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6年北京卷满分作文点评
2006年北京卷满分作文点评 北京的符号 北京考生
小时候,在家玩耍时,听到卖糖葫芦的吆喝声,就缠着妈妈买来吃。有时候还偷偷地跟着卖糖葫芦的走街串巷——不是馋那糖葫芦,而是馋那悦耳的吆喝声。
经常来我家门口叫卖的是个老北京,一家子都是卖糖葫芦的。据他讲,他爷爷在清朝那会儿就卖糖葫芦;所以,他的糖葫芦绝对正宗。到底是不是这样无从考证,但他一口悦耳的吆喝声,却让我深信不疑。那会儿我还小,还不懂什么叫正宗不正宗,判断的唯一标准就是谁吆喝得好听——谁好听就买谁的吃。
于是,我跟这个老北京混了个脸熟。那一段日子,只要他经过我家门口,他的身后就会跟着一个和他一起扯着嗓子吆喝的5岁小孩儿。老北京很喜欢我,每天收摊儿前都会给我一串糖葫芦作为报酬。有一次,他摸着我的脑袋说:“多好的孩子啊!以后真成了卖糖葫芦的,就毁喽!”年幼的我不懂这些话的意思,于是认真地望着他说:“赶明儿我一准干这个。”老北京笑笑不语。15年后,我长成20岁的大小伙子。那个卖糖葫芦的老北京再也见不到了。我每天都在为人生的前途奔波,理想是将来当个白领,再也不想小时候卖糖葫芦的事了。那悦耳的吆喝声,也随着时代变迁被遗忘得干干净净。 终于,在一次春节的庙会上,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又看到了那个陌生而熟悉的身影。虽然15年过去了,老北京的模样依然没变。我跑上前去和他打招呼,向他比划15年前那个小孩儿。
他惊异地望着我,然后慈祥地笑了,像发现了一个旧梦。他递给我一串糖葫芦。“提前付你的工资,像当年一样跟着我吆喝。”我仿佛又找回了自己的童年,然后,我突然发现自己无论如何张不开口,站在原地呆了半天。那太丢人了,我已经是个20岁的青年了。
老北京笑了笑说:“怕了?我就知道。还是那句话,‘多好的孩子啊!以后真成了卖糖葫芦的,就毁喽!’”然后,他一个人吆喝开了。“冰——糖——葫芦„„”“葫芦——冰——糖„„”
那悦耳的吆喝声,悠悠扬扬进入我的脑海,像一缕残梦——胡同深处、四合院、门墩儿——小孩儿——妈妈„„一股热浪叩击我的心房,终于我抛开一切,敞开喉咙—— “冰——糖——葫芦„„葫芦——冰——糖„„”吆喝,老北京的符号,有着老北京淳厚的味道。时代变迁,但北京那如歌的吆喝声,却穿过岁月向前飘,将一直飘向2008„„到那时,让世界友人都来听听地道的吆喝,品尝这醉人的京韵吧——“冰——糖——葫芦„„”“葫芦——冰——糖„„” [名师点评] “北京的符号”这道题,可写内容是相当宽泛的。在宽泛的写作范围内,选写哪一个(也可是多个)对象作为“符号”,写这个(些)“符号”能否新人耳目,这就大有讲究了。毫无疑问,本文详写“如歌的吆喝声”是“北京的符号”,在切入点的选择上别具匠心,胜人一筹。全文叙事、描写朴实中见真淳,而“吆喝,老北京的符号,有着老北京淳厚的味道”一语画龙点睛,恰到好处。一篇优秀之作,在内容明白、结构完整、语言通顺的基础上,还要有精彩之处(即“亮点”)。此文收尾处那醉人的“冰——糖——葫芦„„”“葫芦——冰——糖„„”,正是亮点所在。相信读过此文,“这醉人的京韵”,一定会长久地萦绕于读者耳际,留存于读者心中。北京的符号 北京考生
我看见祥子手里拨弄着现洋,心中盘算着买车,嘴里念叨着自己的小九九,身旁老北京洋车黑漆漆的车身、亮晶晶的瓦圈,闪着光;我看见王顺发忙着擦桌子抹茶碗招呼客人,手里拎着老北京的大茶壶,壶嘴徐徐吐着水雾;我看见祁家正房的清水脊子旁石榴正红,天井的八仙桌上老北京的兔儿爷昂首挺胸,老太爷微笑点头;我看见沙子龙直视徒众一言不发,心中暗道“不传!不传!”,堂前老北京那只镖局长枪,静静倚立墙角,与主人遥相呼应„„读老舍先生的书,仿佛被书中人物引领着,游览北京的街巷,呼吸北京的气息,欣赏北京的色彩,聆听北京的节奏,感受北京的心情„„老舍先生的作品,就是老北京的符号啊!那是老北京的丝丝缕缕、点点滴滴。似一段京胡弦语,激越铿锵,余韵悠长;如一壶茉莉花茶,馥郁芬芳,回味无穷。
忘不了老舍先生品北京饮食——“良乡的肥大的栗子,和了砂糖在锅里‘唰唰’地炒着,连锅下的茶烟都是香的”“高粱红的河蟹,用竹篓装着,沿街高声叫卖;而会享受的人们,会在酒楼里,用小小的木锤,轻轻敲裂那毛茸茸的蟹脚”——只有老北京才会有如此诱人的风味;也只有老舍先生,才能领略得如此动情,如此传神!老舍先生虽然祖籍山东,可他却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更无比地爱着北京。他爱老北京的一切,在他眼中,老北京正如旧历年张贴的年画:喜庆、稚拙,又不失王者的大气;细致、精巧,更传达着文化的气息。老舍先生正是用自己的笔,用自己的心,以自己对北京的无比热爱,描绘出一个真实而又理想的北京,一个现实而又诗意的北京。于是,老舍先生的文字,老舍先生的名字,也因此成了北京的象征、北京的符号。
老舍先生出过国,留过洋,他自然懂得时代终究会推动“老北京”变成“新北京”,这是一种欣喜与哀婉交织的复杂情感。这种情感,也常常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来。《四世同堂》的主人公瑞宣,喜欢逛八面槽、大栅栏、琉璃厂,可他也惋叹“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店铺都会消失”。正因为此,老舍先生在北京新时代的舞台上,努力创造着新北京的语言和形象,创造着新北京的符号。
于是,作为北京符号发现者、热爱者和创造者的老舍先生,也成为了北京历史与现实的,北京人眼里与心中的,一座永恒的丰碑。 [名师点评] 写好“北京的符号”,需要作者具备较深的文化底蕴。这位考生,对老舍先生的作品,显然是非常熟悉的;对老舍先生为什么能成为“北京的符号”,理解也是透彻、全面的。这都有赖于平日里的广泛阅读和深入思考。此文章法上也很有特色:开篇铺排式地展示祥子等四个形象,而且笔笔不离“老北京”三字;结尾段一句“作为北京符号发现者、热爱者和创造者的老舍先生„„”,看似平常,实则巧妙地绾结了前三个段落,使结构更为严谨。至于“似一段京胡弦语,激越铿锵,余韵悠长;如一壶茉莉花茶,馥郁芬芳,回味无穷”“在他眼中,老北京正如旧历年张贴的年画:喜庆、稚拙,又不失王者的大气;细致、精巧,更传达着文化的气息”等片段,比喻之绝妙、句式之灵动,自然也让人赞叹不已。
第二篇:2014年北京卷满分作文
2014年北京高考满分作文
1、谈谈那老规矩
在记忆中,老规矩都来自祖辈口中:“出门要给长辈打招呼”“勤俭持家是美德”“坐有坐相,站有站相”,等等。小时候,常常觉得这无数的老规矩像潮水般将我包围,我只好一步步退回屋中,摔上房门,自以为这一道木门能阻隔那喋喋不休的进攻。
随着几次搬家,搬离了祖父母,也搬离了那些曾经充斥耳根的跟不上时代的老规矩。近来看到网上流行起对老规矩的总结,那些看似应该放进博物馆的陈词滥调,却在突然间充满活力,活蹦乱跳地回到人们的谈天闲聊里。蓦然发现,那些老规矩背后存在一股力量,这力量影响了你的生活习惯,标定了你的思想来源。
有一种礼貌,叫打招呼。“出门回家,要跟长辈打招呼”,对此我们习以为常,视其为最基本的修养素质,下意识地判断不打招呼的孩子是不够礼貌的,甚而对其家庭教育有所质疑。这便是老规矩,它影响着你的价值判断,你的社会观念,你的处世哲学。而这种力量弱以时间为轴,可以上溯至你的父辈、祖辈、曾祖辈,可谓“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世世代代言传身教,流传不息;若以空间为界,它又影响着赵家、钱家、孙家、李家,影响着北京人、山东人、湖南人、广东人„„“老规矩”以其本源性的力量贯穿了家庭、家族、民族的历史,自始至终地影响了生于这片土地的每一个人。
同样,我们更习惯于听到的是“叔叔好”“爷爷好”这类辈分上的打招呼,而对西方直呼其名式的问好方式则大感不当,直呼其名那是对长者的大不敬。问好方式本身并无过错,究其本源,“尊称”背后所承载的,是沉甸甸的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长幼尊卑,讲究等级秩序,地域性的文化伦理,无声无息中渗透在生活角落中,映射在“老规矩”的影子里,标定了文化根的脉络。
讲究“勤俭持家是美德”,所以反对透支消费;在意“笑不露齿”,所以反感女孩子毫不遮掩的大笑;倡导“别让小事毁了和气”,所以困惑西方人动不动就上法院„„这便是老规矩的力量,如涓涓细流却绵绵无尽,温柔地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你。其实,老规矩永远不会脱离时代,他们悄无声息地潜藏于时代道德之中。
没有老规矩,也许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寻不着文化的根„„
2、老北京中的“三味”
老北京有老规矩,老规矩有老味道。
在每一个北京的家庭中,这些老规矩时时刻刻地回响在孩子们的耳畔。这规矩中没有大道理,有的只是一种对立身行事的提醒。可对每个孩子而言,老规矩就是他们成长的模具,让人温润光泽;而对每个大人而言,老规矩中的字字句句都有“三味”。
一是“情味”。老北京最讲情义,也最重感情,自然在教育中要透漏出人情练达。“做人要懂礼尚往来,不能太小气”“借了别人东西要知道还,知道感谢,再借才不难”,这些耳熟能详的话总提醒着我们心中要含情,做人才不“硬”。懂得尊重别人的感情,学会建立情感的纽带,一个人才活得从容不迫。整个北京城,就是在这份“情味”的笼罩下,显得温润,显得温暖,显得温情。
二是“礼味”。北京人很重视家庭教育中的明礼。“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做客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这一切都是要构建“礼”的社会。长辈是亲人,该有的礼数不能少;外人再亲近,又不能由着性子不讲礼貌。这便是北京人,纵然有情,不可少礼。如果说情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那么礼便是这桥梁的根根基柱。有礼,社会方治,立身方正。孔子云“不知礼,无以立。”正是这个道理。
三是“德味”。一个人长大总要持家行事,老规矩中自然要求“忠厚传世,勤俭持家”,自然告诫“俭以养德”。人人都希望孩子能顶立门户,那么这从小的教育,就是注重对德行的培养。其实,这是经邦济世的大教育。一个人有德行,家便能顺;每个人有德行,国便能兴。
情味,礼味,德味,实质是有情,明礼,养德,这寄托着每一个北京家庭对下一代的殷切期盼,也蕴藏着每一个华夏儿女对社会和谐、国家兴盛的深深祝福。
老规矩中的三味,是北京味,是人味。在此作诗一首: 回望老规矩,重品北京味。
3、老规矩,不能被遗忘
午后阳光,暖暖的,沏一壶清茶,听奶奶说老北京的那些老礼儿。絮絮叨叨间,我只听清了“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儿”。种种规矩,一板一眼,使我不禁想起了老舍笔下的祁老太爷——老北京规矩的典范。
老太爷也是穷苦人家出身,做过生意,当过苦工,身上有中国人传统的美德,勤俭节约,洁身自好,祁家的院子每块砖都是用他的血汗钱买下来的。虽没读过书,他却信奉那些儒家的信条,比读过书的人们还坚定,规矩做人,规矩行事,行端坐正,并以此教育儿孙,严慈并施。过去的北京城里,一个个祁老太爷,对老规矩身体力行,出门问好,见面作揖,街坊邻居间宽厚友爱,又各自有礼。他们是老北京礼数的丝丝缕缕、点点滴滴,似一段段京胡弦语,激越铿锵,余韵悠长。
然而,时代终究会推动“老北京”变成“新北京”,恰如《四世同堂》的主人公瑞宣,喜欢逛八面槽、大栅栏、琉璃厂,可他也惋叹“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店铺都会消失”。而随之逐渐远去的,还有那些人,那些老规矩,似一首挽歌,哀伤,令人留恋。
没有规矩,我们看到了大街上倚老卖老、假装摔倒讹诈行人的老人,于是感慨是老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不知规矩,没有人性,我们痛心地看到新闻里丰台某小区的年轻男子“摔女童”事件,灿烂如花的小生命瞬间被毁灭;缺少规矩,我们叹息于公共场合那些身着校服的少男少女们过于开放的亲密行为„„人们的思想行为怎么了?这个社会怎么了?
