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优质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优质高效”课堂教学的反思
数学组 贾莲香
感谢我校“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组成员精心设计的问卷,让我通过问卷的回答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与反思;更要感谢课题组对老师们的问卷作了如此细致的统计与分析,通过详细的分析结果,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多可学习、借鉴的地方,也发现了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优质高效”的决定权来自学生
一直以来我都是认真备课,精心研究教材,对知识点教学能够准确到位,但反思自己的教学离“优质高效”有一定的差距。通过教师的问卷调查来看,影响课堂优质高效的原因一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二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我们的教学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离不开学生的情感投入。我们教师所作的一切努力都是外因,而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这内因就是学生,因此课堂应多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到极至。因此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教学:
(一)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提倡自主学习就是要打破传统教学组织中的“灌输”特点,实现“主导”与“主体”关系的平衡,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和足够的活动机会,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有效地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他们封存的记忆,开户他们幽闭的心智,放飞他们囚禁的情绪,使学习活动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心智的拓展,心灵的放飞,使学生得到自由、健康、充分和全面的发展。
作为教师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做以指导:
1、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角色,变“权威”为“伙伴”,变“俯视”为“仰视”,对学生理解、宽容,和学生讨论,、商谈、争论,通过谈话交流、语言诱发、创设情境等多种手段,给学生亲近感、安全感和轻松感。
2、引发学生的精神生活,自主学习的课堂,应该是学习放飞的天地。我们的重要任务,就在于为学生创设一个放飞心灵的园地,把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升华、个性的张扬尽可能地融入精神活动中去。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引进生活情境,以增强我们学科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科教学的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服务于生活的能力。
(二)是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我们常见教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很快回头,满教室都是吵吵声,大家都在说话,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老师一喊停,教室里立即安静下来,发言学生一张口就说“我觉得怎么样”,而不是我们组怎么样。其实合作学习并非是几个学生的简单组合,它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合作策略的运用。首先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强调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其次要以“要求人人都进步”为教学宗旨,再次要倡导“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学习理念,最后我们教师除了要诱导学生的合作意识,还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良好的合作行为:①养成良好 的“倾听”习惯;②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③养成良好的“支持”与“扩充”习惯;④养成良好的“建议”与“接纳”习惯;⑤养成良好的“求助”与“帮助”习惯。
(三)关注学生的每一个细微之处
1.需要我们在备课中把自己当成不同层面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研究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方式及存在的困惑,课堂上尽最大可能地兼顾到所有的学生。
2.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乐趣,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中的可利用资源,在小组合作与交流中,让学优生通过当小老师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和缜密的思维,有一种成就感;让学困生通过学会知识得到老师的鼓励而品尝成功的喜悦;通过讨论与交流也加深了中等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分工合作,各有所得,捆绑式评价,何乐而不为呢?
3.切记:能让学生说的,我们决不能代替。虽然教师的讲解可能会少走弯路,但我们的思维却不能取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互动撞击出耀眼的思维火花,不是更有效吗?
