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咱们结婚吧》解读大龄未婚青年的婚恋观(写写帮推荐)
从《咱们结婚吧》解读大龄未婚青年的婚恋观
近期热播的电视剧《咱们结婚吧》讲述了三十二岁的“恨嫁女”杨桃与三十五岁的“恐婚男”果然跌跌撞撞的爱情故事。剧中,以男女主演的感情戏为主线,同时更有多条辅线相配合,触及到恐婚、剩男剩女、相亲等时下社会热点话题,更形象地展示了现代人丰富而迥异的婚恋观。
大龄青年的概念外延宜采用“婚龄”来划分。一是生理婚龄。在生育科学中人的生理素质开始向不利于生育后代的年龄,还未结婚,就属于大龄了,也就是俗称的“剩男”“剩女”。医学上一般认为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龄是28岁,而对男性尚无定论;二是社会婚龄。一个生活在某个具体的社会的人,到了一定的年龄,还没有结婚,社会就会给他施加压力和创造条件,促使他结婚。这个由社会的婚恋观念确定的“一定的年龄”,就是确定是否为“大龄青年”的社会年龄。
影响大龄未婚青年婚恋心理的个体因素 1.遭受挫折
很多大龄男女青年在年轻时也象其他适龄青年一样,有过爱的激情,有过爱情的体验,最后被对方戏弄,欺骗了;有的青年自幼看到长辈或其他亲友在爱情上遇到波折,这些直接或间接的心理挫折,使他们得出一个片面的,但很固执的结论:对方(异性)都是见异思迁的。于是他们鄙视爱情,对异性心存警惕,不敢涉足爱情。有的则因长期不能摆脱失恋的痛苦,长期思念过去的恋人,无心再寻找新的伴侣。
2.独身主义
很多大龄男女青年信奉独身主义,因而错过恋爱的最佳时期进入大龄未婚青年的行列。信奉独身主义的青年认为结婚会背上沉重的家庭包袱,经济压力,生儿育女,照顾伴侣,没完没了地拖累与操心,因此反倒不如独身,一个人轻松的生活。其实独身主义是不可取的。从心理学角度看,独身生活的青年易逐渐形成孤独、烦燥、情绪不稳定的消极心理,个别的人还可能形成变态心理。
3.事业心强
很多大龄男女青年事业心强,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学习与工作上,顾不上考虑自己的婚姻大事。待他们学业期满取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或工作上取得显著成绩后,开始考虑个人生活问题时,已经成为大龄青年,错过了婚恋的最佳时光。
4.条件出众
很多大龄男女青年的自身条件都是非常好的,或出身于高干家庭,或受过高等教育,或学识渊博,精明能干,或职业理想。正是因为她们条件出众,所以追求目标也高。当然,有的高学历的大龄女青年,本人并不要求对方条件过高,可是社会上形成一种偏见,异性对她们望而生畏,这也是导致她们大龄未婚的因素。
5.逃避心理
很多大龄男女青年对婚恋产生一种防卫逃避心理。他们不喜欢别人问自己是否结婚、有无对象、何时结婚以及年龄多大等问题。因而,他们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不愿意参加社交活动,怕别人问及自己的个人生活问题是否解决,他们更喜欢一个人独处,从而逐渐产生一种孤独感。她们常常回避别人谈及恋爱、婚姻家庭的事情,害怕参加别人的婚礼。有些青年甚至因回避发展到迁怒。她们厌恶一对对卿卿我我的伴侣,敌视在她面前炫耀婚恋幸福的人。
6.悲观心理
很多大龄男女青年由于青春年华已过,却出于种种原因,爱情迟迟没有到来,对自己的婚姻产生悲观心理,认为自己是站在爱情死角里,爱情的阳光难以照到自己的身上。有的大龄女性由于恋爱的挫折而产生自卑感。认为自己年龄大了还没有成亲是件不光彩的事,是剩下的人,没人要了。
针对大龄未婚青年的各种心理特点,要根据每个大龄未婚青年心理变化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1.如果他信奉独身主义,就应充分分析独身在我国的不现实性,列举独身者的苦恼,帮助她改变这种信念。
2.如果他属于事业追求而造成的大龄未婚,社会应给予多方照顾,让其腾出时间用于婚恋。
3.如果属于挫折抑郁型大龄未婚青年,就要从开导入手。如果因为对方学历高,让人望而生畏,则可打消他们认为高不可攀的想法。
4.对择偶条件过高的大龄未婚青年,一方面要打消她们不切实际的择偶标准,另一方面要防止他们在大龄未婚时的心理恐惧,避免产生变态心理和草率成婚。