原来,老规矩既是规范人的一把戒尺,又是涤人心灵的一捧清泉,让人保有纯粹的心,坚守自己的净土。蕴含其中的,不只是待人接物的方式,更是驱动社会不断前进的文化主体。它用传统元素启蒙人,用现实价值警醒人,用未来意义鞭策人,规范行为,净化风气,使人们不至于道德出轨,使社会不至于道德滑坡。
老规矩,不能被遗忘。
4、老规矩不朽
北京的这些老规矩,也是中国人的老规矩。重新审视这些老规矩,感到很亲切。这些朴素的话语,犹如一位长辈在耳边谆谆教导。它要求做人律己正派,谦恭有礼,忠厚传世,勤俭持家,为他人着想„„这是一个民族风尚在道德领域的精炼概括,是百姓自我教育的人生信条。
老规矩历史悠久,传承了几年,是儒家思想在百姓当中的另一种体现。读书人读《论语》《孟子》《弟子规》等,老百姓读书少,但受教育的内容是一样的。老规矩说“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弟子规》说“路遇长,疾趋揖”;老规矩说“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弟子规》说“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老规矩说“忠厚传世”,《论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规矩说“勤俭持家”,《训俭示康》说“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老规矩是儒家思想在老百姓心中烙下的印记,处处影响到他们的为人处事。
老规矩是日常百姓安身立命的总则,是一种自我教育的经典语录,规定具体而细致。百姓读书不多或者没有读过书,但是这些老规矩口耳相传,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老百姓用它教育自己,也用它教育子女,规范后代的思想道德行为。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规矩,才形成了中国老百姓勤俭、忠厚、礼让、仁义的优秀品格,才出现了诸多的忠臣孝子、良将勇士。
老规矩不老,它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不是历史垃圾,而是和《论语》等儒家经典著作一样,是我们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拿来主义”的方法继承弘扬其中的优良传统。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有些人自私卑劣,有些人贪污腐败,有些人妄自尊大,有些人浑浑噩噩,有些人一掷千金„„现代社会,生活条件极大改善,而道德水平却不断下滑。老规矩在这些人眼里是陈旧的、过时的,殊不知这些老规矩是拯救他们心灵疾病的良方。
今年年初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家风是什么”栏目,许多人给出了他们的答案:“尊老爱幼,勤俭持家”,“诚实做人,诚信待人”,“做人要朴实一点,厚道一点,要实在一些”。这些对家风的解释,其实就是对老规矩的最好注解。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老规矩也能堪当大任。
老规矩不朽!
5、别让“老规矩”止于热议
北京过去渗透于大街小巷家家户户的“老规矩”,是衣食住行,包罗了生活的点点滴滴。这些细节到“牙齿”的规矩看似烦琐,动静之间的确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孝”甚至“温良恭俭让”展现得恰到好处。所以我认为,这些杂着“京腔儿”的老规矩应重新回到胡同弄堂里人们的生活中,并应借此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风范带回中华大地。
时代飞速的发展带来了现代文明的同时也瓦解侵蚀着我们悠久厚重的传统文化,社会的进步加速了“西化”,久而久之,则演变成了中华子女抛弃这些“古老”“厚重”礼节的“借口”。北京老规矩的褪色也不过是其中之一。曾在电视里看到节目中的老外品尝中国美食时“作揖”“敬酒”“轻拿碗筷”“细品菜肴”,这曾经是家家户户一日三次上演的画面。台下的中国观众却为老外的这一系列“动作”感到惊讶,随之而来的是更强烈的新鲜感,甚至带着一丝“不解”。我甚至能想象得到电视机前某一户人家,渴望让自家小孩“也守点规矩”的父母指着电视机里黄发蓝眼的外国人说道:“你看看人家。”想来是讽刺得很。
除此之外,比“现代化”更加速瓦解着传统文化的,是国人自身“崇洋媚外”的心理,而这心理背后,则是现代中国人内心的不自信造就的。自鸦片战争轰开国门后,中国人的崇洋媚外至今又延续了一百年。这固然曾为我们带来了民主的政治,富裕的经济,却也使我们落下了“后遗症”,将对本应视之如珍宝的传统文化弃之如敝履。唯有见到老外们争先恐后地学中菜、穿唐装,高吟《论语》,国人才再度“寻根”,想着复原国学。说白了,我们还是跟在洋人的身后去认可他们所“认可”的事物。
所以,这一次发源于北京网友的北京老规矩,则是开启了国人由内而外“复兴传统文化”的新阶段,这些从生活中的点滴出发的老规矩,就是最“接地气”的中华文化,托举着中华文明的精髓,传承于家家户户的碗筷之间。所以,别让“老规矩”只重回于微博界面中的图片文字里,在关闭界面后,却还是任凭小孩子把筷子杵在剩下的半碗米饭里拂袖而去。别让“老规矩”的回归止于热议,在七嘴八舌的评论过后,被下一个韩国明星的“热门话题”嚣闹着排挤到了脑后。
热议过后,应有行动。从下一顿晚餐开始,从明天的出门回家开始,从这一代80后们的新生儿的摇篮里开始,让老规矩的回归在皇城根下,带着中华传统文化,实现一次漂亮的“逆袭”。
6、老规矩,新内涵
每每听上年纪的长辈说起童年,总免不了“老规矩”的内容。见了面打招呼、上茶上酒的习惯、行为举止的礼节„„这些老规矩像一条条戒律,穿行于他们生命中,久而久之,也便成了老北京有规矩的“范儿”。
然而这一切于我,就像那夹菜过于匆忙时,被长辈的筷子制止而发出的“哒”声一样,并不真切地存在于童年里,它们大多停留在爷爷浑浊的烟酒嗓中,随晚风飘逝。无数的电子产品裹挟着洋风洋俗闯入了我们的童年,老规矩刻在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身上的印迹,大约也就注定了要淡于父辈,更要淡于祖宗了。
因此,当长辈不满于晚辈对于规矩的疏忽时,往往会责备一句“丢了规矩”。丢了规矩,丢了的是一言一行间的礼仪风范,看似也就丢了曾经流淌在这片土地上德某些文化血脉。
难怪老规矩被重提,即刻引来一片哗然。那么,我们就真的在丢失“老规矩”吗? 君不见,现在社会虽然少了对北京规矩的三令五申,但年轻人在成长教育中似乎也养成了另一番规矩习惯。我们讲求与人相处要谦和大度、对长者怀有尊敬、吃饭喝茶时的礼仪风度、为人处世时讲求合作、敢于表现自我、乐于追求自由„„细细想来,这些无不来源于老规矩,然而又是老规矩的延伸,恰如古树绽放的新芽,朝气蓬勃,生生不息。
有道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当今社会物资丰富、文化多元,人们的生活空间在悄然改变,继而延伸到衣、食、住、行、与人交往,等等,大数据云计算触及的不仅仅是人们的思维方式,更将浪花洒向了老规矩的神经。渐渐地,有着京味儿文化底蕴的老规矩,在人们生活秩序中也在发生着某些微妙的转变——但若细细品咂,它的内涵“风度不减当年”,变身为北京精神——“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生活并非一成不变的风向标,规矩亦不必拘泥于某些形式,只要那延续千年“礼”“仁”“真善美”的内核不变,老规矩亦将在21世纪文化交融的浪潮中,成为绘就公民生命意识的“点睛之笔”。
怀一份对“老规矩”的尊敬思考之心,审视慎思,不离不弃; 走一条对“老规矩”的继承创新之路,求真求实,且行且思!
7、别让“规矩”老去
常言道:“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燕京大地,规矩颇多,这都是祖祖辈辈走过的生命印迹,像戒尺,像车辙般规整着后世人的脚步。无怪《史记.礼书》中有过这样的记载:“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规矩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随着自由之风越刮越强,规矩逐渐被人们视作束缚手脚的锁链,冠以“老”字,更流露出视其为落后之物的些许不屑。纵然,先辈们留下的各种规矩中,确有少数难登时代之堂的内容,但并不意味着应该被全然抛却。“出门回家要跟长辈打招呼”,劝导敬老之心,需从小养成;“做客时不允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告诫他人物品,应尊重爱护;“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则是要注重个人的仪表修养,堂堂正正;而“忠厚传世,勤俭持家”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今天,更需处处践行。可见,多数规矩,放在何时都值得被遵从,这是个人乃至民族安身立命之术,能免于东海扬尘之变的洗礼。
孔子曰:“不知礼,无以立。”何谓“礼”也?即指平日的礼仪规矩,没有规矩,怎能立足于天下?放眼东瀛,日本严守祖辈老规矩,至今与长辈见面时仍行跪鞠礼,其国人文化素养历来为世界称道。韩国谨遵祖训,在现今时代仍对一家之长绝对服从,不得有违,国际上多赞之为“礼仪之邦”------恰恰是属于昔日中国的美称!
