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园的松树
校园的松树
——松原市宁江区实验小学
六年八班王飞涵
人们都赞美桃花的艳丽,赞美瑞香花的芬芳,赞美花的亭亭玉立,赞美牡丹的高贵……可是我却赞美松树。丰子恺老先生写的《黄山松》中,写出了黄山松树的三种特色。而今天我观察了校园的松树,方才知道校园的松树也有三种特色:
第一个特色,校园的松树十分绿。虽然有的是淡黄的,但绝大多数是绿色的。那种绿,不是鲜艳的绿,不是淡淡的绿,不是浓郁的绿……那种绿,绿的苍翠,绿的深邃,绿的有一种直透心窝的感觉。无论春、夏、秋或者冬,站在楼梯顶端,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绿色,在白雪的映衬下,更显生机勃勃。
第二个特色,校园的松树有一种能屈能伸的精神。校园的松树不像黄山松那么顽强不屈,不像柳树那样软弱无助,它的精神就像当年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先屈服于吴王的掌控,后又领兵而起,打败了吴王,越王勾践是如此的能屈能伸啊!校园的松树也是如此。你看,暴风雨来了,她轻轻的斜下一点身,狂风暴雨后,又挺直腰板。它那坚强不屈,不畏风霜,四季永驻的精神,怎能让我们想不到守卫我们国家,日日夜夜尽心尽力的解放军叔叔,它不用人们施肥,无须人们灌溉,狂风吹不倒它;洪水也淹不没它,严寒也冻不坏它,它只努力挺立着,一丝不动。这些难道不表现他们的毅力,他们的坚强?我们如今平安的生活,难道不是有他们的功劳,苦劳?所以我们要感谢他们,感谢他们如同松树一般毅力不倒的品质。
第三个特色,校园的松树朴实无华。在春天,它不会与花坛中的百花争艳;在夏天,它不会与门口的柳树争绿;在秋天它不会与枫树争谁叶子红……它从不要求我们给它任何回报,只是一直默默地站在那里,让我们的校园更加美丽。
我爱我们校园的松树。虽然它没有胡杨树坚韧,没有鲜花惊艳,没有菊花芳香,但是,它有一种不可令人抗拒的绿,一种能屈能伸的精神和一种朴实无华的品质。它所具有的精神品质别的树却没有,别的树有的只是华丽的外表,可美来自内涵,我要做一个什么困难也压不倒的人,不管未来的路由多么长,多么难,不管今后的学习生活有多么艰苦,我都要像松树那样坚韧不拔、英勇不屈,用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战胜一切困难。
教师评语:文句清晰流利,句子简洁精彩,造句刻意求新,词句美妙精炼。继续努力!
指导教师:薛守芳
第二篇:校园的松树
校园的松树
北吴庄小学四(2)班:刘逸菲
我们的学校面积不大,没有什么特别的风景,最吸引人的要数校园中间的那棵高大、粗壮的松树。
说起它的高大,都赶上三层楼高了;说起它的粗壮,要两三个小朋友一起才抱得过来。
春天到了,万物复苏,松树也从冬天的睡梦中醒来,伸展的枝条尖长出许多嫩绿嫩绿的新芽,好像插在枝条上的一根根绣花针,飞累的小鸟都不敢到树上歇歇脚,生怕扎上自己。
夏天,松树密密层层的枝叶为同学们撑起一把大大的遮阳伞,每到课间,同学们都三五成群的到树下乘凉、休息。有的唱歌,有的跳舞,有的做游戏,有爱学习的同学在树下认真的看书。这时的松树又像个老人一样幽静的坐在那里,看着可爱的孩子,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秋风给其他的树木戴上了黄发卡,而松树却依然穿着春姑娘送给的绿衣裳。枝叶向空中伸展,竖起一根根钢针跟秋风示威,很威武,秋风都躲着它走。
冬天,下雪了,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松树的枝条上有很多的积雪,远远看去就是一棵巨大的圣诞树。太阳出来,树上的积雪落下,松树露出枝叶,在太阳的照耀下显得更加苍翠了。
大松树给我们带来了欢乐,我喜欢我们学校的大松树。
第三篇:松树教案
8、小松树和大松树
许敏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教学过程
一、设问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课文中的“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家分别在哪儿?
