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巨龙腾飞——读《让孩子最感动的100个红色经典故事》后感
巨龙腾飞——读《让孩子最感动的100个红色经典故事》后感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让孩子最感动的100个红色经典故事》。里面有两把菜刀闹革命的贺龙将军,有倔强的小红军,有抗日女英雄赵一曼„„他们的故事就像一场场电影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可最让我感动的,也最能表达每个爱国中华儿女那种绿叶对根的守望的真挚情感的,应是吉鸿昌的“我是中国人!”
吉鸿昌,河南省扶沟县人。1980年任22路军总指挥兼第30师师长。内战爆发后,因为他不愿意打内战,所以积极与红军联系,准备起义。被蒋介石知道后,吉鸿昌被解除兵权,逼到外国“考察”。但是吉鸿昌遭到了意想不到的刺激:有一次,他想往国内寄衣服,职员竟说不知道中国。同行的人说:“你快说自己是日本人。”吉鸿昌当即怒斥:“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而我觉得光荣。”后来他找了块木牌,在上面写了“我是中国人!”这5个大字震惊了许多人。
“我是中国人!”一声惊天霹雳,惊醒了多少人。不以国弱而耻辱,不因国破而逃亡。吉鸿昌的爱国故事流芳百世。反驳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歧视,证明了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不是支那人!从新中国成立那一刻起,就是在向世界宣告:“中国站起来了!”从港澳回归到申奥成功,从申奥到修建青藏铁路,从修建青藏铁路到北京奥运会的圆满结束,到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向世界证明了中国是了不起的。
现在再走出国门,你说:“我是中国人。”大家都会向你投来敬佩的眼光,翘起大拇指,说:“Good!”是啊,祖国的昌盛需要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来努力。作为21世纪的接班人,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祖国的明天需要我们来努力,让我们goodgoodstudy,daydayup!将来报效祖国。巨龙腾飞,我为我是中国人而自豪而骄傲,我永远为中国骄傲。
平湖市艺术小学六年级:沈张怡
第二篇:读廉洁故事后感
读廉洁故事后感
桃花江小学147班肖嘉仪
就在昨天,我读了一篇廉洁故事,深受感触。
这篇文章写的是一名呼和浩特市的原市委书记牛玉儒同志,他的清正廉洁传遍了整个长城内外,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他是如此大公无私。
他不仅对普通老百姓们大公无私,还不会对自己家的亲戚,兄妹心慈手软。有那么一次,讲的是牛玉儒二哥的儿子想要找一份稳定的,有一定收入的工作,结果二嫂她千里迢迢地赶来了。牛玉儒见二嫂来了,便热情款待,好吃好喝地招待她。当二嫂说出了来找牛玉儒的原因时,牛玉儒便一口回绝,丝毫没有不拖泥带水地说:“这样的事不要找我!”二嫂听了,当场就哭了,眼泪就刷刷地流个不停。牛玉儒不管二嫂的再三请求,坚决不能帮。最后,哭也哭完了,求也求完了,事情终究还是没有办成。而孩子也靠自己的努力,进了一家企业公司,牛玉儒也十分高兴。
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这样。记得还有一次,姐姐把她妈妈最喜欢的花瓶打碎了,我当时也在场,姐姐让我不要告诉别人,我也乖乖地听话了。当阿姨问起的时候,我就说:“不知道。”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我真的是做错了,不应该包庇姐姐的,应该让姐姐敢作敢当才对。
掩卷回味,每一个人都应该像牛玉儒一样大公无私,清正简洁啊!
《廉洁故事大家读》读后感
桃花江小学147班吴佳怡
廉洁,廉洁,说得上廉洁的人也就是一些领导干部了。比如:毛泽东,他是国家主席,但是,他不愿意享有特权,他认为人都是平等的,不该有高低贱贵之分,他制定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等规章,让人民深深感动;孔繁森,扶贫济困时出手大方,收留了一些灾后无家可归的孩子;牛玉儒,能勤政为民、鞠躬尽瘁……下面我就为你们讲两个吧!