影响大龄未婚青年婚恋心理的主要因素 1.经济能力预期过高
大龄男女青年们普遍反映经济因素是他们组建婚姻的重要原因,男女青年都希望在正式组建家庭时能有稳定收入、有房、有车,这些条件如果都需要具备,显然对适婚青年们是具有很大的压力。多数青年人才离开学校进入社会不久,基本上是无法达到上述的物质条件,所以形成了一部分适龄青年不谈恋爱,一心一意拼命工作,努力赚钱的局面。一些青年人不急于谈婚论嫁,而是将心思放在努力积累物质基础上。实际婚嫁年龄推迟化,大龄未婚现象便成了社会的热点。
因此,加强对未婚青年婚恋物质条件预期的引导,物质因素是婚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过高的期望值会将婚恋物欲化,而淡化对情感、责任、相互扶持等婚恋基础的需求,从而造成重婚姻硬件而轻婚姻软件的现象。
2.人际交往圈狭小
大龄男女青年们及家长们普遍反映工作忙,交际面窄,错过了好年纪。按职业来分类,男性中工程类和制造业问题最为突出,很多青年人表示他们因工作的安排可能要长期在外,接触人员少,交际范围狭窄,无法解决情感需求,为此非常的苦恼。女性中财务和教师的比例最高,也是反映接触的人员较少,缺少交流机会,平时工作忙所以错过很多机会,感到很遗憾。
因此,针对职业造成的交际面狭窄现象,相关组织和部门可以组织开展一些适龄未婚青年人的关爱活动,为青年男女相识相知创造条件,扩大未婚青年的交流、交友范同。关爱活动可以针对未婚青年的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如单位之间的互动、主题交流活动、适当调整部分时间供未婚青年们自由支配增加闲暇时间等,让未婚青年在学习、娱乐、休息等社会交往和交流的过程中,实现对新生活的追求,寻找自己的理想伴侣。
3.男强女弱思想影响择偶
大龄男女青年男强女弱的家庭关系仍是择偶时的首选关系准则,这在一个方面限制了交友圈和择偶圈。婚恋关系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关系,婚恋中的男女双方都会因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表现出和初婚状态不同的综合素质,如女方因进步超越了男方的社会地位,男方因某些原因与女方相比不再有优势等等。男强女弱在婚恋关系中不会一直保持不变,如果一直抱有男强女弱的观念,必定引起男女双方在婚恋角色中的困绕,在未来的婚姻中增添无数的烦恼。
因此,对未婚青年们加强婚恋相处之道的学习,婚姻的双方是一个相互平等、信任、理解、支持、包容、关爱的关系。双方都有充分发展个人潜能的机会和自由,无论在真实婚姻中哪一方的社会角色处于优势和劣势,都不应该影响家庭地位。夫妻双方是平等的家庭角色关系,与社会地位和角色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关系。
4.对真实婚姻关系中不可控性的担忧
大龄男女青年看待未来婚姻的意愿中隐匿着对婚姻关系的不安。尊重自己的感觉,理解对方的感觉,是婚姻关系中的一大进步,说明大多数青年朋友在注重婚姻硬件的同时对婚姻软件同样关注。但是,部分青年人不愿意为婚姻和恋爱承担更多的责任和压力,家庭容易因情感而建立,也容易因情感而解体。
因此,这些观念可能会造成在未来婚姻与恋爱生活时出现“相恋容易相处难”的情况,青年人对现实婚姻相处之道的理解和学习有待提高。相关部门可以通过舆论导向、婚恋指导等为未婚青年们提供一些社会环境,增强青年对婚姻的信心,学习一些相处的知识和技巧。
综上所述,当代大龄未婚青年的婚恋心理与个体和社会的发展悉悉相关,社会的开放和进步促进了当代青年婚恋观的发展和改变,同时当代青年的婚恋观会影响社会情感形态的发展,继而影响未来十几年社会现实中主要的家庭模式和生活模式。关注大龄青年的婚恋观,正确引导、培养和树立科学的婚恋态度,学习理解婚恋中的相处之道,是社会相关部门的重要工作任务,也是相关专业人士研究和努力的方向。
1.肖富群.城市白领大龄青年未婚的社会原因[期刊论文]-兰州学刊2007(5)2.张立新.胡夏娟.王云.高知女性大龄未婚原因分析[期刊论文]-当代人2008(12)3.陈正祥.晏先华.刘鞠.当代青年婚恋心理探究[期刊论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4.李东东.我国当代青年婚恋时尚面面观[期刊论文]-青年探索 2010(5)