4.教师要善待每一个学生,学会宽容学生的错误与过失,让学生把回答问题当成一种荣耀,并设立与之对应的评价机制,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那份自信,而不让学生怕说错而充当了旁观者,此时教师的激励性语言显得尤为重要。
二、让学生带着责任学习。
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常听有些家长、老师说:“孩子考试不是不会,而是因为粗心被扣得分。”这种现象在数学上尤为常见,究其原因我认为孩子的学习责任心太差,可能小学作业有家长代替检查,或在平时的学习中常常为了应付作业,而不深究其正确率或是给自己留有检查的机会,长此以往“会而不对”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我提出的口号是“为自己负责,一遍成功,不准检查”,日常的评比与检测中不给学生检查的时间,对于第一遍因粗心而出错的题目,分析粗心的原因及克服办法,采取自罚自纠与教师监督相结合的办法。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责任,注重第一遍的正确率,这样有力地避免学生难题做对而简单题做错的现象。
三、集备助我成长。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虽然参加工作已十五年,虽然一遍又一遍的重复使用教材,但在每一遍的教学中又会发现许多新的困惑,再加上新课改理念的召唤,这就需要我们备课组精诚合作,在你一言我一语的激烈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尤其是年轻教师敢做敢想的独特见解,令我们耳目一新,为之汗颜。集备不止是固定于某时某刻,而往往课前课后的只言片语也常让我为之顿开茅塞。
四、反思与提高。
新课改理念从03年开始,我作为第一批骨干成员参加了培训,并在全市作了经验交流,而如今已过六年,自己有何长进?作为“优质高效”课题研究已在我校驻足这么长时间而我又为“优质高效”做了些什么研究呢?每每反思,感到有愧,是因班主任工作的琐碎,没有时间,但这只是借口而已,而实际上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可以挤出很多很多,只要我们用心去做,一定会在反思中提高。就象课题组老师们提出的“让学生乐学(学中乐,乐中学),学会(会而对,对而全,全而美),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今后我会借助学校给予的东风,加强业务方面的学习与研究,努力探索具有特色的“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
第二篇:优质高效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优质高效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345”的含义从狭义上的理解为;三个阶段;指课前延伸——课内探究——课后提升;四个环节;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巩固拓展;五课型;指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阅读写作课——实验探究课;包括特殊课型,如英语课,音乐,体育,美术,微机课,还有如安全,环境,传统文化,人生规划等地方课程。
“345”从广义上分析,(一)它符合新课程的标准和要求,如新课程要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二)符合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三)基于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理念,(四)突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五)变“勉强”教育,为主动学习,(六)更加符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有效教学”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等理论。
正因如此,现在大家都在推行“345”课堂教学,但校与校之间,教师之间,教研员之间,对“345”含义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异,甚至有些出版的关于“345”解读方面的书,很多观点,本人不敢苟同,如,有的把“三个阶段”理解为“三步骤”,不管什么课型,全部要按照课前延伸,课中探究,课后提升来进行教学设计,再在课中探究部分渗透四个环节,这是大错而特错的,课的课型不同,特点不同,要有不同的流程,要灵活运用流程中的各环节,课堂是动态的,你固定不变,势必把教师框在模式里面,课堂更加呆板,更加机械,我也多次讲过;“今天的教学,是让孩子学会自己走路,当学生走到一个十字路口或交叉路口的时候,教师要正确引领,不是老师设计好了,牵着学生走,学生总是跟着老师的思维走,围着教师转”;“我们不能再把孩子教到教材里面去。。”;“我们再也不能让学生的脖子上再长上老师的脑袋”,“老师要做一个赶海的人,把学生引领到知识的海洋,让孩子做大海中的一条小鱼,他要去寻找海洋中的微生物作为食物,使自己茁长成长,他要去迎击风浪,在大风大浪中锻炼,他要去躲避大鱼吃小鱼的残酷现实,学会生存;他要做大海上空中的一只海燕,搏击长空,自由在的翱翔蓝天。。”等等。试想如果这样固定教学模式,我说的这些老师怎样在课堂上完成?
另外,课前延伸是指什么?教学设计,老师侯课,课前预习,课前演讲,课前搜集资料,课前讨论,课前准备算不算课前?杜郎口的“三三六教学模式”是指大容量,快节奏,立体式——预习课,展示课反馈课——六个环节,如果说我们把课前延伸只看作是课前预习的话,杜郎口的预习课将怎没上?
再说课中探究环节,我想不管上什么课,都离不开探究,但不能把它作为步骤来死板硬套,要灵活运用,首先要弄清这个问题有没有探究的价值,现在许多老师的授课,总是把课中探究作为步骤再渗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巩固拓展四个环节,我的理解是这四个环节要根据不同的课型来灵活运用,如新授课的教学流程,学(自学)——研(合作交流)——展(展示反馈)——教(精讲点拨)——达(当堂达成);复习课教学流程;知识梳理——反馈整合——巩固拓展,只需要这三个环节就够了,并不是说非要把这四个环节不管什么课都要按照步骤来授课,还有讲评课,阅读写作课,实验操作课,不同特点的课等,都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流程,设计不同的教学环节。再例如说英语课作为特殊课型,它分语法课,词汇课,听说课,读写课,听说课的流程是;听后说——说后做——做后查——查后共享,我们能否把四个环节作为步骤必须渗透在课中探究这个阶段吗?如果说必须的话,那还研究不同的课型干什么?