二、充分诵读,巧破难点。
1、导读第一自然段。
(1)出示图片,学生上台贴图。
师:这儿有“小松树”和“大松树”(图片),谁能把他们送回家。
(指生上台贴图)(2)教师引读: 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
(3)多种促读手段、形式,指名读第一自然段。(4)询问过渡:
①哪些同学爬过山?当你爬到山上,向山下看去,能看到什么? ②在山上看到的楼房和在平地上看到的楼房有什么不同? ③站在高高的山上,看着优美的景色,这时你的心情怎样?
2、导读第二自然段。
(1)过渡:山上的小松树和你们的心情一样——很高兴,高兴地得意起来,他是怎么说的呢?
(2)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3)多种促读手段、形式,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4)指导看图:看哪,这棵小松树说话的时候表情、动作是怎样的?
(5)学生自由学着样子准备表演。(6)指名上台表演。
(7)询问过渡:“小松树”这么骄傲,“大松树”听了有什么表现?
师:其实,“大松树”的心里非常明白,小朋友都很聪明,一定能猜出“大松树”想的是什么!
① ② 四人一小组讨论。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
生1:他想,为什么小松树长在山上,而我却长在山下。生2:他想,你能看得远,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生3:要是我站在山上,也会和你一样看得远。
„„(请生上台演示图片,把山上的小松树拿下来,与山下的大松树作比较,看到底谁长得高。)
3、导读第三自然段。
(1)过渡:你们真聪明,和风伯伯想到一块儿了,风伯伯是怎么说的呢?
(2)指读(出示风伯伯说的话)。
(3)多种促读手段、形式,指导朗读风伯伯的话。(4)你觉得风伯伯的话有道理吗?
师:请你扮演“风伯伯”对“小松树”说句话:(出示句式)
小松树看得远,那是因为。
(5)原来,小松树被大山爷爷托起来才能看得远,开始他还很骄傲呢!再把小松树说的话读一读,(学生齐读小松树的话)我们读书要把前后内容联系起来,多读多想,这样会把书读得更好。再来读一读风伯伯的话。
(6)角色朗读“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
4、导读第四自然段。
(1)过渡: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表现怎样?(2)指读。
(3)理解词语:惭愧。“惭愧”是什么意思?
(4)齐读,读出“小松树”后悔、不好意思的感情。(5)扩展:小松树惭愧地低下了头。这时他会想些什么?他会对大松树说些什么?
(生1:他想我错了。)小松树知错就改,我们向他学习。(生2:他对大松树说:“大松树哥哥,对不起,你比我高,我不该说这些话,真是对不起。)小松树变得谦虚、有礼貌了,我们向他学习。
„„
三、以演代读,自然内化。
小朋友说得非常好,那么,你想把课文表演出来吗?(想)请小朋友四人一组,自由组合,想和谁表演就和谁组合。
1、教师指导四人一组表演如何分配角色。
2、学生自由组合,排练课本剧。
3、推选一组上台表演,教师现场加以指导。
4、这一组配上音乐,再完整表演。
为了激发学生表演积极性,师当主持人报幕:
第8课《小松树和大松树》课本剧表演现在开始,我先来介绍介绍“演员”(介绍表演者),等表演结束,还要评选最佳演员,请观众朋友们认真欣赏!
评选最佳演员,奖励合作的小红旗。
5、配上音乐,集体表演。
第四篇:小松树和大松树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靖安小学 王雪清
2013.3.22
教材简析:本课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行为。全文共有四段,第一自然段讲山上有棵小松树,山下有棵大松树。第二自然段讲小松树向大松树夸耀自己长得高、看得远。第三自然段讲风伯伯批评了小松树盲目自大的行为。第四自然段讲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很惭愧。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爷、伯、孩、托”四个一类字。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教学准备:小松树图、大松树图、课件。教学设计:
一、复习并设问导入。
1、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松树和大松树》,跟老师一起写课题。(师师范书空手势)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小松树和大松树,还和很多新的字词宝宝交上了朋友,你愿意和他们打声招呼吗?