是的,从前的我们,前有《颜氏家训》 “诚孝、慎言、检迹” “慕贤,其人达礼” “去奢、行俭、不吝”之教诲;后有《弟子规》 “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的为人准则,又有《朱子家训》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的生活规范。老规矩以其温和仁慈的博爱深情滋养着这片古老的土地,不论是历史渊源还是影响意义上,均在为华夏文明保驾护航,礼俗之风甚至吹遍了东海之岸。可叹的是,如今受到熏染的异邦谨遵规矩受人称赞,而生长在老规矩文化之源,对于老祖宗留下的美德,我们年轻的心中留存了几许呢?
守住文化之根,别让规矩老去!
第三篇:2016高考满分作文(北京卷)[范文模版]
2016高考满分作文(北京卷)
【真题再现】
北京卷:老腔、神奇的书签 作文题:
1、《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记述老腔的演出每每“撼人肺腑”,令人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某种意义上,老腔已超越了其艺术形式本身,成为了一种象征。请以“‘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从老腔的魅力说开去,不局限于陈忠实散文的内容,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2、书签,与书为伴,形式多样。设想你有这样一枚神奇的书签,它能与你交流,还能助你实现读书的愿望„„你与它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请展开想象,以“神奇的书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表现爱读书、读好书的主题;有细节,有描写。
【满分佳作1】
“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北京一考生
猴年的春晚,我听到一声之前从没有听过的曲子“老腔”——那黄土地黑皮肤锣鼓喧天吼声震颤八百里山川河岳的歌!
我愿意把它令人震撼的力量归结为一个词——接地气!
“老腔”不是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它不适合浅斟吟唱。很简单,在大西北粗砺的风沙中,阳春白雪扎不下根来,浅斟吟唱传不到远处,它吼出的是底层草根心里的呐喊,它体现的是生民发展的原生态艰难岁月。
“老腔”牵系着那么多,承载着那么多——俗称之为民俗,雅称之为文化!它有令人震撼的力量,因为它的真实,它的本色,它的温情,也因为它深深扎根于这片热土的执着——它荣,他们荣;它辱,他们辱;它兴,他们兴;它衰,他们衰!
陈道明曾在一次电视节目上发飙,几十个来自山西稷山的农村孩子表演了一出高台花鼓,满堂喝彩,却被几位评委贬低得一无是处。陈道明怒斥:你们对传统文化毫无理解,居然就直接否定了这个节目。你们可能读过不少书,有很高的知识水平,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农耕文明却知之甚少、理解不了„„
震撼,真的不在于文化程度有多高,无所谓见识有多广,而在于能不能放弃那种矫揉造作的势态,以赤子之心感受到一种发自心底的冲动与虔诚。老腔、秦腔、花鼓的传承者们,骨子里就是一种这样动人的虔诚。只是我们误解了这种虔诚,甚至蔑视地称它为“愚昧”。
于是我们看到令人落泪的一幕——
义务宣发方负责人方励现身某直播平台用下跪、磕头的极端方式,恳求全国院线经理为《百鸟朝凤》增加排片!《百鸟朝凤》仅仅是吹唢呐吗?错,它坚守的是在东西方文化八面来风中,可贵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定力;它表达的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以及对现实中普通人的细致关怀„„
中华大地,沉默无言,山重水复,莽莽苍苍,它的激情,只为生于斯长于斯逝于斯的人而奔泻,而我们的文化便被这种奔泻所裹卷,吞吐千年,涵纳古今!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期待如“老腔”般的传统艺术能更多地走进人们的视野,老腔变红腔!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考场佳作。本文以立论深刻、流畅自然、层层深入而被阅卷组评为一类卷。具体特点如下:
1.文思泉涌,立意高卓。作者的思维与情感应问而笔尖舞动,直击要害,一针见血地指出,“它令人震撼的力量”在于“接地气”。深刻地揭示出老腔粗犷个性的根源在于大西北这一片粗犷的热土。
2.底蕴深厚,自成一格。作者的笔触并不停滞于对老腔的感悟,而是把老腔扩展到“秦腔、花鼓”等传统的接地气的艺术唱腔形式;作者又对以“老腔”为代表的中华民间传统艺术演唱形式所遭遇的逼仄与尴尬处境给予揭示与评价,体现作者对老腔的历史文化价值的理解、忧思和赞美。
3.层层深入,引人思考。全文层层深入,思绪纵横,开阖自如,力透纸背,激情磅礴,在感人肺腑的同时,带给读者深刻的思考和启迪。
成功公式:立意高卓+底蕴深厚
【满分佳作2】
神奇的书签
北京一考生
我,是一枚书签,一枚神奇的书签。由竹子切下雕成,也透着修竹独有的芬芳。或许是在油墨中浸润了太久的缘故,将我拿在手中的人总会不由自主地静心,将身心托付在书中。
初来世间,我毛刺未脱。扎手的身体被放入一本《海国图志》中。我什么都不懂但却隐约感到从手上传来的炙热。天演论、沉沦、彷徨、家春秋„„渐渐地我身上的毛刺被磨灭,我越发的看清了这布满硝烟的天空,看清了那双燃烧着希望的双瞳。一个时代下,一个民族在屈辱中守护着千年文明奋身站起的形象印在了我的身上。
时光流转,清风吹散了烽火,渐渐一股如早春的复苏气息盈溢在空气里。我又被夹在了一些新朋友中。《边城》里温润的乡土气;《平凡的世界》里充斥的倔强感;《繁花》里飘逸的落寞情。王小波、王火、毕飞宇、北岛„„这些名字带着这个时代独有的奔放与内敛、激昂与沉思填满了我的又一份记忆。在那阵狼藉席卷过后残存的刚强,挟裹着年轻与朝气,染就了人们的心魄。晨光之中我甘做桥梁,在字与心之间勾勒了一份安逸,一份静谧。
曾经迷蒙幽邃的天空,慢慢被灯光照亮;曾经清新沁心的空气,慢慢纷扬了尘土;曾经静谧安宁的世间,慢慢被噪音不留空隙的填满。时光荏苒,我竟是再也抓不住人心,再也看不清人们的瞳孔。书页越发的白了,越发的软而光滑,我挣扎着不闭上双眼,却抵不过外边的黑暗——我罕见天日。我被长久的夹在一本杂志里,只能透过缝隙看见人们的目光,流连在刺眼的屏幕上。手,紧紧地握着冰凉的手机。他们越发的孤独,蜷缩在心中黑暗的角落里,瑟瑟发抖。
长久地等待,长久地窥视,我终于看懂了人们的心,他们在年华中遗失了曾经的记忆,迷茫在无知的昏暗中。他们狡辩说他们可以看手机中的文字,却不懂得我较之他们更多了一份温度,多了一份记忆。多了风花雪月之外的家国天下,纸醉金迷之外的微言大义,醉生梦死之外的血气方刚。正因为他们缺失了对这个悠久文明的曾经苦难心酸的体察,才有怅惘与迷茫„„
我,是一名考生,一名普通的考生。书签为我讲述了它非凡的经历,渴望并向往着将一份人文记录、流传。我想,这就是我在这个时代的使命与光荣。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考场佳作。本文以角度新颖、启示深刻、结构严谨而被阅卷组评为一类卷。具体特点如下:
1.角度新颖,条理清晰。本文以“神奇的书签”的视角,纵观历史的变迁,用简洁凝练并富有文学性的语言,截取三个历史节点,为我们清晰地勾勒出文化发展的脉络,结尾结合实际点题升华,结构严谨。
2.紧扣现实,启示深刻。本文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书签的畅游上,在叙述中紧密联系现实,深刻地折射出在当代快节奏的生活下,人们对阅读的忽视。立意深刻,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和时代性。
3.内容充实,底蕴深厚。本文内容丰富,字里行间尽显文化底蕴,考生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涉及到的作家作品多达十几处,足见平日书香浸润,功力十足。
成功公式:角度新颖+启示深刻
第四篇:2006年江苏卷满分作文点评
2006年江苏卷满分作文点评
经请示,在高考分数揭晓之后,本阅卷点发布十余篇优秀作文。因为,这是全社会的知识资源,有助于今后的高中作文教学,同时,它们也代表了我省应届高中学生作文的最高水平,可与其它省中语界交流、切磋。
今年江苏高考作文是命题作文--《人与路》。这是值得庆贺的,终于打破了连续7年的“话题作文”固定模式,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以“人与路”为题,广大考生均有话可说。优秀的考生会充分发挥,写出精彩;中等水平的考生可以正常施展,尽力攀上更高的层次;平时水平不高的考生,也可以有一个稳当的平台,真实地展示自我。既拉开了差距,又皆大欢喜。
此题有三段“启发语”:“有人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还有人说„„”前两段,聚焦于“创新”,符合当今社会的取向;第三段,让考生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去抒写自家之言。
“好题”出“好文”。今天推荐的十余篇优秀作文,便是49万多篇临场作文中的佼佼者。它们给我们的启示是:X要关心生活,热爱生活,做生活的弄潮儿,这是作文之本,写作之源,创新之桨;X要独立思考,学会辩证地看问题,努力换一个角度审视人生、审视万物,这是作文立意、写作构思的关键,否则,就不可能“机智”,不可能“生长”;X写记叙文,要注意“故事”,注重“人物”,要有生动鲜活的描写,特别要强调“细节描写”,使文章富于生活气息,富于青年学子的蓬勃朝气;X写议论文,要确立有个人见解的中心论点,并在中心论点的统领下,层层深入,环环紧扣,把道理说深、说透、说活;X要加强文字表述的基本功训练,在明白、通顺、完整的基础上,写出“亮点”来,写出“精彩”来。当然,今年高考作文也暴露了高中作文教学中的不少问题。借此,提出如下呼吁:要在现有机制下尽力拓宽高中学生的生活面,让他们更多地接触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要引导学生写现实,写自己,不要动不动就“回到古代”,动不动就“复述经典”;要加强“记叙文”写作训练,不要沉述于说“大话”、说“空话”,说“公理”、“常理”、“大道理”的“议论文”,须知“记叙文”写作是语文学习的根本,“记叙文”写好了一辈子受用;要进一步强化写作基本功训练,字、词、句、篇章结构等等,必须从小学和初中抓起,高中毕业时应当画好完整的“句号”,不留后遗症。
让我们共同努力。
让我们期待明年。
2006年6月26日
人 与 路
高考作文果然是提笔千钧,转而一想:作文之法不正如人行路上。不禁暗暗自得。
作文恰如行路,有人昂首阔步,气势凌人;有人亦步亦趋,低唱徐吟;有人正气浩然,仰天长啸。但要记住:怎么走都要走在自己的路上!
