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红楼梦读后感评价贾宝玉
评价贾宝玉
作者:生活在水里的猫
“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者,独宝玉一人而已。”这句话是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的,意思是悲凉的雾气已经遍布于表面的繁华,然而能呼吸、感觉到这种隐隐变化的只有宝玉一个人。这句话足够说明宝玉的与众不同。
贾宝玉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衔玉而生,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但他叛逆的思想性格却使他与他的家庭隔着一层薄膜。
当时,宝玉被送到家塾去读四书五经,本应走科举的道路,但家塾里贵族子弟们不爱学习,成天在家塾打闹,导致家塾的风气腐败和庸俗,宝玉自然极其不喜欢这样的教育,而父亲希望宝玉能好好在家塾学习,因此和父亲的关系并不好,这是他叛逆的表现之一。
宝玉经常和姐姐妹妹们一起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学习他非常享受这一过程,封建的婚姻要听从父母之命,取决于家庭的利益。可是贾宝玉一心追求真挚的情感,爱着林黛玉。她可以说是内慧外秀的女性,“两弯似蹙非蹙柳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的美丽和气质。她和宝玉有著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但这一爱情被王夫人,王熙凤,薛姨妈等人极度残忍地扼杀了,宝玉是真的爱黛玉,可他的反抗没能成功,只能乖乖地面对现实,真是悲剧啊。黛玉终于将最后一滴泪还尽,只剩了一句痛苦的呻吟“宝玉,你好....”!他和丫鬟们之间也有很纯真的感情,身在贵族社会、贵族大家庭里的宝玉和丫鬟们相处得就像兄弟姐妹们一般,而丫鬟们的深挚纯洁、自由不羁的品格一直感染着他,使得他宝玉和其他权贵形成鲜明的对比,是纯真和腐朽的对比。可见宝玉在尽是污浊的空气里看清了世事的不公,坚决抵制封建腐朽的思想,他认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是他思想上对封建势力的反抗,实际上,他爱慕和亲近那些与他品性相近、气味相投的出身寒素和地位微贱的人物,他憎恨丑恶的心灵,但只有宝玉的反抗是敌不过封建势力的,繁荣过后便是无尽的荒凉,甚至有一点可悲。
宝玉的叛逆是对的,然而,封建势力太强大,权贵生活太腐朽,他的叛逆还是失败了。这并非仅仅是性格的悲剧,爱情的悲剧,而更是一个社会悲剧,时代悲剧。
第二篇:浅谈《红楼梦》中贾宝玉形象
目 录
摘 要 关键词 正 文
一、贾宝玉形象的典型性
二、浅谈贾宝玉性格形成的原因
三、浅析作者对贾宝玉这一形象的态度 参考文献
010
第三篇:《红楼梦》观后感:我眼中的贾宝玉
《红楼梦》观后感:我眼中的贾宝玉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是曹雪芹的呕心沥血之作,据说他只写了前八十回,后面四十回是高鹗写的。有人说高鹗是狗尾续貂,但我觉得后面四十回也写得挺好的,结局也不是不能让人接受。也有人说《红楼梦》就只有八十回,我不赞同这个观点,我觉得前八十回根本没有把各个人物交代清楚。
看过《红楼梦》的都知道,这本书讲的金陵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人物多种多样,我感觉主要说的还是贾宝玉,以及和他相关的人物。在这其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又是最主要的三个人物。贾宝玉衔玉而生,是贾家老太太的心头肉,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口里怕化了,宝贝得不得了。而林黛玉呢,是贾家老太太的女儿贾敏的女儿,也就是贾家老太太的外孙女,她想把贾宝玉和林黛玉撮合到一块儿,但是林黛玉性格不受贾宝玉的母亲王夫人的喜欢,王夫人喜欢处事玲珑的薛宝钗,这个薛宝钗也是贾宝玉的表亲,不过没有林黛玉那么亲。在现代的人看来,贾宝玉无论和谁成亲都不好,都是近亲结婚,但那个封建时代,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轮不到自己做主。