出示:喂
多高哇 回答 摸着
托起来
惭愧
指名读,师相机正音。齐读,出示“掌声”(动画)鼓励。
二、精读感悟。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师:你们真棒!(出示大、小松树图片,老师示演两人出来说话。)大家好,我们是……(生齐呼:大松树和小松树),听到你们把词语读得这么好,我们也忍不住想出来考考你们了。你们还记得我们的家在哪里吗?
指名回答,出示第一自然段,全班齐读。
师:恩!你们的发音真准确!谁能动手来把我们送回家呀? 指名上台贴图,师根据板书需要对大松树的位置给出建议。师:你真是个细心的孩子,我替他俩谢谢你了。
1(2)练习说话: 有。
(3)这一大一小的两棵松树长在了山上和山下,那小朋友看看图上的山,你觉得这座山怎么样?
(4)如果你就是这样的一棵小松树,你站在这么高的山上能看到什么?(展开想象练习说话)(演示课件)
(5)是啊,小松树站在高高的山顶上,看到太阳公公从东方升起,白云姐姐在天空中自由自在散步,还看见了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如果你是这样一棵小松树,看到这些,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过渡:小朋友说得都很有道理,小松树看到了这么美丽的景象,心里就想着:我是世界上长得最高最高的松树了。当它一转身向山下望去的时候,看到了山下有一棵大松树。这时他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请小朋友自己读第二自然段,读完想一想:这是一棵什么样的小松树?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过渡:山上的小松树和你们的心情一样——很高兴,高兴地得意起来。
(2)指导看图:看哪,这棵小松树说话的时候表情、动作是怎样的?出示小松树放大的图片。(师:他看到了小松树的动作,觉得他……,你觉得呢?)得意、骄傲的。
(3)指导读句子
师:(出示小松树说的话)他不仅样子得意,还说了好多话呢!请看大屏幕,先自由地读一读。
A、师:“喂!”平时你会这样来称呼别人吗?如果你听到一个小朋友用这样的称呼去叫他的长辈或者是比他年长的哥哥、姐姐,你会觉得他怎么样?很没礼貌。
B、“多高哇”后面是什么符号? 小松树说这句话时把语调扬得怎样?(师动作引导)高高的
C、理解“很远很远”,练习ABAB式的词语。师:“很远很远”?小松树为什么要把一个词语说两遍?是他不小心说错了吗?(不是!)那他是想强调什么?强调他长得高,看得远。
师:对呀!把同一个词语重复说两遍可以起到强调的作用。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时候也可以用到这样的词语,比如今天来听课的老师非常多,我们可以说……(很多很多);比如一个人长得特别高,我们可以说他长得……(很高很高)。
D、“你呢”指谁?小松树是什么语气? E、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小松树怎么样? 十分得意,很骄傲,看不起别人。
(4)指名朗读,老师相机指导。男、女生赛读。
(5)询问过渡:“小松树”这么骄傲,“大松树”听了有什么表现?板书:没有回答。问:小松树都这样说话了,大松树为什么一点反应都没有,他为什么没有回答?你觉得他是怎么想的?
他知道自己高,不想跟小松树争了。
他觉得自己大一点,应该让着不懂事的小松树……(你真是个善解人意的孩子。)师:恩!大松树真是个懂谦让、明事理的好孩子,我们要向他学习!
(6)师:小朋友们!大松树这么谦虚,既然我们今天看见了,就让我们来仔细比较比较,说句公道话,好不好?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看这两棵松树分别长什么样?看看树干……再看看松针……。(师引导用“又 又 ”来说一说。)
师:如果说这样看还不够确切,请这样再看!(同步演示图片,把山上的小松树拿下来,与山下的大松树作比较。)问:到底谁高?(大松树!)谁?(大松树?)那为什么小松树能看得比大松树还远呢?(他是被大山托起来的。)师板:托起来
3、导读第三自然段。
(1)过渡:你们真聪明,和风伯伯想到一块儿了,风伯伯是怎么说的呢?
