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的思念是圆的)》教案
一、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欣赏三首诗词。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重点和难点:
1、形象和情感是如何统一的。
2、景和情是怎样统一的。
3、朗读
三、教学设计: 熟读或者背诵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创设自身情景,铺设感情基调(让学生谈谈对中秋的认识:月饼、月亮、团圆、思念)导入所学课文。
二、深入课文:
反复阅读、揣摩诗词,谈谈你最喜欢哪一首,说明理由。共同欣赏:(侧重于意境的分析)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1、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把读者带入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2、点拨:(1)、讲透诗题“十五夜望月”。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却处处含“月”试分析。拓展:白——月光,联想李白的《静夜思》。树栖鸦——听到,非看到,联想周邦彦《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烘托了月夜的寂静。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湿桂花——桂花已湿,夜太深,联想月中桂花是否也湿,月中嫦娥、吴刚、白兔是否也像庭中人一样无眠,意境更为悠远,这里暗点“望月”。(2)、后两句抒情,非直接倾诉,而用委婉的疑问语气间接表达。“落”字最妙,妙在何处?(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仿佛秋思随着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水调歌头 北宋 苏轼
1、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文学家,书法家,官场常失意。其文想象力丰富,又流畅自然,有时还含有深刻的哲理。与其弟苏辙、其父苏洵合称“三苏”。
2、这首词把宇宙、人生问题融合在一起,把对官场的思考和对弟弟的感情贯穿到赏月中去,想象瑰丽又不离现实生活。宋代词评家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把握作者思想情绪:因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与弟弟子由分别七、八年,中秋对月,无不抑郁惆怅之感。但作者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却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3、拨:上下片都有包含人生哲学意识的句子,找出,试分析。
4、佳句欣赏:分组讨论:阐明理由 我的思念是圆的 艾青 分组讨论:(1)、作者思念什么,为什么思念是圆的?(2)、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升华到什么高度?
作业:
1、背诵并且默写《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这两首诗词。
2、试做一首中秋诗词。
第二篇:《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的思念是圆的)》教案2
教学目标:
1,发展阅读诗的良好习惯,在阅读中理解诗歌表达的感觉。
2,充满表达性语言的感伤诗。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诗意表达的思想和感情,感伤诗歌丰富的表达语言。
教学方法:阅读方法,合作探索法律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使用书,报纸,网络,在月收集诗歌,良好的句子,转录在一张小卡片上。
2.介绍:学生们,中秋节是我们中国传统的节日。古代文人留下了很多流行的永悦诗篇:海上升了月亮,地平线在这个时候。可怜的九月第三天,像一颗珍珠像一个弓。今天,这一课,老师会从大家学习三月中秋月诗。
三。学习十五晚希望月
(A)解决问题,作者。
(B)读整首诗,整体感觉。
(C)阅读文本
与补充说明相反,自由阅读,谈论场景的诗意描绘。
1.补充说明:白色:月光地板。栖息地:鸟停 词树。
四个组,相互讨论,描述场景的诗意描绘。
3.学生推荐代表发言。
4.老师补充。
(D)探索学习
你欣赏诗中的话,谈论你的原因。
2.看似朦胧的诗歌,但它是作者思想的实施,这首诗的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感觉?你能通过你的阅读并传递作者的感受吗?
(5)当教会说
四。学习水调歌曲
(A)简报背景,了解创作时间和原因。
(B)读整首诗,整体感觉。
1.听大声朗读。
2.学生可以自由阅读。
3.学生推荐大声朗读。
(C)清除文本。
(1)学生控制全文,自我清楚的全文,并写下不明白,有问题。
(2)小组沟通问题
(可以在组内解决解决问题,无法解决组长提出)
(3)类通信,解决问题
(4)播放全文笔记,学习自组织在教科书中。
(D)阅读文本
你觉得这个词上下怎么样?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在领带怀孕的人们抒情。两个由国王抒情,场景混合)
(5)探索学习
1作者对生活的看法反映在什么话语中?谈谈你的理解
2个字用于协会和想象,请试着找出来。
(6)享受歌曲水调歌,学生唱歌。
(七)当教会说。
Fives。学习我的想法是圆的
(A)作者简介
(B)读整首诗,整体感觉
(C)阅读文本
1.歌曲说:在这个夜晚会想到什么玩你的想象力,用语言或图片来展示你想象的场景。
2.团聚的人是快乐/血肉分裂是痛苦的,通过这句话,你能感受到作者的内心的感觉?
(D)探索学习
1.谈论诗,给你最深的印象内容,试着弄清楚作者想表达的想法和感觉(每个人表达我的意见,只要 字可以做)
2你认为诗人今天表达的愿望是什么?