什么是课后提升?只是课后吗?讲完课要求当堂生成算不算课后?课的结尾算不算课后?现在规范办学行为,控制学生的在校时间,假如每门学科,都在所谓的课后布置提升的作业的话,学生的负担怎么减下来?还有四个环节中的第四个环节“巩固检测”,我就很不同意这个提法,这个提法说明这个人的观点还没有跳出那种“口耳相传”“手把手进行教学”以教为主的教学思想,原先课堂以教师为主体,老师讲,学生听,开始教师导入新课,最后进行达标检测,现在学习方式变了,有自主学习部分,合作探究部分,精讲点拨部分,我们要求及时反馈,堂堂清,试想,自主学习环节后是否应有跟踪练习,合作探究环节后是否也应有一个检测练习,精讲完以后是否也应及时跟踪一个检测练习,当然,我的意思也不是每个环节都要有巩固练习,问题是可以不可以?所以,我想应该把“巩固检测”改为“巩固拓展”。一堂好课有三个标准;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所以我们是不是要正确,宽泛,灵活理解“课后提升”这个名词。
总之,“345”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总体构架,应正确进行阐释理解和运用,切不可死板硬套,我们要不断的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提升,努力改变现行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有问题不可怕,关键是如何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着力构建自主,高效,优质的课堂,实现课堂教学的新突破!优质高效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第三篇:优质高效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345”的含义从狭义上的理解为;三个阶段;指课前延伸——课内探究——课后提升;四个环节;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巩固拓展;五课型;指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阅读写作课——实验探究课;包括特殊课型,如英语课,音乐,体育,美术,微机课,还有如安全,环境,传统文化,人生规划等地方课程。
“345”从广义上分析,(一)它符合新课程的标准和要求,如新课程要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二)符合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三)基于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理念,(四)突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五)变“勉强”教育,为主动学习,(六)更加符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有效教学”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等理论。
正因如此,现在大家都在推行“345”课堂教学,但校与校之间,教师之间,教研员之间,对“345”含义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异,甚至有些出版的关于“345”解读方面的书,很多观点,本人不敢苟同,如,有的把“三个阶段”理解为“三步骤”,不管什么课型,全部要按照课前延伸,课中探究,课后提升来进行教学设计,再在课中探究部分渗透四个环节,这是大错而特错的,课的课型不同,特点不同,要有不同的流程,要灵活运用流程中的各环节,课堂是动态的,你固定不变,势必把教师框在模式里面,课堂更加呆板,更加机械,我也多次讲过;“今天的教学,是让孩子学会自己走路,当学生走到一个十字路口或交叉路口的时候,教师要正确引领,不是老师设计好了,牵着学生走,学生总是跟着老师的思维走,围着教师转”;“我们不能再把孩子教到教材里面去。。。”;“我们再也不能让学生的脖子上再长上老师的脑袋”,“老师要做一个赶海的人,把学生引领到知识的海洋,让孩子做大海中的一条小鱼,他要去寻找海洋中的微生物作为食物,使自己茁长成长,他要去迎击风浪,在大风大浪中锻炼,他要去躲避大鱼吃小鱼的残酷现实,学会生存;他要做大海上空中的一只海燕,搏击长空,自由在的翱翔蓝天。。。”等等。试想如果这样固定教学模式,我说的这些老师怎样在课堂上完成?
另外,课前延伸是指什么?教学设计,老师侯课,课前预习,课前演讲,课前搜集资料,课前讨论,课前准备算不算课前?杜郎口的“三三六教学模式”是指大容量,快节奏,立体式——预习课,展示课反馈课——六个环节,如果说我们把课前延伸只看作是课前预习的话,杜郎口的预习课将怎没上?
再说课中探究环节,我想不管上什么课,都离不开探究,但不能把它作为步骤来死板硬套,要灵活运用,首先要弄清这个问题有没有探究的价值,现在许多老师的授课,总是把课中探究作为步骤再渗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巩固拓展四个环节,我的理解是这四个环节要根据不同的课型来灵活运用,如新授课的教学流程,学(自学)——研(合作交流)——展(展示反馈)——教(精讲点拨)——达(当堂达成);复习课教学流程;知识梳理——反馈整合——巩固拓展,只需要这三个环节就够了,并不是说非要把这四个环节不管什么课都要按照步骤来授课,还有讲评课,阅读写作课,实验操作课,不同特点的课等,都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流程,设计不同的教学环节。再例如说英语课作为特殊课型,它分语法课,词汇课,听说课,读写课,听说课的流程是;听后说——说后做——做后查——查后共享,我们能否把四个环节作为步骤必须渗透在课中探究这个阶段吗?如果说必须的话,那还研究不同的课型干什么?