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楷模孔繁森,是一位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好干部由于生活拮据,他到血库要求献血。在外人眼里,一个共产党的中高级干部生活如此清贫真难以想象。但是,我不这么认为。孔繁森十分廉洁,除了必要的时候或者是救助贫困人民的时候,他绝不会乱花钱的。难道,作为一个中高级领导,一定要享有特权吗?孔繁森一定不会让自己这么做,因为他是一个好领导,他绝不是那些只为自己利益着想的贪官污吏!孔繁森把工资的相当大一部分用于帮助有困难的群众,平时根本就没攒下几个钱。他给群众买药,扶贫济困时出手大方,少则几百,多则上千元。这可看出来,孔繁森是个廉洁的人。他因车祸牺牲后,人们在他的遗体上只找到了8元6角,在场的人都留下了热泪。
呼和浩特市原市委书记牛玉儒同志的事迹传遍了长城内外,他的思想和行动令人深受感动。尤其是他清正廉洁、不享特权的高尚行为更是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怀。他对自己的亲人从来不利用自己的特权帮他们做事。他的老父亲对他说:“玉儒,亲戚越骂你,老百姓越信任你……”三妹夫下岗,找他,牛玉儒说:“这事三哥我不能管,是个普遍问题,你们要自己多想想办法,给别人带个头。”二哥的孩子想找份工作,二嫂千里迢迢地找来。牛玉儒将二嫂接到家里,热情款待。但一听这个事,一口回拒。最后孩子靠自己的努力,进了一家企业公司工作,牛玉儒一听到消息,便高兴得不得了!牛玉儒对所有的亲朋都一视同仁,大家也就逐渐理解他了,不再难为他了。
这两个清正廉洁、两袖清风的领导干部都值得敬佩。这是所有领导干部的典范!
桃花江小学147班昌晴易
大家都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特别是他为了治水而三过家门不入的传说,更是在中华大地广为流传,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可是禹王曾下过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道戒酒令,而且这一道戒酒令与廉政有关,恐怕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道廉政令,这就没有多少人知道了。
故事是这样的,大禹有一个女儿名叫游春,有一年春天,游春在路上偶然闻到一股奇香,她寻香便找到了一个叫仪狄的家里。原来仪狄是酿酒的,他酿出的美酒又香又醉人。游春一喝,不由得感到浑身舒畅,便把仪狄请到了王宫里去酿酒,说是等她爹大禹回来好喝。仪狄酿的酒好,王宫里的人没一个不想喝的,有些人趁大禹不在,便经常饮酒作乐,自然这样一来就耽误了办事。后来,大禹治理了九条大河回来,游春就立即将美酒献给大禹喝,大禹喝后也觉得味道好极了,便连喝了几碗,于是大醉。一醉就两天昏昏沉沉什么都不想干。酒醒后,大禹猛然悟到酒喝多了要误事。于是,他把臣子们召集起来说:“酒虽好喝,但难免误事。”还断言:“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于是下了一道戒酒令,不准人们再酿酒、饮酒。可是,仪狄还是偷偷酿酒,并一代一代传了下来。到了商纣王时代,这个暴君为了饮酒作乐,专门把仪狄的传人召进王宫大量酿酒,把酒装到花园的大池里,把肉挂在树枝上,“酒池肉林”荒淫无度,最后亡了国。后人通过历史故事总结出这样一句带有真理性质的名言:“禹王戒酒传天下,纣王酗酒失天下。”
这个历史故事对我们是很有启迪意义的。美酒、美味、美色味道好极了但凡是人谁能不喜欢,何罪之有?在这个世界上生来就抗拒美好东西的人恐怕在正常人群中是找不到的,是人都有七情六欲嘛。但是当美好的东西成为了一种诱-惑的时候,人们面对诱-惑就各有不同了。比如,诱-惑在大禹这样的人面前马上就变成了一座警钟,立刻让他联想到“亡国”的大事上去了;而在荒淫无道者商纣王那里,诱-惑就成了一把利剑,一让他亡了国,二要了他的命。历史之鉴使人警醒,虽历经上下五千年其教训对我们现代人来说,犹在眼前。
桃花江小学147班卜玎
今天,我读了一则毛主席爷爷的故事。
故事中提到了毛主席节俭清廉的事例,让我深受感动。提到廉洁,大家一定会想到为官清廉的于成龙、公正严明的包青天、以身作则的周恩来„„他们都是廉洁的模范,我们学习的榜样。毛主席的节俭清廉家喻户晓。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候红军天天只能吃干粮和青棵面,有时候,只能吃糙红米和南瓜煮稀饭。开头吃几餐还觉的有点香甜,吃多了就会觉的难吃,可是毛泽东不搞特殊,仍然和战士们从一个锅里盛饭吃。警卫员小胡看毛主席天天深夜不眠,每餐都和战士们一起吃那些糙米和南瓜煮的稀饭,非常不忍心,便给毛主席蒸了半斤米饭。毛主席看了很生气,硬是不肯吃,还说道:“我不能搞特殊。南瓜稀饭又香又甜,很好吃嘛。战士门能吃,我就不能吃吗?你要知道,受压迫受剥削的穷人连野菜都吃不上了啦。快把饭送回去!”小胡还想说什么,可是毛泽东已经把那碗白米饭塞回到他手里,小胡没办法了,只好把饭拿回厨房去了。