曾记否?一篇《赤兔之死》轰动文坛,小生有幸拜读,确是佳作。但此之后,文言之作犹如雨后春草,呈现疯狂态势,人人都走上了返古的老路。于是乎,屈原从汩罗中爬上来又跳下去;项羽自刎更是免费表演,随处可见;韩信干脆赖在胯下讨生活,何其悲哉!想我堂堂五千年历史,都不够后来人习作用例了。
走上了返古的老路,故事新编也到了尽头。一眼望去尽是学子们迷茫的眼神。不明白,真不明白!同一条路,前人走过创造了辉煌,而今再走却是“山重水复疑无路”。可悲!可叹!不知他们是否真不明白:李商隐、杜牧的诗,再好也只是小李杜;即使做了十足十的古人,写出十足十的古文,也不过是“代古人言尔”!
别人的路学不得了,不如开辟自己的吧!那又怎么样呢?
想当年,韩寒半个小时一篇《杯中窥人》何其伟哉!于是又一批学子走上创新之路,通篇文学支离破碎叫有个性,一首诗谁也看不懂叫有深度,看到天空一片羽毛落下便泪流满面这叫有文人情怀。走前人老路固然不妥,但纠枉过正想从中国直接打通地心去美国也是行不通的。
自己的路来源于前人,而又不拘泥于前人,方能走出自己的辉煌。
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哪一样不能在前人身上找到印迹,又哪一样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我们的作文也要走出自己的路,做创新的人。
说到离别,再不是折柳相送、灞桥泪别,现代的通讯足以维持两个人的联系了。如今再说“西出阳光无故人”,至于吗?一个电话、一架飞机,到哪都能“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不是?
故而,作文当重创新,做人当有个性,走路当走出一亲属于自己的路。
用《西游记》的一句歌词结尾吧!“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简评]作者构思机智--真亏他想得出来!的确,这些年来高考作文中“一窝蜂”的现象相当严重,许多考生都在走“终南捷径”,殊不知适得其返!此文点击到“穴位”上,有独到的见解。文字表述洒脱自如,知识面也比较开阔。
人 与 路
大漠长烟,孤泉冷月,萧萧声,长风千年。我背倚着莫高窟颤抖的身躯,前方,是路,玄奘寂寞半生的信仰之路。敦煌百年耻辱,西行路千年风霜。
史载,玄奘西行,大多孤身一人。《西游记》中的三徒弟,在我眼中,是玄奘精神的三个侧面:悟空--开路者的勇敢;八戒--行路者的坚持;沙僧--寂寞者的隐忍。
悟空,这个几乎为所有男孩子崇拜的艺术形象,是一个勇敢者的形象。他一路向前,披荆斩棘,敢于与一切挡路者搏杀。开路,总是伴随着牺牲与流血,但是,只要有勇气,只要信念足够坚定,开路者就能如孙悟空那样,有铜臂铁手,有金刚不坏之身。玄奘就是这种意志如铁、心志如钢的开路人。黄沙千年,吹不去他一个个坚实的足印,便是他勇敢勇气的明证。
八戒,他常常是被嘲笑的吧,可在我眼中,他是最懂得坚持的。没有诱惑,无法显示坚持的可贵;没有犹豫,无法彰显坚持的艰难。西行的八戒,动摇的最多,可他坚持到了最后。这份难得的可贵,是许多行路者坚持的动力。玄奘,贵在坚持。韶华数载,寂寂半生,无数次,面临生死绝境。沙漠带给人的恐惧和绝望,在玄奘咬紧的牙关中,消散。
沙僧,他总是默默的。小说中,他不善言谈,不苟言笑,老实本分。沙僧在三师兄弟中,道行最浅,可他的步伐却丝毫不慢。这才是行路的生活,也是玄奘西行一路的生命状态。多少个日日夜夜,他独行在浩瀚沙海,无朋无伴。寂寞,对于一个独行者来说,比自然的灾难更可怕。可玄奘的心中,有他至上的佛,在他深沉的目光中,可以看见他不寂寞的心灵。
玄奘,作为师傅,他的生命诠释了信仰的意义。行路难,多歧路,信仰是一切勇气和坚持的来源,是与寂寞抗争的力量。唐三藏,是《西游记》中真正的,最后的,也是唯一的强者,他是一切力量与伟大的象征。
烈烈的边塞之风,吹得我生疼,更心疼着流落异国的中华宝藏。今年,距王圆X打开敦煌文明宝藏的耻辱之年,恰逢百年。研究敦煌学的学者们,你们也一定常站在这里,西望玄奘之路吧?是不是在这眼前的路上,你们悟得了勇敢和坚持,学会了忍受寂寞?然后,我知道,你们一定会举步行路,追寻着玄奘,去拯救莫高窟,拯救敦煌文化,拯救中国文化。
路漫漫其修远兮。祈祷。如今正在考场上作文奋书的九百五十万考生,明天,也将踏上玄奘的路,踏上敦煌学研究者的路,踏上中国文化复兴的路!
[简评]此文观点新颖独到,论说分合自如,是一篇情、理、趣、彩天然融合的优秀议论文。作者把悟空、八戒、沙僧作为唐僧性格的三个侧面来写,极其深刻地揭示了“取经之路”所凝聚的人类精神光彩,令人抚卷沉吟。即使放置到《西游记》研究领域,此文也颇具个性。全文逻辑谨严,一气呵成,时有闪光妙句。
人 与 路
小时个,路是一条羊肠小道,你在这头,我在那头。
还记得么?那时的我,小小的,瘦瘦的,你从我妈手中接过我说:“这孩子,瘦成这样难养X!”于是,你省吃俭用,把攒下来的钱给我买奶粉,买糖葫芦。渐渐地,我胖了,会走路了,一张小嘴甚是乖巧,一有空就跟在你后面,一个劲地叫“奶奶,奶奶”。而你却瘦了,村上人见了说:“老太婆怎么这么瘦啊?”你笑呵呵地抚摸着我的脑袋说:“千金才买老来瘦啊!”每到周末,你牵着我的手,走过那条羊肠小道来到村口等我妈来接,把我“归还”后你折身就走;奈不住我一再对你的呼唤,在小道的尽头,你转身再朝我挥挥手。我模糊地看到,你用袖子使劲地擦着自己的脸。
那条羊肠小道,如今已铺上水泥了罢?那些你踩过的脚印,早已不在了,可是,却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
再大些,路是一根电话线,你在家里,我在远方。
就像鹰要成为翱翔苍穹的使者,就必须离开母亲的怀抱,用双翅开拓出属于自己的蓝天,--我离开了家,去远方念书,独自一人。背着沉甸甸的书包和你早就准备好的大袋水果,还有现沉的,是你的千叮咛万嘱咐。身处异地,成绩的不理想,以及同学关系的难处,让我屡次垂泪。于是打电话给你,向你倾诉,你的话语如涓涓细流,洗涤着我浮躁的、不安的心灵。慢慢的,我适应了环境,也很少想起你。偶尔打电话给你,听你用高兴而微颤的声音,叫我注意身体云云。我呢,总是用不在乎的口气应和着,老忘了提醒你不要吃热过几遍的菜。我知道,你一直在攒钱,为我。我听到你对隔壁的李婶说过:“俺孙女聪明着,俺现在多攒点钱,供她上大学!”
那根电话线,也许是天下最“窄”的路吧,可它却承载着天下最阔大的爱。
后来啊,路是一张张冥币,你在天上,我在地上。
你说,你要等我回来再走,可是你忍了三天三夜,念叨了一个礼拜,我还是没回来。看到你时,你那双在田间耕作了半个世纪的手凉了。我问自己,上哪找你?唯有借着这些冥币,让它们为我铺一条“心路”,寄托我的深情,问候天堂里的你„„
[简评]此篇叙写亲情,十分感人。有关情感的细节描写,质朴而有光彩。作者借鉴了余光中《乡愁》的构思,自然巧妙,且有变化,足见把书读活了。
人 与 路
小诚毕业后,在市里当会计科科长,职务不大,权力不小,那些烫手的金子只有他能拿捏得住。
这天市长秘书过来了,是个女的,套装短裙,走路一扭一摆,嘴唇涂的口红可以刷墙,脸上抹的脂粉能盖个瓦房。
她抛了抛媚眼,娇滴滴地说:“科长小弟弟,新来的吧,跟我喊姐得了。”小诚家有娇妻,这么个妖艳女郎如此称呼他,他还受得了。他脸红的答道:“姐!”“哎,我这小弟还真帅呢。”说着就要捏小诚白白净净的脸蛋,小诚躲之不及,忙说:“姐,你自重,我有妻室。”
这女秘书顿时来了火:“哟,你算哪根葱呀,给你点颜色,你还真以为自己是彩虹啊!还吃软不吃硬,老娘懒得跟你放屁!明说了吧,市长要调一拨款子,要盖一幢别墅。”
“不行,这钱是公家的!”小诚一口回绝。“哟,你还真倔呀!不行也得行,市长说了算!”一栋写字楼都给他们的吵闹声震响了,众人如苍蝇看见屎似的,都跑来了。
一人偷偷拉了拉小诚的衣角:“别跟她一般见识,她可有后台呀。”小诚不屈不挠:“有后台怎样,我就不让。”
秘书看着人多,放了一句话,便走了:“小样,一会儿市长会来找你的。”
果然,一会有人喊:“小诚,市长找你。”
市长都是一个样,富态,笑容可掬,满面春风:“呀,小诚,你好,你好,新来的吧!还习惯吧!”
“他能不习惯,都成霸王了,这里都成他的地盘了,谁敢惹他呀!”女秘书回了一句。
“小艳!”市长瞪了一下那个叫小艳的秘书一眼,然后和蔼可亲地说:“你先出去。”又掉过头来:“来,小诚,坐!”一扭一摆的那位秘书一扭一摆地走了。两根烟工夫,市长开始阴沉着脸:“小诚呀!大学毕业读书不少吧?”“嗯。”小诚不敢直视。“知道鲁迅的一句话么?叫‘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熟悉吗?”“嗯。”小诚不知道他要唱哪一出。
“我们的毛主席说过:人多力量大!知道为什么吗?”小诚茫然的摇摇头。“知道为什么我能当上市长吗?因为我有人哪!哈哈哈!有人就有路子,知道吗!你会知道的,好了,你可以走了,那笔款子你拨给我就是了。”
小诚终于知道了什么叫“后台”,什么叫“路子”,终于理解了市长的“良苦用心”。
小诚当然给了市长那笔款子,会计簿上当然没有记下,可他私底下准备了一个本子„„
在科里,他渐渐耳闻一些市长的“先进事迹”,他一笔笔记下了。
时间到了,他交给老婆,让她去纪委。老婆临走时他说:“我以后的‘路’,就看你的了。”
很快,调查组来人了,因为证据确凿,调查组没有处于被动地位,市长当然绳之以法了,还牵连了一干人等,包括那位拉小诚衣角的仁兄,和那位妖艳的秘书,只有小诚例外。
押上警车的时候,小诚喊住市长,说:“市长,那句话该改一改了,应该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您说呢?”