(2)指读,出示风伯伯说的话: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的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理解托字 可以做做动作。
师:读得真流利。这句话在课文的第几自然段?第三自然段。
A、让学生仔细读第三自然段,思考:风伯伯是怎样跟小松树说话的?他说话时还做了什么?(摸着小松树的头)
B、(让学生们回忆一下)谁曾经摸着你的头跟你说过话?(爸爸、妈妈……)你当时心里有什么感觉?从“摸着”这个动作,你感觉到他们对你怎么样?(很关爱)
C、是呀,从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对他说话,我们可以知道风伯伯教育小松树时不是严厉地批评而是耐心地开导,说明了风伯伯对小松树的爱护。
(3)老师读旁白,学生读风伯伯的话,要求:语速稍慢,读出风伯伯慈爱的语气。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过渡: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惭愧地低下了头。(2)齐读,读出“小松树”后悔、不好意思的感情。
(3)扩展:小松树惭愧地低下了头。这时他会想些什么? 他想我错了……。师:小松树知错就改,好样的!
他会对慈祥的风伯伯说些什么?对刚刚被他瞧不起的大松树,他又会说些什么呢? 他对大松树说:“大松树哥哥,对不起,你比我高,我不该说这些话,真是对不起……。师:小松树变得谦虚、有礼貌了,我们向他学习。
图中小松树的动作和表情,他多惭愧,多难为情啊。小松树的话错在哪里?区别“长”与“站”。让学生做填空:小松树看得远,那是因为()大松树看不远,那是因为()(提醒学生:知道了自己错误的小松树,在惭愧过后,决定好好生长。大家看,它的背多直啊,它多么专心啊!)拓展训练:我能看得远,是因为。因为,所以我能看得远。(课件)
(6)惭愧的小松树这个时候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小朋友来猜猜看。
三、以演代读。
2、演一演。
师:好了!看完整个故事,你想来当一当这个知错能改的小松树吗?你想来做一做那个谦虚懂理的大松树吗?(想!)让我们以四个人为一组来演一演吧!一个人演小松树,一个人演大松树,一个人演风伯伯,最后一个人来读一读旁白,开始吧!(出示有小松树、风伯伯语言的幻灯片作辅助)
全班齐演:男生作小松树,女生作风伯伯,找一个个子较大的学生作大松树,师念旁白。
四、指导生字 1.识写剩下生字
师:读完课文,我们认识了这么多新朋友,可是他们的名字我们还不会写呢!赶快来瞧瞧吧!出示:爷、伯 孩 托,开火车拼读,老师相机指导。
2.仔细观察一下,这四个字都是什么结构? 写入“田”字格中时要注意什么? 3.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他们?(教师适当补充)交流识记方法:
伯:伯伯是男的所以是单人旁,右边加个“白”; 孩:孩子还小,所以是子字旁。
师:另外,你觉得这些字写起来哪里最容易出错?(教师适当补充)(松、孩中偏旁细节的变化;托的第一笔是撇等。)
师:对了,这几位小老师说得不错,我们写这些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要犯这个错。
7、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一边跟读笔画名称,一边书空。四个字范写完后,齐念握笔歌,学生描红,老师巡视指导。
8、学生练习组词,老师出示词语,学生齐读。
五、总结课文。
小松树在风伯伯的教育下,知道了自己的错误,懂得了做人要谦虚、有礼貌,不能骄傲、自满,才能进步。他还托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呢!想看看吗?(出示句子)跟我读……。希望小朋友们也能像小松树一样知错就改,像大松树一样谦虚、礼让,这样我们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才会取得更高的成就。
六、布置作业。
今天晚上回家以后可以把《小松树和大松树》的故事有感情地读给家长听,也可以有感情地说给家长听,还可以和家长合作演一演这个故事。
七、板书设计:
第五篇:《小松树和大松树》
一年级语文《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后反思
一、看板画,揭示课题,学习第一节
1. 看板画:说说图上画了什么?相机引导:一棵树在哪儿,另一棵树在哪儿?