读了毛主席的廉洁故事,我深受感触,想到自己平时不太爱惜粮食的行为,也深感惭愧。今后,我一定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并且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重清廉,能正确对待财物。相信我们的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
廉洁小故事读后感
桃花江小学147班刘欣怡
今天,读了一个廉洁小故事《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透过短短的几行方形黑体小字,让我看到了一个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好总理。他的那个夹起一片菜叶在碗底一“抹”的细微动作,已在我眼前挥之不去,他的那句 看似平淡的话语:“不,一定要吃,吃着它,就不会忘记过去,就不会忘记人民哪!”已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一位国家的总理,却连一粒小小的米也不浪费,让我感到非常惊讶,在我心目中,总理可是个大官,每天吃的都是山珍海味,能呼风唤雨,生活过得悠然自得。而总理却和普通百姓一起吃粗粮,还带头不吃猪肉、鸡蛋、稻米饭,确实让人非常敬佩。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浪费的现象比比皆是:不要说一粒米,就连一碗饭,如果不想吃了,都会毫不犹豫地倒掉,学校食堂中,剩饭、剩菜堆得像座小山。我想,这一座座“小山”,周总理看了在心痛。想想以往的我,深感惭愧。每天早晨,我从不吃妈妈烧的粥,而是天天向爸爸“点菜”,今天“馄饨”,明天“小笼”,后天又要来个“福临门面包”,几乎天天翻花样。每逢,星期天,还吵着要去肯德基,麦当劳,还总想着什么时候去饭店吃顿大餐。哎,想想周总理,想想烈日下的农民伯伯,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真是太不应该了。
今晚,就去对妈妈说:“妈妈,我明天早上突然很想吃你烧的白米粥了!”
让我们都来做一个“勤俭节约”的人吧!让这种精神的清风永远吹拂在我们校园上空
第三篇:读长征故事后感
读长征故事后感
长征的一路上是艰苦的,自然条件的恶劣以及物质资源的缺乏,无一不让人痛苦。那你知道读长征故事后感有哪些吗?下面是 给大家分享的读长征故事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读长征故事后感篇【1】暑假里我从他的书架上翻出一本《红军长征的故事》,看着看着我也入了迷。这本书里讲述的故事让我心情激动,难以忘怀。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红军将士们生活非常艰苦,吃不饱、穿不暖,爬雪山、过草地,最后取得了伟大的胜利。红军的故事深深震撼了我的灵魂。
红军将士们为了解放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面对困难绝不退缩,甚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前有堵截,后有追兵时,他们勇敢地面对困难,咬紧牙关,一次次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生活优越,更不需要去打仗、牺牲性命。想想我自己,一心相当宇航员、发明家,可是一遇到自己不明白的事就打退堂鼓,没有那股子刨根问底的劲儿。想想红军将士们,他们信念坚定自,有坚持的恒心和韧劲,所以能够取得伟大的胜利。现在我明白了,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去面对它,俗话说:“困难就像弹簧一样,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今后在学习的过程,我一定向当年的红军将士们一样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朝着自己的理想努力,好好学习、回报社会!读完这本书,我觉得国民党反动派掠夺百姓们的东西,犯下大罪,让百姓们过不上好日子;红军为了让百姓们过上好的生活,他们的枪决不放下,要战斗到底,我们之所以能在好的环境下生活,是烈士们用自己的鲜血换来的;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祖国的建设做出贡献,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富强。
读长征故事后感篇【2】当我读完《长征的故事》,合上书的时候,“红军”这两个字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里。