市长哑然。
[简评]这是一篇生动活泼、有如投枪匕首的小故事。作者有很好的记叙文写作功底,情节的起伏、人物的刻画均有生花之处。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高考作文同样如此,考生完全可以“放胆”抒写,不必太拘谨。
人 与 路
在友人印象中,秋白文质彬彬,才华横溢,多愁善感。一个浪漫的情人,一个浪漫的文人。年少的他,在绘画、治印、音乐上颇有造诣,这并非出于他对艺术的好奇,而是他的心性,更适宜在这样的领域挥洒。于是,偶尔他在月夜里吹起洞箫,友人都会产生奇妙的错觉,觉得他跟箫声融合在一起,再难区分。
文人大抵都有“家国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或许就是出于此,秋白选择了投身革命,并一度处在权力的中心。可是,革命诚然需要浪漫和激情,但更需要除此之外的其它素质。秋白无法同时拥有其它,便常常在现实的挫折和磨砺前感到力不从心,甚至怀疑自己无能。此时,他已感到无暇自顾。至于月夜下的箫声,那更成了一个无从谈起的梦。
秋白留给后人的印象,始终是个备受争议的角色。这缘于他在国民党狱中写的名为《多余的话》的自白。
他在其中,完整地表现了参与革命以来有过的热情、执着、迷茫、孤独与无奈。正是这份自白,让他的被捕成了“叛变”,就义成了“讨饶不成”。
可是他死时,同所有英雄一样,都很英勇。他高唱着《国际歌》,指定一处草坪盘腿坐下,直待那声枪声的响起。
按照我们平日接受的“英雄”的概念,狱中的瞿秋白,与刑场上的瞿秋白很难重叠起来,或许只能将其理解为,一个独特的人,一条独特的人生路。
我们达不到他的境界,经历不了他的时代、他的生活。但是,我们可以更加细致地深入地思考、看待他走过的路,而不是以固有的标准,归纳他的历史归宿。
或许可以说,这是因为瞿秋白将“身后名”置之度外。他可以坦然地接受死亡,却又不愿借死亡来成就本来唾手可得的英名。这是超脱了所有大度与气节的风采,这是对生命的诚恳与真实。
于是,瞿秋白在历史上,留给我们的感觉与启示愈现迷离。他是如此热情地参与了革命,又是如此平淡地疏离了革命。可是,他的心,仍然忠诚地向着革命。这样的人生,常人无法解答。它提醒我们:人与路,路与人,这超过“表现”所揭示的含义。其间的深远,要用生命去体会。
悠悠岁月中匆匆走过多少人?他们总是被人遗忘或想起。被人遗忘,未尝不是一种幸福;被人想起,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幸福和悲哀,其间的分别又在哪里?我不清楚,或许只有路上留下的点滴,提醒人们,怎样的人曾在怎样的路上走过。
同秋白一样,历史的大路上,走过了太多的丰富的生命。而秋白的人生之路,从一个角度告诉我们,该用怎样的眼光去评定身边的一切。不是什么人即什么路,什么路即什么人。明于此,我们方能最真实地还原历史,而不是迷茫于臆测„„
[简评]此文选材独特,直抒己见,议论深刻,有胆有识。对于瞿秋白的评说,已有万语千言,是中共党史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作者仅用九百余字,就辟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发表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言论,极为难得。什么是理论创新?此文做了漂亮的回答。
人 与 路
我带着你的梦,牵着你的遗愿回到了你离开时的小巷,立在你走过的路的一头。
这条巷好深,深得令我心中略显凄凉;这条路好长,长得令我看不到另一头。我有些胆怯,有些犹豫,更有些徘徊。
我不清楚,是否因为你的走过,才有了这巷中的深路,也可能因为我的到来这条曾经的路又重现,我决定为自己,也为你走下去,踏上这条寻梦路。
一切照旧,江南依旧鸟语花香,江南雨巷照样迷人。我竟信了你,撑着把油纸伞,头上戴着玉牙叉,就像陈逸飞的《丽人行》那样。我走了进去,踏上你来时的路,带着迷惘,四处寻觅。
希望替你寻到那位从雨巷深处走来的丁香一样的女子,告诉她你的梦与愿望。尔后,依然从我身边走过,来不及回来,丁香一样的女子早已消逝在雨巷的尽头,可我仍站在你走过的小路上,重温着当初你的遗憾。
我踏着你的路,带着你的梦回来了,一切仍是原样。他们大概看出了我与你的相似,同样青涩的脸庞与深邃的眼神,他们脸上写着惊愕,可他们又摇头了:“你不是他,他不一样”。
是啊,我怎么可能会是你呢?你永远是位多情的诗人,为了雨巷中丁香一样的姑娘而抱憾终生。我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位,因为了解你,深知你,所以愿意替你追寻,走上你的路。
即使我有着与你一样的性情,一样的性格,或许眉宇间也有你的气息,毕竟,你是你,我是我。你的路,我有何资格重踏?我的路,仍在等着铺平。
我决定离开,离开你的路,你的江南雨巷,不想看到你的故人看我时那种惊愕而又失望的眼神。
你和我都要明白:路过的人只是一阵路过的风。
该放下的都让我们放下,你我的路不会有交点,我们永远都是两条平行线,两条孤立的路。
我将你放下,放在你来时的路上。我和你都只是平凡人,各人有各自的路途,我又何必非要踏着你的旧路,那并不是我想要的。只希望,能够在清凉午后,翻开你的书卷,重温你的气息,任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品人生似棋。
我离开了你的路,回头张望,这条路好深,那里有你的辛酸,可那是你的历程;向前张望,那儿也是一片尽头,可那是我的路,它等着我去创造与铺设。
我带着自己的梦,踏上自己的路,转身,浪迹天涯„„
[简评]此文相当优美。戴望舒的《雨巷》和作者自己的“雨巷”,朦朦胧胧地交织在一起,给人以遐想,并由此触发了许多乡愁、许多神思。作者善于捕捉微妙的人性和人情的火花,以清新流利的文字,使人在默然无语中感受到“丁香”的韵味。
人 与 路
想到路,眼前挥之不去的,只有阮籍。
是他,驾着破旧的牛车,一坛酒,独自驶向城郊。路旁,奇花异草,奇峰怪石,他视而不见,投以白眼。上方,落单的飞雁凄凉鸣叫。此时,牛车停了,老牛回过头来,仿佛在说:“没有路了,该往哪里走?”他无奈,只有无奈地答道:“路在哪儿,我怎知道?”说罢,取瓢捧起浊酒,喝罢,继而大呼,继而大号,最终一把辛酸泪,沿原路而回。此所谓,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只不过没有路罢了,为何痛哭?他哭的不是眼前的穷途,而是人生的穷途。
这条路上,笼罩的是东晋司马集团的阴影;这条路上,洒下了多少眼泪!为慈母,慈母身亡,他号哭,即使吐血数升;为好友嵇康,嵇康被斩,为正义而被斩,他开始是沉默,当行刑前,嵇康弹起空前绝后的《广陵散》,他只好大哭,用泪,用心泪为友人送行;为陌生的兵家女孩,女孩美丽而具才情,未及出嫁,染病身亡,他冒冒失失地奔向灵堂,用泪为美好的生命饯行。
这条路,满是眼泪。
泪流尽了,路上只有沉默,沉默得有些吓人。当名士裴楷前来拜访,他只报以白眼。裴楷明白,阮籍的人生之路早已超越了礼义的范畴,而他本人仍在礼义之内,所以裴楷只好,也只能按礼义之数,向阮籍作揖三次,然后离开。是的,阮籍人生之路上的亲人,旅伴,还有那些美好的生命,都已消逝。他只能将沉默这件外衣披上,抵御寒风,来自人世的寒风。接着,踽踽独行,移向自己的路的尽头。
这条路,我们难以体味,只能用“猖狂”将他形容,形容成一个远离尘嚣远离人世的繁杂的陌路人。世人用冷眼审视着他,看他一个人在路上表演。然而,我们怎能知道,这出表演包含了多少眼泪,多少辛酸!在他身后的路上,抛下的是世俗的指责,世俗的猜疑„„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希望能坐上他的牛车,同他一道奔向城郊。还是在青草杂生处,我会跳下,为他拔除野草,拔除他路上所有的杂草。然后,打一下牛背,让牛载着他在自己的路上继续前进。而我,在这条路上,会望着他的身影,面向夕阳,诚恳地弯下九十度。
为他,也为这条路。
[简评]今年写“阮籍”的考生老多。撞车了。但此文不是“故事新编”,它在夹叙夹议中评说了阮籍的“猖狂”抒写了自己的独立见解,颇有力度和深度。作者文笔洒脱,“识”、“色”兼备;结尾的抒情,沉着而又寥廓。
人 与 路
我是人吗?我不是,我是人形的鸟。我走路吗?我不走,因为我会飞翔。
本来我想以“零分”结束最后的考试,可是想飞的我看到这个题目心动了。所以,这作文不能空着,我要放弃倒数“状元”的“耻誉”了。
人要走多长的路才可称之为人?这是个棘手的问题,哪个哲人能够回答?
“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这话听得厌了;“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这话说得怪了。我说,人的路,没有起点,没有终点,没有曲线或直线,我们脚下踩的是土壤是水泥是柏油是地板,或是一具具被同伴们掩埋的同伴的尸体。
有人说:人活着干嘛,找出路?活在这个世界上,去吃去喝,去学习去工作,去出人头地,去生去死,去演绎生命,去„„
有人说:活着,不代表存在;感情,同虚幻的梦一样;真理,是谎言的叛徒;世界,一个供人们游戏的场所;人,一种会思考和说话的生物;路,看不见,摸不着„„
谁说得对?我眼前只想到高考,高考,我放弃,因为它荒唐,我用我的哲学结束这人与路的作文:
题,好烂好烂
大学,好远好远
我的心,好乱好乱
我的世界,好烦好烦
今天走的路,好难好难
往后我的生活,好办好办
完成最后的考试,好惨好惨
爸爸妈妈和老师,我不是混蛋!
