进行积极的指导,将能达到更好的指导效果。

2、防止指令变独断

指令式语言指导主要在幼儿违反游戏规则或材料使用不当等情况下出现。指令式语言语气严厉,教师直接告诉幼儿必须做什么或者不能做什么。指令式语言指导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有指令而无解释的指导,一是既有指令也有解释的指导。解释意味着教师运用规则或习俗来约束幼儿的行为,既使幼儿了解了游戏规则,又制止了幼儿违反规则的行为;无解释则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没有任何理由,你只能照我说的做。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指令式语言的一个重要特点,即不可选择性,无论教师是否给予足够的理由,是依据规则还是利用个人权威,其目的都是让幼儿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如果教师仅仅利用个人权威命令幼儿,那么教师的指导很容易演变为独断行为。

案例2:娃娃家游戏中,教师发现娃娃家的厨房没有用围栏围起来,于是介入指导。k 老师:你们家厨房在哪儿呢? “爸爸”:(指了指墙角)k 老师:来,把这个(搭成围墙的大型积木)拿过去。“妈妈”:这个是围墙(隔开理发店和娃娃家)。

k 老师:来,就拿这个过去。快拿过去吧。(教师离开,“爸爸”将大型积木搬过去围厨房。)案例2 中的指令性语言是教师权威的集中体现,只有指令而无具体的解释,对于幼儿来说具有不可质疑和不可拒绝性。即使幼儿强调了这些大型积木的用途,教师仍然命令幼儿将围墙拆了去搭建厨房。幼儿虽然不情愿,但迫于教师的权威只能照做。这样的指导谈何尊重幼儿的意愿呢!因此,教师应慎重地选用指令式语言指导方式,一般来说,只有当游戏中出现安全隐患或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时才可适当运用。

3、防止询问变质问

询问式语言指导是指教师运用提问的方式提醒幼儿当前游戏中存在的问题,并激发幼儿思考解决方案。

教师运用询问式语言指导通常分两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教师通过询问暗示幼儿游戏中存在的问题,其目的是引发幼儿的问题意识;第二步,教师通过各种提示激发幼儿对问题的思考。根据幼儿思维参与程度,我们又可以将教师提出的问题分为确认性问题、事实性问题和解释性问题,其中确认性问题最容易回答,解释性问题则最难回答。如果教师对于幼儿游戏中的问题以及幼儿当前的游戏状态把握不准确,或是提问指向性不明确,他们的提问可能使幼儿茫然不知所措。当教师反复地追问时,询问就变成了质问。因此教师运用询问式指导时应该注意问题的明确性以及提问的语气。

案例3:角色游戏刚开始时,教师观察到一个“不安分”的“爸爸”不在自己家里收拾东西却来到“小吃店”看小朋友们系围裙,因而介入指导。

m老师:你是谁?我问家豪,你是谁?你今天是做什么游戏的? 家豪:我是玩娃娃家的。

m老师:你是娃娃家的什么人?(家豪诧异地看着老师,不说话)你是娃娃家的什么人?(教师显然有些生气地说)妈妈还是爸爸? 家豪:爸爸。

m老师:有爸爸这样跑过来的吗?(对于教师的反问,家豪不知是没有明白,还是故意如此,他仍然站着看小朋友们系围裙,几秒钟后才突然跑回自己的游戏区域。

从案例3 可以看出,教师劈头盖脸连续问了七个问题,不免给人以压迫感,而重复式询问也使幼儿产生严重的焦虑感。这种紧张情绪使得幼儿即使面对容易回答的简单事实性问题也不知如何回答或不愿回答了。

可见,询问式语言指导虽然是一种教师比较认可的有利于激发幼儿思维的指导方式,但如果运用不当,就会给幼儿带来压力,使幼儿对教师的指导产生反感。因此,研究者认为同样的问题最好不要连续地重复询问,对于幼儿不作回答的问题,如果不是幼儿没有听清楚,就是幼儿对教师的问题不理解或者难以回答。教师此时要做的不是简单的重复,而应在全面把握幼儿游戏动机的基础上,给幼儿一个支架,让他心情愉悦地利用支架解决游戏中存在的问题。

如案例3 中家豪可能更想玩小吃店游戏,也可能对系围裙的经验很感兴趣,教师此时可以运用询问的方式了解家豪的兴趣所在,鼓励和引导他把感兴趣的游戏情节纳入娃娃家游戏中,并帮助他丰富游戏情节。

4、防止陈述变独白

陈述式语言只是在说明一个事实,这个事实可能是当前游戏中存在的问题,也可能是教师提供的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仅仅是陈述事实,既没有直接的建议,暗示性也不强,对于幼儿来说需要较强的理解能力才能明白教师在陈述中表达的指导意见,因此,陈述式指导容易演变为教师的独白,很难达到教师指导的预期效果。

案例4:娃娃家游戏中,“妈妈”正在收拾房间,教师发现“微波炉”放在地上,于是介入指导。z 老师:你看,你们家的微波炉放在地上的啊。“妈妈”:(看着教师,没有说话。)z 老师:可以放在哪儿呢?(“妈妈”将“微波炉”从地上拿起来放在桌子上。)案例4 中幼儿对于教师的陈述式语言指导没有明显反应,一方面幼儿可能并不认为教师提出的是一个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微波炉不是不可以放在地上,或者因为自己正在收拾屋子,微波炉放在地上只是权宜之计;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幼儿没有理解教师指导的真实意图--希望幼儿将微波炉拿起来放在桌子上。当幼儿确实没能理解教师暗示性的陈述时,教师可以通过建议或询问进一步表达自己的意思。本案例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教师应反思游戏材料的摆放问题是不是游戏指导的重点,一般说来,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要把握当前游戏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不宜轻易打断幼儿的游戏。