什么是课后提升?只是课后吗?讲完课要求当堂生成算不算课后?课的结尾算不算课后?现在规范办学行为,控制学生的在校时间,假如每门学科,都在所谓的课后布置提升的作业的话,学生的负担怎么减下来?还有四个环节中的第四个环节“巩固检测”,我就很不同意这个提法,这个提法说明这个人的观点还没有跳出那种“口耳相传”“手把手进行教学”以教为主的教学思想,原先课堂以教师为主体,老师讲,学生听,开始教师导入新课,最后进行达标检测,现在学习方式变了,有自主学习部分,合作探究部分,精讲点拨部分,我们要求及时反馈,堂堂清,试想,自主学习环节后是否应有跟踪练习,合作探究环节后是否也应有一个检测练习,精讲完以后是否也应及时跟踪一个检测练习,当然,我的意思也不是每个环节都要有巩固练习,问题是可以不可以?所以,我想应该把“巩固检测”改为“巩固拓展”。一堂好课有三个标准;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所以我们是不是要正确,宽泛,灵活理解“课后提升”这个名词。
总之,“345”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总体构架,应正确进行阐释理解和运用,切不可死板硬套,我们要不断的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提升,努力改变现行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有问题不可怕,关键是如何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着力构建自主,高效,优质的课堂,实现课堂教学的新突破!
第四篇: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麻 中
高 效 课 堂 教 学 反 思
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经过高效课堂教学的学习、培训和实践,我校教师对高效课堂教学工作从入门到现在对教学流程和教学环节都有了一个系统和认识。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让课堂更加高效,我们要从传统的教学方式向高效的教学方式转变,那么转变的根本就是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那么,怎样才能让师生的教学方式发生转变,如何让地理课堂更加高效呢?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
理念的转变,是适应地理新课改的根本前提。地理新课改不仅仅只是单一的教材改革,还有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的改革等等。实施地理新课程改革,地理教师要尽快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确立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结合自己的工作展开并实施新课程的探索与研究。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只是师生交往“平等中的首席”。“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弊端。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教学的结果,甚至让学生去背诵“标准答案”。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上,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掌握知识,掌握规律。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二、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什么,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近一年的教学实践,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的转变,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不断增强,合作学习也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在教学中我们还要注意几个问题。
1、不要让“自主”变成了放任。只要走进课堂,就会发现:老师把一节课的问题引领呈现出来后,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以及组内、全班展示后,大多问题都可以学习明白,教师再重点进行点拨。这种学习方式,确实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张扬学生的个性,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个自主性学习的理念在转化成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出现了异化,认为学生自主了,教师似乎就可以退避三舍了。于是课堂上教师变得谨小慎微,话语不多了。他们在课堂上只是做出一种民主的姿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断听到的是“讨论讨论”“不要拘谨”“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这一类鼓励的话语,却难得听到他们分析与讲解的声音。岂不知,这种为了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而弱化教师指导作用的教学行为,就是把自主学习给“泛化”和“圣化”了,是把自主演变成了一种放任。实际上,强调自主学习的课堂,更需要教师充满睿智的引导。引导是一种真诚的帮助,引导是一种精当的启迪,引导还是一种热情的激励。让学生的自主与教师的引导合而为一,高度统一,相互促进。关键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寻找到“导”与“放”的切入点与平衡点,做到“导”“放”有度。