(改卷老师,给我零分无所谓。)
时间早着呢,接着写。我还是人形的鸟儿。我想变人。所以,今天试着做第一次飞行。我好害怕。我害怕翅膀张不开。管它三七二十一,我飞,想飞就飞,飞得荣耀,飞得漂亮,飞出人样儿。飞出这试卷,飞出这考场,飞出那“耻誉”,飞出那些“有人说„„”!
栽了,栽了,我要栽了,我的羽毛飞离了我的身体,我的翅膀动不了了,身体也变重了,我要栽了„„
栽进大海了吗?栽进峡谷里了?难道栽到了“路上”?天啊,我栽进了„„里,这太可怕了。
好了,明天试我的第二次飞行。
[简评]这是一篇很有特色的“另类作文”,比不上前面的规范的优秀作文,但有教学研究价值。推荐它,似乎需要一点“勇气”。匆匆一瞥,这位考生委实有些“玩世不恭”,竟敢在庄严的考场上写这种文字!细细揣摩,他有自己的“苦心”,他要用近乎“荒诞”、“后现代”的笔墨,来探究一个相当要紧的人生课题——“人要走多长的路才可称之为人?”是的,“从猿到人”是一条十分漫长的道路。“石猴”孙悟空想变“人”,变来变去还是夹着一条猴尾巴。“石兄”贾宝玉在“树倒猢狲散”的封建末世,想直立为人,也不太成功,最后只好“悬崖撒手”,“归彼大荒”。当今如何呢?此文提出了几种“有人说……”,足见“变人”的历程还在“进行时”之中!没有那么多不知“耻”的“人”,就不会倡导全民族向“荣誉”进军!所以,我们认为此文的立意还是稳当的,可取的,它明确提出了要“飞得漂亮”,要摒弃“耻誉”。由于作者写作时“跳荡”不已,故在发表时由我们加了一点“连缀词”,使它的思路更清晰一些。当然,就广大考生而言,这不是“效法”的榜样,因为这是高考作文中的一条“险路”,弄不好真会“栽”了。
第五篇:名师点评2008年高考高分满分作文-北京卷
名师点评2008年高考高分满分作文(北京卷)
【2008年高考作文北京卷】
材料作文。学生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在课堂上,老师拿了一个玻璃杯,里面放了一个大石头,差不多和杯子一样大,老师问大家:杯子满了吗?
一个学生回答:没满,还可以放沙子。
待学生放完沙子,老师又问:满了吗?
全班同学回答满了,有一个男孩却回答没有满,还可以放水。
老师笑了,接着把沙子和石头倒出来,杯子是空的。
这回老师是往杯子里放沙子和水,然后问大家,杯子满了吗?如果要放石头进去,该怎么放?
男孩就把杯子里的沙子和水倒出来,先把石头放进去。
【试题解析】
2008全国各省市的高考作文命题,从形式上看没有新的突破,仍然是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或给材料作文,但从立意上引导考生关注现实生活,体现人文色彩则是比较鲜明突出的特点。
【写作点解】
北京的题一直比较有它的北京的特点,像去年考的两句唐诗,还有前年考的北京的符号,就是非常具有特点的,而且从命题的立意上来说都是比较恰当的,这样的一个命题的方式,08年的这道题它是以一段小故事,就是在玻璃杯里头放什么,先放石头,再放沙子,再放水,如果先放大石头又怎么样?这样就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北京的题好在什么地方呢?如果仅仅是一则这样的故事让大家自由立意,那可能有好多同学会写得很偏。就像去年高考作文题一样给你若干种提示,我现在没有拿到全部的提示,有几个,有人认为这是一个生命的极限问题。生命的极限从这个杯子,你放了石头肯定这个杯子已经放满了,然后沙子还可以放进去,放完了沙子以后你水还可以放进去,所以我们用生命的极限这个立意来看,从当前整个时代的一些特点,尤其是结合抗震救灾的特点,对生命的极限我觉得学生还是有很多话可说的。北京的题还是给人很多联想的空间,而且在题目上就已经非常明确地给你提出几个可以理解的观点,当然你除此以外还可以去联想更多的,就像去年的题也是这样,给你六个提示,那六个提示你觉得不足,你觉得还有别的看法,那么你还可以有自己的看法。这样呢,我觉得北京的试题还是非常具有人性化的一道题,就是为考生着想,不是与考生为敌,不是考一考难倒你,不是这样的,北京这几年都是这样命题的。所以我觉得北京这道题开始的时
用心
爱心
专心
候光看材料觉得好像不太好写,但一看底下的提示,我觉得这个题也就可以很快的解决了,就是在考察你思辨的能力,你对事物的认识能力,这些东西都是我们高考作文必考的能力。
命题题设计属于高考作文必考的类型之一:人生感悟。
设计题目思路为:先提出一个命题——发散想法——提出顺序——反向顺序——引发多角度思考。
命题者颇懂“文似看山不喜平”的道理,并把这种峰回路转、常得高分的作文写作技巧具体体现在命题思路中。
一.表面看是一个材料作文,并且不像前五年有明确的题目或话题,即便是去年的“细雨闲花”也在两句唐诗下面给出了几个明确的解释(“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朝诗人刘长卿在《别严士元》中的诗句。曾经有人这样理解这句诗:
1、这是歌颂春天的美好意境。
2、闲花、细雨表达了不为人知的寂寞。
3、看不见、听不见不等于无所作为,是一种恬淡的处世之道。
4、这种意境已经不适合当今的世界„„根据你的看法写一篇作文。),更便于学生把握。而今年除上面给了几个要求,下面给了一则材料,没有任何提示。确实让考生猛一看,觉得心里没底。所以说,乍一看似乎有点摸不着的感觉,似乎难了点。
二、仔细一读材料,静心一想材料文意,再一联系生活社会实际,也还是很有话说的。
1、材料让人眼熟。比如让我们想到哲理故事里的下面一则:有一个徒弟跟随师傅学艺多年,自己感到把师傅的本事都学到了,就去见师傅:“我已经把你的手艺全学会了,可以出师了吧?”师傅望着得意洋洋的弟子问:“什么是全部学会了呢?”徒弟答道:“就是满了,装不下去了。”师傅说:“请你装一大碗石子来吧!”徒弟照做了。“满了吗?”师傅问。“满了!”徒弟答道。师傅抓来一把沙子,渗入碗里,却没溢出来。“满了吗?”师傅再问。“满了!”徒弟答道。师傅又倒了一盅水下去,仍然没有溢出来。没等师傅继续问下去,徒弟已经恍然大悟„„
也让我们想到更加熟悉的薛谭学讴的故事。想到熟悉的故事,自然就容易想到熟悉的道理,想到熟悉的道理自然就不觉得难以下笔了。
2、角度、道理让人容易想到。比如求学必须虚心,比如老师教法的柔软,比如换个角度的创新,比如一个人的坚持,比如多数与少数等,理科考生文科考生都容易打开思路。
三、有话说,文也好做,但要想写出思想深刻,材料新颖,文笔不错的文章来,考场之上,谈何容易。所以说,写好不易,是个有利于优秀学生发挥,有利于选择人才的题目。而且,材料作文,既给学生以广阔的天地,也能有效的避开套作与抄袭,仍是一个比较人文的作文题。
相比较各地的题目,上海的“他们”,全国1卷的一则关于汶川地震的材料有更加明显的社会热度,四川的坚强就更加是四川孩子能写出真情实感的好题目了。我觉得湖南省高考作文根据唐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你读出的意境和哲理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很像北京去年的“细雨闲花”,柔软、人文、文学、优美。所以,我还是更喜欢北京去年的作文题目。今年的材料作文还是容易让考生紧张,不及去年的人文。
用心
爱心
专心
【类似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英国前首相劳合·乔治有一个习惯——随手关上身后的门。有一天,乔治和朋友在院子里散步,他们每经过一扇门,乔治总是随手把门关上。“你有必要把这些门关上吗?”朋友很是纳闷。
“哦,当然有这个必要。”乔治微笑着说,“我这一生都在关我身后的门。你知道,这是必须做的事。当你关门时,也将过去的一切留在后面,不管是美好的成就,还是让人懊恼的失误,然后,你又可以重新开始。”
朋友听后,陷入了沉思中。乔治正是凭着这种精神一步一步走向了成功,登上了英国首相的位置。
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过去的事,也许有值得留恋的辉煌业绩,或许也有追悔不及的遗憾,但这都已经成为过去。背负着昨天的痛片、挫折、失败的阴影,无法做到豁达、坦然,只会使步履沉重,最终可能阻碍事业的成功和生命的进程;把昨天的荣耀记挂在心头,也会成为前进的羁绊,世界上有无数的人年青时创下了令人瞩目的事业,老了一事无成,就足躺在昨天的功劳簿上睡觉,有的甚至顽固守旧,阻碍了历史或科学的发展(如爱迪生)。
因此我们要学会忘却过去,关闭身后的门,把每一天都当成一个新起点,这样将会青春永驻,充满活力,将会迎来新的成功。
在这则材料中,“身后的门”可以理解为“过去的生活”,关掉身后的门意味着“忘记过去,让一切重新开始”。写作时可从以下方面立意:关上身后的门,才可以更专注地走前方的路;放下昨天的包袱,才可以轻装前进;悔恨昨天是绝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只有把目光投向今天或明天才有更美好的未来;让每天都成为新的起点(或开端),把每天当作新生命的开始,会有助于人生价值的实现;把过去的事忘记,做好现在的我,不浪费现在我的时间,才能创造未来我的幸福。
参考题目
忘记过去的荣光
那些过去了的都将成为美好的回忆
今天,永远是起点
参考素材
● 忘记过去,就等于敝开了一扇成功之门。远方的你是否通过天星,与远方的我交个朋友。
只要我努力了,就一定会成功,成功属于每一个用心人。
用心
爱心
专心
人生最大我后悔,莫过于浪费青春。
莫叹青春已经消逝,一切都在你手中。
在寻找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的学习,有创造的学习,才能越过重山,跨峻岭——华罗庚
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没有知识就不可能对生活作出正确的解释。
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不会思索,他将一事无成。
无论明天会如何,只要曾为之奋斗,就无愧于心。
有天上的繁星照着我们,即使黑夜再漫长,也不会有所畏惧。
有个叫阿巴格的人生活在内蒙古草原上。有一次,年少的阿巴格和他爸爸在草原上迷了路,阿巴格又累又怕,到最后快走不动了。爸爸就从兜里掏出5枚硬币,把一枚硬币埋在草地里,把其余4枚放在阿巴格的手上,说:“人生有5枚金币,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各有一枚,你现在才用了一枚,就是埋在草地里的那一枚,你不能把5枚都扔在草原里,你要一点点地用,每一次都用出不同来,这样才不枉人生一世。今天我们一定要走出草原,你将来也一定要走出草原。世界很大,人活着,就要多走些地方,多看看,不要让你的金币没有用就扔掉。”在父亲的鼓励下,那天阿巴格走出了草原。长大后,阿巴格离开了家乡,成了一名优秀的船长。