5、小心鼓励变味

鼓励式语言指导是指教师运用赞扬、夸奖等语言对游戏中幼儿的行为给予表扬和肯定,目的是强化当前幼儿良好的游戏行为。教师及时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并给予积极的反馈能充分调动幼儿游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使幼儿清楚什么样的行为是值得推崇的。

值得思考的是,在研究者收集到的481 个案例中,鼓励式语言指导仅占4.4%。如果不是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确实缺少良好的行为表现,就是教师缺乏发现和鼓励幼儿良好的游戏行为的意识。同时,研究者发现在仅有的几次鼓励式语言指导中,鼓励往往成为说教的附属品,失去本真味道。

案例5:饼干屋游戏中,教师经过长时间观察,发现“收银员”始终忠于职守,一直坚守在收银机前。为了强化幼儿的良好行为,教师介入指导。h老师:哎,你一直在这里,你怎么不出去玩呢? “收银员”:不能出去。

h老师:为什么不能出去啊?你坐在这干什么的? “收银员”:收钱。

h老师:那如果你出去了会怎么样呢?(幼儿看着教师不回答)你出去了这里有没有人了?(幼儿摇头)那别人来买饼干怎么办呢?所以你应该怎么样啊?呆在这儿?(幼儿点头)嗯,你真的不错!那你什么时候可以去玩啊?下班的时候出去玩,好吗? 鼓励应该是一种自然而然、发自肺腑的表扬,如果添加了过多的说教反而让人觉得不真实。如果幼儿在获得表扬前必须回答一系列问题,详细回顾自己做出良好行为的原委,那么鼓励便成了压力,失去了积极的意义。邱学青(2003)认为,游戏是幼儿的需要,幼儿不是成人愿望的执行者,他们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来玩游戏的。

因此,即使是鼓励式指导,也要考虑怎样才是幼儿乐于接受的。

6、注意示范失范

当幼儿在教师的提示下仍然不知道该如何解决问题的时候,教师往往直接提供幼儿可供模仿的语言或行为,这就是示范式指导。示范式语言指导的优点在于它是幼儿最容易理解的指导方式,当然也是开放程度最低的一种指导方式。然而,示范式语言指导如果运用不当也容易让幼儿感觉压抑。因为既然是示范,就意味着对于幼儿来说就没有选择余地,也不可以有自己的意愿,只能按照教师示范的去做,而且需要做得一模一样。而且有些示范是超越幼儿原有经验甚至是不符合幼儿当前需要的,虽然容易达成教师的指导目的,却使幼儿的游戏失去了自主性。

案例6:教师扮成顾客参与到理发店游戏中,为了进一步丰富游戏情节,教师对幼儿进行指导。q老师:你问问我“要剪多少”。(幼儿看着教师,不知道要怎么说。)你问问我呀。(幼儿还是一脸茫然)你说“请问你想剪多少头发?”(幼儿仍然踌躇不决)你问我,我就会告诉你。“理发师”:请问你想剪多少头发? q老师:哦,我只想剪一点点哦,可别剪多了哦。谢谢你哦,帮我剪吧。(理发师开始给教师“剪发”。)教师的示范显然与幼儿原有经验有很大落差,因而幼儿一直犹豫不决。在教师连说四遍“你问问我……” 的时候,即使是成人也会感到压抑和反感。这种呆板的语言示范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其实,教师如果发现幼儿对理发师角色的原有经验比较匮乏,可以尝试扮演一名理发师介入到角色游戏中,用动作示范代替语言示范,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指导效果。由此可见,教师在运用示范式语言指导时应考虑当前游戏情境以及幼儿的经验水平和个性特点,不可要求幼儿机械模仿、生搬硬套。

(二)教师语言指导开放程度的层次性

上述七种语言指导方式从语言本身表现出的开放性和封闭性来看有一定的层次性:询问式和建议式是开放程度较高的语言指导方式,指令式、示范式和责备式是开放程度较低的语言指导方式,陈述式和鼓励式开放性程度适中。开放意味着给予幼儿足够的自由和想象空间,封闭则意味着唯一和不可抗拒性,语言指导开放程度的层次性表征了幼儿游戏自由度的范围。从一个角度看,指导语言开放程度的降低意味着教师的指导越来越具体和直接,也越来越容易为幼儿所理解和接受。从另一个角度看,越是开放的指导方式越能够激发幼儿的开放性思维,越能够调动幼儿解决问题的主动性,从而推动幼儿游戏能力的发展;越是封闭的指导方式则越束缚幼儿的思维和自主性,制约幼儿游戏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对语言指导开放程度层次性的准确把握有助于教师根据具体游戏情境和幼儿个体差异选择、组合、调整指导方式以指导幼儿角色游戏。

当一种语言指导方式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时,教师往往会主动采用另一种幼儿更易理解同时也更为封闭的语言进行指导。因此,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经验水平的提高,较为开放的语言指导方式的使用频率也有所提高。中班幼儿处于承上启下的过渡年龄段,教师已开始逐步使用较为开放的语言指导幼儿的角色游戏。当她们意识到当前的指导方式无法有效帮助幼儿解决问题时,她们会逐步降低指导的开放性,从而在幼儿原有的经验水平上给幼儿以合适的“支架”,让幼儿理解和接受教师的指导。