六。扩展扩展
1.创造情况:自古以来,许多作家都喜欢吟唱中秋月亮,给它一定的内涵,你可以背诵几句话吗?
2.据你的理解,笔者经常给中秋节什么样的意思?
(该组叙述并评论了诗的其他诗)。集体领导记录有价值的欣赏,整合到一篇文章文章,类交流。
七。学生概要
1.学生总结本课的教学思想
2.学生总结了这一课的教训
(这不仅是学生总结过程的过程,而且是老师理解学生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所以即使学生否认这个班,老师也要接受学生否认学生。
1背诵十五晚希望月,水调歌。
2.四个集团,以中秋节为主题,做报纸的手拷
3.写作练习:从头开始,驱动想象力,写一篇文章:
中秋节 夜,凉风。我坐在阳台上,看着明亮的月亮。
后记:
三首诗诗,前两首诗是古诗,侧重于培养学生自私古诗的能力。不能说话,跟学生自学,辅以老师的指导,学生讨论教学方法,让学生可以阅读古诗的路径。你也可以发表文章的感谢文章的文本,让学生自己体验和进一步的讨论:分析是特别令人兴奋的?为什么美好?你有不同的意见吗?这样做,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反三分的作用。
第三篇:《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的思念是圆的)》教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的思念是圆的)》教案
一、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欣赏三首诗词。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重点和难点:
1、形象和情感是如何统一的。
2、景和情是怎样统一的。
3、朗读
三、教学设计:熟读或者背诵两时第一时
一、导入:创设自身情景,铺设感情基调(让学生谈谈对中秋的认识:月饼、月亮、团圆、思念)导入所学文。
二、深入文:反复阅读、揣摩诗词,谈谈你最喜欢哪一首,说明理由。共同欣赏:(侧重于意境的分析)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1、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把读者带入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2、点拨:(1)、讲透诗题“十五夜望月”。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却处处含“月”试分析。拓展:白——月光,联想李白的《静夜思》。树栖鸦——听到,非看到,联想周邦彦《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烘托了月夜的寂静。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湿桂花——桂花已湿,夜太深,联想月中桂花是否也湿,月中嫦娥、吴刚、白兔是否也像庭中人一样无眠,意境更为悠远,这里暗点“望月”。(2)、后两句抒情,非直接倾诉,而用委婉的疑问语气间接表达。“落”字最妙,妙在何处?(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仿佛秋思随着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水调歌头北宋苏轼
1、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文学家,书法家,官场常失意。其文想象力丰富,又流畅自然,有时还含有深刻的哲理。与其弟苏辙、其父苏洵合称“三苏”。
2、这首词把宇宙、人生问题融合在一起,把对官场的思考和对弟弟的感情贯穿到赏月中去,想象瑰丽又不离现实生活。宋代词评家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把握作者思想情绪:因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与弟弟子由分别七、八年,中秋对月,无不抑郁惆怅之感。但作者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却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3、拨:上下片都有包含人生哲学意识的句子,找出,试分析。
4、佳句欣赏:分组讨论:阐明理由我的思念是圆的艾青分组讨论:(1)、作者思念什么,为什么思念是圆的?(2)、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升华到什么高度?作业:
1、背诵并且默写《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这两首诗词。
2、试做一首中秋诗词。
3、做《一一练》P1页
第四篇:九年级语文下册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我的思念是圆的)教案1 鄂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我的思念是圆的)教案 鄂教版
一、导入:由课题导入,中秋,咏月
二、课文内容分析
1.《十五夜望月》
①作者简介:王建(约767-约830),唐代诗人,曾任陕州司马,有《王司马集》。出身寒微。大历十年进士。曾作过县尉、县丞、司马一类的小官,又从军到边塞,晚年退居今陕西西安市。②字词积累:
栖(qī):鸟停在树上。
十五夜:中秋的晚上。
地白:指月光满地。
1、“秋思”一词具体含义指什么?
答:课文注释③: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3、“地白”在文中是何意?由此你想到了谁的一句诗?