1934年10月,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14个省,历时两年,1936年10月才到达陕北。长征途中,与红军作对的有三方敌军,分别是川、滇和黔三军,还有蒋介石的中央军。
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面对的并不止敌军,还有十分恶劣的天气。大渡河上的暴雨,火焰山上的高温,岷山上的雪,草地上的沼泽……这些困难三天三夜也数不完。有很多现代人为了要深刻地感受长征的艰辛,还专门徒步把红军走过的路,重新走了一遍。走完后,无不感慨!二万五千里长征,真是不容易!长征最重要的是无所畏惧,是毅力,是团结和正确的领导,还有强大的民众后盾。看过《长征的故事》,让我觉得光有精神,没有体力,也是做不到的。做为领导者,更不可以一意孤行,应该要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更不能因为多数人反对了你,就放弃了你自己的选择和建议。当然,一切都要经过深思熟虑,不要随意下定论,这才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在我们的生活中,红军的光辉事迹时时刻刻萦绕在我们的脑海 里。去逛公园,会看到革命雕像;在博物馆,历史可以重现;在学校里,课本上动人的革命故事数不胜数;在电视上,多少红色电视剧在一遍一遍地播放;在电影院里,多少关于党的感人故事催人泪下……所有的点点滴滴都是因为我们现在对长征精神的崇敬和热爱。长征精神无人否定,也不会有人否定,我们一定要把这些精神发扬光大,创造出新的奇迹!读长征故事后感篇【3】没有硝烟的战场在哪里?你们一定会问这样一个问题。有人回答在撒哈拉沙漠;有人回答在珠穆朗玛峰,告诉你们都不对,在夹金山!夹金山位于藏民区中间。在红军战士的眼中,这个“敌人”用的武器不是枪、不是炮,而是刺骨的寒风、鹅毛大雪、鸡蛋大小的冰雹和阴晴不定的天气。1935年6月初,红军来到了夹金山下,雪在不停的下着,雪中夹杂着大大小的冰雹,不时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周围白茫茫一片,陡峭的山坡显得格外的光滑。红军做完一些部署后开始翻越雪山,越往上气温越低,战士们踩在脚下的积雪发出“吱吱”声音,仿佛随时都要塌下去。夹金山山高490多米,空气稀薄,战士们渐渐的头晕目眩起来,两腿也越来越不听使唤了,慢慢的只能一步一步挪动,一步一喘,一步一歇……可是红军战士没有被困难吓跑,大家齐心协力终于翻过雪山和红四方面军回合,最终取得胜利。
红军战士太伟大了,夹金山大雪山的恶劣环境没有吓倒和征服他们,他们互相扶持,不断鼓励自己和他人,坚定信心。这样的品质是 值得我学习的,在我们面对困难的时候也应该像红军战士一样,不气馁,要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最终能获得成功。
舍己为人,英勇顽强,在困境中仍然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团结友爱,相互依靠,这样的精神同样值得我学习。
我想我会不断地完善自己,像红军战士一样做一个坚毅的人!
第四篇:读《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后感
课外阅读:为语文教学的厚重而读
——读《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引发的思考
韩兴娥老师的“海量阅读”做了十多年,《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一书中都是她的经验总结,朴实无华,却对一线的关心、实践课外阅读的老师们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上周初就读完了韩老师的书,但还用了一周的时间翻着,看着,特别那些可以解决我在推进阅读活动过程中困难的地方,我读了又读,越来越觉得,韩老师就是李利,她的这本书就是李利的那盏灯,会在我今后的相关实践中指引着我走得更稳当、更顺畅。
一、坚定阅读改变学生的观念,多渠道地读起来。
深圳南山实验学校唐晓勇主任主这样评价:“其实她(韩老师)的做法并没有多少年来‘高深之处’,但她却把握住了语文学习的核心,语文教学的规律,那就是——‘读’。韩老师能很清楚地认识地认识到大量阅读对孩子们语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语文教学‘读’才是硬道理。”对于“多读书”并不是韩老师最先提出来,我们都知道它的好处,但除了韩老师我不知道还有谁能把把“课外阅读”做得这样“狠绝”——