案例7:理发店游戏中,教师以顾客的身份介入游戏,在“理发师”剪完头发后,教师希望“理发师”接下来能够给顾客洗头,于是采用语言指导。

l 老师:你剪好了吗?(“理发师”点点头)剪好了,然后干什么呢?(“理发师”帮教师解围裙)啊,这样就拿掉了?剪完了,还要干什么啊?剪完了以后要干什么?(说着,“理发师”已经将教师身上的围裙拿掉了)啊,把这个拿掉吗?我的头发还没有洗啊。“理发师”:到那边洗。(指着洗头发的地方。)上述案例中,教师先是运用较为开放的询问式语言指导,希望以此丰富幼儿理发游戏的情节,但在连续询问三遍后,“理发师”仍然没能理解,于是教师降低了语言指导的开放程度,通过运用陈述式语言表达一个事实,意思是你现在应该给顾客洗头发。这时候理发师终于领悟了教师的意图,于是给予积极回应,由此达到了教师的指导目的。可见,询问式语言指导是一种开放程度比较高的指导方式,对于这样的问题幼儿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回答,不仅体现了幼儿游戏的自主性,更给予幼儿创造空间。陈述式语言指导则是一种较为封闭的指导方式,教师对于事实的陈述意味着幼儿可以沿着教师提供的思路拓展或延伸游戏情节。因此,开放式指导虽然对于幼儿的发展来说更有意义,但是对于小年龄幼儿来说不易达到指导的目的,教师在选择语言指导方式时应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把握合适的度。

参考文献: 〔1〕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9。

〔2〕james e johnson.儿童游戏:游戏发展的理论与实务〔m〕.郭静晃,译.2 版.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28-30。

〔3〕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230。

〔4〕邱学青.幼儿园游戏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幼儿教育,2003,255(3)

第三篇:中班角色游戏中的数学教育

大班角色游戏中的数学教育

数学是一门概括性、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将幼儿探索周围世界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等自发需求纳入有目标、有计划的教育程序,通过幼儿自身的操作和建构活动,以促进他们在认识、情感、态度、习惯等方面整体、和谐的发展。

数学教育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不仅需要教师系统地、有目的地精心设计和组织数学教育活动、创设数学教育的环境来启发、引导幼儿,还需要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个体发展水平以及数学教育的特点将数学教育的内容自然地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幼儿在园一日活动离不开游戏,游戏是儿童最喜爱的活动,是最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活动之一,因而其中也蕴藏了不少数学教育的契机。所以发现并总结这些蕴含在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的数学教育契机就成为了本次专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发现角色游戏中的数学教育契机,初步归纳

1、感知集合与分类

福禄贝尔认为:数学的基本架构,便是微积分——微分和积分,分类便是微分,集合是积分,所以幼儿数学教育一样要从分类和集合建构起。在幼儿的角色游戏中,无不渗透着“感知集合与分类”。

在肯德基快餐店中,店员需要将不同大小、形状的包装盒分类摆放,游戏结束时将一样的形状、大小的盒子整齐地叠放在一起完成整理工作。在娃娃家,妈妈会用不同的盘子分装水果、荤菜和蔬菜,在设法款待客人的同时进行了对物品的分类操作。在宝大祥,幼儿将裤子和衣服分开悬挂,为顾客选购衣服提供方便,逐渐又在衣服中尝试分类,根据服装的色彩与装饰特点,将其分成弟弟朋友与妹妹朋友的服装,并分类整理。2、10以内的数概念

苏联著名幼儿教育专家列乌申娜认为:儿童数概念的形成离不开多样的活动和现实生活。幼儿个性的形成和智力的发展是在多种多样的活动过程中完成的。基础数概念的源泉是周围的客观现实,从小儿童就在多种多样的活动过程中、在和成年人的交往中以及在成年人领导下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认识着这个现实,并开始形成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观念。

在电影院,看电影的幼儿需要根据电影票上的数字寻找对应的座位,依次就做观看影片。在娃娃家,妈妈要根据家里的人数来考虑需要准备多少餐具,为每个人提供合理数量的餐具,如:一双筷子、一把调羹、一只碗等等。在电话亭,幼儿边打电话,边认读了10以内的阿拉伯数字。在乘坐电梯时,幼儿根据按键上的数字选择想去的楼层,并在乘坐电梯的同时感知数字的大小、排序及相邻数。

3、认识几何形体

几何图形在我们的身边到处可见。让幼儿认识几何图形,也是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之一。这不仅可以为以后学习习近平面几何作准备,同时也培养孩子的注意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肯德基,有椭圆形、圆形的汉堡包;有长方形、方形、梯形、圆形等包装盒,幼儿在分装食物,整理包装时都会有意无意地将各种几何进行比较,发现它们的不同。在电梯入口处,幼儿设计出不同的三角形代表上下电梯的箭头指示灯并提出用类似圆柱体的材料制作电梯扶手的设想。

4、量的比较及自然测量

在肯德基,幼儿会询问顾客需要大包还是小包的薯条,并根据顾客的需要来决定薯条的多少。在宝大祥,店员帮助顾客试穿衣服,当顾客穿不下时,店员会告诉顾客,这件衣服太小了,你需要一件再大一些的。在狭小的电梯中,幼儿紧紧地贴在一起,无形中产生了高矮比较,有些幼儿惊喜地发现自己是电梯中最高的人。