有一位表演大师上场前,他的弟子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点头致谢,蹲下来仔细系好。等到弟子转身后,又蹲下来将鞋带解松。有个旁观者看到了这一切,不解地问:“大师,您为什么又要将鞋带解松呢?”大师回答道:“因为我饰演的是一位劳累的旅者,长途跋涉让他的鞋带松开,可以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他的劳累憔悴.” “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你的弟子呢?”“他能细心地发现我的鞋带松了,并且热心地告诉我,我一定要保护他这种热情的积极性,及时地给他鼓励,至于为什么要将鞋带解开,将来会有更多的机会教他表演,可以下一次再说啊。”人一个时间只能做一件事,懂抓重点,才是真正的人才。
雨后,一只蜘蛛艰难地向墙上已经支离破碎的网爬去,由于墙壁潮湿,它爬到一定的高度,就会掉下来,它一次次地向上爬,一次次地又掉下来„„第一个人看到了,他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我的一生不正如这只蜘蛛吗?忙忙碌碌而无所得。”于是,他日渐消沉。第二个人看到了,他说:这只蜘蛛真愚蠢,为什么不从旁边干燥的地方绕一下爬上去?我以后可不能像它那样愚蠢。于是,他变得聪明起来。第三个人看到了,他立刻被蜘蛛屡败屡战的精神感动了。于是,他变得坚强起来。秘诀:有成功心态者处处都能发觉成功的力量。
【写作模式】
用心
爱心
专心
行文时,如果写成议论文,要注意落脚现实,回归自我或自我群体;如果写成记叙文,不能只是以旁观者的眼光来叙写前人或旁人的生活,最好将自己渗入其中,写出自己特有的感悟。总之,无论从哪个角度人笔,无论运用什么文体,对生命或生活的思考是必不可少的。
【满分作文】
亮点 独特的想象 流畅的语言
月出青云,临风书雪
献之勤练书法已经五个春秋了,他从书房走到院里,又从院里走回书房,院子里春风不知何时吹过,柳枝已经悄悄抽出嫩绿的新芽。
他手里紧紧攥着一张纸,纸上是一个新写的“大”字。
墨汁是新磨的,圆润黑亮;字写得五分遒劲,五分柔媚,似乎充满了天地间的灵气,把春色全部注入其中。
献之再次欣赏手中的那个字,终于长长出了口气,昂起头,挺起胸,满怀春风地敲起了父亲的门。
羲之端详着儿子的字,一句话没有说,顺手在案桌上提起笔,稍稍润了墨,在“大”字底下重重点了一点。
献之见父亲并不作任何评语,狐疑不解,只得跨过内堂,敲起了母亲的门。
“我儿练了几年书,只有一点像羲之啊。”
„„„
不知不觉,柳枝长长的,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它的绿色。
字写得六分遒劲,四分柔媚。献之心中的火苗在上窜,他不能忍受父亲的沉默,母亲的谬赞,他整日整夜呆在书房里,附近的水池早已成了酱缸,光是用坏的笔就堆了三尺高。
他相信自己这次的字已经炉火纯青了。
羲之还是一句话没说,重重点了一点。
母亲继续赞叹着,赞许的眼光还是停留在那个点上。
„„
用心
爱心
专心
大雁南归,风扫落叶,柳树绿意虽浓,却似乎有些憔悴了。
字写得四分遒劲,六分柔媚。献之的右手长了一层厚厚的茧,他心中熊熊旺火升腾,悬腕提笔,用尽全身的气力写出了这个眉飞色舞、气吞山河的“大”字。
羲之还是一句话没说,重重点了一点。
母亲继续赞叹着,赞许的眼光仍是停留在那个点上。
„„
雪花飞舞,炉火正红,不知不觉又过了五年。
献之的手还在挥毫,可他已经不再写那个“大”了,他写的是“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仿佛兮若青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
五分遒劲,五分柔媚,还有十分潇洒开朗。
羲之抬起头来,端详着自己的第七个儿子。他记得小时候的献之练字时,自己曾在后面拽他的笔,结果没有拉动,当时自己就预言“此儿以后当有大名”,没想到当年的预言如今成了真言。
羲之若有所思地说:“好,很好!”
献之的手没有举向空中,而是垂了下来,恭敬地侍立着。
如果是五年前,献之也许会得意地高呼自己的成就,现在,他终于明白,自己和书法之间的距离了。
【名师点评】本文借助想象构思成文,编造了王羲之的故事蕴涵题目的寓意,可谓思维开阔,领悟能力很强,独特的想象,流畅的语言,构成了本文独特的创新意识,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几个片段顺连成一片,思维跳跃,动感十足。
语言表达显得准确,对王羲之的心理活动和语言描绘较为成功,实是考场不可多得的佳文。
满分作文二
亮点 紧密联系材料 生发联想想象
生命的意义
一个杯子,一块石头,一些沙子,一些水,这是什么?如果你是化学家,也许你会告诉,他们的结构,他们的成分;如果你是物理学家,也许你就会告诉我,他们能够产生什么样的用心
爱心
专心
物理现象;如果你是哲学家,也许你又会告诉我很多的道理。而我呢,我是一个普通人,我认为这就是人生。
人生就是大的杯子,当我是嗷嗷待哺的婴儿时,杯子里空空如也,当我们慢慢地成长,父母、亲人、朋友、同学、同事、社会、国家不断地给予我们时,我们的杯子便开始有了很多的东西,爱、财富、荣誉等等。这里最大的最重的,莫过于“爱”,这个爱包含了生活太多的内容,小时候父母给了我们无私的爱,而我们成长后,又有很多人给予我们爱,我们成家立业,有了更多的。当我们为人父母,我们又会给予孩子们爱,同时也会给予周边的朋友、同事们很多的友情,这也是一种爱。
特别是,当5·12大地震来临之后,在我们的华夏大地上,玉名再次明白了,什么是爱,什么是大爱无边。当看到我们的解放军和警察、搜救人员、志愿者们日夜奋斗,为了哪怕一丝的希望,都要付出百倍努力的时候;当我们看到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时,当为了学生、为了亲人、为了能够让更多的人有生的希望时,有很多人宁可让自己去承受死亡的威胁,也要奋不顾身的时候;当我们看到每一个中国人都伸出援手,献出自己的爱心时。我深深地明白了,生命的意义。面对着这样的大地震时,也许我们会丢失很多,但是只要人间有爱,我们的杯子就会是满满的,我们的生活就是充实的,一切就能够重来,我们也必将重建家园,让生活变得更加精彩。
反思我们平时的生活,日复一日的忙碌、奔波,有时候为了生活中一点点的财富和荣誉而绞尽脑汁时,我们是不是把一些事情弄错了呢。
也许,你的财富会增加,也许你有令人羡慕的荣誉和名利,但是你的杯子中是不是早已经缺失了生活中最应该有的“爱”了呢,当你财富、荣誉的增加,而占据了本该属于爱的位置,那么这样的人生是不是注定是空洞、残缺的人生呢?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我们又在一次从生活的安逸中警醒,让我们再一次明白了什么是爱,什么是生活中最沉甸甸的东西,我们是不是也该看看自己的杯子,到底还有什么了呢,是不是该清理出去一些,加入一些了呢。
生命的意义,也许就是在这取舍之间,就是在这杯中杯外吧。
【名师点评】生命的意义是在取舍之间,这是本文传达的主题,作者从地震的主题之中显现出来的生命意义,有爱、财富、荣誉等等,其中爱的表现更为突出,于是,作者的落笔自然从爱起步,指出爱才是生命意义的全部内涵。
文章多次使用反问句式,在对比之中凸显主题,使得表达的重心始终围绕爱的主题,另外,作者始终能够紧密联系材料,从材料的寓意之中生发联想,成为本文最大亮点。
满分作文三
亮点 以小见大 寓意深刻
小杯子大道理
用心
爱心
专心
杯子里先放了一块体积和它差不多大小的石头,石头与杯子的缝隙可以容纳沙子,当石头、沙子装满杯子,男孩根据沙子吸水、水能渗透沙子的科学规律,又在已经放满石头、沙子的杯中注入水。这样,从最初杯子空间被石头占据,进而被沙子、石头占据,最后被水、沙子、石头这几样“特性”鲜明的物质混合充满。
石头、沙子、水,这三种特征鲜明、特性互补的物体可以充满一个空杯子,但前提必须是先放石头,再放沙子,最后放水。故事中,当老师打破这个顺序和规律,先放沙子、水,并考问学生如果再想让石头也装进杯子里“该怎么放?”。结果,刚才那个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力的男孩,没有中老师的“套”。“男孩就把杯子里的沙子和水倒出来,先把石头放进去。”
男孩的举动,表面上看很简单。不就是重复第一次的做法步骤吗?为何刚才那个极具想象力极有创新意识的男孩,这回“走老路”,循规蹈矩了呢?这样的疑问正是故事想要给予读者的启示。套用一个流行述语,石头―沙子―水,最大限度的添满了杯子的空间。事实上,真正充满空杯子的是男孩的科学想象力,而男孩的科学想象力是建立在对物体特征充分把握、物质特性充分利用的基础上,建立在对科学占据空间的规律的基础上。这里的“科学占据空间”其实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在一次物理小实验的中的成功运用。
当老师先放石头时,第一次问学生满了吗,这个男孩说没满,还可以放沙子。假如第二个被补充到杯子里的不是沙子而是水,会怎样呢?可想而知,石头、水“充满”的杯子是无法再补充沙子的,已经“满了的”杯子因为补充的沙子会使得杯中的水溢出。
一个空杯子,当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科学想象力,遵循“石头、沙子、水”的顺序,遵循物质特性派生的科学规律,我们就能够让杯子的空间得到最丰富的充满。反之,如果不顾事物与事物之间产生影响关联所固有的规律,只一味地想当然的“添满”,不仅达不到预想目的,而且会适得其反。
小小杯中折射的“科学发展观”,不也值得人类在工农业发展、环境保护、城市扩张的大课题上反思吗?为什么马路越修越宽而交通却越来越堵塞?为什么高层小区越建越密而人们的精神家园却越来越空虚?为什么太湖巢湖水质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污染越来越严重?事实证明,“发展”不能不顾生态平衡,遵循科学规律才能发挥物质特性的潜能,否则就会事倍功半,甚至遭到“文明的惩罚”。
【名师点评】一个空杯子,可以生发出如此多的联想,这是本文特色,作者能够就实验的过程层层剥开蕴含的道理,使得整个文章思维紧凑,阐发周密,并且具有时代的特色,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就是这个道理,“小杯子,大道理”,能够阐发精微,也算是足够精到了。
即事言理,喻世明理,自然界的规律,社会的发展,都在杯子中显现出来。
满分作文四
亮点 类比恰当 层层深入
杯中窥人生
用心
爱心
专心
一棵芦苇并不会快乐,当她快乐了,是因为她开始了思考。——题记
在一堂课上,老师往空杯中放一块石头,再向其中充入沙子,然后是加水。一个杯子装上石头满了吗?安于现状的人说满了;装进了沙子后满了吗?聪明的人说满了;善于思考的人说还可以加水。
这就是思维,这也就是人生!