第二篇:观《咱们结婚吧》有感(原创:姜正国)
观《咱们结婚吧》有感(原创:姜正国)
说实话,这部戏比我预想的要好的多,可以说是现实片,喜剧片和教育片。看完之后,至少对我自己来说是受益匪浅的。
为什么说他是现实片
大龄剩男剩女已经成为了社会问题,里边描写的杨桃,是个剩女代表,她因未婚,被辞退,求职碰壁,遭受周围人的冷嘲热讽,也正是现在很多和杨桃年龄相仿的剩女真实写照。
剩男恐婚,的确如此,不仅主人公果然恐婚,相信众多的剩男剩女都是恐婚的,恐婚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现在的离婚率居高不下和当下生存压力,很多人都不敢面对婚姻。
老板们的精打细算,在杨桃和果然帮朋友焦阳的呢几集里,我看到的孙总,和现实中的各种总们如出一辙,批评的压榨员工,并想尽一切办法来潜规则女员工,这并不是虚构的,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可以说不胜枚举。
有理说不清,可以说是剧中每一次笑料出现的一句话总结。每一集都能看的笑声不断,也会再他们情爱纠葛中流出同情的泪水。更觉得这歌词写的带劲,简直可以说这一部作品是非常的完美。
有钱男人,事业成功的男人,是不缺女人的,看看段西风就是个例子,男人需要钱,剩男都是穷男,可以说一点没错的。男人只要有钱,女人送上门。
女人一旦怀孕,将会非常的被动,只能任由呢个男人在外面寻花问柳,沾花惹草,没 办法啊,总不能把肚子里的这个东西当成大便排出,更不能看着自己掉下来的肉,没奶吃。
显然,也有他虚伪的一面。
现实中绝对不会有如此的冤家对头能走到一起的。都打到这份上了。走到一起,中国人的面子往哪里搁。
桃子有这么好的男闺蜜,焦阳,是这部戏的另一个小亮点,但是现实中绝对不会有这样的男闺蜜,就差一个被窝睡觉,一个澡堂洗澡了。
现实中更不会有如此的巧合,这几个主演成了三角亲家了。
总之,我认为,既能开心的为他们笑出来,也能为她们的爱恨情仇而流出同情的泪水,同样为它的现实和真实,肃然起敬。
第三篇:《咱们结婚吧》热播的传播学解读5.06
《咱们结婚吧》热播的传播学解读
摘要:最近,讲述都市情感的轻熟喜剧《咱们结婚吧》在央视一套和湖南卫视黄金档播出后,引发了收视狂潮。而咱们结婚吧的剧本文本台词也成为各大娱乐头条谈论的焦点,50集的电视剧却坚持电影化精良制作,也成为电视剧吸引广大观众的又一亮点,当然,最大的吸引点还是一线明星高圆圆与黄海波的联袂主演。把这部戏与传播学相结合,我们可以发现这部戏有以下特点:从传播内容这个角度看,这部爱情喜剧直击大龄黄金剩女、都市恐婚一族,揭露了当代社会面临的现实问题,容易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从传播途径来看,这部电视剧选择在央视一台和湖南卫视播出,吸引了不同年龄的观众群,使收视率得到了一定的保证;从传播源角度来说,这部剧贴近人们的现实生活,避免了空虚浮华的制作与俗套的伦理剧情,最终一经播出就成功从战争片与伦理片中脱颖而出,登上收视率第一的宝座。
关键词:剩女;收视率;未播先火
1.电视剧《咱们结婚吧》介绍
1.1 电视剧剧情介绍
电视剧《咱们结婚吧》讲述的是一对都市男女的爱情之路,在朋友的撮合下,三十岁的优质剩女桃子和三十五岁却迟迟不结婚的恐婚男果然很不情愿地见了面。和大多数电视剧一样,男女主角的出场第一次见面注定是不顺畅的。桃子和果然在第一次约会见面时就因为抢车位这个常见的小问题发生了争执,随后俩人又引起了一系列的误会。经过几次撮合不果后,双方的家长开始继续帮孩子相亲之旅。意料之外的是,没有想到杨桃跟果然的母亲在相亲大会上也互不顺眼,矛盾加深。然而,暗生情愫的两个人究竟该何去何从呢?桃子的相亲举动刺激了果然,他使出浑身解数,成功地将桃子的相亲一次次搅黄,可是自己却还是下不了结婚的决心。果然的父母知道了儿子恐婚的原因,开始反省他们自己的婚姻,并作出了积极的改变,这使得果然也对婚姻有了重新的认识和理解,并鼓起勇气继续追求桃子。而桃子再经过跟果然的几番交道后对果然有了全面的了解,重新树立起对婚姻的信心,最后电视剧以喜剧结尾收尾也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情,男女主角有情人终成眷属,是不是也鼓励了电视机前的广大剩男剩女们勇敢去爱、勇敢在一起呢?