5、空间和时间概念

对中班的幼儿来说,空间和时间概念还是比较抽象的。学前儿童以自我为中心,空间概念常常不能去自我中心化。而在时间概念的发展上,容易受知觉影响,将空间与时间混淆等同;容易受生活经验和具体事件的影响,表现出主观、含糊的特点等。因此,面对这两个相当抽象的概念,用死板的硬记式的行为主义教育方法肯定是不行的,而是应该采用从具体的动作、语言、实物中,让幼儿逐渐建构,从本质上理解概念。

通过观察,在角色游戏中捕捉到了幼儿认识时空概念的案例。在肯德基、沈大成、理发店,店员会随着游戏的进行和推移喊出:“开张咯!”“吃午饭啦!”“下班啦!”等表示时间概念的字词,并按此表现出相应的游戏行为。在娃娃家,“妈妈”会按游戏进程为“宝宝”和“家人”做出一日安排——“起床啦”;“喂奶啦”;“客人来啦”;“做饭啦”“吃饭啦”…… 幼儿在这样的过程中,慢慢复习巩固了日常代表性时间的概念。在排队等待看病取药的过程中,幼儿以自身为中心区分前后的空间方位,逐步学习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前后方位。出电梯时,幼儿以电梯为中心从左右不同的方位出发到达自己的目的地。

二、把握角色游戏中的数学教育契机,合理渗透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儿童对数理逻辑知识的掌握不是来自于被操作的对象本身,而是来自于儿童的行动以及这些行动的协调,数概念的建构必须通过儿童主动活动的过程。从建构主义的观点出发,概念的获得不是一个“给予——吸收”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在适宜的环境下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在幼儿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根据其年龄、认知水平等发展的特点,创设适宜的环境是相当重要的。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由地操作材料,进行模拟的社会活动,数学教育就这样渗透在了幼儿的动作、语言、思维等各个活动中。幼儿在角色游戏的模拟情境中运用材料,自然地完成分类、添加、平衡、拼凑等动作,逐渐建构大小、多少、前后、左右等数概念,甚至还在“货币买卖”中巩固了简单的加减法运算。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互动不仅可以增添游戏的趣味性,同时更增加了幼儿之间互相纠正错误数概念的机会。教师也能通过观察角色游戏中幼儿间数概念方面的争议,及时运用各种教学途径对幼儿进行帮助指导。

而我们在创设角色游戏时更多地考虑到幼儿语言和社会性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契机把握较少。对此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

1.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

教师应发现并关注角色游戏中数学教育的契机,这是一个很大的闪光点。作为教师,应当更多地考虑如何去激发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愿望,激发儿童的好奇、好问、猜想和思考,引导他们步入数学的神秘世界。(可以在材料投放、情境设置、游戏讲评等方面体现出教师对角色游戏中数学教育契机的关注度。)

2.在角色游戏中为幼儿提供和创设促进其数学学习的环境和材料

教师应在游戏中提供足够大的空间和丰富的材料,创设适宜并有吸引力的情境,为幼儿主动学习提供物理性的基础。首先,为幼儿创设真实而丰富的数学学习环境;其次要为幼儿提供可供其动手操作的多种感性材料。让幼儿在游戏中操作、学习,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去探索、发现、思考和建构。同时,角色游戏中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和开放多样的操作材料,也能促进幼儿逐步养成主动学习、自主探索的意识和习惯。3.在角色游戏中发展幼儿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游戏中不应对幼儿进行太多的干涉,应充分给予幼儿主动学习的自由,但在关键时要给予帮助和指导,并以多种方式为幼儿的数学学习创设“最近发展区”,通过儿童自身的活动和体验帮助他们获得初浅的数学知识为其主动学习、主动建构提供更高的台阶。

第四篇:让孩子在角色游戏中成长

角色游戏是幼儿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形式,是幼儿按照自己愿意进行的一种游戏,即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创造性到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由幼儿自己确定游戏主题、构思内容、分配角色和测定规则,更多地发挥创造性的有趣的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所喜欢的一种活动,也是极好的教育手段。小班幼儿由于语言和动作的发展,与人交往的范围更加扩大,独立性增强。他们希望摆脱成人的帮助,凡事愿意自己去摸一摸,动一动,他们渴望参加或模仿成人的活动。角色游戏很适合幼儿的这种需要。因此,我们在这学期里重点放大角色游戏的创设和开展,将个别化学习融入角色游戏中。

一、角色游戏内容的甄选

起初,我们讨论商量,决定的角色游戏内容是:娃娃家、小医院、理发店、糖果店、动物园。因为娃娃家是最适宜小班幼儿进行角色模仿的一个区域,也能满足小班幼儿角色扮演的需求,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小医院和理发店也是孩子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符合他们的生活经验。糖果店是根据孩子喜爱糖果的程度高而开展的,符合他们的兴趣。

但是我们忽略了在新课程背景下各领域之间的均衡性、平衡性,不能满足幼儿的多种发展需求和内在需要。于是我们重新思考,又将角色内容进行了调整和改动,原先的糖果店不太符合接下来几个主题的开展,而且幼儿的兴趣逐渐淡去,于是就换成了奶茶铺和蛋糕店,又根据主题《春天的小花园》的开展创设了一个小花园,满足幼儿画、剪、贴、玩色等多种美工技巧的发展需要。在教室的前面,借助一个桌子开辟了一个“小银行”。借助教室走廊外的空间,开设了一个小舞台,符合幼儿唱唱跳跳的兴趣。

