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徐霞客故居导游词
花盆里不能成材,人不也是这样吗?好男儿志在四方。后来在母亲的支持下游历名山大川。现在我们出了故居,对门就是仰圣园,是江阴市政府为了纪念徐霞客逝世360周年而建造的。2001年建成开放。仰圣园是以《徐霞客游记》碑廊为主体的景点,介于故居和晴山堂之间,将故居和晴山堂融为一体。仰圣园是典型的江南园林建筑,园内水面开阔,体现了江南水乡的特点。环湖有曲廊、水榭、扇轩、廊桥以及厅、亭等仿明式建筑。格调简洁朴素,布局爽朗雅致,体现了徐霞客“一介布衣”的身份和学养深厚的文化氛围。我们走进长廊就看到《徐霞客游记》就镶嵌与曲廊之中。碑廊以《徐霞客游记》中的名段佳句作为主体碑文,由总序、游记、俯录、后记四部分组成。由作家艾若撰稿,中国书协副主席刘炳森等书写,启功、沈鹏作诗代序。书写碑廊的书法家阵容强大,代表了当今中国书法的最高水平。1 2篇二:导游词
各位游客:
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这座“充满温情和水”的城市--无锡。我姓郭,是中国石油大学的学生。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无锡的情况。
无锡,被称为“太湖明珠”,因濒临美丽的太湖而名。
无锡地处江苏省南部,东临上海,西望南京,北依长江,南接浙皖,中抱太湖,京杭大运河贯通市区。无锡总面积478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为1632.70平方公里,下辖七区(锡惠滨崇南北新)二市(江阴宜兴)。全市人口438.58万。
无锡是吴文化的发祥地。
据说3000多年前,黄河流域陕西歧山姬姓部落发展壮大,当时的周太王想把王位传于三子季历(周文王之父),但当时的传统是长子继承制,于是泰伯、仲雍为了成全父亲意思,假托为父亲采药终南山,主动让贤来到了江南梅里(今无锡梅村),带来了黄河流域先进的农业和文化技术,建立句吴国,开创了吴文化。历时600多年,直到24世吴王阖闾才迁都姑苏。春秋时吴国崛起,演义了一段吴越争霸的悲壮历史,卧薪尝胆、范蠡西施等许多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就产生于此。泰伯庙和泰伯墓,成为吴姓后人祭祖寻根的地方。
各位游客,您知道无锡的地名是怎么来的吗?
相传周朝年间时,无锡锡山发现了锡矿。当时的人们把锡作为冶炼青铜器的原料,到了战国末期锡矿日渐减少。公元前224年,有人在锡山发现一块石碑,上面刻有: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无锡”的名字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关于无锡还有个趣谈。王莽新政时期,大改郡县名称,而且喜欢颠倒原意,就把无锡改为有锡,后来到东汉时期又改了回来。
无锡是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起源地。
众所周知,无锡是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起源地,历来就有重商、亲商、安商的传统,16世纪初“三大码头”,无锡布码头、汉口船码头、镇江银码头。19世纪中期,“中国四大米市”之首(无锡、芜湖、九江、长沙)。20世纪初,民族工商业界代表荣毅仁的父亲荣德生在家乡兴办了中国较早的一批民族工业企业,他务实的思想推动了无锡工商业的快速发展,当时无锡被称为“小上海”。建国后,无锡人民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现在已经跨入了全国综合实力50强和投资环境40优的行列,在全国率先跨入小康。
另外,无锡有很多旅游特产,比如太湖三宝:银鱼白鱼白虾蟹。比如土特产假大空:惠山泥人、无锡酱排骨、无锡油面筋等等。
无锡是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
无锡地处太湖之滨,集江、河、湖、泉、洞、园之美于一体,自然风光得天独厚,是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无锡第一美是山水美。太湖之美自不必说,还有乾隆称之为“江南第一山”的惠山、郭沫若誉为“太湖佳绝处”的鼋头渚;
无锡第二美是园林美。因范蠡而得名的蠡园,寄畅园,锡惠公园,赏梅胜地梅园。无锡第三美是人文古迹美。吴文化,泰伯庙、南朝南禅寺、明代东林书院,明代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徐霞客故居,晚清著名思想家外交家薛福成钦赐第(观巴黎蜡人馆)、现代学者钱钟书故居、徐悲鸿纪念馆等。
无锡在巩固发展传统风景旅游的同时,近年来相继建成了号称“东方好莱坞”的太湖影视城、马山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包括唐城、三国城、水浒城等一批集影视、文化、旅游、娱乐为一体的旅游新景点。使游客们在观赏太湖山水秀色的同时,又领略了中国古典名著中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
无锡是个好地方!
现在我们来到了这座温馨美丽的城市,请调动您的思维,展开您的想象,随同我去体验吧!篇三:导游
第一篇江苏概览
第一章 地理特征
1.江苏省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居长江.淮河下游.北接山东.南邻上海市和浙江省.西连安徽省.东濒黄海.大陆海岸线近1000千米
2.清代康熙六年1667年设江苏省.范围大致和现在的相似.取当时的江宁府和苏州府的首字合
称而得名.简称苏.3.江苏省总面积为10.26万平方千米.全省总人口7438万人全省平均每平方千米约725人.密度居
全国各省之首
4.全省设13个省辖市.即南京、镇江、无锡、苏州、扬州、泰州、南通、徐州、连云港.淮安、宿迁、盐城.5.江苏省是我国地势最地平的省.比例之大.在全国各省区中居第一位 6.江苏省的平原包括徐淮平原.里下河平原、滨海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7.里下河平原地处于江苏北灌溉的总渠.通扬运河.里运河.串场河之间素有锅底洼之称 8.江苏省的
低山丘陵和岗地集中于分布西南部和北部.面积占全省总面积14.3%,比例之大.在全国各省区中仍居
首位.9.黄海之滨的云台山的主峰玉女峰海拔625米.为全省最高峰
10.江苏省素有“水乡江苏”之称大小河流和人工河道2900多条全省有大小湖泊290多个
有全国五大淡水湖之列的太湖和洪泽湖另外.还有阳澄湖.滆湖.高邮湖.骆马湖.长荡湖等.全省有水
库.塘.坝1100多座.其中著名的天目湖就是其中之一 11.江苏全国内陆水域面积所占比例最大的省
12.江苏的主要河流和湖泊分别属于沂 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
13.太湖平原.也是著名的江南水乡.如昆山市的周庄.吴江市的同理.苏州吴中区的甪直
14.江苏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其次为小麦.和杂粮.15.全省形成了太湖.宁镇扬和里下河等三个农业区为重点的稻麦和油菜籽的生产基地.以沿江和沿
海两个农业区为重点的棉花生产基地.以徐淮农业区为重点的小麦和旱谷的生产基地 16.宜溧山地.云台山.老山等是省内重要用材林基地.太湖流域是全国三大蚕桑基地之一.17.吕四渔场和大沙渔场是我国重要的渔场.吕四港是我国著名的渔港
18.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三大支柱产业.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发展壮大新能源.新材料.新医
药.三大新星产业规模化.改造提升纺织服装.冶金.轻工材料三大优势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品牌化
19.有色金属加工能力居全国之首
20.江苏乡镇工业总体水平.规模居全国各省区之首
21.内河通航里程居全国之首.南京港.镇江港.南通港和由张家港港.常熟港.太仓港三港合一。连云
港是欧亚大陆桥的东桥头堡
22.全省电话的装机及时率.移机及时率.平均装机的时间.名列全国第一
第二章 历史述要
1.石器文化划分为旧石器文化和新石器文化。
2.旧石器文化的石器以就地取材直接或间接打砸石块、石片为特征加工粗糙、简单新石器
文化的石器则以加工为主要特征制作比较精细
3.江苏省代表性的旧石器文化是下草湾人石器文化和汤山猿人下草湾人泗洪县双沟镇东
南8千米下草湾人引河北岸距今70万年汤山猿人南京江宁区汤山镇西南1千米的雷公
山北坡葫芦洞内距今50多万年
4.新石器文化遗址青莲岗文化、北阴阳营文化、良渚文化青莲岗淮安市楚州区淮城镇
东北25千米的青莲岗距今约6000年北阴阳营南京市鼓楼岗西侧北京西路和云南路口
