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实录片段

时间:2019-05-13 13:39: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实录片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实录片段》。

第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实录片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实录片段

师:当作者离开百草园的时候,是那么的情不得已,那样的依依不舍,那百草园到底有什么这么吸引作者呢?下面我们重点阅读1——8自然段,去百草园逛逛,看看,百草园哪个地方最有意思?

生:我觉得百草园的油蛉和蟋蟀们有意思,他们的声音很好听。师:你是从哪个词语读出来的? 生:“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中的“低唱”和“弹琴”看出。师:那老师把这两个词语改成“吵闹”和“鸣叫”可以吗? 生:不可以,之所以用“低唱”和“弹琴”,是因为作者很喜欢这些动物,他是带着喜悦的心情在听的。

生: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鸟叫声的悦耳动听。

生:这也可以看出作者非常热爱动物,热爱自然。只有热爱了,鸟的叫声才能悦耳。师:是的,百草园里有“好听”的鸟叫。百草园中还有其他有意思的吗? 意图:本课教学提纲挈领,抓中间,带两头。以过渡句为分界线,抓住了“坐标原点”,再分别阅读“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上面的环节,就是引导学生谈论百草园有哪些好玩的地方。其中充满教学机智的是老师提出把“低唱”和“弹琴”这两个词语改成“吵闹”和“鸣叫”的讨论,通过比较,让学生品析语言的精妙。

生:我觉得“拔何首乌”很有意思。因为何首乌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成仙。

师:你相信吃了人形的何首乌会成仙吗? 生:不相信。

师:那童年的鲁迅相信吗? 生:相信,因为他年少无知。

生:我觉得他也不是很相信,想拔出来吃了试试看。并且他从没见过像人形的何首乌。

师:不管相信不相信,你觉得当作者拔何首乌弄坏了泥墙,他爸爸妈妈会不会打他?

生:我觉得不会打,因为他年小不懂事。

生:我觉得会打他,他这样会破坏百草园的何首乌。师:不管会不会打他,作者下次还会去拔何首乌吗? 生:会,因为这样很好玩。

师:我是童年鲁迅的话,我也会再拔。明明知道有可能要被再打,还要去拔,这就是童年,因为年少无知而可爱,因不懂事而有趣。除了好吃的何首乌之外,百草园还有什么有意思的吗? 意图:上面这个环节是继续讨论百草园里有意思的地方。何首乌的讨 论中,宕开一笔,提出了会不会挨打的问题,是为了点出“童年、童真、童心”的含义,这样解读更符合儿童的认知心理。

生:我觉得雪地捕鸟很好玩。他给冬天无趣的百草园增添了无限的乐趣。

师:下面我们先来读一读直接描写雪地捕鸟的段落。(PPT)看看作者是怎么样把雪地捕鸟的过程写得这么精彩的。

生:作者用了一系列精彩的动词,这些动词很准确地写出了捕鸟的细节。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充分注意到了动词,老师也写了一个捕鸟片段。请同学们说说看,老师这样写与鲁迅的写的有什么区别,像老师这样写行不行?(PPT)生:我觉得老师不该把“短棒”中的“短”字省略,因为只有“短棒”才能让用更少的时间罩住鸟。

生:我觉得“大”的竹筛中的“大”字不能省,只有用大的竹筛,目标才能更大,吸引鸟过来,鸟也不容易逃走。

生:我觉得“远远的”不能省,人只有远远的才能更隐蔽,才能不被鸟发现。

生:我觉得“底下”不能省,只有当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才是捕鸟的最好时机。

师:看来,鲁迅的这个片段老师一个词都不能改,这或许就是描写的经典,不可多一词,也不可少一词。

师:那鲁迅为什么要把捕鸟的过程写得这么详细精确呢? 生:因为鲁迅对儿童时的捕鸟记忆得很深刻。

生:因为雪地捕鸟深深吸引了童年的鲁迅,给他带来了无限的乐趣。生:因为他善于感受生活。意图:上面这样环节是对雪地捕鸟内容的阅读,侧重于动词运用的比较阅读,让学生的对比中明了了关键词对表情达意的重要性。师:刚才大家找到了百草园好玩的地方,百草园中还有好玩的地方吗?

生:抓斑蝥挺好玩的。按住斑蝥的脊梁,它会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师:这喷出的烟雾是什么大家知道吗,那是斑蝥在放屁。很臭的,这有什么好玩的? 生:(大笑)

生:但玩的时候,很有趣,对孩子来说很好奇,很有吸引力。

师:是的,斑蝥的屁是臭的,但玩斑蝥的心情是很开心的,这就是童心和童趣。

意图:这一个提问,是记叙深入启发学生讨论,谈出自己的看法。斑 蝥的烟雾,这里并非不等大雅之堂,而是启发、强化学生对“童心和童趣”的认识。

师:百草园中不仅有好听的,好吃的,好玩的,这些都是在第二自然段直接写到的。在预习时,有同学提出文中写百草园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师:我们先结合故事中的语句看看,童年的鲁迅听美女蛇故事的都有哪些心情?

生:我觉得作者听美女蛇的故事时是害怕的。因为文中讲到作者听完故事后得到一个教训,倘有陌生人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的。生:我觉得是既恐惧又好奇的。文中讲到作者小时候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但他同时他又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可见,作者又是对美女蛇的出现是非常渴望和好奇的。师:是的,你们平时有没有这种既惊又喜,既惧怕又好奇的心情呢? 生:我觉得以前小时候捅马蜂窝时也是这样的,明明知道去捅可能会被咬,偏偏要去捅。

师:是的,可能还有的同学在看恐怖小说时也有这样的感受。

生:有时看晚上明明知道看恐怖小说会出现幻觉,很害怕。但我还是要忍不住要看。也是这种既惊险、恐惧、好奇的心情。

师:是的,试想有了这样一个故事,在童年鲁迅看来,这是一个怎样的百草园呢?