观察得真仔细。站在山上的是一棵小松树,板书:小松树(注意松字右边的八字头)
站在山下是一棵大松树。板书:大松树
2. 出示句子: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指导朗读通过朗读知道他们的位置。
3. 他们之间还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板书:和 读题 谁和谁的故事?
二、讲读2-4自然段
1. 自己读读整体感知故事,小松树和大松树的故事,表扬读书认真的小朋友,2. 听录音:听听小松树对大松树说了什么呢?你听到了什么?培养学生的听的好习惯。
3. 出示句子比较: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呀!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
朋友,你看我长的高,我能看得很远。你呢?
4. 学生自渎,上面一句比下面一句多了什么?这些字能少吗?说说你的理由。
5. 朗读理解:长得多高哇!
很远很远(联系学生实际理解很远很远)询问学生爬上高山后的感觉,然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爬上高山后的感觉。黄老师也爬过高山,当我站在山顶,向远处眺望,远处的房子呀,树木呀,更远处的田野呀,都尽收眼底,视野变得很开阔。再读词语。帮助理解爬得高,看得远
喂:可以稍加点拨,说明小松树没有礼貌
6. 完整读这句话,感受一下,这是一棵怎样的小松树?用你的朗读把小松树的骄傲,得意的样子表现出来。指导加上动作读
7.大松树听了小松树的话,没有回答。那大松树回想什么呢?同桌讨论一下。
8.小松树的话被风伯伯听到了,风伯伯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请自渎第三小节,看看谁能读明白。指读,其余生评价,相机指导:摸者(动作演示)读出风伯伯关心、疼爱小松树的样子。填空:小松树看得远,那是因为()
大松树看不远,那是因为()
9.小松树也明白了这个道理,他惭愧地低下了头。他会想些什么呢?假如你就是这棵小松树你会对大松树说什么?师生表演,三、故事表演,其余生做评委,指出不够好的地方。分小组表演
四、布置作业,讲这个故事。
教学反思:
本堂课在扎实语言训练上有了充分的体现。注重让学生去体会去感悟,如一开始的比较句子,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去阅读,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当和简练。注重了联系实际去体会感悟,如课文中的有一句“你看我长得多高呀”我让学生实际去体会你爬上高山后的感觉,并且把我自己的感受和学生一起分享,这样学生得到的体验是真实的,饱满的。但很多时候还是觉得走教案,因此学生有的问题我也没有好好地和他一起去探讨,如有学生问,为什么小松树很小却站到了大山上?没有好好地研究透文本的内容,因此对孩子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但对于这个问题到底如何回答,我至今无法回答,似乎是很深奥的生活道理渗透其中。当我阅读了教育报上的一篇《是孩子的不幸还是教师的不幸?》分析了一二册中出现的课文,在《小松树和大松树》中,小松树的确要比大松树看得远,尽管他有点不谦虚,但事实终归是事实,实在没有必要让其丧失信心,“惭愧地低下了头”我看着很顿悟,也许本身的文本有问题,为什么小松树问大松树,而大松树不回答,或者就是以上问题,其实,课文虽是童话故事,看似接近孩子的生活,但实际中孩子很不明白这样的文章内涵,很多都是老师硬着钻研出来的,很多老师就在大松树没有回答这儿大做文章:这时的大松树是怎么样想的?假如他说,他会说什么?但经过这样教学,学生并不满足。教学总是给人一种感觉,用成人有意识的片面性来判断孩子无意的片面性。
小学第二册语文教案<小松树和大松树>第二课时
教学理念:
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读书和心灵交汇为主要教学形式,让学生在盎然趣味中产生阅读的激情;使学生在角色朗读中流露真情;帮助学生在想、述、演、说中内化语言的深情,从而全面提高每位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教学过程
一、设问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课文中的“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家分别在哪儿?
二、充分诵读,巧破难点。
1、导读第一自然段。
(1)出示图片,学生上台贴图。
师:这儿有“小松树”和“大松树”(图片),谁能把他们送回家。(指生上台贴图)
(2)教师引读:
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
(3)多种促读手段、形式,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4)询问过渡:
哪些同学爬过山?当你爬到山上,向山下看去,能看到什么?