距今约6000年良渚文化浙江余杭良渚镇距今约3700~5000年
5.吴国的建立可追溯到商代末年周太王的长子太伯泰伯、二弟仲雍南下他们从中原迁往长
江下游的江南在无锡、常熟一代定居泰伯在梅里筑土城建立句吴国此为吴地最初的都邑。今
无锡市鸿山和梅村乡还保存着泰伯墓和泰伯庙常熟市虞山尚存仲雍墓
6.公元前515年吴王阖闾登上王位。为了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争霸战争的需要公元前514年
阖闾派伍子胥重建都城决定迁都姑苏史称“阖闾大城”苏州的前身 阖闾大城奠定了今日
苏州城发展的基础苏州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7.越国原是楚国的属国越王勾践即位吴国乘机攻越吴军大败阖闾重伤而死他的儿子
夫差即位夫差为了称霸中原开凿邗沟沟通江淮运输并在今扬州蜀岗上筑邗城扬州城的前身
8.徐市即徐福秦代方士今连云港赣榆县人他是我国出使日本最早的使者中日文化交往
的始祖。被日本人称为“农耕之神”“纺织之神”日本留有徐福登陆地徐福墓徐福碑。连云港
赣榆县金山乡徐福村建有村碑和徐福祠
9.刘邦字季江苏徐州人刘邦登基称帝统一中国开创了汉朝 10.项羽名籍楚国下相今宿迁人宿迁项王故里
11.韩信楚汉时期杰出的军事将领江苏淮安人与萧何、张良并成为“兴汉三杰” 12.汉文化三绝徐州的汉墓、汉兵马俑、汉画像石
13.江苏三宝徐州汉画像石、南京丹阳南朝陵墓石刻、苏州明清古典园林 14.东吴于公元229年定都建业开创南京建都史之后东晋、宋齐梁陈相继在此建都 15.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同年九月定都建业琅琊王司马睿即位于建康史称东晋
16.王氏家族书法二圣书圣王羲之和他的儿子小书圣王献之
17.南朝佛教兴盛的原因有二一是由于长期以来战争频繁灾祸死亡随时可能降临人民惶
惶不可终日而佛教因果报应之说使人们得到慰藉二是佛教有劝善的说教南朝各代都是短
暂时代统治者也为无常的命运担忧因而大力提倡佛教
18.梁武帝本人四度舍身同泰寺做和尚被人称为“菩萨皇帝”
19.南京栖霞寺、灵谷寺苏州寒山寺、保圣寺、扬州大明寺、天宁寺镇江鹤林寺、金山寺都是
始建于六朝的佛寺
20.鉴真东渡的意义 1唐代扬州的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成为江苏历史上继徐福东渡之后
又一次重要的海外文化交流活动 2鉴真东渡从表面上看是传播佛法实际上是以僧团的组织
形式把唐代高度成熟的文化艺术精华传播到日本促进了日本历史文化的发展其功绩是不可
磨灭的 有关景点奈良的唐招提寺日本现存天平时代最大最完整的建筑、扬州大明寺的鉴真
纪念堂、张家港市黄泗浦的鉴真东渡纪念经幢
21.南唐政权经历三主共39年先主李昪中主李璟后主李煜。李昪葬于钦陵李璟葬于
顺陵称为南唐二陵位于南京南郊祖唐堂山
22.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即皇帝位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同年改应天府为南京这是古金陵称
为南京的开始也是南京第一次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23.建文元年燕王朱棣在北平以“靖难”为名借口“日边有乌云”皇帝身边有小人打
着“清君侧”的旗号向南京发兵史称靖难之变。建文四年朱棣在南京称帝史称明成祖年 号永乐
24.明初的洪武、建文、永乐三朝共53年定都在南京
25.永乐年间在国子监编的【永乐大典】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
26.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1.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也是江苏历史上一次
重要的海外文化交流活动 2.郑和下西洋比世界著名航海家哥伦布发现新航线还要早半
个世纪
27.郑和本姓马名三保出身云南回族家庭祖父和父亲只获得过“哈只”称号。洪武年间
明朝平定云南时十二三岁的马三保被掳来南京送进皇宫当太监后随朱棣征战在靖难之变中
立下军功被赐姓郑始名郑和人称三宝太监、三保太监 从1405年到1433年先后七次下西
洋访问亚洲、非洲、近40个国家 有关景点郑和宅第太平路东侧马府街、郑和公园、郑和纪念
馆、墓址城南郊牛首山之阳三山街净觉寺、下关天妃宫遗址、三汊河龙江宝船厂 28.1853年春洪秀全在南京建都成为天京前后共12年 29.苏州的太平天国忠王府是李秀成王府
30.1912年元月1日晚上十点在原两江总督署举行宣誓仪式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
民国成立
31.辛亥革命有关遗址南京中山陵、孙中山纪念馆、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办公室旧址 粤军阵亡将士墓、廖仲恺和何香凝合葬墓、镇江赵伯先墓
32.江苏的革命斗争纪念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航空烈士墓、新四军茅山抗
日斗争历史陈列馆、雨花台烈士陵园、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办事处原址梅园新村渡江胜利纪
念碑、淮海战役纪念馆和烈士纪念塔、新四军纪念馆
33.六朝三大家“画圣”东晋顾恺之、南朝刘宋陆探微、萧梁张僧繇 34.顾恺之东晋画家被评为“才绝、画绝、痴绝”
作品《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烈女仁智图》
35.祖冲之南朝科学家祖籍河北涞源诞生在建康青年时期从事科学研究。他求得的圆周
率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数值比欧洲早1000多年编制《大明历》 36.沈括北宋科学家、自然学家钱塘人浙江杭州58岁定居润州 作品《梦溪笔谈》
著名的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 称赞《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
标”有关景点梦溪园
37.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江西抚州人故居半山园。《桂枝香金陵怀古》 38.徐霞客明代地理学家世界上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研究的第一人江阴市徐霞客故居建有
徐霞客纪念堂
39.吴承恩明代小说家《西游记》鲁迅称为 “神魔皆有性情精魅亦通事故”吴 承恩故居、射阳簃
40.吴敬梓;清代小说家归葬于南京吴敬梓故居 作品《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
的一大杰作
41.曹雪芹清代小说家作品《红楼梦》南京和北京成为研究红学的两个中心 乌龙潭公元
建立的曹雪芹纪念馆和北京香山的曹雪芹故居南北呼应 42.孔尚任清代戏曲作家作品《桃花扇》以明末清初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这对年轻
情侣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与《长生殿》作者孔尚任称为南洪北孔 相关景点李香君故居
第三章 旅游概述
1.江苏境内的山丘按划分山地的海拔高度标准衡量属低山、丘陵和岗地它们一般贴近
城市乡镇以显露自然风貌为主要特色
2.西南部山丘岗地可分成三列山丘岗地一是绵延于苏、浙、皖三省省界上的低山丘陵称
界岭山地主体在我省宜兴、溧阳二市境内又名宜溧山地。二是蜿蜒于丹徒、句容、金坛、溧水、溧阳、高淳之间的茅山山脉。
第二篇:毛主席故居导游词
毛主席故居导游词
毛主席故居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下面是毛主席故居导游词,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毛主席故居导游词