不惟本。教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地位我们从来没有去质疑过,认为一个学期二十周左右的时间就应该把教材教好、吃透,所有语文课就该是学习文本的阵地。而韩老师从一年级时就把教材当成读本的一部分,虽然也很重要,可不惟一,大量的非文本被引入课堂:儿歌,韵文,古典诗词,经典著作„„学生全身心地浸润在语文课的书香里,慢慢地浑身散发着优质语言的芬芳,“到了高年级,我们师生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伍,高谈宇宙之奥秘,纵论天下之文章,妙语连珠,有华章迭出之美,激扬文字,呈大气磅礴之势。读书成为幸福之旅,教学变为愉快之行。道家的谦下养生,儒家的精进利生,涤荡着复杂的教师职业带来的浮躁、茫然,滋养着我们师生的从容优雅。”
不惟师。很多名师在介绍自己教育教学经验时,常常以不打扰家长为光荣,但是孩子们从出生到长大,相处时间、空间最多的却是家长。那么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家长真的就不能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吗?比如阅读,家长如果参与其中,孩子的读书将会变成更美好的历程。薛瑞萍老师说,“每一个家长都是爱孩子的,不论学问高低,老师有责任去唤醒、去引领,你会发现那些低学历的家长更崇尚知识,更关注孩子的学习。‛韩老师用多种方式来争取家长对学生阅读的支持与帮助:在博客上写公开信,公示学生一段时间阅读表现,给家长写个别交流的信件,开设交流平台交流家庭阅读情况„„韩老师兼顾到不同家庭情况的学 1
生,使每个学生都读起来,使愈来愈多的家长参与进来,有了庞大亲友团的支持,阅读开展怎么会不顺利?
不惟功。韩老师是个至真的人,对功利看得一定很淡,在她看来学生发展才是根本:“我固执地认为学生的成长远比我的‘面子’重要。”正是她的这份淡然使她的课堂一直向前推进,没有因为“家常便饭”地公开课影响到学生的阅读进度,而持续不断、循序渐进阅读与积累,让韩老师的学生“博学多才、能言善辩为我这个笨老师的课堂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可是我们为了公开课,要“万分精心”地备课,拼命地深挖教材,反复地试上打磨,孩子学得头晕脑涨,多少个四十分钟白搭在了公开课上。老师累,学生烦,上完了课,老师的面子也许“挣”到了,可是与学生失去的时间、学习语文的兴趣相比,似乎并不值得。教育永远都是千秋万代的大事,老师真的需要有一颗沉静的心来等待孩子们的进步,当我们在教育的功利面前迷失开始浮躁的时候,学生的不幸也就随之而来了。像韩老师一样努力拥有那份对功利的淡然吧,为了孩子的学习,更为了对得起自己作为教师的良心。
二、学习科学看待语文的理念,高效能地教起来。
当我们还在声嘶力竭地教着拼音、生字朗读的时候,当我们还在为着一篇课文深挖广掘的时候,当我们还在条分缕析地解剖课外的时候,韩老师早已摒弃了大家为之奋斗的讲读课堂,开始与学生一起步上真正高效的语文学习之路。
1.课内阅读课外书籍
为了考试,我们绝大多数的老师年复一年地努力,课堂上面面俱到地讲、读,课后加班加点地练习,结果是多数学生的成绩的确不差,但一批学生学习非常吃力。对他们,我也非常疲惫,见缝插针地要给他们补习,补习那些生字的书写、词语的理解、课文的背诵,等等。也许当时考试能多考一二十分,但要不了多久他们就会忘记这些强记的知识。更要命的是,随着年级的上升,试卷上的短文阅读和习作所占的比值越来越多,这些后进生也就越来越难辅导——静态的知识能灌能塞,那些考察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题目真不知道怎么该如何去指导了。
而韩老师的做法很简单,不仅学生学得轻松,老师也轻松,就让学生这么读,多读,多记,学生与文字会面里越来越熟悉它们,并韩老师独具慧心地设计的填空题中内化运用,读音、字形、词义、文章中心„„因为熟悉,学生学语文时运用这些工具也就更加得心应手,后进生少了,语文成绩的提高也成为了必然。
2.低年级识读完小学阶段生字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表明,儿童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应在一、二年级,中年级
之后就会相对而言困难。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使孩子在8岁左右进入自由阅读状态。但要想进入这一状态的充分条件是必须首先认识2500个左右的汉字。‛
《课标》要求小学在第三学段才认识2500个汉字,但到这时已经很晚了,距离8岁左右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黄金时间已过三四年。而我从三年级时才有意识地让学生大量地读课外书,而且在这方面工作做得很粗糙,没有关注到他们识字量的提高问题。现在想来,很多学生不爱读课外书,还是因为他们读起来太过困难,因不认识字影响读书质量,本来很有意思的内容被生字这一“拦路虎”搞得支离破碎,在这些学生看来书籍是枯燥乏味的东西,怎么能调动起他们继续阅读的热情?