在山上看到的楼房和在平地上看到的楼房有什么不同?
站在高高的山上,看着优美的景色,这时你的心情怎样?
2、导读第二自然段。
(1)过渡:山上的小松树和你们的心情一样——很高兴,高兴地得意起来,他是怎么说的呢?
(2)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3)多种促读手段、形式,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4)指导看图:看哪,这棵小松树说话的时候表情、动作是怎样的?
(5)学生自由学着样子准备表演。
(6)指名上台表演。
(7)询问过渡:“小松树”这么骄傲,“大松树”听了有什么表现?
师:其实,“大松树”的心里非常明白,小朋友都很聪明,一定能猜出“大松树”想的是什么!
四人一小组讨论。
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请生上台演示图片,把山上的小松树拿下来,与山下的大松树作比较,看到底谁长得高。)
3、导读第三自然段。
(1)过渡:你们真聪明,和风伯伯想到一块儿了,风伯伯是怎么说的呢?
(2)指读(出示风伯伯说的话)。
(3)多种促读手段、形式,指导朗读风伯伯的话。
(4)你觉得风伯伯的话有道理吗?
师:请你扮演“风伯伯”对“小松树”说句话:
(出示句式)
小松树看得远,那是因为。
(5)原来,小松树被大山爷爷托起来才能看得远,开始他还很骄傲呢!再把小松树说的话读一读,(学生齐读小松树的话)我们读书要把前后内容联系起来,多读多想,这样会把书读得更好。再来读一读风伯伯的话。
(6)角色朗读“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
4、导读第四自然段。
(1)过渡: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表现怎样?
(2)指读。
(3)理解词语:惭愧。
“惭愧”是什么意思?
(4)齐读,读出“小松树”后悔、不好意思的感情。
(5)扩展:小松树惭愧地低下了头。这时他会想些什么?他会对大树树说些什么?
三、以演代读,自然内化。
小朋友说得非常好,那么,你想把课文表演出来吗?(想)请小朋友四人一组,自由组合,想和谁表演就和谁组合。
1、教师指导四人一组表演如何分配角色。
2、学生自由组合,排练课本剧。
3、推选一组上台表演,教师现场加以指导。
4、这一组配上音乐,再完整表演。
为了激发学生表演积极性,师当主持人报幕:
第8课《小松树和大松树》课本剧表演现在开始,我先来介绍介绍“演员”(介绍表演者),等表演结束,还要评选最佳演员,请观众朋友们认真欣赏!
评选最佳演员,奖励合作的小红旗。
5、配上音乐,集体表演。
教后记: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则儿童喜爱的童话小故事。在这篇教案中,我们主要抓住童话特色,通过教师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板贴画,把学生愉快地带入童话故事中,在情境的创设中,学生积极地充当其中的角色,能自主地读、演、说。在说的训练中,循序渐进地进行了以下两方面训练:
一、句式说话,利用“很×很×,比,托”几个词培养学生说一句话的能力。
二、想象性说话,本课我们设计了以下说话:
1、小松树为什么低下了头?
2、他会对大松树、风伯伯各说什么?
3、大松树原谅小松树吗?他会对小松树说什么?
4、你最喜欢故事中谁?通过这些有坡度的说话训练,不仅培养了学生想象扩散性思维,而且学生轻松地认识到人要谦虚,不能盲目自满,看不起人。
一年级语文《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设计之三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材料,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教学重点:写字、朗读
教学难点:理解小松树和风伯伯的话
教具准备:课件、头饰
教学方法:
1、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理解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表演的方式,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进一步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教学进程:
一、出示图,读题
1、屏幕显示“两棵松树”它们在一条水平线上。
2、引导学生读题,并能根据自己的观察来介绍两棵松树。
3、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相机教写“松”字,指导学生练习书写。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送两位松树朋友“回家”。
它们的家在哪里?是怎么知道的?