因此,角色游戏内容的选择一方面要来源于幼儿的现实生活,是幼儿平时所接触到的熟悉的内容,不能选择一些幼儿平时陌生的、远离他们生活经验的内容;另一方面,我们要考虑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发展需求,在满足幼儿兴趣的基础上保证各个角色游戏内容的均衡性。

二、角色游戏环境的创设

《纲要》中指出: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探索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促进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不断发展。而小班的角色游戏环境创设应该以幼儿熟悉的、喜爱的、情境化程度高的环境为上乘。教师并不是要激发幼儿不断创造出新的主题而是应该观察发掘幼儿的兴趣点和经验,配合幼儿支持幼儿开展新的主题,创设相关的环境,让真实丰富的环境激发幼儿的角色意识和角色行为。

创设环境的过程中更应时时以幼儿的年龄特点作为指导思想,小班的幼儿对于环境喜欢温馨的感受,例如在娃娃家里面,比起冷冰冰的板凳,也许他们更喜爱温暖的沙发、柔软的床,仿佛像在自己家中一样舒适温情,因此我们为孩子创设了铺有粉红色桌布的桌子、铺有粉红色床单的小床,还有红色的沙发等。

小班幼儿对于环境的感受都是直接的,因此我们在奶茶铺和蛋糕店在墙面上贴上各种口味的奶茶、蛋糕的照片,将环境作为一种隐形的暗示指导幼儿制作蛋糕和奶茶。

对于环境的更替也要考虑到幼儿的发展差异性,在新主题出现的时候,仍然需要保留一些比较宽松的环境让发展水平相对低的幼儿找到熟悉的游戏内容和环境。同时在创设环境时,老师还需要注意的是安全隐患,谨防过于拥挤等不安全因素。

三、角色游戏材料的投放

鲁迅先生说:“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马卡连柯也曾说过:“玩具是游戏的中心,没有中心,游戏就玩不起来。”可见玩具和游戏材料是开展游戏的物质条件。我国幼儿教育家陈鹤琴认为:“我们要重视选择各种适宜孩子的玩具,并把玩具作为教育孩子促进认识,发展想象,锻炼身体,培养高尚的道德行为的一种手段。”

小班年龄阶段的幼儿喜欢摆弄材料是正常的行为,特别是新投放的。当然,摆弄材料不应该是幼儿角色游戏的最终停滞部分。材料的过于多样丰富,也会将幼儿的注意力分散以至无意产生模仿行为。在我班的娃娃家中,有一套很有趣的“迷你型”厨具,这些厨具非常精致和小巧,颜色也很鲜艳,一些幼儿每天在游戏时间仅仅重复对这些厨具的摆弄,不亦乐乎。新鲜有趣的玩具对于他们的刺激太大了,太多的玩具让他们不知所措,所以适当地以其他玩具来代替能使这些幼儿将精力花在烹饪食物上了,也就是有了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角色行为。

每次将幼儿感兴趣的材料撤走当然也不是上上策,关注如何提供有效有趣的游戏材料才是关键。小班幼儿开展游戏必须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适当适宜的材料就能够引发他的经验,也正因为幼儿比较依赖外界的支持,老师提供的材料必须形象具体安全趣味。比如我班理发店里由教师精心收集来的发夹、剪刀、吹风机、梳子等,这些如此真实的材料让幼儿在游戏中缺失了以物代物的机会,简单的场景重复使幼儿的游戏兴趣很难维持。但是后来当我们在理发店投放了一些画有螺旋线、波浪形的手工纸和剪刀后,幼儿的兴趣又高涨了,他们开始与这些材料开始互动了,用剪刀剪剪、卷卷和贴贴,设计了很多发型。

材料是不可能一成不变的,幼儿时时在发展,所以材料必须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域内浮动。例如在小医院里,我们一开始投放了很多逼真的医用器具,但是这些材料大多适合小医生使用,而护士显得无事可做了,因此我们投放了各种颜色的自制药片供护士进行按数量和颜色分类,当孩子操作了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发现材料过于简单了,于是就投放了一些画有圆形、三角形等图形的药片和剪刀,让护士剪一剪、分一分。

材料的争抢也是小班游戏中时常会出现的状况,排除了该年龄阶段的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特征来说,也说明材料的提供过少或者缺乏均衡性。首先,材料不能太多,太多的材料让幼儿产生不必要的分心,使他们不知如何抉择。其次,材料不能太少,过少的材料必定引来争抢,幼儿很可能因为材料的缺乏而感到游戏的意犹未尽。所以需要教师在游戏活动中不断幼儿的需求和实际操作情况适时、及时、动态地对材料的数量品种进行调整、更替和补充。

四、角色游戏的介入指导

1、帮助幼儿分配游戏角色

为了帮助幼儿选择自己喜爱的角色,我们为幼儿提供各种标记材料。如给“娃娃家”提供各种角色的挂牌;给“理发店”的理发师提供帽子;,给“奶茶铺和蛋糕店” 的师傅们提供白色围兜和帽子;给“小医院”的护士和医生提供粉红色的护士服和白色的白大褂,用标记来提示幼儿,这样他们能尽快地进入角色,知道扮演的是谁,继而产生角色行为。这种做法提高了幼儿扮演角色的稳定性。

2、语言启发幼儿游戏意识

小班幼儿往往充当了角色,但并不明确自己应如何去做,需要教师给予启发和帮助。如一个幼儿用小被子裹着娃娃,用手拍拍,我问他:“这孩子是谁呀?”“你是孩子的妈妈吧?你这个妈妈要为孩子做些什么事呢?”这样就帮助小班幼儿从对模仿动作的兴趣,转为对扮演角色的兴趣。小班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还时常忘记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身份,需要教师及时给予提醒。如一个当“售货员”的小朋友不坚守岗位到处乱跑,我就立即到商店买东西,并提醒他:“售货员可不能离开柜台呀!不然谁来接待顾客呢?”有时,我也直接向幼儿提出角色,让幼儿选择,如说:“我们的娃娃家里缺少个爸爸,谁愿意来当娃娃的爸爸?”