贾宝玉这个人呢,我觉得他有点滥情,林妹妹,宝姐姐,袭人,晴雯,金钏,妙玉等等,万花丛中过,别人都是片叶不沾身,他是沾了不知道多少叶子了。先说说他和袭人吧,他梦游太虚幻境之后遗精了,在现在看来这不过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在袭人看来,确实个难得的机会,借此,在贾宝玉的一番恳求之下,她也就半推半就的答应了,可是袭人的结局呢,嫁给蒋雨涵而不是给贾宝玉作妾,也就是说贾宝玉没能给袭人一个名分。再说说金钏,贾宝玉喜欢吃女孩子的胭脂,细想一下,胭脂是抹在人的嘴唇之上的,而他吃女孩子的胭脂,不就是和女孩子接吻吗?贾宝玉再在王夫人午睡的时候去吃金钏的胭脂,被王夫人发现了,以为是金钏勾引宝玉,让宝玉不学好,就把金钏撵出去了,而这时的贾宝玉么,他没有说一句话,也没有为了金钏辩解,这样的男人着实让人可耻。再说说晴雯吧,晴雯是一个性格刚烈的女孩子,在有人搜她的箱子的时候,她把箱子里的东西都倒出来让他们搜,气的撕了扇子,在晴雯生病致死的时候,他也没有做过什么,虽然可能他的内心是在乎的。还有就是黛玉葬花那一节,真的把我看哭了,一个女孩子,得坚强到何种地步,也能和林黛玉一样,一个人葬花,她的结局也和花一样被埋葬。贾宝玉和薛宝钗结婚之后,或许是良心发现,努力了一把,考了一个功名,可之后却出家当了和尚,弃发妻于不顾,这样的人滥情,但却不为之做一些该做的事情,作为一个男人,没有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最后也是活该做个和尚。
第四篇:《红楼梦》外貌描写分析林黛玉贾宝玉
《红楼梦》中外貌描写的经典分析2014-03 一 迎春、探春、惜春
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观之忘俗。第三个身未长足,形容尚小。其钗环裙袄,皆是一样妆束。
这里,迎春、探春的外貌描写生动地表现出二人的个性特点。二人都貌美,都养尊处优,但这丝毫没有抹杀她们的鲜明个性。迎春“肌肤微丰,合中身材”,敦厚可人而又平庸无奇,这与探春的“削肩细腰,长挑身材”所表现的出众是截然相反的。“腮凝新荔,鼻腻鹅脂”写迎春的美丽,但这种美丽也似乎没有什么突出的特色。结合小说来看,迎春在众姐妹中确实是很平庸的一个,她稳重但不如宝钗贤淑干练,她善良而不如黛玉灵慧多才。秋爽斋结社,众人做诗,她只能限韵,姐妹们大展才华,凤姐这一形象在《红楼梦》人物群像中尤为突出,她一出场,作者就用这段生动的描写暗示了她的个性特点,而这段描写历来脍炙人口,成为外貌描写中的经典片段。三.黛玉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宝玉第一次见到黛玉时,他眼中的黛玉便是这样。从总体上看,她具有一种柔弱美,病态美。眉间隐隐笼着丝丝轻愁,似皱而未皱,如有轻烟缭绕,可见她总是心事重重;目中依稀有缕缕渴望,似喜而非喜,常有深情凝驻,可见她总是细腻善感。这样的眉与目配合在一起,该是何等的清丽而凄美!黛玉原是绛珠仙子的化身,为“还泪”而来,所以她的眉目之间凝聚了灵她自甘平凡;猜灯谜时,皇妃元春派人传话说,众人都猜对了,独有迎春与贾环猜的不对,没有赐品,这时贾环心中不快,而迎春却“不以为意”,可见她才华平常,敦厚有余。迎春就是这样一个虽平凡却令人感到亲切的女子。但有时她的敦厚未免过分,流于软弱。本性“温柔沉默”的她,对自己可以处理的事情,竟无能为力。“懦小姐不问累金凤”一段,最能表现她的软弱。当累金凤这一名贵的首饰被偷之后,她独自诵经,丝毫不过问此事,对眼前的罪恶视而不见。司棋被逐一段,她甚至表现得很淡漠。最终,她被迫嫁给孙绍祖,从不反抗的她,被侮辱,被冷落,凄凉地死去。其实,迎春的懦弱,是对现实无奈的一种表现。她的善良在可怕的现实中被撕裂,被践踏,她没有挣扎,因为她太温柔,太憨厚了。这一个性注定了,她不可能像探春那样,尽情地展示自己,只能如未开的花朵一样枯萎在命运的枝头,做一个牺牲品。而她一出场,作者就通过外貌描写向我们预示了她的个性。