生:这是一个充满神奇、神秘色彩的百草园。师:那作者为什么要想美女蛇的故事呢?

生:因为有这个故事,百草园变得更加神秘和神奇,这也给童年鲁迅带来了无限的快乐。

意图:关于美女蛇的讨论,一是老师拓展到了捅马蜂窝的事件,突出其“惊险、恐怖、好奇”的特点;二是对百草园的整体认识,突出其“神奇、神秘“的特点。

师:是啊,正如作者所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师:不过这里也有同学提出问题,既然是我的乐园,那“似乎”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矛盾吗?

生:似乎确凿只有野草说明,不仅仅只有野草,还有其他东西在百草园。

师:那还有什么在百草园呢?

生:还有童真、童趣、童年的快乐、思念与怀念在百草园。师:还有不同见解吗?

生:我觉得确凿只有一些野草是从成年后鲁迅看到的。而童年的鲁迅 就不仅仅是只有野草了。师:有依据吗?

生:文中第一段说道:“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那时”一词说明是童年的时候,现在可能不是我的乐园了。意图:对重点词语“似乎”“确凿”连同的分析,让学生在以上所有环节的基础上,得出对百草园的整体认知,属于小结前面的教学内容。师:是的,作者最后一次相见百草园已经七八年了,“相见”一词可见,鲁迅是把百草园当成朋友一样来写的。对童年的鲁迅来说百草园中那自由自在充满乐趣的生活确实让他深深怀念。作者在写百草园的时候用了一个特别句式来表达百草园的趣味无穷?这就是第二自然段中的“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说说作者重点写这个句式的哪部分内容?

意图:由“相见”,对这个词语的解读,十分新颖别致,也恰到好处。对“不必说……也不必说……”等这个关联词的分析,也是必须要提醒学生注意的。老师在这里就换了一种提问方式,而并非一直是提出百草园有哪些好玩或有意思的地方了。生:重点写“单是”后面的内容。

师:那再说说是“单是”后面的内容有趣,还是“不必说……也不必说……”这部分内容有趣?

生:是“不必说……也不必说……”这部分内容有趣。

师:是的,作者为了突出百草园有无穷的乐趣,他就单单具体说了不是最有趣的地方。那下面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和自己的想象,看看假如是你生活在这个百草园,你能在作者“不必说”也“不必说”的地方带我们去玩一玩吗?看看同学们会怎么去玩?先请同学们看看图片: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意图::对这个关联词语义表达的重点,是“单是”后面的内容,但有趣的内容反而是前面的内容,这个分析很有必要,避免了学生的误解。这里还可以布置一个小作业,让学生仿照这个关联词的格式,课外写一个片段。生:(沉默)

师:请大家想象一下,石井栏为什么会光滑的? 生:可能有人在井边玩耍把它磨光了。师:那孩子们会在井边玩什么呢? 生:孩子可能会趴在井边看井里的水。生:有的调皮的孩子可能会往井里吐口水。师:这么坏,吐口水好玩吗?

生:好玩,口水在水里会慢慢扩散开来,有时还能吸引小鱼玩耍。生:还可以往井里看自己的倒影。师:看来,小孩子天生就具有贪玩,爱玩,会玩的天性。可以在花样百出的玩耍中磨光了石井栏。难怪百草园成了童年鲁迅的乐园。下面让我们也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去三味书屋,重点阅读10——24自然段,看看三味书屋的生活是否有意思? 意图:这是对“不必说”重点内容的记叙深化探究。学生的回答充满想象。“光滑“也可能还有其他原因,如打水时绳索长期摩擦的原因等可以一语带过提及一下;井水中是否会有小鱼,需要做一个纠正评价。生:我觉得三味书屋的生活是枯燥无味的。因为作者不喜欢上课。师:那作者为什么不喜欢上课呢? 生:因为上课的内容听不懂。

师:确实,让我们来一起念一念作者读书的内容。生:(读)

师:你们读懂了吗?老师也没读懂,更何况童年的鲁迅呢?假如老师上课给你们读这些,你们会不会把老师轰出教室? 生:会。(笑)

意图:先说出对三味书屋的总体认识,再逐一说出理由。这种由整体到部分,由概括到例证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判断与例证能力。由私塾先生的教学与管理,联系到当今老师的教学。

师:还有其他没意思的吗?

生:他问很想知道的“怪哉”虫,先生不告诉他。师:是的,自己想知道的事没人告诉他,自己不喜欢读的书偏让他读。这与百草园中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生活相比确实没意思了许多。那三味书屋的生活都是没意思的吗? 意图:评价及时,简明扼要。

生:课堂上在指甲上做戏和画画有意思。师: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生:有,有时老师讲课不想听时,我们会趁老师转过身时讲悄悄话。师:这些话为什么不课后讲,为什么要冒着被老师批评的风险讲? 生:因为这样既能打发无聊的时间,很刺激。师:很刺激,这就是童心。

意图:还是围绕“童心”这一关键,分析课文,解读文本。同时,也侧面警戒了学生上课开小差的现象。

师:三味书屋中还有哪些有意思的事呢? 生:还有折腊梅,寻蝉蜕,抓苍蝇喂蚂蚁。

意图:由主到次。梳理全面。先分析“没意思”的,后找出“有意思”的,一分为二。

师:看来百草园的生活受到了限制,不像百草园中那样无忧无虑了。那我们小组合作一下,找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三味书屋中的生活? 生:有喜有忧。生:有苦有乐。……

意图:突出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学生的踊跃发言,体现了由整体感知、例证赏析、再全面概括的一个思维过程。

这节课的理念:

(一)发挥师生主动性,实现师生平等对话。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节课,就是体现了师生双边的作用,实现了平等对话。老师的提问,富于启发性,启发学生阅读、思考,积极发言,表达各自的看法;又充满引导性,把握课堂教学节奏,及时评价,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等等。

(二)寻找最佳切入口,提纲挈领深化阅读。

对“三味书屋”的阅读,稍微比“百草园”挖掘要浅显一点,避开了对“封建礼教”与私塾先生的形象与性格特点的过多分析,还是从“没意思”和“有意思”的角度分析,即“童趣、童真”的角度一以贯之的去分析,显得文脉一致,教学思路一气贯之。

(三)落实课标新理念,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新课标强调“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学生发言积极,回答问题整体水平较高,自主、合作与探究能力得到提升。如果坚持下去,相信会不断提高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享受经典美文丰富多彩的美,尽享课堂阅读的快乐与积极思考的成功,语文素养自然而然就会得到提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案例分析

(七年级语文上)

阳曲三中 赵树元

2017年12月1日

第二篇: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片段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片段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第三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实录(转)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实录(转)

(2010-02-27 19:40:53)

转载▼

标签: 分类:教学实录

赵新香 备课资料 课堂实录 教育

授课时间:2009.3.18上午第四节

授课地点:合肥65中多媒体教室

授课班级:合肥65中 七<3>班

课堂实录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音乐情境:播放舒缓的音乐,轻松氛围,使学生处于放松状态从而发挥学生所有的敏感和禀赋才能。)

“童年”像陈年的美酒,搁得时间越长越香醇;“童年”像怒开的香花,芬芳扑鼻;“童年”像潺潺的小溪,流啊流啊,流到每个人的心中。今天我们一同走进文学大师鲁迅先生的童年,一起来学习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板书课题)作者是——

生:(齐声)鲁迅。

师:(板书作者)能简单介绍一下鲁迅吗? 生1:他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生2:在风筝中他是一个粗暴蛮狠的人。

师3:(引导)有没有同学来介绍一下鲁迅先生的生平经历和我们对他的评价?

生: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师:很好,那他有哪些作品呢?

生1:《阿Q正传》

生2:《朝花夕拾》

师:《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共收录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请大家齐读大屏幕上的文字。

大屏幕展示:

“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 ——《朝花夕拾》小引(鲁迅)

是的,那时正是先生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童年时代的一曲恋歌。今天这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师重读“百草园”“三味书屋”两词)唱的是什么呢?大家能不能从题目中看出一些端倪?

生:告诉我们文章包括两部分的内容:百草园部分和三味书屋部分。

师:这两个部分之间是用什么连接起来的?

生1:“到”!

师:(顺势)“到”在文章的什么地方呢? 生2:第9自然段。

师:是的,第9自然段就起到了“到”字的作用连接起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那么这个自然段起到了——

生:(齐声)过渡作用。

师:很好,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章看看鲁迅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吧,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文章思考(出示意大屏幕上)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都属于鲁迅童年生活经历,时隔多年,作者回忆起来,感情更倾向于哪个部分?

(生自由放声朗读,师来回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觉得作者的感情更倾向于哪一个部分呢?

生情绪高涨,有些嚷嚷“百草园!百草园”,有些却坚持“三味书屋!就是三味书屋!”

师:(做了停的手势,生不再争论,安静下来)大家意见不统一没关系,我们可以一个一个的来研究,按照课题的顺序,这节课我们先研究百草园部分。

(板书“百草园”)

师:文中哪些地方给了你灵感让你发现作者跟倾向于百草园的呢?

生1:在文章的第一段(师示意读出来)“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师板书“乐园”)

生2:第9自然段的“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和木莲们!”也可以看出来。(语毕,教室内“啊?——”声幽幽)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不想离开百草园,对百草园很依恋。

师:你说的真棒,大家明白了吗?(生纷纷点头)老师很不明白百草园不过是“只有一些野草”的荒园,有什么值得依恋的呢? 生:百草园中有乐景、乐闻、乐事(是板书)

师:看来百草园还真的很有意思呢,我们一起走进去看一看那里到底有什么乐景吧,文章具体写了哪些景物?

生1:石井栏、皂荚树、桑葚、覆盆子。

生2:还有叫天子、蜈蚣、斑蝥、油蛉。

生3:第2自然段还有好多呢……

师:没错,那我们一起读一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好吗?注意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还要能读出感情来,大家能不能做到? 生:(齐声)能!(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师:大家读的不错!读完之后觉得百草园哪里好玩呢?

生1:这里可以拔何首乌藤,可以玩斑蝥!

生2:这里还有好吃的桑葚!(师问还有没有更好吃的呢)覆盆子,“色味都比桑葚好的远”。

生3:桑葚是“紫红”的,菜畦是“碧绿”的,菜花和黄蜂是黄的!

师:恩,这些还真好看!还有什么呢?

生4:还有好听的(生已会用同样形式的词语概括),鸣蝉“长吟”,蟋蟀“唱歌”。(师问鸣蝉和蟋蟀会长吟唱歌)这里是拟人的手法。

师:那么这个段落还是用了别的修辞手法了吗?

生:还有比喻,这句“……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师:没错!这里真叫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啊。师:大家列举百草园内景物的时候,老师掰着手指数了数作者一共写了多少景物呀,结果十个指头没有数过来。(师摊摊手表示无奈,生大笑)这么多的景物集中在这里,作者是如何把它们安排的井然有序的?

(生静默,这个问题让他们有些懵)

师:(站在学生中间边朗读边做出观看的神情)碧绿的菜畦(略低头)、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抬起头)、紫红的桑葚(仰头)……

生:由低到高!