为了让孩子们认字,韩老师精力、时间上的投入是可见的,她不仅自选自编适合低年级小孩子阅读、识字的教材,通过网络取得家长的协助,不仅苦“啃”一本本与汉字相关的学术著作,不仅仅把休息时间用来检查学生识字,不仅仅亲自给学生读故事,还勇敢地改革传统的语文课堂,为保护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极大地扩充语文课堂的阅读容量,充分考虑学生不同学情,提出不同的阅读识字要求,使得阅读、识字变得生动有趣。
现在带的班级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是我跟班走上来,如果早在三年前,我的学生二三年级时就知道韩老师的这些思想,这些做法,他们的语文前景应该和现在不一样吧?
3.读书早起步写文晚开始
‚第二轮大量阅读实验,我要实现一个梦想:
一、二年级基本不写作文的情况下,有课堂内外的海量阅读垫底,孩子们会创造‘下笔成文’的神话。‛多新鲜的提法。我从一年级带上来,总认为该让孩子多动笔,写下自己的语言,毕竟说和写是不同的,说的随意性强,语言不够规范,而写才能更用心地组织语言,所写的话语才够严谨,到了高年级的作文才会更有高质量。却没有考虑到,“传统的中国语文教育讲究‘阅读要早,开笔要迟’”的经验,忽略了“书读多了了,自然会表达的”、低年级孩子“会写的字太少,写话是一件很费力的事”的客观规律,从一年级下学期就按学校的要求开始让他们写话。看了韩老师的观点,真觉得自己的揠苗助长了。而且,六、七岁的学生写一段不长的话需要花大量的时间,不仅因为他们写字慢、会写的字少,而是他们没有多少可以输出的话,如果把写的时间放到读上、积累上,应该更有价值。
三、树立教师阅读方能博学的信念,有目的地读起来。
课外阅读的每一步推进都离不开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一个不读书的老师想让孩子读是天方夜谭。与学生一起读,一起交流,师生思维碰撞将会产生美丽的火花,教师的价值在其中体现,知识因此增长,对教师而言当然是一件快乐的事情。韩老师也这样认为,“教学之
所以值得相‘恋’,就是因为能体会‘教学相长’的幸福,‘学’是教师的第一命根,不爱读书的教师不会成为好老师。”
读一本好书,就像在自己面前推开了一扇可以看到广阔风光的窗。的确是的。如果不是读了薛老师的《班级日志》,我就不知道《日有所诵》和徐冬梅老师的《全阅读》,不知道韩老师的《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这本书;如果不是读了艾登•钱伯斯所著的《打造儿童阅读环境》和韩老师的这本书,我就不会知道《朗读手册》有多好,就会错失可以给孩子大量推荐图书的凭据;如果没有些书籍,我想自己不会在学生课外阅读的路上坚持这三年并打算继续地读下去。虽然我做的与她们相比,仅是皮毛,却也让我的学生较之只会在书本里拼打的学生强出很多。我知道,我要读的书还有很多,哪怕是功利的,只为学生读那些他们适合的书,也远胜于少读书的同行们。每当我现学现卖地把刚刚读过的东西炫耀给孩子们时,当我站在比他们高不了多少的认识平台上卖弄见识时,学生就会充满崇拜地看着我;当他们读书后,也时不时蹦出让我觉得新鲜的看法,真的“教学相长”,那份令人愉悦的幸福就在我的“浅薄”和孩子们的“深度”中渐渐浓郁起来。
俗话有云,开卷有益,韩老师的书会给每位语文老师带来最大的收益:语文教学的载体远不止教材,大量的课外优秀读物是师生在语文学习之路上必要的活水,有了这许多文字活水的滋润,教者教得酣畅淋漓,学者学得盘满钵满。忍不住地快嘴地地把《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推荐给办公室的老师们,盼望着他们读起来,再做起来,把课外阅读带进文本为本的语文课堂,学生的语文学习会是一个全新的开始:眼界开阔,学习快乐,收获丰盈,孩子们也因此好学而自信——到那时,我们的校园会因此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呀!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