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清明节家家门口插杨柳的风俗(传说不同)
清明节家家门口插杨柳的风俗(传说不同)
刘双湖
全国各地都有清明节在门口屋檐下或门框上插杨柳树枝条的风俗。而我们的家乡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与其他地区的传说略有不同。
说的是历史上有个叫黄巢的红豆子造反,也就是唐末农民起义。其人武艺高强,且比较凶残,杀人如麻。一直梦想做皇帝,这事被皇帝知道了,便在民间悄悄他传播,“黄巢想做皇帝,杀人不眨眼,他在清明节这天,要从姓杨的身上开刀”。黄巢的舅舅姓杨,皇帝有意让他们自相残杀。黄巢的舅舅,他也知道外甥的残暴,便先躲起来。黄巢的舅舅高兴地说:“躲得好,躲得妙,躲得皇帝找不到”。黄巢信以为真,既想做皇帝,又不至于亲手去杀舅舅。他来到一棵大杨柳树旁,对着杨柳树说,就以这棵杨柳树来代替杀舅舅吧。于是,手起刀落,将这棵大杨柳树给砍倒了。可是,这棵大杨柳树倒下来的时候,同时掉下一颗血淋淋的人头。黄巢仔细一看,竟是自己舅舅的人头。原来,他的舅舅为了躲避杀身之祸,已悄悄地躲进这棵大杨柳树的树洞里。他总以为能够逃过这一劫,哪知道,外甥偏偏去砍了这棵大杨柳树。
事情发生后,黄巢后悔不已,于是派人去找造谣的人。找啊找,找的人来到一个村庄。挨家挨户查找,一家都不肯说出谣言是谁传出来的。在查到一个叫穆林的人家时,穆林说是皇帝叫传的,为的是要防红头子造反,说是红头发野人,见人就杀。穆林幼年失去父亲,母子俩相依为命,但穆林从小不学好,游手好闲。其母亲含辛茹苦才把他拉扯长大。有句歇后语说“穆林家妈妈——苦鬼”,可见穆林的妈妈吃了多少苦。她起早贪黑,才把穆林教育成一个孝顺的孩子。来人回去向黄巢禀报后,黄巢要杀光那些不肯说出实情的人,但嘱咐那人暗地里在穆林家门口,插上杨柳枝,待第二天杀人时不杀穆林家母子俩。穆林外出回家后,看到门口插有杨柳枝,又到邻居家看了看,邻居家没有,就问邻居上午有人来你们怎么说的,邻居如实相告。黄连一看不好,大祸来临,就叫左右邻居都在门口插上杨柳枝。清明节早晨,黄巢派人去杀人,按照命令不杀门口有杨柳枝的人家。到了村庄后,一看这家有,另一家也有,这个小村庄家家都有。只好回去禀报黄巢,黄巢想了想,也罢,怪就怪的是当今皇帝,与百姓无关。于是就收回杀老百姓的命令。
第二篇:关于清明节的作文:清明节插柳的风俗
关于清明节的作文:清明节插柳的风俗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寒食究竟在清明的前几日?有几种说法。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称寒食节,这样正好是清明节的前二天。唐代元稹的诗云:初过寒食一百六,认为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清明节与冬至本身所处的日期,就有一天的差异。因为寒食和清明的日子相近,而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动又往往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也就没有严格区分了。
清明前后流传着很多传统的风俗活动。如寒食赐火,清明扫墓,踏青郊游,打马球,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拔河等。这些活动随着岁月的赓续交替,社会的嬗递变化,有的习俗已被淘汰,有的仍遗留至今并赋予了新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