3、参加游戏进行间接指导

小班幼儿对成人的依赖性强,当看到老师和他们在一起,成为他们游戏的伙伴时,感到格外亲切。他们喜欢游戏又不会游戏,需要具体指导和帮助,教师以角色身份提出意见,幼儿更容易接受。在小班,教师可以担任游戏的主要角色或一般角色,也可以不固定角色,仅用游戏的口吻提醒幼儿,要根据需要灵活掌握。如发现幼儿在 “娃娃家”游戏中,反映的内容十分单调。我便去扮演妈妈:给娃娃喂饭,哄孩子睡觉,还叫爸爸去买菜,姐姐去洗衣„„由于教师担任了主要角色,使幼儿明确了自己所担任角色的职责,使游戏不断丰富起来。又如一次在玩“理发”游戏中,我担任了“理发师”,有礼貌地向“顾客”询问,给“顾客”洗发、吹发、剪发等,幼儿看见老师当理发师也特别高兴地来模仿。

五、角色游戏的分享评价

角色游戏的评价是游戏组织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评价能对游戏的发展起导向作用。一次成功的评价对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发展游戏的情节、巩固游戏中所获得的情绪体验等都有着直接的作用。

游戏结束时,幼儿还会兴致勃勃地谈论游戏,这时,我组织幼儿进行评议、小结,主要方式有几种:

1、游戏中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策略

讨论在游戏中幼儿遇到的问题或者碰到的困难,大家一起交流讨论,老师从中帮助幼儿小结一些好的方法,以便让每位幼儿获得相关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策略。

2、评价角色间的相互关系

如在“小医院”游戏中,医生的职责是为病人看病,他应先询问病人的病情,了解病人哪里不舒服?然后在通过看看、摸摸等确定是否发烧了等,接着根据病人的病情开出药方。护士应先给病人挂号,然后根据医生的指示,给病人打针挂盐水,以及配药等。要使游戏顺利进行,各角色必须各司其职。通过游戏,幼儿学习了医生和护士各自的职责是什么,对看病的流程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3、对整个游戏进行讲评

表扬那些表现好的幼儿,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鼓励他们获得相关的发展和提高。并为幼儿进一步游戏提出了方向。如请“娃娃家”中的成员一起说一说他们当中谁当的最好?为什么?可以把评出来的“家庭成员”是如何表现的详细地作评价,也可以请他来作“现场表演”,让大家学习等等。

游戏活动是幼儿内在需要的自发自主性活动,因而我们教师必须了解游戏的价值为幼儿创设一个好的游戏环境、提供孩子所需的材料,也要学会在游戏中观察幼儿、掌握介入的时机和方法指导幼儿游戏,还要借助游戏交流分享的环节帮助幼儿提升游戏经验,提高游戏水平。

第五篇:浅谈观察法在角色游戏中的运用

浅谈观察法在角色游戏中的运用

一、背景

任何活动没有机动灵活性都不会成功,在角色游戏中,更应淡化计划,只有加强观察才能了解幼儿活动的来龙去脉,才能进行适时的指导。观察可以使你了解幼儿的游戏、幼儿的表现以及游戏存在的问题。才能对幼儿游戏开展的情况进行分析,制定出适宜本班幼儿的游戏目标并加以指导。《纲要》中说幼儿是游戏的主人,而教师只是游戏的支持者、引导者,而不是游戏的包办者,替代者。但这也决不是说就可以“放羊式”的管理幼儿游戏,让幼儿在活动室中吵吵闹闹、来回地晃动在我们眼前乱成一团,这样就起不到角色游戏的作用。《纲要》中要求我们要适时地给予幼儿指导,通过周密地观察我们就可以不失时机地给予幼儿启发性地建议,以游戏的口吻隐性地指导幼儿,推动情节的发展,引导幼儿扩展新的游戏主题。如果教师没有仔细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就无法及时把握指导契机,就不利于幼儿游戏的发展更无法提高角色游戏的质量。因此,在游戏中教师的仔细观察才是游戏指导的前提,才能发挥教师的导航作用。

二、理论依据

① 什么是观察

观察作为日常用语《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仔细看客观事实和现象。”观察是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是寻找新发现获取经验事实的方法。

② 什么是观察法

是人们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客观对象,从而获得科学事实的一种感知方法。

③ 前人对观察的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儿童的认识首先是由观察构成的,教师必须善于在儿童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过程中,在游戏、参观、休息时间内观察儿童,而且善于把观察结果转变或体现为对儿童施加个别影响的方式和方法。”巴浦洛夫也谆谆告诫:“应该先学会观察,观察。不学会观察,你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作为教师,不会观察就难以走进孩子的活动,更难走进孩子的心。