探春的身材出众,“削肩细腰,长挑身材,”苗条可爱而又带着惊人的爽利。“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这一外貌也是常人所无的。中国文学中写美人的目光往往是“秋波流转”,“美目盼兮”,仅仅是美丽迷人而已;而探春的“顾盼神飞”,则在秀丽中透出一种英气,一种卓然不群的智慧,这正符合她那种出众的才华与不甘平庸的个性。一个“飞”字写出了她目光的敏锐、灵动,真是夺人魂魄。“文采精华”更好地概括了她的非凡才能与个性。试看书中,探春理家治众之才不在凤姐之下,甚至高于凤姐。她虽不似凤姐那般泼辣,却比凤姐多了文雅与智慧。凤姐病时,她管理大观园,兴利除弊,大胆改革,把园子管理得井井有条。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她胸怀大志,渴望超越男子,干出大事。她组建海棠社,在给宝玉的信中写道:“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她曾说:“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我自有一番道理。”可惜的是,探春生在一个以女性为附属品的时代,这是她的悲剧。但她毕竟让自己灿烂地开放过,展示过。探春的个性,从这一外貌描写中可见一斑。
惜春的外貌描写并未表现出她的个性,但交代了她的年龄,为下文她的命运作了铺垫:贾府鼎盛时,她“形容尚小”,贾府衰落时,她已经长成,在成长过程中,她看尽了繁华,也明白了沧桑,窥破“三春”(元春、迎春、探春)的命运,窥破世态炎凉,最终选择了出家修行。二 凤姐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凤姐是作者笔下著名的文学典型形象。这段外貌描写,仅有三十二个字,就集中体现了她的个性,可见作者功力之深厚。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凤姐的眉目很有特点。首先,她的眉目是美丽出众的。丹凤眼,柳叶眉,本是俊俏可爱的;但加上“三角”、“吊梢”便不同了,它不可爱而有些可怕,在俊俏中透出狡猾之态、刁钻之貌、凶狠之气。这与凤姐的个性是一致的。她在府中是著名的“管家婆”,有“凤辣子”之称,工于心计,善使手段,泼辣凶悍。“身量苗条,体格风骚。”俊美中带着成熟与干练。黛玉与探春都是身材苗条的,但她们的美是纯洁、典雅的美,就像未经玷污的珍珠,晶莹可爱;而凤姐的“苗条”与“风骚”,却是世俗的美,多了几分圆熟和世故。
“粉面含春威不露”,在化着浓妆的面庞上,闪烁着温暖动人的光彩,却又深藏着那带几分险恶的“威”,这是多么形象的一张脸!只有凤姐才会有这样一张脸。在小说中,我们多次看到她“粉面含春威不露”的样子:毒设相思局,把愚昧的贾瑞害得悲惨地死去;弄权铁槛寺,徇私舞弊,聚敛钱财;借刀杀人,使柔弱的尤二姐含恨吞金自尽„„在满面春风之下潜伏着凶狠,在温情脉脉之后暗藏着残暴。同时,不可抹杀的是,凤姐的“威”还体现在治家方面。她具有非凡的管理才能,办事爽利,泼辣大胆,这使她在众多女眷中脱颖而出。淡泊无为的李纨,懦弱无能的尤氏,与她相比无不黯然失色。协理宁国府一段最能体现她的管理才能,她在不熟悉的环境中指挥若定,把一切处理得井井有条。由此看来,凤姐本可以是一位令人欣赏的“女强人”,但她卑劣狠毒的一面又令人痛恨。“丹唇未启笑先闻,”这句则表明了她特别工于心计,善于逢迎的性格。她见人先笑,但对不同的人,她的笑也不同。对贾母、王夫人,她阿谀、献媚地笑;对宝玉、黛玉、宝钗,她热情、讨好地笑;对尤氏等人,她应付、敷衍地笑;对尤二姐、秋桐,她笑里藏刀,口蜜腹剑。正因为凤姐如此工于心计,所以,她在贾府中八面玲珑,如鱼得水;统治者宠爱她,下人惧怕她、痛恨她。