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毛泽东故居游览。毛泽东故居在韶山,但“韶山”二字从何而来?'韶'又是什么意思?让我为大家解释一下:相传舜南巡时,面对青山绿水,绮丽风光,命侍从奏九章韶乐于此。自此以后,人们把舜帝演奏过《韶乐》的这个地方叫取名韶山。“韶”便是虞舜时的宫廷乐名。毛泽东的故乡韶山冲,是一个狭长山谷,过去居住着600多户人家。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栋古朴的农舍叫“上屋场”,1893年12月26日,太阳初升的那一刻,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就诞生在这里。早在1961年3月,国务院就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我国重要的革命纪念地之一。“韶山山水溢清气,故居钟灵毓伟人”。独特地政治优势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使故居成为世人瞻仰的革命圣地。自建国以来,毛泽东同志故居共接待中外客人近4000万,其中包括100多位我国党和国家的领导人、14位外国国家元首、30多位外国政府首脑及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来宾。故居的前面是荷花塘和南岸塘。
毛泽东同志一生酷爱游泳,南岸塘就是他少时“习武练艺”的最好地方。1963年11月,郭沫若参观韶山时,曾指着这口塘感叹地说:“毛主席是少时游池塘,老年游长江啊!” 我们来看毛泽东同志故居。这是一栋坐南朝北、土木结构的典型南方农舍,它门临绿水,背依青山,成凹字型结构,这里老百姓称为'一担柴'。当年这里居住着两户人家,东边13间小青瓦房为毛泽东家,西边四间茅草屋为邻居家,中间堂屋为两家共用,总计占地面积56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470余平方米。1878年毛泽东的曾祖父毛祖人买下上屋场东边的五间茅草屋,1888年毛泽东的祖父毛恩普携儿子毛顺生、儿媳妇文氏迁居于此。后来毛家几代人历经几十年将故居改建和扩建军,到1918年建军成现状,但房子建成仅一年多,毛泽东的母亲、父亲相继去世。毛泽东在父母去世后又将弟妹带出去参加革命,故居由当地农民居住。1929年国民党政府没收了这栋房子,将它出租给农民,年深日久,房子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坏,部分家具遗失。解放后,人民政府收回了房子,并对它进行了修缮,基本上恢复了原貌。
大家今天看到的房子是按1918年的原状恢复的。这个时候是毛泽东家经济状况最好的时期,当时家里拥有这13间半瓦房和22亩田土。但是身为毛家长子的毛泽东并未继承父业,而走出韶山,登上了中国政治的大舞台,由一个农民的儿子成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大门顶端挂着的“毛泽东同志故居”金字红木匾,是邓小平同志1983年4月2日亲笔题写的。现在请大家随我进堂参观。这里是堂屋,前面提到的两家共用的堂屋指的就是这一间。它在南方是摆酒席、宴请客人的地方,这里的方桌和板凳都是原物,这是神龛,是供奉神佛、祖宗用的。穿过堂屋这扇小门往后走,我们便来到了“退堂屋”。这个大锅是煮猪潲用的。右边的脚盆是用来洗澡和洗衣服的。毛泽东小时候经常在此帮助父母劳动,用水桶挑水。这个大水桶是原物。这是南方农舍一般都有的天窗,它用来通风、透气、采光,天窗下有暗沟,用来排水。接下来,我们参观厨房。请看这个炉灶,过去农家的灶多用泥砖、三合土等砌成,用不了几年就得重作。
故居复原陈列时,根据这里老人的回忆复制了这口灶。1959年,毛泽东回来时,饶有兴趣地观看锅灶,故居工作人员随即问:“主席,您有这口灶像不像原来的样子?”毛泽东点点头说:“这个东西没有,是现代的。”于是后来工作人员把围子撤了。这里是火堂。南方农家没有专门的取暖。遇上很冷的天气,这上面有个挂钩,俗称炉膛钩,用来挂壶烧水的,过去农家没有热水瓶,客人来了,马上打过来水烧起来。当然这里也可挂吊锅,用来煮饭,冬天全家围坐一团边吃边聊,那可是热气腾腾的呢!1921年春,毛泽东在筹建共产党的过程中,回到韶山。当时他的父母已经去世。2月15日是毛泽东母亲的生日,那天晚上,他邀弟弟,弟妹及妹妹围炉烤火、拉家常。弟弟毛泽民一口气讲到这里这几年遭受到的灾难,毛泽东说,这些不只是我们一家发生的事,天下大多数人都这样,就叫国乱民不得安生,所以我们要舍小家为大家,出去做一些有利于大多数人的工作。在毛泽东谆谆教导下,全家人相继离开家乡走上革命道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毛泽东又总是教育自己的亲人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到最危险的岗位上去战斗,一家先后有六位亲人英勇献身,毛泽东的家庭成为革命家庭。关于这部分内容,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有专题陈列,欢迎参观。1991年,江总书记在此参观,了解这些情况后说:“这个地方很有意义。” 请看下一间横屋。这里通常是一家人用餐的地方,但在这里也发生过不同寻常的故事。1925年毛泽东回乡开展农民运动时,经常在这里召集一些父老乡亲,以下棋、打牌作掩护,召开各种小型会议,向农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1927年1月,毛泽东回湖南考察农民运动,再一次来到韶山。
他在这里召集有经验的农民和农运骨干开调查会,了解韶山农运情况,并对农运作了重要指示,他所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篇重要著作,其中一部分资料就是在这儿收集的。这张桌子和这里的凳子是当时使用的原物。1月9日毛泽东离开韶山去湘乡考察,当时乡亲们送了一程又一程,并询问他何时再返乡。毛泽东眼望蓝天,沉思片刻,深情地对乡亲们说:“要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需要几十年时间,再搞30年革命,反动派不打倒,革命不成功,我毛润之就不回韶山”。果然,当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再返故乡时,离开这里已整整三十二年了!毛泽东父母卧室。1893年12月26日,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就诞生在这里。这是毛泽东同志父母的遗照。毛泽东同志的父亲顺生生于1870年10月,是一位非常勤劳节俭、精明能干的农民,青年时期因负债过多而外出当兵多年。回乡后,一边务农,一边做些猪、米等小生意攒积钱财。后来,他购置田地,扩建房屋,基本上实现了自己的夙愿。1920年他因患急性伤寒病去世,享年50岁。父亲的勤劳节俭和善于持家理财为早年毛泽东外出读书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毛泽东母亲生于1867年,她是一位勤劳善良、聪明贤惠的农家妇女。她性情温和,富有爱心,经常接济周围贫困的乡亲。父母亲劳动人民的优良品德对少年时代的毛泽东影响很大。1959年毛泽东看到母亲这张照片时说:“我还是挺像我母亲的。”他凝视良久,然后又说:“要是现在就好了,要是现在就死不了。”大家看到的这张陈旧木床是原物。
这里是毛泽东的卧室。墙上的照片是毛泽东和母亲及两个弟弟1919年春在长沙的合影。当时毛泽东同志在长沙工作,小弟毛泽覃在长沙读书。因母亲病重,大弟毛泽民送母亲去长沙治病,所以他们母子四人才有机会留下这唯一的一张合影,毛泽东的母亲就是这年10月去世的。这张珍贵的照片由于毛泽东外婆家的珍藏而幸存下来。这里是毛泽东小时候学习的地方。当年,毛泽东晚上读书就是用的这盏小油灯。毛泽东天资聪颖,又酷爱读书,夏天的晚上蚊子多,他就在床边放一张条凳,凳上放一盏灯,人躲到蚊帐里面,将头伸到帐子外看书。冬天,他常常躺在被子里读书到深夜。甚至在他13岁至15岁停学在家劳动的时候,他也往往白天下在劳动,晚上读书读得很晚。有时为了不让父母为他担心,便用被子蒙上窗户,躲在房子里刻苦攻读。在看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后,毛泽东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怎么这些书里写的英雄都是些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而从来没有描写过拿锄头劳动的农民呢?他苦苦思索了两年,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这些写书的人都是为统治者服务的,他们是不会去写农民的,毛泽东很为农民不能上书而打抱不平。后来,他读到郑观应的《盛世危言》一书,这本书提出了一系列救国救民的主张,毛泽东极为赞同,并且燃起了复学的愿望。毛泽东卧室上面是一个小阁楼。1925年毛泽东回来开展农民运动,在楼上开过秘密会议。在实际斗争中,毛泽东培养的积极分子毛新枚、李耿侯、钟志申、庞叔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5年6月,毛泽东在这楼上举行了入党宣誓仪式,建立了中共韶山支部,由毛神福轩担任第一任支部书记。这五位同志后来为革命英勇献身。请继续往前参观。这是毛泽东家放农具的地方。毛泽东六岁开始参加劳动。13岁到15岁,因家里缺乏劳动力,他便休学在家从事农业劳动。毛泽东正式当过两年农民呢。这里放的水车石磨等都有是他当年用过的原物。这间小屋是碓屋,这里有加工大米用的推、碓和风车。1959年,毛泽东在这里亲自为罗瑞卿等表演如何使用碓,他说,他原来就做过这种劳动,这是一种较繁重的活。这是谷仓。最兴旺时,毛泽东每年最多能打粮食80担,除自家用去30余担外,粮食还有剩余。这里是牛栏。这是柴屋。毛泽东小时候常常帮助家里放牛、割草、打柴。这间是毛泽东小弟弟毛泽覃的卧室。毛泽覃生于1905年,13岁就跟随哥哥毛泽东到长沙读书,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党的政治和军事工作。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他留在江西中央苏区坚持游击战争,曾任红军独立师师长。1935年4月,在瑞金东部的一次战斗中,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时年29岁。1983年邓小平同志来到故居参观,当他看到与自己在江西同命运共患难的战友的遗像时,久久凝视着,深情地赞叹道:“毛泽覃是个好同志!”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毛泽民的卧室。毛泽东的大弟弟毛泽民生于1895年。