④ 角色游戏的特点和作用

角色游戏是幼儿自然的游戏,它来源于生活,孩子们耳濡目染,喜闻乐见,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按自己的愿望进行游戏活动,以模仿、想象、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生活的,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为此,角色游戏成了幼儿期最典型的游戏。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扮演的角色模仿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关系、行为准则等等,为幼儿提供了实践社会道德行为的机会,有助于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在游戏中幼儿为实现游戏的愿望,需要按照游戏的主题、角色、情节去支配和控制自己的行为,按自己的意愿作用于周围环境,发挥想象、开动脑筋积极地、独立地从事游戏,有助于幼儿独立性、创造性、主动性的培养。

三、实施的途径和方法

1、幼儿的观察——通过观察可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以转化为游戏经验。

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掌握和积累生活经验是角色游戏产生的源泉,是角色游戏开展的基础,不管是幼儿园中哪个年龄阶段的幼儿,生活经验越丰富,他们的游戏内容与主题也会越充实、越广泛,情节也越深入,甚至越具创造性。要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就要通过平时日积月累的观察,幼儿园中往往采用参观等直接观察的方法来使幼儿获得直接具体、细致的印象,由于幼儿年龄特点的关系,幼儿对观察的情节只是把自己最感兴趣的记住了,具有片面性、局部性,对整个活动的流程的了解不连贯只是断断续续地片段,为了使幼儿对所参观的活动有全面的系统的感性认识,我还通过录象、录音、课件多媒体等间接的观察方法进行反复观察,了解详细的活动过程,以便使幼儿多次接触同一事物发展的过程,对事物发展了解更深入更透彻。

如:在参观菜场的活动中,幼儿对人们讨价还价的过程很感兴趣,在参观后谈话中是滔滔不绝,对小贩的叫卖声更是记忆深刻。而对整个买菜的流程却不很清楚,通过录象介绍才弥补了其中的不足。

2、教师的观察——通过观察以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以获得指导信息。

《纲要》说:“教师是指导者,又是游戏伙伴,更重要的是教师是一个观察者。”通过观察教师可以获得来自幼儿的多方面信息,以使教师发现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偏差、特别需要、突出表现、精彩瞬间。在反复实践中,我们明确了这一点,因此,我们把观察的内容大致概括为:

(1)观察幼儿的行为:

有一句话说:“世上没有一片相同的叶子。”孩子更是如此,每个孩子都是具有独特思维和行为的个体。游戏中我常会仔细观察他们是怎样发展情节的?是否有角色意识?有哪些行为表现?出现哪些问题?尽量多地关注他们在师幼互动中的体验以及那些被我们视作不可思议的表现,以掌握时机、适时介入,协助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路过菜市场,只见盛心怡撅着嘴巴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哎呀,客人怎么撅着个嘴巴呢,是营业员欺负你了吗?”“不是,她是营业员。”祝贺在一旁解释着“那营业员,就更不应该撅嘴巴拉,客人都要逃走了,要没生意的。”“不是的。”祝贺指着赵艺秋说,“她们两个都要当营业员,所以才这样的。”“哦,我明白了,那你们想想怎样才能让大家都高兴呢?”祝贺想了一想:“可以让他们轮流玩,那不做工的时候怎么办呢?”我问。“可以去休闲吧跳跳舞,看看书,放松放松呀。”赵艺秋接口道。“对呀,我还可以去理发店理发。”盛心怡也忘了刚才的不快开始出主意……大家很快便开始忙碌起来,要是没有教师的细心观察,也就没有及时的发现,孩子们还不知道要不快到什么时候呢!

(2)观察幼儿所选择和操作的材料:

材料是游戏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游戏活动中的第二个老师。然而,在游戏中有时材料也会成为一种累赘,为了使游戏材料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游戏中我常常会观察孩子们使用材料的情况,如:他们常用哪些材料,如何操作?能一物多用吗?怎样用?有突发性需要的材料吗?能否使用其他替代品?有不感兴趣的材料吗?有过时的、废弃物吗?通过观察我会适时调整材料的摆放。

刚开张的茶楼里,生意是特别的好,大家都忙碌着,可是问题很快就发生了,由于人太多茶杯不够了煮水的壶也缺了,虽然经理很快就想到了百宝箱,但是翻来翻去只拿到了一个空的橡皮泥罐,进行加工后也只多了一只水壶。为了保证他们的游戏顺利进行我及时地加进了橡皮泥罐、空瓶子等以备用。而此时的娃娃家却是另一翻情景,堆积如山的物品,真令爸爸妈妈头疼呢,娃娃家是挤得转不开身了,(3)观察幼儿的能力水平:

角色游戏是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一个好途径,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好渠道。我在游戏中比较重视幼儿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识;独立游戏还是串联游戏;能否主动结伴;是否能协调解决同伴间的矛盾以及突发事件;碰到什么困难是怎样解决的。通过观察使我能够及时分析、总结,调整指导策略适应孩子们游戏的需要。瞧,在理发店里,理发师的剪刀坏了,需要修理怎么办,只见他,搬了两张凳子把门给挡住了,“怎么回事呀?”“哦,我要去修剪刀,可又怕人家不知道理发店没人,所以我关门了,客人看见我关着门就不会再进去了,可以先去玩别的游戏。”呦,小家伙还想得真周到啊。