1.2 电视剧未播先火
电视剧《咱们结婚吧》在还未播出前就已经持续占领各大新闻媒体头条:在新浪微博上,《咱们结婚吧》成为网友们持续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久居热门话题榜前三名不下;在天涯社区上,电视剧《咱们结婚吧》也是热议话题之一;另一方面,瑞丽女性网连续十几天推出剧中演员高圆圆的清秀着装的赏析文章,引来广大女性朋友的追捧。随后,很多主流媒体开始对电视剧《咱们结婚吧》进行跟踪报道,其中包括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优酷网的《大剧排行榜》等节目,这些节目以访谈、综艺等多样化的形式从侧面向观众朋友们展示了电视剧《咱们结婚吧》这部戏拍摄的背景、幕后小故事、主演们的小花絮等,展示了这部电视剧很接地气的一方面,非常符合大众口味的同时也掉了大家的胃口。显而易见,主流媒体的报道与支持更是进一步的激发了广大观众朋友们对这部电视剧的好
奇心,使大家对在这部电视剧抱有着热烈的期待,从而使这部剧未播先火。
2.《咱们结婚吧》的热播与传播学解读
2.1 电视剧热播分析
电视剧《咱们结婚吧》已经播出就掀起了收视狂潮,据了解,《咱们结婚吧》前20集的平均收视率为2.7%,市场份额超过了9.5%,成功稳坐央视2013收视冠军宝座。另一方面,根据全网各大视频网站上的数据我们也可以看出,电视剧《咱们结婚吧》是毫无疑问的“点播第一剧”,超过了今年同期上线的热播剧《小爸爸》和《辣妈正传》,当之无愧地成为2013横扫收视和网络点击的王牌电视剧。我们都知道,《咱们结婚吧》这部电视剧讲述的是大龄优质剩女杨桃和都市恐婚男果然之间的爱情故事,电视剧主要讲述了她们从相遇时对彼此的层层误解,到后来放下成见成为彼此分享、彼此体谅的好朋友,再到最后俩人克服了心中的障碍、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情节。虽然这部电视剧的剧评也存在着不少贬义与消极的一方面,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部电视剧引发了观众朋友们的情感共鸣,得到了大家的强烈认同感与支持。
2.2 从传播学角度分析电视剧热播
2.2.1从传播者的角度来看
众所周知,传播者作为传播活动的中心与起点,对传播的效果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这部电视剧《咱们结婚吧》中,刘江导演和孟瑶编剧显然是抓住了一个新的爱情剧切入点,把目光聚焦在现代社会大家越来越关注的群体——大龄剩女和恐婚族,并且擅长从家常里短的小事和琐碎的婚姻入手,生动的描绘了剧中几对年轻人颇为坎坷的婚姻之路,不时折射出“家庭教育”、“小三”、“剩男剩女”等当今热点的社会问题。
这部电视剧着重在女性视角上,真实的再现了在现阶段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所出现的社会问题,以及当代社会中女性所处的社会位置以及社会对女性群体产生的新的要求,站在女性的立场上,量身定制出一场剩女爱情故事,不得不让人叫好。这部电视剧体现的对女性群体的关注也引发了广大女性观众朋友的情感共鸣,揭露了女性朋友们遇到的切身现实问题。
2.2.2从传播途径上看
传播途径就像是一个纽带,维系着传播者与手中者的关系。电视剧《咱们结婚吧》选择了电视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同步播出的策略。首先,电视剧的播出以湖南卫视和中央电视台的首次联袂合作展现在观众面前,给人们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受。这两大电视台的观众受众群体包含年龄范围广、阶层丰富,也为这部电视剧网罗了大量的观众。另一方面,电视剧在两个电视台均以黄金档时间播出,电视剧《咱们结婚吧》合作的网络媒体多达数十家,其中包括暴风影音、优酷网、腾讯网、爱奇艺、风行网等等,如果观众朋友错过了电视上的首播还可以通过网络点播收看,这又为电视剧积累了大量的稳定受众群体。
2.2.3 从传播的内容的角度来看
传播内容在传播学中占主要地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电视剧《咱们结婚吧》贴近生活热点,讲述的是社会现实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特别是城市经济的飞跃,在带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的现实问题。而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的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人们不健康的婚恋观影响着现代人的婚姻;“小三”的频繁出现更是层出不穷,不少年轻女孩子抱着傍上大款的心态走进婚姻殿堂,却得不到幸福。现实