2、不要让“合作”停留于形式。我们经常看到课堂上在学生没有充分独立阅读、思考的情况下就进行合作学习的情况,由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还不深入,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不深刻,这样的合作只能流于形式,只能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同时,各组的成员在组成上也差异过大,自然对各自承担的探究任务、合作目标在完成质量上有好有坏,影响集体对文本的整体学习效果。另外一种情况是在学生什么都不会的情况下,就放手让学生合作,这与让不会走路的孩子学跑步又有什么区别?还有一种情况是教师只关注合作的结果,忽视了学生在合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习惯。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否采用要根据学习内容而定,关键是要看实施的效果。指导合作学习时要注意三点:一是做好合作准备。这里有两层意思,对七年级的学生要教给他们学习方法,特别是对学生进行培训。另外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一定要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必须对所需要研究的问题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然后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二是明确合作目标。在小组合作之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小组合作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合作要达到什么目标,各小组在合作中担任什么角色、需要完成什么任务,从而有的放矢的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三、教学中怎么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 为了培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主动学习意识,也为了学生能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为将来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我们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自主预习课文。但是通过地理课堂的预习,我发现学生的预习效率并不高。虽然我们的这种教学模式中只要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60%—80%的任务即可,但是还有很多同学预习时进度过慢,或是没有预习。预习对学生学习新知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学生更好的交流以及展示能提供很大的帮助,同时也能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概括总结能力等等,但是现在有的学生预习流于形式,预习的效率非常低。所以在预习时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精心设计预习的引领问题。打无准备的仗必输,所以在备课时要把问题设置得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想学,而不是老师逼着学生学;根据课程的总体进度来合理安排预习时间,预习的时间可以自由调节,让那些学困生也能有信心来完成,让他们积极参与,而不是看客;问题的设置不能过于笼统,让学生有明确的预习目标,就如校长说的,把问题分解开,设置成若干小问题,让学生能找到答案,或是通过思考和交流能总结出答案,问题不要设置得过难,否则学困生就更没信心了。
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加强对学生预习的指导和培训。地理课堂中,发现很多同学在预习时只是填空,而不是像有的同学那样在书中圈点教材,或是在图中找答案,我们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良好预习习惯不是天生具备的,预习要持之以恒,逐步提高。有的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预习后。感到学习成绩并没有明显的提高,就想放弃预习,这是不可取的。在教学中我们不光强调学生在知识上的帮扶,应该更重视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帮扶。
四、教学中为什么要让学生来展示?
高效课堂中,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要想让学生的学习有主动性,我们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就要给学生一定的空间来表现自我,让他们在学习中有乐趣,有主动性。
让学生展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课,学生被动的接受,看似老师把所有的知识点都讲到了,而且也讲得非常透,但是教学中的效率并不高,原因就是学生没有主动性,只是被告动接受,推动了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展示,符合初中学生的爱动的特征,这样就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有主动学习意识,课堂学习效率就会高。一些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在学习上没有自信心,教学中让他们来展示,可以帮助这部分学生树立自信,要努力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多给予他们展示的机会。让他们从点滴的进步中,感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树立自信心。如:平时上课时一些较简单、容易的问题,尽量让他们展示,让他们在同学们面前也能表现自己。老师要及时肯定他们,让他们认识到“我能行”,克服自卑的心理。
让学生来展示,可以检验学生的自主预习和合作交流的成果,检验这两个环节中学生对教材的知识掌握程度,由于我们课堂中的时间有限,不可能所有的问题都在课堂上讲到,对于一些学生可以学明白的知识,教师没必要重复,通过展示,特别是学困生的展示,我们可以了解学生哪部分知识学得好,哪部分知识没有学透,没有学透的知识再通过小组探究和老师的精讲来完成。
我们的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将来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通过让学生的展示,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等等。