师:那么这些呢?(大屏幕展示动物画面,自高至低:鸣蝉、黄蜂、叫天子)

生:(齐声)又从高到低最后又高了。(生笑)

生:(学生举手)老师,先用两个“不必说”,再说“单是”,就从整个百草园写到了泥墙根一带,这是从整体到局部。

师:是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这样多有趣的东西了,那么这整个百草园更是有——

生:(齐声)无限趣味!(师板书)

师:鲁迅先生果然是文学巨匠、语言大师,聊聊几笔就将写出了景物的形、声、色、味,先整体略写,在局部详细描摹;先从低到高地写植物,再从高到低地写来动物。它们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仅层次井然,条理分明,而且活泼多姿。百草园里每一寸土地都这样让作者觉得充满趣味?你从哪里发现的?

生:不是的,文章的第三自然段说“长的草里是不去的”。

师:为什么不去呢?

生:因为听说美女蛇……

师:谁说给“我”听的? 生:长妈妈。

师:请大家速读文章的3~6自然段,过一会儿,我要请个故事高手给我们将讲一讲美女蛇的故事!(生积极准备,师巡视,并提醒学生讲故事时要注意叙事的六要素)

师:同学们有没有好的人选推荐给老师呀?(生推荐一个男生)请大家认真听故事,边听边思考,从中你能否悟出些道理?

走上讲台来讲述美女蛇的故事,过程略。该生口语表达能力极强,讲得绘声绘色,非常精彩。故事讲完,全班报以极其热烈的掌声。

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齐读第6自然段)看来这道理我们都明白了。大家听完这个故事之后是不是就吓着了?(生纷纷摇头)就再也不敢接近哪儿了?

生:不会的,我会觉得那里有一点点可怕,但同时还会很向往那里的。(师问为什么)我想看见美女蛇呀!(师生笑)

师:看来百草园在美女蛇故事出现后变得更有魅力了!

生:因为美女蛇的故事给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师:没错的。唉呀,百草园里趣味无限啊,春天有碧绿的菜畦乐景,夏天可以听蝉鸣和美女蛇故事,秋天还可以在蟋蟀的歌唱声中吃着覆盆子,就来作者自己也说“冬天的百草就比较无趣了”!

生:(马上反对)不是的,老师!“雪一下可就两样了”!

师:有什么不一样啊?

生:可以捕鸟!

师:什么时候才能捕鸟?

生:雪下了三两日。鸟儿找不着食了。师:如何捕鸟?

生:在第5页的第7自然段的“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便罩住了。”

师:原来冬天的百草园真的是别有趣味。请大家看着大屏幕,我们一同回顾一下捕鸟的全过程,请注意那些红色的词语。

生齐读屏幕上的内容,师在讲台上示范文中提到的一系列的过程。

师:老师问问你们,你们现在会不会捕鸟了?

生:(齐声笑答)会——

师:把你们的手伸出来,跟我们一起来试一试。“扫除一块雪……”(生边大声读边比划捕鸟的全过程)我们为什么这么快就学会捕鸟了呢?

生:因为作者把每一步都写得很十分清楚。

师:哪些词语“十分清楚”,你能不能具体指出来?

生: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

师:好在哪里?

生:很准确。

师:没错,做这些动作的时候,你发现有衔接不畅的地方吗? 生:没有,非常连贯!

师:很好,鲁迅先生在描绘小时候在百草园里的雪地捕鸟乐事时选用的动词准确而又连贯,请你模仿文中“捕鸟”片段,选一个你喜爱的活动(如钓鱼、放鞭炮、骑自行车……)进行仿写,注意准确选用动词。

生同桌两人一小组讨论交流。师:有没有同学来试着说一说?要注意准确地使用动词。

生1:我选放鞭炮!擦着火柴,点燃炮仗。(众生窃笑)

师:他说的怎么样,有没有同学来评价一下?

生2:他用的动词没有问题,就是太短了,而且不连贯。

师:好的,请你把刚才那位同学说的改更长些,更连贯些可以吗?

生2:放一个炮仗在地上,擦着火柴,用手笼着火焰,点燃炮仗,没有了!(又一生笑)

师:能不能告诉我们你在笑什么呀?

生3:老师,他站在那里会给鞭炮炸伤的!(众人恍然大悟)

师:想想还真是这么一回事?你说点燃之后还要有什么动作呢?请你再给我们放一次鞭炮,你来说,我来演,我们“双簧”!

生3:先在地上放一个炮仗……(众生嚷嚷“支”)支起炮仗,擦着火柴,用手笼着

师:(边动作边点评)集体的智慧啊,“支”和“笼”这两个动词都用得非常准确。

生3:然后点着引线(师做出无法完成状)……把手一伸,再飞快地收回,然后走到旁边看(师按生口述完成动作)。

师:大家觉得如何?(生议论纷纷)“走”??

生:(齐声)跑!

师:为什么“走”这个动词不好呢?

生:因为不够准确,点了炮仗之后一定会很快离开的,走不能显示“快”。

师:是的,老师问你:如果是一个胆小的孩子,很怕鞭炮炸伤自己,那么他离开你会用哪个词语呢? 生1:逃——到一边!

师:大家说怎么样?

生:好!逃一定不会慢的,同时还很怕,非常的害怕。

师:你能不能在找一个准确的词呢?

生2:我觉得“闪”也可以。闪得速度很快很快,之所以那么快是因为心里害怕。

师:是的,大家用的词不仅都很准确,而且还很生动地再现了人物的心理呢。大家觉得鲁迅先生在回忆他儿时雪地捕鸟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生:很快乐!无比怀念!

师:可惜这在百草园观乐景、听乐闻、做乐事的无拘无束快乐自在的游戏生活很快就结束了,(音乐情景设置,舒缓又略带悲伤的童声合唱将生带入情境)日子一天天地长大,他就不得不离开他深深眷恋着的地方,我们可以想想——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被押解着,一步三回头,他睁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无助地一次又一次地回望他的乐园。他不想走啊,又不得不走,他要去(生齐答三味书屋)上学了,还是附近最严的书塾!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下面请大家齐读文章第9自然段的后半部分。请注意语速、语调,要表现出情感,我相信你们一定可以读好的!(生齐读)大家读得太棒了!那么我们是带着怎样的情感来读的呢?