1921年春,毛泽东回家教育亲人干革命,重点是做毛泽东的工作。因为毛泽民当时已成家。但毛泽东教育他,为能只看到自己这个小家,应该看到大家,想发、到大多数人的痛苦。毛泽民在兄长的耐心教育下,毅然舍弃小家,走上了革命道路。1922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后他一直从事党的财经和后勤工作。1931年在江西,他担任过临时中央政府国家银行行长,长征到达陕北后,担任过边区政府国民经济部部长。后来,他去新疆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先后担任新疆省财政厅和民政厅厅长。1943年被新疆军冷藏盛世才杀害,时年47岁。1991年江总书记参观到这里深情地说:“毛主席一家很了不起,为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的确,除了毛泽民、毛泽覃,主席一家还有四位亲人先后为革命献出了生命。毛泽东故居室内参观完全了,请大家到屋后参观。这时是毛泽东小时候劳动过地的地方。毛泽东从小热爱劳动人民,同情穷苦大众。有一年秋收时节,父亲毛顺生在这块坪上晒满了谷子。中午时分忽然下起了倾盆大雨,农民们都忙着收拾自家的谷子。毛泽东看到邻居毛四阿婆一个人抢收谷子有困难,马上跑到她的晒谷坪帮她收完谷子,然后才回到这里抢收自家的谷子。可是,自家的谷子早已被雨淋湿,还被雨水冲走不少。父亲回来后很气愤。他向父亲解释说,人家很苦,还要交租,损失一点不得了,我们家里,自然不要紧些。大家从这普通的晒谷坪上可以体会到毛泽东同志关心人民疾苦的伟大的风范和气度。坪下面是毛泽东家的稻田。小时候,毛泽东常在田里帮助插秧、除草、扮禾、他对这片土地非常熟悉,直到1959年,他还指着这片稻田告诉同人员说:这片田,下面的好些,产量高些,上面的差些。希望毛泽东的参观、访问能给你留下美好的回忆。
篇二:毛主席故居导游词
嗨!大家好!我是北海市的杨翰霖导游.就叫我杨导游吧!今天我要带大家去的地方是—湖南韶山毛主席故居.我们的第一站已经到了,那就是毛主席的家—上屋场.这是一栋普普通通的江南农舍,为“一担柴”式的房子,总建筑面积472.92平方米,占地566.5平方米.它座南朝北,背山面水.瞧!屋前荷花塘和南岸塘相毗邻,绿水莹莹,风吹过,荡起缕缕涟漪.向青山远眺,背依翠竹,绿水苍松和翠竹把这栋普通的农舍映衬得生气盎然.请大家跟随我的脚步来参观第二站—毛泽东铜像.位于韶山毛泽东纪念馆大门前80米处,像区占地5200平方米。毛泽东是我国以前的主席,他带领我们赶走了在我国捣蛋的日本.接下来我们来到我们的第三站—私塾的旧址—南岸.南岸位于毛泽东故居西侧.藏有《三字经》、《百家姓》、《论语》、《诗经》和《孟子》等儒家经典.我们的第四站是—毛主席纪念馆.它位于韶山冲引凤山下,坐南朝北.一共有因个展厅,四个展厅专题陈列: 《毛泽东遗物展》和《毛泽东一家六烈士》这两个展厅.今天,我们的旅游结束了,解散!各自带上随身物品,带好孩子,找个韶山宾馆住下.明天八点准时在这集合,明天继续介绍剩下没讲的四个景点.篇三:毛主席故居导游词
毛主席的故居是一间灰瓦砖木房子,里面有许多房间,以前里面是毛主席和他的弟弟、父母住的,他们睡的床是木制的,不是很大。房子前面有一个很大池塘,后面和左右三面环山,那上面种着许多昌盛的树木。导游告诉我们这风水好叫做“前有照,后有靠,两面山环绕。”
后来我们去毛主席纪念广场,广场很大,长183米,是主席身高的100倍,广场两边有许多各色各样的石头,上面刻有毛主席手书的诗词,旁边还有毛主席纪念馆和家族祠堂。之后我们瞻仰了毛主席铜像,铜像高10.1米,象征着十月一日国庆节,毛主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广场上,人们有的读诗词,有的在和铜像合影,还有的在欣赏周围的美景。
来这里的人很多,毛主席在我们心里是永远不落的红太阳。大家读者毛主席的诗词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们一定要按毛主席的话去做!
第三篇:叶剑英故居导游词
叶剑英故居导游词
欢迎各位朋友来到叶剑英纪念园,我是你们的导游郑雪,接下来就让我带领大家进行游玩。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景区门前的广场上,这四周是的围墙是仿造客家建筑夯塔土楼而建。立在水池中央的是汉白玉方碑,四面都雕刻有图案在上面。我们正对的是一级解放勋章,左边是八一勋章,右边是一级独立自由勋章,而背面则是陈毅元帅题写毛泽东评价叶剑英的手迹: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在这汉白玉方碑上,以庄重、简洁的手法,赞扬了叶剑英的丰功伟绩和崇高的人格魅力。
在大家进门之后,映入眼帘的是座庄重典雅的牌坊,牌坊正面横额刻“盛德若愚”,背面“风范长存”。正面长联“剑气凌云精忠社稷叱咤风云铁马啸,英才盖世满腹良谋匡扶政局国基安。”赞扬叶剑英在艰难曲折的革命历程中为中国革命所作出的突出贡献背面则是“风范长存”。穿过牌坊,前面的那棵树便是大家都爱的龙眼树了。它由叶帅的伯父栽种,已有130年的树龄了。七月来的话,大家还可以看到沉甸甸的龙眼挂满枝头并品尝一番了。雁洋是块“卧虎藏龙“宝地,不错,据说在雁洋镇最高的五指峰上往下看可见两条白练般的长河环抱一个椭圆的高山,而山形就像一只躺下来休息的巨虎,这巨虎就是虎行村了。大家可能不知道,叶帅的原名叫叶宜伟,叶剑英是后面才改的名。好的,现在我们看到的便是福智堂了,由叶剑英祖父名字命名,是客家二横二进殿堂式民居。靠叶剑英下南洋的伯父寄钱回来,其父将之建成历经8、9年的时间。据说抗战时期叶帅曾在此居住过。
幼年的叶剑英最爱在大榕树下听大人们讲故事,又会在自己记清消化后讲给同伴听,自然的练就了他的好口才,因此造就叶帅舌战群儒的美称。这榕树古井,自然的就少不了叶帅童年的身影啦。在叶帅74岁的时候,回到阔别几十年的家乡时,曾满怀深情的掬起一捧清泉,回忆童年趣事。
大家应该对叶帅的丰功伟绩很感兴趣吧?那就让我给大家说说叶帅为人民作出的三大件事吧:其一,是在南昌起义前,叶剑英得知汪精卫欲以邀请叶挺、贺龙上庐山为名加害他们而冒险告知两位将领此事,共同商量出对策,并顺利进行南昌起义。其二,是长征途中张国焘(tao)欲南下,拒绝执行党中央北上方针,叶剑英及时截获了张国焘发给徐向前的电报,并报告给毛主席,在危急时刻保护了党中央。其三,在危机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严峻时刻,叶剑英挺身而出,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借书了文化大革命这场可怕的灾难。
现在我们到了半月池,在六七月的时候便会有开满美丽的荷花,而这美丽的荷花种在这儿,也是由客家人想起意于和平之意。而这半月池观赏之余,更重要的用处就是用池子里的水灭火了。里面就是叶剑英故居了,大家随我进去看看吧,不过可要记得做个文明的游客哦。推开低矮的木栅栏,穿过约半米宽的门,展现在眼前的是古朴而整洁的两排房屋,共有15间房,其中4间是叶帅家所有。叶剑英83岁时回到故居,首先进的就是右侧第二间其父母亲的卧室,当他看到自己小时候吃饭的小桌子还在,摸着父母房间的古旧木窗,感情油然而生,吟出“八十三年一瞬驰,木窗灯盏忆儿痴”的动人诗句,表达对儿时生活的怀念,表达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之情。这间房间有叶帅父母的遗像,说起来叶帅的母亲的言谈举止可算得上是他小时候无字的教科书了。客家妇女以勤劳、能干、俭朴著称,陈秀云就很典型。她平时操持繁重的家务,还常帮人打点短工,以补贴家用,是虎形村里有名的贤妻良母。母亲是叶剑英的第一位启蒙教师,母亲用客家妇女的勤俭美德教导着叶剑英。一般是妈妈做饭,叶剑英就帮着在屋外捡柴,然后学着妈妈的样子生火。妈妈下田劳动时,叶剑英就在田里拔草,或者帮妈妈提提篮子、送送农具。妈妈劳动不歇脚,叶剑英也不会停下来。因为家里常常缺粮,陈秀云就在家立下一条规矩:不论大人孩子都不准剩饭,哪怕掉一颗饭粒也要拣起吃掉。所以叶剑英从小就养成了爱劳动、节俭的习惯。