答:指月光满地。《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4、“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一词能换成“在”吗?谈谈你的理解。
答: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而“在”字,显得平淡寡味了。
1、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把读者带入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2、点拨:(1)、讲透诗题“十五夜望月”。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却处处含“月”试分析。拓展:白——月光,联想李白的《静夜思》。
树栖鸦——听到,非看到,联想周邦彦《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烘托了月夜的寂静。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湿桂花——桂花已湿,夜太深,联想月中桂花是否也湿,月中嫦娥、吴刚、白兔是否也像庭中人一样无眠,意境更为悠远,这里暗点“望月”。
(2)、后两句抒情,非直接倾诉,而用委婉的疑问语气间接表达。“落”字最妙,妙在何处?(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仿佛秋思随着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诗题,《全唐诗》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名不详。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你看他选取“无声”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岂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情痴,手法确实高妙。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2、《水调歌头》 ①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文学家,书法家,官场常失意。其文想象力丰富,又流畅自然,有时还含有深刻的哲理。与其弟苏辙、其父苏洵合称“三苏”。作这首词时已41岁,为密州(现代的山东诸城)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苏辙)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寡欢。但他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全词的感情基调是乐观的。
这首词把宇宙、人生问题融合在一起,把对官场的思考和对弟弟的感情贯穿到赏月中去,想象丰富又不离现实生活。宋代词评家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把握作者思想情绪:因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与弟弟子由分别七、八年,中秋对月,无不抑郁惆怅之感。但作者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却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②字词积累
把酒:端起酒杯。把:持,握。
宫阙(què):宫殿。
不胜(shēng):承受不了。
转、低:这里是对月光的动态描写。
绮:念(qǐ)
婵娟:美女之称。一说形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琼(qióng)楼玉宇
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中“何似”可理解为“怎比得上”,据此,你认为作者月下起舞之后,是羡慕天上的生活,还是感叹:清冷的月宫比不上人间。
2.作这首词时,苏轼正逢仕途失意,文中哪一句体现他消极遁世,幻想超脱尘世的念头?
3.苏轼是一个心胸豁达、积极乐观的人,文中哪里体现他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
3、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将海澄。浙江省金华县畈田将村人。他的第一本诗集《大堰河》1936年在上海出版。
《我的思念是圆的》,写于1983年9月21日,是作者艾青晚期的作品。由于经历了太多的飘零磨难,“文革”结束后,原本在艾青心中比较淡漠的亲情变得浓郁起来。这首诗正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感触。
字词积累:天涯海角:形容极远的地方或彼此之间相隔极远。
1.诗人问:“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请问,你会想起什么?
2.“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透过这一句,你能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感情吗?
3.你认为“我的思念是圆的”这一句写得好吗?谈谈你的理解。
4.艾青在这首诗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诗人借中秋之月表现对祖国命运的关怀,对人民幸福的期待,抒发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题目解说:
“我的”,把无形的思念说成是有形的圆,形象的语言中包孕着许多东西,比如说,我有一个成熟而圆满的思念,我看到现实中的不圆,我追求美好的团圆„„
三、研习课文
1、这首诗分两节,第一节,诗人由“思念是圆的”联想到最亮最圆的中秋月亮。月亮只有中秋圆,言外之意是说其他时候的不圆,在这样的夜晚,人应该由不圆到圆。
第二节,由西瓜和苹果都是圆的联想到团聚的欢乐和“骨肉被分割”的痛苦,此时,诗意顿觉显豁,渴望祖国统一、亲人团聚之情跃然纸上。惟其如此,在这中秋之夜,望着明月,“谁能把月饼咽下”就变成了沉痛的责问了。
2.《我的思念是圆的》的结构特点:
第一节:思念圆——月亮圆——人不圆——何时圆
我的思念是圆的 第二节:思念圆——果瓜圆——家不圆——何时圆
3、《我的思念是圆的》一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借中秋之月表现对祖国命运的关怀,对人民幸福的期待,抒发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十五夜望月》和《水调歌头》。
2、完成《训练三部曲》第十三课。
第五篇:《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学习目标
1.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诗所表达的感情。2.
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3.
熟读成诵。
中秋的来历
•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 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 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 的重要习俗。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
•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中秋节”别称
• “中秋节”,“仲秋节”; • “秋节”、“八月节”; • “团圆节”、“女儿节”。• “月节”“月夕”;
• 在唐朝,被称为“端正月”。• 说说你所知道的咏月诗:李白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温庭筠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三国曹植《怨歌行》 •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 •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唐王维《鸟鸣涧》 •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唐李白《关山月 》 •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唐徐凝《忆扬州》 知识积累:有关“月”的诗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
--李白《把酒问月》 •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 •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约767-830),字仲初,许州人(今河南许昌)。唐代宗大历十年进士。一生困顿,晚景尤凄凉。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以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同志阶级的暴行。善用七言歌行体,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作品有《王建诗集》。• 本诗题作“十五望月寄杜郎中 • 赏析:
1、领会诗歌的意思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雪。萧森的树阴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由于夜深,秋露打湿了庭中的桂花。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但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
2、体味诗歌的意境 •
3、揣摩诗歌的语言
这首诗歌意境很美,诗人运用了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意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的非常委婉动人。
理解词语:十五夜:中秋的晚上。
地白:指月光满地。栖(qī):鸟停在树上。
把酒:端起酒杯。把:持,握。宫阙:宫殿。
不胜:承受不了。
转、低:这里是对月光的动态描写。绮:念qǐ
婵娟:美女之称。一说形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天涯海角:形容极远的地方或彼此之间相隔极远。
前两句: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
后两句: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借景抒情:在唐代咏月诗中,这是比较著名的一篇。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广寒宫中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更显得悠远,耐人寻味。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发了入骨的思念,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十五夜望月》赏析
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小结: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形象地语言,渲染了中秋望月、思深情长的意境,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的委婉动人
练习: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有何作用?