生:有些哀伤,有些舍不得……

师:舍不得百草园啊。哪像问问大家,当你四十岁的时候,百草园可以你无比怀恋了吗?

生1:不会了,那是都老了不会喜欢这些了。

生2:我现在就不觉得百草园有趣,都是小孩子的玩意儿。师:我们同学现在十来岁就觉得那么不是那么的有意思了,鲁迅先生为什么会觉得那么难过会那么舍不得?

生2:因为这是他在回忆他小时候的事情,那时他六七岁,所以这篇文章是以一个小孩子的口吻来写的。

师:小孩子的眼里一切都是美丽的,在小朋友的心里什么那么新鲜,无论是爬到拔何首乌藤还是按斑蝥,无论是雪地捕鸟还是听长妈妈的美女蛇故事,只要有一颗童心就处处乐趣无穷!

生:(突然难过起来)老师,我们都没有童心了

师:没关系的,“掉了”的童心就赶紧“拾起来”呀!(大屏幕出示作业)请大家带着童心带着慧眼去探访自己的童年,用儿童的稚言稚语记录属于自己的童年生活。这节课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配合!再见!

生:老师再见!

第四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实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实录

一、直接导入

师生问好。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板书课题)下面我们一起来抢答几个问题。这篇文章的作者是—— 生:鲁迅(板书)师:他原名——

生:周树人,字——豫才,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师:这篇文章出自他的散文集—— 生:《朝花夕拾》。

师:请一位同学来简单的介绍一下《朝花夕拾》。

生:是回忆性散文集,早晨的花到了晚上才拾取,比喻青少年时代的往事到了中年以后写成回忆性文章。

师:《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就像盛开在晨光里的带露朝花,浸透着儿时的甜美,溅起的是读者深思的心灵浪花。

二、检查预习

师:下面我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字词掌握的情况:(幻灯片展示)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些词语。确凿 菜畦 骨髓 收敛 桑葚

倜傥 蝉蜕 宿儒 人迹罕至 生一:读。生:齐读。

三、解释题目,披文入情

师:课文的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表明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记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处的童年生活,在这两处记述中有一处明显的过渡,大家能找出来吗? 生齐声说:第九段。师:我们一起来读一遍。生:齐声朗诵。师:请注意这段的最后一句“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称蟋蟀、覆盆子、木莲为“我的”还是“们”,而且还突然冒出了德语,这种写法太特别了,我们能体会一下作者的情感吗?

生:把百草园的动植物称为自己的朋友的一种亲密无间的情感。

师:在这朴实而又深情的语言中,你能体会到童年的鲁迅在告别百草园时,是什么心情吗? 生:不舍,依恋。

四、重回乐园,寻访童趣

(一)整体感知,理解内容

师:我们已经预习了这篇文章,请大家回忆一下,百草园中有哪些美好的事物给童年的鲁迅带来了乐趣?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第一部分,回答这个问题。生:思考,回答。

生一:百草园的美景,故事的神秘,捕鸟的乐趣给童年的鲁迅带来了乐趣。师:说的很全面,能不能说的再具体些。

生二:写了百草园中的菜畦,皂角树,桑葚,鸣蝉,石井栏,师:我们可以概括为大自然的美丽的景物。还有什么? 生二:神秘的美女神的故事,还有冬天有趣的雪地捕鸟。

师:我们简单来说,优美的景色,神秘的故事,有趣的捕鸟给童年的鲁迅带来了乐趣。

(二)美点追踪,品读百草园美景

师:课文哪一段集中描写了百草园的美景? 生:第二段。

师:下面我们来重点品析这一段。我教给大家一个品读课文的方法。(幻灯展示方法指导)理解词语妙用,了解课文句式,感知写作顺序,品析巧妙修辞。

精读课文就是反复地读,从各个角度读,从各个侧面读,最终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这个目标。下面大家齐读这一段。“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开始” 生:齐读。

师:为了更好理解本段内容,老师设计了几个这样的问题(幻灯展示):(1)本段描写了那些景物?

(2)作者描写这些有“无限趣味”的景物采用了什么特殊句式?有什么样的效果?(3)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是按什么顺序,从哪些角度来写的?(4)本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表现出了事物的什么特点?

下面同桌之间讨论这几个问题,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结合课文内容找一找这个问题的答案。生:读课文,交流。师巡视指导。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这里描写了哪些景物?

生三: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藤和木莲藤,覆盆子。

师:那你来说说,作者描写这些景物采用了什么句式? 生三: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师:你觉得这个句式的好处是什么? 生三:说明了百草园的景物之多。师:好,还有吗? 生:沉默。

师:请坐下,再想想。谁再来说说?

生四:这个句式是“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用单是表现最没有乐趣的泥墙根一带就有很多美好的景物,整个百草园应该会更好玩。

师:哦,也就是说,百草园到处都是优美的景色,单是这个最不好玩的地方就有无限乐趣。很好请坐下。那么,作者抓住了这些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我请同学来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生五:我喜欢的句子是:“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这里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覆盆子比作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而且把它的色味和桑椹比,通过比喻和对比来表现覆盆子的酸甜和很好的色味。

师:从味觉这个角度来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很好。请同学们大胆的举手。

生六:我喜欢的句子是:“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这句话体现了鲁迅的好奇心,也增强了文章的趣味。