人生就如这杯子,装进什么完全是自己个人的思维态度和想法。一样的人,只要有不一样的态度,就会有不一样的人生。常常听见周围有人整天抱怨、指责、牢骚满腹:有人因为一点点小事而郁郁寡欢,心有芥蒂。实际上,就看你的杯子里到底装了什么并缺少了什么?
生活赋予我们的,不仅仅是鲜花和掌声,还有丛林和荒原,有时候是风平浪静,有时候也会波涛汹涌,这就是生活!5.12,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在中国汶川,这个时候,你的杯子里就要盛满勇气和力量,更要具有爱心,因为我们需要去面对灾难。司马迁身受宫刑而不倒,写出了千古绝唱《史记》;文天祥历经磨难痴心不改,不指南方不肯休;5.12大地震,从不放弃一个生命的救援,让爱心随着时间流淌„„
生活中还要装进宽容,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无论美丑,故能使天空宽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无论其大小,故能让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能使大海浩瀚无边。宽容是魅力之源,韩信是宽容的,锤炼出他的胸襟之美;天空是宽容的,才有了她的深邃之美;时间是宽容的,才有了她的延续之美„„
有时候,人生的杯子是无限的,可以盛满许多,杯子也始终是不满的,人生就是在装进这许多沙子、石头和水之后,人生才会充实。一次失败的经历,让你装进了经验和教训;一次活动的成功,让你获得了快乐和成功;一次汶川大地震,让爱心潮涌,盛满了神州大地;当这些盛满你的人生之杯,你就是圆满的。
生活是由苦乐、美丑交织而成的经纬网,它穿越时空而光芒犹在。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思考人生,只要我们能够在思考之中不断添加沙子、水和石头,人生就变得充实。
让我们一起来做好和充实我们的人生之杯吧!
【名师点评】杯中即人生,这样的比喻和对主题的把握是准确的,文章采用类比推理的方法,逐层深入地展开自己的观点,其实,需要装进杯子的何止是宽容、坚强,只要是人类的人生需要经历的,都可以装进去。
当然,文章也有不足之处,结构上还可以严密一些,可以写成排比的段落,文章才会更有气势一些。
满分作文五
亮点 表现真情 立意高远
我的杯中需要沙
用心
爱心
专心
世界上有两种花,一种能结果,另一种不能结果,而不能结果的花却更美丽,比如玫瑰,它不因为不能结果而放弃绽放自己的美丽,所以能不能结果,又有什么关系呢?
但是,人通常不像玫瑰那样乐观,总觉得不结果就白活了一场。
记得在选择了放弃保送后的那个大雨滂沱的操场上,我是那样坚定地对自己说的:“这是我从小到大做得最漂亮、最干脆的一个决定了。我要靠自己的力量,在剩下的日子里和同学们一起努力,考上心仪的高中,我不能这样轻轻松松却心有不甘地被送走,即使这个赌注很大,我也要搏一搏;即使最后会输得很惨,我也不会心存遗憾。总之,我一定会微笑着对自己说――我选择,我无悔!”
但是后来,我后悔了,后悔自己的果断,后悔自己的坚持,后悔自己的信心十足„„.我一遍又一遍地责问自己,如果我当初不是这么自以为是,现在不是能到更好的学校去了吗?我一遍又一遍地追问自己,是不是我的心理素质太差,以致于考出了这样的分数?我一遍又一遍地仰天长叹,上天为何对我如此不公?
从此,我陷入了绝望之中,听不进朋友的安慰,看不到父母担忧的神情,找不到一点点希望――我的理想,你真的弃我而去了吗?
直到我看到了《第二志愿》这篇文章才明白,“当孤注一掷地把自己的命运押在某个‘惟一’头上的时候,我们实际上处于自我封闭和焦灼无序的状态。内心流淌的是自卑和虚弱。以为只有这狭窄的途径,才是抵达目的地的独木桥。无法设想在另外情形下,还有道路尚可通行。这些人的信念虽执著但脆弱,难以容忍自己的不成功。”
我不就是这样的人吗?其实,人生如奔驰的列车,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错过窗外的美景不是什么不得了的事,关键是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
“被第一志愿抛弃的巨大失落,使你百骸俱软,无瑕顾及和珍视第二志愿的援手。
没错,在我怨天尤人的时候,我居然不曾想过:如果没有“第二志愿”,我可能会无书可读!
硬币是财富的一种,但有正反两面,而失败也有正反两面。机遇只有在犯错时才能发现,只有经历错误、失败的尝试,才能清晰地找准成功的方位。
所以,人要接受事实!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有横断则无不成事!
只要心在蓝天,身体就能飞翔;只要心中有理想,地狱都能变成天堂!但如果你握紧拳头,将什么都抓不到;如果你放开双手,将会拥有一切!
天空不留下飞鸟的痕迹,但它已飞过。飞翔不是为了留下痕迹,而是在飞翔中尽情享受自由和快乐!
花落无痕,但它曾经美丽过。虽然没有结果,但它享受过汗水和青春。虽然我不能拥抱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一志愿,但我会在第二志愿里创造出最美的澎湃,让这里成为我飞越梦想,步入艺术的殿堂!
我的杯中需要沙!
【名师点评】本文构思主要是在取舍之间,如何取舍,是摆脱痛苦的捷径,作者以“我的杯中需要沙”立意,是对材料进行分析之后完成的,通过自己的经历和阅读感悟,总结出人要接受现实的主题,过去的虽然没有结果,但是接受烟钱的现实是第一要面对的。
本文有真情实感,突出了主题。
满分作文
亮点 激情飞扬 顾盼生辉
故乡在我心中
有这么一天,我重新去感受我的故乡,不知道要如何描绘,因为我找不到一条路,让我通往故乡,通往最原始的家园。
尘土飞扬
尘。土。飞。扬。那是几年前,抑或是十几年以前的事,这是故乡的路,环绕着西湖,像金黄的腰带,诉说着这里的辉煌,车水马龙的大街,飞驰着的车儿,留下一道黄尘,翻起一片黄沙漫漫之景。手在空中胡乱地抓起一把,那细碎的声音,淳朴的像一曲乐章,在微波中荡漾开去。淅沥的雨滴,打落下来,洗刷着城镇的喧闹,那一片黄尘被压了下去,一条路,泥泞。颠簸。雨过之后,腾起一阵土的气息,湖上是袅袅的青烟,弥漫。凝结。隐约有彩虹挂在天边,羞涩地躲在烈日身后,遥望着那条路。夜,路显得疲惫了,没有灯红酒绿的店铺来印衬,他在微风中沉睡。
故乡——杭州,是沉淀在尘土里的朴实。
春意盎然
春意。盎然。这条通往故乡的路,打扮了多少次,这条通往故乡的路,经历了多少载,那些黄尘都去了何方。依旧是车水马龙的大街,飞驰的车儿,留下一道风过的滑痕,翻起一片城市的味道。西湖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这些树将湖景重重围住,只在一旁,漏着几段空隙,路才隐约可以看见。仰头轻轻呼吸,那些微小的分子中,是浑厚而又纯美的氛围。倾盆的雨洒落下来,冲走一片热浪,坚实的柏油马路,溅起一朵朵雨花,开得无比灿烂,就像这个城市兴起一样,美丽得无言再去形容。湖的一侧,荷叶间点点“繁星”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一条路,平坦。湿漉。雨过之后,弥留着雨得清,雨得纯。夜,路,有灯光打在他身上,有月光为他指明,有路边的霓虹灯为他搭建舞台,他不能疲惫,不能沉睡,他要像夜一样,像一块永远也铺展不到尽头的布匹,他承载着这个天地,他要通往更远的故里。
用心
爱心
专心
故乡——杭州,是盛开在风景上的华丽。
泪流满面
杭州是西湖养育的,西湖是杭州拥有的,杭州在打造西湖,西湖在照亮杭州。前进间,暮然回首,兄弟却在艰难困苦处。
泪流。满面。黄尘不在了,柏油不在了,路不在了,8级,一个看似很小的数目摧毁了一个家园。汶川,一种疼痛。一种心都流泪的感觉。广播、电视、网络,一篇篇报道、一张张图片、一个个帖子,占据了满眼,充溢了满耳,任何一面,都是残不忍睹。
如果,它发生在浙江,如果,它发生在杭州„„不敢再想!
泪流。满面。那些不复存在的路,那些已成废墟的房子,那下面,一个个鲜活或者已经不再鲜活的生命,都以企望活着的姿态等待着„„雨水洗刷的不仅仅是山的泥泞,更是绚丽的血。大山流失的不仅仅是滚落的石子,更是流离失所的人儿。雨过之后,带来的是艰难和困苦,流走的是时间和生命,没有彩虹,没有烈日,只有万众一心的坚持与努力。
侧身西望长咨嗟!夜,一望无垠的废墟沉浸在这墨块一样的黑里,星星点点的光源,是寻找生机的努力,是唤醒生命的双手。地震,拷问的不仅仅是一方的力量,更是我们的灵魂。杭州,我们,每一处每一人都在流泪,每一处每一人都在捐献。我们为自己还是施予者而幸福,并为此而感谢上苍。那些倒下的战士,那些倒下的伤员,那些还在坚持的人们,那些还在努力的同志。你们泪流满面,我也泪流满面。多少动人的词,只愿泪也为你们祈祷。
故乡——杭州,是氤氲在感恩中的温暖。
一个生活在杭州的女孩,这样目睹着这个城市的变化,一点一滴,就像她在慢慢长大。这个城市不但给了她安逸的生活,更给了她会哭会包容的心。她想到海子的诗:把眼睛拿在手里,把穷人放在心上。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们在祈祷,祈祷汶川的苏醒。所有人的心,都聚焦在了这里,人心一点点的变化,将成为汶川巨大的希望。
祈祷——
汶川的巨变——
同杭州一起前进——
【名师点评】这是一篇非常具有激情的故乡美文,故乡杭州永远装在我的心中,杭州的朴实、华丽而又温馨,就如一个大杯子一般充满了我的胸怀,诗情画意,文采飞扬。
用心
爱心
专心