指导学生学习第一段。(有些学生可能会说是从插图上看到的,也有的会说是读了课文后,知道是第一段告诉的,老师都给予肯定)
2、指导学生读的第一段。
三、看故事
1、展示《小松树和大松树》的故事。
2、要求学生仔细看,留意小松树和风伯伯所说的话。
四、学习课文第二、第三、第四段
1、指导学生分小组学习。
(1)读懂了什么?在小组中交流。
(2)还有哪些不懂的,先在小组中想办法解决,如果小组成员共同努力还是不太懂,就记下来,准备和其他组同学交流。
2、班级交流,指导。
(1)指导学生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些什么?
(2)交流自己组还没弄清楚的问题,互相帮助解决问题,如果是全班同学都有点不清楚的问题,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读书,进行适当点拨、启发,让孩子在进一步的读书、思考中解决问题。
(3)在交流中,指导学生读好小松树和风伯伯的话。
(4)根据学生读书和交流学生的情况,适时指导学生书写“托起来”的“托”。
课中休息
(5)引导学生想一想小松树在听了风伯伯的话之后心里是怎么想的?(这里也可能学生在交流自己读懂或不懂的问题就已经解决)
五、分角色朗读,表演
1、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2、指导学生表演。
(1)分小组演演它们的故事,可以加入自己的东西。
(2)推荐表演。
3、想对它们说些什么?
指导学生通过对小松树和大松树说几句话,深入对课文的认识。
六、作业
小学语文《猴子种果树》说课稿
发布日期:2005-5-18 14:59:45
作者:刘 珍
出处:徐州市少华街小学 浏览:4866 人次
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第二册7课《小松树和大松树》。这是一篇简短的寓言故事。依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小组合作,采取生生互动的形式,每个孩子在主动参与排演短剧的学习活动中,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增强语言感悟能力。通过阅读体会,探究猴子什么树也没种成的原因,督导日常行为。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指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的过程即是学生参与的过程。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想验证的一个观点是:学生在参与一系列阅读活动的过程中,能促使其自主的学习。这节课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在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之后,就放手让他们将课文排成课本剧演一演。采用课本剧的形式,是根据低年级学生有好说、好动、爱表现的行为特点,这是他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方式。我之所以一反常规,不将排演课本剧安排在课文学习结束后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而放在教学过程的主体。是因为排演短剧的活动能使阅读变成一种目的明确的自觉任务,一种其乐融融的活动。“任务”和“乐趣”促使学生主动投入课文阅读,通过读去体会文中语句。“排演”使学生设身处地地当一回文中角色,角色的承担使学生成了课文中的人物,代角色说话,这本身就是一种有效地体验,有助于他们更真切体察角色特点,丰富自己的情绪体验。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们采用了分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学生们先后参加由演不同角色的学生构成的4人“演出组”(也叫异质组)和由扮演不同角色学生组成的“研究组”(又称同质组),两种不同类型的小组交替活动。学生在不同类型的小组里与不同的对象相互切磋、沟通交流、相互启发、合作学习。正是这种合作学习形成了一种“对话场效应”,使学生主动地感受语言的丰富多彩,增强语言感悟力。在合作学习中,接受型的学生以听、读、看的学习方式,努力去把握角色对话、动作,创造型的学生能充分发挥想象力,赋予角色贴切的动作和神情,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带动其他同学学习,形成自主、活泼、和谐的学习局面。第二个大环节是:学生在朗读诵读活动中,探究“猴子什么树也没种成的原因”。在排演课本剧之后,再练习朗读,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语感,提高以声传情的能力。学生在表演后,很容易做到声情并茂,十分投入地朗读课文。这是因为学生与故事中角色已经沟通了,情感相融了。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们先独立阅读课文思考,将自己的思考结果写在纸条上,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这样做是为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避免思维敏捷的学生快速说出思考结果,限制其他同学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以保证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差异下的共同发展。
第三个大环节是学生通过讲故事的活动,说说自己在生活中因为没有耐心、急于求成把事情办糟的例子。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们就不自觉的将所学的知识和道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以便于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