师:哦,看到何首乌想到了神秘的传说,就产生了好奇心,想把它拔起来看一看,那你觉得这个句子表现了少年鲁迅对大自然怎样的感情? 生六:向往,喜爱。

生七:我喜欢的句子是:“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里虽然开头是不必说,但是他也把美丽的景物给说出来了,下面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更加突出了百草园的乐趣无穷。师:哦,虽然没有详细地说,也表达了他对这些景物的喜爱之情。你回答的很好,请坐下。师:这一段中,作者回忆了在百草园的生活,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小时候的鲁迅,他在光滑的石井栏上跳来跳去,或是爬上高大的皂荚树去聆听油蛉蟋蟀们的低唱长吟,遇上斑蝥就会忍不住按住他的脊梁,看见何首乌就会热情地去探寻。大家说,少年鲁迅在百草园生活的怎样啊? 生齐声: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师:他对这些优美的景物充满了—— 生齐声:喜爱之情。

师:下面咱们带着这种喜爱之情再来读一遍第二段。生:齐读。

(三)复述故事,研读神秘的美女蛇故事

师: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个内容,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预习的时候给大家留了一个任务,就是用自己的话绘声绘色地复述这个故事,谁来试试? 生八:复述故事。

师:那你觉得这个故事听起来怎么样啊? 生八:神秘。

师:它为百草园增添了一点什么色彩? 生齐声:神秘色彩。

师:大家觉得这个故事的那一部分最紧张最刺激? 生:七嘴八舌回答。读课文“沙沙沙„„”

师:半夜里,那个美女蛇来的时候那段,是吧?谁来读一下这段文字? 生九:读。

师:不错,有点味道了,我觉得你如果能再把情感酝酿的真挚些有点身临其境的感觉会更好。再试试。

师范读:朗读指导。

生十:读“到半夜„„敛在盒子里”

师:读得不错,我觉得你如果能再把情感酝酿的真挚些有点身临其境的感觉会更好。再试试。生十一:读。

(四)想象性朗读,体味雪地捕鸟乐趣

师:春夏时的“百草园”是如此美丽迷人,充满趣味,那么冬天的百草园如何呢?作者认为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 生齐声:无味。

师:其实可以在冬天的百草园里做什么? 生齐声:捕鸟。

师:少年鲁迅在雪地捕鸟的时候,他是怀着怎样的一种心情?我们来看课文中描写捕鸟这一情景的是哪一段? 生:第七段。

师:我们来读一读这段文字。从“扫开一块雪”到这一段结束,注意一系列动词。生:齐读课文。

师:我们注意这个句子。?(范读)“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 生十二:读课文。

(五)小结本部分

师:菜畦绿油油、水汪汪的,古老的石井栏光溜溜的,高大的皂荚树干粗枝繁,熟透的桑葚紫红紫红,油蛉细声低唱,蟋蟀声调铿锵,曲折紧张的美女蛇的故事,冬天雪地捕鸟,少年鲁迅徜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收获的是自由快乐的生活,流露的是天真调皮的童心,拥有的是甜美快乐的回忆。

五、回味书屋,感受成长

(一)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师:如果说百草园是鲁迅的“快乐老家”,那么三味书屋又将是一个怎样的启蒙学堂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课件展示)鲁迅回忆了三味书屋生活的哪些场面,哪些细节,哪些人物,有何种心情?老师给大家举两个例子,比如: 三味书屋里有博学方正的先生;

三味书屋里有问老师“怪哉虫”而不得的无奈; „„

生:默读课文思考(师巡回指导)。师:好,同桌之间交流一下。生:交流。

师:下面我请同学用一句话来说三味书屋里有什么? 生十三:三味书屋里有读书的场面。

生十四:三味书屋里有老师读书入神的时候,我们在下面“做戏”、“描绣像”的相宜之乐。生十五:三味书屋里有小花园里折蜡梅花,捉了苍蝇喂蚂蚁,寻蝉蜕的乐趣。生十六:三味书屋里有老师对学生们的宽容。师:这个概括性很强。

生十七:三味书屋里有人声鼎沸的读书之乐,后院偷乐和描绣像的相宜之乐。

师:说的很全面。我们试着来概括一下,作者写三味书屋的生活抓住了几个场景来写(课件展示): 只要读书的无奈 后院偷得的乐趣 人声鼎沸的读书习字对课的辛苦 画画做戏的快乐

(二)精段三读,妙点揣摩

师:可以说,“读书”是贯穿“三味书屋”的关键词,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把包含读书这个意思的词语圈画出来,体会这个句子中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大家迅速的找一找。生:默读课文,思考,圈画。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语句。

生(七嘴八舌):“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我就只读书”。师:大家体会一下,这里的“只读书”包含着作者的一种什么情感呢? 生齐声:无奈。

师:我向老师请教,被老师拒绝,心中有些不满。咱们接着找。生十八:普通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生十九:“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

师:大家找的很准确。这就是写到了三味书屋里的读书场面。这个场面是童年的鲁迅记忆当中很难忘的一个场面。咱们自由的读一读。这里一个“人声鼎沸”概括出了读书的热闹场面,大家从“他有一条戒尺”读到“拗过去,拗过去”,开始。生:自由读。

师:我想请问同学们,包括鲁迅在内的私塾里的顽童们对他们所读的内容理解吗? 生齐声:不理解。

师:是啊,他们读的都没有标点断句,还读错读漏了不少字。与孩子们不明其意的调侃性的地朗读相比,先生读书是怎样的呢? 生二十:入神、专注。师: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来?