在观察的过程中为了不使幼儿受到老师权威的影响,我们灵活运用了多种观察方法达到了最佳观察效果。

①介入观察:教师以角色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角色游戏中进行观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师生互动、教师和幼儿之间的相互交往游戏。使我们能够获得幼儿游戏行为表现的第一手资料。最直接地使幼儿获得教师的指引。如:鲜花房刚开张时,卖出去的花,都是躺在篮子里乱糟糟的,遭到了许多客人的意见,本来拥挤的鲜花房逐渐冷清下来,为了改变现状,我参与了进去做插花的师傅,收了几个徒弟,指导他们如何插花才会更漂亮,更吸引顾客,使孩子们学会了如何插花,漂亮的花艺作品又把“顾客”吸引过来了……②外部观察:是局外人的身份从旁对正在进行游戏活动的幼儿进行的观察,不直接参与到孩子们的游戏中去,不干预他们对情节的发展,只是搜集一些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信息,能够在讲评时使用,更可把观察到的案例进行仔细分析,为提高自己的角色游戏指导能力作后盾。在银行里张思远为前来领钱的顾客快速地发放着钱币,嘴巴里也没闲着:“欢迎光临,请问你要领多少钱?”“我要二十元。”“请稍等,二十元就是四个五元钱,哦,还给我二个五元,这里有十元的给你一张。”他一边有礼貌地接待着客人一边嘴巴里还叨叨着手里更是麻利地数着钱……一个中班的孩子有这本事,要是不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吗?再看,公交

车司机和售票员丢下桌椅做的公交车不见了,原来他们站到了一个写着垃圾回收箱的大纸箱里,一路跟踪仔细观察,只见他们把车牌贴到了箱子上,原来聪明的孩子们想要它动起来变成会跑的汽车呢!假如过早干预的话,就不是扼杀了他们的创意,冤枉了他们颤离职守吗?可见,还是冷眼旁观的好啊。

③系统观察:有目的地对幼儿的游戏行为、情节发展过程以及与各游戏区的横向联系进行的观察。观察孩子们在各个游戏中的情况:哪里最热闹、哪里最冷清、从而分析原因再作处理,以使游戏活动得以改进;观察孩子们最喜欢玩什么、不喜欢玩什么,再与幼儿分析讨论为什么并加以共同解决,以提高游戏质量。如:通过观察发现为点心店服务的加工厂很是冷清,怎么回事呢,原来那些剪剪捏捏以不再吸引幼儿,所以他们都“罢工”了。通过观察我们及时调整了一些材料:换掉了在点心店中制作 “食品” 被粘得分不出颜色的橡皮泥;扩大了加工厂中的加工范围,增加了加工品种,使幼儿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能力进行挑选加工,加工厂又红火了……观察使我们掌握了孩子的兴趣、需要以及思维方式从而有效地调整环境,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幼儿。

④跟踪观察:在游戏中为了了解某一幼儿的行为情况,在游戏中的情节发展情况我们还采取跟踪观察法,特别是对一些在活动中行为有欠缺的调皮幼儿的观察,一些默默无闻、不善于交往孩子的观察,以了解他们的行为表现好针对情况实施相应的“治理措施”对症下药。一些不爱言语的娃娃往往会被忽视,游戏时他们也会跺到没人注意的地方,常此以往他们的能力会提高吗?而一些调皮的孩子总是“祸事”连连……其实他们都是些需要被关心的人群,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才能了解到他们,从而改变他们,让他们正确、主动地进行交往。

当然,多种观察方法不是独立地分割开来的,还需要相互联系,相互穿插,灵活使用。而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都应该以幼儿是游戏的主人为前提。尊重幼儿的兴趣和愿望,用幼儿的眼光来看世界,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创造有利的条件来满足幼儿游戏的实际需要。

下载中班语言教案:在角色游戏中(语言)(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班语言教案:在角色游戏中(语言)(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班语言教案(合集)

    中班语言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班语言教案(精选6篇......

    中班语言教案

    中班语言教案:《我想》诗歌 蒋 慧 活动目标: 1.观察动物的明显特征,理解诗歌内容。 2.感受诗歌中的语句美,学习创编诗句。 活动准备: 动物图片若干、森林背景、音乐 活动过......

    中班语言教案

    中班语言教案:大树和小鸟 来源:网络 2009-12-06 23:57:05 标签:教案说两句 目标 1.理解大树和小鸟的依存关系。 2.初步学习按诗歌的结构仿编诗歌。 准备 图片。 过程 一.游戏:大......

    中班语言教案

    中班语言教案:小猫的生日 活动目标: 1、尝试用观察比较、对应匹配等方法,从影像的整体或局部轮廓猜测朋友以及朋友赠送的礼物。 2、在活动中乐意用简短的语言大胆表述自己的猜......

    中班语言教案

    一起过年 目标 1阅读画面,观察故事中角色的表情 和动作,理解故事的内容。 2欣赏,讲述故事学习表演故事中的对话。感知相互关爱的氛围。 体验一起过年的团圆,快乐气氛,表达了以关......

    中班语言教案

    中班语言教案秋婆婆 活动目标:1、理解儿歌的内容及儿歌中表现秋天的趣味。2、感受秋天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引导幼儿仿说句子“秋天来了,树叶黄了,秋天来了····......

    中班语言教案

    中班语言教案 中班语言教案1 活动目标:1、理解快乐的含义,知道大家在一起会得到快乐,共同劳动会得到快乐,为别人解决困难也会得到快乐。2、能积极参与活动,会用清楚的语言表达自......

    中班语言教案

    中班语言:《谁会跑》教案 一、活动目标 1、看图片,采用分角色轮流问答的方式,感知问答歌的内容和结构特点。2、根据问答歌的结构,有表情地念儿歌。3、积极参与仿编儿歌,快乐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