河之畔的清风细雨,离恨天外的灵晖秀气。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更突出地体现了她多愁善感的个性。黛玉天生有一种诗人的气质,柔情似水,忧郁细腻。一身之病是由两靥之愁而起,两靥之愁又因一身之病而生。她深深陷入了与宝玉的恋情之中,用全部心血去爱宝玉,用整个生命去追求美好的生活,但身世孤苦,寄人篱下,她怎能不愁?“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她怎能不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进一步写她的愁与病:无事时也有闪烁的泪光,无恙时也有细微的娇喘,可见愁与病已经深入到她的内心,不可医治了。黛玉的愁与病,除了身世原因外,实际上是在追求自由与美的过程中与世俗发生矛盾引起的。在贾府这样一个复杂的大家庭里,宝钗那样的“贤德淑女”受到人们的赞赏,而黛玉生性孤傲,过于敏感,又常常直率地讽刺他人,当然不会得到认可。她高洁的心志不为人所知,她梦想的爱情不被世所容。当她的理想与现实发生剧烈冲突时,她无力反抗,只能默默饮下苦涩,日久天长,郁结成病。四 宝玉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贾宝玉是《红楼梦》的中心人物。他叛逆、大胆,追求自由与平等,痛恨世俗的争名逐利、勾心斗角,他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这段外貌描写集中了作者的笔力,是所有外貌描写中最详尽的一段。
首先,宝玉的外貌非常出众,俊美得几乎不像一个男孩子。他面容明朗,流光溢彩。月与花本已美丽,而中秋之月,尤为圆润清朗;春晓之花,尤为鲜艳润泽。他的“面”与“色”如此搭配,充满了青春活力,而他的心灵,也正如中秋之月一样纯洁无瑕,他的感情,也正如春晓之花一样朝气蓬勃。“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这里作者一连用四个比喻。整齐的鬓发,茂密修长的眉,直率可爱中透出勃勃英气;而红润的面色、灵活多情的眸子,又有几分女儿气,但这并非柔弱无力,这是他过于善良的心灵酝酿出的独特气质,与秦钟的女儿气不同,宝玉的女儿气带着生机和活力,带着不安分的气息,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不满现实、强烈追求自由的人。
“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这种奇特而美好的表情,只可能出现在宝玉的脸上。他纯真无比,崇尚青春美与自由美,在男尊女卑的社会环境中,他同情女子(上至贵族小姐,下至地位低下的丫鬟)的悲惨命运,“专能和女孩们结交”,正因为如此,他首先领略了“遍被华林”的“悲凉之雾”,“爱博而心劳”。他的过于美好的追求,使他的面庞永远不会被恶劣的表情玷污,永远温和若笑,饱含深情。“面如敷粉,唇若施脂,”仍然是写他的俊美,但在俊美中带些大家子弟的养尊处优之态。宝玉从小生活在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这样写是符合他的身份的。“转盼多情,语言常笑”,仍是写他的多情善感,与“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呼应。“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这句写其眉目最为精彩:眉间目际,情思飘飞,动人心魄。这里的“风骚”与凤姐的“风骚”不同,这是一种潇洒飘逸、无拘无束的气质,既表现着宝玉的聪颖多才,又代表了他“痴”的一面。他的“痴”,主要表现为用尽心力去爱一切美好的事物,包括爱情、青春、生命乃至自然万物。见花谢便联想到黛玉宝钗等人的衰老,为之叹息不已;得知龄官与贾蔷的恋情便联想到生命的流逝,泪流满面;为晴雯作悼词,感慨昔日的美好时光一去不返;为黛玉而疯狂,从此竟遁出人世,永不复返„„正如警幻仙子所说:“如尔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吾辈推之为‘意淫’。‘意淫’二字,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汝今独得此二字,在闺阁中,固可为良友,然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这‘意淫’,便是对美与自由的欣赏与崇拜,对“钟天地之灵秀,集日月之精华”的女儿们的恋慕。正因为追求自由,宝玉对世俗的功名利禄毫无兴趣,反抗礼教的束缚,故而“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成了贾府这个“诗礼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的叛逆者。宝玉的外貌描写重在写“多情”这个特征,成功地刻画了他的个性。