生二十一:他微笑起来,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师:在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书塾里的小孩们在做什么啊? 生二十二:做戏,描绣像,画画。

师:那么先生读书的投入和小孩们的 “低下去”、“静下去”就产生了一种对比美,并且学生们人声鼎沸的读书和先生一个人陶醉的读书这个场面也形成了一种层次美。下面我们来把这个场面再现一下。同学们自由选择一个句子,我找一位同学来扮演先生。众生和生二十三:演读读书场面。

师:读得不错。先生读书的时候是不是这样一动不动的啊?谁再来试试? 生二十四:演读先生。

师:童年的鲁迅多少是在怀着一种好奇心来看老师读书的入神的。这个场面构成了他童年记忆中众生难忘的一个神圣瞬间。或许他正是在这个瞬间,朦胧的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并影响了他一生的读书和写作。因此,三味书屋里的老师始终是鲁迅敬重和怀念的。

师:我们来看课文最后一句话“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这里包含着一种怎样的情感? 生:怀念,惆怅。

师:对往事的怀念,那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用一种怎样的语气和语调来读呢? 生:读。

(三)小结本部分

师:童年的时光渐行渐远,我想在古朴的书屋里这位入神读书的寿镜吾先生,还有静悄悄的小花园里,曾经跟他一起捉了苍蝇喂蚂蚁,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者桂花树上寻蝉蜕的小伙伴们,这些记忆的画板上一个个难忘的故人,一幕幕温馨的场景,一定会像自由快乐的百草园一样,会在午夜梦回的时候来到成年鲁迅的心底,漾起他心头阵阵的温馨和淡淡的失落吧!

六、归纳主题

师:我们试着用一句简洁的话语来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生:回忆了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和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师:我们可以说,百草园就是鲁迅的—— 生:乐园。

师:三味书屋是一段成长的岁月。生齐读文章主题: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天真幼稚,自由欢乐的心理。

七、布置作业

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无疑是一幅童年生活的精彩画卷,成年后的鲁迅在仰望流云时,追寻闪烁在他眼前的一朵朵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是何等的诗意,又是何等的惆怅,放下手中的书本,人生经历的书本却又悄然翻开,让我们也拿起笔,精心描绘一段精彩的童年趣事。

第五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与课文相关的文学常识。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线索。过程与方法

1.品味准确、传神的语言描写。

2.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入情入景的写法。3.理解“先生”人物形象,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人物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与课文相关的文学常识。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线索。教学难点

1.品味准确、传神的语言描写。

2.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入情入景的写法。3.理解“先生”人物形象,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人物的写法。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也有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吧!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他的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他的作品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2.背景资料 1926年,鲁迅被反动当局列入拟通缉的北平文教界五十人名单。因难以公开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鲁迅被迫应厦门大学的邀请而离开北京。到达厦门大学时正值暑假,还没有正式开课,鲁迅得闲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因而写下此文。

3.知识链接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那时的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文集以记事为主,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气息,往往又夹以议论,做到了抒情、叙事和议论融为一体,优美和谐,朴实感人。作品富有诗情画意,又不时穿插着幽默和讽喻;形象生动,格调明朗,有强烈的感染力。

4.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 确凿(záo)

.油蛉(líng)

.攒(cuán)

.脑髓(suǐ)

.竹筛(shāi)

.书塾(shú)

.宿儒(rú)

.人声鼎沸(dǐng)

.倜傥(tì tǎng)

..攒动chuán.

zǎn积攒.

菜畦(qí)

.斑蝥(máo)

.珊瑚(shān hú)

..

人迹罕至(hǎn)

.秕谷(bǐ)

渊博(yuān)

.蝉蜕(tuì)

.拗(ǎo).

金叵罗(pǒ)

桑椹(shèn).缠络(lào).敛(liǎn).觅食(mì).系(jì).蟋蟀(shuài).锡箔(xī bó)..盔甲(kuī).

豁然开朗huò

. 出性命huō豁.

(2)词语释义

云霄:极高的天空。霄,云,云气。.缠络:缠绕在一起。

高枕而卧:安然而卧,无所顾虑。鉴赏: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渊博:(学识)深而且广。消释:溶解。

宿儒:书念得很多的老学者。宿,有长久从事某种工作的意思。儒,指读书人。..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沸,水开。.倜傥:洒脱;不拘束。(3)词语辨析

“鉴赏”和“欣赏”都有“享受美好事物,领略其中的情趣”的意思。“鉴赏”需要先鉴定再欣赏;“欣赏”侧重领略观赏,不需要鉴定。

三、合作探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属于何种文体?

答案示例:散文(或:回忆性散文)。

2.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答案示例: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作者从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3.请你根据题目“从„„到„„”给文章划分结构。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8):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第一层(1):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第二层(2):写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第三层(3~6):写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及“我”的感慨。第四层(7、8):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第二部分(9~24):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第一层(9):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第二层(10、11):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第三层(12~16):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第四层(17~20):写不准去后园玩。

第五层(21~24):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和“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4.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1)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2)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3)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四、课堂小结

童年就像珍藏在记忆深处的“桃花源”,有青山、绿水,有幻想、冒险„„而鲁迅先生的童年里有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他在那儿留下了他的快乐!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________》。本文的作者________,原名________,是我国著名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________家。他的代表作有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散文诗集《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等。

答案示例:朝花除夕 鲁迅 周树人 文学 思想 革命 呐喊 彷徨 野草 朝花夕拾

二、新课导入

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节课我们主要掌握写景、写人的方法,进一步体会词句的作用。

三、合作探究

(一)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第2自然段中作者描写了百草园中的哪些景物?分别是从哪些角度,按什么顺序来描写这些景物的?

答案示例:景物:有静态的事物,如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有动态的景物,如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等。

角度:分别从视觉、听觉、味觉等角度入手。

顺序:采用了由远及近、由高到低(写动物)、从静到动的顺序。2.作者为什么要插入美女蛇的故事?