接下来,我们将去新纪念馆,途中不妨让我讲讲叶帅的“花帅”如何得名而来吧!叶剑英一生有六位妻子,三位红颜。并不是同时拥有,而是与每位妻子的婚姻结束后才有下一段姻缘。第一位妻子属于包办婚姻,无子女。第二位是冯慕华,生有一子一女,叶选平是叶剑英的长子,于93、98年连任第8、9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三位妻子,是曾宪植,才华并貌的她有了叶选宁,曾任解放军总政治部联络部部长。后因工作关系而长期分居,这样日子久了叶帅还是和她离婚。第四位:危拱之,无子女。第五位:南方局机要工作人员吴博结婚。吴博生下了个女儿,后来当了导演名叫叶向真,拍过著名的电影“原野”。第六位:华北“军大”学员李刚结婚,这次的夫人给她生下了一子一女:叶选廉、后因感情不合与1955年离异。
现在远远望去有一辆中巴车在那边,那是叶剑英曾用车,在叶剑英1980年回家乡视察时曾使用该车,车上设有办公小桌,供叶剑英视察中与地方官员谈话时使用,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首长们“中巴办公”这一做法,由叶剑英首创开河。旁边的一辆奔驰是叶剑英在北京工作的专用车。现在给大家讲个关于叶帅的一个小故事吧。一天,叶宜伟和几个同学来到林老师的宿舍玩,看见老师的辫子不见了,叶宜伟就问:“老师,您的辫子哪里去了?”老师回答:”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反对清王朝,我们不能再保留着辫子了。”叶宜伟听了心情非常激动,坚定地说:“我也把辫子剪了。”说着就拿起剪刀咔嚓一声把辫子剪了,其他几个有勇气的同学也跟着把辫子剪了。这事很快就在学校和镇上传开了,开明的人赞扬说;“这些学生娃娃有骨气,剪得好。;顽固的就说:”简直要造反了,秃子打伞,无法无天。”这事很快传到了叶宜伟父母的耳朵里一向爱护叶宜伟的母亲心里担心儿子会闹出什么事,倒是父亲走南闯北,见世面多些。他待儿子放假回家,摸摸儿子的头,对叶宜伟的母亲说:“他的辫子剪了就剪了吧,一个孩子,他们能把他怎么样?”
我们跨过景观大桥,来到新建的叶剑英纪念馆。馆前,这一座叶帅的铜像,身着中山装,收拿草帽,坐在石头上于民众亲切的交谈,充分体现了叶帅平易近人,亲民爱民的光辉形象。现在大家可以进入馆内参观,在里面会有更多精彩等着大家。那么,大家一小时后在这里集合吧。
第四篇:毛泽东故居导游词
毛泽东故居导游词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毛泽东故居游览。毛泽东故居在韶山,但“韶山”二字从何而来?„韶‟又是什么意思?让我为大家解释一下:相传舜南巡时,面对青山绿水,绮丽风光,命侍从奏九章韶乐于此。自此以后,人们把舜帝演奏过《韶乐》的这个地方叫取名韶山。“韶”便是虞舜时的宫廷乐名。
毛泽东的故乡韶山冲,是一个狭长山谷,过去居住着600多户人家。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栋古朴的农舍叫“上屋场”,1893年12月26日,太阳初升的那一刻,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就诞生在这里。早在1961年3月,国务院就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我国重要的革命纪念地之一。“韶山山水溢清气,故居钟灵毓伟人”。独特地政治优势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使故居成为世人瞻仰的革命圣地。自建国以来,毛泽东同志故居共接待中外客人近4000万,其中包括100多位我国党和国家的领导人、14位外国国家元首、30多位外国政府首脑及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来宾。
故居的前面是荷花塘和南岸塘。毛泽东同志一生酷爱游泳,南岸塘就是他少时“习武练艺”的最好地方。1963年11月,郭沫若参观韶山时,曾指着这口塘感叹地说:“毛主席是少时游池塘,老年游长江啊!”
我们来看毛泽东同志故居。这是一栋坐南朝北、土木结构的典型南方农舍,它门临绿水,背依青山,成凹字型结构,这里老百姓称为„一担柴‟。当年这里居住着两户人家,东边13间小青瓦房为毛泽东家,西边四间茅草屋为邻居家,中间堂屋为两家共用,总计占地面积56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470余平方米。
1878 年毛泽东的曾祖父毛祖人买下上屋场东边的五间茅草屋,1888年毛泽东的祖父毛恩普携儿子毛顺生、儿媳妇文氏迁居于此。后来毛家几代人历经几十年将故居改建和扩建军,到1918年建军成现状,但房子建成仅一年多,毛泽东的母亲、父亲相继去世。毛泽东在父母去世后又将弟妹带出去参加革命,故居由当地农民居住。1929年国民党政府没收了这栋房子,将它出租给农民,年深日久,房子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坏,部分家具遗失。解放后,人民政府收回了房子,并对它进行了修缮,基本上恢复了原貌。大家今天看到的房子是按1918年的原状恢复的。这个时候是毛泽东家经济状况最好的时期,当时家里拥有这13间半瓦房和22亩田土。但是身为毛家长子的毛泽东并未继承父业,而走出韶山,登上了中国政治的大舞台,由一个农民的儿子成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
大门顶端挂着的“毛泽东同志故居”金字红木匾,是邓小平同志1983年4月2日亲笔题写的。
现在请大家随我进堂参观。这里是堂屋,前面提到的两家共用的堂屋指的就是这一间。它在南方是摆酒席、宴请客人的地方,这里的方桌和板凳都是原物,这是神龛,是供奉神佛、祖宗用的。
穿过堂屋这扇小门往后走,我们便来到了“退堂屋”。这个大锅是煮猪潲用的。右边的脚盆是用来洗澡和洗衣服的。毛泽东小时候经常在此帮助父母劳动,用水桶挑水。这个大水桶是原物。这是南方农舍一般都有的天窗,它用来通风、透气、采光,天窗下有暗沟,用来排水。
接下来,我们参观厨房。请看这个炉灶,过去农家的灶多用泥砖、三合土等砌成,用不了几年就得重作。故居复原陈列时,根据这里老人的回忆复制了这口灶。1959年,毛泽东回来时,饶有兴趣地观看锅灶,故居工作人员随即问:“主席,您有这口灶像不像原来的样子?”毛泽东点点头说:“这个东西没有,是现代的。”于是后来工作人员把围子撤了。
这里是火堂。南方农家没有专门的取暖。遇上很冷的天气,这上面有个挂钩,俗称炉膛钩,用来挂壶烧水的,过去农家没有热水瓶,客人来了,马上打过来水烧起来。当然这里也可挂吊锅,用来煮饭,冬天全家围坐一团边吃边聊,那可是热气腾腾的呢!1921 年春,毛泽东在筹建共产党的过程中,回到韶山。当时他的父母已经去世。2月15日是毛泽东母亲的生日,那天晚上,他邀弟弟,弟妹及妹妹围炉烤火、拉家常。弟弟毛泽民一口气讲到这里这几年遭受到的灾难,毛泽东说,这些不只是我们一家发生的事,天下大多数人都这样,就叫国乱民不得安生,所以我们要舍小家为大家,出去做一些有利于大多数人的工作。在毛泽东谆谆教导下,全家人相继离开家乡走上革命道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毛泽东又总是教育自己的亲人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到最危险的岗位上去战斗,一家先后有六位亲人英勇献身,毛泽东的家庭成为革命家庭。关于这部分内容,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有专题陈列,欢迎参观。1991年,江总书记在此参观,了解这些情况后说:“这个地方很有意义。”
请看下一间横屋。这里通常是一家人用餐的地方,但在这里也发生过不同寻常的故事。1925年毛泽东回乡开展农民运动时,经常在这里召集一些父老乡亲,以下棋、打牌作掩护,召开各种小型会议,向农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1927年1月,毛泽东回湖南考察农民运动,再一次来到韶山。他在这里召集有经验的农民和农运骨干开调查会,了解韶山农运情况,并对农运作了重要指示,他所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篇重要著作,其中一部分资料就是在这儿收集的。这张桌子和这里的凳子是当时使用的原物。1月9日毛泽东离开韶山去湘乡考察,当时乡亲们送了一程又一程,并询问他何时再返乡。毛泽东眼望蓝天,沉思片刻,深情地对乡亲们说:“要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需要几十年时间,再搞30年革命,反动派不打倒,革命不成功,我毛润之就不回韶山”。果然,当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再返故乡时,离开这里已整整三十二年了!