以上所介绍的就是本节课我所设计的三个环节。
最后我想说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以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努力营造自主、平等、交往的氛围,使课堂成为伙伴的课堂,师生对话的课堂,创造的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听课小结(改动一下)
1.熟读课文,牢固记忆
语文学习是通过一篇篇课文来进行的,即使是单元学习,落脚点还是在一篇篇课文上。熟读课文,就是反 复阅读课文,以至牢固记忆。如果说精读的目标是理解,是在观念认识方面,熟读的目标则是在掌握程度方面。理解了的课文,如不反复诵读,熟记于心,印象就会渐次淡薄,以至遗忘。理解了而又遗忘了,阅读的价值 就大为降低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熟读具有和精读同样的价值。
有些课文还需要背诵,诗词、散文、小说的片断,都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进一步达到熟练背诵的程度。背 诵可以储存知识,加深理解,随时体味,这既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需要,也是文化教养的需要。背诵 宜用吟诵的方法,不宜用宣读的方法。吟诵重在抒发情感,能够表情传神,而宣读的方法却不能。
2.评论课文,增强理解
如果说精读属于纯学习的性质,学生是以读者的身份出现的,评论则要依据主观认识去做出评价,属于研 究的性质,学生是以评论者的身份出现的。评论的课文,就体类说,文学作品和文言文最为适宜。评论的范围 应当广泛,可以评论作品和作家,可以评论作品的全部和局部,可以评论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可以评论语言文 字,也可以评论人物塑造、情节构成以及主题的表达。比如,评价文章的立意、取材、表达技巧、风格、笔法 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创作意图和生活经验等等。评论课文是一种高级水平的阅读能力,高中二、三年级的学 生必须具备这种能力。评论的方法,应不囿于一种两种,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如列举思考题、写 评论要点和评论报告等);可以是回答式的,也可以是讨论式的等等。
3.反复练习,熟练技能
课文练习应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复习阶段的练习是比较集中的练习。特别是在学生语文技能训练不 足的情况下,练习可以说是复习课文的主要目标。
随着人们对语文教学目的任务认识的不断深化,不单教科书的编者和教师要设计练习,学生也要根据自己 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课文练习。课文的练习包括单篇课文练习、单元练习和阶段练习。设计好练习必须反复钻 研。教师精心设计练习,就可能惠及学生,影响至巨。要抓住“至关重要之若干点”,对课文的关键处、精妙 处,都要苦苦思索。例如《最后一课》,有一个关键处不钻研就发现不了。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上反 思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这是非常深刻的一笔,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是非常深沉的,都得借韩麦尔先生之口反 思法兰西民族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在亡国的沉痛中,只有反思法兰西民族才有独立和富强的明天。
现行通用教材将练习明显分为“思考”和“练习”两个层次,前者要求内隐反映,后者要求外显反应。人 教版“九义”初中语文教材将教读课文练习分解为3个层次,概括了练习设计的方方面面。这3个层次是:理 解、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课文的思想内容,篇章结构和语言含义。揣摩运用: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入一步,推敲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巧妙所在,并进行动手动口的表达练习。记忆联想:继前两次之后,巩固、扩展 学习成果,进行熟读和背诵。按照3个层次6个方面去设计练习,既能保证课文练习大的课题始终同一,又能 分步骤地进行全面练习。
现代教学论认为,练习设计具有发展智力的价值,应有利于学生灵活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创见,允许不同意见,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可以设计多角度性练习,以培养多向思 维能力;设计变异性练习,以培养求异思维能力;设计类比性练习,以培养侧向思维能力;设计扩展性练习,以培养创造想象能力;设计反向性练习,以培养逆向思维能力。
编制设计教学目标,特别是设计一学期、一学年、乃至整个初中或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是一项艰巨的系统 工程,不可能一下子设计得完美无缺,更何况教学目标的设计过程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如果完全按照既定的 教学目标施教,师生都容易被束缚在静止的模式中,个性无法施展、发展,因此一个好的教师应在具体的教学 过程中,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教学过程中突然出现的问题等,对已设计好的教学目标作必要的补充、调整,使之更加完善。学生也有一个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学习目标不断完善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