答案示例:既符合儿童好奇的心理特征,又增添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的情趣。联系上下文可知,这也与本文的写作思路相吻合:先写百草园的故事传说,再写百草园的游戏活动。从眼前到久远,从现实到传说,从人间到神圣,绘声绘色、活灵活现。

3.作者写冬天的百草园,着重描写了捕鸟,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运用了哪些动词?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支、撒、系、牵、拉、罩。

这些动词准确、生动、真切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使读者如临其境。同时也从捕鸟活动中表现出“我”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以及从中感受到的无穷乐趣。作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

4.文章从哪些方面表现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答案示例:优美的景物——乐景;“美女蛇”的故事——乐闻;雪地捕鸟——乐事。5.作者为什么要特意描写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 答案示例: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虽然远不如百草园那样多彩有趣,却也是令孩子们开心的好去处。在这里,孩子们同样玩得有滋有味。

6.说说寿镜吾老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示例:当鲁迅提出“怪哉虫”的问题时,老先生有些“怒色”了,答以“不知道”。当孩子们到三味书屋后的小园中去玩而被老先生发现时,只不过是“瞪几眼”,“大声道:‘读书!’”。当学生惹他生气时,他有戒尺,但不常用;他可以让学生罚跪,但也不常用。当他自己读书读到得意处时,他就“微笑起来”,“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从这些描写可以看出,寿镜吾老先生秉性慈祥,酷爱读书,鲁迅先生是尊敬的。可是他不自觉地为旧制度效劳,是旧教育制度的忠实执行者。他不懂得少年儿童的心理,他没有像长妈妈那样能够抓住儿童的心,也没有像闰土的父亲那样耐心诚恳地回答儿童提出的问题,他不懂得少年儿童的心理,拒绝学生的提问,泯灭他们的求知欲,这些都是错误的教学态度与教学方法。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中的“似乎”和“确凿”矛盾吗?为什么?

答案示例:不矛盾。“似乎”是对这种断定有些踌躇,但是有点是肯定的:百草园里有野草;“确凿”是断定其中没有别的什么东西。因为在成人眼里,百草园就是野草丛生的园子,而对于儿时的“我”来说却是乐园。说明了孩子的天真无邪以及对自然的喜爱。

2.从修辞角度赏析“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

答案示例: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油蛉、蟋蟀以人的动作行为。“低唱”“弹琴”,生动地描写了它们声音的特色,也表现出“我”对这些昆虫的喜爱之情。

3.“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一句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先写“无味”,再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样就把儿童爱玩的心理表现出来了。

4.怎样理解“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一句?

答案示例:作者连用几个表推测语气的“也许”,说明“我”不知道被送进私塾的原因。作者其实并非不知道,之所以这么说,是为了表现“我”对百草园的深情眷恋和被迫离开它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5.怎样理解第15自然段?

答案示例:这一自然段议论含蓄地表达了“我”对大人们的不满和对旧式教育思想的批判。

(三)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答案示例:作者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段童年生活:在百草园自由自在、亲近自然,趣味盎然;在三味书屋充实勤奋,有张有弛,温馨快乐。文章表现出儿童热爱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突出了孩子活泼可爱、天真自然的本性。

(四)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本文运用生动鲜明的对比手法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首先,标题是“从„„到„„”的格式;内容上,在强烈的对比中追忆了儿时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另外,对比的手法还运用在:百草园中静与动、无声与有声的对比,有雪与无雪的对比;三味书屋中读书与游戏的对比,读书时学生与老师的对比,等等。本文鲜明的对比,不仅突出了不同事物、不同人物的特性,而且充分地表达了作者褒贬分明的感情。

2.举例说说本文是如何体现“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的?

答案示例:本文动词运用得十分精妙,如用“扫、支、撒、系、牵、拉”等一系列动词,准确生动地描绘出雪地捕鸟的全过程,也从这一过程中透露出儿童的兴奋、惊喜之情。句式运用精当,如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既确保了写景的详略得宜,又勾勒出儿童感到事物美好有趣而自得的心理;又如“我不知道„„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总而言之„„”这一句式,既在全文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又表现出少年鲁迅告别百草园时依依不舍的心情。

(五)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1.回忆百草园的生活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怎样看待这两种生活?

答案示例:百草园的生活自由自在、无忧无虑,而三味书屋的生活虽然枯燥无味,但是能学习文章,增长知识。这两种不同的生活分别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和追求新知识的思想感情。

这两种生活方式虽然不同,但都是人生的经历。经历了,就是美好的。正是因为美好,所以这些回忆才弥足珍贵,使我们不由自主地常常回味,从中体会生活的百般滋味,激励我们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故乡》这两篇文章中的“我”是一个人吗?原因是什么? 答案示例:不是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我是作者本人,因为这是一篇纪实散文;《故乡》中的迅哥儿不是作者本人,因为它是一篇小说,小说带有虚构性质,“我”一般不是指作者。

四、课堂小结

鲁迅先生以充满深情的笔触回忆了他儿时的一段成长的足迹,在思想与学习两个方面给了我们极大的教益。我们要像鲁迅先生一样,保持童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

景物描写——美丽的百草园百草园

“美女蛇”的故事——神秘的百草园

冬天捕鸟——诱人的百草园

老师

知识渊博,拒绝学生问题



教学认真,但不太束缚、体罚学生从百草园到

三味书屋三味敬慕老师的渊博,喜欢提问、了解 新知识书学生一有机会便跑出去寻找读书以外屋 的乐趣趁老师读书入神,在座位上做游

戏、画画儿



热爱自然追求新知 

下载《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实录片段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实录片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模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 、认识鲁迅。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二、根据文题及内容把握课文结构,掌握过渡段的知识。 情境导入: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第1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学习目的] 1. 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情感、和主题。 2. 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体裁),本文选 自《朝花夕拾》。《社戏》选自《呐喊》,体裁是短篇小说。 2. 《爸爸的花儿落了净选自《城南旧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案例 教学目的: 1 认识鲁迅。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目的: 1、认识鲁迅。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目的要求: 一、认识鲁迅。 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鲁迅先生儿时在家时在百草园得到的乐趣,以及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乏味生活。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表达了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