生活中,一般来说最后真正剩下都是那些条件好的,那些急于以出嫁来改变自己命运的女孩,基本都是不会剩下的,恰恰是那些不需要依附男人、比较独立的女人要求才会比较高,要找‘爱’的感觉,才会出现杨桃这样的情况。这部剧虽然讲的是大龄青年的婚姻问题,却不只是大龄剩男剩女,如果仔细的话会发现还有其他问题,如北漂、婚外情、妇女歧视、就业难等等。重要的是,《咱们结婚吧》讲述的不是王子公主的浪漫故事,而是普通老百姓的真实生活。追求真爱的杨桃、从小受家庭环境影响的果然、经不住诱惑走上迷途的段西风,在我们的生活中或多或少都能看到他们的影子,这都能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从而接受这部电视剧。
其次,电视剧主演的演技实在是为剧情加分不少。高圆圆扮演的桃子是一名从大堂经理做到婚纱店店长的都市职场女性,处处透露着三十岁女性的成熟与魅力,褪去了二十几岁女孩的稚嫩,保持着三十岁女性独有的人格魅力。在个人性格上,桃子是一个敢爱敢恨,敢于追求爱情的现代女性,高圆圆一改以前扮演角色的冷清高傲,展现了桃子的性格魅力的同时也展示了自己成熟的演技。
黄海波扮演的是一名三十五岁还迟迟不结婚的恐婚男果然,也是一名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办事员。因为从小生活在父母不和谐的婚姻生活中,对婚姻生活不抱有任何美好期待。黄海波展示了果然对现实的无奈以及自己对爱情的认真、对家庭的承担,塑造了一个观众朋友们都广泛认可的好男人形象。2.3 从传播的结果解析电视剧
对于婚恋题材节目和电视剧的持续火爆,有专家表示,这跟当下大龄剩男剩女已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密切相关。据统计,目前中国适龄单身男女人口已经过亿,北京、上海的单身男女早已超过百万。影视评论人司马平邦认为,《咱们结婚吧》这个电视剧名字就透着一股柔和而强大的社会煽动力,比起电影,电视剧是生活,更接地气,每个观众都可以从中看到他自己。“社会越开放,人群越发崇尚自由、平等和独立,把具有这种思想的男女撮合到一起的难度就越大,这也是剩男或剩女产生的社会原因之一。”司马平邦认为。不过,尽管荧屏上出现了各种指导单身男女如何谈恋爱、如何步入婚姻的“教科书”,但相关专家却并不建议盲目跟着荧屏学“脱光”。中国知名婚恋网站百合网首席婚恋专家周小鹏日前接受采访时就表示,由于婚恋咨询有需求,所以贴近现实的电视剧会被人们当作“教科书”一样看。“无论剩男还是剩女都应该以乐观开放的心态面对自己的感情现状,积极参加社交活动,不能盲目、着急地‘脱光’。”周小鹏说,人们应该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学会放慢自己的心情,只有情绪平缓了,才能更好地与人沟通交流,也才能在物欲和诱惑面前正确地取舍。
3.结语
总而言之,《咱们结婚吧》以央视一台、湖南卫视黄金档同步播出的架势开了中国电视剧历史的一个先河,所谓“赢在起跑线上”大概就是这个意思。而这部剧也和以往的婆媳伦理剧不大相同,这部剧的切入点在于大龄剩女与恐婚族,直击现代社会的切实问题,展现了现实生活中的主要矛盾。然而在表达方式上面,这部电视剧却坚持以积极乐观、幽默浪漫为基调,展现了富有质感的生活状态。对于看惯了家长里短、婆婆妈妈、纸醉金迷等“雷剧风格”的观众而言,该剧恰如一阵春风,为电视荧屏带来了时尚、清新的亮色。评论人韩浩月曾经这样说过:“开局不错,剪辑利落,冲突直接,婚恋剧有了新气象。”影评人梅子笑说:“《咱们结婚吧》是部故事明白晓畅、叙事不矫情、细节充满意趣的作品。”这部接地气的电视剧的热播也引发了大家对传播学的思考,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解析这部电
视剧,既具有代表性,也别有一番滋味。
参考文献:
[1]郭庆.略论传播学在新型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09).
[2]蒋兆雷.浅谈电视剧中的传播学现象[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09).[3]丁薇.“恨嫁女”与“恐婚男”上演爱情轻喜剧[J].中国艺术报,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