毛泽东父母卧室。1893年12月26日,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就诞生在这里。这是毛泽东同志父母的遗照。毛泽东同志的父亲顺生生于1870年 10月,是一位非常勤劳节俭、精明能干的农民,青年时期因负债过多而外出当兵多年。回乡后,一边务农,一边做些猪、米等小生意攒积钱财。后来,他购置田地,扩建房屋,基本上实现了自己的夙愿。1920年他因患急性伤寒病去世,享年50岁。父亲的勤劳节俭和善于持家理财为早年毛泽东外出读书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毛泽东母亲生于1867年,她是一位勤劳善良、聪明贤惠的农家妇女。她性情温和,富有爱心,经常接济周围贫困的乡亲。父母亲劳动人民的优良品德对少年时代的毛泽东影响很大。1959年毛泽东看到母亲这张照片时说:“我还是挺像我母亲的。”他凝视良久,然后又说:“要是现在就好了,要是现在就死不了。”大家看到的这张陈旧木床是原物。
这里是毛泽东的卧室。墙上的照片是毛泽东和母亲及两个弟弟1919年春在长沙的合影。当时毛泽东同志在长沙工作,小弟毛泽覃在长沙读书。因母亲病重,大弟毛泽民送母亲去长沙治病,所以他们母子四人才有机会留下这唯一的一张合影,毛泽东的母亲就是这年10月去世的。这张珍贵的照片由于毛泽东外婆家的珍藏而幸存下来。
这里是毛泽东小时候学习的地方。当年,毛泽东晚上读书就是用的这盏小油灯。毛泽东天资聪颖,又酷爱读书,夏天的晚上蚊子多,他就在床边放一张条凳,凳上放一盏灯,人躲到蚊帐里面,将头伸到帐子外看书。冬天,他常常躺在被子里读书到深夜。甚至在他13岁至15岁停学在家劳动的时候,他也往往白天下在劳动,晚上读书读得很晚。有时为了不让父母为他担心,便用被子蒙上窗户,躲在房子里刻苦攻读。在看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后,毛泽东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怎么这些书里写的英雄都是些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而从来没有描写过拿锄头劳动的农民呢?他苦苦思索了两年,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这些写书的人都是为统治者服务的,他们是不会去写农民的,毛泽东很为农民不能上书而打抱不平。后来,他读到郑观应的《盛世危言》一书,这本书提出了一系列救国救民的主张,毛泽东极为赞同,并且燃起了复学的愿望。
毛泽东卧室上面是一个小阁楼。1925年毛泽东回来开展农民运动,在楼上开过秘密会议。在实际斗争中,毛泽东培养的积极分子毛新枚、李耿侯、钟志申、庞叔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5年6月,毛泽东在这楼上举行了入党宣誓仪式,建立了中共韶山支部,由毛神福轩担任第一任支部书记。这五位同志后来为革命英勇献身。
请继续往前参观。这是毛泽东家放农具的地方。毛泽东六岁开始参加劳动。13岁到15岁,因家里缺乏劳动力,他便休学在家从事农业劳动。毛泽东正式当过两年农民呢。这里放的水车石磨等都有是他当年用过的原物。这间小屋是碓屋,这里有加工大米用的推、碓和风车。1959年,毛泽东在这里亲自为罗瑞卿等表演如何使用碓,他说,他原来就做过这种劳动,这是一种较繁重的活。这是谷仓。最兴旺时,毛泽东每年最多能打粮食80担,除自家用去30余担外,粮食还有剩余。这里是牛栏。这是柴屋。毛泽东小时候常常帮助家里放牛、割草、打柴。
这间是毛泽东小弟弟毛泽覃的卧室。毛泽覃生于 1905年,13岁就跟随哥哥毛泽东到长沙读书,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党的政治和军事工作。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他留在江西中央苏区坚持游击战争,曾任红军独立师师长。1935年4月,在瑞金东部的一次战斗中,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时年29岁。1983年邓小平同志来到故居参观,当他看到与自己在江西同命运共患难的战友的遗像时,久久凝视着,深情地赞叹道:“毛泽覃是个好同志!”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毛泽民的卧室。毛泽东的大弟弟毛泽民生于1895年。1921年春,毛泽东回家教育亲人干革命,重点是做毛泽东的工作。因为毛泽民当时已成家。但毛泽东教育他,为能只看到自己这个小家,应该看到大家,想发、到大多数人的痛苦。毛泽民在兄长的耐心教育下,毅然舍弃小家,走上了革命道路。1922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后他一直从事党的财经和后勤工作。1931年在江西,他担任过临时中央政府国家银行行长,长征到达陕北后,担任过边区政府国民经济部部长。后来,他去新疆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先后担任新疆省财政厅和民政厅厅长。1943年被新疆军冷藏盛世才杀害,时年47岁。1991年江总书记参观到这里深情地说:“毛主席一家很了不起,为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的确,除了毛泽民、毛泽覃,主席一家还有四位亲人先后为革命献出了生命。
毛泽东故居室内参观完全了,请大家到屋后参观。这时是毛泽东小时候劳动过地的地方。毛泽东从小热爱劳动人民,同情穷苦大众。有一年秋收时节,父亲毛顺生在这块坪上晒满了谷子。中午时分忽然下起了倾盆大雨,农民们都忙着收拾自家的谷子。毛泽东看到邻居毛四阿婆一个人抢收谷子有困难,马上跑到她的晒谷坪帮她收完谷子,然后才回到这里抢收自家的谷子。可是,自家的谷子早已被雨淋湿,还被雨水冲走不少。父亲回来后很气愤。他向父亲解释说,人家很苦,还要交租,损失一点不得了,我们家里,自然不要紧些。大家从这普通的晒谷坪上可以体会到毛泽东同志关心人民疾苦的伟大的风范和气度。
坪下面是毛泽东家的稻田。小时候,毛泽东常在田里帮助插秧、除草、扮禾、他对这片土地非常熟悉,直到1959年,他还指着这片稻田告诉同人员说:这片田,下面的好些,产量高些,上面的差些。希望毛泽东的参观、访问能给你留下美好的回忆。
第五篇:鲁迅故居导游词[范文模版]
鲁迅故居导游词(精选3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导游,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导游词,导游词作为一种解说的文体,它的作用是帮助游客在旅游的同时更好地理解所旅游的景点包含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导游词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鲁迅故居导游词(精选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鲁迅故居导游词1各位游客好!今天我以小导游的身份,欢迎你们参观绍兴鲁迅故里,请大家保管好自己的财物。跟着我一起走进绍兴吧。
绍兴是座历史文化名城,从古到今,人杰地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他原名周树人,现在我们就来参观下原汁原味的鲁迅故里,主要包括鲁迅故居、鲁迅纪念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首先,我们参观的是鲁迅出生的地方,两扇黑油油的石库台门里,所有房屋结构保存完好,青砖黑瓦,大都是砖木砌成的,从大厅、书房、藏书室、卧室、客房直到厨房,可以看出鲁迅家原来是个书香门弟的大户人家。
跨出周家老台门,我们来参观下鲁迅纪念馆,这里详细介绍了鲁迅坎坷的人生和他发表的名著,他写的文章意义深刻,书法优美,图文并茂。一件件一篇篇,让我们为他的一生感慨,更为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而感动。
接着,我们来畅游一下鲁迅的童年乐园——百草园。精致的篱笆把园子围了一圈,除了那棵显眼的参天大树,其它植物花草依旧葱郁一片,角落里还有那道泥巴墙,我们似乎还能在这个角落里找寻到鲁迅的童年身影。
最后,我们一起去看看鲁迅成长的摇篮吧——三味书屋。这里发生过一个小故事:孝顺的鲁迅因为照顾生病的爹爹,上学迟到被先生责骂,于是,下定决心在椅子上刻下一个“早”字,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再迟到。正是因为鲁迅有着这种顽强的毅力,才成就了后来伟大的革命事业。
我很高兴为大家导游绍兴鲁迅故里,希望你们把绍兴的文化和土特产带给你们的朋友,欢迎下次再来绍兴,谢谢大家的观赏!