《林黛玉进贾府》这段文字中的外貌描写,具有两个特点,一是生动传神,二是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这为我们描写人物的外貌提供了很好的范本。《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小说中的精品。《林黛玉进贾府》是小说中最精彩的一段,其中对人物外貌的描写更是脍炙人口。在作者笔下,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第五篇:人物品评之贾宝玉——读《红楼梦》有感
人物品评之贾宝玉——读《红楼梦》有
感
人物品评之贾宝玉
‐‐读《红楼梦》有感 张玉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
作为大观园中的中心人物,他的出现似乎和追逐仕途经济的社会环境显得格格不入。他讨厌社会上弥漫的仕途的气息,更偏爱&ldqu;女儿国&rdqu;中纯净的空气。他憎恶没有自由的富贵之家,他讨厌封建牢笼,可抬头却只能望见四角天空。他自哭自笑,和星星月亮对话,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在别人眼中他是&ldqu;孽根祸胎,混世魔王&rdqu;,别人认为他&ldqu;乖僻邪谬,不近人情&rdqu;,就连他的父亲贾政,因为他无心考取功名竟相视如仇,视他为逆子。其实,他不是不通人间世务,只是他不愿追逐功名利禄,他不是不爱读书,只是看不进科举八股。他渴望逃出封建的囚牢,他渴望打碎&ldqu;死名死节&rdqu;的封建政治伦理的价值形式,他拒绝那个充满枷锁的时代,于是社会也就抛弃了这个异类。他‐‐只好逃到&ldqu;桃花源&rdqu;中,在&ldqu;女儿国&rdqu;的土地上派遣孤独感,尽管就连黛玉也不能从理智上完全理解他的心思,但是他能感到温暖,感到纯净‐‐他认为,男子也是浊臭的。精神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空有极力排斥传统封建礼教的念想,却不得不在&ldqu;现实&rdqu;的枷锁下缓缓朝着原先设定好的轨道前行。除昏晨定省外,虽极力逃避参加士大夫的郊游和应酬,对封建士子的追求功名利禄,封妻荫子十分厌恶,却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去路,他想要摆脱贵族生活的桎梏,却又不得不依附贵族。以至于他人格的伤感主义和虚无主义。
就像他虽生在大观园,却仍说出&ldqu;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趁着你们都在眼前,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去处,随风化了,自此不再托生为人,这就是我死的得时了&rdqu;的丧气话。换做旁人,如若真心放得下尘缘往事,如若真心看得透三千世界的虚妄笑谈,如若真的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断不会有此等女人家的闺中小矫情。既然渴望和林妹妹举案齐眉,既然想要过一种田园阡陌的生活,既然不愿活在喧嚣的时代,断然不会让心爱之人含恨而终,断然不会蜷缩在壳中与世隔绝,断然不会苟且于喧嚣之人世!
行文至此处,已不知所云,引用书中一句,结束此文:真亦假时假亦真,无为有处有还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