庭院中被月光照得发白的地面,栖息在树上的鸦雀、冷露、桂花等景物,渲染了中秋望月环境的凄清、孤寂,加重了思乡怀人的气氛,把读者带进了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意长的意境。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水调歌头,词牌名。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眉州(今属四川)人。宋代杰出的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背景介绍: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当时苏轼41岁,为密州太史,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心情郁郁寡欢。全词的感情基调是乐观的。赏析: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作者此时在密州任太守。政治上失意,与弟弟苏辙也已七年没有见面。中秋对月,怎能不思绪万千呢?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端起酒杯遥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多好的日子啊。我本想驾着长风回到天宫去,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清寒。那么,就让我在人间的月光下翩翩起舞吧,那清朗的影子也随着人在舞动,此情此景,什么地方能比得上人世间呢?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亮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窗户上,照着那没有睡意的人。月亮啊,你跟人们该没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又亮又圆呢!人世间有悲欢离合,月亮也有阴晴圆缺,这样的事从古以来就是难以十全十美的。只希望我们都能生活得平安长久,那么虽然相隔千里,也都能共赏这美好的月光了。
讨论
①“转朱阁,低绮户”中的“低”能否改为“照”,为什么?
不能。“低”的含义比“照”更丰富,它表达了月已西斜,夜已深这一含义;且下句有“照无眠”,此处换“照”用词又显得重复.②这首词的基调是抑郁的还是乐观的?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乐观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哪些地方运用了想象和联想?
实景:明月、酒、青天、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想象:明月
青天
宫阙
琼楼玉宇
联想:明月(月圆)
团圆(人圆)理解词的主题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和乐观的情致。
借 景 抒 情
思念亲人
感伤
怀才不遇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乐观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概况: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下阕: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水调歌头》赏析
上阕: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
下阕: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贴近雕花的窗户,照着离人不能成眠。它跟人不
应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总是在别离时又亮又圆?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有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满。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愿。
我的思念是圆的
我的思念是圆的
我的思念是圆的
八月中秋的月亮
也是最亮最圆的无论山多高、海多宽
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
在这样的夜晚
西瓜、苹果都是圆的
团聚的人家欢乐的骨肉分离是痛苦的思念亲人的人
望着空中的明月
谁能把月饼咽下?
• 艾青,原名蒋海澄。艾青的诗,往往较多的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时代的生活和斗争,从而比较鲜明地传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诗作感情深沉,突出表现对光明的热烈向往、追求和讴歌。
• 这首诗写于1983年9月21日,是艾青晚期的作品。由于经历太多的飘零磨难,“文革”结束后,原本在艾青心中比较淡漠的亲情变得浓郁起来。《我的思念是圆的》,写于1983年9月21日,是作者艾青晚期的作品。由于经历了太多的飘零磨难,“文革”结束后,原本在艾青心中比较淡漠的亲情变得浓郁起来。这首诗正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感触。《我的思念是圆的》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扩展:乡愁
(台湾)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三个月亮
(台湾)蓝海文
我有三个月亮
一个在空中
一个在水里
一个在枕上 一个缺
一个圆
一个方
缺在天涯
圆在故乡
方从梦中走来
安抚我的创伤
1、两首诗表现的是同一主题,是什么? 思乡、盼望祖国统一
2、《乡愁》中作者以哪四种事物代表自己哪四个时期的感情?
少年时期想念母亲,以“邮票”寄信件表达思亲之情;青年时期想念妻子,靠“船票”奔波相聚;中年时期母子死别,人天悠悠;现在,一湾“海峡”隔断了我和故乡,“海峡”虽“浅浅的”,“乡愁”却浓浓的.。
3、《三个月亮》中,诗人把一轮月化为三轮月,寄托自己的感情,请说说你对这三轮月亮的理解。(6分)
缺在天涯的月:___ 圆在故乡的月 ______方形的月:——
缺在天涯的月,是现实之月;圆在故乡的月,是诗人想象中的理想之月;理想之月和现实之月互相碰撞,产生了变形变态之“方月”,它是诗人情深意切地思乡时,误把方形的枕头幻化而成的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