鲁迅故居导游词2各位团友,欢迎你们参观绍兴鲁迅纪念馆。绍兴是座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人杰地灵,群星灿烂,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就是其中一个杰出的代表。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于绍兴都昌坊口一个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他7岁启蒙,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13岁时,祖父因科场贿赂案下狱,父亲周伯宜因此一病不起,从此家道中落,饱受世态炎凉。鲁迅18岁那年,毅然“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先后去南京、日本学习。1909年夏回国后,先后在杭州、绍兴、北京、厦门、广州和上海等地从事教学工作和文学创作。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大陆新村寓所,享年56岁。
鲁迅一生有1/3以上的时间是在绍兴度过,他不仅在故乡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代,而且还进行了他初期的教学实践、文学创作和社会革命活动。故乡的生活经历不仅对他的思想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今天我们要踏着这位伟人的足迹,寻访他的故园。
现在我们来到鲁迅先生的出生地——鲁迅故居。鲁迅故居位于都昌坊口周家新台门西首。周家新台门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它建于清嘉庆年间,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是一座典型的江南特有的那种深宅大院。1918年经族人共议将这座屋宇连同后面的百草园卖给了东邻朱姓。房屋易主后,原屋大部分已拆除重建,但鲁迅故居的主要部分幸得保存,所以今天我们能有幸看到这原汁原味的鲁迅故居。
这两扇黑油油的石库台门,原系周家新台门的边门,是鲁迅家人出入的地方。
这间普通的泥地平屋是鲁迅家当年用来安放交通工具的地方。大家都知道,绍兴有“东方威尼斯”之称,因此在一般家庭中都备有水上的交通工具,那两支高大的橹是大船上所用,而那两支小的是乌篷船上用的桨。轿子是陆上交通工具,其中轿杠系鲁迅家原物。
从右侧门进去,穿过长廊,就到了“桂花明堂”。明堂在绍兴俗称天井,这里原来种着两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由此得名。鲁迅小时候夏天经常躺在桂树下的小板桌上乘凉,他的继祖母蒋氏则摇着芭蕉扇一边打扇,一边给小鲁迅猜谜,讲“猫是老虎的师父”、“水漫金山”等故事,使鲁迅从小就受到民间文学的熏陶,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后来,他在《狗·猫·鼠》、《论雷峰塔的倒掉》等文章中均有生动的回忆。
穿过桂花明堂,便来到鲁迅的卧室。1909年夏,鲁迅从日本留学回国后,从杭州回到故乡,先后在绍兴府中学堂和山会初级师范学堂担任教职。这间卧室是当时他在绍任教期间的卧室兼书房。鲁迅常常在这里备课、写作到深夜。他的第一篇文言文小说《怀旧》就在这里写成。卧室里陈列着的铁梨木床是当年的原物。
穿过石板天井,迎面就是保存完好的鲁迅故居两楼两底。拾阶而上,东首前半间是当年鲁迅家吃饭、会客的主要活动场所,绍兴俗称“小堂前”。鲁迅在绍任教时期,经常在这里接待来访的朋友和学生。客厅的右上角那张皮躺椅是鲁迅父亲用过的。当年鲁迅祖父周福清科场舞弊案发后,鲁迅的父亲被革去秀才身份,此后就一蹶不振,郁郁寡欢,借酒消愁,以至病魔缠身后被庸医所误,年仅36岁就去世。从此鲁迅家也就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经历了这一系列的家庭变故,少年鲁迅饱受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看到了上层社会的堕落和丑恶,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而走上了寻求真理的道路。
小堂前的西边是鲁迅继祖母蒋氏的卧室。这位继祖母性情开朗,讲话幽默风趣,经常给侄孙辈讲故事、猜谜语,鲁迅对这位继祖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与鲁瑞卧室相隔一天井,就是鲁迅家烧菜做饭的灶间,也就是厨房。在厨房正前方的这座绍兴旧时大户人家所用的“三眼大灶”,是根据当事人回忆复原的,灶壁上绘有祈福避邪的图画和文字。北面墙上的菜罩是当年鲁迅家的“忙月”章福庆亲手制作的原物。章福庆有时将儿子运水带来帮忙,并与鲁迅结为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鲁迅和运水第一次见面就在这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就是这个运水让鲁迅认识了一个在书本上见不到的陌生世界。1921年,鲁迅在创作小说《故乡》时,把运水作为模特儿,塑造了“闰土”这个活生生的艺术形象。
后面这三间是鲁迅家存放稻谷、农具的地方,右边这间是章福庆的住所,中间是通向百草园的过道。
各位来宾,现在我们看到这个园子就是著名的“百草园”,百草园的名称虽雅,但其实是一个普通的菜园,是当时新台门内十几户人家共有的一个荒芜的菜园,平时种一些瓜菜,秋后用来晒稻谷。童年鲁迅经常和小伙伴们在百草园内嬉戏玩耍,夏天在树荫下乘凉,秋天在泥墙根一带捉蟋蟀。冬天就在雪地上捕鸟。对于百草园,鲁迅曾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著名的散文中作了非常形象生动的描述。文中他无限深情地写道:“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百草园就是鲁迅当年笔下的景致。鲁迅12岁时被家人送到三味书屋读书,不得不与他的蟋蟀们、覆盆子和木莲们告别,去全城最严厉的私塾读书。下面让我们告别这里的一切,跟随鲁迅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鲁迅故居出来,东行数百步,往南走过一座石板桥,从一扇黑漆竹丝门进去,就到了鲁迅少年时代读书的地方——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很有名的私塾,它坐东朝西,原是寿家书房,鲁迅12岁开始到这儿读书,五年多的学习生涯,使他受益匪浅,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为日后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书屋正中悬挂着“三味书屋”的匾额,两边柱子上有一副抱对:“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都是清朝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写。何为“三味”,根据寿镜吾先生的儿子回忆:“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其中醯醢是调味品。匾额下挂着一幅《松鹿图》,学生每天上学要先对着匾和图行礼,然后才开始读书。
当时私塾的教学,老师是坐在中间的这张方桌边上的高背椅子上,两旁的椅子则是供来宾歇坐。学生的课桌是自备的,所以看上去参差不一。鲁迅的座位在书屋的东北角,这张硬木书桌和椅子是当年鲁迅使用过的原物。我们现在还可以看到当年鲁迅在桌子右下角亲手刻下的“早”字。关于这个“早”字,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有一次鲁迅因家中有事,上学迟到了,受到先生的严厉批评,他为了提醒自己,就在书桌上刻下一个“早”字,勉励和告诫自己今后不可再迟到。