第五篇:2013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改革课堂教学、打造高效课堂既是推行新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这样的薄弱校由弱变强的必由之路,范文之教学反思:2013高效课堂教学反思,2013高效课堂教学反思。因为,第一,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必然要求,新课程方案实施的主渠道是课堂,必须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来确保教学质量,必须通过改革传统教学中的陈旧的教学模式,来实现新课程的目的;第二,课堂教学改革是减时增效的根本选择,规范办学行为以后,课时有限,每周五天共35节课,其余均为自主学习时间,课堂上不但要完成较以往的课堂更多的任务,还要指导引领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第三,课堂教学改革是学校发展的必经之路,要生存、要立足、要发展就必须提高教学质量,而质量的基本元素就是课堂。以下为我校在建设高效课堂中的做法、成果、问题和思考。
一、课改的路程
(一)、基础工作
真正实施新课程方案,就要大刀阔斧的改革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课堂教学改革成为我校重点之重点、中心之中心、关键之关键。
为突出这一具有决定性的工作我们做了六项基础性工作。
第一,转变教师观念。我校自课改开始一直注重开展以新课程理念为主的学习讨论活动,通过教研活动和组织教师学习、在操作中不断反思等方式组织和督促教师学习新课程理念,促使教师逐步理解、把握新课程许多鲜明特点,如新课程的基础性(为所有学生提供学习提高平台),选择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应用性(与生产生活实际结合),探索性(重结论更重过程),丰富性(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发展性(评价多元发展);同时促使教师逐步确立了新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评价观、质量观。教师思想认识有所提高,教师教育观念明显转变,这为新课程方案在我校实施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二、建设教师队伍。除安排教师在校学习、教研和适当外出学习以外,每学年各年级组组织一至两次教师课堂教学比赛,每学年推出课堂改革先进教师典型,教学反思《2013高效课堂教学反思》。有效的培养了教师,为新课程实施提供了师资保障,教学反思《2013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第三、拟定了学校《新课程实施方案》,各教研组课改实施方案等,为新课程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
第四、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为新课程实施提供了时空保障。
第五、办学条件逐步完善。进行校舍改造,实施网络化教学,对学校图书室进行改造和补充,硬化和绿化了校园。为新课程实施提供了校舍设施保障。
第六、创设德育机制。在保证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同时,创设全员育人机制,将繁重的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化整为零,有力推动了德育工作的开展,使德育先行落到了实处,为新课程实施提供了思想环境和动力支持。
(二)、初步探索
为了突破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结合我教师观念陈旧、教学设施短缺等实际,于改革初在教师中开展了链索式教研活动,其目的是通过教学研究和探索突破课堂,其方式是以学科组为单位每周组织一次研究课,其过程包含七个环节,即理论学习――个人备课――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学情调查――教学反思,其教学反思下周在学科组进行学习共享。在此支持下,以研究课堂为主的教研活动开展的非常热烈,拉动了常规教学落实和教师队伍建设。
(三)、广泛学习
在摸索中,尽管我们有一些发现,但我们仍然感觉我们的工作有很多的缺憾。我们就继续学习,通过学习我们发现,如山东、山西、安徽等地的课堂是全新的、高效的,更能够体现新课程理念,尤其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学习方面体现的淋漓尽致。通过学习,我们吸纳了课堂教学改革方面的鲜活的思想,冲破了多年来在课堂教学方面的陈旧观念,迎来了课堂教学根本性变革的春天。
(四)、学案导学的引用
通过广泛的学习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我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深入的研究,通过研究我们形成了自己的以学案导学为鲜明特征的课堂教学改革方案,即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方案》。
该方案涵盖了五方面改革。(1)、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改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先自主学习、教师据学情施教的模式;
(2)、教师工作方式的改革:改备课、上课、批作业为编制学案、查研学情、设计导引;
(3)、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改学生先听讲后做练习的方式为学生先自主学习,在与教师互动交流的方式;
(4)、改革教案作业要求方式:改教案编写为学案编写,改作业为课堂过关检测;
(5)、改革课堂布局模式:改过去人人面向黑板的座次布局为以六至八人为一组的小组同学围坐布局,实施有助于小组互助学习的课堂布局。
该方案共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主要突出学生课前预习环节。
第一环节,学生小组展示或讨论,利用课堂前五分钟进行,由小组组长主持,小组内同学之间互相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做到初步解决中低难度问题,并集中本组问题或难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深入一至两个组参与讨论,进一步了解学情。
第二环节,班级展示,利用课堂中间10分钟进行学生展示、师生互动、教师点拨等教学活动,这一阶段是课堂的主体部分,这部分包括三项任务,第一是学生展示,每个学习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展示本小组的学习成果和疑难问题,可以通过板书或口头表达(如需板书须在课前写在黑板上);第二是生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并及时点评;第三是教师点拨,教师按照编制学案时对新教材、新课标的理解把握,依据经过课前学情抽查、课堂参与小组讨论、课堂生生互动中三个层次的学情了解进行点评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