三味书屋的老师名叫寿镜吾,这是他的画像。鲁迅评价他是“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寿老先生品行端正,性格耿直,终身以坐馆授徒为业,他的为人和治学态度给鲁迅留下很深的印象,对鲁迅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味书屋后面有一个小园子,园内种有两株桂花和一株腊梅,当年鲁迅和小伙伴常在这一方小天地里玩抓蟋蟀、找脱壳的蝉蜕,看蚂蚁背苍蝇等游戏。
这沿街第一进俗称“台门斗”,建有头门、仪门。头门就是这六扇黑漆竹丝大门,俗称“竹丝台门”。接着便是仪门,左右各有耳房,仪门上方悬挂着一块蓝底金字的“翰林”匾,自右而左书着“翰林”两个字,左右还有泥金小楷的上下款,上款:“巡抚浙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节制水陆各镇兼管两浙盐政杨昌浚为”,下款:“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周福清立”。这位钦点翰林的周福清便是鲁迅的祖父。这对周氏来说是前所未有的荣耀,因而在周氏聚族的三个台门斗里都挂起完全相同的“翰林”匾。第二进为厅堂,绍兴俗称“大堂前”,是周氏族人举行重大喜庆活动和祭祖的公共活动场所。大厅是三开间的一个通间,正中上方挂着一块长方形白底黑字的“德寿堂”大匾,这是周氏老台门的堂名。大厅两旁的左右柱子上有一抱对:品节详明,德性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大厅北面隔一天井是第三进,俗称“香火堂前”。是祭祀祖宗和处理丧事之用,原堂前正中上方有神龛,存放周氏历代祖先牌位。香火堂左右各有一间,左边为客厅、餐室,右边为佛堂、客房。香火堂北面再隔一个方形的石板天井是第四进。俗称“座楼”,是周家的主要生活住宅区。座楼中间一问小堂前一般作为平时会客、祭祖用。
各位来宾,我们已参观完整个中轴线部分,现在请大家参观西侧厢。西侧厢自南而北依次是厨房和佣人房间。接下来请大家随我一起参观东侧厢。东厢花厅是大书房,是台门子弟启蒙读书的地方。其陈列与三味书屋不同。书房正上方悬挂着一块“志伊学颜”匾额,“伊”指以才著称的商汤宰相伊尹,“颜”指以德著称的孔子弟子颜回。这是教育台门弟子要立志高远,学习认真。墙上挂有一盏灯笼,灯笼上有“文星高照”四个字,灯笼外倒挂着一株葱,灯笼里点一支状元蜡烛,以示弟子聪明之意。
周家老台门是周氏的祖宅,所以当时周氏有重大喜庆活动和祭祖都在老台门的大厅举行,鲁迅在绍兴时期,遇到节庆或祖先忌日,必去老台门行礼。鲁迅最后一次到老台门是1919年举家北迁之时。“鲁迅祖居复原陈列”的参观到此结束。
下面去参观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陈列厅是一座中西结合的建筑,门楣上方“绍兴鲁迅纪念馆”七个鎏金大字为郭沫若所题。进入大门迎面是一座汉白玉鲁迅胸像。序厅左右墙上各挂有鲁迅手迹。我们的参观是从左边开始。整个陈列以鲁迅的思想发展为主线,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鲁迅少年时期的社会环境与生活情况;第二部分是鲁迅青少年时代在南京、日本、杭州、绍兴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与积极投身反清革命斗争的事迹;第三部分是辛亥革命后,鲁迅在北京、厦门、广州继续探索革命的新路,最后举起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大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第四部分是鲁迅在上海辉煌的十年;第五部分介绍了鲁迅逝世后,人们用各种不同的方式纪念他、学习他。
各位来宾,绍兴还有许多与鲁迅有关的人文景观,离鲁迅故居不远有一家因鲁迅的名篇《孔乙己》而名扬四海的百年老店——咸亨酒店,各位如有兴趣不妨去“拜访”一下孔乙己,品一品绍兴酒,嚼一嚼茴香豆,领略鲁迅笔下的绍兴风情。
参观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鲁迅故居导游词3鲁迅故居位于绍兴市东昌坊口,在鲁迅纪念馆西侧。1881年9月25日鲁迅就出生在这里,一直生活到18岁去外地读书,以后回故乡任教也基本上居住此地。他卒于1936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是近代中国最伟大的文化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在纪念馆西侧是鲁迅故居,纪念馆东侧是三味书屋、鲁迅曾在这里学习了五年。
现鲁迅故居临街的两扇黑漆石库门系原新台门的边门,由鲁迅一家于1913年前后经过修缮独家进出。新台门坐北朝南共六进,有八十余间房子,连后园即百草园在内占地4000平方米,是老台门八世祖周熊占在清朝嘉庆年间购地兴建的。鲁迅曾高祖一房移居新台门,世系绵延,至1918年,周氏房族衰落,才经族人共议把这座屋宇连同屋后的百草园卖给了东邻朱姓。屋宇易主后,原屋大部分拆除重建,但鲁迅家基本被保存了下来。
跨入树荫掩翳的石库门,穿过台门斗,隔一小天井,便是一间普通的泥地平屋,往东走过侧门,绕过拐弯处的石栏水井,沿长廊进内就是当年鲁迅一家的住处。台门易主前后这里均为五间楼房,只是房基和格局稍有改变。1881年农历八月初三辰时,鲁迅就出生在这进房子的西次间楼下,他回故乡任教期间也以西首第一间楼五为卧室。
楼房后有一天井,青石板铺面,天井里种着一株高大的桂树,每到深秋,桂香扑鼻,因而又称桂花明堂。过天井有两间南北向的楼房,前后楼披,花格门窗。东首楼下中间用板壁隔开,前半间称“小堂前”,后半间是鲁迅母亲鲁瑞的卧室。西首楼下前半间是鲁迅继祖母蒋氏的房间,后半间是过道。小堂前里方桌、太师椅、条案、茶几仍照原样摆放着,鲁迅孩提时代常到此处看书、习字、画画,他影写的《诗中画》就诞生在这里。一到夏天的晚上,鲁迅总爱躺在桂花树下的小板桌上缠着祖母给他讲“水漫金山”、“猫是老虎的师父”的故事。鲁迅13岁的时候,祖父科场案事发,家道由此中落,由小康附入贫困,他几乎每天从母亲手里接过首饰,跑到恒济当铺把它递到比他高出一倍的柜台上,在侮蔑里接了钱,又到同样高的柜台给久病的父亲去买药。鲁迅在家庭的衰落中看透了世态的卑俗。出过道往北经过走廊,与鲁瑞卧室相隔一个天井,就是鲁迅家的厨房。三眼大灶,一应炊具,仍保持着原样。厨房北首,隔一狭小天井有三间平屋,当年运水的父亲曾在此为周家做一些杂务,还为鲁迅做过竹器玩具。过三间平屋就是百草园了。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已道尽了百草园的斑谰色彩、盎然情趣。百草园占地近2000平方米,有大小两园,南称大园,与西边梁家园子隔一堵1米多高的泥墙。有“无限趣味”的“短短的泥墙根”至今仍留存如故。百草园易主后,北端的小园建了花厅,并向西延伸扩建了假山,南端的池塘边也筑了围墙,但大园仍基本保持着原样。
如今,短墙外的梁家园子已与小园联成一片,有亭子、假山、水池、花草、翠竹、树林、飞鸟,莺啼燕语,草木萋萋,是闲暇休憩的好地方。鲁迅故居这是一幢中式两层楼房。一切陈设均按当时实际情况原样成列。这里可以看到鲁迅家里的客厅(通常用来吃饭和会客的)、卧室、厨房、百草园等。三味书屋是鲁迅少年时代上学的地方,距故居100米左右。书屋系清末绍兴城内有名的私塾。房内正中墙上挂有“三味书屋”的匾额和松鹿图。房柱上有一副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美有味是读书。”房内摆设有方桌、木椅,是当时原物。在书房的东北角有一张桌面上刻有“早”字的书桌,就是当年鲁迅的。书屋后有小园,为鲁迅及其同学课余游玩之处。新台门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这里原有的正中大门是六扇黑漆竹门,改建后已不复存在。
新台门整座屋宇是江南特有的那种深宅大院,它是老台门八世祖周熊占(1742-1821)在清朝嘉庆年间购地兴建的,同时建造的还有过桥台门。鲁迅曾高祖一房移居新台门,世系绵延,到了清光绪、宣统年间,整个周氏房族逐渐衰落。1918年,经族人共议将这群屋宇连同屋后的百草园卖给了东邻朱姓。(朱熹后代)
房屋易主后,原屋大部分拆掉重建,但鲁迅家居住的地方主要部分幸得保存。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整修,已经恢复旧观,原来的家俱也多数找回,并按原样陈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